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122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73 第八篇 阿美族篇 林昭喜 阮文彬 目 錄 第一章 鹿野鄉的原住民 .............................................................................................. 776 第二章 阿美族概說 ...................................................................................................... 780 第一節 族名、分類與分布 .................................................................................. 780 第二節 祖先發祥傳說 .......................................................................................... 783 第三節 恆春阿美族之遷徙 .................................................................................. 784 第三章 鹿野鄉阿美族聚落分佈 .................................................................................. 787 第一節 早期遷徙與部落變遷 .............................................................................. 787 第二節 後期遷徙與新聚落的形成 ...................................................................... 797 第三節 氏族系統與源流 ...................................................................................... 802 第四章 部落組織 .......................................................................................................... 809 第一節 部落領袖制度 .......................................................................................... 809 第二節 男子年齡階層組織 .................................................................................. 812 第三節 部落會所 .................................................................................................. 825 第四節 國家勢力介入之影響 .............................................................................. 826 第五章 親屬組織、婚姻制度與相關生命儀禮 .......................................................... 829 第一節 親屬組織 .................................................................................................. 829 第二節 婚姻制度 .................................................................................................. 839 第三節 生命儀禮 .................................................................................................. 846 第六章 傳統生活與歲時祭儀及歌舞 .......................................................................... 855 第一節 傳統生活 .................................................................................................. 855 第二節 歲時祭儀 .................................................................................................. 860 第三節 傳統歌舞 .................................................................................................. 871 第七章 傳統漁獵文化 .................................................................................................. 874 第一節 傳統漁獵用具 .......................................................................................... 875

Upload: luye-library

Post on 22-Mar-2016

29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6 download

DESCRIPTION

台灣台東縣鹿野鄉鄉志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TRANSCRIPT

Page 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73

第八篇 阿美族篇

林昭喜 阮文彬

目 錄

第一章 鹿野鄉的原住民 .............................................................................................. 776

第二章 阿美族概說 ...................................................................................................... 780

第一節 族名、分類與分布 .................................................................................. 780

第二節 祖先發祥傳說 .......................................................................................... 783

第三節 恆春阿美族之遷徙 .................................................................................. 784

第三章 鹿野鄉阿美族聚落分佈 .................................................................................. 787

第一節 早期遷徙與部落變遷 .............................................................................. 787

第二節 後期遷徙與新聚落的形成 ...................................................................... 797

第三節 氏族系統與源流 ...................................................................................... 802

第四章 部落組織 .......................................................................................................... 809

第一節 部落領袖制度 .......................................................................................... 809

第二節 男子年齡階層組織 .................................................................................. 812

第三節 部落會所 .................................................................................................. 825

第四節 國家勢力介入之影響 .............................................................................. 826

第五章 親屬組織、婚姻制度與相關生命儀禮 .......................................................... 829

第一節 親屬組織 .................................................................................................. 829

第二節 婚姻制度 .................................................................................................. 839

第三節 生命儀禮 .................................................................................................. 846

第六章 傳統生活與歲時祭儀及歌舞 .......................................................................... 855

第一節 傳統生活 .................................................................................................. 855

第二節 歲時祭儀 .................................................................................................. 860

第三節 傳統歌舞 .................................................................................................. 871

第七章 傳統漁獵文化 .................................................................................................. 874

第一節 傳統漁獵用具 .......................................................................................... 875

Page 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74

第二節 傳統的漁獵方法 ...................................................................................... 876

第三節 傳統的魚類食用與保存方法 .................................................................. 884

第四節 傳統的漁獵規矩 ...................................................................................... 887

第五節 河祭(miksi) ......................................................................................... 888

參考文獻 .......................................................................................................................... 893

表 次

表 1:昭和時期鹿野地區原住民各族群人口數 ........................................................... 776

表 2:鹿野鄉原住民人口數及比例 ............................................................................... 778

表 3:鹿野鄉原住民戶數及比例 ................................................................................... 778

表 4:鹿野鄉原住民各族人口數 ................................................................................... 779

表 5:鹿野鄉阿美族各部落氏族名稱 ........................................................................... 803

表 6:永昌部落歷任頭目 ............................................................................................... 809

表 7:和平部落歷屆頭目 ............................................................................................... 811

表 8:瑞源部落歷屆頭目 ............................................................................................... 811

表 9:永隆部落歷屆頭目 ............................................................................................... 811

表 10:瑞興部落歷屆頭目 ............................................................................................. 811

表 11:寶華部落歷屆頭目 ............................................................................................. 812

表 12:永昌(含永隆)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 822

表 13:和平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 823

表 14:瑞源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 824

表 15:瑞興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 824

表 16:寶華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 825

圖 次

圖一:阿美族分類圖 ...................................................................................................... 782

圖二:阿美族傳說中登陸地點圖 .................................................................................. 785

Page 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75

圖三:恆春系移動與現部落分佈圖 .............................................................................. 786

圖四:鹿野鄉原住民聚落略圖 ...................................................................................... 787

圖五:阿美族諸氏傳說中的早期根據地分佈圖 .......................................................... 805

圖六:阿美族母系家譜及稱謂 ...................................................................................... 838

Page 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76

第一章 鹿野鄉的原住民

林昭喜

今鹿野鄉境在清道光初年,尚為卑南族的勢力範圍,除老吧老吧有卑南族的北

絲鬮社人居住外尚無部落,後來因西拉雅平埔族的東遷,進入縱谷中段,改變族群

間的均衡態勢,迫使北絲鬮社人撤離,同治、光緒年間,恆春阿美族人因而得以進

入鹿野鄉境,建立聚落1。日治時代,明治 42 年(1907),花蓮平原南勢阿美族的七

腳川社人,因抗日失敗而被拆社,部份族人被強制遷到今鹿野鄉境建立新社,唯因

不堪布農族人威脅,族人逐漸散離,到大正 14 年(1925)僅剩一戶一人2。日治時代

結束時,今鹿野鄉境的原住民,除部份卑南族人混居在阿美族部落外,大致以恆春

阿美族為主(參見表一)。

表 1:昭和時期鹿野地區原住民各族群人口數

族別

年代 恆春阿美 南勢阿美 卑南族 布農族 排灣族 總 計

昭和 10 年 1348 15 118 2 0 1483

昭和 11 年 1438 17 104 2 0 1561

昭和 12 年 1444 18 117 2 0 1581

昭和 13 年 1462 19 109 0 0 1590

昭和 14 年 1497 17 203 0 0 1717

昭和 15 年 1466 17 157 0 5 1645

昭和 16 年 1337 0 99 0 0 1436

昭和 17 年 1344 0 91 0 0 1435

資料來源:《番社人口》,臺灣總督府警察局理番課,昭和 10-17 年。

1 施添福,〈清代臺灣東部的族群遷移〉,《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 第二期 講義資料彙編》,頁 117。

2 江美瑤,1999,〈鹿野鄉〉,《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180。

Page 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77

註:恆春阿美原書記為卑南阿美,實則以恆春阿美為主。

戰後阿美族人持續移入,大多為家庭(族)式的遷移,四十年代之後,除卑南鄉

利吉的恆春阿美 5 戶 35 人移入大埔尾北社(今瑞興社區)外,尚有東河鄉都蘭等地

的卑南(馬蘭)阿美,花蓮縣瑞穗、玉里、富里、鳳林等地的秀姑巒阿美移入原舊

有的部落如大埔尾南社(今瑞源)等,或覓新地聚居如瑞和村的寶華3。至民國五十

年代,鹿野鄉的原住民,仍以阿美族為主,其他族群甚少,民國 52 年,鹿野鄉的原

住民共有 388 戶,除 25 戶為卑南族外,其餘都是阿美族人4,六十年代之後,因工作、

婚姻、就學等因素,漸有其他族群移入,其中以布農、卑南兩族,因與鹿野鄉毗鄰,

居地利之便,移入較多,但多與其他族群混居,並未形成新聚落,亦未有部落組織。

鹿野鄉的原住民,至民國 94 年 12 月底,共有 805 戶,(約佔全鄉總戶數的

25.93%),2493 人(約佔全鄉總人口數的 26.36%),其中平地原住民 763 戶(約佔

全鄉總戶數的 24.58%),2349 人(約佔全鄉總人口數的 24.84%),山地原住民 42

戶(約佔全鄉總戶數的 1.35%),144 人(約佔全鄉總人口數的 1.52%)(參見表二、

三)。

以村而言,永安村的原住民人口數最多(560 人),其次依序為鹿野村(544 人)、

瑞和村(462 人),瑞源村(452 人),最少的為瑞豐村(68 人)、龍田村(97 人),

3 同上註,頁 159。

4 江美瑤,1997,《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頁 57。

Page 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78

若以比例而言,則瑞和村比例最高,高達 51.33%,瑞豐村最少,僅有 5.38%(參見

表二)。

表 2:鹿野鄉原住民人口數及比例 民國 94 年 12 月底

總人口數

原住民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人口數 比例 人口數 比例 人口數 比例 人口數 比例

總 計 9457 100% 2493 26.36% 2349 24.84% 144 1.52%

永安村 1880 100% 560 29.79% 518 27.55% 42 2.24%

鹿野村 1558 100% 544 34.92% 521 33.44% 23 1.48%

瑞和村 900 100% 462 51.33% 454 50.44% 8 0.89%

瑞隆村 1232 100% 310 25.16% 302 24.51% 8 0.65%

瑞源村 1190 100% 452 37.89% 442 37.12% 10 0.86%

瑞豐村 1264 100% 68 5.38% 40 3.16% 28 2.22%

龍田村 1433 100% 97 6.77% 72 5.03% 25 1.74%

資料來源:鹿野鄉戶政事務所

表 3:鹿野鄉原住民戶數及比例 民國 94 年 12 月底

總人口數

原住民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人口數 比例 人口數 比例 人口數 比例 人口數 比例

總 計 3105 100% 805 25.93% 763 24.58% 42 1.35%

永安村 615 100% 173 28.13% 162 26.34% 11 1.79%

鹿野村 519 100% 170 32.76% 164 31.60% 6 1.16%

瑞和村 275 100% 149 54.18% 146 53.09% 3 1.09%

瑞隆村 432 100% 105 24.31% 103 23.84% 2 0.47%

瑞源村 406 100% 156 38.42% 153 37.68% 3 0.74%

瑞豐村 382 100% 22 5.76% 12 3.14% 10 2.62%

龍田村 476 100% 30 6.30% 23 4.83% 7 1.47%

資料來源:鹿野鄉戶政事務所

以族群而言,根據鹿野鄉公所民國 95 年元月 6 日的統計資料,鹿野鄉的原住民

共有 2494 人,以阿美族 2183 人為最多,約佔原住民總人口數的 87.53%,其次為布

Page 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79

農族 114 人(約佔總數的 4.57%),卑南族 74 人(約佔總人口數的 2.97%),族群

不明的有 101 人(參見表四),包含平地原住民 82 人,山地原住民 19 人。

阿美族人主要分布在永安村的永昌、永隆部落,鹿野村的和平部落、瑞隆村的

后湖部落,瑞源村的瑞景路二段(瑞源國小西側)、豐源路沿線、真耶穌教會附近,

瑞和村的瑞興(含鐵道以東)、寶華等部落。布農族人則多居住在永安、瑞豐、龍

田等村,以瑞豐村新豐的中山路、新源路,以及龍田村的龍二路、龍馬路較為集中。

卑南族則以龍田村的馬背最為集中,多在民國 40 至 50 年間從卑南鄉移入,馬背的

卑南族人大多為天主教徒,原屬漢人教會的龍田天主堂因信徒漸少而停滯,九十年

代之後,已成為馬背卑南族人專屬的教堂。鹿野大同農場散佈在永安、瑞隆、瑞豐

等村的墾區,亦有不少原住民因與外省場員結婚而移入,以布農族人為最多。

表 4:鹿野鄉原住民各族人口數 民國 95 年 1 月 6 日

族別

村別 阿美族 布農族 卑南族 排灣族 泰雅族 雅美族 魯凱族 太魯閣族 未詳 合計

永安村 495 36 14 0 1 0 0 0 14 560

鹿野村 496 14 15 2 0 0 1 0 15 543

瑞和村 437 5 0 0 3 0 0 0 19 464

瑞隆村 283 7 5 1 0 1 1 0 12 310

瑞源村 416 5 1 2 1 1 0 1 25 452

瑞豐村 30 23 5 3 0 3 0 0 4 68

龍田村 26 24 34 0 1 0 0 0 12 97

計 2183 114 74 8 6 5 2 1 101 2494

資料來源:鹿野鄉公所

Page 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80

第二章 阿美族概說

林昭喜

第一節 族名、分類與分布

阿美族人自稱為邦札 Pangcah,意思是「人」或「同族人」。在鹿野地區的阿美

族較習慣自稱為 Amis,Amis 一詞係指「北方」的意思,為原住民在臺東卑南族所用

的稱呼,亦就是卑南族謂北方人為 Amis,族人認為:「我族祖先原自北方來,故我

們亦為北方人」。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中最多的一族,從許多文獻探悉,阿美

族依其地理分佈區分為南勢阿美族、秀姑巒阿美族、海岸阿美族、卑南阿美族、恆

春阿美族等五個族群5(如圖一):

一、南勢阿美族:北自新城鄉境的北埔起,南到壽豐溪止,包括今花蓮縣新城、

吉安、壽豐、花蓮市、鳳林鎮等地。因相對於泰雅族的北勢群,居於南方位置,故

稱為南勢阿美族6。

二、秀姑巒阿美族:北自花蓮支流壽豐溪,南到虌溪及學田(花蓮縣富里鄉),

因居秀姑巒溪及其支流,故稱秀姑巒阿美族7。

5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26;宮本延人,1992,《臺灣的原住民》,

頁 148。

6 2001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頁 11。

7 同上註。

Page 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81

三、海岸阿美族:北從花蓮縣豐濱鄉,南迄臺東縣成功鎮,因居海岸山脈東側

沿海一帶故稱之8。

四、卑南阿美族(馬蘭阿美族):北自成功鎮南迄知本溪,即今成功鎮、東河

鄉、臺東市及太麻里鄉之一部份,因居臺東平原卑南附近一帶地區而稱之9,又稱臺

東阿美。但是居住於臺東市的馬蘭阿美族人,不願意其族名含有他族(卑南族)名

稱,故又稱為馬蘭阿美10。

五、恆春阿美族:分佈於花蓮縣富里鄉、臺東縣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太

麻里鄉及屏東縣恆春一帶,因曾居恆春地區而稱之11。

8 同上註。

9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頁 11。

10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頁 4。

11 同註 9。

Page 1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82

圖一:阿美族分類圖

(摘自: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21)

Page 1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83

第二節 祖先發祥傳說

阿美族社會普遍有祖先發祥的傳說,認為其故居地在海上,意思說,本來不是

原居臺灣島的民族,而是來自臺灣島以外的地區,阿美族族內祖先傳說,暗示海上

漂流後移居臺灣,而這種傳說被人記錄也只是晚近的事情。昭和 10 年(1935)日人

學者移川之子藏等合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中,論述阿美族發祥地的傳

說,分成三類:12

1.高山發源說:流行於南勢及秀姑巒阿美相傳:「早昔洪水氾濫,有兩兄妹為逃

避,同乘大臼浮海,最後漂至高山,繼而成為夫妻,生育子女日增繁衍,分散各處」,

但其登陸地點有謂於 Cilangasan(位於花蓮瑞穗鄉東陲,在奇美部落一西北方,海拔

815 公尺)或 Cacoraan 及 Tatiforacan 等傳說不一。

2.海上島嶼漂流說:流傳於海岸阿美,認為來自綠島(火燒島)Sanasay,再登

陸臺灣,然登陸之地流傳亦有異,有謂 Takidis 達給黎或 Kasasikafan 猴仔山或大港

口等,認為 Kasasikafan 猴仔山者居多。

3.Arapanay 說:流行於卑南阿美與恆春阿美的各部落中,彼等認為 Arapanay 一

地是阿美族發祥地,族人乘大臼漂抵 Arapanay 或誕生於 Arapanay 之大石塊13。

12

移川之子藏等,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頁 509-516。

13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8、9。

Page 1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84

第三節 恆春阿美族之遷徙

恆春阿美族係指住過恆春一帶的阿美族,其所居之區域為屏東縣南方,即今牡

丹鄉東岸、車城鄉北陲、滿州鄉及恆春鎮。日治時,該地區隸屬高雄州恆春郡,因

居恆春郡內,故稱「恆春阿美族」。祖先自海上經綠島登陸猴仔山,折南居 Arapanay14,

然後再向北拓殖,最後定居於 Takidis(現今新城附近),距今兩百餘年前,約清乾

隆年間,因泰雅族侵擾及人口增加,耕地不足,乃舉族南遷,在遷徙時,臺東縱谷

一帶,北部為南勢及秀姑巒阿美族所據,中部受布農族之壓迫,安全可虞;而南部

的池上、關山、鹿野又為卑南族的勢力範圍,故遠遷抵達屏東恆春一帶發展,乃居

於 Pongodan(即今四重溪附近),後因與排灣族衝突,房舍被燒毀,族人遇害者不

少,再南下恆春附近,其後又向東移居港口西域拓殖,相繼建立部落,以八瑤

(Palidao)、四林格老佛(Cipoci)、港口(Pakoko)最為著名15。

清咸豐、同治年間,距今一百三、四十年,由於漢人與排灣族的壓迫,為尋求

更多的耕地,由港口溪流域其母村為根據地,大部分再往前進,初與馬蘭、猴仔山、

都巒諸社混住,或居卑南大溪左岸山區,另建立利基利基社,續而向卑南大溪上游,

即今鹿野、關山、池上三鄉鎮(如圖二、三),於此據地建立聚落16。

14

阿美族稱螢活蟲為 Arapainay,因為夜間其尾部會發光,有發揚光大之意,與 Arapanay 發祥地之意

同。另在秋冬之際,有一種從恆春南方過境之候鳥,體型似斑鳩稍大些,灰色羽毛,腹色為淡黃,

稱 Araponay。

15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187。

16 同上註,頁 189。

Page 1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85

圖二:阿美族傳說中登陸地點圖

(摘自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10)

Page 1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86

圖三:恆春系移動與現部落分佈圖

(摘自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188)

Page 1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87

第三章 鹿野鄉阿美族聚落分佈

林昭喜

圖四:鹿野鄉原住民聚落略圖

第一節 早期遷徙與部落變遷

今之鹿野鄉,早期均為恆春阿美族系的生活領域,道光末年(1850),恆春地

區的阿美族因土地狹小,且受到漢族及排灣族的壓迫,開始向東北遷移,重返東部

縱谷地區。最初與馬蘭、猴仔山、都巒諸社混住,或居卑南大溪左岸山區,另建立

利基利基社,續而向卑南大溪上游,建立擺仔擺、吧哪吧(老吧老吧)、務祿干(鹿

鹿野鄉原住民聚落略圖

阿美族

〈Palayapay〉

和平部落

阿美族

〈Rekat〉

永昌部落

阿美族

〈Salingliw〉

永隆部落

卑南族

〈Fahay〉

馬背部落

阿美族

〈Cifangasay〉

瑞源部落

阿美族

〈Kanaupu〉

阿美族

〈Auwa〉

后湖部落

阿美族

〈Pielasan 〉

寶華部落

阿美族

〈Pakalaac〉

瑞和部落

Page 1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88

寮)、埔尾等社。光緒 20 年(1886)胡傳撰的《臺東州採訪修志冊》,在「埤南撫

墾局所轄平埔高山各社」中,已有擺仔擺、吧哪吧、務祿干等社的記載17。

日治初期,明治 29 年(1896),總督府技師田代安定調查東部,鹿野地區的阿

美族部落,則有埔尾(包含舊、撫兩社)、務祿臺(又名務祿甘、鹿寮)、擺仔擺、

吧哪吧等社的記載18。明治 42 年 3 月,花蓮平原南勢阿美族的七腳川社,因抗日失

敗,部份族人被迫遷移,在漢人聚落義安庄南方,建立「新七腳川社」19。

當時鹿野地區土地大多為卑南族人所有,恆春阿美族人移入之後,年年都須向

其繳納租金,以換取在此地安居,此情況一直到日本領臺時仍存在,如鹿寮、老吧

老吧附近土地原為卑南族北絲鬮社所有,開墾此處也須繳納租金20。

一、擺仔擺社(擺那擺社)Parayapay

《高砂族所屬系統研究》一書所載:擺仔擺於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間,恆春阿

美族北遷時所形成的部落。「擺仔擺」或「擺那擺」都是阿美族語 Parayapay 譯音,

意思是指雙手交換東西的動作,昔日阿美族是以狩獵為主要生活,在海岸山脈狩獵

時,常與馬蘭阿美人、北絲鬮社卑南人相遇,並且以物易物交換東西,故以此為社

17

胡傳,1952,《臺東州採訪修志冊》,頁 19。

18 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頁 273-274。

19 陳金田譯,《日治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頁 682。

20 江美瑤,1997,《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頁 20。

Page 1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89

名。光復後仍維持此名,然戶籍上門牌則編列為「鹿野」,直至民國 50 年 3 月行政

區域調整,鄉公所整編門牌將此地命名為「和平」,亦稱和平社區21。

清光緒 20 年,胡傳的《臺東採訪修志冊》,已有「擺仔擺社,在卑南北 20 里,

正、副社長月領銀三、二圓,男女 317 人」的記載。22

明治 29 年(1896),田代安定在東部調查時,則有「擺仔擺社:阿眉蕃四十六

戶,男六十四丁,女七十四口,合計百三十八人,正副社長屈馬里、屈尊樂,月支

口糧銀三、二元,通事鄭國生,月支口糧銀六元」、「擺仔擺社,四十餘戶,距利

基利吉社三里(日里,一里約為 4 公里)的記載23。

由於位在北絲鬮溪注入卑南大溪入口的北岸,成為臺東地區進入縱谷地區的門

戶,清代至日初,部落的會館常為往來官宦商旅借住之處,光緒 18 年(1892)4 月,

擔任「全臺營務總巡」的胡傳,巡視後山防務時24,明治 29 年(1896)臺東支廳長

相良長綱、撫墾署長曾根俊虎,率軍北巡時,都曾借宿25。明治 31 年總督府更在擺

仔擺社設立憲兵屯所,負責鹿野地區治安26。

根據廖守臣在民國 85~87 年間的調查,部落耆老黃忠義先生的口述,和平部落

的阿美族大多屬於恆春系阿美族,相傳與鹿寮阿美族同是從恆春一帶遷來,初居馬

21

江美瑤,1999,〈鹿野鄉〉,《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165。

22 胡傳,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頁 19。

23 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頁 13,274。

24 胡傳,同註 22,頁 19。

25 王學新,1998,《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頁 96、125。

26 施添福,2002,《關山鎮志》,下冊,頁 254。

Page 1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90

蘭,並與之聯婚,約在 150 年之前,與部分卑南阿美遷此地定居,目前有 Patsilar(巴

奇荖)、Rarangus(拉蘭古斯)、Marorang(馬羅蘭)、kakop(卡古巴)諸氏族,

由於昔日阿美族是母系社會,採母系家族的氏族名稱代代相承,近年來男女婚姻漸

由入贅制走向嫁娶制。亦即男系社會漸多,因而氏族的傳承已漸混淆不清。27

二、老吧老吧社(吧那叭、拉吧拉吧)Dapadapa

老吧老吧部落位在和平部落的西方,清代時被稱為「吧那叭社」,日治時期的

文獻則寫成「拉吧拉吧社」、「老吧老吧社」,阿美語稱為 Dapadapa,為混合之意,

乃指阿美族與卑南族混居於此。老吧老吧曾為大社,胡傳的《臺東州採訪修志冊》

曾有「哪吧哪社,在卑南北二十六里,正、副社長月領銀三圓,男女共二百五十四

人」的記載28。

日治初期,明治 29 年(1896),田代安定調查時,亦有「吧哪吧社:阿眉蕃,

三十餘戶,百餘人」的記載29。

明治 43 年(1910

族出草,44 年臺東廳更將鹿寮警察派出所移至老吧老吧,並改名為老吧老吧派出所

27

廖守臣,1998,《臺東縱谷阿美族聚落的形成與分布》,頁 14。

28 胡傳,1952,《臺東州採訪修志册》,頁 19。

29 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頁 273-274。

Page 1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91

30,老吧老吧社地位因而更為重要,大正 2 年(1913)之前,人口大致維持在三百人

以上31。

由於位於北絲鬮溪(現今鹿野溪,阿美族稱 Fakangan),離河不遠且是曲流的

侵蝕坡,地勢又不高亦無堤防保護,故常遭水患之苦,再加上位於高處之外族時有

出草侵擾;大正二年人口便從 355 人銳減為 40 人,昭和 10 年因有漢人在此設立農

場,招募漢人移墾,阿美族人逐漸被漢人取代,至日治末年僅剩 5 戶32。光復後不久

阿美族人又逐漸離去而散社,部分移到卑南鄉的山里33。

三、務祿干(務祿臺、鹿寮)社 Rekat

「務祿干」一詞,族人曰 Rukut,因社址附近有一條無名溪,遇雨水漲,雨停則

水乾,「水乾」曰 Rukut,故名。清時,漢譯「務祿干」,又稱為「鹿寮」,意指為

獵取山鹿而搭蓋工寮的意思,其地位於鹿寮段丘下方臺地,在今鹿野火車站北方 18

公里地,為鹿寮社舊址,省道臺九線 361.2 公里處34。

30

施添福,2002,《關山鎮志》下冊,頁 65、258。

31 臺灣總督府,《臺灣常住人口統計書》。

32 江美瑤,1999,〈鹿野鄉〉,《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165;趙川明等,2004,《龍田

