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際特刊 no14

8
Jan, 2015 No. 14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 人才培育計畫特刊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特刊 發行單位:教育部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發行人:陳竹亭 總編輯:孫語辰 編輯群:王驥懋、梁品文、楊力行、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辦公室、 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網址: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 計畫)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02) 3366-8660 媒體、政府、社會,一起為食安戰鬥吧 陳竹亭:為什麼要辦 SHS-TALKs 《跨閱誌》 〈SHS-TALKs〉 boundary object interactional expertise [ ] [ ] 使[ ] Star SL and Griesemer JR 1989 Institutional Ecology, [ ] (e-portfolio) [ ] [ ] Frank Underwood ( ) [ ] Collins HM and Evans R 2007 Rethinking expertise [ ] (Jigsaw) (problem- [ ] 世界各大學的跨科際課程 - 美洲篇 Translations and Boundary Objects -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in Berkeleys-Museum-of-Vertebrate-Zoology, 1907-39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 387-42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based learning, PBL) 全都錄 如何給個好短講

Upload: ntu-shs

Post on 07-Apr-2016

24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封面故事】邊界物體、互動型專家與跨科際 【世界各大學跨科際課程】美洲篇 【跨閱誌】讓我們一起為食安戰鬥吧 【SHS-Talks】如何給個好短講,又,為什麼要跨科際短講

TRANSCRIPT

Page 1: 跨科際特刊 No14

Jan, 2015 No. 14 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特刊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特刊

發行單位:教育部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發行人:陳竹亭 總編輯:孫語辰

編輯群:王驥懋、梁品文、楊力行、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辦公室、

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網址:http://shs.ntu.edu.tw/shsFacebook: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 計畫)

E-mail:[email protected] TEL:(02) 3366-8660

媒體、政府、社會,一起為食安戰鬥吧

陳竹亭:為什麼要辦 SHS-TALKs

《跨閱誌》

〈SHS-TALKs〉

跨科際

【邊界物體】

【互動型專家】

boundary object

interactional expertise

[

意]

促成不同領域利害關係者間溝通、合作的物質。

[

例]

貝殼錢、加州大學生物博物館蒐集標本所使用的地圖

[

源] Star SL and Griesem

er JR 1989 Institutional Ecology,

[

用]

學生線上學習歷程檔案 (e-portfolio)

[

意]

能透過語言與利害關係者互動,促成利害關係者間合作

[

例]

社會線記者、口譯員、紙牌屋的主角Frank U

nderwood (

註)

[

源] Collins H

M and Evans R

2007 Rethinking expertise

[

用]

拼圖式教學法(Jigsaw

)

、問題解決導向學習(problem

-

[

註]

互動型專家都是好人嗎?

世界各大學的跨科際課程 -美洲篇

詳解參見二至四版

Translations and Boundary O

bjects - Am

ateurs andProfessionals in B

erkeleys-Museum

-of-Vertebrate-Zoology, 1907-39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 387-420

University of C

hicago Press, Chicago.

based learning, PBL)

的相關專業者。是解決社會議題所需的新型態人才。

全都錄如何給個好短講

Page 2: 跨科際特刊 No14

二 版二 版

第七次跨科際教育專題討論會 -

邊界物體、互動型專家跨科際

”跨科際意涵系列討論會最終回

Page 3: 跨科際特刊 No14

三 版

我們如何走到這裡

 2014 年起自三月到十二月,跨科際教育專題

討論會已舉辦第七場,這也是「跨科際意涵」

此一系列討論會的最後一場。這一次,躺在文

獻中靜待被回應的問題是「科技民粹主義」

(technological populism)。

 我們是怎麼走到這裡的?

