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稳步多元发展 · 数据来源:德勤整理 光伏产品...

58
2014 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稳步多元发展 2014 11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Feb-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稳步多元发展

2014年 11月

目录

1 摘要 2 太阳能行业 13 风电行业 27 废物处理行业 38 节能减排行业

49 结语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1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在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仅依靠传统能源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减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大背景之下,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也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机遇与挑战。2014年中国清洁能源行业呈稳步多元化发展趋势:

太阳能产业进入稳步发展期:受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因素影响,中国光伏行业整体发展回稳。中国光伏产业装机容量的增长是推动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上升的主要因素,而成本优势是我国太阳能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取胜的关键所在。未来光伏制造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化和自动化。发达国家光伏产业重心已经从制造向应用转变,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酝酿,行业的超额利润将聚集到应用端,中国企业需跳出在制造环节竞争的红海市场。

风电行业发展成熟,多元化融资和应用提供新的增长点: 全球风电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而中国风电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以及技术瓶颈和原材料进口造成的高成本风险。风电行业基本已发展成熟,风电技术现阶段已近极限, 未来发展速度将趋缓,海上风电可能迎来拐点。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未来风电行业将迎来较多兼并整合。良性的“制造服务”将成为新一轮的风电制造行业竞争模式,而多方位的资本来源将会从根本上促进风力发电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废旧处理行业方兴未艾,亟待资金投入和行业规范: 我国固废处置行业处在快速发展期,技术壁垒、资金壁垒高,前 15名行业龙头企业仍然占据垃圾处理项目的半壁江山。行业前期咨询类和设备生产类公司受益,行业末端的运营类企业盈利稳定。由于废物处理行业技术要求高,资本密集和产业链一体化程度高的特性,预期具有技术优势、持续供给资本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会在行业中有竞争力。

工业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产业结构调整有望加速: 工业节能已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然而近年来用能量不断上涨的西部地区,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节能减排进程。尽管节能减排情势严峻,2014上半年,四大高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 31.6%,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 0.2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2014全年有望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显现初步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未来趋势将结合化解过剩产能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节能环保产业能够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迎来高速发展期。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 摘要

2

受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因素影响,国内光伏市场稳步扩大。2013年全球累计光伏装机总量达 136.7GW,较前一年增长 37%,其中中国累计装机量为 18.1GW,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 13.2%。中国光伏产业装机容量的增长是推动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上升的主要因素。然而,2014年前三季我国光伏装机仅 3.79GW, 其中新增光伏地面电站并网容量 2.45GW,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 1.34GW , 完成 10~13GW装机量目标艰巨。

成本与产业化优势是我国太阳能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取胜的关键所在,光伏装备国产化可帮助企业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缓解成本压力,提升市场竞争力。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下滑,原本占太阳能光伏系统总成本 70%的硅材料,其成本已经低到总成本的 20%左右。光伏能源具有稳定性好、地区分布均衡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在新能源发电领域,2013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过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2014年也保持了相同态势。因此,光伏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虽然行业发展的总基调趋于乐观,但仍有几个不利因素制约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太阳能销售主要依赖国外市场,受全球光伏产业政策影响大,供求关系依然不平衡,产能过剩的风险依然存在。此外,相比其他发电方式,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高居不下。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光伏发电仍然依赖政府的补贴支持。同时,政策的补贴往往集中在某些环节,而不是均匀分布在产业链各个环节,进一步导致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不平衡风险分配。一旦补贴削减,上游资本密集型的多晶硅制造环节无法在短时间消化巨大的产能。

展望光伏产业的未来,光伏制造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化趋势和自动化趋势。随着光伏制造业毛利下降,为了降低成本,保留技术先进的产线,关停成本较高的生

产线,在制造环节可能会涌现“类富士康”的大型代工企业。其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线生产的产品性价比已高于人工,这将迫使我国光伏产业转型升级。从商业模式来看,发达国家光伏产业重心已经从制造向应用转变,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酝酿,行业的超额利润将聚集到应用端,跳出在制造环节参与竞争的红海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在未来所必须走的道路。

太阳能行业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3

一、行业概况

1、行业整体发展趋稳,中国光伏装机总量逐步扩大

2013年度,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 136697MW(合 136.7GW),较 2012年度增加37007 MW,年度增长幅度为 37%。其中,中国光伏产业装机容量的增长是推动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上升的主要因素。2013年中国光伏装机总量超越美国光伏装机市场,累计装机量达到 18.1GW,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 13%。

图 1: 2013年光伏装机总量区域统计及 2014年预测(GW, %)

资料来源:IHS,德勤整理

然而 2014年前三季我国光伏装机仅 3.79GW, 其中新增光伏地面电站容量 2.45GW,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 1.34GW , 完成 10~13GW装机量目标艰巨。影响新项目投资建设的因素包含了分布式光伏电站融资成本较高,诸多电站 10%左右的内部收益率很难吸引投资; 分布式光伏新政出台时间较晚,影响了地方指导意见的出台和分布式项目的备案;光伏电站项目资金面吃紧,抑制了光伏电站的投资, 以及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得不到确认。然而即使新增装机量达不到预期的 13GW。

4

图 2: 2013年光伏新增装机区域统计及 2014年预测(GW, %)

资料来源:IHS,德勤整理

2、光伏制造业服务化和自动化趋势冲击现有产业格局

光伏制造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化趋势和自动化趋势。随着光伏制造业毛利下降,一些国内的大型制造业为了降低成本,保留技术先进的产线,关停成本较高的生产线,多余订单委托给第三方代工。根据这种趋势,光伏产业在制造环节可能会涌现“类富士康”的大型代工企业,制造业服务化会冲击我国光伏产业现有格局。其次,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机器人取代人工将不可避免。全自动化的产线配置可保障产品的一致性,降低由于电池匹配所带来的功率损失,也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线生产的产品性价比已高于人工,这将迫使我国光伏产业转型升级。

3、新的商业模式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图 3:光伏产业新商业模式

数据来源:德勤整理

光伏产品 创新模式企业 终端用户

融资

渠道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5

传统的光伏产业结构的推演:法规、政策补贴上网电价推动装机量增加,产业得到发展→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导致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上网电价下调但电站建设仍有较好收益→装机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因此,长期来看组件价格下降将有助于缩小光伏发电成本与传统能源成本的差距,早日实现平价上网并摆脱对政府光伏扶持政策的依赖,同时推动光伏发电市场走向进一步成熟扩张。从商业模式来看,发达国家光伏产业重心已经从制造向应用转变,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酝酿,行业超额利润将聚集到应用端,典型的例子就是 Solarcity的异军突起。Solarcity商业模式创新之处在于跳出了在制造环节参与竞争的红海市场,而加入到传统能源竞争的蓝海市场,其商业模式最核心的是融资和渠道,而这种模式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政策。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融资和渠道会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盈利模式的创新包括像光伏电站建设的上游投资及下游运营拓展。这些模式的创新可能在某些环节大幅度提升盈利水平,从而对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影响。

4、晶硅太阳能电池依然为主导

光伏产业化技术主要以晶硅太阳能和薄膜太阳能电池两类技术为主,2013年,全球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分别占整个太阳能电池产量的 90.92%和 9.08%。在中国多晶硅电池也是光伏领域的主流,占有率高达 80%,非多晶硅薄膜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不到两成,剩下部分被其他新型电池所占有。无论是从全球太阳能电池产品结构来看,还是从太阳能电池产量最大的中国来看,晶硅电池均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图 4: 全球太阳能电池行业产品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Wind,德勤整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薄膜太阳能电池 晶硅太阳能电池

6

5、外部经营环境逐步改善,核心产品和组件量价齐升

全年多晶硅、组件价格分别上涨 47%和 8.7%。欧盟对中国光伏“双反”案达成初步解决方案,中国对美韩多晶硅“双反”作出终裁,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内企业经营状况不断趋好。截至 2013年底,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年初的 7家增至 15家,多数电池骨干企业扭亏为盈,主要企业第四季度毛利率超过 15%,部分企业全年净利润转正。全国多晶硅产量8.4万吨,同比增长 18.3%,进口量 8万吨;电池组件产量约 26GW,占全球份额超过60%,同比增长 13%,出口量 16GW,出口额 127亿美元。国内市场快速增长,新增装机量超 11GW,累计装机量超 18GW,电池组件内销比例从 2010年的 15%增至 43%。全行业销售收入 3230亿元(制造业 2090亿元,系统集成 1140亿元)。整体来看,全球光伏市场从短期迅速扩张逐步转型到理性成长,从依靠单一市场走向多元化发展。

二、发展有利因素

1、政府推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环保问题凸显清洁能源开发迫切性

从替代品来看,常规能源日益紧缺,环保问题凸显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迫切性。为保障能源供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014年 11月,国家能源局在 APEC新闻发布会上,阐述了为实现下一步的“能源革命”,所拟定的相关能源战略和目标。此外,11月中美发布“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宣布了中国在 2020年之后的气候变化行动。这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将于 2030年左右到来,并提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 2020年的 15%提升到2030年的 20%左右。

2013年,我国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首先是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市场启动、产业规范、贸易纠纷和配套环境等方面做了相应表述,将“十二五”装机规划由原定的 20GW提高至 35GW。其次是“国发 24号文”的 9个配套文件相继发布,包括财政部发电量补贴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发改委《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兼并重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实施,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好转。在较短的时间内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政策管理体系,这是其他产业发展无从比较的。

同年, 我国实施了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这些政策都较大得鼓励了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国家对光伏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可以从一系列政策得以体现。从行业亮点来看,随着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叠加作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可能会在某个时间集中爆发。然而从现阶段的补贴政策来看,整体结构还是相对单一。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7

2、掌握设备产业化技术, 成就我国光伏制造业竞争力

图 5: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数据来源:德勤整理

在资金充裕、投资欲望强、以及对新产业敏感的大背景之下, 国产设备近些年发展飞快,从最早只能做扩散炉,后来是刻蚀机、单晶炉、层压机,再后来是 PECVD、铸锭炉、多线切割、自动化设备等等,越来越多的光伏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

目前全球多数的光伏生产装备和工艺,皆在中国市场得到规模化的终试才真正成熟。中国以前引进的国外设备和技术工艺大多没有经过产业化的验证,而是经过中国制造业花费了巨大成本不断获得反馈才逐步完善。因此, 国内企业才积累了深厚的大生产技术的许多细节经验,掌握了产业化技术而不仅仅是理论和实验室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成就了中国光伏制造业整体的竞争力。

3、分布式发电使光伏产业独具优势

目前我国光伏电站以大型地面电站为主,然而大型地面电站选址多为是位于西部的集中式大型光伏地面电站。我国能源供需分布本来就极不均衡,全国可开发水力/煤炭资源的八成分布在西部,然而工业基地都分布在东部/中部,只有依赖远距离西电东送。建设周期长,投资庞大,传输线损耗巨大。直接后果是西部难以全并网,并上网也无法保证足额发电。

由于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各电站相互独立,不需要依赖大规模的集中式供电系统和国家电网,所以发电设施可以被安置在诸如屋顶这些空间较小的地方,装机位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用户由于可以自行控制相互独立的供电系统,降低了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可能性,

装机系统

光伏系统支持部件生产设备(控制器、逆变器等)

光伏系统支持部件生产设备(控制器、逆变器等)

组件

组件生产设备(测试、清洗等)专用材料生产

电池生产设备(扩散、覆膜、测试等)

电池 硅片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硅原料

硅片生长设备(切割、清洗、检测等)

太阳能光伏产业支撑行业——光伏设备制造业

硅料提炼设备

8

总体而言可靠性比较高。此外, 分布式发电大多靠近供电区,输配电损耗很低,无需建配电站,可降低或避免附加的输配电成本。

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一直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国务院 2014年 11月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将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加强太阳能发电并网服务, 并且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到 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 1亿千瓦左右,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随着光伏电站商业模式趋于成熟,社会资本愿意参与从中长期来看,转向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发和运营环节是大势所趋。

三、发展面临问题

1、对补贴依赖导致光伏产业链上下游风险分配不平衡

相比其他发电方式,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高居不下。其中,火力发电的成本大约在 0.4元/度,水电的发电成本为 0.2~0.3元/度,同样的重要新能源之一的风电的发电成本为 0.6元/度,然而,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达 0.6~0.8元/度。因此,光伏发电仍然依赖政府的补贴支持,还没有具备脱离补贴、独立参与电源市场竞争的能力。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补贴往往集中在某些环节,而不是均匀分布在产业链各个环节,这进一步导致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不平衡风险分配。一端是光伏发电应用环节的相对低风险,而另一端是光伏制造环节的相对高风险。补贴政策的不断调整对光伏发电应用环节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上游光伏制造业而言,补贴政策的变化却影响巨大。一旦补贴削减,上游资本密集型的多晶硅制造环节无法在短时间消化巨大的产能。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电站投资商会把风险转移到上游制造环节,从而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2、国外市场销售占比偏高,全球光伏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