鄉土文化生態解說手冊》,頁 5。

33 廖守臣,1998,《臺東縱谷阿美族聚落的形成與分布》,頁 15。

34 同上註,頁 13。

Page 2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92

光緒 20 年(1894)胡傳的《臺東州採訪修志冊》,已有「務祿干社,在卑南北

三十里,正、副社長月領銀三、二圓,男女二百二十三人」的記載。由於位處交通

要衝,清光緒 10 年,曾派鎮海後軍駐守鹿寮35。

明治 29 年(1897)田代安定的調查,則有「務祿臺:又名務祿干社,鹿寮社、

阿眉蕃、卑南蕃,戶數四十六戶,男百二十四丁,女百二十四口,合計二百四十八

人,正、副社長武柺、松督,月支口糧銀三、二元,通事朱紫貴,雷公火社兼任」、

「務祿臺一名鹿寮,距卑南新街北位約四里(日里),距北絲溝社北位約三里,預

定設立郵便繼立所」36。「務祿干」為當時鹿野地區最大社,又處交通要衝,明治

34 年,日人曾在此設立鹿寮警察官吏派出所。

昭和 10 年(1935),因臺東線鐵道,貫穿原社南北,當時火車用煤作燃料冒煙

時,易燃房舍,本社頭目 Laopi 與日警商議的結果,全社遷出原址,另在原址上方臺

地,另建新社區,仍稱鹿寮社,為辨識起見,以「新鹿寮社」稱之。光復後,改稱

「永昌」,隸屬鹿野鄉永安村。民國 40 年代,另有部分族人,因耕地在社址下方省

道臺 9 線兩旁。為耕種方便,陸續遷移至省道兩 359~359.6 公里處,另成永隆部落37。

根據 86 年 2 月間,廖守臣的調查,其訪問鹿野阿美人耆老陽財元與周信福(永

隆社頭目)二人,他們均謂其祖先大多是來自恆春地方。大約在一百二十多年前,

35

胡傳,1952,《臺東州採訪修志冊》,頁 19,12。

36 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頁 14,274。

37 廖守臣,1998,《臺東縱谷阿美族聚落的形成與分布》,頁 13。

Page 2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93

由於恆春人口漸多,耕地漸少,遂沿東海岸北上覓地定居,曾住過馬蘭,並與之聯

姻,其後與其馬蘭社人一起遷抵鹿寮,據他們的追述,原住鹿寮者有 Patsilar

(Pacidal)、Kakopa、Marorang、Rarangus(Raranges)、Inaran 與 Paotawan 等氏族。

目前 Kakopa 氏族戶口數最多,漢姓姓羅、Paotawan 氏族是姓黃、Patsilar 氏族是陽

性,戶數未計38。

四、大埔尾社(大埔社、埔尾社)Efong

大埔尾社又稱埔尾社、大埔社,雖然光緒 20 年(1894)胡傳的《臺東州採訪修

志冊》未有大埔尾社的記載,但田代安定在明治 29 年(1896)8 月~12 月間的調查,

確有:「埔尾社,阿眉蕃,舊十一戶,男二十丁,女二十口,合計四十人,撫二十

一戶,合計百八十四人」。「埔尾社,十一戶,距卑南新街約八里」的記載。39

同年 5 月間,日軍登陸臺東,馬蘭社阿美族人與卑南社人合組先鋒隊,協助日

軍對抗守在新開園的清軍時,兩社分守雷公火與埔尾社40,可證清代之時,大埔尾社

即已存在。

在明治 28 年(1895)測繪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大埔原野有漢人村落義安庄與

阿美族部落大埔社,明治 29 年田代技師的調查稱此社為埔尾社,且註明有舊、撫之

分,明治 37 年的《臺灣堡圖》,則新增一社,分南、北兩社,北社稱為「大埔尾社」,

38

廖守臣,同註 32,頁 13。

39 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頁 13,274。

40 王學新,1998,《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頁 96。

Page 2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94

其址約在今瑞和村瑞和的東南方,南社(舊社)稱為「 」(Hon),有廣大原野

之意,其址約在今瑞源火車站東側,故由上述可推知原大埔社於明治 29 年即有部分

族人北遷,成立新部落,此後「大埔尾社」有南、北之分。明治 38 年起的戶口統計,

都將這兩處部落人口合計,以「大埔尾社」為名,昭和 4 年(1929)〈臺東廳管內〉

地形圖上,南社亦稱為「 」,北社則稱為「 」,阿美族語是溪邊有許

多白色螃蟹之意,以其鄰近卑南溪,以所見的自然景觀來命名。南社於昭和 4、10

年間因原住地地勢較低,易遭水患,而日人為管理之便,亦要其移住至大原(今瑞

源)火車站西北與西方(今瑞源),在部落與車站之間,設立警察派出所管理,原

社地則闢為水田,在其南方,則有大正 7 年(1918)臺東製糖會社設立招募本島人

移民的「大原村」。大埔尾北社則於大正 11 年和昭和 4、10 年間有短距離的西遷,

主因原社地較近河床,水災氾濫,危及村落安全,故移住地勢較高之處41。

光復後行政改易,將「大原村」與「大埔尾社」改為「瑞源村」,由於大埔尾

南社部落與大原移民村這一帶是瑞源村人口最多之地,故以村名為最大聚落之名,

此二地被合稱為「瑞源」聚落。由於附近尚有很多荒埔可公開墾,移民日增,民國

56 年因而析分為瑞源、瑞隆兩村,「瑞源」聚落也一分為二,大致以瑞源車站南方

的水圳為界,中興路以北為「瑞源」,四維路以南為「瑞隆」。除了漢人移民外,

還有阿美族的遷入,民國四十、五十年代本鄉永安村的鹿寮社部份族人為尋求新耕

地與工作機會,而遷往今瑞源國小西側聚居(阿美族人稱其為 Cifangasay,意為有許

41

江美瑤,1997,《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頁 42。

Page 2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95

多苦楝樹的地方),亦有部份遷至今瑞隆聚落 Kanaopo 南方自治路沿線(阿美族人

稱其為 Kanaop,意聚集的地方)。而來自花蓮縣鳳林鎮、玉里鎮、富里鄉等地的秀

姑巒阿美族,則移住於今豐源路沿線;另有來自本縣成功鎮、東河鄉與馬蘭社等地

的卑南阿美族,移住於今真耶穌教會附近。由於阿美人為數不少,且光復後多接受

西方宗教,故本地有天主教,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等三座教堂。雖然信奉教

派不同,但每年的收穫祭都會一起舉行,而且包括瑞隆村的阿美族,兩村的阿美族

事務是由同一頭目所負責的,頭目是每四年遻舉產生的42。

五、新七腳川(バロハイチカソワン Barohaichikasowan)社

新七腳川為花蓮平原南勢阿美族最大部落七腳川(チカソワン Chikasowan)社

人移住的部落,明治 41 年(1908)12 月,七腳川社人因不滿隘勇勤務分配不公,起

而抗日。事敗之後,七腳川社被日人拆社,社人之地作為日本人移民村(吉野村)

的預定地,社人被迫分住十處,其中 120 戶 349 人(實際移者 119 戶 331 人),在

明治 42 年 3 月間,分兩梯次移住鹿寮附近大埔尾原野,在鹿寮溪與干仔典(加拿典

溪)之間,由阿美族之大埔尾社及漢人之新良庄分割部分土地,形成一社,社名「バ

ロハイチカソワン Barohaichikasowan 社」(バロハイ Barohaichi 阿美族語音譯為新

的意思)43,譯成漢語則為新七腳川社。

42

江美瑤等,2000,《臺灣第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169-170。

43 陳金田譯,《日治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頁 670-685。

Page 2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96

建社之初,日警命令大埔尾附近各社人及漢民搬運材料,建築房屋供其居住,

當地阿美族人,知其慘狀頗為同情,曾幫助墾耕 20 甲,栽種甘藷、陸稻,馬蘭社人

亦頗同情,曾向派出所申請養育他們的子女,因而互相親睦,其他阿美族人、卑南

八社人以及附近漢人,亦向派出所申請准許以牛或榖物為聘禮,收養歸順社人子女,

將來以男子繼承其家或以女子為其媳婦者。布農族人常至大埔尾附近出草,當地阿

美族人、漢人耕種時必須警戒,七腳川社人移住之後,當地人不須再警戒,可自行

通行或耕種,因而非常感謝移住人44。

移住社人,每戶可分配地三分,耕地一甲九分,甘藷蔓三千條、陸稻種籽一斗

二升,第一次收成前每人每日發給三餐份的米及若干食鹽、臺灣米醬、火柴等,農

具則全社發給鋤頭五十支、鐮刀五十支、鋸子三支、鐵鎚一支、柴刀一支、斧頭一

支、砥石兩塊、銼刀二支。移住之初雖有因思念故鄉而逃走 14 人,但至明治 43 年,

已不愁衣食,且可出任遞送郵件及舖設輕便鐵道等工作,生活安定後已無人逃走45。

明治 41 年(1908)年開始修築里 、臺東間的手押臺車輕便鐵道,明治 43 年 6

月完工,新七腳川段的工程即由新七腳川社人義務出役修築,通車後臺車所需後押

車夫,大多徵調新七腳川社人擔任,但工資低廉,每日僅三十錢46。

44

陳金田譯,《日治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頁 685。

45 同上註,頁 686-687。

46 施添福,《關山鎮志》下冊,頁 359。

Page 2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97

新七腳川社建立之後,備受布農族人出草威脅,明治 45 年(1912)5 月,布農

族(拉克拉克分社)壯丁二十餘人,到新七腳川社出草,在新七腳川社水源地附近

反被阿美族人襲殺三人,從此布農族人與新七腳川社反目成仇,時常襲殺臺車後押

車夫,手押臺車沿線,成為殺戮戰場,雖然在大正 2 年(1913)1 月 20 日,臺東廳

長能勢靖一,邀集布農族各社頭目 103 人,與老吧老吧以北至大坡庄各庄社保甲委

員、頭目、長老及被害者遺族等 130 名,在新開園附近新武呂溪畔,舉行和解儀式,

廳長贈米酒一桶給他們互相敬酬,里 庄民帶來牛四頭及米酒一桶,新七腳川人亦

帶來牛一頭款待高山各社人,邊飲邊談互相表示親和,47但僅及一個月,布農族人又

持續在手押車沿線繼續出草,大正 4 年 8 月 18 日,新七腳川派出所被攻擊,新七腳

川社頭目被殺48,人口急速銳減,到大正 14 年,南勢阿美族人僅剩一戶一人49,族人

大部分返回花蓮平原或移至他社,因而散社,代之而起的是移墾的漢人。

第二節 後期遷徙與新聚落的形成

根據臺灣總督府技師田代安定在明治 29 年(1896)的調查的記載,日治之初鹿

野地區有阿美族至少有 154 戶 614 人,漢族只有 24 戶 129 人50。光復之後阿美族人

口仍持續增加,除自然增長外,仍有卑南鄉、成功鎮、東河鄉與花蓮縣瑞穗鄉、鳳

林鎮、富里鄉等地的阿美族移入,或加入原來的舊聚落,或另覓新地聚居(如瑞和

47

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頁 314,331。

48 施添福,《關山鎮志》下冊,頁 266。

49 總督府,大正 14 年,《臺灣常住人口統計書》。

50 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頁 273-274。

Page 2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798

村寶華部落)。然而在日治 50 年間以及光復之後,隨著不同時期日本人與漢人的移

民拓墾,阿美族在本鄉所佔的人口比例有遞減之勢;另一方面,由於臺灣社會的發

展,自民國 60 年起,本鄉的人口逐年遞減,阿美族人亦有遷出向西部發展的現象,

多從事建築或至工廠做工等勞動性工作。除上節所述較早期形成的大部落外,後期

另有許多形成的聚落51。

戰後阿美族的遷移現象仍然頻繁,在鹿野鄉除大埔尾北社是全社遷移外,大都

是家庭式或家族式的小規模移動,除有本縣卑南鄉、成功鎮、東河鄉與花蓮縣瑞穗

鄉、鳳林鎮、富里鄉等地的阿美族移入外,本鄉舊有的部落亦有分化或鄉內遷移的

現象,不論移入舊部落,或覓新地聚居,都對本鄉聚落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戰後形成的阿美族部落,有:

一、瑞興部落 Pakala’ac

瑞興部落位於瑞和村瑞和漢人部落之南方,在清代尙是一片荒野,日治時期為

「大原」原野的一部,多屬臺東製糖會社的土地,除「大埔尾北社」聚落附近有水

田外,其餘皆是芒草叢生的荒埔地,光復後本地劃歸瑞豐村。

日治時期曾有部份族人西遷的大埔尾北社,光復後乃因社地地勢低溼,恐有水

患不宜居住,但適合開闢水田以增加生產,故部落會議決定遷社,大家合資出錢購

鐵道與公路以西的旱田做為新社地,即今瑞和村瑞興部落,而將原社地闢為水田。

51

江美瑤等,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162。

Page 2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799

依據戶口簿上的遷移記事,於民國 49 年 9 月 21 日遷移者較多。而部份雖有往高處

遷,但仍位於鐵道東側,即今瑞和部落東南方的瑞和村 7 鄰,離新部落不遠且可就

近照顧農田。新部落最初在戶籍上採用瑞和的門牌與漢庄同名,民國 52 年 3 月 11

日改為「大埔」,保有原部落的社名;直至 57 年 10 月 1 日瑞和村成立,鄉公所將

部落的門牌改為「瑞興」,乃「吉言佳字」之意,故瑞興部落之名沿用至今。但在

阿美族社會中,原部落名「バカラアツ」(Pakala’ac)仍然流通使用52。

鐵道西側的阿美族人,多屬恆春系與卑南系阿美,日治初期遷來,近年僅有三

戶遷自花蓮縣(瑞穗鄉富民二戶陳姓,玉里鎮大禹范姓一戶)與卑南鄉利吉村五戶。

瑞興本部落的阿美族人,以恆春系潘姓家族居多,六十餘戶中約占近半,他們是在

清末日據初由恆春,沿海岸北上,初居馬蘭,再遷至今瑞源(大埔尾北社)。瑞興

的阿美族人大多是信奉耶和華教(原文誤植為真耶穌教),凝結力極強。五十年代,

海岸阿美名叫 Takimola、Tsilikosilai 社(成功附近)的部份族人,因耕地水源不足而

遷來,今改姓林,現僅有五戶在本社,前幾年有三人入贅關山鎮德高北庄,二戶遷

於成功鎮美山。臺灣光復後,利基利吉社人漢名劉太昌(曾任相撲選手),認識

Takimola 而遷來於此,現有八戶人家,另有東海岸隆昌社人,透過婚姻關係遷來,

現有四戶53。

52

江美瑤,同上註,頁 167。

53 廖守臣,1998,《臺東縱谷阿美族聚落的形成與分布》,頁 11-12。

Page 2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00

二、寶華部落 Pielasan

阿美族人稱寶華部落為 Pielasan,位居於瑞和部落的對岸,約在瑞和火車站東方

1、4 公里處,亦即在卑南溪東岸,大埔山(寶華山)西向的山腳下,有寶華大橋與

瑞和相通。日治時期鹿野鄉卑南大溪以東的海岸山脈皆泛稱為雷公火,光復後,大

埔尾以東的山地,才有大埔山之名。寶華部落大約於民國 40 年代末,由新竹客家移

民移墾形成,由於交通不便,客家人逐漸離去。民國 50 年代後期起,花蓮縣瑞穗鄉

的秀姑巒阿美族在親友介紹照應,與本地可開墾水田的吸引下,有為數不少的移民

至此,使得本地成為秀姑巒阿美族新成立的部落。而 Pielasan 地名是沿用自其原鄉花

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原聚落的名稱54。

根據廖守臣在民國 87 年間的調查,寶華聚落的阿美族成員,除有一戶名徐金榮

者,來自電光外,大多來自花蓮富源附近的拉多善(Cilahusan)。約在民國 51 年最

早移入者有四戶 Alah(黃明德)、Odoy(黃明德之弟)、Solakoyo(林金財)與 Pana

(羅克強)等四人。民國 53、54 年後遷入者有余永龍(電光社人、曾任本社頭目)、

楊正義、何金先(時任頭目)、鍾興旺、溫德田、陳振科、林漢水、溫光明、吳治

信、黃阿吉、林清江與林昌平。目前,本社約有二十幾戶。55

54

江美瑤等,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167-168。

55 廖守臣,同註 53,頁 12。

Page 2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01

三、后湖部落 Auwa

址在瑞源火車站東方約 2 公里處,東鄰卑南溪,居堤防旁,屬瑞隆村之一部。

因位於新良丘的後方,且又是低溼的平地,故被稱為「后湖」。最早開發起源於日

崙在此成立第二農場,本為東港郡萬丹庄李氏家族的土

地,昭和晚期陸續轉賣給曾家,土地約 50 多甲,以種植水稻為主。此地的移民 12

戶 61 人,全是恆春阿美族,且都在昭和 20 年(1945)2 月 1 日遷入,其中 8 戶本籍

是池上庄。此可謂光復之前最後一次較具規模的群體性移民,也是日治末年最後成

立的新聚落56。

另根據廖守臣在民國 87 年間的調查,后湖部落的阿美族人,多屬 Kapin 夫妻之

後裔,係 Marorang 家族。據張萬生及姪孫陳金結之口述與家譜,清末遠自恆春,沿

海岸,經馬蘭、利吉,而抵池上附近福文,其後轉居德高。Kapin 夫婦死於此,僅長

子 Onoq 家人遷至電光社,餘皆曾住過振興。臺灣光復後遷來此地,據傳其地原屬曾

玉崙所有,他擔心三七五減租政策土地收歸國有才轉售於 Onoq 之弟妹五人,就這樣

Kapin 家族繁衍而來。惟後因以農為生,生活無法改善,族人遂向北部遷徙,散居於

桃園中壢、龜山、大園、臺北南崁、板橋、汐止、鶯歌等地。57

56

江美瑤等,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172。

57 廖守臣,1998,《臺東縱谷阿美族聚落的形成與分布》,頁 12。

Page 3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02

四、永隆部落 Salingliw

址在永昌部落的東北方,位於省 9 號公路旁,北方鄰近鹿寮溪,屬永安村之一

部。光復後民國 40 年代,鹿寮社的部分阿美族人為就近照顧水田而遷移下來,由於

最初此地有許多阿美族語稱為「Sangliw」的樹,故以此樹名為地名,但這地名主要

用於阿美族的社會。民國 57 年 8 月 25 日整編門牌,鄉公所將此地命名為「永隆」。

本聚落以阿美族為主,分布於省道東側,天主教堂是明顯的景觀;而少數客家、閩

南人則分布於省道西側,主要是經營商店58。

第三節 氏族系統與源流

阿美族的氏族是以母系為中心所組成的聯族組織,為保持其子孫傳宗接代,家

族綿衍不斷,常冠以氏號。其氏族具有多種功能,如參加葬儀、共守喪忌,共分獵

肉、漁獲,共同幫忙工作、共建家屋,共負法律責任,互邀飲宴等等59。根據移川子

之藏等人在昭和 6-7 年間(1931-32)的調查,阿美族共有 44 個氏族組織60。(諸氏

族傳說中的早期根據地分佈概況如圖四)

昭和 7 年(1932)3 月間,移川子之藏等人在鹿野地區的調查,鹿寮、擺仔擺兩

社的氏族有 Pacidal 巴奇荖(9 戶)、Raranges 拉蘭古斯(17 戶)、Malolang 馬羅蘭

(4 戶)、Tarisakan 塔里沙干(2 戶)、Paotawan 波打灣(2 戶)、Kakopa 卡古巴

58

江美瑤等,同註 56,頁 177-178。

59 阮昌銳,1996,《臺灣的原住民》,頁 113。

60 移川子之藏等人撰,黃文新譯,《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頁 14。

Page 3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03

(2 戶)、Inarna 伊納蘭(8 戶)等共 7 個氏族 44 戶,包含恆春及卑南阿美;大埔尾

社則有 Pacidal 巴奇荖(11 戶)、Raranges 拉蘭古斯(12 戶)、Malolang 馬羅蘭(1

戶)、Vavokul(Fafokod)瓦伍可(1 戶)、Tarisakan 塔里沙干(9 戶)、Paotawan

波打灣(8 戶)、Kakopa 卡古巴(3 戶)等共 7 個氏族 45 戶,亦包含恆春及卑南阿

美61。

依據民國 75~79年由中央研究院指導及臺灣省政府民政廳輔導完成的山胞族譜

資料統計,鹿野鄉阿美族有完整氏族名稱者,計有 16 個之多(參見表五):

表 5:鹿野鄉阿美族各部落氏族名稱

區分

氏號 和平

永昌

永隆 瑞源

瑞隆

后湖

瑞和

寶華

Pacidal 巴奇荖 林、王 陽、陳、楊 陽、陳、林、呂、丁、何 陽、黃、丁 楊

Raranges 拉籣古斯 王、賴、潘、謝 汪、周 陳、羅

Malolang 馬羅蘭 黃、王、張 張、羅、高、劉 黃、王

Tarisakan 塔里沙干 宋、李、林、張

Paotawan 波打灣 沈

Odos 奧都斯 汪、曾 王

Kakopa 卡古巴 黃 林 高、劉 林、陳 林、高

Paanifon 八里芒 蔡、劉

Talanas 塔拉納斯 鄭、林、高、李、周 潘

Palidaw 巴里繞 潘、管、楊 潘 潘

Lamoman 荖莫曼 林

Fafokod 瓦伍可 宋

Ramilis 拉米利斯 高、林、李

Palayapay 擺仔擺 李

Nalasangan 納香 朱

Sifelian 西菲里安 簡

資料來源:和平部落林英治先生提供。

61

同上註,頁 300。

Page 3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04

一、Pacidal 巴奇荖

Pacidal 一詞意即日光或日神。本氏族認為日神之子,彼等是以今水璉(Ci-

widian)、壽豐(Pacidal)、達其黎 Takidis、丁仔漏 Tingalao 為舊社,因族人間爭

戰、人口增加及泰雅族、布農族等之侵擾,向南移動。主要分佈於今玉里、瑞穗、

長濱、關山、(鹿野)、馬蘭,為族人最大之氏族;祖先源自 Arapanay 或源自綠島

或 Cilangasan 說法不一,甚為分岐,此可能因分離甚久遠所致62。

二、Raranges 拉蘭古斯

Raranges 意即石柱。居 Fono 舊址(今卑南山下,即臺東新站西南),彼等認為

其祖先源自 Arapanay,曾向北遠抵今新城,後因泰雅族之入侵,折南抵恆春再迂迴

至關山一帶,今以卑南(馬籣)阿美、恆春阿美為主要分佈區63。

三、Malolang 馬羅蘭

相傳 Malolang 氏族來自 Arapanay,後移 Cilangasan,自 Cilangasan 或謂曾居薄

薄或達其黎(Takidis),皆因泰雅族之壓迫入侵,遠抵恆春再北移至鹿寮、雷公火、

麻老漏等地64。

62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12。

63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12。。

64 同上註,頁 15。

Page 3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05

圖五:阿美族諸氏傳說中的早期根據地分佈圖

(摘自廖守臣等,1998,《阿美族歷史》,P.13)

