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92

Upload: guang-ying-yuan

Post on 19-Jun-2015

2.191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6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Page 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谨以此书献给IBM大中华区全体同仁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age 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序 第一章

慧心对工作,真心品生活

智慧的人生

4 6

第二章

成就客户

不变的承诺

第三章

倾聚爱心,回馈社会

永恒的价值

四十年坚守的成功之道

黄俏任

�7

跨国领导者的价值课

简凡希

24

IBM

如何将我变成「亿万富翁」

Da

n C

ohen

29

关于我的四个数字

35

服务「洋领队」

的中国生活

易博纳

38

扎根中国的世界公民

4�

寻找人生的意义

48

秉承IB

M

价值,实现智慧愿景

52

在风雨中成长,于信任中成功

56

一个技术领导者的职业道路

62

看过去十年,看未来十年

刘绍荣

94

结缘农行的岁月

吕沐华

�06

走到客户身边的「文化使者」

���

初来IB

M

的这一年

赵晓峰

83

有爱就有希望

86

成就

89

优秀的调酒师

罗爱平

76

我眼中的「蓝色」

79

与蓝色巨人共成长

毛新生

65

百分之百值得

杨晓明

72

智慧城市之我见

赵志勇

�70

用心维护我的家

丁志鹃

�74

把握机遇,赢在未来

钱大群

�66

智慧的地球

Stephen Martin

�73

传承、互融、创新

�20

客户的满意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张洁琳

�27 �30

92

编后记

�76

「我在乎」

�0

路漫漫其修远

�02

IBM

人的荣耀与责任

郭维德

�32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

�36

我的菲律宾之旅

张庆侠

�4�

我在S

ah

an

a的日子

�46

有爱最美,希望相随

罗正伦

�6�

我做义工的故事

吴淑明

�56

�52

责任心,用心,进取心

马加宁

��5

2 3

Page 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一家伟大的公司,不仅是一个创造财富、实现梦想的地方,更是一

个温暖的大家庭,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家庭的纽带,更是每个家庭成

员内心力量的源泉。

我从毕业加入IBM的那一天起,就体会到了这个蓝色大家庭的温

暖。这30多年来一路伴随IBM的发展走到今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

成长也正是因为汲取了IBM蓝色大家庭的温暖和动力。

如今,大中华区员工总数已经达到两万人,其中有一大半同事是近

几年加入的,这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团队。这个年轻的团队正面

临着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信息科技和信息产业正在发生巨变,中国和

世界经济的体系和模式正在发生巨变,整个人类看待自身发展方式的观

点正在发生巨变。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主动站在这样一个历史

的风头浪尖上。引领世界的进步、共建“智慧的地球”是我们的理想,

实现这个理想需要得到每位IBM人的认同和不懈努力。

在我看来,《品味蓝色II》就是这个阶段凝聚我们IBM大家

庭力量的重要纽带。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本书信集,里面一

篇篇文字,都是家书,是兄长写给弟弟的信,是小妹写给大姐

的信,是孩子写给父母的信,是大家庭的成员写给整个大家庭

的亲情之信。这些文字不仅表达了这种亲情,更体现了这种亲

情背后我们共同秉承的价值观和理想。

我很高兴这本书终于要正式付印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

成为我们蓝色大家庭亲情的见证,帮助我们彼此更加了解,让

我们的大家庭更加温暖,更可以凝聚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实

现“智慧的地球”的愿景。我希望在未来的某天,当我们回首

往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曾在蓝色巨人推动人类进步的

伟大历程中留下了我们坚实的脚印,可以让后辈的IBM人为我

们今天的作为而感到自豪。

4 5

Page 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6 7

IBM最为宝贵的资产是IBM人。

正如千万条河流的奔腾激荡汇聚了大海的深邃与湛蓝,正是一代代

IBM人在积极进取中传承、创新,才演绎了IBM基业常青的百年经典。他

们也许工作年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长兴趣不同、职业发展轨迹不

同,但他们都拥有同样执着热情、乐观务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

们正直善良、乐于思考,他们“慧心对工作,真心品生活”,在各自的

岗位上演绎着同样精彩的智慧人生。他们的故事虽然只是这片蓝色海洋

中的点滴,但却折射出IBM人在不同时代所秉承的共同理想和灿烂光芒。

希望这些平凡IBM人的不平凡的故事,可以像一盏盏小桔灯,给我

们带来温暖,带来勇气,为我们照亮一段前行的路。更希望这些感动能

延续下去,带给我们执着的信仰与坚持的力量,创造属于每一个IBM人

的精彩人生。

—智慧的人生!

慧心对工作, 真心品生活

6 7

Page 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8 9

四十年IBM人生路

两位IBM人,他们是如此地相似,都与IBM携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身上都凝聚着IBM人执着、努力、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都

得到了后辈同事的尊重和爱戴,也都拥有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他们又是如此的不同,一位曾是大中华区德高望重的董事长,一位

则是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的女秘书;一位是在不同岗位、不同市场都出

类拔萃的全能楷模,另一位是在一个岗位、一个跑道执着前行的长跑冠

军……

8 9

Page 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0 ��

“我在乎!”—记牵手IBM四十一年

周伟焜

1968年,我在香港加入IBM。作为机电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本来

应聘的是工程师的职位,但在同为机电工程出身的经理的劝说下,我成

了一名程序员,开始了我的蓝色之旅。做程序员是我很喜欢的工作,因

为每次看到自己写的程序通过测试,我都会十分满足。加入IBM的头两

年,我成了公司里加班最多的人。因为那时机器很贵,白天机器要给客

户做运算,只有晚上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程序测试,所以我就经常加班

到深夜来测试自己写的程序,第二天又继续早早地开始工作。那时大家

对我的评价是“这个人很疯狂”。其实对我而言,在不断学习和看到自

己的程序通过测试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和快乐。

也许机会偏爱勤奋者,一

年之后,我幸运地被升为二线经

理;第三年就成了三线经理,负

责五、六个技术部门的工作,直

接向总经理报告。其实事业上的

快速发展并不完全是因为我特别

聪明,同时也是因为当时市场在快速成长,有大量的需求,从而也给公

司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

习的热爱、勤奋和对这份工作的在乎,让机会找到了我。

正当我饶有兴致地做着编程

工作时,经理又来问我想不想向

业务领域发展。我这时候必须做

出抉择,要么安于现状,拒绝改

变;要么接受挑战,从一个三线

的技术经理降格为一名普通的业

务代表,重头开始。没有太多的

犹豫,我选择了改变,因为我觉得要在IBM有大发展,必须要懂业务。

做大事,要先把基础打好,所有事情都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既然选择

了改变,我便全身心地投入。一年后,凭着优秀的业绩我被升为业务经

理。其实我不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也不是口才很好的人,更不是别人

很容易就看到的星星,我是一个很努力工作和喜欢安静思考的人。在

IBM,我得到了鼓励和肯定,树立了信心,这种信心对我以后的工作帮

助很大。

做销售主管,当我正感到如鱼得水之时,新的挑战又出现了,总经

理决定任命我去担任人事部经理。经过这个岗位的锻炼,我变得更能理

解他人的想法。两年之后,我又被调到市场部,负责香港市场的规划和

预算等事务。无论是专注于“人”的人事工作,还是专注于“数字”的

市场工作,表面上看似乎都有些琐碎,但这都为我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1988年,我从香港来到台湾,出任IBM台湾的总经理。1991、92年

是IBM全球业务最低迷的时候,如何让台湾的同事保持信心走出低谷成

Page 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2 �3

脱离PC业务并把它交给联想之后,我在多个场合谈到我对PC业务的特

殊感情,就像把一手拉扯大的孩子嫁出去一样,有很多的不舍。但从长

远来看,这符合IBM业务向高价值领域转型的方向。我们把PC业务交给

联想并成为联想的战略合作伙伴,对IBM在中国的系统、软件和服务等

业务都有拉动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当联想拥有了IBM PC的品牌、技

术优势、管理经验和中国本地的成本竞争优势,PC业务可以得到更快更

好的发展。以前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叫联想;现在我们有一

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也叫联想!

其次我想说说市场和客户。

这十多年来我们的市场并非一帆

风顺,我们的业务发展也不是一

马平川。1998、99年亚洲金融风

暴发生的时候,中国的金融业尽

管没有直接受到很大的影响,但

是整个行业的信心还是受到很大

的冲击。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抓住机会,帮助我们的银行客户认识到数

据大集中的必要性。在接下来10多年的时间里,IBM为中国的银行业实

施了在中国、乃至世界金融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数据大集中。

同样,2003年中国发生SARS的时候,我们的业务也面临着严峻的

考验,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认定要建立、巩固、培育和扩大我们的渠道,

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时间证明,我们做对了,今天

我们在中国超过60%的业务是通过我们的业务伙伴贡献的。

了我最大的挑战。我尽全力去鼓舞员工的士气,寻求政府支持,增强客

户的信心,终于在逆境中通过大家齐心协力,使IBM台湾保持成长,顺

利地度过了难关。多年带领团队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台湾这段在逆境中

成长的经历,让我学会对成就和压力都能保持从容和平常心。其实每一

年都像是在黑板上写字,到12月31日晚上零点,不管之前的成绩单有多

么辉煌或是多么失败,在1月1日这天都会被清零,重新开始,因为“明

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要靠不懈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在台湾做总经理的工作经历,让我有机会学习怎样去做好一个带队

打仗的领导。我认为好的领导至少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把恰当的人放

在恰当的位置;二是把方向搞清楚,放手让手下去做。这个过程中,善

用和管理比自己强的下属十分重要,而“真诚”和“在乎”是做好这件

事的关键。此外,做好这两件基本事情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让每个人都

保持信心、进取心和平常心。

1995年我来到北京,成为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我人

生最大的一个转折,而我职业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北京度过

的。这十多年里,IBM历经了业界和公司的多次重大转型,IBM大中华

区的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业务不断成长,有很多令我难忘的事情。

首先我想谈谈转型。我上任后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中国拓展

IBM的PC业务。我们与长城合资成立了IIPC(长城国际),把PC的生产

制造转移至中国,IBM也因此成为第一家把主要产品的制造放到中国的

跨国公司。这在当时大大推动了IBM中国业务的高速成长。2004年我们

Page 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4 �5

2008年8月是我加入IBM 40年

的日子,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

的日子。我收到IBM董事长Sam

Palmisano和IBM大中华区总经理

D.C. Chien送给我的一份非常特别的

礼物—一幅逐渐展开的书法卷

轴,与奥运开幕式的舞台创意异

曲同工,寓意“久远”。其实与中国悠久的历史相比,40年只是一瞬

间,不过是160个季度,480个月。有同事问我,要在这家公司里保持成

功有什么秘诀。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当公司不断成长,当你不断

进取的时候,你就会有机会承担不同的工作职责。你需要了解你的工

作,更新你的知识和技能,无论做什么—开发、规划、销售或是经

理,你都要尽你的努力做到最好。当这种信念深植于内心时,你就能克

服一切困难,推动你不断前进。每天早上当你醒来时,如果发现有人和

你做得一样好,你就应该要加油了,要不断学习,做到更好,这样你就

一定可以成功。也有人问我,在IBM能够开心工作40年的秘诀是什么,

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在工作中和工作以外的兴趣和爱好,保持乐

观,我是一个100%的乐观者,这样你就能做到开心地工作。

有媒体记者问我,这40年里我最相信的一句话是什么?我默默思考后

回答:“我最相信的一句话是‘I care(我在乎)’。我对我自己做的事情

很在乎,我对做事情的执着和激情很在乎。2008年4月公司在曼谷召开销

售大会,让我给大中华区的一千多位销售精英做十分钟的演讲,那天晚上

今天,我们的市场和客户再次面临变化和挑战,我认为我们需要

有勇气,也要有把握,保持平常心,冷静地正视危机,了解我们自己和

我们所处的市场,在危机中找到求胜的机会。这不是我们第一次面对挑

战,过去我们可以在困难的环境里找到成长的机会,今天也一样。关键

是我们能够把危机当作难得的磨练机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

苦寒来”,困难当前,个人的才能和技术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公司的

实力也能得到市场和客户的最好验证。

回想我40多年的IBM人生路,

其实我最在乎的还是人。这不仅仅

是指培养更多本地管理人才和技术

骨干,也不仅仅是帮助公司在大中

华区从销售业务发展成集研发、销

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整合的战略

要地,我最在乎的是让每个IBM人

能够感受到这家公司给他们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所带来的特殊价值。

刚加入IBM大中华区的时候,我曾说服公司成立一笔专项基金,帮助

年轻的和新加入IBM中国的同事购买住房,当时这项福利叫做“Housing

Fund”。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很多同事成为中国较早拥有商品住房的一群

人,过着舒适的生活;看到我们的员工能够成为不断壮大的中国中产阶

级的一部分,我感到十分欣慰。人们往往会为撼动世界的伟大成就而感

到骄傲,但我为我们的公司能够响应员工和社会的需求而感到自豪。今

天,这项“Housing Fund”已经演变成用途更广泛的“Saving Fund”。

Page 1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6 �7

四十年坚守的成功之道黄俏任

我是Matilda Wong,同事们都喜

欢叫我M.A.。我于1968年9月18日加

入IBM香港,是的,你没有看错,

确实是1968年,那是40多年前的事

情—相信很多同事那时还是小孩

子,甚至尚未出生呢!

当年有幸加入IBM这样的跨

国大企业,真是比赢得彩票大奖还要高兴的一件事。记得当时还有一个

有趣的说法:假如自己的女儿有个在IBM任职的夫婿,做父母的一定会

深感安慰!不过IBM也的确造就了许多“同事夫妻档”,我的丈夫就是

一位IBM人。

1968年我刚加入IBM香港时,公司总人数还不足100人,如今已扩展

至超过1500人。过去40年间,IBM经历过许多信息技术革命性的转变,

由打字机、打孔卡数据处理机、Mainframe主机电脑、个人电脑、直到互

联网时代。其间IBM将新旧科技完美融合,共冶一炉、兼收并蓄。我不

断见证着公司的成长,内心时时感到无限鼓舞。

通过我在IBM 40年里的观察,我觉得成功的人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

质:热诚专注、心无旁鹜、毅力持久、能屈能伸、沉着应变。既不会

被成功冲昏头脑,也不会安于现状和过分急进。我自己也有一个至今

我睡不着觉,因为我在乎我讲得好不好。我把对自己的要求、对别人的要

求、对公司的感情和对周边的感情,都放在‘在乎’这两个字里。”

2009年6月30日是我从IBM退休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我将正式

成为IBM校友会(IBM Alumni)的一员,也将面临新的责任和挑战。当

然,我和太太欢迎大家去我北京或悉尼的家里作客,听听音乐,聊聊生

活……在我心里,IBM是家,每个IBM人都是家里人。

2009年6月

作者简介:周伟焜 (Henry Chow)

周伟焜先生现任IBM首席顾问。他于1968年加入IBM香港公司,任职数据中心

服务部门程序员培训生,三年内升为三线经理,之后转做业务代表。1985年被任命

为IBM香港公司营运总监,负责IBM公司在香港的所有市场和行政业务。1988年周

伟焜先生出任IBM台湾公司总经理。1993年被任命为IBM澳大利亚公司服务部副总

裁。 1994年周伟焜先生任IBM PC业务南亚太区总经理,负责IBM亚太地区除日本以

外的PC业务。1995年7月被任命为IBM中国董事长,同年9月出任IBM大中华区董事

长兼总经理。2007年担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

Page 1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8 �9

担任秘书一职这么长时间,偶尔难免会感到工作有点单调。不过,

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要被这种感觉所影响,一定坚持把工作全力以赴地尽

心做到最好。因此,我总是怀着责无旁贷的心态,把需要经我传递的文

件认真地一一过目,简明扼要地罗列要点,免得领导和同事们为繁琐的

细节再伤脑筋。以这种心态处理工作,就可以为原本枯燥乏味的例行工

作增添一些不凡的色彩。

在一家公司服务40年,确实是悠长的岁月。临别之际,我想分享一

件感人而难忘的事。在1985年,我们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开年大会,当

年IBM香港约有800至1,000名员工,会后每人均获赠一帧大合照留念。你

可以想象当年尚未有数码摄影,要先把大量相片冲印,然后逐一以相架

镶起。最令人感动的是随相片奉送的答谢信,当时的总经理文伟舜先生

(Joe Movizzo)亲笔在每一封信上签名,他在信中感谢员工在过去一年

群策群力作出贡献,又勉励大家在新一年继续创出佳绩。这件事令我深

深感到IBM对员工的尊重和认可。

有人曾问我:若有再次选择

的机会,我是否仍然会选择加入

IBM工作?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IBM是一家蓝筹企业,重视团队

合作,视人才为最宝贵的资产,

而且绝对尊重每一名员工。假若

我可以从头再为IBM服务,我还

是乐于做后勤,担当绿叶的角色,就像好莱坞电影一样,我虽然不是主

角,但配角依然不可或缺,而且同样受到尊重,并为影片增色不少!

坚信不移并坚守的成功之道,想与大家分享。这是个很简单易记的方

程式:P.A. + P.E. = S.S.。P.A.代表Positive Attitude(积极的态度),

有了这种积极和“凡事可为”的心态,还得要加上P.E.,即Persevering

Efforts(不懈的努力),我认为热诚地投入工作,并全力以赴,就一定

可以达到S.S.,Stellar Success(辉煌的成功)!

我还有一个由6岁到60岁都信守的座右铭,那就是“今日事今日

毕”。有位IBM同事曾笑言,“M.A.在IBM的服务年资是无人能及

的,把她超时工作都算上的话,她简直等于工作了50年,而不只是

40年!”根据大厦保安管理员所说,我的确总是最后离开公司的职员。

每次有朋友相约下班后聚会,我多是迟到半小时到45分钟,所以大家给

了我一个绰号叫“例迟”。你可以说我有时不善于时间管理,但这就是

我的一个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只有完成了当天的所有计划和任

务,这一天对于我来说才算是完整的。

按照这个“成功方程式”工作,我有幸于1978年成为香港首位荣

获得“Administration Achievement Award (A.A.A.)”的职员。公司有很

多奖项,但大多针对销售人员,例如Hundred Percent Club(百分百俱乐

部);另外还有为系统工程师而设的Systems Engineers Symposium等;

A.A.A.则是第一个颁给优秀后勤员工的奖项,的确别具意义。

当然我的成功方程式也帮我觅得佳婿。当我任职于IBM人事部时,

他在办公室产品部负责销售工作。下班后他邀约我吃晚饭,往往要等候

一小时之久,因为我要把当天的工作办妥才会下班。而他总是愿意默默

地等我,我因此认定他就是我的如意郎君了。

Page 1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20 2�

作者简介:黄俏任(Matilda Wong)

黄俏任于1968年9月18日加入IBM任职秘书工作,十年后作为优秀后勤行政

人员,成为香港首位获颁“Administration Achievement Award (A.A.A.)”的员工。

1993年,她晋身Quarter Century Club。Matilda于2008年11月退休,离开了她坚守40年

的IBM秘书的岗位,而她悠长的服务年资也唯有我们前任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先

生能够与之媲美。

在2008年11月退休后,我将展开我人生的新篇章,把工作和时间表

统统抛诸脑后,和我同是退休IBM人的另一半,写意地四处游览,重新

认识香港!

我也会常常挂念我熟悉的各位IBM同事,他们真的了不起!我由衷

地珍惜多年来在IBM建立的友谊,并且坚信这种友谊能够经得起时间的

考验,离别不会疏远我们的感情,反而会令它更加深厚!

2008年11月

Page 1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22 23

我的中国心—“老外”IBM人在中国

说到变化,这几年我们感受最深的也许就是“全球化”和“全球

整合”—全球采购中心总部搬到中国,全球服务执行中心建立并发

展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执行中心,服务全球客户的IBM人在短短几年内

就超过了6,000人……而四年前,我们整个大中华区的IBM人总共才只有

4,000多人。不仅如此,随着向全球整合企业转型,不知不觉中,我们身

边多了很多“老外”同事和老板。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了他们

的经验和不同的文化;在与中国客户和同事的交往中, 他们的中国情结逐

渐加深,不知不觉中也拥有了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故事里,去感受IBM博

大的胸襟和多元包容的文化。

22 23

Page 1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24 25

信的事。但是,眼前这个人的坚持以及如此坦诚的对话让我意识到这是

个多么严肃的话题。

他说:“你知道,IBM公司在这些供应商中的声誉取决于你能否用

一种值得信赖和负责的方式来工作。”我当然承诺我会这样做。我永远

忘不了他接下来说的话:“很好,你与IBM的雇佣关系就取决与你对这

一承诺的坚持。我们的供应商希望能够信任与他们合作的IBM雇员。他

们不能够容忍与一个员工不够诚信的公司做生意。”

我离开他办公室的时候,既害怕又严肃,同时也感到非常高兴。我

迅速意识到自己喜欢为奉行这一标准的公司工作。我了解到,正因为我

们与供应商的关系是建立在诚信负责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才能日益加

强,并为双方带来更多利益。

关于成就客户

几年之后,我成为IBM公司的一位经理。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

贸中心遭到袭击。在获知这一消息之后,整个世界好似停滞了运转。很

快,我们便开始认识到这次事件给客户带来的商业影响及个人影响。他

们想重建并恢复业务以便为他们的客户提供服务。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团队负责为

客户提供基于英特尔芯片的服务器,

这些客户迫切需要我们的支持,紧急

购买新的计算机并建立新的设施,以便在

跨国领导者的价值课简凡希

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是在一个“蓝色”家庭中长大的。我的父亲

是一位IBM人,因此早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深受IBM价值观的影响。在

我儿时的记忆中有很多关于IBM这家伟大公司的美好回忆:IBM善待身

为IBM员工的父亲,同时也善待我们。我们经常在节假日参加IBM俱乐

部为员工家庭组织的有趣活动。

除此之外,从在IBM任职的父亲以及母亲那里,我从小就学到了诚

信、职责、奉献以及创新。我了解到父母对这些品质有多么赞赏,于

是,我也学会了去欣赏这些品质。

也许我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成长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每个人都会有

相同的感受。实际上,这些简单而朴素的品质对于IBM人来说,却是独

一无二的。当我长大以后步入社会,以实习生的身份为IBM工作时,我

开始领略到IBM价值观的真正魅力。

关于诚信负责

在我早期的工作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作

为工程部的实习生,我有机会与公司的供应商接触。我还记得我与一位

采购专员之间的第一次谈话。一天,我去他的办公室一起审阅来自供应

商的报价。他停下来并直视着我说:“Jennifer,答应我,在和供应商打

交道时,永远百分之百地诚实正直。”当然,我从未试图做任何有违诚

Page 1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26 27

某种程度上恢复正常运作。我们全天候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的

需求。我们利用全球一体化集成供应链,和我们IBM的同事、供应商以

及合作伙伴一起,为客户的特殊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给。我们以前

所未有的紧迫感来帮助客户恢复业务运作,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为他

们的客户提供服务。在此关键时刻,成就客户就意味着以最快的速度帮

助客户将业务转回正轨。

恐怖袭击这个悲剧促使IBM员工以及外部伙伴通力协作,但在这一

事件中所学到的“成就客户”这一课对于我和其他许多人来说都是非常

关键的。我们认识到,即使是在平时,没有悲剧来驱动我们的紧急反

应,我们都不只是销售电脑给其它公司,我们是在帮助那些公司为他们

的客户提供帮助,从而使这些公司可以达成他们的业务目标。在从事销

26

售工作的同事或很多其他同事眼中,这个观点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但对

于像我一样工作在生产制造领域,从未和客户打过交道的人来说,这是

了解我们工作意义的重要一课。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IBM在危机时刻

的反应可以让整个社会受益;当需要重建城市和恢复士气之时,IBM都

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2008年5月中国发生地震的时候,我清晰地回想

起了在2001年的那场悲剧中IBM做出的回应。作为IBM的一员,我很自

豪,因为IBM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始终如一,并且始终承诺提供长期的

解决方案。IBM作为一个庞大的企业机构,能够以这样一种有意义的方

式做出自己的贡献,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

关于创新为要

最后这件事发生在我成为IBM高级经理之后。我有幸接受供应链战

略及创新总监这一职位。在接受这个新职位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

倡导创新的人,因此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命。但后来我看到大型项目未

获投资、复杂的技术点子与伟大的商业构想无人响应、极具创造性的建

议不被接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不都是美妙的创新吗?直到有机

会向一些最有见地的IBM创新者及领导者学习,我才了解到IBM式创新

的全部价值。

如果没人觉得你的想法能为他们和他们的客户带来任何真正的价

值,那么即便你有世界上最伟大的项目都无济于事。没有实际市场应用

价值的想法注定不会被采纳。如果无法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实现价值,

27

Page 1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28 29

IBM如何将我变成“亿万富翁”Dan Cohen

再过几天,我在IBM工作就要满25年了。为此我想回顾一下我的人

生和职业经历。很多像我一样年满50岁的人都会开始盘点自己的人生,

看看我们曾经的奉献是否有价值。不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我相信大家

今后的做法都是相同的,就是还要继续为他人奉献更多,努力去做更多

有意义的事。所幸我们还有很多时间,我们还有机会可以把已经做得很

好的事情,多花些精力做得更好。另外,当你到了这个年纪并拥有了这

些人生经验,你会明白一些也许早该明白的事情。此时,你会明白你比

自己想象的更有能力来掌控自己的命运。也许你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令

你保持谦虚,让你不断为满足他人的需求、特别是客户的需求而努力。

现在同样是你回顾工作和家庭关系是否处理得当的时候,不是为了让你

深怀歉意,而是让你重新调整,因为关心或照顾家庭永远为时不晚。

最后,你还要做一个比现在的自己更好的人—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

自己。

开动时间机器—原则依旧

我在全球三大洲的IBM硬件、客户团队、外包服务、市场营销、技

术销售和管理以及雇员相关的岗位上都工作过,现在回想起来是非常有

意思的经历。同时我也很高兴一直能为我居住过数年的社区从事志愿服

务。很少有公司能够提供如此多样化的机会,IBM一定是全球在这方面

作者简介:简凡希(Jennifer Van Cise)

