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

33
組組組組99 組 3 組 16 組 組組組 595100400 組組組 496100757 組組組 596100263 組組組 496100721 組組組 596100079 組組組 596100615

Upload: yasir-gallagher

Post on 31-Dec-2015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柯懷斐 595100400 張雅雯 496100757 吳珮吟 596100263. 第 一 組 人 文 學 資 源. 吳雨霏 496100721 黃雅靖 596100079 李佳樺 596100615. 組員. 報告日期: 99 年 3 月 16 日. 人文學的學術專書瀕臨滅亡了嗎?. 文學學術作品引用文獻之模式. 柯 懷 斐. 前言. 學術出版的重要危機效應是出版與購買人文方面的學術專書明顯下降。圖書館收藏有關人文專書方面持續縮小,人文學者在執行和出版他們的研究中清楚的面對到困難的挑戰。. 介紹.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組員

組員

報告日期: 99年 3月 16 日

第一組

人文學資源

柯懷斐595100400

張雅雯496100757

吳珮吟596100263

吳雨霏496100721

黃雅靖596100079

李佳樺596100615

Page 2: 組員

人文學的學術專書瀕臨滅亡了嗎?

文學學術作品引用文獻之模式

Page 3: 組員

前言

• 學術出版的重要危機效應是出版與購買人文方面的學術專書明顯下降。圖書館收藏有關人文專書方面持續縮小,人文學者在執行和出版他們的研究中清楚的面對到困難的挑戰。

柯懷斐

Page 4: 組員

介紹

• 期刊的價格為何以及數量在最近的二十年對於科學技術和醫療領域以指數的方式規律增加,抑制了圖書館的預算以及做了測量像是節目普遍的連續取消。而另一個對於危機重大的影響則是”人文學學術性專書的瀕死”

Page 5: 組員

• 儘管盡力的提供著名的科學和技術部門的系列出版物,以及購買電子資源,但圖書館的提供購買各領域資源的資金卻越來越小。

• 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在 1989 年針對會員圖書館去做非期刊印刷式調查,在 1985 年到 1989

年共下降了 27.76% ,在 1986 年到 1997 年間下降 21% 。

Page 6: 組員

• 圖書館並不能購買過多的學術性書籍以及出版者不再繼續出版他們

• Perrault 發現在 1985 年和 1989 年之間, A

RL 圖書館的專題論文標題數量,在人文學科高達 31.98% ,相較於社會科學的 28.88%

以及科學的 15.81% 來說是較高的。

Page 7: 組員

• 最好的方法去結束現在這種困境是發起一個文藝復興的學術文章 – 文章是一個特殊的種類 – 應該改變人文學的評鑑方法,是否可以寫兩到三篇高影響力的論文就可以算是永久教職 (tenure) 。幫助那些沒有辦法再寫書的人,因為寫了也沒人出版。

Page 8: 組員

人文學者特點

1.以瀏覽方式來做研究 2.相較於非人文學者,且較依賴回溯性資料

3.傾向獨立工作,而非合作並進 4.引用學術性專著

李佳樺

Page 9: 組員

案例• 案例 1. Garfield (1980)使用藝術與人文引用文獻檢索了 100位 (1977-1978 年 )被引用的作者,發現許多人文學者以回溯方式查找,如詩人、小說家等的一手資料。

• 案例 2. Madeline Stern 從期刊文章中以 3 個作家與 3 個知名文學運動,這二個主題分析參考文獻。其個人作家引用專書為 82.7%, 而 15.1% 是期刊論文;關於文學運動, 78.8% 是書籍而 16.5% 是期刊論文。

Page 10: 組員

• Weintraub‘s 1980

• 這些研究傾向於人文學的概念知識,而不像是真實的經驗。

• 人文學的知識很少、只存在思想• 以下將探討如何以人文學的知識,來因應現今的出版環境。

張雅雯

Page 11: 組員

Lindholm - Romantschuk 和 Warner 選取 Sample

1.從 Choice 取得在人文學、社會科學領域優秀的學術著作。

2.利用”藝術與人文學引文索引”來搜尋3.參考 19世紀美國、英國文學和 1995-20

02 的”藝術與人文學引文索引“4.共有 6708筆的書目 ( 引用文獻 )

Page 12: 組員

5.不是隨機抽取的、非大眾化。但提供一部分於 19世紀美國和英國文學研究學術領域交流的正確地圖。

6.引用文獻的每一份作品跟每一位作者都會被計算進去

7.只限於查詢 1964 年後的作品,為了讓他人取得近期的作品和大部分引文。

Page 13: 組員

Table 1. 一次資料 v.s. 二次資料專著來源(N)

專著來源(%)

期刊來源(N)

期刊來源(%)

合計(N)

合計(%)

一次資料

1839 47.8 931 32.5 2770 41.3

二次資料

2008 52.2 1930 67.5 3938 58.7

總共 3847 100 2861 100 6708 100

Page 14: 組員

Table2. 一次資料的資料類型資料類型 專著來源 (%) 期刊來源 (%) 合計 (%)

圖書 85.43 67.45 79.39

學術期刊 6.58 23.45 12.24

圖書文章 1.63 4.08 2.45

手稿 3.32 0.64 2.42

未出版信件 1.63 2.47 1.91

雜項 0.54 1.29 0.79

個人學術期刊 0.87 0.43 0.72

網站 0 0.21 0.07

總和 100 100 100

Page 15: 組員

Table3. 二次資料:資料類型出版類型 專著來源 (%) 期刊來源 (%) 合計 (%)

