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 文学与电视的“遇见” -...

1
3 4 责任编辑:徐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 0.70 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文学与电视的 文学与电视的 遇见 遇见薛晋文 春节前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刮起了一股文 学风,《中国诗词大会》引爆了全民读诗的新浪潮, 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更是一炮而红,央视推 出的《朗读者》同样好评如潮。这些节目都具有十 足的文学范儿,或以唐诗宋词的背诵进行着接力 赛,或以古今书信的朗读重温流金岁月,或以经典 名篇的诵读传递情感的温暖。相比于唱歌跳舞一 统天下的综艺选秀节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超越, 也使有些过度娱乐化的中国电视,一夜间具有了 超凡脱俗的品位和气质,这是自觉践行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换,以及当代文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时 代果实。 以图文并茂去吸引人 我们不妨先看《朗读者》,首期节目选取的主 题词是“遇见”,整个节目的造型风格颇费思量,能 够很好地服务于节目的主题定位,节目演播大厅 的观众席和背景墙,恰似一座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十足的图书馆,这里会发生很多遇见的故事,可能 在书中遇见了黄金屋,也可能遇见了颜如玉;是一 个可能遇见的场所,也是一个能够见证许多遇见 故事的驿站。就连每位朗读嘉宾都在门口候场,演 绎着主持人和嘉宾的遇见故事,这样的画面造型, 以及编导创意与节目的定位完美契合。再如,每次 朗读基本呈现为“左图右文”的画面构图,荧屏右 边是一本放大的书和文字内容,荧屏左边大部分 是和文章吻合的画面内容,整个节目贯穿了“文中 有图”和“图中有文”的艺术追求,很好地实现了文 学和电视媒介的有效链接,既发挥了电视画面直 通观众感知神经的长项,又弱化了文学接受中想 象性和抽象性的短板,以电视的空间阅读之长,补 文学的线性阅读之短,从而在扬长避短中,实现了 电视画面和文学内容之间的和谐共振。又如,濮存 昕朗读《宗月大师》时,文章中浮现着老舍先生对 老北京的记忆,画面中出现了京味文化浓郁的胡 同小巷,观众顿时感觉胡同在书卷上 铺展延伸开来,人仿佛在胡同小巷中 流连忘返,抵达了精骛八极和心游万 仞的奇妙境界。 以声情交融去感染人 新近出现的这些文化情感类节 目,最大的共同点是在声情交融中感 染人,《中国诗词大会》中王立群、蒙曼 和康震等嘉宾,对古典诗词情感韵味 的欣赏解读,观众感到尤为过瘾和满 足。李白的超脱飘逸、杜甫的沉郁顿 挫、陆游的嗟叹感伤,借助声情并茂的 赏析,让我们触摸到了文学的情感温 度。《见字如面》依托一批老艺术家或 老戏骨过硬的台词功底,倾情融入自 己的生命经验和人生感悟,将书信的 情感内容演绎得恰到好处,张涵予的声情中升华 着正义必胜的壮怀激烈,归亚蕾将弃妇的悲情演 绎得令人肝肠寸断,王耀庆将荷西和三毛的情感 拿捏得入情入理,张国立如泣如诉讲述着白求恩 的大情大义,林更新让超越战争的人性凝固成肃 然起敬的丰碑……文学媒介的威力在于博大的情 感和人性,而电视媒介的威力在于声音和画面,文 学越来越善于借助电视媒介的威力,为情感和人 性插上声画的翅膀。有了文学的积淀,文化情感类 节目不仅卓尔不群,且在综艺节目中自成高格。实 际上,以电视为代表的技术媒介是高山,文学内蕴 的情感是流水,高山缺少流水就没有灵动和韵味, 流水没有高山可能波澜不惊,相遇后便彼此成为 了知音。一句话,得情感和得人性者得天下,未来 的电视综艺节目同样如此。 以思想共鸣去启迪人 电视节目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不是简单的 消费品和消遣物,只有内蕴着思想的电视节目, 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和传播优势。电视的思想 性从哪里来?通常的说法是从蒙太奇的碰撞中 来,从镜头1+1大于2的艺术联想中来。然而, 本质上看去,应从生活中来,从大地中来,从人民 中来,而这一切的结晶体就是文学,电视的思想 性终究要从文学中来。例如,《朗读者》第 1 期 里,柳传志写给儿子柳林的真情告白令人动容, 既包括了柳家正直无私的家训,又体现了包容、 民主、和谐的家风,一句“要理想而不理想化”,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锋芒,提醒后辈要 有理想,是在告诫他们要高瞻远瞩,警醒他们不 要太理想化,而是要脚踏实地,何其简短而深刻, 何其醍醐灌顶,何其一针见血,凝聚着阅尽人间 沧桑,历尽社会酸楚后的哲理思考。