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00
001 TopFloor Nov / Dec 2010

Upload: top-floor

Post on 10-Mar-2016

32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顶层》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关注艺术市场的财经杂志,以“当代艺术价值判断”为办刊宗旨。通过对宏观经济环境和艺术市场交易与数据的深入研究,致力于提供专业、独立的艺术品价值评估与收藏投资建议。 本刊立足纸媒,瞄准高净值人群精准发行,同时通过微博、网站、线下活动等形式增强网络及社会影响力,拉近财富阶层与艺术圈的距离。品牌栏目有“顶层评估报告”、“拍卖解码”、“TAAC评级”、“深度专题”、“特别策划”、“顶层榜”等。

TRANSCRIPT

Page 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001

TopFloorNov / Dec 2010

Page 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Page 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深度专题

上海购买力

在谈上海的购买力时,我们

其实已经撬动了这个城市与

整个当代艺术的深层关系,

不过由于主观和客观种种原

因的限制,本次报道撬开的

只是冰山一角。

深度专题

想象秋拍 [ 下 ] 04 卷首

06 精华

08 微博

2010 年 11 月 27 日晚,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夜场,曾梵志 1996 年作《面具系列》经过 18 次竞价,最终以 2657.4 万元的成交价被收藏家王薇女士竞得。

《顶层》月刊

每月 5 日出版 逢拍卖季微调出刊日期本期为十一、十二月合刊

2010 年秋拍收官之战从北

京移师长三角,泓盛、西泠、

浙商、天衡、朵云轩等都推

出了质量不俗的油画专场,

本期我们选择了泓盛和天衡

两家看点最多的拍卖行进行

拍卖前的分析,其他拍卖行

我们也将通过本刊新浪官方

微博进行直播,欢迎大家的

关注。

目录 Contents

供图 / 香港苏富比

人物

余友涵:我要离得远一点“我不想在画面上搞得不堪

入目。至少我把他从上帝那

个角度拉下来,成为一个人,

一个特殊的人。这是我主要

的目的。”

P16

P30

P09

Page 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TopFloor

2010

主办: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出品人:吕建明

出版:休闲杂志社

协办:上海顶层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主编:杨寅华

副总经理:汤晶

社址:杭州市体育场路 218 号

国内统一刊号:CN33-1308

国际刊号:ISSN1005-0728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1004000088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国外发行代号:M5178

国内总发行:浙江省报刊发行局

承印: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曲宽海 周庆艺

杂志定价:20RMB 30HKD

刊期:单月刊

Editorial Division 编辑机构:《顶层》编辑部 TopFloor Magazine

Chief Editor 执行主编:胡湖 Hu Hu

Planning Director 策划总监:程煜 Cheng Yu

Editor & Reporter 记者编辑:潘丽 顾婳琳 李夏 Pan Li Gu Hualin Li Xia

Design Director 视觉总监:南睿 Nan Ray

Designer 美术编辑:程琳 Cheng Lin

Features Editor 专题编辑:Amanda

Assistant Editor 编辑助理:陈晓文 Chen Xiaowen

Special Reporters 特约记者:沈崴崴 李静 杜卡 徐友玲 Shen Weiwei Li Jing Du Ka Xu Youlin

English Editor 英文编辑:Wallace

上海编辑部:上海市浦东大道 1089 号启泰阁 12 楼 D 座

Suite D, 12F qitaige, Citic Pent-Ox Metropolis Business Hotel, 1089 Pudong Ave. Shanghai

Tel(Shanghai) 电话:021-50280887 021-50281639-807Correspondents Beijing 北京记者站:马莉 Ma Li

Address 北京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郁花园二里 34 号 5 单元 501

Beijing City, Unit 501, No 34, Yu Garden, Daxing District

Tel 电话:010-60242290

Correspondents Chongqing 重庆记者站:李兴强 Li Xingqiang

Address 重庆地址:重庆市四川美术学院 350 号信箱

Chongqing City,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PO Box 350Tel 电话:023-68515753

Contributors E-mail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资讯邮箱:[email protected]

Operating Division 广告代理:上海顶层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Operation Director 运营总监:马登科 Ma Dengke

Bus Business E-mail 商务邮箱:[email protected] 总机:021-50281639

Fax 传真:021-50281639-802本刊新浪微博 : @ 顶层杂志 V http://t.sina.com.cn/topfloor

AMRC 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

内容合作:

平台合作:

档期 Schedule

时间 拍卖行 专场 / 地址

2010-12-08 嘉德广州 中国油画、雕塑、版画 10:00 广州东方宾馆会展中心 C 厅

2010-12-10 上海道明 油画雕塑 10:30 上海希尔顿酒店二楼大宴会厅

2010-12-10 上海泓盛 当代艺术 12:45 上海锦沧文华大酒店

2010-12-10 上海泓盛 油画雕塑 12:45 上海锦沧文华大酒店

2010-12-11 北京翰海 小雅观心—赵庆伟藏油画插画手稿专场 13:30 北京嘉里中心饭店

2010-12-11 北京翰海 郎世宁油画《纯惠贵妃像》专场14:30 北京嘉里中心饭店

2010-12-11 北京翰海 油画雕塑Ⅰ:中国经典美术15:00 北京嘉里中心饭店

2010-12-11 北京翰海 油画雕塑Ⅱ:中国当代艺术16:00 北京嘉里中心饭店

2010-12-12 台北中诚 华人当代艺术与雕塑14:30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 108 号 B2

2010-12-12 中信国际 中国书画 华人西画14:30 新加坡禧街 47 号 中华总商会大厦嘉庚堂

2010-12-12 西泠印社 中国现当代油画雕塑专场19:00 杭州市曙光路 122 号 世贸君澜大饭店三楼

2010-12-13 广东省拍 国画、油画、杂项13:30 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4 号楼

2010-12-13 浙商拍卖 中国油画、雕塑专场15:30 杭州市凤起路 555 号 西湖豪庭大酒店 3 楼

2010-12-15 上海天衡 油画暨雕塑专场19:30 上海衡山路 516 号 富豪环球东亚酒店

2010-12-17 上海朵云轩 当代艺术和油画雕塑专场16:30 上海威海路 500 号 四季酒店三楼宴会厅

2010-12-19 景薰楼 20 世纪华人现代及当代艺术15:00 台北富邦人寿大楼国际会议中心

2010-12-21 北京九歌 油画16:00 北京市天伦王朝饭店 颐和宴会厅

2010-12-22 未来四方 “相信未来”现代艺术专场 北京饭店 C 座金色大厅

2010-12-26 红太阳 中国书画、油画09:36 北京青蓝大厦三层各展厅、会议厅

2011-01-02 南京经典 艺术南京 南京顶级画家19:00 南京察哈尔路 90 号 丁山花园酒店钻石厅

Page 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0 67

78

46

68

72

74

92

94

96

65

80

86

52

56

62

21

14

人物

丁乙 :我不会是一下就红的艺术家 “对于我的作品来说,是开

启了一个不提供阐释意图的

方式,公众从画面产生一种

新的经验,这个经验和大家

以前的经验没什么联系,作

品也没有提供一个形象的名

称和名字来启发你,没有任

何联想。”

刘大鸿 :单位美学不是一种行为艺术 刘大鸿作为中国画坛 90 年代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人之一,

习惯于倒置时空,解构神圣,

对历史冷嘲热讽。他的“我

的大学”展,则将视野转向

了一种同样魔幻,但更加现

实的生活:他作为一个艺术

家个人 20 年来在高校体制内

的存在。

市场报告

纽约市场现暖流!

财评

当代艺术的“短缺”能否继续?制造短缺的最有效方法,是

利用从众心态,很容易使原

本不短缺的商品“短缺”起

来。当代艺术市场出现“短

缺”后,投资回报率水涨船

高。此时,当代艺术的“稀

缺”完全是资本游戏的借口,

甚至价格已与艺术无关。

重视学术性,提防学术性真正的学术性,还得从艺术

家 对 于 艺 术 本 体 的 追 求 实

践,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认识,

艺术家本身的审美能力、创

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来判断。

论坛

收藏家:历史的见证者 VS 财富的守护者

“牛市”之后的三足鼎力——何炬星、吕益民谈金融资本杀入艺术市场后的新格局

现场

双年展的双城记

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穿上皇帝新衣?

南京双年展:“书写”中国某种真实的状态?

看展

Web2.0 时代下的大声展

有效期一个十年的两端

画廊生意经

敦煌画廊:风雨后的平静真实 “我还是做自己在行的事情

吧。做艺术园区,不是我的

专长。”洪平涛说。才一年,

画廊已经有了上升的势头,

可以自我造血了。

P56P21 P67 P86

全球视角

Artprice 年度报告:

2009~2010 年当代艺术市场最新趋势

周边

回归自然本质的北欧式艺术与创意

吴亮答问

中国当代艺术之七

当代艺术需要多方配合“催眠需要双方配合,当代

艺术也需要多方配合,它不

是一个艺术家可以独立完成

的。”——吴亮

TopFloor English

Yu Youhan: I Have To Leave Far Away

DING Yi:I will never be an artist suddenly goes porpular

读者反馈表

26

目录 Contents

Page 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卷首 Editor's Note

激活上海

只要是和市场多少有些沾边的人士,今年的日程表应该

都缺不了上海。上海的艺术圈很少像今年这么忙碌。转瞬又

是新年,有必要对 2010 年全年上海的重大艺术事件做个小小

的盘点:

先说个展,今年艺术市场表现最凶猛的陈逸飞、曾梵志、

周春芽等都在上海举办了个展,而且都是大手笔。其中陈逸

飞和周春芽的个展均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前者是艺术家逝世

5 周年纪念,同时也为拍卖造势;后者是艺术生涯 40 周年回顾,

由一直支持周春芽市场的台湾艺术机构主办,很有点正式登

堂入室的意思。曾梵志的个展更讲究,选择在刚刚落成的上

海外滩美术馆举办,根据西洋教堂量身打造的作品赚足了口碑。

再说美术馆,今年上海突然冒出四五家私营美术馆。如

民生银行的民生现代美术馆,洛克菲勒集团的外滩美术馆,

证大集团的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刘益谦和王薇夫妇的龙美术

馆,还有印尼收藏家余德耀筹建中的私人美术馆。每一个都

血统不凡,每一个几乎都同时是市场的大买家。民生和外滩

两家今年所办的展览已经证明了自身的一流实力,其他几家

必定也酝酿着大动作。

大型展会相对来说不是很新鲜,上海当代、上海艺博会、

双年展、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都是常规节目,质量先不论,

频密的安排、庞大的规模,在气势上已经不输于北京和香港,

不过实际效果还有待市场考验。

拍卖会也有起色,虽然整体来看上海的拍卖公司还是散

沙一盘,与北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新成立的恒利和重组后

的天衡,单季度的拍卖额都达到了 4 亿,已经胜过北京的二

ACTivATe SHAngHAi ArTiSTS

线拍卖行,与一线之间也并非遥不可及。未来的内地拍卖业

前五,上海仍有机会。

上海本土艺术家的市场表现是今年最意外的惊喜,余友

涵、丁乙、刘大鸿等都是当代版块老资历的艺术家,但在市

场上蛰伏已久,今年终于在香港拍卖行上破土而出,成为每

场重要的当代艺术专场最受关注的焦点,价位已从十几万跃

升至几百万。沿着上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卫艺术的脉络,

还有很多艺术家等待着拍场的选择。

当然,不能少了媒体。上海一直缺少关注艺术市场的专

业媒体,《顶层》杂志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空缺。但作为一本

一开始就不想做得与其他媒体一样的杂志,我们的目标绝不

是仅仅只是成为一份本地刊物。

除了纸媒之外,我们也紧追潮流,不断通过新浪微博扩

大网络影响力,及时与网友互动交流,并诚恳的接受和吸取

对我们的批评与建议。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官方微博已

经拥有了 6000 多个粉丝,被转发 5000 多次,收获评论 3000

多条,未来微博还会加速发展。

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维持这一繁荣表象的根本原因其实

无关艺术,而是经济的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上海作为全国乃

至亚洲和世界金融中心所潜藏的巨大购买力,这是本期杂志

封面专题的用意所在。

上个月初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

会上,中国嘉德拍卖的老总陈东升先生感叹“梦想追不上现

实”,我想这所指的不仅是北京,必定也包括正在被激活的

上海。

04

Page 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Page 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06

精华 Other Media

1. 王定乾 (4.5 亿 ) ——砥柱

铭一件就可以让王总笑傲江

湖,成为艺术经纪人的头牌。

2. 陈 筱 君 (1.5 亿 )  —— 专

门经营张大千,有林百里的

绝对支持,成为艺术经纪人

中的头号女士。

3. 吕澎 ( 接近一个亿 )——改

造历史这样一个大卖场,连

国家都动用了,这样的力度

成 就 了 大 陆 艺 术 经 纪 人 的

头牌。

4. 李兰芳 (8000 万到 9000 万 )

 ——80 后最努力艺术经纪

人,人际关系协调最完美,

达到这样的高度绝非偶然。

5. 李苏桥 (7000 万 )——国外

的几个基金和银行的购买,

加上国内中标的合同,还有

和艺术家合作的项目,这些

加起来交易金额就不是一个

小数目了。

6. 陈 冠 宇 (6000 万 )—— 代

理年轻艺术家的一把手,经

纪交易做得风生水起,很多

台 湾 的 老 牌 经 纪 人 都 做 不

过他。

7. 李剑光 (5000 万 )——正是

写实绘画最风光的时候,李

总这两年的生意做得特好。

8. 何 炬 星 (4000 万 )—— 民

生美术馆的负责人,一年帮

美术 馆 买 画 的 基 金 就 不 下

3000 万。

归国十年,陈丹青的作

品几乎在展览上绝迹,他说

自己从未度过如此歧异而分

裂的十年,也是他画得最少,

画得最没有意图的十年,索

性搁下画笔,开始写作。在

参与各种喧嚣的公共事务之

时,画画竟成了他非常个人

的享受,成了无私与自私之

间的平衡点。

“时间、精力与视力,

被写作支离损耗了,可疑的

是,我常毫无诚意地反悔着: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样下

去,会怎样呢?一群人对我

说:写吧,等你的新书;另

一群人恳求我,以至警告:

快回到画室去!有时我会默

然听取,仿佛做了错事,有

时,充耳不闻。写作使我藐

视画画:瞧那股匠气,那点

可怜的好奇心与归属感;画

画 却 一 声 不 响 提 醒 我: 文

字——至少,我的文字——

被假想而夸张的影响,何其

我收藏当代艺术其实是

因缘际会,那时候为了等一

件瓷器或是书画,往往需要

在拍场坐上一整天,我没事

的时候就会走到隔壁去,顺

便看看油画的拍场。那个时

候油画拍场的作品都很好、

很精,但是价钱对我们玩古

董的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尾

数而已,我还记得那时候我

买了一张曾梵志面具系列之

前的作品《我是爸爸》,画

面中人物双手还遮着脸,到

了后来的《面具系列》才把

手卸下来,而刘野《温柔的

杀死你》也是我那时候买的

作品,那时候人民币十万左

右就可以买到很好的作品。

这 样 一 收 也 就 收 了 十

年,一直到两千年以后,突

然发现这些以前我没有太在

中国金牌艺术经纪人TOP 10

陈丹青从未度过这般歧异而分裂的十年

从古到今的线索:王定乾收藏

《No Art》 2010 年 10 月号

《精品购物指南》 2010 年 11 月号

《艺术与投资》 2010 年 11 月号

1

2

3

9. 郭援朝 (3000 万 )——中国

写实画院的负责人,众多写

实画家的总代理。

10. 陈喆 (2000 万 )—— 改 造

历史幕后推手,当代艺术研

究院奠基人,中国收藏家年

会创始人。

撰文、编辑 / 巩晓莉

王维薇

虚妄,唯凝结的颜料是真实

的、可触摸的。每天,媒体

与稿约会寻过来,我申说繁

忙,借以推脱,其实不过是

躲在画室里抽烟。现在这份

展览等于公布了我的隐私:

诸 位 看 见 什 么 稀 罕 的 把 戏

吗?没有。我只是在画画。”

这是陈丹青写在展览前言中

的一段话,十年间写作与画

画 给 他 带 来 的 分 裂 感 可 见

一斑。

Page 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07

TopFloorNov / Dec 2010

英 国 艺 术 杂 志《Art

Review》主导的 2010 年世界艺

术界影响力前一百人名单新

近出炉。美国画廊主拉里 •

高古轩 (Larry Gagosian) 拔得

头筹。算上他刚在巴黎开业

的画廊,高古轩画廊帝国目

前占据了全世界包括纽约、

伦敦在内的 9 个大都市。用

《Art Review》 的 话 来 说,

这些画廊展出的作品“让人

惊叹……具有将其他对手远

远甩在后面的无可比拟的力

量”。这位在艺术品市场里

翻云覆雨的高古轩先生,极

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然

而江湖上却流传着诸多关于

他的传说。很多人崇拜他,

还有很多的人害怕他、敬畏

他。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一

点是:他就是当今艺术市场

的教父级人物。

1980 年, 高 古 轩 在 洛

杉矶建立了第一家画廊,他

告诉自己的朋友,准备用两

年的时间证明自己在这个行

业的价值。1985 年,他在纽

约 SOHO 艺术区建立了“纽

约第一个真正的画廊”,比

其他进驻这一艺术区的画廊

整整早了十年。然后他又开

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狂飙突

进,到目前为止,他在包括

艺术市场教父高古轩的励志发家史

《广州日报》 2010 年 10 月 23 日4

金叶

意的艺术家,怎么一下子都

变成天王了。随着 21 世纪

的来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

形成气候,变成一个市场的

份额,于是后来我把寒舍这

部份出于兴趣的收藏事业,

再开一个寒舍空间,正式进

入专业的经营。这就是我和

中国当代艺术缘份的开始。

我 最 喜 欢 的 还 是 平 面

的 画, 包 括 中 国 书 画 和 油

画,而且随著我收藏的资历

越久,越来越发现这两种画

的种类不但不相违背,反而

中间有互通的元素。现在很

多收中国传统书画的人,也

在收中国当代绘画,大家一

开始会从像是叶永青和周春

芽这样带有中国文人气息的

艺术家作品开始,但是一旦

进入油画的收藏,其实你已

经进入了当代艺术的殿堂。

这其中有一部分的人会走向

写实作品,比如说《清明上

河图》就是当年的写实画,

而另一部分人会走向抽象作

品,对我们来说,太极端的

新媒体的东西,可能还是比

较难接受的。但是像徐冰的

《天书》作品,林百里就很

喜欢,林百里是中国古书画

的大藏家,但是从他看古书

画观点,就会觉得这样的作

品不但有创新,还有延续,

从这个观点看来,我认为中

国当代艺术一定会持续走下

去,因为现在古董已经一物

难求了,金额也越来越高了,

收藏当代艺术作品让这些藏

家多了一个寄托的管道。

伦敦、纽约在内的全球 9 个

最奢华的城市拥有一流的画

廊。他的麾下几乎囊括了近

五十年所有最有名的当代艺

术家。高古轩仿佛是艺术市

场罕有的“第五元素”,具

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有很多

本来并不太出名的年轻艺术

家,只要被高古轩看上,到

他的画廊里“镀上一层金”,

作品价格就能成倍地增加。

高古轩的名片夹里装满了对

冲基金投资者、俄罗斯寡头,

还有大地产商的联系方式。

他的本质是一个商人。

在很多展览中,高古轩会看

似无意地将一些名不见经传

的艺术家的作品摆放在像沃

霍尔这样的“大牛”的旁边,

以提高前者的身价。然而,

“艺术教父”绝不仅仅擅长

这些小伎俩。事实上,艺术

品通常被收藏家们珍藏在家

里,出于安全上的考虑,很

少有人会到处宣扬他的家里

藏着一件宝贝。而他的一个

最大的才能就是和这个世界

上最有钱的收藏家们打得火

热,可以进入他们的家,他

知道那些好东西都在哪里,

众 所 周 知 他 的 记 性 很 好,

而他还有个秘密武器就是相

机。“有一次在拉里的办公

室,我无意中看到了他在我

们家里拍的照片。”Douglas

Cramer 说, 他 是 一 个 前 电

视制作人和一个资深的收藏

家。他被吓到了,然后感到

奇怪,他揣测高古轩是在他

接电话或者在洗手间的时候

偷偷拍下这些照片的。

由 于 掌 握 了 这 样 一 个

庞大的信息库,高古轩得以

卖掉了很多的画作。如果你

告诉他你想要什么,他基本

上就可以告诉你在哪可以得

到,他还会告诉你需要花多

少钱,去把它从现在拥有者

的墙上拿下来。

高 古 轩 已 经 有 差 不 多

十年没有接受过媒体的访问

了。记者们碰到了一个难题,

因 为 几 乎 找 不 到 人 愿 意 好

好地谈论一下他眼中的高古

轩。一个曾经是他的雇员的

画廊老板只是听到记者报出

高古轩的名字就把电话给挂

了。高古轩有着不透明的人

格。他对媒体的谨慎可能源

于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对任何

人解释什么。

“我听说很多关于他的

事情。”艺术商 Zwirner 说。

“比如联邦调查局在监视他,

他欠了 2 亿美元的债,他就

要关门了,他会被俄罗斯的

劫匪暗杀……有的时候我觉

得他自己会喜欢这些流言,

因为他喜欢人们谈论他。”

他 的 一 些 前 雇 员 透 露

了一些关于高古轩的冷血传

说,一位昔日的手下说,他

曾经告诉高古轩一单关于雕

塑家理查德 • 塞拉作品的委

托可能要被取消了,因为这

对委托人夫妇当中的女人发

现得了癌症,“可是所有的

主顾都是死了的和快要死的

啊!”高古轩为此大发雷霆,

挂了电话。

Page 1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08

@ 欧宁:我和 Lessig 说,刚

获得古根汉 Hugo Boss 艺术大

奖的 60 岁德国艺术家 Hans

Peter-Fieldman 其实是一个宣

传 Creative Commons 的 最 好

范例,他从不把自己称作艺

术家,不在画廊系统销售他

的作品,也不在乎署名权,

他制作作品的材料都来自日

常生活的收集,并乐于把它

和普通人分享。据说他和他

妻子靠开一家礼品店为生。

11 月 14 日 23:19

@ 嘉德在线:昨天去找一个

业内的朋友聊天,艺术品虽

然是跟“物”打交道,但其

实真能玩儿进去的人,都是

超越了“物”,而定睛于心

与灵的关怀。没有什么冬季

比心灵的严冬更冷酷,更难熬。

12 月 3 日 12:06

@ 先举手后发言:我极其个

人的看法:中国艺术品市场

太火的结果,或许会引发政

府的过度关照,社会普遍的

挑剔心态,以及在税收等方

面的麻烦。这是值得担忧的

事情,最终把一个相对市场

化的市场管制起来。

12 月 5 日 22:37

@ 马良:我奶奶是个农村妇

女, 早 就 过 世。 我 16 岁 回

乡她曾教我念一首旧诗:有

花堪折直须折,末待无花空

折枝。后来大些才理解其中

深意。再后来读书见有些掉

书袋的人说这是首不甚光彩

的诗,妓院里劝客用的。从

此开始厌恶那些心硬脑残的

知识分子,世间万物的美和

光 彩 都 是 人 心 所 赋 予 的,

他 们 并 不 如 一 位 农 妇 更 懂

人生。

12 月 6 日 12:12

@ 任兰 Wawa:近来艺术圈

涌起一股暗流:冲出朝阳,

走向十三陵置业。艺术家甲

豪掷一千万,购入一座院子。

据说,当地行情为一百万一

栋 250 平 米 独 栋 别 墅, 两

百万可换到 500 平米 . 有人

问乙是否动心,乙回答:“我

阳气不够旺。住那儿去,岂

不是‘两个幽灵鸣翠柳,一

行 鬼 魂 上 青 天。 窗 含 西 岭

俏狐仙,门泊前朝万里坟 '

吗?”

12 月 2 日 23:06

@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吴 作 人 被 盗 作 品 现 身 拍 卖

行。刚刚获得的消息,吴作

人 24 年前在参加中央美院

陈列馆举行的校内老师作品

展时被盗 2 张,同时被盗的

还有 8 张作品。24 年后,吴

作人被盗作品《千里云山》

在两天前结束的保利秋拍上

拍卖,拍品号 1955,落锤价

310 万元。目前警方正在调

查中。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

会将对此保持密切关注。

12 月 4 日 16:45

@ 尤永:下午,王中军先生

和冯小刚导演来匡时预展看

画。冯导看画认真,甚至能

区分王沂东不同作品的色层

层次和肌理层次。他是一个

爱画的人,能够辨别那种艺

术家笔底传达的精微。

12 月 5 日 00:37

@ 暖大人:一个中国艺术

家怎么才能知道他已经出名

了?当他有机会为木桐酒庄

设计酒标的时候。顶级的法

国 波 尔 多 葡 萄 酒 生 产 商 木

桐 • 罗斯柴尔德酒庄宣布将

邀请 47 岁的中国艺术家徐

累来设计他们 2008 年份葡

萄酒的商标。给木桐酒庄设

计 过 商 标 的 其 他 艺 术 家 还

有萨尔瓦多 • 达利和胡安 •

米罗。

12 月 5 日 23:59

推荐关注:@Gloria 关予 @ 木木屑 @ 梁远苇

@ 王高伟 ART @zhibubu 刘治治

@ 白盒子艺术馆 @ 瞿广慈

@ 尤永 @I 谢晓冬 @ 孙冬冬冬

@ 洪东禄 @ 洪绍裴 @ 朱青生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吴亚男

@ 薛继业 @artforum 中文版

@ 马小鸥是我不是别人 @ 阎玉婷

@ 策展人白微微 @ 健崔 @ 何森

@ 阎玉婷 @ 窦子 Karma

@ 杨冕:昨天在南京最高的

酒吧喝酒,聊天聊得特高兴,

谈间有人说,南京一哥们有

30 亿的国画收藏,现在要买

当代艺术,先买了一张李松

松的,我马上问:“是卷起

来了吗?”众人爆笑。

10 月 29 日 19:30

微博 Micro-blogging

Page 1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09

TopFloorNov / Dec 2010

深度专题 Feature

想象秋拍[下 ]

iMAgine THe AuTuMn AuCTiOnS□ 顶层艺术评估中心︱文

在本月 6 日北京匡时 2010 年秋拍落幕之后,今年秋拍的下半场就从北京转移到长三角的上海和杭州,上海泓盛、西泠拍卖、浙商拍卖、上海天衡、朵云轩等拍卖行都推出了质量不俗的油画专场,本期我们选择了泓盛和天衡两家油画看点最多的拍卖行进行拍卖前的分析,其他拍卖行我们也将通过本刊新浪官方微博进行即时的拍卖预测与直播,欢迎大家的关注。

Page 1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0

深度专题 Feature

上 海 单 元 最为 耀 眼, 资深 前 卫 艺 术家集体亮相, 这 次 灯 光 打向孙良。

泓盛今年秋拍 “当代艺术”与“油

画雕塑”两个专场的拍品数量比

春拍都有所减少,但亮点却更多也更突

出,主要有三个:其一是眼下最热的上

海艺术家,泓盛比其他拍卖行更具优势;

其二是当代艺术专场首次出现多达 7 件

的 200 万估价以上的作品,但同时也伴

随着一定的风险;其三则是林风眠和吴

冠中的两件估价接近千万的作品。

与这次泓盛大件作品成交普遍具备

的不确定比起来,毛旭辉、庞茂琨、黄

锐、肖鲁、仇晓飞等人作品的质量与估

价则很具可买性。

最完整的上海单元:在香港拍卖行

的带动下,上海艺术家成为今年当代版

块最大的黑马,多年来泓盛一直不遗余

力的发掘和培养上海艺术家的市场,这

次自然不遑多让,以“20 世纪末上海

的激进艺术”为这一单元的名称,推出

了 9 位上海艺术家的 14 件精品。

入选的李山、薛松在拍场上常见,

余友涵、丁乙则是今年的热门。李山的

两件都是早期作品,特别是其中一件《胭

脂》,创作于这一系列的创始年 1989

年,展现了 “毛形象”还没有出现的

最早状态,殊为难得,160-200 万元的

估价非常合理;薛松的作品《夜泊牛渚

怀古(唐,李白诗,毛泽东书)》,创

上海泓盛

作于 2008 年,主要以尺寸见长,达到

280×200cm×2, 80-120 万元的估价大

大高于以往作品;余友涵作于 2003 年

的《抽象》是其 1984 年开始的持续 6

年的“圆系列”的延续,这一系列此次

是首次在拍场上出现, 估价 80-120 万

元,起点并不低,可能会开启余友涵“毛

系列”波普作品之外的另一成功系列;

丁乙的两件“十示”都是成熟的纸本作

品,其中一件 2004 年作的红色《十示》,

高度接近 3 米,很具卖相。

这一单元同时也是这一专场最值得

关注的艺术家是孙良,参加过 89 中国

现代艺术大展和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与余友涵、李山等一样属于上世纪上海

最重要的前卫艺术家之一。自 2007 年

秋拍以来,孙良的高价作品全部在上海

泓盛产生,而除了上海和杭州两地拍卖

行上拍之外,其作品极少在其他地区拍

场出现。

此 次 孙 良 上 拍 两 件 作 品, 其 中

1990 年创作的《最后的诱惑》属于孙

良非常早的“表现主义”时期的作品,

刚刚脱离具象,色彩和笔触强烈,富含

神秘主义和宗教气息,表达了那个敏感

的年代艺术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绝望以

及对死亡的迷恋,是孙良早期的重要代

表作。这件作品继今年春拍孙良的《红

豹》之后再次被作为泓盛“当代艺术”

