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04.22 1519 10 白岩松 把漂亮的输当作成功...

1
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很少,这些年发现叫白岩松的人非常多。有 很多白岩松说的那些话,真是好。我曾经采访启功,问老爷子怎么辨别真 迹?他说:“所有写得好的都不是我自己写的。”所以,所有说得好的话都 不是我说的,是其他那些白岩松说的。 一位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是一个 知识分子。知识分 子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知识分子天生就应 该是从“小我”中能有所跳离、去关注一个时代、忧心忡忡地看到很多问 题,并希望改变它,社会因此也会变得更好的一群动物。 细节处才有真正的事实。所以,我不认为我是不聪明的,但是我不 认为聪明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聪明人做笨的活儿,最后你才会有智 慧。 我是一个喜欢开疆拓土的人,接下来还会开,人到中年的时候,不 往上,就容易往下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重新出发的心态。 1519 11 2014. 04.22 思想慈善 白岩松出书不算新鲜事。《痛并快乐着》是三十岁男人的自传,《幸福了 吗?》表达了四十岁男人对信仰的追寻。那么《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呢?首先是 野心更宏大。本书为曹可凡工作室策划的“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山之作,试 图将二十年的社会时代史、中国新闻发展史和白岩松的个人成长史“三史合 一”。其次,这种野心产生得顺理成章。 从2009年起,白岩松频繁现身高校,举办讲座。几年来,他到过清华大 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其中,以在耶鲁大 学所做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讲演流传最广。他甚至动过“百所 高校巡回计划”的念头。 “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鼓励他们做梦。”白岩松称此为“思想慈善”。他 认为,做物质慈善的很多,然而当年轻人感到困惑迷惘,能在精神上与之沟通的 人,还太少。他回忆大学阶段,成长不仅来自课堂上,还源于同学间的交流、讲 座的启迪。“即便你不同意演讲者的观点,也会因为反对而有所收获。” 2012年“思想慈善”更进一步——白岩松从北京的三所高校里招了十个研 一学生,办起“新闻私塾”。他每个月上一堂课、每堂课上一天。课后带学生去吃 饭,回回自掏腰包。 白岩松将自己的授课模式归纳为新闻1+1+1。“第一个1是每期会设定一个 主题,我主讲;第二个1是帮助并刺激学生,让他们围绕主题讨论;第三个1是让 他们看些跟新闻有一点关系,又没那么大关系的东西。”他还会推荐三本书,要 求同学们写读书笔记。 “私塾”办了两年多,学生的成熟令白岩松欣慰。今年初他特意增加一名学 生,固定为十一个人。“因为奇数更有利于民主投票。”他所要传递的,超过了单 纯的新闻范畴。 Q=生活周刊 A=白岩松 做多少写多少,先修行再论学 Q: 大家都在热议央视的改版,包括你自己的节目。大方向是什 么? A:别的节目不归我负责,我只关注《新闻周刊》和《新闻1+1》走向何 方、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觉得今年《新闻1+1》肯定会发生适应这个时 代的变化,我们也正在做。同时,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变化,更有在 结构、管理等方面看不见的变化。 Q:节目定位会发生变化吗? A:其实我已经不把《新闻1+1》只当作一档电视节目了,我将它理解 成一个在电视上首播的多媒体栏目。随后,它在网上传播,你可以用电脑 看、用手机看,都行。 Q:这是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A: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并不是那样截然的。很多新媒体一出生 就老了,而很多所谓传统的媒体突然间又新生了。那么,什么是新,什么是 老?我觉得大家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去做该做的事情,问问自己:是 不是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去年,在百度的新闻栏目搜索中《新闻1+1》排 名第一。我们没有去推,而只是提供内容。只要做的是有价值的东西,都会 迅速得到新媒体的关注、转发,比如我对东莞市长的访谈。 Q:40岁的时候你给自己写了12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 仰。但现实是,非理性的声音往往盖过理性的声音,严肃的报道往往被 娱乐八卦所淹没,你有没有挫败感? A: 喜 欢《简·爱 》作 者 的 人 永 远 没有 喜 欢 玛 莉 莲·梦 露 的 人 多,《简·爱》的作者会有挫败感吗?我没有。新闻就是不断地报道,但究 竟产生没发生改变,不是衡量你该不该做的标准。我已经报道了好几年雾 霾,改变了吗?没改变就不该报道吗?刚开始发出声音也许很微弱,但是当 凝聚了足够多的声音,就会带来改变。这就够了。 Q: 你认为在这个时代,严肃的新闻、严肃的新闻主持人处于什么 样的位置? A:这个世界上卖得最多的那道菜,一定不是你最喜欢吃的,却是你离 不开的。那就是大米。它每天都在,寂寞无闻,但是你从来不会夸大米好 吃,虽然你离不开它。我觉得新闻就是天天离不开的大米,每一顿都没吃 多少,但是隔一段时间你没吃它试试? Q:这几年有很多主持人离开央视,您怎么看? A:来来去去都是极其正常的。我们的爷爷奶奶也许从来没有走出过 自己的村庄,但是今天,我们可能天南海北地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央视走 一些人不正常吗?太正常了。我觉得要让一切正常起来,来也正常、走也正 常。对我个人而言,我只关注自己:我还在、我该做什么,其他人不是我应 该谈的。 Q:是什么让你一直留在第一线? A: 因为我的同龄人都被提拔了(笑)。新闻是我的信仰,我依然相信新 闻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语录 Talk 《东方时空》《新闻周刊》《新 闻1+1》、国庆周年庆典,央视所 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见证了白岩 松的成长,而在此过程中,白岩 松也见证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 史时刻。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Nov-2019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很少,这些年发现叫白岩松的人非常多。有