简凡希(Jennifer Van Cise)于2009年7月任IBM系统与科技事业部全球销售运

营副总裁,之前担任IBM亚太区生产副总裁、长城国际系统科技(深圳)有限公

司及国际商业机器科技产品(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领导在中国、日本和新加

坡范围内的生产及物流供应链相关活动。此前,她曾在IBM爱尔兰的都柏林分公

司担任服务器生产总监。简凡希曾担任集成供应链的策略创新总监和IBM全球融

资的设备修复总监。她也曾致力于高产量产品的供应链管理运作,包括产量控

制,客户订单安排,生产采购,供需计划以及工业工程等领域。简凡希于1992年

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IBM。她毕业于普渡大学,取得工业管理学学士学位,并获

得杜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这样的商业考虑注定难以存活,即使过去投资再大,这样的项目都难逃

被叫停的厄运。

因此,我在部门内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学到了重要一课:IBM的

力量并非来自单纯的创新。我们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以创新的方式为客户

和世界创造价值。350,000名聪明的员工为公司贡献了许多创新的点子,

但是只有通过协作和反复斟酌,这些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为我们的公司

和我们的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

我觉得,在很多年前我就已经开始接受关于IBM价值观的教育。

在我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我对IBM价值观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加深。在

IBM近百年的历史上,它经历过高潮也步入过低谷,但它一直并将继续

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这一切皆因其简单而朴素的信念—IBM价值观。

2008年9月

Page 1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30 3�

做得最好的公司。在我与IBM共度的几十年里,我目睹了这家适应性极强

的公司历经风雨,一度坠到谷底,又在灰烬中重生,重塑自我并继续引领

变革。这些经历也为我提供了全球最好的商业教育。从IBM的工作经历

中所获取的知识是在任何商学院的课本上都学不到的。从IBM的“Basic

Beliefs”(基本信念)到由ValueJam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归根结底依然是

相同的东西。为了确保这些值得牢记的思想财富传承下去,我要向加入

IBM时间比我短的各位同事重申这几个基本信念,它们是:尊重个人、

服务客户、追求卓越。

对我而言,以上三个基本信念(价值观)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经受

了时间的考验和提炼。这些原则指引我们做到最好并发掘出我们全部的

潜能。真正的领导者都深知这一点。

关于传承……

想想你将留下什么可以传承的东西。你的个人影响力取决于某些额

外的执行原则。在生活中,你也许没有机会连续两次路过同一个地方,

因此,对以下几点的考虑就变得尤为重要。

判断力—影响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你所行使的判断力以及

你行事的风格。因此,这需要你拥有自己的信念以及坚持自己信念的勇

气,哪怕你的信念与一些热门的观点截然不同。不管情况怎样,在“战

斗”中有所选择也很重要,因为你不会也不可能永远是唯一正确的一

方。此外,恰当的行事风格也是关键的一点,它能使你做出的判断显得

更令人信服,令他人同意你的看法并执行你的决定。

决策—另一项与经验同步增长的就是做决定的能力。个人效率取

决于个人的决策能力。你可以在收集了全部信息之后做出重大决定。你

也可以基于10-20%的必要信息做出决定。即使一个决定是错误的,你仍

能做出另一个决定来进行更正。这是一项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说它是

学问,是因为重大的决定都是由许多小的决定组成的。说它是艺术,是

因为知道何时做出按兵不动的决定也同样重要。主要的原则是不变的,

如果在做决定时总是拖拖拉拉,就不可能享有做第二次决定的权力,因

为机会早已被丧失。

决定主次—我们现在总是听人说“工作生活一体化”,这种说法听

起来像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在我看来,从尊重个人的原则上来说,你

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对于那些选择了不同的、可能是更加健康的主

次顺序的人们而言,这样的工作方式并不合适。我个人会选择工作与生活

的平衡。必要的平衡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我们并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而是

为了生活而工作。这样的平衡使得我可以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回到家,暂

时把注意力从工作中转移出来,第二天才能够精力充沛地回到工作岗位

上。我们需要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保持思维的创造力。我记得当我在

Page 1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32 33

新泽西工作时有一位可敬的领导,他的名字叫Duke Mitchell。他刚从澳大

利亚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回来。在澳大利亚,人们喜欢享受至少三个星

期的假期。当他接手了领导岗位之后,他告诉他的管理团队说,他也准

备休三个星期的假。当然,这在美国的商业文化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在美国,你休了一个星期的假之后,就会担心失去这份工作。他告诉他

的团队说这对他的心理健康和我们的集体利益有好处。正当我们努力弄

明白他的逻辑的时候,他接下来告诉我们说,如果他不这么做,我们就

没有一个好的先例可以效仿,然后我们就全都明白了。为了能够以有意

义的方式为他人奉献,你必须首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同样健康。

战略要一致并长期坚持—我们有必要每年修订战略吗?战略必

须是精心推敲出来的,一旦决定就必须执行到底。你可以改变做事的方

法;你可以改变一个组织;你可以改变人;你可以改变小的行为。但整

体战略必须保证不变,这样才能给予你所领导的专业人员们他们所需要

的一致性。你同样也需要一支能够执行战略并为此做出承诺的团队。我

刚才提到的Duke Mitchell,他做了另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这件事已经记

载在我的个人的管理“手册”上了。他为他的管理团队提供了“赦免

权”。当他就来年的发展计划和团队进行沟通和交流之后,他帮助那些

不希望留在这个团队里的人在IBM内部寻找到其它的工作机会,让他们

的离开变成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另一方面,如果你表示愿意留下来,

这就意味着你对你的工作许下了承诺。如果你的承诺不是真心诚意的,

那么它将置你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他的原话是:“如果你决定留在团队

里并支持我们的工作,请告诉我。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愿为你提供另

一条积极的出路。如果你说你留在团队里而实际上你并没有全心全意地

工作,那么我保证你不可能再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这就是领导力!

比较深刻的一点……

获得知识和启发的最佳地点往往就

在我们身边。很多时候,我们在错

误的地方向错误的人寻求知识和

灵感。事实上,能让我们获得独一

无二并且持久的知识和灵感的地方就

近在眼前。无论是我们熟悉的亲人、上学时的朋友还是刚刚和你在大厅

里打过招呼的那位行政人员,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值

得你学习的人。对我来说,我的楷模有很多。我的父母兄弟花费时间并

尽一切所能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人生;我的妻子永远充满耐心和爱心,

她知道如何把爱传递给她遇到的每一个人,她是最棒的。还有我的孩子

们,他们总是天真地质疑大人们制定的所有愚蠢规则,而正是这种“智

慧”为打基础和无限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平衡点。我们应该对我们不了解

的东西永远保持好奇心。

回到本文的开头……

当我回忆过去,我意识到,IBM从不曾是一个会让我腰缠万贯的公

司,它只能让我活得比较安逸。但IBM为我提供了最好的发展平台、与

最优秀的人才交流的机会、看世界的机会、一套始终如一的价值体系、

承担风险并从中学习的机会,以及领导一群能够真正互相关心的善良的

Page 1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34 35

作者简介:Dan Cohen

Dan Cohen目前是主管巴克莱银行客户团队的董事总经理。2006年至2008年,

他在中国担任大中华区金融行业的副总裁,此间为“品位蓝色II”撰写了这篇

文章。Dan已在IBM服务了25年,并在中国庆祝了他职业生涯中这一重要的里程

碑。他在IBM的工作经历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领域,足迹遍布三大洲。

他对于与大中华区团队合作并实现业务快速增长有着非常美好的回忆。同时,他

非常怀念这里充满活力的环境以及2008年成功举办的奥运会。目前,Dan与他的

家人居住在苏格兰爱丁堡。

人们的机会。如果在别的地方,可能会挣很多钱。谁知道呢?但是我能

确定的一件事是:IBM是一家伟大的公司,除了IBM,我不会选择任何

其它地方来度过过去的25年。我还确信,金钱不能帮你买到解决生命中

那些最复杂的问题的方法,金钱也换不来如此扎实的学习机会。这些都

是要靠努力来完成的。如果钱来得太容易,它也会很快被花掉,因为只

有这种学习才能让你明白你劳动所得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一个亿万富翁,实际上我在其它许多方面

都很富有。我有无穷的成就感以及与成就感同时获得的商业知识;我能

够与世界各地的许多人成为朋友,帮助我和我的家人建立起一个全球网

络,让我们成为了“世界公民”,我们真正做到了“全球整合”。更为

重要的是,我们的家庭由于这种“全球整合”学到了更多。过去的日子

里当然有难关,但那也是我们收获最多的时候。最后,由这些学习机会

而培养出的患难与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如果没有IBM这家伟

大的公司,所有的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

2008年5月

关于我的四个数字马修

关于我,我不得不提四个关键的数字。

1和3

头两个数字是“1”和“3”,我有一个太太和三个孩子。我的太太

叫Christine,我们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分别是17岁和14岁,最小的是

12岁的女儿,是家里的“麻烦制造者(Troublemaker)”。家庭对于我

非常重要,我非常享受与他们一起度过的闲暇时光。自从接受来到中国

的Assignment, 我和我的太太孩子在上海浦东安了家。我们都觉得中国是

个神奇的地方,这里能够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乎任何东西,我们唯一

思念的也就是家乡瑞士的雪山而已。

44

第三个数字是“44”。在44岁这年,我来到中国,领导位于上海、

大连、深圳和成都的多个服务执行中心,为全球客户提供应用开发和管

理服务。能够置身于这个古老、神秘同时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国度,我感

到很高兴,更让我感到兴奋和富有挑战的是管理IBM在中国的服务执行业

务。中国GDC目前已是IBM全球第二大服务执行中心,业务规模仅次于印

度。团队拥有6,000多名IT专业人才,为IBM全球客户提供战略性外包服

务,包括应用软件开发及管理服务,IT基础架构服务以及业务流程外包服

务等等。

Page 2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36 37

虽然对前景充满信心,我认为全球经济放缓以及人民币升值还是

为中国的离岸软件及服务外包行业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在目前的经

济形势之下,更有必要突出我们的中国优势。我们需要向客户展示我

们在具体领域的专业技能、我们与中国市场的紧密联系、丰富的人才

资源以及良好的成本效益,正是这些优势会使客户最终选择我们。而

事实上,中国GDC团队已经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着这些工作,而我也已经

完全融入其中了。

2009年3月

作者简介:马修(Marcel Greutmann)

马修(Marcel Greutmann)2008年被任命为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中国区总经

理,领导包括上海、大连、深圳、成都、武汉等多个服务执行中心,为全球客户

提供应用开发和管理服务。马修在IT服务领域拥有25年的管理和服务经验。在他

20多年的IBM职业生涯里,他在欧洲和亚洲的数个国家以及美国总部担任过管理

要职,负责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项目管理、销售及全球服务。

22

第四个数字是“22”。我在IBM已经工作了22年,先后在解决方

案、项目管理、销售及全球服务等部门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先后

担任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AMS执行业务的副总裁及东北欧

AMS总经理。我的团队帮助公司在欧洲建立及推动AMS业务的发展,

同时也是带领欧洲GDC业务转型的先头部队,业务规模从2003年的

400个席位增长到了去年的7,000个。今天,作为中国GDC的一员,我

希望我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帮助中国深化IBM的全球服务执行战略,并努

力建立和发展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应用管理”(AM)以及“应用开

发”(AD)服务。

今后几年,中国GDC的团队规模将继续扩大,与世界各地的客户广

泛接触,并在行业及竞争力方面实现高度专业化,除了日本业务保持良好

的势头之外,在中国国内的业务将成为我们本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在我来中国的头两个月中,我参观了大连及成都的服务执行中心,

期间的所见所闻增强了我对中国战略的信心。我们的团队有着良好全面

的技术,并且非常的积极进取,他们对能够和客户一起工作学习是那么

富有激情和充满兴趣。

中国政府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力扶持也是另一股推动IBM GDC在中国

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我有幸接触了中国政府部门、投资人及分析师,很

高兴地看到IBM在中国被视为一个工作的好地方和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Page 2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38 39

迅速不容小觑。例如我们的战略外包服务,曾经不被中国的客户很好地

了解和认可。但发展至今,我们已经在战略外包服务领域拥有了像海尔

等一批合作紧密的客户,还创新地与重庆、西安等政府机构开展战略合

作。我认为成熟市场用10至15年达到的水平,在中国市场用五至七年就

可以实现。我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我和中国客户的交流也非常愉快,他们富于远见,想法大胆,渴望

学习和分享我们的全球经验。我能够感受到他们作为企业家的战略眼光

和期望不断发展的强烈愿望。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是业务上的伙伴,

还可以像朋友一样地交谈,相互了解,这与我在北美的客户关系有很大

的不同。

很多同事都问我,和中国的客户一起喝

酒是不是个头疼的问题,其实,我也

是通过了“酒精测验”,才被

团队“批准”与客户见面的。

记得一天晚上,我和我的团队

出去吃饭,席间大家开怀畅饮,

其实他们同时也在测试我的酒量,

晚餐结束后,我被告之,我的“酒精测

验”完全合格,我会见客户的生涯就是如此开始的。

来到北京有近半年的时间,繁忙的工作让我一直没有时间去探寻这

个城市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而我对北京、对中国都充满了好感和兴趣。

服务“洋领队”的中国生活易博纳

中国是我迄今工作和生活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亚洲国家。坦白地

说,来中国工作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如果让我考虑自己下一任工作

的地点,中国也是我唯一可以想到的地方。因为很显然,这里每天都在发

生着令人兴奋的改变,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我很愿意成为其中

一员,不但见证它的变革,更想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职业生涯起始与IBM的“纯蓝”领导者不同,1996年,我作为

第一批半路进入IBM的高级管理者之一,加入IBM加拿大全资子公司

ISM,并于三年后成为IBM加拿大服务执行运营副总裁。之前我还曾任

职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交通运输与商品流通事业部全球服

务总经理。在来到大中华区之前,作为IBM加拿大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

总经理,我和近8,000名员工一起,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业界领先水平的服

务,协助他们应对业务挑战。

我经常笑称自己是Pure Services Employee。有趣的是,我与IBM

Services最初的缘份要追溯到90年代初期,当时我在一家大型金融机

构中负责管理运营工作,那时的我以客户身份第一次与IBM接触,而

IBM希望与我们这个目标客户在未来的战略外包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那时的我就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IBM向服务业务转型这一变革的脚步。

谈到中国的IT服务业务,我认为这依然是一个年轻而正在成长的市

场,尽管其发展水平和成熟市场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市场的发展

Page 2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40 4�

作者简介:易博纳(Bernard Elharrar)

易博纳(Bernard Elharrar)现任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负

责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市场的战略方向与日常运营。他于1996年加入ISM加拿大公

司(IBM加拿大分公司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担任ISM魁北克副总裁,并于1999年

出任IBM加拿大服务执行运营副总裁。他也曾任职IBM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交通

运输与商品流通事业部全球服务总经理以及IBM加拿大分公司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

总经理。在加入IBM之前,易博纳曾任职于一家全球大型的审计公司及加拿大的金

融部门,并担任过加拿大一家电信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兼管理信息系统副总裁。

记得刚到中国第一周,我走在街头,人们看起来都很快乐,脸上洋溢着

笑容,这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太太和在加拿大读大学的一

双儿女也都很喜欢这个让我们全家都感到亲切的国家。牛年的春节,我

在中国和团队一起度过,春节前后,我飞到各地,见到了很多GTS的同

事和客户。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和我真诚热情的

交流让我感到自己进步飞速。

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地学习和感受,更好地把自

己融入到崭新的文化和我所带领的这支年轻的团队中,帮助他们不断完

善工作方法,通过更加严格的管理系统,提升效率,专注于客户,用

GTS的成功继续为大中华区的成长做出贡献。

2009年3月

扎根中国的世界公民科林

嗨,我叫Colin Thompson,是第一位以本土经理身份加入IBM集成供

应链部门(深圳)的外籍员工。

2006年7月,我作为“供应链领导力”项目的一名新成员加入了

IBM。“供应链领导力”项目开始于1996年,其目的是培养一批拥有杰

出技能和发展潜力的员工,以推动IBM供应链的转型。在为这一项目工

作的两年里,我接受了四项为期六个月的任务,并在供应链的不同业务

部门任职。岗位轮换使我有机会展现自己在专业及领导力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帮助我在业务转型外包采购、全球制造业务运营以及BT/IT“从

订单到付款”等方面获取更多经验。在最后一次岗位轮换中,我来到了

中国深圳并作为项目经理加入了新成立的深圳客户服务解决方案中心。

由于这是我在项目中的最后一次轮岗任务,我必须决定自己今后

是否要在深圳的集成供应链部门担任固定职位。对我来说,这是一个

很难做出的选择,其中有许多因素都需要考虑。这一决定将会从很多

方面影响我的人生—无论是在个人生活方面、社会因素方面、还是

在职业发展方面。到底是去美国寻求一个长期职位还是作为一名本土

经理留在亚太区,这个选择可能对我的整个人生都会有影响。但是,对

我来说,这又是个顺理成章的决定。回想起自己当初加入IBM的原因、在

IBM全球整合企业战略中的位置和责任、以及成为世界公民的决心,我决

定自己的选择将首先基于这些因素,其次才是职业发展方面的考虑。

Page 2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42 43

最终,我决心加入集成供应链深圳部门并留在中国。我是经过深思

熟虑才做出这一决定的。

首先,我最初决定加入IBM是源于我从年少时就拥有的一个目标:

成为一名世界公民。这个目标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即我们应成为世界公

民而非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公民。虽然我出生在加拿大并在美国居住了

20多年,但我的家庭来自牙买加。这使得我们从小就接触了多种文化和

信仰。我们从小就知道要成为一名世界公民,就必须要走出去融入这个

世界并且不断学习。

其次,我是IBM全球整合企业战略的坚定拥护者。该战略是基于这

样一个事实: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做生意并取得成功,就必须使用全球

化的方式来运作业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拥有“全球整合资

产”。这一资产指的就是企业中拥有全球化的职业经历并且在不同的国

家和文化中都有过成功经验的员工。我深知我留在中国会比在美国获得

更多的机会来发展我的领导才能,同时也可以更快地为公司贡献价值。

最后,我还有机会从个人层面以及职业层面给予集成供应链深圳的

本土团队一些指导,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异同。我还记得在来中

国之前我上过一些关于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课程。可是,我来到中国以后

还是受到很大冲击。我意识到与真正的中国文化相比,课程所教授的内

容非常有限(有些内容甚至并不正确)。我也记得在来中国之前,与母

语非英语的团队一起开电话会议时我曾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直到亲自来

到亚太区,我才能够耐心地真正接受中国文化并积极寻求消除全球团队

在交流中存在误解的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我深知我唯一

的选择就是留在中国深圳。因

此,我在2008年7月接受任

命,成为深圳客户服务解决

方案中心经理,负责大中华

区的业务。深圳客户服务解

决方案中心是全球八个客户服

务解决方案中心之一。它成立于

2007年12月,以战略产品为基

础,为全球客户尤其是大中华区

的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在来中国之前,我曾对自己说,到了中国以后,我要给自己几个月

时间来看看我是否想生活在这个城市和国家里。很快我就意识到我不仅

很喜欢中国,也很愿意留在深圳来学习这里的工作方式和社会文化。我

是通过自己与同事以及这个城市中其他人的交流得出这个结论的。从踏

入中国的那一刻起,我便深刻感受到人们给予我这个陌生人的热情和耐

心,这是我以前很少见到的。在办公室里,我完全被同事们所接受。大

家经常与我沟通,以确保我在工作上和在生活中都能感觉愉快。

在中国工作对我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我提供了许多成长

和提升领导力的机会。中国市场作为IBM的成长型市场之一备受关注。

大量跨业务部门的项目和由本土管理层领导的项目都在这里进行。由于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展现出无穷活力,公司实施了多项举措来帮助

发展本土的领导人才。尽管我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但是我已经参加了

Page 2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44 45

许多有助于自己以及本土人才成长的活动。在亚太区,尤其是中国,本

土人才展现领导力的时机已经成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才可以通过

培训和指导成为IBM中国未来的管理者来回馈IBM。能生活在这样的国

家、文化和工作环境中,我感到非常幸运。在这里,我拥有无限机遇来

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领导才能,同时我也可以积极帮助其他人发展他

们的职业生涯和领导才能。

从工作的角度来说,适应新环境并不太困难。由于IBM集成供应链

深圳团队在运作方法上与IBM美国是一致的,因此我能够非常迅速地适

应新环境。然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适应亚洲和中国文化要复杂得

多。这主要是由于语言差异,而非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很

少一部分中国人会说英语。正如我先前所说,我曾做了大量研究,但是

有些“知识”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能学会。

作为IBM中国在深圳唯一一名非中国籍员工,我必须时刻牢记这样

一个重要事实:虽然IBM中国的商业用语是英语,但是在我所身处的环境

中,人们的日常交流很少使用英语。因此,我有责任去适应这个环境并且

学会用中文交谈和沟通。能够使用本地语言进行交流不仅对于工作十分重

要,它还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被团队真正接受并成为团队中的一员。

我到中国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一直通过上中文课来学习中国

的历史、文化和社交,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更有价值的“全球整合资

产”。刚来中国时,我认为西方文化和亚洲文化有很大不同。可是当我

越来越了解中国文化,我就越来越坚信两种文化的相同之处远远多于它

们的不同。

作者简介:科林(Colin Thompson)

科林目前任职深圳客户解决方案中心经理。他于2006年6月加入集成供应链领

导力项目。加入IBM之前,科林在IT行业有着广泛丰富的背景,他曾任职霍华德

大学IT项目经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级IT顾问以及一系列IT行业的重要职位如

项目副经理、技术运营经理、首席软件师等。2006年,科林获得霍华德大学的供

应链管理及电子商务技术MBA双学位。

长期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为那些正在寻求机会到中国

或世界其它地区发展的同事们答疑解惑。虽然我还没有成为这方面的专

家,但是我可以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帮助你适应新环境和新文化并取得

成功。我要分享的秘诀很简单—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转换到一个新的

地方工作,在去之前,你必须积极努力地研究那里的语言和文化。同样

重要的是,对于新奇和陌生的经历,你要灵活而非消极地对待。最后,

我建议你和曾有类似经验的同事谈谈,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幸运的是,IBM公司的确是一个全球整合企业。它在全球范围内的

运营活动是一致的,并且团队也乐于接纳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我遇到

的许多同事不仅仅为IBM的成功而努力工作,同时他们还全力帮助我在

这一全新且令人激动的文化中取得成功!

