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星期四 编辑:张玉萍(电话:13327318202 年磨...

1
12 风尚 2018.06.14 星期四编辑:张玉萍(电话: 13327318202 )版式:李嘉冕 57 岁拜师,一招一式学变脸 2008 年的春天,还是成都 有线电视网络收费员的蒋福 昌加入了社区舞蹈队。渐渐 地,蒋福昌不满足于只表演舞 蹈,还想玩一点“新花样”。一 次偶然的机会,蒋福昌看到了 变脸表演,身为四川人的他被 深深吸引了。他找到了曾在 群声川剧团表演变脸的雪梅 老师, 57 岁时,正式拜师学艺, 从零开始。 从最基础的身法、动作, 一招一式学起,学会了之后, 还需要长时间的熟悉和练 习。“怎么样让动作更自然,变 的过程更加顺利,都要花时间 练。”整个过程,蒋福昌都是悄 悄一个人完成的,“没有告诉 舞蹈队的任何人,当时就想给 大家一个惊喜。”一个月后,社 区舞蹈队又一次的表演中,蒋 福昌第一次将变脸技艺展现 给队友和台下的观众。大家 的鼓励,也成了蒋福昌继续变 脸的动力。 10 年坚持,练就一身好手艺 坐在阳台上,蒋福昌先 将头套和脸谱一层层戴好, 套上表演服,披上斗篷,穿上 配套的靴子。最后,他将帽 子放在手中,整理好飘带,用 力向后一甩,戴在头上。“这 些衣服都是我自己做的,能 省就省一点。”蒋福昌说,起 初学习变脸时,一下就花了 几千元拜师、购置道具,那是 他当时好几个月的工资。后 来,第一套演出服穿旧了,他 就开始试着自己照着样子,买 布料、设计、裁剪、缝制。“我从 14 岁开始就在制衣厂工作, 也算发挥特长”。 3 天不练,手就生疏了。” 一次室外表演中,现场下起了 大雨,因为道具出了点问题, 蒋福昌变脸出现了失误。“没 有变下来,前面的观众看到 了,就在笑。”此后的 10 年间, 为了避免出错,蒋福昌坚持每 天早上进行练习,渐渐地掌握 了变脸的“门子”,也在表演中 融入了自己的特色。“现在表 演有变脸、魔术、舞蹈、小品,门 类很多”。 后继有人,技艺教给小孙女 蒋福昌和社区的演出队 伍一起,除了每逢节庆在社区 进行表演外,还到蒲江、新津、 雅安等地演出。每次蒋福昌 登台表演,老伴郭光华就是他 最忠实的观众。对于他的这 项爱好,老伴十分支持,还主 动承担起了家里的家务事。 5 年前,随着小孙女的出 生,蒋福昌又多了一个小粉 丝。“每次我放着音乐练习或 者在社区表演,她都会围在旁 边跟着看。”蒋福昌说,因为坚 持练习变脸,自己的身体硬朗 了不少,头疼的老毛病不再犯 了,这几年连感冒都很少得。 变脸给蒋福昌生活带来的改 变还不仅如此,如今,他走在 社区里,经常会碰到邻居喊他 “蒋老师”。在表演的过程中, 他也结识了许多有着共同爱 好的朋友。因此,蒋福昌准备 把变脸这项爱好坚持到底,如 果有一天真的练不动了,他就 把这门技艺传给小孙女。“她 也喜欢变脸,等到她大一点, 就可以教给她了”。 10 年磨一剑练就变脸绝技 本报讯 在很多青年人的 认知中,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的 老人们可能还只使用老人 机。实际上,国内老年网民团 体已十分庞大。目前,国内老 年网民数量已经高达 8028 万。 腾讯应用宝发布的《老年 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 其实,不仅是年轻人拥有梦 想、追逐潮流,老年人也在用 智能手机拥抱移动互联网的 潮流生活。2012 年以来,手机 网民数量增长 79%,老年网民 数量增长 130%,老年人触网 速度是整体移动互联网普及 速度的1.6 倍。 调查显示,在子女的眼 中,父母用手机上网主要就是 阅读资讯、社交和观看视频。 但实际上,老年用户对于潮流 APP 也很有兴趣。共享单车、 移动支付、外卖、网购、直播等 年轻人喜欢的潮流 APP,老年 用户也同样喜欢。在追求健 康上,老年人也善于用 APP 帮助自己。老年人喜欢用下 厨房、摩拜单车、糖豆广场舞 APP 来健康饮食、健康出 行、健康娱乐。遇到手机上网 问题时,老年人绝大部分会向 子女求助。而应用宝近期推 出的“长辈关怀”功能,让异地 子女可通过远程协助帮助解 决父母手机使用问题。 (摘编 自《北方时报》) 8000 万老年网民爱玩啥 本报讯 由张铎、秦海璐、 王靖云、蒋毅等领衔主演的大 型历史传奇剧《楼外楼》正在央 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剧本 锤炼长达 4 年之久,编剧周振 天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采访进 行深度取材。 