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59
1.1 1.1

Upload: dori

Post on 06-Jan-2016

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研究方法分類. 1.1. 社會科學研究法簡介. 研究的目的 和 價值在發掘知識並解決問題, 解決前人未曾解決的問題。 什麼 是研究( research)? 它是事實的說明,清楚說明前人未曾說明清楚的事實。我們 為什麼 要從事研究?旨在訛誤的辨正,改正前人的訛誤。 研究的結果是 如何 ?是在建立理論(研究方法、思想系統等)、建構新的研究方法或理論。 *. 1.2. 研究的結果是用來說明、解釋或預測我們所生存和生活的世界及其現象。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1.1

1.11.1

Page 2: 1.1

社會科學研究法簡介研究的目的和價值在發掘知識並解決問題,解決前人未曾解決的問題。

什麼是研究 (research)?它是事實的說明,清楚說明前人未曾說明清楚的事實。我們為什麼要從事研究?旨在訛誤的辨正,改正前人的訛誤。

研究的結果是如何?是在建立理論 (研究方法、思想系統等 )、建構新的研究方法或理論。

**

1.21.2

Page 3: 1.1

研究的結果是用來說明、解釋或預測我們所生存和生活的世界及其現象。

一般研究過程係經由發展假設、蒐集實際資料而給予驗證,企圖以一組客觀的現象 (變數 )去說明另一組客觀的現象,建立其間的一般性命題 (proposition),最後發展出一個較完整的理論系統。

*

1.31.3

Page 4: 1.1

就方法論 (methodology)而言,人們從事的研究,不外乎異中求同、及同中求異,前者是在大量資料中發現其間的共同性 (nomothetic),而後者則是發現其間的異質性 (idiographic)。

