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04.22 1519 10 白岩松 把漂亮的输当作成功...

1
这个世界上卖得最多的那道菜,一定不是你最喜欢 吃的,却是你离不开的。我觉得新闻就是天天离不 开的大米,每一顿都没吃多少,但是隔一段时间你 没吃它试试? 白岩松有许多身份:央视名嘴、新闻评论员、记者、主持人以及老师。他 广受欢迎,也因严肃而遭批评。去年底,上海交大出版社推出了《一个人 和这个时代》,在书中,他讲述了从业二十年的经历和感悟。今年4月中 旬他携新书来沪,与观众和读者交流,也从采访者转身为被采访者,与 媒体互动。内容详见正文。这里先插一句:当你近距离接触白岩松的时 候,绝对不会想起汪峰老师。 讲述 Says 2014年是白岩松进入央视的第二十一年。他46岁,已从青年变 成大叔,从小白变成老白。同龄人中,仍在新闻一线的越来越少,而 他表示,会把采访继续下去、把新闻评论继续下去。他更重思想慈 善:“等我70岁的时候,会教出两百多个学生,他们完全可以忘记 我,但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他们是优秀的。” l 唐骋华 l 资料 5 6 1519 10 2014. 04.22 岩松长跑 白岩松热爱体育,圈内外皆知。最近他迷上了长跑,每天都去锻炼,久而久之,连日常 的着装也变得运动起来。有人告诫说:“练长跑,贵在坚持。”他却不以为然:只有面对乏味 与痛苦,才谈得到坚持,“我享受长跑的乐趣,为什么要坚持呢?” 他也不主张当领头羊,为此发明了整套说辞。“你去研究奥运会的长跑比赛,获得冠军 的那个人,不会比赛刚开始就跑在前头。”他的看法是:要处于第一方阵,但别领跑,等前面 的人落后了、受伤了、退赛了,机会就来了。 在央视的诸多名嘴中,白岩松算不上最亮眼。他笑称岁数不如毕福剑、身高不如张 斌、外表不如水均益和鲁健,只能做“央视八哥”,因为他生日在八月份。不过,他始终是 “第一方阵”的要角,不可或缺。他还不遗余力地引荐新人,如被称为“四朵金花”的柴 静、欧阳夏丹、李小萌和张泉灵。“新闻就像长跑,而且是接力长跑,要一棒又一棒地传 导、一次又一次地合作。”第一方阵越强大,效率就越高。 论起来白岩松最擅长短跑。他踢了二十多年球,都是前锋,强调爆发力和冲刺。至 今,他跑百米只需11秒多。可每当做新闻,他就切换至“长跑观念”,“不要在意谁领先,不要 被别人的忽快忽慢所干扰,不要争暂时的第一。” 当然,这不容易。春节期间白岩松收到了大量祝福短信,“马上发财”“马上有钱”“马 上升职”……他有些哭笑不得,“现在的中国人怎么如此急功近利?全是马上!”他玩了把 冷幽默,回复以歌唱家马玉涛的名曲:“马儿啊,你慢些走呀,慢些走”。 白岩松当前的座右铭是“慢慢地活着”。但他又说:“所谓座右铭,就是做不到的事 情。”采访、主持、出书、教书,从忙碌程度看,是慢不下来了。“是很难,但那也得想办法慢 下来。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很多事情,善不善于忙里偷闲。”他的方式是,在没有直播任务 的周六或周日,看一场足球赛,或干脆去踢一场。 漂亮的输 白岩松对足球的热爱由来已久。1985年他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未几,在班级中 拉起了一支球队。1994年为看美国世界杯,他提前把活干完,腾出二十多天专门看比赛。那 些日子他按北美时间作息,“早晨从下午开始”。2002年日韩世界杯,白岩松和刘建宏共同 主持《三味聊斋》,每期邀请一位嘉宾畅谈赛事。 人们发现,他越来越多地在体育节目中露面。2000年直播悉尼奥运会,2001年7月直 播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场景,并于2008年参与了奥运会直播,2010年直播广州亚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干脆把《新闻1+1》改成了《奥运1+1》。 人,确实是白岩松关注的焦点。他推崇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主张:“奥运重 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人生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因此,《奥运1+1》不止聚焦冠 军,更将关怀投向了那些与奖牌擦肩的“失败者”。他牢记着在伦敦奥组委采访时一位先生 的话:“体育会教给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中国人的观念里缺这个。”白岩松认为,由于太渴望胜利,难以接受失败,导致社会 上成功学和厚黑学大行其道。具体到他所处的行业,表现为对收视率近乎执迷的追求。 近来白岩松开始“贩卖”一个新概念:漂亮的输。4月12日下午,他携新书《一个人与这 个时代》造访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作主题演讲。白岩松向学生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 把漂亮的输也当作一种成功呢?”他举例道,大学时代他的班队曾输给一支鱼腩球队,下场 后他整晚痛哭。“很多年后,我已经历无数打击,才明白那场球的珍贵。”这成为他印象最 深的比赛,反倒是那些胜利被逐渐淡忘。 柴静曾在《看见》里提到,有段时间特别无助,白岩松安慰她说:“人们声称最美好的 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此次他向莘莘学子表达 了相同的理念:“漂亮的输是一种财富。” 直播时代 在演讲现场,白岩松亲切又强势。他管学生叫“弟弟妹妹们”,娓娓道来二十多年的从 业经验和人生感悟。随后,他倾听每一个问题,耐心解答,还多次延长提问环节。他临场 反应迅捷,问题抛过来立刻回复,半秒钟的停顿都没有。如果涉及八卦事件,他会直接弹 开:“您自己回答吧,有些文章我是不写的。” 这种气场,当然是千锤百炼而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白岩松负责报道解放军驻港部队的入港全过程。那是他首 白岩松 把漂亮的输当作成功 次参加大型直播,相当于“连亚运会都没参加过,直接奔奥运会去了”。他紧张到夜夜喝 酒、连续失眠。同事们也普遍陷入焦虑。最终,他成为唯一一个获奖的现场记者。他坦 言:“不是做得好,只因错最少。” 当年11月三峡大江截流,他与方宏进共同担任直播总主持人。那一次从现场连线、画 面切换到主持人解说皆流畅、完整。白岩松意识到,大家的“心理关”终于过了。他甚至认 为,这也是整个中国电视直播的转折点,“从此,同行心里就有底了。”直播时代正式降临。 之后,白岩松参与了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非典”、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 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并多次担任神舟飞船发射报道的主持人。长期的直播考验,培养了 他最短时间内直抵事物核心的分析能力。“就给你5分钟,能不能把最精彩的东西挖掘出 来?能不能?”自信日积月累。他最霸气的话是告诉导播:“有任何问题,切给我。” 在此过程中,白岩松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时刻。“我很幸运,那么多重大的新闻事件的直 播,都是我主持的。”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以来,白岩松的人生轨迹就与时代 变迁紧密相连。新书《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即得名于此。他尤感自豪的是,自己在中国新闻 领域所创造的多个第一,起到了推动作用。“门开了,我就会让它越开越大。”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Sep-2019

