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3 周

23
汕汕汕汕汕汕汕 汕汕汕 JOU 4220 汕汕汕汕汕汕 13 汕 汕 13 汕汕27/5/2011 汕汕汕汕汕

Upload: colton-hatfield

Post on 03-Jan-2016

18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3 周. 第 13 堂课: 27/5/2011 黄义忠老师. 今天上课流程. 阅读: 1. 迈克尔摩尔 《 华氏 911》 (感受经典 -- 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 2. 台湾世新大学研究生張瑋容:由 Michael Moore 的叙事策略看纪录片的语艺意涵 观赏 + 阅读 ( 下周讨论): 纪录片 《 蓝色警戒线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3 周

第 13 堂课: 27/5/2011

黄义忠老师

今天上课流程

阅读:1. 迈克尔摩尔《华氏 911 》(感受经典 -- 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2. 台湾世新大学研究生張瑋容:由 Michael Moore 的叙事策略看纪录片

的语艺意涵 观赏 + 阅读 ( 下周讨论):1. 纪录片《蓝色警戒线》2. 侯洪:“新纪录电影与新纪录运动的语境 ”》 , 取自《感受经典 -- 中

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出版社 : 四川大学, 2006 。3. Linda Williams( 1993) : Mirrors Without Memories Truth_History

and the New Documentary 。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

4. 陈刚:“《蓝色警戒线》透过犯罪事实文本解读深层原因分析”,取自《这样创作纪录片》,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 。

張瑋容的论文

一、Moore 作為主角—行動的「展演」案例一、開戶獲贈槍枝案例二、當街以擴音器高分貝吸引注意

二、 Moore 作為訪談者—「動機」的誘發案例一、Moore對Manson的訪談,不打斷、不插話。案例二、親身造訪加拿大,證明自己的觀點。案例三、訪問國家官員,證明自己的說法正確性。

訪問參議員拜倫‧多根和 FBI 退休調查員傑克‧庫能,證實布希與拉登家族的關係以及譴責布希政府讓賓拉登家族於 911事件後搭機離美的行為。

三、 Moore 作為旁白—「全知型」觀點

張瑋容的论文

Corner(2000) 針對紀錄片工作者自己在片中出現身影的「展演」提出了一个新辭彙「 docushow」 (紀錄秀 ) ,認為如旅遊或个人心路歷程的片應該以此說明之。他在文中提到了 Michael Moore 的片為紀錄片創造了新的素材運用,以混合媒體的方式讓紀錄片有了新的面貌 (如動畫 ) 。這同時也帶出了數位時代來臨的一個現象,即跨媒介、混雜的情況愈來愈頻繁。即便是在後現代標榜去中心、模糊界限的時代,紀錄片如此新穎的混雜手法依舊受到不少質疑。紀錄者與攝影機的進入,不論表現了多少的體貼與協助意願,都同時也必然是一種闖入者與打擾者。。。。

“作者說 post-documentary era” (後紀錄片時代 ) 已經來臨,紀錄片不再只是紀錄片,它因為數位時代的來臨而慢慢有了新的面貌,這為數位電子時代所帶來的領域疆界模糊、紀錄片的類型隨之跨界流動的情形做了清楚的闡釋。 Moore 的紀錄片正反應這樣的特點,數位時代使紀錄片處理手法迥異傳統,亦日見創新之道。

張瑋容的论文

而這部片最煽情的部分,就是暗示貧困單親媽媽被福利系統與企業剝削進而造成孩子缺乏照料從而促使了慘案的發生,接著問題的矛頭被指向福利政策與大企業,然而問題的根本卻可能是避孕與人口控制,以及是否人人有權生子的亙古爭辯:如果沒有能力飼養小孩,為什麼要生下來呢?

