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學而時習之\論語 - csie.ntu.edu.twpjcheng/kirstin/chinese7... ·...

11
1~3~1 學而時習之\論語 一、 作者簡介 1. 論語的主要內容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應答的語錄,由孔子 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述編輯而成。為語錄體之祖。 2.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屬記言體。全書二十篇,各篇通常是 取首句二至三字作為篇名。每篇分若干章,各章的次序也並無條 理,只是將孔子與弟子或時人應答的話記錄下來。 3. 內容大多是孔子對教育、修身、治國的見解。由這本書中我們可 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也領會到人生應有的修養與責任。 4. 論語是孔子學說的代表文獻,也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名著,對中 國的歷史和文化有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5. 論語的中心思想以仁為中心,成書於戰國初年;秦火後,漢朝有 三種傳本: (1) 魯論語(20篇,與今傳論語相同)(隸書) (2) 齊論語( 22篇, 多問王、知道兩篇)(隸書) (3) 古論語(孔子故宅中,21篇)(古文) 6. 今本論語乃張侯論共二十篇,分上下論各十,起於學而,終於堯 曰,計五百零八章。 二、 重點提要 1. 本則選自〈學而 5 篇〉孔子自述為學的方法、樂趣與態度。 2. 旨在說明一個人可以從學習中得到喜悅與快樂,並養成君子的風 度。 3. 「學而時習之」,講的是為學的方法。 4. 「有朋自遠方來」,強調的是為學的樂趣。 5. 「人不知而不慍」,說明的是為學的態度。 6. 孔子所說的「學」,並沒有限定為「讀書」,而是泛指一切的學習, 也就是終身學習,其中包括學習為人處事,也包含技藝。

Upload: ledien

Post on 03-Feb-2018

2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TRANSCRIPT

1~3~1 學而時習之\論語

一、 作者簡介

1. 論語的主要內容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應答的語錄,由孔子

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述編輯而成。為語錄體之祖。

2.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屬記言體。全書二十篇,各篇通常是

取首句二至三字作為篇名。每篇分若干章,各章的次序也並無條

理,只是將孔子與弟子或時人應答的話記錄下來。

3. 內容大多是孔子對教育、修身、治國的見解。由這本書中我們可

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也領會到人生應有的修養與責任。

4. 論語是孔子學說的代表文獻,也是儒家 重要的經典名著,對中

國的歷史和文化有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5. 論語的中心思想以仁為中心,成書於戰國初年;秦火後,漢朝有

三種傳本:

(1) 魯論語(20 篇,與今傳論語相同)(隸書)

(2) 齊論語( 22 篇, 多問王、知道兩篇)(隸書)

(3) 古論語(孔子故宅中,21 篇)(古文)