 這七次的討論會中,前五次的主題皆圍繞在

「為什麼需要跨科際」上。現今的世界裡,社

會分工十分複雜,「事實」與「價值」也越具

不確定性,單一領域的知識已無法處理高度複

雜的社會議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納入與議

題相關的各種利害關係者,透過溝通與對話,

共同構築出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方法。

 這樣的論述挑戰了社會對「專家」與「常民」

兩種角色既定的想像。在跨科際的框架下,解

決問題沒有標準作業程序,而是必須回到問題

的脈絡;溝通成為生產知識的方法,而非只能

出自於學院、圖書館或實驗室;「專家本位」

或「科學中心主義」被揚棄,取而代之的是常

民知識與經驗終於有與專家同桌共談的機會,

常民與專家都是議題的利害關係者之一。若將

這段論述標記在 Collins 與 Evans 所提出三波科

學知識生產活動裡,它將會被歸在第二波的位

置,這段自 1970 年代起反省孔恩式科學實證主

義的浪潮試圖消弭專家與非專家這兩種身份二

分的狀況,「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 及「社

會厚實型知識」(socially robust knowledge) 即是

這類科學民主化論述與實踐下的產物 。

 但是, 跨科際意涵的發展並不單純只停留在

解放常民知識而已,更大的挑戰在實踐的層次

浮現。在第六次的專題討論會裡,我們介紹了

Harry Collins 2002 年一篇「引戰」的論文,這

篇論文指出,「科技民粹主義」無邊無際地將

所有利害關係者納入知識生產的過程中,將會

陷入所有溝通都是空談的風險,增加做出重大

且具時效性的公共決策的困難度。既然解決問

題的溝通過程不能納入所有公民,那麼「誰該

被納入?」及「多少人可以被納入?」的問題

就被凸顯出來了。

 Collins 在他 2002 年的論文裡提出用重新定

義「專家」的方式為上述兩個問題解套。他認

為科學知識生產的進程應該要有第三道浪頭,

強調一種新形態的專家應該被辨識出來,這種

專家與熟悉某種行業的貢獻型專家 (contributory expertise) 不同,可以作為各種利害關係者間

的中介,橋接利害關係者的互動與溝通。這

種 專 家 被 稱 作「 互 動 型 專 家 」(interactional expertise)。

 但是在更深入描繪「互動型專家」為何方神

聖前,第七次跨科際教育專題討論會裡,我們

需要先退後一步,往回看「互動型專家」的前

身「交易區」是什麼。

交易區trading zone

 「交易區」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學科學史學者

Peter Galison 所提出。他發現科學的典範並沒有

像孔恩所言般放諸四海皆準,舉物理學而言,

物理學之下還包含許多子領域,例如理論物理、

高能物理等,同一領域下不同子領域的學者,

在溝通時也可能各自根基於完全不同的方法論

與認識論,導致這些科學家之間無法溝通。

 Galison 的研究主題包含不同典範間的科學家

如何進行溝通、交談。他的「交易區」指涉的

是不斷嘗試進行溝通的過程。如果兩個領域的

學者間溝通有障礙,交易區就會產生,若溝通

順暢就沒有交易區。這個概念被 Collins、Evans和 Gorman 延伸,他們依據溝通者間文化的均

質 / 異質性,以及自願合作 / 強迫兩種溝通形式,

區別出四種不同的交易區 [ 註 ]。

 其中,能讓不同文化間利害關係者合作的「碎

形交易區」(fractionated trading zone) 與跨科際

的理想最為相近,這一類的交易區又可以分成

物質性的「邊界物體」(boundary object) 及非物

質性、以語言作為合作媒介的「互動型專家」

兩種型態。

邊界物體boundary object

 「邊界物體」指透過某些特定物體的設計,

達成不同領域互相合作。這一類的物體可能是

一套標準化的方法,卻也同時需要具備彈性,

可以適應不同使用者使用時的情境與脈絡,也

能兼顧合作的成果有一致性。

  舉 例 而 言, 加 州 柏 克 萊 大 學 的 脊 椎 生 物

博 物 館 (The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 at Berkeley) 的 創 始 者 Annie Montague Alexander與 Joseph Grinnell 在籌備設立博物館時,發現

需要與校方行政人員、業餘標本收藏家、獵人

等各種利害關係者進行溝通、協調利益,才能

獲得建置博物館所需要的標本與資源。在獵人

獵捕的過程中,動物屍體可能會因為使用的工

具 ( 例如子彈槍 ) 而被破壞,使得蒐集到的標本

不完整,但 Annie 與 Joseph 卻希望這些出錢購

買的標本能夠保持原有的樣貌,因此兩人設計

出一套地圖標示系統,要求被招募的獵人出獵

時必須隨身帶著地圖,每位獵人雖然在不同地

點狩獵,但都可以在地圖上標示捕獵到動物的

地點,並註記時間、是否使用子彈獵捕等 Annie與 Joseph 判斷動物屍體優劣所需的資訊。

三 版

主辦單位│主講者│

編輯│攝影│

photo credit │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推動辦公室王驥懋(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博士後研究員)孫語辰(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梁品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Leo Reynolds @ Flickr