Page 3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06

四、Tarisakan 塔里沙干

Tarisakan 意即放開。相傳彼等祖先家屋散居,故得名(或意蓆,說法不一),

亦謂來自 Arapanay,後向北遷徙,初居 Takidis,因泰雅族之壓迫,遂又向南移動遠

抵恆春,屬恆春阿美,約百餘年前,一部移居都巒(都蘭)65。

五、Paotawan 波打灣

Paotawan 氏族因居 Iwawan(岩灣,卑南社北方)而得名。早昔 Paotawan 氏族

自 Arapanay 經 Kasasikafan(都蘭稍西北方)沿海岸抵 Cilangasan,後再南返居小馬

武窟、都蘭,再遷於 Iwawan 岩灣,現居馬蘭、都歷、德高等社66。

六、Odos 奧羅斯

Odos 意即清涼的溪水。Odos 氏族來自綠島,經猴仔山──Arapanay──Toratorao

(呂家附近)──石坑而抵水璉,後再南下拓殖,現散居馬蘭、都蘭、小馬武窟、都

歷與大俱來等社67。

七、Kakopa 卡古巴

Kakopa 氏族因居小馬武窟稍北 Kakopa 地方而得名。相傳彼等祖先來自綠島,

登陸猴仔山,然後移至 Kakopa,由此流散他地。目前主要分佈於臺東縣境內之麻荖

漏、大俱來、都歷、池上、雷公火(電光)Kaada’adaan、利基利基、Takidis 等地68。

65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18。

66 同上註,頁 18。

67 同上註,頁 18。

68 同上註,頁 18。

Page 3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07

八、Paanifon 八里芒

相傳彼等族祖先來自 Arapanay,後移居八里芒 Paanifong(東河鄉興昌村),因

居於此得名。主要分佈馬蘭、加路蘭、利基利基、麻荖漏及白守蓮等社69。

九、Talanas 塔拉納斯

屬 Tarisakan 塔里沙干的分支,相傳彼等祖先家屋散居,約百餘年前居都巒(都

蘭)。

十、Palidaw 巴里繞

祖先來自恆春一帶,與平埔族深有淵源。

十一、Lamoman 荖莫曼

原居馬蘭社,以先人之名為氏號。

十二、Fafokod 瓦伍可

來自綠島,於 Arapanay 登陸,再北移初居 Sapak(Capak),現散居至馬蘭、猴

仔山、大馬武窟、虌溪(豐南)等社70。

十三、Ramilis 拉米利斯

亦屬 Tarisakan 塔里沙干的分支,約百餘年前居都巒(都蘭)。

十四、Palayapay 擺仔擺

原居本鄉擺仔擺社(今和平部落)。

69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15。

70 同上註,頁 17。

Page 3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08

十五、Nalasangan 納香(那拉斯干)

Nalasangan 氏族為 Cikatopay 氏族之分支,已納納(今靜浦)社為祖先根據地,

約百年前,流散到大俱來社71。

十六、Sifelian 西菲里安

Sifelian 氏族原居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一帶,以附近山名 Sifelian 為氏號72。

71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15。

72 塔拉那斯、荖莫蔓、拉米利斯、擺仔擺、西菲里安等氏號,尚無文獻可稽,感謝林英治長老提供資

料。

Page 3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09

第四章 部落組織

林昭喜

第一節 部落領袖制度

任何的民族,都會有一套文化發展的系統,以及維持社會平衡穩定的方式。一

般而言,阿美族家庭中的決策權掌握在女性家長手中,親屬組織側重於女方親屬;

男子的權力表現是透過年齡階級,以掌握部落事務,權力的分配以年齡階層為標準,

老年人是決策階層,中年人是執行階層,青年人是服役階層,少年人是學習階層。

阿美族的傳統部落生活,乃是靠領袖制度、年齡階級、祭司三大要素維繫與運

作。阿美語稱頭目為 Kakitaan,對外代表部落,在部落為最高領導。不但要排解聚落

內個人與個人,家與家,氏族與氏族的糾紛,更是主導公眾事務及主要歲時祭儀的

舉行。地位並非世襲,個人的才華能力和聲望,是最重要的條件。過去頭目都是由

長老指派,其任期不定,俟年紀、體力狀況引退,或因不稱職被罷免時,則另行指

派。退休頭目則被聘為部落之顧問。日治時期,頭目之下還設有幹部 Daysang(相當

於現今之鄰長),輔佐頭目。光復後,頭目改由部落族人選舉產生73,任期四年一任,

連選不限次。各部落歷任頭目如下列各表74:

表 6:永昌部落歷任頭目

73

選舉方式以正式戶籍登記在部落之住戶,每戶一票。

74 感謝各部落頭目高忠勇、黃秀文、陳永盛、李廣雄、陳金星、鄭有望、張秋輝及長老林英治、陽財

元、陽國隆、林金章、楊正義等提供資料。

Page 3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10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考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考

1 Sontok カリリアン 12 Apang 黃信元 1965-1969

2 Kela’ ルビン 1915-- カザガワン 13 Apang 黃信元 1969-1973

3 Pangayaw 日治時期 14 Apang 黃信元 1973-1977

4 To’ong 周永富 1932-1938 15 Apang 黃信元 1977-1981

5 ’Ili 周天財 1938-1941 16 Dipong 高忠勇 1981-1985

6 Fadadan 黃泰山 1941-1947 17 Dipong 高忠勇 1985-1989

7 Lamlo 張忠成 1947-1951 18 Dipong 高忠勇 1989-1993

8 Lamlo 張忠成 1951-1953 19 Dipong 高忠勇 1993-1996

9 Rofing 高政紀 1953-1957 20 ’Ili 周茂盛 1996-2000

10 Rofing 高政紀 1957-1961 21 Singkay 黃秀文 2001-2005

11 Rofing 高政紀 1961-1965 22 Sawmah 陽添桂 2006- 現任

Page 3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11

表 7:和平部落歷屆頭目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1 Kalofo 13 高源隆 Ulay 1967-1970

2 Farac 14 李金章 Kacaw 1971-1974

3 Racakam 15 陳健木 Koaw 1975-1978 又名 Pay-lang

4 Tonok 16 陳健木 Koaw 1979-1982

5 Rokang 17 賴廣榮 Cinsak 1983-1986

6 Pangayaw 1908--- 18 賴廣榮 Cinsak 1987-1990

7 Akonal ---1946 19 高健忠 Kalang 1991-1994

8 黃源德 Alon 1947-1950 20 高健忠 Kalang 1995-1998

9 林田豐 Toong 1951-1954 21 賴廣榮 Cinsak 1999-2001

10 李長吉 Talo 1955-1958 22 李廣雄 Okak 2002-2005

11 李利夫 Kating 1959-1962 23 李廣雄 Okak 2006

12 黃源昇 Palidaw 1963-1966

表 8:瑞源部落歷屆頭目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1 Potal ブタル 1909-1946 10 林金福 Taipak 1978-1981

2 Akang 1946-1954 11 林金福 Taipak 1982-1985

3 Doho 1954-1957 12 陽財元 Maysang 1986-1989

4 Akang 1958-1961 13 陽國隆 Ngayaw 1990-1993

5 Doho 1962-1965 14 陳進臺 Kolas 1994-1997

6 陽貴生 Dipong 1966-1969 15 陳進臺 Kolas 1998-2001

7 陽貴生 Dipong 1970-1973 16 陳永盛 Isang 2002-2005

8 林金福 Taipak 1974-1977 17 陳永盛 Isang 2006

9 黃英德 Arang 1974-1977

表 9:永隆部落歷屆頭目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1 Sangop 1950-1953 9 林榮作 Komeng 1982-1985

2 Oliw 1954-1957 10 周忠義 Rofing 1986-1989

3 汪德財 Omay 1958-1961 11 陽正宗 Kolas 1990-1993

4 林信呂 Odok 1962-1965 12 周信福 Sontok 1994-1997

5 高明哲 Lamlo 1966-1969 13 汪坤榮 Ipong 1998-2001

6 汪德財 Omay 1970-1973 14 陳金星 Kingsi 2002-2005

7 汪德財 Omay 1974-1977 15 林金章 Fotol 2006

8 林榮作 Komeng 1978-1981

表 10:瑞興部落歷屆頭目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Page 4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12

1 林添福 Utoy 1986-1989 5 鄭有望 Saforo 2002-2005

2 潘勤勉 Omo 1990-1993 6 高利吉 Fotol 2005-2006

3 潘勤勉 Omo 1994-1997 7 黃明輝 Fangas 2006

4 陳文慶 Arang 1998-2001

表 11:寶華部落歷屆頭目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屆別 姓名 任期 備註

1 楊正義 Komod 1964-1977 6 何金先 Kampay 1990-1993

2 楊正義 Komod 1978-1980 7 何金先 Kampay 1994-1997

3 徐金榮 Ciwsi 1980-1981 8 張秋輝 Ahoy 1998-2001

4 余永龍 Kacaw 1982-1985 9 張秋輝 Ahoy 2002-2005

5 余永龍 Kacaw 1986-1989 10 林文勝 Ayoh Talod 2006

第二節 男子年齡階層組織

阿美族婦女在親族中處於優越地位,但在部落公共事務婦女反而無參與權亦無

影響力量,部落內之一切事務皆落於男性的年齡組織。男性的年齡組織是以年齡階

級基礎,一切活動都得通過年齡階級而展開。「年齡階級」就是依年齡大小,區分

層級的男子社會組織,這個組織由每次參加成年禮的男子為一單位 kapot 組成。新的

一級成立,原有的各級就往上推進一級,由於男子在一生的生長過程中,隨年齡的

增長及身心的發展,基於「年齡階級」的建立,也就被賦予它應有的社會職責及特

定的名稱與意義75。

年齡階級最大的目的在執行公共事務,為了貫徹命令,上級對下級擁有絕對的

權威。藉著職務的執行,訓練低層成員學會謀生技藝、應對禮儀、祭典禮儀、歌舞、

作戰等。年齡階級的級數,主要的原則是將男子一生分成:少年期─青少年期─青年

期─中壯期─老年期等五個階段。由十三、四歲少年進行入級,編成組織中最低一級,

75

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頁 214。

Page 4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13

暫不賦予級名,俟三至四年的差役通過成年禮,才擁有一個共同組名,以後每隔三

至四年升一級,到四十五歲左右升到青年層最高級,以後進入中壯層,約到六十歲

左右,進入老年層就退休,受到族人的尊敬與禮遇。年齡階級組織內自然形成高層

級管低層級,低層級服從高層級,也相對的高層級照顧低層級,低層級服務高層級

的良好制度。

年齡階級的處罰方式通常採連坐法,較高級者犯錯的處罰較輕,愈往下級則處

罰愈重,被處罰者有權利加以處罰比他下級者,因此,一人犯錯,有可能很多人都

會受到處罰,若非重大犯錯,通常僅處罰下一級較多。

各部落的會所制度,約在民國 50 年左右消失,但是年齡階級制度依然施行運作。

為區分長幼層次,採通名制給予集體稱號,對於每一階層除給予專有名稱外,另於

成年禮入級儀式之年,依部落中發生的大事或社會、國家重大事件,來做為該級的

級名。鹿野地區阿美族人,除寶華部落來自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等部落外,其餘各部

落與臺東馬蘭部落關係密切,在遷徙過程中大多曾居住過馬蘭社,甚至與馬蘭社聯

婚,因此在年齡階級組織的命名,深受馬蘭社的影響,都採用馬蘭社的命名,到了

1960 年代,才逐漸以自己部落的生活經驗命名,由部落長老決議創定。

年齡階級中,每級 kapot 設級長一人,通常是級內最長者擔任,族人稱

Tatangalan,枕頭或龍首之意。另設糾察一員,由該級排位在中段者擔任,被稱之

Page 4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14

Sarikec 誡律,或稱 Telec 腰帶,有約束之意。排位最小者,稱之 Tloc,末稍或墊底

之意,常是級內的跑腿差勤者。

一、少年組 salamaay

少年時期因尚未成年,無性別的防嫌,族人稱他們為 misalamaay,意為玩遊的

人,不納入年齡組織系統上。在部落社會裡沒有地位,對年齡階級的成員要恭敬,

不可到會所去,居住在母家,接受家族的教養。到十三、四歲當年的收穫節前夕,

即應準備進入青少年小組,但要先藏匿於部落外或住家、庫房或其他隱密之處,待

由上一級逮獲,並訓誡一番後即配帶腰鈴至會所,正式加入部落男子終其一生的階

級組織生涯。

二、青少年組 pakarongay

男子在十三、四歲間開始,便加入部落的最低階級,並自成小組織,族人稱

pakarongay,他們之間親如兄弟在會所內一起生活,在生活中,從長輩 kafafaw 口中

習得生活所需的一切知識,並接受體能方面的訓練。除了在自家吃飯之外,一切起

居生活都以會所為其日常生活的重心,這些青少年在三年之後,方可進入上一個階

層 kapah 青年層,繼續接受長輩的訓練,成為部落的中堅份子。

這些青少年的主要工作為清掃、會所維修、築路、挑水、砍柴、傳達、連絡、

捉青蛙、螃蟹、撿蝸牛等差役。在未接受成年禮命名之階段中,嚴禁抽煙、飲酒、

不能接近女人,要潔身自愛維護身心健康,否則就會被上級處罰,施予鞭打或其他

Page 4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15

方式處置。因此,在這一階段的訓練甚為嚴格,雖然嚴格,但未曾聽說過有退出的

現象,表示均能認同部落傳統體制。茲將訪談永昌部落長,憶述其經歷本階段的特

別經驗敘述於下:

第一例:

黃春和長老述:在一個無月的夜晚,其直屬上一級 kapah,事前將一盞油燈點燃

放置於部落遠處之公墓,當時墓地仍未規劃,草木叢生,令人生畏,且青少年時期

大都有懼暗怕鬼的心理。集合後告知要實施膽識訓練,由第一人將油燈取回會所,

交由第二人放回墓地原處,接著由第三者再取回,如此全組人員均有機會無一漏網。

實施過程中,當然有上級人員在暗中監視,是否有攜伴同行的犯規行為。組員中有

膽小而尿褲之窘狀,甚至有的全身顫抖不停,連續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

第二例:

黃金來長老述:在部落將舉行收穫節之前期,和同組四人在早餐後,被長老差

派為部落傳達之任務,要到馬蘭社傳達本部落預定舉行收穫節祭的日程,並詢問馬

蘭社的舉行日程,囑咐要快去快回。當時大家生活較為窮困,還穿不起鞋,以赤著

腳丫,腰繫鈴鐺,由部落會所沿卑南溪跑到馬蘭社,一刻都沒休息,在途中僅喝水

充飢,在返回部落會所時,已是傍晚時分,即刻向授命之長老回報,但長老嫌偷懶

速度太慢,而被處予打屁股之罰,如此僅能接受認了,不敢反抗。可見上級對

pakarongay 的體力、耐力、服從訓練之要求,其嚴格可想而知。也造就了部落長跑

Page 4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16

選手。昭和 11 年(1936)10 月 28 日,東臺灣新報社主辦馬拉松大賽,全程 42 點

195 公里,由里壠廳鹿野村「タイバク」奪得冠軍76,其人即為永昌部落之選手林金

福,其後林員曾於光復之初,參加省運也為臺東縣爭取一面金牌。

第三例:

曾住永昌部落,現住瑞源村的長老陽財元憶述:在接受成年禮前,接受名為

pacngang 擺處男,意為男子漢訓練。若以現代潮流的邏輯想法看這件事,那是嚴苛

且近不合理的變象體罰。這種訓練是希望宿於會所的未婚男子,將來婚後均能成為

真正的男子漢,並且要牢記不可調戲、姦淫,要懂得尊重婦女,亦有傳宗接代的教

育意味。訓練通常會在清晨實施,叫 pakarongay 起床,不得上廁所,此時男子生理

變化最為特別,但必須忍受。kafafaw 上級預先準備一條細繩,一頭綁著竹凳(約一

至二竹節 40 公分長 10 公分寬),每次一人,一頭繫於命根子,然後被問道:O maan

ko makapahay?(什麼是最漂亮?)通常會回答:「命根子」,而後拖動竹凳,繞

著四方形爐火一圈,每到轉角處,另問道:O maan ko kangaayan?(什麼是最

需要的?),回答說:是「女生」,如此光著屁股拖著竹凳走一圈,再換另一人後,

才可上廁紓解,這種訓練直到民國 53 年後廢除不再施行。

76

施添福,2001,《關山鎮志》(下),頁 318。

Page 4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17

三、青年層 kapah

在各部落這個階層是級數、人數最多的組織。青少年 pakarongay 的差役三年階

段完成約十七、八歲,體能已略具成熟,思考的能力亦趨長進,能獨立自衛。給予

編入年齡階級組織,並賦予該級之級名,族人稱 pangangan。這個儀式叫成年禮,阿

美族稱之 pacakat 升級,亦即加入青年層 kapah,成為部落中真正的男人。儀式在收

穫節 pitaingan 之日舉行。晉級的青年之母親、姊妹,會為其準備晉級禮服裝,包括:

1.頭巾(tadasay)2.頭冠(frol)3.上衣(kiping)4.片裙(kayap)5.腰帶(telec)6.

後片裙(palalikol)7.腰鈴(tangfor)8.頸飾(cangaw)9.情人袋(’alofo)10.腰刀(fonos)

11.披衣(’alosasay)等。

晉級人員於自家著裝後,攜頭冠及腰刀,依規定時辰至會所集合,長老先行 miftir

(祭拜後),歡迎並訓示一番,再一一觸摸晉級者耳垂(miktil),賦予該級級名,

象徵耳提面命。接著加冠,表徵愛惜羽毛、潔身自愛、爭取榮譽之意。之後佩刀,

告誡青年人莫忘祖先遺訓,佩刀則是工作的器具,也是保衛部落的求生武器。最後

賞予以打屁股兩下、賞酒一杯,儀式結束。晉級人員向長老及族人行鞠躬禮,從這

一刻起,就成為部落的青年戰士,被族人稱為 kapah。因為他們已經通過勞苦的服役

期,現在服裝最漂亮、最整齊、體能活力最充沛,身心健全已經可以結婚了。以前

青年於祭典或跳舞(malikoda)時,如果看到中意的女子,便會偷偷的將檳榔或其他

的東西送給她,以示愛意。如果她答應對方的要求,也會回送他菸草。情投意合便

Page 4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18

徵求雙方家長的同意,經由媒妁之言,便訂婚到正式結婚,從此就可以不再夜宿會

所,但仍要擔任部落公共事務之執行。

這些最年輕的青年在部落中已有發言權,享受其下級對他的服務,督導其下級

工作,分擔部落重要集體工作。尤其在收穫節期間,由該層級最高階(mihiningay,

偷窺或監視之意)之領導,負責捕魚、蟹、青蛙、蝸牛等食料,以為全部男子共餐

分食,表示敬老之意。但自民國 70 年之後,政府推行保育政策,嚴禁捕獵之規定,

改以現金購物方式代替,到魚市場購買養殖的吳郭魚或其他便宜的海洋魚類來充

代。另外在收穫節中之河祭(miksi’)時,新入級(kapah)者,要在舉行之前夕,

利用夜晚跳舞後之空擋時間,在指定之河域附近搭建茅草營帳,族人稱 palarong,以

作為次日河祭時中壯層 ilarongay 人員進駐,供祭儀、會議及指揮之場所77。

四、中壯層 ilarongay

年齡階級組織與部落歲時祭儀,是有其密切的互動關係。這一階層稱為

ilarongay,可進營帳內之意。年齡約 46~60 歲左右。升到這一階層,不論在捕魚、

狩獵、祭儀、歌舞、建築、耕種、訓誡、技能經驗思維判斷能力等,均是最成熟。

對部落的公共事務亦權力最大。因此,是整個年齡階級組織、祭儀運作的指導重心。

階層內的最高階級,被稱為龍頭(tatangalan no ilarongay),也是本階層的會議

主持者,以綜合其下級之意見,作最終的裁決,責成 mikomoday 辦理。在部落會議

時,代表該中壯階層發言。

77

感謝各部落頭目提供。

Page 4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19

在升入 ilarongay 階層前,有三年過度期,被稱 mikomoday,總管或總務之意。

要承擔部落所有年齡組織運行的維持,以及公共事務之研擬、分工、督導、懲處之

統籌事宜。可以說是統治階級,雖說權力很大,但納入 ilarongay 時,是階層最末級

者,除仍要負責供應該階層飲食、炊爂的服務。另外,其所擬之各項活動計畫,均

須透過 ilarongay 階層的共同討論與表決,始可向部落發佈實施。在男子一生階層進

級當中,進入 ilarongay 階段是另一個高峰,畢竟要進入營帳內佔有一席之地,不是

那麼容易的。晉階的舉行是在河祭日舉行,上一級先前會說明,於河祭日上午約九

時,在河祭地附近待命。到當日 ilarongay 之長者完成祭拜(miftir)過程後,以口哨

信號連絡進階人員進入,每次一人在營帳外五十公尺處待命,在那有管制員管制,

進階人員要以狗爬或翻筋斗方式接近營帳邊,在那也有二人擔任守衛,另有一人擔

任口試官,口試官命進級者起來備詢。口試官問道:「Mimaan taynini sa kona

makodikodicay a waco?kaa-cekan!」(意為這隻患有皮膚病的狗來這裡做什

麼?真噁心!),被問者不論其在社會上的地位職務,可能是老師、校長、公務員、

董事長、軍官、農、公、商或其他等。回答時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在職身份,定位是

部落團體的一份子,而且是最低級的人。如果回答未獲上級滿意,得退回待命區重

來。第一個問題通過後,緊接著被問道:「到這裡你能做什麼?」通常會如此回答:

「我願意追隨上級的領導,為上級服務,不論是跑腿、粗重的差遣,均能忍受完成,

如果敵人來時,作先鋒拼命來保衛大家,請上級接納我」。能令上級滿意者就通過,

口試官會說:「你辛苦了,這裡有杯酒,是你該得的,歡迎成為本階層的成員,喝

Page 4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20

完就可以進營帳內休息」。所有晉階者通過考驗後,高階者訓勉一番,並依循傳統

由晉階的直屬上一級,給予新入階者每人打屁股兩三下,表示歡迎及提醒勿忘剛才

的承諾。

五、老年層 isfiay

族人稱老人為 malitengay,這一階層多係耄耋之年,年齡在 60 歲以上。他們被

族人稱 isfiay,意為在會所休養的人。雖居退位休養的階層,但仍具權力。在早期還

有巫師(司祭)職時,都由該階層人員擔任,現在他們是年齡組織的顧問,受到極

大的尊重和優厚的待遇,除為頭目的諮詢外,已不負實際責任。在整個年齡組織中,

被稱為 tada malitengay no niyalo’(部落的最長者),本階層的最高階級被稱為

tatangalan no isfiay(會所的龍頭),而其最低階的年輕老人被稱為 pakarongay no

isfiay。

晉階儀式在收穫節的 karanaman(團圓日)舉行。當日他們與 ilarongay 階層吃

完團聚早餐後,依依不捨離去,承接另一層次的考驗。進階人員於會所附近待命,

俟高階許可,每次一人,以潛行低姿勢接近會所門檻,也如同當年進入 iarongay 之

方式通過口試考驗。惟因他們都已年長之故,將心比心,所問的不再那麼苛刻尖酸。

被打屁股時也不再用力,賞酒不再斟滿。在這階層最末級的年輕老人,還是要負責

炊煮、服侍上級及督飭下級的工作,但通常有 pakalongay 青少年組可使役幫忙跑腿,

待滿三年後,再把薪火交給下一新晉組級。

Page 4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21

鹿野鄉各部落的年齡階級組織如下列各表78:

78

資料由各部落頭目提供。

Page 5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22

表 12:永昌(含永隆)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編 號

階 層 級 別 級 名 入級年代

命 名 典 故

1

以上均歿

Lasongya 拉春亞 1871 狡猾的漢人之名

2 Lasinsing 拉欣信 1875 初到臺東的大官滿身帶滿鈴鐺

3 Lawkos 拉烏古斯 1879 此階人很活潑,喜歡開玩笑,不經意摸別人屁股,裝瘋賣傻

4 Laaping 拉阿賓 1883 清兵統治臺東

5 Latongso 拉通事 1887 擔任翻譯的人稱通事說話喋喋不休

6 Lacker 拉茲克兒 1891 膽子小或低頭只顧自己吃不理老人

7 Ladipong 拉日本 1895 日本佔領臺灣

8 Lakoli 拉苦力 1898 該級曾都經歷為日本人做苦力

9 Lasinping 拉新兵 1901 日人招募族人接受訓練

10 Lasamay 拉砂麥 1904 Samay 為一樹名,頭目曾令該級人員上山取樹

11 Lasongting 拉宋甸 1908 此階人員很皮 macriras

12 Lahongti 拉皇帝 1912 紀念明治天皇去逝

13 Laingpay 拉印拜 1915 蒞臨臺東的日本官繫滿勳章

14 Latking 拉特金 1918 族人開始用石擊鐵磨擦生火

15 Lasapad 拉沙霸 1921 該階大多有接受日本木工專長訓練

16 Lapadiyaw 拉帕日黎躍

1924 當時已有罐頭的出現

17 Latoing 拉都應 1927 不詳

18 Lakongkang 拉空港 1930 日治時代,日本軍事運輸船於臺東舊泳池東方海面錨泊

19 Lasongtok 拉宋多克 1933 當年日本總督來臺東巡察

20 Lataipak 拉臺北 1935 日警舉辦青年團,赴臺北參觀博覽會及圓山動物園

21 Lakton 拉克頓 1937 日本下令停止豐年祭,並改穿西服於元旦慶祝新年,但本部落仍照常舉行,另創 lakatawaay 名

22

Isfiay 老人層

Tada malitengay no niyalo

Latingko 拉丁哥 1938 此階有人當日本兵到南洋作戰

23 saka 2 malitengay no isfiay

Lapohong 拉伯翁 1939 太平洋戰爭爆發,另一說當年有大船於臺東外海翻覆,另取 Latihmok 之名

24 saka 3 malitengay no isfiay

Latifo 拉提坲 1944 臺東大堤潰決,日人驅使族人重新築堤

25 saka 4 malitengay no isfiay

Lamingkok 拉民國 1946 臺灣光復,國民政府來臺

26 saka 5 malitengay no isfiay

Latangko 拉坦克 1949 當年新生國小操場有美軍坦克車駐防

27 saka 6 malitengay no isfiay

Lakongling 拉訓練 1952 國民政府徵兵,族人入伍,前往玉里訓練中心接受新兵訓練,

28 saka 7 malitengay no isfiay

Lakingmong 拉金門 1955 族人接受徵召充員戰士,第一批前往金門、馬祖服役

29 Pakarongay no isfiay Lacoyacoy 拉吊橋 1958 此級很皮又很搖擺,曾偷取居民晒掛之腊腸,另取名lakator

30

Ilarongay 中壯層

Tatangalan no ilarogay Latayciw 拉臺中 1961 當年役男新兵訓練轉至臺中訓練中心

31 Saka 2 no ilarogay Latingki 拉電力 1964 當年本部落電力系統設置完成

32 Saka 3 no ilarogay Lasikang 拉喜桿 1967 國軍兵員不足徵召提前入營及志願留營

33 Sasafaay no ilarongay Lafongsiaki 拉噴射機 1970 美國阿波羅十三號太空梭完成月球登陸任務;國軍志航基地亦完成,有戰機起降

34 Mikomoday 總管(務) Lahacor 拉牛奶 1973 部落早期小孩都餵母乳,當年開始有購買牛奶餵食之風

35

Kapah 青年層

Mihinigay 偷窺

Latawcay 拉豆芽 1976 娜拉颱風侵襲臺東造成農田千餘公頃水稻損失或水稻發芽

36 Saka 2 no kapah Lasiako 拉社區 1979 社區實施道路改善工程,由原石頭路改為柏油路,另亦設排水溝

37 Saka 3 no kapah Lapihoy 拉北迴 1982 北迴鐵路興建工程及花東鐵路拓寬工程完工通車,東線鐵路併入環島鐵路的一環

38 Saka 4 no kapah Lakangkang 拉小牛 1985 當年政府補助農民購置中耕機(俗稱小牛),幾乎家家都有小牛

39 Saka 5 no kapah Latinnaw 拉電腦 1988 當年高中施行電腦教學,此階為部落中最早接觸電腦者

40 Saka 6 no kapah Lananhoy 拉南迴 1991 當年遇乾旱取 Lakdal 乾旱之名,次年(民國 81)年南迴鐵路通車,故改名

41 Saka 7 no kapah Lakengsia 拉建設 1994 政府推動六年國家建設

42 Saka 8 no kapah Lahongkong 拉香港 1997 香港回歸中國大陸

43 Saka 9 no kapah Lapatek 拉巴特克 2000 適逢公元 2000 年,阿美語 patek 為千禧之意

44 Mala kapahay Latamokis 拉塔姆基斯(拉嘴籠)

2004 全球流行 SARS 禽流感。人人外出須帶掛口罩(如早期牛耕田掛嘴籠般)

45 Pakaron-gay 青少年組

Pakarongay 預備者、傳令兵、勞役者

46 Salamaay 少年組

Salamaay 遊戲者

Page 5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23

表 13:和平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編號 階 層 級 別 級 名 入級

年代 命 名 典 故

1

Ladipong 拉日本 1897 日本佔領臺東

2 Lasinping 拉新兵 1900 日人招募族人接受訓練

3 Lakoli 拉苦力 1893 該級曾都經歷為日本人做苦力

4 Lasamay 拉撒麥 1906 Samay 為一樹名,頭目曾令該級人員上山取樹

5 Lasongting 拉壯丁 1909 此階人員很皮 macriras

6 Lahongti 拉皇帝 1912 紀念明治天皇去逝

Laingpay 拉迎抨 1915 蒞臨臺東的日本官繫滿勳章

8 Latking 拉紫巾 1918 族人開始用石擊鐵磨擦生火

9 Lasapad 拉撒巴入 1921 該階大都有接受日本木工專長訓練

10 Lapadiyaw 拉巴利要 1924 當時已有罐頭的出現

11 Latoing 拉多應 1927 不詳

12 Lakongkang 拉軍艦 1930 日治時代,日本軍事運輸船於臺東舊泳池東方海面錨泊

13 Lasongtok 拉總督 1933 當年日本總督來臺東巡察

14 Lataipak 拉臺北 1936 日警舉辦青年團,赴臺北參觀博覽會及圓山動物園

15 Lakton 拉谷斷 1939 日本下令停止豐年祭,並改穿西服於元旦慶祝新年,但本部落仍照常舉

行,另創 lakatawaay 名

16 Lakongso 拉軍屬 1942 不詳

17 Latifo 拉堤防 1945 臺東大堤潰決,日人驅使族人重新築堤

18 Lamingkok 拉民國 1948 臺灣光復,國民政府來臺

19 Latangko 拉坦克 1951 當年新生國小操場有美軍坦克車駐防

20 Lakongling 拉訓練 1954 國民政府徵兵,族人入伍,前往玉里訓練中心接受新兵訓練

21 Lafongsiaki 拉噴射機 1957 美國阿波羅十三號太空梭完成月球登陸任務

22 Lakingmong 拉金門 1960 族人接受徵召充員戰士,第一批前往金門、馬祖服役

23 Latingki 拉電氣 1963 當年本部落電力系統設置完成

24 Lacongtong 拉總統 1966 蔣總統就職

25 Latingsi 拉電視 1969 部落已收視電視

26 Latamaka 拉咑嗎嘎 1972 社區實施道路改善工程,由原石頭路改為柏油

27 Lasiako 拉社區 1975 社區實施改善工程

28 Lakayakay 拉大橋 1978 當期興建鐵路大橋

29 Lacecang 拉自強 1981 東線鐵路引用自強號營運

30 Lakakahad 拉拓寬 1984 社區道路拓寬

31 Laalo 拉河堤 1987 河川局興建堤防

32 Lafaelohay 拉新地 1990 河川局興建堤防

33 Latinnaw 拉電腦 1993 當期高中施行電腦教學,此階為部落中最早接觸電腦者

34 Laciepaw 拉健保 1996 實施健保

35 Latakota 拉大哥大 1999 大眾流行使用打大哥大無線電話

36 Laacin 拉安全 2002

Page 5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24

表 14:瑞源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編號 階 層 級 別 級 名 入級

年代 命 名 典 故

1

Ladipong 拉日本 1897 日本佔領臺東

2 Lasinping 拉新兵 1900 日人招募族人接受訓練

3 Lakoli 拉苦力 1893 該級曾都經歷為日本人做苦力

4 Lasamay 拉撒麥 1906 Samay 為一樹名,頭目曾令該級人員上山取樹

5 Lasongting 拉壯丁 1909 此階人員很皮 macriras

6 Lahongti 拉皇帝 1912 紀念明治天皇去逝

Laingpay 拉迎抨 1915 蒞臨臺東的日本官繫滿勳章

8 Latking 拉紫巾 1918 族人開始用石擊鐵磨擦生火

9 Lasapad 拉撒巴入 1921 該階大都有接受日本木工專長訓練

10 Lapadiyaw 拉巴利要 1924 當時已有罐頭的出現

11 Latoing 拉多應 1927 不詳

12 Lakongkang 拉軍艦 1930 日據時代,日本軍事運輸船於臺東舊泳池東方海面錨泊

13 Lasongtok 拉總督 1933 當年日本總督來臺巡察

14 Lataipak 拉臺北 1936 日警舉辦青年團,赴臺北參觀商展及圓山動物園

15 Lakton 拉谷斷 1939 日本下令停止豐年祭,並改穿西服於元旦慶祝新年,但本部落仍照

常舉行,另創 lakatawaay 名

16 Lakongso 拉軍屬 1942 不詳

17 Latifo 拉堤防 1945 臺東大堤潰決,日人驅使族人重新築堤

18 Lamingkok 拉民國 1948 臺灣光復,國民政府來臺

19 Latangko 拉坦克 1951 當年新生國小操場有美軍坦克車駐防

20 Lakongling 拉訓練 1954 國民政府徵兵,族人入伍,前往玉里訓練中心接受新兵訓練

21 Lafongsiaki 拉噴射機 1957 美國阿波羅十三號太空梭完成月球登陸任務

22 Lakingmong 拉金門 1960 族人接受徵召充員戰士,第一批前往金、馬服役

23 Latayciw 拉臺中 1961 當年役男新兵訓練轉至臺中訓練中心

24 Latingki 拉電氣 1966 當期電力系統設置完成

25 Lacongtong 拉總統 1969 當期蔣總統就職

26 Lawapipaw 拉頑皮豹 1972 當期電視頑皮豹節目最受大眾喜愛

27 Lahipaw 拉魚乾 1975 當期 Pakarongay 懶惰以購魚乾方式給長老食用

28 Lafokes 拉嘻皮 1978 當期西方流行嘻皮、頹廢、留長髮

29 Lalapako 拉喇叭褲 1981 當期青年人盛行著水兵喇叭褲

30 Lapihoy 拉北迴 1984 北迴鐵路興建工程及花東鐵路拓寬工程完工通車

31 Lakangkang 拉小牛 1987 政府補助農民購置中耕機(俗稱小牛),幾乎家家都有小牛

32 Latinnaw 拉電腦 1990 高中施行電腦教學,此階為部落中最早接觸電腦者

33 Lananhoy 拉南迴 1993 民國 81 年迴鐵路通車

34 Lakengsia 拉建設 1996 政府推動六年國家建設

35 Lahongkong 拉香港 1999 當期 1997 香港回歸中國大陸

36 Lapatek 拉巴特克 2002 當期適逢公元 2000 年,阿美語 patek 為千禧之意

表 15:瑞興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編號 階 層 級 名 入級

年代 命 名 典 故

1

Isfiay

老人層

Latoing 拉都應 1927 不詳

2 Lakongkang 拉空港 1930 日治時代,日本軍事運輸船於臺東舊泳池東方海面錨泊

3 Lasongtok 拉宋多克 1933 當年日本總督來臺東巡察

4 Lataipak 拉臺北 1935 日警舉辦青年團,赴臺北參觀博覽會及圓山動物園

5 Lakton 拉克頓 1937 日本下令停止豐年祭,並改穿西服於元旦慶祝新年,但本部落仍照常舉行,另創

lakatawaay 名

6 Latingko 拉丁哥 1938 此階有人當日本兵

7 Lapohong 拉伯翁 1939 戰爭爆發,另一說當年有大船於臺東外海翻覆,另取 Latihmok 之名

8 Latifo 拉提坲 1944 臺東大堤潰決,日人驅使族人重新築堤

9 Lamingkok 拉民國 1946 臺灣光復,國民政府來臺

10 Latangko 拉坦克 1949 當年新生國小操場有美軍坦克車駐防

11 Lakongling 拉訓練 1952 國民政府徵兵,族人入伍,前往玉里訓練中心接受新兵訓練,

12 Lakingmong 拉金門 1955 族人接受徵召充員戰士,第一批前往金門、馬祖服役

13 Lacoyacoy 拉吊橋 1958 此級很皮又很搖擺,曾偷取居民晒掛之腊腸,另取名 lakator

14 Ilarong

ay

中壯層

Latayciw 拉臺中 1961 當年役男新兵訓練轉至臺中訓練中心

15 Latingki 拉電力 1964 當年本部落電力系統設置完成

16 Lasikang 拉喜桿 1967 國軍兵員不足徵召提前入營及志願留營

17 Lafongsiaki 拉噴射機 1970 美國阿波羅十三號太空梭完成月球登陸任務;國軍志航基地亦完成,有戰機起降

Page 5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25

註:瑞興部落級名沿用原居地之級名,至 60 年代後中斷至今未再舉行進級及成年禮命名。

表 16:寶華部落年齡階級組織

編號 級 名 入級

年代 命 名 典 故

1 Lafayal 拉發芽 1939 不詳

2 Lasakan 拉沙檻 1944 不詳

3 Lamingko 拉民國 1946 臺灣光復民國政府來臺

4 Lakiing 拉議員 1949 國民政府舉辦省議員選舉

5 Lasired 拉西熱 1952 不詳

註:寶華部落級名沿用原居地花蓮縣瑞穗鄉富源部落之級名,遷至現居地後未再實施進級及成年禮。

第三節 部落會所

會所一般族人稱為 sfi,是部落公共場所,提供日常會議、接待的地方,也是年

齡階級組織教育訓練中心,更是部落活動的機構。以永昌部落為例,部落遷建現址

後迄今,會所已有三次的修建,第一次係以傳統茅草竹子搭建,第二次於昭和 15 年

(1940)左右改為鐵皮木造的日式會所,同時在其旁邊仍以茅草竹子搭建臨時會所,

至民國 68 年(1979)因老舊失修,改建為鋼筋水泥的現代化活動中心。

早期的會所據長老們憶述:在屋內正中央設方形火爐,爐火四周設木凳(data),

供長老起坐,爐火終年都燃燒著,表示隨時均有人在警戒的意味,以防止敵人的侵

襲。會所是族人的聖城,女子絕對禁止靠近,除部落全體會議、歌舞、競賽活動,

可利用室外廣場舉行外,是男子專用的聚會、訓練場所,夜間則是未婚男子集宿之

所。以永昌部落為例,據長老高忠勇稱:部落會所曾配置銅製警鐘一座,掛於會所

玄關,當部落有事,頭目即指派連絡員或幹部擊鐘發佈訊息。但至民國 53 年時,因

國家教育制度的改變,許多青少年、青年就讀初、高中學校,加上聯考制度之影響,

男子已不再夜宿會所,會所制度於是逐漸式微,銅製警鐘就在此際被不肖商人竊走。

Page 5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26

事後在任頭目 Rofing 曾報警協尋,迄今四十餘年尚未尋獲,當時部落中許多謠傳,

該鐘座落於某一寺廟,但未確證,實為可惜。在部落族人的記憶中,依稀記得當時

鐘響區別部落全體、幹部、男女青年、牧牛者、學生及緊急災難等信號79。其信號分

別如下:

「部落全體人員:|噹-噹--|噹-噹--|噹-噹--|

各戶派一人:|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

幹 部:|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

青 年:|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

|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

牧 牛 者:|噹噹--|噹噹--|噹噹--|

學 生:|噹---|噹---|噹---|

緊 急 災 難:|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噹……|」

戰後初期,鹿野鄉各部落的會所大致仍然保存完整,民國 40 年代後,隨著年齡

階級制度的式微,各部落原有的會所或被移作他用(如瑞源部落的會所被作為瑞豐

國校瑞源分班),或改建為社區活動中心(如永昌、和平等部落),今都已不存。

第四節 國家勢力介入之影響

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以年齡階層組織為基礎,透過會所來運作,本是獨立的自

治單位,不受外界的干預。日治時代,實施警察政治,國家力量正式深入部落,警

察勢力凌駕部落組織,常為部落的支配者。戰後國府統治,雖寬於日本政府,但因

政府政治結構的影響、經濟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教育的普及與提升、外來宗

79

根據林秀英、黃梅英女士及陽昭元長老所述。

Page 5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27

教的影響,以年齡階層組織為基礎的部落組織,其功能逐漸式微,甚至有可能淪為

歷史名詞:

一、政治結構的影響

政府政治結構方面有以下因素導致年齡階級組織功能的喪失:

(一)行政區域的劃分:以村為地方最基層行政單位,部落常為村的一部份,

部落喪失它的獨立性。

(二)政治權力的轉移:實施地方自治,村亦為地方最基層的選舉單位,全村

公民選舉產生的村長,其權力常凌駕於頭目,甚至取代頭目。以鹿野鄉為例,散佈

在各村的阿美族部落,除瑞和村外,人口都少於漢族,更不易產生阿美籍村長。

(三)軍事意義的喪失:國家力量強大,部落已無安全問題,年齡階層組織已

無部落防衛功能,喪失其軍事意義。

二、經濟結構的改變

光復後國民所得提高,分工精細與技術的專業化,加上交通便利、生產、交易、

消費、分配等因素,間接的刺激年齡階級的變遷。光復後由初民的生計經濟轉為文

明的工商經濟,不再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生活,依賴大社會的經濟而生存,不再以年

齡階級的組織團體為勞力的支援,故年齡階層的集體勞力已無用武之地,年齡階層

的經濟功能因此逐漸消失。

Page 5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28

三、社會因素的影響

(一)教育制度的影響:由年齡階層的老人傳授變成學校的正規教育,政府自

民國 57 年起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高中升學率提高,青年一輩的紛紛受到學校正規

教育的限制,無法分身參加年齡階級各項活動。另外,由於大眾傳播媒體的發達,

深入阿美族部落;又因觀光事業的發達,以致於影響阿美族的社會生活及價值觀念。

(二)社會結構的變化:從家族結構來看,阿美族已由原來母系社會,經過日

治時期的過渡社會,以致今日的父系社會,昔日兩性對立的社會結構已蕩然無存,

支持年齡階級存在的動力喪失。

(三)人口外流及漢人遷入的影響:由於就業、就學和羨慕與好奇的心理因素,

導致阿美族年輕的一群,逐漸向都會區移動。在外流動或謀職定居嚴重影響年齡階

級組織的成員,嚴重的是新晉級的青年大量減少,接棒難覓,而年齡階級的精神對

青年一輩的來說,已無特殊的功能和意義,特別是漢人的強勢文化,促使阿美族文

化被涵化或同化。

(四)宗教信仰的影響:自從外來宗教的傳入,使傳統的原始宗教色彩有很大

的改變,加上改信外來宗教的人數佔部落人口的大部分,故影響對原始宗教的參與。

年齡階級在宗教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消失 ,而使年齡階級因功能喪失導致沒落80。

80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頁 263-265。

Page 5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29

第五章 親屬組織、婚姻制度與相關生命儀禮

林昭喜

第一節 親屬組織

阿美族稱家為 loma’,是構成部落(niyaro’)的基本單位,也是親屬組織的基本

單位。不論住家是分散或集中,成立一個家有其基本的原則,若不符此一原則,便

不算是一個獨立的 loma’。

一、家(loma’)

阿美族對家(loma’)的意義有兩種:一是家人生活起居的空間──房屋,二是住

在此屋內共營生活的成員──家人。怎樣才算一家(ccay a loma’)?阿美族人認為成

立一個家有兩個最主要的條件,即是:

1. 建立一個爐灶 masaparoday

一間家屋(loma’),若屋內沒有爐灶(parod)便不能算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家。

parod 是生火的地方。人們在這裡生火煮飯、取暖、團聚等,是屋內的中心。parod

象徵一家人的生命之源,是 loma’的代名詞。以前父母會問將入贅的青年:『mikadafo

kako sa kiso「paka saparod 」kiso saw』?(你結婚後有能力「建立爐灶」嗎?)由

此可知屋內設置爐灶才可算是家。但是若設了爐灶不使用也不算。老人們說:「Ano

ca pa’aceflen ko loma’ caay ko tada loma’」,亦即:「不冒煙的房屋不算人住的家」。

Page 5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30

譬如家人死光了,或走光了,這個房屋便不叫家 loma’,而叫空屋(horac)或鬼靈的

家屋(loma’no kawas)81。

2. 住人 maro’ay to loma’

不住人的房子是空屋,不是家(loma’)。牛舍、雞舍、豬舍,便與家屋不同。

屋內若不生火冒煙,袓靈不敢來住,因此有人住而且生火才是家。至少一對夫妻加

上一位子女,這樣才可算是一個獨立的家。符合上述條件的家庭,阿美族稱為完整

的一個家(ccayay a loma’an),相當於日本官方所稱的一戶。部落要成立時,原則

上要有合乎這些條件的家,構成村落的一個基本單位,假若人多要分家(ci loma’)

時,也要合乎這個原則才許分家,族人才承認是獨立生活的一個家。82。

如果同屋內居住著二對以上的夫妻,以及他們的子女,只要他們共同生活在一

起,仍然叫獨立的家(ccayay a loma’)。若是這個大家庭內其中一對夫妻(含子女)

要由這個大家庭分出,另建立一個獨立的家庭,這分出來的家叫 ciloma’ay,而原來

的本家叫 tatapangan。

Ci lomaay 的原意是所有在家內的人。大家庭的分家原因 sakaciloma’不盡相同,

隨著各年代的不同,分家的原因也益形複雜。一般而言,大家庭內發生糾紛是分家

的主因,不論是什麼原因,只要具備了可成為獨立家庭的條件,即可向族舅們提出

分家要求。俟家庭會議允許後,夫妻即自行準備蓋屋建材,待一切準備齊全後由氏

81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頁 59。

82 同上註,頁 59--60。

Page 5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31

族(ngasaw)合作,一天內蓋好房子,當晚即舉行分家儀式。新居房屋不另行落成

禮(mikiloma),而由分家儀式(即行 miftir 戲酒禮祭告祖先)取代,此外習慣上廚

房油分家自行建造,ngasaw 不必協助83。

二、親屬關係與稱謂

家庭之內,乃至家庭之間的複雜親屬關係,可以由下列的親屬稱謂來理解:

1. 母親 wina、ina

在鹿野地區的阿美族稱母親為 wina 或 ina,而在其他地區的阿美人泛指所謂的

袓母 fofo、母、姨母 fai 等在內。ina 是一家之根(tapang no loma’)或一家之起源

(lalngawan no loma’)。ina 是女性,具有生產(mihofoc to tamdaw)的本質和養育

後代(pa’orip 的使命)。也就是說 ina 是傳承人類生命的根源(opaparocok to ’orip no

tamdaw)若一家中無 Ina 存在,此家因無後而消滅。ina 還負有家庭生活的重責,即

O ci todongay to tayal no loma’(負責家事),主要的職務有:

(1)炊事(sakirahkar:親手管理倉庫(sakiariri)、舂米(mtifek)、煮飯(saholo)、

釀酒(saeraw)等,男性(fainayan)做這些事是犯禁(paysin)的。

(2)洗濯(mifaca’):洗衣等是 ina 的工作。

(3)照顧病人和老人(midipot to adaday):病人的排洩物只有 ina(女性)可

收拾處理。

83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264。

Page 6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32

因此 ina 成為一家之主(tatapang no loma’)。但並非一般所說具權威性地位的

一家之主,只是一家的主幹而已。雖然 ina 在家中負重責,而非每一位 Ina 都是一家

之主(tapang no loma’)。如果家中有三代同堂的 ina 或有兩位以上的姊妹時,由袓

母級或年齡最大的 ina 當家主事。日治以後,帶來與阿美族不同觀念,日本人依據國

家的法律視一家之主為「戶長」,這種說法隱含一種「權利 mirpatay」的觀念,即房

屋和土地歸戶長所有。戶長死亡了由長女繼承戶長的地位和財產所有權。從此以後,

在部落內出現了許多有關繼承問題的不愉快事件84。

2. 父親 wama、ama

wama 或 ama 一詞為父親`之尊稱,不同其他地區的阿美族泛指袓父 fofo、父親、

姨父、伯父、叔父的總稱。而姨父、伯父、叔父、舅父等,在鹿野地區均稱 faki。

wama、ama 是男性(fa’inayan)在一家中與 ina 的地位相當。成為一個父親 wama,

依 fa’inay(丈夫)的身分言,妻子的長輩們(包括岳父母)稱呼他為女婿 kadafo。

一家之中年齡最高的 kadafo 為此家的 wama no loma’(一家之父)。不論這些 wama

父親叫做 kadafo no loma’(ㄧ家之女婿)或 wama no loma’(一家之父),他們在家

中的使命是 misimaway to loma’(一家的保護者)。他們須養護家人(pakaen to i

loma’ay),是家人飲食生活的原動力,他們與 ina 的職務是相對的。ina 在家內工作,

wama 則在外面工作,兩者分工合作。因此 wama 離開自己的父母而婚入妻家生活,

達成 wama 的使命。在阿美族的社會中,常會聽到老人有這樣的說法:「若有男性

84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頁 60--61。

Page 6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33

(fa’inayan)不願意入婿(mikadafo),那麼這個家庭的人際關係便被破壞,基至帶

來生活上的混亂85」。

3. 子孫 wawa

子與孫都叫做 wawa,廣義的是指後輩之意。阿美族所謂的 ccay a loma’必須有

母和父及子或女,缺一不可,所以 wawa 是一個家第三個重要的部分。

阿美族認為家裡孩子越多越好,因為子女多是成為富裕家庭的根源。相反地,

子女少必成為窮苦的家庭。所以一對夫妻多生孩子是幸褔的夫妻(malmday a

mararamor),是別人所羡慕的對象。從前阿美族的生活主要靠採集及耕田來取得飲

食生存,主要的生產動力就是人力,人手多人力足,糧食必然充足。此外,兒女多

將來可增加獨立的家庭,是氏族(ngasaw)的光榮,男孩多將來族舅多,在年齡組

織中可佔優勢的地位,也是 sakalata’ang no loma’(一家之榮)。

因此,不論男孩或女孩,一樣受家人喜愛,一樣重要。古人有這樣兩句話:「Ano

ira to ko ccay fa’inayan a wawa nga’ay to,o palawinaan no wawa to fafahiyan」,亦即:

「若有男孩,女孩將有依靠」;「Ano irato ko ccay a wawa to fafahiyan nga’ay to,o

pinokyan no wawa to fa’inayan」,亦即:「若有女孩,男孩將有歸宿」。這說明了一

個家要有姊妹及兄弟才行。如前所述,ina(女性)是家中當家的,但沒有 mama(男

85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頁 62。

Page 6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34

性)旳保護(misimaw),一個家的成立與生存則無法保証。所以 wawa 中兄弟與姊

妹一樣的珍貴86。

4. 兄姊、弟妹、同胞 kaka、safa、malikakaay

kaka 是兄姊之意,safa 是弟妹之意,malikakaay 則泛指兄弟姊妹。母親姊妹的孩

子叫 wawa no salikaka ni wina。母親的兄弟的孩子叫 wawa no faki 或 salikaka to

mito’asay。父親姊妹的孩子叫 lcad no mito’asay 或 wawa no pito’asan。父親兄弟的

孩子 sakalcad a mito’asay。事實上,依阿美族來說,父親姊妹的孩子們與自己間有很

深的骨肉情,有兄弟姊妹的親密關係。只是對父親的娘家(或親族)來說,這些孩

子們都是 wawa ni faki 或 wawa no malikakaay。不論怎樣的血親關係,這些兄弟姊妹

群平日在一起時,彼此之間,大的叫 kaka(兄或姊),小的叫 safa(弟或妹)87。

5. 夫妻 mararamoday

mararamoday 是一對夫妻的意義。一位正常的男子(fa’inayan)及女子(fafahiyan)

到了適婚年齡都要結婚成家。mararamoday 的 ramod 是配偶的意思,包括 fafahi(妻

子)及 fa’inay(丈夫)88。

86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頁 62--63。

87 同上註,頁 63。

88 同上註,頁 63--64。

Page 6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35

6. 女婿 kadafo

kadafo 一詞通常譯為「女婿」,雖然他是以入贅身分居妻家,但具有扶持妻家

的崇高使命,故 kadafo 與 wama 都是男子在家庭中的主要身分。袓父級的 kadafo 常

稱為 wama noloma’(一家之父),相當於其妻子 wina no loma’(一家之主的地位)89。

至於兩個以上的 kadafo,這些 kadafo 彼此之間叫 apet,由妻方稱之為 kadafo no

loma’,其中老大的丈夫可稱 wama no loma’。在舊社會中,男子當 kadafo 是很幸運

及光榮的事。一位男子成年要結婚離開自己的娘家是很自然的事,每位男子都樂意

接受。若一位男子因超齡而未入婿,會被人取笑為 mapidahay kadafo(沒出息的男

子),同時也讓父母及姊妹為他擔憂。一位成年的男子在父母的家裡無法享受當 kadafo

的權利。同時一位男子遲遲地不結婚,對自家姊妹的婚姻有很大的阻礙,會使姊妹

們的準丈夫不敢入婿,除非殘障或病弱的男子,沒有理由拒絕或放棄的權利90。

對 mikadafoay(入婿者)而言,依照傳統的習俗,不論你在妻子的家生活多麼

富裕美滿,但到了年老、生病、死亡時,就得回到娘家接受娘家的照顧。因為入贅

到別家的男子,不是親家所生的孩子,唯有他自己的兄弟姊妹 salikaka 才是同一母胎

所生。他的血統(kakaktonan no pona)在娘家,其生命的歸宿,亦該是娘家。另一

方面,他與妻方的關係是僅止於婚姻關係,跟血統沒有直接關係。雖然和妻子育有

子女,但是這些孩子們是妻子所生,屬於妻子方面的血統。不過到 60 年代後,婚姻

89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頁 64--65。

90 同上註,頁 65。

Page 6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36

方式漸漸地改變為男娶女嫁。對媳婦也用 kadafo 或 acawa 的稱呼。這些媳婦將來年

老、生病、死亡時是否仍遵循環這套古老的習俗回到娘家去,目前尚不得而知91。

7. apet 和’ali

同一家內的姊妹或氏族內同一輩婦女的丈夫們,彼此之間互稱為 apet,表示彼

此間的身分都是女婿(kadafo)。’ali 是姊妹們或同氏族同一輩婦女們,對姊姊或妹

妹的丈夫的稱呼,是姊夫或妹夫之意92。

8. 伯、叔、舅 faki(fafakian)

Faki 原指母親的兄弟。但現代人廣義地用來敬稱長輩的男子,包括伯父、叔父、

舅父等都在內。此外對自己的氏族及母親的兄弟中 mikadafoay 婚入妻家的全部男子

都稱呼為 faki 或 fafakian(現代人的稱呼)。wama、kadafo、apet、faki 這些名詞原

意上都是男性的代名詞。但只 faki 一詞特別強調男子的權威性,它具有特殊的地位

和使命 mamisakawanan,至於 fafakian 對娘家的使命,大約如下:

(1)mamiftir:平常娘家及氏族舉行祈福消災的祭儀時擔任主祭,婚喪喜慶時

當主持者。

(2)mamipaplo:家庭或親族會議的召集人與主持人。

(3)mamikawanan:家庭或親族糾紛的裁決者。

(4)mamikomod:跟別的氏族或別的部落的人發生糾紛時,本氏族的發言代表。

91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頁 65。

92 同上註,頁 65。

Page 6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37

(5)mamipadang:必要時協助娘家的勞動工作,如水田開墾及引水工程、房屋

的新築、改建等。另外如部落建設、義務勞動、召集年齡組織等。

在社會形態的變遷下,fafakian 的重要性已漸漸地淡薄,尤其是婚姻形態急速地

變成男娶女嫁,對 fafakian 的權力亦會有不等的影響93。

93

鈴木質,1992,《臺灣原住民風俗誌》,頁 6。

Page 6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38

圖六:阿美族母系家譜及稱謂

資料來源:黃貴潮,1998,《東台灣原住民族概說 阿美族篇》,頁 7。

Page 6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39

第二節 婚姻制度

阿美族的婚姻採一妻一夫制,重婚是不被允許的,近親之間也禁止通婚。早期

的阿美族社會是個典型的母系氏族社會,女人被賦予選夫的特權,但也必須經過尊

長的許可,明媒正娶94。婚姻以招贅為原則,女嗣承家,男嗣出贅,子女的居住法則

是從母居住的,財產承繼制度也是母女承繼,特殊家族的祭祀權也是母女相承繼傳。

因此,繼嗣法則必然是母系的繼嗣制,但無女嗣時則以男嗣繼之,這種男嗣繼承是

暫時性的輔助辦法,以一代為限。男女結合可自由戀愛的方式行之,男女互相喜歡,

家人又不反對就可以結婚,但也有父母雙方安排的婚姻。阿美族過去的男人是要婚

入女方家的,因此,在收穫祭跳舞時,有用檳榔袋(alofo,又稱情人袋)來表達情

意的習俗。當晚上跳舞的時候,女生主動拉男生背著的檳榔袋,男生若亦有意,當

會脫下送她。檳榔袋的背法是由右肩斜背者,袋子垂在左側下方,袋子上的垂穗則

是落在後方,男生須通過成年禮約 18 歲之後始可配帶。

結婚之前,雙方的 faki 們要互相協商,有時要談上兩三次才會達成。介紹人的

角色也很重要,由能言善道又會唱歌的人來擔任。迎親的時候,守寡者 maponengay

不能參加,族人認為會傳染帶來惡運。結婚日稱為 paka’tim。現在受漢人影響才有訂

婚儀式。訂婚稱為 pa’icepay。結婚可分三個階段:1.misahafay 準備,2.paka’tim 結婚,

3.paklang 吃魚及蟹類。結婚當天,娶方要準備荖葉 fila’、檳榔’icep 兩串、酒’pah、

兩盒香煙、兩簍的糯米飯 hakhak,還有一麻袋的生糯米 cmek。禮物要成雙,表示倆

94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301、302。

Page 6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40

情相悅、情同意合,可以帶來好運。近年許多家庭已不再自行釀酒,酒改用公賣局

所售米酒兩箱代之。另外娶方還要殺一頭豬,並分成兩半,右半邊含尾巴的是嫁方

的。若將左半邊送到嫁方,會被認為是看不起對方。而豬尾巴沒有切好,嫁方可能

因此而拒絕接受豬肉,而婚禮也能因此無法進行。

傳統上男方婚入女方家時,帶著自己的衣服,用月桃編織的箱子裝著,還有彎

刀 fnuos、獵具等,由同級 kapot 裡的朋友陪同到女方家去。到現在的婚禮則看個人

的宗教信仰,各有不同的儀式,但傳統禮物還是一定要齊全。聘金的習俗亦有,大

都認為這只是一個象徵性對養育父母的感謝,數目不會太多95。

民國四十年代,鹿野鄉阿美族人的婚姻制度,仍多行傳統婚禮,以永昌部落

Dipong 與 Dahoway 的婚禮為例:

Dipong 與 Dahoway 都是永昌部落的人,於民國 40 年結婚,是傳統的男贅入女

家(入贅婚),婚前女方 Dahoway 的 faki(母親的兄弟)們輪番至男方 Dipong 的家

拜訪(mikiarok,或稱 sapanga)大概四次之多,男方當然不可一次就答應,也有刁

難或吊味口的含意在其中,最後雙方在結婚日前一週才議定婚約,女方要付給男方

白米二包,豬半條、糯米二籃、酒二打、檳榔二串、香菸二條等。女方的 faki 們每

次至男方拜訪時,必定攜酒送予男方,當然也是一起喝,如此,話匣子才會打開,

氣氛好,關係必然好,後面的事更好商量。

95

阮昌銳,1996,《臺灣的原住民》,頁 11。

Page 6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41

婚期確定後,女方的 faki 們自會商議,提供酒或米或其他物品,來支援女方家,

並通報親友到時來熱鬧,婚前一日為準備日(sahafay),各樣物品要備妥,當晚約

七時,女方挑選和男方有親戚關係的男性二至三人攜酒至男方報訊(mioliday),告

知男方上次雙方決議事宜,女方已準備完善,明日按時送達。男方有時會故意刁難

女方代表,拖延他們回家的時間,那就要看誰的嘴巴甜或利了。

結婚日(paka’tim),約清晨四時,新娘子由前晚至男方報訊(mioliday)的代

表們陪同,至男方家,由新娘子為男方家起爐火煮飯,代表們同時告知男方「今天

是美好的結婚日子,恭喜你們!」,前後約半小時,mioliday 的代表們和新娘就回女

方家,新娘子一到家,就會看到阿姨 fai 們在家門前鋪著一張約 3 公尺見方的籐蓆

(fasoran),蓆間置米糠 afih,婦女均人手持一根竹棍(約 1.5 公尺長,直徑 10 公

分),在米糠上做臼米舞姿,使力讓竹棍發出咚咚聲響。旁邊也有婆婆媽媽們擊鼓

助興,這時男子是不能隨便進入,因為她們的舞姿儘是挑逗的模樣,是在教導新娘

子婚後床邊戲法,族人稱其為 mikakeng,約到五時新娘子的表哥們將自家綑綁好的

乾柴(約 20 支,長 3 公尺,直徑 5 公分,越直越好)扛至新娘家,並配合鼓棍的咚

咚聲展現獨特的舞步,以製造另一個 kakeng 的高潮。

早餐後,新娘換著傳統盛裝打扮的漂漂亮亮,由 faki 們將備妥的婚約物品,陪

伴新娘準時八時到新郎家,並將物品擺列後點交男方的 faki 們,此時新郎官也盛裝

待命,隨身的衣物、刀具、網具也都備妥交由 kapot 待命,雙方的 faki 經一番寒暄問

Page 7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42

候,大家喜氣洋洋的將這一隊新人帶領陪伴到女方家,而後行祭拜祖先,告知組先

雙方成為一家人,祈求祖靈保佑,使她們幸福美滿,家族更繁衍,婚禮順利平安。

午餐都是親友幫忙料理,糯米飯、豬肉當然是主角,不過沒酒是難以下肚,另

外在那個年代,小朋友的最愛之一的炒米粉是不會缺少的,宴席不需桌椅,各自圍

成小圈圈就代表一桌,席間由女方的 faki 介紹新人及雙方主婚人,然後向親友們敬

酒,酒足飯飽,小圈圈自然消失變成大圈圈,由新人逐一敬酒,酒到恰當時,就有

長者領唱,眾人合唱,不久換人領唱領跳,大夥又唱又跳,好不熱鬧。餐後青年人

到河邊捕魚捉螃蟹,以備下午四點的晚餐(kelang),習俗上,男方親友唱歌跳舞後,

就同時離開女方家,而由女方家將煮好的 kelang 菜餚,不論多少,一半送至男方家,

第二天新娘家族所行的 pakelang 也需比照辦理,這是族人必須遵循的傳統。

由於受現代漢人文化的影響,使得阿美族傳統婚姻產生變遷,婚姻的形態增加

了嫁娶婚的數量,異族間的通婚亦不斷增加,尤以民國 60-70 年代更甚;也因女子

的外嫁,嚴重地影響男青年的覓偶問題。在整個阿美族社會中,婚姻引起的變遷頗

為顯著,其影響力之大,不但改變了傳統社會制度,而其間相關的價值觀亦隨之改

變。尤其在繼嗣法則上,從母系轉變為父系,以嫁娶婚漸漸取代招贅婚,各種人際

關係亦將隨之而調整,故阿美族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將比其他原住民社會較為複雜

和嚴重96。

96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301。

Page 7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43

在鹿野鄉,阿美族現在的婚禮雖受漢人的影響,也融入西方宗教的儀式,但仍

保有相當的阿美族傳統,以永昌部落 Rofing 的婚禮為例:

Rofing 的結婚對象是關山鎮德高部落的阿美族女子 Fayan,他倆都在北部工作,

在一次旅北同鄉會的活動中,認識交往三年後 Rofing 決定結婚,那時 Rofing 27 歲,

Fayan24 歲,兩人都有一些積蓄。Rofing 首先向 Fayan 求婚,獲得 Fayan 的同意,但

因仍須雙方家長同意,第二天兩人即請假返東,分別告知父母。Rofing 很積極的進

行婚事,邀請舅(Faki)、姨(Fai)、兄、姊幫忙,到女方家拜訪,一個星期後 Fayan

的父母答應 Rofing 的求婚,最後決定在民國 88 年 8 月 8 日在 Fayan 家行訂婚禮,除

雙方父母及家人外,另邀請雙方的 faki 和 fai 參加,由神父主持訂婚禮,其儀式如下:

1.祈禱

2.祝福

3.贈送訂婚禮品(聘金 5 萬元、男女戒子一對、項鍊一對、喜餅 60 盒)

4.交換信物

5.雙方代表(faki)致詞及介紹雙方家族,並勉勵準新娘、準新郎互敬互愛,結

婚之前要遵守傳統,不得逾越。

6.祭祖

7.禮成:雙方的 faki 繼續研議商討結婚事宜

8.午宴:請包廚料理酒席 4 桌,費用均由男方負擔。

Page 7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44

宴席約在下午 1 時結束,Rofing 的家屬回到家後即行家族會議,準備結婚事宜,

亦很快做成決議,預定當年 10 月 1 日舉行,並在 1 週內,faki 們再到女方家拜訪,

徵求女方的 faki 們的意見及要求,其實在上次訂婚時,雙方已有初步共識,結婚禮

品仍按阿美族的習俗,男方付給女方白米 2 包,豬半條、糯米二籃、米酒二打、啤

酒二打、汽水二打、檳榔二串、香菸二條等,除同意男方所提 10 月 1 日結婚,並要

求按新娘的 fai 們應著阿美族的傳統服飾,並於 10 月 5 日行歸寧喜宴。雙方達成協

議後,即進行各項準備:印發請帖、訂製禮服、準備禮品、選定男女儐相、場地布

置、聘請婚禮主持人、樂團、外燴廚師等等,前後約一個半月時間準備,好讓婚禮

能團滿順利。

結婚迎親當日,男方按約定時間,一大早派人將煮好的早餐送到新娘家,男方

的 faki 和 fai 們著阿美族傳統服飾也隨後陪同新郎到達,那時女方的家族已在等候,

俟男方的 faki 將來意告知,並將禮品一一擺列在女方屋前,請女方的 faki 點收後,

再請神父祝聖禮品後搬至屋內,大家舉行祈禱後,新娘、新郎祭拜祖先,隨後新娘

拜別父母及親人,新娘的父母會叮嚀新娘要知恩圖報,孝順公婆,工作要勤奮,也

要求新郎好好照顧新娘一輩子。大家隨著禮車在鞭炮聲中,將新娘迎回,到男方家

不遠處,燃放鞭炮告知新人到了,男方家準備好的鞭炮也隨之燃放迎接,在鞭炮聲

中花童奉茶給下車的新人,此時男方的父母會暫時迴避這對新人入屋,否則新娘將

會抑制到公婆,阿美族稱其為 masopa,俟新人入屋後,新郎的父母才會出現,隨即

進行婚禮,其儀式如下:

Page 7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45

1.婚禮祈禱(彌撒 misa):請神父主持

(1)徵詢禮:詢問新人是否自願結婚?是否願意接受成為夫妻

(2)同意禮:神父向天主宣誓,這對新人是天作之合,賜福他們白頭偕老

2.祝聖及交換信物

3.新郎揭開新娘面紗,相對鞠躬

4.結婚證書用印

5.拜謝禮:a.拜謝天主 b.祭祖 c.謝主婚人 d.謝雙方家長 e.謝來賓

6.新郎新娘入洞房

7.禮成

在儀式完成後,稍事休息即進行午宴,通常席設在屋外空地或馬路上,Rofing

與 Fayan 的婚禮酒席訂了 30 桌,舞臺搭設得非常漂亮,音響設備也很現代化,在鞭

炮聲新娘新郎入場,感覺上就是很熱鬧。當菜上到第三、第四道時,主持人會邀請

雙方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上臺,請當地首長致詞及介紹,傳統的部落領袖只能當臺下

的客人,當上第六道菜時,新人及他們的長輩逐桌敬酒。喜宴結束後,阿美族的習

慣上還有歌舞節目,立即收拾場地,大家圍繞成圈子,長老領導眾人答唱、配合歌

唱也隨之跳舞,新郎、新娘也換好阿美族盛裝參與歌舞,並由 faki 們輪流向歌舞的

親友逐一敬酒,當大家歌舞時,年青人已到河裡捕魚,或到富岡買海魚代替,準備

晚餐(kelang),親友們沒吃晚餐,就不會回去,因為他們仍保有傳統的觀念,禁忌

Page 7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46

未解不能恢復正常的生活。晚餐後親友都返家了,家族的 faki,會宣布次日行 pakelang

捕魚除忌,年青的男子要捕魚捉螃蟹,女子採野菜,吃完晚餐才能結束這一階段的

活動。

10 月 5 日是 Fayan 在德高家的歸寧喜事,之前 Fayan 的 faki 和 fai 們也和男方準

備婚禮一樣,歸寧喜事除不須給男方的禮品外,其餘大致與結婚當日的活動一樣,

舉行祈禱、祭祖、喜宴、kelang 等儀式。

第三節 生命儀禮

一、命名

人的名字是給予一個人專用的稱呼記號,用以指明一個人的特殊存在。阿美族

對命名特別重視,在小孩出生後即命名,族人認為名字是靈魂的象徵,也是人的第

二生命。在過去係由小孩的 fofo 祖母為孫子命名。通常選擇家中袓父母輩的、或用

叔輩的名字來為小孩取名,這樣的習俗稱為 palocokay。一般會比較喜歡選擇長得好、

少生病的人的名字。昔日命名時,抓捏著嬰兒的耳朵直到痛而哭,一邊說著 Ci-XX kiso

(你的名字是 XX)就表示命名完成97。

阿美族名譜的含義,除採祖先的名字外,另有意象(向)創名,包括紀念誕辰、

誕生地、事物、事件發生等,還有許多沒有任何意義,取悅耳、音色優美的音節組

合(由於年代久遠,原意不詳),後來由於與漢族移民雜居交往,日本殖民統治以

97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301。

Page 7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47

及西方宗教的傳播等因素,名譜也引進一些外來語,就其命名的意象及意向,以永

昌部落為例,可以分類如下:

(一)襲祖名:男性:fotol(男子漢)、kacaw(勤務)

女性:dongi(生命神)、nakaw

(二)季節名:canglax(春)、diafa(夏)、sanpoy(冬)

(三)氣象名:fali(風)、faliyos(颱風)、orad(雨)、rapih(風)

(四)植物名:panany(稻)、lamelo(小米)、lowoh(香蕉)、faniw(菇)、

talod(草)、kilang(樹)、lopeng(田菁)、lakiyaw(蔥)Telo’

(芽)、odok(草莓)、fangas(苦楝)

(五)動物名:’ili(山羊)、fafoy(山豬)、’ayam(鳥)、’edo(鼠)、riri’

(蝗蟲)

(六)地 點:potal(屋外)、sawmah(田地)、lamen(水泉)

(七)時間名:nikar(清晨)、pacem(早上)、lahok(中午)、daya(晚上)

(八)事件名:ngayaw(戰爭)、kolas(除草)、’afalang(扛物)、namoh(遊

戲)、komod(全部)、lafi(晚餐)、ngalay(口水、喜歡)、

rafin(野宿)、o’tit(輕浮)

Page 7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48

(九)物品名:caki(畚箕)、ka’toh(酒瓶)、kamid(布)、tingki(電)、tanpiya

(銅幣)、diway(網)、fihir(梯)、cinaw(秧籃)

(十)形象名:kakolol(寬背)、kapara’(大屁股)、opiw(瘦子)、mimi’(小)、’atipir

(扁頭)、’akawang(很高)、pona(肚臍)、kasoso(胖子)、

raway(臉)

(十一)音節命名:rofing、kesang、karidi、fayan、dahoway、hongay、dangaw、

niyo、kifi、fadadan、tamod、paidong、ico’、longet、kela’、Akod、

taray、emic、ngapa、liyac、ola’、ngalo、parac、apang、’apongal、

komeng、kaday、oreng、koliw、enok、tengo、sawram

(十二)外族名:paylang(漢人)、dipong(日本人)

(十三)借名:1.以漢、客、國語命名:阿生、阿金、阿華、阿雄、阿珍、阿成、

阿芬、阿旺、阿妹、阿美……

2.以日語命名:馬沙、馬沙歐、沙夫洛、基洛、伊將、達基友、

達卡諾、哈那谷、米基谷、富米谷、荳米谷……

3 以宗教聖名命名:約瑟夫、約翰、保祿、多默、瑪利亞……

二、喪禮

阿美族的喪哩,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有很大的變遷,除傳統成份外,還參雜

一些外來文化,下面依時間先後,分別敘述各時期主要喪禮型態:

Page 7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49

1. 原始型 no mato’asayho

在受到日本式喪禮影響前,族人的喪禮實已十分複雜。喪禮當天全部落公休,

禁止任何人到田裡工作。喪禮的時間最短的不過半天即完成,而最長的僅 3、4 天即

結束。喪禮的主持人,簡單的由族舅主持即可,而隆重的則要由巫師來行之。決定

的標準有兩大項:(1)死亡的原因:如自然死(no adada a patay,即病死),或凶

死(no manta’ay a patay,包括中毒死亡、產褥死亡、自殺、他殺、戰死、刑死等)。

(2)死者的身分:(i)流產、嬰兒、幼童、青年、中年、老年。(ii)入贅者(faki

no loma’)。(iii)特殊身分如巫師 cikawsay、頭目 kakitaan、獵師 miadopay 等。

以一般身分的人自然死亡為基準,整個喪禮的程序包括:臨終禮 miangang、化

妝禮 milosid、入殮禮 pacomod、喪禮 misalisin、下葬禮 mitadem、祝福禮 mitapdoh、

超渡禮 pacakat、漁撈除喪禮 paklang、巡訪禮 parakat。

病人彌留時,親人會不時 miangang(呼喊他的名字),如果沒有回答,在場的

親戚長者認定氣絕時,即行化妝禮。一般都由中老年人以上的男性施行,而由婦女

來協助。行化妝禮後依慣例移動屍體至適當的地方等待下葬。若死亡時間是上午,

而主要的親戚很快就能到齊的話,快則當天即可下葬,下午行臨時的 paklang 漁撈

祭。亡者的家屬,陪同在巫師的主持下行超渡禮。若下午死亡而親戚未到齊,來不

及料理喪事,則須守夜後次日早上下葬。埋葬地點選在住屋後方的家園內,一般都

在住屋的後面西南端處。喪禮僅為中年以上的親戚參加,家中若有病人則可不必參

加喪禮,參加喪禮者未經除喪禮不得回家。通常葬後第二天行家族行 paklang。年青

Page 7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50

人出去捕魚的同時,若往生者為先生,其妻由已為寡婦之親友數人陪同,至河邊將

其潑水及浸入水中數次,隨同之婦人同時呼叫:「kalmed to!kalmed to!」(意為

願妳淨身從此平安),再換上另套乾淨的衣物後,一定要將舊溼衣物放水流;另於

返家之前,還須將預先準備的地瓜藤數段,分別插入沙中,若無地瓜藤,可以芒草

數支橫置沙上取代,表示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互不干擾之意,阿美族稱之為 palialac,

並在當晚聚餐後即解除喪禮。第三日老人可行出外巡訪禮,一切恢復正常,但喪偶

者仍須服喪 1~2 年98。

2. 日本式 No dipoagan

日治時期被迫供奉天照大神,使原始型的一些喪葬儀式被取消,改採日本式儀

禮。如原由巫師主持的超渡祭,可由族舅或家長來做,且規定要辦埋葬許可手續,

未驗屍不得下葬,因此從死亡到下葬往往要超過 24 小時,以往迅速埋葬的情形已不

存在。此外,設立公墓禁止埋在家園內。由於規定亡者須安葬於公墓裡,故始有送

葬出殯行列,並在墳墓上要立墓碑及在家中供奉袓宗牌位99。

3. 西洋式 No padakaan

光復後迅速傳進西洋教派,各氏族家庭分別信仰天主教、長老教、耶和華教,

因此喪禮也跟著改變。大致上是依照死者家庭所屬的教派舉行喪禮,分別由神父或

牧師主持。過去日本式及原始式的喪葬儀禮則全部廢除。這些教會的喪禮比日本式

98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298-299。

99 同上註,頁 299。

Page 7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51

嚴格,隆重、公開而大眾化。喪禮大部分在教堂內舉行,要使用棺木,親友也可以

自由觀禮或參與送葬行列,墳墓上立十字架墓誌。葬畢特別為死者的家人及家屋行

祝福禮,以此取代日本式的驅魔禮,而其餘的一些喪葬儀禮亦不再施行,如部落公

休、供奉靈位、喪偶者守喪 2 或 3 年等皆一併廢除。但大多還保留有傳統的漁撈除

喪禮 paklang、巡訪禮 parakat100。而有些基督教派則增加七日祭、四十日祭及百日祭。

以永昌部落為例:民國五、六十年代,一戶林姓女戶長,名叫 Panay,信仰天主

教,於民國 59 年 11 月 23 日清晨往生,享年 70 歲,生前由次女奉養、長女婚後已

分家,獨子在高雄任公職,Panay 斷氣後,次女報喪(malekal)其姊及附近的族舅

faki 們,很快在短時間內召集到家,faki 們確認已斷氣,安慰在場的人節哀順變,隨

即由長女和次女為其母淨身換服 milosid,同時派人通報分駐所和教會傳教員,也派

人通報親友,特別請識字者發電報通知任公職的獨子及在軍中的孫子奔喪。

往生者淨身換服後,移到客廳靠左側,頭朝內腳向外,家人特別為 Panay 之手

腕配戴玫瑰唸珠,遺體上覆蓋有十字架符號的白布,靈前放置蠟燭一對及鮮花一對,

遺照等到放大後才放置其中。下午 faki 們到墓地(patademan 或稱 pala)擇地,阿美

族的風水論,只要大家都認定左前右後看得舒適順眼,自然會產生風水,不需羅盤

經儀丈量,決定後用長約 1.5 公尺的竹子插上其間,那就表示此地已為人所預定。到

晚上,教友們很主動到喪家為 Panay 行祈禱,夜間 faki 留宿。

100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357、358。

Page 8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52

第二天,一早家屬在靈前祈禱,早餐時 faki 分配指示工作,由 Panay 第二代的

親友男子負責墓地挖掘、搬運磚塊水泥及其他砂石材料,婦女在家負責炊事及採集

蔬菜,招呼親友,而其長女及次女則收拾亡者的遺物房間。下午 faki 和 Panay 之子

訂購棺木,負責墓地之人員繼續未完成的工作,晚間教會仍照常行祈禱禮儀。

第三天,白天的工作同第二天,晚上祈禱後,faki 們知道喪家這三天,在精神體

力逐漸疲乏,故在守夜時會講述人生經驗、生活點滴一些輕鬆使人逗笑的故事,來

抒解大家的疲勞與哀傷的心情。

第四天,外地的親友陸續來到喪家幫忙、慰問,而餐飲問題雖是喪家的重擔,

還好族人有非常良好習俗,親友主動會提供鹹肉、魚、蔬菜,有的送米或布匹等物,

發揮友愛、互助的精神,很讓人感動,晚間教友及親友為亡者行最後守夜祈禱,而

後 faki 宣佈明日行程與工作分配,大致上工作都已在白天分別與負責人員商議。

第五日:

1.六時前早餐。

2.七時入殮(mipalo),當時請關山天主堂本堂伍神父主持,Panay 的表兄弟負

責抬遺體。

3.七時半移靈:由 Panay 的表兄弟抬棺至屋外,由次女婿釘棺。

4.八時第三次移靈,由 Panay 的表姪們八人抬棺至教堂。

5.彌撒(misa):神父主持,之後發引至公墓抬棺人員同前,行程約 20 分鐘。

Page 8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53

6.安葬(maitadem):神父主持。

7.祝福禮(mitapdoh):家屬返家於門口處洗手後,進入家內由神父主持祈禱掛

遺像,祝福家屬要節哀、要常為往生者祈禱、依靠天主。

8.十一時午餐(malahok):當時還不盛行包廚,全部料理簡單,亦由親友幫忙

烹煮,鍋碗盆都放置於地上,親友亦都蹲著食用,食間由 faki 代表致謝詞,並介紹

亡者遺屬,並叮嚀遺屬要牢記來幫忙的親友,往後那個親友有事,一定要全力幫忙

他們,以做為回饋,之後宣佈下午三時半晚餐(kelang),青年人要到河域捕魚,族

人認為沒吃到 kelang,就是還沒除喪解禁,心靈會不安,工作不順,習慣上吃完這

一餐親友們才會回家,恢復一般正常生活。

9.晚間 faki 仍會留宿喪家,陪伴家屬及商討明日家族 pakelang 事宜。

第六日,漁撈除喪 pakelang:上午九時家族集合分配工作:青年人捉螃蟹、捕魚、

婦女採集野菜,全部工作在下午四時完成料理後晚餐。

第七日巡訪禮 parakat:喪家由 faki 出外巡訪重要家族,讓子孫們知道先祖們所

建立的家族,或事業,認識家族的成員,彼此互通友愛相助,有慎終追遠的含義在

其中。

4. 現代式 no aniniay

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物質日趨改善,近年來普遍的趨勢是族人認為教會的喪

禮不過夠隆重完整,因而進一步採內漢人式的喪禮成分,例如接受奠儀、設喪席、

Page 8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54

停靈等。由於醫療的發達,因病而死亡者(自然死)比例上逐漸減少,相反的意外

事故(如車禍、工地失事等)而死亡者愈來愈多,故觀念上已漸漸改變,對凶死者

不再抱著不吉祥的看法,對其喪禮也較重視101。在鹿野鄉,意外死亡者仍不得進入

部落,多在公墓或部落外設停柩處辦理喪事。

101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359。

Page 8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55

第六章 傳統生活與歲時祭儀及歌舞

林昭喜

第一節 傳統生活

阿美族原為以種植小米等作物為主,狩獵為副的自給自足的社會,到了十九世

紀初,受到平埔族及漢族的影響,開始引進水稻的種植,逐漸代替小米,二十世紀

初,完全放棄小米改種水稻,傳統的狩獵生活也逐漸式微。

一、農務

早期阿美族人還未耕種稻米 panay 之前,以小米 lamlo(又稱 hafay)為主食,

在種植小米時的儀禮 lisin 及禁忌 paysin 相當多。整年的一切祭儀及行事運作均環繞

著小米的種植過程而推移102:

(一)播種期 kasawmahan,約陽曆 11~12 月

1.準備 matngadaw:耕作之前 2、3 天,由部落頭目(kakitaan)宣布進入 matngadaw

狀況,各家分別整理耕作具器及備妥種子外,尚留的醃製魚類食物 kiro(通常用小魚)

要儘快食用,並將醃罐器物清洗乾淨。

2.播種 pafrangan:進入播種時期 11~12 月,親戚間有互相幫忙(malafolod)或

地域性互換工(malapaliw)的互助組織制度的建立。小米播種時由家長指定主播者,

102

黃宣衛等,2001,《台東縣史‧阿美族篇》,頁 325。。

Page 8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56

開始播種時由主播者先說:「快,快,你們,小米們!希望你們如同曠野般綠草滿

地,並如同細砂那麼多,又如同小鈴子般豐盛結果!」然後其他的人隨後跟著分別

播種。播種時間少則半天,多則 2、3 天,完工後再換另一戶地播植。

3.追播 mitlen:萬一過了 1 週仍不見小米發芽,或是種子被雨水沖走,可隨時追

播,這叫做 mitlen,追播工作沒什麼特別儀式。

(二)疏曲及除草期 pikolasan

約在陽曆 1~2 月實施疏曲(pikolasan),疏曲之前若干日舉行 pakayapan。這

pakayapan 有其儀節及意義。一為家中有 5、6 歲兒童的,讓男童穿上 kayap,給女童

穿上 talip,這是該孩童生來第一次穿上正式服飾,稱為 pikolasan(幼童始裝禮)。

二為青年們行康樂活動預祝豐收。開始疏曲除草(mikolas to)工作中沒什麼禁忌。

(三)驅蟲禮 mitapoh

從 3 月左右起到收割前。若某家的小米受病蟲害,便由這家自行做驅蟲祭。要

是病蟲使部落的小米全面受害,則由年齡組織舉行驅蟲祭(mitapo),祭禮施行者男

女都行,先把水盛在姑婆芋葉(lawilaw)上,再朝向小米潑水同時說:「你們這些

害苦小米的邪魔,請你們從此離開,回到你們的故里吧!」再用芒草或蘆葦枝插入

受害之農地。

Page 8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57

(四)祈兩祭及祈晴祭 paka’orad、pakacidal

約在陽曆 3 月若遭遇旱災或雨災,依頭目及長老的研判,可隨時舉行祈雨祭及

祈晴祭。

(五)預備收割 mikoc

到了每年的 5~6 月間,親戚間互相幫忙(malafolod)或地域性互換工(malapaliw)

的互助組織模式又再度形成。各戶準備綑綁小米的繩子有:籐皮(oway)、竹皮

(’awor)、山棕葉(sangrad)、月桃(lngac)均可,任用一種以便與鄰家區別。

(六)收割 kahafayan

先人認為小米是個活神,它具有靈眼及靈耳,所以在收割作業中不許談話及行

動粗魯。如果它看不順眼及聽不順耳,它即會跑掉或發怒,亦即招來禍患或使人生

病。工作中若不得不講話時,應使用神話(古語)或假借語等。比如在工作中旁人

靠你太近時,不能直接叫道:「喟!過去一點好不好!」而要用相反詞語說:「朋

友!你再靠我近點!」,如果你說到「過去」等字眼,收割的小米便會消失。收割

者男女均可。其方法簡單,在右腰部掛著繩子,用小刀切割小米,再一把一把地綑

綁推置集中一地,再搬運回家,俟全部收割完成之後,各家自行漁撈祭以解除禁忌。

(七)曝曬 pawali

收割的小米經過曬乾即可收拾入倉,曝曬作業無任何禮儀。曬乾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日曬法,一是風乾法。

Page 8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58

(八)入倉 minaeng i kofaw(ariri)

阿美社會憑各家之 kofaw(穀倉)的多寡大小,便可端倪其貧富概況。倉庫管理

人員的選定特別嚴肅而慎重。入倉時被指定的負責人,手裡拿著一捆小米站於穀倉

門前,而後朝向倉內說道:「你們來吧:裝滿米倉而取之不盡!」說畢,順勢將小

米拋入倉內,隨後大家便合力將所有的小米入倉儲屯。

(九)首出倉 midafo’

第一次開倉取出小米叫 midafo’。沒什麼特別的儀式,但只能由穀倉的女負責人

提出,其他人不可以擅自動手。拿出來的小米尚未去殼,仍要由女性行舂米等工作。

(十)處理 mingasif

由舂米、碾米、烹煮的一連串作業,均由女性完全負責處理。去殼後的小米稱

flac,放置在米筒(tiflacan)內,男性是不得觸摸,否則會遭神罰。

(十一)收穫祭 kilomaan

收穫祭外人習慣上稱為豐年祭,其實不一定是年年豐收,只要小米收割之後都

要舉行,以感謝神靈的恩惠。

二、捕魚 mifoting

鹿野地區的阿美族部落都近臨溪流,因此捕魚(mifoting)便成為族人重要課題,

舉凡一個活動的結束,都有捕魚、吃魚的習俗,藉此作為階段的休止符,透過吃魚

的行為,再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故漁撈的行為有脫聖返俗的意義。早期族人捕漁

Page 8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59

時,習慣以毒魚籐(sawarak)搗碎置於上游後再行捕撈。miwarak 可分解成 mi-warak,

mi 即「做」,warak「毒魚」。照字面的意思是毒魚。但就其信仰上之意則是祭拜河

神,故又稱為河祭。舉行地點則在溪流的某一段,主要由年齡組織來捕魚,漁獲分

配給部落,早期定於 5 月中、下旬,小米(稻子)收割前的農閑期實施,但光復後

約 1950 年代左右已較少舉行103。

三、狩獵 mi’adop

狩獵在部落是很重要的生產活動,日治前每年仍有年齡組織的集體性狩獵活

動,在收穫祭期間實施。透過頭目下達狩獵活動指令,行動之前數天,長者會吩咐

青年們,這幾天在外工作時要特別留意鳥的叫聲,長老們會依青年們所述來研判,

是否時機可行,絕不勉強實施;若時機適宜則隨即通令中壯、青年階層準備攜帶物

品,包括地瓜、炊具、米、鹽等食物及圍捕網、個人用品等,按時在會所待命分工,

通常最高階的行李,由最低階者背負,次高階的由最低階的上一階背負,如此類推

相互應接,因此,高階者僅徒手或負責帶獵狗即可。俟竹占師占卜決定狩獵區後,

由總務組幹部率領入山狩獵,而部落則留置老年及青少年階層,歷時約 5~6 天。但

在日治後強制收購槍械、彈藥,狩獵活動逐漸沒落,加上現在政府更漸增加許多的

禁制,此項活動已不復在,許多獵人(mi’adopay)勇士均已獵具高掛消聲匿跡104。

103

收穫節(祭)Kiloma’an 俗稱豐年節(祭),據高忠勇先生述:早期各部落 Lasapad 年齡階級級直

前,稻作僅生產一期,而後實際施二期作。

104 感謝陽財元長老、黃秀文頭目及林秀英、周秋妹女士提供。

Page 8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60

第二節 歲時祭儀

阿美族的歲時祭儀,與傳統生活息息相關,小米種植時期,主要歲時祭儀有狩

獵祭、準備祭、播種祭、除草祭、驅蟲祭、祈雨或祈晴祭、收割祭、始割祭、入倉

祭等九種之多。到了水稻種植時期,則演變成引水祭、作苗祭、割稻祭、祈雨祭、

祈晴祭、入倉祭等六種105。戰後因接受基督教派的信仰,政治力的介入,以及社會

變遷等因素的影響,僅存收穫祭,但為適應時代的需要,它的形式多少作了調整。

最能表現阿美族文化的活動中,留傳至今不滅亦最重視的一項祭典,就屬收穫

祭(kilomaan 豐年祭)。收穫祭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社群活動,舉行收穫祭有其特

殊意義:

1.以盛大隆重的祭典活動,來紀念阿美族的祖先,表現阿美族人尊老敬祖的族性。

2.是表現阿美族男人的活動,負起部落文化傳承的使命,期能永續繁衍。

3.表示除舊佈新,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以迎接新的開始。

4.年輕人平時在家受父母的教養、訓誡尚不夠,仍須藉由年齡階級組織的功能與

力量來約束與強化之。

5.辛勤工作了一年,藉活動讓族人休息,相聚歡樂慶祝,調劑身心。

6.讓未婚男女青年有機會認識自己心儀的異性,催化有情人促成良緣。

105

黃貴潮,1998,《豐年祭之旅》,頁 11,13。

Page 8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61

鹿野地區阿美族的收穫祭,舉行時間視部落作物收成及習俗之不同,而有先後

之別,通常都選定於七月舉行為主,僅有瑞興及寶華等部落選定於八月舉行。在這

新舊交替之際,人們內心充滿感謝與希望,年來的辛勞,收成後的快樂,藉收穫祭

慶祝活動來表達出來,其中有歡樂、謝恩,也有反省;另一個特點就是表現阿美族

「文化特性與社會結構」不可分的緊密關係。由於阿美族的傳統的母系社會結構,

在家族、婚姻、財產繼承上,有其女性相當的優越性,故在這種社會體制中,由男

人為中心來主導部落的收穫祭活動,實際上有平衡其兩性比重的功能與作用。

收穫祭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準備期。通常部落第一戶人家收成作物當

日起,至最後一戶收成止,前後長達約 30~35 天。第二個階段為活動期。本階段在

早期因一年僅耕作一期小米或水稻,故活動時間可行約一個月或一個半月,至五○年

代左右,一年耕作兩期後,活動實施改為 15 天,而後國家升學教育制度因素,考量

初、高中、大學均有聯考,又縮減成一星期,直到現在勉強舉行 3~5 天,差距實有

天壤之別106。

一、準備期:misa’ineng

由年齡階級中的總務組(mikomoday)啟動,先期察勘、研判部落作物成熟概況

後,擇日攜禮酒拜訪中壯層(ilarongay)之龍頭(tatangalan),報告來意「時機巳

適合召集 ilarongay 之人員,可進行籌備(misaineng)工作」。若允,ilarongay 之龍

106

浦忠成,2001,《原住民文化成長班 觀摩研習手冊》,頁 44。

Page 9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62

頭亦會至屋內另取酒慰勞,並叮嚀應先期要有腹案以備提報及答詢。隔日分別於早

晨及傍晚兩次通報 milasir 所有 ilarongay 之人員:「Kafafaw,anini a dadaya satapang

misa’ineng,masaopo ko ilarongay i loma no tatangalan」,意為今天開始年度收穫祭有

關籌備事宜,晚間在龍頭家集合」。籌備工作於是在長達約 30~35 天中展開。籌備

會議的另一目的,總務組(mikomoday)可藉會議主動提報部落居民住屋狀況,若有

需要整修者,則經裁示即可動員所需青年階層人力,協助該戶完成整修工作。

(一)會議地點

按階級高低、成員長幼之順序,從最高階之住家起,依日次類推實施;而座次

亦按階級高低、成員長幼之順序,反時間方向對號入坐。每天的會議由部落提供酒、

汽水各兩瓶、菸乙包,通常該會議所在住家亦會另備招待。

(二)會議時間

每日晚間約八至十時,總務組自第一次分別於早晨及傍晚兩次通報 ilarongay 各

成員,之後每日僅實施傍晚之通報。

(三)會議程序

1.相互問安→2.點名→3.總務組報告前一日決議事項執行概況及本次會議主題→4.