2014年 1~5月份,我国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达到 70亿美元,同比增长 16%。其中组件出口额约为 56.2亿美元,电池片出口额约为 4.3亿美元,硅片出口额约为 9.47亿美元。而多晶硅进口额达到 7.87亿美元,同比增长 25%,进口量达到 3.6万吨。

然而,市场需求并不容乐观,国外主要市场萎缩,美国能源丰富,页岩气等能源也对光伏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兴市场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故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供求关系依然不平衡,产能过剩的风险依然存在。

3、国内光伏产品结构中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

我国光伏中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光伏企业生产的晶硅电池转化效率普遍在17%~19%之间,效率在 20%以上的高端产品严 重不足,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极易催生价格战。如 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光伏企业在鏖战 0.55欧元/瓦的普通组件市场时,日本三洋和美国 Sunpower则 独享 1欧元/瓦的高效组件细分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产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9

品利薄的情况下,由于金融机构严控光伏长期贷款,这也将限制企业的高效电池产业化投资。

四、发展整体趋势

1、多晶硅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触底反弹

201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将达 25万吨,同比略有增长。其中全球主要多晶硅生产国如美国、韩国、德国和日本产量分别为 5.5、4.8、4.3和 1.4万吨;我国产量约 8万吨,同比增长12.7%,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但也仅能满足我国 50%的市场需求。我国全年多晶硅进口量将达到 7.5万吨,同比略有下降,其中德国、韩国和美国分别占据总进口量的 33%、28%和 26%。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多晶硅市场需求也在提高,另外,全球新增产能投产和复工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预计 2014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 26万吨,同比略有增长,我国多晶硅产量约 10万吨。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高纯多晶硅列为“十二五”发展重点,并指出“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 2015年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 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多晶硅生产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高,到 2015年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千瓦时/公斤”。

图 6:2009-2013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增长率(吨,%)

资料来源:Wind,德勤整理

2、电池组件生产规模持续增长,出口逐步呈现多元化

在出口方面,2013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约为 16GW,出口额约 100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对欧出口份额由去年的近 65%下降至 2013年的 30%,而日本跃居首位,成为最大的出口国,出口额约为 2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 22%。对美国、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额分别占 10%、5.2%和 4.5%,出口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展望 2014年,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 43GW。我国光伏组件有望超过 28GW,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多晶硅(吨) 增长率

10

3、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扩大,分布式发电待突破

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量达 11.3GW,居全球首位,中国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的30.5%。2013年,国务院出台“国发 24号文”等多个政策文件,从上网电价、补贴资金、并网管理等多个层面破解国内光伏发电应用市场发展的瓶颈,力促国内市场的规模化启动。光伏电站在现有的高补贴水平下,利润高企,电站投资受到各路资本追捧。另为赶在年底前并网以获得 1元/瓦的电价,掀起了新一轮大型电站建设高潮。国家也高度重视分布式发电发展,在“十二五”末所规划的 35GW容量中,有 20GW为分布式发电。而在 2014年光伏建设 12GW的指导目标中,有 8GW为分布式发电。但由于市场对现行分布式光伏发电收购价格的认同度较底,加之分布式光伏缺乏成熟可操作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因此若如无相关突破,全年 8GW分布式发电装机目标难以实现。

在政策的推动下,2009~2012年欧洲和日本的分布式光伏发展带动了全球分布式光伏装机的快速增长,目前全球分布式光伏装机增速仍保持在 20%以上,欧洲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比例较高,奥地利、丹麦、荷兰等国家光伏建设基本全部以分布式的形式进行,而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偏低,仅占 16%左右。

图 7: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占光伏装机比例仅 16%

资料来源:德勤整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奥地利 荷兰 瑞士 巴西 日本 德国 法国 美国 中国 南非

我国光伏发展以地面电站为主,分布式光伏占比偏低

欧洲国家分布式普

遍占比较高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11

五、标杆企业分析(一)

协鑫集团

协鑫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材料制造商,是国内最大的非公有制环保电力控股企业。集团主要业务有电力、光伏材料、新能源、天然气及绿色人居地产五大产业板块,共有包括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内的 3家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

企业发展现状

1、企业在光伏发电领域拥有技术优势

在光伏方面,企业专注于上游业务,即多晶硅、硅片的生产,很少涉及下游电池、组件、光伏发电装机的生产,是全球领先的多晶硅、硅片的供货商。企业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最大优势是技术创新力。2013年实现了 10MWp光伏发电项目一次并网成功,同年研制出第三代高效多晶硅片产品——“鑫多晶 S3”,“鑫多晶 S3”较 S2的光电转换平均效率提高 0.3-0.4%、效率分布集中度提高 15%以上,硅片性能再次大幅度提升,满足高端客户需求。“鑫多晶 S3”将继续引领全球光伏产业的“高效”潮流,加快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步伐。保利协鑫还曾凭借 S系列高效多晶硅片荣获“十大亮点”的最高奖,该系列高效多晶硅片产品已成为全球市场占率第一的硅片产品。在多晶硅制造方面,GCL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L法多晶硅生产技术,采用氯氢化生产工艺实现了对多晶硅生产的主要副产品——四氯化硅与氯化氢的有效回收,不仅有效控制了多晶硅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幅降低了多晶硅的单位生产成本。 在硅片制造方面,GCL积极打造立体化的硅片业务发展模式,通过与设备供应商签署长期合作协议、介入硅片生产辅料的规模化生产以及对铸锭与切片生产设备的创新化改造,致力提升光伏材料业务的整体竞争力。

2、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为企业发展创造巨大机会

中国目前的规划是到 2020 已经要实现 100GW的光伏装机量,今年全世界的装机量才40GW,这意味着未来六年内,国内的光伏市场必将呈现出指数型的“爆发式”增长,每年都要新增超过 10G的装机容量。新增装机量多,则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也必然增多,由于上游产业链的进入门槛高,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不多,协鑫已经凭借其领先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光伏市场进一步的蓬勃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和潜在市场份额。

12

3、企业将进一步技术创新和拓展业务

企业将继续关注生产技术的改进、成本控制、生产流程优化,通过升级成本结构来提高效益。首先,在上游生产方面,企业正在研究一种名为 FBR的生产技术,预计 2015年投入使用,该技术能在现有的 65000吨多晶硅产量上新增另外 25000吨的产能。这个项目已经完成投资,目前在试运阶段。FBR的成本会变得更加便宜。生产多晶硅的成本中电费占了很大的比重,集团在得到特殊批准后建立了自己的电厂,使用自己的电厂就无需上网买电,节省了很大一笔成本支出。其次,企业还将进一步拓展下游太阳能电站部分的业务,企业本来做发电出身,对于怎么上网以及电力的传输、运行都非常熟悉,这相较于一般的光伏发电公司也是个明显的优势。另外,协鑫有自己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同时建立了中游的组件、电池板等供应商网络,整条供应链都比较完善。

4、企业对政府补贴依赖大,效益容易波动

光伏制造业所需的投资金额巨大,在光伏发电补贴力度较大的阶段,电站的活跃投资带来对上游多晶硅等原材料和组件的高需求,因此光伏制造业拥有相对稳定的收益空间,多晶硅产业甚至经历过暴利阶段。然而一旦补贴削减则直接导致电站投资放缓,或者要求上游产品降价。而在上下游的博弈中,为了弥补固定成本,上游制造企业不得不调低价格加速销售,消化巨大产能,维持资金链运转。如果补贴调整过大,投资需求大幅下滑,则将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到甚至无法弥补变动成本,企业就会面临停产或倒闭。同时,资金链紧张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如融资成本高企、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商业信用收紧等,这些对于光伏制造企业而言无疑都是雪上加霜。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13

5、未来发展前景好,潜在需求量大

协鑫集团很看好光伏的前景,中国目前的规划是到 2020 已经要实现 100GW的光伏装机量,今年全世界的装机量才 40GW,所以未来六年内,国内的光伏市场必将呈现出指数型的“爆发式”增长,每年都要新增超过 10G的装机容量。单单中国已经有这么大的需求。现在的政策也开始配合,比如分布式能源,屋顶或是中国有些更宽阔的区域,山上也算是分布式。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前景很好,现在这些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都达到了百分之十几,高回报导致了大量投资。近期在香港的资本市场也有越来越多公司参与到太阳能电站领域,因为国家出台了支持政策。对比新能源方面的水力跟风力,水力发电有比较大的限制,很看地性,要看当地水的资源配合。风也一样,而且做风力后对开发地的耗损很大,今后那个地方就不能用做其他用途。所以协鑫还是非常看好光伏,认为它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尤其是在中国西部和西北很多日照丰富的沙漠地带,是可以大力发展的地方。

行业未来的挑战

1、新能源面临储能难的问题

要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不断提高,储能成为了一个问题。风电,水电,光伏发电,大量产能涌现出来,可是怎么去储存那些能源,储能的设备、流程,储能的安全性、有效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缺少应对外来竞争的手段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标准不同,使得光伏生产商在产品准入、监测等方面的成本大大增加。我国光伏产业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造成市场不规范,企业间不正当竞争频繁出现,市场缺乏秩序,相对混乱。同时,国外光伏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时不需要进行任何机构的监测,关税也几乎为“零”,然而我国光伏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却要经过严格的监测,导致我国的企业无法较好地应对来自技术领先国家的竞争。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没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技术研发机构。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相对较晚,研发的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人才能力培养等相对滞后,很多企业都想进行自主创新、改良技术,然而往往缺乏相应的人才输送,导致研发进程停滞,整个行业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未能完全获得突破。可以说,技术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14

风电行业正面临全球范围内的产能过剩: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以于 2013年突破 3亿千瓦,达

到 31813万千瓦。从国内看,中国的装机总容量前和新增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目前看来,我国风电产业不仅区域差距大,而且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不匹配;产业链上下

游发展速度和规模衔接度也不够,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2014年,国家积极推动风

电开发布局优化,谨慎开发海上风电项目。中国海上风电在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和运行维

护等方面仍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2014年6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第一个海上风电上网标

杆电价,海上风电发展来到拐点,在稳步求发展。

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增加能源的多元化供应、确保能源安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

源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风电行业带来一定发展前景。“十二五”项

目对风电发展结构的优化也是该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弃风”问题。

虽有市场对新能源的需求和国家的大力扶持,风电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风电价格政

策是影响风电运营企业投资和风电市场增长水平的关键因素。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风

电行业的投融资情况,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另外,我国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生产

环节薄弱,比较突出的是叶片、齿轮箱、主轴轴承制造,还不能满足国内整机制造能力的

需求,对国外技术和进口原材料的依赖使得成本较难降低。

针对行业发展的现状,可以预测行业整体应持续向有政策吸引和有资源优势的区域聚集,

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可能出现在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和风能的多元化应用上。上一轮风电竞

争格局尤其是在风机制造领域,行业竞争本质是恶性的“营销制造”竞争模式。良性的“制造

服务”将成为新一轮的风电制造行业竞争模式。产品性能和服务在上一轮恶性竞争凸显价

值,“制造能力不是瓶颈,服务能力才是瓶颈”,2014 年我国风机制造业将在这种良性竞

争中进行新一轮洗牌。

风电行业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15

一、行业概况

1、全球风电行业过剩,面临调整和复苏

2013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 3亿千瓦,达到 31813万千瓦,同比增长 12.5%。全

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 3546万千瓦,对比 2012年 4471万千瓦的增量下降了约 1000万千

瓦,降幅高达 22%,这也是该领域自诞生以来新增装机首次出现下降。2013年全球风电

累计装机容量超过 2000 万千瓦的国家共有 5 个,其中位列前三位的是中国、美国、德国,

分别为 9142万千瓦、6109万千瓦和 3425万千瓦。此外,中国、德国、英国分列新增装

机容量排名前三,分别为 1610万千瓦、324万千瓦和 188万千瓦。

2、中国风电弃风情势依然严重

在经历了 2005~2010 年我国风电装机量年均 80%增速的爆发式增长后,严重的弃风限电

现象将行业带入低谷。2011、2012 连续两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量下滑,2012年我国弃