这些富含哲 学思维的文学性,借助蒙太奇的连接和组合,获 得了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再如,《见字如面》中白 求恩写给聂荣臻将军的书信令人汗颜,一位伟大 的、无私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随着朗读者的 声音如雕塑般屹立于荧屏之上。这封信的思想穿 透力尖锐而深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物欲横 流时代,无数个体生命的愧疚和猥琐。人之将死, 白求恩首先想到的不是金钱和物质,也不是自己 的荣辱得失,而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战友,失去联 系的组织,他的生命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世人看得一目了然,具有超时空的榜样力量。 今天,借助电视媒介,重温经典文学作品中 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顾匆匆走路,而不懂 得驻足思考,是一件可怕和危险的事情。就此而 言,这三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既号准了现实脉相, 又走在了时代前列。 《朗读者》有意从文学切入人生,让两者进行了一场暖心的围炉夜 话。首场的主题词是“遇见”,让各界精英嘉宾根据主题词去叙说自己 的人生故事。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选择哪一段故事放在节目里,这段 故事跟后面朗读的美文有着怎样的关联?这是颇为考究的,需要进行 精心的设计,做到故事与朗读文本丝丝相扣、水乳交融。比如表演艺术 家濮存昕朗读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师》。宗月大师乃世家子弟,出家前 富甲一方,后家道中落。老舍大约9岁时遇见他,是他供老舍上学,没 有他就没有后来的文学大师老舍。大师与大师的传承关系是由善来缔 结的。濮存昕坦言,他生命中也有这样一个贵人。濮存昕曾罹患小儿 麻痹症,小学时外号很伤自尊,叫“濮瘸子”。上体育课同学打球分组都 嫌弃他。后来他遇到荣国威大夫,是荣大夫治好了他的脚,也帮他找回 了尊严……所以朗读老舍对宗月大师感恩的文字,濮存昕就会浮想联 翩、感同身受。 观《朗读者》,让我对“美文之于人的影响”命题有了深刻的认知。 节目让我想到了保尔及其追求生命意义的自强人生,那是因为我读过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想到许云峰、江姐那坚守 崇高信念、宁死不屈的壮烈人生,那是因为我读过罗广斌、杨益言的《红 岩》;让我想到高加林在城市与乡村、个人与家国两难选择下的矛盾人 生,那是因为我读过路遥的《人生》;让我想到子君与涓生在生存与爱情 之间的尴尬困顿,那是因为我读过鲁迅的《伤逝》;让我想到安娜与吉提 那承担责任与放纵情欲的对立矛盾,那是因为我读过托尔斯泰的《安 娜·卡列尼娜》…… 《朗读者》的朗读文本大都是经典,但也并非全部如此,有 96 岁高 龄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朗读汤显祖的《〈牡丹亭〉题 记》,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周小林为妻子殷洁吟咏感人至 深的《朱生豪情书》;有商界精英柳传志饱含深情亲笔写下的《写给儿 子的信》,也有无国界医生蒋励携三位同伴朗诵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还有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诵的刘瑜散 文《愿你慢慢长大》。节目间隙穿插的人物访谈,看似与《艺术人生》 “撞衫”,但与后者差异显然。如果说朗读是美文重温,那访谈就是从 人性的角度阐扬美文的意蕴。两者乃是一种“互文”“互证”“互补”的 关系。 从视听效果看,《朗读者》的美文与人物情感结合得相当紧密,朗 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达成了完美的默契 和统一。诚如主持人董卿所言,在选择嘉宾方面不蹭热点,对演艺界 人士的选择尤为慎重,不以其当红与否作为选择标准,更重视人格和 口碑。之所以如此,就是希望朗诵者和故事讲述者能够产生一种和 谐共振,让大家想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想听他们朗读的那些美 文。节目中,每个故事都非常感人,像来自四川成都金堂县的一对夫 妻,结婚26年一直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妻子殷洁偶尔说何 时我能有自己的花园呢,丈夫便当真尽一切努力卖掉广州的房子为 她开垦打造了1200亩的鲜花山谷,如今鲜花山谷四季花开、美不胜收。