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27
201410-1204 《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 正式出版 長焦天文攝影 DC仔更勝一籌 追尋烏托邦 尋找別的地球

Upload: sharon-so

Post on 08-Dec-2015

5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9 download

DESCRIPTION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TRANSCRIPT

Page 1: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2014年10-12月04

《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正式出版

長焦天文攝影DC仔更勝一籌

追尋烏托邦 尋找別的地球

Page 2: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目錄3 會長的話4 編者的話6 會員通訊10 《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編者的話12「星夢留痕」後記 胡偉盛

16 我想.星空 胡曉思

18 我想.星空2 陳柱光

20 Interview with Shaw Prize Winners – Astronomy in 201224 長焦天文攝影DC仔更勝一籌 Eric Ng, Florence Leung

30 天鵝座的瑰寶 梁威恆

32談《中國國家天文》的譯文 林景明

33 蝴蝶效應 Bill Yeung34 記觀摩IPS澳門國際球幕節2014 林曉怡

36 Camping at Cheung Chau Phoebe Shing38 A public seminar in Space Museum Sion Chan40 有「天狗食月」嗎?

42 耀變體的光學及射電觀測工作 梁振聲

44 太陽在空間怎樣運動? 朱永鴻

46 昂平 Herman Yeung

48 尋找別的地球(一) 李偉才

50 入會申請表格51 工作人員名單及通訊資料

追逐耀變體

本期專題

談天閣

天文Q & A

香港星空

尋找別的地球

重點推介

P.20 Interview with Shaw Prize Winners

P.24長焦天文攝影DC仔 更勝一籌

P.34記觀摩IPS澳門國際 球幕節2014

封面:

廖生在加州家

中後院設置的

25cm馬克蘇

托夫望遠鏡及

高橋160-P 赤道儀

3

會長的話 楊光宇

各位 HKAS 會員

今年四月本會顧問慶齊先生離開了我

們,廖生為本地業餘天文界之先驅,對香港

天文普及的貢獻和付出,不少天文同好都耳

熟能詳;而廖生強調「不要觀而不測、測而

不錄」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不少本地天文同

好。為紀念廖慶齊先生,本會籌備多月,出

版了《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一

書,全賴本會創會會員吳鴻章先生帶領統籌

及由劉佳能先生及陳琬內小姐分別擔任編輯

及設計排版等工作,付出了數以百小時計的

時間及精力完成;同時很感謝朱永鴻及吳偉

堅擔任資料統籌及整理,對廖生的過去作完

整的記錄。全書共收錄合共有十多位廖生學

生及朋友撰寫悼念文章,還有廖生天文攝影

相集及用過之天文儀器相集,某些珍貴圖片

更是首次公開。每位會員可以到會址免費索

取一本。我們亦計劃把本書寄贈圖書館、各

合作機構及友好天文團體。就以這本紀念書

籍,讓我們緬懷這位天文前輩的一代風華。

感謝多位熱心會員贊助部分印刷費用。

中國古語說得好:「三十而立,四十

不惑」,又說:「人生有幾多個十年?」的

確,40年真是一個不短的日子,今年,剛好是香港天文學會成立40週年的日子。由1974年成立至今,全賴一班創會會員、歷屆會長、委員

和一大班熱心工作人員,貢獻自己寶貴的私人

時間,去推廣天文和建設學會,才有今天的香

港天文學會!在此先向他們致謝。

本會分別於1985年及1997年與香港太空館合作編著《彗星》一、二版後,今年七

月,再度攜手合作推出由本會13位新舊極具份量的資深會員重新撰寫之《彗星》第三

版,由太空館負責專業編輯工作及出版,在

此感謝教育部部長吳偉堅先生及本會資深會

員朱永鴻先生擔任內容統籌,有關會員優惠

請留意會務部通訊。

今年,是「同一片星空」兩岸四地天文

科普峰會十周年,9月5日,很高興本會前會長梁淦章先生代表香港出席北京會議,詳盡

介紹過去十年在香港光污染下如何推廣天文

及作出貢獻。

Page 3: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今期會訊是本屆最後一期,趁此機會,

謹代表學會,向一眾過去一年為學會盡心盡

力的義工致謝。8月23日學會舉行了四十週年生日晚宴,逾百位同好出席,很高興一眾創

會會員聚首一堂,分享過去四十年喜與樂;

同時很榮幸本會顧問楊綱凱教授、楊健明教

授、林超英先生撥冗光臨指導;及一眾合作

機構和友好天文團體派代表出席;在此特別

鳴謝資深會員翟志區及百色樂團的精彩天文

爵士樂表演助慶。

40週年晚宴成功舉行,全靠一大班工作人員的努力,包括Suman,Eric,Dennis,Kar Ming,CL Chan,Pauline,Crystal,Maggie,Karen,Lumhiu,Moomi,Anson,Raymond Tong,LCS,阿壹,Hilda,Alex 等等(若有遺漏請見諒。)

廖生的紀念書籍終於出版了,要知道這

本書由籌備到成書的經過,便要看《香港普

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編者的話。本會預

留了部分書籍送給會員,要知道具體安排,

便要留意委員會通訊。這十多年來,天文攝

編者的話 劉佳能

影的器材和技術有著革命性的發展,一枝小

口徑望遠鏡加一部家用的數碼相機,已經能

夠拍攝出精美的天文照片,想了解當中的技

術要素,請看吳偉堅和梁麗妍的有關文章。

4

Page 4: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會員通訊

6 7

「秋季星空露營樂」觀星營

天文公園位於西貢萬宜水庫西壩的創興水上活動中心旁,全場約1200平方米,分為天文研習、肉眼觀測和望遠鏡觀測三個區域。公園內有介紹中國古天文儀器的展品,舒適的觀星座位

和基本觀測設施。當晚入夜後會有導師指導觀星及天文攝影。營地設施包括借用地蓆、睡袋及

4人露營帳幕,大家可以輕輕鬆鬆享受露營樂趣,舒舒服服欣賞天上繁星。

日期 2014年 10月25至26日(星期六至日)

地點 西貢創興水上活動中心及天文公園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Space/Astropark/

營地設施 熱水供應、洗手間、浴室、地蓆、睡袋、4人露營帳幕及示範基本紮營技巧

營地活動 射箭

費用 會員$80;會員親友$150 包括BBQ晚餐、宿費及借用露營用品(4人露營帳幕、及示範基本紮營技巧)

名額 40人

集合時間 2014年10月25日下午2時15分(接駁車2 時30分開車,只此一班,逾時不候)

集合地點 西貢鄧肇堅運動場停車場

離營時間 2014年10月26日約上午12時30分(由創興水上活動中心乘接駁車回西貢市中心)

報名時間 2014年9月15至20日(會員優先報名)2014年9月21日至10月25日(公開報名)

報名方法 1.報名網頁:http://goo.gl/qvwyU0 或2.把中英文姓名姓名、性別及聯絡電話,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主旨請註明〔20141025camp 報名〕或3.致電8206-2604報名熱線。報名後要收到工作人員電話/電郵/SMS短訊回覆,才正式確認報名。如在報名後三天仍未收到通知,請主動以電郵方式向本會工作人員查詢。

繳費方法 報名確認後,請在一星期內將營費存入香港天文學會匯豐銀行帳戶,帳號

561-809385-838,再在入數紙寫上「20141025camp、聯絡人姓名及聯絡電話」,傳真至27152345;或將入數紙轉化成數碼照片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另外,活動當日請帶備入數紙正本以便工作人員核對。查詢: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主旨請註明〔20141025camp〕或致電本會電話錄音25474543留言。

備註 (1)參加者請自備宵夜及早餐

(2)請自備防蚊用品、星圖、紅光電筒、地蓆及個人物品

(3)留意活動當日天氣,攜帶足夠保暖衣物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香港天文學會第四十一屆會員大會

2014年會員週年聚餐

日期 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2:15pm~6:00pm

地點 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7樓727室

日期 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6:30pm~9:30pm

地點 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3樓「豐膳」西餐廳

費用 自助餐,成人$250,小童(3-11歲)$170

報名 請在此表單報名:http://goo.gl/Ibae0q報名後要收到工作人員回電話或電郵給閣下才能正式確認

報名

繳費 在確認報名後,請在一星期內將聚餐費用存入「香港天文學

會」匯豐銀行帳戶,帳號:561-809385-838,再把入數紙寫上「聚餐、姓名、聯絡電話」,傳真至2715-2345或將入數紙轉化成數碼照片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最新活動預告消息可瀏覽學會討論區/天文活動版

http://forum.hkas.org.hk/forum-9-1.html 稍後公佈的活動詳情,如有更改將以學會網頁公佈為準。

查詢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或致電25474543(電話錄音)留言。

訂於2014年10月26日(星期日),假座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7樓727室舉行,敬請會員珍惜你的權利,準時出席會員大會。

會員大會後設有會員週年聚餐,主題為韓式國際海鮮自助晚餐,讓各會員聚

首一堂,交流心得及暢談近況。

Page 5: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會員通訊

8 9

「塔門露營樂」觀星營秋高氣爽的天氣、雲量最少的季節!你願意自攜地蓆、睡袋及露營帳幕跟大家出發嗎?

入夜抬頭望向天邊,是銀河?是星星?是雲霧?令人有無限的想像。飛馬座、仙女座、仙

王座、仙后座、鯨魚座、英仙座又令你著迷。星雲、星系、星團、人造衛星更令你讚嘆。獅子

座流星雨在11月18日,想睇就要靠你的運氣了﹗

輕輕鬆鬆享受露營樂趣,舒舒服服欣賞天上繁星,自由自在,體驗大自然。每一位也可享

受得到!

日期 2014年11月15至16日(星期六至日)

地點 塔門(http://www.tapmun.hk/)

營地設施 大草原一片及公廁一座

(塔門碼頭附近有士多可補給飲料及小食)

(參加者必須自攜地蓆、睡袋及露營帳幕)

費用 會員$20(觀星指導)

名額 40人

集合時間 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時15分

集合地點 黃石碼頭(乘2時35分船班往塔門,逾時不候)

離營時間 2014年11月16日約上午12時30分

報名方法 2014年10月20至11月15日(只限香港天文學會會員)1.報名網頁: http://goo.gl/Yqp93N 或2.把中英文姓名、性別及聯絡電話,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主旨請註明〔20141115camp 報名〕或3.致電8206-2604報名熱線。報名後要收到工作人員電話/電郵/SMS短訊回覆,才正式確認報名。

如在報名後三天仍未收到通知,請主動以電郵方式向本會工作人員查詢。

電本會電話錄音25474543留言

繳費方法 報名確認後,請在一星期內將營費存入香港天文學會匯豐銀行帳戶,帳號

561-809385-838,再在入數紙寫上「20141115camp、聯絡人姓名及聯絡電話」,傳真至27152345;或將入數紙轉化成數碼照片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另外,活動當日請帶備入數紙正本以便工作人員核對。

備註 (1)參加者請自備晚餐、宵夜及早餐

(2)請自備防蚊用品、星圖、紅光電筒、地蓆及個人物品

(3)留意活動當日天氣,攜帶足夠保暖衣物

(4)必須自攜地蓆、睡袋及露營帳幕

雙子座流星雨觀星營

每年12月是雙子座流星雨的活躍期,今年預計高峰期將於香港時間12月15日0時24分出現,估計會受午夜開始東昇的月光影響,但已算是今年有較好觀測條件的流星雨。你知道流星

雨的成因嗎?導師在講座中會一一為您解答,更會教你如何欣賞流星雨。多位資深天文導師亦

會帶備天文望遠鏡教你觀賞星空。

令人有無限想像的冬季星座,令你著迷的星團、神秘的木星。秋去冬來,雖然寒意漸濃,

但星空卻因冬季星座的登場而熱鬧起來。大家熟悉的獵戶座、金牛座、雙子座以及明亮奪目的

天狼星將早早高掛於12月的夜空,冬季銀河中的珠寶,著名的獵戶座大星雲、壯麗的英仙座雙

星團、「應節」的聖誕樹星團、形狀趣怪的貓頭鷹星團、詭異的墨西哥跳豆星團……等等數之

不盡的深空天體,在等著各同好細意鑑賞!12月亦是香港雲量較少、最適合觀星的月份之一,無論你是初學者或是有觀星經驗的朋友,我們都歡迎你參加!

