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29
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 2013/4/24 施施施 施施施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Buunk, B. P., & Nauta, A. (2000). Why intra-individual needs are not enough: Human motivation is primarily social.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79-283.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2000). Autonomy and self-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84-291.

Upload: poppy

Post on 06-Feb-2016

6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2013/4/24 施佩岑、陳建州 Deci ,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成就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2013/4/24

施佩岑、陳建州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Buunk, B. P., & Nauta, A. (2000). Why intra-individual needs are not enough: Human motivation is primarily social.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79-283.Carver, C. S., & Scheier, M. F. (2000). Autonomy and self-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84-291.

Page 2: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大綱

Deci & Ryan: SDT (ODM=Humanistic)

Buunk & Nauta: Social Carver & Scheier: Autonomy &

SR 心理需求 vs 社會認知

Page 3: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核心概念NEEDs Satisfaction

Hull & MurrayOrganismic Dialectic metatheory

Autonomy 、 Competence 、 RelatednessCausality Orientations & Regulatory

StylesI-PLOC vs E-PLOC

Automous-ControlledSDT & Internalization

What & Why

Page 4: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文章結構 定義NEEDs

需求、目標與調控歷程 心理需求與內在 (Intrinsic)動機

“為了什麼追求目標” 心理需求作為天生 /必須的人格特質

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幸福 “追求什麼目標”

需求滿足、文化與幸福 基本需求與目標追求的效果

需求滿足與自我 需求不滿足

需求、調控與演化 SDT與其他理論

結論與整合

228232233239243243244246247248248252256262

Page 5: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代碼表

NS=Needs Satisfaction IM=Intrinsic MotivationEM=Extrinsic Motivation SD=Self-Determination

C=Competence A=Autonomy

R=Relatedness CO=Causality Orientations

(Atm 、 Ctl 、 Ips)

Page 6: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Needs

Hull:Drive TheoryInnate

Murray:Psychological Need

SDT:ODM( 有機體辯證後設理

論 ):Regulation需求是心理成長與整合、幸福感所必須

的天生心理養分。 (P229 左上 )

p229 左欄 末段” Functially……”

P229 右欄 中段“…humans are active…”

Page 7: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Needs

Hull:Drive TheoryInnate

Murray:Psychological NeedPersonality Theory

主張心理而非生理需求Autonomy=>Volition( 意志 )不只是內控、獨立與個人主義

更是指涉”整合與自由的主觀經驗”注重需求滿足而非需求程度

強調先天、 universal但不只是解除失衡、更是主動探索

Needs 只是一種探索行為的養分 而非動力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的延宕滿足效應不同

Page 8: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需求、目標與調控歷程

理論建構上有三種需求 A 、 C 、 R 才有內在動機( 目標 )而後能建構動機內化 (調控歷程 ) 的概念(Motivation Internalization)

A 、 C 、 R 與心理幸福息息相關

Page 9: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心理需求與內在 (Intrinsic) 動機 A

Heider(p234 左 )Undermining effect(+)

報酬 ( 金錢以及其他形式 )

威脅 監控 評價 期限Undermining effect(-)

提供機會 提醒內觀

C

競爭的正負回饋

IM+ 需以 A 為前提

E-PLOC =>IM-I-PLOC=>IM+

R

嬰兒的 IM 行為 = 探索依附理論

IM+ 需以 A 為前提

Page 10: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結論與整合

Humanistic 。

Page 11: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AUTONOMY & SELF-REGULATION

Page 12: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Outline

What is Autonomy ?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Avoidance and Autonomy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Concluding Comment

Page 13: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What is Autonomy?Defining AutonomyIs Autonomy Real ?Does Everyone Want

Autonomy ?The Self In Self-Determination

Page 14: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What is Autonomy? [ 自主性 ] 的定義? 字典上的意思:

Autonomy 自我掌控的能力、程度Autonomous 加入了 在沒有外在控制、克制的情況下,產生自主

相對於 Deci &Ryan Autonomy 涉及到經驗與自由的整合,是人們與生俱來並會自我增加的

困惑原因:自我決定在邏輯上命題本質與整合作用是不同的

Page 15: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What is Autonomy? 自主性真的存在? 往前一層思考

自主的行為 / 行動真的存在?

Deci & Ryan 並沒有清楚說明人是否真的具有自主性,只談到必須感知到自主性。

人的經驗意識到自主和自我決定比其他部分重要,但主觀經驗也可

能弄假成真。保留懷疑

為了使這個理論更普遍

運用?

Page 16: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What is Autonomy? 每個人都需要自主性? 非西方社會呢 ?

Iyengar and Lepper(1999) 的研究:亞裔美國小孩做決定時,傾向他人 ( 媽媽或同學 ) 幫他們做選擇。 Deci & Ryan 的回應

( 1 )有什麼證據證明媽媽替孩子做決定時,感到獨立自主?( 2 )為什麼自己替自己選擇時,不感到獨立自主?( 3 )為什麼行動比替自己做選擇更具自我決定?

