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12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juneyau

Post on 28-Jul-2015

10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後現代主義觀點下之組織分析

白大昌

中州技術學院 企業管理系

蔣鎮宇

台灣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人力資源組

摘要在組織研究方面,雖然過去有一些著作被學者歸類為後現代的著作

(Reed,1993)。但是,最早有系統探討組織研究與後現代主義之關聯者,應是 Burrel, G. 1988年開始在Organizational Studies所撰寫的一系列”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之文章。之後,後現代主義的組織分析觀點才逐漸受到組織研究學者的重視。各種挑戰現代主義主流觀點的研究紛紛出現,包括公司文化的分析(Schultz, 1992),交易成本的分析(Nooteboom, 1992),自然環境的分析 (Strong , 1996)等。本文即擬探討後現代主義之觀點,並介紹其應用於組織分析的情況。關鍵字:後現代主義、組織分析、公司文化、交易成本

壹、前言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個詞彙早期出現在建築上,指的是對流行於 1930-1960年代功能主義者(functionalist)之現代建築風格的反動(Hatch, 1997)。後現代之建築融合不同時期之建築風格,表現出一種令人驚訝之視覺效果。而後現代主義之風潮不只表現在建築風格上,在文學、電影、藝術---等方面也有蓬勃之發展(羅青,1989)。關於後現代主義之研究更吸引許多不同領域之學者投入(Brown, 1994)。在社會科學之研究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受到現代主義(modernism)之宰制,理性的假設遂深植於研究者的腦中。一致性(consistency)與統一性(unity)的追求更成為社會科學之典範。但是,現代主義「真理為客觀存在」之說法,已引起許多學者的質疑(Bergguist, 1993)。後現代主義正是代表這類質疑的一股潮流。

貳、後現代主義觀點 那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呢?要定義「後現代主義」是不可能的,因為後現代主義反對任何固定的分類及絕對的意義(Schultz,

1992)。Featherstone 曾言「有多少種後現代主義即有多少個後現代主義學家」(引自Kilduff& Mehra, 1997),這種多樣性其實也就是後現代主義

Page 2: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的特性。Mats Alverson(1995)試圖區別「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及「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前者指的是一種期間的概念,後者則指一種文化、建築及哲學的風格。但這樣的區分還是無法使我們理解後現代主義之全貌。事實上,Alverson(1995)本人亦認為要定義後現代主義確實相當困難。 對於後現代主義,組織學者甚至是社會科學家可以說抱持著愛恨交織的觀感。這其實也正反映出我們所處時代的後現代性。有些學者認為後現代主義代表一種全新的組織研究觀點,它推翻了現代主義的假設,因此往後的組織研究應以後現代主義為典範(Burrell, 1993; Jeffcutt, 1993;

Linstead, 1993; Parker, 1992)。但有些學者則認為後現代主義只是研究組織現象的「一種」「新」觀點,雖然我們可以之分析組織,但不一定要推翻以前的觀點。只有在以前的觀點無法解釋組織現象時,才需借用後現代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Carter& Jackson, 1993; Bjorkegren, 1993; Alverson, 1993;

Mills, 1993; Hearn& Parkin, 1993)。另有一些學者對後現代主義則抱持懷疑的態度(Alverson, 1995; Reed, 1993; Thompson, 1993; Parker, 1993)。

這些學者中以Martin Parker 之態度轉折最耐人尋味。Parker(1992)還接納後現代主義之某些觀點(Tsoukas,1992),但在 Parker(1993)則認為後現代之組織理論是沒有用的,他認為後現代主義所探究的一些問題,其實只要採用他所謂的「批判的現代主義」(critical modernism)觀點即足以探究而在 Parker(1995),他再度堅持他所謂的「批判的現代主義」觀點,並回應了 Tsoukas(1992)對他的批判。Tsoukas(1992)將理性主義(rationalism)區分為全面的(comprehensive)理性主義及反省的(reflexive)理性主義,全面的理性主義將萬事萬物均以「理性」(Reason)解釋,認為理性無所不能。反省的理性主義則認知到理性雖可幫助我們理解事物但卻也有它的侷限,我們不可能透過理性即可了解所有事物。Tsoukas認為倡議後現代主義的組織學者都將全面的理性主義視為理性主義的全部而大加批判,卻忽略了反省的理性主義,Parker也犯了這個毛病。Tsoukas 更進一步將後現代主義區分為硬性(hard)及軟性(soft)之後現代主義,並認為軟性之後現代主義可包括在反省的理性主義中,其共同主題為「無止盡的質問」(interminable interrogation),而這些嘗試也跳脫不出西方的文化傳統。硬性的後現代主義則容易淪為「唯我論」(solipsism),這也是許多後現代主義者的矛盾。Parker認為自己所持之「批判的現代主義」觀點,與 Tsoukas

