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35
专专专专

Upload: ashton-chavez

Post on 31-Dec-2015

6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专题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什么是传统文化 ?. 所谓 传统文化 ,就是受 特定文化 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一、明清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 、 反封建 的早期 民主 启蒙思想. 2 、 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危机. 鸦片战争. 契机. 二、近代前期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 几个典型人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要主张. 主要著作. 《 海国图志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专题复习

Page 2: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什么是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Page 3: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明清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根源: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期

黄宗羲 明清之际

顾炎武 明清之际

王夫之 明清之际

Page 4: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李贽 明后

期① 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② 揭露道学的虚伪

黄宗羲 明清之际

① 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倡“法治”反对“人治”③工商皆本

顾炎武 明清之际

① 经世致用 ②把书本知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王夫之 明清之际

①“ 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③发展的历史观和“趋时更新”的政治观

Page 5: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危机

契机鸦片战争

Page 6: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二、近代前期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

几个典型人物

Page 7: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主要主张

主要著作

《海国图志》

Page 8: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民族英雄民族英雄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上书、广东禁烟、抵抗英军

译夷书开窗口、 《《各国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海军海军

林则徐

Page 9: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魏源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Page 10: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深远影响:

三、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历程(一)前奏:观念转变——

●是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开始了中国传

统文化近代化的历程,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新思潮

从“开眼看世界” “ 师夷长技以制夷”

Page 11: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二)洋务运动

阅读材料: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事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 张之洞《劝学篇》 回答:●“旧学”与“新学”分别指什么?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两者是什么关系?

—— 器物变革

●学习“新学”客观上对“旧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Page 12: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重义轻利 等传统的封建理论,冲击和动摇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 ;

●新式学堂的设立和留学生教育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是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

●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建立提供经济基础。

●先进技术的引进,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化工业 ;

Page 13: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政治目的:

2、深远影响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Page 14: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 ▲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Page 15: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2、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3、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

1、概述维新派在论战中的主要主张。

思考: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

重新读题

Page 16: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梁启超谈辛亥革命的意义: 从此以后,“任凭你象尧舜那么贤圣,象秦始皇明太祖那么残暴,象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阅读下列材料:

Page 17: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1、梁启超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的?

2、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思考:

Page 18: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阅读材料: “……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 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陈独秀所谓“吾人最后之觉悟”指什么?

2、为唤醒“最后之觉悟”发起了什么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 —— 思想改造

思考:

Page 19: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

4、这场运动 (前期 )最主要意义是什么?

3、该运动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 什么?

Page 20: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四、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文化的冲击

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

——根本动力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Page 21: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总结: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客观上冲击传统文化,推动西学的传播

新思潮:观念转变 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促进近代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思想改造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形成近代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Page 22: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概括说明近代前期,中外文化交流各个阶段的主要侧重点,并归纳其交流进程的主要特点。

实战演练

Page 23: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侧重点:

⑴.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努力探求西方地理、历史知识,探求西方坚船利炮等军事技术,力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活动主要限于著书立说,研究和介绍西方。

⑵.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将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扩大并予实践,掀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为核心的洋务运动,还创办文化教育,西学更大范围传入中国;

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议会制度、天赋人权学说等相继搬入中国,掀起改良和革命运动;

⑷.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伦理思想展开猛攻,并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

Page 24: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特点:

⑴.从背景和目的上来看,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进行,充满爱国精神;

⑵.从交流的内容来看,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

⑶从过程看,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器物到政治再到伦理文化;

⑷.在中外交流中,欧风美雨涌入,但始终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化体系(程度)。

Page 25: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20世纪的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它能够结束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却不可能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延伸一五、思维延伸

Page 26: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2.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团结等都是其重要内容。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也被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Page 27: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3.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从中国建设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主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发展。全面整顿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等一系列的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Page 28: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特别提示 20 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应该说是救亡图存斗争高潮的产物。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 21 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Page 29: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传统文化在今天 纪念孔子诞辰 2555年祭祀大典 28日上午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孔庙举行。

以传统文化构筑当代和谐 海南文昌举行祭孔大典

延伸二

Page 30: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凯旋门前的中国民间文化表演

Page 31: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宋楚瑜祭拜黄帝陵:慎终追远 不忘根本 人民网西安 2006年 5 月 6日电 今日上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拜祭黄帝陵,举行了敬献花篮、时果、公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塑像三鞠躬等八项程序。宋楚瑜宣读了祭文。

Page 32: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东方伦理已经发挥了作用:日本的《论语》加算盘、韩国的忠孝、新加坡的伦理教育运动、马来西亚的“思想兴革运动”,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其影响是没有国界限制的。 ——蔡德贵《谈儒家伦理的普世化问题》

Page 33: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统,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主体内容和精神支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神化皇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儒家思想在统治政策中多有表现: 一、以人为本。这是民贵君轻思想的发展,体现减轻农民的负担,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产劳动时间,对稳定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与邻为善。这以爱人之心协调社会关系的发展,对外推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发展了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形成了安定祥和的周边环境,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 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强调社会规范意识,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公共秩序与社会道德,形成真正的礼仪之邦。

传统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延伸三

Page 34: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要渠道;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安定统一的社会状况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 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于当今政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 还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农本思想对于今天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曾被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大加赞扬和介绍。

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延伸四

Page 35: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