风率创出历史最高的 17.12%,新增风电装机量同比减少 26.49%。2013年,全国新增风

电并网容量 1449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 7716万千瓦,同比增长 23%。年发电量 134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4%。风电利用小时数达到 2074小时,同比提高 184小时。平均

弃风率 11%,比 2012年降低 6个百分点。

全国新增核准容量 3069万千瓦,累计核准容量 1.37亿千瓦,累计在建容量 6023万千瓦。

全国风电项目布局得到优化,中东部和南部地区风电加快发展,补贴效率进一步提高,风

电设备制造业加快复苏,出口风电机组 338 台、总容量 65 万千瓦,出口国家扩展到美国、

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21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一季度,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 456万

千瓦,到 2014年 3月底,风电累计并网容量 8055万千瓦,同比增长 24%;风电上网电

量 3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9%;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 479小时,同比下降 55小时;全

国风电弃风电量 4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 20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 11.7%,同比下降 5.4

个百分点。

3、优化风电开发布局,海上风电或迎来拐点

2014年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优化风电开发布局,缓步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结合大气

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动清洁能源替代,有序推进了承德风电基地二期项目、乌兰察布和

锡林郭勒风电基地规划,利用哈密—郑州±800千伏输电线路开展“风火打捆”输电示范研

究,积累风电消纳示范运行经验,对拟规划建设的 12条大气污染防治输电通道开展风电

消纳论证,努力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到 2014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

超过 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 1750亿千瓦时。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缓慢,推进力度还不大,关键是投资商还处于观望状态, 以及风

电设备的安装成为制约海上风电发展的主要瓶颈。截至 2013年底,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

量只有 42.8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的 0.5%左右。2014年 7月,国家发展改革

委对布了 2017年以前投运的潮间带风电项目含税上网电价为 0.75元/千瓦时,近海风电

16

项目含税上网电价为 0.85元/千瓦时。此次海上风电电价政策的出台,将刺激海上风电市

场规模启动,可能成为海上风电建设开工的拐点。

随着海上风电上网标杆电价以及《2014~2016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等文件先后

公布,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打开。今年国内已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获批开工或

即将开工,总装机容量是过去数年累计安装量的三倍。到 2020年末,我国海上风电规划

装机容量将达到 3000万千瓦,主流风机设备制造商都将从中分一杯羹。

4、风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资源分布与电力负荷不相匹配

表 1:2013年风电发展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

2013年风电发展情况统计表 指标名称 累计核

准容量(万千瓦)

累计在建容量(万千瓦)

并网容量 (万千瓦)

上网电量 (亿千瓦时)

利用小时数

弃风电量(亿千瓦时)

弃风率 (%)

新增 累计

全国 13739 6023 1449 7716 1349 2074 162.31 10.74%

华北地区 4415 1668 415 2747 494 2112 57.99 10.51%

北京 20 5 0 15 3 2200 0 -

天津 42 19 0 23 5 2430 0.09 1.68%

河北 1113 338 68 775 141 2021 28 16.59%

山西 744 397 120 347 42 2220 0 -

山东 854 352 108 502 87 2008 0 -

蒙西 1642 557 118 1085 216 2188 29.9 12.17%

东北地区 3172 1094 252 2077 364 1915 66.5 15.45%

蒙东 1132 384 45 748 140 2010 33.99 19.54%

辽宁 694 128 94 565 100 1934 5.28 5.00%

吉林 664 287 48 377 56 1660 15.72 21.79%

黑龙江 682 295 66 386 67 1951 11.51 14.61%

华东地区 981 445 131 536 106 2264 0 0.00%

上海 56 24 1 33 7 2282 0 -

江苏 486 230 63 256 45 2150 0 -

浙江 115 65 13 50 10 1950 0 -

安徽 146 96 20 49 8 1948 0 -

福建 178 30 34 148 36 2666 0 -

华中地区 732 543 105 189 24 2141 0 0.00%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17

我国风能资源地理分布与电力负荷不匹配。沿海地区电力负荷大,但是风能资源相对稀缺;

北部地区风能资源很丰富,电力负荷却很小,给风电的经济开发带来困难。由于大多数风

能资源丰富区,远离电力负荷中心,电网建设薄弱,大规模开发需要电网延伸的支撑。

从可开发风资源角度测算,我国目前风电开发程度只有 5%左右。第四次风资源普查结果

表明,我国陆上 3级以上风能技术开发量达到 34亿千瓦,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际可

装机容量可以达到 10亿千瓦以上。此外,在水深不超过 50米的近海海域,风电实际可

装机容量约为 5亿千瓦。截至 2013年年底,我国风机吊装量仅达到 0.91亿千瓦,开发

程度只有 5%。

图 8:中国风能资源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

5、产业链上下游发展速度和规模衔接度不够,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图 9:风电产业链

资料来源:德勤整理

风电产业链

钢材等原材料

加工 组装 电网 安装

轴承等零部件

整机 风电场 用电部门

18

从风电产业链来看,大致分为上游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和下游风电建设运营产业两个部分。

其中风电制造业产业可以细分为整机制造产业和零部件制造产业。我国风电上下游并不匹

配,上游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发展速度却居世界

前列,上下游发展速度和规模并不衔接。然而,随着国内风电行业高速发展以及技术更新

换代, 部分资本雄厚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并购海外企业,实现了研发能力建设;

也有部分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多渠道协作的方式,实现了研发能力的建设。因此, 我国风

电装备从以前的 80%~90%依赖进口,到现在 80%~90%属于国产装备,技术上的壁垒不

断被打破。尽管大多风电装备已经国产化, 部分关键零部件还是与国外有差距,例如国内

叶片设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翼型开发、新型结构设计等方面落后国外。 由于国内在复

合材料强度计算理论和一些失效理论方面的研究很少,如叶片纤维间失效,国内还没有太

多试验数据,阻碍了叶片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从整机制造来看,我国风电整机行业前 10名的企业已占整个市场份额的 90%左右,剩余

的企业将瓜分其余 10%左右的市场份额。很大一部分企业可能拿不到订单,行业洗牌在

所难免。许多企业的整机制造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

能否适应,缺少科学的论证。这些设备并网发电后,势必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由于核心

技术缺失,大批兆瓦级新型风电机组匆忙投入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问题也正在逐步显现。

二、发展有利因素

1、能源供需失衡,风电前景广阔

2010 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

2432.2 百万吨桶油当量;同时,2010 年我国原油消费量首次突破 4 亿吨,达 4.45 亿吨,

原油进口量 2.35 亿吨,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 50%,我国也是天然气净进口国。增加能源

的多元化供应、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风能资源的详查和评估》,台湾海峡风能资源最丰富,其次是广东东部、浙江

近海和渤海湾中北部。2013年我国风机吊装量仅达到 0.91亿千瓦,发展前景广阔。

表 2:中国陆地和近海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

地区 总面积

(万平方千米) 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 (亿千瓦)

陆上(100米高度) 960 34

海上 (水深 5-50米,100米高度)

39.4 5

资料来源:《中国风能资源的详查和评估》,德勤整理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19

2、项目储备充足,装机结构优化

“十二五”期间已核准项目总量超过 100GW,储备充足。2014 年 2 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

第四批风电拟核准项目名单,容量 27.6GW,前三批风电拟核准项目容量分别为 26.8GW

(已开工 75%)、25.8GW(已开工 39%)、28.7GW(已开工 11%),另有哈密 6GW

和甘肃 3GW 两项特批项目, 能源局“十二五期间”拟核准的项目容量累计达 117GW,储

备充足。

从装机结构来看,侧重点转向非限电地区,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最新一批核准项目的区域

分布来看,45%的项目位于风电消纳能力较强的华东地区和具备跨区域电力外输渠道的西

北地区,而弃风严重的东北地区新增风机核准量占比近 3%,装机结构进一步优化。

图 10:“十二五”第四批拟核准风电项目

资料来源:《中国风能资源的详查和评估》,德勤整理

3、政府政策推力,风电建设加速

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际能源署于 2011 年联合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 2050》

指出,到 2020年,风电提供 0.4万亿千瓦时以上的电量,满足 5%以上的用电需求。随

着并网问题的解决和海上风电的发展,较为合理的预测是到 2020年,中国风电发电量能

够供给 6%左右的用电需求,这一比例,相对于原定目标有明显提升,但是仍然低于发达

国家的占比目标。

东北地区, 3%

西北地区, 26%

华东地区, 19%

华中地区, 14%

西南地区, 14%

华北地区, 14%

华南地区, 10%

20

表 3:重要风电政策(2012-2014)

名称 发布时间 发布单位 涉及内容

《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2.09 能源局 到 2020年,陆上风电达到 17000万千瓦,海上风电 3000万千瓦,合计20000万千瓦

《南方电网发展规划(2013-2020)》

2013.09 南方电网 确保 2015年 1000万千瓦风电,2020年 4500万千瓦风电发电无障碍并网

《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14.05 发改委

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11.4%,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13%;2015年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2017年达到 1.5亿千瓦

资料来源:德勤整理

通过对政策梳理可以基本理清国家对风电发展的态度。在风电发展的初始阶段,让风电快

速开始发展成为首要任务,该阶段的政策以鼓励外资进入,加快规划和实施为主;在这个

基础上,明确了收取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用,对风电上网的补贴,鼓励国内风机制造商的研

发和创新,取消外资风机免税政策;随着风电的过度发展,政策主要控制产能过剩和风机

质量问题,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我国的风电发展已经从数量阶段过渡到了质量阶段,

未来的政策也将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使我国的风电事业更上一层楼。

三、发展面临问题

1、弃风问题仍然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自 2012年以来,中国风电并网容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但由于电

力市场尚未完全市场化,不能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部分地区弃风限电问题仍比较严重,

需要在国家层面优化项目布局,提高风电发展的效益。虽然 2013年全国弃风限电相对好

转,平均弃风率 11%,同比降低 6个百分点;全国风电弃风电量 162亿千瓦时,比 2012

年减少 46亿千瓦时。然而预期 2014年弃风率将升高到 12%, 比例仍然超过合理区间,

一般认为,弃风率在 5%左右是合理的。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21

图 11: 近五年中国弃风情况 (%)

数据来源:CRIEA

表 4: 2014年重点区域弃风排行

数据来源:CRIEA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12 2011 2012 2013 2014E

弃风率

22

2、技术和原材料进口依赖导致风电成本较难降低

叶片和轴承是风电发电机系统供应链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国外供应商进口。此外,液压系

统、电气控制系统等都需要依赖国外的供应商和国外技术的授权,在这种情况下,风力发

电机的成本很难降低。此外,引进机型通常要进行二次开发,而国内企业由于没有掌握核

心技术,故而只能花费额外的费用聘请国外的工程人员。

根据国际标准,风电发电机的设计应该保证其能运行 20年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在恶劣的

天气下运行,需要经受寒冷天气和酸雨的考验,故而需要一些特殊的材料。而中国在这些

原材料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如碳纤维是一种叶片原料,但是碳纤维主产于日本。

四、发展整体趋势

1、多元化融资和应用为风电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多元化融资是指产业的投入资金不仅来源于政府资本,还可以来源于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

多方位的资本来源将会从根本上促进风力发电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而多元化应用是以

并网为主、离网和混合式应用为辅的方式。

多元化融资和多元化应用发展的格局可以解决风电并网难以及并网后的运营负担重等一系

列问题,同时,容易形成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风力发电应用和配套产业完整的

产业链,推动整个风力产业发展。

2、行业竞争格局由“营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

上一轮风电竞争格局尤其是在风机制造领域,行业竞争本质是恶性的“营销制造”竞争模式。

以金风科技为例, 2000-2010年金风科技在风电行业中激进式得增长,净利润年复合增

长 90%;2011-2012年行业在营销制造竞争模式中恶性洗牌,金风科技净利润年复合下

滑 75%;企业的发展受限于商业模式,从而呈现出利润的剧烈波动。营销制造模式的背

后,其实是低成本的竞争策略,这种模式会使得全行业在质量保障和售后服务方面大大折

扣。良性的“制造服务”将成为新一轮的风电制造行业竞争模式。产品性能和服务在上一轮

恶性竞争凸显价值,“制造能力不是瓶颈,服务能力才是瓶颈”,2013-2015 年我国风机制

造业将在这种良性竞争中进行新一轮洗牌。风电服务本质是高盈利业务形态,主要以对内

服务为主,对外服务为辅,对内服务保障风电制造、风电运营业务的收益率。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23

五、标杆企业分析(一)

京能能源

京能能源是由原北京国际电力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北京京能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风