2009年3月

Page 2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46 47

区域市场锻造出的领导力

下面的这三位IBM人,他们的性格爱好、成长背景和做事的方式都

很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或者是依然在大中华区的

区域市场担任“总经理”的角色。尽管管理风格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对

员工的关注却是一样的。他们一致表示,在区域市场做“总经理”的经

验,是他们在IBM的职业管理生涯里最为宝贵的财富。

46 47

Page 2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48 49

影戏剧。比如弗兰克博士的《寻找生命的意义》(Dr. 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高阳的《胡雪岩》、唐浩明的《曾国藩》、电影《心灵

捕手》(Good Will Hunting)、《善良的德国人》(Good German)。这些

都影响到我对工作的看法、做法,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通过他

人把事情做到优秀乃至卓越。

一个职业经理人首先要坚决执行公司战略,要做到有效沟通和严格

执行。我认为电子邮件是很好的总结和跟进的工具,却是非常糟糕的讨论

工具。在制定策略时,我喜欢开会,鼓励相关部门的经理直抒胸臆,通过

磨合和协商,找到共同的目标,然后再以“客户第一,IBM第二,部门第

三”的原则制定策略,最后严格执行。我希望每个步骤都非常清晰,每个

人都明了自己的职责。在承诺之前可以坦率地提出意见,一旦作出承诺,

就必须履行,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比如说好了几点开会,如果有人迟到很

长时间,我可能会取消会议,让对方重新再做安排。我相信干大事要从小

事做起,无论小事大事一定要言而有信才能让客户对我们建立信任,这种

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是在处理日常小事中逐渐培养成的。取消会议不是目

的,而是让对方意识到履行承诺是对其个人可信度的考验。

从用人来说,无论领导能力有多强,总会有很多领域是你不了解

的,需要听从这些领域专家的意见,有效地运用专家的意见、并且运用

专家集体的智慧进行决策才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领导(Lead)和协调

(Facilitate)之间灵活地转变角色。

问问题是我从小的一种习惯,来自心底的一种自然而强烈的好奇

心。然而运用到业务例会(Business Review)里,先是帮助自己了解业

寻找人生的意义俞伟

寻找人生的意义,这个题目听起来似乎很大,其实我认为所有看似

深奥的人生哲理实际上都是由很简单的东西组成的。比如说能够和有特

点的人们一起把工作做得有趣,同时创造一种氛围让同事们尽可能运用

他们的智慧发挥他们的能力。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博士(Dr. Frankl)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工作、

情感经历和在苦难中所持的态度来找到生命的意义,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在这个公司工作了近25年,有顺利的时候—每天都充满激情地和大家一

起工作;也有困扰的时候—早上醒来想到上班就头痛,所有这些经历都

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我是85年加入IBM的,当时IBM中国刚成立不久。做了八年工程师

之后,范宇把我拉进了管理的大门。学技术出身的我开始最想做的是系

统架构师,然而做职业经理人让我找到了工作和个人兴趣及特点的另一

个“共振点”,也让我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

战,很有意义。

科学是逻辑的,而人的工作是“艺

术”的。从技术转入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然而我发掘了自己的另一个特点—对人和人文的

极大兴趣。我喜欢书籍(心理学和小说)、音乐绘画及电

Page 2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50 5�

务全局及项目现状,然后是帮助同事出主意想办法,寻找技能和资源,

最后才是要数字。实际上是帮助参加例会的同事提升他们对项目乃至业

务的理解及把握。一方面让自己空出来,虚怀若谷,不断学习,融汇贯

通别人的思想和智慧,才可能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让

自己先做到“无为”,不要让自己的观点太早影响判断,要多问问题。

不懂的要问,看到别人做的不足要问,哪怕让对方觉得紧张也要问,因

为这样可以启发对方自己思考哪里出错了;在做判断之前要问,给自己

和别人更多思考的余地,让判断更准确。

再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心理学家常常提醒我们,每个人的个性

和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和擅长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不同方式。作为经

理,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

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做公司需要的工作。所以我尽量去了解

每个员工的个性和特点,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形体语言了解他们的

兴趣及特点。在沟通中,对性格敏感的员工,发现问题我会点到为止,

希望他们自己领悟修正;对于比较“皮实”或成熟的员工,我会直言不

讳地提出更多更高的工作要求。我不会强迫某人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去

发展,而是尽量帮助他们找到兴趣和特点所在,让他们在工作、兴趣和

特点之间找到共振点,使员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公司可以人尽其

才。当然,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

在IBM 20多年的工作中,我不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所在,无论

在做工程师还是职业经理人的过程中都找到了共振点。遇到困难和挫折

作者简介:俞伟

2008年10月至今任IBM副总裁,大中华区电信与传媒事业部总经理。他于

1985年加入IBM公司, 担任系统工程师,为银行、钢铁、政府等多个行业的用户提供

服务。1994年起,俞伟先后担任网络部和软件部市场支持经理,以及IBM大中华区

技术支持中心经理。并于1999年2月,被派驻东京担任IBM亚太区总裁助理。同年

8月,任IBM大中华区互联网服务器部总经理。

2001年1月,俞伟但任IBM中国有限公司华南/西南区总经理。负责IBM在整

个华南和西南地区的业务。2004年8月俞伟担任IBM全球服务部ISSC中国全球资

源业务拓展总经理。2005年1月俞伟被任命为IBM大中华区电信与传媒事业部总

经理。

俞伟198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与人的交往中,了解对方和了解自己的需求,求

同存异,让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广阔。人生是需要很多支点的,像是有

山、有水迥然不同的风景,要学会驻足于让自己砰然心动的风景,欣赏

并融入其中。

2009年6月

Page 2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52 53

秉承IBM价值,实现智慧愿景唐华

1982年我初出茅庐便加入IBM担任见习系统工程师。当年我在香港大

学主修数学和统计学,毕业之前,手上已经拥有多个成数甚高的工作机

会。我逐一细心评估,同时征询了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最后,在哥哥的点

拨下,我最终选择加入IBM。哥哥强调IBM是一家好公司,会给我很多发

展事业的机会。

而事实证明哥哥是对的—在过去27年中,我有幸身处于现代商业

史上最卓著的变革与转型。我不但有机会见证,更参与、倡导并最终带

领IBM香港经历了这一变革与转型。

身体力行IBM基本信念(Basic Beliefs)和价值观

IBM在变革与转型中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各位同事和我们IBM人最

珍视的基本信念(Basic Beliefs)和价值观:尊重别人、互相信任、热诚

贡献和追求卓越。当我首次与IBM接触,接受面试时,便已体会到这些

价值观。在我到IBM做最后一轮面试之

前,我获得了香港一家主要银行的聘

约,提供颇具前景的工作机会,但我

仍然渴望得到IBM的赏识。于是我打

电话给IBM的人力资源部,表示希望

提前面试。满足我这个请求的机会本

来很渺茫,因为预定接见我的业务经

理正在休假。

而出乎我的意料,IBM人力资源部第二天便回复我,确认这位业务

经理会在休假后第一天上班时首先接见我。这件事给我留下了良好而

深刻的印象,IBM的人力资源部反应迅速,而这位业务经理也愿意更改

自己的日程来配合我。事实上,我只是芸芸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之一,

IBM却有很多选择,不一定非我莫属。这令我感受到IBM是一家尊重每

一个人的公司,这也直接促成了我加入IBM的决定。

我也看到了IBM真正支持多元的公司文化。当年我到IBM面试时,多

元文化才刚刚开始引起社会关注,而给我面试的正是一位身体有残疾的高

级管理者,令我十分欣赏IBM为不同背景员工提供发展机会的精神。

迎接挑战,转危为机

作为新入职的见习人员,在第一年我除了接受在职培训,还获派到

外面参加多个为期一周的训练课程。IBM的培训计划安排周详。我也很

开心有机会在学习期间,与其他见习同事成为朋友。

IBM重视推行职位轮岗,让我有机会在不同部门的多个不同岗位上

汲取经验。这些历练很难得。我有机会跟许多人交流、吸收不同观点和

接受各方面的挑战。

我曾遇过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1999年底IBM Networking部门被Cisco收

购的时候。当时我是Networking部门大中华区的主管,辖下有近百位同

事。公布收购后,我需要在一夜之间订立计划去解决多个问题:帮助同事

了解、将有关的信息与员工沟通、重新调配人员、以专业的态度结束曾经

的业务等等。

Page 2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54 55

我遵循IBM的价值观行事,尊重每一个人,以坦诚的态度去处理整

个过程,从而确保顺利过渡。我们重新调配人员到Cisco、ITS和其它部

门,与Cisco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又确保客户得到一如既往的关照。对

于我,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检验我的领导能力。在帮助实现公司的使命

之余,确保对下属的呵护并确保他们的福利。这是一次感受很深、很难

忘的宝贵经历。

我真心相信营造互相支持的工作环境对实现个人和业务的成功是十

分重要的。这是IBM一贯的承诺,我们为员工提供一个多元、包容的工

作环境,这个方针应继续贯彻推行。

在我刚刚晋升至管理层时,曾经有一位资深的IBM主管给我一些非

常有用的忠告,我至今铭记于心。他循循善诱,要我避免过于急进地坚

持自己的观点。他向我解释,做主管必须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鼓励下属

的参与。团队表现优秀,表明主管的优秀。团队成功,就等于我的成

功。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此为座右铭。

成功转型为全球整合企业

加入IBM近30年,曾经帮助我克服挑战的价值观,继续帮助IBM在

21世纪引领下一时期的变革。在IBM的工作与生活共融的理念下,我们

以更智慧的方式工作,并积极协作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已经或

正在转型成为全球整合企业的客户。

工作与生活共融对我们来说,也是相当新颖的概念。这个模式启发

我们建立新的管理风格,并教育管理层和员工适应企业文化的转变,以

作者简介:唐华(Dominic Tong)唐华(Dominic Tong)198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随即加入IBM担任见习系统工

程师,大学期间主修数学及统计学。2006年,他获委任为IBM香港总经理。历年来

他曾在销售、品牌管理、产品管理等部门担任高级管理职位,也曾在IBM加拿大公

司多伦多实验室工作。唐华参与很多业界协会的会务,对香港的未来进展热切关

注。他已婚,育有一子,热爱电影。

及培养信任、专业和负责任的精神。成效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由于

我们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灵活度,我们工作起来更有智慧、

更有效率,士气也提到了提升。我们也因为有了各种远程办公和通讯工

具,让客户更容易联络到我们,并更快得到我们的回复和帮助。

成就智慧愿景

展望未来,我们的策略是成为客户信赖的伙伴,同时配合IBM“智

慧的地球”的愿景,以智慧成就香港。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继续

不断学习、保持沟通,共同开创和协作创新。无论是面对客户,还是面

对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或是整个IBM香港团队,我们都应该如此。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在IBM一做就近30年?我认为在别的任何地

方都未必能够积累到这么丰富的经验,担任过这么多的职位,以及取得

如今的成绩。在这里,新的挑战从不间断,而与我共事的人很多都才华

出众,这一切都令我获益良多。

2009年5月

Page 3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56 57

在风雨中成长,于信任中成功杨旭

和很多IBM的经理人一样,我是从做技术开始的。从技术到市场,

从工程师到职业经理人,我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又一个教训中逐渐成长起

来的。

1995年加入IBM,我成为一名PC服务器的工程师。上班第一天就遇

到紧急情况,被带到代理商那里去检修一台故障机器。刚刚从联想进入

IBM,我第一次亲眼看到IBM服务器长什么样子,而且还是Micro-Channel当

时最高端、最复杂的服务器。因为心里没有底,所以一身冷汗,但也只有

硬着头皮上。凭着工程师的感觉、一点聪明,当然还有一些运气,我解决

了被忽略掉的系统线路问题,结果被大家誉为“高手”。可我心里知道,

要成为真正的“高手”,我必须要加倍努力,扎扎实实地钻研。从此后,

我深钻技术,常常为了一个技术难题执着地反复研究一个晚上。功夫不负

有心人,我当时试验出的一项关于兼容性的解决方法还被全球的IBM实验

室采纳,做成Tips发给每一位工程师,看到自己的技术成果给团队带来帮

助,我初次体会到因为努力钻研而获得的喜悦和成就感。

努力工作得到了团队的认可之后,公司给了我新的机会—从做

技术转做销售经理。我带领团队埋头苦干,却忽略了抬头看路,很少横

向、纵向的沟通,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像钻研技术一样执着地前行。这

种一根筋钻研的劲头让我和我的团队都付出了的代价—大家都做得非

常辛苦,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得到相应的肯定。这种挫败感让我开

始认真思考怎么样才能做个好的团队领导,埋头苦干固然精神可嘉,但

合作、沟通能找到共同的目标,可以得到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也能找到

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十几年的IBM职业生涯里,在成都担任西南地区总经理的那

四年是我成长最快、收获最多的四年。在那里,我有幸目睹了许多里

程碑—成都分公司成立十周年,IBM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

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落户成都,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进驻成都,

和大家一起亲历512地震……点点滴滴,成为我无法磨灭的珍贵记忆,

也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分公司工作与在总部的业务单位工作不同,不但涉及产品和市

场,还必须考虑团队、政府关系、媒体,甚至是看似琐碎的行政事务,

方方面面都充满责任和压力。但也正是这种压力和责任,让一个人的潜

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我最大的挑战在于:负责一个大的区域,

纵向管理,横向协作,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使命,如何把团队变得更具

向心力,怎样带动这个团队朝着一个目标和方向去努力,这是我在日常

工作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Page 3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58 59

我觉得做管理也是做人。要带好一个团队,增强团队的战斗力,首先

要在团队中建立信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成

为一个能够从实处帮助团队、和大家共同完成任务的经理。具体到某个项

目策略,我都会尽量鼓励大家听取不同团队成员的反馈,尤其是前线销售

的看法。四年来,我一直鼓励大家通过这种坦诚沟通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特殊日子里,这种团结和信任把我和

西南团队的每一位同事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让我们可以在危急的情况下,

在恶劣的条件里,彼此依靠着朝着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去努力。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天中午,在剧烈的晃动中,我看到大家在慌忙

中都想着跑出这栋建筑,而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让大家保持镇

静,因为在这么强烈的晃动下,找到安全的地点庇护是最重要的。“先

趴在桌边,不要跑!”在附近的经理及员工都听从安排没有立刻跑下

楼,在这个关头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的信任,也感受到了肩上从未有过

的责任和力量。在第一波晃动停止后,我让大家冷静而有秩序地撤离。

我自己回到了座位,收拾好了包,拿了电脑、手机和充电器,因为我要

和团队、和公司总部保持联系,这些东西必不可少。震后两周内,余震

不断,成都公司所在的川信大厦封锁检修,大家都在家里办公。

之后的日子,我基本上是在无休止的奔波中度过的。一边协助组

织滞留在灾区的客户和IBM外地员工撤离成都,一边与成都的全球服务

执行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因为除了成都分公司的员工以外,那里还有

700多位服务全球客户的员工;一边协调公司总部和本地团队的资源,

帮助当地公安和民政部门建立Sahana救灾管理系统,每天和Sahana项目

小组的成员工作到深夜;一边通过邮件、短信平台和MSN与员工保持密

切的联系、随时报告灾情的最新情况以及公司的应急处理措施……那段

时间,同事们和公司的信任给我及身边的团队以极大的鼓励,我们团队

的潜能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很多人没能想到,我们不仅协助很多客户

度过难关,还超额完成了公司要求的全年业绩指标。

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从技术到市场,从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

从总部到区域,从工程师到职业经理人,公司总在赋予我更多挑战的同

时为我规划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4年的IBM职业生涯,风雨中走来,事

业有高峰亦有低谷,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以平常心对待各种挑战,而学

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如何信任别人和赢得别人的信任。

2008年10月

作者简介:杨旭

杨旭现任IBM中国联通、中央电视台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他于1995年加入

IBM公司,担任PC服务器技术支持职务。1997年和2000年分别担任Netfinity技术支

持及解决方案市场营销经理和IBM中国区Netfinity品牌与市场营销经理。2001年至

2004年,杨旭历任IBM存储系统事业部大中华区中低端存储系统销售经理,IBM存

储系统事业部大中华区网络存储(SAN&NAS)产品销售经理, IBM存储系统事业部

大中华区渠道及产品销售经理以及IBM存储系统部中国区总经理等职位。2005年,

杨旭担任IBM中国西南区总经理。加盟IBM之前,杨旭曾在联想集团任职三年,拥

有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

Page 3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60 6�

纵观IT业的发展历程,众多里程碑式的突破都与IBM的名字联系在

一起,其辉煌的成就也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成功。从协助完成

阿波罗登月计划到“深蓝”计算机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从20世纪

60年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System/360到当今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

机“走鹃”,成就IBM科技传奇的是被誉为“王冠上的宝石”的一支团

队—IBM的科技精英。

IBM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为这支精英团队开辟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成为职业经理人似乎是很多人认定的职业发展道路,然而在IBM,优秀

的科技人才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技术领导者

(Technical Leaders)。他们的工作真正体现了IBM对创新的定义—

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因而得到大家的尊敬。

下面的故事来自大中华区两位杰出的技术领导者。无独有偶,他

们一位是大中华区首位杰出工程师(Distinguished Engineer, DE)称

号的获得者,一位是2009年DE选拔的新科得主。杰出工程师(DE)是

IBM公司授予杰出技术领袖的一个荣誉头衔,用来表彰和认可这些技术

领导者为IBM保持科技领先所做出的杰出贡献。DE的选拔极其严格,最

终能够获得这项殊荣的技术领导者都是各个业务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佼佼

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亲耳聆听这两位大中华区本土杰出工程师的

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成长的共性以及IBM科技创新

的动力源泉。

王冠上的宝石—IBM的科技精英

60 6�

Page 3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62 63

一个技术领导者的职业道路程静

回顾我在IBM走过的15年历程,我有一个极其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在

这里,一个人只要肯做,就永远有空间去发展,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

极限。

1993年,在IT界工作了十年之后,我加入了IBM。公司给了我两种发

展方向:技术领导(Technical Leader)或职业经理人(People Manager)。

我选择了前者,这是因为我十分了解自己的个性。我喜欢黑与白的界限

分明,而做技术同样只有对和错两种答案。而且,技术的可控性也能给

我带来更大的成就感。不过,当初我以为做技术可以少与人打交道,现

在看来也并不是这样。当技术人员在专业层面做的越高,负责的范围越

广,与人打交道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优秀的技术领导者,对外,

要与客户密切交流,了解客户的问题,把IBM先进的技术在客户的环境

里得以实现,从而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的业务带来更大的价值。对

内来讲,一个优秀的技术领导者要与他/她的团队沟通。他/她可以运用出

色的专业知识来带领团队完成共同的使命。他/她应该有能力作决策、有

勇气担责任,用技术和责任感赢得团队的信任和合作。

15年过去了,前进在自己选定的职业道路上,我充分受益于IBM提供

的丰富资源和机会。通过Technical Resource (TR) 等项目,公司帮助我设

计职业发展道路,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各种培训课程,并为我联系了来自欧

洲、美国、日本和大中华区的十几个导师(Mentors)。当初,在向Sales

& Distribution Distinguished Engineer这个方向努力时,我其实非常迷惘,

因为我并不是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我接触过的Distinguished Engineer都

是来自实验室,进行的是发明创造的工作,这与我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

的不同。而在我的身边并没有一个标杆可以供我参照。是TR项目为我排

忧解惑,它找到一个与我做同类型工作、为德意志银行客户提供CITA服

务的IBM员工来当我的导师,为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所以,对于能够

最终获得大中华区首位Distinguished Engineer这项荣誉,我认为这不是我

个人的力量。在我的背后,是公司和全球许许多多同事的支持。

回望过去,我深知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以给

予来报答IBM对自己的培养。帮助更多的IBM技术专业人员在职业发展

的道路上进步得更快更好,是我最大的愿望。

Page 3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64 65

作者简介:程静

程静是IBM大中华区首位荣获IBM“杰出工程师”(IBM Distinguished Engineer)

称号的本土技术人员。

在其25年的信息技术职业生涯中,她与中国金融界的IT同行们共同走过了IT整

个生命周期管理的成长及发展过程。程静以其深厚宽广的信息技术实力融合其独

到的对银行业务需求的理解,参与并领导了国内四大银行IT建设初期的IBM大型

主机技术方案的设计;全程参与了中国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集中工程(数据大集

中);同时她还领导了中国主要大银行的数据中心灾难备份工程。现在她正致力

于帮助国内主要大银行进行金融服务业SOA解决方案的规划及实施。

程静热心致力于推动金融行业信息技术的变革,并积极参与中国金融行业的技

术交流。程静是IBM TEC-GC,IT Specialist Community,IBM Women In Technology等

重要技术社团的主要领导人。

与蓝色巨人共成长毛新生

2000年加入IBM以来,迄今已有九载。回首这九年,有过喜悦,有

过困惑,有过失落,亦满载收获,而始终不变的是前行的动力,因为在

IBM这个大家庭里,总有人为我指导,给我帮助,在我困惑的时候给我

指明清晰的方向,带给我榜样的力量……

初识IBM:大而规范的国际企业

什么样的企业最具员工成长价值?首先,企业本身应该有一个不

断追求的目标;其次,企业应该能给员工提供一个做实事的环境;最

后,企业应该不懈推进自身的文化建设。无疑IBM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IBM的企业规模很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可供学

习,有益于每个员工的成长。对于好奇心比较强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

IBM能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在加入IBM之前,我曾担任北京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负责北大方正

项目的研发。当时我认为,与IBM此类的国际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

正规化流程和企业文化方面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正是基于

这样的想法,让我满怀激情和梦想来到了IBM。

初到IBM,最大的感触是企业的规模和规范以及企业内部的架构设

置、工作流程都相当完善,员工在这里工作亦无后顾之忧。当时我在

IBM研究中心工作,从事语音识别技术。相比上一代的用户交互技术,

对于选择走技术道路的IBM同事,我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定义清

楚自己的目标,即明确自己要成为哪个方面的专家。二,是在确定目

标以后,要掌控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路线—要把它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

要的一个项目来管理。公司提供多种渠道帮助员工的职业发展,但如

何实现职业目标,更多的是员工个人的责任,需要员工自己制定完善

的计划并逐步实施。三,是要注重技术的培养,成为公司需要的π型人

才。π上的一横指的是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也就是“硬”技术。π的两

条“腿”,一条是商业头脑(Business Sense),也就是说不是单纯为做

技术而做技术,而是技术要为业务服务;另一条是技术领导力(Technical

Leadership),是“软”技术,需要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沉淀,以及通过多

种渠道来培养。我相信,拥有了π型技能,你一定会成为非常成功的技术

领导者。

2008年8月

Page 3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66 67

语音识别是很有前景的新领域。带着这份憧憬和期待,我投入到了研究

中心的工作之中。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创新工作,让更多的

人能够用语音的方式和软件进行交互,从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享受蓝色阳光

IBM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企业文化。正是这些因素,成就了

IBM这样一家伟大的企业,并让其中的每一个人获益匪浅。IBM给予了

我很多东西,在这里的经验让我对工作乃至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

启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和基础。IBM就有非常多的精英人才。他们

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学识、做人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

凭借极强的沟通能力、影响力、专业技能把一个个宏伟的计划转化为现

实。即使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顽强地坚持下去,以实际行

动带动团队不断前进和成功。这些才华横溢的人们总

能在不同的阶段和项目里以各种方式展现出他们

的才华和魅力,这些人也一直影响着我、带动着

我。和这些有经验的前辈一起工作犹如得到了宝

贵的人生财富。

此外,除了良好的专业水平,IBM员工都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强大

的人格魅力。在汶川大地震以后,我们很多工程师都投入到“Sahana”项

目里,每个人都做着两份工作,白天忙于“Sahana”的事情,晚上熬夜做

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

IBM的财富除了多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经验和知识,还拥有通晓各

个领域的人才以及共同创造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任何问题都可以求

助于资深的同事。而寻求帮助的过程更是简单,只要写个邮件或者直

接去问,他们就会很热心的帮助你。在IBM,帮助别人也是很快乐的事

情,在这样的气氛下,每个人都愿意帮助别人,因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

化。在我工作的这九年里,曾经得到过很多同事的帮助。如今的我也非

常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回馈给需要帮助的同事。另外,IBM还为我创造了

接触更多内容的机会。这些年我有幸做了很多不同方面的工作,包括和

美国同事合作一些产品的开发和测试以及同中国市场密切结合的先进技

术,也亲自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的客户一起合作解决

方案。从这些不同的角色里面,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培养了团队精

神,也更深地体会到我们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方式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毛大侠”是尊称更是责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公司经常被人们称为“毛大侠”。在我看

来,这是一种尊称,也是一种责任和荣誉。不过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老

毛”,因为“大侠”这个称号对我而言有一定的压力。它不仅代表了大

家对我的技术和业务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意味着大家对我有了更高的要

Page 3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68 69

作者简介:毛新生

毛新生现任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CTO),IBM杰出工程师。他曾

任IBM软件集团企业解决方案部大中华区和北亚地区首席架构师与IBM SOA中国

设计中心总经理。毛新生曾先后在北京大学、IBM中国研究院、IBM中国开发中

心从事研发工作,以研究人员、开发经理和架构师的身份从事过信息检索、语音

技术及其中间件、门户、普及计算、Web Service、SOA等领域的工作。现在他主

要关注的是新兴IT技术和发展趋势,如Web 2.0、SaaS和云计算。2009年毛新生被

授予杰出工程师(DE)称号,以表彰他在推动SOA以及Web 2.0技术在中国乃至亚太

地区的应用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IBM核心产品研发上的重大贡献。

求。工作中,我是勤奋和敬业的一个人,对工作很有激情;而工作以

外,我是一个比较资深的同事,有义务去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人。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有限的经验和智慧难以应对社会和专业世

界里的各种复杂问题,迷茫和困惑随时会有。我庆幸自己遇到很多良师

益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我提供不同的帮助;庆幸在IBM,有这么多

我的同事和朋友,和我一起共同成长。

2009年5月

Page 3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70 7�

蓝色的魅力—永远的IBM人!

由于服务年资不同,在IBM,人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归为“深

蓝”或者“新蓝”。退休了、离开了,成了“IBM校友会”的一员,但

是心底的根却依然深种在IBM,老一辈的“深蓝”IBM人坚定地认为—

“我是永远的IBM人”。刚刚踏上蓝色征途的“新蓝”们有如奔腾的浪

花刚刚汇入“蓝色”的海洋,有惊喜,有困惑,有渴望; “新蓝”们满怀

学习的热情在蓝色的海洋里遨游,相信IBM的蓝色魅力会感染他们、引

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蓝色海洋的弄潮儿!

祝福每一朵汇入IBM蓝色海洋的浪花,都能成为永远的IBM人!

70 7�

Page 3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72 73

约见了我。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七封信她全都留着,一字排开

放在桌上,一封也没少。当下,除了感动,更让我佩服这家公司尊重个

人的精神,也下定决心,一定要进IBM工作。

抱持着一股绝不放弃的决心,历经三年多高达十次的面试,我终于

在1978年9月1日如愿加入了IBM。

回首来时路,我思绪万千。当年当我终于被IBM录取时,我恨不得

在额头上盖个IBM Logo,昭告天下我终于进了IBM。我一直坚信,能够

进IBM工作的人,一定是个中翘楚,我以一种朝圣的心情,一窥IBM之

美。这个机会得来不易,因此,我告诉自己,要花格外的心力,来珍惜

这份工作。

皮带扣环和皮鞋—擦亮IBM的专业形象

进来IBM的第一印象,就是相当专业。包括Paul桂(桂忠)、Jerry哈

(哈思曾)和文北岗等经理对客户服务的要求,以及所有共事的IBM人

的敬业表现与全心投入工作,如今想来仍历历在目。当时连听别人打电

话,我都会在旁边认真做笔记。

分享我的一个被“教训”的小故事,足以说明IBM主管是如何注重

细节并坚持呈现给客户最专业的形象。最初到IBM报到时,因为鞋子不

够亮,当时的培训经理Frank毕(毕幼宁)竟然当场拿出放在办公室的鞋

油及鞋刷,要求我立刻把鞋子擦亮。我心里相当不服气。但是Frank日后

却以身教言教告诉我,身为IBM人,这就是我们专业的一部分,这也代

表我们对客户的尊重。时隔二十多年,当我在美国遇到老长官时,我当

百分之百值得杨晓明

三年、七封信、十次面试—立志要进IBM

我在大学时,就打定主意要进IBM。

1972年,我趁着大三暑假在成功大学进修FORTRAN课程,借用成大

校园的IBM 1130主机做测试。偶然的机会中,我发现,我写了120个指令

计算出来的结果,IBM的人只需要20个指令就可以做到。不仅如此,这

20个指令让我在火车上反复思索了一个礼拜才略懂一二。当下我觉得,

这个公司一定有高手,自己一定要进去看看。

1975年5月13日退伍当天,我寄出了第一封IBM求职信,积极展开我

加入IBM的计划。从第一封信开始,我就清楚表达了我想进入IBM工作

的决心。尽管一开始并不顺利,但我越挫越勇,一边等待

机会,一边也持续向IBM汇报我的近况。从我退

伍、结婚到开始第一份工作,我都在信中向

IBM一一汇报,就是希望他们

不要忘了我,有工作机会

一定要想到我。就这样,

退伍后的一年半之内,我

写了七封信,这样的热诚,

让当时的人事部经理Ivy Wu特地

Page 3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74 75

场秀出光亮的皮带扣环和皮鞋,并感谢Frank在我仍是新人时为我灌输的

IBM精神。

以前不管加班到多晚,大家还是冲劲十足,那时经常和我一起熬夜

的担任系统工程师的Y.T. Liu(刘以德),是我的启蒙导师,在技术部分

给了我许多指导。当时大家一起打拼,即使只叫碗牛肉面解决晚餐,也

觉得非常振奋。当时经常熬夜准备简报数据,整排柜子上排满了提案企

划书。不管IBM人前一晚加班到多晚,第二天还是点了眼药水才去见客

户,为的是眼里不能有血丝。这样的专业与诚意,不仅团队内部感受得

到,客户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与同事在日常工作和项目合作中

建立起来的感情,更是一辈子的情谊。

因为有IBM台湾更好

对业务、对客户,甚至延伸到对社会的热情与承诺,让IBM人

在业务、商业和社会公益的领域,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当时,台湾

IBM参与许多政府级的项目,从十大建设的中钢,以及高雄港务局的

自动化、金融自动化、中央银行票据交换执行、医院自动化、国防自

动化等,IBM写下了很多的第一。而IBM在认养地下道、参与护童项

目、协助伊甸与董氏基金会举办公益活动,更是开企业风气之先。我

们就是要让客户感觉,和IBM合作就像买保险,是一种安心的感受。

回顾这一路走过的岁月,我深刻地感受到员工才是IBM最大的成

长动力。我希望每一位IBM人把态度与学习变成自己DNA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杨晓明

杨晓明于1978年加入台湾IBM公司,先后担任金融服务事业部业务代表,业

务经理和业务处长。2001年2月担任IBM亚太地区金融服务事业部副总裁,负责

IBM在亚太地区银行、金融、证券及保险业市场的业务。杨晓明于2006年三月退

休,目前担任IBM资深高级顾问。

IBM给了我们工具和资源,有太多东西可以学习和发挥,就看我们如何

挖宝。回忆在IBM的27年时光,“百分之百值得”是我一路走来心情的

最佳形容。

“That's a pride!”一语道尽了我对公司的认同及身为IBM人的骄傲。

一直到今日,无论我身在何处,我的书桌上一定摆放着IBM“Think”的

纸镇,随时提醒自己常保思考的意志。我衷心希望每一个IBM人能够永远

保持年轻、活力与好奇心,让IBM大中华区因为有你而更美好!

