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的種類

42

Upload: neil-carroll

Post on 02-Jan-2016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樂器的種類. 5B. 鄧綺明. 板胡是因其琴筒面板以薄的桐木板製成而得名。它的體積雖小,但聲音高吭而嘹亮,流行於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區,許多地方戲曲都用它作主要的伴奏樂器。因其音色最具有民族色彩,在合奏中常扮演領奏和獨奏的角色。 板胡可分為高音、中音和次中音。高音板胡琴筒的面板最小,多用於河北梆子戲、評劇、豫劇、山東梆子等等,也最常用於獨奏和合奏中。中音板胡的面板比高音板胡的稍大,音色渾厚,多用於秦腔,郿鄂及隴劇等,也用於獨奏和合奏中。次中音板胡,又稱椰胡,其琴筒背面和高音、中音板胡的不同,一般雕有金錢花孔。它雖已不於中樂合奏中使用,但卻多用於晉劇和上黨梆子等。. 中樂的種類.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樂的種類

板胡是因其琴筒面板以薄的桐木板製成而得名。它的體積雖小,但聲音高吭而嘹亮,流行於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區,許多地方戲曲都用它作主要的伴奏樂器。因其音色最具有民族色彩,在合奏中常扮演領奏和獨奏的角色。板胡可分為高音、中音和次中音。高音板胡琴筒的面板最小,多用於河北梆子戲、評劇、豫劇、山東梆子等等,也最常用於獨奏和合奏中。中音板胡的面板比高音板胡的稍大,音色渾厚,多用於秦腔,郿鄂及隴劇等,也用於獨奏和合奏中。次中音板胡,又稱椰胡,其琴筒背面和高音、中音板胡的不同,一般雕有金錢花孔。它雖已不於中樂合奏中使用,但卻多用於晉劇和上黨梆子等。

高胡音色娓婉,柔和細膩,最能表現南方的風土民情,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故又稱粵胡。伴奏粵劇的拉法與演奏中樂的略有不同,伴奏粵劇時需常加花款以突出其色彩,調性也與現代中樂的不同。高胡演奏方法和二胡的很接近,但有時需把它平夾於兩腿間使其音色更細緻動聽。

二胡現為主要的拉絃樂器之

一,它的弓是放於兩條弦線之間,其共鳴箱上蒙有蛇皮。因它具有明亮、圓潤與柔和的音色及豐富多樣的演奏技巧,故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獨奏及伴奏樂器。

中胡的琴筒比二胡的大,有呈圓形或呈八角形。它是為了附合近年代中樂合奏的需要,而改進出來的中音域弦樂器。在樂隊中的作用有如西洋樂器的中提琴,主要用作襯托及豐富樂隊的音色。中胡有時也擔任獨奏。

革胡及低革胡也是近代改革出來的低音樂器,其定弦和演奏的方法和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一樣,但革胡及低革胡的共鳴箱上卻蒙有蛇皮。

古箏早於戰國時已流行(公元前 475-221 年),有悠久的歷史。最初的箏是古代遊牧民族所製造的一種小形竹製樂器,後來流行於秦國(公元前 255-206 年),即所謂「秦箏」。 古箏在古代為伴唱民歌或獨奏之用,在唐宋時亦於樂隊中使用,著名獨奏作品有「廣陵散」等。古箏因用弦不同(絲弦或金屬弦),故有純樸、典雅,和清脆、明決之分。

揚琴源於中東,盛行於波斯(即伊朗)一帶,於公元十二、 十三世紀時向西傳至歐洲,流行於東歐各國。約於公元十六世紀時萬曆年間傳至中國。古時候的中國,把 由西方經陸路傳至之事物,冠以 " 胡 "字,如胡樂、胡服;而 經由東南方水路傳來的,則加以 " 洋 "字,如洋火(火柴), 洋教。故洋琴(俗作揚琴)一詞,則顯示這樂器是由東方海 路而來。 以前廣東人所造的揚琴多是蝴蝶形,故俗稱蝴蝶琴。它是利 用一對竹棒敲打弦線而發聲。經過多年的改良,特別是增加 的滾軸與變音推槽,使調弦又準又快。揚琴音域寬闊,除可 彈奏簡單的和音外,亦能奏出快速的琶音,效果流暢明快, 經常擔任伴奏及獨奏。

