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epbulletin.epc.ntnu.edu.tw/upload/journal/prog/3fdd3073... · 2017. 9. 13. · s 2¯´#1' * { d...

26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Mar-2021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心 理 與 輔 導 學 系

    教育心理學報,2 0 1 2,4 4 卷,1 期,1 5 9 - 1 8 4 頁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陳李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大學生在不同壓力情境下的生理回饋反應與心理健康表現。並且探討心理健

    康、生理回饋指數與壓力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師大大一學生 1410名為對象,實施心理健康量表,

    再從其中篩選 60名心理健康指數低於 80分以下學生,再隨機分派兩組參與生理回饋反應實驗。

    本研究結果:1. 編製的大學生精健量表是一個穩定及有效量表,可以分析大學生的自我悅納、

    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五種分數及總分。2. 在不同壓力情境下,實驗組與

    控制組的生理回饋反應有顯著差異;但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心理健康反應沒有差異。3.生理回饋

    的肌電位反應可有效預測當時壓力達 18%;幸福感與氣質的心理反應可有效預測平時壓力達

    39%。

    關鍵詞:心理健康、生理回饋、精健量表、樂活量表、壓力知覺量表

    近來全球經濟下滑,台灣失業率倍增,許多家庭出現了經濟危機,連帶許多就學中的學生也

    面臨許多經濟焦慮和壓力,而其中以非國民義務教育的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生更能感受到經濟焦

    慮和壓力。面對學生的經濟和壓力逐漸上升的情形,研究者認為除了給予物質和經濟上的支持外,

    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壓力問題亦不容忽視。如何協助學生於內在心理層面轉化情緒與紓解身心壓

    力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過去文獻中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都以消極面來研究有關心理疾病、焦慮、憂鬱等

    負面情緒問題,Peterson和 Seligman (2004)認為正向心理學的任務:促進身心健康,診斷疾病

    指標,預防疾病發生,使健康的人更有生產力,活得更快樂,及增進人類壽命與智慧。「正向心

    理學」的提出,顛覆過去對負面病徵的研究,重視「正面思考」問題。因此,心理健康研究不應

    該只是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還要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美德。正向心理學內涵包括「正

    向經驗」如: 快樂、主觀幸福感等,「正向特質」如:自我決定、智慧、創造力美德等,「正向環

    境」如:社會關係、文化規範、家庭影響潛能的發展等。(Peterson, 2006)

    * 本篇論通訊方式:[email protected]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60.

    快樂與幸福的正向特質會增進個人心理健康,正向環境如家庭的和諧與幸福也會促進個人正

    向情緒發展與心理健康;另外面對環境的挑戰,積極樂觀的正向經驗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因此,

    從積極正面的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測量工具的編製成為重要的課題。

    正向心理學崛起後,有關心理健康的研究,分別從主觀知覺、客觀生物指標及功能性表現等

    三種研究模式,去探討如何幫助人類覺察到現代人的疾病,建立各種疾病罹患的生理指標,作為

    疾病診斷指標,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進而促進人類快樂與幸福感,壽命的延長,增進心理的健康。

    客觀生物指標的探討,需要透過科學儀器,如生理回饋器、骨密機、腦波儀、腦磁波等,測量健

    康身體指標及疾病指標。

    生理回饋是一種是使用電子儀器測量與提供個體有關生理歷程波動的訊號的心身治療,可協

    助個體藉此獲得生理歷程的覺察與控制,進而降低個體的主神經系統過度興奮,促進身體放鬆的

    狀態。國內外有些研究發現生理回饋介入法對於焦慮治療皆有不錯的成效;生理回饋使用精密電

    子儀器測量肌肉或自主神經活動的些微變化,並以聽覺或視覺的方式回饋給個體,使個體學習控

    制外在的訊號及生理反應以預防或減緩焦慮或壓力症狀。焦慮是人們面臨壓力時最重要的身心反

    應,若焦慮超過正常程度則會影響個體日常生活功能的運作。焦慮通常分為兩類:一類為狀態性

    焦慮,一類是特質性焦慮,狀態性焦慮有具體的對象目標,狀態改變後,壓力解除,焦慮就減除;

    但特質性焦慮因壓力無法在短暫時間解除,會影響個人情緒,甚至造成憂鬱症狀或心理疾病。因

    此對於壓力的調適與焦慮的舒解成為心理健康重要的指標。因此,本研究者想瞭解以生理回饋介

    入對大學生經濟焦慮及壓力反應為何,可讓大學生增進對心身的瞭解、覺察和調節能力,並學習

    控制其生理反應以降低經濟焦慮及壓力反應,減緩某些不適症狀,進而增進對焦慮的因應與調適

    能力,擁有更健康和適應的生活。

    生理心理學是研究個體行為與心理歷程的基礎科學,並於此基礎上探討生理層面與心理層面

    的影響機制與因果關係,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愈來愈多的研究成果顯示,生理與心理層面的

    確互為影響,無法單獨區別。本研究藉由「心理健康量表」與「生理回饋實驗」來探討心理與生

    理間的關聯性,並期待能對心理健康欠佳的大學生有所助益。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大學生

    焦慮及壓力反應解決問題的心理健康指標、與多元生理回饋的關連性。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與背景,可歸納研究目的如下述:

    一、編製「精健量表」,藉以探究本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並經由精健量表分數作為篩選

    研究對象之依據。

    二、探討受試者在不同壓力情境下的生理回饋反應與作業表現。

    三、以量化研究探究受試者心理健康、生理回饋指數與壓力間的關係。

    文獻探討

    一、心理健康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關於心理健康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各自的觀點,根據張氏心理學辭典對心理健康的定義,

    是指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符合下列條件:1. 情緒穩定,無長期焦慮或心理衝突;2. 樂於工

    作,能在工作中展現自我能力;3. 能與他人建立和諧關係,並且樂於和他人交往;4. 對於自我有

    適當的瞭解,並具有自我接納的態度;5. 對於生活環境有適切的認識,能切實有效的面對問題,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61.

    解決問題而不逃避(張春興,2006)。而國外學者 Derlega和 Janda(1981)在其『心理衛生』之

    著作中,提出心理健康之基本特性為:對現實有覺知能力、擁有健康性格與良好人際關係、情緒

    表達能適當控制,以及可以正向的看待自己。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2001年綜合各方觀點,

    提出一個適合「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是一種安適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個人展現出

    他或她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能夠因應生活中一般的壓力,有效能(有產能、有成效)的工作,以

    及對社群有貢獻(WHO, 2001)。因此,從上述意涵可以發現,心理健康不只關係著個人的情緒

    行為,也關係著個人與他人及環境的互動;簡言之,心理健康即為個體內部協調與外部適應相統

    一的良好狀態(Shi & Chen, 2004)。

    而心理健康研究有二個發展重點,一是心理健康從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個部分探討,另一是

    從正向心理學觀點來探討;正向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主流研究主題,正向心理學成為 21世紀的顯

    學,原因在於現代人越來越不快樂,外在環境越來越差。Seligman與 Csikszetmihalyi(2000)正式

    提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名詞。認為心理學有三個任務、預防心理疾病,使健康

    的人更有生產力和活得更實在,及發展個人潛能並培養天才。「正向心理學」被首度提出,顛覆

    學界長期研究負面病徵的傳統,點出「正面思考」對人們幸福扮演的關鍵角色。因此,提出心理

    治療不應該只是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還要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美德。因此正向心理學

    從快樂、主觀幸福感的「正向經驗」,自我決定、智慧、創造力美德等「正向特質」,人際關係、

    文化規範、家庭影響潛能的發展等「正向組織」去探討。快樂與幸福的正向特質會增進個人心理

    健康,正向環境如家庭的和諧與幸福也會促進個人正向情緒發展與心理健康;另外面對環境的挑

    戰,積極樂觀的正向經驗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Fredrickson & Branigan, 2005; Seligman, 2008)

    西方的人格心理學以適應的本質來探討心理健康,學者們也以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代表為心理