研究是一門「問題」的學術,旨在發現 (非「創造」 )有用的知識。

研究最根本的定義是「一種有系統的探索,以提供資訊、解決問題為目的」。

**

1.41.4

Page 5: 1.1

研究的態度開放的態度:不囿於權威而自我設限;心胸開闊而能接納不同的意見或批判。

不要只在二手、三手或死人的身上找答案;要善用自我「靈敏的能力」來創造答案。

要具有面對「刻板印象者」、「權威把持者」等反對、批判的勇氣。

要能夠面對自己的缺失,具有「自我批判」的反省能力

**

1.51.5

Page 6: 1.1

研究的態度面對批評時要有「好意」的認知和「感恩」之心的「先驗預設」。

未瞭解對象的目的和優點之前,不必急著強調對象的缺失。

發現自己研究所得的結論與前人不同時,除非證實自己的資料 (正、反面的相關資料 )、方法、觀點嚴重偏差,否則決不可因為任何非關學術的理由而放棄,應該堅持到底。

**

1.61.6

Page 7: 1.1

(一 )Alavi研究策略分類架構研究論文

非實證 實證

概念導向 ( )闡 述 示 範 的 應用概念 物件 /事件 過程

‧ M IS架構

‧ 概念模式

‧ 概念整體觀

‧ 理論

‧ 意見和例子

.意見和個人經驗

‧ ,工具 技 , ,術 方法 模式

應用

概念架構和其應用

‧ 產品,技術,系統等型態或類別敘述

‧ 特殊應用,系統,安裝,程式等的敘述

‧ 實驗室實驗

‧ 實地實驗

‧ 實地研究

‧ 個案研究

‧ 調查

‧ IS工具發展

‧ 事後敘述

‧ 次級資料

1.71.7

Page 8: 1.1

(二 )Buckley研究策略分類架構

1.81.8

意見調查

個 別

群 體

調查研究

Delphi

訪 談

腦力激盪

個 案

實 地

實驗室

觀察工具

時間和動作研究

模 擬

觀 察

觀 察

觀 察

實證研究

主 要 內容分析 (Scanning)審視

次 級 抽察實例 審 視

實 物 /浸蝕 增大 觀 察

l檔案研究

分析研究 內部邏輯 數學模型 哲學論證

定 義 域 策 略 正 式 非 正 式 技 術

Page 9: 1.1

(三 ) Vogel研究方法分類架構

1.91.9

1. 定理證明 (theorem proof) :各學科諸如電腦科學等各種應用領域的研究。

2. 工程 (engineering) :處理科學與數學應用的資管研究。

3. 實證 (empirical):依賴觀察的研究。4. 個案研究 (case study):對於單一組織的審查,但沒有使用實驗設計或控制。

5. 調查 (survey):對於幾個或更多個組織的審查,有使用實驗設計卻沒有控制。

*

Page 10: 1.1

(三 ) Vogel研究方法分類架構

1.101.10

6. 實地測驗 (field test):對於一個或多個組織的審查,有使用實驗設計與控制。

7. 實驗 (experiment):對於電腦組織問題的實驗室研究,有使用實驗設計與控制。

8. 主觀 / 議論 (subjective/argumentative):捕捉創新的資管研究,但是比觀察更依賴專家的意見與推測。

9. 檔案研究方法:係針對一些記錄事實的調查,可見得檔案研究的對象是一些過去歷史的記錄或文獻的初級資料和次級資料。

*

Page 11: 1.1

Vogel 、 Buckley 與 Alavi(實證 )研究策略架構比較表

Vogel Buckley Alavi

實證

個案 ‧ 個案 ‧ 個案 實地 ‧ 實地 ‧ 實地 實地測驗 ‧ 實地實驗 實驗室

實證

‧ 實驗室 ‧ 實驗室 主觀/議論 意見調查 ‧ 調查

‧ 訪談 ‧ Delphi

‧ 調查 ‧ 資訊系統(IS)工具發展 ‧ 事後敘述 ‧ 次級資料

事件/過程

檔案研究:初級、次級資料

檔案 ‧ 初級資料 ‧ 次級 ‧ 實物

‧ 過去的一些作品或文獻的探討

定理證明

工程

分析法 ‧ 內部邏輯 ‧ 數學模式 ‧ 哲理論證

‧ 探討當時的設計與發展

物件

實證

1.111.11

Page 12: 1.1

Vogel, Buckley 與 Alavi(非實證 )研究策略架構比較表

Vogel Buckley Alavi主觀 /議論

‧以專家的意見與推測從事MIS研究

意 見調查

‧調查‧訪談‧Delphi

‧意見與例子‧意見與個人經驗

定 理證明

‧各學科諸如電腦科學等應用領域的研究

‧工具、技術、方法、模式應用

闡述

工程 ‧處理科學與數 學 應 用 的MIS研究

分析 ‧內部邏輯‧數學模式‧哲理論證

‧MIS架構‧概念模式‧概念綜觀‧理論

概念導向

非實證

‧概念架構與應用應用概念

1.121.12

Page 13: 1.1

研究方法之定義與特性彙總表研究法 定 義 特性或注意事項

1.意見調查 ‧ 如果研究者所尋求的是其他人員對於研究問題的觀點、意見或者評論,這種研究是屬於意見調查的研究(Buckley et al., 1976)

‧ 要敘述樣本選擇的方法。 ‧ 要說明樣本架構。 ‧ 要說明回答者的特性。 ‧ 使用多重的資料收集方法。 ‧ 附帶部分或完整的問卷。 ‧ 採用一個有效的工具或做效度與信度分析。 ‧ 做一個工具的預先測試。 ‧ 說明回收率。 ‧ 做統計測試,對於沒回答所造成的資料損失做說明。

1.131.13

Page 14: 1.1

研究方法之定義與特性彙總表研究法 定 義 特性或注意事項

2.個案研究 ‧ 在自然環境中從事當前現象的研究。 ‧ 使用多種的資料收集方法。 ‧ 收集的對象可能是一個或多個實體。 ‧ 沒有變數操控、實驗設計或控制。 ‧ 比較適合運用在問題仍屬探索性階段,尚未有一些前人研究可循的情況下(Benbasat et al., 1987)。

‧ 研究主題與目的的確立。 ‧ 分析單位的設計。 ‧ 單一個案或多個案的研究設計。 ‧ 選擇對象的研究設計。 ‧ 資料收集方法的研究設計。

1.141.14

Page 15: 1.1

1.151.15

研究方法之定義與特性彙總表研究方法之定義與特性彙總表研究法 定 義 特性或注意事項

3.實地研究 ‧ 在自然環境中從事現象的研究。 ‧ 使用多種的資料收集方法(Thomas &

Bouchard)。 ‧ 收集的對象可能是一個或多個實體(組織)。

‧ 有實驗設計,但是沒有實驗控制,也不會企圖去控制研究環境的變數。

‧ 實地研究能夠讓研究者以一些方法來探討那些邊際的條件,這是實驗室無法做的,如:

