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余论文20085868

21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Southwest Southwest Southwest Southwest university university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of of of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science and and and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舆情监控的伦理问题 学院名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生姓名 20085868 指导教师 刘海明 副教授 二〇一二年五月

Upload: gftvlie-a

Post on 08-Mar-2016

2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 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 ofofofof sciencesciencesciencescience andandandand 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舆情监控的伦理问题

学 院 名 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 生 姓 名 赵 余

学 号 20085868

指 导 教 师 刘海明 副教授

二〇一二年五月

Page 2: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网络舆情监控的伦理问题

摘要:网络舆情监控是党和政府赋予监控机关神圣的职权,是国家了解民生民意

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网络舆情监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有的做法是政

治伦理缺失的表现,没有履行好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人权的规定。针对网络舆情

监控部门在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上不对等的问题,国家也必须加以平衡,利用法

律约束和规范监控部门。每一个公民则必须树立权利保护意识,以“个人本位论”

为指导,对舆情监控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实行积极监督,规避网络舆情监中出现

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控; 伦理失范; 公民权利; 政治伦理

Page 3: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NetworkNetworkNetworkNetwork monitoringmonitoringmonitoringmonitoring publicpublicpublicpublic opinionopinionopinionopinion ofofofof thethethethe ethicalethicalethicalethical

issuesissuesissuesissues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is the sacred powers of the party and theGovernment has given the monitoring author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untries to understand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ublic opinion,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of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and even some practice is the lack of performance ofpolitical ethics, did not fulfill the state's respect for and protection of citizens' human rightsprovisions. For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in the exercise of powers and the performanceof obligations not, the state must also be balanced, legally binding and compliance monitoringdepartment. Every citizen must establish a sense of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 standardas a guide, to implement a proactive monitoring of irregula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monitoringpublic opinion, to avoid the ethical issues in the monitoring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KeywordsKeywordsKeywordsKeyword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ethical iussues, civil rights, political ethics

Page 4: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录

绪论................................................................................................................................5

一、网络舆情监控分析................................................................................................6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6

(二)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6

(三)网络舆情监控概况.....................................................................................7

二、政治伦理学视野下的网络舆情监控..................................................................12

(一)政治伦理学发展概括...............................................................................12

(二)网络舆情监控中表现出的政治伦理缺失...............................................13

(三)网络舆情监控政治伦理缺失的原因.......................................................14

三、网络舆情监控伦理缺失问题治理的思考..........................................................16

(一)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者行为的规范化.......................................................16

(二)平衡舆情监控机关的权力与义务...........................................................17

(三)加强公民的权利保护意识.......................................................................18

结语..............................................................................................................................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Page 5: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网络舆情监控的伦理问题

绪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服务的增多,公众意见和态度的传达不再仅限

于传统媒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民众的舆情获得了

相比于现实生活更为充分和及时的表达,但同样也充斥着网络语言失范、虚假舆

情等破坏网络秩序的问题,因此国家对于舆情的监控必不可少。网络舆情监控是

为了更好的搜集、引导舆论,处理和应对民众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的心声,但由于

网络舆情问题近几年才集中爆发出来,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尚不健全,在监控过程

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出现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做法。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监控

的伦理问题亟待梳理,监控中的失范行为也有待规范。本论文的意义在于对解决

以上问题略尽绵薄之力,为网络舆情监控规范化合理化献言献策。

本文先是对目前的网络舆情现状进行探析,揭示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作用,

继而从伦理角度探寻网络舆情监控中存在的问题,再而提出如何规范网络舆情监

控。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舆情进行了许多研究,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也

有一些探析,但对于网络舆情监控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从伦理方面

对网络舆情监控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明确地规范舆情监控中的问题,使网络舆情

通道更加通畅。

Page 6: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一、网络舆情监控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

关于“舆情”的定义,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寻后,如今有了一个较为明

确的界定,即:“舆情是有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

段和社会时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

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1 ] 。网络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

“第四媒体”,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即时性、隐匿性、互动性等特性,为网民

率真反映心声提供了条件,“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

大器[2]”,“网络舆情”问题由此产生,“网络”自然指的是互联网,结合“舆情”