    健康的人,心理分析理論,以 Freud為代表,認為健全的人格具有愛和從事建設性工作的能力,個

    體適應的本質是透過愛與工作中來獲得快樂。提出個人心理學的 Alder,認為「社會興趣」是健全

    人格的基礎,也是心理健康的條件。社會興趣是指對自己本身以外的人和事物的關懷與注意。個

    人可以透過「創造性的自我」來捨棄錯誤的生活目標,改變其生活方式,以培養社會興趣。個體

    適應的本質是能以勇氣面對問題,在面對有關自己的事實真相時,不害怕失敗也不會不情願;表

    達社會興趣、服務他人是適應最終的目的。人本理論中,Rogers認為健全人格者,是能夠充分發

    揮自身功能的人。他們對生活採取一種動態而富於彈性的生活方式,願意向經驗開放,能夠自由

    的感覺並信任自己所經驗到的,同時具有自發性與創造性;自我與經驗的調和,能有助於心理健

    康的人格。Maslow則認為健全的人格是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特質理論中,Allport稱健全

    的人格為心理成熟的人格,具有自我擴張、溫暖而親切的社會關係、安然與情緒相處、符合現實

    的知覺、有用的技能、有價值的工作、對自己能客觀地認識、努力追求長程的目標。社會學習論,

    以 Bandura為代表,指出個體不適應的行為是透過學習過程所習得的,可能是直接經驗或替代學

    習的結果。習得之後,偏差行為藉由直接與替代增強而維持。

    綜合上述心理健康之意涵,與不同人格理論針對心理健康的觀點,可以發現心理健康者所共

    同擁有的特性,包含:能自我悅納、良好的人際關係、對現實環境有正確的知覺、保持情緒的平

    衡、家庭幸福和諧、積極樂觀追求目標等。因此研究者基於上述觀點,編擬一套大學生精健量表,

    以正向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議題。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62.

    二、心理健康的測量指標與測量工具

    心理健康的測量,可先從測量指標來做說明:個人心理健康指標,是指顯示個人心理健康狀

    態的現象或數據,可以區分為消極性與積極性的測量指標,並且隨著個人發展的成熟度可以分為

    成人、青少年與兒童的測量指標。柯永河(1993)認為「消極」的心理健康觀點,即沒有心理疾

    病就是心理健康;消極性的心理健康指標,指罹患心理疾病與否,例如:情緒問題—憂鬱、焦慮、

    恐懼;行為問題—自殺、攻擊、傷害、問題行為、物質濫用、暴食;社會關係問題—同儕關係問

    題、角色限制;以及身體健康問題—身心症。而「積極」的心理健康觀點,則是沒有消極的心理

    症狀,還要更進一步呈現積極面的正向情緒經驗,並擁有積極心理經驗或特質;積極性的心理健

    康指標,即指適應生活能力的程度,例如:統合感、掌控感、主觀幸福感、樂觀、自尊、自我價

    值、自我效能、生活滿意、社會支持。目前研究上談論到心理健康大多採用消極性的健康指標來

    探討。而其中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標除了心理徵候外,更著重行為問題,包括內化性

    的問題與外顯性的問題,以及社會適應,例如不適應行為與社會功能。

    在測量工具部分,目前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行為檢核在臨床、輔導與研究常用的測

    量工具,以國外量表 SDQ最為被廣泛使用。SDQ(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是一種

    心理健康測量工具,主要在於評定 3-16歲兒童與青少年的社會、情緒與行為功能,美國向上延伸

    至 17歲,該量表發展主要建立在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理發展學的基礎上,並結合精神科臨床診斷

    普遍發現的情緒與行為困難以及焦慮與社會不適的狀況。SDQ總量表共有 25題,分為情緒症狀、

    問題行為、過動/注意力、同儕關係問題與親社會行為五個分量表。

    研究者在搜尋文獻與相關研究中發現,國內探討消極性的心理健康研究相當多,所發展的測

    量工具也較為普遍;然而針對積極性的心理健康議題,則分別以不同名稱變項的構念作探討。(呂

    紀韋,2007;林砡琝,2008;柯永河,1993;崔珮玲,2004;張秋蘭,2000;黃禎貞,2006;鄭

    惠萍,2002;蔡順良,2008)

    從正向心理學發展心理健康的評量工具,Seligman 2008年提出心理健康測量,應從主觀性、

    生物性及功能性來評估,主觀性的評量工具包括:1. 採用正向健康幸福感測量個人的健康活力、

    強壯與精神;2. 利用身心健康症狀量表,測量身體困擾問題;3. 測量自己身體對抗疾病的持久性

    與耐性和自信;4. 以內外控量表測量個人對身體健康控制的內控信念;5. 用歸因風格量表測量個

    人特質;6. 以生活品質享受與滿意量表(Q-LES-Q)測量高生活滿意度;7. 測量個人能承擔正向

    情緒與適當的負向情緒的責任感。生物性的評量工具包括:1. 利用生物儀器測量個人冠狀心臟疾病

    的情況;2. 可用呼吸測量器測量長期的肺部阻塞的肺活量功能或胸部 X光;3. 利用骨密機測量骨

    質疏鬆及關節炎等問題;4. 利用血糖機測量血糖或血紅素;5. 或用精密儀器測量腎臟功能心臟功

    能或眼睛功能。

    功能性的評量工具則包括:1. 用簡式健康量表(如 SF36健康量表)自陳式量表測量個人病態

    的社會角色和活動受限的行為功能(Anderson, Laubscher, & Burns, 1996);2. 對疾病的心理社會

    調適量表以評估現在的疾病狀態跟先前的疾病狀態(Derogatis, 1986);3. 生病診斷圖:診斷個人

    的生理、心理、社會和角色生病的程度(Bergner, Bobbitt, Pollard, Martin, & Gilson, 1976);4. 功

    能狀態量表評估每天生活社會活動工作中的損傷(Jetteetal, 1986);5. 整體的功能評量(Startup,

    Jackson, & Bendix, 2002);6. 社會與職業功能的評量(Morosini, Magliano, Brambilla, Uglioni, & Pioli,

    2000);7. 相關功能的整體評估(Dausch, Miklowitz, & Richards, 1996)。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63.

    正向心理學研究認為所有的評量工具應該著重在正向的身心健康,壽命的延長,疾病的預防,

    身心健康的經濟效益以及透過相關研究促進人類的心理健康。

    儘管目前心理健康研究的測量指標或測量工具很多,但研究者仍配合本研究之需求,以正向

    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心理健康。Vaillant(2003)研究指出過去關於心理健康研究方面的偏誤,例

    如企圖區分心理健康的特質、標準化心理健康、忽略文化差異等等,並整理出心理健康的六項概

    念:心理健康的人心理情況高於一般平均值、具較多的正向心理表現、較成熟、社會—情感智能

    較高、個體主觀感受較幸福、快樂,擁有較佳的心理健康情況及面對創傷情境,也有較佳的恢復

    力。因此,本研究除了參考一般心理健康的量表外,亦根據本研究心理健康之定義,將大學生在

    人際、家庭、情緒、健康與自我能力展現等方面能否達到適應、幸福或滿意的狀態,以正向角度

    進行試題編擬。

    三、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國內外有關心理健康議題的研究,大都探討性別年齡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在心理指表的變異

    或關連性;有關性別因素部分,多數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性別上的差異,其中尤以女生

    的心理健康問題或憂鬱焦慮程度大於男生(許崇憲,2008;崔珮玲,2004;張秋蘭,2000;張慧

    儀,2004;黃禎貞,2006;鍾秀華,1997;蔣桂嫚,1993)。男生比較多是行為問題與注意力問

    題,女生比較多是情緒問題與內在行為問題。(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2006;Achenbach,

    Dumenci, & Rescorla, 2003; Collishaw, Maughan, Goodman, & Pickles, 2004)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在心

    理健康上亦有顯著的差異,高年級的學生在心理健康的問題上顯著高於其他年級(胡婷婷,2006;

    崔珮玲,2004;Collishaw et al., 2004)。

    綜而言之,個人的心理健康,會受到個人內在的特質與外在人際互動關係品質所交互影響;

    個人內在特質的型塑,可能會因重要他人所提供之安全感滿足與否有關,安全感感受越高的人,

    對自己與他人的信任度越高、自己掌握事物的能力感越強、挫折容忍度也越高;而個人氣質也有

    助於影響個人感受到安全安心的感受;越樂觀、有自信、情緒穩定且樂於與人建立關係的人,其

    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上勢必能趨於平衡、穩定,與他人互動交流時也能和諧愉快地相處。

    四、生理回饋、壓力與身心健康的相關研究

    有關生理回饋與壓力的研究,國內外有些研究發現生理回饋介入法對於焦慮治療皆有不錯的

    成效(林清華、徐秋蓬、劉明德,2003;許瑞凰,2007;陳婉真、吳國慶,2006;張鳳麟、許森

    彥、賴淑娟、謝秀幸,2002;Schwartz, 2003a; Thomas, Budzynski, Abarbanel, & Budzynski, 2008;

    Wenck, Leu, & Damato, 1996)。

    Fehring(1983)研究比較單純使用放鬆技術搭配生理回饋儀器的兩組大學生對於減輕焦慮反

    應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搭配生理回饋儀器進行放鬆訓練的大學生,在焦慮反應的分數明顯低

    於單純使用放鬆技術的大學生。王慶福、王郁茜與石芬芬(2000)進行的「生理回饋訓練對大一

    新生焦慮反應傾向之影響效果」的研究當中,發現接受 6周生理回饋訓練後的大一新生,在情境

    與特質焦慮量表的得分比沒有接受訓練前有顯著的降低。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64.