1.強度、範圍、次數與延遲時間等四種邊際因素。 2.自然時間常數、自然單位以及複雜度等三種環境或結構因素。

‧ 受環境影響大和容易造成不具代表性是其缺點。

Page 16: 1.1

研究方法之定義與特性彙總表研究法 定 義 特性或注意事項

4.實地測驗/實驗

‧ 在自然環境中從事現象的研究。 ‧ 使用多種的資料收集方法(Thomas & Bouchard)。

‧ 收集的對象可能是一個或多個實體(組織)。

‧ 有實驗設計和實驗控制,也會企圖去控制研究環境的變數。

‧ 隨機化的失敗。 ‧ 未知變項數值臆測的錯誤。 ‧ 所有變項的測量都可能發生誤差。 ‧ 有偏差的中途退出,因而損害了樣本的代表性。 ‧ 由於混染而破壞各實驗組互相獨立的原則,以致混雜其效果。

1.161.16

Page 17: 1.1

研究方法之定義與特性彙總表研究法 定 義 特性或注意事項5.實驗室實驗

‧在控制的實驗室環境中從事現象的研究。‧有實驗設計,同時也有實驗控制。‧會有意地去隔離與操縱變數以便研究某種可能的因果關係。‧包含模擬、小群體、人機以及雛型等四種實驗。‧使用定量分析的技術。

‧有計畫有系統的操控自變數,亦即有意的安排刺激情境(實驗變數)。‧預先設計好觀察、測量、記錄依變數(反應變數)。‧設法控制自變數以外一切可能影響結果的所有變數,包括外擾變數和中介變數。

6.檔案 ‧針對一些記錄事實的調查,它的定義域可以分為(1)初級(2)次級(3)實物的等三種(Buckley et al., 1976)。

‧統計的資料:例如財務資料、財務資料庫、次級資料等等。‧非統計的資料:例如圖書館研究、過去出版品的集成與延伸、文獻搜尋或調查、實物環境上的資料等等。

1.171.17

Page 18: 1.1

研究思考的過程1. 歸納法 (induction)歸納法是由資料中找出一般性的法則。先由觀察收集資料及記錄若干個事例,探求其間之共同特徵或特徵之間的關係,進而將研究結果推廣至其它未經觀察之類似事例,而且獲得一項「通規性」的陳述 (強調「個別通則」 )

推論程序:理論假設接受或駁斥假設**

1.181.18

Page 19: 1.1

研究思考的過程2. 演繹法 (deduction)演繹法是由已知事實或理論來推導出新的理論或個案。從一項通則的陳述出發,再根據邏輯推論之法則,來獲得一項個別性的陳述(強調「通則個別」 )

推論程序:觀察尋找模式達成結論結論解釋事實事實支持結論。

**1.191.19

Page 20: 1.1

演繹法及歸納法之比較

事實 不重視 重視 重視假設 不重視 重視 重視

推論過程 重視 沒有 文獻 +統計

**

演繹法 歸納法 科學方法

1.20

Page 21: 1.1

研究方法的差異性比較

1.211.21

問題的特性 個案法 調查法 實驗法 meta法 模式法 系統法

使用資料 初級 初級 初級 次級 初級 初級

資料數量 少 多 多 多 少 少

研究控制 鬆 中 緊 緊 緊 鬆

研究程序 非結構 半結構 結構 結構 結構 半結構

內部效度 低 中 高 高 高 高

外部效度 低 高 中 高 高 中

Page 22: 1.1

1.221.22

各研究法適用場合 研究策略 研究問題類型 控制程度 同時事件或 歷史事件

個案法 how, why 不控制 同時事件

實驗法 how, why 可控制 同時事件

調查法 who, what, where, how many,

how much 不控制 同時事件

文獻/檔案分

析法

who, what, where, how many,

how much 不控制 同時事件或 歷史事件

歷史法 how, why 不控制 歷史事件

Page 23: 1.1

1.231.23

各研究法之適用性考量(1) 研究問題的本質不同性質的問題往往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