的定义,刘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1、网络舆情的作用

(1)公民通过网络监督政府

网络是公民对政府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工具:网络舆情实现了对政府和官员的

监督,促使政府机关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公正公开,引领了大众监督政府的潮流,

同时约束了官场的不良之风。网民参与的普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舆情随时随

地,无处不在,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群众监督网,政府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网民的

眼睛,促使政府更加透明公开。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公共事件来看,网络舆情的

监督职能已经在无形之中得到认可,并且通过网民的参政议政在某种程度上真正

可以影响到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以解决,并且已经成为政府做出相关决

策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从大大小小的网络事件来看,不仅关乎老百姓的民生问

题可以引起广泛关注,而且人们生活中的基层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网

络成为网民们齐心协力争取的民众利益的窗口,社会现实事件转化为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也对现实生活有着越来越现实的影响和推动。

[ 1 ]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 51页。[2] 董德兵.我国各级政府有效掌控网络舆情及妥处机制研究[N],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 3期,第 104页。

Page 7: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政府通过网络了解民情

网络是一个政府了解和收集社会舆情的重要窗口:首先,互联网的隐匿性使

网民胆量大增,敢于就事论事直抒胸臆的网民占据了一定数量,这种“原生态”

的公众意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其次,网络提供了多元信息,

对于各种事件,利益相关方各自陈述,有时理性探讨、争论,有时激情四射,直

至大骂出口,在各方的争论与陈述的同时,更多人的开始关注事件本身,一个真

实的事件得以呈现在更多人面前;而旁观者中,既有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也有

真诚中肯的理论分析者,多元化信息往往让我们对事件有更深的了解。再次,网

络舆情中,有很多能人志士忧天下之忧,进行了很多深入研究、长期思索,知识

广博,对网络中的见解和观点进行充分的收集,提出的观点有理有据,是广大网

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间舆情的展现。

2、网络舆情暴露的问题

(1)网民的情绪化往往把问题引向歧途,偏离真相。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

性,同时又没有全面有限的监督,网络成为了许多人肆意宣泄的空间,网络上充

实着许多不负责、不实际、偏激的言论。有的只是自我利益、情感、要求的宣泄,

没有客观公正。网络中的舆论暴力也日渐突出,某些网民的肆无忌惮的“人肉搜

索”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等人格权利,同时影响到了当事人的工作和生活,

带来许多不便和困扰。

(2)网络扰政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身份隐蔽,网民可以再网络上畅所欲言、

直抒胸臆,但肆意宣泄,偏激片面的言语也充斥其中;有的人别有用心,制造谣

言;有的人不明真相,以讹传讹,像细胞分裂一样衍生和复制海量信息,掩盖了

事实真相。为了争取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获取更大利益,不少利益集团和

个人雇佣所谓专家、学者、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等,站在特定立场上发表观点,

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借题发挥,混淆是非,误导民众。既严重干扰了网民判断,

引发不当言行,也严重干扰了政府行为,需要加强警惕。

(3)恶意引导形成反党反社会倾向。西方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民运”分

子、“法轮功”分子、“台独”分子、“藏独”分子、“疆独”分子等别有用心者,

在网络上以各种面目出现,建立与之相关的网站和专门机构,大势制造和宣传网

络谣言,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进行炒作,别有用心地将事件放大,企图左

右网民和舆论的导向,攻击和反对党和政府,因此网络舆情显得异常复杂和严重。

(三)网络舆情监控概况

Page 8: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网络舆情监控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普及到各个家庭,网民有了有个

相对宽松的言论表达空间,网络近年来成为舆情爆发的主阵地,一次又一次的网

络群体事件的爆发,政府相关部门最初并没有形成足够重视,这样的态度源于政

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仇视,可谓谈舆情色变,但随着每次网络舆情爆发时的都处

于被动位置,使得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也开始着手对网络舆情实行监控,

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使互联网这一舆情快车道保持通畅。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