    除了改善焦慮反應之外,生理回饋訓練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相當廣泛,如:減輕高血壓症狀、

    憂鬱症症狀(陳玟君,2006; Kubzhansk, & Thurston, 2007; Martin, Volkan, Jana , Katja, & Michael,

    2008)。

    有關生理回饋與身心健康的研究,從正向心理學崛起後,有關心理健康的研究,分別從主觀

    知覺、客觀生物指標及功能性表現探討如何透過科學儀器幫助人類覺察到現代人的疾病,如糖尿

    病、高血壓、骨質疏鬆、關節炎、肺病等,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建立各種疾病罹患的生理指標,

    作為疾病診斷指標,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進而促進人類快樂與幸福感,壽命的延長,增進心理的

    健康。(Lyubomirsky, 2007; Seligman, 2008)

    有關壓力與身心健康的研究,董氏基金會 2008年針對大專學生進行的「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

    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結果顯示,有 22.2%的大學生有明顯的憂鬱情緒,且壓力來源前五名分別

    為「未來生涯發展」、「自己的經濟狀況」、「課業、考試成績不佳」、「身材外貌」和「擔心

    家中經濟狀況及債務問題」。

    國外有研究指出因過度壓力與焦慮而產生負向情緒及生活適應不良,進而降低個體生理及心

    理功能的正常運作,或是產生與壓力相關的健康問題(Cohen & Pressman, 2006; Fredrickson,

    2001)。也有研究指出心理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進而影響生理健康,甚至罹患癌症與心理疾病

    (Segerstrom & Miller, 2004; Peterson, & Seligman, 1987; Seligman, 2008)。也有研究發現大學新生

    的心理健康程度會影響學業表現或繼續就讀的意願(Wilding & Andrews, 2006)。Peterson(2006)

    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中,悲觀學生得傳染病的機會是樂觀學生的兩倍。根據 Peterson(2000)歸納

    的結果發現,樂觀有助於強化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個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減少不良事件再

    次發生的機率,且比較容易找到社會支持的力量。而 Fredrickson與 Levenson(1998)則是在研究

    中發現,正向情緒對於身體的壓力反應,可能具有緩和或抵銷的作用。因此,正向情緒和健康之

    間的關聯,壓力可能成為了中介變項。

    生理回饋儀器為一種非侵入式的工具且能提供立即、正確、連續的生理反應數據,雖然過去

    多數的研究都將其應用在治療上,但因為其立即、正確的特性,能使研究數據的收集更有效率。

    本研究將針對心理健康表現較差的大學生,設置一壓力情境,在其面對壓力情境的同時,也進行

    生理數據的收集,期望能從生理數據的分析中,了解心理健康較差的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情境時

    的生理反應。

    研究一:編製大學生精健量表

    一、編製大學生精健量表理論架構

    本研究編製的精健量表的理論架構主要根據傳統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者要具備自健

    康的身體,穩定的情緒,追求工作目標與人生方向,良好的人際關係,自我瞭解及自我接納的態

    度,與面對現實生活解決問題的的能力。再依據正向心理學的觀點,強調個人生活適應能力的正

    向個人特質,正向經驗及正向的環境。綜合傳統與新近的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者所共同擁有

    的特性,包含自我悅納、良好的人際關係、家庭的和諧與幸福、保持情緒的平衡、樂觀積極的追

    求工作目標。因此,精健量表的編製乃根據此立論出發,發展出正向積極的心理健康評量工具。

    作為瞭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指數的參考依據。因此精健量表的編製包含五個面向即「自我悅納」、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65.

    「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樂觀進取」五個因素,自我悅納代表受試者對

    自己的生理、形象地位的滿意狀態;人際關係代表受試者於群體或團體中的角色定位及互動交流

    的滿意程度。家庭和諧代表受試者於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及與家人間的互動交流的滿意程度。情緒

    平衡代表受試者個人在情緒的處理及反應上達於一定程度的穩定狀態。樂觀進取代表受試者對於

    自我的日常表現及未來發展達於一定程度的認識及期待有所作為。

    本量表共 25題,可測出「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樂

    觀進取」五個分量指標與全量表的整體心理健康程度。

    二、預試、項目分析及正式定題

    本量表的預試對象取自台灣師範大學大一學生 250 位,將預試所得問卷,進行 26題試題項目

    分析。本研究項目分析根據以下標準進行選題:(1)採極端組比較法,保留決斷值 CR大於 3的

    試題。(2)保留試題與總分相關係數達 .4以上者。未達上述選題標準者,則予以刪除。項目分

    析結果顯示,除了第 11題未達標準,其餘皆達 CR值 3以上,而且該試題與總分相關都達 .3以上;

    因此刪除未達標準的試題後,形成正式量表共計 25題。本量表以五點評定方式進行評量,可獲得

    五個分量表,分量表內容如下:

    (1)自我悅納

    代表受試者接納自己的生理、形象及角色狀態。在此分量表得分愈高者代表

    其自我悅納傾向愈高;得分低者代表自我悅納程度愈低。

    (2)人際關係

    代表受試者於群體或團體中的角色定位及互動溝通的滿意程度。在此分量表

    得分愈高者代表其人際關係傾向愈顯著;得分低者代表個人於群體及團體中的表現較為疏離。

    (3)家庭和諧 代表受試者於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及與家人間的滿意程度。在此分量表得分愈

    高者代表其家庭和諧傾向愈顯著;得分低者代表個人於家庭關係中較無法獲得滿足及支持的動力。

    (4)情緒平衡 代表受試者個人在情緒的處理及反應的穩定狀態。在此分量表得分愈高者代

    表其情緒平衡傾向愈顯著;得分低者代表個體的情緒狀態欠缺穩定,容易起伏且導致焦慮、緊張

    等心理症狀。

    (5)樂觀進取 代表受試者對於自我的日常表現及未來發展及期待的積極程度。在此分量表

    得分愈高者代表樂觀進取傾向愈顯著;得分低者代表個體較缺乏自信,欠缺對未來目標的想望。

    (6)精健指數

    代表受試者的「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

    「樂觀進取」整體心理健康程度。百分等級分數愈高代表個人心理健康程度愈高。

    三、預試、項目分析及正式定題

    本量表的預試對象取自台灣師範大學大一學生 250 位,將預試所得問卷,進行 26題試題項目

    分析。本研究項目分析根據以下標準進行選題:(1)採極端組比較法,保留決斷值 CR大於 3的

    試題。(2)保留試題與總分相關係數達 .3以上者。未達上述選題標準者,則予以刪除。項目分

    析結果顯示,除了第 11題未達標準,其餘皆達 CR值 3以上,而且該試題與總分相關都達 .4以上;

    因此刪除未達標準的試題後,形成正式量表共計 25題。本研究以探索性因素分析進行量表的項目

    分析,以限制五因素方式進行因素分析,故各因素題目從 3提到 7題不等。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66.

