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 史海逸趣 致敬,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 pdf file案 ,融书法 ......

1
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易舜 电话:(010)59598065 邮箱:jjblszk@163.com 6 6 史鉴 文化 周刊 “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 风”……腊月时节,走进江西上犹的乡 村,就像进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展览馆, 不管是百年老屋,还是现代楼房,门额 上都有精制的匾框和讲究的题词,令人 目不暇接。 千年古邑上犹是客家人聚居区,具 有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民间恪守 着“宁卖祖公田,不卖祖宗言”的理 念,这一块块客家门匾上的四字横批, 萦绕着书香墨韵的淡雅清幽,守护着客 家人的精神家园。 门匾起源于汉魏时期的“门第阀 阅”,本是达官显贵用来标榜门户的功 状,东晋以后,却被衣冠南渡的客家先 民带到南方,演变为一种崇尚祖训、铭 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 历经千百年,在明朝中叶基本定型为今 天这种在住房、祠堂门额上设置门匾的 习俗。门匾没有“阀阅”那么庄重,却 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正是因 此,门匾才能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上犹客家门匾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 上制作一块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 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 四字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 案,融书法、绘画于一体。 在上犹县,大多数门匾是各姓氏世 代传承下来的,为各姓专用,有些也可 通用,但都打上了客家人姓氏、祖居 地 、 郡 望 (指 古 代 某 个 姓 氏 成 为 名 门 望 族时所在的地方)和迁徙路径等标记, 突出体现了客家人不忘祖先、牢记历史 的文化特征。 南迁客家人只要一看到门匾上的四 个大字,就知道这家人姓什么,如张姓 的“金鉴流芳”(唐代张九龄曾向唐玄 宗 进 《千 秋 金 鉴 录》), 李 姓 的 “ 太 白 遗风”(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 等。 每一块客家门匾的背后都有一个 故事。 有的门匾以姓氏来源为题词,如 “冰清玉润”中的“冰”字代表凌 姓,据传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 储藏冰块的官员 —凌人,“凌”就是 冰;又如“沈根传芳”代表叶姓,叶姓 是春秋时期叶公的后裔,叶公姓沈,名 诸梁。 有的门匾以郡望为题词,如“颍川 流芳”代表钟、陈、赖等姓,颍川郡在 今河南,钟、陈、赖等姓氏的祖先都是 在颍川郡成为名门望族的。 还有的门匾以姓氏堂号为题词,如 “紫荆传芳”代表田姓,“紫荆”是田姓 的堂号之一。据《田姓族谱》记载,田 氏二十八世祖田真、田庆、田广兄弟分 财产时很讲公平,要将房前的紫荆树劈 为三份,平均分配,谁知当晚紫荆树突 然憔悴,第二天田氏三兄弟感叹,一株 树木听说要分开就憔悴了,可见人不如 树,于是大家不再提分财产的事,紫荆 树也重新茂盛如初。 客家门匾曾经是客家人扎根、立 业、兴家的精神旗帜,在客家人的心中 有神圣的地位,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视门 匾的书写和绘制仪式。书写门匾的先生 要为同姓,书写时间也要选择吉日。到 了那天,主人请本姓德高望重的长辈和 书写门匾的先生到场,摆放好三牲、三 果、茶酒等食品,率领本门男丁,先叩 天地、再敬祖宗,然后才请先生书写门 匾。门匾写好后,还有揭匾、鸣炮等 仪式。 一块面积不大的客家门匾,却承载 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细细品味客家门 匾,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善美家风的传承 不息,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不息。 客家门匾中的传承 ■黄传章 黄英彪 中国古代科学发现之三 小孔成像 ■苏湛 在一个明亮的物体与屏幕间放一块挡板, 挡板上开一个小孔,在屏幕上会形成物体的一 个倒立的实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是早期光学研究中揭 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也是 后世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 成 书 于 战 国 中 期 (约 公 元 前 4 世 纪 中 叶 以 前)的《墨经》最早述及小孔成像现象。