柳葉琴是與琵琶相似之高音彈撥樂器,由於其形狀似一片柳葉,故稱柳葉琴。柳葉琴體積較琵琶小,易於攜帶,有百餘年的歷史。目前的柳葉琴有四弦廿四品位,能調校至各種調和彈奏半音階,在民族管弦樂的配器上,成為不可缺少的樂器。又因其琴弦短,共鳴箱細,音色清逸柔美,而且音調活潑,變化萬千,所以它是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

琵琶已於公元前三世紀出現,是中國彈撥樂器的其中一種,有四條弦線。其梨形的共鳴箱上的廿六品及樂器上端的六個相都是音位。由於琵琶的表現力豐富,它常擔任獨奏及伴奏。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眾多名曲都是以琵琶獨奏,例如「十面埋伏」等。

阮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因由「竹林七賢」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阮有四條弦線,有大、中、小阮之分。現代的阮能奏出豐富及細緻的音色,故常用於民間戲曲及說唱樂中。在現代大型樂隊合奏中,它則多參與伴奏。

三弦,又名「弦子」,是中國彈撥樂器之一,由秦代的「弦撥」發展而來,「三弦」這名稱最初見於明代文獻中。顧名思義,三弦只有三條弦線。在民間說唱樂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作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由於其聲音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

笛子是中國民間的竹類樂器之一。古代稱為「橫吹」後又稱「橫笛」,明朱載堉的「律呂精義」中亦有有關的記載。相傳為漢武帝時(公元前 187-140 年)張騫出使西域後,才開始將笛傳到當時的首都長安(即現時的西安)。相傳笛子本來是振奮士氣用的,宋朝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其音色清脆高吭,透明而圓潤動聽。

洞簫和笛子一樣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源於漢代的西羌,叫做羌笛。唐、宋朝間,人們漸把豎吹的古笛叫 "簫 " 。 相傳最初的洞簫上有三孔或四孔。古代的洞簫用十六根或二十四根長短不同的竹管,管的上端開有吹孔,每根竹管只能發出一個音,把它們編排起來後便插入一具木製的鳥翼型座子上,這樂器現稱為「排簫」。洞簫使用的範圍很廣,除獨奏外,在合奏和歌唱伴奏中也經常使用。其音色幽靜柔和,適宜演奏抒情的樂曲。

古時大笙稱 "竽 " ,小笙稱 " 和 " ,公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 " 和 " 的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習(詩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史記有「女媧氏製笙簧」,由此推算笙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傳統的笙一般為十三簧或十四簧,經過改革後有廿一、廿四、廿六及三十二簧等。周朝以來,其簧數介乎十三至十九之間。周代的笙之竹管特長,管多的笙叫做 "竽 " ,北笙有十七簧,南笙(又稱蘇笙)有十三簧,其音色清幽而明亮,能吹奏和音與簡單複調,表現力很強,受到廣大聽眾歡迎。

「管」可分北管及南管,北管又分木管及雙管,南管則用竹造,歷史悠久。古代的管子用蘆葦製成,一枝管只能吹出兩三個音。公元前 384 年間,隨著「龜茲樂」傳入中國的篳篥,是一種木質的管,上開九孔,管上插了蘆葦的哨嘴。所以中國傳統的管和篳篥的基本結構很相似,中國管富有特殊的音色,常當作色彩樂器使用。

嗩吶又名喇叭(廣東人俗稱「 咑」),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樂器之一,有二千多年歷史,在明代已普遍流行。在民間的婚、喪等紅白二事以及風俗性之節日中,嗩吶均是主奏樂器。它有時亦用於戲曲伴奏中。其聲音明亮。它是以一個用蘆葦製的嗩吶嘴而發音,是一種雙簧樂器,其底部用一個喇叭形的金屬製的擴音器,把聲音擴大。 此樂器擅於表達雄壯的氣勢及歡暢熱鬧的氣氛。嗩吶可分低音、中音及高音,最小的稱為「海笛」。現時所採用的嗩吶並加上鍵子,稱為「改良嗩吶」。

大鼓的鼓身像一個花盆,故又名花盆鼓。其鼓身由木造成,上下蒙有牛皮。演奏時,需把鼓放於木架上,用兩枝木棒敲打而發聲。在樂團中,有時會使用一套有不同大小的花盆鼓,來演奏旋律性的獨奏片段。

