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70

Upload: -

Post on 12-Jul-2015

97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7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第三單元

公務相關法規與實務

Page 2: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2

課程講義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目標,係為使受訓學員瞭解行政程序法之重點,包括行政

程序法之適用範圍、依法行政之相關原理原則、行政程序之當事人、行

政程序之進行(程序之開始、公正程序之維持及行政調查之正當程序)、

管轄權限及行政協助、送達、當事人參與行政程序之權利、行政處分、

行政契約、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行政計畫、行政指導與陳情等。

此外,為與其他課程之配合及區隔,行政程序法之第一章總則之第7

節資訊公開中第44條及第45條,已在民國94年12月28日刪除,另外公布

政府資訊公開法,屬「政府資訊公開法與案例解析」之範圍;其餘部分,

仍屬本課程內容之實質範圍。

學習能力指標

本課程著重現行公務環境中行政程序法之具體規定內容分析及實務

見解檢討,期待經由理論與實務之結合,讓學員結訓後能實際運用在其

工作領域,尤其經由案例互動式討論之檢討過程,學習認識及培養行政

程序法實際運用於公權力措施之足夠能力。

具體而言,為使公務員妥適運用行政程序法,除案例解析之實務問

題以外,在課程內容部分,更融入相當比例之實務見解,並斟酌介紹未

來立法修正方向,供作掌握時勢脈動之參考及指標。

課程重點摘要

行政程序法(以下簡稱本法)之立法目的,係使行政行為遵循公正、

Page 3: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3

公開與民主之正當程序,確保依法行政之原則,以保障人民權益,提高

行政效能,增進人民對行政之信賴。本法同時具有行政實體法與程序法

之法典化功能,且兼備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之實現。

「行政程序」,係指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締結行政契約、訂定法

規命令與行政規則、確定行政計畫、實施行政指導及處理陳情等行為之

程序(本法第2條第1項)。

法定類型之行政行為,本法以行政處分、行政契約、法規命令與行

政規則、行政計畫、行政指導及陳情為例。而非行政行為之程序機制,

例如,訴訟中所為法律上意見之陳述或訴訟程序中言詞辯論期日之訂

定,則無本法之適用。

至於「行政機關」,係指代表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或其他行政主體表

示意思,從事公共事務,具有單獨法定地位之組織。而受託行使公權力

之個人或團體,於委託範圍內,則視為行政機關(本法第2條第2項及第3

項)。

本法所定之行政行為,除行政契約以外,第92條、第150條、第159

條、第163條、第165條及第168條,分別對行政處分、法規命令與行政規

則、行政計畫、行政指導及陳情加以定義。

本課程介紹行政程序法中在公務上常見之規範內容,並進行個案分

析,以便學員於實務運用。

Page 4: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4

課程講義

壹、行政程序法之適用範圍

一、原則

本法第3條第1項規定:「行政機關為行政行為時,除法律

另有規定外,應依本法規定為之。」因此,本法為普通法之性

質,如其他法律就同一事項另有特別規定者,自應優先予以適

用。

二、除外規定

(一)機關

本法第3條第2項規定,不適用本法之程序規定,包

括下列機關之行政行為︰(1)各級民意機關;(2)司

法機關;(3)監察機關。

此3種機關,應屬列舉規定之性質。

本項機關除外之規定,僅限不適用本法之「程序」

規定,蓋該等機關本身已有法律規定,例如,監察法、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等,且亦得自訂程序之相關規定;然

而,若該等機關無程序機制之相關規定,從人民程序保

障之觀點而言,似不應當然排除適用本法之程序規定。

至於該機關所為之行政行為,仍應適用本法之「實

體」規定,蓋彼等機關既然作成行政行為,則屬實質意

義行政之範圍內。

(二)事項

本法第3條第3項規定:「下列事項,不適用本法之

程序規定。」此種例外不適用本法之事項,應屬列舉規

定之性質,且應限制在符合立法目的之必要範圍內,包

Page 5: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5

括:

1.有關外交行為、軍事行為或國家安全保障事項之行

為。

2.外國人出、入境、難民認定及國籍變更之行為。

3.刑事案件犯罪偵查程序。

4.犯罪矯正機關或其他收容處所為達成收容目的所為

之行為。

5.有關私權爭執之行政裁決程序。

6.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為達成教育目的之內部程序。

7.對公務員所為之人事行政行為。

8.考試院有關考選命題及評分之行為。

前述事項,須依個案判斷其排除適用之必要性,且

僅限不適用本法之「程序」規定。蓋彼等事項本身經常

已有法律規定,例如,刑事訴訟法、監獄行刑法、典試

法等,或基於特殊性無法按既定程序規範進行。

惟前揭各事項,若屬本法行政行為之類型,則不排

除適用本法「實體」規定之可能。

貳、依法行政之相關原理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係支配法治國家立法權與行政權關係之基本原

則,本法第4條規定:「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

其中,所謂「法律」,為行政行為之法源,依其存在形式,得

分為成文法源與不成文法源。成文法源,包括憲法、法律與命令等;

不成文法源,包括習慣法、行政先例、司法院解釋、法院判決、判

Page 6: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6

課程講義

例與決議等。

所謂「一般法律原則」,包括依法行政原則及本法第5條至第10

條舉例之法律原則等,說明如下:

一、依法行政原則

(一)法律優位原則

法律優位(或「優越」)原則,係消極之依法行政

原則,指所有之行政行為均不得牴觸法律,對全部行政

行為均適用。

此原則亦涉及法規範之位階關係,即下位階之法規

(子法)不得牴觸上位階之法規(母法),且下位階之

法規係以上位階之法規為法源,而上位階之法規則係作

為下位階法規之規範審查基準。

例如,憲法第171條第1項規定:「法律與憲法牴觸

者,無效。」第172條規定:「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

者,無效。」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1條亦規定:「法律不

得牴觸憲法,命令不得牴觸憲法或法律,下級機關訂定

之命令不得牴觸上級機關之命令。」因此,憲法位階最

高;法律位階次之;命令位階最低,即表徵法律優位原

則。

此外,關於中央與地方法規之關係,地方制度法第

30條規定:「(第1項)自治條例與憲法、法律或基於

法律授權之法規或上級自治團體自治條例牴觸者,無

效。(第2項)自治規則與憲法、法律、基於法律授權

之法規、上級自治團體自治條例或該自治團體自治條例

Page 7: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7

牴觸者,無效。(第3項)委辦規則與憲法、法律、中

央法令牴觸者,無效。(第4項)第1項及第2項發生牴

觸無效者,分別由行政院、中央各該主管機關、縣政府

予以函告。第3項發生牴觸無效者,由委辦機關予以函

告無效。(第5項)自治法規與憲法、法律、基於法律

授權之法規、上級自治團體自治條例或該自治團體自治

條例有無牴觸發生疑義時,得聲請司法院解釋之。」

(二)法律保留原則

法律保留原則,係積極之依法行政原則,指應有法律

為依據才得為行政行為,惟並非所有之行政行為均適用。

至於,針對何種事項應以何種規範層級加以規定,

稱為「法律保留之層級」。就此,釋字第443號解釋指

出,並非一切自由及權利均無分軒輊受憲法毫無差別之

保障,應視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

輕重而容許合理之差異。區分如下:

憲法保留事項,例如,關於人民身體之自由,憲法

第8條規定較為詳盡,其中內容屬於憲法保留之事項

者,縱令立法機關,亦不得制定法律加以限制。

絕對法律保留事項,係國會保留之範圍。例如,剝

奪人民生命或限制人民身體自由者,必須遵守罪刑法定

主義,於符合憲法第23條之條件下,應由國會制定(形

式意義)法律之方式為之。

相對法律保留事項,指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

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

Page 8: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8

課程講義

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

此外,關於給付行政措施,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自較

限制人民權益者寬鬆,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

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

非屬法律保留事項,指僅屬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

術性次要事項,得由主管機關(基於職權)發布命令為

必要之規範,惟其內容不能牴觸法律或增加法律所無之

限制。

二、明確性原則

本法第5條規定,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

所謂明確性之要求,依據釋字第432號解釋:「法律明確

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

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

案之妥當性,從立法上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或概括條款而

為相應之規定。有關專門職業人員行為準則及懲戒之立法使用

抽象概念者,茍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

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即不得謂與前揭原則相違。」包

括:(1)理解可能性(意義並非難以理解);(2)預見可能

性(受規範者所得預見);(3)審查可能性(可經由司法審

查加以確認)。

行政行為之內容,若可經由整體處分意旨或解釋而知之

者,即尚非不明確。惟行政行為若欠明確,例如主管機關以醫

療機構虛偽申報醫療費用為由,對該醫療機構科處罰鍰,但並

未記載醫療費用之金額,僅謂「其金額由本局核算另案通知」,

Page 9: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9

則該罰鍰處分內容即有欠明確,應予撤銷。

三、平等原則

本法第6條規定:「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

別待遇。」係表徵平等原則在行政法上之適用。

平等原則,係支配國家各部門職權行使之原則,指相同之

事件應為相同之處理(等則等之),不同之事件則應為不同之

處理(不等則不等之),除有合理正當之事由外,否則不得為

差別待遇。

平等原則,並非絕對、機械之形式上平等,係保障人民在

法律上地位之實質平等,若為因應具體案件事實上之需要,自

得授權訂立法規之機關,基於憲法之價值體系及立法目的,斟

酌規範事物性質之差異,而為合理之區別對待或不同處置。

行政機關為達成公行政任務,不論依公法形式或私法形式

之行政行為,給予人民利益或課予負擔,均應遵守平等原則之

要求。

四、比例原則

本法第7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依下列原則為之:一、

採取之方法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二、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

之方法時,應選擇對人民權益損害最少者。三、採取之方法所

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

比例原則可分為:

(一)適合性原則

或稱「適當性原則」、「合目的性原則」,係指國

家採行之措施必須能實現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於目的

Page 10: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10

課程講義

之達成,並且為正確之手段,亦即在目的與手段關係上

必須是適當的。

(二)必要性原則

或稱「最小侵害原則」,係指在有數種達成相同目

的之手段之前提下,應選擇其中對當事人侵害最小之手

段為之。

(三)狹義比例原則

係指手段與目的之間要成比例,不能為達成很小之

目的,而造成人民過大損害。國家所採取行為對人民權

利侵害越深,則該行為所欲維護目的必須更重要,否則

手段與所追求之目的,即不成比例而違法。

五、誠實信用原則

本法第8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

例如,釋字第370號解釋指出,評定註冊之商標為近似而無效,

涉及註冊之信賴利益,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

誠實信用原則,是公法與私法所共通之基本原理,在當事

人雙方間具體之公法關係中,也如同私法關係,適用誠實信用

原則,故不僅行政機關在執行其任務為行政行為時,應以誠實

信用之方法為之,且人民就公法權利之行使或防禦,亦應適用

誠實信用原則。

六、信賴保護原則

法治國原則重視人民權利之維護、法秩序之安定及誠實信

用原則之遵守,而人民對公權力行使結果所生之合理信賴,法

律自應予以適當保障,此係信賴保護之法理基礎。故本法第8

Page 11: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11

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而第1條亦

規定,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對行政之信賴,係行政程序法

之立法目的。

值得保護之信賴,應具備三要件:(1)信賴基礎:行政

機關必須有令人民信賴之行政行為;(2)信賴表現:須人民

因信賴該行政行為而為具體之信賴行為,而信賴基礎與信賴表現

間有因果關係;(3)信賴值得保護:人民之信賴係基於善意。

信賴基礎之類型,包括:(1)抽象信賴基礎,例如,法

規命令、行政規則;(2)具體信賴基礎,例如,行政處分等。

惟若行政機關未為任何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即無於其後為變更

或變更之標的,且人民亦無從據以產生信賴而安排具體生活關

係或經濟活動,自亦無主張信賴保護之可言。

依本法第8條規定主張信賴保護原則者,原則上,須該人

民客觀上具體表現其因信賴而生之實體法上利益受損害。故信

賴保護之標的,必以受處分人實體法上之「利益」為限;若為

實體法上之「不利益」,自非信賴保護原則所保護之標的(釋

字第525號解釋)。此外,人民因信賴法規廢止或修改前依強

制規定而取得之實體法上地位有受不利之影響時,自亦應同受

保護(釋字第529號解釋)。

此外,本法第119條與訴願法第80條第2項規定,行政處分

受益人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其信賴不值得保護:(1)以詐欺、

脅迫或賄賂方法,使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者;(2)對重要

事項提供不正確資料或為不完全陳述,致使行政機關依該資料

或陳述而作成行政處分者;(3)明知行政處分違法或因重大

Page 12: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12

課程講義

過失而不知者。

關於保障信賴利益之方式,係應針對人民利益所受之損

害,採取合理之補救措施,或訂定合理之過渡條款,俾減輕損

害,以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意旨。

七、注意當事人利益原則

注意當事人利益原則,係行政機關就該管行政程序,應於

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本法第9條)。

違背本條規定之行政行為,係屬違法,故行政機關為處分

或其他行政行為前,自應於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

意,並斟酌其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

驗法則認定事實,如為當事人不利之處分,應將其得心證之理

由完整告知當事人,始符合本法所揭示之公正、公開與民主原

則及增進人民對行政之信賴之立法目的。

八、合法裁量原則

本法第10條規定:「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不得逾越法定

之裁量範圍,並應符合法規授權之目的。」行政機關行使裁量

權時,並非完全自由無受限制,而是必須在不逾越法定之裁量

範圍,遵循法規授權之目的,斟酌情形,選擇合乎目的之決定,

否則該裁量瑕疵將構成違法。

關於裁量瑕疵之種類:(1)裁量逾越:指裁量逾越法規

範授權之外部界限,包括:①憲法;②人權最高價值:即人性

尊嚴;③規定行政行為成立之法律:例如本法、行政罰法;④

具體對該個別行政行為適用之特別法:例如就業服務法第66

條第1項規定為10倍至20倍之罰鍰,若主管機關裁處25倍之罰

Page 13: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13

鍰即屬於「裁量逾越」;(2)裁量濫用:即行政機關在裁量

界限內,其行政行為違反法律授權之目的、一般法律原則或納

入與本案事件無關之衡量因素,上述「法律授權之目的」、「一

般法律原則」(例如誠信原則、比例原則、平等原則等)、「事

件相關之衡量因素」等即構成行政裁量之「內部界限」;(3)

裁量怠惰,包括:①行政機關故意不行使其裁量權;②行政機

關誤認自己無裁量權而未行使裁量;③行政機關已行使其裁量

權,但並未認清事實之裁量基礎或對重要事實並未確實掌握。

例如,廢棄物清理法規定對於違規任意丟棄家庭廢棄物者,應

處新臺幣1,200至6,000元以下之罰鍰,惟主管機關卻不問違規

情節輕重,一律科處6,000元罰鍰,即消極不行使裁量權,而

屬裁量怠惰。

參、行政程序之當事人

所謂當事人,指在行政程序關係上享有權利義務之自然人、法

人、團體或機關,係相對於主導行政程序之行政機關。

一、當事人之範圍

判斷當事人,並非依據實體法上之法律地位,而是依據程

序法上之形式要件,如甲提出申請符合法規之形式要件,行政

機關依法應對甲開始行政程序,則甲即為當事人,至其申請在

實體法上有無理由(有無請求權)則非所問。

當事人,指「申請人及申請之相對人、行政機關所為行政

處分之相對人、與行政機關締結行政契約之相對人、行政機關

實施行政指導之相對人、對行政機關陳情之人、其他依本法規

Page 14: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14

課程講義

定參加行政程序之人」(本法第20條)。

因程序之進行將影響第三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者,行政

機關「得」依職權或依申請,通知其參加為當事人(本法第23

條)。

二、當事人能力

指得參與行政程序成為當事人之法定資格,包括自然人、

法人、非法人之團體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者、行政機關及其他

依法律規定得為權利義務之主體者,均有行政程序之當事人能

力(本法第21條)。

三、行為能力

指得有效從事或接受行政程序行為,或委任代理人從事或

接受行政程序行為之資格。

自然人,為依民法規定有行為能力之自然人;法人、非法

人之團體,由其代表人或管理人為行政程序行為;行政機關,

由首長或其代理人或授權之人為行政程序行為;其他法律另有

規定者,依其規定;外國人,依其本國法律無行政程序之行為

能力,而依中華民國法律有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者,視為有行

政程序之行為能力(本法第22條第1項、第3項)。

無行政程序行為能力者,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政程序

行為(本法第22條第2項)。

肆、行政程序之進行

一、程序之開始

行政程序之開始,係由行政機關依職權定之。因此,係採

Page 15: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15

職權進行原則。但是,依本法或其他法規之規定有開始行政程

序之義務,或當事人已依法規之規定提出申請者,不在此限(本

法第34條)。

當事人依法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者,除法規另有規定外,

得以書面或言詞為之。以言詞為申請者,受理之行政機關應作

成紀錄,經向申請人朗讀或使閱覽,確認其內容無誤後由其簽

名或蓋章(本法第35條)。

二、公正程序之維持

(一)迴避制度

本法規定有自行迴避、申請迴避及命令迴避:

1.自行迴避

公務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應自行迴避:(1)

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四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

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者為事件之當事人;(2)本人

或其配偶、前配偶,就該事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

或共同義務人之關係;(3)現為或曾為該事件當事

人之代理人、輔佐人;(4)於該事件,曾為證人、

鑑定人(本法第32條)。

2.申請迴避

公務員有前述法定情形而不自行迴避者,或有具

體事實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當事人得向公務

員所屬機關申請迴避,但應舉其原因及事實,並應為

適當之釋明;被申請迴避之公務員,對於該申請得提

出意見書。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之駁回決定者,得於

Page 16: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16

課程講義

5日內提請上級機關覆決,受理機關除有正當理由

外,應於10日內為適當之處置。被申請迴避之公務員

在其所屬機關就該申請事件為准許或駁回之決定

前,應停止行政程序。但有急迫情形,仍應為必要處

置(本法第33條第1項至第4項)。

3.命令迴避

公務員有應自行迴避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者,雖

當事人未申請迴避,該公務員所屬機關應依職權命其

迴避(本法第33條第5項)。

(二)禁止程序外接觸

公務員在行政程序中,除基於職務上之必要外,不

得與當事人或代表其利益之人為行政程序外之接觸。公

務員與當事人或代表其利益之人為行政程序外之接觸

時,應將所有往來之書面文件附卷,並對其他當事人公

開。前項接觸非以書面為之者,應作成書面紀錄,載明

接觸對象、時間、地點及內容(本法第47條)。

三、行政調查之正當程序

行政作為決定之合目的性及適當性,均應建構在正確之基

礎事實上,始具其實質之合法性。行政機關欲認知該事實之存

在與否及事實狀態,有進行相關資訊蒐集之必要,本法規定係

以行政機關職權調查為原則,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對當事

人有利及不利事項應一律注意(本法第36條),必要時得據實

製作書面紀錄(本法第38條),通知相關之人陳述意見(本法

第39條),就專業事項,行政機關得選定適當之人為鑑定(本

Page 17: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17

法第41條)。行政機關實施調查後,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

實及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並將其

決定及理由告知當事人(本法第43條)。

伍、管轄權、權限移轉與行政協助

一、管轄權

行政機關之管轄權,依其組織法規或其他行政法規定之;

而管轄權非依法規不得設定或變更(本法第11條第1項及第5

項)。

關於管轄事項之變更,本法第11條第2項至第4項規定:

「(第2項)行政機關之組織法規變更管轄權之規定,而相關行

政法規所定管轄機關尚未一併修正時,原管轄機關得會同組織

法規變更後之管轄機關公告或逕由其共同上級機關公告變更

管轄之事項。(第3項)行政機關經裁併者,前項公告得僅由組

織法規變更後之管轄機關為之。(第4項)前2項公告事項,自

公告之日起算至第3日起發生移轉管轄權之效力。但公告特定

有生效日期者,依其規定。」

二、權限移轉

權限移轉之方式,得區分為委任與委託,說明如下:

(一)委任

行政機關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任所屬下

級機關執行之。前述情形,應將委任事項及法規依據公

告之,並刊登政府公報或新聞紙(本法第15條第1項及

第3項)。

Page 18: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18

課程講義

(二)委託

權限之委託,依其受託者,得區分如下:

1.不相隸屬之行政機關

行政機關因業務上之需要,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

一部分,委託不相隸屬之行政機關執行之。前述情

形,應將委託事項及法規依據公告之,並刊登政府公

報或新聞紙(本法第15條第2項及第3項)。

2.民間團體或個人—行政委託制度

行政機關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託民間

團體或個人辦理。前項情形,應將委託事項及法規依

據公告之,並刊登政府公報或新聞紙。第1項委託所

需費用,除另有約定外,由行政機關支付之(本法第

16條)。

三、行政協助

行政協助,指基於行政一體之機能,行政機關於執行本身

之職務時,得向無隸屬關係之其他機關請求提供行政上之協

助。其係就行政機關管轄權事項所為之規定,而機關間暫時性

及個案性之職務協助行為,不涉及權限之移轉。

陸、送達

一、送達原則

送達,除法規另有規定外,由行政機關依職權為之,故採

職權送達為原則。

二、送達機關

Page 19: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19

(一)自行送達

原則上,送達由行政機關自行送達。而文書由行政

機關自行送達者,以其承辦人員或辦理送達事務人員為

送達人。

至於行政機關之文書,依法規以電報交換、電傳文

件、傳真或其他電子文件行之者,視為自行送達。

(二)郵政送達

送達由行政機關交由郵政機關送達,稱為郵政送

達。

由郵政機關送達者,原則上,以一般郵遞方式為

之。但是,文書內容對人民權利義務有重大影響者,應

為掛號,蓋得作為憑證,以杜爭議。

文書由行政機關交郵政機關送達者,以郵務人員為

送達人。

(三)囑託送達

囑託送達之類型,依送達之地點與人員,區分為外

國或境外之送達與特定對象之送達。

此外,囑託送達之類型,亦得依受囑託者之身分,

區分為機關送達與公務員送達。受囑託之機關或公務

員,經通知已為送達或不能為送達者,行政機關應將通

知書附卷。

1.外國或境外之送達—地點

於外國或境外為送達者,應囑託該國管轄機關或

駐在該國之中華民國使領館或其他機構、團體為之。

Page 20: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20

課程講義

至於不能依前述規定為送達者,得將應送達之文

書交郵政機關以雙掛號發送,以為送達,並將掛號回

執附卷。

2.特定對象之送達—人員

對於駐在外國之中華民國大使、公使、領事或其

他駐外人員為送達者,「應」囑託外交部為之;而於

有治外法權人之住居所或事務所為送達者,則係「得」

囑託外交部為之。

對於在軍隊或軍艦服役之軍人為送達者,「應」

囑託該管軍事機關或長官為之。

對於在監所人為送達者,「應」囑託該監所長

官為之。

三、應受送達人

(一)本人

送達,原則上,應向受送達人本人送達。

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得將文書付

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

收郵件人員。但是,前述人員與應受送達人在該行政程

序上利害關係相反者,則不適用之。

例如,應受送達人所住社區設有管理員,而郵政機

關之郵差將該決定書交付管理員,發生合法送達之效

力,至該管理員何時將文書轉交應受送達人,對已生之

送達效力不受影響。

(二)代理人

Page 21: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21

對於無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人為送達者,應向其法

定代理人為之。法定代理人有2人以上者,送達得僅向

其中之1人為之。

此外,行政程序之代理人受送達之權限未受限制

者,送達應向該代理人為之。但是,行政機關認為必要

時,得送達於當事人本人。

(三)無行為能力人

無行政程序之行為能力人為行政程序之行為,未向

行政機關陳明其法定代理人者,於補正前,行政機關得

向該無行為能力人為送達。

(四)代表人或管理人

對於機關、法人或非法人之團體為送達者,應向其

代表人或管理人為之。代表人或管理人有2人以上者,

送達得僅向其中之1人為之。

不過,應注意其他法令之規定,例如,股份有限公

司之新任董事長,係自其就任後生效力,並非經改選即

生效,故應經主管機關准予變更登記後,始生效力。

對於在中華民國有事務所或營業所之外國法人或

團體為送達者,應向其在中華民國之代表人或管理人為

之。代表人或管理人有2人以上者,送達得僅向其中之1

人為之。

(五)第三人

送達係由當事人向行政機關申請對第三人為之

者,行政機關應將已為送達或不能送達之事由,通知當

Page 22: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22

課程講義

事人。

(六)不特定人

行政機關對於不特定人之送達,得以公告或刊登政

府公報或新聞紙代替之。

(七)送達代收人

當事人或代理人經指定送達代收人,向行政機關陳

明者,應向該代收人為送達。

郵寄方式向行政機關提出者,以交郵地無住居所、

事務所及營業所者,行政機關得命其於一定期間內,指

定送達代收人。

如不於前述期間指定送達代收人並陳明者,行政機

關得將應送達之文書,註明該當事人或代理人之住居

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交付郵政機關掛號發送,並以交

付文書時,視為送達時。

四、送達方式與送達處所

(一)直接送達

送達,原則上,採直接送達之方式,於應受送達人

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為之。但是,在行政機關辦

公處所或他處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得於會晤處所為之。

對於機關、法人、非法人團體之代表人或管理人為

送達者,應向其機關所在地、事務所或營業所行之。但

是,必要時亦得於會晤之處所或其住居所行之。

例如,農會為法人,應向其營業所送達行政處分

書,而非向其會員代表、理事、監事及總幹事送達。

Page 23: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23

此外,應受送達人有就業處所者,亦得向該處所為

送達。

(二)補充送達

於應送達處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得將文書付

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

收郵件人員。

(三)留置送達

應受送達人或其同居人、受雇人、接收郵件人員無

正當理由拒絕收領文書時,本法第73條第3項規定,得

將文書留置於應送達處所,以為送達。

此時,若有張貼原處分文書之現場照片,得作為送

達證明。

(四)寄存送達

送達,不能依直接送達、補充送達與留置送達規定

為之者,得將文書寄存送達地之地方自治或警察機關,

並作送達通知書兩份,一份黏貼於應受送達人住居所、

事務所、營業所或其就業處所門首,另一份交由鄰居轉

交或置於該送達處所信箱或其他適當位置,以為送達。

前述情形,由郵政機關為送達者,得將文書寄存於

送達地之郵政機關。

此外,寄存機關自收受寄存文書之日起,應保存3

個月。

(五)公示送達

1.類型

Page 24: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24

課程講義

(1)申請公示送達

對於當事人之送達,行政機關得依申請,

准為公示送達之情形,包括:應為送達之處

所不明;於有治外法權人之住居所或事務所

為送達而無效;於外國或境外為送達,不能

依第86條之規定辦理或預知雖依該規定辦理而

無效。

(2)職權公示送達

職權公示送達之情形,區分如下:

有第78條第1項所列各款之情形,而無人為公

示送達之申請者,行政機關為避免行政程序

遲延,認為有必要時,得依職權命為公示送

達。

當事人變更其送達之處所而不向行政機關陳

明,致有第78條第1項之情形者,行政機關得

依職權命為公示送達。

此外,依第78條規定為公示送達後,對於

同一當事人仍應為公示送達者,依職權為之。

2.文書處理

公示送達,應由行政機關保管送達之文書,而於

行政機關公告欄黏貼公告,告知應受送達人得隨時領

取;並得由行政機關將文書或其節本刊登政府公報或

新聞紙。

此外,為公示送達者,行政機關應製作記載該事

Page 25: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25

由及年、月、日、時之證書附卷。

3.效力

公示送達之生效時點,區分如下:

公示送達自第80條規定公告之日起,其刊登政府公

報或新聞紙者,自最後刊登之日起,經20日發生效

力。

於依第78條第1項第3款為公示送達者,經60日發生

效力。

第79條之公示送達,自黏貼公告欄翌日起發生效

力。

五、送達證書與送達時間

(一)送達證書

1.已送達

送達人因證明之必要,得製作送達證書,記載事

項,包括:(1)交送達之機關;(2)應受送達人;

(3)應送達文書之名稱;(4)送達處所、日期及時

間;(5)送達方法。

送達證書,應由送達人簽名,其得判斷是否逾越

法定期限。

除電子傳達方式之送達外,送達證書應由收領人

簽名或蓋章;如拒絕或不能簽名或蓋章者,送達人應

記明其事由。

送達證書,應提出於行政機關附卷。

2.不能送達

Page 26: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26

課程講義

不能為送達者,送達人亦應製作記載該事由之報

告書,提出於行政機關附卷,並繳回應送達之文書。

(二)送達時間

送達,除第68條第1項規定交付郵政機關或依第2

項之規定辦理者外,不得於星期日或其他休息日或日出

前、日沒後為之。但是,應受送達人不拒絕收領者,不

在此限。

柒、參與行政程序之權利

參與行政程序,包括閱覽卷宗、聽證及陳述意見之權利。閱覽

卷宗係指為確保在行政程序中,得作有利於自己主張,要求閱覽與

本身案件有關卷宗之權利;聽證是一種公開及言詞辯論之正式程

序,具有加強溝通、促進參與、提高效能、防止行政機關專斷等功

能;陳述意見是指行政機關於作成侵害人民權益之處分前,當事人

有要求陳述意見之權利,行政機關則有義務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

一、閱覽卷宗

本法第46條規定申請閱覽卷宗請求權,係屬行政程序中

「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之「個案資訊公開」,與政府資訊公

開法基於「人民有知的權利」中之「一般性資訊公開」制度有

別。

為能使人民瞭解程序進行之情形,掌握案情資料,主張或

維護其法律上利益之必要,有向行政機關申請閱覽、抄寫、複

印或攝影有關資料或卷宗之權利,此為武器平等原則之落實,

使人民與政府間資訊地位平衡。依本法第46條第1項規定,當

Page 27: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27

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就其主張或為維護其法律上利益之必要事

項,得向行政機關申請閱覽、抄寫、複印或攝影有關資料或卷

宗,解釋上,其閱覽範圍似不限於本案或相關之他案卷宗,然

為維護第三人之權益或基於公益等特殊原因,仍得予以限制,

故第2項即規定得拒絕之情形,包括:(1)行政決定前之擬稿

或其他準備作業文件;(2)涉及國防、軍事、外交及一般公務

機密,依法規規定有保密之必要者;(3)涉及個人隱私、職業

秘密、營業秘密,依法規規定有保密之必要者;(4)有侵害第

三人權利之虞者;(5)有嚴重妨礙有關社會治安、公共安全或

其他公共利益之職務正常進行之虞者。其中(2)及(3)中無

保密必要之部分,自仍應准許閱覽(同條第3項)。而當事人對

其自身相關事項之記載,發現有誤,為免該錯誤影響行政機關

之判斷,而致受不利益,同條第4項並賦予更正請求權,惟應

檢具相關事實證明之。

閱覽權屬程序權利,如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提出請求遭行

政機關拒絕時,依本法第174條規定,僅得於對實體決定聲明

不服時一併聲明之,不得單獨提起訴願。

二、聽證

本法對於聽證程序係採公開且具言詞辯論模式之正式程

序。聽證之主要功能在藉由程序發現真實,確保行政機關作成

公正決定,保障並實現當事人權利,同時建立現代行政在人民

與機關間基本信賴關係。藉由聽證程序,當事人之意見與觀點

成為闡明事實之重要手段,尤其在裁決時,使行政機關免於作

出有瑕疵之行為,並讓不同之利益衝突在程序中經由辯論、妥

Page 28: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28

課程講義

協而得以消解,增加人民對行政機關之信賴。

個別行政行為須踐行正式程序之聽證程序者,分為二類:

(1)行政處分:本法第107條規定行政機關應舉行聽證之情形

有二,即法規明文規定應舉行聽證者及行政機關認為有舉行聽

證之必要者;(2)法規命令:行政機關訂定法規命令,得依職

權舉行聽證。行政機關依法舉行聽證者,應於政府公報或新聞

紙公告(本法第155條、第156條)。

由於聽證程序係正式而嚴謹之程序,故在現行實務上,經

由聽證程序作成行政處分或訂定法規命令之情形,尚屬極少數

情形,且多屬重大事項。其中明定應舉行聽證者,例如公民投

票法第10條規定,公民投票提案經審核完成符合規定者,審議

委員會應於10日內舉行聽證。放射性物料管理法第8條規定,

核子原料、核子燃料生產或貯存設施之興建,應向主管機關提

出申請,主管機關應舉行聽證。而得舉行聽證之情形,例如再

生能源發展條例第9條規定,審定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生產電能

之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必要時得依行政程序法舉辦聽證會

後公告之。

本法關於聽證之規定,係規定於第54條至第66條,茲簡要

敘述其規定如下:

(一)通知及程序之進行

1.預留相當期間以書面通知及記載相關事項

聽證前應以書面就聽證事由與依據、當事人姓名

或名稱、聽證之期日及場所、聽證之主要程序、缺席

聽證之處理等事項,通知當事人及已知之利害關係

Page 29: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29

人,必要時,於政府公報或以其他適當方法公告之;

聽證日期及場所之決定,應視事件之性質預留相當期

間,便利當事人或其代理人參與(本法第55條)。若

行政機關有正當理由,固得依職權或當事人申請而變

更聽證期日或場所,仍應依前述程序為通知及公告

(本法第56條)。

2.聽證主持人職權及公正裁決原則

為維持聽證程序進行及秩序掌握之順暢,聽證應

有主持人,因聽證為行政決定作成前之準備程序,為

行政作為之一部分,故其主持人宜由熟稔個別行政專

業,且具調和各方意見能力之專家擔任。本法第57

條規定,係由行政機關首長或其指定人員為主持人,

必要時,並得由律師、相關專業人員或其他熟諳法令

之人員在場協助之,以協助法律爭議點之釐清及專業

資訊之適時提供。

依同法第62條規定,主持人行使詢問權、委託調

查權、許可發言權、秩序維護權、許可陳述權、繼續

聽證決定權、中止聽證權及其他為順利進行聽證所必

要之措施等職權時,應本中立公正立場主持聽證。

3.預備聽證及聽證程序順序

行政機關為使聽證順利進行,認為必要時,得就

議定聽證程序之進行、釐清爭點、提出有關文書及證

據、變更聽證之期日、場所與主持人等事項,於聽證

期日前,舉行預備聽證(本法第58條第1項、第2項)。

Page 30: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30

課程講義

聽證以主持人說明案由為始。當事人於聽證時,

得陳述意見、提出證據,經主持人同意後,並得發問。

主持人認當事人意見業經充分陳述,而事件已達可為

決定之程度者,應即終結聽證。然於聽證終結後,決

定作成前,行政機關認為必要時,得再為聽證(本法

第60條、第61條、第65條、第66條)。

4.依聽證作成行政處分之通知

依聽證程序作成之行政處分,應以書面為之,並

通知當事人(本法第108條第2項)。

(二)言詞進行原則

聽證,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公開以言詞為之;惟

在公開顯然有違背公益之虞,或公開對當事人利益有造

成重大損害之虞者,得決定全部或一部不公開(本法第

59條)。

(三)聽證紀錄

聽證紀錄為行政機關作成決定之重要依據,故本法

第64條第1項規定,聽證應作成聽證紀錄並為必要記載

事項。其記錄方法,除傳統書面記載外,得以錄音、錄

影輔助之(同條第2項至第5項)。預備聽證程序,亦應

作成紀錄(本法第58條第3項)。

(四)聽證效果

行政機關作成經聽證之行政處分時,除依本法第43

條規定外,並應斟酌全部聽證之結果,但法規明定應依

聽證紀錄作成處分者,從其規定,該行政處分應以書面

Page 31: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31

為之,並通知當事人(本法第108條)。經聽證之行政

處分,不服者,其行政救濟程序,免除訴願及其先行程

序(本法第109條)。

(五)聽證與公聽

聽證與公聽均為行政機關於作成行為時,廣泛蒐集

意見之程序,惟聽證依本法有法定程序及法效果之拘

束,屬嚴謹之法定程序,而現行法制中,規定較多之公

聽,雖趨近於簡式聽證,卻因無明確之法定程序及不具

拘束力,不及聽證嚴謹。而於建構正當程序法制時,究

應採公聽或聽證,立法者固然具形成空間,然依前述規

範密度層次觀之,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之人數、廣度、深

度較深者,自然應採聽證程序,惟因聽證程序具正式程

序、較強之拘束力等性質,及程序繁瑣、費時,現行法

制多避之唯恐不及,反失其立法之原意,為兼顧人民權

益保障及行政效率,法務部行政程序法修法專案小組已

針對此現象,研擬修正本法增列公聽之相關規定。

三、陳述意見

陳述意見係指特定當事人就案情有關之事實及法律等問

題陳述意見,行政機關負有聽取陳述之義務,可使行政機關免

於專斷。依本法之規定,於在一定條件下,原則上應給予陳述

意見之機會,其方式得以言詞或書面為之。而在行政程序中,

行政機關將作成限制或剝奪人民自由或權利之行政處分前,為

確保當事人之正當權利,除屬法定之例外情形(本法第103

條),或法規另有規定(本法第102條但書)及已依第39條規定

Page 32: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32

課程講義

通知處分相對人陳述意見或決定舉行聽證者外,均應賦予陳述

意見權。

得不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係規定於本法第103條。行政

機關之行政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即得不提供陳述意見機會:

(1)大量作成同種類之處分;(2)情況急迫,如予陳述意見

之機會,顯然違背公益者;(3)受法定期間之限制,如予陳述

意見之機會,顯然不能遵行者;(4)行政強制執行時所採取之

各種處置;(5)行政處分所根據之事實,客觀上明白足以確認

者;(6)限制自由或權利之內容及程度,顯屬輕微,而無事先

聽取相對人意見之必要者;(7)相對人於提起訴願前依法律應

向行政機關聲請再審查、異議、復查、重審或其他先行程序者;

(8)為避免處分相對人隱匿、移轉財產或潛逃出境,依法律

所為保全或限制出境之處分等。若行政機關仍給予陳述意見機

會,對相對人之權益保障,自屬更為完備。

惟對於(2)、(3)、(5)、(6)、(8)等情形,行政機關應

於行政決定作成時或作成後,於行政處分或適當之通知中負理

由之說明義務,並於嗣後之行政爭訟程序中負舉證責任,否則

行政機關恣意認定有前述事項,將實質地剝奪人民之陳述權。

因此,若行政機關怠於上述說明,解釋上,應認為該行政處分

係有瑕疵,而得撤銷之。

(一)陳述意見方法之通知

1.書面通知或公告

行政機關作成限制或剝奪人民自由或權利之行

政處分前,給予相對人陳述意見之機會時,應以書面

Page 33: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33

記載下列事項通知相對人,必要時並公告之:(1)

相對人及其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2)將為限

制或剝奪自由或權利行政處分之原因事實及法規依

據;(3)應於陳述書上記載事實上及法律上陳述;

(4)提出陳述書之期限及不提出之效果;(5)其他

必要事項等事項(本法第104條第1項)。依該條項之

規定,前述應通知之對象,固以行政處分之相對人為

限,惟同法第105條第2項尚規定,利害關係人亦得提

出陳述書,是依體系解釋方法觀之,若行政機關已得

確知利害關係人並得為通知,即有通知義務,或併予

公告通知之必要。

2.言詞通知

前述情形,行政機關若得以言詞通知相對人,得

以言詞為之,然亦應作成紀錄,並向相對人朗讀或使

閱覽後簽名或蓋章,以使其確認通知之內容無誤。通

知之內容,自應同上所述;其拒絕簽名或蓋章者,應

記明其事由,以避免日後行政機關證明其程序合法性

之舉證困難(本法第104條第2項)。

(二)意見陳述方法

1.書面陳述

行政處分之相對人或利害關係人原則上應以書

面之陳述書為之者,且應於陳述書上為事實上及法律

上陳述(本法第105條第1項、第2項)。

2.言詞陳述

Page 34: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34

課程講義

以言詞陳述意見者,行政機關應作成紀錄,經向

陳述人朗讀或使閱覽確認其內容無誤後,由陳述人簽

名或蓋章;其拒絕簽名或蓋章者,應記明其事由。陳

述人對紀錄有異議者,應更正之(本法第106條第2

項、第3項)。

(三)逾期陳述之效果

不於期間內提出陳述書者,視為放棄陳述之機會,

即發生失權效(本法第105條第3項),惟此所謂之期間,

應係指於經合法通知或經公告後之一定合理期間內,悖

此,其行政處分作成程序仍非無瑕疵。

(四)陳述意見程序瑕疵之補正

依法應給予意見陳述之行政處分作成程序,漏未給

予該陳述機會,得因事後給予而補正(本法第114條第1

項第3款),此為程序瑕疵之自我治療,非得作為行政

機關怠於依法行政之藉口。因此,公務員惡意不給予事

前陳述機會,得否因事後之補正而完全治癒其程序瑕

疵,實有待研究。前述補正程序亦非無限制,依同條第

2項規定,視該行政處分得否提起訴願而有別,得提起

訴願者,僅得於訴願程序終結前為之,若得不經訴願程

序即得提起行政訴訟者,則僅得於向行政法院起訴前為

之,以建立行政機關自省及保障人民權益保障之衡平。

若當事人因補正行為致未能於法定期間聲明不服者,其

期間之遲誤應視為不可歸責於當事人之事由,其回復原

狀期間自該瑕疵補正時起算(同條第3項)。

Page 35: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35

四、聽證、公聽、陳述意見之區別

類型

比較點

聽證

公聽

陳述意見

辦理依據

本法第107條、

第155條。

個別法規有明

定時(註1)。

個別法規有明

定時(註2)。

本法第39條、第

102條。

個別法規有明定

時(註3)。

程序

言詞辯論之正

式程序,依本法

第 54條至第 66

條規定辦理。

屬非正式程序

。除法規明定

外,無法定程

序。

依本法第104條至

第106條規定。

蒐集意見之範圍 廣泛蒐集意見 廣泛蒐集意見 特定事件之當事

救濟程序經濟

依本法第109條

規定,免除訴願

及其先行程序。

無 無

目前實務

因法定程序較

嚴謹,法規明定

舉行聽證或依

職權舉行情形

漸少。

因無法定程序

要遵守,法規

規定公聽或依

職權舉行情形

漸多。

依本法第103條規

定得不予陳述意

見,惟基於正當法

律程序之觀念,行

政機關仍有部分

予以陳述意見。

註1:例如公民投票法、放射性物料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低

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場址設置條例等。

註2:例如文化資產保存法、環境影響評估法、產業創新條例等。

註3:例如入出國及移民法、公務人員任用法、公平交易法、公務人

員考績法等。

Page 36: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36

課程講義

捌、行政處分

一、行政處分之意義

本法第92條第1項定義行政處分為行政機關就公法上具體

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

之單方行政行為。行政處分在一般日常生活經常發生,例如申

請建築執照,建管機關同意或不同意之表示;稅捐稽徵機關核

發補繳綜合所得稅之通知;對違規超速所開之罰單等。

又第92條第2項另規定一般處分為:「前項決定或措施之相

對人雖非特定,而依一般性特徵可得確定其範圍者,為一般處

分,適用本法有關行政處分之規定。有關公物之設定、變更、

廢止或其一般使用者,亦同。」一般處分之情形,例如發生大

地震或土石流,不適合居住之危險地區,行政機關所作限期搬

遷之公告。該公告雖未指明特定的個人,惟指明一定村里等行

政區域之居民,應限期搬遷,實際居住於該範圍者,縱未設籍

於該地,亦受該處分之拘束。

由以上定義,可見行政處分具有下列要素:

(一)公權力主體(行政機關)所為

作成行政處分之主體係行政機關,其須依法具有對

外作成該行政處分之地位,始得以其名義為之,不得以

一般機關之內部單位為作成行政處分之具名。例如不許

可籌設某私立大學,應以教育部名義行文,不得逕以該

部承辦單位高教司之名義為之。

(二)屬公法事件

行政處分係就「公法事件」所為之決定,例如不許

Page 37: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37

可建築、補稅等。但所謂公法事件,並非就其法律效果

而言,而是就事件本身而論,故縱會發生私法效果,如

係公法事件,亦構成行政處分。例如相鄰兩地因土地界

址有爭議,經地籍主管機關作成地籍測量之結果,屬行

政處分,但其結果對私有土地所有權面積多寡則產生私

法效果。

(三)特定或可得特定之具體事件(具體行政處分、一般處分)

所謂特定具體事件,亦即事件的個案性,包括「人

的要素」、「事的要素」須具體或至少可得確定,此為

區分行政處分與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之重要標準。後者

係抽象之規定,普遍適用於一般之人。

一般處分概念,在本法第92條第2項規定,已於前

揭行政處分之意義中予以說明。

(四)作成行政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

係指行政機關對人民直接依據法規所作的公法上

之意思表示,所謂「行政決定」亦屬公權力措施之一種

型態,其形式包括「處分」、「下命」、「裁決」、「確

認」、「核准」、「認許」、「許可」等,例如具體作

出補稅處分、免職處分、核准設置加油站等之表示;其

他公權力措施,例如交通警察所作行進或禁止通行之手

勢,不遵守者,其法律效果則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規定。

(五)對外發生法律效果

行政機關之公權力決定或措施,對受處分者產生法

Page 38: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38

課程講義

律效果,要以送達或使其知悉或公告之方式,對外為

之。對行政主體外之人之權利與義務關係有時亦會發生

規制作用,從而產生創設、變更或消滅各該法律關係之

效果者,例如某電信事業擬結合相關之網路音樂事業,

經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認為其結合後,整體經濟利益

大於限制企業競爭之不利益,同意其結合,則產生創設

之法律關係。

(六)直接發生法律效果

法律效果之「直接性」,取決於何種行政行為或措

施具有直接「規制性」,係以該行為是否產生法律地位

變動之結果為判斷,例如申請解除限制出境行政程序

中,對委任某代理人之否准,尚未終局發生對申請出境

行為是否解除之直接法律效果。

直接發生法律效果此項特徵主要是與不發生法律

效果之「單純事實行為」相區隔,如修築道路、興建公

園或對外所作報導、勸告、建議、呼籲等。

換言之,行政機關之行為「間接」發生法律效果,

或根本不發生使相對之人民權利義務直接產生變動,即

非行政處分。

(七)單方行為

所謂單方行為係指行政處分之作成非以相對人之

請求或同意為必要,行政機關得本於法定職權,以行政

處分發生片面之拘束效力,即不須相對人民之同意即會

發生直接法律效果之行為。但行政機關之單方行為非常

Page 39: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39

多樣,除行政契約外,幾乎所有的行政作用皆屬單方行

為,包括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之制定、行政指導之實

施、確定計畫之裁決等,並非指行政機關之單方行為即

屬行政處分。

二、行政處分之效力

行政處分何時發生效力,依本法第110條規定,如果為書

面送達則自送達相對人及已知之利害關係人起;如為書面以外

之行政處分,則自依其「知悉」內容時生效。就行政處分效力

之種類,依學理之分析,略有:

(一)存續力

存續力又可分為形式存續力及實質存續力。前者指

行政處分不能再行爭執,對當事人而言,可稱為不可爭

力,對行政機關而言,可稱為不可變力。亦即,非有違

法或情事變更之情形,不得任意撤銷或廢止,故亦有稱

之不可撤銷性。而所為實質存續力係指行政處分之內容

對相對人、關係人及原處分機關具有拘束之效力,但應

注意者,行政處分並非如法院之判決,行政處分係不具

有實質確定力,蓋依本法第117條、第128條規定,違法

之行政處分,其原機關或上級機關可加以撤銷,或受

處分人或利害關係人得申請程序重新開始,其無實質確

定力可言,故稱之為存續力。

如申請建築執照者,經主管機關審核認該建築物所

在地為限建地區,不予核發建築執照,經申請人提起訴

願及行政訴訟均被駁回,該申請人不得再行爭執,行政

Page 40: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40

課程講義

機關亦受拘束,可謂具有形式及實質存續力;惟倘該機

關之上級機關認原機關誤認該建築物所在地為限建地

區,原不予核發建築執照之認定係屬違法,依本法第117

條規定,得將該行政處分予以撤銷。

(二)確認效力與構成要件效力

所謂構成要件效力係指行政處分具有確定一定事

實及發生法律效果之作用,而該事實及法律效果成為其

他法律行為之構成要件。又所謂確認效力係指行政處分

作為其他法律行為之構成要件而具有事實確認之效力。

例如個人確定欠稅在新臺幣100萬元以上者,依稅

捐稽徵法第24條規定,由財政部函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

民署限制其出境。其中確定欠稅100萬元以上,即屬限

制出境的構成要件,財政部之函文可謂其已確認欠稅

100萬元以上之效力。

(三)執行力

通常係指下命之行政處分,例如命令補稅、徵兵處

分等,若當事人不履行其公法上之義務,則須另為行政

執行,始能完成行政處分之效力。形成處分及確認處分

則無執行之問題可言。

然下命之行政處分並不待行政救濟程序確定後,始

發生執行力,依訴願法第93條及行政訴訟法第116條規

定,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外,不

停止原處分之執行。

Page 41: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41

三、行政處分之附款

行政處分之附款係對於行政處分效力調整,依本法第93

條第1項規定:「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有裁量權時,得為附

款。無裁量權者,以法律明文規定或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

之履行而以該要件為附款內容者為限,始得為之。」其容許性

係建立在裁量處分或法律有明文容許為限。例如建築法第67

條規定,主管建築機關對於建築工程施工方法或施工設備,發

生激烈振動或噪音及灰塵散播,有妨礙附近之安全或安寧者,

得令其作必要之措施或限制其作業時間。行政處分之附款,其

目的乃在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之履行,若非如此,將構成

不當聯結。

而為行政便捷有效率,行政處分得加附款,其附款之種類

包括附期限、條件、負擔、保留行政處分之廢止權、保留負擔

之事後追加或變更等類型,以求儘快作成行政處分之決定,避

免延而不決(本法第93條、第94條)。

茲分別舉例簡要說明附款之情形:

(一)期限:例如許可外國人入境所附之居留期限,其附款為

期限。

(二)條件:許可聘僱外籍勞工從事重大工程之建設,於該工

程完成時,該勞工應即出境,重大工程完工時之附款,

即為條件。

(三)負擔:如許可開設工廠,惟要求該工廠之排放廢水,不

得影響附近之農作物生長。

(四)保留廢止請求權:例如許可設立工廠,附加如有影響附

Page 42: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42

課程講義

近農作物生長時,將予以廢止設立許可。

(五)保留負擔之事後追加或變更:例如許可設立工廠,附加

如有影響附近農作物生長時,應裝設改善廢水之設施,

並經檢驗合格。

四、行政處分之陳述意見及聽證

作成行政處分依前述對相對人會產生存續力、確認效力、

構成要件效力或執行力,應給予相對人陳述意見之機會,此種

陳述意見包括言詞陳述、書面陳述或辦理聽證(本法第102條

至第107條)。已於前述當事人參與原則中予以說明,不再贅

述。須特別注意應予陳述意見,未予陳述意見之法律效果,及

相關之補正規定(本法第114條)。又不服經聽證作成之行政處

分者,其行政救濟程序,免除訴願及其先行程序(本法第109

條),也就是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訴訟,係本於訴訟經濟原則所

作之規定。

五、行政處分之瑕疵

(一)合法行政處分

合法行政處分,係屬公法行為,除須先具備行政處

分要素外,另須作成之機關有作成該行政處分之職權,

作成之程序及方式符合相關規定,且該處分之內容合

法、確定、可能,並符合行政之目的。

(二)瑕疵行政處分

行政處分作成後可能產生瑕疵之情形,依違法性程

度主要可區分為無效(本法第111條)、得撤銷(本法

第117條、第118條)或更正之情形,行政處分未經撤銷、

Page 43: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43

廢止或未因其他事由而失效者,其效力繼續存在(本法

第110條第3項)。以下依瑕疵程度及其法律效果分別予

以說明:

1.無效行政處分

指行政處分有重大明顯瑕疵,無待行政機關或當

事人申請宣告其失效,自始、當然、確定不生效力。

本法第111條臚列6類無效行政處分之情形,包括:

「一、不能由書面處分中得知處分機關者。二、應以

證書方式作成而未給予證書者。三、內容對任何人均

屬不能實現者。四、所要求或許可之行為構成犯罪

者。五、內容違背公共秩序、善良風俗者。六、未經

授權而違背法規有關專屬管轄之規定或缺乏事務權

限者。」

另於同條明定一概括條款,以揭示無效行政處分

特性,係具有重大明顯瑕疵情形,即「其他具有重大

明顯瑕疵者」。

2.得更正之行政處分

係指行政處分瑕疵輕微,係因誤寫誤算等顯然錯

誤所造成之書面行政處分,行政機關得依職權或當事

人之申請,附記於原處分書或作成更正書,不影響行

政處分之效力(本法第101條)。例如受處分人「王

小明」誤繕為「王小月」,或罰鍰金額「三千二百元」

誤繕為「三百二十元」等情形。

3.得撤銷之行政處分

Page 44: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44

課程講義

係指行政處分違法,惟其瑕疵未達重大明顯之無

效行政處分程度,亦非屬輕微得以更正為之,故行政

機關依當事人之請求或依職權作成撤銷之行政處

分。在行政機關作成瑕疵行政處分中,此種情形屬較

常發生者。例如對欠稅金額計算錯誤,至對個人欠稅

確定未達100萬元者,仍限制其出境,即屬違法行政

處分,當事人得申請對該處分予以撤銷。

行政處分之撤銷,原則上溯及既往失其效力,但

為維護公益或為避免受益人財產上之損失,為撤銷之

機關得另定失其效力之日期(本法第118條)。並應

注意信賴保護(本法第118條至第121條、第126條)

及對不當得利之返還義務(本法第127條)。

行政處分撤銷時應審酌法則如下:(1)就行政

機關而言:係以「依法行政」之角度,即公益原則;

