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16
Urban Studies 1–16 © Urban Studies Journal Limited 2019 Article reuse guidelines: sagepub.com/journals-permissions DOI: 10.1177/0042098017732714 journals.sagepub.com/home/usj 简介 最近(次)城市扩张的多面性得到了澄清 Galster 等人, 2001 年),同时在关于 (后)郊区化的文献( Ekers 人,2012年)中讨论了社会、经济和政治 进程、环境内容和构成它的房地产开发的 意识形态意义;PhelpsWood2011年; Phelps等人,2010年)。 然而,思考城市化,就不得不提不同开 发项目之间的未开发空隙。在某种程度 上,未开发土地代表了对可开发土地的自 然或法规限制,并影响了对城市蔓延的衡 量(Wolman等人,2005年)。除了在事实 上,一些这样的限制是社会或法规构建的 (可以取消、或虽是自然特征,但可以“ 改善”或“恢复”以允许开发)以外,美 国城市的空置土地据计算是相当大的 Northam1971年),并且可能在城市收 缩的背景下增加( Dubeaux Sabot2018年)。我们应该注意这些间隙 数量的意义。 空地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非地方” Auge1995年;Relph1976年)。没有 什么比这更偏离事实了,如同现存的关于 城市空隙的各种文献所强调的 Brighenti2013Choay2003年;Foo人,2013年;Gandy2009年;Le vesque2013年;Matos 2009年;Mohammadi 人,2012年;Vidal2002年)。相反,“ 当一个人穿过间隙空间系统并开始探索它 时,他会意识到所谓的‘空地’并不是那 注意间隙!城市间隙的研究议程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摘要 思考城市化进程,就不得不提不同开发项目之间的间隙。但是,关于这些间隙空间的研究文献呈碎 片状态。在本文中,我们汇集现有研究文献的洞见,整理成关于城市间隙空间的一项研究议程。我 们提议了以四大主题为中心的研究议程:可分析城市蔓延间隙空间的多地理尺度;这些空间的待定 性质;它们的规划或未规划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属性。我们展开论述了这些主题,并通过智利圣 地亚哥大都市区的案例对这些主题做了简要说明。最后,我们强调了间隙空间对于城市政治学理论 的一些意义,以及它们在推动跨专业城市研究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 建成环境, 基础设施, 间隙, 土地利用, 规划, 城市化 收稿:20173月;接受:20178通讯作者: 尼古拉斯·菲尔普斯,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规划 学院(The Bartlett School of Planning),14 Upper Woburn Place, London WC1H 0NN, UK.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732714USJ 0 0 10.1177/0042098017732714 research-article 2019 文章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17732714

Urban Studies 1 –16© Urban Studies Journal Limited 2019Article reuse guidelines: sagepub.com/journals-permissionsDOI: 10.1177/0042098017732714journals.sagepub.com/home/usj

简介

最近(次)城市扩张的多面性得到了澄清(Galster等人,2001年),同时在关于 ( 后 ) 郊 区 化 的 文 献 ( E k e r s 等人,2012年)中讨论了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环境内容和构成它的房地产开发的意识形态意义;Phelps和Wood,2011年; Phelps等人,2010年)。

然而,思考城市化,就不得不提不同开发项目之间的未开发空隙。在某种程度上,未开发土地代表了对可开发土地的自然或法规限制,并影响了对城市蔓延的衡量(Wolman等人,2005年)。除了在事实上,一些这样的限制是社会或法规构建的(可以取消、或虽是自然特征,但可以“改善”或“恢复”以允许开发)以外,美国城市的空置土地据计算是相当大的(Northam,1971年),并且可能在城市收

缩 的 背 景 下 增 加 ( D u b e a u x 和Sabot,2018年)。我们应该注意这些间隙数量的意义。

空地可能被认为是无效的“非地方”(Auge,1995年;Relph,1976年)。没有什么比这更偏离事实了,如同现存的关于城 市 空 隙 的 各 种 文 献 所 强 调 的(Brighenti,2013;Choay,2003年;Foo等人,2013年;Gandy,2009年;Le vesque,2013年;Matos,2009年;Mohammadi等人,2012年;Vidal,2002年)。相反,“当一个人穿过间隙空间系统并开始探索它时,他会意识到所谓的‘空地’并不是那

注意间隙!城市间隙的研究议程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摘要

思考城市化进程,就不得不提不同开发项目之间的间隙。但是,关于这些间隙空间的研究文献呈碎片状态。在本文中,我们汇集现有研究文献的洞见,整理成关于城市间隙空间的一项研究议程。我们提议了以四大主题为中心的研究议程:可分析城市蔓延间隙空间的多地理尺度;这些空间的待定性质;它们的规划或未规划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属性。我们展开论述了这些主题,并通过智利圣地亚哥大都市区的案例对这些主题做了简要说明。最后,我们强调了间隙空间对于城市政治学理论的一些意义,以及它们在推动跨专业城市研究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建成环境, 基础设施, 间隙, 土地利用, 规划, 城市化

收稿:2017年3月;接受:2017年8月

通讯作者:尼古拉斯·菲尔普斯,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规划学院(The Bartlett School of Planning),14 Upper Woburn Place, London WC1H 0NN, UK.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732714 USJ0010.1177/0042098017732714research-article2019

文章

Page 2: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2 Urban Studies

么 空 。 相 反 , 它 包 含 广 泛 的 用 途 ”(Matos,2009: 66)。城市间隙包括“一个平行的城市,其自身的动态和结构尚未被理解”(Careri,2002: 184),但却是“我们城市未来的基础”(Matos,2009: 65) 。我们应该注意这些间隙空间的性质。

间隙空间为城市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分析切入点。现存的文献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术语,在其建筑、生态或其他术语中对间隙空间的处理是支离破碎、相当单一的。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研究议程来理解城市空隙。我们首先回顾了一些文献,这些文献涉及到这些间隙空间,其中包括城市边缘地带、绿色基础设 施 、 S i e v e r t s 所 说 的 间 城(zwischenstadt)和Vidal所说的碎片间隔空间。这些文献提供了我们在随后的一个部分总结的见解,该部分提出了未来城市扩张间隙空间的研究议程中的四个主题,即:间隙空间在怎样的尺度上变得明显;它们悬而未决的性质;它们与规划的关系;和它们的关系属性。我们提供了这些主题的简短示例,这些示例取自对智利圣地亚哥大都市地区间隙空间的原始研究,包括研究官方文件和对中央、大都市和地方政府规划者、政治家、开发商和商业利益阶层、居民和环境以及其他社区团体的56次半结构化访谈(Silva,2017a)。尽管我们认为该议程对绝大多数城市都很重要,但我们并未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个案例,只是把它作为抽象和概括的依据。智利圣地亚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城市蔓延的背景下,间隙空间的重要性。在过去三十年里,该城市地区一直在经历与“自动建设”和住房及基础设施私有化建设相联系的碎片化城市扩张,这对社会隔离产生了重要影响(Borsdorf等人, 2007年; Dammert, 2004年; De M a t t o s , 2 0 0 2 年 ; H e i n r i c h s 等人,2011年;Sabatini等人,2001年)。较少受到检验的是这些作者描述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空置空间。