状来看,“网络舆情的监控主体是政府及政府授权成立的监管部门,监控客体是

互联网舆情中的网络评审网络风暴等内容,监控对象是受法律管制及互联网相关

法律约治的单位和个人”[ 3] 。但由于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还不够深入,在理论层

面对于网络舆情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网络舆情监控主体的党和国家,虽然制定

并颁布了相关管理决定和办法,为互联网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明文规定的法

律法规尚未出台,有关网络舆论监控的法律法规建设,总的来说还跟不上互联网

普及现实的进程,监控管理的依据尚停留在法规与规章的层面。网络舆情的监控

依靠的是监管部门内部的规定,在网络舆情监控的过程中,对于涉及到政府部门

本身的网络舆情,作为法规与规章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往往不能摆脱部门利益,站

在全局的立场上公正执法,在自身权力运行和公民权利保护之间往往选择牺牲后

者,网络舆情监控的伦理问题由此产生。

2、网络舆情监控模式

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既是互联网的发起者和也是互

联网的管理者,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一方面从

政策上对网络舆情加以监控,出台了许多涉及互联网信息管理的相关法规,另一

方面花费大量财力组建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除此之外行业协会和其它互联

网监控机构也参与到网络舆情监控中来,积极搜集和研究网络舆情,定时发布网

络舆情报告,对网络舆情监控也做出了贡献。国家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控有专门的

国家机关负责,管理机构主要有:中宣部、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监

察局、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宣传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互联网信

息中心等,各省市的地方党政机关也都设有舆情监控部门。与此同时现代科技手

段也全面应用于网络舆情监控,“目前有关舆情分析系统的技术主要有主题检测

和追踪技术、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

[ 3] 辛红. 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监控的研究[D],硕士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月,第 23页。

Page 9: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容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 [ 4] 。”通过科

技手段的介入,网络舆情监控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自动分

析过滤,实现主题检索和信息抓取,并生成网络舆情监控的分析报告,因此国家

机关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有了依据和保障。

3、网络舆情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侵犯公民知情权

多年以来,一些地方舆情监控机关形成思想误区,对待一些隐性的网络舆情

问题,不向公众披露,试图在掩盖问题。但是面对网络舆情的爆发,往往没有预

计到问题的严重性,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不采取任何措施,秉承沉默是金的理

念,不向上级报告,也不将事件实情公之于众。这样的做法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

不诚实的态度和不公正的做法,让网民对政府越发的不信任,民众的质疑声则越

发的响亮,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急中完全处于被动,迫于无奈公布的事件信息,公

众对其可信度始终持质疑态度。“躲猫猫”事件可以说是政府企图掩盖真相的一

个典型,2009年 2月,云南青年李乔民离奇的死在看守所里,警方称其是在看

守所里与狱友玩“躲猫猫”优秀时意外头部受伤,送经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这

一事件被网友披露后,引发强烈关注,案情的离奇成都遭受多方质疑,迫于各界

的压力,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布《参与调查“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的公告》,为

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云南省宣传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调查委员会,对事件

展开调查,一天的调查结束后,得出的报告中说:由于相关法律限制,没能看到

事发当时的监控录像资料,也没能看到当天和李乔民同一个监室的其他嫌疑人,

调查过程中没有解决他们对李乔民死因的疑问。虽然在此次事件中政府相关部门

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做法应对,但从结果来看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作秀的

成分非常大,其实质还是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在一片质疑声中,2月 27日云南

省政府新闻办最终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李乔民是因“牢

头狱霸”殴打时,头部撞墙致受伤、死亡,“躲猫猫”事件最终落下帷幕。从这

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在面对网络中关于党和政府的负面舆情,只有开诚布公地用

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信息面对公众,及时有效的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保障公民的

知情权,才能消除公民的疑惑,赢得大家的信任。

(2)侵犯公民言论自由

网络舆情中不乏关于党和政府的负面舆情,网络群体事件也时有发生,现实

[ 4] 辛红. 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监控的研究[D],硕士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月,第 45页。

Page 10: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生活中的矛盾通过网络反映出来,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和不当做法被公之于