(2)就行政處分相對人權利保障而言:係以「信賴

保護」之角度考量,其信賴保護之內容須以大法官釋

字第525號、第589號及第605號等解釋意旨及本法第

119條規定意旨為依據。

信賴保護原則攸關憲法上人民權利之保障,公權

力行使涉及人民信賴利益而有保護之必要者,不限於

授益行政處分之撤銷或廢止,即行政法規之廢止或變

更亦有其適用。受規範對象如因法規施行而產生信賴

基礎之存續期間內,對構成信賴要件之事實,有客觀

上具體表現之行為,因信賴而生之實體法上利益受損

Page 45: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45

害且有值得保護之利益者,即應受信賴保護原則之保

障。應採取合理之補救措施,或訂定過渡期間之條

款,俾減輕損害,方符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

六、行政處分之廢止

係針對合法行政處分為之。前述無效行政處分、對行政處

分所作之更正、撤銷,則係指違法行政處分。針對合法授益處

分,若符合本法第123條規定,得由原處分機關依職權為全部

或一部之廢止,惟「廢止」時應審酌行政處分相對人既得利益

之信賴是否值得被保護。

七、公法上請求權之時效

本法第131條第1項規定公法上之請求權,於請求權人為行

政機關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5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於請

求權人於人民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10年間不行使而消

滅。例如行政機關對廠商追繳未依法定比率聘僱原住民之就業

代金,如逾5年期限之部分,則不得追繳。

公法上請求權,依本法第131條第2項規定,因時效完成而

當然消滅。即時效完成時,不待當事人主張,權利即行消滅。

關於時效中斷及如何重行計算,本法第132條至第134條已有明

定。

玖、行政契約

一、意義與類型

行政契約係指以行政法上法律關係為契約標的,而發生、

變更或消滅行政法上權利或義務之書面。其類型如下:

Page 46: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46

課程講義

和解契約

隸屬契約

行政契約 雙務契約

對等契約

行政契約,依契約標的(內容)判斷締約當事人間是否事

實上處於對等關係或上下隸屬關係,得區分為對等契約與隸屬

(不對等)契約。例如,釋字第533號解釋指出,為擔保特約

醫事服務機構確實履行其提供醫療服務之義務,以及協助中央

健康保險局辦理各項保險行政業務,除於合約中訂定中央健康

保險局得為履約必要之指導外,並為貫徹行政目的,全民健康

保險法復規定中央健康保險局得對特約醫事服務機構處以罰

鍰之權限,使合約當事人一方之中央健康保險局享有優勢之地

位。因此,此項合約具有隸屬關係行政契約之性質。

至於行政契約之法定類型,本法第136條規定和解契約,

第137條規定雙務契約,兩者係行政機關與人民締結之行政契

約,為避免人民處於不利地位,均將其歸類為隸屬契約之範

圍,亦同受本法規範內容之拘束。

除本法第136條和解契約及第137條雙務契約之規定與第

149條規定:「行政契約,本法未規定者,準用民法相關之規定」

以外,第138條至第140條規定為行政契約之特別要件。

二、隸屬契約

隸屬契約,係締約當事人間事實上處於上下隸屬(不對等)

之關係,而行政機關得與本欲對之為行政處分之相對人訂立行

Page 47: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47

政契約,以代替行政處分。就此,本法第136條規定:「……締

結行政契約,以代替行政處分」。

(一)和解契約

1.功能

隸屬關係之和解契約,係基於調查事實或法律關

係之困難,由雙方互相讓步而締結行政契約,以代替

行政處分,促使行政程序之效率與經濟。

2.要件

本法第136條規定:「行政機關對於行政處分所

依據之事實或法律關係,經依職權調查仍不能確定

者,為有效達成行政目的,並解決爭執,得與人民和

解,締結行政契約,以代替行政處分。」其要件如下:

(1)事實或法律關係不明確

對於行政處分所依據之事實或法律關係,

係客觀上存在且不明確,而非僅主觀上之臆測

或假設。

(2)依職權調查仍不能確定

事實或法律關係之不明確,經依職權調查

仍不能確定。基於行政程序效率與經濟之考

量,所謂「職權調查仍不能確定」,應指行政機

關已盡法定之調查責任,特別係符合本法第1

章第6節「調查事實及證據」(第36條至第43條)

之規定,或欲完全明確事實或法律關係必須耗

損過度之行政成本時。

Page 48: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48

課程講義

(3)有效達成行政目的

和解契約之締結,須能有效達成行政目

的。蓋代替行政處分之行政契約,與被代替之

行政處分間,應有相同或類似之行政目的,僅

因在事實或法律關係經依職權調查仍不能確定

之不明確狀態下,若貿然直接以行政處分為

之,恐造成後續因行政處分本身瑕疵所延伸之

救濟程序之耗損,而更不利於行政目的之有效

達成。

(4)得與人民和解

行政機關是否與人民和解,係行政機關之

裁量權,而對於行政機關和解之提出,人民亦

有表示意見之權利。

(二)雙務契約

1.功能

隸屬關係之雙務契約,亦稱互易契約或交換契

約,釋字第348號解釋指出,行政機關基於其法定職

權,為達成特定之行政上目的,於不違反法律規定之

前提下,自得與人民約定提供某種給付,並使接受給

付者負合理之負擔或其他公法上對待給付之義務,而

成立行政契約關係。

其功能,例如,有關機關為解決公立醫療機構醫

師缺額補充之困難,以公費醫學教育方式,培養人

才,教育部發布「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公費學生待

Page 49: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49

遇及畢業後分發服務實施要點」,作為處理是項業務

之依據。該要點係為確保自願享受公費待遇之學生,

於畢業後,照約按受分發公立衛生醫療機構完成服

務,以解決上述困難,達成行政目的所必要。

2.要件

本法第137條第1項規定:「行政機關與人民締結

行政契約,互負給付義務者,應符合下列各款之規

定︰一、契約中應約定人民給付之特定用途;二、人

民之給付有助於行政機關執行其職務;三、人民之給

付與行政機關之給付應相當,並具有正當合理之關

聯。」其要件如下:

(1)行政機關與人民締結行政契約,互負給付義務

釋字第348號解釋指出,國立陽明醫學院醫

學系公費學生待遇及畢業後分發服務實施要

點,係作為與自願接受公費醫學教育學生,訂

立行政契約之準據。依該要點之規定,此類學

生得享受公費醫學及醫師養成教育之各種利

益,因而定有公費學生應負擔於畢業後接受分

發公立衛生醫療機構服務之義務,及受服務未

期滿前,其專業證書先由分發機關代為保管等

相關限制,乃為達成行政目的所必要,亦未逾

越合理之範圍,且已成為學校與公費學生間所

訂契約之內容。公費學生之權益受有限制,乃

因受契約拘束之結果,並非該要點本身規定之

Page 50: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50

課程講義

所致。

而行政機關是否與人民締結互負對待給付

義務之行政契約,係行政機關之裁量權,雙方

當事人履行契約上之義務,釋字第348號解釋指

出,應本誠信原則。

至於行政處分之作成,行政機關無裁量權

時,本法第137條第2項規定,代替該(羈束)

行政處分之行政契約所約定之人民給付,以依

第93條第1項規定得為附款者為限,即以法律有

明文規定或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之履行而

以該要件為附款內容者為限。

(2)契約中應約定人民給付之特定用途

本法第137條第3項規定,契約應載明人民

給付之特定用途及僅供該特定用途使用之意

旨。因此,用途應具有特定性與明確性。

(3)人民之給付有助於行政機關執行其職務

行政機關與人民締結互負給付義務行政契

約,係因人民之給付有助於行政機關執行其職

務,即為達成特定之行政上目的。而為有助於

達成特定行政目的,行政機關經常在契約內容

訂定履約條款,訂約當事人均有履行契約之義

務。

(4)人民之給付與行政機關之給付應相當,並具有

正當合理之關聯

Page 51: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51

釋字第348號解釋楊建華與吳庚大法官之

協同意見書指出,公法上之定型化契約,人民

僅有簽訂與否之自由,並無對其內容與行政主

體協商修改之餘地,故其契約內容首重公平合

理,不得使人民負不相當之對待給付義務。

3.爭訟解決

例如,中央健康保險局依其組織法規係國家機

關,為執行其法定之職權,就辦理全民健康保險醫療

服務有關事項,與各醫事服務機構締結全民健康保險

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合約,約定由特約醫事服務機構提

供被保險人醫療保健服務,以達促進國民健康、增進

公共利益之行政目的,故此項合約具有行政契約之性

質。

締約雙方如對契約內容發生爭議,屬於公法上爭

訟事件,釋字第533號解釋指出,依行政訴訟法第2

條:「公法上之爭議,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得依本法

提起行政訴訟。」及第8條第1項:「人民與中央或地

方機關間,因公法上原因發生財產上之給付或請求作

成行政處分以外之其他非財產上之給付,得提起給付

訴訟。因公法上契約發生之給付,亦同。」之規定,

應循行政爭訟途徑尋求救濟。

三、對等契約

對等契約,係締約當事人間事實上處於對等之關係。至於

締約當事人之身分,不以同一行政主體為限,亦不排除私人之

Page 52: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52

課程講義

可能性。

對等契約,雖非本法規定行政契約之法定類型,但依第135

條規定,除依其性質或法規規定不得締約者外,公法上法律關

係得以契約設定、變更或消滅之。此外,第149條規定,行政

契約,本法未規定者,準用民法相關之規定。因此,若對等契

約之內容,不違反法律之意旨,則應屬容許之範圍。

拾、法規命令與行政規則

一、法規命令

本法第150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稱法規命令,係指行政

機關基於法律授權,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作抽象之

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可見本法所指之法規命令僅限於

授權命令,而不包含職權命令。另依大法官解釋,訂定法規命

令授權之目的、內容與範圍應具體、特定、明確。

此類命令既與人民權利義務有關並對外發生效力,法治國家

對此類命令均限於須以法律具體授權,否則行政機關不得發布。

本法第4章規定法規命令之訂定程序,除關於軍事、外交

或其他重大事項而涉及國家機密或安全者,或另有規定者外,

均適用之(本法第151條第1項),且法規命令之修正、廢止、

停止或恢復適用,亦準用之(同條第2項)。茲說明法規命令之

訂定程序如下:

(一)提議與處理

法規命令之訂定,除由行政機關草擬外,人民或團

體亦得提議(本法第152條第1項)。人民或團體提議時,

Page 53: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53

應以書面敘明法規命令訂定之目的、依據及理由,並附

具相關資料(本條第2項)。受理提議之行政機關應視

情形分別處理:(1)非其主管之事項,應移送有管轄

權之機關,並通知原提議者。(2)依法不得以法規命

令規定之事項,附述理由通知原提議者。(3)無須訂

定法規命令之事項,附述理由通知原提議者。(4)有

訂定法規命令之必要者,著手研擬草案(本法第153條)。

(二)草案之預告

本法第154條第1項規定,擬訂法規命令時,除情況

急迫,顯然無法事先公告周知者外,行政機關應於政府

公報或新聞紙公告擬訂之法規命令草案,並得以適當方

法將公告內容廣泛周知。公告時應載明下列事項:(1)