(2) 相關研究資料的可取得性歸納法就需充裕的原始資料,而演繹法則需足夠的事實前題或理論

(3) 研究程序的嚴謹性要求(4) 研究結果的效度不同研究法有其不同的內部、外部效度

Page 24: 1.1

1.241.24

(一 )個案研究法的適用性所謂「個案」就是個別的案例,既然個別就有特殊性,亦自失其概括性,因為完全相同的案例不可能重覆發生。個案研究大多是屬探索性研究。研究者要花大量精力去發掘、了解、認清、衡量事實,並進行分析與驗証,以便找出事實真象,提供他人對該事件的「客觀了解」。故個案研究法較適合當前較新的、未曾有許多人研究過或無堅強理論的研究問題,且是自然現實環境所衍生的問題。

Page 25: 1.1

1.251.25

個案研究法的特性..研究的環境為天然的而非操縱的環境。..可使用多種資料蒐集方法,如問卷調查、訪談、閱讀記錄文獻、實地觀察…等等。..研究對象可能為一個或多個對象 ( 例如公司、公司次級單位、團體或個人 )。..就每個研究對象深入了解其複雜性。..個案研究較適合運用在對問題仍屬探索性階段,尚未有許多前人研究的情況下,或者用在假說衍生之階段,但亦可用在否定 (質疑階段 )或確認假說之階段。..研究中不操控變數。

Page 26: 1.1

1.261.26

個案研究法的特性 ( 續 )

..個案研究對研究「為什麼」以及「如何做」的研究問題較有用,可作為追蹤未來相關研究變數之基礎。研究的結論與研究者的整合能力有極大的關係。

Page 27: 1.1

1.271.27

個案研究法的優點

11研究者可在自然而非操弄的環境下了解現況,並可從實務觀察中衍生理論22個案研究較易於明白整個事件過程發生的本質與複雜33面對迅速變化的研究領域 (如資訊科技 ),個案研究法較能洞察先機

*

Page 28: 1.1

1.281.28

(二 )調查研究法的適用性調查研究法又稱直接實地 (field)調查法,是透過嚴格的抽樣設計來尋找事實,以探討社會現象諸多變數之間的關係,此種研究法適用於大大小小的各種群體,透過群體來選取樣本進行調查,以發現社會的與心理的諸多變數彼此影響的情形、分配狀況及相互關係,因此又可稱「樣本調查法」

Page 29: 1.1

1.291.29

調查研究法的特性11調查研究含有決定論的意義:研究者探討社會現象所提出理由,以及資料的來源、特性及相關,都要擬定一個可驗證的研究假設,用統計來檢定其結果的「真偽」。22調查研究具有追求普遍性的事實33調查研究法是屬定量的分析44調查研究法是化繁為簡的55調查研究法是可驗證的。

*

Page 30: 1.1

1.301.30

(三 )實驗法的適用性 實驗研究法又稱為實驗觀察法,它是在妥善控制的情境下,探討自變數對依變數的影響,因此它可說是各種實証研究法中最科學的方法。換句話說,實驗研究是一種在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設計的情境之中進行觀察 (或資料蒐集 )的過程。

Page 31: 1.1

1.311.31

實驗法的優點

11 最適用於因果關係的探討 個案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後設 / 彙總(meta)研究法等研究法較適合回答變數間的相關性,而實驗研究法如能對外在環境及變數做嚴謹的控制,則非常適用於有因果 (causal)關係之研究問題。

22 最嚴謹、最科學 一般實驗研究的主題大多範圍較小、變數關係明確、實驗環境穩定,因此研究過程較為嚴謹,資料收集、轉換、分析過程中失真的程度亦較低,有些問題還可做重複性的實驗。

*

Page 32: 1.1

1.321.32

個案法、調查法及實驗法的比較個案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

可控制性 低 中 高

演繹性 低 中 高

重複性 低 中 高

結果的「一般化」低 高 中

發現性(可探索性) 高 中 低

定量VS.定性分析定量或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定量或定性分析

代表性(潛在模式的複雜度)

高 中 低

Page 33: 1.1

1.331.33

1.3 各研究法的限制性(一 )個案法的限制性 (缺點 )