    表 1 項目分析結果

    項目與總分

    相關

    複相關

    平方 t

    項目刪除時

    Cronbach's Alpha 值

    v1 .482 .504 21.569** .926

    v2 .465 .502 20.926** .926

    v3 .594 .527 21.569** .924

    v4 .574 .488 26.350** .925

    v5 .558 .380 24.283** .925

    v6 .647 .574 23.459** .924

    v16 .555 .500 27.080** .925

    v21 .686 .574 22.370** .923

    v22 .669 .564 32.105** .924

    v26 .609 .554 29.971** .924

    v7 .560 .680 26.543** .925

    v8 .593 .788 24.789** .924

    v9 .588 .777 27.570** .924

    v10 .551 .680 27.294** .925

    v17 .531 .599 25.462** .925

    v25 .609 .706 22.628** .924

    v12 .433 .539 27.912** .927

    v13 .469 .493 11.227** .926

    v14 .530 .620 18.364** .925

    v15 .494 .567 19.716** .926

    v18 .643 .510 22.585** .924

    v19 .641 .578 20.909** .924

    v20 .650 .589 29.965** .923

    v23 .590 .519 28.806** .924

    v24 .574 .484 26.766** .925

    v11 .252 .300 24.458** .930

    **p < .01

    一、常模建立

    本研究建立精健量表常模是以師大大一學生包括九個學院 1410名(男 606名,女 804名)為研

    究對象,如受試者樣本人數表 2所示: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67.

    表 2 受試者樣本人數

    性別

    /學院

    教育

    學院

    文學

    理學

    工學

    運休

    學院

    管理

    學院

    藝術

    學院

    音樂

    學院

    國際

    學院 全體

    男 61 86 215 147 56 18 9 2 12 606

    女 255 225 72 67 36 26 49 52 22 804

    合 316 311 287 214 92 44 58 54 34 1410

    表 3 師大大一學生各分量表平均值(N = 1410)

    層面名稱 題數 平均值

    自我悅納 3 3.04

    人際關係 5 3.58

    家庭和諧 6 3.90

    情緒平衡 4 3.41

    樂觀進取 7 3.69

    精健總分 25 3.62

    表 4 師大大一男女生心理健康量表之平均數及比較標準差(N = 1410)

    層面名稱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自我悅納 男 606 9.83 2.37 1.24

    女 804 9.67 2.35

    合 1410 9.73 2.36

    人際關係 男 606 17.84 3.25 -.54

    女 804 17.94 3.22

    合 1410 17.90 3.23

    家庭和諧 男 606 22.62 4.79 -5.12**

    女 804 23.96 4.89

    合 1410 23.39 4.89

    情緒平衡 男 606 13.50 3.50 -1.07

    女 804 13.70 3.23

    合 1410 13.62 3.35

    樂觀進取 男 606 25.85 4.73 .15

    女 804 25.81 4.84

    合 1410 25.84 4.78

    精健總分 男 606 89.67 13.98 -1.89

    女 804 91.10 14.16

    合 1410 90.49 14.09

    **p < .01

    本量表主要目的在編製一套大學生適用的精健量表,作為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指數的參考依

    據。本量表共 25題,可測出「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樂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68.

    觀進取」五個分量指標與全量表的整體心理健康程度。本量表以五點評定方式進行評量,可獲得

    五個原始分數及總分數,將原始分數轉換成百分等級分數,百分等級分數愈高代表個人心理健康

    程度愈高。將原始分數轉換成百分等級,再畫成側面圖,可說明個人心理健康的程度,並且可從

    側面圖上發現受試者有哪些向度分數在平均以上,以及各個向度分數的高低。

    從表 3可知:師大大一學生之各分量表平均值,以家庭和諧分數最高,其次為樂觀進取、人

    際關係、情緒平衡,以自我悅納分數最低。此表中可知學生在各分量表的平均值都達 3以上平均

    數。

    表 4結果可知,男女生在精健量表五個分量表中,只有家庭和諧分數有顯著差異,p < .01。其

    他四個分量表及總分則沒有差異。因此本量表建立全體大一學生的百分等級常模。此表結果也作

    為本研究根據總分平均數及百分等級衰選研究對象。

    二、信度與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1. 量表的內部相關

    本研究以相關分析考驗「精健量表」中,各分量表間之內部相關情形,如表 5所示:各分量

    表的內部相關從 .21到 .63不等,皆達顯著相關。各量表與總分相關從 .62至 .82,足見各分量表

    與總量表的相關高。

    表 5 心理健康各分量表的內部相關(N = 1410)

    自我悅納 人際關係 家庭和諧 情緒平衡 樂觀進取 精健總分

    自我悅納 1

    人際關係 .56** 1

    家庭和諧 .29** .46** 1

    情緒平衡 .21** .27** .37** 1

    樂觀進取 .45** .63** .45** .40** 1

    精健總分 .63** .80** .69** .62** .82** 1

    **p < .01

    2. 內部一致性係數及重測信度

    本研究採用 Cronbach α係數考驗「精健量表」之信度。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76至.94

    之間,總量表 Cronbach α係數為.93,皆達顯著相關;本量表以師大學生名相隔三週進行重測信度,

    重測係數介於.69至.89之間,皆達顯著相關,詳見表 6所示。顯示各層面量表與總量表的信度尚

    佳。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69.

    表 6 心理健康各分量表內部一致係數與重測信度

    層面名稱 內部一致性係數(N = 1410) 重測係數(N = 50)

    自我悅納 .84** .89**

    人際關係 .94** .86**

    家庭和諧 .84** .69**

    情緒平衡 .76** .80**

    樂觀進取 .77** .84**

    精健總分 .92** .88**

    **p < .01

    (二)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幸福量表作效標,精健量表與幸福量表分量表相關如表 7所示,表七中可知精健量

    表與幸福量表的關聯性很高;足見本量表與幸福感有高相關。

    表 7 精健量表與幸福量表分量表相關(N = 950)

    家庭幸福 樂觀積極 生活美滿 幸福感

    自我悅納 .24** .46** .58** .54**

    人際關係

    家庭關係

    情緒平衡

    .43**

    .88**

    .07*

    .63**

    .42**

    .32**

    .75**

    .40**

    .36**

    .73**

    .59**

    .33**

    樂觀進取 .44** .78** .69** .78**

    精健總分 .63** .75** .78** .85**

    **p < .01,*p < .05

    本量表以因素分析來驗證建構效度,KMO值為.93,球形檢定卡方值為 21838.67,p<.01,考

    驗結果顯著,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本研究採用主成分的因素分析法,因素轉軸採用直交轉軸法之

    最大變異法進行量表的因素結構分析,抽取出五個因素。經因素分析後五個分量表特徵值介於 2.57

    ~ 4.83之間,均大於 1,可以解釋之總變異量達 69.44%,各題在各因素之負荷量介於 .49~ .85

    之間。這五個因素的內容是依據心理健康理論建構,且各量表分數與總分相關從 .63至 .85,由此

    可見五個因素都與心理健康有關。

    表 8終將正式量表 25題納入因素分析程序中,分析結果萃取出五個因素,五個因素所包含的

    題項與原先研究者編製的理論皆符合,題項 1、2、3等三題,屬於因素一;題項 4、5、6、15、25

    等五題,屬於因素二;題項 7、8、9、10、16、24等六題,屬於因素三;題項 11、12、13、14等

    四題,屬於因素四;題項 17、18、19、20、21、22、23、等七題,屬於因素五。並依據編制架構

    將五個因素分別命名:因素一為「自我悅納」(分量表一)、因素二為「人際關係」(分量表二)、

    因素三為「家庭和諧」(分量表三)、因素四為「情緒平衡」(分量表四)、因素五為「樂觀進

    取」(分量表五)。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70.