专场的图录封面,估价达 320-420 万元,

可见期望甚高。另一件《迷幻》创作于

1999 年,是 90 年代以后最多见的风格,

尺 寸 为 80×80cm, 属 于 细 腻 的 小 品

之作。

孙良高价作品出现的更关键意义在

于,他极有可能成为继余友涵、丁乙之

后又一个市场被激活的上海艺术家,刚

刚结束的佳士得秋拍已经又拉高了刘大

鸿,而上海艺术家在拍场的崛起又绝无

可能会漏掉孙良,现在东风已至,就看

买家的眼光了。

200 万之上的冒险:除孙良和李

山之外,此次“当代艺术”专场还有

张晓刚、王广义、尚扬、岳敏君、叶永

青 5 人有作品估价达到这一级别。张晓

刚 1998 年创作的《大家庭系列之童年

No.2》,尺寸为 130×100cm,曾在 08

年浙商拍卖春拍上拍,估价 700-900 万

元,1142.4 万元成交,张晓刚的顶级作

品虽然已重回高位,但中等级别作品的

价格却并未回暖,这张在市场最高点买

入的小尺幅作品,此次重现拍场依然给

出相同估价,也许不会再有那么幸运。

剩下几件中,王广义、叶永青作品

的估价过高,岳敏君 2007 年的大型雕

塑《生命中的色彩》属于市场较陌生的

作品,这三件都存在一定风险。相反,

尚扬 2006 年作的《董其昌计划》,则

是尚扬近年集大成的作品,虽然估价达

480-680 万元,但这个高格调、半抽象

的自然风景系列,很有可能代表未来市

场追逐的一种风格,打破尚扬个人纪录

的可能性很大。

林风眠和吴冠中:“油画雕塑”专

场为传统油画,主要是林风眠和吴冠中

的两个大件。林风眠的纸本彩墨《秋山

图》估价高达 850-1050 万元,是其作

品至今为止的最高拍卖估价,这件作品

创作年代未注明,但在林风眠作品真伪

问题已经甚嚣尘上的今天,最主要是来

历清楚,这也是这件作品的最大卖点,

同时 68×139cm 的尺寸在林风眠单件纸

本中也属少有的大尺幅,如果确属真迹,

则成交看好。

吴 冠 中 1973 年 作 的 油 画《 紫 竹

院早春》,尺寸为 60×81cm,估价为

780-980 万元,和吴冠中已成交的千万

元上下的油画相比,此件画面美感一般,

不具备引起激烈竞投的基础,在预估价

内成交的可能性更大。

Page 1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1

TopFloorNov / Dec 2010

5 6

1 2

7

3 4

2. 吴冠中 1973 年作《紫竹院早春》油彩 画布 估价: RMB 7,800,000-9,800,000

4. 肖鲁 1989 年作 《对话 ( 摄影 3/10、录像 2/8)》摄影、录像 估价:RMB 360,000-460,000

5. 孙良 1990 年作《最后的诱惑》油彩 画布 估价:RMB 3,200,000-4,200,000

6. 王广义 1998 年作《大批判——吉利》版画 估价:RMB 5,600,000 - 6,600,000

7. 毛旭辉 1992 年作《有拱门的棕色调家长图》油彩画布 估价:RMB600,000 - 800,000

1. 林风眠 约 1979 年作《秋山图》彩墨 纸本 估价:RMB 8,500,000-10,500,000

3. 尚扬 2006 年作《董其昌计划 3》(三联幅)综合 媒材 估价:RMB 4,800,000-6,800,000

Page 1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2

华 氏 接 手 天衡 油 画 的 首次 表 演, 早期 大 师、 写实 和 当 代 艺术, 该 有 的都有。

天衡的油画专场在取消两年整之

后,今年秋拍终于恢复,担任这

一板块掌舵手的是华氏画廊董事长华

雨舟,与之前和上海国拍的合作不同,

这次华氏出手大为不凡,整个油画雕塑

专场共 111 件作品中有 27 件作品估值

达到 100 万元以上,全场预期成交额在

0.6-1 亿元之间。

老油画很多老面孔老油画件数与估值大约都占整个专

场的五分之一,20 多件作品中估值最

高的是吴冠中和吴大羽,值得注意的是,

其中很多作品都不是第一次出现。

吴冠中 1989 年作布面油画《春雨》,

尺寸为 37×44cm。这件作品笔墨删繁

剩简,设色清艳脱俗,在今年秋拍整体

质量不高的吴冠中油画中可算小尺幅的

佳构。不过,这件作品在 5 年内已是第

4 次上拍,前 3 次均以 130 万元左右的

价格成交,而这次在天衡则以 320-550

万元的估价上拍,挤压了不少未来的上

涨空间,出手需谨慎。

吴大羽 1950 年作布面油画《京韵》,

尺寸为 64×45cm,曾在 2008 年苏富比

秋拍以 191.84 万成交,此次再度上拍,

估价为 250-350 万元。吴大羽的《京韵》

系列在市场较为少见,这张的尺寸在所

有作品中算非常大的,这样的估价比较

合理。

苏天赐 1991 年作《江南四月》也

上海天衡

是多次上拍,同名作品曾在 2006 年浙

江南北秋拍以 22 万元成交,而根据雅

昌网的数据,另一件名为《丝绸之路》

的苏天赐作品,其画面与《江南四月》

几乎完全一样,已上拍 4 次,3 次流拍,

其中 3 个上拍纪录的尺寸与《江南四月》

基本吻合,到底哪件是真迹,值得买家

留心。

其他如朱德群《抽象》、徐悲鸿《喜

马拉雅》也都不是拍场首见。

写实大件有望冲高专场中写实油画约占 25 件,包括

全场估价最高的前两名。

石冲的《预言家》曾在 2009 年保

利秋拍中以 336 万元成交,这次估价

420-650 万,是全场估价最高作品,作

为石冲最重要的早期作品之一,再考虑

到今年市场对八九十年代标志性作品以

及写实油画的追捧,这一估价非常理性,

如果现场竞拍激烈,超过最高估价的可

能性很大。

陈逸飞 1990 年作《藏民》参加过

今年上海美术馆的“陈逸飞艺术展”,

作品来源是伦敦玛勃罗画廊。这张《藏

民》不算知名作品,但贵在创作年代早、

真伪有保障。如果 12 月 11 日翰海上拍

的估价 1800-2500 万的陈逸飞《父与子》

能拍出佳绩,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其西藏

题材作品整体上涨,这幅首当其冲。

王沂东 2004 年 作《 心 事》 估 价

300-500 万元,风格属于最具卖相的一

类,这是王沂东首次有这样高价的作品

在上海上拍,也有可能突破最高估价。

当代部分看点均匀此次专场更多的看点还在当代艺

术,75 件作品包括了曾梵志、F4、徐冰、

周春芽等 60 后高价天王,还有尹朝阳、

季大纯、夏俊娜、欧阳春、高瑀等二十

多位热门中青年艺术家,此外,上海艺

术家和日韩当代也是华氏的特色。

几位 60 后没有特别高价的作品,

质量偏向中等。张晓刚 2 件小尺寸的“血

缘”系列估价便宜,另一张 1989 年作

《无题》也值得考虑;方力钧《2006.9.1》

估 价 240-380 万, 卖 相 一 般; 周 春 芽

2008 年作《枇杷树下》属于跑题的作品,

价值只能在同样尺幅的“桃花”之下;

岳敏君 2000 年作《记忆 No.4》相对而

言卖相最好,但不是特别重要的代表作,

而且是二次上拍,400-600 万的估价已

不保守。

曾梵志 1993 年 作《 精 灵》 曾 在

2006 年 有 两 次 上 拍, 成 交 价 分 别 为

19.9 万元和 74.88 万元。动物题材在曾

梵志的早期作品中曾零星出现过,直到

近几年曾梵志才将“动物”元素重新加

入到大型的“乱笔”绘画中,而有趣的是,

这张《精灵》的底部竟然有两处地方笔

触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到今日“乱笔”系

列的端倪。这次第 3 次上拍,估价调整

到了 350-550 万元,如此巨大的涨幅,

应该是考虑了 2006 年至今曾梵志市场

地位的提升,并将这幅画作与“乱笔”

系列的渊源作为最大卖点。换言之,《精

灵》值不值这个估价,就看买家是否相

信这件作品今后会成为评价曾梵志艺术

历程的一个标志性作品了。

上海艺术家里面,孙良只有一幅

小作品,丁乙一张 2006 年的尺幅达到

3 米的《十示》不容错过,薛松作于

2004 年的大尺幅政治波普《时光》可

能已不合市场口味。申凡作于 1993 年

的《93-82 1993》三联画则是艺术家较

早时期的重要作品,估价 80-120 万元

也达到了艺术家历史最高估价。王向明

今年创作的《向大师致敬 - 波波为了祖

国和人民》在周立波微博事件之后上拍,

则显得有点尴尬。

深度专题 Feature

Page 1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3

TopFloorNov / Dec 2010

1. 吴大羽 1950 年作 《京韵》纸本油彩 估价:RMB 2,500,000-3,500,000

2. 石冲 1988 年作《预言家》油画 画布 估价:RMB 4,200,000-6,500,000

3. 向京 2002 年作《礼物》玻璃钢、丙稀、玩具等 估价:RMB 2,200,000-3,500,000

4. 陈逸飞 1990 年作《藏民》油画 画布 估价:RMB 4,000,000-6,500,000

5. 丁乙 2006 年作《十示系列》综合材料布面 估价: RMB 1,200,000-1,800,000

6. 徐冰 2000 年作《新英文书法系列》纸本水墨 估价:RMB 2,200,000-3,600,000

7. 吴冠中 1989 年作《春雨》布面油画 估价: RMB 3,200,000-5,500,000

6 7

1 2 3

4 5

Page 1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4

市场报告 Market Report

纽约市场

现暖流!WArM CurrenT APPeArS in neW YOrk MArkeT□ AMRC 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 马学东︱文 成交额再上 2 亿美元

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夜场拍卖情况

对于观察纽约艺术市场整体行情的走势

具有“风向标”的意义。纽约苏富比印

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拍卖这次上拍作品

的数量 61 件,这也是该公司自 2005 年

(上拍 60 件)以来上拍作品数量第二

少的一次,这反映出苏富比在拍品数量

的控制上较为谨慎,最终成交了 46 件,

成交率 70.41%。观察 2003 年至今该专

场的历史成交率的变化,这个成绩只略

高 于 2003 年 70.18% 的 成 交 率 和 近 期

市场行情较为低迷的 2008 年 64.29% 的

成交率,与市场行情向上抬升的过程中

2004 年至 2007 年相比,成交率显然还

没有完全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但是这场

拍卖的成交额达到 2.27 亿美元。此前,

纽约苏富比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

拍卖只有 2006、2007 年、2008 年三次

的成交额超过了 2 亿美元,这次的 2.27

亿美元,仅次于 2006 年的 2.38 亿美元

和 2007 年 2.69 亿美元。夜场的成交额

再度超过 2 亿美元这根行情线,显示出

两年的金融危机对于纽约艺术品拍卖市

场的影响正在慢慢减弱。另一个证明市

场复苏的证据就是高价的出现,本场拍

卖有 4 件拍品的成交额都在 1000 万美

元以上,20 世纪意大利著名艺术家阿

曼德蒙 • 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性感的裸

女》更是以创纪录的 6896.25 万美元的

高价成交,不仅是创出当场拍卖最高

价,同时也创出了莫迪里阿尼作品在拍

卖市场上的最高价,该件作品的估价超

过 4000 万美元,最终被一位匿名买家

以如此高的天价格买走,充分说明目前

藏家的心态。2004 年 11 月,莫迪里阿

尼莫迪里阿尼描绘他妻子珍妮 • 霍伯特

的肖像作品以 3130 万美元的成交价创

下其个人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最高价。本

场拍卖中,莫迪里阿尼的另一件作品《珍

妮 • 霍伯特肖像》也以 1912.25 万美元

高价成交。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 • 莫奈的作品

《睡莲池》以 2472.25 万美元成交,超

过拍卖之前的最低估价 2000 万美元。

1998 年这件作品在纽约苏富比当时是

以 99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12 年的时

间这件作品的价格翻了两倍多。野兽派

左图 . 阿曼德蒙·莫迪里阿尼《性感裸女 》纽约苏富比 2010 年 11 月 USD68,962,500

右图 . 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拍卖现场

亨利·马蒂斯 《裸体的背部》4880.25 万美元纽约佳士得

每年的 11 月份就又进入到一年中最重要的秋季拍卖季,全球

艺术品重要藏家和画商、媒体全都将目光聚焦在居于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心位置的纽约。而在这个拍卖季最重要的“开场大戏”就要属纽约苏富比和纽约佳士得两家拍卖公司举行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拍卖。这两个专场的成交情况如何基本会奠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的基调。下跌了两年的艺术品拍卖的中心市场究竟是会有所回升还是继续震荡就看这两场拍卖交出的成绩单来决定了。2.27 亿美元和 2.31 亿美元分别是 11 月 2 日和 3 日晚纽约苏富比和纽约佳士得举行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拍卖成绩,从数字看,这样的成绩显然还算说得过去,更重要的现象是市场又产生了高价,高价的出现正是藏家恢复信心的重要表现,而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Page 1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5

TopFloorNov / Dec 2010

125519200

194289600

130126000

238670000

269741600

223812500

181820000

227561000

394977200

146715000

65674000

231439500

491472000

代表艺术家亨利 • 马蒂斯的作品《椅子

上的舞者》也以 2080.25 万美元成交;

作品价格位列本场成交价前 10 位的其

他几位都是现代艺术史上响当当的大师

级艺术家,帕布罗 • 毕加索、乔治 • 布

拉克、马克 • 夏加尔、琼 • 米罗。美术

史上大师们的作品再度赢得藏家在资金

层面的关注也往往是市场从熊市转向牛

市的前兆之一。( 表 1)

买家踊跃纽约佳士得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

场拍卖此次上拍了 84 件拍品,成交 67

件,成交额也突破了 2 亿美元,达到 2.31

亿美元。从去年该专场仅有 40 件拍品

到今年的 84 件拍品,这个侧面反映出

委托人和佳士得公司对于市场走势的信

心。79.76% 的成交率则是买家对委托

人和拍卖公司信心的有力回应,这个成

交率非常接近 2007 年同期该专场曾取

得的 81.32% 的成交率。2.31 亿美元的

成交额轻易的超越了 2008 年同期该专

场的 1.46 亿美元和 2009 年同期 6567.4

万美元的成交额,尤其是与 2009 年惨

淡的数据相比,成交额的增长幅度达

到 252%。尽管增幅明显,但与 2006 年

纽约佳士得秋季拍卖时该专场曾创出的

4.91 亿美元的单场纪录相比,2.31 亿美

元也是那场拍卖成交额的一半。话说回

来,这场也有 3 件拍品以超过 1000 万

美元的价格成交。亨利 • 马蒂斯的雕

塑作品《裸体的背部》是这场拍卖的亮

点,这件马蒂斯精彩的雕塑创作最终以

4880.25 万美元的高价被全球知名画廊

高古轩画廊买走,马蒂斯之前作品拍卖

最高价是一件静物作品《杜鹃,蓝色和

粉红色的地毯》,当时是在伊夫 • 圣 •

洛朗专场拍卖中以 4590 万美元成交。

据相关媒体披露,那件作品被高古轩画

廊的重要客户对冲基金大亨斯蒂文 • 科

恩买走。不知道这件雕塑是不是会再

次落入科恩的手中。此外,贾科梅蒂

1956 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威尼斯女子

V》以 1030 万美元成交。格瑞斯的作

品《小提琴和吉他》以 2864.25 万美元

的价格成交,这也创出了格瑞斯本人作

品拍卖最高纪录,琼 • 米罗的《空气》

以 1033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其它挤进

成交高价前位排行榜的艺术家有阿尔贝

托 • 贾科梅蒂、佛兰德 • 莱杰、埃贡 •

席勒、帕布罗 • 毕加索、古斯塔夫 • 开

依波特。( 表 2 )

拍卖结束之后,佳士得公司公布了

这场拍卖的买家来源,45% 的买家来自

美国,31% 的买家来自欧洲,6% 的买

家来自亚洲,18% 的买家来自世界其它

国家和地区。美国藏家占据了“半壁江

山”的买家份额,美国藏家又开始挥动

支票本购藏顶级艺术品了。尽管时下纽

约已经进入秋天,但纽约苏富比和纽约

佳士得这两场的拍卖结果却给艺术品市

场带来一股春天般的暖流。

Page 1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6

□ 特约记者 沈崴崴︱文

今年 10 月 11 日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余友涵 1995 年的画作《挥手的毛》获得了 550 万元港元的成交价,比 90 万的最高估价足足高出 5 倍。数天后,丁乙打电话给余友涵表示祝贺,余友涵这才知道了这则跟自己有关的“爆炸新闻”。

余友涵:我要离得远一点Yu Youhan: i HAve TO leAve FAr AWAY

人物 People

16

Page 1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7

TopFloorNov / Dec 2010

余友涵:我要离得远一点

此时的余友涵,住在闹中取静的小

区公寓楼里,极少出现在喧闹的

艺术场合。

画是技术,卖是艺术一见面,余友涵问:“为什么要来

采访我?”

我答:“因为你的画刚拍出了好几

百万。”

他“哦”了一声道:“是为了钱啊!”

今年67岁的余友涵在靠椅上坐定,

随手拿起脚边一本艺术投资类的杂志感

慨:“现在很多艺术杂志的内容也是投

资的了,反正都是围着钱转,艺术也没

有了。其实拍卖成绩好,跟画是没有关

系的。我们有个艺术家讲过一句很有意

思的话:画是技术,卖是艺术!”

《挥手的毛》其实有两张,第一张

创作于 1990 年,在 1993 年香港汉雅轩

画廊张颂仁举办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

上展出,此后就一直留在张颂仁那里。

苏富比拍出的这张《挥手的毛》是第二

张,那是 1995 年,余友涵去纽约,住

在学生冯良鸿的家里,一位香港设计师

Vivian Tan(谭燕玉)找到他,请他再

画一张《挥手的毛》。余友涵表示为难:

已经画好的画,怎么复制? Vivian Tan

解释说:不用画得完全一样,有点变化

也行,但是必须要以红色为主,因为我

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是红颜色,而且都是

中国古式的,你这张画一加进去,立刻

可以把我古代的中国变成当代的。

余友涵想,这些时尚人士对这些方

面有一定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敏感度,

就画了一张,并且在画面右下角题了一

行小字标注“应谭燕玉女士委托而作”。

余友涵说:“当时价格是 5000 美元,

尺寸好像比第一张还稍微大一点。这张

画已经是两次拍卖了,2007 年 3 月纽

约苏富比春拍上,以 98.28 万元人民币

的价格成交的,所以 Vivian Tan 卖出去

的时候已经是快 100 万元人民币了。人

家买进以后肯定觉得还有升值潜力,这

次一下子卖出去快 600 万,赚了好几倍,

估计这个 Vivian 要昏倒了。我只好看着

他们好像在踢足球一样,拿的还是我这

个球,我不过是生产了一个球。”

就在今年 5 月,香港佳士得拍卖会

上,余友涵一张《毛主席》,以 370 万

元人民币成交,“那张肯定是我当初卖

给张颂仁的,大概卖了 2500 美金吧。”

我问他:“看到自己的画被拍来拍去的,

会不会不舒服?”他略带点嘲讽地笑:

“不会不舒服,拍得高了你会开心啊,

尽管你一分钱没拿到,但是表示你好像

受到追捧了,画升值了。也许下回人家

再问你要画,你可以加一点价——当然

加不了那么高。”

1988 年,画了快十年抽象画的余

友涵开始画毛泽东系列,《挥手的毛》

展现的是文革中的毛泽东,因为彼时

的毛泽东常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民众挥

手。这个挥手的形象,在余友涵的私人

经验里也是深刻的,1966 年 10 月 1 日,

他参加了国庆天安门大游行。“当时我

是在白毛女的彩车队伍,彩车上有跳芭

蕾舞的,后面有打扮成新四军的队列,

穿着灰制服,手上拿着操练用的木头枪。

大家必须要动作整齐划一往前走,不允

许老是扭头去看城楼上的领袖。我转头

看到一眼,城楼上有个人戴着帽子挥手,

想来一定就是毛主席了,就有点热泪盈

眶。第二天我看报道,昨天那个人是刘

少奇。”

“当时有一句毛主席的词‘到处莺

歌燕舞’,还有他说的‘形势一片大好’,

因为‘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正常的

秩序全部打乱了。我这画面里,就有点

到处莺歌燕舞的意思,但是,毛泽东的

形象是黑色的,像穿着黑大衣,布满了

很多三角形的白花,人物有点逆光的效

果,‘到处莺歌燕舞’里潜伏着很大的

危机,所以我用红砖把他砌了起来。我

画这张画的时候,离毛泽东去世已经有

十几年了,在接近他去世的时间,我还

不敢画这样的画。”

我画的是历史画,不是波普

余友涵 6 岁的时候,中国解放。他

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三反五反、

反右、文革、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物

质主义的九十年代、信息高速发展的新

千年时代,他都在其中。

上图 . 余友涵 1995 年作 《挥手的毛》下图 . 余友涵 《毛主席在纽约》

Page 2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8

人物 People

余友涵的性格是不喜应酬交际的,

吴亮在新作《八个艺术家的形象素描》

里说余友涵是个“孤独的探索者”、“或

许因为余友涵同时兼具‘入世’与‘出

世’的观念模糊性,以及其本人一向持

低调态度,当年人们凡提起八十年代上

海‘前卫艺术’(‘当代艺术’无非是

后来的说法),余友涵常常会被一些弄

潮儿批评家所忽略。”

这种距离感,不仅体现在公共社

交场合他极少出现,也体现在画面里。

1979 年,为了远离当时中国的美术主

流,他遁入抽象,锁定了“圆”这个表

达形式,一画就是近十年。1988 年,“那

个时候的社会气氛不一样,社会气候是

理想主义,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出现

了腐败。所以那时候学生、进步知识分

子、包括一部分工农,都感觉好像要参

加到推动社会前进的潮流当中。大家那

时候精神很纯洁,那么我在这种情况下,

觉得抽象画多少还有点象牙之塔,虽然

我现在也不否定那批东西,可是好像和

现实离得远一点,好像是在一个遥远的

星球上观察宇宙,感觉地球不过是其中

的一粒灰。可是现在我觉得中国很热闹,

我觉得不应该那么远的视点。这时候正

好我看到一些波普的材料。”

在那些波普的材料里,给他印象最

深的是安迪沃霍尔和英国的汉密尔顿,

他开始着手画毛泽东。有趣的是,几乎

就在同一时期,王广义等人也在画政治

波普,也在画毛泽东。无意之中,余友

涵被后来的艺评家们列入八十年代中国

当代艺术“政治波普”行列里的一员。

属于个人自觉的艺术创作,到底进

入了艺术运动的核心。但是余友涵自身

的“距离感”,让他的“波普”迥异于

其他人,因为画面体现出来的,是对毛

泽东这一强烈政治符号的“去政治化”,

所以余友涵自己并不认为他画的毛泽东

系列是政治波普。“我也不承认我这个

画就是波普,我这个基本上属于历史画,

是我的方法画的历史画,这个历史画和

从前再现历史真实情景的大油画是两回

事,不是真实的、现实主义或者写实主

义的那种历史画。”

在那批“政治波普”里,余友涵的

画政治意味是很弱的,“我借鉴了农民

的民间版画,还有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宣

传画,再稍微有一点波普的影子,再有

一点油画的影子,基本就是一个大杂烩。

我对艺术的理解是:艺术不是漫画。我

这种风格的历史画就是我的,你既不可

能把历史的事情全部讲清楚,不能像科

学历史那样说清楚,也不可能像三国志

那样通过故事说清楚,我不过是些零星

的记忆。但是画面如果要长久的让人喜

欢看,你必须要有分寸,包括你的批评。

我不想在画面上搞得不堪入目。至少我

把他从上帝那个角度拉下来,成为一个

人,一个特殊的人。这是我主要的目的。”

就这点来说,是他与其他以批判反

讽意味为重的波普艺术家的“距离”;

而正是这个“距离”,成就了他的“毛

系列”的独特性。

我们上海话讲的“吃相太难看”

起始于 1988 年的“毛系列”,于

1996/1997 年基本结束,原因是“上面”

对国内一批以毛泽东为形象的“政治波

普”有了看法。

“不画毛之后,我就改画老百姓。”

余友涵说,这就是“毛系列”之后的“啊,

我们”系列,香格纳画廊为此做过个展。

“啊,我们”明显也受到波普的影

响,余友涵从杂志上收集了很多照片,

各色人等的脸孔,这里一块那里一块的

画在画面上,有一张在其中画了两个兵

马俑。“我在思考中国人的一条线,就

像有人讲的‘中国民族的 DNA’。为

什么秦汉时我们的阳刚气很足,到后来

怎么越来越萎缩了。我心中有些伤感,

所以画面颜色不是灰的黑的,就是咖啡

的,像烂泥一样。好像我们的民族、人

民,衰败成一堆垃圾、一堆泥土了,但

是偶尔里面也有生动的发光的东西。这

就是《啊,我们》基本的方向。”

在 2002 年创作的《啊,我们》系

列中的一张,余友涵从杂志上剪了很多

西部孩子的肖像,有的背着书包,一看

就像是失学或者贫困学校的孩童。他们

布满了整幅画面,色调是黑白;在画面

的正中央,像拼贴一样突兀地贴上了一

组彩色的、时髦光鲜的模特儿。余友涵

说:“当中那些模特儿,都像是都市里

的成功者。不是说她们是成功者就变坏

了,也不是说那些黑白的人物就一定是

纯朴的。纯朴的自然而然就向往当中这

些人。而当中这些人,跟周围的关系,

很难一下子说清楚。这里面的人心、人

性,我觉得很值得思考。一个人到底要

怎么度完一生?这个社会到底怎样才会

是比较理想的?所谓理想,就是又发展

又照顾到大多数人。我现在越来越感到

平等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我觉得我们现

在中国的状况就是——我们上海话讲的

“吃相太难看”,很富了也还是暴发户

的心态,很富了也还是以前穷的时候那

种急吼吼的心态。在《啊,我们》这个

系列里,我是在考虑这些,一个是现在

这种不争气,一个是衰败当中的痛苦,

像鲁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是我这批画的解读。”

2002 年,“八十年代”已经变成了

历史名词。查建英在 2006 年出版的那

本著名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封底,印

上了“和八十年代有关的常见词”,包

括了“激情”、“理想主义”;“和九十

年代直至现在有关的常见词”,则是“现

Page 2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19

TopFloorNov / Dec 2010

余友涵 《1988-1》

Page 2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0

实”、“利益”、“金钱”、“权力”、

“资本”等等。此时,余友涵带着学生

来到山东农村的一个写生基地,在那儿

画下了《沂蒙山风景》系列。“这批风

景是 2002 年那个时候画的。那个时候

我脑子又不舒服了,觉得人心都坏了,

以前人大体上还比较淳朴,现在就是钱。

所以我看到沂蒙山那边的农民很淳朴,

而且他们那边也不是旅游景点,可以说

和汉朝、古代没有什么大区别,人的生

活方式、劳作方式、思想感情、吃住等

等,一直就是那样。虽然不发达,但是

也还淳朴。我有点感动,引发我画了沂

蒙山。画法也比较传统。”

沂蒙山系列里有一张,很多人都比

较喜欢,画着苞米地里两个女孩子,看

上去就像青春勃发的农家女孩儿。其实

这两个女孩子是余友涵在上海的学生,

他说他当时就是想刻意的画成那样。

我是运动员里走路的那个余友涵说自己是个“不太喜欢交

流”的人,他深入过中国当代艺术运动

的核心,1993 年,对于中国当代艺术

史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中国艺术

家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一年也是香

港“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大展”举办的年

份,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在这一年也举

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展”,这几桩大事,

余友涵都参与了。然而他说:“我没什

么感受,看到其他人的作品也没什么触

动。那个时候画画的已经不太多了,大

人物 People

部分都是装置啊影像啊什么的,越来越

多,这些东西我不太有兴趣,我还是喜

欢画,我好像是运动员当中喜欢走路的

那种,虽然发明了自行车汽车赛车,我

走路也还是可以,对吧?一直到今天,

我喜欢走路我还是走路。我不一定要赶

上时髦,也不一定要抛弃自己原来的东

西。我们画画的人喜欢讨论画,哪里有

张好画,不管是谁的,你去看看,看了

以后很振奋很激动,觉得学到很多东西,

这个是让我们开心的事情。那个拍卖价

格尤其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问他:那么现在还出来看画吗?一

贯气定神闲的余友涵才略略有点激动:

“我现在不出去,我到哪里去找好的

画?我感觉找不到。我心目当中最好的

画——我指的是西洋画,三个人,格列

柯、梵高、塞尚。”

素描里他最喜欢梵高的作品,他

说 :“有力量,特别朴实,和这些资产

阶级的花天酒地在本质上划清了界限。”

至于当代的画家,他觉得德国的基佛还

不错。“现在很多人的画我觉得都可有

可无,而且现在西方的艺术整个就是娱

乐化,好玩就是一切,因为他们生活的

基本方面都解决了,所以就剩好玩了。

以前我到澳大利亚去,人家让我写个东

西,我写了,我说我好玩不起来,就好

像房子要倒了你还在描窗花,有什么意

思啊?如果人的基本方面都把握不住,

你去画窗花也没有意义,而且其实也弄

不好。”

今天的余友涵,又开始画抽象画,

画圆,就好像转了一圈,回到了原点。

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他就像是一

个处在半隐居状态的人,他说“我不会

经常出去看展览,除非有些人打电话给

我,有时候我碍于情面。”

他说现在的展览太多了,“这种投

资类的艺术杂志也太多了,这现在成为

一个行业了,很多人要在这上面吃饭,

我对此表示同情、理解,但是我没有这

个精力,我要离得远一点。”

采访他的时候,正值上海双年展快

要开幕,他尚在犹豫是不是要去看看。

在上海双年展开幕的第二天,M50 桃浦

创意园有一个公众开放日,香格纳画廊

的大库房也会对外开放,给余友涵寄了

张请柬,他说 :“我打算带我小孙女一

道去。”

余友涵 《沂蒙山 05》

余友涵 《2007,10,6 b》

Page 2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1

TopFloorNov / Dec 2010

□ 本刊特约记者 沈崴崴︱文

10 月 11 日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当日,当余友涵作品刷新个人拍卖纪录的几十分钟后,他的学生、另一名上海当代艺术家丁乙的代表作《十示之六》,以 842 万港币落槌。该画原本估价为 150万至 250 万港币,拍卖结果高出估价数倍。这样的消息对丁乙来说,就是一句话:“拍卖跟艺术家其实没关系。”

丁乙:我不会是一下就红的艺术家DInG YI: i Will never Be An ArTiST SuDDenlY gOeS POrPulAr

21

Page 2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2

人物 People

丁乙 2005《十示 2005-6》 丙烯 成品布 320x440cm

Page 2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3

TopFloorNov / Dec 2010

2005“十示之六”很特别这次拍卖的这张《十示之六》创作

于 2005 年,丁乙说算得上是“近年来

的一个代表作”。那一年,他在英国伯

明翰的 IKon 美术馆举办个展,“那个

场馆以前是一个类似教会学校的建筑结

构,主厅有一个很大的尖顶白墙的空间。

我觉得这样一个空间可能放一张方的画

不太合适,应该是几个组合来跟整个墙

的形状产生关系,所以创作了一个这样

的作品。”展览画册也是把这张特别的

作品做了封面。

《十示之六》是一组大大小小矩形

的组合,个展之后,有个收藏家花了大

约 150 万元人民币买走了这件作品。第

二年,它就出现在苏富比的拍卖场上,

以 240 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被瑞士一家

基金会买走。

2009 年,丁乙在意大利博洛尼亚

现当代美术馆做个展,通过香格纳画廊

和博洛尼亚现当代美术馆联系上这个基

金会,将《十示之六》借出来展出。当

时,这家基金会还专门派人在这张画前

给丁乙做了专访。丁乙说:“直到今年,

这个基金会不知道出于什么情况,拿出

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做了一个专

场拍卖。”

丁乙从 1988 年开始画“十示”,

画面是无数“十”字和“米”字的密集

组合与排列。算起来他画“十”字至今

已经有 22 年,而且看样子还会一直画

下去。拿今天的“十示”和 1988 年的“十

示”相比,迥然不同。丁乙自己总结:

“我大概经过了五个阶段,起初是非常

理性的阶段,用尺和胶带来画的,追求

一种数学般的精确和科学般的冷静。这

个阶段到后来对我的身体损伤很大,因

为必须平摊着画,我的腰大受影响。当

时年轻,没有市场的干扰,画画的时间

很多,所以投入的精力很多,劳逸结合

得不够好,结果把腰给画坏了,没法弯

腰,一弯腰就疼。所以第二阶段我提出

“口语化的阶段”,让绘画更自由,不

要追求表面的规整和精确,我觉得精神

方面的很多东西不是用规整来做的,而

是一种状态,1993 年去参加威尼斯双

年展的作品就是早期口语化的阶段。第

三阶段是粉笔和木炭的阶段,就是各种

材料的介入,让口语化再往硬笔绘画方

向发展,抓着一把粉笔木炭,有一种更

直接的书写方式,材质之间的混合同时

产生了一种力量。第四阶段实际上就是

使用成品布,直接往格子布料上画,从

1997 年到 1999 年,成品布作品主要体

现原来的材质和改变以后的材质之间的

对比关系。在这样的作品里,每张画我

还在四周围留了布的原型,产生一种比

较关系。从 1999 年开始到现在,是使

用荧光颜色的阶段。这个改变与 1998

年我跟加拿大温哥华一位美术教授的讨

论有关,他当时来上海访问我的工作室,

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中国经济发

展城市变化这么大,中国的艺术家却好

像还是在画自己的内心,跟这个城市没

关系?这话对我有一个强烈的刺激,当

时我连工作室都是在郊外的,好像完全

脱离了时代。所以后来我在苏州河边找

工作室,画也越来越亮,我希望通过这

种荧光的非现实的亮,来表现当代城市

发展的强烈程度。”

从名字到画面全变了1988 年,丁乙还不叫丁乙,而是

叫“丁荣”,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

系的学生。彼时,“85 新潮”已经开

启了三年。照吴亮的回忆,丁乙那时候

“长发、宽松裤、大皮鞋,多么年轻!”

