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91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 歷歷 歷 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歷歷

Upload: mark1993m

Post on 31-May-2015

2.211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歷史二 第三篇歷史二 第三篇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Page 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六章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新國際秩序形成的背景

宋遼間的平等外交

宋夏和戰

宋金關係

Page 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新國際秩序形成的背景

1. 傳統的國際秩序─以中國為中心:A. 背景:華夏民族基於文化的優越感以及 儒家的王道政治理念 B. 理念: a. 天朝上國 b. 要求外族稱臣納貢C. 入主的蒙元與滿清亦是

Page 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 新的國際秩序─夷 夏並存A. 背景: a. 安 史亂後,中國不再是東亞國際盟主 b. 北方民族遼、夏、金相繼崛起 c. 宋朝國力不振B. 兩宋與強鄰的對策: a. 維持多元或對等外交關係 b. 以「國與國」形式互動C. 宋朝士人民族意識日強:夷 夏之防益嚴

Page 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五代十國的發展比較 五 代 十 國

建 國

梁、唐、晉、漢、周相繼建立 興起時間有先後,且不只十國(十國是採歐陽修「新五代史」的說法)

位 置

黃河下游地區 除北漢在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餘皆在長江流域

穩定性

政權較不穩定,原因:1.地區久經戰亂,經濟衰疲。2.北邊契丹壓境。影響:經濟及文化的發展都不如十國

政治較安定,影響: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時間

較短(後梁最長,僅十七年) 較長(最短的前蜀三十四年)

種 族

梁、周為漢人政權,唐、晉、漢則為沙陀人建立的政權

除北漢為沙陀人,其餘為漢人建立的政權

Page 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杯酒釋兵權 • 宋太祖害怕「黃袍加身」的事件重演,決定削弱禁軍將領的力量。乾德元年( 963年)春天,趙匡胤邀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鋒、趙彥徽、羅彥環等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他們說「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將領謝恩:「臣愚不及此,唯陛下哀矜之。」宋太祖藉機建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稱病請求辭職,宋太祖一一詔准。此番任免後,趙匡胤當年拜把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從此也不再授他人。

Page 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宋代的中央集權軍事上 1.收禁兵權

2.解除地方節度使的財政與兵馬權3.改革兵制,使精銳於內,餘弱在外,兵不為將有

政治上 1.三省有名無實2.宰相僅主文事,軍事歸樞密,財政歸戶部、鹽鐵、度支三司掌管3.提高諫院及御史臺職權,諫官可以任意彈劾宰相

推行文人政治

1.興學校、闡儒學、制禮樂2.禮遇讀書人、廣開科場、提高士人待遇、以文官取代武官、立不殺文臣家法

Page 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 上謂宰相曰:『五代諸侯跋扈,多枉法殺人,朝廷置而不問,刑部之職幾廢,且人命至重,姑息藩鎮,當如此耶。』乃令諸州自決大辟 (死刑 )訖,錄案聞奏,委刑部詳覆之。」試問本段資料敘述宋太祖何事?

(A)杯酒釋兵權  (B) 財政權集中  (C) 司法權集中  (D)文官知州事。

• 「唐宰相間鹽鐵、轉運、或判戶部,或判度支。然則宰相制國用,從古然也。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試問本段資料描述宋朝制度哪種問題?

(A)權相誤國  (B)強幹弱枝,國防衰弱  (C)養兵以防範民變  (D) 侵奪相權。

Page 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北宋建都汴京 (開封 )的原因? 1. 北方歷經唐末以來的戰亂,關中地區已不適合建都。 (中國歷史上曾經建都於今西安 (長安 )的朝代為何?

