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62
蔡蔡蔡蔡蔡.蔡蔡蔡蔡蔡蔡蔡 原原原原原原原 原原原原 蔡蔡蔡蔡 蔡蔡蔡蔡蔡蔡蔡蔡蔡蔡

Upload: chase-torres

Post on 02-Jan-2016

5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光啟高中 社會科教學研究會製作. 陶壺(公壺). 族別:排灣族 概述: 被尊稱「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三個等級,依次陰陽壺、母壺、公壺三種。為頭目、貴族珍藏,多寡與好壞,象徵頭目家族的財富與地位。作為聘禮之用者,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的古陶壺。 公壺 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陶壺(公壺). 族別:排灣族 概述: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蔡月芳老師.陳貞如老師製作

原住民資源教室文物簡介

光啟高中社會科教學研究會製作

Page 2: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壺(公壺)•族別:排灣族•概述: 被尊稱「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三個等級,依次陰陽壺、母壺、公壺三種。為頭目、貴族珍藏,多寡與好壞,象徵頭目家族的財富與地位。作為聘禮之用者,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的古陶壺。

公壺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Page 3: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壺(公壺)•族別:排灣族•概述: 被尊稱「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三個等級,依次陰陽壺、母壺、公壺三種。為頭目、貴族珍藏,多寡與好壞,象徵頭目家族的財富與地位。作為聘禮之用者,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的古陶壺。公壺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此壺開口特徵,已非傳統古陶壺形式。

Page 4: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壺(陰陽壺)• 族別:排灣族• 概述: 陰陽壺兼具母壺與公壺的乳

狀與蛇紋紋飾,是陶壺中最尊貴的。平時擺放在頭目家中柱的兩旁,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也是頭目聯姻時重要的聘禮。外人不得隨意觸摸。

此壺開口特徵,已非傳統古陶壺形式。

Page 5: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壺(公壺)•族別:排灣族•概述: 被尊稱「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三個等級,依次陰陽壺、母壺、公壺三種。為頭目、貴族珍藏,多寡與好壞,象徵頭目家族的財富與地位。作為聘禮之用者,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的古陶壺 。

公壺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Page 6: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壺(公壺)•族別:排灣族•概述: 陶壺依功能可分為: 1. 祭祀用的祭壺或古陶壺,內常裝有琉璃珠或祭品; 2.作為聘禮,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 3. 釀酒用的陶壺; 4. 可放置糧食、種子、醃肉、盛水用的陶壺。

太陽、百步蛇、陶壺都是頭目的象徵,平民不得擁有陶壺。公壺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希望能傳承給下一代。

Page 7: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彩陶雙耳漩渦紋壺•類別:彩陶•概述: 此壺非臺灣傳統陶壺,而類似仰韶文化下素面陶加砂的製成方式 。其上紋飾則為彩陶花紋,類似馬家窯型及半山型之彩陶漩渦紋瓶之紋幾何紋飾。整體予人紋飾豐富、律動性強之感。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等色繪飾的陶器。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

Page 8: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三魚紋盆•類別:半坡彩陶•概述: 魚形紋是仰韶文化半坡彩陶裝飾圖形。彩陶紋飾中對魚紋的創造,正是對距今六千多年前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半坡先民” ,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和心理氣質特徵的綜合表達。半坡陶器以圓底或平底的盆為主,花紋圖案除有寬帶、三角、斜線、波折等幾何紋樣外,還有動物的圖案,其中以魚類紋數量最多,例如半坡出土的「三魚紋盆」、和內彩「人面魚紋盆」,造型簡潔生動,圖案和生殖崇拜有關。

Page 9: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 盆• 類別:不詳• 概述: 此類陶盆應非台灣本土所產,較可能來自東南亞或中國。

Page 10: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雙耳陶罐• 類別:不詳• 概述: 雙耳陶罐,多用於祭祀之用,出處不詳。

Page 11: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 盆• 族別:不詳• 概述: 可能是來自大陸或東南亞地區的文物,實際出處不詳。

Page 12: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雙耳陶罐•族別:不詳•概述: 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有類似的陶罐,因此史前有此類陶製品,應為少數民族所有。亦可能是來自大陸或東南亞地區的文物。

Page 13: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 甕•族別:不詳•概述: 史前考古遺跡圓山文化有類此形式之陶甕,但陶甕上的紋路台灣則無。

Page 14: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 甕•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陶甕在一般日常生活上扮演多種重要用途,其中以作為容器居多,如用來裝酒或醃菜等。在排灣族與魯凱族中則可作為身分地位之表徵。從陶甕中可以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工業技術、藝術水準。