    表 8 五因素的因素負荷量

    因素 1 2 3 4 5

    v8 .872 .146 .041 .144 .139

    v9 .859 .132 .061 .141 .151

    v10 .857 .131 .044 .118 .081

    v7 .846 .129 .035 .159 .091

    v24 .807 .259 .074 .135 .049

    v16 .742 .207 .039 .171 -.007

    v22 .165 .767 .112 .110 .112

    V19 .161 .734 .168 .243 .114

    V18 .128 .720 .142 .270 .151

    V23 .102 .720 .109 .135 .224

    v17 .308 .646 .179 .190 .060

    v21 .202 .620 .165 .390 .086

    v20 .189 .602 .228 .322 .229

    v13 .099 .173 .837 .150 .093

    v11 .006 .114 .821 .107 .090

    v14 .087 .173 .805 .076 .151

    v12 .019 .198 .759 .150 .063

    v6 .233 .287 .145 .741 .109

    v15 .147 .299 .130 .683 .048

    v4 .146 .181 .141 .605 .416

    v5 .204 .277 .111 .602 .123

    v25 .314 .458 .156 .486 -.111

    v2 .101 .204 .141 .111 .817

    v1 .145 .192 .142 .114 .807

    v3 .149 .204 .149 .524 .538

    綜合以上的研究,由此說明本研究編製的精健量表是一個穩定且有不錯效度的量表,也符合

    本量表編製的理論架構及建構效度。

    研究二:大學生在不同壓力情境下的生理反應及其相關研究

    本研究第二個目的在以實驗方式探討大學生在不同壓力下的生理反應變化及心理的表現反

    應。

    一、研究架構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71.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乃以師大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先以精健量表作為篩選受試者之依據,根據精健量表

    的常模資料庫,篩選出來的 60名受試者,並且取得受試者個人同意後,再進一步接受生理回饋實

    驗的測試,分別在高低壓力情境中取得其生理回饋之各項數據,並對該數據進行量化統計分析。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都是研究者根據實驗所需而設計編製的問卷,

    (一)精健量表

    本研究使用自編的精健量表,此量表包括五個因素:「自我悅納」、「家庭和諧」、「人際

    關係」、「情緒平衡」與「樂觀進取」,正式量表共計 25題,以五點自陳量表計分。本量表建立

    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及建構效度,故本量表可作為心理健康高低程度的評量依據。

    (二)平時壓力自評問卷

    本研究自編「平時壓力自評問卷」,是採用心理壓力理論主觀取向的觀點,以個人對其生活

    環境發生之事的解釋方式為中心。根據 Cohen和Williamson(1988)所編製的「壓力知覺量表」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修訂,主要為測量受試者平時的身心壓力狀況與感受。平時壓力自評

    問卷共有 14個題目,主要以陳述句描繪平時感受,採用四點量表方式計分,分數愈高者代表心理

    健康程度愈佳,分數愈低者代表受試者愈有壓力。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為 .85,KMO

    = .77,解釋量 34.52 %。

    (三)現在壓力自評問卷

    本研究自編「現在壓力自評問卷」,也是根據 Cohen和Williamson(1988)所編製的「壓力

    知覺量表」(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修訂,以檢測受試者做完測驗後的「當時」身心壓力狀況

    與感受。當時壓力自評問卷共有 14個題目,主要以陳述句描繪現在感受,採用四點量表方式計分,

    分數愈高者代當時壓力感受度愈低,而分數愈低者代表受試者愈有壓力。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為 .86,KMO = .77,解釋量 36.89 %。

    (四)氣質量表

    本研究自編氣質量表主要根據 Buss與 Plomin(1984)的 成人氣質量表(EAS)加以修訂,以了

    解個人的負面情緒特質反應,包括生氣、恐懼及焦慮三種氣質,共有 12題,採用五點量表方式計

    分,分數愈高者代表負面情緒反應愈高,而分數愈低者代表受試者負面情緒反應愈低。本量表的

    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為 .90,KMO = .80,解釋量 67.20%。三個分量表內部相關從 .59- .69。如

    表 9所示。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72.

    表 9 壓力與氣質量表內部相關(N = 60)

    平時壓力 當時壓力 生氣 恐懼 焦慮

    平時壓力 1.00

    當時壓力 .51** 1.00

    生氣 -.34** -.28* 1.00

    恐懼 -.59** -.32* .62** 1.00

    焦慮 -.40** -.09 .65** .59** 1.00

    **p < .01,*p < .05

    (五)幸福量表

    幸福量表是根據 Kahneman與 Krueger(2006)認為幸福應該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並包含生活

    滿意、正向情感、家庭幸福三個成份,亦即表示對幸福感的評定,應兼顧個人的情緒和認知兩個

    層面,其對幸福感的定義:「幸福感是對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向情緒整體評估而成的一

    種感受。」本量表共 22題,可測出「家庭幸福」、「樂觀積極」、「生活滿意」三個分量指標與

    全量表的整體心理健康程度。本量表以五點評定方式進行評量,可獲得三個原始分數及總分數,

    將原始分數轉換成百分等級分數,百分等級分數愈高代表個人心理健康程度愈正向,幸福感越高。

    此量表分量表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為從.69-.80,KMO = .65-.76,解釋量 55.78%。重測信度

    為 .85,而各題之因素負荷量介於 .55~.89,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幸福量表分量表多

    元相關見表 10。

    表 10 幸福量表分量表內部相關(N = 60)

    家庭幸福 樂觀積極 生活滿意 幸福感

    家庭幸福 1.00

    樂觀積極 .47** 1.00

    生活滿意 .43** .77** 1.00

    幸福感 .65** .92** .92** 1.00

    **p < .01

    (六)認知能力測驗

    本研究自編的認知測驗是根據 Sternberg智力理論而編製,分為語文推理及圖形推理兩類,題

    目之選擇均事先經由項目分析篩選出難易度、鑑別度適中的題目各 15題作為測驗之定本。語文推

    理及圖形推理測驗最高分皆為 15分。本測驗是作為測試受試者在壓力下的解決問題能力(陳李綢、

    林清山,1991)。

    (七)樂活量表

    本研究之樂活量表係由臺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與創新知識科技應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開發的量表,樂活量表主要是從個人的衣食住行育樂的態度去了解個人的生活品質、科技時尚、

    潛在抗壓能力,本量表有別於傳統職能、生涯、教育輔導分析重於將個人特質、能力、專業做分

    類處理,卻無法顧及社會生活上錯綜的人際網絡-人與人互動的過程。本量表共有 26個問題,受

    試作答後可由人工智慧計算個人的生活品質、科技時尚及潛在抗壓能力三個分數。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73.

    (八)生理回饋儀

    生理回饋是一種使用電子儀器測量與提供個體有關生理歷程波動的訊號的工具。本研究使用

    的 Pro Comp Infiniti生理回饋儀,共包含八個頻道,可偵測下列生理數據: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electromyography(EMG)、electrocardiography(EKG)、skin conductance(SC)、peripheral

    temperature(TEMP)、blood volume pulse(BVP)、respiration amplitude(RESP)等。而本研究

    共計使用五個頻道:呼吸(RESP)、心跳(BVP)、溫度(TEMP)、膚電位(SC)及肌電位(EMG),

    其中肌電感應貼片黏貼於受測者的額頭,用以量測受測者的肌肉緊張程度,呼吸帶繫於受測者腋

    下,其餘感應器則繫於受測者慣用指的指腹上,溫度感應器接於小指,心跳感應器接於中指,皮

    膚感應器則接於無名指與食指。

    四、研究程序

    (一)實驗前置作業

    1. 以精健量表作為篩選受試者之工具

    透過各系助教的協助,以師大大一新生為對象,進行精健指數量表的填答。依據精健量表的

    評量結果,先篩選出全量表分數低於 80分者(含 80分)共 249名,再接著第二次篩選,從 249

    名學生中從低分至高分排列取低分的 100名學生,最後以這 100名學生為名單,透過各系助教之

    協助取得聯繫資料,一一徵詢參與實驗之意願,直至 60名額滿為止,最後於學生同意後以電話約

    定實驗日期,接受生理回饋實驗。

    2. 認知能力測驗題目之編製

    本研究的認知測驗分為語文推理及圖形推理兩類,題目之選擇均事先經由項目分析篩選出難

    易度、鑑別度適中的題目各 15題作為測驗之定本。

    3. 製作生理回饋實驗劇本

    認知測驗題目選擇完畢後,接著製作生理回饋的實驗劇本。所謂劇本是指先將認知測驗題目

    與完成錄音後的指導語製作成 Power Point形式,而後再將其整合匯入生理回饋系統中,製成生理

    回饋的劇本。因此當受試者受試時,即可以自動播放劇本的方式完成整個實驗。而劇本中的認知

    測驗題目採交錯方式呈現,一題語文推理一題圖形推理,用以避免受試者的答題慣性。

    (二)實驗處理階段

    1. 向受試者解說實驗目的、流程與應注意事項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74.