日期 2014年12月13至14日(星期六至日)

地點 大嶼山紅十字會石壁營

費用 會員$200;會員親友$250;非會員$300(費用包括:晚餐、消夜糖水、早餐、宿費)

名額 52人

集合時間 2014年12月13日下午3時30分(敬請準時,逾時不候)

集合地點 港鐵東涌站B出口恆生銀行

離營時間 2014年12月14日約上午11時

報名日期 2014年10月27至11月4日(會員優先報名)2014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公開報名)

報名方法 1.報名網頁:http://goo.gl/astwQy 或2.請把(中英文姓名、性別及聯絡電話)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主旨請註明〔20141213Camp報名〕或3.致電8206-2604報名。報名後要收到工作人員以電話/電郵/SMS短訊回覆,才正式確認報名。

如在報名後三天仍未收到通知,請主動以電郵方式向本會工作人員查詢。

繳費方法 報名確認後,請在一星期內將營費存入香港天文學會匯豐銀行帳戶,帳

號561-809385-838,再在入數紙寫上「20140426camp、中英文姓名及聯絡電話」,傳真至27152345;或將入數紙轉化成數碼照片並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另外,活動當日請帶備入數紙正本以便工作人員核對。

備註 (1)請自備防蚊用品、星圖、紅光電筒、地蓆及個人物品(2)留意活動當日天氣,攜帶足夠保暖衣物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Page 6: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編者的話

劉佳能

緣起

年初知道廖慶齊先生病重,心情很是沉重。4月底噩耗傳來,學會同仁想到出版一本刊物,紀念這位為香港普及天文發展建樹良多、雖早已移居外地卻仍心繫香港的前輩。於是大

家聯絡了廖先生的家人、好友、學生、舊同事等,盡量蒐集有關廖先生生平的資料和照片,

加以整理,希望藉着一本刊物,重現廖先生和香港天文發展數十年間的一些片段。除了廖先

生的傳記,各人亦以文章悼念和回顧與廖慶齊先生由相識到交往的事跡。最初這刊物只包括

傳記和悼念文章,但廖先生多年來拍攝了大量精美的天文照片,惟終其一生,連一本著作也

沒有留下來,實在非常可惜,於是我們在本書加入廖慶齊先生天文攝影集。最終這紀念刊物

分為三部分:廖慶齊先生傳記、悼念文章、天文攝影集。刊物出版後,香港天文學會會向香

港圖書館捐贈一批樣書,讓市民大眾能夠從圖書館借閱,讓這本刊物流傳下去。

製作規格

最初的規劃,這僅是一本加厚版的《會訊》特刊,但當齊集了所有稿件,我們知道這必

須獨立成書了,而且當廖先生的天文攝影集修改至第六稿後,篇幅已經佔了全書120頁的一半,不但收錄了那些陪伴了廖先生大半生的天文儀器,還收錄了由他20多歲至人生最後歲月(2012年9月)所拍攝的天文照片,朱永鴻先生更為攝影集每張照片加上中英對照的文字介紹,有些甚至需要從十多年的電郵紀錄中抄寫整理而來,非常難得。具備這個分量的內容,

我們認為必須把製作規格進一步提升為硬皮精裝才能匹配。

語言、資料查證、「上水村」

本書作者眾多,基於各人書寫習慣,文章分別以英文或中文寫成,插圖則大部分採用中

英對照,以方便中外人士閱讀。書中大部分照片年代久遠,部分更翻拍自書刊、幻燈片,效

果欠佳,需要做大量修葺及修復工作。在資料查證上,雖然我們已經力求準確、反覆核實,

但相信本書仍不免有些錯漏,現在這個面貌已經是我們盡了最大努力的成果。本書的天文照

片,不少拍攝地點為「上水村」,其實那只是通俗稱謂,地圖沒有標示。上世紀 80 年代以前,上水有廖姓大家族聚居在一處叫「廖廬」的地方,這是廖先生的故居,天文照片提到的

拍攝地點 Sheung Shui Village(直譯為上水村)便是這裏。

 

天文愛好、家國情懷

從廖先生寫給愛侶Julia(後來的廖太太)的兩頁情書,我們認識到廖先生自學天文、在香港做天文推廣的動力不僅來自興趣,原來深藏着一份國家民族的情懷;由他執筆的彗星觀

測文章,他更親自告訴讀者,超過半世紀以前,從外國進口一枝天文望遠鏡是何等艱鉅的事

情,會受到海關和警察的種種留難;文章《在羅師的日子》,廖先生在羅富國教育學院的

舊同學口述:「考試中途,他(廖先生)向講師請求離場數分鐘,拍攝難得一見的日食,講

師不允許,這同學說就算考試不合格也要離場……他對我說,他(指廖先生)選擇了孤寂的

事業──深夜獨自觀看一顆幾十年甚至百年出現一次的星體。」文中那種對天文的狂熱與執

着,表露無遺!

側寫出一頁香港天文歷史

包括廖先生兒子在內,本刊物共收錄了15 位人士寫下的悼念文章,寄託哀思之餘,其實每位作者都為香港業餘天文發展史貢獻了一塊拼圖。讀者會看到廖先生從中學校長被借調到

當時的市政局籌建香港太空館、看到香港業餘天文學會的創立、看到這新創立的學會與籌建

中的太空館合作舉辦一系列大型天文推廣活動、看到港大校外課程部天文班的學員如何組成

了坐井會,甚至連澳門業餘天文學會的創立,都與廖先生有着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在此,編

者亦補上一張拼圖:上世紀 70 年代有一本雜誌名《科技世界》,香港業餘天文學會核心成員曾擔任該雜誌的天文顧問,1978 年並協助該雜誌籌組天文小組,最終天文小組於 1980 年註冊成為本港第三個公開天文會社香港觀天會,編者正是其創會會員。閱畢本書,讀者大概會明

白為甚麼廖先生擁有「香港天文之父」的稱譽。

天文攝影集

本圖集分為儀器、彗星、月球、行星、太陽、深空天體、數碼天文攝影七大項,收錄了

廖先生最為人認識的天文儀器,從1957至2012年拍攝的天文照片,照片大致上以時序排列。由於所有照片的菲林已經遺失,絕大部分菲林照片和數碼照片的檔案亦很細小,不適合印刷

用途,在編排這圖集的過程遇到不少障礙,我們只能從種種限制中挑選出廖先生在各個範疇

最具代表性的照片。為了忠於原作,除了因照片破舊、變色等原因需要用電腦修葺外,天文

照片的方位、雜訊、光暗、反差、顏色、飽和度等等均沒有改動。部分照片更刻意保留邊框

和上面的拍攝資料,以反映廖先生的個人風格。

孤獨的承擔

從無到有,開拓從來是困難的,廖先生「選擇了孤寂的事業」,不但追求個人的進步,

在其影響下香港民間天文團體一個接一個出現,更為香港人建造了太空館。回想 1982 年 9 月,第二屆香港天文大會的一個籌備會在香港太空館演講廳舉行,廖先生時任太空館館長,

以「香港天文界的回顧與前瞻」為題演講,當中有一句說話非常震撼:「……香港還有 500 萬人需要我們做天文普及工作!」這番說話一直影響着一個小朋友的成長。年紀漸長後編者

才認識到這份過人的氣概便叫「承擔」!

編輯的理想,是所編輯的書籍能夠存世,毫無疑問,這便是一本存世的書籍。謹以此獻

給天上的廖前輩!

10 11

Page 7: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星夢留痕」後記

紀念香港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

胡偉盛

2014年7月6日上午10時,筆者在太空館演講廳參加了一個由香港太空館

及香港天文學會舉辦,名為「星夢留痕」紀念香港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

的座談會。

吳鴻章先生主持座談會並會同其他講者詳細講述了廖先生的生平、天文

成就,治學精神、哲理和日常趣、逸事。其中前館長葉賜權先生提出了一個

饒有趣味的問題引起筆者的注意,但礙於當日時間所限未能及時回應,那只

好往後通過文字來提出自己的想法。

會上,葉先生提出:為甚麼太空館可以「力壓群雄」脫穎而出,成為香

港第一個擁有獨立固定場所的博物館?(大概意思)筆者認為這個事實絕非

偶然,當中雖然帶有一點點偶然的成份,但其結果是必然的,而且是必然的

成份大大地重於偶然,原因有三點:

一,廖先生突出的天文成就確立了他在香港天文學術界的權威地位及

使天文界在香港樹立起一面亮麗的旗幟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貢獻。當人們提及

香港天文界誰最具代表性時,很自然地就會想起廖先生。他能夠取得這樣驕

人的成就跟他嚴謹、細緻、鍥而不捨的治學精神和毅力分不開,也同時包含

令人羨慕及無法複製的因素。比方在現今的香港,我們的天文新進豈能像廖

先生開啟他的天文活動的黃金時期那樣擁有一片令人艷羨的漆黑清澈的天空

呢?同樣,我們的天文同好又豈能像廖先生那樣擁有充足的空間穩定地裝置

令人垂涎三尺的天文儀器呢?今天一個普通香港人儘管擁有家財千萬,有能

力購置較理想的居所已經十分不容易,在此時此刻的這裡要求同時要有一個

理想觀察環境又談何容易呢?呵呵!我們的同好更多的是「與鏡同眠」。廖

先生終其一生,無論在家庭或工作上都為他的天文使命提供了無限的支持和

方便,好使他趕及在香港從整個客觀形勢,環境變遷前成就了他的天文事業

及歷史使命。廖先生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命運揀選了他成為香港

天文事業的拓荒者。

二,如果說廖先生在香港天文界的成就、形象和地位異常突出的話,倒

不如說香港其他各個文化學術團體或界別,不管其內部或者是外界,都是各

路「諸侯」群起雲集,大家旗鼓相當,平起平坐,就是獨缺一位領軍式的人

物,沒有誰可以脫穎而出從中驀然冒起。或者有人說:香港大學不是有一位

國學泰斗饒宗頤教授嗎?然而有誰看見過國學博物館呢?如此這樣更加突顯

出廖先生的個人形象,為往後爭取建館隱藏著成功的契機。

三,廖先生遇上當時的市政局主席沙利士爵士,屬於幸運的機遇。沙

利士爵士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頗為支持本土文化的官員,而廖先生出身香港

第一學府,之後在第一品牌中學任教,這些條件都增強他的名牌效應,而廖

先生個人還有一個優點,他長袖善舞,善長交際,這是其他文化人所望塵莫

及。以上所有有利的因素組合在一起,香港太空館成為本地第一個擁有獨立

固定場所的博物館便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最後,筆者謹藉二十八個字表達對廖先生的尊敬和悼念:

星海縱橫七十年,窺伺星河數萬千;(「數」念數一數二的數,不念數

目的數)

天澄夜寂巡星客,魂化春風沐新賢。

胡偉盛寫於七月

12 13

Page 8: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各位會員:

紀念廖慶齊先生的刊物已經出版了,正式書名為《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刊

物得以短時間內完成,非常感謝廖先生家人及朋友們提供珍貴資料和圖片,亦感謝學會會員

全力義務執行繁重的編輯和設計排版工作,更多謝各方友好慷慨解囊贊助印刷費用,使學會

財政壓力大大減輕。

廖慶齊先生桃李滿門,一生熱愛天文,事事精益求精,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其天文攝影

作品成就卓越,在國際上享負盛名,由他播下的種子,更早已開花結果,其學生們繼續為普

及天文而努力。

這紀念刊物以硬皮精裝製作,會送贈予廖先生親友、學界、圖書館、天文團體、合作機

構。全書內容亦會以PDF版本放在互聯網上讓公眾閱覽,希望藉此讓更多人認識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

本會會預留部分書籍贈予會員,由於數量有限,凡於2014年10月1日前持有有效會籍者將會優先獲得分配,其餘申請將列入候補名單。每位會員只限預留一本,先到先得,送完即

止。由於紀念刊物以精裝製作,重量接近一公斤,故不會提供免費郵遞服務,成功預留刊物

的會員,須親自到本會辦事處領取。

申請預留《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

表格(Ref:2014LIUmbook)傳真:27152345

接受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

由於數量有限,凡於2014年10月1日前持有有效會籍者將會優先獲得分配,其餘申請將列入候補名單。每位會員只限預留一本,先到先得,送完即止。登記後,須收到工作人員以電話/電

郵/SMS 短訊回覆,才確認成功預留。

取書方法:成功預留紀念刊物的會員,必須於2014年12月31日以前親自到本會辦事處取書,逾期作廢,餘額將撥作其他用途,香港天文學會保留最後決定權。

會員姓名 會員編號

聯絡電話 會籍到期日

14 15

鳴謝 廖慶齊先生

好友及熱心會員贊助

書籍部分印刷費用

黃石晃

吳鴻章

鄧銳禎

吳偉堅

劉育港

梁淦章

楊光宇

接受申請預留日期2014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

申請預留方法:

1. 請在右列網址填寫預留表格:http://goo.gl/rv4shF 或

2. 致電25474543(本會24 小時電話錄音服務),提供會員姓名、會員編號和聯絡電話或

3. 填寫右頁預留《香港普及天文先驅廖慶齊先生》表格,然後傳真至2715 2345或傳送至電郵[email protected](主旨請註明〔2014LIUmbook〕)

登記後,須收到工作人員以電話/電郵/SMS 短訊回覆,才確認成功預留。

取書方法:成功預留紀念刊物的會員,必須於2014年12月31日以前親自到本會辦事處取書,逾期作廢,餘額將撥作其他用途,香港天文學會保留最後決定權。

查詢: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主旨請註明〔2014LIUmbook〕或致電本會電話錄音 2547 4543 留言

香玲瓏

孫蔓薇

羅文相

梁家明

潘德新

葉賜權

Page 9: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2014年7月28日

我想.星空 胡曉思

初中時,我看到美麗絕倫的星雲圖片,不禁驚歎浩瀚宇宙所蘊含的美,

那份美實在讓我激動澎湃、內心熾熱。自此,我很想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甚

至十分渴望以研究天文作為我的終身事業。我開始借閱相關書籍,又觀看有關

天文的電視節目,奈何當時的我沒有太多物理知識,天文理論對我來說太艱深

難懂;記性不好使我更難牢記讀過的天文知識。我不甘心,父親卻告訴我別心

急,提醒我我還小呢。追尋天文知識的夢,因此被我擱在心中的某處。

雖然我後來繼續參加和天文有關的活動,包括講座、課程等,然而我開

始意識到自己不如同齡同好般努力,所認識的很少,很多知識都不懂。我曾

因此而感到困惑和落淚:我是否不夠聰明去接觸天文?難道我不是真的喜歡

天文?我的熱情在減退?難道我已忘了天文和星空帶給我的震撼,忘了我的

「初心」?我無法回答自己,只是為此而感到莫大悲傷。

我帶著悲傷,去尋找答案。而我就在今屆的學界天文營中找到了。

整個學界天文營令我十分難忘,活動類型豐富。有天文講座、水上竹

筏、太陽觀測、和天文有關的野外定向、天文問答比賽以及和天文有關的小

遊戲,而觀星營當然少不了夜間觀星活動。我在這三日兩夜裏過得非常充實

愉快,實在有勞籌辦和策劃者的付出和努力,加深我對天文的認識和熱愛,

而其中有兩項活動更令我無比深刻。

資深天文學會會員李偉才博士在講座中分享自己幾十年來的觀星歷程,

帶我走進前輩的天文世界。他在講座中提到自己如何接觸到天文,後來不斷

閱讀天文書籍和觀星,以增進自己有關方面的知識。李博士小學6 年級已把兒童圖書館的天文書看完了,「轉戰」成人圖書館,尋找更多和天文有關的

書籍,而大部分皆為英文書籍。他當時更因為想學習觀星,寄信到皇家香港

天文台(現香港天文台)索取該月的香港星圖。這份對天文的熱忱和努力,

讓我看到一個天文愛好者為天文的付出,更讓我不禁自慚形穢。

曾經,我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天資不好,沒有盡力追求知識、博覽群書,

以致知識淺薄。然而前輩以個人經歷提醒了我,能力絶不會是懶惰的理由、放

棄的藉口;你有多熱愛,你的熱誠就能帶你走得多遠。或許我應該給自己多一

點信心,如果未奮鬥先放棄,我便會失去了欣賞星空的機會。這次講座使我反

躬自省,就像電影中的金句那樣,「為了理想,我可以去到幾盡?」

更讓我難忘的是晚上的觀星活動。我以前曾參加過數個天文營,亦有觀星活

動,但每次天公都不做美,要不是下雨便是多雲或有煙霞。這次學界天文營亦不

例外,第一天晚上多雲,亦有驟雨。第二天我不抱期望,意想不到的是晚上竟奇

蹟地放晴,澄淨的夜空呈現在我們眼前。雖然說不上滿天星星,但相較在嚴重光

污染影響下的市區,那晚的星空亦算震撼。我依稀看見銀河高掛在天頂的位置。

夏季大三角、天鷹座、天琴座、天鵝座、人馬座、天蠍座、飛馬大四方……星空

實在美得叫人心慌,我怕過了今天我就再也看不見這樣美的天空了。

我躺在靜靜的夜空下,看著星空,頭一次那般仔細真誠地欣賞它的美,

內心不自覺地落下了淚珠。大概是星空太寧靜,叫我忘掉腦海中的煩亂,讓

我變回了小孩,平靜地、無憂無慮地躺在夜空懷裏……我悲哀起來,愈發內

疚。以前的我實在浪費了太多光陰和心思,只是空說自己喜歡天文,卻沒有

好好地去愛天文、擁有天文。這時的夜空溫柔地撫摸著我的臉,像是在安撫

我的憂傷。我深深地被這廣大而深邃的星空吸引了……

若要我放棄天文,我辦不到。那晚的星空提醒了我,為何我當初會熱衷

於天文;提醒了我,為何必須堅持下去。

離開營後,我仍記憶猶新,對那片廣大而深邃的星空念念不忘。

我想念那片星空。我想……我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我找回了我的「初心」。

編者按:觀星是吃飯睡覺、陽光空氣以外,天文愛好者生存所須。

日後有機會真正到外地觀星,當你首次被星空擁抱,親身體驗那種獨對天

地的時刻、感受到那份「孤寂」,一定會帶給你難忘的震撼!