《楼 外 楼》是 以 杭 州 有 170 年历史的老店“楼外楼” 作为创作背景,围绕着“楼外 楼”讲述那个动荡年代的传奇 故事。剧中,张铎 (洪家宝) 叶璇 (赵琳涵) 的青梅竹马之 恋,蒋毅 (洪 家 柱) 与汤晶晶 (秋 水) 的纯情之爱,均可圈 可点。张铎与王靖云 (洪 家 秀) 的兄妹互怼,与卢誉文 (杜 小笙) 的江湖兄弟情,让观众 看到那段岁月里小人物的精 彩和大格局的命运。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 认为,这部剧的落脚点在于实 现了家国同构,个人生命的体 验、家族的悲欢离合以及国家 民族的兴衰结合在一起,成了 这部剧的厚重之处。 (摘编自 《北京晨报》) 《楼外楼》讲述中国好故事 上一秒还是娇媚的杨贵妃,下一秒,手持扇子 从脸前一挥,就已经变成了孙悟空的顽皮模样。今 67 岁的蒋福昌是四川成都人,自从 10 年前一次 偶然的机会看到变脸表演后,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 了这项充满四川特色的表演技艺。10 年间,他拜师 学艺、勤奋练习,在一次次的社区表演中积累了丰 富的舞台经验,通过变脸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和 价值。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 ■潮语汇 盲式出轨 是一种很常见却又令 人不解的出轨方式。具体 表现在出轨对象样样比不 上原配,但出轨方硬是闭着 眼睛出轨了。 工作 CD 指开始工作前所需要 的大量蓄力冷却时间。工 作十分钟, CD 一小时。 快消品 指购买后总会很快消 失不见的物品,如指甲刀、 发卡等物品。 空心病 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 理障碍,症状为疲惫、孤独、 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 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 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 迷茫,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 空。 ■洞见未来 未来机器人 能自我修复 本报讯 自然界的许 多生物体都具有自我修复 能力,如今,一些科学家也 在探索着让机器人模仿和 实现这种能力。近日,美国 卡耐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 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 可以自我修复的材料,这种 材料能帮助机器人在短时 间内从损伤中修复,能应 用于仿生机器人、人机交 互、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这是一种由悬浮在柔 软弹性体中的液态金属珠 滴组成的软物质复合材 料。当其受到拉伸等损伤 时,金属珠滴会产生破裂 并与邻近的珠滴形成新 的连接,并重布电信号。 由这种材料的导电线路制 成的电路板,即使在切断、 刺穿或材料移除等条件 下,也能保持完全连续运 行的状态。 (摘编自《科技 日报》) 行当 她一分钟 能裹 7 个粽子 本报讯 顾名思义,裹 粽师就是专门负责包粽子 的人。在浙江嘉兴,有 26 年工龄的裹粽师魏丽华对 于包粽子的技法再熟悉不 过。她曾参加中国电视吉 尼斯裹粽大赛,荣获冠军, 当年她的纪录是 1 分钟裹 7 个粽子。 如今,在浙江嘉兴五 芳斋集团这个年产 3 亿多 只粽子的“全球最大粽子 工厂”里,和魏丽华一样的 裹粽师有近 1000 人。端 午节前是所有裹粽师最繁 忙的时刻,粽子的出货量 达到巅峰—每天 150 只。“所有的环节几乎都可 以用机器来代替了,只是 裹粽子不行,必须要用人 工。”魏丽华说,“要成为熟 练裹粽师至少要三年。而 要把粽子裹得又快又好, 除了苦练,没有别的办 法。” (摘编自《广州日报》)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8.06.14 星期四 编辑:张玉萍(电话:13327318202 年磨 ...bao.laoren.com/page/501/2018-06-14/12/71171528875119218.pdf2018/06/14  · 12 风尚 2018.06.14 星期四 编辑:张玉萍(电话:13327318202)版式:李嘉冕