木魚原為佛家的法器,專供唸佛之用。其圓型及中心空的木身外面,刻有魚麟的形狀,用小木槌敲擊而發聲。據謂魚晝夜常醒,所以刻木魚以警昏惰。古書中提及之木魚是用長木刻成魚型之樂器,長達四、五呎,懸掛於佛堂之外,以便召集僧侶用膳時使用。近代樂團中,多使用一套有不同大小的木魚。

鑼之起源地難以稽考,於唐代已見應用。鑼是金屬製之敲擊樂器,圓型,直徑由三、四吋至三、四呎均有,其面則有平面和微凸之分,因各地之鑼的型制不同,所以其音響效果不一。

鈸俗稱為「喳喳」,是兩片

中央稍為凹陷的圓型銅片合擊的敲擊樂器。在敘利亞、波斯、希臘、羅馬等古國,三千年前已有鈸,但均屬小形;而大形之鈸,似乎在中國才有。鈸是作為法器隨佛教傳入,於東晉前已傳入中國。唐代以後,民間迎神賽會、佛道法事及舞獅舞龍均有用鈸,戲曲中亦有使用。

西樂的種類

小提琴是一種表情豐富的弦樂器,它除了能表達優美如詩般的情感外,亦能拉奏出澎湃、扣人心弦的氣勢。在大部份的管弦樂曲中,小提琴均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小提琴的前身是十五世紀的古提琴“ viole da braccio” ,一種放在肩上用肩上用弓拉奏的弦樂器。至於製造小提琴的發源地,最著名的首推十六世紀意大利的克來摩納 (Cremona) 。當地的著名小提琴製造家包括意大利人阿瑪娣 (Niccolo Amati 1596-1684) 、史塔第利 (AntonioStradivari 1644-1737) 與瓜內 (Giuseppe Guarneri 約 1666-1740) 。 演奏小提琴除了用弓拉奏之外,間中亦以手指彈撥弦線,這技巧稱為撥弦 ("pizzicato") 。

中提琴

遠在十五世紀時,歐洲盛行一種叫中音「維奧爾」 ("tenor-viol") 的弦樂器,這種樂器到了十五世紀末,基本上已演變成今日的中提琴。中提琴的音域介乎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間,它的音色柔和而豐厚,有其獨特的音質及音色。

大提琴

大提琴屬於弦樂器中的低音樂器,其在弦樂四重奏中的地位和男低音在合唱中之地位相等。它的前身是公元十五世紀初的古提琴 "viola da gamba" ,這種樂器源於歐洲,原本有六根弦,最初是放在腿上演奏的,後來為方便演奏,加上了支腳,才演變成今日的大提琴。大提琴在早期只是小型樂隊中的伴奏樂器,負責低音部的和聲。自十六世紀末,意大利大提琴家加布里埃利( Domenico Gabrielli 1659-90 ) 嘗試以大提琴擔任獨奏後,大提琴才逐漸成為一種表現力豐富的獨奏樂器。

低音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是弦樂器中最巨大及最低音的樂器,直接由倍低音「維奧爾」演變而成。低音大提琴在古典音樂中,通常是把大提琴的低音部份降低八度而重複演奏,但也可擔當獨立的低音部份。於爵士樂中,經常以撥弦的方法來演奏的低音大提琴,也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短笛 短笛的吹奏方法和長笛相同,但管長只有長笛的一半,其音域則比長笛高一個八度,是最高音的木管樂器。短笛音色尖銳而透明,善於演奏急速的過門樂句。在管弦樂中,更能增加光輝的色彩。

長笛

長笛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吹管樂器,最早是用植物的莖做成。 於數千年來,長笛經過很多變化及改進,並於十九世紀時向前跨進一大步。當時的一位德國人貝恩 (Theobald Böhm 1794-1881) ,是一位長笛演奏家、長笛音樂作曲家和卓越的樂器製造家,他改進了長笛的機械裝置,並發明了用金屬做的長笛。長笛低音域的音色富麗甘美,高音域則光輝而艷麗。