28/7/2014 0:23 香港西貢小童群益會白普理營天文台

Canon EOS 700D 18-135mm Aperture: 3.5 ISO: 1600 Exposure: 20s

16 17

Page 10: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陳柱光

純真的小孩每天都在仰望星空,那璀璨、美麗、無垠的星空,幻想自己在

銀河上暢遊,見證牛郎和織女的愛情,對星空帶著無窮的好奇。人大了,面對

學業的壓力、工作的忙碌,已漸漸忘了兒時的夢想,離自己心目中的星空越來

越遠。偶爾在網上發現有關學界天文營的資訊,懷著追逐夢想的心情,頭腦發

熱下便相約好友一同參加。

回想第一天的經歷,我被分派到「泰坦」這組,對我來說一個毫不知道天

氣知識的人,這個組名十分有霸氣。我們一眾參加者都對大家非常陌生,組爸

組媽也開始領導我們投入這個天文營的開始。首先,透過熱身遊戲來認識基本

的天文知識,讓組員得知這宇宙的奧妙,並開始組員和組員之間互相認識,營

裏的氣氛也漸漸開始形成。

晩飯過後,由壹叔叔開始營裏的講座,得知道地球以外星體的認識。原

來太陽光經過粒子撞擊需要千年百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令我對宇宙和時間

有另一番睇法。其後,壹叔叔講解有關星空的資訊,開始認識夏季星空,漸漸

對星空再次產生興趣。當晚雷雨交加,也不會阻礙組員對星空的求知慾。當天

窗一開,組爸組媽也開始帶領我們去到空地講解夏季星空。首先是教我們利用

星圖觀看天頂的小熊座,其後出現的是飛馬座。雖然小弟沒有甚麼想像力,但

也不停尋找天上的星座,最後也看見夏季大三角。天窗一關,雖然不能看見星

系,不過讓我更期待下一次觀星的機會。

其後,較夜的時間組員之間彼此認識及對天文的談究。一班天文愛好者除

了研究天文,還在談笑風生,有講有笑十分有趣。陽光普照的早上,亦代表營

裏第二日的活動開始。早餐過後,我們開始進行伐木,這活動是講求組員與組

員之間的合作精神。首先,每位組員年齡不同,體格不同,身份也不同。但各

2014年7月28日

我想.星空2

人合作進行同一目標。在陽光猛烈照射下,每位組員大汗淋漓去建造屬於大家的木筏。當中

有不少組員是童軍隊長,由他們指導及帶領下,各學員互相合作,最後能成功建造屬於大家

的木筏。當木筏下水,各組員很努力使它往前進,雖然中途有些時間脫離軌道,但最後能成

功到達目的地。

到了晚上是這個觀星營的高潮,我可以親身接觸巨型望遠鏡,使我最震撼的是能清楚看

見M57天琴座環狀星雲。其後,不停使用當中的望遠鏡尋找其他天體。使我真的再次認識這個

宇宙。夜闌人靜卻越來越多星。

由工作人員帶領學員進入哲學的環節,當中主持人曾提關於人生的哲學,讓學員開始

思考當中人生抉擇的問題。到了這時刻,我非常佩服這個活動的策劃人。無可厚非,觀星是

這個營的主題。但若然只有觀星,缺乏讓透過觀星這個機會教導學員思考自己的人生,那樣

他們將來在社會中變得迷失自我。事實上,我們身處的社會正面對分裂,社會上有不同的聲

音,或許我們正面對很多生活人生上的問題,受到很多價值觀的影響。有些人是醫生,有些

人是建築師,有些人可能是警察,為何他們有著不同的道路仍同樣愛著這片星空?無言,是

透過這片星空的機會冷靜自己尋找自己的「正心」、尋找自我。

整晚,我躺著在地上,聽著蟬的叫聲,微風撫摸著我。流星在天空上閃耀掠過,這份感

覺非常舒服,思考著自己的處境和人生,但願這份舒服的感覺在不久將來能再次體驗。

到了三點為何天空上有一個問號?我對這個問號感到十分好奇,我深信大家也知道這個問

號是甚麼,它就是七姊妹星團,天上也有一道微微銀河分隔了牛郎和織女,我與組員立刻開腳

架希望能攝影當中最美的一刻,水星金星的出現代表星空快要消失,太陽的微光照著星空。清

晨的天色果然是最美麗,太陽漸漸升起,也是這個營會的最後一天。

最後一天,也代表營會即將結束,眾學員也依依不捨,在這三日兩夜我除了學習到許多

天文知識,還跟其他參加者建立起一份深刻的友誼,大合照過後,也代表觀星營正式完結。

若然沒有愛,人們看著星空時會感覺空虛和寂寞,但因為那一份愛,晝夜的星空變得美麗和

溫暖,日間盡是藍天。

組爸組媽的愛。我的組爸是Tiger,組媽是Lumhiu,雖然一個說話是上氣不接下氣,另一個是很大頭蝦的,但他們仍很努力解答我們的問題,協助我們進行活動,雖然Tiger經常被我欺負,但仍很努力去教導我們有關天文的知識。還記得他利用望遠鏡替我尋找有關星系,

而 Lumhiu不斷解答我有關天文神話的好奇,若然沒有他們的愛,天空沒有那麼美麗。

工作人員及講者的愛。還記得我很執著要學攝影星流跡,於是與組員捉緊壹叔叔,他

一邊累得快要沒命,另一邊教導我們如何影星流跡,快要天亮時候,壹叔叔躺在空地上,我

向他借用了相機,開始研究及攝影日出。到了進食早餐的時候,他睡眼惺忪,我心裏一邊偷

笑,另一邊很不好意思。還記得李教授向我們講解有關他的觀星事蹟,讓上一代的觀看天文

資訊傳遞給我們,講座中人生必看的五大天文現象,若然人生有機會必定會觀看。還有其他

組爸組媽工作人員籌備考察,遊戲,講座及營前準備,他們需要使用額外的時間和精力,若

然沒有他們的愛,天空就沒有那麼美麗。

但願人們顧及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保留這片美麗的星空,但願每一個純真的小孩可以

在星空下達成心願,但願天文學會學界觀星營的這一份愛直到永永遠遠!

18 19

Page 11: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Q1

Extract of the interview with Prof. David C. Jewitt and Prof. Jane Luu, Shaw Prize Winners – Astronomy in 2012

Date of interview: 16 September 2012

Time: 3:30 p.m. – 4:30 p.m.

Venue: Congress Restaurant, 6th floor, Convention Plaza, I Harbour Road, Wanchai

Interview conductors: Leung Chun-sing, Eddie Ng, and Fung Po-kei, members of the Theoretical Astronomy Group (TAG), Hong Kong Astronomy Society

Our gratitude to the Facilitator: Prof. Chu of CUHK

Recording transcription: Eddie Ng

Since we have uploaded the entire interview recording soundtrack to the TAG webpage, I would like to extract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during the interview in the sequence of the 6 preset questions for our easy reading.

J: Prof. David C. Jewitt L: Prof. Jane Luu S: Leung Chun-sing F: Fung Po-kei E: Eddie Ng本期專題

20 21

As a team, would you tell us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carry-

ing out research on the Kuiper Belt?L: We both do everything. The basic thing we’ve done : keep track, pointing telescope which

should go.

J: Yea, the asteroids. We found anything. Anything outside 10 A.U. We found nothing until 40 A.U. Mostly empty space between the asteroid belt and the Kuiper Belt. So we are probing the big empty space, the longer the longer outwards eventually we see things over the edge. The difficult (thing) is keep doing.

S: What is the major telescope now mostly used – the one at Mauna Kea or Kitt Peak? Which one you used most?

J: It’s the Keck One Telescope of 10 m. It is good for survey.

F: What is your current interest in astronomy? Research field in Kuiper Belt objects?

J: After about 10 years I thought we found the initial picture at the Kuiper Belt. And more people came into the field. And they started to do the same measurement again, get more accuracy, refined the measurement. So I thought that the research is becoming slow. Now I’m interested in main belt comets, basically asteroids. The main belt comets are basically asteroids.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is comet with ejected materials. Basically the asteroids are rocks. How can a rock ejecting materials?

J (continued): I want to find what they are. Dynamically you can’t go from Kuiper Belt, or the Oort Cloud to the asteroid belt. They are asteroids, but behave as comets. Why?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answers. One is in fact they contain ice, even asteroids are hot at 160 Kelvin. Maybe they contain ice. Sometime the ice exposed to sun, the result is just like comet. Another possibility: Maybe one asteroid collides with another asteroid, producing dusts. The resulting dust was thrown away by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Another possibility: You know the spin of an asteroid can be af-fected by photons - excited by solar photons. And they break up. Or the solar violet radiation can ionize the surface. And electrons come out, the surface becomes positive later under the effect of sunlight. And photo-electrons go round the shadow and stick to the shadow. So, sunlight region is positive while the shadow is negative, creating field gradient that can move dust particles. If the gravity is weak, it can eject the particles.

J: We found one clear example of impact – an asteroid 596, which is a huge asteroid of 130 km. In 2010, it was hit by a 30-m science projectile. The study of impact is interesting for the first time. How much dust can be made at the impact?

Page 12: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Q5

Q6

J: Prof. David C. Jewitt L: Prof. Jane Luu S: Leung Chun-sing F: Fung Po-kei E: Eddie Ng本期專題

22 23

Q4

Q3

Q2

J: The impact of asteroid may deliver ocean of water later. (notes: suspecting similar objects once supplied water to the Earth’s oceans) Originally people think the surface is volatile for water.

F: For Prof Luu, what is you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L: No, I have been building instruments for the last 10 years. I worked with laser. They are those detecting system of radar using laser beam. You send a laser beam to some targets of interest, and wait for its bouncing back. We measure various things – velocity, vibration amplitude.

E(teasingly): Of course, the laser science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it does have military implication.

Recently, the Japanese authority sent a spacecraft to Haya-

busa. Is there correlation with your research?J: What they found from the Hayabusa – it’s a small object covered in rocks and debris, boul-

ders and fractures of many pieces. And the strange elongated shape – like two things resting on each other. The asteroid smashed each other very fast in 5 km per second. If it is a big impact, the asteroid just exploded. More often, the impact is not that big, gravity will hold them back together. It’s a big collection of rocks held together by gravity and rotating. It is interesting for small bodies can be accelerated, and under small tensile strength that they can lose materials. Solid rocks are good for our observation, but not for rubble piles.

L: In a recent Scientific American, they quoted “What’s still out there?”

(checked it on web – a pdf file)

What is the recommended book for our readers?L: Maybe the popular books?

J: Maybe the book of John Davies. Good book for discovery of Kuiper Belt objects. I have a whole bunch of reading materials in my website.

Is there any correlation of the exoplanet and the so-called

2012 Nemesis/ Planet Niribu?J: Nemesis was a real thing, a scientific idea connected to extinction in a periodic way. People

are looking for origin for periodic mass extinctions. It’s a binary idea. And if Sun has a companion,

this companion Nemesis comes back. It disturbs the Oort Cloud, causing showers of comets to kill everything. The trouble is: extinction is not periodic.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the periodic mass extinction. There were a few measurements every 26 million years, a raw measurement and a better measurement. There’s nothing to explain.

E: Maybe the human history is too short, not enough for the measurement. Our Solar System rotates around the Galaxy every 200 million years, still very short.

J: The evidence may be drawn from geological dating. Niribu, I think, people are saying/ sug-gesting the first Kuiper Belt object. It is not a natural object. And aliens are living inside (all kinds of crazy stuff were proposed).

F (to Prof Luu): Are you a dinosaur fan? I saw there was a big T-Rex model in your TV special.

L: Sure. Everyone is. We did not see the TV programme.

S/F/E: You can check it in the youtube. It is a 15-minute programme.

J/L: They took the TV interview for many days. They have a lot of footage. They went to Mauna Kea, our house, and everywhere.

S/F/E: It is because of the time reserved for commercials. Sir Run Run Shaw is the TV boss.

Are there any groups all over the world to look for Kuiper

Belt objects?J: No, not many. Very few people are doing the survey. People going to Hawaii are doing the

Panstarrs. It turns out that it does not work for moving objects. Now people are waiting for another project, a 8-meter telescope, still awaiting for funding – a gap of about 10 years.

The asteroid 5430 Luu is named in Prof Luu’s honour. What is

the background? L: I don’t know. Maybe they need names for asteroids. They are running out of names. (Refer-

ring to Prof Jewitt), he has one too. Eventually, everyone would have one. I’d think they are just run-ning out of names. Check the asteroid Jewitt.

S/F/E: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interview concluded at 4:30 p.m.)

Page 13: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隨著數碼技術的日漸普及,天文攝影在過去十多年以爆炸性的速度發展,不論大型的天

文台或一般的天文攝影愛好者,都會使用專業或民用級的數碼攝影機對天體進行拍攝及記錄

(圖一)。過去十多年,民用級的數碼相機 Digital Camera(一般俗稱 DC 仔)質素進步了不少,部分型號的 DC 仔不論操作介面及感光元件的性能上均提供了近乎專業級數碼相機的質素,使DC仔成為天文攝影其中一個十分理想的拍攝工具。

高倍月球行星攝影的技術門檻一向被視為較高,除了要使用天文望遠鏡進行放大外,

亦被誤以為非使用專業級數碼相機不可能捕捉理想的影像。其實若利用「無焦點拍攝方法

(Afocal Imaging)」,手持DC仔或直接駁在望遠鏡或天文望遠鏡的目鏡上(圖二),往往可以拍得十分理想的中高倍率的天文照片。

「無焦點拍攝方法(Afocal Imaging)」其實亦非甚麼新發明,早期菲林年代已廣泛應用在天文攝影之上,而由於 DC 仔的感光元件一般比全片幅照相機的細小,所以同一焦距下,往往可以拍出比全片幅照相機所獲得的影像更高倍,而在同一影像大小的情況下,使用 DC 仔接駁望遠鏡拍攝往往可以利用更大光圈及更短曝光的優勢來拍攝(圖三)。而真實拍攝焦距可

以使用這簡單公式求出:拍攝焦距=望遠鏡倍率 x DC仔焦距;而若想轉換成全片幅的拍攝焦距,則可這樣求出:拍攝焦距(35mm 全片幅)=真實拍攝焦距x剪裁系數(Crop Factor);假設使用望遠鏡倍率為30 倍,DC 仔的焦距為 20mm,則真實拍攝焦距已達 600mm,若所使用 DC仔的剪裁系數是 4.5,則拍攝焦距(35mm 全片幅)相等於 2700mm了,這可是世界上沒有一枝相機鏡頭可達的焦距。

圖三:接駁了DC仔的望遠鏡進行

長焦天文拍攝,比

全片幅更有優勢。

圖二:接駁了

目鏡的DC仔

長焦天文攝影

DC仔更勝一籌!

