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27
普普普普普普普普普普 普普普普 普普普普 普普普普

Upload: gloria091959

Post on 27-Jul-2015

90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請佛住世

Page 2: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請佛住世,即是恭請諸佛恆常住於世間。凡是佛弟子都希望佛能長久住世,因為佛為眾生之父,為世間所歸趣,是眾生的眼目。佛能救護一切眾生,亦為眾生的大福田,眾生於恭敬供養佛時,即可深植福慧。如奉獻祇洹精舍的須達長者,當他營建精舍時,天上的宮殿已經現出。再者,佛時時皆在開示解脫之道,眾生依法修習即得成道證果。如阿難尊者因見佛莊嚴相好而出家成道;舍利弗尊者聽聞「因緣所生法」一偈,而隨佛出家證果;外道三迦葉兄弟,因折服於佛的神通與智慧,乃率領一千個弟子依止佛陀,並證得阿羅漢果。廣義而言,「請佛住世」,非僅請佛陀長久住世,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以及有修有證之諸大善知識,均應恭請其長久住世。由於眾生福德善根、聞法悟道的因緣不同,為了令不同根機的眾生皆有得度之因緣,也為了續佛慧命,所以要恭請一切大善知識長久住世,宣說正法。

請佛住世的意義

Page 3: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生值佛世難」。佛的出世甚為難得,能生值佛世,是累劫福德善根所致。如今佛已入滅,雖然我們無法恭逢其盛,但若能恭敬供養三寶,護持正法亦是在請佛住世。

《四十二章經》云:

Page 4: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佛陀出現世間是為了度化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渴望得度,既然如此,為什麼佛不永久住世,卻要示現涅槃呢?原因有二:一因眾生得度的因緣已盡,二是為了防止弟子怠惰放逸,所以佛要示現涅槃。

請佛住世─為什麼佛要示現涅槃?

Page 5: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遺教經》中,佛陀即將入滅之時,告訴悲慟不已的弟子們:「即使佛真的住壽一劫,我們相聚的緣份也還是要滅的,世間沒有不散筵席。…… 若我久住於世,對於眾生而言,並無大益。何況,一切有緣得度的眾生,不論人間或天上,都已經得度了;而那些尚未度化的眾生,我也已經為他們種下了得度的因緣。」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佛便出現於世,因緣盡了,佛便示現涅槃。縱然如此,佛陀也已經留下了他的法,作為後世眾生得度的因緣。

Page 6: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遇佛得度,必須要與佛法有緣,否則,即使佛陀現於眼前,障深垢重的人仍舊不見不聞。如同《大智度論》所記載:佛住世時,舍衛城東住著一位貧苦的老母。有一次,佛陀與阿難在城中遊化,阿難見到路邊這位老母甚為可憐,便恭請佛陀去度化她。沒想到當佛陀走到老母的身旁時,她卻始終迴避。佛從東邊來,她把頭轉向西邊;佛從上來,她就低下頭去;最後,佛從地而出,她竟然用手把臉遮起來,不肯見佛。由於這位老母與佛無緣,所以即使佛陀親自來到身旁,也是徒勞無益。

Page 7: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眾生希望遇佛得度,必須先與佛法結緣,若無因緣,即使生值佛世,亦如城東老母一般,還是難以得度。所謂「緣熟而來、緣盡而去。」若無因緣而留住世間是無有是處的,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要示現涅槃。

Page 8: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法華經》中,佛說:若佛久住世間,那些善根薄弱的眾生,不但不能生起珍惜恭敬之心,反而憍慢放逸,妄想有佛可做為長久的依靠,何足畏懼!久之,便懈怠墮落,不知修行。當他們見到佛陀入滅,方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終究會入滅的,應當抖藪振作,自求精進,才是修行之道;就算無法成道證果,至少也該收攝起憍慢之心。由是對佛法生起難遭遇想,渴仰佛陀的恩德、珍惜佛陀的教法,而能植下了善根,作為將來得度的因緣。

佛陀示現涅槃的另一原因,為了防止弟子怠惰放逸

Page 9: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經典中舉了一個譬喻:譬如一位醫父,有眾多的子女。在醫父遠遊他國的期間,子女們誤食毒藥,一一悶亂倒地。當醫父歸來時,見子女受此苦惱,立即為他們擣製最好的藥草。其中未失本心的子女服下藥草後,病苦即除;其餘的子女由於病氣深入而迷失本心,雖然樂見醫父歸來,卻不肯服藥。為了使他們也能服用藥草,醫父再度遠遊他方,並託人帶回音訊,假說醫父已經往生,你們只要願意服下藥草,即能除病。子女聽聞此事,極度憂惱,想到如今已經無人可作依怙,於是服下醫父留下的藥草,終於痊癒,遠離了病苦。