12 风尚2018.06.14 星期四 编辑:张玉萍(电话:13327318202)版式:李嘉冕

潮人风

57岁拜师,一招一式学变脸

2008年的春天,还是成都有线电视网络收费员的蒋福昌加入了社区舞蹈队。渐渐地,蒋福昌不满足于只表演舞蹈,还想玩一点“新花样”。一次偶然的机会,蒋福昌看到了变脸表演,身为四川人的他被深深吸引了。他找到了曾在群声川剧团表演变脸的雪梅老师,57岁时,正式拜师学艺,从零开始。

从最基础的身法、动作,一招一式学起,学会了之后,还需要长时间的熟悉和练习。“怎么样让动作更自然,变的过程更加顺利,都要花时间练。”整个过程,蒋福昌都是悄

悄一个人完成的,“没有告诉舞蹈队的任何人,当时就想给大家一个惊喜。”一个月后,社区舞蹈队又一次的表演中,蒋福昌第一次将变脸技艺展现给队友和台下的观众。大家的鼓励,也成了蒋福昌继续变脸的动力。

10年坚持,练就一身好手艺

坐在阳台上,蒋福昌先将头套和脸谱一层层戴好,套上表演服,披上斗篷,穿上配套的靴子。最后,他将帽子放在手中,整理好飘带,用力向后一甩,戴在头上。“这些衣服都是我自己做的,能省就省一点。”蒋福昌说,起初学习变脸时,一下就花了

几千元拜师、购置道具,那是他当时好几个月的工资。后来,第一套演出服穿旧了,他就开始试着自己照着样子,买布料、设计、裁剪、缝制。“我从14 岁开始就在制衣厂工作,也算发挥特长”。

“3天不练,手就生疏了。”一次室外表演中,现场下起了大雨,因为道具出了点问题,蒋福昌变脸出现了失误。“没有变下来,前面的观众看到了,就在笑。”此后的10年间,为了避免出错,蒋福昌坚持每天早上进行练习,渐渐地掌握了变脸的“门子”,也在表演中融入了自己的特色。“现在表演有变脸、魔术、舞蹈、小品,门类很多”。

后继有人,技艺教给小孙女

蒋福昌和社区的演出队伍一起,除了每逢节庆在社区进行表演外,还到蒲江、新津、雅安等地演出。每次蒋福昌登台表演,老伴郭光华就是他最忠实的观众。对于他的这项爱好,老伴十分支持,还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家务事。

5 年前,随着小孙女的出生,蒋福昌又多了一个小粉丝。“每次我放着音乐练习或者在社区表演,她都会围在旁边跟着看。”蒋福昌说,因为坚持练习变脸,自己的身体硬朗了不少,头疼的老毛病不再犯了,这几年连感冒都很少得。变脸给蒋福昌生活带来的改变还不仅如此,如今,他走在社区里,经常会碰到邻居喊他

“蒋老师”。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也结识了许多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因此,蒋福昌准备把变脸这项爱好坚持到底,如果有一天真的练不动了,他就把这门技艺传给小孙女。“她也喜欢变脸,等到她大一点,就可以教给她了”。

10年磨一剑练就变脸绝技

本报讯 在很多青年人的认知中,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的老人们可能还只使用老人机。实际上,国内老年网民团体已十分庞大。目前,国内老年网民数量已经高达 8028万。

腾讯应用宝发布的《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其实,不仅是年轻人拥有梦想、追逐潮流,老年人也在用智能手机拥抱移动互联网的