圖一:民用級的DC 仔質素逐漸追近專業單鏡反光機

Eric Ng, Florence Leung

24 25

本期專題

Page 14: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初學使用 DC 仔作無焦點拍攝的愛好者,建議可以選擇月球為練習拍攝目標(圖四及圖五),只需把望遠鏡指向天空及把月球移至目鏡視場中心,然後手持或使用特製接環固定 DC仔在目鏡上,DC 仔的鏡頭 Zoom 至適中的焦距,便可進行拍攝,相當簡便。而 DC 仔作無焦點拍攝方法近年亦被廣泛應用作雀鳥及生態攝影(圖六及圖七),這方法被統稱為 Digiscoping。

圖四:在晴朗的晚上,不難發

現原來月球表面是帶有不同色彩

的,這些都可以使用DC仔及簡單圖像處理作紀錄。

圖五:使用大口徑及高倍率拍攝,

往往可以拍出更富震撼力的高倍月

球表面影像。

圖六:用在生態攝影的設備,

亦稱作Digiscoping(圖片提供:彭國榮)圖七:無焦點拍攝法不只用於

天文攝影,動物的生態亦可使

用此方法輕鬆捕捉。

為大家介紹數個關鍵注意事項,讓進行拍攝時

可以獲得較優質的影像(圖八)

圖八:連接了DC仔的10厘米折射式天文望遠鏡,可提供銳利影像。

DC仔的選擇:不是所有的DC仔都適合作無焦點拍攝,部分因個別的光學設計,接駁目鏡後會出現黑角或黑圈的情況(圖九),令到所拍攝的視野變得狹窄,所以所選擇的DC仔要在變焦的情況下仍可覆蓋整個視場(圖十)。

圖九:某些光學設計的DC仔,其拍攝視場會較狹窄。

圖十:適合的DC仔,其拍攝視場可覆蓋較廣的影像範圍。

26 27

本期專題

Page 15: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對焦

適宜選擇一些長視距(Long Eye Relief)(圖十一)的目鏡,讓DC仔的鏡頭在拍攝時不用太貼近目鏡的玻璃片,減少刮花光學元件表面的危險。一般擁有天文望遠鏡的朋友都會知道

放大倍率可以透過這公式求出:倍率=望遠鏡的物鏡焦距÷目鏡焦距;透過不同焦距的目鏡及改變DC仔焦距便可達到適合的拍攝倍率。某些目鏡更配有標準螺紋,使到接駁DC仔時變得簡單得多。(圖十二)

圖十一:長視距目

鏡,圖中的LE 是代表「Long Eye」的意思。

圖十二:使用不同的接環固定

在目鏡上的螺紋,可靈活對應

不同型號的DC仔。

這是拍攝的成敗關鍵,因望遠鏡本身沒有自動對焦功能,故此拍攝時先啟動DC仔的手動對焦功能,顯示屏觀察拍攝的天體,新型的DC仔更可以放大2至4倍及透過Peaking顯示更準確的焦點,使用望遠鏡的調焦器對準焦點後(圖十三),再切換回DC仔的自動對焦功能,這個是筆者透過多年經驗而掌握最精準的對焦步驟。

圖十三:優質的調

焦器是拍攝的關鍵

因為地球被大氣層包圍著,在拍攝中至高倍時影像很多時會被不穩氣流影響而變得模

糊,故此盡量使用較短的曝光時間來捕捉較清晰的天體影像和細節,有需要時可提高拍攝

感光度(ISO),但一般DC仔不宜超過800,否則會出現較多雜訊,影響效果。雖然曝光時間一般越短越好,但亦不要過短而引致曝光不足的情況,理想的曝光時間可以參考DC仔的Histogram功能,拍攝主體的亮度值距離飽和50%至75%最為理想(圖十四)。

圖十四:可參考Histogram來決定準確的曝光時間。

若DC仔可接駁快門線來啟動快門,這是最理想的方案;若不能接駁快門線,可使用時間掣來延遲快門(圖十五),使到手按機上快門按鈕的震動消失後才啟動快門曝光,大大提升

穩定度,從而獲得銳利的影像。

圖十五:設定連拍時間

掣,可大大減低手按快門

時的震動所引致的模糊。

最好是拍攝原始檔(RAW)格式,因為是非壓縮影像,對後期圖像處理有絕對的好處。

目鏡

曝光時間

穩定的快門

影像格式

28 29

本期專題

Page 16: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星雲處處

然而,透過相機拍攝這天區的話,不

單在相片上可以看到繁星點點,更有不少大

型深空天體,極具形態地展現出種種星空劇

情。就先由位於鵝尾的天津四(αCyg)啟程吧,在這顆1.25 等亮的恆星旁邊,可以分別找到北美洲星雲(NGC 7000)及鵜鶘星雲(IC 5070 及IC 5067),拍攝這兩個星雲只要使用200mm或以上焦距的鏡頭或望遠鏡便可,

因為單是北美洲星雲的面積大概3度,比起4個滿月的視面積還要大。

北美洲星雲之所以有此名稱,莫過於其

天鵝座的瑰寶 梁威恆

右方為北美洲星雲(NGC 7000)及鵜鶘星雲(IC 5070及IC 5067)左方為天鵝心IC 1318

拍攝日期:2014/7/29拍攝地點:大嶼山水口

相機:Canon EOS 700D(改裝)鏡頭:Canon EF 70-200mm f/2.8L IS @ 105mm濾鏡:LPS-D1光圈:f/3.2 感光度:ISO 1600總曝光時間:90秒x 6赤道儀:Vixen GP2 Photo Guider軟件處理:Deep Sky Stacker 3.3.2及Adobe Photoshop CC

天鵝心IC 1318特寫

拍攝日期:2014/8/25 拍攝地點:西貢北潭涌

相機:Canon EOS 700D(改裝)鏡頭:Canon EF 500mm f/4L IS濾鏡:LPS-D1 光圈:f/4 感光度:ISO 1600 總曝光時間:120秒x11赤道儀:Vixen SXD2軟件處理:Deep Sky Stacker 3.3.2及Adobe Photoshop CC

東面紗星雲

拍攝日期:2014/8/26 拍攝地點:西貢北潭涌

相機:Canon EOS 700D(改裝)鏡頭:Canon EF 500mm f/4L IS濾鏡:LPS-D1 光圈:f/4 感光度:ISO 1600 總曝光時間:120秒x7赤道儀:Vixen SXD2軟件處理:Deep Sky Stacker 3.3.2及Adobe Photoshop CC

西面紗星雲

拍攝日期:2014/8/25 拍攝地點:西貢北潭涌

相機:Canon EOS 700D(改裝)鏡頭:Canon EF 500mm f/4L IS濾鏡:LPS-D1 光圈:f/4 感光度:ISO 1600 總曝光時間:120秒x 11赤道儀:Vixen SXD2軟件處理:Deep Sky Stacker 3.3.2及Adobe Photoshop CC

星雲( IC 1318),這星雲又可分成 3 部份,分別是 IC 1318A、IC 1318B 及 IC 1318C,而且當中又夾雜著不少星團及星雲,包括兩個較

亮的 M29 及 NGC 6910,以及細小的眉月星雲(NGC 6888)。

在這個又稱天鵝心及蝴蝶星雲的星雲區

域裡,還有不少星際塵埃,而實際上天津一

與這群星雲並無關係,只是兩者共同處於銀

河系的獵戶座旋臂。要拍攝它也不算太難,

只要使用拆除低通濾鏡的數碼相機,並配備

約 135mm 焦距鏡頭,便可一併拍攝北美洲星雲及 IC 1318,這可謂是繼 M8 及 M20 後另一夏季星座必拍深空區域。

神秘的面紗

此外,在天鵝翼尖天津九( εCyg)附近,可以找到著名的面紗星雲,這個超新星

每次設定好赤道儀及相機自動拍攝後,我便在車內躺著打開天窗看銀河,尤其是在用

雙筒望遠鏡掃過天鵝座一帶時,更會驚訝這天區的星星多如恆河沙數,如果這時聽著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頓時有在星際漫遊失去重心的感覺。

形狀恍如北美洲,尤其是它恍如墨西哥灣的

輪廓,造就輪廓乃星雲與地球之間存有星際

塵埃,吸收背後星雲的光線所致。而與北美

洲星雲僅一「塵巷」之隔的鵜鶘星雲,兩者

同是電離氫區,其紅色光線源自Hα氫原子放射線,透過攝影才容易看得見。而電離這

個星雲的源頭有說是天津四,但實際上更有

可能源自一顆6等、相當高溫的藍色恆星HD 199579。

亮麗的天鵝心

另一個燦爛的紅色星雲區域,便是在天

鵝大十字正中央,即天津一(γCyg)附近的

殘骸分佈甚廣,橫跨接近 3 度天區,相當於約36 個滿月視面積,是故拍攝時往往需要相當短焦鏡頭才能拍下整個又名天鵝圈的星雲。

要目視這個面紗星雲難度甚高,一般來說使

用 8 吋口徑以上的望遠鏡,並且在天色良好的情況下使用 O-III 窄頻濾鏡,才能較易看得見其模樣。反之要拍攝這星雲的細緻結構也有

一定難度,因為雖說其亮度達 7 等,但這只是綜合亮度而已,如不使用拆除低通濾鏡的數

碼相機,就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要揭開這個神秘的面紗,建議先

由東面紗開始,這面紗相對較光亮,其主要

部分為 NGC 6992,另南端分別由 NGC 6995及IC 1340 組成。至於西面紗雖然較暗淡,但面紗前有一顆天鵝座52恆星,恍如面紗上的寶

石。此外,在東西面紗之間,較靠近西面紗

處可見皮克林的三角(Pickering’s Triangle)。

30 31

Page 17: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談《中國國家天文》的譯文林景明

本月月初在微信上看到《中國國家天文》的孫編輯轉發

了一個她們刊物8月份精彩導讀的連結,其中一篇文章是介紹歐洲空間局的羅塞塔探測器,是從《Sky&Telescope》上翻譯過來的,但是譯者將標題 The Comet Chaser 中的Chaser翻譯為「獵手」,本人不太贊同,用「追逐者」更為恰當。在英語當

中,hunter 與 chaser 都有獵手的含義,但是 hunter 的目標是不確定的,通常需要像海底撈針一樣經過漫長的搜索才能找到

目標,比如彗星獵手需要經過不斷地巡視星空才能發現他們

所要尋找的目標──新彗星。相較之下,chaser的目標是確定的,只要條件允許,可以不遺餘力的去追求。羅塞塔號的目標

是 67P 彗星,不需要去hunt,它是我們已經通過hunt發現的目標,只要去chase 就可以了。國際掩星計時協會(IOTA)數年前前出版了一本掩星觀測指南──《Chasing the Shadow The IOTA Occultation Observer’s Manual》,如果將裡面的Chasing 換成Hunting,那我想掩星觀測者要悲催了,事先不知道預報,而是去捕捉被掩星掃過的陰影,難度實在太大了!