1.人的記憶常會有遺忘、扭曲、失真的現象。2.由於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對成功的事件大多持正面評述,但對失敗的事件,大多不願承認3. 無法操弄自變數4.不適當解釋的風險較高5. 無法隨機化

*

Page 34: 1.1

1.341.34

(二 )調查研究法的限制性

11..資料的品質受制於受訪者的合作意願與能力程度。通常受訪者除了會拒絕接受訪談或對郵寄問卷置之不理,也可能因為個人的理由排斥訪談、或認為訪問主題過於敏感。即使受訪者能回答問卷,但亦有可能他們本身沒有具備我們要探尋的知識、或是對於研究主題沒有自己的主見。

22.. 調查者很難區別受訪者答案的正確性與可靠性。

*

Page 35: 1.1

1.351.35

(三 )實驗研究法的限制性

研究過程亦有下列三個陷阱存在: (1) 內部效度及外部效度的解釋;(2)心理因素的克服:在實驗的過程中,無論是實驗者或受測者難免會出現異於平常的心理或行為的反應,此外,實驗者亦應避免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存在;(3)研究精神及研究倫理:實驗研究是一種最易產生人為控制的研究法。例如,捏造事實、刻意忽略、不人道之人體實驗等等問題都曾發生過。

*

Page 36: 1.1

1.361.36

(三 )實驗研究法的主要缺點

(1)實驗室情境的人工化(2) 可能從不具代表性的受試者得到結果(3) 要將結果推論到實際商業情境所花費成本過高(4) 問題的重要性只局限在現在或立即未來方面(5)對人的操控會有道德問題。

*

Page 37: 1.1

1.371.37

好品質論文的的準則(1)研究目的及問題陳述:應作明確的定義並儘可能描述清楚,研究範圍、研究架構、及研究限制亦應詳細說明。(2)採用的研究程序亦應描述清楚。(3)研究程序應該小心規劃,期以能夠達到預定目標。(4)研究者應坦白地報告其研究設計的缺點,並以研究限制」來敘述。(5)資料分析結果應有充分討論,並說明其意義(6)結論應以調查資料為基礎,有發現多少証據就說多少話。

*

Page 38: 1.1

1.381.38

1.4 資管研究法的新趨勢IT實施程序模式

IT 實施七個階段

研 究 主 題

1.基本研究 IT市場調查、創新的探索、創新的考驗、IT創新者的特性、創新在效能(performance)方面的衝擊、IT使用者分析

2.科技發展(成長)

IT成本效益調查、IT產品特色和功能探索、IT的潛能和貢獻、創新的考驗、成本效益推測、IT的設計

3.資訊的擴散

市場分析、通訊通路的評量、行銷策略、變動資訊代理人之分析、早期 IT採用者的經驗

4.採用 採用 IT 之決策分析、IT 成本效益分析、採用研究的比例、決策結果的評量、採用的動機、採用者與未採用者的特性、創新特性的研究、IT政策的歸納與介紹

5.實施 實施的成敗、實施的課程與問題、實施的程序、實施的管理、實施的經驗、實施的規畫、實施的策略、實施 IT 對使用者的衝擊

6.成果評量 IT 擴散速度的研究、使用者滿意度評量、實施 IT 的成本效益評量、創新的成敗、成功擴散的決定因素、IT實施的範圍

7.體制 組織變革的評量、IT 的競爭優勢、IT 的擴散、IT 的整合到 IS基礎建設、IT的成本效益評估、IT對工作效能的衝擊

Page 39: 1.1

1.391.39

研究 IT實施之各種研究法IT採用層級

研究法個體 IT 群組用 IT 組織內 IT 跨組織 IT 總計(%)

1.個案研究 4篇 3篇 16篇 1篇 24(33.8%)

2.實地(調查)研究 7篇 0篇 16篇 3篇 26(36.6%)

3.實地實驗研究 1篇 1篇 3篇 0篇 5( 7.5%)

4.實驗室實驗 1篇 1篇 0篇 0篇 2( 2.8%)

5.概念研究 3篇 0篇 9篇 2篇 14(19.7%)

6.評論/教導 0篇 0篇 0篇 0篇 0( 0.0%)