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4. 04.22 1519 10 白岩松 把漂亮的输当作成功 人app.why.com.cn/epaper/shzk/images/2014-04/22/A10/A10.pdf · 有人告诫说:“练长跑,贵在坚持。”他却不以为然:只有面对乏味

●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很少,这些年发现叫白岩松的人非常多。有

很多白岩松说的那些话,真是好。我曾经采访启功,问老爷子怎么辨别真

迹?他说:“所有写得好的都不是我自己写的。”所以,所有说得好的话都

不是我说的,是其他那些白岩松说的。

●一位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

子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知识分子天生就应

该是从“小我”中能有所跳离、去关注一个时代、忧心忡忡地看到很多问

题,并希望改变它,社会因此也会变得更好的一群动物。

●细节处才有真正的事实。所以,我不认为我是不聪明的,但是我不

认为聪明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聪明人做笨的活儿,最后你才会有智

慧。

●我是一个喜欢开疆拓土的人,接下来还会开,人到中年的时候,不

往上,就容易往下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重新出发的心态。

1519

11

2014.04.22

人物

这个世界上卖得最多的那道菜,一定不是你最喜欢

吃的,却是你离不开的。我觉得新闻就是天天离不

开的大米,每一顿都没吃多少,但是隔一段时间你

没吃它试试?