当时他做行为艺术,1986 年参加了徐

汇文化中心的“凹凸”展。那个时候他

和秦一峰、张国樑等人一起,用布把自

己层层包裹,站在街头,引发围观。“但

是我也有些绘画作品,只是还没有形成

自己的风格。”丁乙说。

1988 年,丁乙迫切想要构建自己

的绘画风格,同时对当时的中国当代艺

术有了看法,“当时新潮美术主要呈

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表现主义,一种是

超现实主义。这两种都比较对位于中国

当代艺术的现状,因为当时的学院艺术

还是占主流,学校都教写实能力,这种

能力特别适合超现实主义的方法,只要

图形、观念一变就很容易接上关系。还

有一个表现主义,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

放,西方绘画引进,所以国内艺术家很

丁乙 2009《十示 2009-6》200x380cm 丙烯 成品布

Page 2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4

多内心的情绪是通过表现主义的媒介来

体现。当时我的判断是这样一种艺术太

热,不够冷静,所以我想提供另外一种

范式,非常理性的、有逻辑性的、有分

析性的画面。”

“十示”就是这样诞生的。后来有

人评价,丁乙的“十示”体现了双重反叛:

对学院主流艺术的反叛,以及对当时的

前卫艺术的反叛。所谓“十示”,是印

刷业术语,“比如印一本画册,画册的

大小、颜色用到什么位置,都要用十字

线来标示,实际上它是个技术术语,是

对方位、大小进行控制的技术。对于我

的作品来说,是开启了一个不提供阐释

意图的方式,公众从画面产生一种新的

经验,这个经验和大家以前的经验没什

么联系,作品也没有提供一个形象的名

称和名字来启发你,没有任何联想。”

在丁乙打算画“十示”的时候,

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抽象绘画,“但是

这些抽象画在我看来表现性的成分比较

强,还是一种中国审美的延续,一种意

象性的抽象。我希望提供一种完全的纯

抽象,也就是冷抽象的意思。并且通过

使用符号,让作品与现实之间完全没有

联系的途径。所以作品的题目从 1988

年到现在一直叫十示,是编号性的。”

第一幅“十示”使用了红黄蓝三原

色,回归色彩的本初与原点,密密麻麻

的小“十”字用标尺和胶带严格精准的

画出来。画面是毫无意义的“十”字符

号、色彩用原色、作品名称是个编号,

丁乙还嫌不够彻底,把自己的本名“丁

荣”也给改了,“我把名字改成丁乙是

跟画‘十示’同时开始的,改名字是刻

意的,就是想走到最简单。1988 年第

一件作品的色彩只有红黄蓝,就是想回

到原初的状态,回到一切的起点,符号

的起点、颜色的起点、形式的起点。所

以名字也改了。当时还引起了一点麻烦,

人家寄邀请信写着丁乙,我没法做签证,

要到单位开证明。后来干脆去派出所把

名字正式改了。”

大家都说我走错路了当丁乙拿出第一批“十示”的时候,

引爆了一场大争议。“老师同学基本上

的反应就是走错路了。因为我第一批这

样的作品比现在还要冷漠,所有人看了

都觉得没有绘画感觉,不像绘画了。”

性格温和的丁乙拒不悔改,“当时

我觉得当代艺术在西方一百年,你要突

破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嫁接点,我当时

比较明确,希望把绘画和设计进行结合,

就是要让绘画不像绘画,然后才能找到

新的绘画。”“当时争论得很厉害,反

正那个时候也没有艺术市场,没有传媒

平台,没有什么压力,就是朋友之间的

交流,谈不拢就算了,自己还是做自己

的工作,也没有经济利益在等待着你。

这样一个时期对我其实挺有帮助的,让

我在艰难险阻里沉下心做出自己的判

断。”

1988 年,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今

日艺术作品展”,这是一个由民间赞助

和策划的展览,丁乙展示了三幅“十

示”作品。1989 年,丁乙参加了中国

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进

入九十年代,“十示”开始走出国门,

特别是在 1993 年,他参加了中国当代

艺术史上重要的“后八九”、威尼斯双

年展、柏林世界文化宫的“中国现代艺

术大展”等等。

“十示”的第一个个展,是 1994

年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的。为了携带方

便,只做了纸上的作品展览。“有一个

意大利人莫妮卡,是很早来中国研究中

国当代艺术的,她在广州美院学习中国

美术史。我们在 1993 年威尼斯双年展

上认识以后,她就帮我联系了广州美院

人物 People

做展览。同一年年底,上海美术馆学术

部意识到当代艺术的重要性,邀请我做

了一个个展。所以,1994 年是我正式

向社会展示这样的作品。”

回忆当年,丁乙特别提到了一位

荷兰人汉斯 . 凡戴克,他是丁乙最早接

触到的西方专业人士,汉斯 1988 年看

过“今日艺术作品展”之后,就来到丁

乙的工作室来看作品。“他对我有很大

的影响,因为当时我一下就感受到了他

西方式的理性思维和经验。其实柏林世

界文化宫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就是汉斯做

的,他从 1988 年开始研究中国当代艺

术,收集、翻拍资料,用了几年时间在

西方寻找愿意做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机

构,但一直不太容易找到,因为当时的

中国当代艺术还不被人所知也不被西方

认可,他们也没兴趣,觉得不会引起轰

动。只有柏林世界文化宫,因为它的定

位是亚非拉艺术,觉得跟他们馆的宗旨

是符合的,所以才办了这个展览,而且

它是个巡回展,巡回了两年,去了五六

个国家。”

我不会是一下就红的艺术家九十年代丁乙参加了不少国外的展

览,可以说,第一拨走出国门的中国当

代艺术展里几乎都有他的“十示”。“很

奇怪的是,后来这些外国美术馆把所有

的报道复印、装订寄给我,我从收到的

剪报里发现,我的作品在媒体上的反应

并不强烈,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都是中

国形象的东西,毛泽东啊什么的,抽象

的东西很难上版面,虽然文章里有提到,

但是图片很少。我觉得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策展人是有专业经验的,虽然他们

觉得中国形象和符号会吸引人并且使得

展览成功,但他们也不愿意放弃他们认

为好的作品,所以每次展览都选择了我。

而媒体更牵涉到观众的反应,更多的考

Page 2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5

TopFloorNov / Dec 2010

虑要吸引眼球,不太会考虑专业性的问

题,所以在媒体反应上很少。当时我已

经做出判断:我的路是很长的,不是一

下子就会太红的艺术家。”

从某个角度来说,几十年画“十”

字符号,这本身就是一件罕见的巨型作

品。有人说丁乙画的是“十”字,也有

人说他画的是“米”字,丁乙不认同“米”

字的说法,他说:“米字实际上是十字

的移动和错位,在我看来依然是十字的

变体,可以使十字更丰富,还是为了画

面的形式感。”

1999 年,“十示”开始通过荧光

材料来介入现实社会。进入新千年之后,

丁乙把工作室搬到苏州河边,可以说,

苏州河边艺术园区的形成,肇始于他。

2007 年,丁乙应邀为爱玛仕设计

了丝巾,成为第一个为世界顶级品牌爱

玛仕设计产品的中国设计师。“当时我

实际上是没有经验的,甚至于我都不知

道爱玛仕这个品牌有多出名,是在跟他

们接触的时候发现这个品牌对艺术有自

己的态度,这个态度让我觉得蛮舒服,

谈判过程非常符合我自己的愿望,因为

我有个原则:首先是我的作品,然后才

是爱马仕的作品。他们完全认可这个原

则,然后我才觉得可以做这个事。”

这场合作被诸多时尚媒体大肆报

道,实际上在此之前,丁乙已经有了一

些跨界的合作,比如他给浦东设计过一

座桥、给“贺兰山房”设计过一幢建筑

等,这些工程使他有机会参与城市建设

的实践并提出许多重要思想和想法。对

于艺术来说,要进入这样的环境其实是

很困难的。

跟爱玛仕合作之后,很多时尚品牌

来找丁乙参加活动,“实际上我通过这

种活动,在观察中国一个不相同的领域。

在可能的前提下,我也愿意花些时间来

思考这个问题,或者通过这种合作来了

解,让自己的视野更宽些。我把这些事

情看做新的经验和新的积累,并不仅仅

是个商业效果和利润。”

这也是今天的“十示”介入现实的

一个背景,他想把这个求新的、喧哗的、

肤浅的时代表现在画面里。他依然用极

具耐心的、平均一个月一张的慢速度来

展现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常常是,

当一个作品快完成的时候,下一个作品

的想法已经出来了。”丁乙说。丁乙《十示 2009-10》

丁乙《十示 2009-1》

Page 2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6

单位美学不是一种行为艺术

□ 本刊特约记者 北辰 发自悉尼

“单位美学”:一个真的置身于单位环境里的人面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对应方式和艺术。单位美学的原则是真实加艺术。

——刘大鸿

人物 People

"unIt aesthetIcs" iS nOT A kinD OF PerFOrMAnCe ArT

26

Page 2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7

TopFloorNov / Dec 2010

2010 年 6 月 20 日,“我的大学 (1990 -

2010):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在

798 第二大的展馆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

心开展。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双百

工作室”从来不是一个得到官方承认的

名字,而刘大鸿的工作室主持身份,也

是刘大鸿“自说自话自封的”。

刘大鸿作为中国画坛 90 年代魔幻

现实主义的代表人之一,习惯于倒置时

空,解构神圣,对历史冷嘲热讽。他的

“我的大学”展,则将视野转向了一种

同样魔幻,但更加现实的生活:他作为

一个艺术家个人 20 年来在高校体制内

的存在。

这次展览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几

乎事无巨细地纪录了刘大鸿跟单位体制

的所有冲突抗衡和相互作用,大到中央

电视台的报道小到购买自行车的一张证

明单,我们可以看到单位在刘大鸿的人

生中处处留痕,同时也可以看到刘在体

制中多年不懈努力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烙

印。“单位美学”是他对这种存在的解

释和命名。

“ 空 间 还 是 有的,有时还很大”

T: 通过“单位美学”,你想说什么?

L: 理论特别多,而且大家都明白

事情是怎么回事,问题在那里,很多人

都讲得出道理,但少有人做什么。很少

有人真的在单位里面解决问题,他们在

外面可以讲和做很多事情,但遇到职称

问题,房子问题,工作室问题,研究生

问题,毕业论文问题的时候,就投降,

“滑”过去。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从行为

上认同了现成体制。其实哪怕是必须依

赖体制生存的人也可以主动地打擦边

球,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迈两步不行就

迈一步,其实空间还是有的,有时还很大。

T: 那你们在单位中的“擦边球”

是怎么打的?

L: 在大学这个单位中生存,首先

遭遇的就是体制问题。大家都说教育体

制有问题,可又不是教育部长每天来你

课堂听课,难道每个人一点力量都使不

出来吗?很多人有意无意地无视这个空

间,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双百工作

室”让很多人很恼火,但仍然活下来了。

它的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不断地提

醒人们,如果要抗衡和改变的话,仍然

有空间和方法。

比如美术,素描课,我可以不让学

生画人体,而画自画像。如果有学生需

要“补考”,我则一定让他们画自画像,

因为艺术本是主观的,很难有评判标准

的,能够弄到不及格的人,一定是脑子

有问题,有思想问题,因此,让他画自

画像,理清思路,自然就好了。

我们给工作室设定了自己的教学大

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我们主张针

对具体学生的情况,针对具体问题的存

在,进行“命题创作”。比如学生自我

封闭,不了解社会,那么我们就让他们

去做新上海百多图,直接以社会众生相

而不是人体模特进行创作。学生不了解

文革,不了解历史,那么我们就发动家

长给学生讲家史,最后在从乡下收购来

上图 . 徐芒耀 成名作之一《我的梦之四》左页大图 . 刘大鸿《我的梦》 行为,照片 2003

展览现场

的文革镜面上描绘新文革百多图。去年,

因为有感于一代青年人缺乏个性,价值

观单一肤浅,我们举办了“良友”项目。

我邀请来了胡适研究学者程巢父先生携

带他的两个钻研哲学的书呆子儿子来和

学生们见面,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

文人,什么是另类生活。然后,我让学

生带着做作业的态度去深入了解三个好

友,在取得充分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描

绘三个好友的人体,再与上海富于特色

的建筑结合起来,创作出“良友”系列。

“单位美学在于把握度”

T: 你跟“单位”的抗衡是持续的,

似乎也有想放弃的时候,2001 年,你

和其他五位教师一起联名上书,要求学

院实行改组,否则就集体辞职。

L: 当时提出辞职,是虚晃一枪,

是预先考虑了条件和环境的。这时候需

要运用艺术家的敏感和能力。需要有胜

算的把握而不是硬出头,否则一冒头就

被砍掉,我们的抗争就没有意义了。我

们当时很清楚有人是巴不得我们走的,

也知道领导中有珍爱我们才华的人,不

会舍得我们走。我们跟每个领导面谈,

提出我们的要求,我自己的观点是:哪

T= 顶层杂志 L= 刘大鸿

Page 3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8

怕你开除我,我也是不会走的,而一定

会留在学校里。我们提出辞职是要解决

问题,而非离开学校。“六君子辞职事件”

的结果是学校派了一个书记来美术学院

做顾问,就我个人而言,在做了 16 年

助教之后,被给予“绿色通道”直升教授。

机遇是等不来的,每个人都要去抓

一下。太多的人理论比我讲得清楚,比

我有哲理,但却没有行动。很多人很怕

做点什么,但其实现实中仍然是有空间

的,把持好平衡就好。比如我们这个展

览,在上海一定做不成,但在皇城根下

的北京却可以锣鼓开场,然后再通过媒

体从各个方面反馈回去,这样一种安排,

是一种必要的让步。

“单位美学是一种行为和艺术”

T: 2003 年的破墙事件,似乎是一

件你的单位美学的得意之作。

L: 当时的院长徐芒耀不喜欢我的

教学方式,一夜之间在我的工作室里砌

起一堵墙,强制性地将学生分成两个班,

一班跟他,一班跟我。我们呢,就在墙前,

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关于墙的课,从长城

谈到罗马古城墙,再到柏林墙,最后讲

到我们面前的这堵墙。徐芒耀以一幅《我

的梦》而成名,画中一个青年,即他自

己,破墙而出,象征着一代人冲破思想

牢笼走向自由和创造的时代精神。他当

然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自己会成为

一堵墙。我用斧头劈开了墙,然后做出

《我的梦》中破墙而出的造型,让学生

《开会》 木板油画 17×23cm 1991

《锦旗》 2005

人物 People

Page 3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29

TopFloorNov / Dec 2010

人担心短时间会失去某种利益,比如一

些教师为了不失去研究经费而不说话,

那你少吃一口不行吗?还非要吃大份,

超大份。

我们不作帮凶,有时支持一下他人

就可以了。我当年跟学校争取房子能取

得胜利,就全靠一个好心人的指点,他

告诉了我在学校的某栋楼里某层楼还有

一套单元闲置着。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就改变了整个局面。

“我不害怕真实”T: 此次展览出版的画册中,几乎

全盘收录了网上各方给你和双百工作室

的留言,甚至包括一个学生对你与某些

女学生关系的质疑。

L: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都藏,

我喜欢任何事都放到台面上来,没有什

么不可以谈。“单位”喜欢幕后操作,

这是我们的根本的矛盾点。大家都看到

问题,但却不说,都滑过去,而我就是

要谈,很多人因为害怕而不敢说。人总

要有一个道德高地的吧。钱、地位都不

是艺术家的优势,至少要有个道德高度

吧。北京有奥运,上海有世博,潮人有

“围脖”,大家都有机会“秀”,那么

艺术家该做什么?艺术家存在的意义在

于反潮流。当大家都秀的时候,艺术家

该拿出真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展览全部

用了真实材料。我不介意。

录像、拍照。这次破墙事件,有行动有

结果,艺术效果+现实意义,以艺术的

方式处理现实问题,告诉学生和围观者

一个处理真实问题的出路,这是它的意

义所在。如果是单纯个人的行为艺术,

就没有意义了。

T: 2006 年,你的双百工作室学生

的毕业论文全部被判为不及格,在全国

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这是因为你跟徐

芒耀的个人恩怨。

L: 我跟徐芒耀因为都是浙江美院

的校友,因此当他才调到学校时,我们

关系不错,他还每天早上来我工作室坐

坐喝茶。我们的疏远是在他做官之后。

论文风波爆发之后,大量媒体对此事进

行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报道后的第二

天,徐芒耀就被学校撤除美术学院院长

职位。你可以说我有一个对徐芒耀的报

复层面,但因为徐已经代表了一种权利,

他被一帮人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包围,他

是代表。好像我是在打他,但其实是在

打他代表的力量。他的受伤是一大批人

的受伤。因此我至今仍跟他打招呼,因

为本不是针对他个人的。

“普通人的一句话也许可以改变整个局面”

T: 你的主要画作一般都在海外市

场销售,至少从经济层面来说,学校公

职对你的生存来说并非至关重要,而不

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底气的。

L: 其实,做很多事都不会真的影

响你的工资和奖金。理论上讲很多学校

老师的收入是很稳定的了,有车有房,

已经有机会有能力来作一点事了。这是

为什么我要做这个展览并邀请媒体进行

尽可能多的宣传,因为已经可以有所作

为了。这时如果还选择多要金钱和利益,

那是可耻的。我们都是 80 年代读大学

的人,学费都是人民的,是人民养活了

你,当那时对于温饱的理想都已经实现

了之后,为什么不可以回报一点?很多

双百命题创作海报 淡 2009 《新良友》海报 陆人捷设计( 只此一本,非杂志 )

《良友》 刘大鸿作品 布面油画 35cm×120cm×14 2010

Page 3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0

深度专题 Feature

Page 3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1

TopFloorNov / Dec 2010

上海购买力PurCHASe POWer in SHAngHAi□ 本刊记者 潘丽︱文

该报道是对艺术产业链的终端分析,就是对购买者、收藏者、消费者的分析。以此为点,我们希望通过对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的人群的走访,以管窥豹,得出上海艺术产业的一些特性。该报道仅限于当代艺术领域。

Page 3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2

艺术从来就不是单个的事物,

艺术财经也不是。艺术浸溺

在生活的羊水中,那些现实

中美好、苦难、魔幻的都会幻化成艺术

的养料,那当代艺术市场的养分又在哪

里?大环境的经济复苏、大众对当代艺

术认知的提升、藏家的日益成熟、艺术

与资本的联姻、金融理财手段的细化、

Web2.0 时代的到来……11 月 , 上海

杭州密集地举办了三场有关艺术品投资

的论坛:上海 2010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

会,2010 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以及

第二届中国(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

高峰论坛。所有的信息都指明一个方向:

艺术品将成为重要的投资手段。

如果将艺术品工具化,物化成投资

品、有价证券、理财手段?这似乎是将

问题简单化的捷径,但只是一厢情愿。

当我们在谈上海的购买力时,我们其实

已经撬动了这个城市与整个当代艺术的

深层关系,不过由于主观和客观种种原

因的限制,本次报道撬开的只是冰山一角。

简单即是粗暴。把任何单一的标准、

体系强加给当代艺术的都是野蛮的,它

并非只是拍卖场上的一串数字。为什么

当代艺术市场风云诡谲?因为它本非单

纯的经济事件。从 2003 年秋非典过后

的非理性的持续火爆期,到 2008 年世

界金融危机导致的萧条期。所谓的一圈

轮回还没走完,连规律都无法总结,一

切只能是边走边看。

对于本期选题,我们曾设想用田

野调查的方式走访上海区域内的大小画

廊、艺术机构。但最后选用了个案访谈

的方式:私人美术馆、策展人、银行理

财顾问、画廊主、中介商……希图通过

点连缀成一幅上海购买力的概况图。而

对于 2011 年上海购买力的判断,我们

也持乐观态度。

2010 世界艺术品投资论坛现场

深度专题 Feature

Page 3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3

TopFloorNov / Dec 2010

富人成为购买生力军根据《2010 胡润财富报告》显示,

中国千万富豪人数已达 875,000 人,相

比去年增长 6.1%。其中亿万富豪人数

有 55,000 人,比去年增长 7.8%。其中

上海有 122,000 位千万富豪和 7,300 位

亿万富豪,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广东,

而京沪广三地千万富豪人数占全国的近

一半。富人有钱了,会做什么?其中一

大项是收藏。在收藏方面,古代字画吸

引了 1/4 富豪的收藏目光。手表和珠宝

收藏人数变化不大,以 34% 的比例排

名第一;当代艺术品以 13% 的比例排

名第三;汽车、酒和瓷杂仅随其后。根

据很多私人银行财富报告的数据显示,

中国个人净资产在一千万人民币以上的

高端消费人群已经达到 33 万人以上。

未来 5 年到 10 年,这个人群可能会超

过 100 万。而在这 33 万人里,有 5%-

11% 会买 1-2 件艺术品作为投资,当这

个人群增长到 100 万时,这个基数将达

到 5%-10%。有专家预测,到 2020 年,

中国当代艺术交易金额将达到 5 千亿元

人民币,市场存在巨大的机遇。

中国财富阶层的崛起已经成了艺术

市场购买的生力军。中国买家的实力不

仅表现在国内拍卖市场,在海外艺术品

拍卖会上,中国的买家也显示出极大的

热情。美国《艺术新闻》7 月份曾公布

今年全球顶尖 200 位收藏家名单,中国

藏家首次跻身前十位。香港的地产大亨

刘銮雄位列榜单第六位,还有刘益谦和

林百里也榜上有名。佳士得拍卖行去年

营业额约为 228 亿元人民币,以中国为

主的“亚洲美术”超过了“战后美术和

现代美术”,一跃成为仅次于“印象派

和近代绘画”的第二大类畅销作品。而

去年秋天在香港举办的亚洲美术拍卖会

上,成交额的 42% 出自中国买主之手。

而这些买主,近 90% 来自中国大陆,

其余的主要来自台湾、香港等地。其购

买主体从行业背景来说,主要集中在金

融、房地产、能源、高科技等近年来个

人财富增长最快的领域。其中金融投资

行业背景的私人收藏占 57.7%,名列国

内各行业之首。

在国民教育程度、文化素养较高的

发达国家,整个中产阶级与富翁们在拥

有了豪宅与名车后,他们首先考虑购买

的奢侈品就是艺术品,以彰显个人、家

族的品味和格调,这一风尚已经影响到

了中国的富裕阶层。当然,收藏艺术品

左图 . 上海亿元级收藏家刘益谦也进入今年全球顶尖 200位收藏家名单 右图 . 今年全球顶尖 200 位收藏家名单中名列第六位的香港地产大亨刘銮雄

手表和珠宝收藏在中国富豪人数中以 34% 名列第一,当代艺术收藏以13% 名列第三

时尚是上海艺术圈的重要气质,时尚界名流常会出现在画展现场。上图 . 乔治 . 阿玛尼与翁菱在沪申画廊 下图 . 靳羽西在沪申画廊

Page 3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4

深度专题 Feature

也有着各种现实好处,如艺术品届时可

以不必交纳遗产税,或用捐赠艺术品的

方式代替遗产税,以及在需要使用资金

时可以用艺术品向银行抵押贷款等,这

也是吸引富人投身艺术收藏的原因。

虽然上海拥有的千万、亿万富豪数

量比起北京,并不显得寒碜,但就本地

艺术市场的拍卖成绩而言,只是北京的

零头,这种尴尬的局面让人不安。(注:

中国国内约有 400 家艺术品拍卖公司,

2009 年的年交易总额中七成集中在北

京的嘉德、保利、匡时和瀚海四家公司。)

但这并不表示,上海的富人们不爱好艺

术收藏。“你去看看,北京拍场上,大

部分的有钱人都来自江浙。”上海地区

资深的画廊老板华雨舟告诉记者。上海

的有钱人放弃了家门口的拍卖,宁愿坐

飞机去北京、香港举牌,这充分暴露了

上海拍卖市场的不景气:分散、不抱团、

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各个拍卖行水平均

等,没有冒尖的。壮大本地的拍卖市场,

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努力的方向。作为上

海当代艺术最早的一批从业者,华雨舟

最近正在筹划一场大拍卖。而在 2005

年保利上海秋拍上创造过辉煌成绩的台

湾人洪平涛,也表示时机成熟后会重战

上海拍场。

其实为激发上海艺术购买力的努

力从未停止过。2010 年第十四届上海

艺术博览会,将宣传的口号定位“让收

藏成为风尚 ”,旨在积极引导富人进

行艺术品消费。而上海当代也从 2009

年便启动了“亚太区收藏家发展项目

(CDP)”。加入将项目的 200 位藏家

在过去的一年间,跟随 CDP 的定制之

旅前往欧洲巴塞罗那和日本东京 , 参观

当地美术馆,结识当地知名藏家和艺术

家,该项目还专门为他们提供了艺术史

和收藏的书籍。

富人,已经被紧盯为中国当代艺术

的买单者,而如何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

审美趣味,成为艺术圈内的人士需要做

的功课。

艺术品已成投资新宠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深入、股市

不断寻底的今天,艺术品市场成为了中

国财富人群的新的投资绿洲。世界著名

艺术市场信息公司 Artprice 近日发布报

告,截至今年7月的过去十年里,艺术

品价格指数创下近 11% 的年收益率,

超过大多数包括债券和股票在内的投资

品种,仅次于黄金,收藏性艺术品对冲

通胀的作用再次被强调。而梅 - 摩指数

创始人之一梅建平表示,艺术品投资的

短期波动性比股市、楼市小得多。据梅 -

摩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 50 年中 ,

艺术品投资的年均投资回报率为 10%,

股市为 10.4%,可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

长期投资平台。以莫奈名画《睡莲》为

例,其 60 年的投资回报率远远超过同

期标普 500 指数。目前每年全球的艺术

品拍卖成交都超过 4000 亿元人民币。

北京匡时公司总经理董国强曾表

示,拍卖行业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

影响,是因为拍卖品比股票更具有稳定

的升值前景,激发了富裕阶层的投资欲

望。对于国内新兴的收藏群体而言,购

买艺术品是一种投资行为,他们认为那

些艺术品是“挂在墙上的股票”。当代

艺术的板块尤其被看好,摩帝富艺术

集团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说:

“虽然目前亚洲市场藏家 60% 以上出

现在台湾,而中国大陆对当代艺术品收

藏群落定位不清。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品

市场从 2000 年到 2009 年持续爬升,到

2007 年出现高点。即使在 2008 年有所

下跌,但当年成交总额仍然超过 2006

年和 2005 年,中国当代艺术品仍然是

买入的时期。”

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房地产市

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及产权市场等

五个子市场。目前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

的逐渐成熟及艺术品投资回报率的逐年

增长,艺术品金融化趋势逐渐升温,艺

术品投资逐渐成为高端投资者逐渐青睐

的投资品种。金融专家认为,艺术品投

资市场未来将与股市、楼市并驾齐驱成

为投资市场“第三极”。而评论家顾振

清也将艺术品的证券化、艺术基金的成

长看成是上海艺术市场起飞的重要信号。

银行介入:促成艺术品的金融化发展

“艺术投资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基

金。”黄文叡在 2010 世界艺术品投资

论坛上表示,“因为艺术投资的技术门

槛非常高,很多人投资只讲报酬率,但

艺术品投资首先要考虑风险控管,事实

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签订合作意向书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国强

Page 3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5

TopFloorNov / Dec 2010

上艺术品风险高于其它投资品。”

艺术基金成了 2010 年最火的新名

词之一。内地的房地产集团、拍卖公司、

金融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策展人与画

廊等,纷纷投入艺术品基金的募集,艺

术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中艺达晨

艺术投资、当代置业集团艺术基金、泰

瑞艺术基金等,规模从数千万到数亿元

不等。自 2007 年起,银行还是与艺术

共舞,银行的介入加深了艺术品的金融

化发展。民生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

行等也曾先后发行过艺术品投资的理财

产品,其中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艺术

品投资计划 1 号”尤其令人瞩目,该基

金到期后 2 年的绝对收益 25.5%,年收

益率达到 12.75%。

除了艺术基金,民生、中信、中

国银行等银行纷纷针对其私人银行客户

推出了艺术品投资业务。招行私人银行

与苏富比、香港佳士得深度合作,对客

户进行艺术的普及教育,北京银行上海

分行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赵志敏告诉记

者,“这几年一直在关注艺术品市场,

对我服务客户的个人理财、投资都有好

处。”而大量银行的专业人士去光顾拍

卖场已经成为业内风尚。

据了解,银行介入艺术品市场主要

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具有增长潜力的

艺术品,作为银行的投资或收藏。在欧

美和亚洲,许多银行除了做公司业务和

零售业务外,也会涉足古董和艺术品市

场,同时他们也接受这些古董和字画作

为贷款的抵押品。 另一种方式是将艺

术品交易纳入私人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

计划之中,作为代客理财业务。虽然这

些服务得动用昂贵的专业资源,花费大

量的人力物力,但上述做法会给银行服

务带来更好的声誉,并进一步吸引高端

客户。这也是目前我国私人银行普遍选

择的模式。

上海市场的特性是什么?

顾振清:一是独立性:不太受其他市场的影响 ( 如北京、欧美 )。有一定的成熟

性,投机成分不高,不像太原的市场,北京那儿什么火,太原马上闻风而动、

投机性太强。二是有自我判断:上海对当代艺术的判断比较中肯,相比北京,

意识形态的控制不是那么强,在北京官方的干预很强,直接会导致谁的东西好卖,

但这在上海不大可能,上海这边还是市场说了算,这点也能说明上海市场的成

熟度。另外,上海藏家的艺术学养比较高 ( 相比于温州、山西 ),各个档次的藏

家都有可以选择的市场。三是定位的多元性:在艺术家和作品的选取上比较开放,

学院的、当代的、前卫的,各种风格都有。

日韩藏家收藏的东西主要是欧美的,但中国的藏家是买中国的艺术家,包括在

中国的老外也是。这种购买特质会影响价值艺术的建构、影响艺术史。由此,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艺术市场的自我塑造、自我接纳的时代。在不远的将来,

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价权可以从欧美人手里抢过来,中国人可以控制货源和终极

购买力。

比起北京艺术市场的高烧不退,上海明显冷静和理性。随着市场的健全和国家

政策的倾斜,2011 年的上海市场值得期待。

北京的 500 余家专业画廊中大概有 67 家是外资画廊,外资画廊的数量比上海

多很多。

顾振清:北京的很多国际大品牌,更多是在作秀,而在本国收获效应,而上海

有踏实的购买力。因为很多上海的的大客户有崇洋心理,对老外的东西盲从,

认为国外的比较好。

上海当地画廊的特点是什么?

顾振清:在艺术家和作品的选取上比较开放,都是当代艺术中的核心价值观。

按照国家官方的说法,当代艺术是被纳入创意文化产业范畴的。目前国家也表

示会有大量资金扶持创意产业,比如拨给动漫行业,但我好像还没有听说有拨

给艺术的。

顾振清:对于艺术这块的扶持一直有,我听到的消息,是艺术品的税制改革会

进一步加大。税制改革直接关乎购买力的问题,企业买艺术品有没有关税,可

以用艺术品抵押资产。北京朝阳区就有一些政策倾斜,比如给地。( 但大多数政

府的政策倾斜都被艺术圈外的人捞去了,比如做物流、金融、房产的。) 虽然上

海目前政府政策倾斜力度不如北京,但北京的效益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就

促成上海当地的各种政策的出台。

您判断 2010 年上海购买力会有飞升的依据是?