總計(%) 16(22.5%) 5(7%) 44(62%) 6(8.5%) 共 71篇

Page 40: 1.1

1.401.40

1.6.2 知識的定義

知識是指事物特性的一般關係,它代表事物特性之規律性 (regularity),旨在將事物特性一般化 (generalized)及觀念化 (conceptualized),故在觀念轉變成知識時,會有些命題 (proposition)。

Page 41: 1.1

1.411.41

11求知的基本動機是「 to know」,發現 (discover)知識,而非創造 (create)知識。22科學研究的方法可以分為方法論(methodology)以及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兩個層次。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邏輯、以及原理,研究方法所指的則是從事研究工作所實際採用的程序或步驟。

**

Page 42: 1.1

1.421.42

1.6.3 1.6.3 知識的來源11 來自「神秘」說:透過靈媒、宗教、祭祀 (超自然事件 )、傳說…來產生知識。22 來自「權威」說 (authoritarian approach):例如古代「趙高指鹿為馬」、「孔子曰」、「國父說」、君主制度的皇帝、官僚體系中官大學問大…等33 理性推演 (pure rationality):嚴格遵循邏輯的形式、及規則來獲取知識的整體性。44 科學方法:建立在一系列的基本假設之上,科學家透過這些假設的驗証來產生知識

*

Page 43: 1.1

1.431.43

科學方法具有下列四項特性11.要避免主觀,確保客觀22.強調可重複性來確保結果的可信,或利用足夠的樣本以避免因小樣本推論之過度概化3 3 避免違反邏輯的思考。44 「「重複」是為了要使往後每次研究可做些微的變動,來逐漸擴展原理論的範圍,或者在重複時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問題,只是要避免研究結果過度概化

**

Page 44: 1.1

1.441.44

思考的型態

實証主義( )觀察具體資料

理想主義( )抽象的思考

(理性主義 亞里斯多德 ),強調正式結構的證明

(存在主義 培根 ),強調非正式結構的過程

1.科學的方法1.公理2.不證自明的事實3權威

1. (literary)個案描述2.未證實的意見

Page 45: 1.1

1.451.45

1.7 1.7 科學科學 (science)可依據研究對象,分為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兩大類,自然科學著重「人與物」及「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研究,社會科學著重「人與人」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研究。

*

Page 46: 1.1

1.461.46

1.7.1 1.7.1 科學的定義靜態的定義:「現有的定律、知識、假設、與原理」;動態的定義不只是指知識定律的本身,而是指符合「某些條件」的方法論,所謂「某些條件」係指科學的兩大支柱: (1)言之成理,要邏輯思考, (2)符合我們的觀察或實証研究。所以,科學沒有特定研究的主題實質內容,科學本身代表著「方法」 (approach)。

*

Page 47: 1.1

1.471.47

1.7.21.7.2社會科學研究三大基礎1. 理論:提供邏輯演繹的基礎,使能「言之成理」。2. 資料蒐集:處理觀察的事宜。3. 資料分析:為邏輯推論所得的假設,利用觀察所得的資料加以證實,以尋找可能的模式。

*

Page 48: 1.1

1.481.48

1.7.3 1.7.3 科學之哲學三個層次1 本體論 (ontology):探討一些現象本質的「基本假設」,它本體存在於宇宙中。 i.e.事物特性的「真相」如何?科學的方法是建立在這些「假設」之上。2 知識論 (epistemology):指這些現象的「知識本質」是如何知道的,即我們如何去知道它?大家熟悉的定性研究 (參與、融入 )與定量研究 (觀察並蒐集其資料 ) 都是基於認識論之上來進行。

*

Page 49: 1.1

1.491.49

1.7.3 1.7.3 科學之哲學三個層次 ( 續)

3 方法論 (methodology):指研究這些現象的「方法本質」,即研究現象的方式。

*

Page 50: 1.1

1.501.50

方法論的角色(1) 提供溝通:透過方法法之明確性、公開性、可接近性,來建立具有可複驗性、建設性批評的研究架構。(2) 提供論証:籍由邏輯推理、假設驗証之科學思維,來提昇知識科學論証之內部一致性 (信度 )。(3) 提供主觀互証:因為只靠邏輯推理是無法保証經驗的客觀性,故主觀互証有其必要性。