电分公司组建而成,为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平台。

作为京能集团发展新能源项目的重要平台和京能清洁能源的重要上市资产,公司主要从事

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及火电项目的前期开发工作,投资建设的

电源项目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宁夏、山西等地。

在 2011年 12月,京能能源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集资约 19亿港元。公司现

在从事的业务有燃气发电供热、风电、水电、光伏,以及垃圾发电,今年年底预计装机容

量 7000兆瓦,去年这一指标为 4000兆瓦以上。目前在所有业务中,燃气、风电占主体

地位,燃气去年年底运营量是 2028兆瓦,在建的是 2300多兆瓦。预计到今年年底,风

电、光伏、水电这三个项目总计是 4400多兆瓦。其中,风电是 1700兆瓦,光伏是 300-

350兆瓦,水电 370多兆瓦,公司业务总共将超过 7000多兆瓦,增长速度较快。德勤在

与京能高管的访谈过程中,针对风电行业的趋势、发展难点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

风电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目前,风电属于京能能源业务中的一部分。从装机规模来说,这块业务在公司内部占比为

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燃气发电。就风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京能能源有以下观点:

1、风电行业已发展成熟,未来发展速度将趋缓

京能认为风电行业发展已进入成熟期。过去风电发展的规模小,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缺

失,现在国家有了统一的定价机制,每度电有 1分 5的附加费。这个附加费主要用于风电、

光伏、以及垃圾发电,为风电发展扩充规模缓解了资金压力。但是由于地区间供电不平衡,

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举例而言,建风电的条件是有风和地,在内蒙、东北等地区,

会出现限电问题,内蒙目前的限电问题正逐渐改善,去年限电约 15%,今年能降到 10%

左右,改善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在布局上调整,总量上进行控制;第二个是各

个运营公司调整投资方案,尽量往不限电的地方调整。

近两年风电发展较慢,一是国家在整体调整中,二是限电地区不能大量建造风电设备,然

而不限电地区缺乏足够的土地资源,未来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低。基于此,风电发展相对

过去会趋缓。为了不造成资源的浪费,国家应该合理布局,在有地的地方,鼓励投资。政

府目前已设定调控目标,但是各个省都在不断变化,指标不一,为此需要政府的支持,未

来将会有一个平缓的进程。

2、风电创新技术已近极限

京能认为,风电也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提高一定的效率。但是目前若想在更低风速下发电,

可能性较小,目前虽有低风速风机,但是技术方面已到极限。在低风时,二三级风可正常

启动,但是一级风时则缺少动力,无法满足启动的要求。曾有公司尝试高空发电,把风机

24

放在一千米甚至更高的空间,仿效风筝原理,用缆绳为轴,上方悬挂风机,发电后通过缆

绳将电传下。然而这将面临航空管制,以及收集、布局等问题,因此京能能源认为,风电

技术现阶段已近极限。

3、采取“风光互补”的方式,降低发电成本

一些风电公司的光伏发展较快,主要原因是风电厂旁的风光互补,一起输出,降低了成本。

相比于风电,光伏的增长量大,增长率高。现在京能能源的光伏使用的是铂金硅,相比于

薄膜的光伏,铂金硅使用寿命及吸收率更高,成本更低,并且在技术方面,铂金硅相对而

言更成熟。京能能源从前年开始建了 50兆瓦,至今已到 350兆瓦,这得益于国家政策到

位,助力了光伏的发展,推动其发展速度。京能能源预计,两年后光伏的发展将和风电比

肩。

风电发展面临的技术和生态风险

要发展风电,必须要有配套的火电,否则不能形成独立的贡献电源。目前就蒙西网的接纳

能力而言,国际上通行说法是风电不应超过 8%,但是实际上内蒙已经达到了 15%左右,

最高能超过 20%。就国网而言,因为国网整个区域包含的数量较少,因此国网是独立的,

接纳能力可以超过 20%。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电网对风电和光伏的接纳能力正不断增强,

但接纳太多以后,电网还要考虑到安全问题,所以有一定的比例限制。

京能认为在技术上提高占国网的比例可行,但在土地这方面还有难度。内蒙四条特高压外

送通道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讨论,特高压可送出一部分风电,后续还有增

加的可能。关于这一决策,褒贬不一,有专家站在生态角度提出质疑,认为西蒙特高压是

对西蒙草原的过度开发,也有人认为如果采用风电会影响草原、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

在生态环境这方面,京能认为,中国沙漠化现象已有很大的改善,原因在于国家退耕还林、

防护林建设等决策。

对于风电和光伏的下一步发展,京能认为,一个是取决于风资源和光资源,另一个是取决

于土地是否得到利用,以及如何利用的问题。除此之外,国家的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也会发

挥重要影响,这将涉及多个部委的协调,究竟他们是倾向于清洁能源的利用,还是倾向于

对土地的原始生态保护。

发展海上风电的障碍

京能认为,海上风电将成为风电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但是目前发展海上风电在政策、技术、

自然条件方面存在障碍。目前国内的海上风电,实际是近海滩风电,就是潮汐变化的时候,

涨潮时在水里面,退潮时在陆地上,并且利用潮汐这一个阶段进行检修。但是真正的海上

风电应该是涨潮退潮时都在水中的。

在技术方面,如何运行、维护是海上风电面临的难点之一。海上风电这一资源可以利用,

但是受技术限制,会较难实现。京能在水库边建过风电,今年有九台打了桩做了平台,但

是水库涨水,设备无法安装,未来维护也有难度。另外,还要面对防水防潮改装电缆,所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25

用橡胶要求可以承受海水侵蚀,这些问题都较难解决,即使有解决方法,成本也会较高。

现在所谓的海上风电,实际上大部分还是在海滩上,这样的海滩风电与陆上风电差别不大,

被称为“海上风电”缺少说服力。

在成本方面,海上风电受到的限制主要与成本有关,若电价不到位,海上风电的收益支撑

不了成本,如果要获得深海的风电,此成本更高,因此如果相关政策补贴不到位,更加无

法实现。

未来风电行业将迎来较多兼并整合

京能认为,未来风电行业依据各公司的战略将会有较多的兼并收购机会。几年后,经营性

的、大规模的风电厂预计将向越来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此外, 中国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欧

洲国家的个体经营发电设备,例如家庭在院子里自建,用于自用,但是国家目前还未出台

相关政策,电网安全也存在隐患,我国的智能电网还未达到实现自营的标准。

目前京能并购的对象在澳大利亚,未来的重点仍在这个国家。因为京能从自身能力、资金、

海外经验各个方面考虑,希望能集中得渗透一个市场,且澳大利亚的政治和市场都比较成

熟,和中国政府关系较好,合作伙伴京广也已提前进入这一市场。综合考虑,京能在澳大

利亚进行并购会更有把握,但是未来并购对象并不会局限于一个国家。

标杆企业分析(二)

远景能源

远景能源是目前国内装机规模最大和业绩时间最长的智能风机设备提供商,累计装机超过

240万千瓦,2013年位居中国前四。作为全球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技术领跑者,远景能

源积极构筑融合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和能源管理等技术的“智慧能

源”宏伟蓝图,推动传统能源领域的智慧变革。

远景能源目前把主要精力放在整个战略以及新业务上,除了风机软件,远景能源还在探索

分布试听、智能微电网、储能电池等新业务,这也是公司战略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新业务

还未发展为主业,仍然处于尝试探索的阶段。德勤在对远景能源高层的采访中,了解到今

年远景能源累计装机排名预计进入前三名,目前公司发展速度非常快,原因在于软件方面

的优势。风机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但是各大企业在硬件方面难以拉开差距,由此远景能源

从软件出发,在强大的控制团队以及软件团队的配合下,使得远景风机的发电量更高,从

而获得竞争优势。远景能源提倡 “用软件做硬件”这一思路。访谈从行业现状、挑战、趋势,

以及海外拓展这四方面分享远景能源这一国内标杆企业对行业的深刻理解。

26

行业现状概述

1、风电行业在技术上已经足够成熟

远景能源认为,目前技术壁垒已不是行业的瓶颈,以前 6米 5以下的风速都无法开发,内

蒙古、新疆要开发的对象是风速 7米 5以上的,但是现在远景开发的低风速可以达到 5

米 2,目前是行业中最强水平,相比之下,现在一般行业也都能开发 5米 6的风速,但由

此获取的利益已十分可观。假使未来远景能使开发底线降到 5米 2,那么风电市场将有望

被进一步打开。

2、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建造风电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纷争难以解决

关于建设风电设备的土地区域,能否用于农用这一话题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官方也并未给

出回答。部分人士认为,从理论上看,风机之间存在部分间隔,且风机运转并不会对下面

土地造成影响,可以用于开展农作物耕种,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针对是否会产

生影响这一问题,有不同声音存在。他们认为会有噪音、磁场等影响,当地百姓也对此非

常反感,认为建造风场对其生活造成影响。当地政府考虑到当地百姓的感受,加之风电产

业并不能为当地税收做出极大贡献,造成政府缺少动力,部分地区建风场的计划难以实现。

3、中国风电行业成本低,市场潜力大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控制上存在差距,“控制”指的是捕捉风的能力,有些风电企业能够检测

到风从哪个角度过来,并由此判断是否应该启动设备,但有些国内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控

制力,往往等风过来了再启动,从而没有将风资源充分利用。

但中国的风电行业具备很大的优势。首先,中国风力发电的成本比海外高成本制造国家低,

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其次,远景能源认为,风电作为成本最低的新能源,在中国拥有

广阔的应用市场,比光伏占据更加领先的地位,而且技术突破远超光伏,规模越来越大,

容量越来越大。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国家计划下调电价,降低开发商利润

远景能源认为,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家要调整上网电价。国家计划在目前 4档电

价的基础上再下调电价,这将直接造成开发商收益率下降。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召开

“陆上风电价格座谈会”,通报调价设想方案并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风电上网电价下调已进

入政策议程,出台预期渐浓。业内人士表明,不管最终电价下调幅度多少,都可以判断目

前下调电价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随着风电行业的技术进步,风机设备的价格已经明显下

降,风场投资成本亦随之降低;二是我国风电并网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每年产生的巨额补

贴需求,已对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形成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家给开发商的补贴

速度慢,作为源头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27

行业发展趋势

1、风机的智能化

目前智能风机业务属于远景能源的核心业务之一,作为当前业内装机规模最大和发展时间

最长的智能风机设备提供商,远景累计装机超过 240万千瓦。智能风机是通过采用远景

自主研发的核心智能控制技术,在风机中装置传感器,收集震动、风速、温度等数据,并

将信息传到云端。这一整套系统包含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彻底突破并超越了传统

风机的技术禁锢,使得风机发电效率提升 15%-20%,从而显着提高开发商的资产投资回

报。目前风电已步入成熟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趋缓,为突破瓶颈,远景认为,用智能风

机技术代替传统风机将是未来行业的趋势之一。

2、低风速风电

在风电行业,低风速风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远景认为的行业另一趋势。原因在于,

中国的电网结构存在的问题不能快速解决,目前只能通过建设特高压等方式,提高电网的

承载量,但是建立电源的速度往往会超过建电网的速度,电网阻塞的现象不可避免。另外,

风速低使其对风机的破坏性没那么大,它的寿命会更长,风险更低,所以在收益上不一定

比高风速低。而且低风速降低了对风资源的要求限制,在目前风能资源较好地区的风电开

发受限于电网瓶颈而不断“弃风”的背景下,低风速风场开发将引起更多关注。

3、海上风电

我国海上风资源储量丰富,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江苏沿海滩涂及近海地区具有开发风电的

有利条件,国家能源局也早已开始强化海上风电开发的管理。相比于陆地风电场,海上风

电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益,平均空气密度和发电效率较高,并且海上受地形气候的影响更小,

由于不占用土地资源,对于南方沿海地区更有利用价值,加之沿海地区的用电需求大,可

以缓解供需矛盾。目前远景能源已陆续推出两款海上风机,其发电效率比同类产品高

20%,远景预测,只要技术上能达到要求,海上风机将是不错的发展方向。

4、储能

远景能源相信,储能也是发展前景较好的一个领域,关键是目前技术线路多,成本太高,

企业主要以锂电为主。当前企业面临多种技术选择,例如液流、超级电流,以及护理的储

能等,究竟未来将会采用哪种技术,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再好的技术只有具备成本优势才

对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由于储能可以帮助解决波动性电源入网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电