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智利圣地亚哥南部(最近郊区扩张的最重要轴心),并涉及对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间隙进行测绘和研究(见图1)。

结论凸显了整合来自与建筑环境相关的不同学科的见解的价值,也强调了这一议

程对城市研究领域的更广泛影响:规划实践被放到了城市经济和地理分析的中心;

间隙空间涉及的利益冲突直接导致了 “谁的城市”的问题(这是精英和草根城市政治理论的核心);对间隙空间的考虑必然指向标量和关系本体。

城市蔓延间隙空间讨论的前因

人们使用了一系列术语,部分承认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一部分:边缘地带、绿色基础设施、间城 和碎片间隔空间的概念众所周知。

边缘地带:非城市化土地的功能多样性

城市边缘、边缘地带和扩张区的概念在城市形态传统中一直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文献的重点是边缘地区的形态复杂性,它也强调了城市蔓延所涉及的各种力量和利益,包括那些在空隙空间运作的力量和利益。例如,Hebbert(1986: 141)强调了城市周围的过渡地带是如何“表现出混合用途和建筑类型,点缀着农业用地和空地”。这些文献还强调了一个时间维度,它必需作为任何关于(次)城市蔓延间隙空间研究议程的一部分。

边缘地带可以被描述为“在住宅向外发展的暂停期间,在城市边缘形成的一个土地用途广泛的区域”。每个边缘地带在规划、建筑形式、土地和建筑用途方面都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典型用途要求广泛的场地,包括公共设施、公园、体育设施和私用园地(Larkham,2006:126–127)。

对于Gallent和Shaw(2007年)而言,城市边缘是复杂的,因为它们的形态和土地利用的随机组合。城市边缘的物理和功能转变意味着现有的和侵蚀性的使用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可以在很长一段时 间 内 持 续 , 并 形 成 多 功 能 环 境(Whitehand和Morton,2004年)。

边缘地带的形态部分反映了“跨越式”发展;非连续城市化导致在城市地区之间出现农田、林地和其他非城市化开阔地带。用Gillham(2002: 4-5)的话来说,“结果是造成杂乱无章的拼缀,非常分散,似乎比连续开发消耗更多的土地。除非被

Page 3: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菲尔普斯和席尔瓦 3

保留或不可建设,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剩 余 的 空 地 通 常 会 被 新 的 开 发 占满。Whitehand和Morton(2004年)对伯明翰爱德华边缘带的研究揭示了带内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空间碎片有多分散。

城市边缘地带的独特压力对于促进旨在保护和提升开放区域的宏观规划政策而言非常重要,例如哥本哈根的“五指规划”(Caspersen等人,2006年;Gravsholt Busk等人,2006年)和荷兰的“绿色心脏”项

图1。 智利圣地亚哥和间隙空间的光谱。

Page 4: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4 Urban Studies

目 ( F a l u d i等 人 , 1 9 9 6年 ; K ü h n, 2003年;Salet和Woltjer,2009年)。然而,“一个非预期的边缘地带可能和一个有规划特征的边缘带一样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易辨认性”(Whitehand,2001: 108)。这一事实强调了间隙空间的规划和非规划性质,这一点我们稍后会再次谈到。

时间是衡量城市蔓延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蔓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点(Galster等人,2001年)。作为一种特殊的扩张模式,“蔓延”在土地转换、人口变化、交通和车辆里程能耗、以及财政测量等指标中得到认可(Nelson,1999年)。因此,在围绕土地开发的逻辑推测下,边缘地带和“扩张区”总是“悬而未决”的空间,尽管这很少被明确强调。它们的条件集中在它们相对于基础设施和现有开发项目的可及性或位置,如荷兰的兰斯台德案例(Bruinsma等人,1993年)。边缘地带的形态尤其反映了建筑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面临的持久障碍、不同周期和创新(Whitehand,2001年)。

绿色基础设施:非城市化土地的生态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生态现代化的前景相关联,因其作为“环境支持经济增长和投资、土地资产价值、劳动生产率、旅游业 和 农 业 ” 的 一 种 方 式 ( T h o m a s和Littlewood,2010: 217)。Van Leeuwen和Nijkamp(2006: 292)探索了“城市化乡村”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能性,以实现从通常是掠夺自然的过程的重生产率农业转向城市边缘农业部门,更注重食品质量、环境保护和更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范围很广,因为它涵盖了从边缘到城市中心的整个城市,这表明需要关注各种规模的分析。绿色基础设施由相互连接的空间网络组成,这些空间网络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公园、广场、绿色走廊、水道、林地、公共场所等。

我们在后面阐述(次)城市蔓延产生的间隙空间概念时,还会再次谈到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场所网络的这些多标量和关系属性。

除了对城市舒适性的贡献外,绿色基础设施在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减轻或减少

空气和噪音污染方面的生态价值似乎是毋庸置疑的(La Rosa和Privitera,2013年)。然而,根据Lafortezza等人(2013年)的说法,这些区域通常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枢纽”和“走廊”,它们涉及几个尺度和功能,人们可以在其中与野生动植物共存。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还假设了与“传统”基础设施类似的、对政治和政策领导力及资源的要求( Sandström, 2002年)。绿色基础设施已纳入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政策;被理解为“生态网络工程”( Bennet和 Mulongoy, 2006年; T z o u l a s等 人 , 2 0 0 7年 ; Wa l m s l e y, 1995年),但也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价值(La Greca等人,2011: 2193)。

间城(Zwischenstadt):位于城市化地区之间的区域规模城市

术语间城(zwischenstadt)或“中间区域”被 用 来 描 绘 一 种 新 的 城 市 景 象(Sieverts,2003,2011),引起人们对几个特征的注意。首先,该术语主要指城市-区域规模。其次,它主要强调城市和农村土地的混合。第三,它强调了产生这种局面的政治和监管过程。间城(zwischensd-tadt) 一词描述了一种新的城市化形式,它既不是城市也不是乡村,而是存在于历史城市中心和未开发的农村之间的“城市化景观”(Sieverts,2003年)。