依本陶甕之 形式似乎是原住民族與漢人交換來的物品。

Page 15: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陶 甕•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陶甕在一般日常生活上扮演多種重要用途,其中以作為容器居多,如用來裝酒或醃菜等。從陶甕中可以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工業技術、藝術水準。

本陶甕非採原住民露天燒陶的方式製成,較類似漢人形式之手拉胚,於原住民族中較少見。

Page 16: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布藝壁飾•族別:排灣族、魯凱族•概述: 以排灣族與魯凱族代表性傳統圖騰印染於麻布上,作為室內掛飾。

太陽紋象徵祖先,百步蛇紋是貴族專屬的紋飾,藉以強調統治階級的權威、榮耀與力量。頭上的獵物角牙戴冠稱為「宇宙神」,亦為貴族身分的表徵。

Page 17: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布藝壁飾•族別:鄒族•概述: 以鄒族代表性傳統編織服飾圖案印染於麻布,為室內掛飾。鄒族服飾中男子常服可用棉麻織成正反面各為紅色與黑色的長袖布衣。平時穿黑色一面, 到了儀式如小米收穫等場合, 則改穿紅色一面。女子方面,北鄒女子以頭巾纏髮,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的胸衣為主。南鄒女子的頭飾上綴有銀片等飾物,比較繁複,服裝則為白色長袖上衣、黑裙。另以毛線绒球、玻璃管珠及長幅布條作為帽飾。

Page 18: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布藝壁飾•族別:魯凱族•概述: 以魯凱族代表性傳統服飾圖案印染於麻布,為室內掛飾。魯凱族受階級制度影響,服飾上也反映社會地位不同。魯凱族頭目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插在頭冠的羽毛,象徵崇高的社會地位,須經族人認同功勳後,才能公開配戴。此外,頭飾上綴有紅色蝴蝶結的人,代表是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女子頭上戴百合花飾為貞潔的象徵 ;男子則須補獵六頭以上公山豬,成為狩獵英雄才夠資格戴百合花。

Page 19: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人形立柱木雕 •族別:泰雅族•概述: 原住民雕塑以木雕為主,除生活器物外,家屋的橫桁、簷桁、立柱、壁板等也是展現雕刻技藝之處。就魯凱族與排灣族來說,立柱是權勢的象徵物之一。

本立柱雕刻之紋面及服飾呈現出泰雅族特色,但非家中樑柱之用。黥面是泰雅族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同時對男子而言,是成年與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

Page 20: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壁板雕刻•族別:排灣族•概述: 排灣族家屋的雕飾,可以分為立柱雕飾、簷桁雕飾、橫樑雕飾、檻楣雕飾及門板、獨石等。壁板雕刻為身分的象徵。排灣族的貴族頭目,不但享有經濟上的特權,同時亦擁有藝術上的特權。他們在家屋、器物、佩飾上利用雕刻及專用的百步蛇紋樣,表示貴族階級的徽號,並展示其權勢。

此藝術作品從其側邊切紋對稱看來,可能主為商品販售之用。

Page 21: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壁板雕刻• 族別:排灣族• 概述: 排灣族壁板雕刻為頭目貴族身分的象徵。排灣群的木雕藝術,表現手法傾向「平面的」。

木雕人像均頗式樣化,雕度較淺,人像頭顱多成橢圓形,有蛇與人首合紋之特徵, 蛇紋作半圓覆於人頭之上。此外,蜂腰闊肩、兩手舉於肩側或置於胸前、雙腳直立或略彎、足尖多指向兩側、性特徵明顯。

Page 22: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壁板雕刻•族別:泰雅族•概述: 原住民族常在雕刻藝術中呈現其生活面貌。諸如:獵取山豬後分山豬肉、搗小米。本雕刻作品中的人物穿著為泰雅族服飾。

此藝術作品從其側邊切紋對稱看來,可能是作為商品售予當時漢人或日本人作為裝飾之用。

Page 23: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木 鼓•族別:泰雅族•概述: 木鼓為原住民樂器。泰雅族的木鼓是由織布機的機桐轉變而來。由於中空,因此可透過木棍敲擊發出聲音,能做為慶典、表演之用。

目前阿美、排灣等族似乎都有使用這項樂器。

Page 24: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泰 雅 刀•族別:泰雅族•概述: 原住民男子的生命歷程與刀是無從分割的。各族的刀,樣式大致相同,身短、幅廣、扁平,附以雕飾的木柄,鞘是半面鞘,亦施雕刻,另一面即纏以銅絲,以固定刀身於鞘內。泰雅男子擁有泰雅刀,無身分之別。泰雅族人高大、強悍,為了出草、獵人頭,因此所使用的泰雅刀,刀柄既彎且長,利於施力。刀柄部分有時會以銅條圈緊,刀鞘部份較類似波斯刀的彎翹。