潮流生活。2012年以来,手机网民数量增长79%,老年网民数量增长 130%,老年人触网速度是整体移动互联网普及速度的1.6倍。

调查显示,在子女的眼中,父母用手机上网主要就是阅读资讯、社交和观看视频。但实际上,老年用户对于潮流APP也很有兴趣。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外卖、网购、直播等年轻人喜欢的潮流APP,老年

用户也同样喜欢。在追求健康上,老年人也善于用APP来帮助自己。老年人喜欢用下厨房、摩拜单车、糖豆广场舞等 APP 来健康饮食、健康出行、健康娱乐。遇到手机上网问题时,老年人绝大部分会向子女求助。而应用宝近期推出的“长辈关怀”功能,让异地子女可通过远程协助帮助解决父母手机使用问题。(摘编自《北方时报》)

8000万老年网民爱玩啥

本报讯 由张铎、秦海璐、王靖云、蒋毅等领衔主演的大型历史传奇剧《楼外楼》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剧本锤炼长达 4 年之久,编剧周振天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采访进行深度取材。

《楼 外 楼》是 以 杭 州 有170 年历史的老店“楼外楼”

作为创作背景,围绕着“楼外楼”讲述那个动荡年代的传奇故事。剧中,张铎(洪家宝)与叶璇(赵琳涵)的青梅竹马之恋,蒋毅(洪家柱)与汤晶晶(秋水)的纯情之爱,均可圈可点。张铎与王靖云(洪家秀)的兄妹互怼,与卢誉文(杜小笙)的江湖兄弟情,让观众

看到那段岁月里小人物的精彩和大格局的命运。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认为,这部剧的落脚点在于实现了家国同构,个人生命的体验、家族的悲欢离合以及国家民族的兴衰结合在一起,成了这部剧的厚重之处。(摘编自

《北京晨报》)

《楼外楼》讲述中国好故事

上一秒还是娇媚的杨贵妃,下一秒,手持扇子从脸前一挥,就已经变成了孙悟空的顽皮模样。今年67岁的蒋福昌是四川成都人,自从1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变脸表演后,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这项充满四川特色的表演技艺。10年间,他拜师学艺、勤奋练习,在一次次的社区表演中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通过变脸找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摘编自《华西都市报》)

■潮语汇

盲式出轨是一种很常见却又令

人不解的出轨方式。具体表现在出轨对象样样比不上原配,但出轨方硬是闭着眼睛出轨了。

工作CD指开始工作前所需要

的大量蓄力冷却时间。工作十分钟,CD一小时。

快消品指购买后总会很快消

失不见的物品,如指甲刀、发卡等物品。

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

理障碍,症状为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洞见未来

未来机器人能自我修复

本报讯 自然界的许多生物体都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如今,一些科学家也在探索着让机器人模仿和实现这种能力。近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可以自我修复的材料,这种材料能帮助机器人在短时间内从损伤中修复,能应用于仿生机器人、人机交互、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这是一种由悬浮在柔软弹性体中的液态金属珠滴组成的软物质复合材料。当其受到拉伸等损伤时,金属珠滴会产生破裂并与邻近的珠滴形成新的连接,并重布电信号。由这种材料的导电线路制成的电路板,即使在切断、刺穿或材料移除等条件下,也能保持完全连续运行的状态。(摘编自《科技日报》)

新行当

蒋福昌正在表演

他的绝活。

她一分钟能裹7个粽子

本报讯 顾名思义,裹粽师就是专门负责包粽子的人。在浙江嘉兴,有26年工龄的裹粽师魏丽华对于包粽子的技法再熟悉不过。她曾参加中国电视吉尼斯裹粽大赛,荣获冠军,当年她的纪录是1分钟裹7个粽子。

如今,在浙江嘉兴五芳斋集团这个年产3亿多只粽子的“全球最大粽子工厂”里,和魏丽华一样的裹粽师有近 1000 人。端午节前是所有裹粽师最繁忙的时刻,粽子的出货量达到巅峰——每天150万只。“所有的环节几乎都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了,只是裹粽子不行,必须要用人工。”魏丽华说,“要成为熟练裹粽师至少要三年。而要把粽子裹得又快又好,除了苦练,没有别的办法。”(摘编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