很多白岩松说的那些话,真是好。我曾经采访启功,问老爷子怎么辨别真

迹?他说:“所有写得好的都不是我自己写的。”所以,所有说得好的话都

不是我说的,是其他那些白岩松说的。

●一位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

子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知识分子天生就应

该是从“小我”中能有所跳离、去关注一个时代、忧心忡忡地看到很多问

题,并希望改变它,社会因此也会变得更好的一群动物。

●细节处才有真正的事实。所以,我不认为我是不聪明的,但是我不

认为聪明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聪明人做笨的活儿,最后你才会有智

慧。

●我是一个喜欢开疆拓土的人,接下来还会开,人到中年的时候,不

往上,就容易往下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重新出发的心态。

1519

11

2014.04.22

人物

这个世界上卖得最多的那道菜,一定不是你最喜欢

吃的,却是你离不开的。我觉得新闻就是天天离不

开的大米,每一顿都没吃多少,但是隔一段时间你

没吃它试试?

白岩松有许多身份:央视名嘴、新闻评论员、记者、主持人以及老师。他广受欢迎,也因严肃而遭批评。去年底,上海交大出版社推出了《一个人和这个时代》,在书中,他讲述了从业二十年的经历和感悟。今年4月中旬他携新书来沪,与观众和读者交流,也从采访者转身为被采访者,与媒体互动。内容详见正文。这里先插一句:当你近距离接触白岩松的时候,绝对不会想起汪峰老师。

讲述 Says2014年是白岩松进入央视的第二十一年。他46岁,已从青年变

成大叔,从小白变成老白。同龄人中,仍在新闻一线的越来越少,而他表示,会把采访继续下去、把新闻评论继续下去。他更重思想慈善:“等我70岁的时候,会教出两百多个学生,他们完全可以忘记我,但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他们是优秀的。”

文 l 唐骋华 图 l 资料

5

6

1519

10

2014.04.22

人物

岩松长跑白岩松热爱体育,圈内外皆知。最近他迷上了长跑,每天都去锻炼,久而久之,连日常

的着装也变得运动起来。有人告诫说:“练长跑,贵在坚持。”他却不以为然:只有面对乏味

与痛苦,才谈得到坚持,“我享受长跑的乐趣,为什么要坚持呢?”

他也不主张当领头羊,为此发明了整套说辞。“你去研究奥运会的长跑比赛,获得冠军

的那个人,不会比赛刚开始就跑在前头。”他的看法是:要处于第一方阵,但别领跑,等前面

的人落后了、受伤了、退赛了,机会就来了。

在央视的诸多名嘴中,白岩松算不上最亮眼。他笑称岁数不如毕福剑、身高不如张

斌、外表不如水均益和鲁健,只能做“央视八哥”,因为他生日在八月份。不过,他始终是

“第一方阵”的要角,不可或缺。他还不遗余力地引荐新人,如被称为“四朵金花”的柴

静、欧阳夏丹、李小萌和张泉灵。“新闻就像长跑,而且是接力长跑,要一棒又一棒地传

导、一次又一次地合作。”第一方阵越强大,效率就越高。

论起来白岩松最擅长短跑。他踢了二十多年球,都是前锋,强调爆发力和冲刺。至

今,他跑百米只需11秒多。可每当做新闻,他就切换至“长跑观念”,“不要在意谁领先,不要

被别人的忽快忽慢所干扰,不要争暂时的第一。”