2006年10月

Page 4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76 77

优秀的调酒师罗爱平

创新,感动你我;创新,成就客户;创新,无处不在!

引子

2007年5月,我满怀着憧憬和激情进入了向往已久的IBM。

一进入公司,老板立即给我们这群刚毕业的新人布置了一项长期的

学习任务:“谈谈创新,如何创新”。我们几个刚毕业的“浅蓝”,在

激烈务实的讨论后,把论点之一定为“Integration makes innovation”。作

为解决方案小组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ID(Information Developer),在整

合资源从而实现创新方面,我有着自己的一番体会:刚开始作ID,没有资

源,没有流程可以参考,我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其它产品小组的ID学习,

利用一切机会,最大化地分享、借鉴,吸收和整合相关的资源,人力

的、物力的,把所有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逐步走上成长之路。

这次看到大中华区IBM人的使命:“全球资源,本地智慧,整合创

新,成就客户”,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丝小小的兴奋,我们几个新人拍脑

袋想出来的小点子,竟然和大中华区IBM人的使命如此的一致。这也促

使我去深入地思考,这精炼地融合了巨大智慧的16字口号。

调酒师的鸡尾酒—整合创新

创新和成就客户并不一定需要重新为客户创造高精尖的技术,复杂

的系统。有一个关于整合创新的经典故事:

“酒会上,有六个酒厂老板,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

中国老板,以及一个美国调酒师。每个老板都积极宣传自己的好酒。

中国老板拿出了茅台,俄国老板拿出了伏特加,英国老板拿出了威士忌,

法国老板拿出了X.O.,德国老板拿出了黑啤酒,意大利老板拿出了红葡

萄酒,都香气扑鼻,都很了不起。只见美国调酒师拿出个空杯子,把茅

台、伏特加等几种酒都倒入一点,晃了晃—鸡尾酒,大家先是一愣,

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调酒师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调制方法和现有的原料调出不同口味的新

品种酒,满足不同顾客的独特需求。这一实例简

单而生动地阐述了何谓整合创新。调酒

师把已有的成果重新排列组合,而不

是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新酒。看似简单

的整合,却能够最大化利用现有的资

源,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风险。

调酒师的原料—全球资源,本地智慧

整合创新从而成就客户,不仅需要有远见和勇气,更需要先进

的理念和雄厚的实力作为后盾。正如调酒师之所以能够创造各种美

味的鸡尾酒,优质的原料和高超的技艺必不可少。百年老店IBM积累

的“全球资源”—既包括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方面

的经验,同时也包括拥有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五个主打软件系列:

DB2, WebSphere, Lotus, Tivoli, Rational更是为IBM进行有条不紊的整合

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本地智慧”也是成就客户的重要一环。调酒师的酒之所

以广受欢迎,正是因为他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为当

地的客户“整合”出最美味的酒。对于企业,只有最坚定地拿起“本地

Page 4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78 79

智慧”这一犀利武器,通过充分汲取本地人才,才能够了解市场,开发

市场,推动市场,实现技术、信息、品牌、服务与渠道等多方面的资源

共享,从而实现“多赢”。

优秀调酒师的整合实践—SOA成就客户

IBM作为引领业界潮流的前沿创新公司,提出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

业界的变革。20多年前Gartner Group提出SOA,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

SOA已经从当年的概念讨论和试用阶段,转入到现在的大规模部署和实

践。进入公司,被分派到GBSC工作,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这一个崭新

的行业。简单地说,SOA就是把现有的软件功能模块打包成独立的服务模

块,定义良好的通信接口,让IT资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

其它应用系统则可以直接创造性地整合并使用这些模块,搭建适合本企业

的系统架构,解决信息孤岛。中国的SOA和西方的SOA,实施起来又有着

不同,后者主要是整合大量的旧系统,而前者不仅需要整合旧系统,更多

的还需要大量的二次开发,可见这一改变整个IT产业格局的理念正是充分

运用了整合创新,全球资源加本地智慧,成就无数的客户。

2007年5月

注: 本文为2007年IBM大中华区“全球资源,本地智慧,整合创新,成就客户”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作者简介:罗爱平

罗爱平目前担任IBM中国开发中心全球商务解决方案中心的知识产权工程

师。负责维护资产和解决方案、发布资产和管理追踪资产重用。她2007年4月北京

邮电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IBM。2007年在用户技术部门担任技术文档工程师。

我眼中的“蓝色”—进入IBM两月有感

闫哲

不同场合下,蓝色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婚纱摄影中少不了蓝天、大海

作背景,这种蓝色象征博大的胸怀和永恒的爱情;在计算机图形世界里,

蓝色作为三原色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北京奥运吉祥物中,

蓝色的贝贝传达了鱼儿畅游大海般的自然、和谐景象。以前提起蓝色,

我会想起以上这些,现在又多了一个,那就是我Badge上的蓝色Logo。

从我接触计算机开始,IBM的产品用过很多,但与IBM的相识,还

有一段曲折的经历,而就是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这种蓝色的魅力。毕业

找工作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给IBM投了简历,同时选择了我感兴趣的

方向。开始还算顺利,笔试、面试,但直到第二轮面试时我才知道面试

我的经理并不是来自我所选的团队。我当时有些失望,因为这意味着我

心仪的团队没有选我,而眼下的这个团队无论最终是否要我,都不是我

想要的。面试过程还算顺利,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可以根

据我的意愿再次推荐,这也是整个面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当时并没

有抱很大希望,毕竟这对于两个团队的经理来说都会增加额外的工作。

然而一周之后,我竟然接到心仪团队的面试通知!看来,那位经理的话

果然应验,我又重新获得了加入自己所心仪的团队的机会。一下子,

IBM给了我更深的认识。原来以为在这种大型企业中,不同团队、部门

之间由于人员、流程等原因存在信息不畅和冗余工作的问题,现在看来

Page 4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80 8�

管理者正在通过各种有效的机制改变这一切,消除规模扩大可能带来的

负面影响。并不是因为我从中获益,才在这里大唱赞歌。从一个局外人

的角度来看,畅通的信息通道、负责任的经理和完善的制度,这些对企

业和员工的发展都相当重要。而通过这件小事,我在IBM身上找到了这

些特质。后面的事情可想而知,我通过了面试,得以坐在我现在的办公

区(Block)里回忆这段“曲线救国”的经历。

到现在为止,我进入IBM只有两个月时间,在这两个月里我不自觉

地把这种蓝色与学校的颜色进行对比。之前我在学校的实验室,也承担

了很多工程项目,每天按时考勤,当时就有人形容跟上班差不多。到了

这里,我还是发现了很多不同之处。

忙碌的身影

在学校,大家在工位之

间串串门、聊聊天是常有的事。

可在这里,大家从进门开始,不是在座位

上埋头干活,就是在会议室讨论问题,要么就是在从座位到会议室的路

上。你如果随便去哪个Block里转一圈,可能都没人当你存在。我想工作

压力和效率就是这里的特点吧。

饭后百步走

工作时间那么忙,吃完午饭就要活动活动,不然一天都坐在座位

上,免不了脂肪肝了。于是,中午的时候园子里的人多了起来,三三两

两,有的边走边聊,有的在树荫下乘凉。这时候的话题相当广泛,比如

谁去哪玩了,什么样的车好,哪的房价又涨到多少了,等等。据说这种

温和型的活动方式是暂时的,等天气凉快一些,会有更多人围成一圈踢

毽子。到时候,叫声、笑声接连不断,会给这个园子增加更多的活力。

你今天听讲座了吗?

到学校听讲座可以说是一种传统,天南海北,嬉笑怒骂,你尽可以

根据兴趣选择去听。原以为离开了学校,这种机会就少多了。结果这里

的讲座同样很多,经常会在广播中听到“今天下午有一个Seminar,题目

为……”。以至于有一次一位美国同事正在做报告,听到中文广播听不明

白,开玩笑说是不是有火警。和学校的讲座相比,这里的演讲者不是教授

大师,而是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内容也不是什么历史文学,而是各自的

实际工作,有介绍产品特性的、有讲解新技术的、还有汇报项目成果的。

在这种氛围里,讲者可以加深理解,听者则各取所需,拓宽思路。

和老外的亲密接触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话用在IT行业倒是有一定道理。如果有

机会和国外高人切磋,对提升自己的功力大有好处。提起与老外的直接

接触,在学校比较少,偶尔会有外国学者来做报告,或者在学术会议上

进行交流。但在这里,跟老外打交道是家常便饭。讲座有远程讲的,开

会有Conference Call,还经常有Visitor过来。本来么,IBM是外企,由于

工作原因少不了不同国家团队之间的交流。但值得关注的是,IBM中国

Page 4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82 83

作者简介:闫哲

闫哲是IBM中国开发中心SOA设计中心的一名软件工程师。他于2007年7月毕

业后加入IBM,参加了基于策略的SOA治理、面向服务的元数据管理、医疗行业解

决方案等项目,感兴趣的领域包括SOA、信息集成、业务过程管理、web2.0等,目

前致力于研发石油石化行业解决方案Integrated Information Framework。

在这种合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所在的团队就有幸在与美

国合作,把我们自己的设想变为IBM的产品。

美眉半边天

理科院系出来的人都知道,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而搞IT的女生就

更少了,“白雪公主”里的悬殊对比会再次出现。可到了这里,MM能

撑半边天,工作氛围一下子变得“和谐”了。我刚来时工位周围竟然有

五位MM,还因此被大家笑称走了“桃花运”。在和她们一起工作的时

候,你会发现,MM一点也不逊色,承担着同样重要的任务,其中不乏

令人敬佩的“巾帼英雄”,我的部门经理就算一个。

以上这些就是我两个月内的感受,它们构成了我眼中的“蓝色”。

希望这种蓝色能给我力量,指引我不断前行。我相信,从相识到相知,

慢慢的我会爱上这种蓝色。

2007年9月

注: 本文为2007年IBM大中华区“全球资源,本地智慧,整合创新,成就客户”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初来IBM的这一年赵晓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来IBM工作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

里,不能说了解很多,但也有自己的点滴经历和感受。这里我就谈谈自

己的切身看法。

跟我一起进公司的人很多,记得参加新员工培训(NEO)的时候,

培训老师说这是她见过的最大的班,哪个部门的人都有。因为人一下增

加很多,所以原来的座位不够用,很多新同事都是挤坐在两个人之间。

我就跟人挤了三个月,后来又在Lab里坐了半年。这种工作环境,在外

企中不能说算好,尽管如此,大家的热情却都很高,积极地讨论问题解

决问题。虽然座位挤了点,但每个Block里,总会有些同事参加别的会

或者在别的地方与人讨论问题,因此也每每有一些空椅子让前来这个

Block访问的人坐下。每次的讨论都是自由而坦诚的,有时也能吸引其

他有兴趣的人来参加,我觉得很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提高。其

实,每家公司尤其是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

业文化。记不得从哪里听来一句话,“如果给我

一个机会,我将还你一片蓝天”,我

觉得每个IBM人是“你给我一个

舞台,我将尽情地发挥自己”。

去年IBM全球CEO来到中国,会议

开始前走上会场观众席与工程师们一一

Page 4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84 85

握手。这种极具亲和力的做法我第一次见到,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

这样的领导掌舵,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DB2 Fellow王云说过,要想回答客户的问题,你必须比客户了解更多。

我很赞同这句话,客户的背景和水平千差万别,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

甚至会在你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所以在为客户服务时,我们必须要

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轻易地就被客户问倒,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

做产品L3支持,让你每天都能感觉到自己参与的产品有客户在用,而

且是全球的客户,这种感觉很好。有的公司能提供成功的产品,有的

公司能提供好的服务但没有自己的产品,而IBM除了能提供一流的产

品,还能提供超一流的服务。对于别的公司而言,做到这样就很不错

了,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的使命是与客户一起成功!每当听到别

人夸奖IBM,夸奖IBM的产品,称赞IBM的服务时,心里就增加一份踏

实。“Dedication to every client’ s success”是我们的职责。

要想作出上乘的产品,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死守某一层面的技术

而不懂得去创新,则迟早会被人追上并淘汰,所以不断地创新,对于一

个技术型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幸好公司决策层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并写进

公司的价值观中,“Innovation that matters - for our company and for the

world.”从阿波罗计划到象征技术颠峰的超级计算机,IBM无不领先于同

行;在创新的直接标志—专利上,IBM更是十几年在全美独领风骚。

创新是辛苦的,但创新也是快乐的。而我身边的每一个IBM人都在时刻

准备着创新,同时公司也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丰富的内部网

站,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同事,形形色色的培训,让你有充足的资源去

探索、去讨论,去创新。

作者简介:赵晓峰

赵晓峰2006年加入IBM CDL,一直在IBM ECM eClient组从事开发、维护和客

户支持工作,从事软件开发多年,主要的工作领域为J2EE/Java应用开发。

中国有句古话“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若失去别人的信

任,是很难补救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失信于客户是商家大

忌。我们都有经验,如果第一次使用某个品牌产品就有不愉快的体验,

下次再有同样的购买需求时,肯定是见到那个牌子就避让,不论它有多

少优惠。目前的服务器市场、数据库市场、中间件市场,莫不充满白热

化的竞争,要想在每次投标时都打败竞争对手,除了良好的产品、设计

以及服务外,我们要让用户对我们放心,要让用户相信只有我们的产品

才能最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信任是要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

信用对个人而言是最重要的美德,没有信用你的灵魂将会黯淡一半;对

公司,信用则是一个公司的生存之本。“Trust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in all relationships”,IBM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我们的客户来自世界各

地,诚信负责,我们一直在用行动实践着这一诺言。

信手拈来,几似涂鸦。正如“小丫跑两会”,“羽西看世界”一

样,这是“我看IBM”,一己之见,每一个IBM人都会有自己的角度来

审视自己的公司。但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使IBM在新的世纪更加辉

煌,愿IBM的明天更加美好。

2007年9月

注: 本文为2007年IBM大中华区“全球资源,本地智慧,整合创新,成就客户”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Page 4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86 87

处复发的肿瘤。手术后我的母亲一直在家静养,等待专家能够尽快找到

缓解病情的方法。母亲患病后,父亲忍受着不间歇的癌痛,在过去的十

个月里精心地照顾母亲。一家人不离不弃,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从父

母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相濡以沫,更坚信了有爱就有希望的信念。

从自己先天身体的缺陷到父母双双患重病,命运一重又一重的打击

并没有让我一蹶不振。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人活着还是要

往前看的。因为不管家里的情况怎么样,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怨天尤人

和抱怨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我们还是要用一种端正的态度积极地想办

法,尽我们一切的力量,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

去争取。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力量。

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我身边的IBM同事们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

在2008年岁末,由BPD部门发起的“伸出你温暖的双手,给他一个充满

希望的明天”爱心救助活动,给了我贴心的温暖和坚强的力量。开通爱

心通道的邮件在部门内外传递着,大家用点滴的关爱在改变着我和家庭

的命运。收到捐款后,我对父母这样说到:“你们看,有这么多的好心

的同事在关心我们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大家都希望你们坚强起来,勇

有爱就有希望周鑫

早上醒来的时候,我都很感谢上苍。原因很简单,父母都还活着。

我们都知道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自打一出生,我就和别人不一样,没有健全人强壮的体魄,身体非

常瘦弱。自幼我就在父母精心的呵护下成长,一直到高中,遇到了第一

次困境—我的父亲患直肠癌住院治疗。从那时起我和我的母亲用全部

的心血去照顾父亲的起居,转眼就是七年。在这七年中,我的父亲经历

了三次手术和数次放化疗,家中所有的积蓄都用来负担昂贵的医药费。

直到我大学毕业,情况才出现好转。由于身体的不健全,在就业中

遭到不少困难和挫折,这也让我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找一个适合自

己的情况同时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幸运的是,经过残联的介绍,学

习财务管理专业的我加入了IBM并开始了在TEA团队的工作,这份工作

使我能够发挥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有机会学习到相关的管理技能。我非常

珍惜这次机会,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生活也开始有了转机。工

作期间,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和赞扬。

但是2008年9月,生活再次考验我和我的家庭。我的母亲被确诊为

炎性乳腺癌,病情严重。据医生讲,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目前中

国还没几例。手术后仅仅40天就再次复发,经过数月的准备,终于在

2009年的2月中旬做了第二次手术,切除了一处肿瘤,但现在身上还有多

Page 4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88 89

作者简介:周鑫

周鑫目前担任IBM大中华地区员工差旅费报销单据处理员职务。他于2007年

加入IBM,先后作为员工差旅费报销的单据审核员和单据处理员为中国地区的员

工提供差旅费用报销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敢面对病魔。所以你们一定要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我的父母对

所有同事的帮助非常感激。感谢大家在关键时刻的帮助,使我能够走出

困境,更有力量面对未来。

谈到公司的文化,我的感受颇深。除了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宽容开放

的多元文化,IBM的大家庭充满了温暖和魅力。2008年我第一次参加了

北京Club举办的新年晚会,热烈的节日气氛充满着会场,而前来参加晚

会的同事们及其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这让刚刚步

入社会的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魅力。

有爱就有责任,有爱就有希望——这是我保持这股乐观的力量。我

的公司和同事们,把无限的爱和祝福送给了我和我的家庭,我因此也更

加有信心让这种爱、支持和力量一直鼓舞我坚定地走下去,勇敢面对生

活的每一天。

2009年3月

成就霍芝

来到IBM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

我才刚刚毕业,初入社会这四五个月过得太不顺了。至爱的家人被

病魔纠缠,病情令人胆战心惊,来回奔走是我每天必须的内容。毕业之初

的雄心壮志无暇顾及,三不五时的请假更是不可避免。而这期间老板同事

的细心关怀却让我体会至深。工作是很紧凑的,每天都有每天的工作计划

和任务,但是我每次请假都会被批准,更会有时时关切的问询和细心的安

慰。一个人情味的环境,一份时时萦绕心头的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

让我也一直备受鼓舞的是公司不时传来的好消息。入职后的这段时

间,我总会不时地得到业绩飞升、优秀员工被提拔任命、对一些公司的合

并和收购等各种喜讯。IBM的发展是迅猛的,奖赏是分明的,关爱是细微

的,成就是伟大的。在这里,我不能不为自己是一名IBM人而骄傲。

其实,成为了IBM人就很容易理解IBM今天的成就是其付出后理所

当然的回报。有条不紊相互关爱的项目组,让我直接找到了最有效的工

作方式。在IBM工作的这段时间,虽然我时常奔波,影响了出勤,却没

有耽误工作。交流合作是工作的主题曲。在工作中我们的团队合作不仅

限于自己的Team,我们可以直接访问IBM公司海内外的各种相关数据

库,得到以前历次版本产品的特征、问题、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技术的资

料整理。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组内的数据库了解项目安排、团队

Page 4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90 9�

成员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顺畅的交流让我们工作起来有章可循、

事半功倍。态度是工作完成的保证书。IBM正是以创新为要、诚信负

责、成就客户的价值观和态度成就着客户,也成就了自己。在这里,我

们Quality Assurance Team的工作,以及与其它项目组的合作就像一个虚

拟的市场交流。每个人都是和善且挑剔的,在这里我们经常听着说着的

一句话就是,我们感觉不舒服的,客户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们从不忽

视报告每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甚至是一点点别扭的感觉。当我也被这

一点感染了时,心里最先涌出的是一种触动。真的,要想得到别人的认

可,首先要得到自己的认可啊。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偌大的IBM公司里每一个成员都是舞动的精

灵,这些旨在成就他人的精灵们就是这样展示着欢快动听的旋律。在

IBM短短的几个月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成为了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跟

它共同起舞。

以上内容写于2007年9月

今天离当初记下那些文字已经过去两年了,两年的时间里,我伴着

IBM公司一起成长,亲眼见证了它在商海浮沉中稳健的前行,卓越的发

展。IBM的成就是伟大的,有目共睹的。而它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并不

断进步,我想与每位IBM人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2009年6月

注: 本文为2007年IBM大中华区“全球资源,本地智慧,整合创新,成就客户”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作者简介:霍芝

霍芝目前担任IBM咨询顾问。她于2007年加入IBM,曾任中国软件开发中心

软件工程师,后转入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门用户体验中心,负责电信通信行业咨

询至今。

Page 4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92 93

“成就客户”是IBM人永恒不变的承诺—

• 我们对建立牢固而长久的客户关系充满热情。这种执着鞭策着我们

永远站在客户的立场,想客户所想,甚至比客户想得更远。

• 我们专注于结果,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来帮助他

们成功,无论他们如何去定义成功。

• 对每一个客户,无论大小、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我们都要竭

尽全力去帮助他们。

•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每个IBM人在“成就客户”当中都承担着重要

的角色。

这是IBM人对“成就客户”价值观的解读。本章我们为大家讲述的

是IBM人“成就客户”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平淡、或许琐碎,然而正

是这些平淡、琐碎和细致的点滴,筑就了IBM“成就客户”的传奇;也

正是这种执着、热情和承诺,让IBM得到了客户的信任和尊敬。

让我们一起聆听,并用心去体会IBM“成就客户”的真谛……

成就客户—不变的承诺!