在 《墨 经》 的 “ 经 下 ” 和 “ 经 说 下 ” 两 篇 中 记 载 了 一系列关于光线成像、成影以及镜面反射规律 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光学问题的论 述,小孔成像问题就是其中一条。其中不仅描 述了光线通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倒立实像的现 象,而且还讨论了成像机制,正确地指出形成 倒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进性。 自《墨经》以后,后世学者如沈括 (1031—1095)、赵友钦 (约 13 世纪中叶—14 世纪中叶)等又对小孔成像现象进行了更深入 的研究和讨论。其中赵友钦还设计了大型实 验,他动用上千根蜡烛作为光源,在屋内地面 上 开 凿 最 深 达 8 尺 (约 2.6 米) 的 深 井 作 为 物 距,以从地面到天花板的距离作为像距,对孔 的大小与形状、光源亮度、像距、物距等因素 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做出了中 国古代对小孔成像问题最为系统、完整的 论述。 在西方,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现象的是希腊 哲 学 家 亚 里 士 多 德 ( 公 元 前 384— 公 元 前 322)。 他 在 《问 题 集》(公 元 前 4 世 纪 后 半 叶) 中记述了阳光穿过树叶或柳条制品的间隙在地 上成像的现象,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不过他给出的解释基本上是错误的。此后,直 到公元 10世纪,阿拉伯学者海什木才对小孔成 像的原理给出了正确的解释。这一工作与海什 木的其他光学发现一样,后来传入欧洲,成为 文艺复兴后欧洲相关研究的基础。 红色足迹 史海逸趣 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 开物东方 诚如一位研究隐蔽战线的学者所 指出的,隐蔽战线具有“隐蔽性、危 险性、战略性、策略性、灵活性、复 杂性”等特点,这对隐蔽战线工作者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身处敌营,无论 具体的任务是什么,稍有不慎,不仅 有性命的危险,更有可能给革命事业 带来负面的影响。那些隐蔽战线上的 英雄,必须在多重角色中保持平衡, 在对党绝对忠诚的前提下,认真领会 党交给自己的每一项任务的用意,找 准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此才能不 负党的嘱托。当然,说起来简单,但 做起来却着实不容易,下面我们再向 读者介绍三位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孔祥桢:策反国民党军队高层 孔 祥 桢 1904 年 出 生 于 山 西 晋 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 晋城第一个在当地发展的共产党员。 入党第二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孔 祥桢远赴苏联学习,直至1930年回 国。他在苏联学到的本领,日后对他 从事的工作帮助不小。 1937年,孔祥桢来到西安。一 年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这 座古都中发生,在共产党的斡旋下,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事变发 动者之一的杨虎城被迫辞去国民革命 军十七路军总指挥之职,在蒋介石的 分化之下,十七路军瓦解,其中部分 人员编成了陆军三十八军。三十八军 下辖的十七师,师长赵寿山思想较为 进步,组织交给孔祥桢的任务,就是 要他做好赵寿山的工作,促其联共 抗日。 经他人介绍,赵寿山任命孔祥桢 为十七师参议。随着赵寿山升任三十 八军军长,孔祥桢开展统战工作的空 间就更大了。1939年,鉴于军中士 兵无长期抗战的决心、官兵之间的矛 盾总是用打骂等陈旧的办法解决,孔 祥桢建议赵寿山开办干部训练班,这 一建议获得赵寿山首肯,孔祥桢被任 命为教育长。 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是开办干训 班的主要目的,孔祥桢将八路军的新 式整军经验引入了三十八军,在干训 班中推广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 还“以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和罗瑞卿 写 的 《抗 日 军 队 中 的 政 治 工 作》 为 蓝 本 , 写 出 了 《战 斗 中 政 治 工 作 实 施 细 则配合办法》,利用旧形式,加入新 内容,在进攻、防御和行军中,配 合 运 用 ”。 从 1938 年 10 月 到 1941 年 3月,三十八军共举办五期干训班, 孔祥桢一直负责其具体事务,有学者 认为干训班提高了三十八军整体政治 素质,为日后三十八军起义奠定了思 想基础。 从事隐蔽战线工作要有极强的耐 心,也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 度。