既然解決問題的溝通過程

不能納入所有公民,那麼

誰該被納入

多少人可以被納入

的問題就被凸顯出來了

Page 4: 跨科際特刊 No14

 這張讓 Annie、Joseph 與不同獵人可以合作、

互相對話、媒合不同利益的地圖,即是邊界物

體的經典案例之一。事實上,類似的概念也已

經被應用在教學法上,例如 Auckman 便認為

學生數位學習歷程檔案 (e-portfolio) 讓不同學

生的學習經驗可以統一在同樣的框架與媒介

上呈現,不同的學生可以透過互相瀏覽對方的

e-portfolio,尋找中意的小組作業成員。

互動型專家interactional expertise

 相較於物質性的邊界物質,互動型專家則是

用純粹的語言形式促成不同領域間的互動。這

類型的專家雖然不像貢獻型專家是透過實踐來

累積緘默型知識,但是他們因為長期與特定議

題的利害關係者互動,因而不用經過實踐的過

這個案例裡,互動型專家達成溝通的目的,邊

界物體 ( 新的度量方式 ) 則否。

對互動型專家的反思

 Collins 為了避免哪些與多少利害關係者該納

入溝通過程的爭議,選擇重新定義專家,並且

視「互動型專家」為促成不同領域間溝通的橋

梁,原本選擇利害關係者的工作被隱含在互動

型專家橋接不同利害關係者溝通的過程中。此

法一出,自然引起前述第二波科學知識生產浪

潮的擁護者踏伐,認為「專家」的神祖牌才剛

被燒毀,Collins 卻又把幽靈召回,重新定義出

另一種可能宰制問題解決過過程的權威階級。

 科技民粹主義與權威,公平參與公共決策的

權力以及做出公共決策的效率,這兩者間有著

家?互動型專家會比廣納利害關係者還有效率,

還是兩者對解決問題而言都不夠有效?跨科際

教育最後的目的是公民科學,還是培養互動型

專家?這些,都是當今正被激烈辯論的議題!

教學法上的應用

 用邊界物體或是互動型專家輔助溝通,都

是可以操作的形式。課堂上實施這種合作學

習的教學方式,包含拼圖式教學法 (Jigsaw)、

辯論、問題解決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等等。相關討論可以參考以下

兩篇文獻:

‧Smith KA 2000 Going Deeper: Formal Small-Group Learning in Large Classes New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0 25-46,或是

跨科際強調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每個學校需依據所因應的問題發展適合的合作學習方式

程,亦能學到與特定議題相關的特定詞彙與知

識。例如,跑社會線的記者,或是長期進行田

野調查、與在地互動的工作者,累積一段時間

與地方派系互動的經驗後,可能因此獲得許多

的「黑話」、「行話」。

 Collins 的學生 Ribeiro 曾經進行一項經驗性研

究,主題是日籍鋼鐵企業到巴西設廠時,中介

於日本人與巴西人之間的譯者如何促成兩者間

溝通順暢。譯者因為長期與兩方互動,詳熟兩

者文化的差異,這樣的緘默型知識使得譯者知

道哪些句子若單純以直譯處理,會引發雙方不

悅,甚至翻臉、拆伙,因此會謹慎選擇如何詮

釋這些容易造成誤會的句子,使衝突不致發生。

 另一個經典的案例是美國亞利桑那州印地

安 Yavapi 部落、長期參與在地議題的社會科學

家 與 州 政 府 Bureau of Reclamation Engineers 間

因當地水資源管理議題產生的互動。為了促成

Yavapai 部落與政府機構間的溝通,當地社會科

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的度量標準作為共同的溝通

語言,但 Yavapai 部落與政府機構卻都認為這樣

的度量方式無法觸及他們分別所認為應該被討

論的價值與爭議,反而是擔任互動型專家的社

會學者透過在兩方間一來一往的語言互動,說

服所有包含在內的利害關係者同意停止建造水

壩,讓 Yavapai 部落保留他們所居住的土地。在

難以解開的結,許多討論仍因此結而起,不斷

滔滔爭論著。

 這樣的對立也顯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不

同利害關係者間斡旋的角色並不必然一定是為

了公共的目的而行動。這樣的人可能是上述亞

利桑那洲水資源管理議題的在地社會科學家,

也有可能是某種獲取私利的掮客。如果看過【紙

牌屋】影集應該就不難想像,第一季故事情節

裡國會通過的全國教育法案,並不完全是為了

學齡兒童的福祉或公共利益,而是許多政治利

益角力下的產物。

 最後,回到根本的問題:如何辨認互動型專

‧DeZure D 2010 Interdisciplinary pedag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Frodeman R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disciplinar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New York 372-86