翻译家许渊冲 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情感丰富、乐观勤奋、可爱可敬的老人,许老在现场讲述了他的情 感故事,说到动情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了现场的所有观众。 作为这档节目的始作俑者,董卿的创意初衷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许多普 通人都面临很大压力,应该有一个契机,让大家安静下来。如今的年轻人,拼搏一天下来 想看点好玩的、好闹的,但这样的节目现在太多。打开电视,屏幕上各种花色、各种快节 奏、各种消费娱乐,乱花早已迷人眼。在这样的收视背景下,央视开播《朗读者》,并非只是 想为人们读几篇美文,而是透过朗诵文本引领人们重新进入一个有意义、有温度、有情感 的世界,让他们“遇见”不一样的美好,沐浴沁人心脾的文化甘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一 些、纯粹一些、脱俗一些。 《朗读者》所阐扬的人与美文的熔融关系,让我想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情 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 遭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文艺是情感思想的表现,也就是生机 的发展。世间有许多对文艺不感兴趣的人干枯浊俗,生趣索然,其实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 残废人,或是本来生机就不畅旺,或是有畅旺的生机因为窒塞而受摧残。”所以,在我看来, 《朗读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激浊扬清、拯救灵魂。 放眼当前荧屏,《朗读者》如同一股清流,沁入观众焦躁的心田。当然, “清流”出现,绝不 意味着“唯我独尊”或“自命清高”,而是让观众有了别样的选择。换言之,《朗读者》作为文化 综艺类节目之一,只是给观众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让观众透过它看到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 人生,走进美好的文学世界。其重心显然不在比赛朗诵艺术,也非经典文学普及,而是引领大 家透过那些崇高优美的文字来体验人生、弘扬美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感动,只有在感 动中才能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一家之言 情人节之夜,当你挽着爱人的手时,会不会 突然想起让你唏嘘遗憾的前任?而他或她此时又 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在电光火石的瞬间,阴差阳 错地想起了你?这样的问题假设简直就是把人往 沟里带,就像《爱乐之城》的排片一样。档期和内 容的奇妙化学反应把观众拖入不靠谱的遐想,反 而忽略了关于影片本身质量的正确认知。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前任的故事。怀揣梦想 的餐厅服务员米娅和执著于爵士乐的潦倒音乐人 塞巴斯蒂安从相互欣赏到坠入爱河,两人一度彼 此鼓励,最终却还是天各一方,多年以后的久别重 逢给两人全部的浪漫回忆画上了一个惆怅的句 号。这样一个半励志的故事说不上有多精彩,然而 在北美上映时的爆棚口碑以及各大颁奖礼上的出 挑表现,还是吊足了国内影迷的胃口。影片开场一 镜到底的高速路上的群舞场面,展示了导演达米 安·沙泽勒超强的调度能力,全方位移动镜头如行 云流水一般把一趟华丽的舞蹈呈现完毕,在给全 片奠定动感欢乐基调的同时,也让观众对接下来 的剧情充满期待。自伊纳里图的《鸟人》以来,浮夸 长镜头忽然在影坛莫名走红,但其实用得好的并 不多见。该片这一笔足够惊艳,首先从技术上扛起 好电影的名声。然而,让人略感失望的是,该片的 亮点似乎到此为止。 影片频频致敬好莱坞歌舞电影的经典桥段, 掀起一股怀旧热,这很好理解,毕竟当下美国社会 主流中产阶层的构成人群是看着《雨中曲》《油脂》 甚至《瑟堡的雨伞》这些电影长大的,适时的怀旧 无异于对操劳过度的中年群体集体焦虑的内心进 行及时的抚慰,让他们暂时忘却世俗的烦闷。可我 认为这是好莱坞自己的事,该片来到国内仍然博 得一片叫好多少让人感到费解。因为除了色彩和 视效的好看,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完全融入好莱坞 那种由来已久的歌舞文化氛围,除了感性层面上 关于“好看”的认知,我们的确无法建立理性层面 的“共情”。 如果不是因为华丽丽的歌舞怀旧,难道是因 为故事才喜欢《爱乐之城》吗?