顾振清:前几年是准备期,从房地产挤出来的泡沫,以及艺术作为金融工具的

成熟化会促成上海购买力的飞升。有利的依据是:艺术品证券化,使得艺术品

从艺术家、藏家手机买卖更加通畅,私人银行的活跃,对 VIP 客户的推广用艺

术品理财的方式;艺术基金风升水起;艺术保税区的增加,可以免除复杂税务

环节,使得交易更加阳光化;上海的不少艺术公司谋筹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市。

@ 顾振清 策展人 / 评论家

2010 年上海购买力会有飞升

Page 3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6

深度专题 Feature

这里将成为巨大的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博物馆,会是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博览会,你会在每个公共空间都能看到艺术作品 .

Page 3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7

TopFloorNov / Dec 2010

私人、民营美术馆成为重要的购买力

2010 年上海先后诞生了民生现代

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这样重量级的

民营美术馆,加上 2009 年底正式改名

的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的民营美术馆

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效应。

沪上藏家戴志康的下一个步骤是

喜玛拉雅中心,这是一个全新的、商业

与艺术互相融合的产业模式。这座由

喜玛拉雅美术馆《更新中国》展现场

Page 4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8

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设计的前卫建筑

位于浦东新区,建成后喜玛拉雅美术馆

将迁入其中,成为这个建筑体的核心灵

魂。“我会把我多年来收藏的艺术品都

放进去和大家分享,它们囊括古今,包

含中外大量的优秀之品,也有很多来自

民间的作品,还会跟其他艺术馆交换展

品。”戴志康说。这位一直钟情于艺术

的地产商,希望通过将美术馆造在商业

中心的方式,让民众与艺术更加亲近。

“这里将成为巨大的二十四小时开放的

博物馆,会是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博览

会,你会在每个公共空间都能看到艺术

作品。”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助理赵松

深度专题 Feature

说,“它试图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理念:

艺术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东西,它本

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生活的现

状是,文化艺术离生活太远、甚至是隔

离的。”

另一位大藏家王薇的举动也引人瞩

目,她的私人美术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

造中。这座美术馆,位于南浦大桥的附

近,交通便利,建筑呈“U”形,由毕

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的 70 后建筑师仲

松设计。按照设想,美术馆分三层,其

中的一层将会展示馆藏的当代艺术品。

这座私人美术馆初步计划 2011 年 10 月

份开馆。“我们把美术馆起名为‘龙美

术馆’,因为我们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

人。另外,我老公姓刘,我姓王,龙的

拼音‘Long’,恰好是我老公‘Liu’

和我的‘Wang’拼音的结合,而且‘long’

在英文中更是长久的意思,我希望我们

的美术馆可以长长久久,希望未来美术

馆能在我的孩子们手中发展壮大,世世

代代流传下去。”王薇表示。

“私人、民营美术馆成为沪上重要

的购买力,它们崛起是上海艺术市场购

买力增加的标志性事件。”顾振清说。

成熟的藏家,比如刘益谦、王薇夫妇,

在所藏的艺术品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

需要一个收藏、展示的空间。而这种展

1 242

1. 原证大现代艺术馆 2. 新落成的喜玛拉雅中心3. 4. 其他画廊

Page 4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39

TopFloorNov / Dec 2010

示又比私人珍藏更具开放性、先进性,

被纳入公共收藏体系,成为社会文化的

一部分。这些私人、民营美术馆在购买

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资金雄厚、收藏

体系成熟、购买行为理性、学术指标、

品牌公信力。“这些美术馆会收藏张晓

刚、刘野等,那些美术史上已经确立的

人物和作品,他们的收藏越来越准确,

将会形成购买的中坚力量,也将主导中

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收藏格局。”顾振

清说。

除了这些走进公共视野、带有公民

性、社会性的民营、私人美术馆,另一

些私人美术馆也在淡出公众视野,悄然

蜕变成私人会所。比如位于卢湾区建国

路的壹号美术馆和浦东的中邦美术馆。

虽然没有频繁的展览,但偌大的空间同

样需要大量艺术品的填充,这也会产生

另一种购买力。艺术市场的梯级化的扩

大,也哺育出不同需求和购买力,行业

细分已经成了趋势。与喜玛拉雅同属于

证大集团的证大艺术超超市就定位于低

端市场,作品价位大都在 5 万以下。但

低端不等于低级,所买艺术品都是原创

的,而不是批量生产的行画、复制品。

这种哺育不仅有利于大众审美的提升,

引导他们对艺术购买的习惯,对年轻的

艺术家也是种扶持。

“这些私人、民营美术馆不管是否

强调盈利,最终都逃不了自己养活自己

的命运,最后都会走上经营化的道理。”

顾振清说。

海外军团对上海艺术市场的补血作用

与北京相比,上海的综合度、包容

性、文化实力稍弱,但上海也有着独特

优势。作为内地最早西化的城市,国际

化、时尚化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标签,

她的城市气质、生活习惯让老外更容易

得到认同感,。“相比于香港,上海成

为老外对内地了解的最直接入口。因为

体制和文化的关系,香港毕竟远了点。”

顾振清说。

外籍人士已经成为了上海艺术市

场无法让人忽视的购买力量。据本刊记

者在上海地区的抽样调查,不管画廊经

营的作品风格如何,大部分买家为外籍

人士。在已经成为创意产业旅游景点的

M50 和红坊,每天都可以看到各国的型

男靓女。他们中有人是初次来到上海的

游客,将艺术区当成旅游景点,就如同

都北京必逛 798 一样,作为一种购物习

惯,会购买一些当地特色的产品,而艺

术品也是其中之一。也有些常旅客,来

出差办公、开会,他们会将逛画廊作为

一种固定的消遣。这种购买具有零散性、

随记性、冲动性,并不构成主流;而那

有那些成熟的买家,有着良好的品味和

优良家族收藏的传统,更受画廊主和艺

术家的欢迎,他们购买行为的长期性和

稳定性,对上海艺术市场起到了补血作

用。

评论家、策展人尹荣因长年从事国

际文化交流工作,会经常接触一些热爱

中国当代艺术的老外。不久前他的朋友、

来自意大利米兰的 Simonato 夫妇来上海

参观世博会和艺博会,在上海国际当代

艺术展上 Sandra Simonato 夫人看中了一

件中国当代艺术家游思的绘画,夫妇俩

立刻决定将它添加到自家的藏品库中。

类似 Simonato 夫妇这样的欧洲上层家

庭,都乐意收藏一些具有异国情调的艺

术品,他们对不少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相

当喜爱,并且有着相当程度的购买能力,

除了少数被国际拍卖行炒作到天价的作

品,大多数作品对他们而言并不贵。不

过,考虑到运输问题,他们轻易不会购

置大件作品,比如雕塑、装置之类,而

倾向于架上绘画。

顾振清告诉记者,构成上海艺术购

买的外籍人士,分为亚洲区、欧洲区老

外,海外华人,以及港台人士(据一份

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当

代艺术中,台湾藏家占 60%)。

这些购买力的海外兵团,或者长期

居住在上海,或者每年定期来。如尹荣

的朋友,在匈牙利做教授的梅斯曼和在

亚洲做奢侈品的 Fernando。梅斯曼上海

寓所则有多件中式古董家具,他还收藏

中国古陶瓷以及轻易不示人的中国古代

春宫画。Fernando 夫妇则偏爱当代艺术,

寓所里放着很多他收藏着雕塑,比如向

京的作品。尹荣告诉记者,这些西方藏

家对艺术品的判断独立、成熟,“并不

在乎作者是否在中国很有名”,相比之

下,他们更看中的是艺术品本身的观赏

性以及上面的中国痕迹。除了通过熟人

介绍,外国藏家也会根据一些指南手册

去淘宝,但他们全面了解中国艺术品的

主要途径还是是网站。他们更习惯性地

选择国际性的艺术网站和拍卖网站,而

不是中国本土的艺术网站,比如雅昌艺

术网。高端人群已经成为各大拍卖会争

夺的资源,他常常收到各种重要艺术拍

卖会的邀请,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场合。

不过,尹荣也提到,特别大的藏家或北

上去北京,或南下去香港,甚至电话委

托到国际拍卖会上举牌。“结果号称国

际大都市的上海就很尴尬,在国际规范

方面不如香港,在传统底蕴方面不如北

京,要打造国际一流艺术品吞吐港,上

海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虽然游客型的购买不构成主流,但

也哺育出了另一片市场:艺术的衍生品,

比如版画、丝网印刷、批量生产的已经

符号化的模仿之作,等等。“这让一批

美院学生有了生存之道,他们靠模仿大

量雷同的、迎合市场的东西来养活自己。

不过,这已经与艺术无关。”尹荣说。

Page 4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0

@Archi Wang 服装品牌经营者

隐于闹市的上海藏家

购买艺术品要靠眼缘,也要靠理性,上海的购买力有一天会爆发。

深度专题 Feature

Archi Wang 生在香港、长在美国,

国人的勤奋、港人的活络和美国

人的活泼在他身上结合得很好。Archi

的爷爷是老上海的知名裁缝王天一师

傅,家族一直从事服装生意,他本人学

的是国际贸易和工业设计,虽然和艺术

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那种对美的敏感是

与身俱来的。19 年前他在旧金山读书

时开始接触当代艺术,毕业后的搬到旧

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附近住,去美术馆

散步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美术馆就

是我的避难所。” Archi 说。

现在他在上海和姐姐 Beatrice 从事

服装生意,每天下午会去自己在田子坊

的服装工作室待着。工作室里本来放着

很多藏品,因为隔壁在装修,他担心弄

脏,小心翼翼地把画都包好。就如同上

海滩很多藏家一样,他们隐觅在各处,

有着各自的体面的职业,除了圈子里的

朋友,那些有关艺术的那些事儿并不为

外人道。

在旧金山时,Archi 开始收藏当代

艺 术。 他 有 幸 认 识 Steve Kaufman, 艾

迪 . 沃霍尔的助手,亦是位波普艺术家。

“Steve Kaufman 人很好,在他的工坊里

500 名工人都是曾经坐过牢的少年,他

给他们这个机会重新开始”。 Archi 喜

欢的艺术家,除了作品,他反复提到的

Archi 在田子坊工作室 Alaflow,墙上挂着他收藏的水野龙生的作品

摄影 / 潘丽

Page 4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1

TopFloorNov / Dec 2010

如何看待收藏当代艺术品?

Archi:收藏艺术是一门要学习的课。当然

不能没有爱心、钱和时间。我想很多人都

有兴趣但并非以收藏为投资目的。因为他

们 ( 包我在内 ) 不知几时放手,卖给谁,也

是说有没有市场价值。在小的时侯,已有兴

趣艺术收藏,只是那时候没有足够的钱,现

在的收藏是现在是靠爱心 + 兴趣收藏 ( 爱心

=value),视个人能力为定。我偏爱当代艺术,

没分国籍,也不管这个艺术家是否知名,是

否在拍卖场上取得很好的成绩。

去过上海艺博会和上海当代吗 ?

Archi:去过艺博会,很喜欢。不管是出于

收藏目的、兴趣目的还是投资目的,这都是

顶好的地方。

你觉得上海的魅力在哪里?和你去过的其他

国际城市,它的艺术环境的特质是什么?

Archi:上海跟其他国际大都会更吸引的地

方是机会。上海的当代艺术市场也会因为如

此可以更有市场特色。现在的上海,有购买

艺术品习惯的人还不多,但是有一天它的爆

发力会很大。

你在美国的那些朋友,他们对当代艺术的购

买能力和习惯是怎样的?

Archi:我的那些朋友,年收入大概 20 万美

金以上,他们每年会 3-4 万美金在艺术品上,

每个作品大概几千到几万美金,一般而言,

5000 到 3 万美金的作品最多。他们都喜欢

独一无二的东西,比如在中国很流行的版画,

他们不会考虑,买个复制品什么,毫无意义。

是“善良、心好、内心柔软、相处时很

舒服”。这些艺术家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王伟中、王义强、水野龙生…… 与这

些艺术家和作品相遇,Archi 觉得都是

缘分。比如王伟中,他是通过胡润百富

的朋友认识的,一见如故,当然这些艺

术品他也都以朋友价购得。他喜欢独一

无二的东西,只要有眼缘,价位自己又

能接受,他就出手,不跟风。“购买也

不能非理性,要想好放在哪里,如何保

养,上海的气候很潮湿,这点要注意。

另外,摆在哪里也要考虑好?你能保证

天天看,也不会厌吗?对我而言,作品

或许会换,但喜欢的风格不会换。”

Archi 对艺术品这种相看两不厌的

标准,有点像选太太。他的藏品一部分

放在店里,一部分放在家里。他准备把

田子坊的工作室一部份,装修成咖啡店,

周围挂着自己喜欢的藏品。“如果有朋

友需要,我也会借,一切随缘。著名日

本画家水野龙生有个外滩系列,有次一

个央视的导演要拍个外滩的纪录片,需

要 Archi 手中的画,以便凑成水野龙生

的外滩系列,Archi 便无偿地借给他。

Archi 有空的时候会去 M50 逛逛,

看看新鲜的作品。他也喜欢去逛那些老

房子,和那里的居民聊天,他惊喜地发

现很多好的艺术品在老房子里被主人珍

藏着。他喜欢这些有故事的老人和他们

的收藏,比如一支被用过的上世纪好莱

坞的口红,他会很虔诚地将其纳为自己

的收藏,因为看到那支口红,会让他浮

想联翩,比如老上海的那些风花雪月,

比如世事变迁后的那份不变的精致感

动。田子坊里,越来越多的画廊进驻进

来,Archi 喜欢其中一家画廊代理的于

南澄的作品。和很多老外一样,他对中

国元素的东西很偏爱,比如于南澄画中

的太极和天安门。他也很在意毛时代的

各种元素,他觉得若干年后,这个特殊

的时代必定会成为某种符号化的东西。

不过 Archi 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开画廊,

收藏艺术品对他而言只是爱好,并不想

以此作为营生,何况他对打点画廊事是

外行,他并不像将所爱变成所累。

虽然是个生意人,Archi 骨子里还

是充满浪漫的艺术细胞。他说起服装

工厂里那些缝纫机的哒哒声,那种整齐

感让他觉得像乐曲。而说起水墨画,他

的比喻更新奇:“就像是变化无穷的公

仔。”爱艺术、爱艺术品、却不将其作

为投资手段、盈利方式,这与内地的很

多商人思维大相近庭,前阵子他和姐姐

在多伦美术馆办了一个艺术和时尚结合

的活动,请来了服装界的设计师、美国

MBA 的同学等五百多人。整个活动由

自家公司掏钱,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只

是为这些艺术圈外的人搭建平台,让他

们有机会与当代艺术亲密接触。因为是

纯投入的活动,Archi 不打算频繁地举

办,一年一次,他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

他一样,能真挚地爱上艺术。

Archis 收藏的波普艺术家 Steve Kaufman和他的作品

Page 4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2

目前艺术品投资和金融投资的界限是否打

通?艺术品的金融产品和普通的金融产品差

距在哪里?

赵志敏:尚未打通。国内银行对艺术品投资

的认识也是最近一两年刚刚起步,因此相应

的市场研究、产品设计、评估体系、风控体

系、专业队伍、操作流程等等都远没有建立,

所以还没有打通艺术品投资和金融投资的界

限。艺术品投资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相比,

周期较长流动性较弱,投入本金通常也比较

高,投资管理人不仅要深谙金融市场、更需

要对艺术品市场有深刻的把握。

你怎么看待国内银行推出的艺术基金。

赵志敏:我觉得严格意义上,那不算基金、

只是理财产品。前两年某银行曾经推出的两

期挂钩艺术品的理财产品,产品通过某家画

廊运作,到期以后由某家关联的美术馆负责

回购,期限只有 2 年,远低于一个合理的艺

术品投资周期。这样的产品运作方式透明度

低,如果没有回购条件的话风险较大。这些

产品概念大过于实质,仍然处于入门的初级

阶段。

国内艺术品基金与国外有差距,差距在哪里?

赵志敏:艺术品投资基金在海外发展较为成

熟,而在境内则更多是以私募的形式开展,

门槛多为百万级以上,由画廊等一些机构发

行并管理,有的甚至连信托的组织形式都不

具备,在运作上缺乏透明度,存在一定的监

管漏洞,尽管潜在收益较高,但对于投资者

来说除了市场风险之外,还要承担更多的信

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就你接触的客户,他们购买艺术品的渠道和

目的是什么?

赵志敏:渠道一般有三种,去拍卖买,去画

廊买,还有就是参加艺术品金融产品的理财。

• 艺术品投资和金融投资的界限尚未打通• 通胀会让艺术品价格水涨船高

@ 赵志敏 北京银行上海分行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

业内知名理财顾问

长期关注艺术品投资

前两者增值多,属于中高端投资领域。一些

企业高管购买艺术品是为了社交。去拍卖买

和去画廊买都属于艺术品直接投资,而艺术

品理财产品则是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成本

一定高于直接投资,但是间接投资的好处就

是对于一些初涉艺术品投资的入门者来说,

专业性会有所保证。

艺术品投资有什么特点?

赵志敏:艺术品投资回报不是线性的,越高

端的回报越大,比如 10 万的艺术品和 100

万的艺术品增值幅度不一样。

上海和北京的艺术市场有何不同?

赵志敏:有价格差。有买家会在上海买下东

西,再拿去北京卖,赚取差价。

作为理财顾问,做为客人多艺术品投资的时

候。会给哪些建议?

赵志敏:艺术品投资涉及范围很广,投资者

一定要熟悉所投资的艺术品领域,熟悉历史

人文价值、了解当前的整个金融市场宏观背

景、了解中外艺术品投资的流行趋势。在资

产配置上,由于艺术品流动性不强、风险较

高,还需要和其他金融资产相组合,以提升

整个家庭资产的强壮性和成长性。简言之,

就是在合适的时间投合适的钱买合适的作品。

你们银行是否有推出艺术品的金融产品?

赵志敏:北京银行一直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产

业领域,艺术品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北京银

行与一些专业艺术品投资机构都建立了良好

的合作关系,艺术品投资也是北京银行高端

客户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的金融理财产品大概有几种? 7 月

深圳除了全国首个“权益拆分”的艺术品资

产包,将资产的所有权和产生的权益进行拆

分。这种方式在上海有可能出现吗?

赵志敏:国内的金融理财产品主要分为银行

类、证券类、基金类和保险类几种,各个渠

道各有自己的特色以及适合的客户群体,一

般艺术品投资理财产品多由银行设计发行。

艺术品投资产品最重要的是选择哪些作品进

入资产包,这些作品日后有没有进一步升值

的空间,类似“权益拆分”只是形式上的变

化,还是要看投资管理人的产品运作能力。

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更多类型的艺术品投

资产品都会出现,上海是重要的市场之一。

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相比于其他地区,做艺

术品金融这块儿是否更有优势?

赵志敏: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为艺术品

投资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近

年来上海本地的春拍秋拍成交量都屡创新

高,参与人数和作品数量都大幅增长,艺术

品投资热已悄然兴起。作为银行来说,一般

会把艺术品投资作为高端客户服务的内容之

一,在艺术品理财产品方面显得较为谨慎。

此次在韩国的 G20 峰会,也将抑制通货膨

胀作为重要议题。通货膨胀在发展中国家尤

为明显,比如印度伊朗,官方的数据是,中

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是 4.4%。请问这种大

环境,对当代艺术品的交易而已,有何影响?

是否就跟黄金一样,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它

反而被炒热。

赵志敏:通胀催生资产价格上涨,因此艺术

品确实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向,就像水总是会

流满洼地一样,即便艺术品可能不是在通胀

初期就开始上涨的资产品种,但随着通胀进

一步的加剧,艺术品一定会水涨船高。但是

艺术品和黄金又不一样,黄金尽管是商品,

但它是具备货币属性的,流动性又非常好,

这是艺术品所不能具备的特质。

深度专题 Feature

Page 4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3

TopFloorNov / Dec 2010

如何看待上海的购买力?

赵松 :购买力这个词不是很准确。因为艺术

市场与普通消费市场是不一样的,购买力与

购买行为和购买需求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普

通的消费市场,拥有购买力意味着买得起就

买,但艺术市场不是如此,我觉得对艺术品

消费的需求度和欲望比说购买力更加直接。

判断上海购买力上升的依据是什么?

赵松 :对艺术的消费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

市的主要指标,巴黎、纽约、东京的艺术产

业、艺术消费都是十分繁荣。在某种意义上,

上海一直都在参照着纽约、东京这样的国际

大都市来建设城市,而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也基本上等同于纽约在美国、东京在日本的

地位。上海作为中国最前沿的城市,在城市

规模、经济体量、吸纳外资的能力和总体消

费能力上,在国内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尽管

目前它还没有达到纽约、东京那样的发达程

度,但未来的上海,对艺术消费的需求必然

会大幅增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于一

个国际化大都市,文化产业也是一个不可缺

少的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归根到底,

艺术的消费能力、艺术市场的规模空间还是

取决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底盘有多大的。所以

说,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未来艺术品购买力

持续上升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明显的上升反

倒是不正常的了。

为什么上海的艺术机构数量、拍卖成绩和北

京差距如此之大?

赵松:主要原因,我觉得有两方面:一是中

国目前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

会,所以对市场起作用的因素会很多重,所

以从权力、资本以及权力资本和资本权力的

意义上综合来看,北京确实比上海拥有更多

的市场“影响源”。而从本质上说,这种“影

响源”所造就的恰恰是非常态的艺术市场状

• 购买力这词并不适用于艺术市场 •“企业公民”式收藏会成潮流

@ 赵松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助理 / 作家

出版有小说集 《空隙》

态,而不是常态的艺术市场状态。相形之下,

尽管上海的艺术市场没有北京那么热,那么

有吸引力,但它恰恰是处在比较接近于常态

的状态。也就是说,对于了解中国艺术市场

的真实状态,上海的情况可能更有现实参照

意义。二是在更为具体的层面上,上海的生

存成本确实要比北京要高一些,而且特别是

政府提供的文化政策环境要偏紧一些、管理

的态度要保守一些。所以画廊、艺术机构、

艺术家爱往北京跑,因为大家觉得北京的机

会可能更多些,环境更自由一些,也更容易

生存、成功。

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收藏标准和体系是怎样的?

赵松:以国内当代艺术为主,会着重选取构

成现象和事件的案例。比如“无名画会”,

这是 70 年代的地下艺术组织,在中国当代

艺术史中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还有

就是那些事件性的作品,比如“为无名山增

加一米”这样的作品等。还有上海的实验艺

术、抽象艺术,这些都是在艺术史上可以成

为现象的,我们会做一个学术上的系统关注

和梳理。另外就是重要当代艺术家个案,我

们也会做下去,以前我们已经做了汪建伟、

宋冬、杨福东、邱志杰等人的系列个展,他

们都是目前活跃在一线的国内重要的有代表

性的当代艺术家,这样的展览与研究我们还

会继续做下去。

作为金融、地产集团旗下的美术馆,在收藏

资金上是否会更充裕些?

赵松:只能说资本的支持量会比较稳定,并

不意味着比其他民营、国家美术馆更加充裕。

实际上对于国内的美术馆来说,在收藏方面,

遇到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不足,而且真正有

长期的收藏计划与资金保障的也很少,所以

目前来看普遍还没有形成像欧美发达国家美

术馆那样成熟的收藏体系。我们美术馆目前

在收藏上有计划地量力而行,既会按既定计

划持续投入一定的资金购藏作品,也会通过

有学术质量的展览、与艺术家合作等方式收

藏艺术品,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艺术品捐赠。

建造喜玛拉雅中心花了 30 个亿,是否能看

成一个信号,证大集团对上海当代艺术市场,

非常有信心。那么你们期待的回报什么?会

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

赵松:在二十一世纪,新上海、大上海,需

要属于它的新的文化标志。无论是外滩、新

天地,都是过去时的,不能代表新上海的文

化。所以证大造喜玛拉雅中心的首要目的,

是要为上海创造一个新的文化地标。从它的

建筑样式、内容、商业文化的充分融合上都

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投资这么大,主

要动机并不是出于对艺术市场的判断,而出

于对建构未来新上海文化的需要。当然文化

与经济是不可能分开来看的,它们如果处在

一个健康的状态下,那它们就是水乳交融、

互为影响的。我们相信的是新的文化概念必

然催生新的文化产业模式,对于这们的模式

我们非常有信心。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我们所

设想和规划的方式来完成并不断推进这个事

业走向成熟,那么一切相应的收获都不是不

能预期的。

企业收藏的特点和趣味有哪些?将会成为一

种潮流和风尚吗?

赵松:实际上就目前情况来看,如果一定要

说“企业收藏”这个概念的话,那只能说它

反映的是企业家与他的顾问、朋友们的趣味

的中和。当然在达成企业收藏这个事实之后,

就有可能与“企业公民”这个概念产生直接

的联系。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收藏艺术品,尤

其是比较受市场、社会关注的艺术家的艺术

品,是会间接反映其自身对社会文化一种态

度和判断。

Page 4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4

深度专题 Feature

@ 黄晔 其他画廊总经理

@ 杜斌 上海伯隐当代国际艺术家画廊经理

@ 洪平涛 敦煌画廊总经理

温州人素以有钱、会投资著称,炒

房、炒黄金、炒大蒜……他们又

开始悄然进军艺术市场,成为不可小觑

的艺术购买力。与炒房等行为的不同,

温州人在介入艺术市场后,分外强调学

术性、文化性,显出温雅、大气的面目,

2010 年 10 月的温州首届当代艺术周便

充分显示了这点,不仅聚集了岳敏君、

贾方舟、崔国泰、何汶玦、艾敬、左小

祖咒等的当代艺术群展,还举办了一系

列艺术普及和艺术投资的讲座,以及一

系列泛文化的活动,比如北欧的电子音

乐、国内原创民谣。这次高规格的活动,

就像是把北京的文化圈名人集体搬到温

州,在此进行了一周的当代艺术狂欢。

上海于浙江有着天然的文化、地理

优势,上海成了温州人投资艺术市场的

首选地。2010 年新成立的 " 其他画廊 "

幕后老板也是一位温州的商人,画廊在

北京、上海、温州三地均有空间。开业

以来展览频繁、品质颇高,体现出极高

的学术性和国际视野。

上海伯隐当代国际艺术家画廊是今

年春天才入驻 M50 的新画廊,目

前主要推的画家是庄保林。伯隐画廊首

次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便取了不俗成绩,庄保林的 5 件作品以

每件 300 至 800 万人民币成交,卖给比

利时的几位藏家。成为上海本地画廊中

成交最好的。(其他表现出色的画廊为:

柏林和北京的空白空间画廊,北京和台

北的亚洲艺术中心,东京的 Frantic 画

廊和纽约的 Eli Klein 画廊)。

我们温州人一般不做没把握的生意

我们的买家80% 都是境外的

内地的买家不稳定上海拍卖界不够江湖气

为什么看好上海的市场?

黄晔:“其他画廊”先是在北京 798 艺术

区开了第一家,上海 M50 是第二家,都是

在艺术品市场不很景气的背景下进入的,这

是因为我们对市场有自身的理解,市场可以

引领也可以迎合,我们选择艺术家和举办的

展览更在乎品质,相对忽略眼前短期市场盈

利,艺术带给我们藏家的不应该仅仅是商品

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保值或增值的概念,更

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品质,或者

是一种消费的概念,这跟花钱旅游或者买哈

雷摩托车一样,带给我们的是乐趣和品质,

是吧,就全国而言上海的海派文化应该是引

领这种生活方式的。我们画廊的这种理念决

定了自身的经营模式,注重品质,相对淡化

短期盈利,这种方式是对我们藏家利益的维

护和保证,而这种对藏家的负责为画廊带来

永久稳定的商业利益。

在上海的经营如何?

黄晔:比卖了多少作品,我们更关注学术和

品质,我们的商业利益是在为客户提供各种

服务中体现的,比如:艺术品布置,空间整

体规划咨询,艺术品投资规划等等。这块的

商业利益比传统的零售模式要大,而且客户

非常稳定。

你们的购买群体是什么?

黄晔:我们的客户群还是挺广的,不仅仅是

浙商,有国外的、有时尚界的、设计师、开

酒店、私人会馆、私立美术馆等等很多,大

多成为好朋友,画廊开得挺轻松,很好玩,

今后的前景当然是很看好的,我们温州人一

般不做没把握的生意,跟我们一起玩的最后

好像多多少少都能赚到甜头。

参加上海当代前有预期到这样的结果吗?藏

家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庄宝林的作品的?

杜斌:藏家他们在北京时看过庄老师的作品,

5 月我们画廊在上海做庄老师《政坛风雨》

个展时跟他们有过接触,之后彼此进一步深

内地买家与台湾的差别在哪里?上海藏家的

特点是?

洪平涛:买家不如台湾稳定,买艺术品没有

持续性。内地的艺术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变化太大。上海藏家特点是会算计眼前,对

想象的东西不抱希望,这是动荡世界产生的

思维习惯。

其实艺术品就是买一个梦想,买一个自己对

艺术的判断。

上海拍卖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 为什么就成绩

而言不如杭州

洪平涛:其实上海的拍卖,并不把上海人当

成主要客户,上海本地人只占 20%。上海

是个很开放的平台、聚集了五湖四海的人。

上海拍卖分散,没有把盘做大,有些表现不

错的拍卖公司,感觉有洁癖、太注重个性、

不够江湖气。杭州的优势在于,国画旺、收

藏群旺。杭州的西泠做得很好,陆镜清做事

认真,虽然一意孤行,但他也成功了。

Page 4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5

TopFloorNov / Dec 2010

@ 黄圣智7 艺术中心总经理 / 台湾东之画廊股东

@ 吴放上海华府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7艺术中心两年前入驻 M50,推出以

画廊为主打,结合设计、广告等创

意活动的综合文化营销。主要经营当代

艺术家:李小镜、王劲松、林俊廷、谢

艾格、南方、张慧、两年来陆续与十多

位中外艺术家合作。

你们画廊的顾客是哪些人?消费能力如何?

黄圣智 : 目前以海外友人与华人为主,十万

以上或五万以下的作品都有,但也慢慢的加

入一些国内的艺术收藏爱好者,希望比例能

够逐年增加。

如何看待上海的当代艺术市场?在经营上如

何与上海的特性更紧密结合

黄圣智 : 上海是许多国际资深艺术人士看重

的市场,我们用艺术的平台推广我们所赞赏

的艺术、生活与文化,上海具有的国际性多

样性并有高接收度的特性,是实现我们目标

的首要城市,虽然整体大环境的不景气会影

响整体运营,不过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多样

性与弹性,带给上海艺术市场不同的面貌,

也带来好的反馈与不同族群的认可。

什么群体或将成为上海当代艺术购买的主体?

黄圣智 : 肯定必须培养本地的收藏家,不论

是偏好度或是投资属性的藏家,加上原有比

较积极参与的海外藏家,会让上海整体的艺

术圈更蓬勃。

请问“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的定位与画廊、

拍卖公司有何不同?

吴放:画廊、拍卖公司或艺术机构不是矛盾

体,任何艺术机制的发展都是对整体的推

动,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从当下消费数据来

看,中国的艺术品消费数目已经是走在世界

前沿,但就我们的艺术品来说,在作品,鉴

赏力及价值体系上还是属较落后的。对作品

认识不够深度,收藏作品时是否在乎历史,

是否想到未来,是否有时代感,任何艺术形

式,它们的现在和将来对世界到底能产生多

上海是许多国际资深艺术人士看重的市场

大环境的起伏对我们影响很小

大的影响?都是我们在选作品时必须考虑的

问题。尊重艺术,体会作品不仅仅只是投资

投机,收藏家与艺术家一样有着使命,对现

在与未来负有责任。

当代艺术的买家大概是怎样的人群,他们的

购买行为有什么特点?

吴放:当代艺术从市场形态来看主要是投资

性的,其中不乏有艺术资本性质地介入,许

多买家并不注重个人趣味及历史判断,不注

重作品的艺术品质。收藏人群大部分是年轻

至中年的成功人士,他们审美取向较时尚

化,拥有几件当代艺术作品犹如拥有 LV、

HERMES 一样轻松自如,既入潮又追求到

了精神消费。

如何看待上海的拍卖市场和收藏市场(当代

艺术板块)?