 但是使用這些教學法進行跨科際的教育時,

仍需要把持跨科際的核心。跨科際強調沒有放

諸四海皆準的方法,每個學校都應該回到欲解

決的問題上發展適合的合作學習方式。Oxford Handbook of Interdisciplinarity 的作者在書中開

宗明義提到,書裡舉的案例「只是有人這樣

做」,不是一套標準的方法。問題解決導向學

習有很多不確定性,跨科際的學習方式一定要

回到脈絡裡,回到個別學校裡。

四 版

Collins H 2014 Rejecting knowledge claims inside and outside scienc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4 722-35 │Collins H 2013 Three dimensions of expertise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12 253-73│Barry A and Born G 2013 Interdisciplinarity reconfigurations of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Taylor and Francis,, Hoboken│Gorman ME 2010 Trading zones and interactional expertise : creating new kinds of collaboration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 London│Collins HM and Evans R 2007 Rethinking expertis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Ribeiro R 2007 The language barrier as an aid to communicatio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7 561-84│Ribeiro R 2007 The role of interactional expertise in interpreting: the cas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steel industry Stud Hist Philos Sci 38 713-21│Star SL and Griesemer JR 1989 Institutional Ecology, Translations and Boundary Objects -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 in Berkeleys-Museum-of-Vertebrate-Zoology, 1907-39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 387-420│Galison PL 1997 Image and logic : a material culture of microphys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Galison P 1988 History, philosophy, and the central metaphor Science in Context 2 197-212

【引註資料�】

本文只介紹四種交易區的其中一種「碎形交易區」。其他三中交易區類型可參考 Collins, H., Evans, R., & Gorman, M. (2007). Trading zones and interactional expertis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38(4), 657-666.

【註】

Page 5: 跨科際特刊 No14

五 版

世界各大學跨科際課程-美洲篇

作者│王驥懋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推動辦公室博士後研究員)

繪圖│孫語辰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推動辦公室)

1 St Thomas University

 在St. Thomas University,文學院大

學部的學生可以在不同學科間修習規

定內的學分,雖然這樣的課程設計在

概念層次上屬於界科際(interdisciplin-

ary)的範疇而非跨科際,但是在可選

擇修習的課程中部分是以問題解決為

導向且涉及不同利害關係者。而在應

用文學院裡如高齡學系,學生除修習

與高齡議題相關不同領域的課程外,

也需要到社區機構實習,方能取得學

位。

(http://goo.gl/GxqBKQ)

2 Laval University

 Laval University位於加拿大魁北克

省,這個大學的跨科際課程長期與郊

區的區民進行互動,共同規畫、處理

郊區社區沒落、犯罪等問題。

(http://goo.gl/VYTqzM)

3 Alberta University

  加拿大Alberta University開設的跨

領域課程雖然名為界科際課程,然而

實施時有許多跨科際的實作項目,例

如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ies)學

程便以當今重要的環境議題出發,課

程內容觸及環境議題的政治、經濟、

社會、文化、道德等層面。學生畢業

後,未來可以擔任環境律師,或是制

訂環境政策、策略。

(http://www.ois.ualberta.ca/)

4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lumbia (略為UBC)以碩士生為對象的「界科

際研究計畫」(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Graduate Program)旨在提供學生進

行跨領域研究的資源。在策略上,與

校內其他跨領域單位密切合作,如與

Green College(類似台灣大學裡的「書

院」)共同舉辦系列關於跨領域的課

程、工作坊及討論會等活動,使住宿

在Green College不同領域的學生、博

士後研究員以及訪問學者長期互動。

(http://www.greencollege.ubc.ca/)

photo credit: abdallahh@Flickr

photo credit: Kevin Dooley @Flickr

5 Center for Ocean Solutions

  由美國的Stanford University海洋

學系、加州蒙特利灣(Montery Bay)水

族博物館及水族研究中心三個單位共

同成立。該中心視橋接研究端與政策

端間的聯結與網絡、促成兩者間的對

話為保育海洋的進路,核心業務包含

培育具有跨領域溝通及合作能力的領

導人才,且培育的對象十分廣泛且全

面,從大學學生到政府人員、立法者

等皆包含在內。

(http://goo.gl/HOatgQ)