那就更值得商榷了。 该片实际上是要传达一种类似“分开即是成全”的 爱情观,抨击长相厮守小格局的庸俗,告诉过分执 著于过往的人们要心存感激,毕竟他或她曾经陪 你走过一段毕生难忘的时光,其实对于个体而言, 最宝贵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那段时光本身。这样 的立意虽算不上新鲜却也能说得过去,然而男女 主角为了理想最终拼掉爱情,这事儿听起来就十 分做作,明明都小有所成了,为什么非要分开以示 决心?导演在两人情感关系转折的关键点上处理 得并不顺畅,这种为了分开而分开的生拉硬扯导 致片尾关于爱情的无奈惆怅的解读,显得既无所 依附又没有力度。年轻的达米安·沙泽勒对牺牲爱 情成就理想这个事特别津津乐道,早在《爆裂鼓 手》里就有所提及,情窦初开的小鼓手安德鲁就为 了练习架子鼓毅然甩掉情投意合的女友,果断拥 抱魔鬼教师。更吊诡的是你根本看不出导演的态 度,对这种为了所谓理想不管不顾的选择究竟是 讽刺还是肯定。 作为一部好看的歌舞电影,《爱乐之城》顶多 算是中规中矩,但要说到再造经典可就差得太远。 年少得志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这次交出的作业 没能让我们看到他之前展露的才华,过于直白的 叙事掠夺了观众进一步解读的空间,像《爆裂鼓 手》里那种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上的双重反转,从 始至终也没再出现。我们只是跟着类似“北漂”的 男女主人公重温了一遍他们并不自然的感情经 历,充其量也就是达到了童话故事的水准。失去了 电影的本体支撑,华丽的视效必然沦为空洞,这和 一部分国产影片摔进了同一条水沟。不同的是该 片的色彩呈现和视觉效果还是体现出了主创人员 对于经典的由衷敬意和设计编排的煞费苦心。 相比之下,两位主演的表演倒还不错。男主瑞 恩·高斯林在被尼古拉斯·雷丁·温佛瑞折磨了好 几年之后,终于重返出道时候的老路,毕竟在文艺 爱情片里扮酷要比塑造一边打怪一边纠结的颓废 硬汉轻松许多。经历过《恋恋笔记本》和《蓝色情人 节》那种花式虐,该片这种分手格局简直就是小清 新。虽然好多年不开车,但那种文艺青年标准的呆 萌脸和惯常遗洒出的欲说还休和满不在乎都被他 演绎得不温不火,可信度极高。女主艾玛·汤普森 的邻家女孩气场依然故我,把一个心怀梦想来大 城市闯荡的独立女性诠释得既执著勇敢又不失柔 软。当塞巴斯蒂安为了稳定生活而放弃追逐梦想 并且已经变得小有名气时,米娅却告诉他永远不 要为了任何人和事背叛梦想。这场焦点戏虽然设 计得有些矫情,但经过她的真诚演绎,你会发现这 一番说教意味十足的言论倒也不是那么讨厌。 其实,跟影片本身的质量相比,我更关心的 是目前国内评论界的态度。正如本文开始所提及 的,为《爱乐之城》鼓与呼的影评人们到底是出于 什么样的考虑,在面对影片中的问题时选择了失 语,是真心为影片传递的情感所打动,还是惮于 影片名声在外而不敢轻易表态?对于国产影片的 评论不独立早已不是什么新问题,这里有人情世 故等等各种羁绊在作祟,然而面对引进影片时依 然慑于各种莫名其妙的压力,不愿就影片本身表 达真实的观点,那就是影视评论不折不扣的倒退 了。这是一种惯性更是一种惰性,如果在评论界 蔓延开来,是对作品本身的变相伤害,也是对观 众审美认知的不负责。童话故事水准的《爱乐之 城》明显是被过誉了。评论界需要做的更多的是 釜底抽薪,而不仅是锦上添花,观点与视角的多 元化、多层次化才是影视评论未来的方向。 《爱乐之城》: 童话故事的水准 作为一部好看的歌舞电影,《爱乐 之城》顶多算是中规中矩,但要说到再 造经典可就差得太远。年少得志的导 演达米安·沙泽勒这次交出的作业没 能让我们看到他之前展露的才华,过 于直白的叙事掠夺了观众进一步解读 的空间。我们只是跟着类似“北漂”的 男女主人公重温了一遍他们并不自然 的感情经历,充其量也就是达到了童 话故事的水准。 《朗读者》,并非只是想为人们读几篇美文,而是透过朗诵文本引领 人们重新进入一个有意义、有温度、有情感的世界,让他们“遇见”不一 样的美好,沐浴沁人心脾的文化甘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一些、纯粹 一些、脱俗一些。 文学媒介的威力在于博大的 情感和人性,而电视媒介的威力在 于声音和画面,文学越来越善于借 助电视媒介的威力,为情感和人性 插上声画的翅膀。有了文学的积 淀,文化情感类节目不仅卓尔不 群,且在综艺节目中自成高格。一 句话,得情感和得人性者得天下, 未来的电视综艺节目同样如此。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Jul-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关 注 文学与电视的“遇见”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4B170222_Print.pdf的人生故事。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选择哪一段故事放在节目里,这段