众,面对网络负面舆情的出现,对于党和政府形象必定造成负面影响,舆情监控

部门往往不能正视网络负面舆情,认定只要不影响到“安定团结”,就不当成真

正的问题,对此类网络舆情置之不理,或者只是消极应对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

爆发时,简单的采取屏蔽删帖、禁止传播和搜索等手段,以封锁消息的做法来平

息网络舆情,但往往事与愿违,网络舆情愈演愈烈,最终演变为网络群体事件。

2008年 6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瓮安事件”,事件发生之初凯迪猫眼上就出现了

关于事件的帖子,引起大量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论,由于对事件还不清晰,

网民纷纷表态希望当地政府及时发布信息,但广大网民等来的确实论坛删帖和禁

止评论该事件,随着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瓮安事件”,

对于事件的关注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舆论的重压下政府也逐渐公开了事件的信

息,随着对于事件调查结果的公布,群体事件才得以逐渐平息。言论自由是宪法

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国家认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在互联网社会依然如此,

对于公民的合法言论,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网络社会,政府都无权干涉也难

以干涉,舆情监控部门以屏蔽删帖等行为阻止公民发表言论,侵犯了公民言论自

由的权利,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3)侵犯公民监督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

同时还有更多的还没有富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层正快速形成,我国现阶段处于

“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收入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教育、

医疗、就业、社会等保障等领域的焦点和矛盾日渐突出,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干部

理想信念动摇,由人民的公仆摇身变成了人民的老爷,党群干群矛盾加深。在中

国目前政治体制下,面对地方政府机关的不公正,公民现实生活中要行使监督权

更为艰难,网络世界成了公民行使监督,捍卫自身权利的重要窗口,但是作为网

络舆情监控主体的政府机关,显然不愿意让自己脸上抹黑,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

围堵舆情,或者对参与的网民施加影响来左右舆论的方向,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

方向但在舆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关于事件的帖子不便删除时,舆情监控部门

往往通过发动论坛站务、版主或者网络水军,发布大量水贴或关于其它事件的主

帖,来冲淡公民对热点事件的关注,转移公众视线,这一系列的做法都严重影响

着公民监督权的实施。2009年 3月 6日到 3月 13日,24岁的王帅在上海和河南

灵宝的看守所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难熬的八天,他因在网络上发表“河南灵宝老

Page 11: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农的抗旱绝招”的帖子,揭露了家乡政府违法征地的行为,被河南灵宝市公安局

的网警盯上,并对他实施终跨省追捕,将他“缉拿归案”,以“诽谤罪”拘留了

八天,最终因证据不足而释放,王帅的“教训”让他有了这样的感慨:“这件事

给我一个深刻教训,以后再不敢多管闲事了。”公民通过网络来行使法律赋予的

监督权,却被以诽谤政府的罪名拘留 8天,网络警察这样千里追踪是无法可依的,

强势的行政权力与弱势的公民权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胡总书记和温总理都在

强调网络监督的背景下,地方网络舆情监控机关却以这样的方式严重践踏了公民

的监督权,企图控制网络舆情通道,为当地政府的违法行为保驾护航,这是与网

络舆情监控部门工作职责相违背的。

(4)侵犯公民个人隐私

我国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控,是为了维护互联网良好的环境,保障网络舆

情通道的畅通,监督管理网络违法言论和行为,打击网络违法者,维护社会的安

定与民族团结,营造出一个自由民主的网络氛围。我国宪法对有关公民个人隐私

权作了明确规定,《宪法》第 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

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宪法》第 40条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

或者追究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

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宪法中

有关公民隐私权的明确规定,为网络中的隐私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宪法保护基

础,政府网络舆情监控机关在履行舆情监控职能过程中,必定要收集、储存个人

数据,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监控机关对于公民的监控途径包括微博、 博客、

论坛以及 QQ等即时聊天工具,收集、处理的信息多种多样,目前公民在这一过

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政府舆情监控机关的权力过于集中,再加上没有

相关法律对舆情监控部门加以约束,权力的滥用是极有可能的,从而导致公民的

隐私权被侵犯。而某些掌握个人隐私信息的监控机关人员,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出售其所掌握的个人隐私信息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