当然,这不容易。春节期间白岩松收到了大量祝福短信,“马上发财”“马上有钱”“马

上升职”……他有些哭笑不得,“现在的中国人怎么如此急功近利?全是马上!”他玩了把

冷幽默,回复以歌唱家马玉涛的名曲:“马儿啊,你慢些走呀,慢些走”。

白岩松当前的座右铭是“慢慢地活着”。但他又说:“所谓座右铭,就是做不到的事

情。”采访、主持、出书、教书,从忙碌程度看,是慢不下来了。“是很难,但那也得想办法慢

下来。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很多事情,善不善于忙里偷闲。”他的方式是,在没有直播任务

的周六或周日,看一场足球赛,或干脆去踢一场。

漂亮的输白岩松对足球的热爱由来已久。1985年他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未几,在班级中

拉起了一支球队。1994年为看美国世界杯,他提前把活干完,腾出二十多天专门看比赛。那

些日子他按北美时间作息,“早晨从下午开始”。2002年日韩世界杯,白岩松和刘建宏共同

主持《三味聊斋》,每期邀请一位嘉宾畅谈赛事。

人们发现,他越来越多地在体育节目中露面。2000年直播悉尼奥运会,2001年7月直

播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场景,并于2008年参与了奥运会直播,2010年直播广州亚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他干脆把《新闻1+1》改成了《奥运1+1》。

人,确实是白岩松关注的焦点。他推崇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主张:“奥运重

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人生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因此,《奥运1+1》不止聚焦冠

军,更将关怀投向了那些与奖牌擦肩的“失败者”。他牢记着在伦敦奥组委采访时一位先生

的话:“体育会教给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中国人的观念里缺这个。”白岩松认为,由于太渴望胜利,难以接受失败,导致社会

上成功学和厚黑学大行其道。具体到他所处的行业,表现为对收视率近乎执迷的追求。

近来白岩松开始“贩卖”一个新概念:漂亮的输。4月12日下午,他携新书《一个人与这

个时代》造访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作主题演讲。白岩松向学生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

把漂亮的输也当作一种成功呢?”他举例道,大学时代他的班队曾输给一支鱼腩球队,下场

后他整晚痛哭。“很多年后,我已经历无数打击,才明白那场球的珍贵。”这成为他印象最

深的比赛,反倒是那些胜利被逐渐淡忘。

柴静曾在《看见》里提到,有段时间特别无助,白岩松安慰她说:“人们声称最美好的

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此次他向莘莘学子表达

了相同的理念:“漂亮的输是一种财富。”

直播时代在演讲现场,白岩松亲切又强势。他管学生叫“弟弟妹妹们”,娓娓道来二十多年的从

业经验和人生感悟。随后,他倾听每一个问题,耐心解答,还多次延长提问环节。他临场

反应迅捷,问题抛过来立刻回复,半秒钟的停顿都没有。如果涉及八卦事件,他会直接弹

开:“您自己回答吧,有些文章我是不写的。”

这种气场,当然是千锤百炼而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白岩松负责报道解放军驻港部队的入港全过程。那是他首

思想慈善白岩松出书不算新鲜事。《痛并快乐着》是三十岁男人的自传,《幸福了

吗?》表达了四十岁男人对信仰的追寻。那么《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呢?首先是

野心更宏大。本书为曹可凡工作室策划的“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山之作,试

图将二十年的社会时代史、中国新闻发展史和白岩松的个人成长史“三史合

一”。其次,这种野心产生得顺理成章。

从2009年起,白岩松频繁现身高校,举办讲座。几年来,他到过清华大

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其中,以在耶鲁大

学所做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讲演流传最广。他甚至动过“百所

高校巡回计划”的念头。

“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鼓励他们做梦。”白岩松称此为“思想慈善”。他

认为,做物质慈善的很多,然而当年轻人感到困惑迷惘,能在精神上与之沟通的

人,还太少。他回忆大学阶段,成长不仅来自课堂上,还源于同学间的交流、讲

座的启迪。“即便你不同意演讲者的观点,也会因为反对而有所收获。”

2012年“思想慈善”更进一步——白岩松从北京的三所高校里招了十个研

一学生,办起“新闻私塾”。他每个月上一堂课、每堂课上一天。课后带学生去吃

饭,回回自掏腰包。

白岩松将自己的授课模式归纳为新闻1+1+1。“第一个1是每期会设定一个

主题,我主讲;第二个1是帮助并刺激学生,让他们围绕主题讨论;第三个1是让

他们看些跟新闻有一点关系,又没那么大关系的东西。”他还会推荐三本书,要

求同学们写读书笔记。

“私塾”办了两年多,学生的成熟令白岩松欣慰。今年初他特意增加一名学

生,固定为十一个人。“因为奇数更有利于民主投票。”他所要传递的,超过了单

纯的新闻范畴。

Q=生活周刊 A=白岩松

白岩松把漂亮的输当作成功

做多少写多少,先修行再论学

Q:大家都在热议央视的改版,包括你自己的节目。大方向是什

么?