所謂之「反省的理性主義」相近。

Kilduff& Mehra(1997)也指出後現代主義如果淪為「反現代主義」(antimodernism),則其觀點就太狹隘了。他們認為後現代主義應打破學科之限制,採取折衷而非排外的觀點,兼容並蓄。

Page 3: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既然我們無法經由定義來了解後現代主義,那麼,應該經由何種途徑來「接近」後現代主義呢?前言中已經提過,後現代主義乃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反動,既然如此,則透過兩者的比較,或許是一個可行的途徑 。Brown(1993)綜合Harvey及 Bouchet兩者之觀點,提出一個現代及後現代的特性比較表,如表 1所示。

表 1 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之特性與二分法 現代的/現代性 後現代的/後現代性

秩序/控制 失序/混亂

確定性/決定性(determinancy) 歧義性/不可決定性

福特主義/工廠 後福特主義/辦公室 內容/深度 風格/表面 進步/明天 靜止/今天 同質/共識 異質/多樣性 階層/成年 平等/年輕 存在/現實 表現/模擬 精緻的/外向的(outer-directed) 嬉戲的/自我中心的 沈思/形上學 參與/諷刺性的仿作品(parody)

一致/設計 不一致/機運

Burrell(1993)則是以一些攸關的元素區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如表2所示。

表 2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區別

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

差異化 去差異化(de-differentiation)

語言 慾望

作者有權威性 作者無權威性高尚(auratic)藝術 通俗藝術

跳躍的含意(discursive signification) 圖形的(figural)含意

Page 4: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本文(text)的意義是什麼? 本文是做什麼用的?文字的格式 視覺的格式

文字性(literacy) 視聽性(videocy)

現實原則 快樂原則詮釋的美學 感官的美學

智慧劇場 殘酷劇場受過教育的耳朵 野蠻的眼睛嚴謹的訓練(discipline) 壯觀的公共表演(spectacle)

共識與同質性 異議與多元性(paralogy)

此外,Clegg(1990)也以組織中經常探討的一些構面來區別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如圖 1所示。

現代性 後現代性

1 使命目標、策略及主要功能 專業化 擴散(diffusion)

2 功能部門安排 官僚 民主

階層 市場

3 協調與控制 組織內 解權(disempowerment) 授權

組織之間 自由放任 產業政策

4 責任(accountability)與角色關係 組織外的(extra-organizational) 組織內的 技術形成(skill formation)

無彈性的 彈性的5 規劃與溝通 短期技巧(techniques) 長期技巧6 績效與獎酬之關係 個別化的 集體化的7 領導 互不信任 信任

圖 1 現代性/後現代性之組織構面

Page 5: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Firat&Venkatesh(1995) 則從歷史的發展去釐清後現代主義,提出後現代主義之系譜(genealogy)。Hassard(1993)將後現代主義視為一個紀元(epoch)及認識論,分別提出不同之觀點,如表 3所示。此外也綜合後現代主義主要代表人物之思想,整理出後現代知識之元素,如表 4所示。

Page 6: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表 3 作為紀元及認識論之後現代主義

觀點

分析層次 紀元 認識論

學科 歷史 哲學本體論 實在論(realism) 差異性認識論 功能主義 反功能主義

主體-事物(Subject-matter) 俗民-產業主義 文本(Ethno-industrialism)

方法 經驗主義 嚴肅的遊戲

證據 龐雜的(brute)事實 矛盾

表 4 後現代知識之元素

概念 爭論

呈現(Representation)嘗試要去發現事物之真正的次序是天真且錯誤的

反省(Reflexivity) 我們必須擁有批判自己的假設之能力書寫(Writing) 必須推翻符號中心(logocentric)之書寫印象 (即視語言為表達概念的符號系統,而這些概念 獨立存在於客體世界)