單簧管

這是一種直吹的木管樂器,它的前身是用竹管做成的「沙魯摩」 ("chalumeau") ,於中世紀時由希臘波斯傳入歐洲。單簧管的發聲原理是靠裝在笛頭上的一片簧片之震動(故稱為單簧管)。吹奏者只需用嘴包笛頭(上唇牙咬笛頭,下唇略包簧片),通過氣流便可發聲。單簧管有降 B 調、 A 調及低音單簧管多種,其中以降 B 調最常用。其音域很廣,可吹奏三個半八度的音程。它的音色更是千變萬化,故表現力豐富,在管弦樂器中更有「演說家」的美名。

雙簧管

公元前 480- 470 年的古希臘繪畫「雙管的吹奏者」圖中的雙管「歐羅斯」 ("aulos") 可以說是雙簧管的祖先,而現代的雙簧管實際是從十六世紀的「蕭姆管」 ("shawm") 演變出來。很多十五及十六世紀的音樂,已經使用雙簧管來吹奏。雙簧管是一種直吹的木管樂器。樂器的頂部有兩片用蘆葦片製成的簧片,牢固地夾在金屬製的管上。雙簧管的音質有獨特的鼻音,音色不像長笛那麼輕快,卻蘊藏極豐富的情感。 英國管也是雙簧片木管樂器,但比雙簧管稍長,音高也比雙簧管低 5度。其管口略為彎曲,而稍長的簧片則裝在彎曲的金屬管上。英國管的音域甚廣,音色豐富,但稍具凄涼的感覺。

薩克管

薩克管是一種單簧片的吹管樂器,於 1840 年由比利時人薩克斯 (Adolphe Sax)發明,「薩克管」這名稱亦從此而來。雖然薩克管是銅製的,但因其吹嘴、簧片及發音方法,大致上與單簧管相仿,因此通常把它歸納為木管樂器組,而不是銅管樂器類。 薩克管從高音到低音,不同大小的有五種之多,包括降 B 調的高音 (soprano), 降 E 調的中音 (alto), 降 B 調的次中音 (tenor) 及降 E 調的上低音 (baritone) 等。 薩克管的音色變化較多,高音部份介乎單簧管與圓號之間,中音介乎人聲與大提琴之間,低音部份則介乎低音弦樂與低音喇叭之間。在爵士樂中,薩克管亦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巴松管

巴松管是一種低音的雙簧片木管樂器,其吹嘴是用兩片蘆葦片合製而成,裝在一條彎曲的小銅管上。演奏者通常是用皮製的掛帶,把樂器掛在頸項或左肩上進行演奏。巴松管的音域甚廣,可演奏三個八度以上的音程。它通常負責管弦樂團的低音部份。它的低音區音色陰沉而莊嚴,中音諧謔、溫和而甘美,高音柔和而帶些憂鬱的色彩。總括來說,巴松管的音色富有高度戲劇性,在管弦樂隊中也有「小丑」之稱,很多音樂大師經常在樂隊中用巴松管擔任具有特色的樂句和樂段的獨奏。

小號

金屬製的小號在希臘和羅馬時代已經開始使用。因為小號象徵勝利、凱旋、威武與莊嚴,當時,這種樂器頗為受貴族社會的喜愛,甚至於每一個貴族中,都有代表其身份之不同的喇叭訊號曲。小號是一種裝有杯型吹嘴的高音銅管樂器。早期的小號跟現代的軍用小號,形狀極為相似。起初因為沒有活塞,所以只能發出兩三種不同高低的聲音,吹出極為簡單的曲調。由於活塞的發明與使用,使現代的小號可以任意吹出多種曲調。小號不僅可以奏出柔美豐富的聲音,同時也可掣造出輝煌的效果。有時加上了弱音器,它又會發出一種近似諧謔的特殊效果。

圓號

圓號最初是以動物 ( 如大象、牛和野豬等 ) 的角製造而成,它不但是打獵時用作發放訊號的樂器,也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徵。於 18世紀末,圓號仍需用變音管來增加其吹奏的音域。但於 19世紀初,由於活塞的發明,解決了在演奏時需要經常轉換變音管的問題。圓號的音域廣闊,能奏出既富感情而又滄勁有力的音色。

長號

長號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源於中世紀的「薩克布」 ("sackbut") 。由於長號堂皇而莊嚴的音質,最適宜於公眾聚會或宗教儀式中吹奏,故於 18世紀前,長號是劇場與教堂專用的樂器。於十八世紀後,長號才正式用於管弦樂隊中。長號跟其他銅管樂器的一大分別是,長號並沒有活塞,它是利用伸縮其 U字型的雙套管來改變音高。亦因為有這種雙套管,長號可以吹奏滑音。

