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web2.0 之簡介

9
介介 WEB2.0 介介介

Upload: dexter-orr

Post on 30-Dec-2015

4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介紹 web2.0 之簡介. Web2.0 是 什麼 ?. Web 2.0 的核心概念是互動與分享,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用「互動、分享」的概念來作詮釋 。 Web2.0 是一種演化的趨勢,在許多地方同時作用,最後匯集成現在的樣貌。沒有任何人「發明」、「創造」 Web2.0 , Web2.0 沒有明確的定義。有些人以訛傳訛地說:「 Web2.0 就是人人平等,讓網友做主人,共同來創造。」這偏離事實。自由平等與共同創造的精神,早在十年前的台灣 BBS 上就已蓬勃發展,不用等到  Web2.0 時代。. Web 1.0.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介紹 web2.0 之簡介

介紹WEB2.0之簡介

Page 2: 介紹 web2.0 之簡介

Web2.0 是什麼 ?

Web 2.0 的核心概念是互動與分享,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用「互動、分享」的概念來作詮釋。

Web2.0是一種演化的趨勢,在許多地方同時作用,最後匯集成現在的樣貌。沒有任何人「發明」、「創造」Web2.0,Web2.0 沒有明確的定義。有些人以訛傳訛地說:「Web2.0就是人人平等,讓網友做主人,共同來創造。」這偏離事實。自由平等與共同創造的精神,早在十年前的台灣 BBS上就已蓬勃發展,不用等到  Web2.0 時代。

Page 3: 介紹 web2.0 之簡介

Web 1.0

最早的概念包括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靜態HTML頁面。而 .com 時代的成功則是依靠一個更加動態的Web(指「Web 1.5」),其中  CMS(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從不斷變化的內容資料庫中即時生成動態  HTML頁面。從這兩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眼球效應則被認為是固有的 Web感受,也因此頁面點擊率和外觀成為了重要因素。

Page 4: 介紹 web2.0 之簡介

Web2.0 的三個核心概念

1.在Web介面上,以共通且簡易的傳輸方式(如現在熱門的 RSS),傳送網頁、影音檔等資料的基本資訊(如標題、作者、摘要、關鍵字、網址等。

2.這些基本資訊具開放性,能以網友(而非原始網站)為中心來使用

3.這些基本資訊能夠自由拼貼、改裝,在其他網站或電腦上重新組合(甚至重新輸出重組過的新資訊)

Page 5: 介紹 web2.0 之簡介

Web2.0的錯誤迷思

web2.0的第一個錯誤迷思就是『web2.0就是人人平等,讓網友做主人,共同來創造』。這種觀念其實是偏離事實,自由平等與共同創造的精神,早在十年前的台灣BBS上就已蓬勃發展,不用等到web2.0。

 web2.0第二個錯誤迷思就是『web2.0所創造的商業模式將可以帶來大量的營收』。web2.0所提供的是一種服務,而非買賣或是交易模式,雖然在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日益被接受,但是web2.0所展現的卻是客製化與個人化後所帶來的服務內容,至於內容的提供者並不是網站經營者。網路使用者有無限多種的組合方式,把web2.0網站上的資料抓出來,讓你的電腦或你自己的網站擷取。網友從你的 blog點選書籤聯播後,會直接連到你推薦的網頁,商業網站很可能會出了力卻得不到任何廣告利益。

Page 6: 介紹 web2.0 之簡介

web2.0的缺點

web2.0並不是毫無缺點的,由於參與者的增加,許多非真實性的訊息也會充斥在web2.0的網站之中。如著名的維基百科 (wikipedia)曾有人以惡作劇的方式,留下錯誤訊息,結果經過了半年以上才被人發現並改正。此外,奇摩知識+所提供的知識也呈現多種解答,單一解答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樣的答案,其中甚至摻雜了錯誤的解答。

Page 7: 介紹 web2.0 之簡介

web 3.0

最大的價值在於,最重要的不是提供資訊,而是提供基於不同需求的過濾器,每一種過濾器都是基於一個市場需求。也就是建造一個能針對簡單問題給出合理、完全答覆的系統。

Page 9: 介紹 web2.0 之簡介

心得有需求就會有服務,基於這樣的條件誕生了Web2.0,而它與

Web1.0的差別在哪呢?重點就是皆以人為出發點,依使用者的需求去自定版面或加以調整,像現在的Blog、地圖、BookMark、 Flickr等等,都是以大眾化的需求形勢去發展。

那麼Blog、Gmail、Youtube、或是MSN,真的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因為網路的發展,讓我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媒介,但是習慣成自然,這些只不過都是我們過度依賴的結果。

因為Web2.0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從使用者變身為製作者,從中找出自我定位並透過網路與人合作,製造一個雙贏的機智,也是不錯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