差異 我們必須發展一個策略,這個策略能使我們反應

(Difference) 而非掌握解構的過程

去主體中心化 現代主體巨大的隔絕必須以代理機構(agency)之概 (De-centering 念取代,這些代理機構乃是社會階層間之關係系

統the subject)

參、組織分析的新趨勢 組織理論發展到今日,按照時間先後,大致可區分為古典、現代、符號-

詮釋(symbolic -interpretive)、及後現代等四種觀點。這四種觀點並非互斥,而是後面發展的觀點,乃在彌補之前觀點的不足。我們在前面已提過,後現代主義容許多元並存的觀點,也不贊成否定一切事物。因此,了解不同組織理論的觀點,對後現代主義學者來說,無疑可增進其對組織的分析

Page 7: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能力。有關組織理論之不同觀點及這些觀點下之隱喻,如表 5及表 6所示(Hatch,1997)。

表 5 組織理論之不同觀點

觀點 研究焦點 方法 結果

古典   *組織對社會之效果 *觀察與歷史分析 *理論架構之分類

*組織的管理 *人們對經驗之回憶 *管理實務之處方現代  *經過客觀衡量之組 *描述性之測量 *比較管理

     織 *標準化測量之相關 *多變量統計分析

符號-詮釋 *經過主觀知覺   *參與式觀察 *敘事本文如個案

     之組織 *人種誌的訪問 研究及組織人種誌

後現代 *組織理論及將實   *解構 *反省及反省後記      務理論化 *實務理論化之批判

表 6 組織理論之隱喻

觀點 隱喻 組織的形象如--- 管理者的形象如---

古典 機器 一台由管理階層設計 一個設計、建造及操作 之機器,這台機器用 組織機器之工程師

以達成既定目標

現代 有機體 一個執行生存功能之 一個調適系統之互賴分

生命系統 部(part)

符號-詮釋 文化 人們藉由共享之價值 作為組織象徵之工藝品 觀、傳統及習俗之連

結所創造並維持之意 義系統

後現代 拼貼圖 組織理論是由一點一 一個像藝術家的理論家 (collage) 滴的知識組合在一起 之拼貼圖,這些知識 拼貼在一起,形成足

Page 8: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以輝映過去的新觀點

 接下來我們要根據後現代的觀點來分析公司文化、交易成本及自然環境。

Page 9: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一、公司文化分析 後現代主義之組織文化分析是對現代主義公司文化之「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反動。現代主義之「文化深度」(culture depth)「統一性」(unity)「一致性」(consistency)等假設,到了後現代主義者之眼中則為「膚淺之多樣性」(superficial multiplicity)「差異性」(difference)及「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取代。

自從 Toffler提出「第三波」的概念後,公司文化的內部控制手段就逐漸取代了規則(rules)及原則(principles)等「第二波」之外部官僚控制手段(Schultz,1992)。「第三波」(現代主義)之學者認為公司文化是活生生的歷史產物,它顯示在組織中意義如何被創造及發展。公司文化是來自每一個組織代代相傳之特定成員、任務及環境的獨特意義系統。公司文化強調組織成員之一致認同,公司內即使有次文化,也不致影響組織藉由文化凝聚成員之機制。

現代主義的學者對公司文化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公司文化如同結構、技術、環境及目標等,只是了解組織的另一個變數。在此種觀點下的文化乃是組織所本有而領導者可以操控的一個變數。另外一種觀點則視公司文化為了解組織本質的一種隱喻(metaphor)。這兩種觀點在現代主義的學者眼中或許有很大的差異,但在後現代主義學者的眼中,其基本假設並沒有什麼兩樣。其基本假設如下:

(1)公司文化為深植於組織底層之看不見的意義型態,他雖是被創造出來的,卻被視為理所當然。

(2)公司文化是組織的獨特而共同之認同。(3)公司文化不管作為一般的指導準則或對事件的詮釋,均可以

指導組織成員的行為。(Schultz,1992)

這些假設創造了公司文化的現代迷思,那就是公司文化在所有組織中成為大敘述。後現代主義即在挑戰這種大敘述。底下我們將針對以上三個現代主義之假設,討論後現代主義之挑戰。

(1) 現代主義假設組織有一深層之意義系統,任何儀式(ritual)