白岩松有许多身份:央视名嘴、新闻评论员、记者、主持人以及老师。他广受欢迎,也因严肃而遭批评。去年底,上海交大出版社推出了《一个人和这个时代》,在书中,他讲述了从业二十年的经历和感悟。今年4月中旬他携新书来沪,与观众和读者交流,也从采访者转身为被采访者,与媒体互动。内容详见正文。这里先插一句:当你近距离接触白岩松的时候,绝对不会想起汪峰老师。

讲述 Says2014年是白岩松进入央视的第二十一年。他46岁,已从青年变

成大叔,从小白变成老白。同龄人中,仍在新闻一线的越来越少,而他表示,会把采访继续下去、把新闻评论继续下去。他更重思想慈善:“等我70岁的时候,会教出两百多个学生,他们完全可以忘记我,但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他们是优秀的。”

文 l 唐骋华 图 l 资料

5

6

1519

10

2014.04.22

人物

岩松长跑白岩松热爱体育,圈内外皆知。最近他迷上了长跑,每天都去锻炼,久而久之,连日常

的着装也变得运动起来。有人告诫说:“练长跑,贵在坚持。”他却不以为然:只有面对乏味

与痛苦,才谈得到坚持,“我享受长跑的乐趣,为什么要坚持呢?”

他也不主张当领头羊,为此发明了整套说辞。“你去研究奥运会的长跑比赛,获得冠军

的那个人,不会比赛刚开始就跑在前头。”他的看法是:要处于第一方阵,但别领跑,等前面

的人落后了、受伤了、退赛了,机会就来了。

在央视的诸多名嘴中,白岩松算不上最亮眼。他笑称岁数不如毕福剑、身高不如张

斌、外表不如水均益和鲁健,只能做“央视八哥”,因为他生日在八月份。不过,他始终是

“第一方阵”的要角,不可或缺。他还不遗余力地引荐新人,如被称为“四朵金花”的柴

静、欧阳夏丹、李小萌和张泉灵。“新闻就像长跑,而且是接力长跑,要一棒又一棒地传

导、一次又一次地合作。”第一方阵越强大,效率就越高。

论起来白岩松最擅长短跑。他踢了二十多年球,都是前锋,强调爆发力和冲刺。至

今,他跑百米只需11秒多。可每当做新闻,他就切换至“长跑观念”,“不要在意谁领先,不要

被别人的忽快忽慢所干扰,不要争暂时的第一。”

当然,这不容易。春节期间白岩松收到了大量祝福短信,“马上发财”“马上有钱”“马

上升职”……他有些哭笑不得,“现在的中国人怎么如此急功近利?全是马上!”他玩了把

冷幽默,回复以歌唱家马玉涛的名曲:“马儿啊,你慢些走呀,慢些走”。

白岩松当前的座右铭是“慢慢地活着”。但他又说:“所谓座右铭,就是做不到的事

情。”采访、主持、出书、教书,从忙碌程度看,是慢不下来了。“是很难,但那也得想办法慢

下来。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很多事情,善不善于忙里偷闲。”他的方式是,在没有直播任务

的周六或周日,看一场足球赛,或干脆去踢一场。

漂亮的输白岩松对足球的热爱由来已久。1985年他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未几,在班级中

拉起了一支球队。1994年为看美国世界杯,他提前把活干完,腾出二十多天专门看比赛。那

些日子他按北美时间作息,“早晨从下午开始”。2002年日韩世界杯,白岩松和刘建宏共同

主持《三味聊斋》,每期邀请一位嘉宾畅谈赛事。

人们发现,他越来越多地在体育节目中露面。2000年直播悉尼奥运会,2001年7月直

播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场景,并于2008年参与了奥运会直播,2010年直播广州亚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干脆把《新闻1+1》改成了《奥运1+1》。