西周【鎬京】 、秦【咸陽】 、西漢、隋【大興】、唐 )

2.汴京有漕運之便,有利經濟發展與物資運輸。 ( 汴京接近與 黃河的轉接處 )

通濟渠

Page 1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宋遼間的平等外交1. 遼遼的崛起:

A. 族群:契丹─ 遼河上游B. 時間:唐末後梁之間C.擴張: a.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稱帝( 91

6 ) b.耶律德光─取得燕、雲十六州

Page 1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遼墓室壁畫

遼寧省 赤峰市出土。契丹是騎馬打天下的民族,其馬鞍在北宋已享有盛名

Page 1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北宋形勢圖

Page 1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 宋 遼和戰:A. 宋初:對遼採取守勢 B. 宋太宗北伐: a. 統一中國,欲收復燕、雲十六州 b.結果:失敗後,宋軍從此不敢輕言 北伐C. 宋真宗與遼訂定「澶淵之盟」

Page 1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3.澶淵之盟的訂立:A. 背景:

a. 遼舉兵南侵,對宋都汴京形成威脅b. 朝臣議遷都求和,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c.雙方各懷隱憂,有息兵議和意願

B.內容:a.贈遼歲幣─銀 10萬兩、絹 20萬匹b. 兩國約為兄弟c. 以白溝河(河北 拒馬河)為界d. 互不侵犯,不得容納叛亡與增加邊備

Page 1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北宋與遼

夏關係圖

Page 1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宋真宗

勇於諫言,被宋太宗比擬為唐之魏徵

寇準

宋太宗第三子。沉迷於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興

Page 1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4.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A. 形成一套平等的外交慣例: a. 宋 遼互稱「南北朝」、互派使節 b. 兩國君主建立親屬關係,非君臣 關係 c. 兩國進行官方監督的榷場貿易, 非宗藩體系的納貢貿易B. 維持百餘年和平,有助雙方文化與 經貿發展

Page 1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5. 宋人對宋 遼和議的理解與評價:A. 以中國為尊─認為雙方和議,乃遼慕 義歸附,是德威兼施的成功外交

續資治通鑑 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五十八載,宋真宗於澶淵之盟締訂後,對群臣云:「北陲自古為患,……今得其畏威服義,息戰安民,甚慰朕懷。」

Page 1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B.實是求是態度─重新評估遼的實力,體認維持和平現狀的必要

長編卷七十載,王旦對宋真宗云:「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長編卷一百五十載,富弼曾云:「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

Page 2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C.憂慮─買和心態將導致邊防廢弛 長編卷一百四十二載,韓琦云:「契丹……與中原抗衡,日益昌熾。……盡習漢風。……非如漢之匈奴,唐之突厥。」長編卷一百五十載,富弼云:「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而又勁兵驍將,長於中國。……當以中國勁敵待之,庶幾可禦。豈可以上古之夷狄待二敵也!」

四部備要 東坡應詔集卷一載,蘇軾云:「昔者大臣之議,不為長久之計,而用最下之策。是以歲出金繒數十百萬以資強虜。」

Page 2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遼墓室壁畫

河北省 宣化市出土。這幅壁畫是遼國貴族飲茶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宋 遼貿易中,茶葉是主要項目之一

Page 2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宋夏和戰1. 西夏西夏建國:

A. 位置:居中國西北─今寧夏、甘肅西北 、青海東北、內蒙古以及陝西北 部分地區B. 族群:羌族─党項人C. 崛起: a. 時間:宋仁宗時─ 11 世紀初 b. 建國:趙元昊稱帝( 103

8 )

Page 2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北宋與遼

夏關係圖

Page 2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 宋 夏和戰: (1) 北宋: A. 宋仁宗時─與夏議和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韓、范分別指何人?