34责任编辑:徐 健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影 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文学与电视的文学与电视的““遇见遇见””□薛晋文

关 注

春节前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刮起了一股文

学风,《中国诗词大会》引爆了全民读诗的新浪潮,

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更是一炮而红,央视推

出的《朗读者》同样好评如潮。这些节目都具有十

足的文学范儿,或以唐诗宋词的背诵进行着接力

赛,或以古今书信的朗读重温流金岁月,或以经典

名篇的诵读传递情感的温暖。相比于唱歌跳舞一

统天下的综艺选秀节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超越,

也使有些过度娱乐化的中国电视,一夜间具有了

超凡脱俗的品位和气质,这是自觉践行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换,以及当代文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时

代果实。

以图文并茂去吸引人

我们不妨先看《朗读者》,首期节目选取的主

题词是“遇见”,整个节目的造型风格颇费思量,能

够很好地服务于节目的主题定位,节目演播大厅

的观众席和背景墙,恰似一座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十足的图书馆,这里会发生很多遇见的故事,可能

在书中遇见了黄金屋,也可能遇见了颜如玉;是一

个可能遇见的场所,也是一个能够见证许多遇见

故事的驿站。就连每位朗读嘉宾都在门口候场,演

绎着主持人和嘉宾的遇见故事,这样的画面造型,

以及编导创意与节目的定位完美契合。再如,每次

朗读基本呈现为“左图右文”的画面构图,荧屏右

边是一本放大的书和文字内容,荧屏左边大部分

是和文章吻合的画面内容,整个节目贯穿了“文中

有图”和“图中有文”的艺术追求,很好地实现了文

学和电视媒介的有效链接,既发挥了电视画面直

通观众感知神经的长项,又弱化了文学接受中想

象性和抽象性的短板,以电视的空间阅读之长,补

文学的线性阅读之短,从而在扬长避短中,实现了

电视画面和文学内容之间的和谐共振。又如,濮存

昕朗读《宗月大师》时,文章中浮现着老舍先生对

老北京的记忆,画面中出现了京味文化浓郁的胡

同小巷,观众顿时感觉胡同在书卷上

铺展延伸开来,人仿佛在胡同小巷中

流连忘返,抵达了精骛八极和心游万

仞的奇妙境界。

以声情交融去感染人

新近出现的这些文化情感类节

目,最大的共同点是在声情交融中感

染人,《中国诗词大会》中王立群、蒙曼

和康震等嘉宾,对古典诗词情感韵味

的欣赏解读,观众感到尤为过瘾和满

足。李白的超脱飘逸、杜甫的沉郁顿

挫、陆游的嗟叹感伤,借助声情并茂的

赏析,让我们触摸到了文学的情感温

度。《见字如面》依托一批老艺术家或

老戏骨过硬的台词功底,倾情融入自

己的生命经验和人生感悟,将书信的

情感内容演绎得恰到好处,张涵予的声情中升华

着正义必胜的壮怀激烈,归亚蕾将弃妇的悲情演

绎得令人肝肠寸断,王耀庆将荷西和三毛的情感

拿捏得入情入理,张国立如泣如诉讲述着白求恩

的大情大义,林更新让超越战争的人性凝固成肃

然起敬的丰碑……文学媒介的威力在于博大的情

感和人性,而电视媒介的威力在于声音和画面,文

学越来越善于借助电视媒介的威力,为情感和人

性插上声画的翅膀。有了文学的积淀,文化情感类

节目不仅卓尔不群,且在综艺节目中自成高格。实

际上,以电视为代表的技术媒介是高山,文学内蕴

的情感是流水,高山缺少流水就没有灵动和韵味,

流水没有高山可能波澜不惊,相遇后便彼此成为

了知音。一句话,得情感和得人性者得天下,未来

的电视综艺节目同样如此。

以思想共鸣去启迪人

电视节目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不是简单的

消费品和消遣物,只有内蕴着思想的电视节目,

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和传播优势。电视的思想

性从哪里来?通常的说法是从蒙太奇的碰撞中

来,从镜头1+1大于2的艺术联想中来。然而,

本质上看去,应从生活中来,从大地中来,从人民

中来,而这一切的结晶体就是文学,电视的思想

性终究要从文学中来。例如,《朗读者》第 1期

里,柳传志写给儿子柳林的真情告白令人动容,

既包括了柳家正直无私的家训,又体现了包容、

民主、和谐的家风,一句“要理想而不理想化”,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锋芒,提醒后辈要