訂定機關之名稱(依法應由數機關會同訂定者,各該機

關名稱)。(2)訂定之依據。(3)草案全文或其主要

內容。(4)任何人得於所定期間內向指定機關陳述意

見之意旨。

(三)得舉行聽證

行政機關訂定法規命令,得依職權舉行聽證(本法

第155條)。另依第156條規定,行政機關舉行聽證,應

於政府公報或新聞紙公告下列事項:(1)訂定機關名

稱(依法應由數機關會同訂定者,各該機關之名稱)。

(2)訂定之依據。(3)草案之全文或其主要內容。(4)

聽證之日期及場所。(5)聽證之主要程序。

(四)核定及發布

Page 54: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54

課程講義

法規命令依法應經上級機關核定者,應於核定後始

得發布。數個機關會同訂定之法規命令,依法應經上級

機關或共同上級機關核定者,應於核定後始得會銜發

布。法規命令之發布,應刊登政府公報或新聞紙(本法

第157條)。

準此,依法應經核定(核准)而未經核定(核准)

逕行發布者,該法規命令無效(本法第158條第1項第3

款)。另外,法規命令牴觸憲法、法律或上級機關之命

令,或無法律之授權而剝奪或限制人民之自由、權利

者,亦屬無效(第158條第1項第1款、第2款)。

二、法規(包括法律及法規命令)與行政處分之區別

針對行政處分,受處分者得提起行政救濟,惟對法規之內

容,則不得提行政救濟,就其區別重點表列如下:

類型

比較點 法規 行政處分

適用事項 屬抽象規定,適用規定

範圍內之一般事項。 特定具體事件。

適用對象 普遍適用於一般人。 特定之相對人或可得特

定之相對人。

生效方式

法律經總統公布。

法規命令經行政機關

發布。

送達或使知悉。

一般行政處分以公告或

刊登公報或新聞紙。

生效時間 依法規及中央法規標

準法規定。

行政處分達到、已知悉

或公告期滿時。

二者關係 為作成行政處分之依

據。

不得違反法規,否則為

瑕疵之行政處分。

Page 55: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55

三、行政規則

本法第159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稱行政規則,係指上級機

關對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依其權限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

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

之規定。

依本法第159條第2項之規定,行政規則包括下列各款之規

定:(1)關於機關內部之組織、事務之分配、業務處理方式、

人事管理等一般性規定;(2)為協助下級機關或屬官統一解釋

法令、認定事實及行使裁量權,而訂頒之解釋性規定及裁量基

準。

行政規則原則上並無對外效力,不能拘束人民,對法院也

無拘束力。但例外情況,如裁量基準或解釋性行政規則,在公

務員處理具體個案實質支配指導公務員之行為或決定,因而產

生間接對外效力,若人民權利因此受到侵害時,無論是以違反

平等原則、信賴保護或行政自我拘束等法理,均應允許人民提

起行政救濟。

本法第4章規定行政規則之訂定及廢止程序:

(一)訂頒程序

本法第160條第1項規定,「行政規則應下達下級機

關或屬官」,此係以函令行之﹔第161條規定:「有效

下達之行政規則,具有拘束訂定機關、其下級機關及屬

官之效力。」依第160條第2項規定,訂頒解釋性規定及

裁量基準應由首長簽署,並登載於政府公報發布之。

(二)廢止程序

Page 56: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56

課程講義

行政規則之廢止,得由原發布機關適用第160條規

定之程序廢止(第162條)。

四、法規命令與行政規則之區別

類型

比較點 法規命令 行政規則

是否須經法

律授權 授權命令須經法律授權。 無須經法律授權。

規範事項 與人民權利義務有關事

項。

行政機關內部有關人

事、組織等事項或解釋性

規定或裁量基準。

效力 對外,對任何人發生效力。

原則:僅對機關內部生

效。

例外:間接對機關外部發

生效力。

程序 須對外發布。

原則:下達下級機關。

例外:具間接對外效力

者,如裁罰基準、解釋性

函釋等,仍應發布。

應否送交立

法院

經對外發布即生效力,嗣

後送立法院查照。

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60

條規定,經立法委員15人

以上之連署或附議得交付

審查。

經對內下達即生效力,毋

庸送立法院查照。

註:本表係以中央之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區分為主。

Page 57: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57

拾壹、行政計畫

一、定義

行政計畫,係指行政機關為將來一定期限內達成特定之目

的或實現一定之構想,事前就達成該目的或實現該構想有關之

方法、步驟或措施等所為之設計與規劃(本法第163條)。

現行法關於個別行政計畫之立法定義,例如,都市計畫法

所稱之「都市計畫」,係指在一定地區內有關都市生活之經濟、

交通、衛生、保安、國防、文教、康樂等重要設施,作有計畫

之發展,並對土地使用作合理之規劃而言(都市計畫法第3條)。

二、類型

行政機關擬定之計畫,態樣繁多,法律效果及性質不一。

就行政計畫之性質而言,似與其類型及法律規定內容有關,茲

以法效性之有無,分析如下:

(一)有法效性之行政計畫

指該行政計畫直接發生法規範效力,或具有拘束機

關與人民之強制性行政計畫,且經常配合預算之編列與

執行。

例如,政府之年度預算,係安排政府各部門之收支

及施政重點,性質屬於須經議會審議通過之法律草案,

但經議會審議通過後,則具有法律之形式(釋字第391

號解釋);主管機關變更都市計畫,係公法上之單方行

政行為,如直接限制一定區域內人民之權利、利益或增

加其負擔,即具有行政處分之性質(釋字第156號解釋)。

(二)無法效性之行政計畫

Page 58: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58

課程講義

無法效性之行政計畫,係指該行政計畫不直接(間

接)發生或不發生法規範效力,即未具任何法拘束力之

事實行為。

此類型之行政計畫,包括資訊性與影響性等事實行

為性質之行政計畫等,例如,各種長短期之經濟計畫,

其具有提供一定訊息或行政指導等之功能。

拾貳、行政指導與陳情

一、行政指導

(一)意義

行政指導,指行政機關在其職權或所掌事務範圍

內,為實現一定之行政目的,以輔導、協助、勸告、建

議或其他不具法律上強制力之方法,促請特定人為一定

作為或不作為之行為(本法第165條)。

是否運用行政指導之行為,屬行政機關之決定權。

行政指導具有任意性、單方性、主動性、優越性與社會

性之特色。

行政指導之事項,應限制在行政機關之職權或其所

掌事務之範圍內。

行政指導以不具法律上強制力之方法,屬事實行為

之性質,其並未對外直接發生公法上之法律效果,自非

行政處分,人民即不得對之提起訴願或撤銷訴訟。

(二)限制

行政機關為行政指導時,應注意有關法規規定之目

Page 59: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59

的,不得濫用。由於行政指導係事實行為,故原則上似

不需作用法之授權,但仍應遵守法律優越原則,不得逾

越相關法規之規定。

當相對人明確拒絕指導時,行政機關應即停止,並

不得據此對相對人為不利之處置。

(三)內容與方式

行政機關對相對人為行政指導時,應明示行政指導

之目的、內容及負責指導者等事項。

此項明示,得以書面、言詞或其他方式為之。惟如

行政指導相對人請求交付文書時,除行政上有特別困難

外,應以書面為之。

二、陳情

(一)意義

陳情,指人民對於行政興革之建議、行政法令之查

詢、行政違失之舉發或行政上權益之維護,得向主管機

關陳情(本法第168條)。

決定陳情與否之權利歸屬人民,其對象係「主管機

關」。依本法第171條與第172條之受理機關或其他機

關,似無侷限行政機關之必要。

(二)方式與更正

陳情之方式,並不限制書面或言詞,係由陳情人自

主決定,其得以書面或言詞為之。陳情若採取言詞之方

式,則受理機關應作成紀錄,並向陳情人朗讀或使閱覽

後命其簽名或蓋章。至於陳情人對紀錄有異議者,受理

Page 60: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60

課程講義

機關應更正之。

(三)處理程序

行政機關對人民之陳情,應訂定作業規定。關於作

業規定之規範層級與密度,本法並無特別之限制規定。

行政機關對於人民之陳情,應指派人員迅速、確實

處理之。

惟針對人民之陳情案,得不予處理之情形,包括:

(1)無具體之內容或未具真實姓名或住址;(2)同一

事由,經予適當處理,並已明確答覆後,而仍一再陳情;

(3)非主管陳情內容之機關,接獲陳情人以同一事由

分向各機關陳情。

雖然,具備前述情形之一者,原則上,行政機關得

不予處理,惟亦得以其無理由,依本法第171條第1項規

定,通知陳情人,並說明其意旨。若行政機關未就人民

陳情事項予以答復,並非應作為而不作為之行政處分。

針對人民之陳情有保密必要者,受理機關處理時,

應不予公開。

案例解析

一、案例一:

(一)案例情境內容

甲為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建築管理處人員,負責

辦理建築執照之審查許可並發給執照業務,因與其弟乙

爭奪父親丙遺留之遺產,與其弟乙素來不睦,乙為在其

Page 61: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61

繼承而來之臺北市信義區信義段住宅用地上建築房

屋,於100年5月22日向臺北市政府請領建造執照,適分

由甲承辦,而甲未自行迴避。請問此時乙得為如何之主

張?如乙未為任何主張,則臺北市政府應為如何之處

置?