元昊傷亡消耗亦大,加以遼夏發生衝突,元昊才遣使與宋議和( 1044),再度稱臣;宋每年賜給夏銀、絹、茶等物資,並重新開放沿邊榷場。

B. 宋神宗時─宋、夏軍事衝突不斷,貿易時通時絕 (2) 南宋: A. 夏為金所隔,與宋殊少往來 B. 蒙古崛起,為蒙古所滅

韓琦、范仲淹

Page 2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西夏武士

甘肅省 武威市出土,西夏墓室壁畫

Page 2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宋神宗時與夏之衝突

為害原因:夏採「聯遼制宋」策略

遼國的態度:企圖主宰國際事務,常以 宋、夏紛爭中的調人自居

宋朝的因應A. 力圖防範遼、夏並侵B.試圖維持宋、夏間的宗藩關係

Page 2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北宋與遼、夏榷場分布圖

Page 2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宋金關係

1. 金金的崛起:A. 族群:生女真族B. 原居地:東北 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一帶 C. 建國:完顏阿骨打─ 1115

a. 統一女真各部 b.叛遼稱帝,建國號「金」

Page 2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完顏阿骨打的馬上雄姿

Page 3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 金兵南侵:A. 背景:宋採「聯金滅遼」策略 a. 金─屢敗遼師 b. 宋─ (a)參戰屢敗,自暴弱點 (b)又納金之叛降→予金藉口南侵B.結果: a. 金兵攻陷汴京,擄徽、欽二帝,史稱 「靖康之難」 b. 北宋滅亡( 1127 )

Page 3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陷汴京,搜掘戚里、宗室、內侍、僧道、伎術之家,得金三十七萬八千兩,銀七百四十萬兩,衣緞一百四萬匹;將皇帝、皇后、親王、太子、妃嬪、公主、駙馬、宮戚諸臣共三千餘人北行……。」以上敘述係描述哪一史事?

(A)匈奴滅西晉  (B)安史之亂  (C)金兵滅北宋  (D)蒙古軍滅南宋。

Page 3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3. 宋室南渡:A. 南宋建立:高宗即位( 1127 ) B. 宋 金對峙:高宗即位之初 a. 為金兵追殺,情勢危急 b. 採主和派建議「避敵南 遷」,定都臨安(杭州) c. 主戰派岳飛以「莫須有」 被調回處死

Page 3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4. 南宋與金的紹興和議( 1141 ): A. 背景:高宗無心再戰,急欲求和B.內容: a. 宋向金稱臣 b. 宋每年對金納貢銀 25萬兩、絹 25萬匹 c.雙方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C. 意義: a. 為宋最屈辱的和議 b. 只維持 20 年的和平

Page 3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南宋與金對峙圖

Page 3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南宋與金榷場分布圖

Page 3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5. 南宋的外交策略:A. 外交上:採「輸金求和」策略,以紓 解戰禍 a. 南宋對金的榷場貿易與走私貿易大 量出超 b.大規模戰爭的軍事費用,反造成財 政困難,不利兩國經貿往來B. 蒙古崛起:金國益趨衰微,南宋遂採 「聯蒙古滅金」→最後亦 為蒙古所滅( 1279 )

Page 3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遼、夏、金與宋的關係

國家

民族 建國者 重要外交事項

遼 契丹 耶律阿保機

澶淵之盟後保持百餘年的和平

夏 党項 元昊 1.常採「聯遼制宋」2.范仲淹鞏固防禦3. 南宋時少與宋有所往來

金 女真 完顏阿骨打

1.聯金滅遼2.靖康之難3. 南宋:紹興議和

Page 3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六章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

征服王朝的特徵

近世政權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Page 3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1.滲透王朝:

A.即魏 晉 南北朝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B.獲政權方式:在建立政權之前,即自塞 外內徙,逐步以半和平方 式滲透

2.征服王朝:A.即遼、金、元、清 B.獲政權方式:定居中國邊境,以武力征 服中國部分或全部領土

Page 4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 1949年出版,魏復古、馮家昇合著的中國遼代社會史【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將中國歷代政權劃分為兩類:一為「典型的中國王朝」,一為「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該書摒棄以漢族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從支配權力者的立場,探究征服王朝和中國社會之間的關係,頗有助於明瞭近世社會的多元文化特質。其立論是:征服狀態造成民族之間的鴻溝,導致征服民族與被征服民族在文化上不可能相互認同或者單向「同化」( assimilation),而是雙向的「涵化」( acculturation)。真正的同化,僅在征服政權終結、民族鴻溝消失之後,才得以實現。