1945年 7月,三十八军一部在河 南洛宁起义;1946年 5月,三十八军 一部在河南巩县起义。此时三十八军 军长并不是赵寿山,而孔祥桢也已离 开 。 1943 年 , 蒋 介 石 对 赵 寿 山 的 “赤化”十分恼火,将他调离了三十 八军,而在一年前,赵寿山已获准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 日后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抗日战争 时期对三十八军统战工作取得的成 绩,孔祥桢应当说是功不可没的。解 放战争时期,孔祥桢主要负责对国民 党军队的策反工作,成绩斐然。新中 国成立后,孔祥桢曾在交通部、轻工 业部等部委工作。1978年中央纪律 检查委员会恢复成立,孔祥桢任 常委。 阎宝航:获得德国突袭苏联 的情报 阎 宝 航 1895 年 出 生 于 辽 宁 海 城,1937年经周恩来等人介绍秘密 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他共产党员的身 份直到1952年才被公开。其实在白 色恐怖笼罩下的1927年,阎宝航已 经向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由于形势 严峻,党组织未能讨论他的申请,而 阎宝航此时亦有出国学习的计划。 1929年,阎宝航完成了在爱丁 堡大学的学业后回国。两年后,日本 悍然发动“九 · 一八”事变,东北沦 陷,身为东北儿女的阎宝航积极投入 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创建抗日救亡 组织,通过演讲与出版报刊宣传抗日 主张,为抗日义勇军培训干部与筹措 经费等。 1937年3月中旬,周恩来两次致 函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并转河北省委, 信中提出“我们必须加紧东北各救国 团体的统一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统一的东北救亡组织“东北救 亡总会”(以下简称“东总”)在北 平成立了,阎宝航被选为五位常务委 员之一。从此开始,直至1942年蒋 介石强制取缔“东总”止,阎宝航始 终是“东总”的主要领导人。 1938年10月,“东总”总会迁至 重庆,初到重庆的半年时间,“东 总”的办公地点就设在阎宝航的家 中。阎宝航交际十分广泛,他在重庆 新村17号的家总是宾客盈门,不同 党派不同意见的人在他的组织下能相 聚在他家。而对于遇到困难的东北同 乡,他的家则是温暖亲切的“阎家老 店”。在一篇回忆“阎家老店”的文 章中,作者“亲见他家一楼客厅的地 板上横躺竖卧地挤住一二十人”,虽 然阎宝航在外是光鲜亮丽的“社会名 流”,其实在经济上也不充裕,但他 乐于助人,乃至因此要求妻子典当 首饰。 作为著名“民主人士”,阎宝航 与国民党军政要员维持了良好的关 系,连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徐恩曾 也要高看他一眼,加以阎宝航组织能 力出众,这些条件为他从事情报工作 提供了便利。除亲自搜集情报外, 1939年,受周恩来、李克农嘱托, 阎宝航在重庆北碚的一处宅子设立无 线电台,成立情报机构。 从1941年起到抗日战争结束, 阎宝航先后搜集到三条十分重要的情 报,可以说为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贡 献:其一,1941年春,阎宝航从国 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机要人员那 里获得纳粹德国将于该年6月20日前 后对苏联发动突袭的情报,情报通过 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传到了苏联; 其二,1941年11月下旬,阎宝航从 军统处获得了日本将偷袭美国珍珠 港的情报,情报通过党中央转告给苏 联;其三,1944年秋,阎宝航将搜 集到的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兵力分 布、军事要塞、布防计划等重要情报 通过苏联驻华使馆传到了苏联,对日 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迅速摧毁关东 军的防御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阎宝航先后在外 交部、全国政协等机关任职,尤其在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时,他 付出了大量心血征集整理近现代史 料。1995年,在阎宝航逝世二十八 年后,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阎宝航。这 一年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俄罗斯向阎宝航授予“卫国战争胜利 五十周年纪念章”,以表彰他及其所 领导的情报小组的杰出工作。同时被 授予勋章的还有阎宝航的长女阎明 诗,1941年她从延安来到重庆帮助 父亲的情报工作,是一位隐蔽战线上 的巾帼英雄。 