討論(按階級高低順序,不得越級,每一階由龍頭(tatangalan)或代表表達該階之

意見)→5.決議(由最高階龍頭裁決)→6.工作分配→7.總務組總決報告及提報次日會

議地點、主題……等→8.娛興(通常前三天不得唱歌)→9.散會。

Page 9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63

(四)會議主題:

(1)第一日:討論定訂籌備會議公約(sarikec),包括人員遲到、早退、未到、

醉酒不守會議秩序等罰則,提示去年整個部落收穫祭活動之重大優缺點。

(2)第二日:定訂收穫祭活動日期、天數、概略行程。

(3)第三日:定訂活動基金,包括各戶應收繳(sasorot)配合款項(paici)、

稻谷(panay)、鹽(cinah)等,pakarongay(青少年組)應製作之竹水杯(toto’)、

酒杯(takid)、竹凳(tatangalan)、火夾(’alapit)、乾(濕)竹(’alal)等數量及

kapah(青年組)應交之檳榔葉稍製成之船碗(tipid)、營火用木材(datong)等數

量,另定訂部落收穫祭期間的公約(sarikec)等。以備第四日向部落頭目及幹部提報。

(4)第四日:邀請部落頭目及幹部蒞臨 ilarongay 的籌備會議,提報前三日所定

訂之有關事宜,以決定第五日召集全部落 finawran 提報之。本日會議後就可唱 saineng

的歌,唱歌有其意義與作用:一方面好讓部落的人聽到並知道 ilarongay 的籌備會議

已展開;另一方面預示婦女們及早準備縫製收穫祭衣飾。

(5)第五日:利用晚間召集全部落 Finawran 人員,由總務組提報前四日所定訂

及應配合之有關事項,讓部落全體人員知照。

(6)第六日:討論經費運用、運動會競賽項目、參賽資格、獎品等。

(7)第七日:討論娛興節目內容、評分、獎勵等。

(8)第八日:討論巡訪禮路線。

Page 9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64

(9)第九日:討論河祭事項。

(10)第十日:自本日起至最後一日均為綜合討論。

二、活動期 kilomanan

(一)第一日:準備日 sahafay

清晨約五時天將亮之際,各戶人家正炊爨準備早餐,青少年組人員(pakarongay)

腰繫銅鈴由其上一階 kapah 之監督,從會所起以跑步方式,沿部落大道反時鐘方向

至各路口後,各自面向住家,由帶領者呼叫:「oye!喂!」眾答:「sahafay!

sahafay!」,通報全部落週知收穫祭活動已開始,應將小米 hafay 或糯米’cmek 及應

需肉品必在今天備妥,像迎接現代新年除夕般,以為明日全家團圓聚餐。另外,今

天 pakarongay 及 kapah(最低三階)負責清掃會所,將規定製作的竹水杯、酒杯、凳、

火夾、乾竹、濕竹、碗、營火木材等依數量繳至會所,並協助總務組佈置會場。

(二)第二日:團圓早餐 karanaman no kilomaan

青少年組同前一日清晨至各路口通報全部落,仍由領導者叫喊:「oye!喂!」

眾答:「maranam!maranam!吃團圓飯了!吃團圓飯了!」,凡出外工作的人,幾

乎都已回到了溫暖的家,家家戶戶高高興興團圓 kiloma,亦都準備豐盛的早餐

sakaranam 菜餚,這一餐慣常上是不可吃青菜,可吃肉類(山豬 fafoy、山羌 mangcel、

鹿 malonem、牛 kolong、山雞 tolok)、魚(foting)、蝦(’afar)、螃蟹(kalang)、

Page 9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65

蝸牛 comoli)、青蛙(takora’)、蝌蚪(fananior)等,其中尤以青蛙、蝌蚪、螃蟹

為最上等,也是阿美族人的最愛。

部落的男性長者老年層(isfiay)於部落會所享用早餐前,由頭目及祭司先行祭

祖,感謝祖靈一年的保佑,使部落安定生存、產物豐饒,亦祈求祖靈賡續護佑部落

生活平安。自今天起 isfiay 人員均在會所享受服侍,每日享用五餐,足見阿美族敬老

的族性。而年齡階級中的中壯層(ilarongay)之早餐,是延續準備期(misa’ineng),

由總務組安排於該級最末者(tloc)之家,實施團聚早餐,餐前仍由最長者行祭禮

(miftil),感謝祖靈一年的保佑,並祈求祖靈護佑部落的年祭順利成功。

下午三時許,部落男子均盛裝於會所前廣場,由頭目及部落最長者行祭拜禮後,

對所有人員訓勉一番,並點燃營火表示年度的祭典正式展開序幕;全體人員即開始

迎靈歌舞(malikoda),但婦女、小孩尚不能參加僅可觀看。歌舞至五時即結束,晚

間七時起開始再行歌舞,婦女、小孩均可參與同舞歡樂,直至深夜才結束。

(三)第三日:晉階 mitaing(成年禮 pacakat)

鹿野地區阿美族的男子年齡階級晉級,年度雖不一,但都是以四年一次,主因

受二次世界大戰東洋戰爭爆發之影響,日警硬性規定停辦不得舉行,因為會所廣場

之營火,易被空機偵測,故收穫祭中斷(makton)舉行,唯永昌部落不予理會而仍

照常舉行,但廣場之營火不予點燃,摸黑歡樂歌舞,日警亦無法可管,故永昌的收

穫祭從未間斷實施至今。

Page 9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66

成年禮(pacakat)都在上午實施,每戶會預先蒸熟糯米飯(hakhak),待將晉

升之青少年(pakarongay),每人攜帶石杵(asolo)在會所待命,俟其上一階青年組

(kapah)分工,分配二至三人為一小組,每組負責三至五戶,至所配定之各戶家中,

把預先備妥之糯米飯,搗成糯米糕(aplad,約一尺直徑、三寸厚),事畢即刻返家

盛裝赴會所,統一接受成年禮命名儀式;禮畢,部落每一戶一婦女(已婚、未婚均

可),亦須盛裝攜帶熱騰騰的糯米糕置於藤編成的籃子(tahka)內,並用香蕉葉(lo’oh)

做為襯底,在十一時前送達會所;此時,新晉升的 kapah 在會所的進門口迎接,婦

女們依序一一接受 kapah 的物品檢驗及詢問,通過考驗始接受所送之禮品,未過關

者有的會重複多次,又急又氣的直跳腳,甚至找來家人替代之。有趣的是其中問答

對話,都是男女之間打情罵俏及有關生理衛生問題,因為問的怪,答的也怪,問者

不好意思,答者也不好意思。如果被問者是未婚,慣常會較通融,讓其唱首歌即算

過關,已婚者亦不會計較。如果被問者為已婚有經驗的婆婆媽媽,問題越深入,答

的亦更深入,反倒使無經驗的問者不知如何再提下一個問題,只好倒杯酒以表感謝

送禮之意,就讓其過關了事。

有趣對答之內容概意如下:問:妳的相好是誰?答:×××。問:妳們在那兒做愛

做的事?答:在×××地方。問:妳們做時他的眼睛表情怎麼樣?答:有時閉著,有時

眨眼,有時瞇著。問:他的嘴又怎樣?答:嘴巴張的很大,而且還流口水。問:水

很多嗎?(雙關語)答:約有三個竹杯多,有時一點點。問:事畢用什麼來清潔?

答:野外很方便,用構樹葉(lolang)或芒草葉或蘆葦葉擦拭即可。問:這種事妳們

Page 9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67

做了幾次?答:不多不多,只有十幾次而已。由以上活潑的對話,是不難發現有的

是事實,有的屬虛構或應付狀況的機智問答,足見阿美族很幽默,也很早就重視兩

性及生理衛生的教育問題。

婦女在接受考驗的同時,總務組亦忙著殺豬,準備大家的午餐。中午十二時前

婦女得離開會所回家,所有男子均留會所內,享用婦女晉貢的糯米糕及分食豬肉,

整個活動稱為 mitaing,餐後休息,晚間全部落繼續歌舞至午夜時分才結束。

(四)第四日:出巡禮 mililimo

阿美族的出巡禮(mililimo)有如現代廟會出巡,又像基督徒聖誕節報佳音一樣,

先從本部落起,再出外到週邊部落(社區)巡訪,巡訪對項為頭目、重要幹部、地

方商家、米廠、鄉公所、警察局、衛生所等。部落留置少數中壯以上階層人員,出

巡人員照樣盛裝,上午約八時於會所集合,總務組將行程、注意事項先行宣佈,即

依階級長幼、婦女在後成一路縱隊,每到達預定之處所 mikomoday 會預先將禮物(糯

米糕)送給當家主人,而年齡階層隨即行收穫祭之歌舞,婦女亦自尋對像插隊隨舞;

通常處所主管、店家主人都會有犒賞(包括酒、火柴、洗衣肥皂、毛巾等)慰勞。

若當日未完成巡訪之地區,則待次日、後日繼續,有時達一星期才完成,晚間全部

落依然在會所歌舞歡樂。自六○年後,各部落這項活動已少見實施。

Page 9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68

(五)第五日:娛興活動 parekrek

過去生活物資較缺乏,經過多日的熬夜及出外巡訪,為考量人員體力狀況外,

各地方犒賞贊助的物品也累積了不少,足以給部落獎勵慰勞,故本日實施較輕鬆的

娛興活動(parekrek),以緩和、調劑身心。活動內容為:上午八時之前青年階層以

下人員撿拾蝸牛或捉青蛙,以供全部落男子各階層午餐用(嚴格限量,蝸牛要去殼

並以細竹籤串連,長度約一尺長,不得有間隙;青蛙串連方式從其下巴插入,由嘴

口穿出,長度同蝸牛)。自九時以後實施體能競賽、婦女歌舞表演、趣味競賽、拔

河等,午間休息,婦女、小孩返家,男子在會所集體用餐。下午仍繼續各項競賽及

表演,約四時左右,實施最後一項重頭戲,就是「男子馬拉松賽跑」。藉此一方面

看誰的家族最會跑,另一方面來選拔部落代表隊,以參加對外的比賽。最後頒獎,

雖然獎品不怎麼豐富,但皆大歡喜返家。晚間繼續歌舞慶祝,唯獨時間稍短,約十

一時即結束,因為還要準備明天的重要活動。

(六)第六日:河祭 miksi’

早期農耕僅施作一期,收穫祭時間長,故河祭(miksi’)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

段於晉階 mitaing(成年禮 pacakat)之次日實施。第二階段於娛興活動之後實施。實

施前夕,由青年階層新入級者,利用夜晚跳舞後空檔時間,在指定之河域附近,選

定幅員適當之地點,搭建茅草營帳(palarong),作為中壯層人員進駐,供祭儀、會

議及指揮之場所。搭建工作於日出前完成,並且要研判營帳到中午時分遮影是否適

中不偏差,否則將受罰。

Page 9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69

河祭當日八時前,中壯層(ilarongay)人員進駐完畢,先由最長者行祭禮,以酒、

檳榔等為祭品。主祭面向河流方向,灑酒(mftil)說:「Na namo!ci todongay tona

pala,mirorod kami tono litengho a dmak,a tayni mirnok tona pala,nanay

dipoten kami a mapolong , paflien kami to sakanga’ay niyam, ini

ko ’epah、’icep , nanay rayapen namo o citatodongay」。意為「掌管河流之

神,吾等追隨先人的腳步來到此地,祈求恩賜我們一切平安,並賜我們漁獲豐收,

這裡備有酒、檳榔,請悅納」。再洒酒禮儀就此告一段落。

行祭禮期間,中壯層以下人員在遠處待命不得靠近,禮畢由總務組分配各級之

捕撈作業河段,作業期間不行午餐,漁獲於下午二時繳交大會評比;另擇部分漁獲,

派青少年組專人送回部落會所,供老人食用。在營帳內的中壯階層,仍由總務組負

責供應餐飲。

約三時許,整個參與河祭、捕撈人員,要完成著裝,準備一齊午餐。通常服裝、

其他食物由其姊妹或女友送至離營帳甚遠之處,嚴禁接近營帳,那兒有專人負責接

收或傳達,違者會遭部落公審處罰。待人員都已著裝,總務組(mikomoday)也已將

所捕撈的漁獲烹煮完成,並從最高階級、組別依次點名分配食用。餐畢大家圍繞營

帳行歌舞數圈後,按階層、組別高低順序,成一路縱隊打道回府,由遠望去婉如一

條行動的蛇龍般壯觀。進到部落時,以小跑步方式進入會所廣場,那時,婦女們已

在歌舞,來迎接河祭人員,意有迎接出征凱歸的勇士之義。勇士們一入會所,先得

Page 9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70

繞會所數圈,俟中壯層(ilarongay)人員代表,向部落頭目、長老們提報河祭實施經

過後,正在廣場歌舞迎接的婦女們即退出,由中壯階層領導各階層牽手圍繞營火歌

舞,婦女俟機插入其丈夫、愛人之右側共舞同樂,舞畢返家用餐。如果在河祭期間

有偷懶、醉酒、工作不力、吵架、搭建營帳有誤差等情事時,於歌舞結束後,總務

組(mikomoday)即發動處罰令。由中壯層龍頭執行該級打屁股數下處分,以下各階

由其上階之代表行罰之,整個過程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全部落面前,也充分表現年齡

階級組織的嚴密、正當與嚴肅性。

白天的活動大家都很疲倦,故今夜的歌舞活動較往常晚點兒實施,暫時疏緩身

心的疲勞,也為配合午夜激烈的送靈歌舞作最後的衝刺。舞畢,總務組會將今年收

穫祭整個活動中,表現優異之階層團體和個人,如最合作的級組、全勤參與或舞技

美妙的婦女、領歌歌喉優美者等,予以表揚及獎勵。最後,在部落長老及頭目的講

評、訓勉後,在大家的互道珍重!明年會更好聲中,畫下整個活動的休止符,留下

美好的回憶賦歸。早期先人的收穫祭長達數十天之久,故在行第二次河祭漁撈前,

餘興活動之後,連續七天白天不實施活動,僅實施夜間歌舞歡樂。

(七)除忌祭 paklang

族人的禮俗中,每逢婚喪喜慶後必行漁撈活動,表示祭典已結束。在收穫祭、

收割結束、入倉畢、完工或家庭成員的出生、婚禮、落成、喪禮等,必定舉行漁撈

活動,稱為「巴格浪」paklang。部落性的活動由男子年齡組織負責,屬家庭的則由

Page 9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71

家族中男子負責,表明已解除禁忌,可恢復一般正常的生活。在年度的收穫祭後的

除忌祭 Paklang,係以年階層區分為主,老年層、中壯層以階層為單位,以下青年階

層以級為單位實施,採集地點不統一,各取所好。但聚餐時可以邀請妻子參加,表

示在豐年祭期間,多蒙妻子的協助支持,有感激與互相尊重的涵義107。

第三節 傳統歌舞

在一個沒有文字的社會裡,要記載其人、事、時、地、物或歷史、傳說等,必

須發展出一種容易記憶的方式,而最被為廣泛使用的,就是以歌謠 ladiw 來記憶所有

的事情。天生酷愛歌聲的阿美族人,在日常生活或田野工作中,總是歌不離口,舞

Sakro 不停擺,隨興之所致,不論頂著炎熱豔陽或者於柔和迷人的月光下,在山上、

河邊,甚至住家門前庭院,皆可盡情歌舞,無拘無束。舉凡生活情事,個人心情的

抒發,可用歌舞來表達。在阿美族的觀念中 ladiw 與 sakro 是分不開的,歌舞實在是

阿美族人的精神食糧,亦可自娛亦可娛人,其歌謠無奇不有,任何生活上的事情都

可唱成歌曲。

阿美族的音樂人才很多,如李泰祥、李泰康仲昆、歌手郭英男、黃石榮等。其

中黃石榮就是本鄉永昌部落 Rekat 的精英,其演唱的「勇士之歌」被收錄在上華唱片

「七百個月亮」當中,他能唱出十九度音,比動力火車的十八度音高一度;而永昌

部落的歌舞曾於八十六年與和信電訊合作,製作大哥大產品電視廣告。阿美族的歌

107

明立國,2000,《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頁 34。

Page 10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72

舞甚具感染力,親和力強,節奏、旋律易感染週遭的人,是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

也常為其他原住民族群所採用。其歌舞內容豐富多變,並具有祭儀性、休閒性功能。

Sakro 的原意是指人唱歌時身體的動作姿態,可勉強譯為「舞步」或「舞蹈」。在阿

美族的觀念中,有歌必有舞。其傳統歌舞分類如下108:

一、愛情歌謠

男女間的愛恨情愁都是歌唱的題材,從求偶到結為夫妻的過程,就是歌謠的溫

床,聲韻悠揚而富有旋律,適合獨唱,亦適合團體合唱。

二、歡宴歌舞

通常婚禮、新居落成、歡送、慶生、榮取功名、完工、收穫祭等慶祝場合,藉

由歌聲把氣氛帶到最高潮,促使大家圍成圓圈共舞,故舞蹈適合群體,不適於個人

獨舞。

三、抒情歌謠

此類歌曲不適宜跳舞,僅適合抒懷自己的情感,隨著喜、怒、哀、樂的情境隨

意詮釋表達,沒有固定的歌詞,必要時領唱者 Midi’ciway 以即興方式填加虛詞,如

hahey、hoy、haya 及母音 a、o、e 等皆為無意義的歌詞。

108

田哲益,2002,《臺灣原著歌謠與舞蹈》,頁 235-241。

Page 10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73

四、收穫祭歌舞

收穫祭的歌舞僅適宜在該慶節,平時絕對禁止,基本上不是取悅人,而是為了

取悅神靈,歌若唱不好,舞跳得不夠熱烈,來年就不會豐收。它的特點是每一首歌

都有領唱和答唱的應答唱法;而舞蹈的動作與舞曲是相互協調。鹿野地區除寶華部

落仍保存原有花蓮瑞穗地區的舞蹈外,服飾亦然;其他部落的舞蹈則是各隔一人交

叉牽手成圓圈,從右腳一頓開始,左腳一踢,接著再由右腳─左腳─右下腳前進,第

四步左腳踢後順勢回至右腳踵附近,繼而再由右腳-左腳互換後退各四步,重覆循

環交替更換,領唱的長者愈唱愈起勁,隨舞者舞步更劇烈。在鮮艷盛服配合整齊的

舞步和嘹亮的歌聲,使祭典既美妙又壯觀。

五、一般性歌謠

阿美族人在工作、除草、耕田、捕魚、伐木、收割、牧牛、打獵或一般聚會飲

酒消遣的時候,常會以唱歌來解除疲勞及娛樂;演唱方式除齊唱、二部或多部輪唱、

應答唱法外,亦有自由對位的複音唱法,一面工做一面以遊戲式的競逐複音來自娛。

基本上,阿美族的音樂沒有歌詞,沒有歌詞並不代表沒有意義,相反的,就是因為

沒有歌詞意義才更豐富。這些多采多姿的音樂結構,主要是源自人與人和諧而密切

的關係,因為人際間如果沒達到相當程度的融洽與默契,歌謠則無法出現這麼有秩

序的規則。

Page 10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74

第七章 傳統漁獵文化

阮文彬

阿美族是一個非常喜歡吃魚的民族,只要有魚的地方,不難發現阿美族人。就

算是在都市看見有人在河邊或海邊撒網捕魚,絕大部分都是阿美族人。即使離開家

鄉到都市謀生的阿美族人,每到假日也不忘到河邊或海邊捕漁,享受水所帶來的歡

愉,或許這就是無法抹滅的阿美族人的民族特性。

定居在縱谷地區的阿美族人,以恆春阿美為最早,清同治、光緒年間,即已在

今鹿野、關山、池上等鄉鎮建立聚落。在縱谷地區部落間有一個傳說:一位叫 midin

的女子,由濱海的恆春(palidaw)沿著海岸北上,先到卑南溪河口上游一個稱為利

基利吉(dikidiki)的地方,在那裡耕作一段時間後,再返回恆春告知族人,她找到

一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的地方,此後利基利吉(利吉)才陸續有恆春阿美族人移

居,當利吉人口漸多之後,恆春阿美族人再逐漸沿溪往北方遷移,在卑南溪流域建

立許多部落。從海洋遷移到河川,阿美族人都離不開水,阿美族人深信:只要有水

的地方就會有魚,有魚的地方就會有阿美族人。長久居住在卑南溪流域的阿美族人,

也與卑南溪也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Page 10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75

第一節 傳統漁獵用具

阿美族傳統的捕魚用具有很多,每一種都有特別的用意,因環境及魚種的不同,

就會有不同的漁獵用具。在這卑南溪域中,阿美族使用的漁獵工具有:fo`fo(̀漁筌)、

kasdaw(漁錐)、tilo(掛網)、sawalak(漁藤或木荷樹皮)、cadiway(三角網)、

tafokod(手拋網)、caki(畚箕)、kopid(魚簍)、sapacmot(釣具)、pana(弓箭)、

pacing(魚叉)、pnen(火把)共十二種,在原住民漁獵用具中可說是最多種的。這

些漁獵工具好像是為每一種魚量身定做的,都有專門捕的魚種。有這麼多種的漁獵

工具,也就會有許多的漁獵方法。

傳統的漁獵工具所用的材料,都是取之於自然,但因為有鐵器及尼龍繩的出現,

才會有傳統材料及現代材料之分的魚獵工具。以傳統 kasdaw(漁錐)的製作為例:

一、材料的採集

1. 竹材:一種稱為 makalo 的竹子一根,約三公尺長的竹子,把枝子去除,再將

那根竹子切成兩節備用。

2. dongec(黃藤):約五公尺長的 dongec(黃藤)一綑,dongec 是長滿荊棘的

藤類,要去皮,取裏頭的心,採黃藤是要有技巧,不然被它刺到是很痛的,去皮時

下刀的力道要剛好,太用力會把裏頭的心一起切掉,太輕則皮會去不乾淨。」

3. 一種稱為 odidah 的藤類:約三公尺長一綑。

Page 10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76

二、製作方法

先將約 3 公尺的竹子切開,形成圓錐形,阿美族稱此種捕魚工具為 kasdaw,它

又稱之為漁錐,因為它看起來像圓錐。漁錐的上半部要盡量將縫隙做密,才不會使

魚蝦從縫隙中逃出。大約在漁錐腰部才將縫隙慢慢增大。漁錐的竹片是用藤條及藤

皮絞織,以縲旋的方式由頂端向錐底編織。其方法是先將切半的藤條貼在竹子上,

再用藤皮以進出的方法將藤條及竹子繫緊。錐底再用 odidah 的植物(藤類)圍成圈,

將錐底的竹子以藤皮交叉的方式固定,此處為捕捉魚蝦的入口,kasdaw 就此完成。109

第二節 傳統的漁獵方法

阿美族是河流的捕魚高手,也是生態專家,在他們的漁獵文化中除了捕魚外也

包含了生態保育,所以長久居住在這裏的人,有抓不完的魚。

一、漁獵方法

在撰者的調查中,阿美族在卑南溪流的漁獵方式有:mitafokod(手拋網捕魚法)、

mifo`fo`(漁筌捕魚法)、mikasdaw(漁錐捕魚法)、mitafa(堤堰法)、litadaay(截

水法)、micadiway(三角網捕魚法)、mitilo(掛網捕魚法)、pasawalak(漁藤捕

魚法)、pacmot(釣魚法)、mipana(射魚法)、mipacin(刺魚法)、milaklao(夜

間捕捉)、mi^la(貝類採集法),下面分別介紹:

109

2002 年 3 月,訪談長老 Alang,並由其示範製作方法。

Page 10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77

(1)mitafokod(手拋網捕魚法)

此用具就是現代人俗稱的八卦網,早期是用 kriw(苧麻)製成的,也是最常用

的方法。撒網的地點並沒有固定,但需要多次經驗,以及了解魚的習性和水性,才

能獲取較多的魚量。通常還是集中在深潭或沼澤區活動,溪流上只有洪水氾濫時才

做此活動,但也只在岸邊捕撈。因洪水來時水非常混濁且很急,大多的魚會靠岸躲

避,這時就能得到較多的魚獲量。在耆老的經驗中撒網的時間最好是在晚間,聽說

晚間魚較看不到獵者,警覺性較低。撒網前要先尋找目標,選定目標後,從左而右,

扭腰用力向前方拋,使網拋成圓形。當網的鉛墜完全沈下後方得收網,收網時一定

要慢慢來,不得壤鉛墜漂浮於水中,從網頂慢慢收上岸才完成。使用此工具,有個

缺點,它只能在河中底下無任何大石及樹枝的流域才能使用。

(2)mifo`fo`(漁筌捕魚法)

這是利用 fo`fo`(魚筌)漁具捕獵的方法,fo`fo`是由數片竹片所編織而成,它

是由兩層竹片編織方式而成,外層是主要形體,形狀如炮彈形,我稱為筩體,大約

60 公分高。筩體的底部的裏面倒裝一個竹片編織漏斗狀,高約 30 公分,大口處與筩

底相同大。漏斗編織方法與筩體相同,惟前端小口處不再用細麻線編織,口徑約 3

公分,且入口處將竹片削尖。魚蝦就從此處進入,竹片削尖的用意是防止魚蝦由此

處回游。漁筌的上端有一罩子,其罩子是用來防止魚蝦游出,也是取出漁獲的洞口,

將罩子打開就能將魚蝦從此處倒出。筌罩是用約 1 公分寬的藤皮編織而成,形體有

如碗。在捕魚時,筌罩蓋上筌口,在用麻線將筌罩與筌口繫緊。

Page 10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78

此方法的捕獵地點大部分是在小水溝及沼澤區,有些時候也可在河流上。捕獲

的魚都只是小魚和蝦,如 hala(臺東間爬岩鰍)、mamusay(日本禿頭鯊)、mamusay

(褐吻蝦虎)、kawdangay(菊池氏細鯽)、kamulisangay(大肚魚)、a’fal(金神

沼蝦、黑殼沼蝦、臺灣沼蝦)、kafes(小蝦米)。這些魚獲因 fo`fo`的入口處有倒叉

的刺,進去了就無法再逃出來。

(3)mikasdaw(漁錐捕魚法)

這是用 kasdaw(漁錐)漁具捕獵的方法,其地點要在有落差急流上使用,水流

越強越好。此方法費力,危險性又高,因要搬動大石頭,又要與強勁的水搏鬥,但

此魚獲量較多,使用這種方法時,最好結伴同行。

(4)mitafa’(堤堰法)

這種方式是人數最多且最費力的,卻漁獲量最多的方法,通常是在 paklang(完

工)和 miksi’(河祭)的活動才使用。在行此方法前一天就要先在部落準備工具,由

年齡階級較小的來準備。

第二天清晨將人員分兩組,一組在上游,一組在下游。其過程是:下游先用石

頭固定三腳架,視河道的寬度架多少於河道上,而架子上游面綁上兩根橫向的竹子,

再掛上由苧麻編織而成稱為 tafa 的網子,。下方用石頭將網子壓至水底,此作用是

防止魚蝦往下方游走。也有人用 kasdaw 來阻檔魚往下游逃脫,其方法與漁錐捕魚法

相同。下游架好防止魚逃脫的用具之後,便傳達訊息給上游的朋友,請他們把河水

Page 10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79

堵住。傳達的方式有用喊的或直接跑過去,這是在較短距離時用的;較長距離則會

就地取乾草,以生火方式傳達訊息,讓上游的同伴知道他們已經完成了。當上游的

人知道下游已準備好之後,會用已準備的阻隔工具開始陼水。其方式先用三腳架(與

上文所提起的竹架相同)陼水,也有人用石頭陼水,後再竹架上放稱為 naliti’的草(五

節芒),因河邊有許多五節芒,naliti’上再放姑婆芋的葉子,來把水完全阻隔到另一

分叉的河道上。第一階段的工作就這樣完成,大夥就在岸邊聊天等待。許久,當河

水快枯乾時,此時會配合 misawalak 的捕魚方式,將 sawalak(魚藤)這種有毒液的

植物,撒在水中,當魚接觸後將會被麻醉,這樣就會較好捕撈。因這種捕魚方式漁

獲量多,部落男女大大小小都會到場幫忙撈魚,甚至成為整個部落的活動,非常熱

鬧。撈魚的工具有 cadiway(三角網)、tafokol(手拋網)、caki(畚箕),小孩則

在岸邊撿拾昏死的魚。最後離開前,先將下游的架子拿開,再把上游的架子拿掉,

把河道回復到原來的樣子,再啟程回去。而被麻醉的漏網之魚,也將慢慢恢復清醒,

這就是用魚藤毒魚與現代毒魚不同的地方。

(5)litadaay(截水法)