Page 4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滲透王朝

在建立政權之前,即自塞外內徙,逐步以半和平方式滲透

征服王朝

定居中國邊境,以武力征服中國部分或全部領土

Page 4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1.同時兼具長城內外農耕與游牧兩種不同型態的社會

2. 採用「二元體制」分別治理原有的部族與被征服的漢族

3.選擇性攝取漢文化,設法維護本民族文化A. 遼: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B. 金:文化讓步型─傾向文化融合C. 元: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D. 清:過度時期

漢化程度由深而淺排列:

征服王朝的特徵

金 清 遼 元

Page 4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民族 政權 統治中國地區

契丹 遼( 916~ 1125)

936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耶律德光

女真 金( 1115 ~ 1234)

1127年滅北宋,統治淮河以北

蒙古 元( 1279~ 1368)

全部領土

滿洲(女真後裔)

清( 1644~ 1912 )

全部領土

近世北方民族政權

Page 4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近世政權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一、遼1. 遼的族群政策─二元體制

A. 採用「因俗而治」 a. 南面官:以漢制治理漢人 b. 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理契丹人B. 成效:直至遼末,境內漢人與契丹人仍 各自保有原來的生活與生產方式

Page 4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 遼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A.情形: a.自建國以來,重視維護契丹的制度和 習俗 b.耶律阿保機啟用漢士制定典章制度, 參酌契丹原有儀制與漢制而成 c.創制契丹文字,契丹語文獻得到保存B.結果:眾多契丹人能恪守契丹傳統

Page 4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遼雖設有五京,但皇帝及其重臣卻在「四時捺缽」(即皇帝出行時的臨時住所),處理國政,保有游牧民族隨季節移徙的傳統。在輿服制度方面,耶律德光入主中原以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穿著「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則保持傳統,穿著「國服」。

Page 4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契丹文字

Page 4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二、金1.金的族群政策─二元體制、族群等級制A. 採遼的二元體制:滅遼、宋之後 a. 以州、縣制治理漢人 b. 以猛安、謀克制統治女真人

在金建國之前,女真部族的首領稱「猛安」、「謀克」,猛安為千夫長,謀克為百夫長。金建國後始規定:一謀克率兵三百,一猛安統領十謀克。後來猛安、謀克不僅作為官名,亦指稱僅在女真及契丹人地區實行的軍政合一地方基層組織。 B. 族群等級社會:女真人在各方面的地位 皆高於契丹人與漢人

Page 4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 金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文化融合A.初建:兼採宋、遼政治體制與固有部族制B.熙宗、海陵王:改行漢制→守舊派反彈 a. 金熙宗:將大量女真人移徙至華北定 居,以期加強對漢地的統治 b.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 C. 世宗:致力維護女真舊俗D. 章宗:允許女真人與漢人通婚

Page 5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女真文字

Page 5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三、元1. 蒙古建國:

A. 原居地:今黑龍江上游、蒙古東部B. 崛起: 13 世紀初,鐵木真統一大漠南北C.擴張:後裔南進西攻,版圖橫跨歐 亞 大陸 D. 建立第一個統治全中國的征服王朝─ 忽必烈,定國號「大元」

Page 5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鐵木真( 1162~1227 )鐵木真生於蒙古部孛爾只斤 乞顏氏族, 13 世紀初統一蒙古諸部。1206 年被蒙古貴族推選為大汗,上尊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 1227

年攻滅西夏,死於在蒙古軍圍困西夏首都時

Page 5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忽必烈建元

•至元八年( 1271 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掠奪殖民式統治,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Page 5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忽必烈( 1215~1294 ) 鐵木真之孫(托雷四子)。其長兄蒙哥即位後,下令攻打南宋,忽必烈負責領導漠南 漢地事務。他在這段期間内任用了大批漢士,並提出「行漢法」。 1259 年蒙哥去世後,其幼弟阿里不哥被立為大汗;忽必烈在開平中原部分諸王推戴下即位;後來阿里不哥兵敗投降。1271 建國號為大元, 1279 年滅宋