沈安娜:潜伏在敌人心脏的 速记员 在隐蔽战线上涌现出了许多巾帼 英雄,她们既是母亲,也是地下工 作者,她们有的为革命事业牺牲了 生命,有的则不得不舍弃小家之温 暖、与亲人、孩子分别,她们是隐 蔽战线上一抹亮丽的色彩,她们为 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我们 致敬。 沈安娜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一位 具有传奇性的巾帼英雄。她于1915 年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书香门第, 1939 年 在 重 庆 秘 密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说到沈安娜的名字,其实她本名 沈琬,1934年冬,也就是在她打入 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之前,沈琬有了一 个新名字,那时思想进步的青年以苏 联为学习的对象,于是便取了安娜这 个苏联女性的名字,不过她对外仍以 本名示人,沈安娜只在同志间使用, 这个名字对外公布是在1952年,此 后沈安娜竟比沈琬这个本名更为人 熟知。 沈安娜能够成功打入国民党浙江 省政府,与她掌握速记的技术有密切 的关系。虽然沈安娜出身书香门第, 但到她这一辈时已经家道中落。1934 年夏,高二毕业的沈安娜因为实在无 法筹集到读高三的学费不得不辍学, 家人建议她学一门技术糊口。沈安娜 在街头看到一家速记学校的招生广 告,因为学费不贵,而且学习时间只 要半年,她便前去报名。由于学习刻 苦,她只花了两三个月便掌握了速记 技巧。 恰在此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要 招聘一位速记人员,1935年,经过 考核后,沈安娜最终脱颖而出,获得 了这份工作,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四 年的情报工作生涯。沈安娜速记水平 高、誊抄的文件讲稿字迹清秀,并且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不卷入国民党 内复杂的派系斗争,沈安娜很快就在 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内站稳了脚跟。 1936年底,蒋介石亲信朱家骅接任 省政府主席,沈安娜获得朱家骅的信 任,这为她日后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 创造了条件。 1938年,沈安娜来到武汉,组 织上交给了她一项秘密任务,希望她 利用朱家骅老部下的身份打入国民党 中央党部,进入其秘书处工作,继续 为组织提供国民党方面的情报。此 时,朱家骅已升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 书长,当沈安娜向朱家骅说明来意 后,朱家骅痛快地表示秘书处正需要 一名速记员,只是要在国民党中央 党部工作必须是国民党员。前面提 到隐蔽战线具有灵活性,如果沈安 娜此时拒绝加入国民党,那么就会 失去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的机 会,后续的情报工作根本无从展 开,并且沈安娜当下还不能表现出任 何犹豫,她立即向朱家骅表示要求加 入国民党,朱家骅表示可以通过“特 别入党”的方式让她迅速入党。第二 天,沈安娜向董必武讲述了此事的前 因后果,正当她为自己未能事前请示 党组织而苦恼时,董必武却安慰她 “一个情报人员,就是要机警灵活, 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特别要善于隐 蔽自己”。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 会在重庆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国民 党在抗战问题上的重大转折,此后国 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的路线。沈安娜以速记员的身份参加 了这次会议,获得了多份文件的全 文、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高层的讲话 与报告,她将这些情报及时传递给了 中共南方局,使党组织能第一时间了 解国民党方面的想法并提出因应之 策。后来,她又借为朱家骅准备发言 稿的机会,接触到了大量中统的绝密 材料,她用自己发明的速记符号快速 记下文件内容,晚上回到家后整理出 来,再交由丈夫华明之传递给组织。 沈安娜潜伏在国民党内十多年之 久,始终没有被敌人识破,面对身份 被泄露的危险,她总是能沉着应对、 化险为夷。值得一提的是,沈安娜的 丈夫华明之也是一位出色的情报人 员,他曾将一份载有国民党各军驻 地、番号、领导人员构成等内容的绝 密文件传递给中共南方局。沈安娜与 华明之两人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在生 活中相濡以沫,是隐蔽战线上一对令 人尊敬的革命伉俪。 隐蔽战线上一对革命伉俪—沈安娜、华明之 孔祥桢 阎宝航 致敬,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下) ■陈彧之 上犹客家门匾,门匾上大多镌 刻四字词语,或标明姓氏来源,或 彰显家教理念。 《墨 子》 中 《经 上》《经 下》 等 六 篇 被 称为《墨经》,其中述及小孔成像现象。