92 93

Page 4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94 95

看过去十年,看未来十年刘绍荣

2007年下半年的一天,华为的任正非先生跟我说,华为要举办一个

感谢IBM的答谢宴会,邀请所有对华为有贡献的IBM顾问,不管他们现在

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华为都要把他们请回来参加这个宴会,还要颁发有

历史价值的纪念品。我欣然答应会代表IBM全力协助办理。

自1998年华为与IBM展开管理咨询合作项目以来,双方投入了大量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小项目开始,逐步向大项目、核心管理流程变

革推进,尤其是通过IPD(集成产品研发)和ISC(集成供应链)项目,

IBM顾问们为华为走向国际化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的华为已经

成长为超过八万人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超过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

2008年2月29日,IBM优秀顾问答谢宴会在华为总部举行,会议热烈

而隆重。看到华为今天的成绩,在场的IBM顾问们深感欣慰。我全程参

加了这个答谢宴会,并且代表IBM上台讲话。要知道,华为是我的第一个

客户,那天晚会让我至今感动不已,也让我思绪又回到了过去,和华为一

起的点点滴滴都浮现眼前。

结缘华为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但在我30多年的IBM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

都在后勤部门工作。我先是在美国全球总部做IT、市场调研、规划、战

略,一干就是十几年;然后有机会调到亚太总部从事财务工作。成立

IBM大中华区后,我来到中国担任第一任的CFO,再后来就是做战略投

资及Joint Venture管理。而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转折点,却和华为有关。

我还很清楚记得这个日子—2000年12月23日,我当时已经不负

责大中华区CFO的工作,正准备全家到美国过圣诞节。这时,我的老板

周伟焜找到我,他说,我们准备把华为特别挑选出来,放在电信设备制

造商的集群里面,同时需要有一位有资深经验的负责人来专门负责这个

领域。那时候华为还不是很大,但却已是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的老

大。这就是周总找我的目的,他希望我负责做这件事情。这让我很意

外,因为这对我来讲是180度的变化,我一辈子没有做过销售,怎么也

没有想到这个任务会落到我头上;而IBM有太多销售出身并且经验丰富

的人,选择让我来做这件事也会让很多人跌破眼镜。

我的个性是,任何重大事情不会马上说Yes或No,况且我马上要去

纽约度假。周总说给我两天的考虑时间,再答复他。当我走到门口的时

候,周总说:“你最好不要让我失望。”

在美国纽约一家餐厅里很热闹地过圣诞夜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我

不应该犹豫。以前我一直做财务,现在有机会出去真正感受到前线销售

Page 5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96 97

人员的疾苦和客户的需求,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虽然我一把年纪,而且

做销售背指标压力是很有风险的事情,但这正是义不容辞的时候。

于是,在圣诞晚会正在进行的当中,我溜出来用公用电话打给在北京

的周总,答应了这件事。2001年1月1日IBM宣布了这个决定,我正式开

始了销售生涯。

我的职位听上去很漂亮:“Account Executive”。而我只有一个兵—

一个刚从业务代表升上来的“Sales Manager”。 一开始就从我们两个人做

起,主要任务是怎样以创新的方式来支持华为。当时还没成立“华为事业

部”,叫作“Telecom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Cluster”,第一位客户就是

华为。

共同成长

我运气不错,我刚负责华为客户的时候,正好华为已经决定进行管

理变革,找了包括IBM和其它公司在内的很多顾问团队。接着IBM也搭

配了很强的硬件(STG)和服务(GTS)团队来支持。

2001年初正好是任正非先生提出“华为的冬天”的时候,他的眼光非

常敏锐,天气还没怎么冷的时候他就已经预先感觉到了,他把华为电气卖

给爱默生,拿了7.5亿美元作为防寒的“棉袄”;他天天和下面讲冬天来

了,你们要有危机意识。同时,华为的变革没有停下来,IPD和ISC都在如

火如荼地进行着。

那时中国电信行业正开始飞速发展,国内电信运营商对电信设备的

需求很大,这些电信设备,多半是把计算机打包在电信设备里面。而那

时华为向运营商提供解决方案都是由研发部门做主,研发部门开发产品

时用的是哪个厂家的机器,到后来就推荐给运营商用那家的机器。

我们认定了华为研发部门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于是,我们从

美国Austin找到一位资深博士天天守在华为,随时协助华为工程师试用我

们送去的样机,有任何不方便或不习惯的地方,我们就当场调试改变。慢

慢地我们以“隔山打牛”的方式,通过华为的打包,与国内各大运营商互

相搭配,攻入中国的电信市场,结果是我们在华为的业绩翻了好几番。

另外,由于华为极为看重IBM的财务管理能力,我也亲自带领了六

位华为财务副总去美国Armonk纽约总部“取经”。当时任IBM总财务长

的John Joyce先生也亲自接待了我们。三天下来,我们密集地听取了总部每

一个财务总监在他们各自领域内的专业报告,并带回来了厚厚的资料。

这也奠定了下一波华为财务转型的基础。

从2001年到2003年的这三年中,我亲身感受和参与了华为的成长历

程:任正非先生是怎样带领华为度过这个全球电信的冬天,一步一步成

长为今天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同时,我也经历着IBM怎样通过

更多的合作机会来配合华为的成长。

Page 5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98 99

可以说,以前IBM是个很标准的乙方,尽全力最好地满足华为的需

求,同时我们的顾问也在教华为如何做采购。可是后来,我们的合作关

系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已经超越了销售/采购的

配合,双方老总们和整个公司层面战略上的互动更多了。我想,在这方

面,IBM和华为是可以作为“合作典范”的。

新的起点

2004年开始,IBM对电信市场的策略进行了调整。我本人也调离

华为,参与到IBM和联想公司就PC业务的并购项目中去了。而在华为,

因为任先生不断推动和华为通过和西方职业化管理相结合,奠定了华为迈

向世界级企业的制度保障,华为也因此获得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

电信、英国电信等众多世界领先电信运营商的认可,一步一步成长为全球

领先的电信设备商。因此从2007年开始,IBM再度把华为的定位提升为最

高级别的Integrated Account(IA),也就是今天的“华为事业部”。

当时IBM在全球的几十家事业部(IA)客户中,华为是唯一一家

中国企业。对于事业部客户,IBM最为看重的是双方是否具有共同目

标和在创新方面是否具有共同理念,并不是单纯的业务规模。IBM会

建立一个由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成的全球团队,围绕客户需求定制

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

2007年初,任正非先生又开始推动华为做全面的财务转型。这个最

为重要的项目其实是华为主动找到IBM的全球总部开始做的。于是,双

方再次开启深入的转型合作。

过去我们在IPD项目上合作得很好,现在华为要做财务转型,IBM当

然会全力协助。IBM作为百年老店,它的财务管理非常严谨,华为要效

仿IBM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转型,因此不断要求挑选IBM公司里真正有财

务操盘经验的人参与进来。

这次,我再度从旁协助参与了这个项目。一是因为我有很深的华为

情结,以前三年的合作下来,大家仍然是老朋友,相互已经建立了很深

的信任;二是我当过CFO,有15年在财务方面的工作经历,这些经验也

许是华为可以用到的。

相比起十年前开启的IPD项目,现在进行的财务转型工程更加浩大

和复杂。

当年的IPD和ISC项目前后进行了五年的时间。实施IPD/ISC的过程

中,在华为内部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全球采购模式是小题大做—把一

个简单的采购弄得那么复杂。但任正非先生坚持“削足适履”,支持变

革,随着华为业务的全球化运作后,IBM当初设计的全球采购模式的好

处,就体现出来了,IBM顾问当年对华为管理体系和IT系统的设计是可

以支持今天如此复杂的全球运作的。

IPD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程序,华为以前没

有,拿过来就可以用,但是华为的财务体系一

直都有,那么多年一直运作下来,已经建立

了固有的运作方式,所以财务转型牵扯的层

面更多、难度会更大,我们内部开玩笑说华为

的变革就像是车子在高速公路飞奔的时候换轮子。

Page 5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00 101

财务转型现在刚刚开始,绝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这里面有很

多事情要做,但是华为已经有了以前的成功经验,虽然现在的转型工作

也会经历痛苦,但对最后的成功还是充满了信心。

建立新的财务体系的目的并不只是管理好财务,很大程度是要支持

公司做战略决策。这是意义重大的工程,作为参与其中的人,都会倍感

荣幸。在2008年2月29日的答谢IBM优秀(老)顾问的宴会上,任正非先

生对现在这些做财务转型的(新)顾问提出鼓励,并表示,十年之后,

会再有一个这样的答谢宴会把他们请回来。

不寻常的合作

回顾IBM和华为这十年的合作,对我而言确实是不寻常的经历,不

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名IBM人。经济全球化和电信行业的发展,给

了两家公司历史性的合作机遇。在这个机遇之下,在中国出现了华为这

样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华为这种结合了东方智慧和西方的职业化管理的

管理变革,让华为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快速成长,短短十年之间,从一个

中国公司成为了世界级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今天,站在这个历史点上看过去十年,再看未来十年,可以说是

IBM和华为合作的一个新契机的开始。

我认为,未来十年双方合作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全方位的合纵连

横。合作不是说双方签了合同,双方老总拥抱一下就是合作伙伴了。合

作有很多细节和环节要一步一步去落实和推进。好在我们已经有了十年

的合作基础,相互的信任让未来的合作空间变得更大,而且可以将是更

为宏观的格局。华为和IBM都是全球化的公司,华为已经是IBM的全球

级别的客户,IBM的资源也是全球的,特别是,华为对合作的开放的态

度,所以,未来十年我们的合作可以更深更广。或许我们的思路可以从

财务、人力资源和领导力等方面的合作,拓展到产品、市场和服务等许

多层面的深入配合。

面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可预见的通信(Communication)

与运算(Computing)的大融合,我衷心希望这些都能为双方提供深度

合作的空间。

任正非先生在2008年2月29日答谢IBM晚宴上的致辞中讲到:“我们是

一辈子的朋友。”有了这样坚实的互信基础,我对未来十年充满了期待。

2009年,北京

作者简介: 刘绍荣(Shaun Liu)

刘绍荣博士已经在IBM公司任职超过35年。他现在的职务是生产制造事业部

的客户合作与战略开发总监,目前主要的客户是联想和海尔。他于1974年加入

IBM,曾在多个领域内任职,包括计算机工程技术、总部战略规划、财务管理、

以及市场销售。他的第一个工作是在IBM全球总部纽约的IT部门,并先后在市场

调研、战略分析、和商务计划等部门任职。1985年他被派至东京亚太财务总部负

责产品的定价,1988年调到香港担任总部财务规划,然后于1989年升任台湾公司

财务长。1994年协助成立IBM大中华区并出任第一任首席财务官,同时于1995年

调任北京。2001年他进入销售部门并成为第一任华为客户总监。2005年专职负责

大中华区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交割。2006年加入生产制造事业部担任现职至今。

刘博士出生于中国,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并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

分校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Page 5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02 103

路漫漫其修远—与中国金融行业血脉相连的 三十年信息化之路

王天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IBM在信息化方面的推动,这30年,

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成就不会如此辉煌。在我看来,IBM支持世界金融行

业的发展经历、IBM支持中国金融行业30年的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应该

是每一位IBM人了解公司的必修课。中国人民金融生活的每一次改变,

从打算盘到电算化,从同一家银行的通存通兑到跨行提款,再发展到

今天的网上银行业务等,每一次进步都有着IBM深深的足印。这不仅是

我,也是很多IBM金融事业部的同事对IBM与金融行业之间血脉相联关

系的理解。

1979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引进了第一台IBM3032大型计算机。这

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的第一台计算机。

1980年代的中后期,IBM引进了在全球银行普遍应用的SAFE系统,

使中国的银行开始正式脱离了手工作业。后来IBM把SAFE所有软件代码

共享,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银行IT技术人员。这对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开

始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很多金融行业的人提起SAFE都非常有感触。

大家还记得1990年前后,人们开始可以同城通存通兑,就是因为在

1980到1990年前后十年时间里,IBM在中心城市协助银行安置大型机,

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第一次大联机”。到了1999年,人们可

以跨行提款了,也是因为IBM在1991到1998年期间,帮助银行在全国布

设了网络。当时我们还有网络部,后来出售给了思科。那时的扩张相当

快,很多同事马不停蹄地跑到全国各地、甚至是非常偏远的山区去装机

器。我听说去内蒙装机的同事还听到了狼嚎声。

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尽管没有让中国的金融业直接受到很大的

影响,但是我们前瞻性的指出了中国的银行进行数据大集中的必要性。

在接下来十多年的时间里,IBM为中国的银行业实施了在中国、乃至

世界金融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数据大集中。当时所有的人都在担心,把

这么多中心聚集在一起行不行,这个篮子是否结实?我们试图在全世界

找一个标杆,来证实中国的金融企业进行大集中是可行的,可是世界上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处理过如此庞大的数据量。2002年左右,当时工行

决定将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合并为一个,IBM全球咨询服务部的一

位老总就问我:“你晚上还睡得着觉么?”是啊,两大中心合并一旦发

生问题,影响的将是中国一亿人口,甚至是整个中国的经济,我们身上

的责任太大了。回想起这段经

历,我对当时所承受的压

力依然记忆犹新。

Page 5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04 105

而事实证明,我们建议的方向是正确的。2006年,历时八年的工商

银行数据大集中终于宣告结束,将全国48个数据中心整合为两个,后来

又整合为一个。接下来,中国银行数据中心由20个集中为五个;中国建

设银行数据中心由100个集中为两个;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由36个集

中为一个;交通银行数据中心由80个集中为一个。这是在中国金融信息

化历史上,也是世界金融信息化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今天的中国工

商银行已经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在2007年年底我们的董事长

彭明盛(Sam Palmisano)访华期间参观了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的数据中

心,这是全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之后Sam在很多重要场合都反复提到此

次访问农行上海数据中心给他带来的震撼。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农行

肩负着服务八亿中国农民的重要使命,IBM会帮助农行更好地完成这个

重要任务。

自从1997年我举家从台湾搬到中国,就一直服务于中国的金融行

业。2008年,我牵头举办了“IBM服务中国金融30年的庆典”,除了客

户和媒体朋友,我也把很多曾经一起在金融行业里打拼的IBM同事请了

回来,他们当中有我曾经的领导和战友,比如说James Chin,Li Jiang,

Chen Wen等等。在为中国金融客户打拼的日子里,我们彼此之间也建立

了深厚的“革命”情感,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

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时刻。在庆典上,我心潮澎

湃,回顾自己十年来服务中国金融客户的日子,很多事情记忆犹新—十

年前,我刚到中国,签下了在中国具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建设银行核心银行

系统项目,十年后,这个系统已经承载着建行发展和运营的全部职责;我

作者简介: 王天義(Shally Wang)

王天義现任IBM大中华区副总裁、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

在IBM任职25年,曾在服务、产品支持及业务等多个团队担任领导工作。她于

1983年在台湾开始其IBM的职业生涯,服务于银行客户,并曾先后担任过全球服

务部大中华区政府和公众事业及电信行业服务总监、台湾和大中华区系统集成和

应用开发团队负责人等职位。2006至2008年, 她带领IBM团队服务中国农业银行。

王女士拥有纽约州立大学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双硕士学位。

和团队们为中国银行的业务应用及基础架构提供服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

天;和IBM董事长彭明盛(Sam Palmisano)一起参观IBM团队倾注了大

量心血的中国农业银行上海数据中心这个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当时兴

奋和自豪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当年的压力转变成今天的成就,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然而如何帮助

中国金融行业继续大步前行、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是今天我和我

的团队想得更多的事情。有人说“IBM为金融而生”,也有人说“中国

金融行业的血管里流淌着IBM蓝色的血液”,而在我看来,30年只是一

个开始,我们和中国金融行业共同成长之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

我们任重而道远。

2008年11月

Page 5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06 107

结缘农行的岁月

吕沐华

2001年,刚刚踏出校门的我加入了IBM,有幸成为金融服务事业

部的又一个“纯蓝”IBM人。记得入职的第一天,刚到公司就有人告

诉我会加入服务中国银行的团队。半个小时后,当时的经理却递给我

一份农业银行的资料让我学习。最后我才搞明白,负责中国银行是个

误会,农行才是我的“真命天子”。而服务农行的日子,就在这样一

个小插曲中开始了。时光荏苒,转眼八年过去了,我也成了团队中服

务农行时间最长的一位。在过去的八年当中,我亲眼见证了农行业务

和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也有幸与IBM的团队一起,支持农行顺利完

成了全国数据集中工程、北京/上海数据中心迁移等项目—就象农

行的品牌广告所说那样—“伴你成长”。在这过程中,我们也曾经

与客户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并最终度过难关。正是这些既平常又非同寻

常的经历,让我们和农行客户之间建立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信任和尊

重,让我们的合作变得更加坚实与紧密。

谈到IBM与农行的合作发展,不得不提到农行全国数据集中的

工程。该工程历时多年,无论是IBM还是农行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

心血。而在2006年11月农行完成了核心银行数据的全国集中后,又在

2007年5月26日,将支持全国36个省和直辖市、两万多网点、全国四亿客

户的核心业务从北京迁移到了上海新建的数据中心,仅停业几个小时就

完成了这一历史壮举。此次切换同时实现了数据迁移和数据远程准实时

备份两项功能,在国内外同规模银行中属于首次应用。这项工程对农行

的发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数据处理从北京迁移到上海,说起来是一

个晚上实现的切换,其实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此,我们

和客户共同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努力过程。其间的风雨波折、酸甜苦

辣,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这些的“战友们”才能了解和体会。一轮又一

轮的讨论、商议,一次又一次的切换、测试,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我

们的团队始终和客户一同奋战。而客户的有些处长、技术骨干,工作时间

甚至比我们还要长,每周有一多半的时间都要加班,且很少在十点钟以前

回家。那段时间里,每天过了晚上十点,出租车就会在客户门外排起长龙

等待着加班的人们,也成为了当时一道有趣的风景线。

合作的过程难免会碰到问题,特别是在全国数据集中工程刚大规模启

动的时候。如此庞大复杂的项目,不管是客户自己组织内部还是和我们的

合作都有个磨合的过程,而对IBM而言,怎样让我们矩阵式(Matrix)组

织的各条线各司其职又保持充分沟通,也是个不简单的课题。面对巨大的

项目压力、紧张的进度要求和不尽如人意的进展,客户对我们有过批评和

指责,我们的团队也有过委屈和争执。然而,怀着对目标的坚定和执着,

秉承着IBM对客户的承诺,我们的努力渐渐

换来了客户的认可、取得一个又一个

可喜的阶段性成果……时至今日,

当年的“战友们”在忆苦思甜的

时候,还会经常说起那一段艰难

而又难忘的经历。

Page 5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08 109

在那段难忘的经历中,曾经有一位农行领导和我分享了他管理团

队以及和合作伙伴协作多年的经验和体会。他告诉我,无论是对自己的

属下还是合作伙伴,他都用统一的三条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出乎我意料

之外的是,他把“责任心”而不是“专业能力”作为首要标准—他说

这是一切的基础,当客户碰到问题的时候,客户服务团队是不是放在心

上,是不是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客户是完全能体会到的。第二条

是专业的技能和素养—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上,出色的专业能力都是价

值所在。第三条是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不管是与服务的客户还是自己

的组织内部,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都是非常关键的。他告诉我,不管是

在哪个岗位,不管是隶属甲方还是乙方,这三条准则都可以有相应的诠

释。在那之后,我用心体会并努力实践着这三条看似简单的准则,并与

同事和朋友分享,这成为我在那段难忘经历中的又一收获。

越磨砺,越光芒!合作中的不断磨合加深了我们彼此的了解,

推动了我们与客户一起快速成长。服务农行的这些年,让我体会最深

的是我们的真诚服务会赢得客户的理解、尊重与认同。客户可能是因

为“IBM”这三个字认识了我们,同时又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更深刻、

更具体地认识了IBM。

有两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一次,有个项目因为流程调整等一系列

原因造成了客户在内部沟通中出现了误会和麻烦,客户的一位高层领导为

此经受了很大的压力和责难。当突然面对他严厉的批评和责备时,我和我

的同事们只是耐心地倾听,诚恳地道歉,而没有作出任何争辩。第二天,

我们又来到他的办公室再次真诚地表达歉意并讲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

位领导说了一番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昨天我的确很生气,但你们的

表现让我感动。后来我已经了解到,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内部也有很大责

任,而你们让我看到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看到了一个大公司的精神面

貌和优秀素质。”事后,他在他的部门会议中还一再提及此事,并表示,

IBM公司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素质值得大家好好学习。

另一件事源于2008年我们的一个项目,是相对较新的领域,客户的

项目组一开始抱有迟疑的态度。在项目过程中,我们的团队用专业能力

和行业经验征服了客户。在取得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之后,我们跟客户共

进晚餐。那天正好是9月10号教师节,客户的领导带领着他们的技术骨

干,挨个儿向IBM项目组的成员敬酒,称我们的专家为“老师”。看到

我们的团队给客户带来价值,赢得客户的尊敬、认可和信任,我觉得快

乐而感动。

Page 5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10 111

走到客户身边的“文化使者”

武凌

企划传播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一直鲜有与客户直接合作的经历,

2008年下半年帮助中国人寿参与IBM InnovationJam 2008,对我来说是一

种全新而难忘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企划工作的重要

性—我们不仅可以影响公众对IBM的品牌认知,还可以运用我们的专业

知识,直接为前线的团队服务,甚至直接给客户带来价值和贡献。

与以往历次Jam不同,InnovationJam 2008首次以全球客户为中心,希

望通过开放而深入的讨论,让客户参与到IBM的创新“脑力大激荡”中

来,去真切感受协作创新的快乐,和IBM一起收获协作创新的成果—

共同打造“未来成功的企业”。

中国人寿是中国保险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我与中国人寿的CIO刘安林

先生第一次接触,就感觉到他是一位颇具远见卓识的领导,他对IT产

品以外关于创新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话题非常感兴趣,这为邀请他们

参与InnovationJam 2008打下了基础。我们希望客户在参与Jam的过程中能

够感受IBM创新理念和企业文化,从而提升我们与中国人寿的战略伙

伴关系。

我很荣幸作为企划传播部的代表,在与中国人寿这一具有突破性的

合作中扮演了IBM“文化使者”的角色。在金融服务事业部保险业务总

作者简介:吕沐华

2008年1月至今任IBM金融服务事业部农行客户经理。她于2001年作为客户代

表培训生(Client Representative Trainee)加入IBM公司,开始服务中国农业银行。

吕沐华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在我八年的纯蓝职业生涯里一直服务于农行,我觉得这是一种很

深的缘份。我觉得农行的品牌广告词“伴你成长”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写

照—八年了,我从大学校园有幸进入“IBM的黄埔军校”,从一名普

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地道的IBM“金融人”;而和农行一起共同经历

的点点滴滴,成长与感动,是我八年来最大的收获。

2009年7月

Page 5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12 113

经理Gordan Luo和其团队、以及刘安林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第一次走

进了中国人寿副总经理阮总的办公室,将IBM的价值观、我们做Jam的

历史和本次InnovationJam的内容和目标娓娓道来……我的讲述在阮总的

微笑中结束,此时我感到客户对于参与Jam已经充满了期待,他们渴望

体验这种全新的协作创新,希望从中得到收获和启迪。

“这个活动真的很好,我们非常有兴趣,一定要参加!”得到了阮总

的支持,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在客户内部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

中国人寿的员工了解Jam并激发他们参与Jam的热情。从帮助CIO刘安林先

生撰写CIO letter,并设计生动有趣的邮件发送给中国人寿的员工,到张贴

充满创意的Jam海报并组织员工一起品尝“果酱(Jam)加面包”。中国

人寿的同事被感染了,他们在内部积极地协助我们工作,精心策划了关于

IBM InnovationJam的黑板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充满“IBM Jam”味

道的空气让中国人寿的员工不禁开玩笑道:“公司里到处都是IBM的字

样,我们恍惚间觉得自己是在IBM,而不是在中国人寿了。”

同时,我们还为参与Jam的核心团队—来自中国人寿包括战略

规划部、客户服务部、电子商务部、北京研发实验室、上海数据中心

和IT这六大部门的经理们精心地安排了一场两个小时的培训。作为专

业的企划人员,我知道要让培训卓有成效,日程的设计、演讲人的选

定、培训现场的布置、前期的邀请,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策划。作为

IBM的“文化使者”,我更是得天独厚地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专

家”资源:Gordan亲自出马做主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副合

伙人、IBM中国金融业战略与变革咨询负责人James Wang负责介绍CEO调

查报告,启发客户组织讨论的选题和步骤;当然我们企划部也是好几

个“专家”出场—战略企划经理郭韬负责介绍IBM的文化和Jam在

IBM自身文化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w3和新媒体“专家”梁伟娜负责介

绍iJam 2008的功能和解答Jam过程中可能碰到的技术问题……当然,现

场贴着iJam 2008标签的小果酱瓶,和桌子上铺开的“爱因斯坦”和“盘

子”版的iJam海报更是为培训营造了轻松而富有悬念的气氛。这场培训

为即将到来的“中国人寿Jam初体验”做了全面的预热。

D-Day—2008年10月7日上午九点,在中国人寿的Jam Cafe,CIO刘安林

先生及六大部门经理们以异常专注的态度准时悉数到场。GBS专家James

Wang将Jam Chat中的热点讨论认真讲解给客户听,大家在James的引导下

积极思考,而我和企划部的其他姑娘们也从旁协助,在承担翻译工作的

同时,及时帮助客户把他们的优秀观点贴到论坛中。Jam现场气氛火热,

而两个小时的体验也在不知不觉中很快过去……

Page 5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14 115

作者简介:武凌

武凌现任IBM大中华区市场与公关部资深企业策划代表,行业公关负责人。她

于2003年加入IBM,六年间先后从事软件、银行、电信、物流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公

关工作。

刘安林先生对于中国人寿能够参与到IBM的InnovationJam中充满了由

衷的肯定与赞赏,而他的话也让我回味良久:“InnovationJam给了我们一

个创新的平台和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IBM。通过你们所做的很多细致

甚至是艰苦的工作,让我们从这个活动中受益非浅,给了我们很多的启

迪。我也真诚希望IBM会把更多更好的创新点子带到中国人寿来!”

此次协助客户参与InnovationJam,不仅让我从幕后走到最前端,把

IBM的价值以最直接的方式带给客户,也把IBM企划人员的专业精神和

工作热情带到他们身边。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当IBM的“文化使者”,

把这个充满传奇、富于远见、诚信负责的百年老店最与众不同的文化与

价值以创新而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客户,我感到很充实、也很骄傲!