去年有一顆彗星 ISON 吵得沸沸揚揚,結果其表現卻令人失望。《中國國家天文》也刊登了從《Sky & Telescope》翻譯過來的文章,其中一篇是提及明亮彗星多久出現一次,標題中用的

是 Bright Comet,很遺憾的是他們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將這個翻譯為「大彗星」,誤導廣大讀者。「大彗星」在普通公眾看來

應該是個頭很大的傢伙,但實際上它卻小得很不起眼,個別彗星

也就只有一輛小汽車那麼大而已。提到「大彗星」,不得不說到

一篇刊登在1998 年《天文愛好者》第一期(第二期?)上由雲南天文台吳光節老師撰寫的關於海爾波普彗星的文章,他在文內

指出國內媒體將 Great Comet 翻譯成「大彗星」是不夠準確的,用「明亮彗星」更貼切。通常我們看美國電影,裡面的主人公一

般都會說 Great,代表棒極了的意思,那麼 Great Comet 就是「棒極了的彗星」,明亮而壯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彗星,而不是

「大彗星」。

翻譯是一件苦差事,要達到信達雅那樣的境界絕非一朝一

夕就能完成,需要經過不斷磨練方能達到雅的境界,通常我們

能做到信達就很好了。對於一些術語,名詞的翻譯,需要根據

具體語境,上下文等來推測它的意思,或者根據通讀全文來了

解它,而不僅僅就單單停留在這個單詞上。

蝴蝶效應

Bill Yeung

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

始條件的微小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的巨

大連鎖反應。得名原因,不知是否與「亞馬遜

河一隻蝴蝶拍一下翼,結果佛羅里達州刮起颶

風」這句名言有關。你實在想不到,朋友說太

空館的全天域電影「蝶影迷蹤」好看(http://m.timable.com/zh-hk/event/467210,映期至10月底),會令你的思緒也產生蝴蝶效應。

在地鐵尖沙嘴站通往太空館的地道上,

你見到牆上一句話:「現今得到證實的,都

是曾經幻想出來的事。」很有感覺!片頭的

旁述寫得很好:「達爾文曾經講過,進化論

是寫了在蝴蝶的翼上面;而我(指紀錄片主

角 Urqahart 教授)一生人的意義,亦寫了在其中一隻蝴蝶的翼上面。」

候鳥和昆蟲,不少都有隨季節遷徙的習

性,本來不足為怪,但北美洲漂亮的帝王斑

蝶,卻要用上最少 3 代,才能由德薩斯州到達加拿大東岸五湖區,之後便不知所蹤!

多倫多長大的動物學家Fred Urquhart,自小便迷上蝴蝶,長大後在多倫多大學任職教

授,花了幾年時間,才試驗出令標籤緊貼在帝

王斑蝶翼上的方法;他夫婦兩人又成立學會,

在全北美招慕到幾千個義務會員,稱他們為公

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tist),20年來為帝王斑蝶貼上幾十萬個標籤,及觀察報告其行蹤,確

立了帝王斑蝶在春天後用上6個月,由美國東

南部遷徙上加拿大東部這個事實和路線。

之後帝王斑蝶的行藏一直成謎。原來在

加拿大長大的這一代帝王斑蝶很特別,比上

兩代長命 8 倍,飛行距離長10倍!1975 年,學會在墨西哥的兩個成員,用了兩年時間,

終於在墨西哥中部一個山上森林,找到以千

萬計算的帝王斑蝶聚居地。卻苦無證據證明

這批蝴蝶從何而來。幸好同年 8 月,美國北部明尼蘇達州的一位老師和兩位學生,把一個

編號「PS 397」的標籤放在一隻帝王斑蝶上,這帝王斑蝶竟飛到西南方三千公里外的墨西

哥(世界上最長昆蟲遷徙之旅之一)。1976年1月9日,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記者的見證下,Urquhart 教授在踏足墨西哥森林 15 分鐘後,便找到這隻有標籤的帝王斑蝶,解開了

整個遷徙謎團。

從10 億隻蝴蝶中找到有標籤的一隻,有人說這是幸運,你說這是 40 年的努力成果。你想起了丁肇中發現 J 粒子的實驗,也像是從10 億粒黃色雨點中,找到黑色的那一粒一樣困難。

1998 年,教授夫婦獲得加拿大 Order of Canada 這項殊榮,這可能只是錦上添花,追求一生的謎團得以破解,或許才是最大的滿

足。看完紀錄片,你不再介意專欄表面上看

不出影響力,固然,不是每隻蝴蝶拍翼,也

能引致打風,而一隻「蝴蝶」,可能永遠不

會見到「效應」;對於 10 月開展新的天文搜尋,你也不再有壓力,生命的美,不在結

果,而在歷程。

32 33

Page 18: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記觀摩IPS澳門國際球幕節2014 林曉怡

34 35

知多一點點:

我們常用的立體眼鏡,多數是利用偏振原理過濾屏幕反

射至眼睛兩組互相垂直的偏振光線,令我們的左右眼睛分別

看見兩個獨立的影像,形成立體的視覺效果。但這技術在球

幕上使用並不理想,故澳門科學館引入基本顏色偏移技術。

兩組投影機投影影像的主色會分離成不同的片段──一組投

影的三個基礎顏色均稍向紅移,另一組則稍向藍移。光線經

過濾光鏡片以干涉原理過濾不需要的影像,形成更立體的視

覺效果。

IPS-澳門國際球幕節2014於2014年6月18日至7月28日在澳門科門館舉行,是2014國際天文館學會年會的活動之一,也是首個在中國舉行的國際性球幕電影節。這次球幕節只接受2012年或之後製作或重新製作的影片參賽,報名影片有67套,而球幕節播放電影則有30套。參賽電影質素高且內容豐富,主題多樣,當中包括天文學、生物學、音樂、考古學等,亦有專為兒童而設的電影。

能參與這項國際盛事,觀摩世界各地傑出作品,筆者深感榮幸。

筆者參加了6月19日的公映節目,欣賞了約7套電影。7 套電影的水準極高,可看到製片人由資料搜集到拍攝方法都相當認真。例如Flying Monster 3D(飛龍世界3D)中,教授講解翼龍的骨骼結構,翼龍在2D的化石慢慢在枱面上形成一個立體的「3D 排骨翼龍」一幕,筆者至今仍歷歷在目。而我最喜愛的電影是Bella Gaia- Beautiful Earth(Bella Gaia-美麗的地球),是一齣2D電影。電影中沒有明顯故事線,也沒有教授深奧理論。電影模擬太空人在地球

軌道觀看地球影像,當中有太空人讀出他們對地球的感覺和一些對人生的看

法,也有世界各地的風景片段,讓觀眾重新思考人類在自然環境的位置。這

短短26分鐘內,筆者對我們的地球和自然環境有了更多的看法,更愛我們所在的地球。

總括而言,是次球幕節參賽作品大多水準極高,參加者來自不同地區和

背景,能有效地使有關知識和技術在這個平台上流通。作為學生,筆者除了

學到影片教授的知識外,這次觀摩亦豐富了我對球幕的了解和認識。

Page 19: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On the 2nd August, we went camping at Cheung Chau Jockey Club Ming Fai Camp. We had been this campsite at 16th November last year and experienced lots of constellations and nebulae which couldn’t be observed in an urban city through our naked eyes. Therefore, we were all looking forward to enjoy a wonderful night just like the previous one.

On the day before, we were quiet worry about the weather as rain kept falling. Fortunately, thanks God, the sun put its fire on the whole day and we guessed that the weather would be considerably good. Although it was exhausted to bring all the heavy equipment up to the campsite, we thought we deserved a nice sky after all these efforts.

Our trip was on the day of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七夕). It’s about a myth between weaver girl, Zhinu (織女) and cowherd, Niulang (牛郎) who were separated by the milky way. Together with Deneb (天津四), it became a symbol of summer, known as the summer triangle. We planned to take photo and put our first target on the nebulae nearby the summer triangle such as the M57 Ring Nebula (戒指星雲) in Lyra (天琴座) next to the star Vega (織女星) and the M27 Dumbbell Nebula (啞鈴星雲) in Vulpecula(狐狸座).

As M57 and M27 are relatively small Deep Sky Object (DSO), we decided to use Celestron 8” (C8) telescope in achieving a reasonable magnification, resolving power and brightness. In addition, a medium class equatorial (EQ) mount Celestron AVX, which could handle up to 14kg weights, was also needed for a proper tracking. Together with the accessories, the total weight of our equipment was about 35kg.

Our second main target was the southern gems in Scorpius (天蠍座) and Sagittarius(人馬座). Even with naked-eyes observing, one could easily see the shape of a scorpion and the red supergiant Antares (心宿二), the heart of the scorpion. We planned our observing list including M6 Butterfly Cluster (蝴蝶星團), M7 Ptolemy Cluster (托密勒星團) in Scorpius, M8 Lagoon Nebula (礁湖星雲) and M20 Trifid Nebula (三裂星雲) in Sagittarius.

Camping at Cheung Chau

Phoebe Shing, Our Lady of the Rosary

College

As these DSOs are relatively large compared to M57 and M27, We needed a wide-field telescope, a focal length telescope around 500mm or below. Therefore, we brought the Takahashi(高橋) FS-60CB, which had a focal length 355mm. Together with the single motor tracking EQ mount Skywatcher Star-adventurer, the total weight was only 6.4 kg, which was far more portable than the C8 setup. This setup could perform a simple tracking on the lunar and wide-field DSO photography within a reasonable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sky was clear on the first half night, however, spotlight and several white light tubes shone on our stargazing area. The spotlight switched off at 10:30 pm and the white light tubes kept shinning throughout the night. The artificial lights really destroyed our plan and wasted the clear sky. Lastly, we searched a place to hide ourselves from light and could only perform binoculars observation under the shadow of a basketball backboard. We observed M6, M7, M8 and M20 and barely saw all the southern little dipper (南斗六星) inside Sagittarius.

Under this un-preferable condition we constructed a reasonable observing environment by putting a lens hood on C8 and covering ourselves with a big human size garbage bag. At last, we successfully tracked our targets, M57 and M27. M57 is planetary nebula.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s is the “ring” of ionized gas surrounding a red giant star. We could barely see the ‘ring’, but a dim green disc. After the enjoyment of M57, we continued our next planned object, M27. It is also a planetary nebula with 1360 light years away from our solar system. The size, compared to M57, is a bit bigger, but dimmer. We would describe it as an oval shaped cloud.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we also invited other observers to enjoy our targets and share our happiness.