有理想,是在告诫他们要高瞻远瞩,警醒他们不

要太理想化,而是要脚踏实地,何其简短而深刻,

何其醍醐灌顶,何其一针见血,凝聚着阅尽人间

沧桑,历尽社会酸楚后的哲理思考。这些富含哲

学思维的文学性,借助蒙太奇的连接和组合,获

得了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再如,《见字如面》中白

求恩写给聂荣臻将军的书信令人汗颜,一位伟大

的、无私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随着朗读者的

声音如雕塑般屹立于荧屏之上。这封信的思想穿

透力尖锐而深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物欲横

流时代,无数个体生命的愧疚和猥琐。人之将死,

白求恩首先想到的不是金钱和物质,也不是自己

的荣辱得失,而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战友,失去联

系的组织,他的生命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世人看得一目了然,具有超时空的榜样力量。

今天,借助电视媒介,重温经典文学作品中

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顾匆匆走路,而不懂

得驻足思考,是一件可怕和危险的事情。就此而

言,这三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既号准了现实脉相,

又走在了时代前列。

《朗读者》有意从文学切入人生,让两者进行了一场暖心的围炉夜

话。首场的主题词是“遇见”,让各界精英嘉宾根据主题词去叙说自己

的人生故事。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选择哪一段故事放在节目里,这段

故事跟后面朗读的美文有着怎样的关联?这是颇为考究的,需要进行

精心的设计,做到故事与朗读文本丝丝相扣、水乳交融。比如表演艺术

家濮存昕朗读的是老舍的《宗月大师》。宗月大师乃世家子弟,出家前

富甲一方,后家道中落。老舍大约9岁时遇见他,是他供老舍上学,没

有他就没有后来的文学大师老舍。大师与大师的传承关系是由善来缔

结的。濮存昕坦言,他生命中也有这样一个贵人。濮存昕曾罹患小儿

麻痹症,小学时外号很伤自尊,叫“濮瘸子”。上体育课同学打球分组都

嫌弃他。后来他遇到荣国威大夫,是荣大夫治好了他的脚,也帮他找回

了尊严……所以朗读老舍对宗月大师感恩的文字,濮存昕就会浮想联

翩、感同身受。

观《朗读者》,让我对“美文之于人的影响”命题有了深刻的认知。

节目让我想到了保尔及其追求生命意义的自强人生,那是因为我读过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想到许云峰、江姐那坚守

崇高信念、宁死不屈的壮烈人生,那是因为我读过罗广斌、杨益言的《红

岩》;让我想到高加林在城市与乡村、个人与家国两难选择下的矛盾人

生,那是因为我读过路遥的《人生》;让我想到子君与涓生在生存与爱情

之间的尴尬困顿,那是因为我读过鲁迅的《伤逝》;让我想到安娜与吉提

那承担责任与放纵情欲的对立矛盾,那是因为我读过托尔斯泰的《安

娜·卡列尼娜》……

《朗读者》的朗读文本大都是经典,但也并非全部如此,有96岁高

龄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朗读汤显祖的《〈牡丹亭〉题

记》,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周小林为妻子殷洁吟咏感人至

深的《朱生豪情书》;有商界精英柳传志饱含深情亲笔写下的《写给儿

子的信》,也有无国界医生蒋励携三位同伴朗诵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还有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诵的刘瑜散

文《愿你慢慢长大》。节目间隙穿插的人物访谈,看似与《艺术人生》

“撞衫”,但与后者差异显然。如果说朗读是美文重温,那访谈就是从

人性的角度阐扬美文的意蕴。两者乃是一种“互文”“互证”“互补”的

关系。

从视听效果看,《朗读者》的美文与人物情感结合得相当紧密,朗

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达成了完美的默契

和统一。诚如主持人董卿所言,在选择嘉宾方面不蹭热点,对演艺界

人士的选择尤为慎重,不以其当红与否作为选择标准,更重视人格和

口碑。之所以如此,就是希望朗诵者和故事讲述者能够产生一种和

谐共振,让大家想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想听他们朗读的那些美

文。节目中,每个故事都非常感人,像来自四川成都金堂县的一对夫

妻,结婚26年一直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妻子殷洁偶尔说何

时我能有自己的花园呢,丈夫便当真尽一切努力卖掉广州的房子为

她开垦打造了1200亩的鲜花山谷,如今鲜花山谷四季花开、美不胜收。翻译家许渊冲

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情感丰富、乐观勤奋、可爱可敬的老人,许老在现场讲述了他的情