圖書 67.58 66.22 66.91

期刊文章 18.52 17.46 18.00

圖書文章 13.15 15.39 14.24

論文 0.25 0.52 0.38

會刊 0.15 0 0.08

口頭報告 0.25 0.21 0.23

網頁 0.05 0.10 0.08

雜項 0.05 0.10 0.08

總共 100.0 100.0 100.0

Page 16: 組員

Table4. 引用文獻的年數

Page 17: 組員

年齡 專著來源(%)

期刊來源(%)

引用合計(%)

累積 (%)

05 年以下 15.1 18.3 16.6 16.6

06-10 年 22.4 26.3 24.3 41.0

11-15 年 17.6 19.3 18.4 59.4

16-20 年 11.2 11.7 11.5 70.8

21-25 年 7.2 6.5 6.9 77.7

26-30 年 6.7 4.4 5.5 83.2

31-35 年 4.7 3.3 4.0 87.2

36-40 年 3.2 2.3 2.8 90.0

41-45 年 2.5 1.9 2.2 92.2

46-50 年 1.5 1.8 1.7 93.9

51-75 年 5.1 3.1 4.1 98.0

76-100 年 1.4 0.7 1.1 99.1

101-167 年 1.4 0.4 9.1 100

總和 100 100 100

Page 18: 組員

吳雨霏• 書、期刊文章和書中文章三種的出版形式• 早期研究:把不同年代和分配引用混合在 1

960-1969 年的範疇裡,而不是去估算引用齡

• 跨越了整個 19世紀,創造了個廣泛地散佈作者和著作的團體,沒有任何一個核心團體是突出的

Page 19: 組員

• 常被引用的核心期刊是具有代表性的

• 引用期刊排行的前20 名:美國文學、美國的卓越季刊、浪漫主義時期的研究和維多利亞時期的研究

Page 20: 組員

• 核心出版商被引用的書及專書論文具有代表性

• 前 20 名的出版商有為從 1965 年之前的引用註明年代

Page 21: 組員

• 前 10 名的出版商在數文章這部分有註明年代

• 這份研究其中的 8個出版商之專題論文資源,其中有 6個在一項或兩者均有的兩個核心出版名冊上

Page 22: 組員

現今的古典文學研究者和傳統的數據列表

1. 傳統印象: • 原始資料、老的二次文獻和可信賴的專題論文是主要來源。

2. 相同處:• 在早期的許多研究裡,只有低於 41.3%(hal

f) 在引用裡估算這些主要資料,這些主要資料裡有 79.39% 在書裡的編排是條列式的

Page 23: 組員

• 二次作品引用自這份資料的研究之平均年數是 13 年

• 沒有多餘的新穎價值在版式上,一個在 2001 年出版的資料文章對最終記錄有個不錯的說明

Page 24: 組員

其他載體的替代性• 即使專書有所優勢,但期刊論文的地位在人文學研究中也是很重要的。

吳珮吟

Page 25: 組員

前人認為• Lindholm-Romantschuk and Warner推測之所以專書具有更大影響力的理由是因為人文學者認為 一本專書傾向有更顯著的智慧內容以及比期刊文獻綜合更多的研究結果。

Page 26: 組員

本研究建議• 專書的作者引用比較多的一手資料(原典),而論文的作者注重在批判性的對話。這些不同點是否造成作品的智慧價值不同是仍有爭議的 , 但其指出了專書與論文不同的功能。

Page 27: 組員

• 電子資源被提議做為另一種出版形式的代替品,在研究中有 0.07%的比例引用網路作為一手資料(原典),以及 0.08%比例引用網路作為二次資料,從這得出不管如何電子出版品要成為取代印刷出版的替代品似乎是很明顯的不可能。

Page 28: 組員

人文社會學者使用電子資源的態度• 2001 年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傳播圓桌會

– 學者沒有拒絕技術工具和大量使用網路資源轉 換成學術研究

– 學者使用 →電子版本的書目和索引 →電子原典 →圖書館提供的電子資源 →電子郵件討論 →電子檔案分享

• 然而,對於使用數位資源做為學術傳播的主要管道這件事 , 仍然很猶豫。

Page 29: 組員

引用情形

• 不論出版格式為何種,在此研究中– 6-10 年的作品被引用的比例最高,而引用的中位數為 13 年的作品。

– 較近期的電子出版計畫,較會用的作品是被引用時間較長的。

黃雅靖

Page 30: 組員

核心期刊與出版商• 核心期刊與書籍、專書的出版商需在該領域有足夠的辨識度。

• 最有影響力的是書籍出版商。– 316家出版商中,其中有 20家出版商出版的 22

30 個作品中,有過半以上都有被引用。– 高達 6.8% 的期刊及 6.9% 的圖書出版商,近 40

% 出版的作品已被引用。

Page 31: 組員

前人研究與發現• 大學出版社在此之優勢, Cullars 所做的兩項研究:– 美術專書→有 50.6%被引用的作品。– 哲學專書→有 41.5%被引用的作品。

• 大學出版社的影響力大– 佔核心書籍及專書論文的出版商: 70.8% 。– 不只在核心書籍及專書期刊出版商佔有優勢,更在核心期刊亦有極大優勢。

Page 32: 組員

研究結論• 人文學的學術專著並沒有瀕臨滅亡• 學者仍大量使用一手及二手資料• 電子出版並不被認為可取代印刷出版• 大學出版社的專書是學術交流的重要環節• 對館藏政策詳細評估的必要性

–哪些該典藏?哪些該保存?

Page 33: 組員

THE END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