Page 25: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阿 美 刀• 族別:阿美族• 概述: 原住民男人的生命歷程與刀是無從分割的。各族的刀樣式大致相同,身短、幅廣、扁平,附以雕飾的木柄,鞘是半面鞘,亦施雕刻,另一面即纏以銅絲,以固定刀身於鞘內。

阿美族人使用阿美刀無身分之別,主要為打獵、砍人頭之用,俗稱「番刀」。較類似開山刀的形制。

Page 26: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小 米•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在原住民的傳統社會中,小米除了做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外,在各族社會、文化與祭儀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以布農族為例,在傳統的布農社會中,小米是農業祭儀的中心、象徵著家庭的財富,小米種植與收成是他們生活中最注重的事項,也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禁忌與規定。

小米採收後會倒掛於屋簷曬乾作為種籽之用。小米可製成的食物諸如麻糬、小米酒等… 。

Page 27: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杵 臼•族別:原住民各族 (除達悟族外 )•概述: 杵和臼為原住民重要生活器具,用來搗小米、搗薯糕等。搗米是原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杵臼製作材料為木頭、石頭。杵而言,有的會有鐵箍防其碎裂;排灣族則會有紋飾雕於其上。而臼通常有腰身,為方便起見,採上下中空的形制。另外,舂米的木杵亦可創造音樂。「杵音」在邵、布農等族皆有。邵族有杵音之舞,在豐年祭儀式裡是重要的一部份。

Page 28: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臼•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臺灣原住民除蘭嶼外,諸族均以榖食為主,故杵和臼在原住民中為重要生活器具,可用來搗小米、搗薯糕等。杵臼製作材料為木頭、石頭,在原住民的社會組織裏搗米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為原住民部族的一項特徵。

臼依各族不同而形式迥異,阿美族與泰雅族之木臼造型多帶腰身。

Page 29: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杵 臼• 族別:排灣、魯凱、雅美等族• 概述: 小杵臼常為搗檳榔之用。檳榔產於南部,排灣、魯凱、雅美等族有食檳榔習慣,年紀較長者會用小杵臼將檳榔搗碎再食。

Page 30: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銅 鍋•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原住民之銅鍋多為手工打製成,故底部多成弧形狀,較少為底部有角度的銅鍋。故此銅鍋可能是與漢人交換來的生活器具。

銅的熔點較低可加工製成銅鍋,臺灣南部的排灣、 魯凱、雅美等族均有此種項煮物用之器具。

Page 31: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銅 鍋•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原住民之銅鍋多為手工打製成,故底部多成弧形狀。銅鍋為原住民各族均有使用的煮物用器具。

Page 32: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竹編鍋蓋•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為原住民竹編器具,類似漏斗型狀,作為煮食時蓋物之用。

Page 33: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背 簍• 族別:泰雅族等各族• 概述: 背簍的材料為竹子或籐,主要作為生活上揹物之用。諸如芋頭、獵物、小孩均可置於其內。編織方式:底部為方格編法,身部改為透孔六角編法。

置於內部的帶子為「頭背帶」,布農族人稱 tsisbunguan 或 tinaqes ,是背簍的附屬品。背物時頂於前額,以支撐背簍的重量。頭背帶是用藤以斜紋編法編成。

Page 34: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背 簍•族別:布農族等各族•概述: 背簍的材料為竹子或籐,主要作為生活上揹物之用。諸如芋頭、獵物、小孩均可置於其內。此外,亦可能為播種籃。其編織方式為透孔六角編法。

現代編器中有許多以裝飾為其主要創作目的。

Page 35: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竹編籃•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編容器為各族日常生活中應用最普遍的器具。一般,編器材料以竹籐為主,其他還有蘭草、林投葉、月桃葉。各族都會使用竹籐編成各式容器,如:搬東西用的背籃、收放衣服的箱子、裝食物的籃子、裝首飾的小盒子等…。各族編器以泰雅族最出色。但此竹編籃非具傳統價值,裝飾意義較高。

Page 36: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籐 椅•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編器材料多以竹籐為主,其他還有蘭草、林投葉、月桃葉。各族都會使用竹籐編成各式器具。

現代編器中有許多以裝飾為其主要創作目的。

Page 37: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竹 篩•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成圓形淺底狀,外緣以粗竹片折曲而成,篩身以竹蔑編製,依用途不同,竹蔑有粗有細;編法、大小也有所不同,有的有孔目,有的密密實實。