感故事,说到动情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了现场的所有观众。

作为这档节目的始作俑者,董卿的创意初衷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许多普

通人都面临很大压力,应该有一个契机,让大家安静下来。如今的年轻人,拼搏一天下来

想看点好玩的、好闹的,但这样的节目现在太多。打开电视,屏幕上各种花色、各种快节

奏、各种消费娱乐,乱花早已迷人眼。在这样的收视背景下,央视开播《朗读者》,并非只是

想为人们读几篇美文,而是透过朗诵文本引领人们重新进入一个有意义、有温度、有情感

的世界,让他们“遇见”不一样的美好,沐浴沁人心脾的文化甘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一

些、纯粹一些、脱俗一些。

《朗读者》所阐扬的人与美文的熔融关系,让我想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情

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

遭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文艺是情感思想的表现,也就是生机

的发展。世间有许多对文艺不感兴趣的人干枯浊俗,生趣索然,其实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

残废人,或是本来生机就不畅旺,或是有畅旺的生机因为窒塞而受摧残。”所以,在我看来,

《朗读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激浊扬清、拯救灵魂。

放眼当前荧屏,《朗读者》如同一股清流,沁入观众焦躁的心田。当然,“清流”出现,绝不

意味着“唯我独尊”或“自命清高”,而是让观众有了别样的选择。换言之,《朗读者》作为文化

综艺类节目之一,只是给观众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让观众透过它看到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

人生,走进美好的文学世界。其重心显然不在比赛朗诵艺术,也非经典文学普及,而是引领大

家透过那些崇高优美的文字来体验人生、弘扬美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感动,只有在感

动中才能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朗读者》:分享美好与感动

□周思明

一家之言

情人节之夜,当你挽着爱人的手时,会不会

突然想起让你唏嘘遗憾的前任?而他或她此时又

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在电光火石的瞬间,阴差阳

错地想起了你?这样的问题假设简直就是把人往

沟里带,就像《爱乐之城》的排片一样。档期和内

容的奇妙化学反应把观众拖入不靠谱的遐想,反

而忽略了关于影片本身质量的正确认知。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前任的故事。怀揣梦想