泄露给第三方,这样的行为超过了法律规定或道德约束的范围,公民个人隐私进

一步受到侵犯。2006年 3月至 2009年 6月,原上海市金山区公安消防支队郑香

军利用工作之便,从公安内部网中获得大量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并倒卖给专门从

事讨债、寻人、婚外恋跟踪的赖金锋,从中谋取利益达 27万元,本案中郑香军

私自出售的这些个人信息是公安机关出于公共管理需要而搜集的,只能用于在机

Page 12: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构内部发布或用于正当用途,任何个人和组织无权接触,作为公安机关内部人员

的郑香军更是无权处理这些信息,而他为了个人利益将这些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给

第三方,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同时也暴露出国家权力机关对于公民个

人信息保护的不足。

二、政治伦理学视野下的网络舆情监控

“所谓政治伦理,即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生活,包括其基本架构政治制度、政

治关系、政治行为和政治理想的基本伦理规范及道德意义。一般而论,政治伦理

可以大致地分为政治制度伦理、政治行为主体的关系伦理和政治美德、以及以国

家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社会政治理念和理想三大层面,亦可简称为制度、行为

和观念三个层面[5]。”

(一)政治伦理学发展概括

在古代的中国,伦理思想对政治的影响深远,伦理政治观是以“仁”为核心,

政治是服从于伦理,政治规范被道德化,也就是说统治者的政治行为要符合伦理

规范,我国关于政治伦理的最早论述出自于《论语》和《孟子》等儒家著作。我

国科学意义上的政治伦理学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兴起而逐渐形成

的,强调和关注的首先是政治的伦理化和政治的合道德化,政治伦理的四大支撑

点是:自由、公平、公正、真实,要求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从这四个反面出发,

做到符合现代政治伦理的要求。“当代我国社会中,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关

于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国家与社会的政治伦理关系而言,国家

应该以社会为本位,国家是为社会而存在的,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社

会应该以个人为本位,社会是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而不是相

反。作为个体的人,对国家、对社会来说,都是最高贵的、最重要的,是它们存

在的根据和前提”[ 6] 。在当今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中,社会对国家、个人

对国家、个人对社会,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权利必须优先

于权力,这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这一要求在政治伦理的三大层面都

[5] 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J],伦理学研究,2005年 1月第 1期,第 5页。

[ 6] 宋慧昌.当代政治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N],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 04期,第 17页。

Page 13: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得以实现之后,国家的民主政治也就实现了。

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所有世界上国家和社会的最重要职责。在 1945

年 6月 26日制订的《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1948年 12月 10日,联合国大会

通过了一个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世界人权宣言》,在这个宣

言中写道:“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 1条);“人人在任何

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第 6条);“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

权利”(第 18条);“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第 19条),等等。

1966年 12月 16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重申

和确认了《世界人权宣言》中有关人权的基本规定。我国在人权问题上走过的道

路比较漫长,但是文明发展之路是不可阻挡的,在总结建国以来政治教训的基础

上、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在 2004 年的宪法

修正案中郑重地写上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表明了党和政府在保障我国公

民人权上的积极态度,人权的实质是指个人的尊严、人格、自由和权利,根据宪

法规定,实质上说明我国政府是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尊严、人格、自由和权利。

(二)网络舆情监控中表现出的政治伦理缺失

网络舆情监控是党和政府赋予监控机关神圣的职权,是国家了解民生民意的

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网络舆情监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有的做法是政治

伦理缺失的表现,没有履行好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人权的规定。在网络舆情监控

中,在网络舆情发生后不能正确对待,没有将事件实际情况和进展向公众披露,

有的甚至企图掩盖,侵犯了公民知情权;在敏感网络舆情监控中,消极的应对网

络舆情,简单的采取屏蔽和删帖的方式,以封锁消息和禁止发言的做法试图平息

事态,当网络舆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便删除时,有的政府舆情监控机关更是利用

论坛版主或水军发布大量水贴,以转移公众的视线,冲淡对于热点舆情的关注,

这些做法都侵犯了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在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舆情监