竹篩可以用來供篩選稻穀,去除稻稈、禾、葉或砂石用。

Page 38: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扇米盆•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為原住民生活編器,可用於過篩、放置小米或其他農作物等。

Page 39: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麻糬盆•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此原住民編器類似竹篩,可過篩磨成粉的小米、芋頭等,以方便製成小米糕、麻糬之類的食物。

Page 40: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斗 笠•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斗笠為外出農忙或者勞動時,戴於頭上防風防曬之用。作法是用竹篾依著木胎編結而成口,把編結後周圍的竹篾修剪 ,即合「煞笠面」。

斗笠主要材料是竹篾及竹 ,經過清洗、曬乾 、壓平種種處理,再利用粗(外) 、細(內)兩根不同竹枝,縫定於笠胎周圍,俗稱「縫笠仔」,雛型完成 之後,便縫笠面,再利用硫磺薰以漂白,即完成。

Page 41: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竹編水果盤•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原住民編器常以日常生活用具最多,實用價值高。而且不同用具可有多種用途,不管簍、籃、盆都可互為使用。

Page 42: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背 籃•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背籃的材料為竹子或籐,主要作為生活上揹物之用。內部的帶子為「額帶」,用於額頭,以支撐背籃的重量。臺灣各原住民族均有使用。

Page 43: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便當盒•族別:阿美族•概述: 編器在日常生活中是主要的盛裝容器、生活器具,像飲食器皿的便當盒、盛飯盤、檳榔籃、編袋等等都是原住民編織的範圍。

Page 44: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籐 籃•族別:泰雅族•概述: 泰雅族、布農族等族均有使用,婦女提物用。附有背帶與刀柄,方便於山野獵物或採物時可以使用。

現代籐籃造型美觀,兼具藝術價值與實用性。

Page 45: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背 籃•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原住民編器的攜帶搬運方式有:頭頂搬運、額頭搬運、肩荷搬運、背負搬運、肩背雙荷搬運、手提搬運、腰負搬運等。編目大的多用於盛個體較大且較重之物,如:地瓜、芋頭、小米;編目小的用來放置小米、黍之類。

此類屬肩荷搬運編籃,為雙肩揹,原住民各族均可能使用。

Page 46: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背 籃•族別:布農族等各族•概述: 原住民編器的攜帶搬運方式有:頭頂搬運、額頭搬運、肩荷搬運、背負搬運、肩背雙荷搬運、手提搬運、腰負搬運等。編目大的多用於盛個體較大且較重之物,如:地瓜、芋頭、小米;編目小的用來放置小米、黍之類。

背籃的使用,使得原住民搬運與攜帶物品更加方便。

Page 47: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背 籃•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原住民編器的攜帶搬運方式有:頭頂搬運、額頭搬運、肩荷搬運、背負搬運、肩背雙荷搬運、手提搬運、腰負搬運等。編目大的多用於盛個體較大且較重之物,如:地瓜、芋頭、小米;編目小的用來放置小米、黍之類。

此類屬肩荷搬運編籃,附有肩背帶,原住民各族均可能使用。背簍的使用,使得原住民搬運與攜帶物品更加方便。

Page 48: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籐編畚箕•族別:布農族等各族•概述: 畚箕有兩種,一種是用較粗寬的竹蔑編製,孔目較大,另一種是用細竹蔑編製,孔目細小。粗孔目的主要用在挑東西上,如挑土、挑石頭、挑糞等,故又名糞箕;細孔畚箕,民間亦稱稻箕,主要用途是盛裝稻穀、米、及其他作物用穗實用。

Page 49: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阿美族畚箕•族別:阿美族•概述: 畚箕有兩種,一種是用較粗寬的竹蔑編製,孔目較大,另一種是用細竹蔑編製,孔目細小。粗孔目的主要用在挑東西上,如挑土、挑石頭、挑糞等,故又名糞箕;細孔畚箕,民間亦稱稻箕,主要用途是盛裝稻穀、米、及其他作物用穗實用。

Page 50: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米 簍•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米簍或竹籃用竹蔑編製而成,或用竹片製作提樑,綁上繩索,以方便提、挑。開口成圓形或橢圓形,大小與內部寬度同,籃底或呈,圓形狀,或呈稍向內縮的方形狀;籃的深淺不一,依深淺大小不同,裝衣服、蔬菜等不同東西。

若為邵族的公媽籃,內部就會置放祖先的衣服、遺物。

Page 51: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魚 簍•族別:阿美族等各族•概述: 以竹篾編製的漁具,盛裝捕獲的魚、蝦、蛙、蟹等。漢人與原住民均有類似的用具。