Moore 身為批判者,批判力道時而過重,時而模糊焦點,並未對社會提出強而有利的建言。他在片中又化身為狙擊利益團體的暗殺者,他狙擊的武器,是紀錄形式的宣導影片。這樣的影片,有娛樂性,具煽動力,然而片中所反映的敘事可能性卻常令人質疑。如同很多軍教片或宣傳片,Moore 的紀錄片意在說服,並未花力氣在提供解決之道,也莫怪乎許多堅持紀錄片典範的學者與創作者會直指Moore 這樣的手法,與其批判的對象不無二致。

張瑋容的论文

Moore 在兩片中的敘事理性強度不足,是極待改善的論述空間。因為迎合流行文化的遊戲規則和極簡化二元對立的認知原則, Moore 在片中太強勢,主導著觀眾及受訪者的思路。 Moore 的價值觀是二元對立的,黑白二分,近乎粗暴;但我們需要一個中間地帶,讓人冷靜思考。觀眾不該全盤接受導演的意見,而該和他人交換想法、閱讀正反面評論。 Moore 近乎野蠻的詰問方式,觀眾對他身為紀錄片導演身分的混淆,畢竟他不是法官,反而為自己招來尋找替罪羔羊之嫌。而這兩部紀錄片難得可貴的是呈現不一樣的觀點,主流與非主流觀點得以平衡。

張瑋容的论文

兩片鮮活展現當今資本主義的邏輯:為了商業利益,美國高官以各種名義 ( 如,为了「自由」 )进军他國;美國的募兵制以最美麗的謊言為外衣,窮人的小孩,特別是黑人,只好入伍當炮灰。伊拉克民眾的傷亡畫面以及美軍被截肢的畫面很具震撼力,特別賺人熱淚,但在流淚之餘必須思考的是, Moore 为整个社會及世界帶來什麼的答案?又或者,他不打算給答案,希望觀眾心中自有答案?那麼, Moore 在片中将問題簡化,尋找替罪羔羊的動作,真的就嫌太過粗暴且鄉愿了。終究,他未能提出一個合理解釋,因此將歷史成因簡化為單一事件,立意雖高但手法粗糙。

新纪录电影的发展脉络

由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在 1993年一篇《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文中提出“新纪录电影”。他认为新纪录电影之“新”,在于肯定了 5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的“真实电影”极力否定的“虚构”手法,认为“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该同于故事片,但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揭示真实或真相”。其原则是”电影无法揭示事件的真实,只能表现构建竞争性真实的思想形态和意识,我们可以借助故事片大师的叙事方法搞清楚事件的意义。”

新纪录电影的主要特征

1. 新纪录电影是积极主张虚构的纪录电影: “新虚构化” (new fictionalization), 《浩劫》导演朗兹曼说:“纪录电影的这种虚构是富有创造性的,显示了非凡的威力和想象力,能够产生真正的幻觉,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完全融为一体。”

2. 新纪录电影是否定传统定义的纪录电影。 3. 新纪录电影对历史问题投以了特别的关注。

新纪录电影和新纪录运动的贡献

1.拓展了纪录电影的表现题材 2.将科幻电影的因素植入纪录电影的制作中 3. 新纪录电影是对“非虚构电影”定义的否定,

同时又是对格里尔孙纪录电影的否定之否定。

埃罗尔• 莫里斯

片名:《蓝色警戒线》或 译为《细蓝线》或 《细细的蓝线 》 (The Thin Blue Line,1988)

导演: 埃罗尔• 莫里斯 (Errol Morris) 片长: 103 分钟

《蓝色警戒线》

1976年 11 月,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一位叫罗伯特。伍德的警官被人枪杀。警方指控的凶手是一名 28 岁的流浪汉伦德尔•亚当斯( Randall Adams )。但是演埃罗尔•莫里斯在 11 年后通过影片中一系列调查、对某些场面的再现,采用事件重现的方法,让我们明显地看到:警方提供的证人和证词疑点重重。