Page 5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元朝疆域與四大汗國

Page 5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 統治策略─族群等級制、多元文化制A. 背景:元朝境內民族複雜,蒙古族人少 ,運用策略控制並分化B. 策略: a. 族群等級制 b. 多元文化制

Page 5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主要族群 成員蒙古人 為元朝的「國族」色目人 維吾爾人和在中國的中亞各民族

(一般稱西域人或回回人)漢人 原金朝境內的居民,多屬漢族,也

包括已漢化的契丹、女真人 (居住區以黃河流域為主 )

南人 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和西南各民族(居住區以長江流域為主 )

族群等級制依據:各族群的政治可靠程度與降附先後

Page 5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主要族群

職務派任 科舉考試

法律上 其他

蒙古人 各級長官以蒙古人優先,色目人次之

右榜 四個階級分別審理,即使同罪,刑責亦異色目人

漢人 只能充當副手

左榜 不得任樞密,充任宿衛、聚眾集會、持有兵器

南 人

按族群等級制的差別待遇

Page 5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元 色目人俑

Page 6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多元文化制多語兼用:將蒙古文、漢文、回回文並 列為官方語文諸教並崇A.崇奉喇嘛教為國教B.允許佛教、道教、猶太教、基督教、 伊斯蘭教各種宗教的傳播各從本俗A.明訂對各族婚喪禮俗的維護B. 不同族群的人犯法,各依其族舊俗審理

Page 6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蒙古新字「百家姓」選自元《陳元靚事林廣記》。蒙古族本無文字。 13 世紀初, 成吉思汗命塔塔統阿用回 (即回紇 )字母拼寫蒙古語,始有文字。後來元世祖命八思巴 ( 1235~ 1280 )創制能譯寫各族語文的文字

Page 6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元朝 漢、蒙、敘利亞文景教碑

景教屬於基督教中

的聶思托利派,唐

朝時傳入中國,繼

而傳入內蒙古草原

Page 6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北京 妙應寺白塔建於元朝 1271 年,設計者為來自尼泊爾的阿尼哥。這是採用西藏瓶狀塔建築的喇嘛塔。藏人普遍信奉的喇嘛教,乃融合古代萬物有靈信仰與佛教密宗而成的宗教

Page 6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元朝 亦集乃路城清真寺

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這是元朝聚居於此的回回商人的禮拜寺

Page 6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3. 蒙 元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A. 背景:元世祖立國中原後,為加強蒙古 菁英統治漢地的能力B.做法: a. 多次召儒臣進講經史 b.令皇子兼習蒙古文與漢文 c. 重建國子學,招納蒙古勛臣子弟研習漢學C.阻力:自始即無意全盤漢化,採「祖述」、 「變通」並行的二元立國方針D.結果:終元之世,始終未積極漢化

Page 6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4. 蒙 元較難以漢化的因素:A. 文化差距過大─蒙古蒙古族為游牧民族,較 難理解漢族的農業文明B. 西域文化競爭─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亞 伊斯蘭教文化與蒙古社 會背景相似C.征服狀態局限─為確保蒙古族的統治權 ,不宜放棄蒙古認同D. 蒙古帝國牽制─立法施政必須以蒙古為 本位

Page 6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八思巴見忽必烈壁畫

元世祖於 1260 年封藏傳佛教 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為國師, 1268 年晉封為帝師

Page 6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元朝是由蒙古人統治的時代,下列對於這個時代的敘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社會階層依種族而分,漢人、南人最 下,故社會上富有者皆無漢族人士 