网消风填补,远景能源表示看好储能,认为研发储能技术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28

5、微电网

微电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能够实现自我控

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

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具有成本低、电压低以

及污染小等特点。目前,微电网的发展还处于初级

阶段,虽然微电网可以离网运作,但是里面的技术、

标准,以及制度还不够成熟。在外部环境方面又缺

少国家的政策支持。未来,远景将会把微电网作为

一个战略性的项目去推进,摸索其商业模式,试图

为国家制定后续政策提供依据。

海外拓展将更专注于新兴市场

对于中国的风电企业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

展中国家的市场,都有中国企业进入。中国企业开

拓海外市场的动力在于国外在风电行业有财政补贴。

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污染,顺应民意,非常支持节能

减排。例如印度、巴西、中国,都是风电大国。风

电是目前快速发展的一部分经济,所以国家会特别

关注新能源,这一产业集团也会带动更多的产业发

展,进而提高就业,拉动投资。

远景认为新兴市场的潜在规模远远大于欧洲发达国

家的市场,相比于欧洲市场的逐渐萎缩,土耳其、

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风电市场反而不断扩大。受中

国风电发展速度趋缓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尤

其是排名前几位的厂商,走出国门,积极投资海外,

加之有中国政府在背后支持,海外市场的潜力逐渐

显现。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29

尽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已经达到了 85%,但中国绝大多数是通过简单的填埋。我国城

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超过 65亿吨,侵占约 35亿平方米土地,全国 660多个城市中,

已有 2/3的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围。从现在起到 2025年,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重量将

增长 70%,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增长城市。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

体之一,国家政策已经表现出了对废物处理行业的重视:"十一五"期间,固废投资占环保

投资总额的比例为将增长 9.7%,这一比例在"十二五"期间提高到了 23.5%。

总体来看,我国固废处置行业处在快速发展期,技术壁垒、资金壁垒高,前 15名行业龙

头企业仍然占据垃圾处理项目的半壁江山。行业前期咨询类和设备生产类公司受益,行业

末端的运营类企业盈利稳定。预期具有技术优势、持续供给资本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

业会在行业中有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向处理固体废弃物中的大力投入表明了政府对行业发展的支持态度,

有利于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市场。另外,随着政府对非法处理危险废物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

违规处理危险废弃物的成本越来越高,规模效应的好处也体现了出来。总体来看,企业更

倾向于合规化发展。

废物处理行业发展仍面临问题。资金层面上,即使有政策优待,对废弃物处理的投资仍显

不足。技术层面上,固废处理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面对可能出现的污染,废物处理项目

很可能会遭到当地居民的阻挠,地方保护主义也是行业发展的障碍之一。我国固废处理行

业是政府主导型行业,人为因素影响较多,与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不相符合。

“经济先行”理念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破坏。加之行政管辖范围的分割,

使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以至于整体行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由此导致的不完全和

不充分的竞争削弱了固废处理企业的革新和发展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挫伤了经营者的积

极性。

由于废物处理行业技术要求高,资本密集和产业链一体化程度高的特性,预期具有技术优

势,持续供给资本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会在行业中有竞争力。随着中国中西部经济

的不断发展,废物处理行业也开始向西部地区扩散,尤其是在中西部较发达城市得到了较

快发展。

废物处理行业

30

一、行业概况

1、固废处理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总投资额与固废处理投资额分别为 2.16万亿元、2100亿元,到“十

二五”末将分别达到 3.4万亿元、8000亿元,从投资占比情况来看固废处理占比由“十一五”

的 9.7%提高到 23.5%。所以,“十二五”期间,固废处理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住建部

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累计侵占土地

75万亩。“垃圾围城”不仅是城市病,而且蔓延到了农村。2013年,全国 4万个乡镇、近

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生产生活垃圾 2.8亿吨。

目前规模庞大的固废并未得到有效处理。根据中经网的统计,目前国内工业尾矿的利用率

仅为 14%,冶炼渣的利用率仅为 55%。尽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已经达到了 85%,但绝

大多数是通过简单的填埋处理,容易带来二次污染。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超

过 65亿吨,侵占约 35亿平方米土地,全国 660多个城市中,已有 2/3的大中城市被垃

圾包围。

图 12:各国固废处理行业

资料来源:德勤整理

市场增长

起步阶段 快速发展期 监管规范期 成熟稳定期

非洲 南美

东欧、东南亚

中国、印度 南欧

澳大利亚

北美 西欧、日本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31

图 1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2003-2012)

资料来源:Wind,德勤整理

2、新兴城市是固体废物主要来源

世界银行 2012年发布的关于世界各地城市固体废弃物状况的前瞻性报告发现,城市固废

量增长最快的是中国、东亚其他地区以及东欧和中东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固废增长

率与其城市化率和 GDP增长率相类似。在城市人均收入水平与人均废弃物产生量之间有

着直接关联。固态废物问题在新兴城市中尤为明显,诸如上海、首尔、巴西里约热内卢以

及墨西哥城每天平均要收纳超过 1万吨固体垃圾。

预计到 2025年,全球 43亿城市居民每年将产生 22亿吨固体废弃物,相当于每人每天产

生 1.42千克固体废弃物。从现在起到 2025年,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重量将增长

70%,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增长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年均成本预计将会从

目前的 2050亿美元增加到 3750亿美元。由于生活水平的增长以及城市人口的膨胀,低

收入国家的固废管理成本上升最严重。

3、固废产业链上下游联系紧密

固废处理行业上游主要是固废处理设备制造,中游包括固废处理工程和处理设施运营,下

游包括废弃物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其中,固废处理设备类企业主要从事固废处理设备的

生产与销售;固废处理工程类企业主要为固废运营企业或下游企业提供设备安装和技术支

持服务;固废运营类企业则专门从事固废处理业务,如各种填埋厂、垃圾发电企业等。

0

20

40

60

8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无害化处理能力(吨/天) 无害化处理厂数(座)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2

图 14:废物处理产业链(全过程)

资料来源:德勤整理

表 5:固废处理行业产业链企业类别

类型 特点 公司名称

政府主导型企业 公司作为政府建设垃圾处理项目的平台 上海环境集团、中国环境保护公司、北京市环卫集团等

专业投资运营公司 通过引进他人技术,专注于 BOT模式建设运营垃圾发电项目的企业,以运营管理为主

法国威立雅、金州环境、光大国际、桑德环境等

工程投资运营公司 使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对垃圾发电项目提供从工程建设到运营管理服务的企业,以工程建设为主

北京中科通用、重庆三峰卡万塔、清华同方、绿色动力、锦江集团、伟明集团等

资料来源:德勤整理

4、行业进入壁垒较高,不同环节增加值差别较大

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盈利性来看,不同环节增加值与盈利水平存在差异。高盈利水平出现

在从项目设计到系统集成完成,俗称“交钥匙”工程,不受到项目运营公益性的限制。不同

环节所需要的要素条件也不同,设计咨询是技术、经验密集型环节;工程承包和系统集成

属于政府关系型环节;实施经验的设备制造和采购属于技术密集型环节。

从固废处理整个行业来看,行业处在快速发展期,行业技术壁垒、资金壁垒高,行业前期

咨询类和设备生产类公司受益,行业末端的运营类企业盈利稳定(按公益类净资产收益率

8%~10%)。行业的价值流的闭环尚没实现,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投资的进一步加大。

5、竞争格局呈现不同梯队

固废领域的竞争状况:固废领域的进入门槛比较高,相比较而言要远高于污水行业,需要

有业绩、有技术、有政府资源、有持续的投资能力。目前整体行业发展尚不成熟,生活垃

圾处理行业相对而言较成熟,其次为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行业,之后为污泥处理和餐厨垃

圾处理。当前企业竞争主要集中在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领域。总体来看,我国固废处置行业

收集

废物处理产业链(全过程)

计量收取废物管理费用;分离可再生资源化物质

废物分类运输;密封运输;压缩运输;

废物加工,材料再生;材料转化,能源回

转化减量化;废物稳定化;回收热能转化

残渣

运输 资源化转化 转化处理 最终处理

污染物隔离控制;土地复原

和再利用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33

起步较晚,产业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还非常低;其次,由于固废行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和处

置技术较复杂等多种因素,竞争格局没有最终确立,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垃圾处理的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主要是以大城市的垃圾处理市场为主,

一般日处理规模在 1200吨以上,以政府主导型国有企业、外资环保服务企业以及大型上

市公司为主,资金实力和运营实力较强,以威立雅环境服务集团和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典型代表。第二梯队主要是以大中城市的垃圾处理

市场为主,单个项目的日处理规模一般在 600-1200吨,一般为民营服务企业,拥有较强

的技术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光大国际、浙江伟明、杭州锦江、桑德环境、绿色动力等为代

表。第三梯队主要是中小城市为主,单个项目的日处理规模在 100-600吨,主要有海诺

尔等。由于垃圾发电产业的区域垄断特征,能够实现跨区域投资运营的企业需具备更优良

的资质,未来市场份额也将向拥有这类资质的优质企业集中,相应提供一体化投资、建设、

运营服务的专业垃圾处理服务商将占据竞争优势。

二、发展有利因素

1、“十二五”期间,固废处理投资在环保投资中增速最快

固废的隐性污染正在逐渐受到重视,行业治理投资启动。经过测算,“十二五”期间

(2011-15)固废领域的投资高达 7000亿元,“十二五”复合增速高达 39%,明显高于

13%/14%的同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增速。从政策推动和技术发展角度,市政固

废中的垃圾焚烧、工业固废中的危废处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焚烧(垃圾发电)将逐步替代填埋法,成为国内生活垃圾处理的首选,预计焚烧在生活垃

圾处理中的占比在 2015年达到 35%(2010年 20%),推动焚烧能力在"十二五”的复合

增速为 23%,而同期生活垃圾整体处理能力增速为 11%。危废处理能力快速增长推动行

业发展,预计 2015年,仅危废资源无害化市场规模就达到 450亿元。

2、行业政策逐步完善,吸引不同资本进入市场

固废处理行业政策逐步完善,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市场。国家在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 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2%;全国城市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所有县具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并鼓励填埋气发

电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12年 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

五规划》。该规划明确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目标,到 2015年,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

放量比 2007年减少 15%,非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 2007年水平。采矿、

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五大行业将成为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

垃圾处理政策的频繁出台为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关于完善垃圾

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的发布,规范了全国统一垃圾发电标杆电价,《“十二五”全国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提出,表明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这

34

一产业的发展,将会使得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开始投向垃圾发电以及上下游的产业,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将逐步加剧。

3、危废处理阳光化,推动危废处理快速成长

政府对非法处理危险废弃物的打击力度加强,大规模的危废非法处理逐步暴露,从已有数

据预计来看,危险废弃物规模在 2015年将会达到 6000万吨,是 2010年的四倍。企业

私自处理或者丢弃危废的违规成本越来越高,选择正规渠道处理危废的趋势明显,预计

2015年国内危废处理量达到 3000万吨,占当年危废产生总量的 50%,明显高于 2010

年的 20%。危废处理能力快速增长推动行业将迎来爆发期,预计 2015年,仅危废资源无

害化市场规模就达到 450亿元。

三、发展不利因素

1、投资不足限制固废处理能力提升

图 15: 2000-2012全国工业废水、固废治理完成投资总额

资料来源:wind,德勤整理

投资不足是国内固废处理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由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较为直观,危害效

应比较明显,在治理方面得到了更早的重视。固废危害直观性不强导致政府前期在污染治

理方面的投资主要投向了大气治理和水治理领域,危废领域的投资相对不足。统计数据显

示 2001-2012年,固废领域的投资额平均仅占国内污染源治理投资的 6%,而水治理和大

气治理投资平均占比分别为 35%和 46%,固废领域投资明显低于同期大气和水污染治理

投资。

0%

10%

20%

30%

40%

50%

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全国工业废水治理完成投资总额(万元)全国工业固废治理完成投资总额(万元)全国工业固废治理投资占比全国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占比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35

在工业污染治理的各项投资中,治理工业固废的投资从 2000年至今也一直没有较大的变

化,相对于废水、废气的治理投资占比非常低,仅占工业污染之力投资的 5%左右。随着

废水、废气治理的逐渐成熟,固废治理投资的比重预期在未来将会逐步增大并有所突破。

2、固废处理产生的二次污染阻碍项目正常开展

垃圾发电产生的二恶英在国内受到较高关注度。由于垃圾焚烧厂通常距离市民生活区较近,

对市民的冲击力较强,因此受到的关注度要明显高于其它几个产生二恶英的行业。近年来,

国内垃圾发电项目频遭抗议,不少拟建项目被迫暂停或终止。从这些遭遇争议项目的地域

来看,抗议事件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的居民对环保

的关注度要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居民,而东部发达地区是国内兴建垃圾焚烧厂的主要区域,