导演在这部纪录片中,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发掘出事件真相并改变了判决结果,可谓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导演莫里斯采访被判死刑、后转终身监禁的罪犯伦德尔•亚当斯( Randall Adams)、指证亚当斯的原告大卫• 哈里斯( David Harris)、案件中的三位证人,以及参与此案侦破与审判的警察、法官与律师们。

通过不同人物对案件发生情形不同角度的描述,莫里斯成功证实亚当斯的冤屈。此片的公映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亚当斯终于 1989年被无罪释放,后成为积极反对死刑的社会活动家。

《蓝色警戒线》

莫里斯的影片里最引人注目,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地方,就是他用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搬演了与案件有关的当事人在证词中所描述的场面。

导演让这些场面的风格化特点和其他段落中那些继承了直接电影最优秀传统的纪实性细节形成了的对比,不但丰富了影片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风格化的处理对搬演的虚拟内容产生了间离作用,从而使这些面具有了一种的自省性质 --- 它明白无误告诉观众:这是对假定情景的搬演,而不是实际发生的事件纪录。

《蓝色警戒线》

“纪录片未必不能像故事片那样成为个人的作品,打上制作人本人的印记。真相不是风格或表现手段能够保证的。真相不是任何事情能够保证得了的” ---莫里斯

“there is no reason why documentaries can’t be as personal as fiction filmmaking and bear the imprint of those who made them. Truth isn’t guaranteed by style or expression. It isn’t guaranteed by anything”--Morris

《蓝色警戒线》

《蓝色警戒线》成为美国纪录片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纪录片,赢得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并入选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保护名单。本片也被很多评论家选为当年的最佳电影。

不过这片子在 1988 年被奥斯卡以“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not a proper documentary) 拒绝给以提名,而引起争议。无论如何,莫里斯在英国卫报列出的世界最佳的 40位导演名单中排在第 7位,拥有着理性的头脑、画家的眼睛和对美国人生活中黑暗荒谬的一面的敏锐嗅觉。

莫里斯的纪录片1. 《蓝色警戒线》 (The Thin Blue Line,1988)

2. 《时间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 1991) :讲述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名出色的科普小说家的霍金教授,在 1988 年撰写了天文科普小说《时间简史》的故事。

3. 《又快又贱又失控》( Fast, Cheap & Out of Control , 1997) :讲述驯兽师、园艺师、鼹鼠专家、机器人发明家这四个看起来全不搭调的人的故事,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工作以及点点滴滴的感悟。这四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隐约却又有着些许关联。

4. 《天堂之门》 (Gates of Heaven) :宠物墓地搬家的故事,而莫里斯通过采访宠物公墓的经营者、赞助商、周围的邻居、宠物的主人,反映出七十年代末美国人的生活状态。

莫里斯的纪录片5.《战争之雾》 (The Fog of War: Eleven Lessons

from the Life of Robert S.MacNamara,2003) : 为 2003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这部纪录片剖析的

中心是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Robert S. McNamara其任职期间对发生的‘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其可怕的后果。他的低极限主义手法深刻的表现了McNamara 颇具争议性的人格并有力地再现了战争的紧张和恐怖氛围。

6.《标准流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2008) 导演莫里斯以调查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照片”的拍摄过程为主线,采访了六、七名已经被捕的涉案人员,让他们描述拍摄照片时的情境,使这段被照片所隐秘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这片子在 2008 年柏林影展并摘得银熊奖评审团大奖,反映当年美军在伊拉克监狱中不人道的一面。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虽然签署了“拍摄受访同意书”,可免除法律的义务,但那并不代表就合于道德。

“拍攝紀錄片,除了街景裡作為畫面背景的人物未能全部同意拍攝,其他在長期追蹤及捕捉的人物,應明確知道攝影機在場,並允許拍攝,這被很多導演視為被拍 者對影片的認可。影片剪輯後,被攝者是否認可自己在影片中的形象,這是一個讓很多創作者棘手的問題。真實的東西往往不逗人喜歡,但如果一部影片都是逗人喜歡的內容,描摹人性、批評社會的紀錄片又將如何成片?同意的最終限度在拍攝階段還是在完成階段?這也許需要法理的討論,而非紀錄片作者出於紀錄片本體的討 論能夠解決。 本文出自【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2009-05-21 P34 銀幕趙珣