Sieverts (2003年,2011年)认为, zwischenstadt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不同,其多样性与未开发土地的范围和规模有关。Sieverts所指的空间以土地使用和活动的混合为特征。正如其他人所描述的,在zwischenstadt景观中,“城市农业”等开放区域是城市环境中社会和经济需求混合的结果(Tacoli,1998:157–158)。这种乡村展示了城市化的一些表现形式,如供公众参观的农田、旅游活动和休闲场所等。此外,城市环境开始界定生活方式,因为附近的城市部分和基础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和参加城市文化活动的机会(Van Leeuwen和Nijkamp,2006: 294)。

“中间区域”包括整个郊区环境,其主要被定义为一个分散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个相互分离的建成地方与一些乡村共存(Sieverts,2003:5–6)。虽然

Page 5: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菲尔普斯和席尔瓦 5

Sieverts讨论的重点并不在于间隙空间本身,但从他对中间城市的关注中可以得出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存在于区域范围内的未开发土地碎片的重要性。部分是因为这些间隙的存在和它们的区域规模,“碎片化的城市景观还没有被我们的文化所接受”(Sieverts,2011: 20)。也就是说, “中间城市仍然不受规划者和舆论制造者青睐,并且被城市设计、规划和政治所忽视”(Sieverts,2011: 20)。这里,间隙空间牵涉到一系列困扰着间城的政治、经济、环境、监管以及(在较小程度上)文化冲突,因为“景观种的开放空间将成为间城真正的创造空间”(Sieverts,2003: 122)。

Sieverts在这里想到的冲突“涉及具有区域意义的设施的融资、开放景观的保留和维护、老城和周边地区之间的社会隔离以及 商 业 从 核 心 乡 村 向 腹 地 的 迁 移 ”(Sieverts,2003: 127)。

碎片间隔空间的关系性

Vidal(1999年,2002年)的“碎片间隔空间”概念源自于一种探索跨边界关系的愿望 , 这 种 跨 界 关 系 包 含在Raffestin(1986年)对边界构造的强调中,并且具有两个关键特征。首先,这个概念指的是不同城市碎片之间的建筑规模。其次,Vidal的方法揭示了由于周围建成环境碎片和基础设施的变化而导致的碎片间隔空间的潜力和关系性。

要理解“碎片间隔空间”,有必要考虑“城市现象本质上是碎片间的永久张力”(Vidal,2002: 150)这一概念。因此,城市片断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碎片间隔空间发生的。将当代城市视为众多碎片中的一个的观点并不独特,但“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的内涵却是独特的。对许多人来说,“城市碎片化”相当于某种形式的隔离,具有负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后果。对Vidal来说,“城市碎片化”是对城市潜力性的描述,城市是由具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的不同实体组成的领域。城市碎片化是一个“增加或减少不同碎片的过程,这些碎片是总体城市趋势的一部分”(Vidal,1999: 158),但也不一定意味着碎片的物理重合和相互依赖。1碎

片间隔空间被定义为“作为碎片之间过渡的关系领域”(Vidal,2002: 147)。

根据Vidal的说法,“城市碎片”由一个“核心”和一个与核心相连的“场”所包围。然而,“碎片间隔空间”不在碎片的“场”之内。因此,碎片间隔空间似乎是一个“缓冲区域”,使人们能明确辨认城市碎片的边界(Vidal,2002)。

Vidal关于碎片间隔空间或间隙空间的观点似乎有些矛盾。一方面,碎片间隔空间的意义和内容根据它们周围碎片的转变而改变。另一方面,Vidal强调间隙空间“是地方能量的象征,也传递关于地方意义的重要信息”。作为“碎片未来扩张的一种空间储备”(Vidal,2002:162–163),Vidal认为间隙空间不是“残余”、“残留”或“真空”(Vidal,2002: 164)。相反,“间隙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一个身份汇聚的地方;一个具有个体和集体意义的地方,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一个地方中的地方”(Vidal,2002:164–165)。

城市蔓延间隙空间的议程

关于城市间隙空间的讨论至少可以追溯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在该学派中,间隙空间也被视为遭受空间竞争过程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瓦解” ( 帮 派 ) 的 力 量 占 主 导 地 位(Lévesque,2013年)。自从在这一城市研究的创始学派中发端以来,对城市间隙的研究已经转移到了城市研究的边缘。然而,文献通常以非常具体的方式使用这个术 语 。 G a n d y( 2 0 0 9年 , 2 0 1 6年 )和Jorgensen和Tylcote(2007年)将间隙视为无意识产生的“野生”空间,大自然在其中回收了

城市的一部分。Brighenti(2013年)强调其社会学意义,主要将间隙空间视为由社会中被排斥者渗透的间隙。对于Dovey (2012年)和Shaw和Hudson (2009年)来说,间隙是城市非正规性和创造性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但是对于Matos (2009年)来说,这些空间是需要重新纳入正规开发过程的副产品。

《简明牛津英语词典》将间隙定义为“事物之间的介入空间(通常是空的)”,

Page 6: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6 Urban Studies

但是间隙的空间方面必须加上时间方面(Le vesque,2013年)。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们提出间隙的两个进一步的方面,作为广泛研究议程的基础。首先,间隙在多个地理尺度上都很明显。与间城(zwis-chenstadt)和碎片间隔空间(inter-fraction space)不同,间隙(interstice)一词更适合构成城市研究主要主题的各种尺度。其次,我们认为这个术语可以包含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空间的潜力或未决性质。第三,它也是一个描述城市结构中未开发和开发不足空间的受管制(有规划的)和看似不受管制(无规划的或无意识的)特征的术语。2第四,鉴于在这些空间中起作用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行为,它也是一个描述城市关系属性的术语。

尺度:邻近、过渡、区域和偏远

有人认为,城市间隙不能被简化为它们的形态特征(Brighenti,2013: XVIII)。3然而,城市蔓延的间隙是分散的,因此需要一个能与多种地理尺度相联系的分析视角。

间隙空间所在的尺度与其土地功能及限制其发展的体制框架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的尺度经常决定着间隙空间的迅速更新、最终的废弃或保护、或被视为商品。在智利圣地亚哥,农村空间、限制区、工业和军事设施、安全缓冲区、基础设施空间、生态保护区等在城市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在规划议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并界定不同的一体化水平,包括完全封闭的环境到没有居住限制的开放农村(见图1)。