6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

  Arizona University的School of Sus-tainability集中在解決環境永續發展的

議題,並鼓勵學生在修課期間到環境

議題相關機溝實習,在真實世界裡實

際應用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實習後才

能修習總整課程。

(http://goo.gl/VKufXI)

線上地圖含更多學校資訊

http://goo.gl/rKHKBs

Page 6: 跨科際特刊 No14

六 版 跨 閱 誌

讓我們

一起戰鬥吧

談政府、媒體、公民與食品安全

作者│丁逸年 ( 臺灣大學心理所碩士生 )

 台灣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從塑化劑、毒澱粉,到

最近的食用油事件,似乎沒有可信的業者?似乎吃什麼都有問題?以下讓

我們來綜覽台灣政府、媒體以及和民眾之間如何在食安問題上互動,了解

之後,再來看看我們無辜的民眾能做些什麼。

 之前的塑化劑案和大統油案皆以輕判作結 [1][2]。除了讓消費者不滿,更

不信任政府之外,這反映了法律漏洞以及政府執法受民意左右等核心問

題。我們以近期案例來看法律漏洞,餿水油原料來源多樣,可能含重金屬

(如砷、鉛,鉻等 )或是其他有毒微生物 (如黃麴毒素 )[3],但由於這類危害

在體內多為長期累積,就算我身上出現了重金屬中毒的症狀,不能說這就

是餿水油害的,因為我可能在其他地方攝入重金屬。在這個案例中,法律

的確難以從這方面判罰食品業者。但是我們一般大眾對這件事情的觀感當

然不太好。試想今天你喝下一杯水,是蒸餾過的,但是原料來自工廠汙水,

就算檢驗報告說「所有有害物質都在標準值以下」,你喝下去是不是會不

太舒服?其實我們民眾對食品安全期待的是零污染、零風險而非「風險在

可接受範圍內」。

 這裡產生一個很弔詭的問題,如果政府要做到接近零風險當然有可能,

但是要付出的成本非常高,除了大量資金外,廠商也要願意配合。雖然我

們民眾目前多期待政府能做到零風險,但法律上有問題零風險是不可能的

[4]。如同我們憲法總共修了七次,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也不遑多讓在近七

年修了六次。這種分期付款式的修法似乎讓我們看到政府總是承諾要重罰

嚴管,但是總是在大事件爆發後才慢半拍,如此的惡性循環導致人民逐漸

對政府、法律、以及業者自律的能力失去信心。

 當媒體報導食品安全的新聞時,往往在毒物檢驗證據出爐之前,就先以

「標題殺人」,假設食品業者有問題,這好比在童話故事中一定有一個十

惡不赦的壞人,如同食品業者只要被懷疑,那他 (們 ) 就一定有問題!可

悲的是這禮拜電視上都是餿水油,下禮拜媒體焦點又轉到新一波的食安問

題了,所以我們民眾總是很健忘。

 媒體會如此報導食安事件,是由於食品安全問題的新聞本身的特性也導

致媒體不會長期追蹤 [5]。食品安全裡面有風險的議題,而風險這種東西是

「不確定的」,也就是沒有辦法保證百分之百吃了什麼東西會導致什麼病,

是機率問題。但是一般來說民眾不喜歡機率,比較喜歡非黑即白的故事;

況且食品風險又不像伊波拉病毒一樣短期致命。所以,媒體比較不會長時

間關注一個慢性風險,因為沒有收視率。

 回到一開始的發問:我們一般民眾對於食安亂象可以做什麼?這和政治

有一些關連。首先,我們都知道國會監督行政單位,那誰來監督國會?就

是我們普羅大眾。代議士 (立委、市議員等等 )和選民之間的關係近似於

媒體和讀者之間的關係,媒體會迎合讀者口味,代議士會尋找票源並且極

大化選票。如果讀者或是選民的素質差,那媒體和代議士也無能為力,因

為我們要的不是高品質的新聞或是施政。

 換句話說,如果民眾不監督代議士,他們可能會比較懈怠、比較不會自

我砥礪。我們現在擁有比以往更大的力量可以監督政府、媒體,和社會。

其實除了投票,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來表達意見。你可能認為這應該是政

府和代議士的事情,他們才是專業,我們不懂,只需要照顧好自己日常生

活就好了。但是如果選民都不關心代議士的作為,那他們何須認真履行承

諾呢?與其認真工作,不如節省資金全力投入選舉前選票的手段,不是

嗎?