因此垃圾发电项目经常引起争议。

表 6:遭到居民反对的主要垃圾发电项目一览(2011-2013)

时间 项目名称 最终结果

2011.05 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 周围村民抵制,环评造假被迫停工

2011.06 无锡黄土塘垃圾焚烧发电厂 周围居民反对,最终通过

2012.06 广州花都垃圾焚烧发电厂 原选址方案被迫进行调整,目前尚未确定选址

2012.06 上海松江垃圾焚烧项目 周围居民抗议,目前尚未确定选址

2013.05 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周围居民大规模抗议,项目前景未定

资料来源:德勤整理

3、地方保护主义导致行业竞争不充分

我国固废处理行业是政府主导型行业,政府意愿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多,与市场经济资源优

化配置的规律不相符合。政府的“经济先行”理念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严

重破坏。加之行政管辖范围的分割,使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以至于整体行业的发展缺乏相

应的竞争机制。由此导致的不完全和不充分的竞争削弱了固废处理企业的革新和发展动力,

在某种程度上也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四、发展整体趋势

1、具有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会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

2007年,在 41家垃圾处理投资商中,市场占有率位居前 3名的企业完成项目的处理能

力占总量的 29%(按项目处理能力计算),前 10名企业完成项目的处理能力占总量的

63%。2010年,拥有项目数量排名前 3位的企业完成项目的处理能力只占到总量的

12.78%,前 10名企业完成项目的处理能力占总量的 37.12%。

36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及资金参与垃圾发电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垃圾焚烧厂项目基本

上采用 BOT方式,有些地方政府准入门槛低,项目法人招标中存在低价(垃圾处理费)

无序竞争的局面。从垃圾处理企业的项目集中度来看,近年来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前

15名行业龙头企业仍然占据垃圾处理项目的半壁江山,仍然具备较强的行业竞争力。从

固废处理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拥有完整的固废处置产业链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会获得优势,

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

2、固废处理市场的主战场正逐步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投入力度较大,城市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数量相对较多,处理水平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财力和物力的限

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数量相对较少。2009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东部地区

占 47.28%,西北地区只有 10.33%,垃圾焚烧厂东部地区占到 77.17%,西北地区只有

1.09%,差距较大。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焚烧处理方式正逐步由东部地区

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如目前焚烧处理方式已经逐步在四川、广西、湖北等中西部地区开始

推广。

3、资本话语权增强,垃圾发电领域面临整合

从目前国内垃圾发电公司的经营区域看,企业主要以区域型运行为主,跨区域运营的相对

较少;从所有权结构上看,地方性国资委是垃圾发电公司的主要控股方。市场呈现半关系

化特点。随着垃圾发电企业可以通过 BOT和类 BOT方式承揽项目,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紧

缺的资金问题,关系不再是地方政府选择合作对象的首选,这为垃圾发电企业打开了异地

运营的大门。

从目前垃圾发电企业拿项目的特征看,企业跨业跨区域运营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导致市场

份额越来越集中。跨区域运营意味着资本的话语权增强,资本而非关系是垃圾发电企业进

一步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

BOT模式下,资本的重要性在竞争中愈发突出。相比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能够以较低

成本获取债权及股权融资,在行业新发展趋势中,具备资本优势的企业会逐步成为赢家,

经营能力较差和规模较小的垃圾发电企业将逐步被淘汰或兼并。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37

五、标杆企业分析 (一)

桑德环境

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固废处理领域的先锋,长期致力于废物资源化和环境资

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 A股市场唯一一家主营业务为固废处理的上市公司。桑德的业

务可以分为三块:一是水污业务(主营业务),二是固气废气液处理业务,三是冷酸灵电池

业务。目前,这三块业务分别由香港上市的桑德国际、深圳上市的桑德环境,以及湖南桑

德负责。这三块业务之间会有一些协同,但更多的协同体现在前端市场,后端因为涉及到

具体的技术、工程和相应的运营,各自服务在各自范围内。

环保行业参与主体及竞争现状

节能和环保是两个概念,两种行业。国家将这两个行业定义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后把它

上升为拉动经济转型的产业,甚至把它定义成国内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这两者本身不太

相关。节能领域是指方方面面都有节能,不是简单的环保概念。例如,如果某个建筑的整

体结构靠太阳能,墙体材料用的是节能材料,那这个就是节能的范畴。同样,对于污水处

理厂的运营,如果在电费方面,把原来用的分机改成电频的分机,那一定程度上也是节能

的范畴,但是它还不是一个节能环保行业。桑德是一个环保科技型企业,专注于环保这方

面,桑德有三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卫生填埋、生化处理、焚烧发电,从占比情况来看

垃圾发电占比更大,然后其次是卫生填埋,再其次是生化处理。

总体而言,环保行业大且涉及的环节多。其中,生活垃圾的处理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生活

垃圾源头的分类、清扫、保洁、转运,另一块就是终端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它的社会化程

度较高,采用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从事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置的企业都在这个领域有所参

与,并且更多的是以 BOT的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也有一块政府建成的填埋场,它们不

光以第三方来托管运营垃圾填埋场。以道路清扫保洁为例,一类是原有体制内事,即为原

来的事业单位负责的任务,这一主体并不排除极个别的地方政府改制成的企业,比如北京

环卫集团,它承担道路的清扫保洁;第二块就是外包,政府购买环境服务,例如桑德曾经

为某个市、区、或者县城提供过环卫服务。

从整体竞争程度来讲,现在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在道路清扫保洁这块竞争还不完全

激烈。进入此领域的公司偏少,以前即使是外包,其对象更多是一些保洁公司,小的还不

能称其为环保企业,因为它只是雇一些人买一些车,更多是被划归到保洁行业。虽然这块

竞争还不算激烈,但是若有城市有意购买环境外包服务,且乘早切入,可以形成示范效应,

这也有益于在全国范围的拓展。所以总体而言,这个领域竞争不十分激烈,且未来的机会

较大。

大数据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垃圾处理中也涉及到大数据的应用。固废所谓的大数据主要有

两个方面,一个是互联网营销管理的大数据,另一个是运营过程中的大数据。运营过程中

38

的大数据主要针对环卫服务,这个跟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概念不同,例如垃圾的堆积厂、填

埋场,在终端处置运营过程中也要数据化管理。而环卫服务涉及到生活垃圾的源头收集清

理,包括道路的清扫保洁,这也会涉及大数据,例如根据小区或区域,它的人口数量,及

产生垃圾的量,从而合理分配车辆,以及什么时间去清减垃圾。

未来我们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垃圾桶采用智能化形式,在满了之后,相关的数据自动会传

递到运营中心去,整体上智能化、数据化的管理,现在正在构建这一套环卫服务的数据化

运营。这也是未来智慧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技术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智能化的

垃圾桶,将其安接上芯片控制,发送相关信息。目前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相应的补贴,但

不排除以后会有。如果说城市本身就是智慧城市,并且在申请智慧城市的建设,那对此国

家会有相应的补贴。

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环保行业将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环保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偏低,但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而言,这个行业要形成规模效应,

这样才能应对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也更利于政府相应的监管。要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依目前情况来看,只有依靠行业的整合并购。所以在“十三五”期间会在部分行业出现大规

模的并购。但这并不会主导桑德的发展,因为桑德是全产业链的公司,不论是固废还是污

水,从技术服务到环保设备的研发制造成套,以及环保工程的 EPC,专业化的托管运营,

都是全产业链的模式,在每条产业链上的环节都会拓展它的业务、市场份额。

固废在“十三五”之后会进入一个资源化的发展时期,会产生一个再生资源的概念,这在一

定程度上是一个城市扩张,不局限于生活垃圾,电子垃圾、废旧轮胎等等都在再生资源的

范畴内,再生资源未来一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海外的业务扩展方面,目前,桑德在固

废、水污业务上都在进行海外的拓展,水污已经成功拓展了几个项目,固废目前还没有项

目落地,但在积极地拓展。桑德的海外市场一般是定位于东南亚、西亚、以及非洲等地的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进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些市场已经形成成熟格局,设施非

常完善。

2、环保行业的主导企业逐渐转为民族环保企业

上个世纪的 80、90年代, 国家环保行业的发展以外企为主,进入 90年代中期以后,我

国的民族环保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其中包括民企与国企。而下一步国内的主导市场的地位

一定是民族环保企业,而不是外企。在固废领域,外企基本很少,包括美国的慧云等都在

逐步撤出,在水污领域,外企主要有威立雅、中法水污等,但这几家在中国进一步拓展市

场的空间基本已经停滞,只是维持一个既有设施的经营,同时也在逐步地撤出,设施被政

府回购,或者是被国内的企业收购。外企在中国收缩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国内环保企业逐渐

掌握技术并且提高企业的运营水平,外企的综合竞争力在下降。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39

3、民营企业将会得到更公平的待遇

理论上看来,民营企业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公平的待遇。现阶段,政府对民营企业可能还存

在一定的偏见,一个是体制原因,政府认为和国有企业合作会面临更小的风险;二是国有

企业有国家支持,资金实力较强,而民营企业不一定有这一优势;三是从体量上来讲,民

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还是有一定差距,虽然部分企业,例如桑德,体量较大,但大部分环保

民营企业的体量较小。但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到一定阶段,在选定企业的过程中,政府

将会更关注企业的能力,例如专业性、技术能力、运营能力等,而不是企业的性质。

4、固体废弃物处理行业将逐渐打破地域性特征

固废更多强调生活垃圾,以前每个城市针对生活垃圾都有一个管理处、管理服务中心,市

场化的程度相对低,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的改制,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固废处理行

业的地域性垄断格局会被打破。但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壁垒,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管理层次的理念,第二是国家政策,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第三是事业单位改

制中的障碍。

未来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企业而言,未来最大的挑战是政府对于市场化的力度和决心到底有多大。首先,有些政

府对于市场化改革的意愿不强,它关注于它的企业是否是按照它的要求来做,而不在乎企

业是否盈利,因为政府财政最后都会让其收利。其次,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国家会为

地方企业提供资金,所以如果政府决定要进行市场化,那么就要考虑企业的盈亏问题。实

际上,政府在企业运营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支出是隐性的,当实行市场化运营后,这部分

支出会被显性化。所以未来政府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原来

的企业必须和第三方专业公司合作,从资金、运营、技术等角度形成公私合营的模式,既

要打破原来的运营体制,又要让政府保持一定的监管和控制,这与纯粹的市场化并不矛盾。

但是公私合营并不一定是一个更合理更高效的方式。在中国,公私合营也可被理解为政企

合作,企业应该包括国企和民企。在国外,没有所谓地歧视性对待某一类型的企业,但是

在中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地位,至少在资金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那么,在一些城市

会出现民企和国企或是从事业单位改制过来的国企的公私合营。除此之外,公私合营还包

括政府自己投资建设的设施,委托第三方专业化的运营商来进行托管运营。但是国家提出

的这些说法,是否会对公私合营产生另外的局限性,例如是否所有的公私合营必须是政府

和公司,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共同参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只是公私合营的一种,

而非全部。

40

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但二氧化碳排放却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需要承受的节

能减排压力明显增大。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预期下,我国工业节能减排行业正面临了

巨大压力,尤其是工业节能已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然而近年来用能量不断

上涨的西部地区,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节能减排进程。尽管节能减排情势严峻,2014

上半年,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 31.6%,与上年同期相比下

降 0.2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2014全年有望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显现

初步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

节能减排行业发展有四大有利因素, 一是环保政策力度生猛,愈发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倒

逼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政府政策的组合拳连环出击,针对污染物排放标准做了更严格

的限定,涉及污染物的种类广而全。二是技术不断创新优化大大提高节能减排的可能性和

效率。传统生产设备已初步实现了大型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改造。现在进一步发展智能

化平台,对能源信息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实现“管理级”节能决策。三是节能服务

产业的发展为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节能服务企业自己的成本下降并得到了

政府的支持后,转嫁给工业企业的服务价格也会相应降低。四是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

速形成,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口国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碳足迹提出更高要求,国内外社会的环

保压力转化为工业节能的外在动力。

尽管有利因素驱动着节能减排行业发展,然而诸多不利因素依然羁绊着整个行业。经济发

展的结构性矛盾是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最大的问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地区结构等结

构性因素并未得到明显改变。我国的产业分布中仍然是以工业为主,经济过分依赖制造业

尤其是重化工这些 “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而节能减排的执法监管低效,管理基础薄弱,

标准滞后。此外,尽管政策不断,政府补贴不到位,问题体现在总量不足、资金用途不平

衡、优惠政策落实难度大、宣传教育不到位。最后,工业能效管理业务在我国开始时间晚,

规模较小,市场整合度不高。同时,能效管理项目需预付大量资金,周转周期长,对公司

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规模较小的企业面临融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能效管理行