此方法使用的工具為 fo`fo`,地點選在水流較少的溪水,而溪流上要有分岔的水

道。先將其中一河道用石頭堵住,然後用雜草塞住細縫,留 fo`fo`大小的口,將大部

分的水往另一道河流流去。然後 fo`fo`放在預留的流水口上,再用石頭壓住,其開口

面對下游。耆老知道魚因水量減少會向上逆游,尋找水源,因而鑽入 fo`fo`裡頭。

Page 10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80

(6)micadiway(三角網捕魚法)

這是用 cadiway(三角網)捕撈魚的方法,cadiway(三角網)形如三角型,由

苧麻編織而成的,網子用兩根交叉的竹子固定。使用方法是兩手推其竹架,將網向

岸邊撈,再抬高,再用腳或手翻動草叢裏的魚蝦到網裡,當魚蝦入網後馬上提起。

通常捕撈地點,大部分是在水草較多的沼澤地邊,或是洪水氾濫時的河流邊,因為

洪水氾濫時魚蝦都會靠岸躲避。此方法所捕獲的都是小魚蝦,如 kaodangay(菊池氏

細鯽)、kamulisangay(大肚魚)、a’fal(金神沼蝦、黑殼沼蝦、臺灣沼蝦)、kafes

(小蝦米)。

(7)mitilo(掛網捕魚法)

此方法是用 tilo(掛網)捕捉,tilo 早期也是苧麻製成的,現多是用尼龍線來編

織。使用方式是找魚常出沒的地方,且河道或水域一定要比網的長度還要窄,這樣

網子才能將魚的出入口完全封住。網上底兩端的粗繩,繫於兩岸的石頭來固定 tilo。

當魚蝦要強行通過漁網時,就會卡在網上動彈不得。依 tilo 的網眼大小捕捉不同大小

的魚,欲捉大魚一定要用較大的網眼。使用時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看漁獲,若都無

漁獲就要另選地點,有時放了一整天都無漁獲。還有一種較積極的方法,就是下水

驅趕魚群往 tilo 的方向去,或站在岸上拿根長竹桿拍打水面驅趕魚群。

(8)pasawalak(魚藤捕魚法)

此方法是用 sawalak(魚藤或木荷樹皮)來毒魚。魚藤植物是利用有麻醉性毒液,

木荷樹皮是利用刺激性毒液,但較難捕獲大魚,因 sawalak 的毒性並不是很強,被麻

Page 10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81

醉的大多為小魚蝦。若要找這種植物必須要到深山裏頭。使用方式是在上游的的地

方(但不可在水流強的水域),將魚藤的根用石頭鎚擊,再把汁液倒入水中,使毒

液慢慢的順流而下,下游處有人用 cadiway 來撈起或撿拾。而魚藤最好是現採現用,

這樣據說毒性較強。sawalak 也可用在靜水裏,先將 sawalak 搗碎倒入水桶與水混合,

再將毒液撒在水上,等待數分鐘後再行捕撈。

(9)pacmot(釣魚法)

此種釣法沒有釣竿及浮標,是將繩子固定於岸邊的石頭上或雜草上;使用地點

是在沼澤及池塘邊,魚鉤掛上青蛙、蚯蚓或煮熟的地瓜,然後丟入水中。通常會做

好幾十個這種釣具,在傍晚時固定於岸邊,第二天清晨收線。亦有人一整夜守在旁

邊過夜。

除了可釣魚外,阿美族人也喜歡釣青蛙,其方法是,取一根約一尺長的小竹桿,

竹桿上綁麻線,麻線再吊勾子,勾子綁上昆蟲和蚯蚓當做餌,再將竹桿斜叉於地上,

讓餌吊在半空中,離地約 10 公分高。當青蛙看見勾上的餌時,會跳起來吃,而被勾

在半空中。捕捉時間通常是晚上,清晨取回。

(10)mipana’(射魚法)

射魚法是用弓箭射魚,這種方法不容易捕到魚,通常只見於兒童使用,少見於

成人。使用方式是先尋找魚的棲息地,見魚時拉弓迅速射向魚,但漁獲量很少,較

少使用,是兒童的一種遊戲。

Page 11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82

(11)mipacing(刺魚法)

這種捕魚漁法只能在靜水使用,捕獲量很少,因此較少用。從前 sapacek(叉子)

是用竹子做的,自從有鐵絲開始,就用鐵絲作為尖端的叉。使用時站在岸上,手握

桿子的上端,待刺的姿勢,見魚便迅速拋刺魚叉。亦有人會配合鏡子,將鏡子綁在

桿子上,平放在水面上,誘魚從石縫出來,再迅速將魚叉刺過去。

(12)milaklaw(夜間捕捉法)

這是晚上提火把(火把是用捆綁的蘆葦莖做的),尋找岸邊的魚、鱉、蝦、蟹

或青蛙。這是專門抓青蛙和螃蟹的方法,因青蛙和螃蟹只有在晚間才出來活動,從

前唯有這種方法才能抓到較多的青蛙和螃蟹,如小雨蛙、虎皮蛙、平額絨毛蟹。捕

捉方式是彎著腰一手握住火把,一手待捉的姿勢,腰部綁著 kopid(魚簍),輕輕的

往前走,見到獵物,迅速前捕,將捉到的獵物裝入 kopid 中。

(13)mi^la(貝類採集法)

採集貝類通常是選擇小水溝上及池塘邊,將 caki(畚箕)先放於水底,在用小

鋤頭或用手挖起水底的沙土,放在畚箕上,畚箕撈起來後在水面搖拌,將沙土去除,

再撿拾貝類。

二、捕魚實例

民國 90 年春,撰者曾請阿美族長老 alang 等人,在卑南溪示範捕魚方法,過程

共有兩天:

Page 11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83

第一天,alang 等長老帶著他的 kasdaw,到河邊開始找尋設陷阱的位置,他們說:

「kasdaw 不能亂放,一定要找斜坡大水流強的河道,這樣才能捕到魚」。當他們找

到可以設陷的位置後,將手中的 kasdaw 放在河邊,跳入河流中,開始搬運石頭,他

們先從河道岸邊將大石頭排列整齊,往中央下游的方向堆放,另一邊也用同樣的方

式,這時全部的水向中央的缺口流,缺口的大小剛好可以放下 kasdaw。這時他們再

回到岸上,抱起 kasdaw,將 kasdaw 的口向上游擺放,再用石頭固定。此時所有的水

都流向 kasdaw 裏,最後的動作將 kasdaw 的兩邊綁上繩子,防止 kasdaw 被大水衝走,

所有的動作就此結束。回岸上後 alang 跟我說:「放 kasdaw 的時間最好是傍晚,收

回則是第二天的清晨」。在他們的經驗裏,天剛暗下來及天快亮時是魚會出沒的時

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魚最容易落入陷阱。

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們就已經到達河邊,首先解開對岸的繩子,再將 kasdaw 滾

向岸邊,再把另一條繩子解開,這是為了防止 kasdaw 被大水衝走,一定要按照這個

程序,不然會徒勞無功。繩子完全解開後,由一個人扛在肩上且開口朝上,這是防

止魚離開水後會跳出來,到了岸邊他慢慢的將 kasdaw 的口向下,聽見「啪啪」的聲

音,掉落了三條魚,一條是人家常說的國寶魚—何氏棘扒;另兩條是保育類的魚—

高身鏟頷魚,魚的大小如米酒瓶一樣大。但是他們並不滿意,是因為河水太清澈,

若是水有點污濁一定會有更多魚。

Page 11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84

撰者年幼時曾聽父親說過,「在他小的時候常跟舅舅一起抓魚,有一次使用

kasdaw 抓到了許多魚,因數量太多兩人無法全部帶回去,就先回家請人幫忙,但回

到河邊時,魚和 kasdaw 都被洪水沖走了,因為太貪心所以連一條魚都沒得到,而成

了大家笑話。」我也曾聽部落的頭目說過:「以前卑南溪裡有非常多魚,且都比現

在的養殖魚場的魚還多呢,抓魚是非常容易的事,就如撿石頭般容易。」由此我們

不難想像,以前的卑南溪上一定有很多魚,為什麼他們當時可抓那麼多魚,而現在

只能抓到三條魚,這應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有關。

第三節 傳統的魚類食用與保存方法

阿美族從前吃魚也有規矩,吃魚頭會變聰明,所以在團體生活裏都把魚頭給長

輩吃,在家裏會給一家之主吃。女人吃鱸鰻會生女孩,男生吃鱸鰻會生男孩。另一

種說法是鱸鰻最好不要給女生吃,家庭會招來貧窮。飛禽類阿美族很少吃,認為鳥

類是一種精靈,有一種雁鴨阿美族稱為 kang,這種鳥在夜晚裏飛過村莊上頭(飛行

時會有叫聲),表示部落裏有人會遇到禍害。也有一些鳥可以吃,但只限男生及小

孩吃,女生不許吃。吃青蛙可以醫治骨折及有關骨頭關節的毛病,病情較輕的煮湯

吃,較為嚴重的就要生吃澤蛙。

一、食用

阿美族從前食物食用方式有生食及熟食,如小魚就可直接生食,醃肉可生食。

熟食只有煮湯及烤食,自從有鍋子之後,就有炒食等各種料理方式。阿美族是一個

Page 113: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85

愛喝湯的民族,且是非常愛吃的民族,且非常講究原味,若要知道食物的味道,湯

是最能品嚐得到,且對勞動的人又能補充水分。也因此,煮湯是最常用的熟食方式。

在還沒有鍋子以前,阿美族人煮湯都是用石煮方式。到野外抓魚時,會在當地

吃午餐,若要吃魚,就會用石煮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採取檳榔的葉鞘,將泡過水

的葉鞘摺成長形的容器,阿美族稱之為 palo’(tipid),放入所捉到的魚蝦及水與鹽,

在一旁升火,再把圓且乾淨的石頭用火燒,等到石頭燒的非常燙,再用竹子做的夾

子,將石頭一個一快速的投入 palo’(tipid)裏,利用石頭的熱來煮,直到 palo’(tipid)

裏的食物煮熟。現在有了鍋子,就方便多了,只要帶鍋子及鹽,在河邊找木材就能

吃一頓豐盛的魚蝦大餐。煮湯的魚不分大小、種類,全部一起煮,加上生薑與辣椒,

就是一道阿美族的佳餚。

烤食有兩種方法,最常用的是燒烤法也是最簡單的方式。用木材先在一邊起火,

然後將魚用樹枝串起,直接在火上烤,直到烤熟為止。另一種方式是燻烤法,是在

火源的上方,架起一排排的竹桿,竹桿上放魚,用火上升的熱氣及煙將魚肉燻烤熟。

阿美族人很喜歡吃魚,吃魚從不去掉鱗及內臟,去掉魚鱗及內臟是浪費。煮魚

湯不可以把內臟去除,吃魚帶點苦味才好吃,認為魚湯太清是不好吃的。魚的內臟

有一種吃法,將內臟取下後加鹽,再放入罐中,醃放約二個月後,就能拿出來生吃,

阿美族把這種做法稱為 sasiraw,醃過的肉稱為 siraw。菊池氏細鯽、大肚魚也可做成

siraw,新鮮的魚和鹽攪和之後,再放入罐子裏頭,醃放約二個月之後就可食用。

Page 114: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86

阿美族常把小魚拿來生吃,如菊池氏細鯽、大肚魚、蝦虎類、蝦類等小魚,捉

到即可生吃,水生的植物也都可生吃,由其是 damay(水藻)都是生吃食用,很少

煮湯。

二、保存方法

從前沒有冰箱,捉到的魚吃不完時,多餘的部分,阿美族也有一套保存食物的

方法。

1. nitapayan 燻乾法:

先把魚肉敷上鹽後,拿到火上燻烤,但不要太熟,再把這些魚架在竹竿上,讓

太陽光曝曬,最後用檳榔的葉鞘包起來,吊在火爐上保存。

2. ni`akikan 曬乾法:

將敷上鹽的魚直接拿到日下曝曬,乾了之後吊在火爐上保存。青蛙是阿美族人

最愛吃的食物,若吃不完,其保存方式就是先用熱水汆燙一下,放在太陽光下曝曬,

曬乾後用 parod(檳榔葉鞘做的容器)裝起來保存。

3. nisasilawan(醃肉法):

這是阿美族最喜歡的保存方法,因這些醃過的肉非常美味,常拿出來請客用。

製作方式是先將魚肉或內臟和鹽攪和,再將這些肉放在陶罐裏頭密封,約二個月就

可食用,製作品質好的都可保存一二年之久。

Page 115: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87

4. nicinahan(鹹肉法):

這種保存方法與醃肉法很像,但它是將魚肉抹上許多的鹽,在放入陶罐若要食

用,則要先把魚肉上的鹽用清水洗淨,再將這種鹹肉煮熟來吃。

第四節 傳統的漁獵規矩

阿美族有很多活動都和漁獵有關,無論是家庭活動或部落活動,有很多漁獵文

化,因此也有一些規矩。卑南大溪是阿美族賴以維生的河流,所以也有許多規矩,

個人捕魚時,不能抓幼小的魚,一個區域的魚不許全部抓完,抓到的魚吃不完不得

浪費,若不遵守規定,將會被部落的人指責及排擠。女人不許從事捕魚,不然那個

區域將捕不到魚,且會帶來厄運;女生只能撿拾螺貝類及採野菜。孕婦絕對不能靠

近正要出發去捕魚的人,不然會抓不到魚。孕婦也不能拿針線捕破網,肚子裏的羊

水會破掉。出發捕魚前若是打噴嚏,會捉不到魚。若放屁是不吉利的徵兆。前兩項

若正在路上,最好再折返回家,休息一段時間後再出發,來解除惡兆。

Paklang 是阿美族非常重要習俗,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家庭保存這種習慣。Paklang

是每逢婚喪喜慶之後所舉行的漁獵活動,表示活動圓滿結束之意。如家庭成員出生、

婚禮、落成、喪禮、收割結束入倉、完工等活動。這是由家中男子責負,表示已解

除所有的辛勞,可進入正常生活的一種禮儀。因此,家中的男子事情結束的第二天

一大早就要到河邊捕魚,這種集體捕魚都會用 mitafa(堤堰涸漁法)來捉。這種方法

所捕獲的魚較多,夠整個家族的人吃。

Page 116: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88

新生的嬰兒命名,大多三天內完成,會請親人共用晚餐,這是告知家族多了一

個成員,也讓大家知道這小孩的名字。家人會到河邊捕魚,來慶祝這個儀式,晚餐

中由最年長的家人來宣佈新生兒的名字。

第五節 河祭(miksi)

卑南溪流域的阿美族最重要的祭典是收穫祭,在這祭典的其中一天會舉行 miksi

(河祭)的活動,也是豐年節的最高潮。此活動不許有女人的加入,到河邊的有中

年人、青年人、少年人,老年人則留在聚會所裏等待壯丁的漁獲。

活動開始的前一天的晚上,由頭目召集全部落的男子(老年人除外),到集會

所集合,裏頭有許多個年齡階級,再加少年(少年是學習階段不在部落的階級中)。

每個階級很有秩序的排排坐在地上,最前頭是中年階級中最年長的,由他們分配明

天河祭的工作,工作分配的方式是由上一階級往下一一的吩咐,分配的當中都會有

一段很長的訓話與勉勵。每一個階級都會有不同的任務,有的砍伐竹子作木椿,有

的搭棚子,有的撿拾木材,有的負責採茅草,有的到山上挖魚藤,有的去找姑婆芋、

有些帶漁獵工具。工作分配完,每一個階層會再自行集合,然後再尋找材料。

第二天天一亮,就要馬上到 fataan(集合的地點)報到,並由負責的人檢查工具,

到齊後,就一同前往河邊舉行活動。到達目的地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到分叉河流會合

的地點(河祭的地點一定要涉過一條清澈的小河,這樣可以洗淨一年中身上的污

穢)。這時由 mikomoday(最高領導者)帶領屬下各級的 tatangalan(每個年齡階級

Page 117: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89

的領導者)到營地的前頭,左手拿著竹杯,裏面裝滿了酒,右手中指向杯中的酒拈

一下,再彈向空中,這樣的動做連續三次,感謝造物神,賜這河流給阿美族人,使

其有豐盛的魚可吃,也乞求往後的日子裏,天天都有魚吃,並求到這條河抓魚的人

都能平安。完畢後每一個 tatangalan 回到自已的休息區,此時所有的工作就此展開。

所有的活動分為三組,紮營由中年人來做,共要做十個竹子為架、茅草為頂的營區。

抓魚則由年輕力壯的青年人來做。少年人那組則撿拾木材、茅草來升火。

捕魚的人分為兩組,一組在河流分叉的上頭,一組在分叉河流交會處,捕魚的

工作是由青年中最上一級的人領導。一聲令下,大家以最快速的動作來築水閘,河

道上的水深及腰,水流很強,需要超高的智慧及勇氣,最重要的是要發揮團隊的精

神才能完成,尤其是閘道河口越小水流特別強,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大家一定要同

心協力,團結在一起,那種專注及氣勢是非常壯觀的。當所有的水牽引到另外一條

河道後,便撒上已敲碎的魚藤,工作就此完畢,大家回到營地休息,等待河道上的

水乾涸。

中年人利用等水乾涸的時間訓練少年人,大部分都是考驗他們的體力與耐力,

如叫少年們比賽跑到指定的地方挑水,大家奮力的向前衝,若最後到達的會受到更

多的考驗;又如比賽游泳到河的對岸,比較勇氣與游泳技術;也有團隊的接力折返

跑,他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一定的規則。

Page 118: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90

在捕魚的空檔,少年人要接受中年人的訓練,第一個課程就是尊敬長輩,大家

輪流倒酒給長者喝,並要搬石頭給長輩坐,長輩依照需求訓練少年,如學習製作魚

具、使用魚具、搭篷子、習唱歌及聽傳說故事。

當河水已剩不多時,這時已看到魚被魚藤的毒性麻痺,大家開始下水,將河道

上的魚一一撿拾,裝入魚簍裏,這是最快樂的時刻也是一種成就,捉魚的工作就此

結束。

魚帶上岸後,抓到的魚全部交給 kafafaway(最高階級的人),他們先把最好的

魚挑出來,且挑出來的魚不能太大,約一口吞下的小魚,裝入九個 kopid(漁簍)裏,

這是要給集會所裏共九個階級的老人吃的,因太大的魚怕老人吃後,骨會噎到喉嚨,

小魚的骨且不用去骨可一口吞下,若有鱸鰻一定要送給老人吃。分完後開始分營區

的魚,魚共分成十份,給九個階級及少年組,分魚時最大最好的給最高階層的人,

以此類推,最年輕的階級所分得都是小魚,這是一種對長者的尊敬。

抓到的魚分完後,領導者就叫出 pakadacay,這是少年中推選出兩個體力及耐力

最好的人,一個背四個漁簍,另一個背五個漁簍,再各自繫一串腰鈴(阿美族稱

tafor),以越野的方式跑回集會所,要將捕獲的魚交給老年人。出發時大家鼓掌歡

呼,祝他們平安,跑回去時,且要跑遍整個部落,繫在腰部的腰鈴會發出響聲,是

要讓部落裏的人知道他們要回去了。跑到了集會所,站在老年人面前,第一句要說

我們一切平安順利,請他們不要擔心,這時把魚交給最高階級的老年人。這種用意

Page 119: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91

是代表「我們大家尊敬你們,過不久你們就要離開我們,感謝你們的教導與照顧,

我們把最好的魚給你們,來表示我們的敬意」。此時老人會倒杯酒給 pakadacay,謝

謝他們的辛勞。然後那兩位少年再跑回紮營的地方,另一邊大家都正等待 pakadacay

回來,才開始吃午餐。午餐準備的非常簡單,只有昨晚煮好的糯米飯,及早上捉的

魚,將魚煮湯就是一頓新鮮的魚大餐。魚都不需要任何處理,捉到什麼就煮什麼,

這也是阿美族從前吃魚的方式。午餐吃完開始做娛興節目,如表演舞蹈、歌唱等,

大家很隨興的自由表演。中午過後,領導者會高喊活動要結束了,此時大家開始收

拾所帶來的東西,領導者看東西都收拾完畢後,開始帶領大家繞著營地走三圈,表

示感謝之意,才走向部落的方向。此時婦女們正在河的一旁,帶著傳統服裝,等著

大家跳著 palaylay 的舞步回部落。

在保育聲浪中,卑南溪盛產的高身頜魚、鱸鰻、臺東澗爬岩鰍等魚被列為保育

類,族人捕魚,動輒得咎,一不小心就會觸法而招法辦,加上社會急速變遷,阿美

族青壯人口外流,縱谷地區的阿美族人不再隨意親近卑南溪,傳統的捕魚文化逐漸

式微。

民國 92 年,鹿野鄉為發揚原住民文化,傳承阿美族傳統祭儀習俗,鄉長張芳連

倡辦「巴格浪(Paklang)河川文化節」,將表揚原住民部落頭目、模範父親等社教

活動,與傳統歌舞表演、生活技能競賽等結合。93 年 8 月,第一屆「巴格浪河川文

化節」在卑南溪畔的寶華部落舉行,為期兩天,第一天下午為傳統的「巴格浪」活

Page 120: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92

動,舉行傳統漁獵競賽,由各部落在卑南溪各部落的傳統漁獵領域捕魚。此後「巴

格浪河川文化節」,以鹿寮溪為界,由溪北、溪南的部落輪流負責,每年在寶華或

和平的卑南溪畔舉行,已成鹿野鄉阿美族重要的活動110。

110

2006 年 8 月,馬靜子訪談。

Page 121: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第八篇 阿美族篇

893

參考文獻

施添福,2001,《關山鎮史下冊》,臺東:關山鎮公所。

施添福,2001,《臺東縣史‧大事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黃宣衛、羅素玫,2001,《臺東縣史‧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原叢刊 11,臺原出版社。

田哲益,2002,《臺灣原住民歌謠語舞蹈》,臺北:武陵出版社。

明立國,1989,《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協和臺灣叢刊 5,臺北:臺原出版社。

宮本延人,1992,《臺灣的原住民》,臺灣原住民文學 3,臺北:晨星出版社。

浦忠成,2001,《原住民文化成長班 觀摩研習手冊》,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廖守臣、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師苑教育叢書 191,臺北:師大書苑。

吳榮順,1999,《臺灣原住民音樂之美》,臺北:漢光出版社。

鈴木質,1998,《臺灣原住民風俗誌》,協和臺灣叢刊 25,臺北:臺原出版社。

阮昌銳,1996,《臺灣的原住民》,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黃貴潮,1998,《傳統文化》,臺東: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黃貴潮,1998,《東臺灣原住民族概說──阿美族篇》,臺東:編者自印。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江美瑤,1997,《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臺

北:臺灣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美瑤,2000,〈第八章 鹿野鄉〉,《臺灣第名辭書‧卷三‧臺東縣》,頁 135-150,南投:

臺灣省文獻會。

陳金田(譯),1997,《日治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胡 傳,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胡 傳,1952,《臺東州採訪修志冊》,臺東:臺東縣文獻委員會。

廖守臣,1998,《臺東縱谷阿美族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未出版。

王學新,1998《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趙川明等,2004,《龍田鄉土文化生態解說手冊》,臺東:龍田蝴蝶保育推廣協會

臺灣總督府,《臺灣常住人口統計書》。

Page 122: 鹿野鄉志-第八篇 阿美族篇

鹿野鄉志

894

臺灣總督府,《番社人口》,昭和 13、16、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