(二)問題解析

按「為使行政行為遵循公正、公開與民主之程序,

確保依法行政之原則,以保障人民權益,提高行政效

能,增進人民對行政之信賴,特制定本法。」本法第1

條定有明文。而為確保行政程序之公正,本法第32條、

第33條設有公務員迴避之制度。其中第32條規定:「公

務員在行政程序中,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自行迴

避︰一、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四親等內之血親或三

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者為事件之當事人時。二、

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就該事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

人或共同義務人之關係者。三、現為或曾為該事件當事

人之代理人、輔佐人者。四、於該事件,曾為證人、鑑

定人者。」此為自行迴避之規定。第33條則規定:「(第

1項)公務員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當事人得申請迴

避︰一、有前條所定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者。二、有具

體事實,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第2項)前

項申請,應舉其原因及事實,向該公務員所屬機關為

之,並應為適當之釋明;被申請迴避之公務員,對於該

申請得提出意見書。(第3項)不服行政機關之駁回決

Page 62: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62

課程講義

定者,得於5日內提請上級機關覆決,受理機關除有正

當理由外,應於10日內為適當之處置。(第4項)被申

請迴避之公務員在其所屬機關就該申請事件為准許或

駁回之決定前,應停止行政程序。但有急迫情形,仍應

為必要處置。(第5項)公務員有前條所定情形不自行

迴避,而未經當事人申請迴避者,應由該公務員所屬機

關依職權命其迴避。」此為申請迴避及命令迴避之規定。

次按民法第967條規定:「(第1項)稱直系血親者,

謂己身所從出或從己身所出之血親。(第2項)稱旁系

血親者,謂非直系血親,而與己身出於同源之血親。」

第968條規定:「血親親等之計算,直系血親,從己身

上下數,以一世為一親等;旁系血親,從己身數至同源

之直系血親,再由同源之直系血親,數至與之計算親等

之血親,以其總世數為親等之數。」

復按建築法第2條第1項規定:「主管建築機關,在

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

縣(市)政府。」第25條前段規定:「建築物非經申請

直轄市、縣(市)(局)主管建築機關之審查許可並發

給執照,不得擅自建造或使用或拆除。」

再按本法第2條第2項規定:「本法所稱行政機關,

係指代表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或其他行政主體表示意

思,從事公共事務,具有單獨法定地位之組織。」

末按本法第51條規定:「(第1項)行政機關對於

人民依法規之申請,除法規另有規定外,應按各事項類

Page 63: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63

別,訂定處理期間公告之。(第2項)未依前項規定訂

定處理期間者,其處理期間為2個月。(第3項)行政機

關未能於前2項所定期間內處理終結者,得於原處理期

間之限度內延長之,但以1次為限。(第4項)前項情形,

應於原處理期間屆滿前,將延長之事由通知申請人。(第

5項)行政機關因天災或其他不可歸責之事由,致事務

之處理遭受阻礙時,於該項事由終止前,停止處理期間

之進行。」

本件(一)公務員甲辦理之行政事件之當事人乙為

其兄弟,依民法第967條、第968條規定乃二親等之血

親,依本法第32條第1款規定甲應自行迴避;(二)如

甲未自行迴避,則乙得依本法第33條第1項第1款、第2

項規定,舉其原因及事實向主管之行政機關-臺北市政

府申請甲迴避,並為適當之釋明。主管之行政機關-臺

北市政府應於本法第51條規定之期間內作成甲迴避之

決定;(三)臺北市政府於甲未自行迴避且未經乙申請

迴避時,應依本法第33條第5項規定依職權命甲迴避。

二、案例二:

(一)案例情境內容

甲民國83年8月1日出生,尚未結婚,101年推甄進

入國立政治大學就讀,其父乃贈與位於臺北市文山區國

立政治大學附近之一戶公寓供其就學時居住,其遂於

101年9月向臺北市稅捐稽徵處(文山分處)申請以自用

Page 64: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64

課程講義

住宅用地課徵該公寓所坐落土地之地價稅,申請書內並

記載其法定代理人之姓名及應受送達之處所。請問甲就

其向臺北市稅捐稽徵處(文山分處)申請以自用住宅用

地課徵地價稅之上開事件,有無行政程序之當事人能力

及行為能力?臺北市稅捐稽徵處就該申請事件有關之

文書,應向何人送達?

(二)問題解析

按本法第21條規定:「有行政程序之當事人能力者

如下︰一、自然人。二、法人。三、非法人之團體設有

代表人或管理人者。四、行政機關。五、其他依法律規

定得為權利義務之主體者。」

次按本法第22條規定:「(第1項)有行政程序之

行為能力者如下︰一、依民法規定,有行為能力之自然

人。二、法人。三、非法人之團體由其代表人或管理人

為行政程序行為者。四、行政機關由首長或其代理人、

授權之人為行政程序行為者。五、依其他法律規定者。

(第2項)無行政程序行為能力者,應由其法定代理人

代為行政程序行為……」

再按民法第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第13

條規定:「(第1項)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

(第2項)滿7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第

3項)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行為能力。」第124條第1

項規定:「年齡自出生之日起算。」

末按本法第69條規定:「(第1項)對於無行政程

Page 65: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65

序之行為能力人為送達者,應向其法定代理人為之……

(第3項)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有2人以上者,

送達得僅向其中之1人為之。(第4項)無行政程序之行

為能力人為行政程序之行為,未向行政機關陳明其法定

代理人者,於補正前,行政機關得向該無行為能力人為

送達。」

本件甲為自然人,雖於101年9月向臺北市稅捐稽徵

處(文山分處)申請以自用住宅用地課徵其所有公寓所

坐落土地之地價稅,依民法第12條、第124條第1項規定

僅年滿18歲,為未成年人,但依本法第21條第1款規定,

仍有行政程序之當事人能力。惟依本法第22條第1項第1

款規定,依民法規定,有行為能力之自然人才有行政程

序之行為能力,甲既為未成年人且未婚,依民法第13

條第2項規定僅有限制行為能力,則其自無行政程序之

行為能力。而其於申請書內已記載其法定代理人之姓名

及住所地之地址,臺北市稅捐稽徵處文山分處就該申請

事件有關之文書,依本法第69條第1項、第3項、第4項

規定自應向甲之法定代理人送達。其法定代理人有2人

以上者,送達並得僅向其中之1人為之。

三、案例三:

(一)案例情境內容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就案例二中,甲由其法定代理

人代為申請以自用住宅用地課徵其所有公寓所坐落土

Page 66: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66

課程講義

地地價稅之事件,以甲未將戶籍遷入該公寓,而於101

年10月8日作成駁回申請之處分,該處分書由臺北市稅

捐稽徵處依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3條規定訂定之郵務機

構送達訴訟文書實施辦法規定於送達證書先行填明應

記載之事項後,黏附於封套之上交由郵政機關依甲申請

書內記載甲之法定代理人應受送達之處所,即甲之法定

代理人之住所送達甲之法定代理人,郵政機關郵務人員

送達時,適甲之法定代理人不在,但與法定代理人居在

同一處所共同為生活之甲正好在,則該處分書如付與

甲,是否生送達之效力?如甲無正當理由拒絕收領,郵

政機關郵務人員應如何處理?如甲之法定代理人不

在,又無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達處

所之接收郵件人員在場,郵政機關郵務人員又應如何處

理?

(二)問題解析

按本法第69條規定:「(第1項)對於無行政程序

之行為能力人為送達者,應向其法定代理人為之……

(第3項)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人有2人以上者,

送達得僅向其中之1人為之。(第4項)無行政程序之行

為能力人為行政程序之行為,未向行政機關陳明其法定

代理人者,於補正前,行政機關得向該無行為能力人為

送達。」

次按本法第68條規定:「……(第4項)文書由行

政機關自行送達者,以承辦人員或辦理送達事務人員為

Page 67: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67

送達人;其交郵政機關送達者,以郵務人員為送達人。

(第5項)前項郵政機關之送達準用依民事訴訟法施行

法第3條訂定之郵政機關送達訴訟文書實施辦法。」

再按郵務機構送達訴訟文書實施辦法第15條第1

項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41條第1項規定之送達證書,

法院應先行填明下列各款後,黏附於封套之上:一、送

達之法院。二、應受送達人。三、應送達之訴訟文書。

四、送達處所。」

復按本法第73條規定:「(第1項)於應送達處所

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時,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

之同居人、受雇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第

2項)前項規定於前項人員與應受送達人在該行政程序

上利害關係相反者,不適用之。(第3項)應受送達人

或其同居人、受雇人、接收郵件人員無正當理由拒絕收

領文書時,得將文書留置於應送達處所,以為送達。」

另按本法第74條規定:「(第1項)送達,不能依

前2條規定為之者,得將文書寄存送達地之地方自治或

警察機關,並作送達通知書兩份,一份黏貼於應受送達

人住居所、事務所、營業所或其就業處所門首,另一份

交由鄰居轉交或置於該送達處所信箱或其他適當位

置,以為送達。(第2項)前項情形,由郵政機關為送

達者,得將文書寄存於送達地之郵政機關。(第3項)

寄存機關自收受寄存文書之日起,應保存3個月。」

末按民法第12條規定:「滿20為成年。」第13條

Page 68: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68

課程講義

規定:「(第1項)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

(第2項)滿7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第

3項)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行為能力。」第124條第1

項規定:「年齡自出生之日起算。」

本件郵政機關郵務人員送達文書於甲之法定代理

人時,適甲之法定代理人不在,但與法定代理人居在同

一處所共同為生活之甲正好在,而甲為滿7歲以上之未

成年人,依民法第13條第2項規定有限制行為能力,自

有辨別事理能力,甲與其法定代理人在該行政程序上又

非利害關係相反,則依本法第73條第1項、第2項規定該

處分書如付與甲,自生送達之效力。如甲無正當理由拒

絕收領,郵政機關郵務人員得依行政程序法第73條第3

項規定,將處分書留置於應送達處所,以為送達。如甲

之法定代理人不在,又無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受

雇人或應送達處所之接收郵件人員在場,郵政機關郵務

人員得依本法第74條第1項、第2項規定,將處分書寄存

送達地之地方自治、警察或郵政機關,並作送達通知書

兩份,一份黏貼於應受送達人住居所、事務所、營業所

或其就業處所門首,另一份交由鄰居轉交或置於該送達

處所信箱或其他適當位置,以為送達。

四、案例四:

(一)案例情境內容

A公司為外籍看護工處理就業服務之業者,替B女

Page 69: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3-1-69

士所聘僱之看護工C女辦理就業服務相關事項。而A公

司在C女受僱於B女期間內,於C女薪資內利用各種名目

超收規定標準以外之其他費用,合計新臺幣10萬元。

嗣經縣政府查獲,依據就業服務法第1項規定,以

A公司所收受不正利益10萬元為基礎,科處最高額度罰

鍰(20倍),即200萬元罰鍰。試問:若縣政府於罰鍰

處分中,未明白表示處最高20倍罰鍰之理由,是否合

法?若A公司係第1次被查獲超收標準費用之行為,且

與其他相似案件比較,均未於行為人首次違法行為時即

處以最高額度罰鍰的事例,則本案罰鍰處分是否合法?

其裁量權之行使,是否有瑕疵?

(二)問題解析

前揭案例,縣政府科處20倍罰鍰,縱未逾越就業服

務法第66條規定範圍(10至20倍),但卻沒有在處分書

中記載為何科處A公司最高倍數的理由,即違反本法第

5條之「明確性原則」。

其次,雖然本案主管機關處以20倍罰鍰並未違反就

業服務法之規定,且該處分目的在於處罰A公司違反就

業服務法規定之行為,但其未考量A公司之前並無相關

之違法紀錄,且在其他相同案件中,也不曾有過初次牴

觸該法規定,即處以最高額度罰鍰的情形,因此就算該

處分屬於能夠實現就業服務法目的之行政行為,但在得

選擇較低額度罰鍰條件下,所採取罰鍰額度,仍屬過當

之手段,因此構成違反本法第7條「比例原則」之行政

Page 70: 3 1(70)行政程序法與案例解析

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

3-1-70

課程講義

處分。

最後,就業服務法第66條第1項賦予主管機關裁量

權,得在10倍至20倍間裁處罰鍰(選擇裁量),但主管

機關作成罰鍰處分,有違比例原則已如前述,因此違反

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構成「裁量濫用」。此外,主

管機關不問A公司違規情節輕重,也不問是否為初次違

規,即科處最重之20倍罰鍰,亦有怠於行使裁量權限之

虞,構成「裁量怠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