經由這個意義系統之詮釋,逐漸形成組織成員之共識,這種共識就是所謂的公司文化。然而,後現代主義學者對於這種所謂「文化深度」的假設卻持反對之觀點。他們認為組織儀式的意義乃是不斷變動的、不可預測的、並且是不連續的。對於儀式的解讀人人不同,既然如此,當然無法凝聚組織成員之共識。因此,儀式本身並沒有什麼深層的意義,它是膚淺的,各種各樣的儀

Page 10: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式所構成的多樣性只不過是「膚淺的多樣性」,不但無由凝聚組織成員之共識(consensus),甚且還會產生許多異議的(dissensus)次文化(subculture)

。 組織文化研究學者 Joanne Martin 及 Debra Meyerson曾

區分研究組織文化之三種不同觀點:整合觀(integration)、差異觀(differentiation)及碎裂觀(fragmentation)。整合觀及差異觀可視為現代主義之組織文化研究觀點,前者將組織文化描述為組織成員共享的價值觀,後者雖承認次文化之存在,但認為次文化對於組織文化之凝聚是有幫助的。而碎裂觀則可視為後現代主義之組織文化研究觀點。因為碎裂觀認為組織文化乃是不斷流動的具有歧異的、不一致的多元現象(Hatch,1997)。

(2) 公司文化構成組織成員之認同,這種觀念Schultz(1992)認為是歷史的產物。它反應的乃是 1980年代左右強調公司文化的一股風潮。在這股風潮下,每個公司都希望擁有「追求卓越」的文化。因此,每家公司最後都呈現出類似的公司文化,例如,卓越、效率、服務、品質、人力資源之重要性、內部競爭、彈性、溝通、國際化等等。公司文化只不過是「拷貝」時代的價值觀而已。既然如此,則公司文化不但無法強化個別組織之獨特性,反倒使得組織失去其原有之獨創性。這樣,公司文化又如何能成為甚或強化公司成員之認同呢?

(3) 現代主義對公司文化之第三個假設是公司文化可作為指導組織成員之原則。公司成員可以將公司文化當作參考架構以詮釋及反應組織事件。公司文化即在這種共享之參考架構下逐漸被形成及強化。後現代主義的組織學者則質疑這種說法,他們認為組織成員並非服從公司文化之指導而行動,而是因為公司創造出吸引他們的文化「誘發」他們去行動。這種文化誘發乃是透過美學的形式創造出來的,例如,令人印象深刻的集會及典禮、五彩繽紛的符號象徵、令人愉悅的儀式等等。

後現代主義雖然挑戰現代主義對公司文化的假設,但是這種挑戰並不適代表全盤的否定。而只是代表另一種研究公司文化的取向。後現代主義將過去為人所忽略的浮現出來,它提醒我們在研究公司文化

Page 11: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時,也應注意到少數族群、性別等所引發的認同問題(Mills,1993)。

二、交易成本分析 根據交易成本經濟學之說法,交易成本之產生乃是由於投機主義(opportunism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及資產之交易特定性(transaction -specificity of assets)。交易雖只發生於某個特定時點,交易成本卻是發生在整個交易過程,當交易過程發生不連續現象時,交易者即會發生損失。因此,在探討交易成本時,必須考慮交易關係,及與交易關係相涉之「信賴」(trust)及「氣氛」(atmosphere)等構面。雖然Williamson之交易成本理論並未忽略這些構面,但他並未發展這些概念,使其成為理論之一部分。從後現代主義學者之觀點,如果忽略交易關係過程中的互動,則必然無法一窺交易成本之全貌(Nooteboom,1992)。

三、自然環境中之組織 由於近代環境保護主義的興起,組織的運作對自然環境之影響廣泛受到人們的重視。後現代女性主義學者也試圖對過去企業何以一再破壞自然環境提出解釋。他們認為過去企業不但受到男性霸權的宰制,連有關企業的教育及研究,也是以男性為中心(androcentric)。男性主義的主觀語言充斥在企業中,這些主觀語言再用以建構企業之知識架構,形成強調短期、以控制及利潤為導向的心像(mind set)。這些心像指導企業的行動,自然對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Kelly,1996)。後現代女性主義即在挑戰這種男性中心的霸權,並提出一些過去被忽略的觀點。這些觀點所以在過去被忽略,並非它們沒有價值,而是因為受到男性中心霸權之壓制。後現代女性主義者相信,如果能讓不同群體的聲音,均出現在企業的言語論述中,則企業的運作必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Strong,1996)。