(B)仍然舉行科舉考試,但蒙古人應右榜,色目人、漢人、南人應左榜 

(C) 色目人驍勇善戰,為了避免造反,故規定色目人不得聚眾集會、持有兵器 

(D)是第一個統治全中國的征服王朝。

Page 6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四、明1.明朝建國:A. 背景:元末天災、民變不斷,群雄四起B.推翻蒙元:朱元璋(明太祖) a. 以民族革命為號召

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載,朱元璋曾發布檄文,聲明北伐的目的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b. 再度恢復漢族政權 c.致力於革除「胡俗」─僅在長城以南 地區施行

Page 7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朱元璋的兩種不同面貌

五官不正,相貌醜陋方面大臉,慈眉善目

Page 7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明初之君主集權 1.廢除宰相制度:明初,承元制設中書省,丞相對政務有專決的大權。自從胡惟庸以謀反罪被殺後,太祖下令廢中書省,不設丞相,其職權分屬六部。各部置尚書一人主理,直接向皇帝負責,這造成中國歷史上皇帝絕對專制的局面。

2.建立特務統治:胡惟庸一案揭發後,明太祖對功臣宿將不放心,特設「錦衣衛」,祕密偵查不法朝官和其他嫌疑分子。3.施行跪對廷杖:明太祖為了進一步提高皇帝的威嚴,規定文武官員向皇帝奏事,必須跪著對答,叫做「跪對」;官員說話惹得皇帝生氣,便要伏在殿廷上挨板子,叫做「廷杖」。4.羅織文字獄:明太祖更吹毛求疵,隨意從奏章裡找出涉嫌對皇帝不敬的字眼,將上奏臣子嚴刑處死,造成了多起文字獄。

Page 7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人寫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句,「則」與「賊」同音,明太祖認為是罵他做過賊,將其處死。尉氏縣教諭許元作萬壽賀表,內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八字,「法坤」被讀為「髮髡」,「藻飾太平」當作「早失太平」,也被處死。

Page 7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明朝的族群政策─分化強酋、分設土司A. 對蒙古族與女真族: a. 分化強酋策略─使其無力單獨犯邊 b.藉朝貢、互市以為羈縻B. 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 a. 因襲元制─設「土司」,以安撫為主 ,征伐為輔 b.廣設儒學─施行教化,促進當地文教 與族群融合

Page 7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分化強酋• 明成祖曾並封蒙古瓦剌部三部酋,使其與韃靼部對立,及瓦剌勢盛,又助韃靼攻瓦剌。明朝曾將女真族分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並在文化較高的建州女真地區,分設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使其互相牽制。

Page 7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土司制度 ( 元、明、清 ) 土司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在某些地區,採取的一些有別於漢族地區而進行統治的制度。它是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實現了軍事征服或政治臣服後,依據當地少數民族經濟落後、社會發展水準較低等原因,推行「羈縻」政策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統治制度。主要分布在桂、滇、川、黔、湘、鄂、甘、青等省區。由中央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內分封各民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依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土司制度分為土司、土官兩種。土司是指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組成世襲的宣慰司、宣撫司等,雖然接受中央王朝封賜的官爵名號,但因其治內的土地和人民均歸其所有,所以實際上屬於割據一方的地方政權。土官是指內地設立府、州、廳、縣等地方機構,委派當地少數民族首領、頭人等擔任土知府、土知州等,往往也是有土官之名、行土司之實。

Page 7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五、清1. 滿清建國:

A. 族群:先世為女真族B. 建國: a.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 b.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 滿洲C. 入關:順治元年( 1644 ),統治中國

Page 7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努爾哈赤( 1559~ 1626 )

努爾哈赤曾任明朝 建州左衛指揮,於明神宗 萬曆 44 年( 1616 )併女真諸部,建立後金。為滿清政權的奠基者,廟號太祖

Page 7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皇太極─改國號清 順治─入關

Page 7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萬樹園賜宴圖(局部)

清 郎世寧等繪,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乾隆 18 年( 1753 ),厄魯特蒙古之杜爾伯特部首領率該部萬餘人內附,乾隆帝冊封他們為親王、郡王、貝勒,並於翌年在承德 避暑山莊的萬樹園賜宴招待