Page 10: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佛陀以種種方便化導眾生,目的都是為了使眾生覺悟本心。佛弟子必須自己發心依法修行,以求斷惑證真,若只是仗勢三寶的加被而不肯依法修行,終無是處。佛的色身雖已入滅,但是佛弟子若能恪遵佛陀的教誡,一心勤求精進,落實修行,即能圓滿得度的因緣。同時,在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中,輾轉流布佛法,實踐佛陀的遺教,也就是實現請佛住世的願行了。

Page 11: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請佛住世」的意義有事有理。事上的請佛,是祈請一切諸佛菩薩乃至十方一切大善知識常住世間,化導一切眾生;理上更要請「自性如來」住世,意即:覺性時時現前,安住於清楚明白的自性之上,才是究竟的「請佛住世」。因為佛法的目的終究在告訴我們:「心即是佛,心外無別佛。」心不染著,覺性現前即是佛;時時安住於覺性,即得生死自在。

請佛住世─自心清淨 佛即常住

Page 12: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經典中,佛陀曾與殺人魔央掘魔羅有一段引人深思的對話。央掘魔羅受了邪師的教導,以為只要殺死一千個人,即可得道。當他殺了九百九十九人,正四處尋覓第一千個人時,佛陀為了度化這位殺人魔,即時出現在他的面前。央掘魔羅一見到佛陀,便疾奔向前追殺佛陀。但任他如何使勁都無法追趕上,佛總是隔了幾步安詳地站立在前方。最後,他忍不住向佛陀大聲喊道:「停住!停住!」沒想到佛陀卻說:「我本來就是常住,是你自己不住!」殺人魔問:「你在走,如何說是常住?」佛說:「我有定慧,常住正法之中,無住而住;而你聽邪師之言,常在造業,不住正法,所以不住。」

Page 13: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凡心有住,佛心無住」,佛已徹底覺悟,對於一切境界,不起迷執,不住一切生滅的境界,而以定慧安住於常住的覺心之中,所以是無住而住。凡夫的心對一切境界看不破、放不下,百般執著;有執著就是「住」,因此輪轉於生死苦海中不得出離。

修行人欲「請佛住世」,這念心必須與佛心相契,常安住於正法之中;即使無法時時安住,也應深信正法,依靠正法,時時刻刻返照自心,消弭內心的迷執。只要自心清淨了,佛即常住,亦即請「自性如來」住世。  

Page 14: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學佛的身、佛的口、佛的心,身、口、意三業均如佛一樣圓滿無礙,即能成佛。

常隨佛學─學佛與成佛

Page 15: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學佛的身、口、意,須在因地下功夫。 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眾生見之無不歡喜,這些都是因地累劫修來的果報。所以,學習佛陀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這就是學佛的身。佛的口業清淨殊勝,過去累劫不犯口過,因而感得廣長舌相,說法時梵音微妙清遠,眾生隨類皆能得解。學佛的口,就應口業清淨,不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多講愛語、柔軟語,不出口傷人。佛的心沒有貪、瞋、癡,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具大慈悲,無時不在普度眾生。所以學習佛的心,必須契悟菩提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發大慈悲心,自利利他,就是學佛的心。

Page 16: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向佛學習,不是只在特定的某些時候才學,而是要「常隨佛學」。釋迦牟尼佛從因地初發心修行菩薩道: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乃至最後一生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示現了一名凡夫經由精勤的修行,進趣莊嚴佛果的歷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發心學佛,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以佛言為己言,以如佛般精進的心向佛學習,三業清淨了,一身都會充滿光明;直至三業都沒有過失,功德圓滿了,即能成就佛道。

Page 17: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佛陀已入滅,我們沒有因緣常伴佛側,隨佛而學。因此即應向秉持正法的大善知識學習,請其給予正確的指導,否則,自己盲修瞎練,容易走遠路;甚或錯遇邪師,更會使我們走錯路。

常隨佛學─修行須慎擇師

Page 18: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經典記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於未遇佛前,曾隨外道訕闍耶學道,但始終在人生的真理上無法獲得究竟的解答。於是二人互相約定,若遇明師,一定要告知對方。一日,舍利弗在路上遇到了威儀庠序的馬勝比丘,深深地被他的威儀所攝受,於是上前請教:「這位行者,見您如此莊嚴寧靜,想必您的師父一定是得道的高人。請問您的師父是誰?他說的是什麼法?」馬勝比丘回答:「我的師父所講的法如大地塵土那樣多,雖然我無法完全記得,但是他常教導我們:一切諸法乃是因緣和合所生,亦隨因緣分離而滅,其中並無永恆不變的主宰,亦無所謂的『我』及『我所』的存在。」 舍利弗聽聞之後,頓時啟開了慧眼,長久以來對於真理的迷惑,終於得到了解答。他如獲至寶地把這個法告訴了目犍連,二人都認為他們終於找到了真正的老師,於是一同皈投於佛陀門下。在佛陀的善巧開導之下,目犍連七天就證得阿羅漢果,而舍利弗也在半個月之內成道。