Page 17: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What is Autonomy? 自我決定中的自我 Deci and Ryan 在自我決定論中的“自我

”控制概念比“內在”範圍大。SD 的行為 = 反映真實自我價值的行為 並非所有人的內在想法都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 反例 : p285 右欄 中段 )

若行為的發生來自人內在想法的刺激,則內在整合原因必須包含行為的反省。

不符合 Deci and Ryan 對獨立自主的觀點,缺乏提高真實自我的價值

Page 18: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relatedness is different in formSelf-Determination Moderates

CompetenceWhy is competence necessary for

an activity to relate to the authentic self ?

Page 19: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Deci and Ryan : A+C 而後加入 R( 關係 )

“ 關係”不同於其他兩者需求: A 與 C 應用於行為的起源

(有沒有能力去做?) 關係涉及到行為經驗的滿足

(有些人會維持良好關係)質疑:

( 1 )為什麼滿足如此特殊? 還有沒有其他普遍性的心裡滿足( 2 )在關係中,為什麼有人做的好、有人隨意的做?

Page 20: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用 A 來調節 CDeci and Ryan 的觀點:只有在有關真正反映真實自我的活動中, C 才被渴望,而 C 期望是隨意的,非受控制的。在與幸福感的關係上畫地自限

質疑:( 1 )自我決定是依據個人擁有?若對行為有意,可自定但無發勝任?( 2 )無法應用於所有活動中( 3 )是否在適合的測試中,觀察與能力間的互動影響?

Page 21: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The core needs are not structurally equivalent

連結真正活動的 C 必要性? C 的真實自我角色發自內心希望做得很好,卻總是失敗,為什麼沒被納入真實自我對目標渴求的一部分?

Deci and Ryan 的觀點,強迫接受對真實自我的有效活動是無益,效能僅描述於考慮真正價值。

難理解:效能是ㄧ個人決定自己是否具真正價值

Page 22: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Avoidance and Autonomy考慮自我決定與控制的區別,認為控制行為出現於試圖避免不希望得到的情況,不管是在外在鼓勵或內在激勵的情況下都是

Deci and Ryan 反駁這個觀點,秉持 approach 和逃避是沒有關連的且與自我決定和控制行為是有區別的。

Deci and Ryan 的研究觀察學校學童對動機影響是受控制或獨立自主的

Eliot and Sheldon(1998)實施另外相關議題測驗,追求控制目標的受試者中,高比例擁有低度自主與更多外在控制。這個部份與理解控制行為有逃避的核心基礎一致。

不主張 Deci and Ryan錯誤引用 Carver and Scheier(1999b)把 approach歸因於自主性

行為有一個 approach 傾向的核心激勵控制基礎嗎? 是的 行為有一個逃避傾向的核心激勵自主基礎嗎? 不是

Page 23: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ExampleCompensatory Activity

Page 24: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實例 觀察對象:不想練鋼琴的小孩 典型策略:告訴他們,父母親有多希望他們練鋼琴,而且只要練完就可以到外面玩。

結果:最終依賴核心需求

( 1 )符合媽媽的期待 維持家庭關係

( 2 )追求內在興趣 出去玩

Page 25: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實例 觀察對象:不想練鋼琴的小孩 幾年後:

再次探討為什麼練鋼琴室有價值且重要的?

結果:孩子解釋擁有音樂能力可以增加自己本身的能力

( 1 )發現學音樂的內在動機( 2 )對控制的關聯漸消逝

Page 26: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Inter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補償活動

Deci and Ryan 假定補償活動發生於多次失敗後而成功的滿足例如:人們工作賺錢來買食物,即使他們不喜歡工作補償活動是理論的一部分,但未說明清楚

為什麼失敗的經驗會導致去追求賺更多錢?(目標錯誤)為什麼賺錢會強化追求目標? 不明顯假設並非指追求金錢(強化物)的成功,則理論中強化物就不是關鍵強化物讓關係感受變好,但不是關係。人只擁有關係替代品的簡單經驗,而忽略發現核心需求的缺乏?

不同的思維:人通常難在完美的情況下找到自己,因此開始適應這些情況。當一個人內在已存在核心需求,卻不追求?觀察員未將先前自我內在 model 與真實自我對比

Page 27: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Concluding Comment 同意處:透過概念整合成功的可能

概念層次中加入許多討論為什麼需求是混合的, Deci and Ryan 的 model 明確說明原因

Deci and Ryan早期批評 cybernetic model ,缺乏組織高層次的目標決定,提供三個看法:(P290)

Page 28: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心理需求取向 vs 社會認知取向

基本預設的不同 :從人的先天心理需求滿足解釋人的動機 從人的社會認知與社會脈絡來解釋動機

Page 29: 成就 動機的心理需求取向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