业的发展。

展望节能减排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望加速,未来趋势将结合化解过剩产能和培育新的增

长点。节能环保产业能够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有望迎来高速发展

期。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过去 4年保持了 34%的平均增速。未来 2年

投资额有望超过 2000亿元,合同能源管理将成为主导的节能模式。此外,随着国内 7个

节能减排行业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41

碳交易所的经验积累和规则完善,未来将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并且会逐渐降低免费

配额的比例,扩大控排单位的界定范围,纳入更多的市场交易主体,进而推动碳排放市场

的发展,更加市场化的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一、行业概况

1、稳增长的前提下,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2014年,在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预期下,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将面临巨大压力。首先,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 3.6%,将稍高于 2013年增长水平,总体态势

趋于稳定,中国经济将保持 7%以上的增速,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也将保持较快的

增长速度。其次,从全国来看,单位 GDP能耗降幅扩大,2014前三季度节能降耗达到了

“十二五”以来最大的降幅,超过预期目标,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经济增速下行,高耗能行业

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造成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取得进展,第三产业

比重进一步提高,工业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三是地方和行业在节能环保的标准上进

一步严格, 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图 16:单位 GDP能耗降幅 (2006-2014, %)

资料来源:Wind,德勤整理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竞争加剧,国际社会对工业节能减排要求更高。我国总体上仍然处

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却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需要承受的节能减排

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近年来用能量不断上涨的西部地区,阻碍了我国节能减排进程。

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东部沿海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增长“动东慢

西快”的格局将在今后一段时间继续保持,10%的经济增速几乎成了东西部分水岭。宏观

上飞速的经济增长在微观上必然体现为能源的大量消耗,2013年西部地区用电量保持较

高增长,东、中、西、东北的用电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6.4%,6.8%,9.8%,4.4%,西

部用电量增速一直保持高位。与“十二五”节能工作进度要求相比,2013年海南、青海、宁

0%

1%

2%

3%

4%

5%

6%

0

0.2

0.4

0.6

0.8

1

1.2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Q1-Q3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GDP能耗降幅

42

夏、新疆等四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云南为二级。西部正在经历势头凶猛的工业化进程,

短时间内不会放缓发展的脚步,因此能耗量会继续上升,使得中国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

图 17:2013年各地区用电量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逐步显现

2014年,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比重有望继续保持下降态势,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逐步

显现。首先,从重点用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来看,2013年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四大

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总和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为 31.1%,明显低于去年同期(33%),

从高耗能行业的同比增速来看,自 2013年开始,其增速均低于全行业的用电量增速。而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上半年,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比重为 31.6%,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 0.2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预计高

耗能行业能耗比重 2014年仍将保持续下降趋势。

图 18:高耗能制造业用电量增速比较(2013-02--2014-10, %)

资料来源:Wind,德勤整理

-2%

0%

2%

4%

6%

8%

10%

12%

14%

四大高耗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加 各行业用电量同比增加

0%

2%

4%

6%

8%

10%

12%

东 中 西 东北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43

3、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依然是重点

2007-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

大能源消费国。从消费结构来看,2005年以来,中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均占全国能源消费

总量的 71.5%左右,2012年这一数值高达 73%,而工业增加值占中国 GDP的比重却只

有 40%,其价值贡献与能源消耗是不相匹配的。

“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出台后,工业节能已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工业领域

的节能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对现有生产流程进行节能改造。

“十二五”对工业的节能改造目标是:节约 23500万吨煤,总投资需求为 5900亿元。市场

上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并购,技术落后、渠道闭塞的企业正在逐渐被淘汰,而在技术和

产品升级上先行一步,能够提供高效节能服务的工业企业正在成为领军者。

图 19:“十二五”重点工程节能情况节能量(煤:万吨)

资料来源:工信部,德勤整理

图 20:“十二五”重点工程投资需求(投资额:亿元)

资料来源:工信部,德勤整理

1000

2000

3000

3500

4500

3000

3500

3000 两化融合工程

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

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工程

热电联产工程

工业锅炉节能改进工程

内燃机系统节能工程

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工程

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工程

0 200 400 600 800 1000

两化融合工程

工业锅炉节能改进工程

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工程

热电联产工程

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工程

内燃机系统节能工程

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工程

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

44

二、发展有利因素

1、环保政策力度生猛,政府严控节能减排

近年来愈发恶劣的环境污染、雾霾问题倒逼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政府政策的组合拳连

环出击。针对污染物排放标准做了更严格的限定,涉及污染物的种类广而全;制定了煤电、

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明确节能目标,将“十二五”的节能任务细化到各个领域。

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将对各地和中央发电企业煤电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对煤电

组的节能升级动了真格。政府不仅下放任务,还给高能耗行业提供了技术性指导意见与具

体实施方案。

同时,地方政府也大刀阔斧得对工业企业进行排放整治。北京市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突破

35项,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并将继续制定多个行业标准;福建省出台了 54条治理大气

污染措施,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严格压缩过剩产能,2014年底,全面完成“十二五”落后产

能淘汰任务;在“十二五”的冲刺阶段,江苏省推出节能减排“两年行动”。

2、技术创新优化助力节能决策

技术的不断创新优化可以大大提高节能减排的可能性和效率。“十二五”规划开始后,我国

就加快了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2011年成立了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

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等工作;2012年推出了行业节能技术服务平台,致力于行先进

适用技术的筛选、评估、推广与应用;2014年 9月,发改委推出了涉及 12个行业、共

33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最近辽宁省政府又推广了 40项重点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

术,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新工艺和新设备。

国家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在钢铁、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推广节能技术,传统生产设备已

初步实现了大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改造。现在正在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平台,

对能源信息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帮助企业尽快实现“管理级”节能,实现科学的节

能决策。

3、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为工业节能降低了成本

节能服务产业是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倒逼”下兴起的产业。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为推进节

能减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样工业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生产,将节能减排方面的建

设交给节能服务企业,节能服务企业凭借专业技术、政府支持、规模效益,比起企业自己

研究节能手段来大大降低了成本。

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补贴行业发展的措施,比如《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

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政部还将加大支持力度,研究进一步扩大

对节能服务业的财政奖励资金范围、模式,创新融资机制,为节能服务业创造更好的发展

条件。节能服务企业自己的成本下降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后,转嫁给工业企业的服务价格

也会相应降低,这就减少了工业节能减排的支出。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45

4、国内外社会的环保压力转化为工业节能的外在动力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节能构成了严峻挑战。全球消费者对绿色经济、绿色产品

的呼声越来越大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日趋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

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口国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碳足迹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

产品不能满足国际节能减排的要求,将会遭遇在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局面,国内很多行业本

就产能过剩,要依靠海外市场来消化存货,如果无法出口则企业将会被迫大量囤积产品,

持续经营和资金周转都将受到挑战。因此,国际社会对节能减排的压力明确转化为企业节

能减排的动力。

而全国近年来不断受到雾霾袭城的困扰,公众十大关注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公众对雾霾

治理的关注居首。公众对环保认知度的提高,有利于为节能减排行业创造更大的市场潜力。

一方面,国民越来越注重“绿色生活”,比如节能装修、使用节能灯、太阳能、混合动力车、

小排量汽车等,人们通过改变细小的生活习惯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消

费者对绿色产品、环保型企业的偏好,对厂商树立“绿色生产”品牌的要求度提高,这都从

需求端刺激了厂家节能减排的行动。

三、发展面临问题

1、政府补贴不到位,政策落地不易

目前政策政府补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资金用途不平衡、优惠政策落实难度大、

宣传教育不到位四大方面:

(1) 总量不足: 在总量上,地方财力有限,加上地方政府倾向于投资能拉动 GDP的、周期

短回报快的建设项目,所以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不足,节能减排的补贴

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全国省份共同瓜分有限的中央补贴,因此分配到企业的量很少;

(2) 资金用途不平衡: 在补贴对象上,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共有 2235家上

市公司在半年报中披露收到政府补贴,总金额合计为 322.63亿元,收到补贴的上市

公司数量占公布半年报公司数量的 88.1%。但是其中 56.1%的补贴资金都被用于产能

投资,22.5%用于弥补企业亏损,而非引进高新技术促进节能减排,这种资金流向多

是为了短期利润增长,却加剧了产能过剩。

(3) 优惠政策落实难度大: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 22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优惠政策,但实际

操作中因为优惠范围过窄、目录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的存在,真正实施起来面临困难。

(4) 宣传教育不到位:节能减排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到位,自身也没有做好带头作用。一些

地方政府对节能减重要性排的认识不到位,GDP软指标硬化,节能减排硬指标软化,

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政绩。一些发展程度不高的地区为了拉动本地经济,大兴土

木,能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大幅上升,拉低了全国的节能进程。

46

2、产能过剩成为企业节能减排的阻力

根据中经网对超过 3500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

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企业设备利用率仅 72%。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工业品

价格面临下行压力,需求难以大幅回升,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很低。

由于地方上的保护和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目前全国产能过剩调整状况进展缓慢。据统计,

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 3年以上的时间。在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不减,而需求

短期内难以大幅回升的态势下,工业企业整体利润改善空间有限,而企业效益不佳时,无

法有充足的资金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也造成了工业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

力不足。

3、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依旧走传统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是推进节能减排的进程最大的问题。近年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地区结构等结构性因素并未得到明显改变,甚至有向不利趋势发展的可能。我国的产业分

布中仍然是以工业为主,经济过分依赖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这些企业大多“高耗能,

高排放”。因此,我国目前的能耗强度仍然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

国外先进水平高 10%—20%以上。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 11.4%,但消耗

了全世界 21.3%的能源、54%的水泥、45%的钢、43%的铜。这表明,我国在经济方面仍

然严重依赖传统的发展路径,地方一味追求 GDP增长,继续加大钢铁、冶金、化工等领

域的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4、项目周期长,节能服务企业融资难度大

在节能服务行业中,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主要采用的商业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节能服务

企业在整个节能项目正常运营之前是没有效益收入的,即投入的初始阶段只能是净投入,

后阶段继续大量投入之后才有产出。由于节能服务企业一般以技术起家,以专利等轻资产

为主,缺少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加大了融资的难度。目前,中国 90%的国内商

业银行都要求贷款项目要具备现金担保和抵押担保,从而导致那些致力于能效提升的项目

虽然市场潜力巨大,却出现投资乏人问津的局面。

另外,工业能效管理业务在我国开始时间晚,因此很多相关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

市场整合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就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同时开展集合了“动力流”、“信息流”、

“管理流”优势的综合能效管理业务。同时,能效管理项目通常需要预付大量资金,周转周期

长,对该业务领域的公司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规模较小的企业面临融资压力。因此,企业

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能效管理行业的发展。

5、节能减排的执法监管低效,管理基础薄弱,标准滞后

节能减排的管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耗统计数据地方与中央不衔接,

尚未实现工业节能的在线监测,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缺乏实时可靠的数据依据。二是能源计

量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全国能源计量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三是提升重点行业、区域的清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47

洁生产水平需要更多的政策创新。一些地方的部门监管责任不清,监督管理标准不统一,

缺乏高素质的监管人员,监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命令、监管手段单一,没有建立起有

效的对节能法规进行执行、监督、评价的体系,尽管国家和省市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但

是由于缺少专业的执行监督力量,法律难以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降低

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施展效率。

四、发展整体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有望加速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结构调整的贡献率须达到一半左右。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将结合

化解过剩产能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首先落后产能将逐渐被淘汰。计划 2014年完成“十二五”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2015年再淘汰落后产能炼铁 1500万吨、炼钢 1500万吨、水泥 1亿

吨、平板玻璃 2000万重箱。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

禁止落后产能转入。

其次,“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将被严格控制。充分发挥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

预审、金融等“关口”作用。此外还会加速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工业占

GDP比重 37.22%,服务业占比 45.23%,新兴产业占比 5.2%;预计到 2015年时,工业

GDP占比下降到 32%,服务业 GDP比重将达到 50%,新兴产业则达到 8%左右。国家

正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预计

2015年产值会达到 4.5万亿元。

图 21:不同产业的 GDP占比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互联网,德勤整理

0%

10%

20%

30%

40%

50%

60%

2013 2014 2015

工业占GDP比重 服务业占GDP比重 新兴产业占GDP比重

48

2、节能环保将迎来高速的产业化进程

国务院于 2013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制定了实现节能环保产

业产值年均增速 15%以上的目标。首先,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的产

业化实施方案,加大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其次,国务院落实了关于加强内燃机

节能减排的有关意见,工信部展开了节能与绿色专项行动,环保部还制定了重点行业减排

技术的政策性文件;第三,循环经济的理念正在得到广泛的传播,产业链上游产生的废物,

成为下游的原料、燃料,分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园区生态化建设

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节能环保产业能够拉动投资和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