吴放:我看问题比较乐观,整个中国艺术品

市场的新行情正在向我们走近,发展趋势逐

步升温。经过几年不断调整的艺术市场今年

上半年春拍以来,不断复苏增强了市场信心,

秋拍已经开锣预计是在积聚力量,会持续至

明后年上升走势。

上海市场的特点和优势是哪些?判断上海艺

术购买力上升的判断依据是哪些?

吴放:上海是个多元化的国际都市,以海纳

百川的姿态接受各类文化,艺术品市场收藏

文化不断形成,收藏规模与参与人数在不断

地扩大,收藏、鉴赏、投资已然成为新兴的

文化时尚、文化品牌资源。从终端消费者来

看,各类企业家纷纷将投资眼光锁定在艺术

品上,尤以民营企业家为收藏的主力,他们

投身于艺术收藏已经成为一种品位的象征。

他们的不断参与打破了终端消费的缺位,减

少了集中于市场流通的中间环节,有效地遏

制了投机炒作现象的泛滥,市场发展更趋理

性规范。从国家文化战略来看,艺术品市场

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产业,国际化、区域化

的发展将不断被推动。艺术作品的价值很容

易被西方市场认可,东西方买家都乐于购买

中国艺术品,在佳士得及苏富比拍卖中频频

获得高额成交量。

2003 年后的暴涨和 2008 年的萧条的大环

境对你们公司的经营有大环境的影响吗?如

何做相应的调整策略吗?

吴放:不会有太多影响。目前艺术品市场还

处在成长发育期,许多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探

索挖掘,发现价值与关注经典尤为重要,只

有不断认知充分体验文化经典的力量,才能

更好地理性评判艺术家理性评判艺术市场。

入了解,参加上海当代展览时分别邀请过他

们。参加上海当代之前,我们没有太多预期,

只是想推出一些真正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

富有创造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优秀作品,令我

们欣慰的是真正的收藏家是能从众多良莠不

齐的作品中挑出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种艺博会对画廊的运营作用大吗?

杜斌:艺博会的功能都差不多,为一级市场

画廊搭建了平台,可结识更多有效受众,了

解市场需求、扩大画廊的影响力。但目前艺

博会同质化比较严重。

搬到上海的原因是什么?您如何判断上海的

艺术市场?购买者的主体是哪些人?

杜斌:比较看好上海艺术市场的前景,有很

好的发展潜力。目前经营状况比较乐观,

80% 的客户都是境外客户,对艺术有独特

鉴赏力,他们挑选作品比较专业,是用眼睛

在挑选而不是靠耳朵。

觉得上海艺术环境、市场和北京的差异是什

么?您希望上海的硬件和软件上需要提升些

什么?

杜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文化

底蕴和资源得天独厚,上海属于厚积薄发那

种,比较看好上海艺术市场的前景。上海需

要提升的方面: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

和推广力度,加强学术理论建设和研究。

Page 4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6

敦煌画廊风雨后的平静真实caVes aRt centeRPeACeFul reAliTY AFTer THe STOrM□ 本刊记者 潘丽︱文

在大众的娱乐神经日益疲惫麻木的今天,达人秀能赚人热泪的原因是:对普通民众人生的真实传达。中国达人

秀里一位与梁朝伟神似的落魄商人让人印象深刻,他早年发迹,可千万资产也能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一无

所有后又白手起家,从最底层的劳力做起,现在经营包子铺。上海艺术圈也有着这样一位经历人生跌宕的人物:

洪平涛。从台湾艺术圈的大佬级人物,到两次破产,他的故事同样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戏剧感。大众媒体习惯于

将成功的样本 ( 人或商业体 ) 展示并分析,但这种光环式的叙事也遮蔽了很多事实,这次我们将视点转向了一个“荣

光退却的样本”,它很平淡,没有贵族血统,也没有暴发跃进的成绩。如果将波折、经历比拟成人生表皮上的褶皱,

那褶皱越多,所蕴藉的意义和蕴含的力量也越大,这当然不是心灵鸡汤式的都市修辞,具体方法论可参见德勒兹

的褶子理论。

画廊生意经 Gallery Business

洪平涛

Page 4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7

TopFloorNov / Dec 2010

两次高潮 两次破产初秋,宋园路。10 号线出来,很

容易找到敦煌画廊。

洪平涛穿着中式的褂子,温和地看

着年轻的手下布展,两天后是四川的年

轻画家王崇学的个展。30 年前,他在

台湾创办了敦煌画廊,专注于做老油画,

30 年来所经手的都是民国范儿的精致

和经典。这次做起了 75 后艺术家,是

首次,“因为在王崇学的画里能看到那

种细腻精致。”洪平涛说。

说起自己的往事,洪平涛很平静,

平静的叙说中常有检讨,关于对上海市

场的不熟悉,关于自身的领导能力。

洪平涛的故事如下:1983 年创办

敦煌画廊,1998 年到 2000 年期间,被

推举为台湾画廊协会理事长,并在岛内

操办过三届艺术博览会。敦煌画廊后成

长为台湾的顶级画廊,藏品价值 2 亿多

台币。第一次破产是在 2000 年,一场

台风降临的大水将藏品毁了——天灾。

洪平涛来到了上海,想重新开启事业的

第二春。步骤是对的,第一步是做拍卖,

2004 年保利要在上海开辟市场,他及

时抓住机遇。凭借人脉和团队出色的营

销,几场拍卖下来便掀起了大陆的油

画收藏热潮。在 2005 年的秋拍上,保

利上海推出了 289 件拍品,该场拍卖以

671 万元人民币拍出了陈逸飞的《晨曦

中的水乡》,总成交额达到了 7197 万

元人民币,占当年上海拍卖市场的半壁

江山。又是一个事业的高峰,不过在最

顺的时候,他又选择了离开。2006 年,

洪平涛在杨浦区打造五角场 800 号艺术

园区,成为上海艺术的新地标。这里含

有美术馆、画廊、多功能拍卖厅,洪平

涛想打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市场的产业

链条:从创作源头——收藏——交易,

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2008 年,他

建立了上海 800 拍卖公司,拍卖成绩卓

著。可是金融危机来了,他再次破产,

2009 年他全身而退,来到长宁区的宋

园路重操旧业:开画廊。这是修身养性

的策略,“我还是做自己在行的事情吧。

做艺术园区,不是我的专长。”洪平涛

说。才一年,画廊已经有了上升的势头,

可以自我造血了。

关于 800 号的失败,他的反省如下。

内心的想象与现实有冲突,对于城市特

质没有完全了解,上海其实不适合画廊

业,土地值钱,房租太高,而画廊是一

种缓慢的经济,如果单为赚房租就会做

得很辛苦。就上海市场而言,一个 M50

就足够了,市场已经饱和。再者杨浦区

内购买力较弱,位置的偏僻也勾不起爱

和自己玩儿的上海艺术家们的兴趣。本

来根基就不稳,刚刚做起来,就遇到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势就断了。

专注老油画二级市场交易火热

台湾的敦煌画廊现在由洪平涛的妹

妹打理。从 1989 年至 1995 年间,洪平

涛大量从大陆收购老油画,数量累计达

3000 幅。离开台湾时,洪平涛和妹妹

将手上的画分了分,“现在我妹妹发财

了,而我现在只有 300 多张,其他的画

都拿去抵债了(800 号的)。”洪平涛说。

这种拿画抵债的方法很像陈逸飞,陈逸

飞在运作庞大的大视觉产业时,常会用

自己的画直接填窟窿,而不是借助借款、

融资等现代金融的流通渠道,活活把自

己累垮了。

台湾的 30 年为他积累下了相当的

人脉、资源和画廊运营的经验。如今哪

个台湾的年轻人要来内地开画廊,会找

到洪平涛,讨教点经验。好为人师是种

品质,也是种宣泄,“我会说很多,因

为我的经验是用血泪换来的。”

宋园路的敦煌画廊经营延续了台湾

敦煌的传统,专注于老油画。虽然当下

的艺术市场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但

相比于当代艺术,老油画市场表现稳定:

除了作品本身精致和美感外,他们在美

术史上的地位是被确认和验证过的。洪

平涛说,当年他收购的老油画中有 95%

早就在台湾销售一空,买家都是台湾本

土藏家。现在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洪平

涛发现这些藏家中少有人会将作品抛售

出来,可见他们对老油画的价值认定是

多么稳固。

稳定,包含着诸多信息,除了风险

小外,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已被限制,直

接的表现是市场的流通性小。“15 年

前 10 万、20 万可以买到的一幅作品,

目前能升值到 10 倍就不大容易,一般

买家到 5 倍才动心。另外造成流通难的

原因是,根本不卖。比如任微音的子女

就不卖画,他们家底好,不需要做这块

的买卖。你要知道,以前学油画的家底

都不错,虽然有历史原因,贵族无法延

续,但贵族的基因在,他们的子女在现

在会混得很好,不差钱,所以不用卖画。”

洪平涛说。

不过,洪平涛一直认为老油画不会

成为市场的主流。虽然在欧美市场,经

典板块“印象派艺术品”的拍卖一直都

是全球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主

流拍场,但中国老油画板块上却是个例

外。除了艺术家创作数量本身不多外,

建国后政治因素和经济环境损害了艺术

家的自由创作,再加上文革时期的毁损

和流失,量的问题一直是老油画市场无

法成为主流市场的关键。至于藏家这块

儿,还涉及到专业问题,“不是每个人

都懂,除了要懂艺术、历史 ,还要懂

材料学,假了怎么办?当代油画假的很

少,可是老油画假的很多,现在的造假

手段越来越厉害。”洪平涛说。

这种流通难给画廊留下的经营空间

Page 5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8

画廊生意经 Gallery Business

戴士和 2007 《大红台》 布面油画 60x60cm

只剩下了二级市场:做中介。30 年的

积累就像是人的 15 岁到 45 岁的黄金时

期,即使转站到上海,即使经历了 800

号的惨败,但洪平涛在老油画市场上的

威望还在,让很多人主动找上门,包括

藏家、投资客和炒家,他们有买进卖出

的需求。比起很多新入行的画廊,敦煌

画廊具有不少优势:客户资源稳定,沟

通成本低。“因为客户信赖我们,我们

也了解客户的需求。” 画廊的经理介

绍道。洪平涛曾在 2008 年时办过吴冠

中的个展,规模很大,光展览场地就有

1500 平方米,除了 50 件新作、还有吴

冠中的全部的丝网版画。洪平涛将这些

丝网版画全部买断,现在这部分在二级

市场中卖的很好。

二级市场上更多的是大作品,单价

都在几十、几百万不等,佣金相对较高,

但不稳定的因素也很多,毕竟好的作品

很难寻觅到。拍卖成交额的资讯随手可

知,使得价格也很难谈判,比如之前有

Page 5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49

TopFloorNov / Dec 2010

都是性情中人,并没有就细节上多纠缠。

王崇学觉得,这种合作就跟找到知己一

样,很愉悦,因为洪平涛懂他的作品。

王崇学对洪平涛的经营理念很认可:“艺

术家不是只画几年的,画廊也是,洪平

涛能做几十年的画廊,这种坚持我很认

可。洪老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而

不仅限于市场销售。用专业的手法做市

场,可能短期的效应很有限,但长期就

可以看到成效。”洪平涛表示,他相信

这些艺术家有的会红,“我更偏向于细

水长流。我不会拿这个去试,我没有赌

博心态。”

经历了大风大浪后,洪平涛有着比

常人最加淡定的心态。800 号失败后,

他没有回台湾,“我已经交了 80% 的

学费了,我不会就此放弃。”现在,他

大部分时间在画画,画廊交给年轻人打

理,真正是在修身养性。至于拍卖这块

儿,他说,时机恰当时他会出山,“我

是个有梦想的人,不然也不会一直那么

折腾”,至于具体时间,他似乎早已了

然于胸。

王崇学 2008-2009 年作 《透——有鸟的夜宴》 布面油画 200x450cm

件曾梵志作品,起初订价不到 200 万的

价位,几个买家就佣金、付款方式等问

题上磨来磨去。后苏富比高价拍出曾的

代表大作,电话就被打爆了,客户还主

动提价。而 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好

些作品主动向下调价也未必有市场。画

廊经理还介绍说,现但凡明星作品,价

格靠谱,像曾梵志、张晓刚、赵无极、

吴冠中等当代类,或是一代二代老前辈,

都会有大收藏家极力追捧。

推新人找艺术家就像寻宝

二级市场虽然利润颇丰,但不稳

定,所以画廊还要做一级市场,代理艺

术家,“只有两者就像固定工作和兼职

一样,需要共同经营才能达到画廊的良

性循环。”洪平涛说。

画廊目前代理的艺术家有:王家增、

戴士和、砂金、王崇学。后三人全是洪

平涛推出的“新人”。其实新人并不新,

他们都是成熟的艺术家。比如戴士和,

他是中央美院的教授、油画系主任,声

名显赫。只是他的作品一直没有进入市

场。“他从来没有和画廊接触过,之前

只是把画直接给人,所以他最开始给我

的价格,和朋友价是一样的,这点让我

很吃惊。”洪平涛说。

洪平涛挑选艺术家有自己的标准:

“不论风格,只要有风格,认真做事的

人,而不是投机,是经过历练的、对艺

术的态度诚恳。忠实于自己的时代和环

境。发掘艺术家就像挖宝,很多人不去

做的事情不代表不好。”老北京戴士和

作品中的细腻、舒展的传统范儿,蒙族

汉子砂金作品中的草原气息,四川的年

轻人王崇学对今昔的重组,都让洪平涛

十分欣赏。

如何去打动艺术家,让他们认可自

己,并同意合作。洪平涛没有使用任何

技巧和心机,合作成功完全凭他的专业

和彼此对作品的共同认知。王崇学的作

品之前一直处于民间交易的状态,画了

一幅就被朋友拿走,上海的一些画廊也

会拿一些他的画,但没有正式的合作。

洪平涛经朋友推荐,看到王崇学的作品,

很喜欢,特意去王在成都的画室拜访。

两人相谈甚欢,马上定下了合作关系,

Page 5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0

近年,当代艺术价格一飞冲天。“物

以稀为贵”,当代艺术的高价很

容易使人们联想到它的“稀缺性”。本

来,艺术品便与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

普通商品不同,具有很强的独创性,每

一件优秀艺术品都“不可重复”。当代

艺术作品更是如此。如果仅就创作时间

而言,当代艺术指“当下的艺术”,它

并不很稀缺;但如果从作品内涵上看,

当代艺术独具反主流、反传统的“前卫

性”,稀缺是它的天然属性。目前最火

的当代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

张晓刚的代表作,莫不如此。难怪,一

篇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文章说:“中

国真正顶级的艺术家不超过 100 位,真

正值得珍藏、并流通国际市场的画作不

超过 1000 幅”。

那么,当代艺术作品新近上升为“贵

族”,只是因为稀缺吗?

没那么简单。在经济学中,“稀缺”

与“需要”相对。“需要”指人类获取

外界资源的欲望,由于需要的种类和层

次会不断拓展提升,整个人类的需要是

无限的。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满

足需要的资源却总是有限的,这便是资

源的“稀缺”。然而,需要只是潜在的

心理活动,还不能直接促成购买,更不

会使“稀缺资源”变得昂贵。比如在中

国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不乏欣赏珍稀古

玩的需要,但那时的民间交易很少,价

格也相当便宜。

真正导致现实购买行为的,是“需求”。

在经济学中,“需求”指消费者愿意、

并能够购买商品的数量。只有消费者同

时具备了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潜在的

心理需要才能成为现实的市场需求。通

常,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便会形成

需求者持币待购状态,这便是“短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解决“短缺”的方

式是政府配给(凭票供应)或排队购买。

财评 Art Market

︱晓丹市点︱

THe "lACking" OF COnTeMPOrArY ArT, Will iT Be COnTinueD?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短缺”

会造成众多购买者实施抢购,从而拉抬

价格。

拍卖,便是解决艺术品“短缺”的

有效手段。

拍卖是“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

让给最高应价者”的特殊销售方式,其

前提,是有多个买家竞争同一标的。同

样,艺术品拍卖也是为应对艺术品较少、

而购藏者较多的状况。中国从 1993 年

起涌现多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并不

是因为文物艺术品突然“稀缺”,而是

突然增多的购藏者使其供不应求。正是

众多竞买人围绕心仪的艺术品激烈竞

价,造就了拍场的一个个天价。拍卖和

计划经济时代的排队购物相似,都是需

求者对短缺商品的抢购,只不过是后者

付出的是高额时间,前者付出的是高额

金钱。

当 代 艺 术 的 高 速 提 价, 是 由 于

2005 年之后它突然在国内变得“短缺”。

整个 1990 年代,国内的当代艺术

都明显“供过于求”。以当代艺术市场

“四大天王”之首张晓刚为例,可以看

到当时当代艺术遭受的冷遇。1993 年,

张晓刚开始了著名的《大家庭》系列。

该系列是张晓刚的代表作,目前已经上

拍 155 件,占其总上拍量的半数有余。

《大家庭》的灵感来自张晓刚父母家里

的老照片,他对老照片中标准化的“全

家福”浮想联翩,以其为依据,创造出

无个性的、千人一面的模式化人物。因

为这种典型的个人化图式,他被誉为“反

绘画的画家”、“反肖像的肖像画家”。

背离了传统绘画原则的《大家庭》

无疑是稀缺的,但它并没立即发生“短缺”。

当时国内对当代艺术的需求几乎为

零。1997 年,张晓刚在国内唯一的重

要当代艺术空间“美院画廊”展出了十

几幅新画,他还特意创作一幅五人全家

作者介绍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史论硕士现任教于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史论及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专家

□ 刘晓丹︱文

Page 5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1

TopFloorNov / Dec 2010

福,虽然每幅标价仅 1 万美元左右,却

一幅没能卖出。而在此 6 年前,陈逸飞

用传统技法完成的《浔阳遗韵》,已经

在香港拍至 100 余万港元。1998 年至

2004 年七年间,张晓刚的《大家庭》

仅拍出 6 件,最贵的一件成交于 2003 年,

价格仅合人民币 63 万元。就在 2003 年,

老一代画家徐悲鸿的《浴》在广州以

600 万元成交,赵无极的《13.2.67》在

香港以 544 万港元成交(合人民币 577

万元)。当代艺术因为在国内屡遭白眼,

许多作品以低廉价格流向海外,那时张

晓刚的《大家庭》大部分仅售几千美元,

最贵的不超过 2 万。

张晓刚《大家庭》发生“短缺”,

是在 2006 年。

于 1998 年以 2 千美元卖给画廊的

《 血 缘 • 同 志 第 120 号》,2006 年 3

月在“NY 苏富比”拍至 97.9 万美元(合

人民币 790 万元);10 月,《大家庭

系列第 15 号》在“HK 苏富比”拍至

874 万港元(合人民币 909 万元)。当年,

该系列共成交 19 件,总成交额 5781 万

元。第二年,《大家庭系列 • 三位同志》

和《血缘 • 同志》在“NY 苏富比”分

别拍至 211 万美元(合人民币 1649 万

元)、251 万美元(合人民币 1956 万元)。

当年,该系列共成交 26 件,总成交额 1.2

亿元。2008 年,《血缘 • 大家庭 3 号》

在“HK 苏富比”拍至 4737 万港元(合

人民币 4263 万元)。当年,该系列共

成交 21 件,总成交额 1.9 亿元、占其

年度总成交额近 2/3。

《大家庭》被市场热捧的几年,正

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全面爆发的年份。

2006 年,王广义、岳敏君、方力

钧的作品分别拍卖成交 39、40、46 件,

各自比上一年增加 2.3、4.0、5.6 倍;

他 们 的 拍 卖 总 成 交 额 分 别 达 4139、

5456、4284 万元,各自比上一年增加

5.2、14.2、9.2 倍。此后,在“四大天王”

的带动下,国内当代艺术市场连续冲高,

特别在 2007、2008 两年,中国当代艺

术成为举世瞩目的“香饽饽”。

当代艺术作品为什么在蛰伏了 10

余年后,突然在国内市场“短缺”了呢?

当然是供不应求的缘故,巨大的需

求来自中国富豪阶层。随着中国富豪阶

层的迅速成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由海

外回归。据调查,当代艺术收藏占中国

千万富豪收藏量的 37%,远高于珠宝等

奢侈品。编制《中国富豪榜》的胡润说:

“中国富人正在寻找如何利用财富,慈

善和艺术都是富豪们提升财富品质的关

键性选择。收藏艺术品、特别是中国当

代艺术品,就像中国富豪们热衷国学一

样,表明了对自已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希

望身价提升的认同。”当代艺术除了可

以提升中国富豪的身份,也给他们带来

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不过,这种突如其来的“短缺”,

另有背后的制造者。

制造短缺的最有效方法,是利用

从众心态。通过引导消费者跟风,很容

易使原本不短缺的商品“短缺”起来。

制造中国当代艺术“短缺”的,主要是

海外藏家和艺术机构,他们在国内冷落

当代艺术的时候,曾以低价大量囤积。

2005 年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行情,每

年几乎都是从欧美发起,然后传导至国

内的。在“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逻

辑下,一掷千金本身就是时尚。当代艺

术市场的天价迭出,也确实也让一部分

跟风者获利。当代艺术市场出现“短缺”

后,投资回报率水涨船高,三五年内获

利几十倍的事情屡见不鲜。此时,当代

艺术的“稀缺”完全是资本游戏的借口,

甚至价格已经与艺术无关。

“短缺”着的当代艺术能否继续短

缺下去呢?答案,自然还在“短缺”的

制造者和响应者那里。

Page 5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2

财评 Art Market

重视学术性提防学术性eMPHASizing ACADeMiCS, BuT Be On guArD AgAinST ACADeMiCS

︱艺指禅︱

□ 詹皓︱文

很多人希望介入收藏,但又不知道

该买什么好,怕高位买进吃套,

怕低位买了长期不涨,怕受人忽悠买了

价格跟价值不符的,同时面对几个艺术

家不知道该选谁,既怕错过行情踏空,

又怕买进的最后涨幅比别人小……总

之,心态五味杂陈。这个时候,我觉得

应该有一个类似股市里的选股软件,通

过客观数据,帮助人们以最便捷又相对

准确的方式寻找合适的投资品种。通过

在艺术品市场里,长年累月对于艺术品

交易的数据分析,再加上艺术家和艺术

品种的价值分析,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比

较明确的信号,这些艺术家或者品种是

介入的时候,那些艺术家或者艺术品种

此刻最好回避。我把这个信号姑且唤作

“艺指禅”。它包含“艺术”和“指数”,

这都好理解,“禅”是希望大家可以拿

它当回事,也可当它趣味文字,看过一

笑拉倒。

一 . 对于学术性的发掘会

给出买入信号“艺指禅”的买入标准中,最重要

的一条是关于学术性。也就是说,先判

断这个艺术家或者艺术品种的学术性有

多强,然后判断其学术价值有没有在市

场里体现出来,或者体现得是否充分,

作为收藏与否的重要依据。

比如,同样在八十年代成名,同样

坚持艺术理想,孜孜不倦地画到今天,

同样的参加了全国美展、中国油画年展

等最高级别大赛,同样的获得过各种大

奖,同样的作品数量不多,同样的具有

较好的流通性,这样的画家,目前他们

的市场价位并不接近,甚至差异较大,

这样,就存在了市盈率的高低,直接能

给出买入信号。比如,丁方、朝戈、夏

小万、姜建忠、殷雄等。

二 . 太重视学术性容易被忽悠

但是拿学术性作依据也存在被误导

的可能。现在许多艺术家办展的同时,

都喜欢办一个学术研讨会,请专家来说

好话,是中国绘画一贯的做法,因为专

家有话语权,普通人唯专家是从,专家

的好话,等于给艺术家以学术砝码,从

而影响市场。但真正的学术性,还得从

艺术家对于艺术本体的追求实践,艺术

家对于艺术的认识,艺术家本身的审美

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来判断,否

则,只听几个大名头专家说过几句好话

来判断艺术家的作品价值,难免会迷失

方向——至少跟其他艺术家相比,你的

眼睛会直观地告诉你,专家的判断跟你

看到的有差距。

比如同为写实画派,为什么三驾马

车(艾轩、王沂东、杨飞云)能独领市

场风骚?为什么挤进写实画派的其他画

家很快就能在价格方面紧紧跟上?为什

么他们之间还有巨大差别?那些不在画

殷雄 2003 年作《持陶器的人》,167×120cm,2005 年朵云轩春拍,估价 20-25 万,成交价 37.4 万元。

作者介绍 《新闻晚报》资深艺术新闻记者

Page 5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3

TopFloorNov / Dec 2010

派中的写实画家难道都不值得投资?在

同一个写实画派里,你是选价格跟得快

的投资,还是选眼下价格仍较低的买?

这些问题牵涉学术性,也牵涉到市场

操作。

三 . 写实画派领军者

好比高净资产股票

在学术性方面,写实主义画派统领

了中国画坛几十年,以三驾马车为代表

的写实画派只是新世纪以来一个流派的

称呼,他们代表了学院、古典、写实风

格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部分成果,在

市场的推动下,渐渐成了收藏主流。从

大众审美看,更能受到鉴赏口味偏传统,

投资风格稳健的藏家喜爱。有些藏家的

意见很有代表性,他们说,买写实的画

不怕跌,因为画家本身有学术地位不说,

他们的画面细腻就在那儿摆着,没个十

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根本画不出来,

所以一年里产量有限。据说三驾马车中

的某一位一年也就能画个五六幅画,所

以价格再高也难挡藏家热情,这等于一

个每股净资产极高的股票,没有稀释过,

跌也跌不到哪里去。

对于写实画派中三驾马车以及陈逸

飞、徐芒耀、冷军、陈衍宁、郭润文等

人的高价位,市场已经经过了充分的换

手,对目前价位以及长期以来的涨势,

基本是认同的。作为画坛主流品种,未

来也会在稳中趋涨。

市场的机会在于大众的迷信和盲

目,追捧写实画派没错,但在稳健中忽

视了同板块中其他高水准画家的市场潜

力,这就是市场给予的机会。比如,同

为写实派高手,稍晚一辈的四川美院庞

茂琨就比三驾马车等人的市场价位低了

很多。有些画家因为不在写实画派中,

其价值往往被忽视,但画面以及长期以

来的艺术家的追求则告诉我们,市场空

间就在于价值被暂时的屏蔽。

四 . 同为学院派

为何追捧程度天上地下

还比如学院派,市场也给予了充

分的亲睐。学院派画家本身代表着较高

的学术水平,如果同时又在美术学院里

担任较高的职务,市场会给予更高的估

值,比如中国几大美院的院长,央美靳

尚谊、川美罗中立、国美许江、鲁美韦

尔申等。但是同样的学院派,市场却往

往会冷热不均。先说远的,比如杭州国

立艺专,同样一个老师林风眠教出来的,

跟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同班的朱膺、

苏天赐和闵希文,市场走势就大不相同,

后者远没有被学术界捧到艺术大师的高

度,价位也远没有被市场热钱所重视,

只是知道他们艺术水准以及师承关系的

资深藏家会在合理的价位悄悄购藏。苏

天赐只是近年来市场稍有好转,但仍离

开热门人物很远;朱膺的作品拍卖市场

上本来少见,对其学术价值的发掘属于

基本空缺,价位长期不振;闵希文行事

风格低调,作品仍坚持几十年前的画法,

市场曾一度想进行发掘,但终因资金实

力以及其他原因,其画价近十多年没有

波动,跟一般的美院学生一个价。

当代学院派也有类似误区,比如几

大美院里,同为油画系主任、副主任或

者教授、研究生导师,市场发掘程度也

完全不同,估值高低差异较大,这里面

也给善于发现价值洼地者留下了极大的

升值空间。

五 . 当心所谓的“艺术史”

学术性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

就是艺术史。现在很有些人热衷于写艺

术史,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好像江湖排

座次,而市场呢,往往会紧跟着艺术史

萌动,甚至发展到有拍卖公司出钱请专

家写就的艺术史,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写

史的出发点。

艺术史当然能说明一个画家的历史

贡献,但艺术史基本属于“沉淀物”,

刚搅合出来的浑水就楞说是艺术史,难

免贻笑大方,但它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却

不可忽视。我们主要针对现当代的艺术

史,而且局限在架上领域,但这里面的

问题不少。如果说近百年里,艺术史时

常发生改写事件,我们并不诧异,因为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替当代人的

需要说话,是历史撰写者的一种“社会

责任”。那么,在商业社会中,我们要

学会辨识,那些根据“需要”写出来的

艺术史,其本身的偏颇以及遗忘的人物,

这才是“艺指禅”的活动空间。

我们想说的是,首先,艺术史是过

去的,死扛着艺术史来标身价非常可笑,

比如有些六七十年代叱咤画坛的人物,

八九十年代出国去了,所从事的也大多

偏离了艺术,如今回国,还刻舟求剑般

地看待新事物,难免最后找不着北。但

也有早年已将名字刻在了艺术史上,如

朝戈 1986 年作《红头巾》,58×42cm,北京翰海 2010年春拍,估价 50-70 万,成交价 91.84 万。

Page 5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4

今回来,仍然可以叱咤一番的,如李山

等,至少,人家是对艺术史做出了新贡

献的。

其次,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楞要编出

本“史”来,本身就非常滑稽。但往往

是越近的事情越需要用“史”来证明自

己的学术价值。对此我们表示无奈,但

应该用超越所谓“史”的态度来看待画

家的艺术贡献。比如,在“史”经常被

记取的有两类情况,一是民间的美术事

件,昔日参与者往往拿当年的血性胡闹

当今天的金字招牌;二是国家级重大赛

事,有许多获奖者如今都成了画坛大腕,

但并不等于说,获奖者都会成大腕,有

更多的获奖者今天都悄无声息甚至早已

退出画坛,因此越是近年的重大赛事,

越不能说明问题,这是所谓“史”所无

法穿越的迷障。

六 . 艺术史会告诉我们一些规律

艺术史的真正作用,在于告诉我们

这样一些规律:比如首创某一个画种,

第一个开启某种画法,作品出格引起争

议,提出观点触犯了集团利益的,行为

大胆惹旁人闲言碎语八卦讥讽的,这些

人和事,往往能成就艺术史的美名。学

习这样的艺术史,有助于我们判断当今

的人和事的实际价值,用“看未来”的

眼光判断当下,无疑能让我们穿越时间

距离的局限,从而发掘出大众无法预知

预判的未来空间。比如吴冠中八十年代

提出的“笔墨等于零”观点,等于废掉

了中国画的根基,但他的实践日后被证

明是有价值的;比如开放之初星星画会、

八五美术新潮的成员,其作品文献,如

今已经成了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争相收藏

的品种,其中坚持在画坛并随时代不断

进步的艺术家,其价值会被长期发掘;

比如陈逸飞一路走来素有争议,但不管

其作品是否太商业,但因为有了巨大的

社会知名度,往往能吸引大资金;比如

圆明园、宋庄的早期画家,因为反抗美

术体制,作品中往往因为反抗而具备了

一定的革命性,被西方藏家首先相中,

日后爆发出“艺术史”不得不记录的浓

重一笔。

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下,我们坚持历

史的眼光,感谢历史告诉我们的发展规

律,“艺指禅”和大家一起穿越当下,

在未来等待价值的回归。

庞茂琨 1992 年作《打黄伞的姑娘》124×92.5cm,北京保利 2010 年春拍,估价 45-55 万,58.24 万成交。

夏小万 1997 年作《绿色》,08 年春拍、08 年秋拍、09年春拍,短短一年多时间内连续三次上拍,前两次均在 50万元左右成交,最后一次估价 48-58 万,流拍。

财评 Art Market

Page 5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5

TopFloorNov / Dec 2010

Page 5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6

收藏家:历史的见证者 vs 财富的守护者

collectoR: HiSTOriCAl WiTneSS vS WeAlTHY guArDiAn

—— 记 2010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 ( 一 )