A:别的节目不归我负责,我只关注《新闻周刊》和《新闻1+1》走向何

方、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觉得今年《新闻1+1》肯定会发生适应这个时

代的变化,我们也正在做。同时,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变化,更有在

结构、管理等方面看不见的变化。

Q:节目定位会发生变化吗?

A:其实我已经不把《新闻1+1》只当作一档电视节目了,我将它理解

成一个在电视上首播的多媒体栏目。随后,它在网上传播,你可以用电脑

看、用手机看,都行。

Q:这是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A: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并不是那样截然的。很多新媒体一出生

就老了,而很多所谓传统的媒体突然间又新生了。那么,什么是新,什么是

老?我觉得大家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去做该做的事情,问问自己:是

不是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去年,在百度的新闻栏目搜索中《新闻1+1》排

名第一。我们没有去推,而只是提供内容。只要做的是有价值的东西,都会

迅速得到新媒体的关注、转发,比如我对东莞市长的访谈。

Q:40岁的时候你给自己写了12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

仰。但现实是,非理性的声音往往盖过理性的声音,严肃的报道往往被

娱乐八卦所淹没,你有没有挫败感?

A :喜欢《简·爱》作者的人永远没有喜欢玛莉莲·梦露的人

多,《简·爱》的作者会有挫败感吗?我没有。新闻就是不断地报道,但究

竟产生没发生改变,不是衡量你该不该做的标准。我已经报道了好几年雾

霾,改变了吗?没改变就不该报道吗?刚开始发出声音也许很微弱,但是当

凝聚了足够多的声音,就会带来改变。这就够了。

Q:你认为在这个时代,严肃的新闻、严肃的新闻主持人处于什么

样的位置?

A:这个世界上卖得最多的那道菜,一定不是你最喜欢吃的,却是你离

不开的。那就是大米。它每天都在,寂寞无闻,但是你从来不会夸大米好

吃,虽然你离不开它。我觉得新闻就是天天离不开的大米,每一顿都没吃

多少,但是隔一段时间你没吃它试试?

Q:这几年有很多主持人离开央视,您怎么看?

A:来来去去都是极其正常的。我们的爷爷奶奶也许从来没有走出过

自己的村庄,但是今天,我们可能天南海北地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央视走

一些人不正常吗?太正常了。我觉得要让一切正常起来,来也正常、走也正

常。对我个人而言,我只关注自己:我还在、我该做什么,其他人不是我应

该谈的。

Q:是什么让你一直留在第一线?

A:因为我的同龄人都被提拔了(笑)。新闻是我的信仰,我依然相信新

闻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次参加大型直播,相当于“连亚运会都没参加过,直接奔奥运会去了”。他紧张到夜夜喝

酒、连续失眠。同事们也普遍陷入焦虑。最终,他成为唯一一个获奖的现场记者。他坦

言:“不是做得好,只因错最少。”

当年11月三峡大江截流,他与方宏进共同担任直播总主持人。那一次从现场连线、画

面切换到主持人解说皆流畅、完整。白岩松意识到,大家的“心理关”终于过了。他甚至认

为,这也是整个中国电视直播的转折点,“从此,同行心里就有底了。”直播时代正式降临。

之后,白岩松参与了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非典”、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

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并多次担任神舟飞船发射报道的主持人。长期的直播考验,培养了

他最短时间内直抵事物核心的分析能力。“就给你5分钟,能不能把最精彩的东西挖掘出

来?能不能?”自信日积月累。他最霸气的话是告诉导播:“有任何问题,切给我。”

在此过程中,白岩松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时刻。“我很幸运,那么多重大的新闻事件的直

播,都是我主持的。”从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以来,白岩松的人生轨迹就与时代

变迁紧密相连。新书《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即得名于此。他尤感自豪的是,自己在中国新闻

领域所创造的多个第一,起到了推动作用。“门开了,我就会让它越开越大。”

语录 Talk

《东方时空》《新闻周刊》《新

闻1+1》、国庆周年庆典,央视所

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见证了白岩

松的成长,而在此过程中,白岩

松也见证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

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