 我們選民為了和代議士之間產生良好的循環,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發

生了什麼事」。這裡用括號是因為大多數民眾看的資訊都是二手或更多手

的資訊,難辨真偽。如果我們關切大統油事件是否輕判,那我們可以去衛

生福利部或司法院尋找相關的判決書。你或許會說:網路上資料那麼多,

我哪知道怎麼找,更別提要找到真正正確的資料?我們除了自己尋找資料

之外,應該更進一步加入相關的議題團體 (例如台灣食品保護協會 ),通常

這類團體會有豐富的資源,而且會聚集有共同想法的人,你或許可以在這

些團體找到「戰友」,一起關注食安議題,了解哪裡可以找到關鍵資訊、

或是要如何向政府或業者表達想法。雖然從體制外去表達意見沒有法律上

的效力,但這的確是民主社會民眾和政府互動的良好方式,這是我們展現

民意的方式,有時候比選票更有力量!我們不再是孤獨的公民,我們會更

團結,凝聚出充滿共識的聲音和力量!

引用文獻及參考資料[1]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8130355-1.aspx[2] 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166156[3] http://www.nownews.com/n/2014/09/05/1400866[4]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57693/[5] J. Eldridge and Facquie Reilly (2003). "Risk and relativity: BSE and the British media."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Cambridge.

更多嚴選好文,盡在 shs.ntu.edu.tw/shsblog/

Page 7: 跨科際特刊 No14

七 版SHS-TALKs

如何給個好短講

Oct17th

Oct31st

Nov14th

 短講準備者必須透過深度思考後提出個人看法,再嘗試向聽眾進行口語溝通。短講準備過程中,第一步是分析觀眾群,因為理解觀眾吸收知識的能力與方式,才能依此確立短講的主軸、深度與內容。第二步是講者儘量勿過度強調自身的專業,而是得因為對演講主題的熱愛包裝自己的理念。第三步是得為聽眾準備一個 take-home message,讓聽眾在離開演講現場後有更多思考的空間。

 多次彩排、錄音或錄影記錄練習的過程,可以幫助講者自我評斷短講時的時間管理是否成功?表達方式是否深入淺出?如何以影像或多媒體娛樂聽眾、使其專注?在台上是否能讓自己的動作與說話方式自然不做作、口條清晰、臉部表情生動、講話速度適中?是否能逐漸克服台上焦慮?進而 enjoy the staging moment !

 講者應該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視覺風格,切勿選擇投影片程式的預設格式,使用風格就像經營品牌一樣,可以讓聽 / 觀眾留下對講者的印象。另外,在簡報外表設計上,通常一張構圖與色彩皆好的圖片,搭配字型與色彩恰當的文字,十分能夠提升投影片的質感。舉「極簡風」(minimalist design) 為例,遵守一張投影片只傳達一個概念的原則,選擇 1 到 2 個互相搭配的主要色彩,就能夠創造舒適的極簡風格。

 對非設計背景的同學,配色、字型、版面等可能十分陌生,但其實善用關鍵字搜尋,就會發現這些技巧在網路上都有一定量的學習資源或工具。當然,也可以請託設計專業的友人協助。無論是求助工具或朋友,簡而言之,在設計短講所使用的視覺媒體時,選定風格後「讓專業的來」,可以節省講者許多時間。

主辦│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編輯│賴翊瑄、 孫語辰 (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推動辦公室 )攝影│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推動辦公室、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SHS-Talk 第一屆跨科際短講系列競賽 -傳思‧ 思傳,是跨科際計畫 2014 至 2015 年間推動的重點之一。賽前數個月舉

辦三場培訓工作坊邀請到國內公開表達相關專業者,分別就表達與口條、媒體使用與整體情意等面向提供見解。本文節

錄三場工作坊精華,想磨練短講技巧的學子們不容錯過。

 短講時需如何調整心態?首要之務是思考講者自身與講題的連結—因為18 分鐘很短,所以演講內容必須是精華而不是重點整理;而思考這個連結的同時需破除對「專業」的迷思,短講內容與講者間的連結不一定在於講者能分享最正確的知識, 而是必須思考個人獨特之處—如特殊的生命經驗或特殊觀點。