两年一度的华人收藏家大会如期而至,从第一届到第二届大会见证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从回暖到复苏,从火爆到天价的转

变。2010 年春拍开启的“亿元时代”又给这个火红的市场狠狠地加了把油——黄庭坚的《砥柱铭》创下超过 4 亿元的

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张大千《爱痕湖》以 1.008 亿元成为首幅过亿的近现代书画作品。在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

一只清代乾隆长颈葫芦瓶经过 45 轮叫价,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改写为 2.5266 亿港元……这一切不仅成为媒体

争相报道的热闻,也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了艺术品投资的巨大收益。

论坛 Forum

□ 本刊记者 顾婳琳︱文 摄影:薛颖喆

Page 5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7

TopFloorNov / Dec 2010

张五常:我这是经济学的分析,不是教你怎么收藏

主题演讲第一个发言的是香港经济

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张

五常教授。这位需要“中粤”翻译的白

发教授给大会开了个好头。以《收藏的

讯息费用与仓库理论》为题,张教授用

一张张数字图表证明了他“是一位经济

学家,而不是收藏家”。 他通过 1776

年出版的一本亚当 • 斯密的《国富论》

在几百年后的价格变化,展开了以经济

学理论研究收藏的途径。因为是初版,

这本当年定价 1.8 英镑的著作,时隔两

百多年,拍价已高达 10 万英镑,复息

的回报率是 4.86%,远高于银行存款。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收藏是赚钱

的。

经济学上有讯息费用的问题,这一

点运用到收藏就是对藏品的了解和知识

的积累;而他的仓库理论就是关于财富

累积的问题。他说,“国民收入的增长,

人们有钱了,你要积蓄,你要把这些钱

放在什么地方?你需要一个仓库把你的

积蓄藏起来。那么多钱放在哪儿呢?可

以买一块地,购买资产,可以买一个房

子。财富累积的理论有两个大问题存在,

要考虑到仓库的问题,你要把钱放到仓

库里面,这样资产上升,财富累积就上

升。”

为什么没有收入带来的收藏品,

价格会一直上升,而且这么稳固不破裂

呢?对于这个问题张五常总结了四个重

要的因素,而且他强调这四个因素都需

要存在,少一个都不行。第一个因素是

讯息的问题要解决。藏品在流行的时候,

就会出现很多的赝品,这时候必须要有

专家来鉴定真假。在艺术市场鉴定真假

并不容易。所以如果假如没有专家给鉴

定,无法辨别真假,不能掌握一手讯息,

那么这个收藏的仓库是不能成立的。第

二个因素,要有适当的物品量。没有适

当的量不叫收藏,但量太多又需要时间

去消化。收藏的分配也很重要,比如说

一个画家有 500 件作品留下来并在市场

上流通,其中某个藏家拥有 300 件,那

就过分集中了,因为在价格变动上面无

法拉开差距,而且这些作品容易创作所

以量多。而精品则不然,所谓的精品升

值是较大的,下跌跌幅一定是较小的。

因为精品在任何藏品中数量都是比较

少,所以张教授得出的结论就是简单的

作品不要买,要买复杂的,因为复杂的

假的少。 第三个因素,购买的人数要

够多。有人买就有流通,有流通就能增

值,而且“精品在任何场合都抢手。”

最后一点,藏品的风格很重要的,成功

的收藏都有鲜明的个性。所以藏家的品

味很重要。按照这个要点,在张五常看

来乾隆皇帝的收藏风格很特别,乾隆收

藏了很多的精品,他特别喜欢图章,又

喜欢到处题字。他收藏的瓷器非常的华

丽,玉雕也非常精致。“假如 20 年前

你拿 200 万去买乾隆的东西,那么你今

天一定发达了。我个人的观点是,总有

一天乾隆皇帝的收藏上会胜过法国印象

派的画。”张五常教授在发言的最后,

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作为一名经

济学家,他当然会用数字来证明他的推

测:不久前在香港举办的乾隆藏品拍卖

行中,有一件拍了 1 亿 4 千多万,一件

拍了 1 亿 5 千多万,另外一件拍品乾隆

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延图长颈葫芦

瓶更是拍了 2 亿 5 千多万,55 年上升

了 40 万倍,复息的增长率是每年超过

23%。

陈东升: 诚信经营,拒绝假拍

作为国内拍卖行业的龙头老大,嘉

德拍卖行的创始人陈东升对中国艺术品

市场的复苏与繁荣做出了正面的肯定。

他认为,艺术品市场和经济的增长有很

大关系,在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三级跳,

财富迅速积累,有那么多游资在寻找出

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的艺术品收藏

能火多久,市场繁荣是真相还是炒作,

收藏品的真假之争,一系列的问题也接

踵而至。带着这些问题,逾百名收藏家、

拍卖行人士、艺术家共聚 2010 世界华

人收藏家大会,探讨行业热点话题。“收

藏: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作为大会的

主题,在演讲嘉宾观点交流碰撞中不断

深化。《顶层》杂志也将分两期为读者

一一解读大会的亮点,展现华人收藏家

的独特魅力。

张五常在发言

陈东升在发言

Page 6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8

路的今天,艺术品作为继房地产、股票

之后的第三大投资领域,想不涨也难。

在中国财富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民营企

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以江浙

地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房地产业、

矿产业和其他产业都聚集了大量的财

富,这些企业一旦上市,他们的财富会

更加迅速膨胀起来。为了保证他们的资

产不会随着通货膨胀而缩水,他们会将

一部分资产转向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

而 艺 术 品 也 成 为 了 最 好 的 资 产 保 值

方式。

“我当时创办嘉德的时候是 2000

万资本,实际上拿出了 1000 万的资本。

今天嘉德拥有泰康人寿 20% 多的股份,

如果泰康人寿上市,市值在 1500 亿上

下。虽然还是卖这些东西,但这资产价

格增长了。我不讲嘉德还没有上市,泰

康人寿还没有上市,因为中国有很多企

业上市了。所以,今天看价格,我们不

要片面看单个的现象,我们要看整体的

现象。”陈东升以自己的企业为例,说

明了这个问题,他又指出,无论是齐白

石还是张大千,当时卖 5 万,现在就可

能卖 200 万。因为从经济学的概率来说,

既然整体的财富、资产增长了,投入到

艺术品的价格上升也是合情合理的。

谈到艺术品拍卖行的立足之本,

陈东升概况为一句话“创新就是刷新模

仿。”关于嘉德他又补充道,“今天我

们不敢说学到了多少别人的精华,但是

从办拍卖行的那天起,坚持不买不卖,

就是保持你的中介原则,你要买就会和

客户有冲突,要卖也和客户有冲突,只

有不买不卖客户才会相信你。诚信经营

是现代商业最伟大的基石,没有诚信是

没有百年老店的。我们来看今天的市场,

拍卖行在今天中国的繁荣,甚至全世界

都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这种行业繁荣的背后也出现

了许多问题,其中“假拍”、“拍假”

的问题在中国的拍卖行中屡见不鲜,就

这一点,陈东升倒没有表示出担忧,他

反而指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整体而言是

健康的。拍假、造假的情况历代就有,

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总有一些不法之

徒想用赝品忽悠买家,从而达到利益的

最大化。恰恰是拍卖这种形式,在很大

开幕式嘉宾剪彩 张宗宪发言

程度上把假的作品杜绝到了最低点。因

为预展三天,藏家可以反复看、仔细推

敲,辨别真伪后才在拍卖的时候出手。

所以,拍卖是最有效的杜绝造价的购买

形式。当然,如果专业不懂,无法鉴别,

那么自然会上当受骗。“中国艺术品在

经济高速成长过程当中,拍卖行要做百

年老店,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心

中要有一杆秤。所以,我坚守诚信的原

则,坚守中介的原则。我觉得,嘉德一

定会走得更远!”

张宗宪:真正的收藏家要具备耐心

张宗宪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但仍旧

精神抖擞,说起自己的收藏经历更是神

采飞扬。这个江湖人称“萝卜张”的收

藏大家,凭借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外交

手腕和眼光智慧把父辈的收藏事业发扬

广大,几十年来,他已经成为全球举足

轻重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及古董商。正当

台下的观众翘首企盼着他能多传授一些

收藏“秘籍”时,张先生却非常真诚地说:

“做一个收藏家不容易,要有文化的修

论坛 Forum

Page 6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59

TopFloorNov / Dec 2010

戴志康收藏的 LOVE 雕塑

收藏邀请展现场

养,更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成为一个真

正的收藏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

的。有一些‘收藏家’今天买进,明天

卖出,今年买进,明年卖出,这不是一

个真正的收藏家。我想,真正的收藏家

要具备耐心,耐心地存上 20 年到 40 年,

这个利润是很可观的。目前在国内,随

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涌现了一批有眼光,

有修养,有实力 的收藏家,真是可喜

可贺,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家收藏真品、

好品、精品。”

关于张宗宪先生众多收藏品的未来

出路,老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他表示目前在国外有许多收藏家买进之

后很少卖出去,除非自己老了,留一部

分给子孙,其余都会捐给当地的博物馆

或教会。

戴志康:从当代到传统,收藏一份决心和魄力

应该说,相比其他藏家,上海人对

戴志康比较熟悉。无论是他在浦东的房

地产项目,千金购置法国凯撒的雕塑大

拇指,还是即将落成的证大喜玛拉雅艺

术中心,戴志康走的每一步都很抓人眼

球。而人们对他的印象总觉得他是一个

商人,或是一个儒商,但绝对谈不上是

一位收藏家。也许正是为了改变人们对

他的这种印象,老戴花了不少本钱投资

艺术品,从当代艺术到中国古典,他都

有所涉及。“我先做当代艺术,再反回

去看中国古典的东西,别有一番滋味。

当时当代艺术我还没有看明白,也没有

决心收,突然发现中国古代的艺术精品

比当代的便宜许多,所以我就下决心先

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到古典作品中。但是

买画本身需要投资家的魄力,因为五年

前在中国假的东西得太多,而我又是一

个外行,所以敢于去掏钱就是一个决心

和魄力。”即便有的东西,他自己都觉

得价钱不对,货有问题,戴先生还是敢

于下单,挑战自己。

经过几年的杀戮和专家的指点,戴

志康也总结了几条自己的收藏经。“我

觉得这个市场还会更火!三、五年前,

世界上把中国的艺术品作为边缘化来看

待,甚至中国人自己都喜欢看当代的,

喜欢看油画。但这几年这种情况已经开

Page 6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0

始发生质的变化,我认为中国的价值,

我们东亚文化的价值,现在有信心成为

世界主流文化的价值。为什么梵高、毕

加索就要比中国的价值高?中国艺术品

的价值完全有理由超过西方。我从当代

艺术再去看古典,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

的发展还是要古典艺术的支撑。”

从证大现代艺术馆到现在的喜玛

拉雅艺术馆和艺术超超市,戴志康一

直在浦东的“家园”营造自己的艺术帝

国。虽然他的美术馆是私人的,但是却

是一个公共的平台,对普通大众都是免

费开放的。戴志康希望把自己的物质财

富逐渐转化为文化资产,回报社会,因

为他始终坚持,“ 做收藏就是一个文

化传承的工作。我们把收藏的资产先转

化为基金会资产,就是希望它能独立于

企业以外。企业也许是有生命周期的,

但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非营利

的机构之后,艺术收藏可以长期地延续

下去。”而艺术馆的教育功能正是把那

些优秀的艺术品推广给更多的普通人,

通过展览、研究和讲座把这些文化遗产

保存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人。只有这样

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但是要把私人的艺术机构办下去并

办好,需要有很大的财力和专业力量,

所以戴志康最后呼吁希望有更多的社会

收藏家一起来参与这个文化事业。

第二届华人收藏家大会第一天的

主题演讲和论坛从上午九点一直持续到

了晚上六点,它会给今后的拍卖市场带

来怎样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庆

幸的是,我们从这些收藏家身上看到更

多的是一份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

传承的责任。他们肩负的不仅仅是某个

家族的荣誉,而是一个民族的自省与兴

盛,这或许有点“言重”,但毕竟收藏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财富聚集到

某一个阶段的炫耀,收藏也不是一个简

单的投资行为,更不是投机。收藏是一

门真正的艺术,收藏是收藏家一辈子甚

至几代人共同追求的事业!在这个看似

红火的市场上,在这个所谓的“亿元时

代”,撇去那些急速上窜的数字,有多

少买家能够回到作品的本源,追溯其内

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内涵?我们不需要

那些“突然富起来的”,为了装点“豪宅”

而涉足艺术品投资的投机商,我们也不

需要那些为了上媒体头条的“标王”……

是非沉浮,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历史是

最有价值的过滤器。

上图 . 收藏对话 下图 . 与会嘉宾认真听讲

王薇女士在发言

论坛 Forum

Page 6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1

TopFloorNov / Dec 2010

Page 6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2

论坛 Forum

“牛市”之后的三足鼎立 —— 何炬星、吕益民谈金融资本杀入艺术市场后的新格局

TAlk BeTWeen He Juxing AnD lv YiMin, THe neW STruCTure OF ArT MArkeT AFTer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本刊编辑部︱整理

主办 /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 99 艺术网

2010 年各大拍卖行的秋拍都交出了响当当的好成绩,趁此势头,由 99 艺术网和北京匡时拍卖行共同主办的“99匡时会客厅”举行了主题为“金融资本涌入艺术市场,跟风炒作还是必经正途 ?”高端对话,特邀嘉宾中国民

生银行品牌管理部总经理、炎黄民生艺术馆馆长、民生当代艺术馆馆长何炬星先生和国投信托公司总经理吕益民先生对艺术市场近十年来走势、金融资本介入艺术市场主要方式、艺术品投资周期、艺术市场金融化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就是本刊为读者摘录的几个重要话题。

Page 6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3

TopFloorNov / Dec 2010

如何看香港苏富比 2010 年秋拍成交额突破 30 亿元港币?

何炬星:每年艺术品市场总有一个

标杆,最早是苏富比纽约和伦敦作为全

球艺术品市场的标杆,这几年香港逐渐

取代了这个市场标杆的位置。我从今年

苏富比在香港的整个成交情况看出几个

比较有意思的几个问题。第一,中国当

代艺术经过一年左右的调整,上升的速

度非常明显,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张

晓刚,他的那件破纪录的作品,比以前

的拍价超过了将近 10 倍。第二,中国

内地的艺术品市场可能会有超过香港苏

富比的情况。比如去年内地拍卖超过了

香港,今年可能会比香港拍得更高一点。

我觉得金融危机以后,艺术品行业比其

它行业的复苏更成熟、更扎实、更迅猛。

吕益民:如今,艺术品市场和金

融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前段时间许

多经济学家担心欧美经济会不会第二次

探底,但从现在来而言这种担心是多虑

了。总体上,欧美的市场也已经开始复

苏。整个香港秋拍的市场拍的价格都比

较好,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为什么苏

富比在香港拍卖得比较好?因为这次经

济复苏,领先的是亚洲国家,尤其是大

陆。香港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说到底还是

与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有关联的。

此外,艺术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与金

融和经济的繁荣发展相吻合。例如,资

本主义崛起以后,英国开始成为资本主

义的代表,经历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

为资产阶级的代表,而伦敦也成为了全

球艺术品的市场。“二战”之后,随着

货币与贵金属之间的金融体系的建立,

黄金和美元挂钩,美元成为全球货币市

场的基准,全球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

自然从伦敦转移到纽约,转到美国,世

界艺术中心也随之转移到美国。而如今,

随着新兴经济体制的崛起以及中国经济

的快速发展,以香港为代表,中国大陆

为后盾,亚洲的经济复苏走在了全世界

的前列,我们代表了第三种的经济架构。

所以,如果把亚洲的香港和内陆几个拍

卖公司全加起来,我们已经可以和伦敦、

和纽约相抗衡,目前拍卖行业呈现出英、

美、亚洲 (大陆、香港等 )三足鼎力的

态势。

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走势

何炬星:艺术市场的走势是有起有

落的,从长远的角度看,艺术品是一个

很好的投资项目。就中国而言,如果我

们在 80 年代投资 600 元钱人民币购买

一件艺术品的话,如果你选对人,现在

已经变成一千万以上的作品。比如李可

染、齐白石,当年在 300~600 元之间,

如果那个时候花 300~600 元的钱,现在

至少都超过千万了。也就是说三十年不

到的时间,就有两万倍的增长。而这十

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更加红火,不仅

造成了全球三足鼎立的态势,而且在很

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复苏。以前艺术

品市场需要 3~5 年的周转,而现在 2~3

年就可以实现。

大家都知道艺术品具有两个属性:

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文化属性是大家

通常所说的艺术品的学术价值,学术价

值就是艺术品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

性,这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话题。经济属

性就是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提到的。刚

才吕老师也提到了艺术品与经济之间的

关联,艺术品的交易正体现了他的经济

属性,在这个前提下,它可以通过金融

的手段达成。

从经济学的角度,艺术品投资是货

币盈余部分最好的对冲产品,只要有货

币就会产生盈余,盈余的部分如何处置,

艺术品是最好的选项。艺术品是价值投

资最好的、最有价值的产品。这几年中

国在经济上获得成功之后,学术开始在

各个阶段建立,选择艺术品作为他的投

资项目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吕益民:金融危机的时候,艺术品

是最佳的避险选择。金融危机出现的时

候,资金要寻找一个避险的场所,什么

叫避险的场所?就是为了保值,资金要

流到某些安全的地方去。比如买股票,

股票是经济的晴雨表,尤其是股票是整

个产业,上公司的价值体现,但是金融

危机的时候,这些公司的业绩一落千丈,

买的股票,能不赔吗?投资房产,大家

都知道美国这一轮经济危机、次贷危机

就源自于房产。所以房产、股票等等这

些东西都具有极大的风险,当然艺术品

投资也有风险,也会有经济的波动;只

是相对其它资产来讲,真正的艺术品、

被世人公认的艺术品还是有一定的投资

优势的。

何炬星:这十年中国艺术市场繁荣

的背后,有几个角色发挥了特别好的作

用。拍卖行、媒体宣传和金融机构在这

十年内都更加成熟。第一,拍卖系统的

成熟,过去我们也有拍卖行,但是服务

形式比较单一,现在的拍卖行不但数量

增多了,而且合作、形式也更丰富了;

比像匡时拍卖行就和日本合作,走一个

国际化的路线;佳士得和苏富比都在寻

求中国的合作;保利不断地对东南亚、

欧美、日本市场寻求影响力;嘉德,它

有非常成熟的团队作用。

第二,从宣传系统来看,过去对拍

卖的报道只有一条新闻、一条预告。现

在围绕着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媒

体有越来越多的介入。大量媒体的产生,

大量的艺术专业媒体的产生,艺术市场

专业媒体人的训练,大量的人力财力的

Page 6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4

投入,就是以专业化的角度来关注艺术。

每次拍卖前后,和日常的工作中都有媒

体的宣传,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构成了

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成熟。

最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专业

投资人,都把艺术品作为一个专业的投

资选项进行分析和投资。艺术品经济中

心从欧洲到美国,到香港,现在到大陆,

这种转变与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相互影响

有直接的关系。

吕益民:艺术不是以前人们认识的

那样是艺术家、拍卖公司小圈子自己玩

的游戏。社会上,包括媒体,有一些个

人还认为艺术品消费是炒作,这种理解

是不对的。一个国家要成为一个大国,

一个经济强国,它一定是一个艺术品的

强国。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只是 GDP

或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个重要的

标志就是艺术品的消费。从国家这个角

度来讲,艺术市场的发展,应该纳入国家

战略,而不是简单的艺术圈自己的事情。

国内有哪些形式的艺术理财和金融方式?

吕益民:目前艺术品金融化主要有

两种形式:银行和信托。艺术品的经济

化问题,怎么才能实实在在地给百姓和

他的持有人带来一定的财富?所以有了

艺术品基金和计划等理财产品,目前以

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大企业在艺术品银行

理财产品方面做了新的尝试,从 07、

08 年至今,收益非常稳健。

另外一方面是以信托公司为主要

承担者的艺术品信托基金。目前来讲银

行和信托公司都是金融机构,发行的是

金融产品,所要受监管,而且有一些报

备,这样的发行也是一种标志,我们把

艺术品标准化,以基金的方式进行销售。

2008 年、2009 年我们开始发行艺术品

信托,到现在这几年的时间连续发了六

期,我们叫“非文物系列艺术基金”,

发行金额算下来差不多有三个亿,今后

还有几个产品陆陆续续发行。

何炬星:民生银行比较早地涉足艺

术基金,因为我们觉得艺术品市场是一

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但是注入这个

市场的资金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渠道。

所以我发行并促成民生艺术基金最初的

动因就是想影响可能介入艺术品市场的

财富,为这些资金建立信念,让投资者

有信心介入这样的一个市场。因为作为

一家银行发行一个产品,它的数量是有

限的,但是这个基金发行的行为本身,

就使得更多的资金注入这个市场。我们

通过几年的积累,艺术品基金从管理,

从发行、管理到运营越来越成熟,包括

现在中投,像吕总他们发展的模式,都

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和借鉴的方法。

艺术金融产品的投资回报率能有多高?

吕益民:信托公司和银行的结合,

包括信托公司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小

的金融机构,但它是非常个性化的,完

全可以给予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需求,

设计出一些个性化的理财产品。艺术品

从经济角度来讲,天生就是一种投资品。

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艺术品证券化,

无论是古代的、当代的,还是绘画的、

青铜的都可以以基金的方式证券化,从

而开始艺术品的金融化。应该说几年尝

试下来,我们认为这个路子还是走得不

错的。

另外,这几年我们实实在在地为我

们的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差不多是

7%~10% 以上的收益。在这个期间,应

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艺术品的金融化,

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其它的融机构开

始把它以一种财富方式进行投资。

何炬星:民生现在只有民生基金一

号,它是一个两年期的投资期,建仓的

时候正好是艺术品的最高点,平仓的时

候恰好遇到金融危机。最后的收益率是

两年 25% ,净收益是每年 12.5%, 所

以我说艺术品的投资是非常好的选项,

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投资人介入。

吕益民:说到收益的情况,作为金

融从业者来讲,我们从来不会承诺任何

金融产品的收益,或者是承诺收益有多

高、多低。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短的时

期内会出现亏损,这是正常的。银行信

托的理财产品,它有一定的时间局限,

不像其它的可以挂牌地买基金,可以做

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有更多的开放性。

如果说信托这种不能随便交易,买了信

托之后,有可能就被锁定了,流通性就

比较差,这样就决定了我们的产品发行。

艺术品市场不可能一两年就有很大的收

益,因为艺术品不能像其它的黄瓜、茄

子一样今天买了明天卖了;对投资者来

讲,如果你给他资金锁定的时间太长,

五年、十年,他要急着用钱怎么办,这

样就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挑战,包括我们

在产品的设计上,技术的处理上,各个

方面都要求不断地创新,既要满足投资

者的需求,也要符合艺术品发展的规律。

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任何形式的投资

行为都是有风险的,所以在艺术市场一

片大好的形式下,我们也不能保证所有

的投资都能取得好的收益。投资者要根

据自己的投资能力来选择艺术品收藏。

在对话的最后,二位专家提出金融

资本的注入,对艺术市场的参与者,如

拍卖行、画廊、艺术家个人来说都是受

益的。对于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他们也

充满了信心。

论坛 Forum

Page 6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吴亮答问 Wu Liang's Point

吴亮文学、艺术评论家现《上海文化》杂志主编。

刘晶晶原《艺术世界》杂志编辑,现《小说界》杂志编辑。

中国当代艺术之七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no.7

卢齐欧·封塔纳和他的极简主义画作

当代艺术需要多方配合COnTeMPOArY ArT requireS MulTi-COOPerATiOnS

吴亮:艺术家的灵晕,这种神秘化

的形成,建立距离感一直很重要。为什

么偶像电影演员被崇拜,他在荧幕上出

现,平常我们在生活中看不到他,所以

大众喜欢媒体狗仔曝光明星私生活,看

他做凡人的时候是什么样。一些明星偶

像结婚了会有崇拜者自杀,死了会万人

空巷为他送葬,他影响了你几十年,影

响了一两代人,但你可能都没见过他,

你看到的听到的只是他的影像与声音。

他和你始终有着距离,又遥远又亲近。

这种距离一直很重要,距离产生美,产

生幻觉,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现在好

多事都通过影像来完成,你看不见原型。

音乐呢,音乐需要一个氛围,前面说,

营造一个节日气氛,做一个仪式,诸如

此类的事情,这些本质上没什么变化,

同属于催眠,一种规模大小不一的催眠。

广场上一个阅兵仪式,集会,政治动员,

全是集体催眠;心理医生对病人说话,

也是催眠,一对一;谈情说爱是催眠,

更私密;看书是催眠,传福音也是。

我们先确认这前提,再回到这个问

题,当代艺术明明手工技术很差,观念

假大空,制作粗糙,内行觉得它没什么

东西,外行云里雾里,于是你怀疑,它

是一个骗局吗?不是的。可能有个把骗

子混在里头蒙事,不过你要这样说的话,

巫术、气功、中医、思想政治教育都是

骗局。巫术难道不是骗局吗?问题是那

些认同者相信它们,你不在其中,他们

不需要你来认可,这点很重要。有一批

人被催眠了,你很清醒,你是局外人,

但对不起,他们嗑药了你没嗑药,你的

清醒对他们而言就是外行,就是搅局,

就是异教徒,就是不懂中国文化之精髓,

不懂西方当代艺术之奥秘,就是帝国主

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嗑药了,你嗑了

吗,什么药?就是一套仪式,一套知识,

一套符号,一套黑话切口,他们被催眠

了,他们认同这个。气功师发功,你没

感觉,因为你抵制,你拒绝配合。但他

认同了,一发功他就倒下去了。催眠需

要双方配合,当代艺术也需要多方配合,

它不是一个艺术家可以独立完成的。

刘晶晶:类似巫术。

吴亮: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心理

暗示。有些疑难疾病,气功师他说我给

你发功,一发功就好了,他确实有成功

治愈的病例,但也有无效的,你说他骗

人吗?某个病人愿意相信他行,他就行

了。当代艺术有点象中医、巫医,西医

理论解释不通,信则灵,而且现在笃信

者众,大势所趋。

刘晶晶:你刚说到被整套知识和体

系所麻醉,这个体系是指什么体系呢?

吴亮:比如艺术体制,或说你对

这一路的东西你喜欢你接受了,周围大

家都喜欢,也就一起接受了。这个世界

上各种文化的想像,各种仪式的发明,

千奇百怪,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告诉我

们,喜欢什么接受什么,讨厌什么拒绝

什么,这个事情从来就不是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局外人看我们这么聊完全是瞎

说嘛,这种太正常了,在西医看来,中

医基本就是瞎说嘛,对佛教来说道教就

是瞎说嘛,可能对孔子来说,柏拉图也

根本就是瞎说。

刘晶晶:因为在他的哲学体系之外。

吴亮:对,这是大的一个范围。我

这说法也比较极端,不是说他们之间一

定不能沟通,人和人之间绝对不能沟通。

脑子是可以转弯的,有时不一定需要理

论教育,只要假以时日,潜移默化。比

65

Page 6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6

如你穿这衣服我觉得好看,但有人就觉

得不好看,这些小对立时时刻刻在发生,

比如刚成年的儿子理了个头发,很时髦,

他老妈却说:“哎呀这头发理成这样子,

剪掉剪掉!”听上去她实在受不了,简

直心脏病都要犯了。但儿子还坚持己见,

时间一长,他老妈也看惯了,变化就这

么来的,之前脑子没转弯啊。很难说什

么骗局不骗局,大家都维持着对某种事

物的相信,他们愿意,就随它去吧。我

觉得挺好,没有什么真的假的好的坏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确实有许多言辞凿凿

的理论为当代艺术做这件事,理论辩护,

针对精英的洗脑教育,就像前面说的,

格林伯格,贡布里希,还有我接着要说

的约瑟 • 丹托。

刘晶晶:那天你说最纯粹的艺术是

和世界无关的,就是格林伯格说的。

吴亮: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平面理

论,就是颜料在画布上流淌的痕迹,后

来就变成一块颜色啊,一条线啊,没有

造型,更没有对自然的模仿了,就告诉

你它是个平面,波洛克,纽曼,罗斯

科。最后就是封塔纳,在油画布上割一

刀,告诉你那只是一层布,连平面都不

存在了。极简主义玩到这里就没路了,

结束了,真的到一个死胡同:画布上戳

一个洞。但这里面确实有逻辑发展,并

不是说那么瞎来,他们全是有推理脑子

的人。从艺术这个词的来源上去解释,

艺术这个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古以来

的概念,以前根本就没这一说。古希腊

神话里面的缪斯是九个女人,每人管一

件事,里边还有园艺厨艺之类,开门七

件事什么都有。大白话说,艺术无非手

艺而已。如果按中国字来说,以前只有

“术”与“艺”,两个字各表其意,并

不搁一块使用。现在我们开口闭口“艺

术艺术”的,“艺术”这个词的组合反

而是一百年前从日本传过来的,但我们

可以不管,这个两个字是中国字啊——

“术”是技术、方法,“艺”则是一种

手工、技能,“艺”比“术”似乎要高级。

刘晶晶:那现在手工好像不重要

了,观点和方法更重要。

吴亮:不,从广义看,现在手工依

然存在。比如衣服、汽车、女人的鞋、

珠宝,都越做越漂亮。设计更好了,手

工绘的草图吧。以前有以前的漂亮,以

前玉器用金刚砂打磨,衣服一针一线做

的,铁棒磨成针,现在用不着了,没必

要了。整个时代变了,摄影,一次成像,

电脑合成,喷绘,柯罗版印刷,三维动

画。我不就是要表现这个东西吗,我有

这个新工具,为什么还要用那个老工具

呢,人工太昂贵了。你说他偷懒,没错,

一部人类技术发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不

断满足偷懒的历史,我有了车何必还要

走路,我可以乘飞机何必要坐火车?人

类一直在追求速度,古往今来,先是骑

马,帆船,然后内燃机,直到火箭……

刘晶晶:有很多装置艺术家同时也

是工程师……好像这个趋势又回到古代

了,身兼数职……你刚才说“艺”和“术”

应该分开说。

吴亮:我是拆字说着玩啊,不作数的。

刘晶晶: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什么

算术啊数术的。历史上很多艺术家同时

也是工程师建筑师,米开朗琪罗,就是

建筑师。

吴亮:文艺复兴时期,他们都是全

才,达 • 芬奇更是个全才,他是最早的

方案艺术家,他留下一些笔记,里面有

很多方案。还有装置呢,他设计的飞机

没飞起来,就是一个装置嘛。

克莱蒙特·格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20 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

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 美国哲学家,艺评家

吴亮答问 Wu Liang's Point

Page 6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7

TopFloorNov / Dec 2010

双年展的双城记相隔不到 300 公里的两个城市,几乎同时拉开双年展的帷幕。难道当代艺术,目前真的有那么给力?