The sky became cloudy at 11pm. We decided to move the equipment back to a safe place as the rain became to start. We put our wishes on stop raining at 3 am so that we could observe the M45 Pleiades (昴宿星團/七姊姊星團) in Taurus (金牛座) and the M42 Great Orion Nebula (獵戶座大星雲) in Orion(獵戶座), however, rain kept falling until the sunrise. Thus, we need to leave these wishes until the next stargazing activity.

36 37

Page 20: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8th July, 2014 was the most unforgettable date for me, since I worked as a student helper for Hong Kong Astronomical Society and provided a public seminar in Space Museum.

The event was called the Astronomy Carnival. It involved three sections including the ‘Tour to Starlit Sky’ (星空巡禮), the ‘Mysterious Planet’(魔幻行星)and the ‘Starry Sky in Telescope’(鏡中星空). I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Tour to Starlit Sky’. My role was a tour guide to introduce the possible stars, constellations and deep sky objects that could be observed over the night. The activity was held in the Stanley Ho Space Theatre. Audience would lie on their seat and watch the star projection on a big sky dome by a digital planetarium system.

In order to let a smooth running, I did several preparations on a few days before. I searched for the possible stars from 6pm to 10pm. Based on my stargazing experience in Tsim Sha Tsui, the faintest star magnitude that could be observed under naked-eyes and telescopes were 1 and 4 respectively. Therefore, I selected several targets. In addition, to let the talk more interesting, some myths of constellation were included in my script.

A public seminar in Space Museum

Sion Chan,

Our Lady of the Rosary College

I can still remember that the first target was the Mars, which was roughly 0.3 in star magnitude on the day. I presented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ed features on Mars, the Olympus Mons(奧林匹斯山), which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of our solar system. It is roughly 3 times as high as the Mount Everest(珠穆朗瑪峰)on the Earth. The next target was one of the giant within our solar system, the Saturn.

After spending some time on enjoying the ring of the Saturn, I started to introducing the spring triangle, Spica(角宿一), Arcturus(大角星)& Denebola(五帝座一). Together with Summer Triangle, Altair(牛郎星), Vega(織女星)& Deneb(天津四), I presented nearly 10 constellations. In order to let the talk more complete, I also mentioned several well-known deep sky objects like M57 Ring Nebula(戒指星雲), M27 Dumbbell Nebula(啞鈴星雲), M71 Globular Cluster in Sagitta(天箭座的球狀星團).

What made the day so remarkable is that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give a public talk and it was a precious chance to control such an expensive system, the planetarium. Although there were lots of rooms for improvements, it was considerably successful. I do really hope to have another chance to perfect my performance. Thank you Hong Kong Astronomical Society!

38 39

Page 21: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蟾蜍食月」來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日為德而君於天下,辱於三足之烏。月為刑而相

佐,見食於蝦蟆。」

東漢王充《論衡》:「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其妻嫦娥竊之奔月,是為蟾蜍。」

唐朝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註:蟾蜍,俗稱「癩蛤蟆」

李白《古朗月行》全文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擣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鳥,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有「天狗食月」嗎? 余惠俊

在最近的天文活動,看見有宣傳今年10月8日的月食是「天狗食月」現象。中國民間有

「蟾蜍食月」的叫法,為甚麼現在會變成「天狗食月」呢?

在古代中國,人們不懂得日食和月食形成的科學原理,當發生日食和月食時,常常引起

人們的驚異和恐慌。在中國就有「天狗食日」、「蟾蜍食月」之說。每當日食發生,人們便

敲鑼打鼓以嚇退天狗,或在月食出現時人們便會頂禮膜拜、祈求天神驅走蟾蜍。

出現錯誤的原因,相信是因為部份市民不了解中國古代民間「天狗食日」和「蟾蜍食

月」的來源,錯誤以為中國古代民間既然將日食叫做「天狗食日」,那麼月食也就順理成

章,叫做「天狗食月」,其實中國古代民間將月食稱為「蟾蜍食月」。

「天狗食日」來源

天狗最早出自秦代的古籍:《山海經》,包括夸

父追日、女媧補天等故事都出自這本書。裡面關於天

狗的記載是這樣的:「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

水出焉,而南流於番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曰天

狗,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古代中國的《史記•天官》:「天狗狀如大奔

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所墮及炎火,望之如火

光,炎炎沖天。」天狗就是現代天文學上的火流星。

在《隋書》當中,把北斗七星稱做天狗

中國古代亦將天狗當作月中兇神的名稱。《協紀

辨方》卷四引《樞要曆》:「天狗者,月中凶神也。

其日忌禱祀鬼神,祈求福願。」同書又引《曆例》:

「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

因為「天狗」=「月中凶神」,所以天狗不會自

己食自己。故此中國古代不可能有「天狗食月」之

說,只有「天狗食日」=「月中凶神食日」。

40 41

張仙用彈弓射天狗

Page 22: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梁振聲 (理論天文組)

42 43

作為國家天文台的學生,我的博士論文的最初設計是利用我國的光學和射電望遠鏡來對BL Lac 天體進行系統觀測,獲得第一手的觀測資料,通過數據處理獲得BL Lac 天體的短時標變化特性。雖然,後來我也注意到,有一些現成的數據庫數據(Archive Data)可以使用,例如光學的SDSS 數據,X- 射線的XMMNewton 或Chandra 數據,γ- 射線的Fermi 和Integral 的數據,射電可以用NRAO、Jodrell Bank 或Parks 等數據,但作為學習天文學的學生,親身到觀測站觀測並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經驗的累積。在綜合考慮了信噪比要求和望遠鏡的

探測能力以後,我選取了觀測目標樣本,並在我的研究生學習期間,多次有機會到我國不同地

方的觀測站進行觀測,例如北京的興隆觀測站、雲南麗江的高美古天文觀測站的光學望遠鏡及

新疆南山觀測站的25米射電望遠鏡。

(七)

耀變體的短時標光變光學觀測研究

a)目標源選擇

Matthew et al.(2005)依據SDSS 的觀測測光和光譜觀測結果,建立的386個BL Lac 候選體樣本,文中指出當中有240 個的可信性是比較高。這些候選體都沒有被仔細長期監測過,因此,對這批候選體進行短時標光變監測,對確認其是否BL Lac 天體、以及研究BL Lac 天體的光變行為都很有意義。以Matthew et al.(2005)的樣本為母樣本,首先,考慮到我能使用的光學望遠鏡的口徑通常都在1米或1米以下,為了配合小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能力,我們對於目標源的選擇有一定的條件,我們所選的候選體的星等在17 等或以下;其次,考慮到以興隆觀測基地為主的我國天文觀測基地的地理緯度,放棄了坐標偏南的那些天體。

b)觀測工具及同步觀測方法

興隆站的光學望遠鏡是本課題的主力觀測設備。興隆站有2.16 米、1米、80cm 和60cm 等光學望遠鏡,在我的博士論文設計之初,計劃利用1米望遠鏡的三通道CCD探測器進行三波段同時觀測,但因為1米望遠鏡發生了故障和三通道CCD相機的安裝延期,最終很遺憾地沒有能使用上1米望遠鏡。後來,我所用的望遠鏡就以國家天文台興隆站的80cm TNT 望遠鏡為主。TNT望遠鏡是清華大學和國家天文台聯合共建的望遠鏡,探測器是PI 1340 x 1300的背照明CCD相機,濾芯片是Johnson 系統的UBVIR系統。觀測時,通常採用B和R兩個波段對目標源進行輪番測光,典型的曝光時間是10分鐘或以上。當然以上一切的要求是視乎不同的天氣狀況和目標源的亮度來作調整。但由於TNT望遠鏡為國家天文台和清華大學聯合使用,並且國家天文台的觀測時間還向國內天文界開放,因此,我的觀測課題獲得的時間並不是很多,加之天氣條

件的限制,本課題沒有獲得預期的理想結果。

待續!

耀變體的光學及射電觀測工作

Page 23: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朱永鴻

44 45

答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移動的大圈稱為「黃道」,這只是由地球公轉太

陽所造成的視覺,不是太陽的真正運動。實際上太陽位於銀河系轉盤之內,

距離銀心(銀河系中心)約 27000 光年,繞銀心速度每秒 220 公里,運行一周要 2.3 億年,地球軌道平面對銀面(銀河系平面)傾斜 60°,同時太陽也好像機動遊樂場的迴旋木馬在銀面上下微微起伏,起伏週期約 7 千萬年,目前太陽距離北銀面 50 ~ 100 光年。由於所有行星的公轉軌道對銀面傾斜頗大,太陽不像是從銀河氣團旋轉中產生的,有可能50億年前在銀面斜向 60° 處有超新星爆發,它的震波擠壓星際氣體形成太陽星雲(solar nebula),太陽星雲逐漸塌縮才形成太陽系。分析原始隕石的放射性元素衰變也啓示這個可能性。

太陽在空間 怎樣運動?

太陽圍繞銀心的同時,軌道也微微起伏。 太陽在銀河系中的運動

太陽在天球上緩慢地奔往向點,其他星體則背離向點在天鴿座會聚。

畫家筆下的銀河系與 M31 因相遇而併合,鄰近較小的 M33 也會跟隨併合。

天文Q&A徵求問題

本專欄是專為天文愛好者解答疑難而設立,亦是本會網上討論區

「天文教育資源」的重要成份,歡迎各中小學老師在討論區提出問題。

收到問題後,主持人朱永鴻先生會在網上回覆,然後安排在會訊刊登。

本會網上討論區網址是:http://forum.hkas.org.hk/index.php

由於太陽圍繞銀心運行,在天球上的太陽就好像在星座背景中非常緩慢

地移動,移動的向點(solar apex)在天琴座、武仙座之間,赤經18 h 28 m,赤緯 +300,相對的背點(solar antapex)則在天鴿座。在數百年內,黄道在星座背景的位移不大,但天球赤道會跟隨地球自轉軸的擺動,在星座間

的位置每年都有一些不能忽略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是「春分點進動」

(precession of equinox),即是中國人稱的「歲差」。

除此之外,銀河系也帶領着太陽和其行星移向 250 萬光年外的 M31 仙女星系,兩星系的相對速度大約是每秒 110 公里(M31 相對地球為每秒 3 百餘公里),估計 40 億年後兩者會完全併合,併合前太陽在銀河的位置將按引力環境而大變,地球上不會有生命,因為太陽會膨脹為紅巨星使海水沸騰,甚至

可能把地球吞噬。

Page 24: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46 47

交通★★★(5★最高/1★最低)

可於馬鞍山港鐵站乘坐的士或於馬鞍山

站(鞍祿街新港城對出)乘坐NR84村巴前往

馬鞍山村,詳細時間表可參閱運輸署網站:

http://www.td.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405/nr84.pdf

說起「昂平」大部分朋友自然想起大嶼山

的「昂坪」,其實位於馬鞍山郊野公園也有一

個同樣名叫「昂平」的地方。

「昂平」是香港少有的高山草原,地形

遼闊,昂平觀景台更可觀看西貢市一帶景色,

夏天能見度高時更可遠至萬宜水庫一帶,而觀

景台面向東面更是觀賞日出的好地點。由於昂

平位於馬鞍山及西貢之間,故有一定程度的光

害,但高山草原風景美麗,值得一遊。

昂平屬於麥理浩徑第四段的一部分,前去

如果沿麥理浩徑路線會較長,要到昂平可乘村

巴或的士到馬鞍山村村巴總站位置,沿公共洗

手間旁樓梯開始上山,即馬鞍山郊遊徑走大約

30至40分鐘山徑便抵達涼亭,按指示牌大水井

方向繼續前行約15分鐘,途中經過昂平營地指

示牌後繼續前行便可到達,拍攝完畢後可原路

折返。

如各位有疑問,可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www.fotop.net/Hermanwww.facebook.com/HermanYeungPhotography