    與受試學生約定實驗日期後,由兩名主試者(專案計畫研究助理與本所研究生)與受試者一

    同於本系生理回饋實驗室進行實驗。主試者首先先向受試者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實驗的過程與實

    驗注意事項,並於受試同學詳細閱讀「實驗參與同意書」後請其於同意書上簽名。

    2. 填寫平時壓力自評問卷

    接著於開始正式實驗前,請受試者先填寫一份「平時壓力自評問卷」,以檢測受試者平時的

    身心壓力狀況與感受。

    3. 正式實驗:分為實驗與控制兩組

    本實驗先以精健量表篩選出大一精健指數低分組 60人,並隨機分派為實驗與控制兩組,兩組

    受試者均為 30人,男女各 15人。其中實驗組接受高壓力的認知測驗情境,控制組接受低壓力的

    認知測驗情境,而所謂高低壓力的情境設計如下:

    (1)實驗組(高壓力):高壓力情境則由主試者以預先錄製好的指導語(於指導語中告知受

    試者測驗答題必須記分,且有時間限制)以及受測過程中主試者近身記錄受試者的答題狀況為壓

    力情境設計來源。

    (2)控制組(低壓力):低壓力情境則無時間與計分之限制,任由受試者依其答題速度快慢

    自行跳題。

    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階段四

    實驗組

    (高壓力) 基準期:三分鐘

    測驗 1:限時、計

    分、紀錄員 休息:一分鐘

    測驗 2:限時、計

    分、紀錄員

    控制組

    (低壓力) 基準期:三分鐘 測驗 1:無限制 休息:一分鐘 測驗 2:無限制

    實驗全程由兩名主試者及受試者共三人於生理回饋實驗室中進行,實驗的設計共分成四階

    段,階段一為基準期,主試者告知受試者放鬆三分鐘,在這三分鐘內沒有任何的外在刺激,單純

    偵測受試者的生理數據。階段二為測驗 1,受試者開始進行 15題的認知測驗答題,實驗組必須受

    到時間的限制,語文推理限時 30秒,圖形推理限時一分鐘,並且於指導語中告知受試者必須計分,

    實驗過程中亦有一位施測人員記錄其答題狀況;控制組則無上述限制,可由受試者依本身答題情

    況與速度自行跳題。階段三為休息,受試者於答完 15題後,有一分鐘的休息時間,階段四為測驗

    二,受試者休息過後繼續回答剩下的 15題測驗題。實驗過程如上圖所示。

    4. 填寫現在壓力自評問卷

    實驗結束後,主試者會再請受試者先填寫一份「現在壓力自評問卷」,以檢測受試者做完測

    驗後的「現在」身心壓力狀況與感受。

    (三)實驗後數據分析

    實驗結束後,透過生理回饋軟體記錄下各個受試者的各項生理回饋數據,包括有呼吸

    (RESP)、心跳(BVP)、溫度(TEMP)、膚電位(SC)及肌電位(EMG)五種生理數據的平

    均值與標準差,再進一步以 SPSS統計軟體對各項數據做資料分析。

    (四)本研究之變項茲說明如下:

    1. 自變項:本研究之自變項為認知測驗的高低壓力問題解決情境,分為實驗與控制兩組,實

    驗組接受高壓力的測驗情境,控制組則接受低壓力的測驗情境。

    2. 依變項:本研究的依變項有七個,包括: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75.

    (1)生理回饋心跳數據:以受試者透過生理回饋器所測得的心跳反應為代表。

    (2)生理回饋膚電位數據:以受試者透過生理回饋器所測得的膚電反應為代表。

    (3)生理回饋肌電位數據:以受試者透過生理回饋器所測得的肌電反應為代表。

    (4)生理回饋呼吸數據:以受試者透過生理回饋器所測得的呼吸速率為代表。

    (5)生理回饋溫度數據:以受試者透過生理回饋器所測得的溫度數據為代表。

    (6)現在壓力自評問卷數據:以受試者透過現在壓力自評表所測得的得分為代表。

    (7)認知能力測驗分數包括語文認知及圖形推理分數。

    (8)氣質量表測驗分數包括生氣、恐懼及焦慮三種分數及總分。

    (9)樂活量表生活品質、科技時尚及潛在抗壓能力三個分數。

    3. 控制變項:

    (1)受試者:本研究之實驗與控制兩組以隨機方式分派,其中男女比例、年齡、精健分數、

    智力程度皆大致相同。

    (2)實驗環境: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的實驗處理均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輔系的生理回饋

    實驗室進行,實驗室室溫均控制於 24 ~26℃ ℃之間,以求實驗環境之相同。

    (3)施測者:本研究之施測由本專案助理及師大心輔系碩士班研究生共同進行,實驗前已

    經過相當之演練,並有標準實施之流程。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不同壓力情境下實驗組與控制組受試的生理回饋反應比較

    表 11 實驗組與控制組受試在四個階段的生理回饋反應平均數、標準差與共變數分析

    階段

    Ⅰ基準期 Ⅱ測驗 1 Ⅲ休息 Ⅳ測驗 2

    生理變項 組別 N AV SD AV SD F AV SD F AV SD F

    實驗組 30 79.34 9.37 83.76 10.07 79.52 9.37 83.41 93.4 心跳

    (BVP) 控制組 30 74.51 11.55 76.80 11.62

    8.35**

    74.57 11.73

    .10

    76.79 11.82

    6.78**

    實驗組 30 9.90 2.86 12.53 2.84 10.24 2.84 12.83 2.95 肌電位

    (BMG) 控制組 30 8.16 1.90 9.08 1.77

    47.34**

    8.29 1.89

    2.74

    935 180

    33.45**

    實驗組 30 4.68 .49 5.95 .94 4.75 .59 627 1.13 膚電位

    (SC) 控制組 30 3.86 .73 4.52 .89

    8.79**

    4.01 .82

    .69

    4.71 .95

    8.09**

    實驗組 30 90.46 4.19 97.61 4.17 90.35 4.38 86.94 4.20 溫度

    (TEMP) 控制組 30 92.99 2.55 92.16 2.58

    26.50**

    93.57 2.09

    6.06

    92.46 2.41

    50.86**

    實驗組 30 14.39 2.25 16.38 1.11 14.49 1.91 16.65 159 呼吸

    (RESP) 控制組 30 12.00 3.06 12.19 3.20

    37.66**

    12.19 3.20

    .31

    12.38 326

    33.61**

    **p < .01,*p < .05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76.

    表 11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受試在四個階段的生理回饋反應(包括心跳、肌電位、膚電位、溫度

    及呼吸)平均數與標準差。表中說明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受試的基準期的生理反應並非平行,故

    將兩組受試的基準期的生理反應作為共變項,再比較各階段兩組的差異性。兩組受試的心跳反應,

    在階段 II及階段Ⅳ,都有顯著差異;F 值分別為 8.35、6.78,p < .01;兩組受試的肌電位反應,在

    階段 II及階段Ⅳ,都有顯著差異;F 值分別為 47.34、33.45,p < .01;兩組受試的膚電位反應,在

    階段 II及階段Ⅳ,都有顯著差異;F 值分別為 8.79、8.09,p < .01;兩組受試的溫度反應,在階段

    II、階段Ⅳ,都有顯著差異;F 值分別為 26.50、50.86,p < .01;兩組受試的呼吸反應,在階段 II、

    階段Ⅳ,都有顯著差異;F 值分別為 37.66、33.61,p < .01;從以上結果說明,兩組受試在排除第

    一階段基準點的反應外,兩組受試的生理回饋反應都有明顯差異,實驗組的生理回饋反應明顯比

    控制組的生理回饋反應強烈,且有較高壓力反應。就表 11中,膚電、肌電、溫度及呼吸等生理回

    饋數據得知,實驗組於各階段產生的反應皆明顯較控制組差,表示本實驗所營造的壓力情境確實

    讓其產生緊張、焦慮及不適感。

    表 12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心理反應分數平均數、標準差與共變數 F值,從表 10中,實驗組與

    控制組受試以心理健康總分為共變項,再比較兩組的樂活指數、語文認知分數、圖形推理分數、

    平時壓力、現在壓力、幸福及氣質的差異性。表 12結果發現,兩組受試在排除精健總分外,兩組

    受試的各項心理反應(包括樂活指數、語文認知分數、圖形推理分數、平時壓力、現在壓力、幸

    福及氣質)都沒有差異。由此說明,不同壓力情境下,受試者的心理反應沒有差異。

    表 12實驗組與控制組心理反應分數平均數、標準差與共變數分析

    組別 N AV SD F

    實驗組 30 55.22 8.80 生活品質

    控制組 30 54.69 7.14

    .01

    實驗組 30 56.06 8.45 時尚科技

    控制組 30 54.13 10.72

    1.21

    實驗組 30 73.82 8.98 潛在抗壓

    控制組 30 70.83 6.24

    3.35

    實驗組 30 9.00 1.72 語文認知

    控制組 30 9.77 2.29

    1.24

    實驗組 30 13.70 1.29 圖形推理

    控制組 30 13.60 1.03

    .01

    實驗組 30 32.87 5.17 平時壓力

    控制組 30 34.30 6.64

    .17

    實驗組 30 38.93 5.52 當時壓力

    控制組 30 41.30 5.97

    2.01

    實驗組 30 69.53 9.36 幸福

    控制組 30 72.17 12.24

    .56

    實驗組 30 36.33 7.51 氣質

    控制組 30 35.66 8.85

    .06

    進一步就壓力自評問卷數據可發現,實驗介入的前後兩次壓力自評數據達顯著差異,換言之,

    於實驗介入之前,兩組受試者的壓力指數較低;於實驗介入之後,兩組受試者的壓力指數皆顯著

    提升。由此可見,本實驗所營造出的壓力環境確實讓受試者產生壓力,亦能發現對學生施行測驗

    往往會增加其內心的壓力與焦慮,前述文獻曾提及通常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會處於一種身心過度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77.