Upload: lamkhuong

Post on 31-Jan-2018

22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红色足迹 史海逸趣 致敬,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 PDF file案 ,融书法 ... 树木听说 要分开就憔悴 ... 祥桢远赴苏联学习,直至 1930

2018年 1月26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易舜电话:(010)59598065邮箱:jjblszk@163.com

66 史鉴文化 周刊

“清白传家”“苏湖流芳”“相国遗

风”……腊月时节,走进江西上犹的乡

村,就像进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展览馆,

不管是百年老屋,还是现代楼房,门额

上都有精制的匾框和讲究的题词,令人

目不暇接。

千年古邑上犹是客家人聚居区,具

有十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民间恪守

着“宁卖祖公田,不卖祖宗言”的理

念,这一块块客家门匾上的四字横批,

萦绕着书香墨韵的淡雅清幽,守护着客

家人的精神家园。

门匾起源于汉魏时期的“门第阀

阅”,本是达官显贵用来标榜门户的功

状,东晋以后,却被衣冠南渡的客家先

民带到南方,演变为一种崇尚祖训、铭

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

历经千百年,在明朝中叶基本定型为今

天这种在住房、祠堂门额上设置门匾的

习俗。门匾没有“阀阅”那么庄重,却

比“阀阅”简单、美观、实用。正是因

此,门匾才能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上犹客家门匾是在民居大门的门额

上制作一块长方形匾框,选取与自家姓

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

四字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

案,融书法、绘画于一体。

在上犹县,大多数门匾是各姓氏世

代传承下来的,为各姓专用,有些也可

通用,但都打上了客家人姓氏、祖居

地、郡望 (指古代某个姓氏成为名门望

族时所在的地方) 和迁徙路径等标记,

突出体现了客家人不忘祖先、牢记历史

的文化特征。

南迁客家人只要一看到门匾上的四

个大字,就知道这家人姓什么,如张姓

的“金鉴流芳”(唐代张九龄曾向唐玄

宗进 《千秋金鉴录》),李姓的“太白

遗风”(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 等。

每一块客家门匾的背后都有一个

故事。

有的门匾 以 姓 氏 来 源 为 题 词 , 如

“ 冰 清 玉 润 ” 中 的 “ 冰 ” 字 代 表 凌

姓,据传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

储藏冰块的官员——凌人,“凌”就是

冰;又如“沈根传芳”代表叶姓,叶姓

是春秋时期叶公的后裔,叶公姓沈,名

诸梁。

有的门匾以郡望为题词,如“颍川

流芳”代表钟、陈、赖等姓,颍川郡在

今河南,钟、陈、赖等姓氏的祖先都是

在颍川郡成为名门望族的。

还有的门匾以姓氏堂号为题词,如

“紫荆传芳”代表田姓,“紫荆”是田姓

的堂号之一。据 《田姓族谱》 记载,田

氏二十八世祖田真、田庆、田广兄弟分

财产时很讲公平,要将房前的紫荆树劈

为三份,平均分配,谁知当晚紫荆树突

然憔悴,第二天田氏三兄弟感叹,一株

树木听说要分开就憔悴了,可见人不如

树,于是大家不再提分财产的事,紫荆

树也重新茂盛如初。

客家门匾曾经是客家人扎根、立

业、兴家的精神旗帜,在客家人的心中

有神圣的地位,因此客家人非常重视门

匾的书写和绘制仪式。书写门匾的先生

要为同姓,书写时间也要选择吉日。到

了那天,主人请本姓德高望重的长辈和

书写门匾的先生到场,摆放好三牲、三

果、茶酒等食品,率领本门男丁,先叩

天地、再敬祖宗,然后才请先生书写门

匾。门匾写好后,还有揭匾、鸣炮等

仪式。

一块面积不大的客家门匾,却承载

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细细品味客家门

匾,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善美家风的传承

不 息 , 也 能 体 会 到 传 统 文 化 的 传 承

不息。

客家门匾中的传承■黄传章 黄英彪

中国古代科学发现之三——

小 孔 成 像■苏湛

在一个明亮的物体与屏幕间放一块挡板,

挡板上开一个小孔,在屏幕上会形成物体的一

个倒立的实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是早期光学研究中揭

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也是

后世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

成书于战国中期 (约公元前 4世纪中叶以

前) 的 《墨经》 最早述及小孔成像现象。在

《墨经》 的“经下”和“经说下”两篇中记载了

一系列关于光线成像、成影以及镜面反射规律

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光学问题的论

述,小孔成像问题就是其中一条。其中不仅描

述了光线通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倒立实像的现

象,而且还讨论了成像机制,正确地指出形成

倒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进性。

自 《墨 经》 以 后 , 后 世 学 者 如 沈 括

(1031—1095)、赵友钦 (约 13 世纪中叶—14

世纪中叶) 等又对小孔成像现象进行了更深入

的研究和讨论。其中赵友钦还设计了大型实

验,他动用上千根蜡烛作为光源,在屋内地面

上开凿最深达 8 尺 (约 2.6 米) 的深井作为物

距,以从地面到天花板的距离作为像距,对孔

的大小与形状、光源亮度、像距、物距等因素

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做出了中

国 古 代 对 小 孔 成 像 问 题 最 为 系 统 、 完 整 的

论述。

在西方,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现象的是希腊

哲 学 家 亚 里 士 多 德 (公 元 前 384— 公 元 前

322)。他在 《问题集》(公元前 4世纪后半叶)