Page 52: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魚 筌•族別:阿美族等各族•概述: 為捕魚工具。頭洞口小,有竹蓋,內有一竹編漏斗。多置於河川激流處,內可能置放誘餌,作為陷阱,誘使魚、蝦、蟹進入後捕捉。

Page 53: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犁•族別:阿美族、布農族等•概述: 阿美族、布農族等居住於平原區、花東區的原住民族,本雖種植旱田生產小米,但由於小米經濟較低,故被要求改種稻米。由於稻米種植於水田,因此使用從漢人傳來的犛,配合牛軛,以牛或動物犁田。

此犁為重犁,在《天工開物》一書中曾提及,是精耕農業使用之農具。

Page 54: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拖 耙(大耙)•族別:阿美族等各族•概述: 為阿美族等有種植水田之各族的農耕用具。原住民本以小米為主食,但在漢人的鼓勵下許多漸改種稻米。拖耙為穀粒鋪曬時,用來攤平穀粒、增加曝曬面積的用具。

Page 55: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拖 耙(小耙)

•族別:賽夏族等各族•概述: 木製耙體呈多齒狀,竹柄或木柄。拖耙為原住民農作用具,主要是由人或牛來拖拉,藉以翻土、打散土塊及耙平填土。翻土之目的除鬆土之外,還可使土壤曝曬於陽光下,以除蟲、菌。另亦可作為曬穀時耙穗實及禾葉用。

Page 56: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木 槌•族別:原住民各族•概述: 原住民農作用具,主要作為搗米之用 。

Page 57: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木 雕• 族別:不祥• 概述: 原住民族之奇木工藝,為擺飾之藝術品。台灣早期由於伐木及採樟腦,砍去了大片山林,卻留下樹根沒有使用,有些樹根造型特殊,正可提供創作之源。

Page 58: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奇木飾品•族別:不祥•概述: 裝飾用之木質飾品,原住民族之工藝藝術,可能為漂流木之藝術創作。

Page 59: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石板屋•族別:排灣族、魯凱族•概述: 排灣族的傳統石板屋自地面以下三、四公尺開始往上蓋,以石板為瓦,屋脊上蓋著茅草再壓著竹材和石塊。傳統家屋由主屋和前庭構成,屋內分居室、臥室、穀倉及豬圈四部分,寢室在家屋的前方,居室在後,居室與穀倉間設中柱分隔,通常豬圈也兼有廁所的功用。屋後設有石櫥台,用來放置陶罐。家屋後面或旁邊的牆上,設有象徵祖靈的神龕。神龕在排灣族的語言中有「本源」的意思,排灣族人相信,神龕是祖靈降臨的地方。神龕前面是小米倉,穀倉前就是家屋的主柱。

Page 60: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阿美族住屋• 族別:阿美族• 概述: 傳統上,阿美族以母系聯合家族為居住的理想型態,理想家屋是長而寬的大房子。建築材料方面,多以茅草為頂、木材為柱、豎竹為側壁,室內有籐製編繞的高架連床。阿美族的傳統社會中,家屋指涉的含意除房屋的硬體建築,還包括建立爐灶以及住有家人。爐灶為生火處,傳統上立三塊石頭而構成。為家人煮飯、取暖、作息與團聚之處,也是家屋的重心,象徵家庭的生命之源。

Page 61: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太巴塱部落祖祠• 族別:阿美族• 概述: 太巴塱部落在花蓮光復鄉,是阿美族最大聚落之一,相傳也是最古老的聚落之一,這裡也曾名列阿美族的製陶重地。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祖祠,為族人地集會所。樑柱均以木質卡榫接合;屋牆用山上叢生箭竹(抗折性強)構成;屋頂則堆積厚實茅草。屋內多用黃藤編製傢具,冬天床鋪上厚獸皮以禦寒。側門的木住雕刻,太陽代表女人,另有螃蟹、神話、舞蹈、祭典、漁獵等生活片段之紋飾。

Page 62: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豬牙帽• 族別:排灣族、魯凱族• 概述: 排灣族與魯凱族有明顯的階級制度,反映在傳統服裝及紋飾的表現上。貴族與平民的衣著除花紋、色澤、配件有明顯差別外,夾織挑繡的喪服披肩和喪帽、豹皮背心、鷹羽頭飾和豬牙帽等更僅限貴族使用。豬牙帽多為頭目貴族於祭儀等重要活動時穿戴。太陽形紋為男子所戴;幾何形紋為女子所戴。裝飾有動物角牙、山羌尾巴、毛皮、角鷹羽毛等以彰顯狩獵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