Page 8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2. 統治策略:A.精神:認清少數統治多數的現實,採取 聯合蒙、漢策略B.措施: a. 對漢族─恩威並施 b. 對邊族─專設「理藩院」管轄,並採 「分而治之」策略 c. 對西南少數民族─行「改土歸流」

Page 8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清朝對漢族的恩威並施

懷柔政策

A.禮遇明室君臣

B. 維持科舉取士

C.廢除苛捐雜稅

D.設法改善「圈地」等弊政

高壓手段

A. 禁結盟社

B.摧抑紳權

C.大興文字獄

Page 82: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圈地制度 1.內涵:滿清入關後,為攏絡滿洲貴族及八旗將士,派遣官員跑馬圈地。

2.範圍:主要在直隸。所圈之地最初為無主荒地,之後則不論有主無主一體圈占;圈地還包括房舍,使大批漢人驟失田產。3.八旗:八旗士兵按照計丁授田的原則,分得一定數量土地。他們依靠這些田土解決生活所需及出征的軍事裝備。八旗官兵的土地約十四萬餘頃,占圈地的絕大部分。4.廢止:康熙年間下詔停止圈地。

Page 83: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清朝對邊族的「分而治之」策略

對蒙古A. 以聯姻、會盟、招降、宗教措施撫綏B. 以盟旗制度限定各旗勢力範圍對西藏A.將藏傳佛教劃分為四大教區,施行政教 分離政策B. 在拉薩設置駐藏辦事大臣C. 統兵分駐前藏、後藏

Page 84: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五世達賴喇嘛銀像

順治 9 年( 1652 )五世達賴喇嘛( 1617~ 1682 )親至北京朝覲,接受冊封。這尊銀像是他獻給清帝的禮物

Page 85: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3. 滿清對漢文化的態度─介於遼、金之間A. 背景:入主中國前已汲取漢文化成分B. 入關前: a.努爾哈赤─對漢文化採抗拒態度 (a)凝聚滿洲族群向心力創滿文 (b)但本人懂漢語 b.皇太極─秉持「參漢酌金」原則 (a)確立漢式中央集權政治體制 (b)命滿洲貴族子弟研讀儒家典籍 (c) 不忘諭令族人維持「國語騎射」傳統

Page 86: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具滿、漢、蒙三種文體的滿洲實錄

明 崇禎 8 年( 1635 )成書。明 萬曆27 年( 1599 ),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噶蓋仿蒙古文字,創制滿文。崇禎 5 年( 1632 ),皇太極又命達海改造滿文,增補新字母和新的拼寫形式,稱為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滿文屬拼音文字,書寫方式為上下直書,行序自左而右

Page 87: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C. 入關後: a.順治:漢化政策曾遭保守勢力反撲 b.康熙:滿洲邁入全面運用漢文化時期 (a)君主多精通漢語,熟悉漢文化 (b)提倡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以教化臣民 (c)仍持續推動「國語騎射」政策 c. 中葉以後:滿、漢長期雜處,即使清 帝明訂獎懲辦法,也無法 避免滿洲 漢化之趨勢

Page 88: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康熙皇帝( 1654~ 1722 )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 1662~ 1722 在位,廟號聖祖。康熙帝在位期間,減輕賦稅、崇獎學術,平定三藩,奠定清朝盛世之基

Page 89: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八旗旗幟與甲胄

Page 90: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清朝的「國語騎射」政策

廣設旗學:教導宗室、八旗子弟「國語 騎射」

每年舉辦行圍狩獵

規定軍政要務以滿文書寫

Page 91: 子教案 第6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木蘭圖卷合圍

合圍是圍獵中的一部分,先由將士在獵場形成方圓數十里的包圍圈,再逐漸合圍靠攏,由皇帝率皇子等入圍,射殺困獸。本圖描繪乾隆帝入圍獵鹿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