中记述了阳光穿过树叶或柳条制品的间隙在地

上成像的现象,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不过他给出的解释基本上是错误的。此后,直

到公元 10世纪,阿拉伯学者海什木才对小孔成

像的原理给出了正确的解释。这一工作与海什

木的其他光学发现一样,后来传入欧洲,成为

文艺复兴后欧洲相关研究的基础。

红色足迹 史海逸趣

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

开物东方

诚如一位研究隐蔽战线的学者所

指出的,隐蔽战线具有“隐蔽性、危

险性、战略性、策略性、灵活性、复

杂性”等特点,这对隐蔽战线工作者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身处敌营,无论

具体的任务是什么,稍有不慎,不仅

有性命的危险,更有可能给革命事业

带来负面的影响。那些隐蔽战线上的

英雄,必须在多重角色中保持平衡,

在对党绝对忠诚的前提下,认真领会

党交给自己的每一项任务的用意,找

准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此才能不

负党的嘱托。当然,说起来简单,但

做起来却着实不容易,下面我们再向

读者介绍三位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孔祥桢:策反国民党军队高层

孔 祥 桢 1904 年 出 生 于 山 西 晋

城,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

晋城第一个在当地发展的共产党员。

入党第二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孔

祥桢远赴苏联学习,直至 1930 年回

国。他在苏联学到的本领,日后对他

从事的工作帮助不小。

1937 年,孔祥桢来到西安。一

年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这

座古都中发生,在共产党的斡旋下,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事变发

动者之一的杨虎城被迫辞去国民革命

军十七路军总指挥之职,在蒋介石的

分化之下,十七路军瓦解,其中部分

人员编成了陆军三十八军。三十八军

下辖的十七师,师长赵寿山思想较为

进步,组织交给孔祥桢的任务,就是

要他做好赵寿山的工作,促其联共

抗日。

经他人介绍,赵寿山任命孔祥桢

为十七师参议。随着赵寿山升任三十

八军军长,孔祥桢开展统战工作的空

间就更大了。1939 年,鉴于军中士

兵无长期抗战的决心、官兵之间的矛

盾总是用打骂等陈旧的办法解决,孔

祥桢建议赵寿山开办干部训练班,这

一建议获得赵寿山首肯,孔祥桢被任

命为教育长。

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是开办干训

班的主要目的,孔祥桢将八路军的新

式整军经验引入了三十八军,在干训

班中推广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

还“以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和罗瑞卿

写的 《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 为蓝

本,写出了 《战斗中政治工作实施细

则配合办法》,利用旧形式,加入新

内容,在进攻、防御和行军中,配

合运用”。从 1938年 10月到 1941年

3 月,三十八军共举办五期干训班,

孔祥桢一直负责其具体事务,有学者

认为干训班提高了三十八军整体政治

素质,为日后三十八军起义奠定了思

想基础。

从事隐蔽战线工作要有极强的耐

心,也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

度。1945年 7月,三十八军一部在河

南洛宁起义;1946年 5月,三十八军

一部在河南巩县起义。此时三十八军

军长并不是赵寿山,而孔祥桢也已离

开 。 1943 年 , 蒋 介 石 对 赵 寿 山 的

“赤化”十分恼火,将他调离了三十

八军,而在一年前,赵寿山已获准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

日后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抗日战争

时期对三十八军统战工作取得的成

绩,孔祥桢应当说是功不可没的。解

放战争时期,孔祥桢主要负责对国民

党军队的策反工作,成绩斐然。新中

国成立后,孔祥桢曾在交通部、轻工

业部等部委工作。1978 年中央纪律

检 查 委 员 会 恢 复 成 立 , 孔 祥 桢 任

常委。

阎宝航:获得德国突袭苏联的情报

阎 宝 航 1895 年 出 生 于 辽 宁 海

城,1937 年经周恩来等人介绍秘密

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他共产党员的身