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该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节能环保产品将加快推广应用。

3、合同能源管理(EMC)将成为企业节能模式的主导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节能模式,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制定节能目标,通过向用能单位

提供必要的服务,然后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

这种节能模式具备四个方面的优势。一、用能单位不需要承担节能项目的资金、技术风险;

二、节能效率高,EMC项目的节能率一般在 5%-40%,甚至可超过 50%;三、使客户

管理更科学,客户借助获得专业节能资讯和能源管理经验,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促进内部

管理科学化;四、客户实施节能改进后,减少了用能成本支出,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同时

还因为节约了能源,改善了环境品质,建立起绿色企业形象,从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近年来 EMC得到了超预期的发展,如果 2014-2015年它的新建节能能力保持过去 4年

34%的平均增速,则 14 年的投资额将达到 960,15 年的投资额将达到 1287 亿元。同时,

政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力度,比如说对专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减三年的税、免三年的税,

对实行节能技术改造的项目,国家有财政补贴,而且签订的合同能源管理合同可以作为抵

押,银行给提供优惠的贷款。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这个产业发展非常快,就是几年的时

间,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预计在未来 2年节能服务企业的投资额有望超过 2000亿元,

合同能源管理将成为主导的节能模式。

图 23:项目运作关键点

资料来源:信达证券,德勤整理

用能企业 节能服务公司 合同能源 管理项目

1. 节能技术可靠,实现节能目的且不影响正常生产;

2. 融资方便,融资成本低,财务效益明显。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49

4、政企合作受推崇

PPP(政企合作模式)模式近来受到国家财政部力推,已在不少地区开始试点工作,其中

就包含环保项目。PPP强调一种合作关系,包含 BOT、TOT、ROT、BOO、PFI等多种

商业模式。它有节约资本和提高效率两大优点,适合用于环境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具有公

益性、稳定性、邻避性等特性,由政府调控市场回报,盈利而不暴利。

广东惠州博罗县与南方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三方以“政府+电

网+专业节能公司”的政企合作创新模式,推进当地节能减排工作。三方从博罗县重点用能

企业中选取不同行业用能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然后筛选出具有节能空间的企业名单,推广

应用化工企业余热回收利用及轻纺企业余热、冷凝水回收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工程等

一系列节能技术,同时鼓励和发展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在建筑、城市道路、高速公路、

隧道等实施绿色照明示范工程。

5、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有望成为节能减排新推力

长久以来,中国主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达到减排目的,如关闭低效的电厂和工厂,经济

手段的作用有限碳排放交易简而言之就是给每家企业一个碳排放的额度,如果排放超额就

要到交易市场购买额度,其目的是对碳进行定价,推动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更多使用

来自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这两者都可以降低碳排放。截至 2014年 10月底,中国 7个试

点省市碳交易市场共交易 1375 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突破 5 亿元(人民币,下同);

配额拍卖合计成交量 1521万吨,共获得拍卖收入 7.6亿元。

碳交易的第一目的是减排,第二才是交易。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强制减排的“计划机制”

转化成为 “市场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企业面临两种选择:或是每年花大价钱购买碳配额,

或是采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当前政策明确鼓励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和碳期货,各地交易所

也积极地与企业合作,在碳债券、碳基金、碳信贷等领域创新。随着国内 7个碳交易所的

经验积累和规则完善,未来将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并且会逐渐降低免费配额的比例,

扩大控排单位的界定范围,纳入更多的市场交易主体,进而推动碳排放市场的发展,更加

市场化的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另外,在自愿减排机制下,清洁能源企业可以在碳交易试点省市出售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按照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规定,目前共有 54种减排方式可以在陆续启动的

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出售,包括风电、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煤层气、余热利用、生物

柴油等。CCER是配额市场的补充,各地规定,CCER的抵消额度不超过企业年碳排放

权配额的 5%-10%。国内已经有企业尝试利用 CCER创收。2013年 11月 28日,龙源甘

肃安西向阳风电场每年减排的 1万吨二氧化碳,以 16元/吨的价格,出售给东北中石油国

际事业有限公司。

50

碳交易机制的建立为作为潜在配额出售方的新能源企业提供新的收入来源。虽然这部分收

入目前占比很小,但随着国内环保合规要求日益提高,其减排量出售收入可能也水涨船高。

2013年特斯拉(Tesla)通过销售零排放信用获得近 2亿美元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 12%

左右。其原因是美国有 11个州通过了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到 2025年,每家汽车制造

商至少销售总销量的 15%为零排放汽车。如果达不到上述标准,将必须支付高额的罚金

(其中可能包括禁止在该州销售汽车),或从其他汽车制造商购买信用。主要汽车制造商

担心,他们可能无法达到严格法规的要求,因此始积累零排放信用。而特斯拉便成为受益

者。

碳交易系统的建立和成功运行,取决于利益相关方,包括制度的设计者、交易参与者、投

资者、第三方机构,的能力建设和积极推动。中国的碳交易系统还在试点阶段,各方面法

律法规尚在建设中,尽管各利益相关方角色不同、动力不同,但都缺少碳交易的经验,尤

其是交易能力(如缺乏交易专业人才)和合规管理能力。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51

当今全球正处于能源革命的浪潮上,资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中产阶级群体不断膨胀,各

地的环境变化形成了动态的联系。得益于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新一轮的绿色革命

将伴随而至,最终将推动经济成长以及降低环保成本。清洁能源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快

速破灭、重新整合、以及生存者再度崛起走向健康发展的一轮新的循环, 证明了清洁能源

非一时兴起之潮流。

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然而中国对清洁能源投资较依赖政府补贴。十

八大以来,国内出台了多项支持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见,大幅降

低了设备成本。而最新数据更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到 1751 亿美元,

超出 2013年同期 16%,增长主要源于自于中国,尤其是对太阳能光伏的投资。中国在今

年前 9个月的清洁能源投资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150亿美元。因此几乎可以笃定,2014年

的清洁能源投资在过去两年下降后将反弹,市场显着回暖。

值得期待的是,国内清洁能源产业与国际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正快速缩减中,在少数细分

领域国内的技术甚至引领全球,稳步迈向清洁能源大国之一。中国在清洁环保方面的巨大

支出,对于清洁能源行业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相比欧美,中国的清洁能源拥有更

大更充足的市场空间,具备更可规模化的潜力。在未来,掌握核心技术、有着良好的商业

模式、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企业会在全球清洁能源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语

侯珀 德勤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 全国主管合伙人 +86 21 2316 6592 [email protected]

金凌云 德勤中国清洁技术行业 全国主管合伙人 +86 21 6141 2019 [email protected]

虞扬 德勤中国清洁技术行业 华东区主管合伙人 +86 21 6141 1967 [email protected]

李思嘉 德勤中国清洁技术行业 华北区主管合伙人 +86 10 8520 7290 [email protected]

冯衍超 德勤中国清洁技术行业 华南区主管合伙人 +852 2852 1023 [email protected]

陈岚 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 +86 21 61412778 [email protected]

钟昀泰 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 +86 21 2316 6657 [email protected]

德勤联络人

研究与撰稿人

52

2014清洁能源行业报告 53

北京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北京分所 中国北京市东长安街 1号 东方广场东方经贸城西二办公楼 8层 邮政编码:100738 电话: +86 10 8520 7788 传真: +86 10 8518 1218 成都 德勤咨询 (成都) 有限公司 中国成都市人民南路二段 1号 仁恒置地广场写字楼 34层 3406单元 邮政编码: 610016 电话: +86 28 6210 2383 传真: +86 28 6210 2385 重庆 德勤咨询(重庆)有限公司 中国重庆市渝中区 解放碑民权路 28号 英利国际金融中心 33层 8单元 邮政编码:400010 电话:+86 (23) 6310 6206 传真:+86 (23) 6310 6170 大连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大连分所 中国大连市中山路 147号 森茂大厦 1503室 邮政编码:116011 电话:+86 (411) 8371 2888 传真:+86 (411) 8360 3297 广州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广州分所 中国广州市天河路 208号 粤海天河城大厦 26楼 邮政编码:510620 电话:+86 (20) 8396 9228 传真:+86 (20) 3888 0119 / 0121 杭州 德勤商务咨询(杭州)有限公司 中国杭州市教工路 18号 欧美中心企业国际 A区 605室 邮政编码:310013 电话:+86 (571) 2811 1900 传真:+86 (571) 2811 1904

哈尔滨 德勤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哈尔滨分公司 哈尔滨市南岗区长江路 368号 开发区管理大厦 1618室 邮政编码:150090 Tel: +86 451 8586 0060 Fax: +86 451 8586 0056 香港 德勤 • 关黄陈方会计师行 香港金钟道 88号 太古广场一期 35楼 电话:+ (852) 2852 1600 传真:+ (852) 2541 1911 济南 德勤咨询 (上海)有限公司 济南办事处 中国济南市泺源大街 150号 济南中信广场 A座十层 1018单元 邮政编码:250011 电话:+86 (531) 8518 1058 传真:+86 (531) 8518 1068 澳门 德勤 • 关黄陈方会计师行 澳门殷皇子大马路 43-53A号 澳门广场 19楼 H-N座 电话:+ (853) 2871 2998 传真:+ (853) 2871 3033 南京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南京分所 中国南京市汉中路 89号 金鹰国际商城 11层 邮政编码:210029 电话:+86 (25) 5790 8880 传真:+86 (25) 8691 8776 上海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中国上海市延安东路 222号 外滩中心 30楼 邮政编码:200002 电话:+86 (21) 6141 8888 传真:+86 (21) 6335 0003

深圳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深圳分所 中国深圳市深南东路 5001号 华润大厦 13楼 邮政编码: 518010 电话:+86 (755) 8246 3255 传真:+86 (755) 8246 3186 苏州 德勤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苏州分公司 中国苏州市工业园区苏惠路 88号 环球财富广场 1幢 23楼 邮政编码: 215021 电话:+86 (512) 6289 1238 传真:+86 (512) 6762 3338 / 6762 3318 天津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天津分所 中国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 189号 津汇广场写字楼 30层 邮政编码:300051 电话:+86 (22) 2320 6688 传真:+86 (22) 2320 6699 武汉 德勤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武汉办事处 中国武汉市建设大道 568号 新世界国贸大厦 38层 02号 邮政编码:430022 电话:+86 (27) 8526 6618 传真:+86 (27) 8526 7032 厦门 德勤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厦门办事处 中国厦门市思明区鹭江道 8号 国际银行大厦 26楼 E单元 邮政编码:361001 电话:+86 (592) 2107 298 传真:+86 (592) 2107 259

德勤中国的业务联络详情

54

关于德勤全球 Deloitte (“德勤”)泛指德勤有限公司(一家根据英国法律组成的私人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称“德勤有限公司”) ,以及其一家或多家成员所和它们的关联机构。德勤有限公司与每一个成员所均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法律实体。德勤有限公司(又称“德勤全球”)并不向客户提

供服务。请参阅 www.deloitte.com/cn/about 中有关德勤有限公司及其成员所的详细描述。

德勤为各行各业的上市及非上市客户提供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及财务咨询服务。德勤成员所网络遍及全球逾 150个国家及地区,凭借其世界一流和高质量专业服务,为客户提供深入见解以协助其应对最为复杂的业务挑战。德勤拥有超过 200,000名专业人士,致力

于追求卓越,树立典范。

关于德勤大中华 作为其中一所具领导地位的专业服务事务所,我们在大中华设有 22个办事处分布于北京、香港、上海、台北、成都、重庆、大连、广州、杭州、哈尔滨、新竹、济南、高雄、澳门、南京、深圳、苏州、台中、台南、天津、武汉和厦门。我们拥有近 13,500名员工,按照

当地适用法规以协作方式服务客户。

关于德勤中国 德勤品牌随着在 1917年设立上海办事处而首次进入中国。目前德勤中国的事务所网络,在德勤全球网络的支持下,为中国的本地、跨国及高增长企业客户提供全面的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及财务咨询服务。在中国,我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一直为中国的会计准则、税

务制度与本地专业会计师的发展贡献所长。

本通信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成员所或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 “德勤网络”)并不因此构成提供任何专业建

议或服务。任何德勤网络内的机构均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通信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2014。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