    激發的狀態,如果過度身心激發狀態的時間持續太長、發生頻率過高,便被視為無法有效適應該

    壓力。而適應不良的結果,會降低個體生理及心理功能的正常運作,或是產生與壓力相關的健康

    問題。進一步的研究更指出心理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進而影響生理健康(Segerstrom & Miller,

    2004);Wilding與 Andrews(2006)的研究更發現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會影響學業表現或繼

    續就讀的意願。因此,透過生理回饋實驗過程可以得知受試者在高壓力的情境下,生理反應會有

    變化,這些變化可以能影響到個人的心理狀況與健康程度。

    此外,就表 12而言,兩組間於認知測驗所得之分數並無顯著差異,換言之,本實驗所營造壓

    力情境之有無,並不影響兩組受試者的作答結果。此項結果說明壓力因素並不會影響個人的認知

    解題能力。但也有可能是認知測驗的難度與辨別力不夠明確所造成。

    綜合表 11及表 12的研究結果可知,生理回饋反應的測量直接從儀器操作下獲得數據,而心

    理健康的反應來自紙筆式測量,紙筆式測量較間接,受試反應分數是間接推估的,因此,實驗組

    與控制的生理回饋反應有明顯差異,但在心理反應方面都沒有差異。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生理回饋指數與壓力間的關係

    表 13為大學生測驗時生理回饋對現在壓力多元迴歸分析之共線性診斷摘要表,其容忍度、變異數膨

    脹因素、條件指標與特徵值等數值,皆符合共線性診斷標準。

    表 13 大學生測驗時生理回饋對當時壓力多元迴歸分析之共線性診斷摘要表

    層面名稱 容忍度

    (1-R2)

    變異數膨脹因

    素(VIF)

    條件指標

    (CI值)

    特徵值

    (λ)

    當時測驗肌電位 .85 1.00 1.00 1.97

    表 14為大學生測驗時生理回饋對當時壓力多元迴歸分析之結果摘要表,以大學生階段 II及階段Ⅳ

    所測量生理回饋反應(括心跳、肌電位、膚電位、溫度、呼吸)及幸福指數、氣質指數 12個預測

    變項對現在壓力進行多元迴歸,結果顯示進入迴歸方程式且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只有一個,投入

    變項為「階段Ⅳ肌電位反應」,F值達顯著水準(p < .01)。

    由表 14得知,階段Ⅳ肌電位反應預測變項與「當時壓力」效標變項的多元相關係數為 .43;

    決定係數為 .18,代表階段Ⅳ肌電位反應解釋的變異量為 18%。由此說明在實驗或測驗有壓力的

    情境下,肌肉的緊張度可能可反映出當時承受的壓力。但此一結果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表 14 大學生測驗時生理回饋對當時壓力多元迴歸分析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選出預測變項

    順序

    多元相關係

    數R 決定係數R2

    增加解釋

    量(△R2) F值

    標準化迴歸

    係數β

    當時測驗肌電位 .43 .18 .18 12.99** -.43

    **p < .01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78.

    表 15為大學生平時生理回饋與心理反應對平時壓力多元迴歸分析之共線性診斷摘要表,其容忍度、

    變異數膨脹因素、條件指標與特徵值等數值,皆符合共線性診斷標準。

    表 15 大學生平時生理回饋與心理反應對平時壓力多元迴歸分析之共線性診斷摘要表

    層面名稱 容忍度(1-R2) 變異數膨脹因素

    (VIF) 條件指標(CI值) 特徵值(λ)

    幸福 .80 1.00 13.20 1.99

    氣質 .80 1.25 22.53 2.94

    表 16大學生平時生理回饋與心理反應對平時壓力多元迴歸分析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以大學生

    階段一所測量生理回饋反應(括心跳、肌電位、膚電位、溫度、呼吸)及幸福指數、氣質指數七預

    測變項對現在壓力進行多元迴歸,結果顯示進入迴歸方程式且有顯著預測力的變項有二個,投入

    變項依序為幸福指數、氣質指數,F值達顯著水準(p < .01)。

    由表 16得知,二個預測變項與平時壓力效標變項的多元相關係數分別為 .55、.62。從個別變

    項預測力的高低來看,對「平時壓力」最具預測力者為「幸福」自變項,其個別解釋變異量為 30

    %,其次為「氣質」,兩者合計解釋變異 39%。由此說明,個人自覺的幸福感與氣質指數可以預

    測平時壓力,達 39%。

    表 16 大學生平時生理回饋與心理反應對平時壓力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

    選出預測

    多變項順序 元相關係數R 決定係數R2

    增加解釋量

    (△R2) F值

    標準化迴歸

    係數β

    幸福 .55 .30 .30 25.15** .41

    氣質 .62 .39 .09 18.03** -.33

    **p < .01

    綜合以上結果可發現:大學生的生理回饋指數與測驗時的壓力有關,大學生的幸福感及氣質

    與平時壓力有關。大學生在當時測驗情境下的肌電位反應可預測測驗壓力 18%;大學生的幸福感

    及氣質可預測平時壓力 39%。

    經由本研究的結果發現,本研究以實驗方式操弄壓力情境下,有高壓力或焦慮狀態者的生理

    反應變化較明顯,但是就心理反應的表現就較不明顯。在平時的狀態下個人幸福感與氣質較能反

    映出壓力負荷,由此說明幸福感與情緒較能預測平時的壓力。此項結果與 Kahneman、Krueger、

    Schkade、Schwarz、和 Stone(2004)、Schwartz 和 Olson (2003)等研究相當一致,生理反應的變化

    受當時實驗刺激的影響較大,因此受試者解題的過程因受當時緊張壓力的影響,使得肌電位的改

    變。幸福感與氣質與個人的人格情緒發展有關,人格特質與情緒的發展是長久性與持續性,與平

    時生活與壓力有關。

    本研究希望更進一步探討在不同的壓力情境下,個人的腦波或腦磁波的變化與身心健康的關

    係,以激發更多相關研究參與,增進大眾對身心健康的重視,預防心理疾病,促進人類壽命延長

    及幸福快樂。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79.

    參考文獻

    王慶福、王郁茗、石芬芬(2000):生理回饋訓練對大一新生焦慮反應傾向之影響效果。中山醫學

    雜誌,11,107-116。

    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2006):家庭及學校的社會資本與國小學童內化行為問題之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9),231-254。

    呂紀韋(2007):青少年心理健康篩選量表之編製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華、徐秋蓬、劉明德(2003):焦慮症之藥物治療。基層醫學,18(2),30-38。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

    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婷婷(2006):國中生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柯永河(1993):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台北:張老師。

    許崇憲(2008):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性別差異。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45-80。

    許瑞凰(2007):音樂治療對護生焦慮之影響。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君(2006):評值漸進式放鬆訓練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焦慮之影響。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李綢、林清山(1991):多重模式智力測驗的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8,151-170。

    陳婉真、吳國慶(2006):焦慮處理訓練團體之有效性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2),149-176。

    崔珮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輔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儀(2004):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臺南大學社會科教

    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鳳麟、許森彥、賴淑娟、謝秀幸(2002):以團體方式進行之肌肉放鬆併生理回饋對門診精神官

    能症病患之治療。中華團體心理治療,8(1),9-24。

    黃禎貞(2006):台灣與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泛文化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

    究所博士論文。

    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國立成功大

    學護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80.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效能量表編製與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9,105-126。

    鍾秀華(1997):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原

    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Achenbach, T. M., Dumenci, L., & Rescorla, L. A. (2003). Are American children’s problems still getting

    worse? A 23-year compariso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1, 1-11.