上低音號及粗管上低音號

上低音號及粗管上低音號的外形極像大號,故此有人稱它們為「縮水」大號。但由於上低音號及粗管上低音號的吹管捲起成為梨形,而不是像長號一般張開,所以它們的音色較和暖、滋潤,且富有彈性。上低音號及粗管上低音號的音域相同,唯前者的吹管口徑較窄,音色較明亮;而後者音色則較闊及較圓滑。

大號

大號是管弦樂隊裡最低音的銅管樂器,於 1835 年由德國長號演奏家魏普萊希特 (Wilhelm Wieprecht) 發明。這樂器的音色嚴肅而沉重,但有時也可用以製造奇特怪異的效果或喜劇的氣氛。

三角鈴

在古代希臘和埃及的壁畫中,已可看到和三角鈴類似的樂器。三角鈴是用一根鐵條,彎成等邊三角形,而其中一角並沒有銜接。演奏時,用一條繩把它吊起,拿一根小鐵棒敲響。三角鈴發出的聲音非常清脆,而且晶瑩透明。它可以使樂曲增加細緻的色彩,協助加強拍子和節奏感,也可以給戲劇性的快速音群加上明亮的效果。

鈴鼓

敲擊樂的樂器,主要分為有固定音高及無固定音高兩大類。而大部份的小型敲擊樂樂器都屬於後者,當中包括三角鈴、鈴鼓、響板、銅鈸、鑼及馬鈴等。

鈴鼓是一種單面的皮鼓,其框上開著若干圓洞,再安裝活動的圓銅片。鈴鼓能發出明朗熱鬧的聲音。這種樂器經常和響板一同於西班牙音樂中使用。

響板

敲擊樂的樂器,主要分為有固定音高及無固定音高兩大類。而大部份的小型敲擊樂樂器都屬於後者,當中包括三角鈴、鈴鼓、響板、銅鈸、鑼及馬鈴等。響板 ("castanets") 的名稱,源於西班牙文("castane") ,中文意譯栗子,這是因為兩者的形狀或結構彼此相似。每對響板是用兩片貝殼狀的硬木製成,由一根線把硬木串連。線上還可以把拇指插入,運用中指等的動作,使兩片響板碰響。近代管弦樂團中所用的響板,已改用木柄裝置,舉手搖動,即可擊出聲音。響板發出之空洞的卡塔聲,正如西班牙音樂和舞蹈所具有的特殊節奏那樣,也屬於純粹的西班牙風味。

爵士鼓

爵士鼓是一個由多種敲擊樂器組成的組合,樂器的種類和數目常因應樂曲的需要而改變。普遍來說,它包括一個小軍鼓、一個低音鼓、一至兩個「湯湯」鼓 (從南非土著所使用的一種鼓演變過來 ) 、兩個懸鈸、一個地鼓和一個用踏板控制開合的橫置銅鈸。

大鼓

大鼓的鼓身比小鼓大很多,而其鼓槌的槌頭則用絨布包紮。這種樂器原於軍樂中使用。大鼓的鼓身有木製和銅製兩種,鼓身兩面均蒙獸皮。其音色低沉,但無一定音律,通常用以奏出樂曲的基本節奏。大鼓能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或是大砲般的隆隆聲。

鋼片琴及木琴

鐵片琴的德文名字解作「敲打小鈴」,這正貼切地形容鐵片琴的聲音。它音量雖小,卻極光亮和清脆,如同銅鈴的聲音。在軍樂隊裡,定了音高的鐵片是架在一個「抱琴」形狀的鋼架上。但在現代管弦樂隊裡的鐵片琴,鐵片則排列成兩行,如鍵盤樂器中的黑子、白子一般。鐵片琴是藉著敲棍擊打鐵片而發聲。木琴也是具有明確音高的鍵盤式敲擊樂器,其不同長短的硬木片是用線安置於一個水平的木架上。它們像鋼琴的黑白琴鍵那樣排成兩行,在每塊木片下,裝有開口的金屬共鳴器,藉以增強聲音的迴響,使音量更大。木琴也是藉著敲棍擊打木片而發聲,它的音色較乾澀,其迴聲亦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