“顶层”人兵分两路抵达双城现场,实地勘察之外别有一番评点。

BIennale, A TAle OF TWO CiTieS

67

Page 7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8

平日里的南京西路已然是一番熙攘

繁华的景象,而如今上海美术馆

主楼前的大红色“旋转木马”更是为这

个秋日里的上海街头增添了一抹亮色,

无数路人的目光被这闪闪发光的童话梦

境所吸引。在这个都市腹地的转角口,

你也许会遇到爱情;但此时此刻,你正

邂逅着一场艺术盛宴。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如期而至,和往

年一样,总有一件标志性的户外装置作

为双年展作品的代表吸引普通的观众进

入美术馆参观,艺术家王迈创作的《气

象鹿台》有幸成为了今年的“迎宾”。

不明情形的路人大概还以为自己进入了

游乐场,仔细观摩之下,才发现旋转木

马由石油管道制成,木马上的乘客是头

顶鹰隼、背负火箭的“黑面人”,中间

旋转部位由老虎机组成,而顶上的“华

盖”部位则满是石油垄断公司的商标,

加上旁边“仿制”的加油站价格牌让人

一下子觉得这件作品深沉了许多……

披着“巡回排演”的外套,本届上海双

年展的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药呢?这场

顶着官方的头衔,花着“瑞士法郎”的

展览到底是皇帝的新装,小圈子的自我

欣赏,还是艺术家的试验地?相信每个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时空并置 • 巡回 • 排演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

果人生只有一场戏,这场戏该如何上场,

如何谢幕?排演是一种可能性,但是在

人生的道路上,有多少次可以 CUT 重

头来过的机会。如果巡回是一种巡游和

回归;排演是一种排布和推演,那么今

年的上海双年展就带观众进入了一个时

空并置的开放空间。以“巡回排演”为

主题,本届上海双年展强调了展览作为

文化生产的实验性和开放性。在巡回排

演中,展览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陈列

场所,而且是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

复试验的感性现场。

经过双年展艺委会和策展人小组

一年来的筹备,形成了本届展览的主题

和展览框架,策展过程分为“展开”与

“回归”两个步骤。“展开”部分是指

从 2010 年 7 月至 9 月的国际“巡回排演”

计划,按照三个主题单元,分别在欧洲、

美国与亚洲进行;“回归”部分是指“巡

回排演”向双年展的回归,三次“巡回

排演”将构成双年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

框架,打造出一个注重时间性、虚拟性、

体验性的跨媒介现场,绘画、影像、装置、

网络……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在剧场中登

台表演,彼此串联。观众可以在展厅流

线中渐次领略一幕幕的“双年展情境”,

这渐次展开的情境演绎出起伏跌宕的

“情绪场”,牵扯着记忆、筹划与建造。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双年展剧场中的排

演,可以被看作是在“剧”和“场”之

间的一次次超越经验的历程。最终,本

届上海双年展选定了21个国家和地区,

47 位 ( 组 ) 艺术家在上海美术馆内展出

他们的作品,这些艺术家既包括在国际

艺坛已享声誉的刘小东、王小帅、张洹、

杨福东等,也有许多在国内艺术界很吃

香的艺术家。大型的装置作品、多媒体

作品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如张洹的作

品《赛魅丽》就是很典型的“排演”。

2009 年 10 月比利时皇家歌剧院首演了

张洹导演的歌剧《塞魅丽》,此剧取材

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乔

治 • 弗里德里克 • 亨德尔于 1743 年将

其改编成巴洛克风格歌剧。张洹将一座

从浙江衢州寻获的有着 450 年历史的木

结构老祠堂作为场景,在其中演绎了众

神与凡人之间的情爱、贪欲、骗局和毁

灭的惊心故事。面对上海双年展的观众,

张洹给出了一个美术馆版的《塞魅丽》。

然而这种改变却在无意间打破了这件作

品原有的内涵。因为戏剧的仪式感是没

有办法嫁接的,美术馆的时空局限打破

了戏剧的流畅性和上下文。一味地将排

演,将实验塞进这个空间,缺失的却是

戏剧艺术最重要的叙事性和现场感。

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艺术家邱志

杰给出了较为令人满意的可能性。他把

明代金陵秦淮元宵节热闹场景带到了美

术馆,作品《邱注 < 上元灯彩图 >》以

“巡回排演” 穿上皇帝新装?

上海双年展

□ 本刊记者 顾婳琳︱文 供图:老虎

现场 Scene

夏阳 《守财神》 铜 400x150x140cm 2010 年

Page 7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69

TopFloorNov / Dec 2010

“巡回排演” 穿上皇帝新装?

描绘的绘画为兴起,以巨幅水墨壁画、

装置、行为表演等构建成全新的立体作

品。展览现场,这位在中国当代艺术圈

风头正旺的艺术家俨然成为了一名导

演,他的五六位学生则在一间四周围绕

着水墨壁画的空间里劳动,仿佛是从画

中走出的古人,这些活动场景与预示未

来生活的装置融合在一起,让观众感觉

颇为新奇,表演同时,现场还印染出无

数色彩诡异的脸谱赠予观众,增强了作

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难怪上海双年展

策展人之一的范迪安大嘉赞赏《邱注 <

上元灯彩图 >》精彩的互动和娴熟的叙

事能力,并一直标榜这件作品“最完美

地展现了巡回排演的策展理念。”

现 场 作 品 中, 还 有 一 件 作 品 值

得称道,美术馆二楼深处最大的一个

展厅成为了挪威戏剧团体“世界剧院

(Verdensteatret)”的表演空间。他们创

作的《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融合了

机械装置、表演和音乐会等多种表演形

式。幽暗的空间,充斥着电子音乐的迷

离,不时夹杂着艺术家的呻吟和机械的

嚣叫声;墙上的投影犹如剧场的屏幕,

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这个戏剧化的空间

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展体验,我们看

到的已经不完全是一件静态的、完成的

作品,我们深入到产生动画的结构内部,

见证了实际创作过程中的不同层次。

像“世界剧院 (Verdensteatret)”这

样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运用平面、立体、

多媒体等元素进行综合创作的艺术家,

在今年的双年展中还有不少,上海艺术

家马良甚至把他的工作室全部“打包”

搬到了双年展上,成为了《马良的工作

室》。参观者来到马良的工作室里,艺

术家在众目睽睽之下忙碌着,而每一个

观众不仅是马良创作作品的见证者,同

时也成为了这件“作品”中的一部分。

逛完美术馆一楼、二楼,那些宏大

的、复杂的、喧闹的装置作品、影像作

品还在你脑中回绕,但一踏上三楼的展

厅,好像世界一下子安宁了许多。美术

馆三楼大多展出的是架上摄影和单一媒

介的作品,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对于这

奥乌卡莱蕾的戏剧摄影

Page 7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0

马良《马良工作室》

样的结果策展人范迪安也不得不承认,

“由于上海美术馆空间结构的局限,所

以只能这样安排:一楼因为楼层最高,

大多是大型的剧场作品,二楼成为了多

媒体艺术的展台,而三楼楼层较低,所

以只能由单一媒介唱主角了。”所以我

们会看到许多作品虽然安静地放置在那

里,却没有该有的语境。这种尴尬,不

仅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巡

回排演”,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以及

固定的时间内讲完一个故事或演绎一个

传说,这显然是困难的,所以就留下了

众多的疑问和困惑。

14 年的历练 • 双年展的名利场 从 1996 年 到 2010 年, 上 海 双 年

展走过了 14 个年头。十多年来,这样

一个官方展览从艺术界的圈内狂欢渐渐

变成了城市公共文化的热点,被广大的

非专业群体所关注。尤其是 2000 年之

后的双年展,大众的关注度都达到了相

当的高度,甚至使得排队参观双年展成

为一种代表性的常见场景,我们依稀还

能记得上一届双年展那番“爆棚”的景

象。那么这一切是不是就真正意味着艺

术走近民众了呢?是否就真正代表着上

海双年展成为一个成功的国际艺术展览

了呢?

答案显然不那么确定。十几年的时

间,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天

翻地覆的变化。在双年展举办的早期,

艺术家们渴望通过权威的表达途径来展

现自己的艺术成就,于是作为国内较早

的大型当代艺术展览之一,双年展提供

了这种机会。但是如今,伴随着艺术品

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家已经走过了

早期单纯的对于“呐喊”的渴望,获得

市场的垂青是更加重要的事情。所以我

们也会清楚地看到,这些年顺应着国内

艺术市场的崛起,大众对于双年展这样

的艺术活动越来越乐于参与,艺术家也

会将是否参加双年展作为一种标杆,但

与此同时,属于“职业”艺术家们的道

路却越发狭窄了。

在经历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

艺术市场的种种低谷,策展人们并不

是没有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所处种种境

遇。《巡回排演》,就是对中国当代艺

术出路的某种探索和实验。诚然,展览

从内容和形式上比起之前的两届有所突

破,但是却依然寸步难行。在这个已经

渐渐凝固的体制和市场内,这样的一

批专业人士 ( 策展人、艺术家、机构 )

已无腾挪之地,他们各自为营,打造属

于自己的阵地。所以飞跃很难真正发

生——即使所有人都在期待并努力。但

由于缺乏有突破的新人和新作,双年展

现场 Scene

Page 7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1

TopFloorNov / Dec 2010

显得越来越平稳而乏味。但是在这个越

发精英化,社交化,市场化的小圈子中,

已经很难有新鲜土壤补入的空间了。

在这个被圈了地的美术馆,那些“重

要人物”的面孔我们早已了然于胸。每

两年,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为这个奇观式

的艺术狂欢加把火。在这里,从艺术家、

策展人、批评家,到藏家、媒体,再到

开幕式领导……所有与双年展有关的

VIP 都要首先得到“满足”,而普通观

众——那些自掏腰包参观双年展的人,

永远是最后那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但是

有意思的是,那一件件晦涩难懂、冷冰

冰的作品并没有打消民众参观双年展的

热情,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好奇。当然,

这种关注与好奇并不全然出于对艺术的

热情,而是从某些方面映射了当下广大

民众乃至整个国家对于经济和文化领域

的一种集体野心。这种狂热背后驱动的

是对利益的渴望而绝非对艺术的追求。

走出美术馆,深吸一口气,有一种

如释重负般的畅快。凝望着这幢百年建

筑,历史的厚重似乎赋予了这些作品更

多的积淀;或许,我们应该对双年展持

有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因为毕竟她只走

过了 14 个年头……

1. 《邱注上元灯彩图》的面具2. 杨福东《第五夜之二》3. 艾萨克 • 朱利安《浪》4. 舍鲁克 . 瑞希现场创作她的壁画

1

2

3 4

Page 7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2

“书写”中国某种真实的状态

南京双年展

□ 暖大人︱文

感谢高铁,把上海双年展的来宾拉

到了南京,从艺术家到媒体记者,

集体赶趟儿似的,才一小时,正应了非

常主流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南京双年展的开幕紧跟着上海双年

展之后。现在都讲究聚集效应,这热闹

凑得也算天时地利人和。新闻发布会的

地点像极了中南海的某处的会议厅,而

这“中南海”置身于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的一层。这座崭新的充满现代感的双 U

型建筑建筑由德国 KSP 事务所设计,

对面则是著名的总统府。由于首都开了

头,中国城市已将引进国外知名建筑师

的作品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并希图以此

提升城市知名度。据参加本次双年展的

南京四方美术馆的馆长介绍,他们正在

造一个巨大的现代建筑群,建筑师都是

知名大师:刘家琨、张永和、王澍、矶

崎新、斯蒂文 • 霍尔、奥蒂勒 • 戴克等

等,自然也少不了艾未未(他此前在浙

江金华弄了个建筑公园,也云集了国际

建筑大腕儿,可惜如今公园已经差不多

荒废了)。

就跟“中南海”、“双 U 型建筑”

的魔幻搭配一样,双年展与南京发生首

次关系时,也洋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特殊腔调。和为人所熟知的南京三年展

不同,首届的南京双年展算是另起炉灶,

由江苏省文化主管部门推动产生。江苏

省文化厅副厅长、江苏省美术馆馆长高

云表示,首届南京双年展的资金,来源

于省文化部门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

既然是被政府抚育的,那散发来的官样

气息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气息打从新

闻发布会和开幕式上主持人的 CCTV 腔

开始,一直弥漫在空气中,与“中南海”

卡洛斯 . 加莱高亚 Carlos Garaicoa(古巴) 《我的消极空间》

安吉 . 普班多 Angki Purbandono(印度尼西亚)摄影作品《西先生和瓜小姐》

现场 Scene

Page 7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3

TopFloorNov / Dec 2010

相得益彰。

作为当代艺术重要表征的双年展

体制,应该与当代艺术一样是民主、开

放、民间的。评论家王南溟曾撰文表示,

他把当代艺术制度在中国的引入看成是

对社会民主制度的某种尝试,就象科学

社会主义总是要举巴黎公社作为事例那

样,因为当代艺术从它的源头上,即早

期前卫艺术来说,就是从反对体制开始

的,所以反对体制同时也是当代艺术思

考的一部分,而且是更重要的部分,

即我们已经从当代艺术的制度变化看到

民主制度的脉络,而“双年展”原本是

使当代艺术更加开放的诉求。不过凡是

舶来品,在本国落地后都免不了被“中

国特色化”,双年展也不例外。诞生于

1996 年的上海双年展可谓成熟,也是

新生的南京双年展效仿的模本和依仗的

资源。可是“模本”发展尚且一路磕磕

绊绊,衍生品的命运可想而知。上海双

年展日益被官方化,2002 年更是因为

一直资金不到位,只能求助于政府拨款。

双年展抱着政府的奶瓶才能喝到奶,已

成了不争的事实。那么独立,只能成为

一句空话。而南京双年展则一开始就从

官方的母体生出,倒也省了那些磕磕

绊绊。

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双年展,自然

有意无意与城市形象联系在一起,就气

势而言,我们能在现场感到某种场面:

策展团队的国际化,除了国内的朱彤

还有韩国的李圆一和意大利的 Eleonoro

Battiston;规模也有, 26 个国家的 65

位艺术家的作品将偌大的美术馆填充;

大腕儿也有,张晓刚、曾梵志、周春芽、

邱志杰,但都不是新作。诉求不一样,

作为二、三线城市的大展是二、三线画

家的天堂,虽然我个人烦透了这种市侩

式的排名座次。

本次双年展的主题是“书写”,策

展人朱彤认为“书写”是中国传统文化

和审美趣味的集合。他希望通过这样一

个主题,将南京在历史中的无限荣光和

文化上的鼎盛背影,引入到今天这座高

楼林立的省会城市中。作为策展人,朱

彤已然意识到南京作为城市形态的独特

性,它有别于“政治化”的北京和“殖

民”商业化的上海,朱彤说“南京代表

着中国某种真实的状态,它集现代与传

统于一身,是两种气质、新旧文化倾向

不断冲击、交锋的地方,而这座城市自

身在现代化程度,与这个国家整体的进

程更加贴近”。相比于北京、上海,南

京具有别样的典型意义,这种典型性正

是南京双年展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任何新事物,我们都会宽容

并期待着美好未来。南京,毕竟是充满

历史感的风雅之地,有着南艺、南师等

一批艺术院校,藏匿着大批知名和不知

名的画家、诗人、歌手、小说家……它

显然比上海更加适合谈论艺术、梦想和

一切美好的、温柔的、厚重的事物。南

京的气场很足,它有民国气质的庄重、

古雅,拥有骨血里的高贵。或许,它根

本不需要通过大师的新派建筑去提升气

场,任何一种跟风的文化行为都显得不

相配。当代艺术之于南京或双年展之于

南京,都该成长为它本来的面目。

南京双年展现场

Page 7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4

Web2.0 时代下的

大声展

□ 本刊记者 潘丽︱文

Get It louDeR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B 2.0

11 月上海的各种大展密集,而大声展是独立于国内美术体系的展览,无论从运营、策展、参展艺术家的构成,它都显现出独特的气质:年轻、民间、充满活力。

大声展于 2005 年由欧宁、姜剑、

钱骞、吉吉发起,并由现代传播

集团主办。与美术馆和双年展体制不

同,大声展不通过售卖艺术作品来获得

回报,而是通过展览去销售媒体的广告

版面,由此开创了媒体立体化运营的新

模式。五年过去了,大声展不仅扶植了

一批年轻的艺术家、设计师,也有了自

身的成熟面貌。

2010 年大声展的主题是“分享主

义”(SHARISM)”,这是来源于互联网

时代的全新社会思想。此时,碰巧大卫 •

芬奇新片《社交网络》正在北美热映,

大声展不小心赶了回时髦。

不会玩 怎么办青年摄影师马蒂从 2005 年第一届

大声展开始参加,算是元老,这次她参

加了“服装 × 摄影”的跨界创作,她

把这种创作轻描淡写地称之为“玩”。

玩这个词好,创作一旦沉重,就没了趣

味。作为大声展的发起人、总策展人欧

宁,更看重这些年轻人的创新,那种被

称为灵性或天才的东西更能打动他。所

以,要玩,只有没有包袱、没有束缚,

才能玩出名堂。而北京站的活动干脆搞

了场“不会玩,怎么办?关于玩乐主义

的建构”的主题讨论。

我们很难将大声展做简单的归类,

它涵盖艺术、设计、建筑、影像、多媒

体、音乐等,今年又新增了文学,这几

乎涵盖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所有领域,当

然当代艺术还是占大头。你可以将其理

解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也可以认为是

城市文化的民间复兴运动:它用游走的

方式(每年均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

看展 Exhibition

Page 7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5

TopFloorNov / Dec 2010

巡回开展,似乎比今年的上海双年展更

适合用“巡回排演”的称呼),启动着

本土文艺复兴的细胞。从第一届的轰轰

烈烈到今年的平稳,它好像沾染上了中

年人的低调,还是年轻人的细胞更新太

快?这才第三届(第五年),都开始怀

旧了。“他们开始晒前几届的照片、往

事,双年展有了历史感”,这让 60 后

的欧宁颇感意外。

没有行业归属的大声展有着很强劲

的渗透力。没有哪个文艺青年在去了趟

画廊、美术馆后就变成艺术家、策展人,

因为那是个圈儿,化地为牢,有人把门,

有人抢山头。可大声展却能改变普通人

的人生轨迹:这届的志愿者会变身下届

的参展艺术家、观众也会成为志愿者。

职业艺术家可能会因创作而焦虑,

而参加大声展的艺术家不会:他们不需

要通过画廊、经纪人卖作品,他们也不

会去关注苏富比的拍卖行情,他们不是

艺术产业链的一员。他们的谋生,来源

于其它行业。马蒂是媒体人,创办过电

子杂志《After 17》;杨弘迅是《城市画报》

的摄影师;司玮有着自己的设计品牌“破

壳”;WZL 大王汪钰伟有自己的文化

公司,涵盖 MV 拍摄、艺人包装、设计等。

大声展里聚集着大把的知名设计师、建

筑师、音乐人,他们的艺术作品或许不

成熟,但绝没有艺术圈里常见的、迎合

市场的轻佻。

亲民、大众、年轻是大声展的气质,

而策展人挑选艺术家的标准还是年轻,

这次很多 85 后都冒了出来。87 年的艺

术家陈轴,毕业于中央美院,他的作品

《人物 C》在展厅相当抢眼:一个身着

黑衣的演员穿梭在几件末端被安装了黑

色巨大锥体的家具之间,而家具的姿态

如同逃逸于地心引力,现场弥漫着由于

一种强烈的神秘感、陌生感。欧宁觉得,

大部分画廊、博物馆都被成名的艺术家

占用了,而年轻人没有太多资源。大声

展是年轻人的舞台,这里没有艺术圈的

名利场,也逃离了弱肉强食的低端商业

形态的“丛林法则”。

跨界从来不是新鲜事儿张守望是 Carsick cars 的乐队主唱,

这支以《中南海》出名的北京乐队在很

多欧美人眼里,是中国最好的摇滚乐队

之一。这次大声展,张守望的装置《你

可以听你也可以说》,由“禁止通行”

陈轴 《人物 C》

Page 7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6

的交通指示牌和一张特制强弓组成。这

种跨界实验在大声展的特定场域中是常

见的形态:轻松、机敏、天然,似乎各

种文艺门类中间的界限从未拥有过。“跨

界”不是什么时髦词,甚至成为一种被

滥用的创作手段和包装词汇,当某人高

调地说出“跨界”时,说明在他的意识

深处,界限本身是存在的,且十分刻骨。

诗人朱文做导演了,作家韩东、画家毛

焰去演男主角了,音乐人左小祖咒也爱

当代艺术了……他们从来没说自己是在

跨界。欧宁也从不曾刻意强调“跨界”,

可每年的大声展都在做着跨界的事儿。

他本人就挺跨界的,年轻时写诗,又做

看展 Exhibition

张守望的装置《你可以听你也可以说》

参观者对展品的多样化材质亦有浓厚兴趣

Page 7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7

TopFloorNov / Dec 2010

了艺术家、策展人,经历了电影、音乐、

设计、建筑等不同媒介,他说这次增加

文学的板块,是种回归。

这届 “分享主义”的概念来源于

风险投资家毛向辉关于 Web2.0 时代的

思考。又是一种跨界。活动还请来了国

际 IT 界的人士做演讲。没有任何牵强

或附会,我们就置身被网络覆盖的时

代, 特 别 是 Flickr、Facebook、Twitter

和中文微博等新的社交平台的兴起,网

记者:大声展曾被称为“国内创意

经济第一展”,它是否是一个创意

经济的模型?

欧宁:我不喜欢创意这个概念,太

模糊,没有边界。在政府界太流行,

创意产业成为政府的救命稻草,既

是新经济模式的增长点,又是产业

格局的调整的关键。我也讨厌产业

化,因为产业意味着利益分配已经

固定。大声展一直是民间的、自发

的、自由生长的、自我更新的。我

不想改变这种面貌。

记者:做这个策展最难的是什么?

欧宁:在国内策展行政一直很弱,

做策展人很累。需要有个健全的行

政系统、工作流程,将策展人从琐

碎中释放出来。另外,也希望大声

展制度化,而不是临展前去筹钱。

记者:有计划去二三线城市办吗?

欧宁:也接受了邀请,但还是精力

和经费的问题。

记者:大声展如何运营?

欧宁:靠邵忠基金会。邵忠基金成

立的初衷,只会用于知识生产和社

会工程。我希望让捐赠成为大声展

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商业品牌的支

持,因为一旦变成商业运作,就需

要有回馈。这会破坏展览社会性公

益性的初衷。我要坚持这点,虽然

未来如何还不确定,这是中国特色,

大家都摸石头过河。

记者:大声展是否开始走国际路线

欧宁:07 年开始有国际策展人和

艺术家,占 40%,并且逐年增加。

曾和英国文化协会和日本文化协会

合作过,那边反响很好。

上图 . 大声展上海站的周边产品 下图 . 大声展上海站现场

络早已在大众传媒、人际交往、思维层

面上改造着我们。Web2.0 既可以创造

Facebook 的商业神话,也能在最坚硬处

萌发民主的种子。“个人媒体被普遍使

用,打破社会控制、提高能见度,”欧

宁表示,以后的大声展会增加商业思想

的分享,他呼唤商业知识分子的出现,

“因为一个合理的商业文化是民主社会

的基石,它包含着契约精神、公平贸易、

对产权的尊重、社会信用。”

Page 8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8

看展 Exhibition

2010 年 9 月 10 日至 11 月 5 日,香格纳画廊举办《有效期》展览,展览名称跟十年前一样,参展艺术家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跟十年前一样。有意思的是,被誉为上海当代艺术界的“三驾马车”——杨振中、杨福东、徐震(今天的“没顶公司”),自十年前的《有效期》之后,一直没有再联手做过展览,直到这次《有效期》。

有效期:一个十年的两端

□ 本刊特约记者 沈崴崴︱文

useful lIfe 2010, TWO enDS OF 10 YeArS

2

1

3

4

1. 杨振中的《坐在墙角的红色维纳斯》2. 杨振中的摄影《临时演员》3. 杨福东的《第五夜》4. 没顶公司《蔓延 201009103》装置

Page 8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79

TopFloorNov / Dec 2010

前来捧场的“老兄弟们”不免油然

而生怀旧之情。当晚,隶属于没

顶公司的 art-ba-ba 网站贴出了现场图

片和报道,声称“有位筒子,还没开幕

就喝高了”;有人甚至在跟帖里赋词一

首:总记得从前杯酒。持手相卫十年久。

数天涯,依然骨肉,几人能够?更不如

今还有。

十年前的 2000 年,正值第三届上

海双年展之际,刘逸鸿如此回顾:“这

个大展也牵动了上海滩艺术局面的小动

荡,艾未未的‘不合作方式’众所周知,

现今上海最优秀的艺术家,比如徐震、

杨福东等高手也从那时开始‘生效’,

今天,他们在艺术界的‘有效期’已经

维持了十年之久,不断精进,长盛不衰。”

想当年,借上海双年展之风、跟上海双

年展叫板的外围战,其佼佼者甚至能抢

了上双的锋头,比如十年前的《有效期》。

十年前,杨福东的录像装置作品名

叫《今晚的月亮》,采用了大大小小的

分屏放映,如今分屏几乎可以说是录像

装置的潮流常态。杨振中当年的参展作

品,一个是录像《我会死的》,上百个

被采访者重复着一句话“我会死的”;

另一个录像是《春天的故事》,用西门

子公司员工的 1500 个孤立的词重新连

缀成《南巡讲话》。徐震展出了摄影《有

颜色的困难》,一组男性的下半身裸体,

腿间流下经血一样的液体。

十年过去了,杨振中展出了一套摄

影《临时演员》,每一张脸上都露出国

家宣传片一样的幸福笑容,墙角还有一

个装置《坐在墙角的红色维纳斯》,名

字很绕,那个装置的形象却恐怕是国人

一下子就能各自意会的——一个瘫软的

红五角星。谈到十年后的变化,杨振中

这样说:“以前可能有一种革命的感觉,

但是这种感觉无论是做作品时,还是展

览时,都慢慢在消失。现在革命的对象

变成自己了,跟自己较劲。最简单的,

比如不想重复自己。每次做东西,都处

于一个很纠结的状态:自己都不知道做

出来的东西到底怎么样,我到底想说什

么,就凭着本能、或者凭着感觉在做。

往往一个想法只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做

作品时,不管是题材、内容、材料,一

直在寻找变化,这也是在寻找一种刺激

度。”

杨福东和徐震都认为自己的变化不

大。杨福东展出的《第五夜》是七台机

器一起拍摄的,由七个移动镜头画面组

成的一个长卷。2008 年的《离信之雾》,

感兴趣的是电影拍摄中的 NG,而《第

五夜》是将不同角度的电影镜头的运用

作为创作元素,租用了七台电影机,用

不同的景别、不同的景深、不同的移动

方式做成连在一起的七个画面,连演员

们也没有经历过七台电影机一起拍的方

式。《离信之雾》的时候,杨福东创造

了一个词“余光观影”,观众在展厅里

看到九台同时播放的投影,那么视线的

余光也在观看。他把《第五夜》叫做“复

眼电影”,用七个镜头让观众自己去感觉。

从表面上看,徐震是三个人里变化

最大的,因为他干脆“消灭”了个人身

份,变身“没顶公司”,但是他自己说

“从徐震到没顶公司,其实我是变化最

不大的。”艺术家石青后来在自己的博

客里如此剖析徐震:“他本身就是一个

不断制造事件的混杂媒体,不惜血本,

也不择手段:10 年前的他,没钱有精力,

就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制造恶性回头事

件,(摄影《喊》1998)为了效果不惜

把自己变成肉媒体;后来又炮制锯切珠

穆朗玛峰顶(装置 / 影像《8848-1.86》

2005)、群殴各国政治名人(2005)等

一系列制假售假骇人听闻的媒体事件,

他是潜伏在当代艺术和媒体世界的双料

间谍,潜伏中的潜伏。当然,‘坏’事

做多了,人就会焦虑,一次成功的媒

体事件就将成为下一次的巨大压力,

为了大展手脚,2010 年他索性彻底抛

开个体艺术家的外衣,成立没顶公司

(MADEIN)赤裸裸地打造媒体平台,

如果说之前还是媒体为我所用,今天则

在制造媒体为所欲为的野心。《有效期

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装置和绘画,据

说来自于各种政治漫画的‘边角料’,

继续‘蔓延’着看上去特有说法而实际

上没有任何意义的媒体本性。”

从《有效期Ⅰ》到《有效期Ⅱ》,

从年轻激情冲动到今天“腕儿”级的艺

术地位,香格纳画廊在展览前言里提问;

“‘有效期 2010’与其说是延续,不

如说是挑战。周遭的艺术语境,艺术家

们的创作观念、表现手法,甚至身份皆

有转变。如何面对新的境遇、如何重新

找到各自安身立命之所在?”

可以说,《有效期Ⅱ》已经用作品

做出了自己的解答。有意思的是,人们

忍不住升起一个悬念——十年后,会不

会再有一个《有效期Ⅲ》?如果有,又

会是什么样?

杨福东的摄影《国际饭店》

useful lIfe 2010, TWO enDS OF 10 YeArS

Page 8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0

全球视角 Global View

artprice年度报告:2009~2010年当代艺术市场最新趋势

□ 本刊编辑部︱编译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2009/2010THe ArTPriCe AnnuAl rePOrT

在这场全球经济风暴的持续影响

下,当代艺术市场并没能全身而

退。“新兴”艺术成了整个市场的重灾区,

在风暴之前该领域主要是投机性买入,

市场价因此被推上百万。在 05-08 年,

市场主要是冲动性投资和利润丰厚的短

线炒卖行为,之后艺术买家改变了他们

的注意力,转向了价格更安全的艺术家

或者买得起的艺术。但是,不管是危机

或是艺术市场易变本性都没有稀释艺术

市场本身的重要性。水依旧很深,还在

扩张,尤其是向东扩张。

一 . 顶级市场的浮华一梦在经历了 20 世纪中极度繁荣的那

几年之后,市场的调整对于拍卖行来说

相当明显。2009 年,弗朗索瓦 • 皮诺

所有的全球领导地位的拍卖行佳士得目

睹其 Fine Art 的销售量减少了 43%,苏

富比损失了 58%。苏富比的股价曾经在

2007 年达到 50 美元的顶峰,但在 2009

年下跌到了仅 6.3 美元。

当代艺术市场中最昂贵、投机性

最强的领域已被放弃,再一次拖累了整

个拍卖业的收益。事实上,今年当代艺

术拍卖报告公布了总数 4800 万欧元以

上的销售量,去年的数字是 7200 万欧

英国涂鸦艺术家 Banksy 2006 年作品 《最后一天销售》

Page 8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1

TopFloorNov / Dec 2010

元,相比之前极度繁荣的 2007 年 7 月

到 2008 年 6 月是 1 亿 2000 万。相似的,

当代艺术拍卖总收入相比去年同期下

降了 23%,相比 2007/2008 同期下降了

54%。

稳定的数额

首先,虽然销售额的下降反映了当

代艺术市场高端市场出现了不良萎缩,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艺术收藏家的购买

欲。投资者对于目前的潮流小心谨慎,

唯恐某些艺术作品的价格泡沫经不住时

间的考验,但是对于那些相对成熟的艺

术家作品或者是价格相对合理的作品需

求却没有减少。事实上,与之相反,当

代艺术的销售在拍卖场上达到了顶峰,

甚至胜过了 2006/2008 的疯狂销售期!