    Anderson, C., Laubscher, S., & Burns, R. (1996). Validation of the Short Form 36 (SF-36)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among stroke patients. Stroke, 27, 1812-1816.

    Bergner, M., Bobbitt, R. A., Pollard, W. E., Martin, D. P., & Gilson, B. S. (1976). The sickness impact

    profile: Validation of a health status measure. Medical Care, 14, 57-67.

    Buss, A., & Plomin, R. (1984). Temperament: Early developing personality traits. Hillsdale, NJ:

    Erlbaum.

    Cohen, S., & Pressman, S. D. (2006). Positive affect and health.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122-125.

    Cohen, S., & Williamson, G. (1988). Perceived stress in a probability sample of the U.S. In S. Spacapam

    & S. Oskamp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ealth: Claremont symposium on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pp. 31-67). Newbury Park, CA: Sage.

    Collishaw, S., Maughan, B., Goodman, R., & Pickles, A. (2004). Time trends i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8), 1350-1362.

    Dausch, B. M., Miklowitz, D. J., & Richards, J. A. (1996). Global assessment of relational functioning

    scale(GARF): II.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a sample of families of bipolar patients. Family

    Process, 35, 175-189.

    Derlega, V., & Janda, L.H.(1981). 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day Life (2nd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Derogatis, L. R. (1986).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Illness Scale (PAIS). Functional

    Psychosomstic Research, 30, 77-91.

    Fehring, R. (1983). Effects of biofeedback-aided relax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symptom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of Nursing Faculty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32, 363-366.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5.

    Fredrickson, B. L., & Branigan, C. (2005).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ve and Emotion, 19, 313-332.

    Fredrickson, B. L., & Levenson, R. W.(1998). Positive emotions speed recovery from the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of negative emotion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2, 191-220.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81.

    Jette, A. M., Davies, A. R., Cleary, P. D., Calkins, D. R., Rubenstein, L. V., Fink, A., Kosecoff, J., Young,

    R. T., Brook, R. H., & Delbanco,T. l. (1986). The functional status questionnai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hen used in primary care.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1, 143-149.

    Kahneman, D., Krueger, A. B., Schkade, D. A., Schwarz, N., & Stone, A. A. (2004). A survey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daily life experience: The 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Science, 306, 1776-1780.

    Kahneman, D., & Krueger, A. B. (2006). 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 3-24.

    Kubzandky, L. D., & Thurston, R. (2007). Emotional vitality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4, 1393-1401.

    Lyubomirsky, S. (2007). The how of happiness: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 New

    York, NY: Penguin.

    Martin, S., Volkan, A., Jana U., Katja, P., & Michael, M.W. (2008). A pilot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in healthy subjects. Apply

    Psychophysical Biofeedback, 33, 195-201.

    Morosini, P. L., Magliano, L., Brambilla, L., Uglioni, S., & Pioli, R. (2000).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a new version of the DSM-IV. Social and Occupational Functioning Assessment

    Scale (SOFAS) to assess routine social function. Acts Psychiatric Scandinavica, 101, 323-329.

    Peterson, C. (2000). The future of optim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4-55.

    Peterson, C. (2006).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1987). Explanatory style and ill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5(2),

    237-265.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classification and

    handbook.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chwartz, M. S. (2003a). Compliance. In M. S. Schwartz & F. Andrasik (Eds.), Biofeedback: A

    practitioner’s guide (3rd ed., pp. 159-177). New York, NY: Guilford.

    Schwartz, M. S. (2003b). Intake decisions and preparation of patients for therapy. In M. S. Schwartz & F.

    Andrasik (Eds.), Biofeedback: A practitioner’s guide (3rd ed., pp. 105-127). New York, NY:

    Guilford.

    Schwartz, M. S., & Olson, R. P. (2003).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field of biofeedback and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In M. S. Schwartz & F. Andrasik (Eds.), Biofeedback: A practitioner’s guide

    (3rd ed., pp. 3-19). New York, NY: Guilford.

    Segerstrom, S. C., & Miller, G. E. (2004).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A

    meta-analytic study of 30 years of inqui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 601-630.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82.

    Seligman, M. E. P. (2008). Positive education and the new prosperity. Education Today, 20-21

    Seligman, M. E. P., & Csiksze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hi, W., & Chen, J. (2004). Defini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by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 resource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4), 554-560.

    Startup, M., Jackson, M. C., & Bendix, S. (2002). The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GAF).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1(4), 417-422.

    Thomas, H., Budzynski, J. R., Abarbanel., E. A., & Budzynski, K. H. (2008).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EEG and neurofeedback: Advanc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nd ed.). Amsterdan, NL: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Vaillant, G. E. (2003). Mental healt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0(8), 1373-1386.

    WHO (2001).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nck, L. S., Leu, P. W., & D’amato, R. C. (1996).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a biofeedback intervention

    to reduce children’s anxiet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2(4), 469-473.

    Wilding, J. M., & Andrews, B. (2006). Life goals, approaches to study and performance in an

    undergraduate cohor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 155-169.

    收 稿 日 期:2010年 12月 06日

    一稿修訂日期:2011年 05月 20日

    二稿修訂日期:2011年 08月 22日

    接受刊登日期:2011年 09月 14日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 .183.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2, 44(1), 159-184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R.O.C.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Biofeedback for NTNU Students

    Lee-Chou Che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biofeedback responses and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situ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 biofeedback responses, and pressures. 1410 NTNU freshmen

    completed a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measure; 60 students who scored lower than 80 points on the mental health measure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for biofeedback respons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five scale scores and total score) for university student is a stable and valid measure for analyzing

    student’s self-ac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mily harmony, emotional balance, and optimism;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ofeedback response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situations, b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mental health score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EMG and test pressure, and students’ EMG’s prediction of test pressure reached 18%.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well-being and general pressure, with well-being’s prediction of general pressure exceeded 39%.

    KEY WORDS: biofeedback, LOHAS for youth,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scale, 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 教 育 心 理 學 報 .184.

    /ColorImageDict > /JPEG2000ColorACSImageDict > /JPEG2000ColorImageDict > /AntiAliasGrayImages false /Crop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MinResolution 300 /Gray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GrayImageResolution 300 /GrayImageDepth -1 /GrayImageMinDownsampleDepth 2 /Gray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Filter /DCTEncode /AutoFilterGrayImages true /GrayImageAutoFilterStrategy /JPEG /GrayACSImageDict > /GrayImageDict > /JPEG2000GrayACSImageDict > /JPEG2000GrayImageDict > /AntiAliasMonoImages false /Crop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Min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MinResolutionPolicy /OK /Downsampl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DownsampleType /Bicubic /MonoImageResolution 1200 /MonoImageDepth -1 /MonoImageDownsampleThreshold 1.50000 /EncodeMonoImages true /MonoImageFilter /CCITTFaxEncode /MonoImageDict > /AllowPSXObjects false /CheckCompliance [ /None ] /PDFX1aCheck false /PDFX3Check false /PDFXCompliantPDFOnly false /PDFXNoTrimBoxError true /PDFXTrimBoxToMedia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SetBleedBoxToMediaBox true /PDFXBleedBoxToTrimBoxOffset [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 () /PDFXOutputConditionIdentifier () /PDFXOutputCondition () /PDFXRegistryName () /PDFXTrapped /False

    /Description > /Namespace [ (Adobe) (Common) (1.0) ] /OtherNamespaces [ > /FormElements false /GenerateStructure false /IncludeBookmarks false /IncludeHyperlinks false /IncludeInteractive false /IncludeLayers false /IncludeProfiles false /MultimediaHandling /UseObjectSettings /Namespace [ (Adobe) (CreativeSuite) (2.0) ] /PDFXOutputIntentProfileSelector /DocumentCMYK /PreserveEditing true /UntaggedCMYKHandling /LeaveUntagged /UntaggedRGBHandling /UseDocumentProfile /UseDocumentBleed false >> ]>> setdistillerparams> setpage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