我们从智利圣地亚哥案例中抽象和简化,提出了图2中描述的四种不同尺度的间隙空间。这种描述有三个条件。首先,尽管Vidal关于碎片间隔空间的概念与我们的议程相关,但他的重点是建筑尺度(例如建筑之间的空间)。我们并没有把这种建筑尺度描绘成有助于理解城市化的尺度。其 次 , 尽 管 S i e v e r t s 的 “ 间 城Zwischenstadt”涵盖了显著的过渡和区域尺度,但这一概念主要侧重于已开发土地和对城市蔓延的整体解释,而不是对间隙的明确理解。第三,很明显,一个单独的间隙空间可以与这些尺度中的一个或多个尺

度相关或整合。狭窄的基础设施间隙(公路或铁路)或自然地貌(河流或森林)可以覆盖广泛的城市化环境,连接多个地区,并在几个尺度上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治理方面。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可以完全在一种尺度上存在,并且在单一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在治理方面几乎没有问题。第四,图2作为间隙空间的可视化有其局限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它描绘的是一个单中心的大都市结构。

临近间隙。基于与城市中心或其他现有城市碎片的密切关系,郊区内的邻近间隙定义了第一个尺度。这种间隙尺度在单中心城市和城镇中最为明显(它们的城市扩张速度最快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或者在经济不太活跃的城市系统中也是如此。这组可能性包括公园、广场、保护缓冲区和一些限制区、当地服务和基础设施(通常位于内郊区)。

过度间隙。过渡间隙是指,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的空间有助于定义大都市系统内当代城市扩张的特征。在这第二个尺度上,“间隙区域”代表了一个多层次的治理问题,这意味着(通常在单一中心的大都市背景下)需要协调不同的政策部门和城市。大城市公园、军事设施、动物园、工业和研究设施、更大的限制区(如垃圾填埋场和棕色地带)、绿色保护区或生态地貌(如洪泛平原、山谷或丘陵)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规模足够大、位置良好且易于进入,塞利略机场(Cerillos Airport)等空间对最大的国际发展商和政府而言似乎都特别重要(Silva,2015年,2017b)。不太有利的是,它们可能是在临近当地辖区边界上“倾倒”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地方,正如我们将在智利圣地亚哥的开采地点中看到的那样。

区域间隙。作为城市化区域的一部分,不同住区之间的空间定义了第三个“区域间隙”尺度,这意味着政策部门和市政当局之间相应的更广泛的协调,以及与农业、工业、环境和公共工程有关的各种特殊目的管理机构。这个尺度也许更适合多中心的城市化地区,且包含两个或更多独立城市之间的广阔区域。

Scott(2012: xi)认为,这种间隙空间尺度在认知文化经济中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在认知文化经济中,大城市之间的许

Page 7: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菲尔普斯和席尔瓦 7

图2。 间隙空间的四个地理尺度。

多间隙空间都会产生重构效应,显著地重新定义“农村”的含义。这些区域尺度上的间隙在美国似乎很重要,但在欧洲也很重要,比如荷兰的兰斯台德。

偏远间隙。偏远间隙是尺度最大的非城市化地区,位于不同的高度城市化地区之间。 在这个尺度上定义的大部分间隙空间与国家规划政策和环保指定(如国家公园、受保护的生态系统)、以及大型地质和地形特征(如山脉、湖泊、河口)相关。

间隙空间的不同尺度也对现存的城市政治理论产生了影响。邻近尺度范围内的更小、且往往更受约束的间隙空间更有可能代表分散在城市政权式政治中的零散机会(Stone,1989年)。

出于Phelps和Wood(2011)概述的一些原因,那些更大和更少受限制的绿地间隙空间(在过渡和地区尺度上)有可能受增长机器政治的影响(Molotch,1976)。

悬而未决的空间:间隙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

间隙空间有自己的时间性,这在现存的城市政治理论中很少提及。例如,增长机器理论(Molotch,1976)所涉及的是城市增长的情境,并且更确切地说,它假设土地开发过程一直持续且不会减弱,因为地方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有共同利益。然而,即使在城市增长的环境下,间隙空间的那些相互争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也确

Page 8: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8 Urban Studies

保了一些空间(包括最大和私营部门最想要的空间)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上面提到的前塞利略机场无疑就是这种情况,这个黄金地段的开发被不断推迟,部分原因是城市模式的冲突:郊区开发商的“一切照旧”思维与城市规划者看到的、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增长等全球论述的新模式试验机会之间的冲突(Silva,2015,2017b)。即使在城市增长的背景下,衰退也意味着间隙空间的数量在短期内周期性变化,为临时使用 提 供 了 机 会 ( K a m v a s i n o u 和Roberts,2014年)。在城市收缩的背景下,间隙空间的数量可能会长期增加。不应低估土地的临时或短期使用(作为城市间隙数量短期和长期增加的结果)对社会群体、土地所有者和规划政策赋权的影响(Kamvasinou和Roberts,2014: 197)。

这方面的另一个例子是智利圣地亚哥三个著名的私营开采活动场所。图3显示了一个 标 记 为 凹 坑 的 大 型 场 址 , 它 位 于Maipú、Cerrillos和Estación这三个中部市镇的交汇之处,是因砂石开采活动形成的。

在这些地方,开采活动现在都减少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同时在被归类为工业用地但现在有效地成为间隙空间的空间中,还有一些非常小的、与建筑相关的活

动。作为衰败或凋敝的空间,它们也是由可变的时间线构成的“未决”空间,在这些时间线上,它们可能会以某种形式或其他形式开发,尤其是因为它们的所有者积极地试图促进它们的新开发。

术语“模糊地貌(terrain vague)”(Careri, 2002年;Choay, 2003年; Sola-Morales,1995年)强调了城市结构中的时间断裂—间隙空间的未决特征。不同尺度的间隙空间的存在也受到不同的时间性 的 影 响 。 边 缘 地 带 文 献( Whitehand, 2001年; Whitehand和Morton,2004年)提醒我们,间隙的开发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未决状态。也就是说,间隙似乎不可避免地作为开发过程序列的一部分出现(Peiser,2001: 282)。事实上,Brighenti(2013: xvi)认为,城市间隙是一个“被其他空间包围的空间,这些空间要么更制度化,因此在经济和法律上更有力量,要么被赋予更强的身份,因此更容易被识别或更典型化”(Brighenti,2013: xvi)。在这方面,生产价 值 已 逝 去 的 棕 色 地 带(Hebbert,1986年;Yeh和Li,1998年)作为城市蔓延过程中出现的空隙已经被认可。同样,城市蔓延产生的间隙空间未来潜在的生产性和投机性经济价值也常常被