2009 年 7 月至 2010 年 6 月期间,当代

艺术作品的销售量相比六年前多出了

3 万 件 拍 品( 比 2007/-2008 年 多 出 了

1000 件),总额达到了 4 亿 4300 万欧

元。当然,就销售金额来说,不如全盛

时期(2007/2008)的 9 亿 7520 万欧元,

但是当代艺术价格指数增长依旧强势:

2008 年 1 月至 2009 年底,销售金额下

调了近 42.8%,但到了 2010 年上半年

又上升了 5.4%。

如今,拍卖行用满页满页的宣传目

录充斥着整个艺术市场。当代摄影、雕

塑和绘画作品出价要比近十年来任何时

候都来得丰富。甚至,2009 年 7 月到

2010 年 6 月期间,拍卖行提供的当代

油画作品数量也比 2007 与 2008 年同期

多。由于供给过多,滞销率不可避免地

攀升,进而达到了新高。

在 2009 年 7 月到 2010 年 6 月间,

在拍卖行所提供的当代艺术作品中有

41% 的作品是购入的,相比 2008-2009

年的负项纪录为 44.7%。在危机开始之

前的几年其平均购入率为 34%。大约

40% 的绘画和油画作品滞销,目录上

45% 的摄影作品也遭受同样的冷遇。

一个买得起的市场

在市场的最近的投机阶段,市场

的顶端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超过 7% 的油画和 8.5% 的当代雕塑在

2007 年 7 月到 2008 年 6 月间销售总额

达到了 10 万欧元以上(相比平均涨幅

为 2% 和 4%)。价格的通货膨胀蔓延

到了其它相对买得起的艺术媒介,如绘

画、印刷和摄影作品。危机之后,许多

收藏家从昂贵且价格不稳定的当代油画

市场撤退,重新关注其他艺术媒介的作

品。不到两年,当代油画的销售相比黄

金时期下降了 11%,出售价超过 10 万

欧元的作品总数下降了三分之二,6 位

数以上出售的雕塑作品数量也减少了一

半。另一方面,艺术买家对于摄影的需

求量依旧强劲,表现为成交量稳定,略

优于绘画和印刷作品。

与 1990-1991 年的危机发生时艺术

购买被严重冻结有所不同,这次的危机

当代艺术价格增长 ( 以 2000 年 1 月设定 100 欧元为基数 )

使得市场供给很快适应了不算是很有利

的经济环境而。一方面,拍卖行青睐买

得起的市场 (47% 的绘画和 67% 的版画

售价低于 1000 欧元,将近 80% 的摄影

和油画成交于 1000 到 1 万欧元之间 ),

另一方面,他们关注更“稳定”的高端

艺术家和相应的市场。

二 . 当代艺术的经典性2009 年底当代艺术市场中最热门

的艺术家的拍卖数据尤其糟糕,这一点

并不出人意料。达米尔 . 赫斯特(Damien

Hirst)的收入要比去年减少了 14 倍,

杰夫 . 昆斯(Jeff Koons)只获取了前年

总额的三分之一。非常流行的 Banksy

的作品只卖出了他之前价格的三分之一

或四分之一! 2008 年,他的先驱性的

油画作品《最后一天销售(2006)》(Sale

ends today)没能卖到苏富比之前预估

的 60 万美元到 80 万美元。第二年,苏

富比再次出手,估价介于 15 万到 20 万

美元之间,最后在 5 月 3 日的春拍中卖

出了 19 万美元,折合大约 14 万欧元。

Page 8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2

由此可见,当代艺术已经丧失了

其傲慢的地位,支持市场的大笔“热”

钱也已消失,市场退回到了 2004 年的

价格,即投机泡沫出现之初。虽然市

场画面看上一片狼藉,但是投资者和

主要收藏家把兴趣投向了最稳定的人

物,为了能够获得他们的作品,哪怕竞

价超出了拍卖前预估也毫不在意。自

从 2008~2009 年 的 危 机 爆 发 以 来, 第

一个打破当代艺术销售纪录之一的是安

迪 . 沃霍尔 (Andy Warhol,他的拍卖收

入在 2008 到 2009 年间下跌了一半 )。

他 的 一 幅 名 为《200 张 1 美 金》(200

One Dollar Bills) 的 大 幅 油 画, 于 2009

年 11 月 11 日被某买家慷慨地以三倍最

高预估的 3900 万美元购入。

这反常的成交结果加速了市场走

向巅峰。与此同时,几个主要的拍卖

行纷纷预测 2010 年市场将恢复,它们

的目录上面填满了杰出的作品,并且重

新开始为卖家提供担保价 ( 对重要的艺

术作品承诺上百万的成交价 )。然而,

2009 年市场逐渐恢复的乐观态度主要

对早期绘画大师、现代艺术杰作,加

上少数战后的优秀艺术家和当代艺术

家 ( 如 沃 霍 尔,1928 年 出 生 ) 有 利。

2009-2010 年间,有 8 位艺术家的拍价

超过了一千万,主要是阿尔贝托 . 贾柯

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阿米地奥 . 莫

迪 里 阿 尼 (Amedeo Modigliani) 和 巴 勃

罗 . 毕 加 索 (Pablo Picasso), 而 不 是 杰

夫 . 昆斯(Jeff Koons)或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确实,这三位现代大师在

2010 年创下了新的拍卖纪录,产生了

总额 1 亿 7670 万欧元的收入!受到这

股强劲表现的影响,拍卖市场中的两大

巨头佳士得和苏富比的士气在 2010 年

的上半年末大大提升,与去年相比,两

家拍卖行在美术方面的拍卖额各自上升

了 67% 和 140%。事实上,与整个艺术

2009~2010 年当代艺术销售额 ( 根据拍品价格区间的统计分析 )

2009~2010 年间拍卖成交价排名前十位的当代艺术家

市场(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古董等更

加广泛的艺术市场)的良好表现相比,

当代艺术市场的顶峰仍旧看上去苍白

无力。

三 . 佳士得和苏富比的当代艺术

令人吃惊的是当代艺术的拍卖收入

看上去并没有那么糟糕!与去年相比,

2010 年 2 月 10 日至 11 日,佳士得和苏

富比在纽约的拍卖收入上升了 225%;

2010 年 5 月 11 日 至 12 日, 两 家 拍 卖

行在纽约的拍卖收入上升了 230%。但

是这些拍卖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战后的

“经典”作品以及当代艺术家如安迪 . 沃

霍尔(Andy Warhol)、 伊夫 . 克莱因(Yves

Klein,1928 年出生)、马可 . 罗斯科(Marc

Rothko,1903 年出生)、杰克逊 . 波洛

克(Jackson Pollock,1912 年出生) (born

in 1912) 和 卢 西 恩 . 弗 洛 伊 德(Lucian

Freud,1922 年出生),而不是 1945 年

之后出生的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

虽然从整体而言,经典的当代艺

术作品比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卖价更高,

排名 艺术家 成交价 ( 欧元 ) 作品 拍卖行

1 皮特 • 多伊格 6,019,200 镜像——你的灵魂 2009/11/10 纽约佳士得

看起来像什么?(1996)

2 陈逸飞 5,621,400 弦乐四重奏 2010/5/29 香港佳士得

3 莫瑞吉奥卡 • 特兰 5,507,600 无题(2001) 2010/5/12 纽约苏富比

4 让 • 米歇尔 • 巴斯奇亚 5,035,520 无题(幻觉)(1983) 2010/5/12 纽约苏富比

5 理查德 • 普林斯 4,504,140 好莱坞的护士(2004) 2010/5/13 纽约菲利浦斯拍卖行

6 让 • 米歇尔 • 巴斯奇亚 4,028,440 自画像(1982) 2010/5/11 纽约佳士得

7 杰夫 • 昆斯 3,704,399 多圈的(1999) 2010/6/30 伦敦佳士得

8 克里斯托弗 • 乌尔 3,408,680 蓝色傻瓜 2010/5/11 纽约佳士得

9 胡安 • 姆诺斯 3,383,240 风俗画(三)(2001) 2010/5/12 纽约苏富比

10 杰夫 • 昆斯 3,343,999 大花瓶的花朵(1991) 2009/11/10 纽约佳士得

全球视角 Global View

Page 8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3

TopFloorNov / Dec 2010

但是佳士得和苏富比仍是年轻艺术家的

全球领袖,这两家拍卖行 60% 的全球

交易收入来自于这些相对年轻的艺术家

(超过 2 亿 6600 万欧元)。不管是伦

敦、纽约还是巴黎,他们的表现一直优

于竞争对手。去年(2009 年 7 月 -2010

年 6 月),在这两家拍卖行手中产生

了 13 个全球最佳当代艺术拍卖结果。

他们同样也产生了新纪录——2010 年 2

月 11 日佳士得拍卖行,克里斯托弗 . 乌

尔(Christopher Wool)的《蓝色傻瓜》

(Blue Fool)卖出了 440 万美元,5 月

份的苏富比莫瑞吉奥 . 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雕塑《自画像》成交价达

到了 700 万美元(550 万欧元),远远

超过了之前的 180 万美元的艺术家个人

纪录(2004 年 11 月 10 日,佳士得)。

四 . 菲利普斯拍卖公司的试炼和磨难

作为全球第三大拍卖行,2009 年

7 月 -2010 年 6 月菲利普斯拍卖公司在

当代艺术拍卖收入为 4800 万欧元。为

了与佳士得和苏富比竞争,菲利普斯开

始关注“新兴”艺术和极端当代艺术这

两个波动最大的分级市场。不幸的是现

在的环境尤其不适合这个策略,导致

公司已经损失了其他部分的全球艺术市

场,现在更落后于中国拍卖巨头嘉德

(Guardian) 拍卖行和保利 (Poly),仅排第

五名。

为了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菲利

普斯的补救措施就是彰显自己在当代艺

术市场上的个性,并和主要的艺术交易

商、市场操盘手查尔斯 . 萨奇(Charles

Saatchi)结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拍

卖。第一次横向销售的合作是一场名

为《现在:21 世纪的艺术》(Now: Art of

the 21st century) 的拍卖,该拍卖于 2009

年 9 月 26 日在伦敦举行。拍品结合了

十年内无拍卖纪录的艺术家 ( 只能查到

几百英镑的销售历史的艺术家 ),以及

如达米尔 . 赫斯特、方力钧这样的市场

明星的作品,作品的主要形式为相片、

当代艺术作品和家具。但是,买家并不

对这类极端当代的收藏系列买账,最终,

这场《现在》拍卖会有 40% 的作品未

售出。

在那次失败的拍卖之后,菲利普斯

又在 2009 年组织了三次拍卖:10 月 3

日拉丁美洲专场 (Latin America)、11 月

21 日音乐 (Music) 专场和 12 月 12 日纽

约纽约专场 (New York New York)。之后

在 2010 年 3 月 19 日的拍卖行上,以诱

人的主题《性》(SEX) 小有成功(32.4%

未售出,总收入 124 万欧元)。但是之

后的拍卖,4 月 23 日至 24 日,“金砖

四国”专场 (BRIC 巴西、俄罗斯、印度

和中国专场 ) 的总收入为 670 万欧元,

5 月 15 日“非洲”专场 (Africa) 收入为

894,800 欧元;6 月 24 日“电影”专场

(Film) 的 收 入 为 167100 欧 元,6 月 30

日“意大利”专场

(Italia)140万欧元,

平 均 未 售 出 率 在

38%-59.5% 之间。

每个被选主题都伴

当代艺术拍卖销额 ( 双年增长 )

让 • 米 歇 尔 •巴斯奇亚在作品前

理查德 • 普林斯的《好莱坞的护士》

Page 8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4

随着谨慎的市场宣传,比如说运用电视

真人秀的形式,来试探大众和当代艺术

之间的关系和沟通。

五 . 现在的艺术渴望高调由于媒体在当代艺术作品价值评估

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一个名为艺《艺术

作品:下一个伟大的艺术家》(Work of

Art: The Next Great Artist)在电视荧幕和

网络的播出,艺术已成了娱乐商品。该

活动始于 2010 年 6 月,莎拉 . 杰西卡 . 帕

克 (Sarah Jessica Parker) 担 当 主 持 人 兼

出品人,西蒙 . 德 . 普利 (Simon de Pury)

任导师。第一轮的电视竞赛选出了年仅

23 岁的阿卜迪 . 法拉赫 (Abdi Farah) 为

最后的大赢家,奖品为 10 万美元的奖

金以及在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专场个人

展 (solo exhibition, Brooklyn Museum),

当然还包括作品出现在菲利普斯的拍

卖现场。

六 . 向东看齐去年全球有三个市场的当代艺术

拍卖的收入呈现出了积极的态势:德国

(+32%),美国(+17%)和中国(+9.4%)。

中国无疑是这场全球竞争中的大赢

家,迄今已有五家拍卖行跻身全球 top

15(按收入计算),并始终保持市场磁性,

吸引越来越多的文化投资者(例如,高

古轩画廊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尽

管英国和美国的市场经过多番挣扎后,

成功地在 2009 年下半年恢复,但是中

国拍卖始终非常繁荣。受到三家领衔

拍卖行 ( 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和北京匡

时 ) 以及香港佳士得 (2009 上半年 -2010

上半年,亚洲收入上升了 172%) 和香

港苏富比的带动,中国的拍卖行发布

了最好的半年拍卖收入报告。2009 年

下半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收入达到了 3

亿 8440 万欧元,比法国的拍卖结果高

出了两倍多,甚至还远超于英国!事实

上,在英国 2010 年恢复镇定之前,中

国在全球的艺术收入连续几个月排名第

二,仅落后于美国 1 亿 1600 万美元 (2009

年下半年 )。如果我们看一下去年一整

年的全球当代艺术的收益,中国以 1 亿

470 万欧元的成绩仅落后英国 1200 万

欧元,所以确实只是很小的差距,尤其

考虑到前一年英国和中国的差距是 1 亿

6600 万欧元。

作为仅次于纽约、伦敦和巴黎的第

四大拍卖城市的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

香港的拍卖价格正逐渐向纽约靠近:去

年佳士得当代艺术拍卖最好的业绩产生

在曼哈顿(彼得 . 多伊格的《镜像——

你的灵魂看起来像什么?》Peter Doig's

Reflection:What does your soul look like)

600 万欧元成交),其次就产生在香港

佳士得 (5 月 29 日,陈逸飞的《弦乐四

重奏》以 560 万欧元成交 )。可是发展

迅猛的亚洲艺术市场还未完全成熟,在

当代艺术领域的三家领头拍卖行——佳

士得、苏富比和菲利普斯——认为他们

曾经的领先地位正在受到中国和亚洲拍

卖行不断扩张的威胁。全球艺术市场的

中心也相应不断东移。

2009~2010 年当代艺术拍卖前十名拍卖行

2009~2010 年度当代艺术拍卖销售额 (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全球视角 Global View

Page 8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Page 8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6

周边 Edge

回归自然本质的北欧式艺术与创意RetuRn BacK to natuRe,nOrTH eurOPeAn ArT AnD CreATiviTY□ 本刊记者 潘丽︱文

丹麦设计组合 hvasshannibal 的作品

Page 8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7

TopFloorNov / Dec 2010

在某种程度上,北欧是生活趣味上的分水岭。

2010 NOTCH 艺术节的主题是“重置公共”,邀请北欧和中国的创意团队组建的创新“共和体”在艺术节现场重新定义、挖掘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Page 9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8

周边 Edge

在某种程度上,北欧是生活趣味上的分水岭。虽然

良好的商业策略让二三线市民也知道了宜家,但

那仅仅是北欧设计的冰山一角。当大多数中国的

新贵阶层和小白领将 LV、Gucci 作为毕生追求时,却不知道

Marimekko 是什么——“那不就是个花布袋吗?”

北欧是什么?寒冷、童话、设计、烈酒、重金属音乐、高福

利、高幸福指数……当世界正越来越趋向扁平化时,北欧对

于国内的普通民众仍只是个遥远的名词。没钱出国的人们靠

挤世博领略异国风情,文艺青年、摇滚青年、设计青年可以

去 NOTCH 艺术节。

上图 . 建筑师 David Garcia 的工作室下图 . NAPA 画廊

Kemialliset Ystavat 乐队

Page 91: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89

TopFloorNov / Dec 2010

每年一次的 NOTCH 艺术节始于 2006 年,是北欧与中国合作的创意文化交

流活动。这是场集结音乐、表演、视觉、媒体艺术、设计和建筑的混搭大狂欢,

也是北欧文化的一次集中打包后的空降。

按本次策展人张博的意思,这种空降后与中国本土的创意势力发生作用,

带出谁都无法预料的成果。而那些不可知的成果,他们给了一个名词:北

欧中国创意共同体。

NOTCH 是指 NOrdic + CHina(北欧+中国)。2010 NOTCH艺术节的主题是“重

置公共”,邀请北欧和中国的创意团队组建的创新“共和体”在艺术节现

场重新定义、挖掘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在 2010 年 10 月 9 日至 10 月 31 日,音乐会、开放工作营、论坛等活动陆

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公共空间展开。本次活动增加了开放工作营的特

色单元,邀请北欧和中国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以及高校学生一起回收社会资

源创建概念化的“创意回收馆”。建筑设计工作室 Fantastic Norway 的作品

建筑设计工作室 Fantastic Norway 的成员

Page 92: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90

周边 Edge

经过几届的 NOTCH 艺术节获得怎样的效果?

张博:NOTCH 的跨领域的多重身份特色,吸引了创意领域

的各类观众,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特定区域。NOTCH 吸引

的观众也大多是多重身份的,他们是社会的新兴力量,他们

渴求身份的认同,以及与国外的创意领袖作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看到,NOTCH 的创新平台吸引了同样寻求创新品牌的

合作。

请谈谈北欧设计的特质?它与北欧音乐的共性又在哪里?被

年轻人追捧的原因是在哪里?

张博:北欧设计的特质就是回归、发觉事物的本质,不把时间、

精力、资源花在装饰、门面功夫上,而强调来自自然,反应内心。

北欧的音乐也同样具有这种特质,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北欧

人的生活环境,他们被自然环绕,一生受自然影响巨大。它

之所以受中国年轻人的欢迎,是因为在目前喧嚣的中国,社

会的急速发展和突变,让每个人都烦躁、焦虑、亚健康。而

北欧就像一片纯净的乐土,让很多人感受、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这次参展的北欧艺术家,很多人都是跨界的身份,比如音乐

人画画,还有建筑师做装置。这种跨界创造,在北欧很普遍吗?

作为普通的北欧民众,是否常用艺术作为表达自己的手段?

张博:确实很普遍。因为在北欧,行业之间的隔阂并不明显,

大家可以自由去从事自己想要的专业方向。并且,由于北欧

人口少,朋友之间往往都是从事不同事物,所以大家在一起

很容易促成相互跨界的发展形势。艺术教育是北欧各国提供

给民众的重要福利,他们从小就可以尝试各种艺术创作和实

践。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艺术手段。

Jan Anderzen 作品

挪威摄影师 Morten Spaberg 的作品

Page 93: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91

TopFloorNov / Dec 2010

这次活动加入了学院的环节,和大众互动的环节。这两个环

节涉及到创意产业链的两个重要环节:学院输出创意生产者,

而大众则是终端的消费者。请问,主办方如何看待中国的创

意产业和创意生态?

张博:中国的创意产业和生态还处在萌发的阶段,刚经历了

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比如各类创意产业园,民间的创意势力

也越来越活跃,但缺乏相互合作。于是,我们提出的创意共

和体的形式正好是能够加强这种合作的,而创意共和体在北

欧已经越来越蓬勃。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促进中国

创意生态的多元化发展,并将在 NOTCH11 推出面向目前是

创意者以及想要成为创意者人群的设计比赛,欢迎更多人群

参与。MEAU 的唱片封面

丹麦建筑师 BIG 的作品图册

Page 94: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92

TopFloor English

On the Autumn Auction of the Sotheby's Hongkong Oct 11th, Waving Mao 1995 by Yu Youhan fetched a HK$5.50 million, 5 times higher than the previous estimation HK$900,000. Interestingly, the artist himself was at his quiet apartment located in the bustling city, who seldom appears at clamorous art occasions.

Yu Youhan: i HAve TO leAve FAr AWAYBy Shen Weiwei

On seeing me, Yu Youhan is curious and asks,"Why do you ever want to interview me?"

i answer, "Your painting has just been sold for millions of dollars."

"So it's all about money."He says carelessly.

Waving Mao in fact has two editions. One was created in the year of 1990, presented at "China's new Art Post 1989" (touring exhibition) held by Hanart T z gallery in 1993. Since then the picture was kept by the gallery owner Songren zHAng. The other edition was just the one auctioned at Sotheby. When the artist usnt to new York in 1995, he was invited by a Hongkong designer vivian Tan to create one more. Therefore, Yu wrote a line under the right corner, "commissioned by vivian Tan."

According to the artist, "The work was paid uS$5000. it's now the second time for auction - the picture was auctioned 982,800rMB at Sotheby's new York in March 2007, that is to say, it almost hit 1 million rMB when vivian sold it out. While the buyer must have been aware of its

appreciation potential, he sold it out three years later for almost 6 million, making a profit worth several times of its buying price. i bet vivian must be quite regretful at the news. Besides all this, i can do nothing but act like a spectator of a 'football' game where all my contribution is a ball for them to play.

Tracing back, Youhan Yu had devoted himself to abstract painting for nearly ten years since 1988 until he began to paint Mao's Series. The artwork Waving Mao depicts Mao of culture revolution time when he used to wave hand to the public on the Tian An Men. This scene left the deepest impression for the artist as he joined national day parade on October 1st 1966. "noticing there was someone waving a hat on the wall, i thought it must have been Chairman Mao, and the feeling was so strong that my eyes Usre filled with tears. The next day report housver, said it was liu Shaoqi."

"At that time, Chairman Mao wrote a line of poet, 'scene of prosperity with orioles singing and swallows darting and the situation

is so good'. ironically, becase 'every citizen was motivated,' the law of order was entirely disrupted. When it comes to my picture, in spite of some sense of prosperity, the image of Mao is dark, like usaring a black coat, and surrounded by triangular-shaped white floUsr. Backlighting is applied to the figure, and since potential crisis lurks behind such false prosperity, i place red bricks around him. if it hadn't been over ten years since the Mao died, i would not have dared to paint such kind of picture, especially the time just around his death."

in 1979, in order to stay away from Chinese mainstream art, Yu Youhan chose abstract art form and focused on the manifestation of "circle" for ten years. in 1988, "the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social was different from now. Societal climate was idealistic, even accompanied by inflation and corruption. So students,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 including a part of workers and farmers, all desired to plunge into the trend of social progression. Due to the simplisity, i found abstract art more or less the tousr of ivory under

Page 95: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TopFloor English

such circumstance, far from reality. Coincidently, i happened to notice some pop art." Among those pop celebrities, the two impressed him most usre Andy Warhol and British richard Hamilton. He started painting Mao zedong.

Youhan Yu's pop art tries to embody a strong depoliticalization of the strong political symbol of Chairman Mao, and this accounts for why Yu denies his Mao Series to be political pop. "i don't admit these are pop. Basically they are historic paintings painted in my own way, which makes them unique from traditional ones. Common historical paintings aim to describe the real history, more realistic. i draw on techniques of folk print and political picture poster in 50s and 60s, and add a little bit pop and oil painting, and then produce my so-called hybrid mixture. My understanding about art is that art is by no means cartoons. i refuse to allow my pictures vulgar. On all accounts, i at least pulled Mao from the place of god to a special human being. This is my primary purpose."

Starting from 1988, the "Mao Series" ended in 1996/1997 for the government has some issue against political pop about Mao image.

"After stop painting Mao, i changed to paint ordinary people." Youhan Yu said, "then came the 'Au, us' series which is also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pop art. Yu Youhan collected a number of pictures from magazine, different faces usre painted here and there on canvas. i even painted two terra cotta warriors. "i was pondering over the DnA of Chinese people". Why our air of masculinity was so strong in qing and Han Dynasty, but became withering. i was sentimental, so the color was either grey, black or brown like mud. it seemed as if our people, nation decayed to a pile of garbage, a pile of dirt with glimmering treasure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Ah, us"

in 2002, "80s" became a word of history. Youhan Yu led students to a rural village in Shandong, a base for sketch from nature, and there he drew the Landscape of Yi Meng Shan series. "i was frustrated at that time, feeling that human hearts grew evil. if people used to be simple and innocent, but now all they care is money. understandably, i was touched when i met simple farmers there, and experienced the almost unchanged lifestyle, working method, feelings and emotions, and accommodations, similar to those in Han Dynasty or any period of time in history. Since the place is by no means a tourist destination, thankfully everything remained intact. This inspired my creation of drawing Yi Meng Shan by

traditional technique. Youhan Yu think of himself as "a

man unwilling to communication". He h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co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movement, taking part in la Biennale di venezia, "China's new Art Post 1989" in Hongkong, "Chinese Modern Art Show" in Haus der kulturen der. While he said, "There were few paintings on display then, but most were installations and videos, which i take little interest in. i still prefer painting. i am smiliar those athletes enjoy walking. Despite the invention of bicycles, automobiles and race cars, i am still allowed to walk, aren't i?"

Today's Youhan Yu, returns to his starting point, painting abstract painting and circles again.

Yu Youhan: i HAve TO leAve FAr AWAY

Page 96: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94

On October 11th the Sotheby's Hongkong Autum Sales 2010, Appearances of Crosses - 6(in six part) by Ding Yi fetched a HK$ 8.42 million compared to the estimate between HK$1.5 to 2.5 million.However, the response of him to this exciting news is a gross understatement, "the auction result, in fact, has little to do with artists."

DInG YI: i Will never Be An ArTiST SuDDenlY gOeS POrPulAr

TopFloor English

By Shen Weiwei

The artwork was created in 2005, which, in Ding Yi's words, could be regarded as a masterwork over recent years. in the same year, he held an exclusive show at ikon Art gallery Bermingham Britai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of the space was similar to church school, with an enormous pointed dome and white wall space. i thought such space would be inappropriate for a square-sized painting but a set of works would

create a uniqu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all, and therefore, i created the work.”

Appearances of Crosses - 6(in six part) is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sized rectangles and after the show, a collector bought the work at a price of 1.5 million rMB. The following year, the work reappeared at the Sotheby’s auction show when it was purchased by a Swiss fund with 2.4 million rMB. Ding Yi says, ‘i have no idea what happened to the fund since it took out many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works for a featured auction show this year.”

Ding Yi started the work of Appearances of Crosses in the year of 1988. The picture is a combination of numerous Chinese characters Ten and Rice. Despite the fact that it has been 22 years since he started painting Ten, and that it seems certain he will continue, the Tens today are wid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drawn ten years ago.

Ding Yi was not Ding Yi in 1988. He was known as Ding rong, a stud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Fine Arts College, maj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t was three years after 85 new Movement. He was engaged in performance art, and participated a OuTO show at xuhui Art Center, together with qing Yifeng and zhang guoliag, drawing public attention by wrapping themselves in layers of fabric on the street.

in 1988, Ding Yi was desperate for his own painting style and gradually formed his own idea towards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t that time. “Modern art mainly displayed two tendencies, expressionism and superrealism. My judgment was that such kind of art was more frenetic than calm, so i would like to provide another type of art, with rational, logical and analytical picture.”

Appearances of Crosses was born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which represented dual defiance, in others' words later, against both mainstream

Page 97: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TopFloor English

academic art form and Avantgarde art of the time. So-called Appearances of Crosses was a term in printing industry, describing the situation of using cross to mark the orientation and size of printing work. “My work, in a sense, initiated a way refusing to explain the intention. The audience would form a new kind of experience from pictures which is unrelated to their previous experience while the work itself does not have a self-explained name or title to enlighten the audience, or in other words, free from association.”

When Ding Yi was planning his Appearances of Crosses, some abstract paintings had appeared in China. “But these abstract paintings seemed for expressional purpose to me, an extension of Chinese-style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 type of abstract meaning. i am hoping to provide a kind of pure abstract, or cool abstract and to disrup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rk and reality. This accounts for why all the works since 1988 are entitled Appearances of Crosses, just a sequence of numbers.”

Ding Yi changed his name from Ding rong to Ding Yi to show his determined integrity. “From the moment i began Appearances of Crosses, i changed my name deliberately in order to return to the simplest state. The first work of 1988 only had three colors, red, yellow and blue, with the intention to go back to the very originality, the starting point of everything – symbols, colors and formality.”

When Ding Yi put the first series of Appearances of Crosses on show, they triggered a massive controversy.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generally felt that they were going a wrong direction, because the first series was even colder than my current works, and almost no one would regard it a work of painting.”

However, the gentle-tempered Ding Yi was stubborn this time. “i thought contemporary art had

developed over a century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if someone expected a breakthrough, a new joint point must be found. i was sure that the only way to discover a new kind of painting is to incorporate painting into design, or to make painting unlike painting. Because of the disagreement, i found it would be better for me to do my own work while anything else did not matter."

in 1988, Shanghai Art Museum held "Today Artwork Show", which included three pieces of Ding Yi's Appearances of Crosses. in 1989, Ding Yi attended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how held by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in 1990s, Appearances of Crosses started to go global. Particularly in 1993, he attended a range of important show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like "late 80s to early 90s", la Biennale di venezia,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air at House of World Culture, Berlin etc.

it is fair to conclude that Appearances of Crosses was in almost every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how overseas. "Strangely, when these foreign art museums sent me all the copies of media coverage about the show later, i discovered that my works did not receive any strong response. All the headlines we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figure, like Mao zedong (Chairman MAO), but abstract art was never, even if it wa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but related photos were few, let alone published on the headlines. At that moment, it occurred to me that i still had a long way to long and that i would not be those artists who suddenly succeed.”

However, the idea of drawing cross symbols for several decades in itself is a rare masterpiece.

in 1999, Appearances of Crosses began to be involved in the real world by fluorescent material. After millennium, Ding Yi moved his studio near Suzhou river. it is not arbitrary to say that the formation of Art

District on Suzhou river Bank was primarily because of him.

in 2007, Ding Yi was invited to design scarves for Hermes and 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designer working for the world-top brand. The cooperation was reported by media at great length, and many fashion brands went after Ding Yi afterwards. “i try to observe a distinct area from China through such activities, actually. if it is possible, i am willing to take some time thinking about this problem or to gain some idea by cooperation for broadening my horizon. i regard them as new experience and accumulation, not just a commercial effect or profit.

This is also the background why Appearance of Crosses finally interweaves with the reality. He is determined to incorporate desperation for novelty, as well as uproarious and superficial nature of the time into his work. He still creates his art with great patience at a pace of one work a month, which represents this fast-paced world in a contrasting way. "when I am close to finishing the work, i have conceived the idea of the next work." Ding Yi says.

Page 98: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赠阅说明:为促进《顶层》杂志的改进并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和联系,希望您能仔细填写以下表格,我们将不再免费给未提交反馈表的读者寄送杂志。 来函及汇款地址 : 上海邮政 438-063 信箱 《顶层》杂志编辑部收,邮编:200438。(若不便邮寄反馈表,也可给本刊编辑部邮箱 [email protected] 发送一封邮件,您会收到一封电

子版反馈表的自动回复,填写后回复即可。)

读者基本信息 ( 必填 )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代:

联系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手机: Email:

教育程度: □ 高中 □ 大专 □ 本科 □ 研究生以上 □ 海外留学

职业:□ 画廊、艺术馆、拍卖行管理人员□ 收藏家、收藏机构□ 艺术品投资者□ 艺术家

□ 批评家、策展人、美院教师□ 其他艺术从业人员□ 国家干部、政府领导、国企中高层□ 外企中高层

□ 民营企业主、老板、民营企业中高层□ 证券、基金、银行等金融业资深从业者□ 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 其他职业

个人年薪:□ 15 万以下 □ 15-50 万 □ 50-100 万 □ 100-500 万 □ 500-1000 万 □ 1000-5000 万 □ 5000 万以上

获得《顶层》杂志的方式:□ 订阅 □ 杂志展示 □ 书报摊购买 □ 限时赠阅 □ 借阅 □ 网络阅读 □ 其他

您阅读一期《顶层》会用时:□ 30 分钟以内 □ 30 ~ 60 分钟 □ 1 ~ 3 小时 □ 3 小时以上

您阅读《顶层》时,通常是:□ 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 □ 挑自己喜欢的固定版面或栏目看 □ 从头到尾仔细看 □ 无固定的阅读习惯

您对《顶层》下列方面的表现有何评价:准确客观 具权威性 □ 好 □ 一般 □ 差 充分翔实 信息量大 □ 好 □ 一般 □ 差报道及时 时效性强 □ 好 □ 一般 □ 差 内容好看 可读性强 □ 好 □ 一般 □ 差注重深度 富有理性 □ 好 □ 一般 □ 差

您喜欢阅读《顶层》的哪些版块 ( 可多选 ):□ 顶层评估报告 □ 人物 □ 拍卖解码 □ 深度专题 □ 市场报告 □ 画廊生意经 □ 财评 □ 全球视角 □ 吴亮问答 □ 看展 □ 周边 □ 顶层艺术拍卖榜 □ 小栏目

您对《顶层》的封面和板式设计有何评价:□ 封面主题突出、设计感强、主流大气 □ 图文紧凑,版式很具财经感 □ 封面欠缺艺术性,无作品图 □ 文字太密,图片太少 □ 其他

请写下您对《顶层》的具体改进建议 :

读者反馈表

Page 99: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读者反馈表

Page 100: 《顶层》 TopFloor Magazine 2010.11-12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