人,确实是白岩松关注的焦点。他推崇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主张:“奥运重

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人生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因此,《奥运1+1》不止聚焦冠

军,更将关怀投向了那些与奖牌擦肩的“失败者”。他牢记着在伦敦奥组委采访时一位先生

的话:“体育会教给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中国人的观念里缺这个。”白岩松认为,由于太渴望胜利,难以接受失败,导致社会

上成功学和厚黑学大行其道。具体到他所处的行业,表现为对收视率近乎执迷的追求。

近来白岩松开始“贩卖”一个新概念:漂亮的输。4月12日下午,他携新书《一个人与这

个时代》造访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作主题演讲。白岩松向学生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

把漂亮的输也当作一种成功呢?”他举例道,大学时代他的班队曾输给一支鱼腩球队,下场

后他整晚痛哭。“很多年后,我已经历无数打击,才明白那场球的珍贵。”这成为他印象最

深的比赛,反倒是那些胜利被逐渐淡忘。

柴静曾在《看见》里提到,有段时间特别无助,白岩松安慰她说:“人们声称最美好的

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此次他向莘莘学子表达

了相同的理念:“漂亮的输是一种财富。”

直播时代在演讲现场,白岩松亲切又强势。他管学生叫“弟弟妹妹们”,娓娓道来二十多年的从

业经验和人生感悟。随后,他倾听每一个问题,耐心解答,还多次延长提问环节。他临场

反应迅捷,问题抛过来立刻回复,半秒钟的停顿都没有。如果涉及八卦事件,他会直接弹

开:“您自己回答吧,有些文章我是不写的。”

这种气场,当然是千锤百炼而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白岩松负责报道解放军驻港部队的入港全过程。那是他首

思想慈善白岩松出书不算新鲜事。《痛并快乐着》是三十岁男人的自传,《幸福了

吗?》表达了四十岁男人对信仰的追寻。那么《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呢?首先是

野心更宏大。本书为曹可凡工作室策划的“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山之作,试

图将二十年的社会时代史、中国新闻发展史和白岩松的个人成长史“三史合

一”。其次,这种野心产生得顺理成章。

从2009年起,白岩松频繁现身高校,举办讲座。几年来,他到过清华大

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其中,以在耶鲁大

学所做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讲演流传最广。他甚至动过“百所

高校巡回计划”的念头。

“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鼓励他们做梦。”白岩松称此为“思想慈善”。他

认为,做物质慈善的很多,然而当年轻人感到困惑迷惘,能在精神上与之沟通的

人,还太少。他回忆大学阶段,成长不仅来自课堂上,还源于同学间的交流、讲

座的启迪。“即便你不同意演讲者的观点,也会因为反对而有所收获。”

2012年“思想慈善”更进一步——白岩松从北京的三所高校里招了十个研

一学生,办起“新闻私塾”。他每个月上一堂课、每堂课上一天。课后带学生去吃

饭,回回自掏腰包。

白岩松将自己的授课模式归纳为新闻1+1+1。“第一个1是每期会设定一个

主题,我主讲;第二个1是帮助并刺激学生,让他们围绕主题讨论;第三个1是让

他们看些跟新闻有一点关系,又没那么大关系的东西。”他还会推荐三本书,要

求同学们写读书笔记。

“私塾”办了两年多,学生的成熟令白岩松欣慰。今年初他特意增加一名学

生,固定为十一个人。“因为奇数更有利于民主投票。”他所要传递的,超过了单

纯的新闻范畴。

Q=生活周刊 A=白岩松

白岩松把漂亮的输当作成功

做多少写多少,先修行再论学

Q:大家都在热议央视的改版,包括你自己的节目。大方向是什

么?