纪录片导演的责任在哪里?他何时需忠于个人,何时又需忠于更大的真实?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尽管你的拍摄已经获得了对方的同意,但就性质上来说,你是在运用他人的声音和形象作为一种资源来达到你自己的一定目的,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剥削。

虽然你为了完成影片不得不这么做,但作为主动的这一方一定要有一种自省,要检讨自己的出发点,努力去把握其中的分寸。当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问题时,不要先去计较对方的态度,而是用换位的方法去进行思考 ---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促成他为什么要如此行事的现实境遇。。。。那么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我们到底应该对我们的拍摄对象负什么样的现实责任呢?

让。胡什拍摄《夏日纪事》时机械工安吉洛在上班时间接受摄制组的采访,工头向老板告状,结果被辞退。导演给他找了一份工作。

参考资料: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尊重对方在影片中的合作地位,但更需要尊重的是对方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应该具备的自主能力,可以像朋友一样地关心,但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去迁就对方的愿望,特别在影片的问题上,对所相关事件的表现上必须有你的原则 --- 不能违背事实基本真相。因为你有义务把所看到的事实真相告诉观众,这是作为纪录片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美国 CBS摄制的《 48小时》节目中的一辑,内容是阿巴拉契矿区如何生活,其中有一个涉及家庭暴力的段落,有一个被丈夫打得鼻青面肿的年轻妇女,在法院要求离婚 , 丈夫放火烧屋子。。。但记者还是给丈夫说话的机会。。。。

这部片子里,作者没有掩盖任何关键性的事实,但通过披露事实的方式,给冲突的双方都以恰当的申诉的机会,使一起由家暴导致夫妻离异事件深层的人性悲剧得以浮出 --- 是生活的绝望扭曲人们的现实关系,使这对曾经爱过的年轻人现在视同仇敌。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被誉为法国“真实电影之父” 的让。鲁什 (Jean Rouch)发现作者的身份,其实可以理所当然地由影片工作者与参与的拍摄者,以及被拍摄者共同分享。

真实电影最主要的是它的介入理念—对其拍摄的现实加以影响的意图,不但允许甚至鼓励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互动。

摄影机本身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工具,而同时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导演在其中被赋予了触媒的角色—挑拨者与煽动者,可以参与整个影片的内容或者说影响事态的发展,从而让表象下的真实浮现出来,以挖掘到更本质的真实。最重要的是导演有权去激起某些特定事件的发生,它可以挖掘事件中最富意义的荣宠时刻(privileged moment) ,而不只是被动地等待这些时刻的发生。

《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候洪 等著

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导演不只在《夏日纪事》现身,参与讨论,还邀请片中人物玛瑟琳担任工作人员,甚至在片尾的一场试映会中,邀请片中所有“演员”齐聚一堂观看影片,然后评断或讨论究竟影片是否记录了他们的真实面貌。

创作者这样主动参与的做法,令《夏日纪事》打破了以往作者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和界限,形成了二者与影片的循环互动,创造了新的纪录片风格。

《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候洪 等著

参考文献和书目

1) 林达 . 威廉姆斯 . 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 .1993

2) 侯洪等著 . 新纪录电影与新纪录运动的语境 . 感受经典 -- 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四川大学, 2006.

3 )張瑋容 ( 台湾世新大学研究生 ). 由Michael Moore 的叙事策略看纪录片的语艺意涵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4SHU05760003%22.&searchmode=basic

4) 陈刚 . 《蓝色警戒线》透过犯罪事实文本解读深层原因分析 . 这样创作纪录片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