份直到 1952 年才被公开。其实在白

色恐怖笼罩下的 1927 年,阎宝航已

经向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由于形势

严峻,党组织未能讨论他的申请,而

阎宝航此时亦有出国学习的计划。

1929 年,阎宝航完成了在爱丁

堡大学的学业后回国。两年后,日本

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

陷,身为东北儿女的阎宝航积极投入

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创建抗日救亡

组织,通过演讲与出版报刊宣传抗日

主张,为抗日义勇军培训干部与筹措

经费等。

1937年 3月中旬,周恩来两次致

函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并转河北省委,

信中提出“我们必须加紧东北各救国

团体的统一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统一的东北救亡组织“东北救

亡总会”(以下简称“东总”) 在北

平成立了,阎宝航被选为五位常务委

员之一。从此开始,直至 1942 年蒋

介石强制取缔“东总”止,阎宝航始

终是“东总”的主要领导人。

1938年 10月,“东总”总会迁至

重庆,初到重庆的半年时间,“东

总”的办公地点就设在阎宝航的家

中。阎宝航交际十分广泛,他在重庆

新村 17号的家总是宾客盈门,不同

党派不同意见的人在他的组织下能相

聚在他家。而对于遇到困难的东北同

乡,他的家则是温暖亲切的“阎家老

店”。在一篇回忆“阎家老店”的文

章中,作者“亲见他家一楼客厅的地

板上横躺竖卧地挤住一二十人”,虽

然阎宝航在外是光鲜亮丽的“社会名

流”,其实在经济上也不充裕,但他

乐于助人,乃至因此要求妻子典当

首饰。

作为著名“民主人士”,阎宝航

与国民党军政要员维持了良好的关

系,连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徐恩曾

也要高看他一眼,加以阎宝航组织能

力出众,这些条件为他从事情报工作

提供了便利。除亲自搜集情报外,

1939 年,受周恩来、李克农嘱托,

阎宝航在重庆北碚的一处宅子设立无

线电台,成立情报机构。

从 1941 年起到抗日战争结束,

阎宝航先后搜集到三条十分重要的情

报,可以说为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贡

献:其一,1941 年春,阎宝航从国

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机要人员那

里获得纳粹德国将于该年6月 20日前

后对苏联发动突袭的情报,情报通过

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传到了苏联;

其二,1941年 11月下旬,阎宝航从

军统处获得了日本将偷袭美国珍珠

港的情报,情报通过党中央转告给苏

联;其三,1944 年秋,阎宝航将搜

集到的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兵力分

布、军事要塞、布防计划等重要情报

通过苏联驻华使馆传到了苏联,对日

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迅速摧毁关东

军的防御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阎宝航先后在外

交部、全国政协等机关任职,尤其在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时,他

付出了大量心血征集整理近现代史

料。1995 年,在阎宝航逝世二十八

年后,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阎宝航。这

一年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俄罗斯向阎宝航授予“卫国战争胜利

五十周年纪念章”,以表彰他及其所

领导的情报小组的杰出工作。同时被

授予勋章的还有阎宝航的长女阎明

诗,1941 年她从延安来到重庆帮助

父亲的情报工作,是一位隐蔽战线上

的巾帼英雄。

沈安娜:潜伏在敌人心脏的速记员

在隐蔽战线上涌现出了许多巾帼

英雄,她们既是母亲,也是地下工

作者,她们有的为革命事业牺牲了

生命,有的则不得不舍弃小家之温

暖、与亲人、孩子分别,她们是隐

蔽战线上一抹亮丽的色彩,她们为

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我们

致敬。

沈安娜就是我党隐蔽战线上一位

具有传奇性的巾帼英雄。她于 1915

年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书香门第,

1939 年 在 重 庆 秘 密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说到沈安娜的名字,其实她本名