6. 今本論語乃張侯論共二十篇,分上下論各十,起於學而,終於堯

曰,計五百零八章。

二、 重點提要

1. 本則選自〈學而 5 篇〉孔子自述為學的方法、樂趣與態度。

2. 旨在說明一個人可以從學習中得到喜悅與快樂,並養成君子的風

度。

3. 「學而時習之」,講的是為學的方法。

4. 「有朋自遠方來」,強調的是為學的樂趣。

5. 「人不知而不慍」,說明的是為學的態度。

6. 孔子所說的「學」,並沒有限定為「讀書」,而是泛指一切的學習,

也就是終身學習,其中包括學習為人處事,也包含技藝。

7. 孔子認為一個人能不斷地學習,與朋友時時切磋、增進德業,就

可以成為君子。

三、 字形、音、義

※生字難詞

1. 「論」語──ㄌㄨㄣˊ

2. 記「載」──ㄗㄞˋ

3. 子「曰」──ㄩㄝ

4. 不「亦」「說」乎──一ˋ、ㄩㄝˋ

5. 不「慍」──ㄩㄣˋ

6. 盜「一ˋ」有道──亦

7. 不「ㄩㄣˋ」不怒──慍

※ 一字多音

字形 字 音 注 釋 造 詞

ㄕㄨㄛ 解說、陳述 「說」明

ㄕㄨㄟˋ 用勸服別人聽從 「說」服

ㄩㄝˋ 通「悅」字,喜悅 不亦「說」乎

樂 ㄌㄜˋ

快樂 不亦「樂」乎

樂於從事 「樂」業

ㄩㄝˋ 音樂 「樂」以教和

ㄧㄠˋ 愛好 敬業「樂」群

※一字多義

字音 字形 注釋 造詞

ㄦˊ 而 並且 學「而」時習之

卻 人不知「而」不慍

ㄓ 之 指所學的內容 學而時習「之」

往 送孟浩然「之」廣

的 物外「之」趣

※字形

字形

字音 注釋 造詞

慍 ㄩㄣˋ 生氣、憤怒 人不知而不「慍」

縕 ㄩㄣˋ 「醞」釀

蘊 ㄩㄣˋ 深奧含蓄 溫和「蘊」藉

媼 ㄩˋ 老婦人

溫 ㄨㄣ 溫和 「溫」文儒雅

塭 ㄨㄣ 沿海一帶專作養魚

用的池塘

魚「塭」

PS.本資料參考一字多音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四、 詞語注釋

1. 子曰──孔子說。「子」是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有道德修養

的人的尊稱;這裡是指孔子。曰,說。

2. 時習──時常練習、溫習。

3. 不亦說乎──不是很令人愉快嗎?說,通「悅」,喜悅。

4. 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5. 慍──音 ㄩˋㄣ,生氣、憤怒。

6. 君子──這裡指有道德修養的人。與「小人」相對。

7. 學而──為論語的首篇。篇中闡述進德修業的基本道理,是君子

成德的第一步,所以置於第一篇。

五、語詞辨正

1. 不慍 相近不怒

2. 時習 相反荒廢

3. 君子 相反小人

六、詞性語法

1. 而

承接連詞──學「而」時習之

轉折連詞──人不知而不「慍」

2. 樂

名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動詞──「樂」於助人

3. 乎

助詞──不亦悅「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

介詞──合「乎」規定

4. 「不亦…乎」語法──相當於白話「不是…嗎」,是一種反問語

氣。例如:「不亦悅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

七、修辭分析

(一) 設問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激問)

說明:「不亦…乎」語法,相當於白話「不是…嗎」,是一種反

詰問句(說者已有定見卻不直接陳述出來,為激發對方自省而問,

答案在問題的反面,即「亦說」、「亦樂」、「亦君子」。)

2. 天下哪有個學不會的事?(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3.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胡適 差不多先生傳)

(二)層遞、排比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明:學習以充實自己入手;進而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砥礪切

磋;進而認知學重在為己,別人不知道也不慍怒,才是真正的君

子。以「說(悅)」、「樂」、「君子」,來強調學習境界的攀升。此

為典型的層遞式的排比句,讀來整齊而流暢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孫丑下)

八、文意章法

1. 本則選自論語學而篇,為語錄,屬記言體,內容可視為論說文。

2. 孔子自述為學的方法、樂趣與態度。

3. 本則採連續「設問法」,說明為學的重要性。

4. 文中說明一個人可以從學習中得到生命充實的喜悅,進一步還可

以與同道朋友的切磋得到快樂;但為學 重要的充實自己,使自

己生命成長,即使別人不知道你有才德,也不必苦悶、慍怒,這

才是真正的君子風度。

5. 「學而時習之」,講的是為學的方法;孔子所說的「學」,並不重

在抽象知識的習得,而是泛指一切的學習,也就是終身學習,其

中包括學習為人處事、技藝等,生活能力的養成。

6. 「不亦說乎」是指得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己立己達、生命充

實的快樂。

7. 「有朋自遠方來」,強調的是為學的樂趣;所謂「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不斷地學習,與朋友切磋琢磨互相印證

扶持。

8. 「不亦樂乎」,孔子主張以仁義感化人,一個有修養的人,近者,

心中喜悅,樂意從之;遠者,被仁義感召,樂意歸附,「近悅遠

來」,這是切磋道德學問的快樂。

9. 「人不知而不慍」,說明的是為學的態度。君子修德進業的目的,

在於充實自己,因此別人之不知道並重要,也不必因此苦悶、慍

怒,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風度。所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也」、「不患無位,而患所以立」就是這個道理。

10. 本則由為學時習,充實自己入手;進而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

互砥礪切磋;進而認知學重在為己,別人不知道也不慍怒,才是

真正的君子。文意有層遞推演的作用。

11. 本則的文句每一層次以詰問句收束,藉使讀者反思其內蘊。

九、腦力激盪

(一)當今社會注重自我推銷,這與孔子「 人不知而不慍」的

看法

是否衝突?

答:孔子所謂的「君子」是指有道德修養的人,學習是以修德進業

為目的,本來就是以充實自己、使生命成長為基礎,因此別人

之不知道並重要,也不必因此苦悶、慍怒,這才是真正學習態

度和君子的風度。

(二)孔子認為不斷學習和有遠方的朋友來共享,都是值得喜

悅愉快

的事,為什麼?

答:(1)一個人在學習中,可以充實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

得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己立己達、生活充實的快樂,這是

一種自決生命充實的喜悅。

(2)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不斷地學

習,並且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印證扶持,

其快樂是可想而知了。

十、應用練習

(一)字音辨識練習:請將下列「 」中的字,標出注音。

1. 說

(1)道聽塗「說」─( ㄕㄨㄛ )

(2)「說」服別人─( ㄕㄨㄟˋ)

(3)不亦「說」乎─( ㄩㄝˋ )

(4)到處遊「說」─( ㄕㄨㄟˋ)

2. 樂

(1)敬業「樂」群─( ㄧㄠˋ )

(2)「樂」此不疲─( ㄌㄜˋ )

(3)音「樂」家─( ㄩㄝˋ )

(4)仁者「樂」山─( ㄧㄠˋ )

(二)形、音、義配合:請查出下列各組字的注音,並在( )內

填入正確的字。

慍、醞、塭、蘊

(1)慍:音( ㄩㄣˋ ),生氣;憤怒。

(2)醞:音( ㄩㄣˋ ),事情漸漸演變。

(3)塭:音( ㄨㄣ ),養殖魚蝦的池塘。

(4)蘊:音( ㄩㄣˋ ),包含;積藏。

(5)詞語:面有( 慍 )色、( 醞 )釀過程、魚( 塭 )、

溫和( 蘊 )藉、( 蘊 )藏煤礦

(三)設問法練習:設問法可分為三類,請根據以下說明,判斷下

問句屬於何類型,並填入代號。

(A)提問:自問自答;

(B)激問:問而不答,但答案在問題的反面;

(C)疑問:只提問題,沒有答案。

( B ) 1. 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嗎?