2008年11月

责任心,用心,进取心—秉承“三心”原则成就客户、成就自己

马加宁

加入IBM之前,我在中央政府单位做技术工作,由于单位使用的

是IBM的系统,使我有很多机会接触IBM。而做了七年IBM的用户,

IBM“尊重个人、给予客户最好的服务和追求优异工作表现”的基本信念

(Basic Beliefs)和文化深深吸引了我。1992年初,我从IBM的客户变成了

IBM的员工,成为IBM系统工程部的一员,先后服务于工业、石油、银行业

领域的客户。

加入IBM之初,一位IBM石油行业的专家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这位

专家在与客户交流时,我在客户的眼神中看到了信任和尊敬……为什么

自己在客户的眼神中却感觉不到那种信任和尊重呢?于是我尝试让自己

转换成客户的角色,努力学习行业知识。那时我手边研究行业的书藉远

远多过了技术类的书籍,同时我还不断深入到企业中向石油行业的专家

请教,不仅是熟悉术语,还要熟悉实际的应用。从哈尔滨到新疆,我几

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油田。在大庆油田,在气温零下42℃的冰天雪地

里,我与客户一起讨论如何利用IBM的技术和设备帮助油田准确地进行

勘探和测井。我感觉到他们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人,和他们一道埋头苦

干,而我也终于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我渴望与珍视的信任和尊敬。

在我17年的IBM职业生涯中,不管是在华南区负责S/390存储系统的

销售工作,还是在IBM中国技术支持中心负责技术支持的工作,亦或是

Page 6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16 117

领导区域市场和政府与公众事业部时,我的工作都是与客户息息相关。

当年作为IBM中国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负责IBM全线硬件及软件技术

支持的工作,遇到的都是非常紧急或是琐碎的问题。客户出现紧急故障

时如何处理与解决,在日常使用中有很多琐碎的技术问题客户也会随时

需要帮助,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热情与紧迫感。当我带领区

域市场的团队时,看的是全局,需要面面俱到,保证各个行业都要有一

个平衡的发展。我的体会是,当你的知识面与客户覆盖能力相对较广

时,就可以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不同行业的成功故事与失败

教训介绍给跨行业的客户相互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以

及IBM可以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成长。

对于服务客户,“责任心,用心,进取心”一直是我对自己最基本

的要求和坚守的准则。

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政府与公众事业部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政府、

医疗、邮政、教育等行业的客户。政府客户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具备

更多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比如面对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标等一系列细

致的流程,我们要向客户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他们准备采购申请,严

格遵循政府采购的一些审批流程与制度,帮助客户得到最合适的解决方

案,这个过程我们要付出很多的耐心与热忱。这也是服务于政府行业客

户区别于其它行业的一个特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是政府与公众事业部的重要客户,也是我这几年

全力从开拓、发展到立志率队做好服务的一个VIP客户。从2005年开始

合作,进展一直很顺利,也得到了客户

的满意,但是2008年底却突然出现了一

个技术服务的问题。北京这几年没下过几

场雪,我记得那一天是一个大雪天。问题出

现后,我立刻和技术团队一起商量解决办

法,亲自赶到客户现场了解和沟通。当时

大家都有些紧张,不知这个故障会不会影响

客户对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任。当时我的做法

很朴实,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和解决

出现的问题,确保生产安全;同时,

与客户一起分析原因,共同解决问题

隐患,并在业务流程上作出合理改

进。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

是以坦诚的态度面对,第一时间帮助

客户解决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并积极与客户沟通。事实证明这件事情

并没有影响客户对我们一直以来的信任,因为我们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所

表现出的责任心,坦诚与能力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另外,对客户的“用心”也通常是从一些小事中体现并让客户感受

到的。一次我的一个中央部委的客户领导在业务中有一些问题和需求,

他知道我们美国总部有一位同事是这方面的专家,无意中提到很想和他

有进一步的交流,我心里暗暗记住了这件事。当几个月后这名专家刚好

来中国出差时,我特别安排了客户和这位专家会面。这件小事让客户感

Page 6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18 119

受到一种被惦念着的温暖,感到我们是真的在意和关注他们,而他们同

时也会把感激和支持回馈给我们。

我常常跟我的团队讲,要想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必须成为他

们的顾问,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财政、税务、医疗卫生等等各个领

域,不管你是产品或行业的销售人员,或是解决方案的架构师,都必须

认真学习你所服务和支持的行业,不论是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话题还是

政府的组织架构、发展方向和议程,如果做不到深入地了解,用客户的

语言与他们沟通,你就很难很好地服务客户。

2007年我在美国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有了自我学习、提高和学贯中

西的机会,我认真学习了美国政府和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特点与发展情况,

回国后在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政府与公众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的

岗位上,和客户一起讨论、研究和分享国外的经验教训,以“史”为

鉴,照出我们的成功、差距和不足。我感到客户会觉得你是站在他的立

场上,设身处地、全方位多角度地帮助他,和他一起规划其业务的成长

与发展,体现了IBM价值的真正意义。

与客户共同成长的岁

月,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

的财富。这些年来与很多客

户在合作中已经建立起深厚

的友情,而这种友情已经远远

超出了个人的感情,因为我知道,

作者简介:马加宁

马加宁现任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政府与公众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他

于1992年加入IBM系统工程部,1995年晋升为系统S/390产品部门资深销售专家。

1997年参与创立了IBM中国技术支持中心,担任技术支持经理,负责IBM全线硬

件及软件技术支持的工作。1999年,马加宁就任IBM中国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

2002至2004年,马加宁出任IBM中国西南区总经理,负责IBM整个西南地区的业

务。2005年被任命为IBM政府与公众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政

府、医疗、邮政、教育等行业。马加宁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物理学士学位。

客户对于我的认同不仅包括我为他们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还包含

对于我所代表的公司、我的团队及我本人的欣赏、信赖与尊重—因为

IBM和IBM人所代表的是诚信负责和敬业的优秀品质。

2009年7月

Page 6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20 121

传承、互融、创新陈杰

一个问题,两个解决方案!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 ·布罗代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

种是迅速动作的人,第二种是缓慢动作的人,第三种是完全不动作的

人。”迅速动作者被美誉为创新者,缓慢动作者则是执行者,而完全不

动作者将会成为被淘汰者。纵观历史,20世纪成功的故事都是属于那些

速度够快,更能够创新,更能够对市场、产品、流程、顾客、员工做更

多的不同思考的企业。这种情况在21世纪仍将继续,勇于创新,敢于打

破传统模式,不论是个人、企业、或是国家正在领导并深度地改变着这

个世界!

我加入中国石油HSE(健康、安全、环保)信息系统实施项目组的时

间并不长。2007年初开始至今,我陆续地参与实施了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

司、中石油华北石化公司、大庆油田部分二级单位的系统实施工作以及

新疆克石化,乌石化、独石化、新疆油田以及塔里木油田的系统回访工

作。半年多来,不论在天山脚下、沙漠盆地,还是中原腹地,或是松辽

平原,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时期,一向敏感把握用户需求,

在各个时期都能及时调整战略规划而屡屡转型成功,以及作为业界整合

创新典范的IBM如何将自己赖以修身立命的企业价值观传递给中国最大

的,一个以“两论”,军事化管理起家的,至今仍受国家宏观调控管理

的国有企业?到底这两家企业的文化有何共通之处,如何才能融合在一

起?我相信只有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石油和

IBM的全球资源,积极发挥两家企业的本地智慧,在整合中石油业务管理

的基础上勇于在技术、管理、体制上创新,成就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健康、安全、环保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之路。

2006年2月28日,IBM中国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作为与IBM其它

世界级的研究院齐肩的IBM中国创新中心在成立伊始就传递给我们一个

明确的信号,这次IBM战略调整是基于之前的“随需应变”但又是胜

于“随需应变”的,是对IBM第三次转变的延续。IBM人对于这次企业

战略的调整给出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协作有道,创新无限”。

作为一名行业解决方案的顾问,我认为IBM的这两句话其实已经给出了

价值传递的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协作”。“协作”不仅是打破现有软

件版本、专有系统的限制,在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甚至整个供应链之

间协同处理、共享资源;“协作”更隐含着合作伙伴之间在企业文化上

相互敬重,相互融合的大道!第二是“创新”,即在对传统的传承之

上,更要协助客户进行业务创新。中石油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在世界市场

上寻求差异化,单说成本低不够,单说靠国家政策扶持也不够,中石油

只有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与其它世界级的企业寻求差异化的出路,才能

Page 6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22 123

具备世界级的竞争力。创新是抵御“不确定性”的最佳武器,不创新,

则意味着被淘汰出局!

价值互融,协作有道

除了业务协作和技术协作,企业文化协作,即对对方企业文化的

认同对项目的成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2007年8月中旬,我所带领的

HSE信息系统实施小组开始了针对大庆最大的二级单位,也是全国最大

的二级单位—大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的系统实施工作。一次很偶然

的机会,让我有幸走进了采油一厂的“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这是一

个恬静古朴的四合院,她草木疏离,虽置于车海人河的一侧,却毫无喧

嚣浮华、夺目张扬的氛围;虽立于日新月异的都市,却始终洋溢着大气

沉着,隽永凝重的气质。这就是所有大庆石油人心目中的圣地—“二

号院”。驻足“二号院”,犹如进入了时光隧道,似乎看到了47年前闪

耀在红色草原牛棚里那盏不灭的灯火,似乎听到了石油会战大军向荒原

开战的轰鸣。在岁月更迭中,二号院自身的变迁与大庆油田的发展紧密

相连,她见证了大庆油田乃至中国石油的工业发展史。

一篇读罢头飞雪,半部青史泽后人,大庆油田历史之厚重、之深

远令人肃然起敬。对比中石油与IBM的创业发展史,不难看出两家企业

的很多相似之处。正是这些相似的企业文化使得中石油与IBM走到了一

起,使得IBM能够将自己的服务,自己的价值传递给中国最大的也是最

有威望的国有企业—中国石油。首先,两家企业都对社会抱有强烈

的责任感:大庆油田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和重要石化基地,截至

2006年8月已累计生产原油18.95亿吨,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差价一

万多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作为有着百

年历史,在信息科技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IBM,从公司成立开始就十分

重视员工的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的传统,IBM的社会责任已经融入企业战

略。IBM不单有自己的公益事业部用于发现和捐助各种社会慈善项目,

而且IBM把创新作为实现社会责任的根本所在,通过与合作者进行具体

项目的设计、执行和共同参与,达到除捐赠以外的更好的公益效果。在

我们的HSE信息系统项目组更是一个缩小的IBM,在这里我们不仅创立

了自己的HSE爱心基金,用于捐助偏远地区的失学儿童,而且更以无私奉

献的精神为自己的企业,为自己的国家在默默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节假日,在其他人与朋友与亲人团聚的时

候,有多少石油工人,有多少IBM人正在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石油工人

与采油机为伴,我们就与自己的笔记本为伴,一举手,一投足,抱着同样

热诚的心为客户熬夜做策划写方案,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一颗火热的具

有强烈责任感的心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览史,可以使人感悟,可

以让人在更广阔的坐标里认识自己。创业难,守业更难。但是无论是当年

松基三井第一次喷油(大庆第一口油井)还

是IBM的system/360主机的研发成功,都是

责任的驱动才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奇

迹。有了这份责任,才会有奉献、奋斗的自

觉性。在今天,我们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奉

献精神,并不是抹杀开拓性与创新精神,而是提

Page 6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24 125

倡一种高品味的人格与精神。人生能否有亮色,人生价值怎样实现,无数

的大庆人以及我们HSE项目组的IBM人们可以告诉你,关键是把自己的命

运与企业与国家的宏伟大业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披荆斩棘,开拓创新

在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互融的基础之上,中国石油HSE信息系统

项目组更注重协助客户变革原有传统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模式,

努力实现中石油的HSE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中石油HSE信息系统是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首次在全国42家地区公司整体推行的集信息采集、数

据共享与管理的信息平台。它的建立可以极大地帮助中石油实现HSE集

约化、专业化管理,秩序化以及简化相关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管理成

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中石油HSE业务的精细化与

全面化管理,向世界先进石化企业看齐。不管从规模,还是从专业性角

度,IBM为中石油量身定制的HSE管理系统的实施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它不仅仅是在实施一个商业项目,更是在创造一个历史。HSE信

息系统的实施正在逐渐改变中石油现有HSE业务管理模式,在实现业务

信息化的同时也将HSE业务管理融入了企业各个相关部门,真正做到了

全员应急与全员参与。

我们在为中石油建立业务系统的同时,有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就是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客户可以通过系统将充分识别与评估出的

风险或大量生产运行数据从超前管理、事先预防入手,建章立制,体

系化、详细化地通过系统管理起来,并通过落实业务责任秉持“直线

管理”的原则强化监督机制。同时,HSE信息系统在吸收与借鉴国外先

进管理经验、机制和方式的基础上,立足与中石油一贯强调的制度创

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对于中石油来说,制度创新就是要

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HSE管理体系,实现自我约束,恪守标准。作为

落实HSE管理体系的工具,HSE信息系统帮助提高HSE管理体系运行的

稳定性、连续性与客观性,减少人为因素对体系运行的影响。管理创

新就是以人为本,将HSE管理融入企业管理过程中达到持续改进的目

的。HSE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与专业业务的划分充分覆盖了企业所有与

HSE有关的业务服务,以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为核心,重视员工职业健

康与工作环境条件,为达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与实现业务持续改进提

供了保证。技术创新就是要把风险评估纳入日常管理过程,全员共同

参与体系管理。HSE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解决了跨部

Page 6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26 127

作者简介:陈杰

陈杰目前服务于IBM大中华区AIS-D部门,任中国石油HSE项目资深业务管

理咨询顾问。作为一名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咨询顾问,他致力于石油石化行业

HSE(健康、安全、环保)整合解决方案的研究、设计和推广工作。陈杰对石油

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场所风险管理、行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事故

调查分析以及企业级HSE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门、跨单位的信息共享问题,为全员参与体系管理提供了条件。HSE信

息系统的建立全方位地提升了中石油HSE业务的管理水平,为企业早日

实现信息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曾经听到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永远的“不

确定”。的确,旧世纪的成功标准往往是新世纪的失败的理由。当以往

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石油市场与

越来越高的健康、安全、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下,IBM的HSE信息系统正

在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石油助力、加油!今天HSE信息系统项目组以实际

行动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历史、融合文化、勇于创新的故事;这是关于

两个企业的故事,是关于新时代活跃在石油炼化行业的IBM人们是如何

向行业客户传递我们企业价值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拼搏、关于创业、

关于奉献、关于奇迹的故事……

2007年8月

注: 本文为2007年IBM大中华区“全球资源,本地智慧,整合创新,成就客户”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客户的满意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张洁琳

记得第一次来IBM参加面试,立刻被楼梯通道边墙上的一幅幅简洁

的蓝色字框所吸引,至今依然深刻地记得其中一句:

“IBM的易捷优势—真正满足我的需要,产品适用,采购方便,

沟通轻松。”

虽然匆匆而过,未探究竟,但却让我对IBM的特性优点有了一个初

步的认知—他们,是永远把客户放到第一位的。

这一份尊重,让我顿时肃然起敬。

记得第一次参加NEO,培训的老师在课堂上发问:Customer与Client的

区别。读了这么多年英语,没有真正注意过这两个词的区别,经常还是混

着用的,这一问,让我开始思考。根据老师的讲解,最终有了答案:前者

是指一般的消费者,而后者可以指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除了产品,还会

提供服务,更为正式。在IBM的解释里,Client不单纯只是一种合同上的关

系,更重要的是,IBM积极致力于帮助客户发展并成功的过程。

这一堂课两个名词解释,让我记忆深刻。

记得第一次帮助收集“明星墙”资料的时候,那么多的信件几乎让

自己无从下手,那些感激的言语跃然纸上,满意之心溢于言表。在一封

Page 6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28 129

来自一家电子技术公司的感谢信中,提到了我们的工程师与他们的同事

共同度过了整个周末从而解决了技术难关。我懂得,这一份周到的服务

来自工程师多少次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也懂得,这一份贴心的服务

来自我们永远对客户利益的责无旁贷。

这一刻,我不禁又想起了那些蓝色的字框:有专人、专线和专门工

具7×24为我服务,贴心又周到。

记得第一次加完班准备走的时候已经八点多了,外面还淅淅沥沥的下

起了小雨,正要离开,忽然看到一位工程师还没有走,于是走过去关心地

问了一句:“怎么还不回家?”他很平常地回答道:“帮客户解决一点问

题。”平常的人,平常的工作,平常的加班,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普

通,可我知道,他们会经常度过这些平常的夜晚,平常的周末,正是这样

认真的态度,才会得到我们的客户一次又一次的认可和满意。

这个晚上让我百感交集。

和众多同事相比,我只算个新人。对“Delivering Client Value in New

IBM”的理解上从初步认知走到今天,点滴积累,感同身受。

曾有一封感谢信的结尾这样写道:“系统升级的成功就是我们项目

的成功”。而在我们的内心,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在IBM这片蓝色的大海中,我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与同事携手

必将为我们客户的扬帆推波助澜。

2007年8月

注: 本文为2007年IBM大中华区“全球资源,本地智慧,整合创新,成就客户”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作者简介: 张洁琳

张洁琳目前担任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部行政专员工作,主要负责协助部门日

常行政工作及相关数据报告工作。

Page 6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30 131

“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IBM为阿波罗

登月计划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IBM人无比自豪,《时代周刊》曾撰文谈

到IBM:“没有任何企业会像IBM那样对全世界的产业和人类生活带来并

将继续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造福人类,做优秀的“企业公民”,是

IBM一贯坚持的原则,是IBM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IBM人把我们独

特的创新精神、智慧与文化融合在一起,以各种方式回馈给社会,在瞬

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中历久弥新,凭借的是信念,是责任,是坚持。

从40多年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到今天的基因科学,从推动“电子商

务”到提出“共建智慧的地球”,从40多年前创建“计算机科学”到今

天的“服务科学”,从北京的故宫到菲律宾的小城……IBM人用爱心、

热情和责任,不断为人类社会创造奇迹,书写希望与感动。这一章,我

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来自不同岗位和地区的IBM人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

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故事有的发生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之中,

有的发生在天崩地裂的危难时刻……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来自世界

的哪个角落,这些IBM人都在用同样真挚的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践

着IBM的价值,实现着他们自身的价值。

倾聚爱心, 回馈社会

—永恒的价值!

130 131

Page 6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32 133

IBM人的荣耀与责任郭维德

我1993年在北京加入IBM中国,至今已有16个年头。自1994年我参

与创建IBM中国的教育与大学合作部,到今天负责大学合作部、公众事

业合作部和信息无障碍中心三个部门,我是“老兵站老岗”,一直服务

于公司在教育和公众事业领域的合作项目。如果问我这些年工作中最

大的感触是什么?我想IBM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对于社会责任

的重视,和作为优秀企业公民对社会的出色贡献。在我看来,这正是

IBM蓝色基因中的精髓所在。

在IBM,社会责任已经融入我们的企业战略,体现在我们全球业务

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中。我们一直把协作创新作为实现社会责任的根本途

径,利用领先的科技,与我们的业务合作伙伴一起,带给世界前进的动

力。百年以来,计算机发展史上几乎所有里程碑式的技术成就都诞生在

IBM,而这样的辉煌历史,今天仍然在我们身旁延续。40年前,IBM技

术助力阿波罗太空飞船登月,将人类的脚印第一次留在了月球的表面。

今天,IBM“超越时空的紫禁城”公益合作项目所实现的世界上第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博物馆,可以把地球上任何地方在任何时间的任何人

带进神奇而又恢弘的故宫,体验身临其境般的参观感受。

教育是IBM作为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公民最重视

的公益合作领域。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促进

了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相应地对从业人才的培养提出全新的要求。

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产业发展的前驱,首先在学科建设中引进创新理

念和提供实践平台,也就成为了一种由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在上世纪

60年代,正是IBM在世界上最早倡导了“计算机科学”这样一个名词和

概念,并与美国的多所著名大学合作,在电气、电子工程系建立起第

一批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在其后发展成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机科学学

院。如果说这是45年前的历史事件,那今天IBM与中国高校共同实施的

服务学学科建设合作项目,就是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变革。2006年

11月1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IBM董事长彭明盛先生与当时的中国

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共同出席了服务学领域的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由

IBM倡导的有关服务的科学、管理及工程(统称“服务学”)这一全新

术语和概念,开始在中国的一批顶尖高校付诸实践,双方合作开展了服

务学学科建设方面的卓有成效的试点教学工作。IBM与中国高校的“服

务学”合作项目,是一个典型的标志,反映了在全球创新型现代服务经

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IBM再次直面人才需求的严峻挑战,再次引领

历史潮流的时代特征。

今天,我很高兴看到,我们身边的

IBM人早已积极地参与到我们“企

业社会责任”的诸多公益合作项

目中来,用知识、能力、责任和

爱心向我们的社会证明作为一名IBM人强烈的使命

感和与众不同的价值。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

四川牵引了世界的关注,也牵动着所有IBM员工的心。危

Page 6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34 135

难之中,我们用IBM人的爱、责任和专业技能为灾区人民尽了我们的绵

薄之力。不论是从在第一时间日夜奋战参与Sahana项目的每一位IBM同

事身上,从为灾区做力所能及事情的IBM志愿者身上,还是从坚守岗

位、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事身上,我们都看到了IBM价值的深深

印记。我们还进一步把由IBM发起的与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社团组

织联合举办的“赈灾技术及赈灾管理研讨会”常设为一年一度的技术创

新活动,列入共建智慧的地球的计划中。2009年,我们的IBM企业全球

服务志愿队又来到了四川,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帮助四川的灾

后重建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业务合作伙伴的一致好评。而在2009年年

初,当甲型H1N1型流感肆虐全球,为了能够迅速地研制出治疗该流感的

疫苗,IBM的“全球网格大同盟”公益合作项目及时启动了紧急科研课

题,向全世界的网友征集电脑的闲置机时资源,来帮助医疗机构寻找新

药。通过这些项目,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IBM人无时无刻不在无私地急

社会之所急,想人类之所想,为建设智慧的地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6年,我们计算机界的前辈、德高望重的王选院士与世长辞,我

曾写过一篇悼念文章,深切缅怀我的这位在北大的良师益友。文中我回

忆起多年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蓝色巨人—IBM在中国》这本

书,我当时受书的作者所托,请王选老师为此书作序,虽然王选教授日

理万机,工作极为繁忙,但他还是欣然允诺。在这篇序言里,王选院士

一上来就以由衷的深情和精辟的分析,历数了IBM的诸多技术成就如何

影响了他的一生,以及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术成长道路。重读这篇精

彩的序言,我不由得就在想,作为IBM人,对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辉

作者简介:郭维德

郭维德现任IBM大中华区大学合作部以及信息无障碍中心总经理。

郭维德于1993年加入IBM中国代表处,1994年任IBM中国教育培训中心主

任,负责客户培训和员工教育。从1995年起,郭维德负责IBM中国高校合作项

目,并任IBM中国教育及大学合作部经理。他是IBM与中国教育部联合组成的教

育合作项目政策指导委员会的IBM方代表。2003年起,郭维德还担任IBM大中华

区公众事业合作部经理以及信息无障碍中心经理,负责IBM与社区合作的教育、

科技、文化公益项目。

郭维德出生于美国露易斯安那州,在中国和美国接受教育。他196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并先后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及宾西法尼亚大学获

得硕士学位,专业分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及计算机科学。

煌的技术创新历程有着一种由衷的自豪,可是我们之中是不是每个人都

认真地思考过,IBM这份非凡的历史遗产和崇高荣誉的传世结晶,对我

们的专业职途和人生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王选院士的这篇遗

作,值得我们每一位IBM大家庭的员工再去认真地读一读,深刻领会和

反复思索。

确实,身为IBM人,我们背后都闪耀着IBM一个世纪来璀璨历史的

光环,这给我们带来的应该不仅是荣誉,更是激励和鞭策。今天,我们

更要把握历史的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承担社会的责任,在我们平凡

而又充实的工作岗位上,为促进和谐社会、共建智慧地球而贡献我们全

部的聪明才智,才无愧于做一名光荣和自豪的IBM人。

2009年8月

Page 7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36 137

2005年7月我作为中国区项目经理进入项目,儿子一岁半,正牙牙学

语蹒跚初步;2008年10月项目发布,儿子已经是能独立思考、会体谅父母

的快五岁的小大人。三年磨一剑,苦泪唯自知;髫儿长成知人事,始见

白鬓换青丝。总部副总裁的感谢信里一再提到这个“most challenging but

rewarding”的项目。是的,10月10日,我们收获了“but”后的全部成果,

然而,“but”前的内容,则花费了我们三年多、40多个月、1,000多个

日日夜夜去面对与经历……

我们一直在说,这是科技与文化的联姻。是的,这是一个完美的联

姻,因其完美,故而举世瞩目,故而人皆憧憬。然而,与生活中一样,

完美婚姻并非与生俱来的,从来都是来自于直面冲突的磨合与锲而不舍

的沟通—一个执行代表现代文明的发达国家最先进管理模式的顶级高

科技企业,与一个沿袭中国千年文化传统建立的完全中国体制事业单

位;一个以“0/1”比特流数理逻辑为基本元素的信息技术公司,与一个

以人文历史形象思维为术学专攻的文化遗产机构;一个使用拉丁语系字

母文字发源于圣经故事的西方文明,与一个使用象形文字秉承东方价值

体系的千年古国……其间思维模式、组织文化、工作习惯与管理流程的

差异,正无异于地球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差异,如同太阳同时只能照到一

个半球,我们的电话会议总有一方需要在清晨抑或半夜一样。世界是平

的,然而,地球是圆的。

我已经无法胜举其中所有的挑战,不在其中切身地体会,恐怕很难

想像差异之大可以到达这样的程度:我的身后是国际商业机器,而我的

对面,则是同样庞大的一架巨型机器。在一侧的机器内部如此天经地义

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曾明

2008年10月10日。晚上八点。太和殿西侧,西华门停车场。

整个偌大的车场,只剩下了我一辆车。月光下,它孤零零地停在

车场正中间,映衬着不远处影影绰绰前三殿的轮廓,显得孤独、静谧而

又华美。整个紫禁城里,已经没有了一个游人,最后一片喧嚣,都随着

五点闭馆被关阖到午门之外,紫禁城在月光中独自品味600年的风云变

幻、沧海桑田。

我在车里静坐良久,望着月亮,一动不动。那夜的月色也许就这

样经典地、永远地刻烙在我记忆当中。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纯粹、那么凌

驾一切的月光,似乎把一切尘世繁嚣都凝固到了地上,也从此凝固了三

年多的复杂记忆。我摘下挂在胸前的两个胸卡—故宫博物院出入工作

证和“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文化遗产项目发布会工作人员胸卡—刹那

间,眼泪喷薄而出,三年多的记忆海啸一般地扑面而来,在脑海中汹涌

澎湃,我突然理解了奥运冠军走下领奖台后的抱头痛哭……

Page 7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38 139

约定俗成无需解释的规则,对于另一侧则有可能在词典里找不到定义,

从而也彻底地无可执行。需要翻译的不仅仅是中文到英文或者英文到中

文。作为中间的那个枢轴,我需要将这一侧机器的能量传动到那一侧,

然后再将对方的能量传动回来。当两侧的能量都足够大且移动方向有角

度偏差时,对中间的枢轴所要求具备的耐力、智慧与能量又何止是常规

的指标值!