图3。 Cerrillos社区的一个开采地点。

Page 9: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菲尔普斯和席尔瓦 9

顺便强调。在美国的土地转换过程中,农田作为“未决土地”出现(Clawson, 1962: 102)。郊区的开放空间(也许是跨越式发展模式中的一个功能)实际上是开发商增加住宅开发收益的策略的核心( T h o m a s和 Wa l s h, 2 0 0 4年 ) , 正如Hovinen(1977年)和Neuman(1997年)在美国和西班牙的案例中所描述的那样。它们在提高和维护财产价值方面对居民也很重要。

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加突出,在这些国家,经济不对称在平衡城市增长和服务提供方面造成了困难。 Ige和Atanda (2013年)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增长并不是由服务、设施和高效城市管理的成比例增长驱动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蔓延导致了孤立、随意和偶然的空置空间的存在,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和退化性的影响,例如非正规职业、垃圾无人收集的现象、以及空置空间和公园的填塞或其他侵占(Ige和Atanda,2013: 29)。上述描述将间隙空间描绘成“意想不到的”负外部性,即城市增长机制产生的结果是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的监管过程的一部分。

然而,间隙空间的未决性质也有其潜在的社会、环境或生态价值。 Brighent i (2013年)重点关注城市间隙带来的、发挥少数人口和利益群体活力的机会。Gandy (2009年)使用“间隙空间”一词将城市内部的一些区域定义为完全充满自然特征的“野生”土地,以及包含微气候、动植物和地质信息的储存库。Gandy强调了他们的潜力,并指出他们:“展现了一个城市中的城市,这个城市不是为旅游或消费而分阶段管理的,而是向多种选择开放的;是一个不受监管的间隙空间网络,在其中,生态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可以繁荣发展”(Gandy,2009: 152)。

此后,他继续将这些无意中产生的景观定义为“与自然的审美相遇,这种相遇并不是有意营造的”(Gandy,2016: 434)。

然而,间隙空间的未决特征也是对集体消费的基层政治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德国,随着城市收缩而激增的空置场地(或称Zwischennutzungen)的临时或短期使用取 决 于 新 的 城 市 政 治 ( D u b e a u x和Sabot,2018)。通过这种方式,城市间隙

被 作 为 新 社 会 实 践 的 新 公 共 空 间(Stavrides,2014)。然而,它们也可能揭示集体消费政治中可能存在的重要分歧(Castells,1977)。城市政治理论可能对这一主题认识较慢。间隙空间可能是不同集 体 消 费 需 求 之 间 竞 争 的 对象。Gottlieb(2007: 54)注意到,在洛杉矶的空地上再造自然也与利用这些空间满足其他集体消费需求(比如学校、社会住房和垃圾处理设施)的愿望相冲突。

空隙的规划和非规划

塑造城市间隙空间未决性质的物理、法律、规划和监管特征表明,间隙空间是“公 司 和 机 构 储 备 ” 的 故 意 结 果(Northam,1971年)。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城市空隙似乎是规划的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方面,一些空隙是规划过程的预期结果。空地在城市扩张的整个过程中呈现出重要的环境功能,但在包括城市中心、内郊区、远郊区和城市周边区在内的不同范围内,这种功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Douglas,2008年)。市中心和内郊区的大多数绿地都受到保护,很少改变(私人花园、私人社区广场或附近的小公园)。然而,同一个市中心位置的棕色地带间隙空间可能会受到“规划萎缩”的影响,尽管它们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在这里,在任何增长机器逻辑中,可能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地方和国家支出而不是纯粹的私人利益(Phelps和Wood,2011年)。与废弃或未使用的土地和物业相关的“租金差距”(Smith,1982年)在没有规划干预(清理或提供进入场地的道路)的情况下可能无法缩小,即使有了干预,也可能要求城市政治和规划在漫长的衰落期内允许非正规的、临时的或短期的使用(Dubeaux和Sabot,2018年)。在远郊区和城市周边区,更多的土地使用变化主要是因为持续的开发压力变得更大。这里的开发可能会继续,开放空间会消失,因为剩余的未开发土地将首次转化为已开发土地。虽然随着植被的消失或新物种的引进,自然往往被连根拔起,但在开发过程中留下或新建的绿地也将保留其潜在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Douglas,2008: 1113)。

Page 10: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10 Urban Studies

空隙被规划为“开放的”,是为了维持其环境属性,创建安全区或创建不同规模的公共空间。绿色走廊、安全缓冲区、公园和广场便属于此类。这些“空地”预计会带来正外部效应,且通常根据规划法规被保护。

在这种情形下,建筑师和设计师已经将开放空间指定为不同不兼容功能(例如工业 和 住 宅 ) 之 间 的 “ 缓 冲 区 ” 。 然而,Talen(2010年)认为这样一来美国的分区助长了城市蔓延,因为开放空间似乎随机分布在城市扩张区域内,不是因为它们作为公共场所的潜力,而是因为几个先前的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这种现象有很多例子,比如邻近八车道高速公路的住宅区,以及被低密度、单户住宅分区包围的公共设施。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合适的空间模式应当将开放空间或更有弹性的用途放在高速公路附近,高密度的土地用途放在公共设施附近”(Talen,2010: 179)。因此,开放区域也被“规划”为空地,用于吸收影响和保护新的发展;这些缓冲区的空置被定义为城市遏制机制。

另一方面,空隙会以一种“非规划”的方式出现,这是其他已开发地区的出现、经济限制、地理屏障、或土地和物业市场价值下降而产生的、规划制度的意外结果。两个大规模住宅区、废弃地区、洪水河谷或棕色地带之间的空地就属于这类情况,这些空地随着城市的扩张而留在城市领域内。这些空间经常被非正规活动侵占,可能被视为负外部性。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威尔拉尔地区,私营部门的惰性极大地促成了“极端土地空置与市中心工业开发用地供应受限并存的悖论。”(Adams等人,1994: 14)在这里,规划并不是场地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作为土地所有者的规划当局通常比私营部门所有者更积极地提供发展用地。

间隙空间似乎是无规划的,因为建筑师、城市学者、规划者和其他专业人士都在努力将它们填充并缝合成新的秩序形式(Matos,2009: 63)。事实上,矛盾的是,它们可能代表了城市结构中最不受权力约束的空间(Careri,2002年)。因此,间隙空间的规划条件往往是以区域改造的形式出现的,以容纳“旗舰”开发项目,