*

Page 51: 1.1

1.511.51

1.7.4 科學的假說

1.1.自然界是有規律 (regularity)而非隨機2.2.自然界是可被理解的:人可透過驗証來理解自然。3.3.所有自然現象其來有自:科學方法「排斥」自然事件是由超自然力量所主導的,故反對宗教、唯心論、及神秘來產生知識。

**

Page 52: 1.1

1.521.52

1.7.4 科學的假說 ( 續 )44.. 沒有不証自明 (self-evidence)的事:事實論點都須客觀地驗証,而非不証自明。故不能完全依賴傳統、主觀信念、或常識來檢驗科學知識,相反地,科學思維是要抱持懷疑、批判的態度。5.5.知識是來自人們的經驗:強調科學知識應基於經驗上可觀察的假設之上。66.所有知識是暫時性的:科學家目前採用的証據、方法和理論,來提出其暫時性的知識,它有可能隨時被修正。

*

Page 53: 1.1

1.531.53

科學方法的特性「科學研究」是預先假定自然界存在某種關係或現象,再根據理論或假設,進行有系統、可控制的、實證性及批判性調查。1. 系統性:要根據一定的程序及邏輯。2 控制性:從事研究時,儘可能在研究者控制的狀態下進行,如實驗設計要能控制外生變數,操弄自變數,使依變數差異達到最大。3 實證性:由實際蒐集資料,加以分析、驗証自已的研究假設或命題。4. 批判性:研究結果公開發表,接受同行的批評。

*

Page 54: 1.1

1.541.54

論文評述十項「準則」論文批判 (評論 )是要有一套明示的法則及程序的系統,論文審查者再依據此系統進行評論、評估作者所宣稱的”知識”。易言之,論文論述者 (論文審查、研究所考試 )是不應根據個人”感覺”來評論,而是應就文章的結構及程序來評論。11 研究設計:適當的研究方法、取樣適切與否、統計方法、衡量變數的操作型定義 ( 內容效度、建構效度、信度 )、研究設計之內外部效度。

**

Page 55: 1.1

1.511.51

論文評述十項「準則」 ( 續 )

22 專業寫作技巧:文章簡潔扼要、有力33 題目選擇 (重要性、跨領域整合… ),題目選擇及資料分析技巧儘量是讀者 (產界、學界 )所關心的。44對理論建構或實際應用有貢獻性 (問題解決 )。55遵循研究倫理:是否不人道實驗、受訪者資料的保密、欺騙受訪者…。

**

Page 56: 1.1

1.581.58

論文評述十項「準則」 ( 續 )

66能提供後來學者作知識累積,即研究能重複作,理論 ( 模式 )不斷的精緻化。77對於本研究限制、能力不足之處,對後續研究做方向性建議。88 文獻探討要相關性、完整性、重要性、嚴謹性…。99 邏輯推演要清楚嚴謹,並與文獻、研究方法、及分析結果相呼應。1010慎選統計分析或數學模式,統計結果之顯著性的解釋。

**

Page 57: 1.1

1.571.57

1.7.6 科學知識建立的原則

111.知識是普遍主義,非特定主義:科學知識的評估應就知識本身是否合乎科學方法的要求,而不看這是「誰作的」研究。22知識是共有主義,而非專屬主義:知識是人類共有的,研究結果是要經過公開的批判才算數,就像國科會計畫或博碩士論文,研究結果並非是個人、或某一機構專有的。

**

Page 58: 1.1

1.581.58

1.7.6 科學知識建立的原則

33 中立性:科學的建立應排除利害關係的考量,即不考慮現實利益也不受利益誘惑。44 有系統性、有組織的合理懷疑主義,科學方法之研究過程是有「章法」的。

**

Page 59: 1.1

1.591.59

1.7.7 科學與價值科學的目的不在改變人的信仰或信念。科學旨在發現事物之間的關係,無關乎價值,即value free,不提供對與錯、是與非的答案。價值是指好壞、對錯、善惡等規範性問題。它是一個判斷標準。例如下列「價值判斷」:(1)科學滿足好奇,這是價值。 (2)自己要不要當科學家亦是價值判斷的問題。 (3)研究主題的選定也牽涉到價值判斷。 (4)研究的過程可能受到誘惑 (研究過程是否誠實及客觀 )。(5)研究結論若與社會主流價值相衝突時怎麼辦?發表研究成果時,非主流價值能不能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