的餐厅服务员米娅和执著于爵士乐的潦倒音乐人

塞巴斯蒂安从相互欣赏到坠入爱河,两人一度彼

此鼓励,最终却还是天各一方,多年以后的久别重

逢给两人全部的浪漫回忆画上了一个惆怅的句

号。这样一个半励志的故事说不上有多精彩,然而

在北美上映时的爆棚口碑以及各大颁奖礼上的出

挑表现,还是吊足了国内影迷的胃口。影片开场一

镜到底的高速路上的群舞场面,展示了导演达米

安·沙泽勒超强的调度能力,全方位移动镜头如行

云流水一般把一趟华丽的舞蹈呈现完毕,在给全

片奠定动感欢乐基调的同时,也让观众对接下来

的剧情充满期待。自伊纳里图的《鸟人》以来,浮夸

长镜头忽然在影坛莫名走红,但其实用得好的并

不多见。该片这一笔足够惊艳,首先从技术上扛起

好电影的名声。然而,让人略感失望的是,该片的

亮点似乎到此为止。

影片频频致敬好莱坞歌舞电影的经典桥段,

掀起一股怀旧热,这很好理解,毕竟当下美国社会

主流中产阶层的构成人群是看着《雨中曲》《油脂》

甚至《瑟堡的雨伞》这些电影长大的,适时的怀旧

无异于对操劳过度的中年群体集体焦虑的内心进

行及时的抚慰,让他们暂时忘却世俗的烦闷。可我

认为这是好莱坞自己的事,该片来到国内仍然博

得一片叫好多少让人感到费解。因为除了色彩和

视效的好看,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完全融入好莱坞

那种由来已久的歌舞文化氛围,除了感性层面上

关于“好看”的认知,我们的确无法建立理性层面

的“共情”。

如果不是因为华丽丽的歌舞怀旧,难道是因

为故事才喜欢《爱乐之城》吗?那就更值得商榷了。

该片实际上是要传达一种类似“分开即是成全”的

爱情观,抨击长相厮守小格局的庸俗,告诉过分执

著于过往的人们要心存感激,毕竟他或她曾经陪

你走过一段毕生难忘的时光,其实对于个体而言,

最宝贵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那段时光本身。这样

的立意虽算不上新鲜却也能说得过去,然而男女

主角为了理想最终拼掉爱情,这事儿听起来就十

分做作,明明都小有所成了,为什么非要分开以示

决心?导演在两人情感关系转折的关键点上处理

得并不顺畅,这种为了分开而分开的生拉硬扯导

致片尾关于爱情的无奈惆怅的解读,显得既无所

依附又没有力度。年轻的达米安·沙泽勒对牺牲爱

情成就理想这个事特别津津乐道,早在《爆裂鼓

手》里就有所提及,情窦初开的小鼓手安德鲁就为

了练习架子鼓毅然甩掉情投意合的女友,果断拥

抱魔鬼教师。更吊诡的是你根本看不出导演的态

度,对这种为了所谓理想不管不顾的选择究竟是

讽刺还是肯定。

作为一部好看的歌舞电影,《爱乐之城》顶多

算是中规中矩,但要说到再造经典可就差得太远。

年少得志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这次交出的作业

没能让我们看到他之前展露的才华,过于直白的

叙事掠夺了观众进一步解读的空间,像《爆裂鼓

手》里那种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上的双重反转,从

始至终也没再出现。我们只是跟着类似“北漂”的

男女主人公重温了一遍他们并不自然的感情经

历,充其量也就是达到了童话故事的水准。失去了

电影的本体支撑,华丽的视效必然沦为空洞,这和

一部分国产影片摔进了同一条水沟。不同的是该

片的色彩呈现和视觉效果还是体现出了主创人员

对于经典的由衷敬意和设计编排的煞费苦心。

相比之下,两位主演的表演倒还不错。男主瑞

恩·高斯林在被尼古拉斯·雷丁·温佛瑞折磨了好

几年之后,终于重返出道时候的老路,毕竟在文艺

爱情片里扮酷要比塑造一边打怪一边纠结的颓废

硬汉轻松许多。经历过《恋恋笔记本》和《蓝色情人

节》那种花式虐,该片这种分手格局简直就是小清

新。虽然好多年不开车,但那种文艺青年标准的呆

萌脸和惯常遗洒出的欲说还休和满不在乎都被他

演绎得不温不火,可信度极高。女主艾玛·汤普森

的邻家女孩气场依然故我,把一个心怀梦想来大

城市闯荡的独立女性诠释得既执著勇敢又不失柔

软。当塞巴斯蒂安为了稳定生活而放弃追逐梦想

并且已经变得小有名气时,米娅却告诉他永远不

要为了任何人和事背叛梦想。这场焦点戏虽然设

计得有些矫情,但经过她的真诚演绎,你会发现这

一番说教意味十足的言论倒也不是那么讨厌。

其实,跟影片本身的质量相比,我更关心的

是目前国内评论界的态度。正如本文开始所提及

的,为《爱乐之城》鼓与呼的影评人们到底是出于

什么样的考虑,在面对影片中的问题时选择了失

语,是真心为影片传递的情感所打动,还是惮于

影片名声在外而不敢轻易表态?对于国产影片的

评论不独立早已不是什么新问题,这里有人情世

故等等各种羁绊在作祟,然而面对引进影片时依

然慑于各种莫名其妙的压力,不愿就影片本身表

达真实的观点,那就是影视评论不折不扣的倒退

了。这是一种惯性更是一种惰性,如果在评论界

蔓延开来,是对作品本身的变相伤害,也是对观

众审美认知的不负责。童话故事水准的《爱乐之

城》明显是被过誉了。评论界需要做的更多的是

釜底抽薪,而不仅是锦上添花,观点与视角的多

元化、多层次化才是影视评论未来的方向。

《爱乐之城》:童话故事的水准

□任 凡

作为一部好看的歌舞电影,《爱乐之城》顶多算是中规中矩,但要说到再造经典可就差得太远。年少得志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这次交出的作业没能让我们看到他之前展露的才华,过于直白的叙事掠夺了观众进一步解读的空间。我们只是跟着类似“北漂”的男女主人公重温了一遍他们并不自然的感情经历,充其量也就是达到了童话故事的水准。

《朗读者》,并非只是想为人们读几篇美文,而是透过朗诵文本引领人们重新进入一个有意义、有温度、有情感的世界,让他们“遇见”不一样的美好,沐浴沁人心脾的文化甘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一些、纯粹一些、脱俗一些。

文学媒介的威力在于博大的情感和人性,而电视媒介的威力在于声音和画面,文学越来越善于借助电视媒介的威力,为情感和人性插上声画的翅膀。有了文学的积淀,文化情感类节目不仅卓尔不群,且在综艺节目中自成高格。一句话,得情感和得人性者得天下,未来的电视综艺节目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