控机关处于主导地位,缺乏相关具体法律的约束,权力滥用的现象也有发生,致

使公民隐私权遭到侵犯。这些行为从伦理的角度上都是恶的,有悖于政治伦理道

德,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根本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具体而言就是要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民主政治,但网络舆情监控

机关在行政过程中,没有切实的做到以人为本,更没有做到民主政治“权利优先

于权力”要求,而是将自身权力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遭

Page 14: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到滥用,不但没有保障公民的权利,反而侵犯了公民的个人权利,与网络舆情监

控机关的工作初衷背道而驰。

网络舆情监控机关职责是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及时发现热点网络舆情,分析

舆情、报告舆情并应对舆情,以保障网络舆情通道的畅通,依法保障公民权利,

维护国家安定与团结,同时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但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监控机关

在监管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和保障公民人权,在涉及到关于政府的负面舆

情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在面临维护政府形象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抉择时,宪法

赋予公民的权利被舆情监控机关无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要实现民主

政治必须全面贯彻民主法治原则,对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依法保障。社会

是由具有不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群体;而未来的社会,其理想状态则是一种联

合体。马克斯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论断:“代替那存在

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7]。”依照此论断,理想的未来社会是由

一个个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所谓“自由人”就是独立平等的个体,如果没有一

个个的自由人,也就没有未来的联合体,所以就必须保证社会个体的独立、自由

和平等,也就是说网络舆情监控的伦理缺失问题如果不解决,对于实现共产主义

的远大目标是十分不利的。

(三)网络舆情监控政治伦理缺失的原因

1、“国家本位论”影响深远

长久以来,“国家本位论”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宣扬,从我国的教育机构到

新闻媒体,无不宣传和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然而作为国家和社会

主体的个人,才必须得到更多的关注,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关系,在国家和社会面前,个人显得渺小而脆弱,与此同时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

又是最珍贵的,最重要的。“国家本位论”的理念使得政府和社会对于个人的尊

重远远不够,导致在我们的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人被一种陈旧的、甚至是前民

主法治时代的观念束缚着,腐朽的认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国家本位论”和社

会与个人关系的“社会本位论”,也就是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与社会的关

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及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实际上是颠倒过来的。“国家本位论”

和“社会本位论”实际上是反民主、反法治的观念,在我国社会中广泛传播,造

[7] 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 294页。

Page 15: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成了影响深远,致使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缺乏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网

络舆情监控中的伦理缺失行为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2、网络舆情监控机关权力集中

网络舆情监控机关是国家行政职能机关,在监控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我国《宪法》对于公民的权利有具体的保护条款,但同时也明确了公安机关和检

察机关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网络通信进行检查,与此同时我国《刑事诉讼

法》规定侦查人员经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批准,可以通知邮电机关扣押

犯罪嫌疑人的邮件和电报,《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甚至可以扣押

罪犯和嫌疑人邮件和电子邮件,《人民警察法》第 16条也规定,“公安机关因侦

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

施。”这些法律都为权力机关的执法提供了法律支持,相较于对监控机关权力的

法律保障,对于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就要单薄许多,这就给网络监控中不规范的

行为埋下了隐患,监控机关既要对法律负责又要对公众负责,必然导致一些冲突

的发生,监管人员并不是在所有监控过程中都必须优先考虑保护公民个人权利,

实际操作中又要对上级负责通常就越出权力范畴,忽视和侵犯公民个人权利,行

政机关的权力始终大于公民的权利,网络舆情监控机关的权力必须加以限制,防

止权力滥用造成监管伦理问题。

3、缺乏相关具体法律约束

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的规范,目前我国没有具体的法律出台,只能依据《刑事

诉讼法》《人民警察法》等中有限的条款进行有限的约束,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伦

理问题缺乏法律规范。对监管机关缺乏相关依据,同时又没有具体监督机构,网

络舆情监控的权利和公民权利之间矛盾突出,这些都是国家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

题。

Page 16: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三、网络舆情监控伦理缺失问题治理的思考

面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加大了对于网络舆情的

监控力度,以维持网络环境的和谐,但由于某些监控方式不当,引出了相关伦理

问题。作为监控和处理网络舆情的政府机关,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自

身所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对自身行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规范自身行为。