A:别的节目不归我负责,我只关注《新闻周刊》和《新闻1+1》走向何

方、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觉得今年《新闻1+1》肯定会发生适应这个时

代的变化,我们也正在做。同时,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变化,更有在

结构、管理等方面看不见的变化。

Q:节目定位会发生变化吗?

A:其实我已经不把《新闻1+1》只当作一档电视节目了,我将它理解

成一个在电视上首播的多媒体栏目。随后,它在网上传播,你可以用电脑

看、用手机看,都行。

Q:这是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A: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并不是那样截然的。很多新媒体一出生

就老了,而很多所谓传统的媒体突然间又新生了。那么,什么是新,什么是

老?我觉得大家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去做该做的事情,问问自己:是

不是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去年,在百度的新闻栏目搜索中《新闻1+1》排

名第一。我们没有去推,而只是提供内容。只要做的是有价值的东西,都会

迅速得到新媒体的关注、转发,比如我对东莞市长的访谈。

Q:40岁的时候你给自己写了12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

仰。但现实是,非理性的声音往往盖过理性的声音,严肃的报道往往被

娱乐八卦所淹没,你有没有挫败感?

A :喜欢《简·爱》作者的人永远没有喜欢玛莉莲·梦露的人

多,《简·爱》的作者会有挫败感吗?我没有。新闻就是不断地报道,但究

竟产生没发生改变,不是衡量你该不该做的标准。我已经报道了好几年雾

霾,改变了吗?没改变就不该报道吗?刚开始发出声音也许很微弱,但是当

凝聚了足够多的声音,就会带来改变。这就够了。

Q:你认为在这个时代,严肃的新闻、严肃的新闻主持人处于什么

样的位置?

A:这个世界上卖得最多的那道菜,一定不是你最喜欢吃的,却是你离

不开的。那就是大米。它每天都在,寂寞无闻,但是你从来不会夸大米好

吃,虽然你离不开它。我觉得新闻就是天天离不开的大米,每一顿都没吃

多少,但是隔一段时间你没吃它试试?

Q:这几年有很多主持人离开央视,您怎么看?

A:来来去去都是极其正常的。我们的爷爷奶奶也许从来没有走出过

自己的村庄,但是今天,我们可能天南海北地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央视走

一些人不正常吗?太正常了。我觉得要让一切正常起来,来也正常、走也正

常。对我个人而言,我只关注自己:我还在、我该做什么,其他人不是我应

该谈的。

Q:是什么让你一直留在第一线?

A:因为我的同龄人都被提拔了(笑)。新闻是我的信仰,我依然相信新

闻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次参加大型直播,相当于“连亚运会都没参加过,直接奔奥运会去了”。他紧张到夜夜喝

酒、连续失眠。同事们也普遍陷入焦虑。最终,他成为唯一一个获奖的现场记者。他坦

言:“不是做得好,只因错最少。”

当年11月三峡大江截流,他与方宏进共同担任直播总主持人。那一次从现场连线、画

面切换到主持人解说皆流畅、完整。白岩松意识到,大家的“心理关”终于过了。他甚至认

为,这也是整个中国电视直播的转折点,“从此,同行心里就有底了。”直播时代正式降临。

之后,白岩松参与了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非典”、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

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并多次担任神舟飞船发射报道的主持人。长期的直播考验,培养了

他最短时间内直抵事物核心的分析能力。“就给你5分钟,能不能把最精彩的东西挖掘出

来?能不能?”自信日积月累。他最霸气的话是告诉导播:“有任何问题,切给我。”

在此过程中,白岩松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时刻。“我很幸运,那么多重大的新闻事件的直

播,都是我主持的。”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以来,白岩松的人生轨迹就与时代

变迁紧密相连。新书《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即得名于此。他尤感自豪的是,自己在中国新闻

领域所创造的多个第一,起到了推动作用。“门开了,我就会让它越开越大。”

语录 Talk

《东方时空》《新闻周刊》《新

闻1+1》、国庆周年庆典,央视所

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见证了白岩

松的成长,而在此过程中,白岩

松也见证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

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