其成功取决于城市设计实践和支持这些实践的政治导向的法规。在智利圣地亚哥一个前前大规模郊区空隙(因一个前机场而形成)的改造过程中,重点一直是城市设计问题和形态模式,这些是一些工具,旨在将该区域融入周围城市结构。然而,无规划的决策框架使设计程序陷入长期僵局,政治影响了规划方法有效性的所有方面(Silva,2015年,2017a)。奇怪的是,结果,这个精心规划的间隙空间仍然投射出一幅荒凉的图像(见图4)。

最后,城市蔓延产生的郊区景观的一些主要元素(虽然有规划,但显然没有“地方”)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预期之外的结果。正如许多组织由于自身的怪癖而改变或发展一样,空间商品的生产也受到错误和风险的推动”(Easterling,1999: 4)。Easterling所说的“空间商品”的一般生产涉及大规模郊区住宅,但也涉及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之类的东西,它们标志着一些空隙的关系特性,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一个主题。

空隙的关系性

间隙空间富有启示性,但具有矛盾性的关系型场址。当与这些空间相关联的基础设施 是 离 散 的 和 不 相 连 的(Easterling,1999年)时,城市空隙不仅会有较低的关系性,而且这些基础设施还会妨碍相邻建筑空间和居住在其中的社区原本的关系性潜力。此外,城市空隙的关系潜力超出了现存城市政治理论的典型地域视野。

作为基础设施丰富的空间,空隙被认为是“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的主要例子(Relph,1976: 90)。这些“非地方”可以通过合计所有的空中、铁路和公路路线、以及被称为“交通工具”的移动屋来量化(Auge,1995: 79)。与这种基础设施相关联的增强的移动性可能看起来涉及许多“缺乏”,缺乏承诺、依恋和参与,缺乏意义”(Cresswell,2006: 31)。

然而,与可能与移动性基础设施相关联的缺失相反,Vidal对由基础设施网络组成的碎片间隔空间的讨论突出了它们的关系属性。碎片间隔空间的这一特性是碎片间

Page 11: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菲尔普斯和席尔瓦 11

图4。 Cerrillos社区一个前机场的废弃城市设计元素。

重叠、城市碎片缝合和行动网络创建的结果(Vidal,2002: 152)。Vidal定义了城市碎片的“碎片间隔空间”网络,这些碎片在物理上是分开的,但通过线路、通道、干线、管道和其他促进移动的元素连接在一起。4

Pedro Aguirre Cerda市镇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大都市区内,其边界上有几个基础设施空隙。

这些空隙以物理分隔和限制区域的形式出现,尽管这种密集的流动性可能预示着巨大的区域经济潜力,但它却被认为是负面的,因为这些空间不容易到达人行道和附近的工作场所。此外,在极端情况下,如图5所示,这些间隙空间的网络属性会导致它们的不确定性,因为基础设施组件可能会在同一间隙空间中共存,却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功能和有效性。例如,被视为一种高效、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的高速公路,与作为从前主要的商品运输方式遗产、而现在功能较弱的铁路并存。这两者共存于同一个间隙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被污染的管道被用来排出工业残留物,但

是它很难提供一个安全的、更不用说舒适的连接动脉。

绿色基础设施一词给人一种感觉,即间隙空间是城市领土整合的力量。城市蔓延造成的空隙的网络基础设施特性也隐含在Sieverts对间城(zwischenstadt)大型公共工程面临的冲突的强调中。事实上,Keil和Young(2011年)和Young和Keil(2014年)已经明确使用间城(zwischendstadt )的概念来引起人们对基础设施穿越的郊区广阔间隙土地景观的注意。道路穿越的这些地方 也 是 潜 在 的 扩 张 区 域 ( K e i l 和Young,2011: 9)。然而,它们的关系属性很少被充分调动。在加拿大的案例中,间城人口的脆弱性是“由于传统的政治空间和程序未能捕捉到市中心和远郊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Young和Keil,2014: 1590)。

这里,我们还有必要记住,“土地使用规划者的空间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他们自己的城市范围内,这与大多数物流 和 配 送 讨 论 中 的 全 局 关 注 相 反 ”(Cidell,2011: 845)。

Page 12: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12 Urban Studies

结论

显著存在于建筑、艺术和文学研究,以及(在较低的程度上)城市社会学、规划和地理学中的文献片断,都明确关注间隔空间,但往往是为了非常特定的目的。在这里,我们将他们的见解纳入了一个研究议程,希望能在更广泛的城市研究领域引起共鸣。首先,许多与城市空隙相关的现有术语适合在特定的地理尺度上进行分析。因此,我们提出了适合不同地理尺度的、“间隔”一词的定义。为了分析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空间(城市蔓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此等空间),我们提请大家注意两个最相关的尺度:过渡尺度上的间隙和城市区域尺度上的间隙。其次,城市蔓延的间隔空间并不是惰性的。它们由多种用途和活动组成。对间隙空间功能的研究在现存文献中有很好的阐述,我们转而关注间隙空间的重要意义和在其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间隙空间可以根据历史进程来解读,这些进程使间隙空间处于未决状态。此等潜力对于所涉及的经济利益相关方而言最为明显,而这最有力地表明了它们向已开发土地过渡的必然性。然而,在这些空间中也可能存在重要的环境、社会和政

治意义和潜力。其中一些已经在城市自然生态的重建(Gottlieb,2007年)和集体消费中浮现出来。

第三,间隙空间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无论这种空间是否受到监管。规划政策和法规确保了一些间隙空间的一定程度的持久性和功能性。但矛盾的是,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监管会让人觉得城市化是无计划的。“规划萎缩”一词不是指缺乏规划,而是指规划过程面对经济和政治周期时的脆弱性。第四,就“间隙空间”一词能够概括城市蔓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空间之间的关系而言,它也可能被证明是一个综合术语。它可以用来整合以下讨论:构成城市的已开发和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空间;连接两者的基础设施和监管活动及指定;寻求占据两者、并在其上建立身份认同和开展运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团体。

这个议程强调了整合来自建筑环境不同学科的深刻见解的价值。关于边缘地带和扩张地带的文献曾经在地理学中非常突出。关于监管对间隙空间的规模和待定性质的影响,规划者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建筑师们提出的间城(zwischenstadt)和碎片间隔空间的概念引起了人们对间隙空间变得明显的地域和建筑尺度及其关系