针对网络舆情监控部门在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上不对等的问题,国家也必须加以

平衡,利用法律约束和规范监控部门。每一个公民则必须树立权利保护意识,以

“个人本位论”为指导,对舆情监控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实行积极监督,规避网

络舆情监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一)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者行为的规范化

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者作为国家对舆情的最直接监控者和应对者,肩负着对网

络社会中的舆情监控和疏导的重任,一旦他们有任何失职行为,网络舆情监控的

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势必影响到党和国家决策工作,而如果舆情监控者自身在道

德上出了问题,玩忽职守,没有尽职尽责,网络舆情监控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网

络这一舆情快速通道的民众信任度也将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必定成为影响社会安

定与团结不利因素。一个称职的舆情监控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舆情监控专业

知识,更需要有优秀的道德素养,这样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才能做出符合公众利

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

对舆情监控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有两种:权力规范和非权力规范。“所谓权力

规范,也就是法(包括法律、政策、纪律等等),是依靠权力来实现的规范,是

应该且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8]”,就是遵循法理。而所谓的非权力规范,就是人

们常说的道德规范,即依靠非权力力量——如舆论、名誉、良心的力量——来实

现的规范,是人们应该而不是必须遵守的规范。对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者的行为规

范,需以权力规范和非权力规范并行方式实现。在加强法律建设的同时,更需要

加强舆情监控者道德建设,因为正如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所说:“只有那些具

有正义德性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怎样运用法律[9]”。

1、立法规范网络舆情监控

[8]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 9页[9]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 宋继杰,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 192页。

Page 17: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对于目前网络舆情监控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缺失是一

个很重要原因,现存的多是网络舆情监督部门颁布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条例,没有

一部真正意义上关于舆情监控的法律,对舆情监控工作者的行为没有法律加以规

范,监控者的权限没有得到有效限制。对于舆情监控问题的立法,应该注意对舆

情监控者行为的规范、舆情监控过程的规范和舆情监控中保护公民权利的规范,

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明确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形成对于网络舆情监

控者最低、最具体的规范准则,使得网络舆情监控伦理失范行为有法可依。

2、提高网络舆情监控者的道德素养

伦理学义务论代表者的康德,对于人类理性的道德法则有这样句论断:“自

由和无条件的实践法则两者是相互蕴含的[10]。”他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基础,

同时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基础,一个人在从事道德活动过程中,无论行为的结

果如何,将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按照道德法则行事,都应该

履行自己的义务。义务伦理要求每一个舆情监控机关人员都要以道德法则为基

准,以尽自己道德义务为目的,在自己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中对公民和社会负责,

行使好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美国享有盛名的美德伦理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说:“美德被理解为这

样一些品质,她们不仅维持着实践,使我们能获得内在于实践的善,而且使我们

能克服在相关的求善人生中所遇到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散漫,从而支撑着我们

的追求,并未我们提供着不断增长的自我知识和关于善的知识 [11]。”这一理论应

用于舆情监控者的工作中,即要求舆情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向更

高的精神境界、更高的价值追求,完善自我造就高尚品德,在舆情监控工作者坚

持对公民和社会负责。

(二)平衡舆情监控机关的权力与义务

网络舆情监控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网络舆情机关的权力过

于集中,其职能权限没有得到明确,在舆情监控过程中享有的特殊权力过多;同

时对舆情监控机关而言,要求的义务多数是对国家而言的,缺乏对公民和社会而

言的义务要求,导致网络舆情监控机关的权力与义务的不对等,一方面舆情监控

机关权力被滥用,另一方面没有尽到其应尽的义务。

[10] 康德.康德文集[M].刘克苏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 159页。[11]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 宋继杰,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 235页。