 第二是「結構」,好的講者可以舉重若輕地呈現長期累積的成果,而呈現方式構築在聽眾能理解的基礎上。設計結構的過程中有幾個努力方向:(1) 如何破題,從不同角度思考既有問題。(2) 當創意浮現時,要一直想著這些創意,直到找到組織的方法。(3) 把聽眾當成要追求的人,因此講者會用盡辦法理解聽眾的需求。(4) 講者必須選擇聽眾感到最親切的語言,同時調整肢體語言與語調。

為什要辦SH

S-TALK

s

教育傳播基本功的

舞台

 SHS-Talks 正式上路不只是為了搭 TED 的順風車,也不僅是要為 SHS 計畫量身打造有看頭、有賣點的熱

鬧活動,而是因為台灣缺少知識舞台,因為我們的大學沒有教育傳播。

 每一個成功的知識文創事業絕不是只靠市場,TED 的成功主要是讓 IDEA( 點子 ) 在多媒體網路世代有了

全新的詮釋。在 WEB2.0 的場子上,點子除了由專家教導,更可由普羅大眾來定義。庶民的點子與名流賢

士有機會並列,常民能參與知識的舞台已經促成了專業之士和專家學者必須學習扮演新知識份子的角色。

同樣的道理,翻轉教室也在顛覆學校中教與學的關係。大學研究的本質本來就是師生共學,或是教、學互

長的求知活動,所以聞道者後發先至,青出於藍的例子早就所在多有,但是師、生的職分大多仍然受到社

會倫理框架的約束,經不起學生在知識上挑戰的教師畢竟是多數。翻轉教室在東方的學校中真正的挑戰,

應該是教師或制度能否讓學生參與一個有機會平起平坐,攜手共創知識與新倫理的舞台。

 SHS 計畫的目標是培養跨界人才,主張真實問題或議題導向的實踐學習,所以不僅可以順理成章的接受

翻轉教室提倡的創新教、學的挑戰,更適合效法 TED 傳播知識或見識的精神。SHS-Talks 不算創新,只是

因緣際會的要把學生推到時代的浪頭上;但是 SHS-Talks 當然不只是說說講講,因為網路多媒體世代的傳

播更是要結合行銷和服務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為知識找顧客;用專業謀服務 !

 既然說 SHS-Talks 是「知識舞台」,當然就不會拒絕「表演」或「綜藝」。在今天台灣的大學中談表演

或綜藝或許已不足為奇,但是如果拿台灣演藝圈、人民議會或政治殿堂的表現來定義「表演」及「綜藝」,

那就是邯鄲學步、井底窺天。如果說 Hollywood 重新定義了電影藝術;National Geographic 重新定義了科學

影像藝術;TED 重新定義了提供點子的舞台,文化創新正是最能挑戰跨界實力的舞台。SHS-Talks 會有甚

麼樣的面貌,就要看參加的師生如何投入表現,大學能否肩負教育傳播的工作,知識份子是否具備知識、

文化傳承的思維和使命。

跨科際短講總決賽將於2015年 2月 6日舉行,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詳八版 )

﹝表達暨口條訓練﹞工作坊

You are not aprofessional speakerbut a story-teller!

中正大學化學系于淑君 副教授

﹝做自己的簡報﹞工作坊

堅持自己的風格其他的交給專業的來

成功大學電機系張天豪 副教授

﹝如何給個好短講﹞工作坊

用一生的準備前來,是我面對每一次分享的心情

大愛電視臺何佩玲 主持人

跨閱誌完整報導 http://shs.ntu.edu.tw/shsblog/?cat=34工作坊影音記錄 http://goo.gl/oyqjVO

陳竹亭

科學人文跨科際 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

Page 8: 跨科際特刊 No14

媒體常報導「跨界力是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解方」,

但是,不只進職場要跨界力,

解決社會議題也要進行「跨科際溝通」

跨科際與跨界力都是跨領域,但有些許不同,

如果你想釐清這兩者,或不希望人生被大眾媒體左右,

歡迎參加「傳思‧思傳」短講總決賽及靜態展,

了解一直以來被忽略的跨科際,開啟新的生涯選項!

活動官網:http://shs.ntu.edu.tw/shstalk/活動時間:2 月 6 日 ( 五 ) 9:30-17:30 (9:00 開放入場,全日參加致贈精美小禮 )活動地點:臺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開放名額:120 名報名網址:http://goo.gl/4ICbHH活動 FB:http://goo.gl/doJydE活動聯絡人:孫小姐 02-3366-8660指導單位:教育部主辦單位: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