( C ) 2. 聰明的你,告訴我時光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 A ) 3. 你在哪裡?我在妳心裡。

( B ) 4. 如果他能從這扇窗望見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求他走

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

( B ) 5.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十一、課外補充

(一)孔子簡介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生

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敬王四十一年(西

元前四七九年),年七十三。

2.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教育家、思想

家。他的思想和言行,主要保存在論語一書中。

3. 孔子自述:孔子回顧自己的一生,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

所欲,不踰矩。」翻譯「我在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已經

自立,四十歲時對於事物的真理,都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懂得天

(環境)命(趨勢),六十歲時,一聽到別人的話,就能知道其中的

要義,到了七十歲,可以自由做我心裡所要做的事,也不會越矩

了。」

4. 孔子生平可歸納如下:

(一)少也貧賤

(二)長而好學

(三)去魯返魯

(四)在魯從政

(五)周遊列國

(六)整理六經

(二)語錄體

1. 「語錄」是記載人物談話或對話的紀錄。

2. 「語錄」作為一種文體,乃論語所首創。

3. 語錄體特點主要表現為:

(1)文辭貼近口語,通俗、自然、淺顯,因而令人有親切之感。

(2)所錄要言不煩,多非長篇大論,因而今人有精粹之感。

(3)論語大多有感而發,不作無病呻吟,因而令人有真實之感。

4. 語錄體屬於散文文體發展史上的早期形態,難免簡單、隨意而不

具規範,但對後代影響卻頗為深遠。

5. 語錄體的作品,簡明扼要,字句短,意旨深,適用於傳授、講學、

論政及交際等。

(三)論語──中國的聖書

1.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為語錄體之祖,中心思想以仁為主。

2. 內容大多是孔子對教育、修身、治國的見解。由這本書中我們可

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也領會到人生應有的修養與責任。

3. 論語是儒家 重要的經典名著,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廣大深

遠的影響,也是孔子學說的代表文獻。

4. 今傳論語:20篇,以每篇第一章,去除「子曰」、「子謂」而命

名。

上篇

1 學而 2 為政 3 八佾 4 里仁 5 公冶長

6 雍也 7 述而 8 泰伯 9 子罕 10 鄉黨

下篇

11 先進 12 顏淵 13 子路 14 憲問 15 衛靈公

16 季氏 17 陽貨 18 微子 19 子張 20 堯曰

(四)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

論語中有相當多君子與小人對論的情況出現,此「君子、小人」有

兩種情況的指稱:

1. 指道德學問的高低

2. 指身分地位的貴賤

十二、類文選讀

(一)論語中有關論學的篇章

1.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

語譯:只是學習,而不去思考,就會感到迷惘而困惑。只靠思考,

而不去學習,就會危疑不定而無所得。

--→強調學與思密切相關。

2.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篇)

語譯:求學好像追趕什麼,深怕趕不上似的,得到了還怕丟掉它。

--→強調學要及時、適時。

(二)教育是孔子心愛的職業,政治是他的抱負,淑世是他的理想。

孔子在少年時便沒了父母,家境很寒苦。他為貧而仕,先後替貴族管

過會計和牧畜的事,都很稱職。他從小就是一個好學不倦而且多才多

藝的人。他自己曾謙虛的說道:「我少時微賤,故學會了許多鄙事 。」

像射、御、詩、禮 等,一般士人的技能他自然是具備的了。又自述

道:「我十五歲便立志向學,三十歲便能堅定自立。」此後不久,他

便成了一位名動公卿 的禮學權威。他更主張「有教無類」,這就是

說,不分貴賤貧富,一律施教;所以貴族和平民的子弟都紛紛來到他

的門下,向他問學。

他們所遇到的是怎樣一位先生呢?這位先生衣冠總是整齊而合

宜的;他的視盼 和藹中帶有嚴肅;他的舉止恭敬卻很自然。他平常

對人樸拙 得像不會說話,但遇著該發言的時候卻又辯才無礙,間或

點綴以輕微的詼諧。他所喜歡的性格是「剛毅木訥」,他所痛惡的是

「巧言令色」。他永遠是寧靜舒適的,他一點也不驕矜,凡有所長的,

他都請教。他和別人一起唱歌,別人若唱得好,他必請再唱一遍,然

後自己和著。他的廣博而深厚的同情到處流露。無論待怎樣不稱意的

人,他總要「親者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他的朋友「生,

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他遇見穿喪服的人,雖是常會面的,必

定變容。他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未曾飽過。

(節選自中國史綱上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