昂平

從郊遊徑上走大約30至40分鐘山徑便抵達

涼亭,這是旁邊的指示牌

於昂平營地拍攝的星流跡 昂平營地面積廣闊

從觀景台拍攝的北極星流跡 觀景台是觀賞日出的好地點月光下的昂平營地

注意事項

1.馬鞍山村一帶可能有野狗出沒;

2.此段路只有開首及尾段觀景台位置可接收流動電話訊號;

3.除馬鞍山村村巴總站有公共洗手間外,整條路段沒有其他洗手間;

4.路段沒有街燈,須帶備照明工具;

5.整段路程沒有補給,出發前須做好準備;

6.夏天須要注意防蚊

觀星環境★★★

昂平位於馬鞍山及西貢之間,故有一定

程度的光害,但位處高地仍可觀賞星空,附

近設有昂平營地可供露營活動。

雖然有一定的光害,但天氣合適時仍可看到

星星

Page 25: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48 49

尋找別的地球(一) 李偉才

地球是人類的家鄉,也是我們迄今所知惟一擁有生命的天體。無論從尋

找地外生命的角度,或是尋找可以供人類移居的天體而言,天文學中最引人

入勝的一個問題是:宇宙間還有別的和地球相似的天體嗎?

在古代,各個民族都認為天上住的是各種神衹,當然不存在是否有「別

的地球」這個追問。但隨著科學知識和自然主義哲學的發展,一些思想敏銳

的人開始臆測:宇宙中是否還有別的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甚至有別的「人

類」存在。

大家可能以為這些問題是人類發明望遠鏡之後才會提出的,但令人驚訝

的是,早於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佛教學說中便已有「三千大千世界」的驚

人臆想。公元十三世紀的宋元之際,我國的學者鄧牧則有這段精彩的推論:

「天地,大也,其在虛空中不過一粟耳!……虛空,木也;天地,猶果也。

虛空,國也;天地,猶人也。一木所生,必非一果;一國所生,必非一人。

謂天地之外無復天地焉,豈通論耶!」按此推論,鄧牧認為「天地之外復有

天地」,這在當時來說實是領先世界水平的論斷。

但無可否認的是,哥白尼於十六世紀中葉提出的「日心說」,以及伽俐

略於十七世紀初首次以自製的望遠鏡窺探夜空,乃人類首次將「別的世界」

的追求放到一個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

今天,很多天文愛好者都知道天文學家刻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提出的行星運動定律,但較少人知的,是他曾在一本名叫《夢遊記》(Somnium)的著作之中,將最新的天文發現與他的豐富想象力結合,描述了水星、金星和土星等行星之上的狀況。他更大膽地假設這些行星之上也有

生物存在,而牠們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酷熱、嚴寒……)發展出不同的型

態。這正是為甚麼最新一艘尋找別的地球的無人太空船──於2009年發射並環繞太陽運行──被稱為「刻卜勒」。

十八世紀的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本身也是一個詩人,就這個惹人遐思

的探問,他寫了以下這首動人心弦的詩篇:

無邊天際一片星群,

那是無窮、無數、無盡的星辰;

聖哲向我們宣稱:

那裡有著許多不同的世界,

無數的太陽在那裡閃爍,

那裡還有人類永恆地生存。

踏進了十九世紀,人類對太陽系內行星的認識大大加深。一八六五年,

被公認為現代科幻小說鼻祖的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發表了第一本描述以科學方法(而非夢遊或法術)前往其他天體探險的小說:《從地

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雖然嚴格來說,他所採用的方法並不科學;而故事中的主人翁最後也沒有踏足月球。)

一八九七年,英國作家威爾斯(H.G.Wells)以更高超的想象力,在《宇宙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一書中描述了火星人侵略地球的驚險情節。留意他在書名中用了「世界」的眾數“Worlds”這個字,意即在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即地球)以外,還可以有別的世界(在此即火星)。

威爾斯的創作並非完全憑空想象,原來1877年火星大衝,意大利天文學

家夏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進行觀測時在火星表面看到一些暗線,他稱之為canali 即溝谷或海峽的意思,但這個字被翻譯成英文時卻變了canal,亦即運河之意。要知那是仍未有天文攝影而只能靠目測和手繪的記錄,而不

同的人透過不同儀器在不同的環境下看到甚麼東西,之間實在很難比較和驗

證。於是,有人言之鑿鑿聲稱看到像運河網絡的東西,但有些則說只看到零

碎的暗斑。

前者中最著名的是一個美國富商兼業餘天文學家羅威爾(Percival Lowell),他為了更好地觀測這些運河系統,斥資在亞利桑那州一處叫的旗桿鎮(Flagstaff)的地方興建了一個私人天文台。透過一枝口徑達24 吋的折射式望遠鏡,他觀測和描畫了大量佈滿運河的火星繪本。按照他的推斷,火

星人是因為氣候逐漸乾涸難以維持耕作,所以大規模地建造運河將兩極被融

化的冰水輸送到近赤道的方向。威爾斯正是基於這樣的推論創作出「火星人

侵略地球」的情節。

(下期待續)

48 49

Page 26: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入會申請表MEMBERSHIP APPLICATION FORM

會址:九龍牛頭角創業街36號華基中心610室郵寄:香港郵政總局信箱2872號電話:25474543電郵:[email protected] 傳真:27152345

http: / /www.hkas.org.hk

入會方法本會歡迎各天文愛好者參加,凡對天文有興趣,填妥入會申請表,連同有關費用及有效「學生證」副本﹝若申請

者為學生﹞,郵寄至本會郵箱,香港郵政總局信箱2872號﹝GPO BOX 2872 H.K.﹞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經委員

會通過後,即可成為本會會員。會費凡首次入會需繳交入會費及年費,入會費只需繳交一次,年費每年繳交。年費有效

期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每年7月1日或之後首次入會之會員,該年度之年費減半。繳交會費辦法會費可用劃線支票

繳付,抬頭請寫「香港天文學會」,或採用香港匯豐銀行或恆生銀行自動櫃員機,將費用存入「香港天文學會」匯豐銀行

帳戶,帳號:561-809385-838。然後把支票或入數紙連同入會申請表格寄回本會郵箱,香港郵政總局信箱2872號﹝GPO BOX

2872 H.K.﹞香港天文學會收,請在支票或入數紙背面寫上閣下姓名、聯絡電話。若有任何問題,可致電本會2547-4543﹝24小

時電話錄音﹞留言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查詢。根據個人﹝私隱﹞條例規定,若你成為本會會員,此表格內有關你

個人資料將被妥為保存,用作核實會員身份及保障你作為本會會員的權益,若你的申請不被接納,你的個人資料將被銷毀。

歡迎影印使用

Application Approved (President)

Date of Approval

Cash/cheque No.

Issue Date

Reference No.

Remarks

本會專用 FOR OFFICIAL USE ONLY

申請會籍類別 基本會員

入會費$50 + 年費$250

收郵寄會訊

收電子會訊

姓名 Name 中文 English

出生年份 Year of Birth

年 Year

性別 Sex 男 / 女

通訊地址 Address

中文 / English

住宅電話 Home Tel.

電郵 e-mail

手提電話 Cell-phone

Facebook ID

香港天文學會討論區登入用戶名 HKAS Forum Login Name

現在就讀學校 School Attending

職業 Occupation

教育程度 Education

曾參與團體 Societies Joined

天文興趣 Astronomical Interests

其他興趣 Other Interests

入會期望 Expectation

願意協助本會活動?

願意 Yes

不願意 No

如何認識香港天文學會 Sources of Knowing HKAS

報紙 Newspaper

香港太空館 HKSM

其他﹝請註明﹞ Others

朋友 Friends

互聯網 Internet

簽名 SIGNATURE

日期 DATE

學生會員

入會費$50+年費$50

50

20144004

本會顧問

郭新教授 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

鄭廣生教授 香港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

馮戩雲教授 前香港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

楊健明教授 前香港大學專業及校外進修學院院長

楊綱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及物理學講座教授

冼定國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

戴明興博士 香港科學館顧問

陳少娟博士 英國倫敦大學地球探測工程系

周海峰博士 香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黃元華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副教授

楊偉國博士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

李惠生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

林超英先生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今期會訊是第40 屆第四期。今期印數1000 本。

會訊義務工作人員包括

編輯 劉佳能

美術設計 陳琬內

排版 陳琬內

寄發 會訊工作室成員

供稿 劉佳能、胡偉盛、胡曉思、陳柱光、

Eddie Ng、Eric Ng、Florence Leung、

梁威恆、林景明、楊光宇、林曉怡、

余惠俊、聖母玫瑰書院Phoebe Shing、

聖母玫瑰書院Sion Chan、梁振聲、

朱永鴻、Herman Yeung、李偉才

相片提供 彭國榮、吳偉堅、Dicky、

梁振聲及各供稿者

打字 孫蔓微及各位供稿朋友

香港天文學會通訊資料

會址 九龍牛頭角創業街36號華基中心610室

電話 2547 4543

傳真 2715 2345

郵寄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2872號,

GPO Box 2872, Hong Kong

網址 http://www.hkas.org.hk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會員更改通訊地址電郵[email protected]

香港天文學會網上討論區

http://forum.hkas.org.hk

香港天文學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039971885/

學術小組

組別 組長 電郵

掩星組 余惠俊 [email protected]

流星雨組 陳鑄略 [email protected]

月球行星組 甄枝強 [email protected]

理論天文組 梁振聲 [email protected]

名譽法律顧問

謝天良律師

本會訊是香港天文學會印發給會員的定期刊物;

目的是促進會員之間的交流及發佈最新天文資訊。

工作人員名單

通訊資料及

2013-2014年度(第40屆)委員會

職稱 姓名 電郵

會長 楊光宇[email protected]

義務財政 梁家明 [email protected]

義務文書 容芷琪 [email protected]

副會長(內務) 范文森 [email protected]

副會長(外務) 梁威恆[email protected]

公眾推廣部部長 林中適[email protected]

學界推廣部部長 楊江彥[email protected]

學界推廣部委員 方煒壹 [email protected]

教育部部長 吳偉堅 [email protected]

教育部委員 林曉怡 [email protected]

會務部部長 譚嘉麒 [email protected]

會務部委員 魏淑芬[email protected]

會務部委員 陳嘉喬 [email protected]

出版及美術部部長陳琬內 [email protected]

資訊科技(策略)余甘楓 [email protected]

資訊科技(管理)文家偉 [email protected]

Page 27: 2014-09 HKAS Newsletter 10-12 Web

天鵝心IC 1318特寫梁威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