我承认我作为个体的脆弱,曾经想过退却。如同沙漠徒步穿越到达

体力极限,每一个迈步都已经那么痛苦。回首往事,赘述细节故事听来

也烦琐冗长,但当你需要面对的时候,则是一天一天的去体味的切肤之

痛,是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无可逃遁的艰难:Worldwide Team第

二天与合作伙伴会谈,议程制订、演示稿准备、谈判点斟酌、全程翻

译、事后会议纪要、一应会务细节车马餐饮忙到胶着状态,但是前一天

晚上母亲突然高血压住进医院清晨才离开;深夜与那半球的Team讨论解

释这一侧“机器”的运作模式以最大限度统一步调求同存异,但是孩子

发烧不停地哭着找妈妈,讨论一次

又一次中断,两头切换得心力交

瘁……我无法回避那个问题:

还能走下去吗?

答案也许有点答非所

问:应该走下去。也许这

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是

需要咬着牙往下走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尽管我们的

步调不同,IBM在飞奔,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半条跑道后面逡巡着、犹豫

着、展望着、争论着往前移动,但是,我们都知道终点红线在哪里。

而且,我们的激情是一样的。不论是黄头发深眼窝白皮肤的美国

人、加拿大人,还是项目组来自其他区域的犹太人、印度人、俄罗斯

人,还是在紫禁城生活了数十年对故宫里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的中国

人,当他们站在大修过后金碧辉煌的太和殿跟前时,那种静默虔诚、

那种把沉淀千年的璀璨的中国文明带回给自己的同类的冲动是无出二辙

的。尽管我们需要经历漫长的炼狱,但是,当我们从“地球是圆的”的

现状展望“世界是平的”的未来时,我们势必为其惊心动魄的壮美与震

撼而折服,炼狱中所有的煎熬也将有了回报。

于是,我们走到了今日。

发布会盛装阖幕。卓越,隆重,几近完美,无一纰漏。当故宫博物

院与IBM双方高管在台上共同按启“时空”按钮,礼乐齐奏彩带飞舞,虚

拟紫禁城盛装剪彩。看着虚拟紫禁城内精美绝伦的“至尊金殿”,回想数

百座宫殿我曾一座一座地设计每一个拍摄规划细节,在紫禁城内采集几十

个G的贴图数据,从酷暑拍到隆冬,从霰雪飞舞拍到莺飞草长,我和我的

Team全体一样,激动而感触不已。摘下胸前悬挂的胸卡是如此地有象征

意义,从前的每天一个IBM胸卡,到作为里程碑之一的拥有了故宫博物院

工作证,跟同事开玩笑“从此大内行走无有阻拦”,到最后几天与数十名

发布会筹备工作人员一起持活动特别出入证的三个胸卡生活,我想我们正

为世界变得扁平做出贡献。

Page 7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40 141

我的菲律宾之旅—企业全球服务志愿队项目纪实

张庆侠

绵绵乡愁

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有捕不到的蚊子。一开门,蚊子们会热情的欢迎

我回到这个十平方米的小屋。所以每天晚上我都要点上一片从家里带来

的蚊香片驱蚊,我才不至于落到“体无完肤”的悲惨境遇。

数了数,桌子上已经有13片发白的蚊香片了。

13天前,作为IBM企业全球服务志愿队(IBM Corporate Service Corps)

的员工志愿者,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菲律宾的达沃市(Davao

City)。我和来自全球的另外七名同事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当地政府

部门进行IT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天过去了,除了同来的上海女孩,我在这里还没有碰到一个讲

中国话的人。背井离乡,乡愁绵绵。

这段时间很不巧,正是女儿放暑期。每天都需要给她打几通电话。

周末,她又打电话找我:

她问我:“妈妈,你那里好吗?”

我说:“不如家里好。”

她又问:“妈妈,你住的床大吗?”

作者简介:曾明

2005年7月至今担任IBM公众事业合作部项目经理。曾明1996年毕业于北京科

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2000年起开始担任项目管理

职责。2005年7月,曾明加入IBM公众事业合作部,担任“超越时空的紫禁城”项

目中国区项目经理,协调全球开发团队与本地合作伙伴成功完成项目。该项目

是IBM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大型文化遗产项目,于2008年10月10日成功对全球发

布,目前总访问量达120万人次。

我特意邀请了先生参加发布仪式,这是我的特殊嘉宾。为了那些因

为Conference Call不得不摔门而出把嚎啕大哭的孩子留给他一人照顾的凌

晨与深夜,为了那些在工作需要与家庭责任的平衡中无奈的冲突与他沉

默的让步。三年时间,我们共同经历,我们共同收获。

谨以此文献给三年内给我无限支持的家人,献给给予我们最大容

忍与支持的故宫的合作伙伴,献给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我的Chicago的战

友们!

2008年11月

Page 7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42 143

我说:“很小,比你的床还小一点。”

她又问:“妈妈,那房间大吗?”

我说:“很小,只有你的房间一半那么大。”

她问:“妈妈,你喜欢那里吗?”

我说:“不喜欢,这里很落后。”

她说:“妈妈,我很想你。既然那里那么不好,你又不喜欢,我又很

想你。你回来好吗?”

我哽咽……

我告诉女儿:“妈妈是在工作,这里还有很多穷人,有的人还吃不

上大米饭。妈妈在这里是帮助别人,帮助他们能快点变好。等妈妈做完

事情,很快就回去了……”

志愿者生活

临来菲律宾之前,心中不是没有忐忑的。达沃刚刚发生过爆炸,安

全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出了机场,一路颠簸。带着各种猜

测、疑问和迎接挑战的兴奋,我和七名同

事来到了我们在达沃的家:一个小旅馆公

寓。三个人被分配在一个单元里居住,

共用一个厕所和洗澡间,网络

尚没有开通,电话也打不

出去。由于随时可能会

发生武装冲突,我们

被告知晚上七点以后必须待在房间里。就这样,在一个只能放下一张单

人床的小房间里,我度过了在达沃的第一个不眠之夜,耳边是蚊子无休

止的嗡嗡声和村里不时响起的狗吠声。

紧张忙碌的工作马上就开始了。我七月份的工作日记清晰地记录着:

7月21日,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一共见了八个客户。

7月22日,早上见“911”警察局客户,下午在政府人力资源部进行

第一步的访谈。

7月23日,同政府IT部门进行访谈。

7月24日-25日,全天的政府“新型IT系统开发方法”培训。

7月28日-29日,给政府HR部门进行HCM SSC培训。

7月30日,给政府IT部门进行WEB概念和工具选择培训。

7月31日,给政府IT领导做WORKSHOP,评估现有IT基础架构成熟

度和未来路线图。

每天我的时间表都排得满满的。晚上关在房间里的时候,我还要准

备第二天和客户交流的内容。虽然辛苦,但我觉得十分值得。我希望能

充分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多为客户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我

们既不能让客户在沙滩上建立起五星级酒店,又不能只是推销产品。如

何帮助客户学会正确的方法去评估自己和创想未来才是我们IBM的价值

体现。

宝贵收获

13天的时间很漫长,一个月的时间却又很短暂。我繁忙而充实地度

过在达沃的每一天。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在本职工作

Page 7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44 145

中无法获得的知识、经验和体会。每天我都在不断地学习和体验,然后

再学习、再体验……这种淬火的过程,还是在我十几年前大学刚毕业的

时候曾经体会过。做志愿者,没有人关心你的职位有多高,管辖的范围

有多大。真的是要有资源、有技能、可以真正帮到他们,当地人民才会

认同我们的价值。

从菲律宾当地客户身上我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他们在一起,我充

分体会到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和做一名志愿者的艰辛,这是一种付出和

给予的体验。我尊敬这个美丽岛国的淳朴人民,因为在给予的过程中,

我们也学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敏锐的观察能够帮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

来实现志愿者的价值。

“尊敬、观察、感激、交流”是在处理不同文化冲突和合作的八字

真经。在参加志愿者活动之前我们接受了一系列的在线培训和考试,这

八字方针是哈佛商学院给所有志愿者在解决不同文化冲突时的建议。这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体会非浅,包括这八个字的顺序。

我所在的志愿者小组共有八人,尽管都是IBM的员工,但大家来自不

同的国家,从事不同的工作,背景迥异。通过与志愿者同事一起生活和工

作,我学到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磨合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在菲律宾,我

们八个人要负责各自不同的八个项目,并且还要协同合作。为了更好地达

成共同的目标,我们八个人在菲律宾迅速形成了互助互爱的临时家庭。更

值得自豪的是,无论面对任何一个客户,我们都会让他们立刻感到IBM是

一个国际化的一流公司,它在IT界的领跑角色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作者简介:张庆侠

张庆侠现任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中国区业务拓展部总经理。她于2008年当

选为IBM“企业全球服务志愿队”计划全球招募的首批成员,并于同年7月赴菲律宾

参与全球服务志愿工作。张庆侠于1998年作为实习生加入IBM公司,在金融服务

事业部工作十年期间,先后历任客户代表、资深客户代表、客户经理、客户总监

等职务。2008年1月任IBM沈阳分公司总经理,负责东北三省以及内蒙东部业务。

张庆侠于199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得硕士学位。

这次的志愿者之旅更让我学会了感激。我要感谢我的团队,他们帮

助我准备很多资料,做远程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一个人无

法完成这么专业的任务。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是他们的爱和支

持让我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说在我IBM的11年职业生涯里我学会了许多销售、沟通和领导

的技能,参与全球志愿者的活动则是另外一种新的历练和挑战,就是在

一种不同文化的氛围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帮助不同的企业和组

织解决遇到的具体业务难题。这对于个人的能力锻炼是非常难得的机

会,更是人生中永远值得回味和难忘的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2008年8月

Page 7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46 147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在电视里看到灾区的人民不得不跑遍大小医院

和安置点,在一堵堵写满人员名单的墙上努力寻找自己亲人的名字,我

有些坐不住了。我急切地等待着上战场的一刻,而Sahana的集结号却迟

迟没有吹响。我甚至开始怀疑我应征的邮件是否发送成功了……

终于,激动人心的一刻来到了,我得到消息前往Sahana位于MCC的

开发现场。只匆匆地一瞥窗外巨大的鸟巢体育场,我便迫不及待地进入

了高手云集的小房间里。待进到屋内,我才发现这里几乎与抗震前线指

挥部毫无二致了—在一张面积狭小的会议桌上,满满地挤着十多位同

事。可能是由于灾情紧急,大家甚至来不及合理地把网线、电线布好。

这么多人就在这张放满了电脑、插线板、交换机、呼机、手机、商务通

等等物品的桌上紧张地忙碌着。因为人和电脑太密集,房间里很热。可

是我却能感觉到更热烈的是大家的讨论,更热情的是大家的工作。

我在Sahana的日子潘澈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瞬间摧毁了那些曾经风景秀丽的小镇。两千多

年来,西蜀之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何曾想遭此大难。

而我,一个从小喝岷江水长大的孩子,眼见故土罹祸、百姓涂炭,却在

千里之外束手无策。除了不停地刷新地震台站的页面跟踪余震情况,就

只能夙兴夜寐地看电视、看新闻以得知最新救灾情况。

捐钱,钱捐了,可是值此危难关头,钱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甚有远

水之嫌。献血,登记了,可是听说献血人数太多,北京血库已满,不知

道何年何月才能在我手臂上扎下那么一针,让我用自己之“痛”来分担

家乡父老之痛。听说灾区需要医生和结构工程人员,我却偏偏是对救灾

现场“百无一用”的软件工程师。每念及此事,难以释怀。

逝者已矣,生者的痛苦却尤甚。看着灾区人民因为找不到自己失散

的亲人而焦急,我想,作为一个IT人员,自己是否能为他们的寻亲做点

什么呢?

就在这时,Sahana开始征召志愿者。作为一套几经实用的救灾系

统,Sahana能对受灾人员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管理和发布。这不正是

我上下求索的救灾之路么?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应征了志愿者—我终于

找到了尽自己绵薄之力的用武之地。而Sahana,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

我对灾区无限关切的寄托。

Page 7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48 149

作为Sahana系统测试部分负责人,我深深地知道,做好一个软件,

不光要靠激情,更要靠细致和周密的组织。然而现场人员的争分夺秒,

让我甚至不好意思打断他们来开一个小会。没办法,我只好努力观察大

家的工作,争取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再思考解决方法。很快,我就发现

现场的人员沟通有问题。由于都是来自各个部门的志愿者,大家虽然

坐在同一张桌上,却甚至彼此不认识,更谈不上有效沟通了。经过一阵

翻箱倒柜,我终于找到一些纸和一支笔(我不由得惊叹IBM的无纸化办

公程度之高)。“打断大家一下,我看大家坐在一起却还互相不知道名

字。能不能占用大家十秒钟的时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在自己面

前?”我飞快地建议道,生怕多浪费大家一秒钟的时间。还好,大家很

积极地配合了,都把自己名字写下来放在了面前。我偷偷算了一下:大

家听我说话每个人用了五秒钟,写名字每个人用了十秒钟(名字特复杂

的那种不算),对Sahana的人力资源消耗很小。有了这些大名片,大家

沟通起来容易多了,互相也能叫出名字了,要按名字找人也方便了。而

我,也由此整理了一张现场人员的名单,做出了一个邮件地址列表。

就在紧张的工作中,时间分分

秒秒地过去了,不知不觉

已是晚上。江湖

人称“老毛”的

STSM毛新生来到

了现场。早就听

说老毛办事雷厉风

行,果不其然!他一来到现场就召集各个模块的负责人开了一个小会,

其间的一席话语让我受益匪浅。老毛说,在座的都是技术很好的牛人,

但是技术再好,也要清晰地知道我们到底在为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做事。

否则就是古代所说的那种叫做“匹夫”的。之后,老毛就拨云见日地为

大家指出:“我们现在目标就是为成都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做好他们

急需的模块,one thing, one customer”。老毛的这个著名论断让我至今

难忘。之后,老毛又声情并茂地对大家说:“我们做这个系统就只有一

个目的,那就是为了救灾,一定要做实事。现在看见有些地方已经歌舞

升平,似乎快要淡忘地震带来的痛苦了,我很担忧。我们一定要尽快让

我们的系统上线!”听完这一番话我很是感动,可以看出老毛是真正在

为灾区人民担忧的人。后来看到老毛在外面的博客被不明真相的网友踢

场,想起来真是为老毛鸣冤。当然,那已是后话了。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作为开发和测试团队之间的协调人,我来到

现场的第一天工作就充满了各种挑战。由于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业务部

门,大家的技术背景和工作经验乃至风格都十分不同。要在短时间里协

调这么多人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

目标走到一起来,在一切为了灾区的共识下,大家求同存异地工作着。

通过一天的摸索和努力,Sahana北京开发现场的工作流程被逐步建

立起来。如何跟踪Bug,如何管理源代码,什么时候出新版本,什么时

候更新测试服务器,等等。同时,人员的分工也逐步明确,谁负责哪个

功能模块的开发,谁负责模块之间的协调,也都确定了下来。大家各司

其职,生产效率也明显得到提高。

Page 7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50 151

作者简介:潘澈

2008年7月至今任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Lotus产品线部门经理,主要负责Lotus

iNotes、Lotus Workflow、Lotus CPP等产品的测试、开发和L3支持等工作,同时还担

任Domino/Notes产品实验室研发部门与技术售前、销售、支持等部门的联络人。他

于2004年7月加入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曾先后担任Lotus iNotes、Lotus Document

Manager、Lotus Quickplace、Lotus Quickr、Lotus Workforce Management等10余种

Lotus产品的测试、开发以及L3支持等工作。

夜深了,但是IBM人们还在战斗着,和前方的救灾部队一样夜以继

日地战斗着。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大中华区的人力资源总监竟然在深夜

来到了MCC的现场,为大家送来了蛋糕、水果和饮料。更让人受宠若惊

的是之后她还亲自为大家削好了水果!大家吃着她削的水果,心里美滋

滋的。我能感觉到,IBM的每一个员工,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支

援着灾区。

午夜时分,当天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大家开始收拾电脑,准备各

自回家休息,为第二天的工作养精蓄锐。(书中暗表,这第二天乃是星期

六)。随着人们纷纷离开,热闹的现场逐渐安静下来。临走时,我发现

我们Sahana现场最辛勤的程序员李鹏和他的团队还依然为了改进某个功

能而专心工作着。这才想起,听说前一天李鹏就已经是工作到凌晨四

点,看来今天他们又要通宵了。我又回头望了望白板上写的那两行意味

深长的大字—“加班同志的子弹在冰箱里”。一时间,百感交集……

凌晨,我回到家中,尽管已是筋疲力尽,却还是习惯性地打开电

脑扫了一遍邮件。无意中瞥见一个CRL的朋友签名档也叫Sahana。一

问才知,虽然他没有正式加入到Sahana团队里来,但他们那边也在为

Sahana做着技术准备工作。我由此想到,不知道还有多少IBM人在后台

默默地为Sahana做着贡献。如果允许,我真想代表Sahana团队衷心地感

谢他们。

通过Sahana团队日复一日的努力,为地震灾区定制的Sahana系统终

于逐渐完善起来。倘若没有程序员通宵达旦的战斗,没有那些随时待命

准备在办公室甚至家中随时展开测试的志愿者的努力,没有那些远在

纽约却心系灾区的志愿者的贡献,成功实现了那么多定制需求和更改的

Sahana按时顺利上线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其间的艰辛,也许只有亲历的

人们才能知晓。

虽然由于工作原因,我现在已经离开了Sahana的一线战场,但我至

今难忘那些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战斗的日日夜夜,难忘现场每一张热情而

真挚的脸。我们虽然没有能够来到灾区挖掘废墟、搬运救灾物资,但是

我们用我们的真诚和激情为灾区做着贡献。当看到新闻已经有失散受灾

人员利用Sahana找到亲人时,我们每个Sahana志愿者的心里都充满了无

限自豪与欣慰—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愿Sahana帮助更多受灾的人们,也祝愿那些失散的家庭早日团聚!

2008年5月

Page 7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52 153

希望如一道划过黑夜的曙光。这时我得知IBM中国公司已确定为

当地政府提供Sahana赈灾管理系统,它是一个开源软件,是专门针对人

道援助和灾难恢复工作的先进解决方案。恰好在美国有一组专门从事

Sahana“志愿者管理模块”的研发团队,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申请以一

名志愿者的身份,成为美国团队与中国团队联系工作的枢纽,协助团队

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我的志愿者工作得到了IBM美国公司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我们部门的

总监Stacy,非常赞同我的行动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让

我更加充满爱的力量。

工作

美国的Sahana研发小组主要由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哈特福的Trinity大

学的教授、学科专家和学生组成,允许我在此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表示

感谢:

Giovanni Capalbo: 研究生

Ralph Morelli: 计算机科学科教授

Antonio Alcorn: 学生

Trishan deLanerolle: H-FOSS(人道主义免费开源软件)项目主管

苦难・希望・工作・生活陈刚

痛苦

四川,一个美如梦境的地方,欢快的河流在高山间流淌,高山环绕

着美丽的小村落……那儿是国宝熊猫的故乡,是几百万人的家乡,距离

我生长的地方只有60公里的路程。  

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瞬间将这片美丽的地方损

毁,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上百万人流离失所。人们在哭泣,大地

为之动容,我的心在颤抖……

为什么要我们承受如此巨大的悲痛?我一边默默为幸存的人们祈

福,一边祈祷上苍不要再有地震发生。

希望之光  

擦干眼泪,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对灾区的民众做些事情。除了

捐钱,我更希望用我手中的技术,为灾区做些实事。可惜只身离四川

数千里之外的美国,凭我的微薄之力,能做些什么?很庆幸我是一名

IBM人,是一个拥有优秀的企业公民形象、诚信负责的全球化企业的员

工。公司拥有可供调动的全球资源,能帮助我实现技术赈灾的愿望。于

是,我联系了国内的同事,让他们帮助我寻找一些为灾区做志愿服务的

机会,我的申请得到国内高级经理团队的重视。

Page 7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54 155

这群可爱的美国志愿者,用他们的热情,帮助中国的灾后重建工

作。用他们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个

网站可以了解更多该团队的介绍:http://www.hfoss.org。

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做Sahana系统“志愿者管理模块”的汉化和

用户化修订。IBM美国研发小组与中国执行团队,我们一起协作,迅速

找到了需要做用户化修改的组件,研发小组还建成了一个测试版让我可

以登录上网做测试。除了用户化修订,我们同时还对很多主要功能做了

优化,例如页面调度、搜索功能,等等。  

当中国团队开始对Sahana各项模块做测试时,“志愿者管理模

块”出现了很多Bugs,以及各项功能方面的新需求,我们大伙都忙得热

火朝天。最紧张的一天是在5月25日,那个星期六恰好是美国的公众假

期(阵亡将士纪念日),远在美国的团队并没有因此而放假,整个团队

都在为Sahana的顺利实施努力工作,并希望通过电话与中国团队取得联

系。可惜由于时差的原因,双方的电话在很晚的时候才连接上。但只要

能相互连线共同突破难关,大家并不在乎自己是否需要休息,在电话中

与大洋彼岸的中国团队进行讨论并对代码进行最后的修改。结束一天紧

张的工作时,已是第二天清晨的2:30了。当时Morelli教授幽默地说,他

需要在星期天睡个懒觉。

生活

这些年我一直在问自己,我职业生涯的目标是什么?是要做一名卓

越的工程师?要赚更多钱?要赢得更多的认可?在经历了地震的沉重悲

作者简介:陈刚

陈刚是IBM美国总部软件事业部的一名资深管理顾问。在帮助企业客户设计

和实施电子商务应用方面,陈刚具有专家级的经验。他引领客户在解决方案中成

功使用IBM的软件产品。在华尔街金融、医疗、零售和政府等不同行业,陈刚都

拥有成功的客户实施经验。他最近致力于通过新兴的Web 2.0和云计算技术为企业

客户带来价值。

痛,并与Sahana团队一起并肩作战了数个不眠之夜后,我似乎找到了答

案:没有其它任何能比超越国界、种族、文化,用我们的技术、专业技

能为人类社会提供帮助更令人激动的事情了!2008年6月6日,我从中国

媒体报道中了解到,Sahana在成都警方的寻亲网发挥了作用,帮助第一

个灾民找到了家人。这是最令人难忘的时刻,是对我们团队所有付出的

最好认可!