Page 19: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大善知識秉承諸佛的正法眼藏,能鑑機施教,或於三言兩語之中,直指心性;或於日常行住坐臥中,透露消息。弟子親承教法,依教奉行,自然而然能啟發善根,開啟智慧。如舍利弗於未遇佛之前,無論如何努力精進,始終不能得道;然而當他遇到佛陀之時,親承佛教即能證果悟道。由此可知,修行欲有所成就,必須慎擇明師,唯有依靠大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增益道行,直契道法。

Page 20: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有次佛陀親自巡視僧眾寮,見一位身染重病的比丘孤伶伶地躺在床上,於是問他:「為什麼你生病了,卻無人照顧呢?」病比丘回答:「我生性疏懶,沒有耐心照顧病人,現在自己生病了,便無人瞻視。」佛陀慈悲地告訴他:「沒關係,我來照顧你。」於是佛陀細心地為他清理穢物、沐浴淨身、晾洗衣物,然後再把他扶回已經換了新草的床上,蓋上一件乾淨的衣,並餵他進食。 佛陀乃世出世間所最尊者,卻仍不捨勞務,事事以身作則。從佛為病比丘所做的種種,我們看到了佛的廣大悲心,這一切均是應當學習的。

Page 21: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遺教經》中,佛陀曾訓勉弟子:「世間的俗人尚且以驕慢為人格的過患,何況是出家行道之人,為了追求解脫之道,而放下了一切名利,行乞自活呢!大眾應當速疾滅卻驕慢之心。」修行人無論身居何等名位,或是學得深奧的法門,都只是為了度眾生而已,若是起了有所得的心,心生驕慢,即落入生死輪迴。因此,為佛弟子應學習佛陀的平實,以大悲心廣植福慧,得無所得,自能與菩提心相應。

Page 22: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的「常」,意謂恆常與精進,其中亦有超越的涵義:在時間上,超越了我們可以想像的一年、二年,或十年、二十年,是盡未來際,生生世世地常隨佛學;在精神及體力上,也意味著超越一般人身心的極限,努力不懈地修行。

常隨佛學─恆常與精進

Page 23: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諸佛無量的福德與智慧,皆由不惜身命地累劫精進勤修所得。以佛陀的相好為例,每一相皆須具足百福圓滿,而如何才算是成就「一福」?經中說明:好比大千世界中,一切眾生皆眼盲,若能為其治療,使所有盲者痊癒,可稱為一福。佛陀即是以一百個小劫的時間,修成三千二百福,圓滿三十二相攝受眾生。

Page 24: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大智度論》云:「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令一切眾生得歡樂,常為一切,不自惜身命,若惜身者,於諸善法不能成辦。」 修行人若缺乏難行能行的恆常精進力,則無法超越無始劫的業障和習氣,如此又怎麼能夠成辦一切善法,轉眾生業力呢?是故行菩薩道應以佛陀歷劫勤修證道的歷程為準繩,發大願行,不捨晝夜地勇猛精進,即能超越無明、業力的束縛,為眾生作大福田,利樂一切眾生。

Page 25: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如來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圓滿大覺。因此常思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心中便滿是善法光明,則意業清淨;復能讚頌佛德,口吐蓮花,則口業清淨;若能常隨佛學,依教奉行,便是身業清淨,由是三業清淨,則能蠲除煩惱,同證如來清涼地。 《妙法蓮華經》亦云:「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因此,讚佛功德、常隨佛學,清淨菩提自性,方能成就無上佛果。

Page 26: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佛陀說:「若人欲自護,當護身口意,修行於善法,有慚亦有愧。不護三業者,邪見及眠睡,障蔽諸善法,隨從於惡魔,則為自毀傷,是以應自護,修定及智慧,常念佛所教。」 人生當中,會有很多順、逆境界的考驗,也容易迷失在看似美好的境界中,因此不論面對順、逆境時,都要秉持正念,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能安穩地走在菩提大道上,直通成佛寶所。

Page 27: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時時以恭敬心觀察生活周遭,自能處處有師,見賢思齊,無量的福德與智慧,便在真誠的反省、學習中增長。佛陀的身教即啟示著,無論何時都不要志得意滿、得少為足,而是要恭敬、供養諸善知識,依止正法,如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