图5。 不同的网络在Cerrillos和Pedro Aguirre Cerda这两个市镇的边界上混合。

Page 13: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菲尔普斯和席尔瓦 13

属性的关注。正如我们在智利圣地亚哥的例子中所指出的那样,城市空隙的命运从来都离不开政治,因此,我们的讨论所围绕的四个主题对现存的城市政治理论都有影响。

在后一方面,间隙空间涉及城市的标量与关系本体论。鉴于围绕间隙空间的利益竞争,问“谁的城市”这个问题可能更合适。

间隙空间突出了城市动态和建筑环境的分析视角和规范性议程的不可分割性。空隙对标量和关系本体论的敏感性要求城市政治理论的发展超越将城市视为一个单一的无差别单位的思维。

资助

资金来自智利戈比尔诺(Gobierno de Chile) 教育部、Comisión Nacional de Investigación Científica y Tecnológica(项目代码72110038)。

注解

1. 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可以被识别为一个“社会碎片”,但其住所或日常活动领域可能并不与特定的“有形碎片”重合(Vidal,1999: 159–169)。

2. 这里的反对是反诘性的。规划本身被描述为一种辩证的活动(Gleeson和Low,2000: 12)。

3. 然而,作为城市蔓延各个层面的逻辑对立面(Galster等人,2001年),这些可能构成未来研究议程的一部分。

4. Vidal (2002: 157)指出“物理距离不是网络创建的必要条件;即使一个碎片紧挨着另一个碎片,但是,如果交换被中间元素中断,也可能会使用沟通网络来连接这些碎片。例如,两个社区被铁路设施分开,但通过电话线、人行桥、隧道或桥梁连接起来。

参考文献

Adams D, Russell L and Taylor-Russell C (1994) Land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ndon: Spon.

Augé M (1995) Non-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 London: Verso.

Bennet G and Mulongoy KJ (2006) Review of the experience with ecological networks, corri-dors and buffer zones. Technical report no.

23. Montreal: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100 pp.

Borsdorf A, Hidalgo R and Sanchez R (2007) A new model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The gated communities and fenced c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of Santiago de Chile and Valparaiso. Cities 24: 365–378.

Brighenti AM (2013) Introduction. In: Brighenti AM (ed.) Urban Interstices: The Aesthe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In-between. Aldershot: Ashgate, pp. xv–xxiii.

Bruinsma F, Pepping G and Rietveld P (1993)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Amsterdam Orbital Motorway. Serie Research Memoranda. Faculteit der Economische Wetenschappen en Econometrie.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Careri F (2002) Walkscapes: El andar como práctica estética. Barcelona: Editorial Gustavo Gili.

Caspersen O, Konijnendijk C and Olafsson A (2006)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land use: An assess-ment of urban regional and green structure plan-ning in Greater Copenhagen. Danish Journal of Geography 106: 7–20.

Castells M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London: Arnold.

Choay F (2003) Espacements, figuri del spazi urbani nel tempo. Milan: Skira.

Cidell J (2011) Distribution centers among the roof-tops: The global logistics network meets the sub-urban spatial imagina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5: 832–851.

Clawson M (1962) Urban sprawl and speculation in suburban land. Land Economics 38: 99–111.

Cresswell T (2006) On the Move: Mobility in the Modern West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Dammert L (2004) ¿Ciudad sin ciudadanos? Fragmentación, segregación y temor en Santiago. EURE 30(91): 87–96.

De Mattos C (2002) Transformación de las ciudades Latinoamericanas. ¿Impactos de la globali-zación? EURE 28: 5–10.

Douglas I (2008)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peri-urban areas and human and ecosystem health. Geography Compass 2: 1095–1137.

Dovey K (2012) Informal urbanism and com-plex adaptive assemblag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34: 349–367.

Dubeaux S and Sabot EC (2018) Maximizing the potential of vacant spaces within shrinking cit-ies, a German approach. Cities.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7.06.015.

Page 14: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14 Urban Studies

Easterling K (1999) Organization Space: Landscapes, Highways and Houses in America. Cambridge, MA: MIT Press.

Ekers M, Hamel P and Keil R (2012) Governing sub-urbia: Modalities and mechanisms of suburban governance. Regional Studies 46: 405–422.

Faludi A, Van Der Valk A and Lörzing H (1996) The green heart debate.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87: 448–457.

Foo K, Martin D, Wool C, et al. (2013) The produc-tion of urban vacant lands: Relational place-making in Boston, MA neighborhoods. Cities 35: 156–163.

Gallent N and Shaw D (2007) Spatial planning, area action plans and the rural–urban frin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50(05): 617–638.

Galster G, Hanson R, Ratcliffe M, et al. (2001) Wrestling sprawl to the ground: Defining and measuring an illusive concept. Housing Policy Debate 12: 681–717.

Gandy M (2009) Interstitial landscapes: Reflections of a Berlin corner. In: Keil R (ed.) Urban Constellations. Berlin: Jovis, pp. 149–152.

Gandy M (2016) Unintentional landscapes. Landscape Research 41: 433–440.

Gillham O (2002) The Limitless City. A Primer on the Urban Sprawl Debate. New York: Island Press.

Gleeson B and Low N (2000) Australian Urban Planning: New Challenges, New Agendas. London: Allen and Unwin.

Gottlieb R (2007) Reinventing Los Angeles: Nature and Community in the Global C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ravsholt Busk A, Kristensen S, Praestholm S, et al. (2006) Land system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Examples from the peri-urban area of Greater Copenhagen. Danish Journal of Geography 106(2): 21–34.

Hebbert M (1986) Urban sprawl and urban planning in Japan. Town Planning Review 57: 141–158.

Heinrichs D, Lukas M and Nuissl H (2011) Privatisation of the fringes – A Latin American version of post-suburbia? The case of Santiago de Chile. In: Phelps N and Wu F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uburbanization: A Post-Suburban World?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pp. 101–121.

Hovinen G (1977) Leapfrog developments in Lancaster County: A study of residents’ per-

ceptions and attitudes.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9: 194–199.

Ige JO and Atanda TA (2013) Urban vacant land and spatial chaos in Ogbomoso North Local Government, Oyo State, Nigeria. Global Journal of Human Social Science 13: 28–36.

Jorgensen A and Tylecote M (2007) Ambivalent landscapes: wilderness in the urban interstices. Landscape Research 32: 443–462.

Kamvasinou K and Roberts M (2014) Interim spaces: Vacant land,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uncertainty. In: Mariani M and Barron P (eds) Terrain Vague: On the Edge of the Pale. London: Routledge, pp. 189–200.