2008年5月

Page 8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56 157

我做义工的故事吴淑明

我对义工服务的热忱,是从六年前开始萌发的。当时,我们的企业公

民及事务经理罗慧爱(Mary Law)问我有没有兴趣为国际成就计划香港部

(Junior Achievement Hong Kong)担任商界顾问。这是一家非政府机构,

致力培养年轻人成为未来的商界栋梁。我兴趣顿生,很快我收到这个计划

的详细资料,并随即成为了一组学生的导师。

如今很多大机构都参与了国际成就计划,包括汇丰和中电,但以当

年来说,这项计划尚未广为人知。

通过参与国际成就计划,我了解到在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商业技能

方面,我们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同学们的商界顾问,我要为他们树

立言行上的榜样。对于自己有机会分享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例如商业操

守等重要的理念,以及企业与人才管理的成功之道,我觉得极具意义。

自从开始从事义工服务,我一直兴致盎然,而且愈做愈起劲,后来

更是腾出每星期六上午去服务慈善机构,因为这些活动令我获益良多。

除了国际成就计划,我还参与其它义务工作,例如关怀长者。我和

同事们以及已退休的IBM人一起探访护老院,协助一些基本的健康检查

工作。我们还陪伴老人家聊天,听他们讲家常故事和人生经验。长者们

快乐地忆述往事,而我有缘在他们身边倾听,我感到非常开心。

我也和15位IBM同事为Anderson Reading Club做义工,培养小学生

的阅读技巧。这份经历让我豁然醒悟:我们这些身在福中的人,必须更

关心社会。有很多小朋友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少来自低收入家庭,

根本得不到许多一般人拥有的机会。透过教导这些小朋友阅读,我更加

了解我们的社会状况,同时深感自己确实为社会的发展出了一份力。

回顾过去,我觉得参与创办“科技异彩夏令营”(EX.I.T.E. Camp

Hong Kong)是我义工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当时,我刚出任多元

文化事务委员会主席,在IBM的内联网w3发现EX.I.T.E. Camp计划,于

是与Mary Law携手开展“科技异彩夏令营”。虽然开始时我们并没有多

少资源举办这项活动,但也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等教育机构的鼎力支持。

夏令营首届的活动规模较小,其后每一届越做越出色。

Engineers Week(EWeek)是另一项难忘的公益教育服务。当时,我向

驻美国的EWeek计划主管请教,他建议我们如何与本地的学术界和专业团

体合作,共同推行这计划。多年来,EWeek成绩骄人,更不断发展,甚至

请到了公司的高层参与,例如IBM董事长彭明盛先生去年就曾担当这一计

划的主席,令我深感与有荣焉。

我以IBM人身份所收获的义工经验,也为我以

其他身份服务社会增添了信心。例如,我很享受为

所属的教会服务:时常为宗教仪式或特别聚会

帮忙插花,或者为小朋友朗读。

Page 8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58 159

从多方面回馈社会真的很有意义,我个人就获益不浅:例如为国际

成就计划服务,我因此认识到青少年的想法和原动力,让我更了解了正

值青春期的儿子,并让我学会如何在亲子关系中注入良性的动力。儿子

得到我的鼓励,与我并肩参加义工服务,我们母子的感情也因此变得更

为亲密。他曾多次来帮忙,例如在“科技异彩夏令营”当义工。我虽向

儿子笑称义工服务是让他看到妈妈工作的难得机会,但于我,这更像是

带来无穷乐趣的亲子活动。

我知道大家从事义工服务的原因和动力各有不同,我则由衷地呼吁

大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爱护至亲之余,也关

心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服务社会除了是应该做的好事之外,也令人乐在其

中。在过去六年的义务工作中,我屡屡遇见非常优秀的人,若不是因此

机缘,相信我绝不会有机会认识他们。以我和Mary Law的友情为例,因

为大家一起做义工,我们有缘

情同知己。在工作之余,

我们常常聚会,若不是

有缘一起参与IBM的公益

服务而成为好友,我们的

交情不会如此深厚。如今作

为好友的我们,彼此都认识对方

的家人,也了解对方子女的状

况,在工作上更有默契。

对我个人来说,为中学生而设的服务计划最有意义。在七个月的

培训期内,看到年轻的同学逐步掌握小组合作的要诀,以及愈来愈表现

出团队合作精神和处事技巧,我非常欣慰。这些计划不但能激励学生上

进,更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对将来事业大有益处的技巧。

历年来IBM一直支持我和所有同事的义工服务。我记得当我开始为

国际成就计划服务时,我得到当时的总经理批准,让我逢星期三下午利

用工作时间担任这计划的义务导师。

IBM持续多方面支持我们的公益活动,包括让同事在办公时间内参

与EWeek等计划,又在On Demand Community网站提供有用的资源,方

便我们与不同机构合作,服务社会。我们所需的各种工具,On Demand

Community一应俱全。例如,若我在筹办一个以少年学生为对象的教育

计划,我可以在该网站预留一套LEGO Robotics机械人设计与编辑程序给

学生使用,完全不必花时间和金钱搜罗所需的资源。

对于员工所服务和支持的机构,公司也乐于投入资源。由于我付

出不少时间为国际成就计划服务,IBM遂拨专款,向该计划捐赠一部

ThinkPad计算机,以及向本港两间高中各捐赠一部ThinkPad。这样的慷

慨支持在IBM并非罕见,而我相信这做法确实能培养同事间的义工服务

文化和回馈社会的热忱。

作为我们每个人,我们可以借义工服务贡献我们的特长,为社会添

一份力量。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我们必须紧记,

Page 8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60 161

作者简介:吴淑明

吴淑明在IBM任职已有31年,现任IBM大中华区企业转型及资讯科技部总经

理,掌管IBM大中华区三个新兴及高增长的业务范畴。吴淑明也担任IBM中国香港

有限公司多元文化理事会(Diversity Council)的主席,负责推行IBM的多元文化

宗旨,并落实具体措施以提高同事的多元文化意识、令管理层更敏于体察不同背

景员工的感受,以及协助公司善用IBM的多元人才。在她领导下,多元文化理事

会建树良多,包括提升女性地位、促进工作与生活共融、扶助伤健同事,以及透

过招聘、师徒制度和教育计划,培养和谐包容的企业文化。

分享自己的好运和经验,令社会更美好,这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社会环

境艰难的时候。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一份微小的贡献,若是群策群力,就可以为社

会带去更多更大的贡献,而我们个人也会从中受益非浅。

2009年6月

有爱最美,希望相随罗正伦

从小,就很喜欢小孩,因为在我的眼中,他们的纯真和善良是上

天赋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所以当看到生活困苦或是受到病魔缠身的

小孩,我都会义无反顾地想要帮助他们。加入IBM志工社成为一名志

工,其实也是有故事的。八年前,我和家人去云南旅游,在骑马时,

帮我牵马的是一个衣着破旧的小女孩,身高大概只有140公分,为了家

计,出来帮爸爸牵马赚钱。在帮我牵马的过程中,她问我:“这位大哥

哥,你有没有在读书呀?”我那时候还是大学生,我跟她说:“嗯,我

现在在台湾念大学。”她又问我:“读书是不是很好玩呀? 我从小也想

要读书,但是因为爸爸一个人在工作,妈妈重病在家,我和妹妹只能一

起出来挣钱,希望有钱能把妈妈的病医好”,当时我听到这番话,不禁

红了眼眶。马牵到目的地时,我准备给她多一点钱,她却跟我说:“这

位大哥哥,真的不用,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希望我帮你牵马能带给你好

运。”从那时起,我在心中就暗下决心,以后碰到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我

一定要尽力去帮助他们。

加入IBM台湾后,公司的一个志工社刚好是服务小朋友的,所以我

就义无反顾地去参加了。这些小朋友大多都是重症的病儿,有些得了脑

瘤,有些是白血病,还有些则是受医疗条件局限而没有办法根治的疾

病,所以不仅他们自己要忍受很痛苦的治疗,照顾他们的亲人,从心

理、身体还有金钱上同样也是在煎熬。作为一名志工,我希望带给小朋

友们一点快乐,同时给她们的亲人带去一点宽慰和休息的时间。

Page 83: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62 163

在为小朋友们设计游戏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能够让大部分的

小朋友参与,因为很多小朋友都是吊着点滴和我们一起玩,同时我们也希

望这些小游戏有一些教育意义。例如母亲节前的一次活动,我们买了一些

可爱的小卡片和手工小材料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做爱心卡片,而我们这群

志工就扮演辅导的角色,指导小朋友们写下对妈妈的爱和感谢,或是写一

些想要跟爸爸妈妈分享的话,在活动结束时,请小朋友们把做好的卡片拿

给父母,并拥抱他们。像这样的活动,帮助小朋友和父母增进了互动和交

流,同时对小朋友们也起到教育的作用,让他们更加了解父母的辛苦。

我很高兴能和众多IBM的同事一起策划组织这样的义工活动,而我

的内心,也因此变得格外宁静,并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因为有

我们大家的努力,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充满希望与信心。我希望更多

IBM的同事有机会可以多参与志工活动,这会让你在工作以外的生活变

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2009年8月

作者简介:罗正伦

罗正伦现任IBM中国开发中心Lotus Expeditor Device资深工程师。他于2005年

1月加入IBM台湾,在过去四年中,他在Lotus Expeditor Device的开发,Lotus

Expeditor Device on Sprint Titan的测试以及WebSphere Everyplace Access的测试中展

示了优秀的技术能力。罗正伦毕业于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研究所硕士班。

Page 84: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64 165

“我来自IBM!让我们共建智慧的地球!”这句独特的广告词道出

了IBM人的梦想和骄傲。这是IBM向全世界发出的倡议,是IBM洞悉世

界变化、把握科技脉搏而提出的又一个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构想—

我们看到今天的世界已经可以具备感知化(Instrumented)、物联化

(Interconnected)、智能化(Intelligent)的特性,我们完全有可能让

世界变得更加智慧,我们也必须这样去做,因为这关乎人类和世界的未

来,关乎战胜危机和重建繁荣,这也是IBM与客户、行业、市场和国家

共同发展的崭新机遇。

共建智慧的地球

164 165

Page 85: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66 167

把握机遇,赢在未来钱大群

自2009年2月以来,我已经在很多场合介绍了IBM“智慧的地球”的

愿景,与包括客户、合作伙伴、政府官员、媒体、分析师以及诸行业

的思想领袖们在内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起,探讨下一代IT技术能够给

中国带来的机遇,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回应。很多人主动与我交流,对

于“智慧的地球”所设定的方向和架构给予认同,对IBM的远见卓识和

执行能力表示赞赏,也有不少人积极分享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正

在为实现“智慧的地球”愿景而努力的IBM大中华区的各位同事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智慧的地球”能够迅速引起共鸣,我认为关键在于“智慧的地

球”符合大中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战胜眼

下的挑战,更为建立大中华区新的经济结构,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

了新思路、新方案。

作为IT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智慧的地球”不仅符合IT技术变革

的发展规律,也符合信息技术对于社会不断广泛和深入的渗透趋势。信

息技术必将继续向前,信息化也必将不断发展,而“智慧的地球”就是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的方向所在,符合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点,不

容置疑。

“智慧的地球”不仅符合大中华区的现实需要,我认为,大中华

区两岸三地经济体的独特禀赋甚至让大中华区有可能成为“智慧的地

球”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大中华区已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与技术素质,有能力在新一

轮技术变革中一展身手。特别是2008年,金融风暴袭卷全球,全球经济

危机接踵而来,在这样的时刻,金融体系受影响较少、实体经济实力雄

厚的国家将可能最早从危机中重新站起来。多年来大中华区蓬勃发展,

两岸三地华人合作互补,在内地建立产品制造中心,结合香港及台湾的

运筹管理,使许多产品销售皆名列全球第一。虽然目前出口贸易受挫,

但我们多年来所累积的资本与经济规模,仍是企业及产业转型的重要后

盾。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中国GDP成长仍可达7.5%。有这样的基础,

就有实施“智慧的地球”的前提条件,就能够创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

先进的智慧型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动作迅速。2008年12月,实体经济危机端倪初

现,中国政府就大手笔宣布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并且迅速落实,至今

已经初现成效。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是具有战略思考的经济结构调整

部署,很多地方的出发点和思路与“智慧的地球”不谋而合:既重视短

期经济刺激效果,又兼顾长远发展潜力;既确保经济成长的速度,又要

改善经济成长的质量;既要促就业,保增长,又不能以资源环境的进一

步破坏和恶化为代价。可以说,“智慧的地球”所提倡的考量和标准,

恰恰也符合了中国目前的现实需求。如果“智慧的地球”能够在中国落

Page 86: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68 169

作者简介:钱大群

钱大群先生现任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自1977年加入台湾

IBM公司后,钱先生在过去30多年IBM的工作历程中曾担任过一系列的销售、渠

道、服务、市场、营运和技术职务。2007年1月,钱大群先生被任命为IBM大中

华区首席执行总裁,掌管IBM公司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三地的销

售、研发、采购、营运等业务。他目前还是IBM董事长彭明盛(Sam Palmisano)

所领导的IBM整合与价值团队中(IBM I&VT)的成员,该团队为IBM整合的业务

模式和IBM价值提供决策支持。

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那么假以时日,大中华区就有可能在多方面成

为全球智慧科技的领导者。

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我们IBM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的经济

环境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渴望拥有新的竞争能力,实现智慧转

型。他们渴望拥有“新锐洞察”,能够更快更有预见性地作出智慧的决

定;他们渴望企业可以“智慧运作”,优化业务模式和资源利用,提高

灵活性、反应速度和效率,降低成本;他们渴望拥有“动态架构”,能

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灵活的基础架构有效地支持业务流程的改造、基础

架构和各种应用的升级换代;他们渴望拥有“绿色和未来”,更有效地

利用资源和人力,更好地实现内外协作。智慧的转型需要更先进的创新

技术,针对这四个新的能力,配合行业的发展,IBM正积极调动全球资

源和中国的研发实力,迅速选择和开发适合大中华区市场的智慧解决方

案。例如在中国大陆,我们陆续推出包括智能的水管理、城市管理、交

通运营、医疗系统及智能电网等在内的行业解决方案;在台湾,我们则

针对金融、供应链及交通等发展智慧的解决方案;在香港,则更深入提

出铁路管理、航空及运筹管理等智慧方案。

在这些关键的领域,成功案例和崭新的合作关系不断涌现。例如,

IBM中国研究院(CRL)帮助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了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

医疗信息系统,使中西医临床数据的电子病历能顺利地信息共享,使之

可以针对具体的疾病和患者情况,更深入地整合中西医不同方法为病人

拟定最佳医疗计划。我们在香港的同事为港铁公司建立跨平台的资产管

理系统,成功整合九广铁路与香港地铁的原有IT系统,使其可以更有效

地管理资产,进而降低运输成本。在台湾,IBM成功地帮助台湾中钢导

入IBM优化供应链管理方案,透过Demand Collaboration(需求协作),

中钢可以比它的竞争对手更早更精准地提供以销定产、以产定需、以需

定销的服务,从而更优质地满足客户需求。我相信在大中华区团队的共

同努力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实现“智慧”的客户案例。

近百年来,IBM不断成功地化危为机,今天,我们再次担负起领

导变革的历史使命。我相信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像IBM一样,

不仅拥有最完整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力量和最庞大、最有

经验的精英团队,更有着源自公司基因的远见卓识和行动能力。作为

IBM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凭借我们的能力和快速有效的行动,

向客户、市场和政府证明IBM是他们实现智慧转型的最佳伙伴。

2009年3月

Page 87: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70 171

智慧城市之我见—IBM经济学

赵志勇

从经济学的角度,IBM可能是迄今为止研究全人类今后的生活方式

的唯一一家IT公司。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城市的理念。智

慧的城市,需要智慧的政府来支持;智慧的政府,需要有智慧的官员来

为之服务。我个人认为,如何让百姓的父母官更智慧,并且愿意采用

我们的智慧城市的方案是智慧城市的落脚点。智慧城市的理念是IBM集

西方思想文化精髓之大成的产物,如何让百姓的父母官认识到这个产物

和东方的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可能是我们让父母官变得“智

慧”的一个突破点。

我们从中国的各大新闻网站上可以注意到目前的一个主题就是“和

谐稳定”。中国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问题和瓶颈,我们的百姓需要

智慧的官员来解决这个问题。老话说的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

今”,智慧城市的销售经理们或许可以从“三字经”上的这句话中得到

启发:“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

的朝代,为什么周朝可以安定那么久?还有我们是否可以从《周礼》,

《管子》,《吕氏春秋》中找到一些可以和智慧城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

方面的“亮点”呢?如果在我们的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中不仅有西方发

达国家实施智慧城市的成功案例,而且还能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为官员

们提供智慧的向导,拿出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

那么这样的智慧城市是能够为官员们带来智慧,同时也会是中国的百姓

所支持的,民心所向的,这样的方案必定成功!

首先,我想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谈谈自己对智慧城市的期望。从政

治经济学的角度,经济与政治是相关的,而政治离不开司法。我弟弟是

从事法律工作,他经常提到目前中国法官阶层的“年轻化”问题。法官

的职业就像中医师一样需要经验与智慧,非常需要经验的分享,同时,

中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司法系统存在法官的年龄普遍偏低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的问题,那么如何用科技的力量让法官们更

智慧,是我们可以研究的,“智慧的司法”是百姓所期待的。新疆的反恐

如何能成为智慧的“反恐”,减少无辜的伤害和损失,

为百姓带来切实的利益也会是百姓所关心的。

接下来,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作为“智

慧城市”的扩展,IBM能为中国的八亿农

民提供“智慧的农业”解决方案。中

国的领导层一直非常关注三农问

题。目前,英特尔成立了“农村

工作办公室”研究农村信息化工

作,如果IBM全球商业咨询部门能结合

发达国家农民持股的农业股份制模式和中国的

Page 88: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72 173

作者简介:赵志勇

2007年8月至今任IBM全球执行中心大连分公司,成都分公司Web、Mainframe技

术支持专家。主要负责IBM内部财务系统的开发支持等工作。于2007年8月加入公

司后,先后担任内部财务系统Web,Lotus,数据仓库技术的测试、开发以及L3支

持工作。

智慧的地球Stephen Martin

当人们认识到需要通过创新来超越限制时,“智慧的地球”就向前

进了一步。

智慧的地球并非基于信息,而是基于人们对现在和未来进行探索和

改善的愿望。

图书馆拥有大量丰富的信息,然而只有当一个对信息充满热情和渴望

的人查阅书籍并从中获取新的认知时,它才真正发挥出图书馆的作用。

切实而准确的信息对所有决策来说都至关重要。“智慧的地球”从

所有信息来源渠道汇集知识,它通过崭新及富创意的方法将这些信息组

合起来,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知识和理解来改善人们的生活。

人们常说“需要是发明之母”,那么,“创新需求”就是“智慧的

地球”之父。因为,如果没有这两个要素,我们就会欠缺原动力去不断

追寻知识和渴求对现况作出改进和提升。

注:本文为2009年IBM大中华区“有梦想,有行动,让我们开启智慧城市之旅”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作者简介:Stephen Martin

Stephen Martin作为IBM技术解决方案30多年的忠实用户,于2006年加入IBM公

司,现担任IBM香港软件架构师,主要致力于创建基于zSeries的客户主营业务的解

决方案。

实际情况,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和农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打包的“智

慧的农业”解决方案,那么IBM中国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扩大。

最后,IBM作为跨国企业的领袖,我相信IBM的“智慧城市”会对

全人类“怎样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历史上,因为大禹先生

把中国的水利治好了,奠定了农业的基础,使我们国家稳定发展了几

千年。在中国,IBM的“智慧城市”也一定会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

做出一番“事业”。不久的将来,可能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会有

IBM中国中的一员。

注:本文为2009年IBM大中华区“有梦想,有行动,让我们开启智慧城市之旅”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Page 89: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74 175

用心维护我的家丁志鹃

“姑姑,帮我把飞机拿下来好不好?”小侄子指着柜子上的电动飞

机对我说。于是我帮他把飞机拿下来放在地上,按按遥控器它却没有反

应,我打开电池盖一看:原来里面的电池已经融湿了。

侄子把电池掰出来就想扔掉,我赶紧拉住他说:“把电池给姑

姑吧,我有用呢。”侄子好奇地问我要这些废电池干什么?我就告诉

他:“因为电池里面含有的一些有毒元素会危害土壤,影响农作物吸

收养分和水分,直接影响到我们吃的粮食,所以不能把废电池直接扔

到垃圾桶,而是要扔到专门的回收箱里。以后用完的电池就拿来给姑

姑保管,好吗?”侄子似懂非懂的但还是答应了:“那我以后把电池

都给你!”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要把废电池扔去哪里,只好先用罐子装起来,

等到有专门收置电池的回收箱时再扔掉。自从进了ISC SZ,公司在一些

楼层设置了废旧电池的回收箱。从此,“喂饱”这个箱子也就成了我的

关注点之一了。对于保护地球环境来说,咱们公司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

事情。

IBM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长久以来都关注和参与环境

保护。咱们ISC SZ也经常举办一些“绿色节能,珍爱地球”等宣传活动,

在各办公楼层都设置了“绿色垃圾桶”,时常在员工中开展环保讲座和

作者简介:丁志鹃

丁志鹃于2008年12月加入长城国际系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服务于MFG-

Power团队,主要负责员工考勤、部门形象宣传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工作。2009年8月开始兼任生产部内刊《脊梁》的执行主编。

绿色环保手工作品展览。在这种氛围的耳濡目染下,我在日常生活中不

仅这样处理废电池,还自觉地将生活垃圾分类。由于居住的小区没有垃

圾分类箱,所以我就将大部分空了的瓶瓶罐罐用袋子装好,摆在生活垃

圾桶旁边,或者直接扔到公司的绿色垃圾桶里。过期的报刊杂志就卖给

废品收购人员。在办公室,除了正式的文件外,我都是使用单面纸,将

纸张双面打印,或者将单面纸订起来,分给同事们当草稿纸用。出外郊

游或爬山,我会将食品包装袋带走,不给自然环境留下人类使用过的物

质“痕迹”。甚至穿过的旧衣服,我也会将其洗干净打包,寄给西北一

些贫困的家庭,将衣服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作为一名普通市民,这些

行为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致力于将自己的环保观念推广给身

边的朋友和同事。

虽然不十分清楚哪些物资才有回收的价值,但是作为地球的一分

子,我愿意维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因为环境保护是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都是我的家。为了享受到一个整

洁、美好的环境,我会继续“将环保进行到底”!

注:本文为2009年IBM大中华区“有梦想,有行动,让我们开启智慧城市之旅”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

Page 90: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76 177

编后记 《品味蓝色I》在2005年推出,受到热烈欢迎,也引起媒体、客户甚

至是出版社的兴趣。没有想到仅仅是把几年积攒下来的IBM人的随笔编

辑成册,竟然得到那么强烈的反响。这次成功让我们体会到没有什么比

故事和榜样的力量更有感染力。

萌生做《品味蓝色》续集的想法是在2007年8月前后。当时维基互动

网站发起前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员工撰写网络维基小说《IBM的“小

黑”社会》,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细读里面的作品,发现几乎每个人都

十分珍视在IBM的那段职业生涯……“小黑”是当年IBM人对IBM Think-

Pad的昵称,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种怀旧的情怀。当时我们就想,《品味

蓝色》的续集可以和《IBM“小黑”社会》相互呼应,全面展示IBM的文

化魅力。于是我们开始着手准备,在大中华区举行了题为“全球资源,

本地智慧,整合创新,成就客户”的征文比赛,再次得到同事们的热烈

响应和踊跃投稿。不少同事表示愿意把他们的作品刊登在《品味蓝色II》

里,当中不乏面向客户的销售,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与“小黑”时代相比,今天的IBM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务转向

高价值领域,运营向“全球整合的企业”转型,2008年11月提出“智慧的

地球”构想,再次引领变革。而大中华区的员工的人数在短短几年就从

五、六千人增加到两万人。市场的高速发展、员工人数的迅速增加,公司

的文化和氛围似乎也随着“新蓝”的涌入而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做点事情

帮助两万名IBM人了解公司的文化和我们所秉承的价值观,让我们能够坚

定信心,携手共进,是我们做《品味蓝色II》的根本目的。

感谢D.C.、Henry和Gill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支持和信

任。Gill说,“第一本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做续集你们要想清

楚怎样有所突破。”Henry把他与IBM携手41年的故事毫无保留

地分享给我们,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在广州、香港和台湾与员

工在“智慧堂”里面对面沟通。D.C.不仅在他个人博客里分享

了他读《品味蓝色II》的感受,还为本书做序,同时鼓励IBM的

领导团队和更多的“名副其实的IBM人”(Iconic IBMers)可以

在“智慧堂”里与员工分享他们的心得和经验。

正是这些“名副其实的IBM人”(Iconic IBMers)让IBM与

众不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信念让他们在困难的时候

充满信心,在成功的时候居安思危……其实在编辑的过程中我

们就发现,每个成功的IBM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坚持,是打破常规的勇气,是面向未来

的信心。我们期望,在榜样的带领下,我们周围能够涌现更多

的Iconic IBMers!

与第一集不同,这次我们采用网络、电邮和现场互动相结

合的方式,每月推出一个主题,引发员工对特定主题的深入讨

论,及时分享员工的读后感;在推出“有梦想、有行动,共建

智慧的地球”主题时,我们还组织了征文比赛,鼓励员工参与

其中,分享他们的观点。我们收到了几千位员工的热情反馈,

很多人还到网上下载了《品味蓝色I》;不少一线经理写信告诉

我们,说这些榜样的故事对他们年轻的团队产生了积极影响。

176 177

Page 91: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78 179

在此,我们要对36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是你们让IBM的文化能够

星火相传;我们还要感谢所有读者,是你们的热情反馈和鼓励让我们坚

信“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此,我们摘选了部分作者和读者的反馈,

与各位分享—

“我看了所有同事的反馈,很高兴我的分享可以对年轻的同事有所帮助;我

更为高兴的是,Matilda在IBM的秘书岗位兢兢业业40年的经历同样也带给了同事

们宝贵的启迪。”Henry在读了同事们的反馈之后说。

“我希望同事们在读了我的文章之后,能去读我所推荐的书、去看我推荐的

电影,我从它们当中得到很多启发,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意义,相信它们也能同

样帮到大家。”俞伟说。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认为《品味蓝色II》分享了许多我们与客户互动共

创价值的真实故事,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刘绍荣说。

“参与《品味蓝色II》供稿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品味蓝色的过程。一个能让

一批人用这样的激情地去挥洒热血与智慧的百年老店,显然有其深邃的、独特的

魅力。品味蓝色,甘苦自知,与同行者分享。”曾明说。

“每期都看,每次看完都要心潮澎湃一下。通过《品味蓝色II》我了解了更

多,这里有服务公司40年的Henry和M.A.的精彩人生,有老外的中国心,有“科

技大拿”的深邃思想,有总经理、董事长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有普通员工的心

声,这一切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这里有无法抵挡的蓝色魅力!”

—郝庆运,IBM中国开发中心,北京

“这次的主题中有很多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十分贴近我们的生

活,很能引起同样刚加入IBM不久的我的共鸣。非常开心能和IBM大家

庭的兄弟姐妹们,伴随IBM的成长而成长,见证IBM卓越的发展。”

—李威,IBM中国系统与科技实验室,北京

“真诚与专注,投入与奉献——我深深地为老一辈对IBM的情感

感动了,太真诚了!初入社会的我有幸加入IBM,虽然没有对IBM了

解颇深,但是,也感受到了IBM的企业文化以及IBM人身上散发的

Professional的品质。我决定要向老一辈IBM人学习,以自己的热情投

入到工作中来,奉献自己的力量,将IBM的文化融入自身,并将其发

扬光大。”

—田林立,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北京

“之前常常看到关于智慧地球的评论,但总是匆匆一览后还是一

头雾水。今天是一口气读完了本期的《品味蓝色II》,IBM大中华区

领导对于智慧地球的认识确实高屋建瓴,且又深入浅出,令人有醍醐

灌顶豁然开朗之感。我体会最深的是智慧地球的理念体现了对人类、

社会及人民的关怀,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存在对社会的运行效率、经济

环境甚至价值取向的担忧,但个体的力量非常有限,唯有凝聚成变革

的大潮,才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真正的深远的影响,我认为智慧地球理

念正是一个变革大潮的开始。”

—王承东,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武汉

178 179

Page 92: 2010 06 28_2357_savor_the_blue_volume_ii_my

180 181

“感谢《品味蓝色II》设计的这期主题,让我们知道IBM到底为灾区人民做

了些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谢谢你们!”

—郑川川,全球服务执行中心人力资源部,深圳

“一直都很关注《品味蓝色II》的文章,今天尤其被文章感动。同仁对工作

的敬业,对事业的执著,对困难的不屈,睿智的IBM人谱写了一首首激昂的蓝色

之歌。成就客户,也就成就了自我,金融同仁为我们这些职场新兵树立了很好的

榜样。感谢《品味蓝色II》的分享。”

—郑霞锦,IBM中国开发中心,北京

“从D.C.《把握机遇,赢在未来》的文章中,我真正感受到了作为IBM领导

面对机遇时的果断,面对挑战时的勇敢和面对愿景时的勇于追求。我们有着优良

的历史传统,并且后来人一直着力于继承并且发扬这种传统,所以,我们成就了

今天的伟大,也不断创造着世界改变着世界,世界给了我们希望,我们还给世界

一个精彩。”

—张俞, 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深圳

我们编委会的每一位成员,都衷心希望这本并不完美的小书,能够

如一位读者所说—“像一盏小桔灯”,为同事们在前行的路上带来一

点光亮、一点温暖。再次谢谢大家!

《品味蓝色II》编委会全体成员

2010年4月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