肆、結論 後現代主義已成為一股社會科學的研究潮流,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它。但是,另一方面,在尚未弄清楚後現代主義之面貌前,我們卻也有必要保持審慎之態度。因為後現代主義畢竟不是來自社會科學,而是借用自文學哲學及建築的概念。只有了解後現代主義之含意,才能了解它在社會科學甚至組織分析之適用性。因此,任何一個想要以後現代主義觀點分析組織的人,一定要先釐清一個問題,那就是「何謂後現代主義?」,這是本文一直想努力釐清卻仍有不足之處。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好共襄盛舉,以增強我們對組織之分析能力及理解。

Page 12: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參考文獻1.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2.Alverson,Mats(1995),”The Meaning and Meaninglessness of Postmodernism:Some

Ironic Remarks.”Organization Studies,16(6),pp1047-1075.

3.Alverson,Mats.(1993),”The Play of Metaphors.”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Bergguist,William.(1993),”Postmodern Thought in a Nutshell: Where Art and

Science Come Together.” In Claccis of Organization Theory, edited by

Shafritz,Jay,M.&

Ott,J.,Steven.,1996,4th ed.,Orlando: Harcourt Brace & C ompany.

5.Bjorkegren,Dag(1993),”What ca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 Learn

from Art?”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6.Brown,S.(1993),” Postmodernism Marketing?”,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7(4),pp19-34.

7.Brown,S.(1994),”Marketing as Multiplex:Screening Postmodernism.”,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8(8/9),pp27-51.

8.Burrell,Gibson.(1993),”Eco and the Bunnymen.”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9.Carter,Pippa.and Jackson,Norman.(1993),”Modernism,Postmodernism and

Motivation,Or Why Expectancy Theory Failed to Come Up to Expectation.”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0.Clegg,S.,R.(1989),Frameworks of Power,Lodon:SAGE Publications.

11.Firat,A.,F.&Venkatesh,A.(1995),”Liberatory Postmodernism and the

Reenchantment of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2,pp239-267.

12.Hatch,M.Jo.(1997),Organization Theory:Modern,Symbolic,and Postmodern

Pespectives,New York:Oxford.

13.Hearn,Jeff.and Parkin ,Wendy.(1993),”Organizations,Multiple Oppressions and

Postmodernism.”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4.Jeffcutt,Paul.(1993),”From Interpretation to Representation.”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5.Kelly,Patricia.(1996),”Can Feminist Language Chang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usiness & Society,35(1),pp84-88.

16.Kilduff,M.&Mehra,A.(1997),”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al

Page 13: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2(2),pp453-481.

17.Linstead,Steve.(1993),”Deconstruction in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s.”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8.Mills,Albert,J.(1993),”Organizational Discourse and the Gendering of Identity.”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Nooteboom,Bart.(1992),”A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Markets.”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22(2),pp.53-76. 20.Parker,Martin.(1992),”Post-Modern Organizations or Postmodern Organization

Theory.” Organization Studies,13(1),pp1-17.

21.Parker,Martin.(1993),”Life After Jean-Francois.”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2.Parker,Martin.(1995),” Critique in the Name of What?Postmodernism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o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Studies,16(4),pp553-564.

23.Reed,M.,I.(1993),”Organizations and Modernity: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in

Organization Theory.”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4.Schultz,M.(1992)”Postmodern Pictures of Culture.”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22(2),pp.15-35. 25.Strong ,Kelly,C.(1996),”A Postmodern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Business & Society,35(1),pp62-78.

26.Thompson,Paul.(1993),”Postmodernism: Fatal Distraction.” In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s,ed. by John Hassard,& Martin Park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7.Tsoukas,Haridimos.(1992),”Postmodernism, Reflexive Rationalism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A Reply to Martin Parker.” Organization Studies,13(4),

pp643-649.

Page 14: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Page 15: 后现代主义观点下之组织分析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1 Da-Chang Pai, Lecturer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ungchou Industrial of

Technology.

2 Cheng-Yu Chiang, Dr. Progr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Postmodernism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the research of social science

including organiz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tries to outline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on organization studies by introducing postmodern analysis

on subjects such a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ransaction cost,and natural

environment. We also briefly discuss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postmodernism o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Key words:postmodernism、organizational analysis、corporate

culture、transaction c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