Keil R and Young D (2011) Introduction: In-between Canada.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urban mid-dle. In: Young D, Keil R and Wood P (eds) In-Between Infrastructure: Urban Connectivity in an Age of Vulnerability. Kelowna, BC: Praxis(e) Press, pp. 1–18.

Kühn M (2003) Greenbelt and green heart: Separating and integrating landscapes in European city region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4: 19–27.

La Greca P, La Rosa D, Martinico F, et al. (2011) Agricultural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s: The role of non-urbanized areas for ecosustainable plan-ning in metropolitan reg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9: 2193–2202.

La Rosa D and Privitera R (2013) Characterization of non-urbanized areas for land-use planning of agricultural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urban context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09: 94–106.

Lafortezza R, Davies C, Sanesi G, et al. (2013)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tool to support spatial planning in European urban regions. iForest – 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early view): e1–e7.

Larkham P (2006) The study of urban form in Great Britain. Urban Morphology 10: 117–150.

Lévesque L (2013) Trajectories of interstitial land-scapen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rrito-rial imagination and action. In: Brighenti AM (ed.) Urban Interstices: The Aesthe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In-between. Aldershot: Ashgate, pp. 21–63.

Matos RS (2009) Urban landscape: Interstitial spaces. Landscape Review 13: 61–71.

Mohammadi J, Asghar A and Mobaraki O (2012) Urban sprawl pattern and effective factors on them: The case of Urmia city, Iran.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Analysis 4: 77–89.

Page 15: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菲尔普斯和席尔瓦 15

Molotch H (1976) 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 309–322.

Nelson A (1999) Comparing states with and without growth management: Analysis based on indica-tors with policy implications. Land Use Policy 16: 121–127.

Neuman M (1997) Images as institution builders: Metropolitan planning in Madrid. In: Healey P., et al. (eds) Making Strategic Spatial Plans: Innovation in Europe. London: UCL Press, pp. 77–94.

Northam R (1971) Vacant land in the American city. Land Economics 47: 345–355.

Peiser R (2001) Decomposing sprawl. Town Planning Review 72: 275–298.

Phelps NA and Wood AM (2011) The new post-sub-urban politics? Urban Studies 48: 2591–2610.

Phelps NA, Wood AM and Valler DC (2010) A post-suburban world? An outline of a research agenda. Environment & Planning A 42: 366–383.

Raffestin C (1986) Elements for a theory of the fron-tier. Diogenes 34: 1–18.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Sabatini F, Cáceres G and Cerda S (2001) Segrega-ción residencial en las principales ciudades Chilenas: Tendencias de las tres últimas décadas y posibles cursos de acción. EURE 27: 21–42.

Salet W and Woltjer J (2009) New concepts of stra-tegic spatial planning dilemmas in the Dutch Randstad reg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22: 235–248.

Sandström U (2002)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in urban Sweden.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17: 373–385.

Scott AJ (2012) A World in Emergence: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Shaw P and Hudson J (2009) The qualities of infor-mal space: (Re)appropriation within the infor-mal, interstitial spaces of the city.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ccupation: Negotiations with Constructed Space. University of Brighton, pp.1–13. Available at: http://arts.brighton.ac.uk/____data/assets/pdf_file/0003/44850/41_Pamela-Shaw,-Joanne.Hudson_The-Qualities-of-Informal-Space.pdf

Sieverts T (2003) Cities Without Citi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Zwischenstadt. London; New York: Spon Press.

Sieverts T (2011) The in-between city as an image of society: From the impossible order towards

a possible disorder in the urban landscape. In: Young D, Keil R and Wood P (eds) In-Between Infrastructure: Urban Connectivity in an Age of Vulnerability. Kelowna, BC: Praxis(e) Press, pp. 19–27.

Silva CA (2015) Urban sprawl and infrastructural lands: Revamping internal spaces in Santiago de Chile. Geoforum 67: 36–40.

Silva CA (2017a) The interstitial spaces of suburban sprawl: Plann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 the case of Santiago de Chile.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Silva CA (2017b) The infrastructural lands of urban sprawl: Planning potentials and political perils. Town Planning Review 88: 233–256.

Smith N (1982) Gentrification and uneven develop-ment. Economic Geography 58: 139–155.

Sola-Morales I (1995) Terrain vague. In: Davidson C (ed.) Anypla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118–123.

Stavrides S (2014) Open space appropriations and the potentialities of a ‘city of thresholds’. In: Mariani M and Barron P (eds) Terrain Vague: On the Edge of the Pale. London: Routledge, pp. 48–61.

Stone C (1989) Regime Politics: Governing Atlanta, 1946–1988. Lawrence, KS: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Tacoli C (1998) Rural–urban interactions: A guide to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10: 147–166.

Talen E (2010) Zoning for and against sprawl: The case for form-based codes.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18: 175–200.

Thomas J and Walsh R (2004) Urban sprawl.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8: 177–200.

Thomas K and Littlewood S (2010) From green belts to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evolution of a new concept in the emerging soft governance of spa-tial strategies.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5: 203–222.

Tzoulas K, Korpela K, Venn S, et al. (2007) Promoting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 in urban areas u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 lit-erature review.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81: 167–178.

Van Leeuwen E and Nijkamp P (2006) The urban–rural nexus; A study on extended urbanization and the hinterland. 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 36: 283–303.

Vidal R (1999) Fragmentos en Tensión: Elementos para una teoría de la fragmentación urbana.

Page 16: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 Nicholas A Phelps Cristian Silva · 尼古拉斯 菲尔普斯(Nicholas A Phelps)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克里斯蒂安 席尔瓦(Cristian Silva)

16 Urban Studies

Revista Geográfica de Valparaíso 29–30: 149–180.

Vidal R (2002) Fragmentation de la Ville et Nouveaux Modes de Composition Urbaine. Paris: L’Harmattan.

Walmsley A (1995) Greenways and the making of urban for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33: 91–127.

Whitehand JWR (2001) British urban morphology: The Conzenian tradition. Urban Morphology 5: 103–109.

Whitehand JWR and Morton NJ (2004) Urban mor-phology and planning: The case of fringe belts. Cities 21: 275–289.

Wolman H, Galster G, Hanson R, et al. (2005) The fundamental challenge in measuring sprawl: Which l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57(1): 94–105.

Yeh A and Li X (1998) Sustainable land development model for growth areas using G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12: 169–189.

Young D and Keil R (2014) Locating the urban in-between: Tracking the urban politics if infra-structure 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8: 1589–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