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20

Upload: winnie-goh

Post on 29-Jun-2015

76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9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雨巷
Page 2: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 (chi) 亍 (chu) 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Page 3: 雨巷

作者戴望舒生平

Page 4: 雨巷

戴望舒( 1905-1950 ),原名戴朝寀,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1905 年 3月 5 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大塔儿巷 11 号。 1926 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并翻译了魏尔伦的诗。 1929 年 4 月,水沫书店出版了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优美、哀感、惆怅、朦胧,富有音乐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 年 11 月 18 日乘“达特安”号邮轮赴法国留学。抗战爆发以后不到一年,戴望舒举家由上海迁往香港。 1942 年春,戴望舒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他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光辉的诗篇。 1946 年春天,戴望舒全家回到上海。 1950 年 2 月 28 日,戴望舒与世长辞。这时他只有四十五岁。在新诗发展中,戴望舒是以最少的作品而领袖一个艺术流派的著名诗人。

Page 5: 雨巷

内容要点

Page 6: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 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 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 实反映。

Page 7: 雨巷

中心思想

Page 8: 雨巷

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界,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它是诗人美丽憧憬与虚幻追求的艺术显现。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是一个美丽的形象,但同时又被诗人赋予愁苦的色彩。她的内心充满“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是个梦,难以觉察,不可捉摸,“他”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但“我”无能为力,只有无限的惋惜,只能远远地目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最后,在“雨的哀曲里”,“她”的一切,统统像轻烟薄雾似的消失在朦胧之中,一去不返。只留下“我”的追求无着的惆怅,“我”的绝望地叹息,从而使本已低沉的诗的基调进一步蒙上一层感伤的情绪,更加凄清和愁怨。

Page 9: 雨巷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悲剧感和孤独感,因为他所期待的象征着理想的美丽姑娘只是一个像梦一样的朦胧的形象。由于抒情主人公的吟唱和含有象征意义的姑娘的形象,都与一个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意象(悠长而寂寞的雨巷)紧紧相扣,这就使得全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染上了象征派诗歌的风格特点。然而,由于诗中传达出来的那些感情体验是以真实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做底子的,因而该诗又摆脱了象征派诗歌(如为戴望舒所崇敬的法国诗人威尔伦的作品)常有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意味。《雨巷》中那阴暗狭窄的小巷,连绵不断的雨丝,是江南小镇梅雨时节司空见惯的普通景色,可是诗中出现的“撑着油纸伞”的“我”和“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却并非真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这些并非实指的虚幻的形象,既清晰又朦胧,既明快又深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使读者深切领悟到诗人飘忽不定的愁闷和徒劳追求的空虚孤寂之情。除了受到象征诗歌艺术的影响,《雨巷》借鉴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痕迹也很明显。 "春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是南唐中主李王景的名词。戴望舒吸收了旧诗词中描写愁情、创造意境的方法来表现怅惘伤感。

Page 10: 雨巷

艺术特色

Page 11: 雨巷

1. 大量运用犹豫和凄迷的词语, 制造凄美的意境。

例如 : 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

效果: 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Page 12: 雨巷

2. 象征手法 - 反映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气氛。

作用:表达作者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和表现出一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雨巷 → 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暗示为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丁香 → 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我”→ 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 青年姑娘 → 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 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Page 13: 雨巷

3. 变幻段落结构,由散文转换到诗歌。 - 《雨巷》原是散文,但诗人打破散文的文法

结构,经过绝妙地切割手段,这篇散文就变 成了诗歌。

如:当第一节的六行诗歌排列成以下如此,诗歌即 成了散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 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 怨的姑娘”

作用: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变成散文式长句。 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Page 14: 雨巷

4. 采用三顿,表现出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 言的音质配合,把这首诗朗读成停顿 一致的韵律诗。- 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 长,拉长了韵尾

作用:呈现出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Page 15: 雨巷

写作技巧

1.运用重叠的词,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 如:“悠长,悠长” (第一节)

“ 哀怨,哀怨又彷徨” (第二节)

作用: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Page 16: 雨巷

2. 反复手法:重复文章如:第一节与第七节

- 这两节完全重复, 只有把“逢着”换 成“飘过”。

作用: 强烈地反映诗的凄凉和愁怨 使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强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Page 17: 雨巷

3. 采用句式重复 /句式复沓:重复句子

- 诗中有三次重复使用同一个句子,如 第二节,描写姑娘的外表。

作用: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Page 18: 雨巷

4. 诗歌的押韵 - 《雨巷》共 7 节,每节 6 行,每行押

“ ang”2 到 3 次

如: 雨巷( xiang ) 姑娘 ( niang ) 芬芳( fang ) 彷徨( huang )

作用 : 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一种舒缓悠 扬的音节。

Page 19: 雨巷

作品风格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 , 除每节大体在第 3, 6行押韵外 , 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Page 20: 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