Page 18: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对于舆情监控机关的权力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国家必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

加以明确,在不影响舆情监控机关工作的前提下,对其权力加以限制,明确其权

限问题,同时对舆情监控机关在监控中应尽的义务加以明晰,最重要就是明确对

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义务。

(三)加强公民的权利保护意识

面对网络舆情监控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我国公民在自身权利在遭到蔑视和侵

犯的现实,大多数都是敢怒不敢言,在“国家本位论”思想的影响下,往往选择

了被动沉默,但这一腐朽的观念应该被“个人本位论”所取代,“个人本位论”

肯定了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权利与义

务的统一,作为国家和社会最重要个体的公民,每个公民都应该加强自身的权利

保护意识。随着网络舆情监控中暴露出的伦理问题日益明显,国家已经越来越重

视网络舆情监控的规范化,想必在不久的将来涉及网络舆情监控的法律也将出

台。在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之前,作为舆情监控机关监管的主体,每一个公民以“个

人本位论”为思想基础,尊重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珍惜在网络中合理表达个人观

点的权利,只有公民自身首先尊重自身的权利,社会和国家才会真正的尊重每一

个公民的权利,以规避网络舆情监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Page 19: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结语

通过对网络舆情监控中伦理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对网络舆情监控中伦理缺

失问题有所认知,发现并提出了舆情监控中的失范行为,但无意于国家和舆情监

控工作者在网络舆情监控中所做出的努力,更无意于质疑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

性。事实上,我国互联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机关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控也

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政府在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推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在网络舆情监控法律没有制定的情况下,舆情监控机关及工作人

员缺乏具体的法律约束,出现了相关越权行为,对公民权利造成损害,这些伦理

失范行为给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这种行政

化和非法制化的监控方式,只是网络舆情监控发展过程中的探索性和过渡性措

施,我国未来的网络舆情监控必须归于法制化,以法律为标杆树立起舆情监控者

的底线伦理,引导我国的网络舆情监控趋于规范化。

要规避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伦理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如

何规范网络舆情监控行为、平衡舆情监控机关的权力与义务、加强公民的权利保

护意识,则是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Page 20: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致谢致谢致谢致谢

四年前,这个校园是我的梦想。

四年后,微笑回首来路,一幕幕,宛在昨天。

四年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

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

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人生就是如此吧,每个段落结束的时候,我们总会感慨时光飞逝。享受漫步

校园的感觉:初春温润的玉兰花,盛夏青翠的悬铃木,秋天金灿灿的银杏林,还

有冬日一尘不染的湛蓝晴空。回忆大学四载,科大的校园中留下一个青年的寻梦

的脚印,也留下了我那些至今犹存的欢笑,当然,更令人记忆尤深的是那些带着

眼泪的痛和遗憾——在每一次的跌倒之后,总有来自身边的朋友、同学、老师的

支持,让我不断有动力去战胜困难,迎接挑战。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

的人,我的导师刘海明老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从论文开题到定稿,

是您给我提出了那些宝贵的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逐步完善,在您的指点下常常

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触。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

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

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

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

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Page 21: 赵余论文20085868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刘余莉.美德与规则的统一[J].齐鲁学刊,2005(3).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

[5]谢海光,陈中润.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3) .

[6]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3).

[7]陶睿.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控制[J] .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8]李鹏.网络舆情难题探索[J].理论探索,2010(6).

[9]张丽红.网络舆情中的伦理问题[J].理论界,2007(6).

[10]刁胜先.个人信息网络侵权归责原则的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11(6)

[11]刘炜,胡海军.网络事件及其道德冲突初探[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

[12]万俊人.比照与透析一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13]宋慧昌.当代政治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N] .江西师范大学报,2005(4) .

[14]周翔,吴吴.从传播伦理的角度看民问网络舆情处理[J] .东南传播,2010(1).

[15]杨令羡.网络论坛谣言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J].青年记者,2008(9).

[16]黄志方.城市舆情监控的分析与系统构建[J].中国电子商务,2011(4).

[17]高红玲.张中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监控对象研究[J] .新闻界,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