沈琬,1934 年冬,也就是在她打入

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之前,沈琬有了一

个新名字,那时思想进步的青年以苏

联为学习的对象,于是便取了安娜这

个苏联女性的名字,不过她对外仍以

本名示人,沈安娜只在同志间使用,

这个名字对外公布是在 1952 年,此

后沈安娜竟比沈琬这个本名更为人

熟知。

沈安娜能够成功打入国民党浙江

省政府,与她掌握速记的技术有密切

的关系。虽然沈安娜出身书香门第,

但到她这一辈时已经家道中落。1934

年夏,高二毕业的沈安娜因为实在无

法筹集到读高三的学费不得不辍学,

家人建议她学一门技术糊口。沈安娜

在街头看到一家速记学校的招生广

告,因为学费不贵,而且学习时间只

要半年,她便前去报名。由于学习刻

苦,她只花了两三个月便掌握了速记

技巧。

恰在此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要

招聘一位速记人员,1935 年,经过

考核后,沈安娜最终脱颖而出,获得

了这份工作,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四

年的情报工作生涯。沈安娜速记水平

高、誊抄的文件讲稿字迹清秀,并且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不卷入国民党

内复杂的派系斗争,沈安娜很快就在

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内站稳了脚跟。

1936 年底,蒋介石亲信朱家骅接任

省政府主席,沈安娜获得朱家骅的信

任,这为她日后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

创造了条件。

1938 年,沈安娜来到武汉,组

织上交给了她一项秘密任务,希望她

利用朱家骅老部下的身份打入国民党

中央党部,进入其秘书处工作,继续

为组织提供国民党方面的情报。此

时,朱家骅已升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

书长,当沈安娜向朱家骅说明来意

后,朱家骅痛快地表示秘书处正需要

一名速记员,只是要在国民党中央

党部工作必须是国民党员。前面提

到隐蔽战线具有灵活性,如果沈安

娜此时拒绝加入国民党,那么就会

失 去 在 国 民 党 中 央 党 部 工 作 的 机

会 , 后 续 的 情 报 工 作 根 本 无 从 展

开,并且沈安娜当下还不能表现出任

何犹豫,她立即向朱家骅表示要求加

入国民党,朱家骅表示可以通过“特

别入党”的方式让她迅速入党。第二

天,沈安娜向董必武讲述了此事的前

因后果,正当她为自己未能事前请示

党组织而苦恼时,董必武却安慰她

“一个情报人员,就是要机警灵活,

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特别要善于隐

蔽自己”。

1939年 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

会在重庆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国民

党在抗战问题上的重大转折,此后国

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的路线。沈安娜以速记员的身份参加

了这次会议,获得了多份文件的全

文、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高层的讲话

与报告,她将这些情报及时传递给了

中共南方局,使党组织能第一时间了

解国民党方面的想法并提出因应之

策。后来,她又借为朱家骅准备发言

稿的机会,接触到了大量中统的绝密

材料,她用自己发明的速记符号快速

记下文件内容,晚上回到家后整理出

来,再交由丈夫华明之传递给组织。

沈安娜潜伏在国民党内十多年之

久,始终没有被敌人识破,面对身份

被泄露的危险,她总是能沉着应对、

化险为夷。值得一提的是,沈安娜的

丈夫华明之也是一位出色的情报人

员,他曾将一份载有国民党各军驻

地、番号、领导人员构成等内容的绝

密文件传递给中共南方局。沈安娜与

华明之两人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在生

活中相濡以沫,是隐蔽战线上一对令

人尊敬的革命伉俪。

隐蔽战线上一对革命伉俪——沈安娜、华明之

孔祥桢 阎宝航

致敬,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下)

■陈彧之

上犹客家门匾,门匾上大多镌

刻四字词语,或标明姓氏来源,或

彰显家教理念。

《墨子》 中 《经上》《经下》 等六篇被

称为 《墨经》,其中述及小孔成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