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概論

32
生生生生生 生 生生生生生生生生 生生生生 生生生

Upload: madonna-douglas

Post on 02-Jan-2016

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生死學概論. 第一 講 現代人的死亡問題 授課 講師:郭慧娟. 【 問題思考 】. 過去 20 年來,你想過死亡這件事嗎?什麼時候?你的想法是什麼? 你曾經經歷過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你的感覺是什麼?  死亡帶給你怎麼樣的衝擊和震憾? 你想過自己希望如何死去嗎?是一個人默默的?希望有家人在旁的?好友們要來嗎?想在醫院?還是在家裡? 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會怎麼做?你又想做什麼? 你覺得死亡是結束嗎?還是一種歷程? 你曾經想過如果你的家人死了,你會怎樣?你的人生會改變嗎?你會用什麼態度去看待家人死亡? 在電視上看到死亡新聞,你當時有怎樣的想法?心理又產生什麼變化?.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生死學概論

生死學概論

第一講 現代人的死亡問題 授課講師:郭慧娟

Page 2: 生死學概論

【問題思考】 過去 20 年來,你想過死亡這件事嗎?什麼時候?你的想

法是什麼? 你曾經經歷過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你的感覺是什麼?  死亡帶給你怎麼樣的衝擊和震憾? 你想過自己希望如何死去嗎?是一個人默默的?希望有家

人在旁的?好友們要來嗎?想在醫院?還是在家裡? 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會怎麼做?你又想做什麼? 你覺得死亡是結束嗎?還是一種歷程? 你曾經想過如果你的家人死了,你會怎樣?你的人生會改

變嗎?你會用什麼態度去看待家人死亡? 在電視上看到死亡新聞,你當時有怎樣的想法?心理又產

生什麼變化?

Page 3: 生死學概論

小惠的故事長輩:不能靠近辦喪事的地方在家裡不能談死,因為不吉利小學四年級時老師昏倒了連續好幾天做惡夢…上大學的時候看見車禍她又惡夢連連…

Page 4: 生死學概論

你的家庭避談死亡嗎? 為什麼很多人忌諱談論死亡?面臨死亡你是什麼樣的態度?如何處理壓抑在內心的死亡焦慮?

Page 5: 生死學概論

國人的死亡避諱受文化、民俗、社會和環境變遷、禁

忌、經驗等因素影響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對於死亡的接受度,卻反倒愈形

抗拒和排斥

Page 6: 生死學概論

國人的死亡避諱人們無法正視死亡的必然性無法接受死亡的不可逆性不願面對死亡的超脫性死亡成為禁忌成為大家避諱至極的事情

Page 7: 生死學概論

西方的死亡態度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浦‧埃里耶斯

( Philippe Aries )研究西方人從中世紀至今的死亡態

度發現人們的死亡態度演變過程概分

為以下四個階段(大津秀一, 2012 )

Page 8: 生死學概論

第一個階段:從西方初始至中世紀中期( 11 世紀以前),是「馴服的死亡」期

第二個階段:在中世紀( 12 ~ 15 世紀)人們呈現的死亡態度是「我的死亡」

第三個階段:是近代( 16 ~ 19 世紀),人們的死亡觀轉為「你的死亡」

第四個階段:則從 19 世紀迄今,為「禁忌的死亡」觀念期

Page 9: 生死學概論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說現代西方雖然在科技上有十分輝煌的

成就但是卻缺乏對死亡的真正認識教育更否定死亡因此大多數人不是恐懼死亡,就是否定死亡,甚至禁忌談到死亡

Page 10: 生死學概論

華人社會的死亡態度國人長久以來排斥死亡認為死亡是他人之事談到死亡不是遺憾,就是恐懼、害怕不願正死亡的自然性和普遍性一旦死亡臨近,則認為世界即將毀滅,

一切將化為烏有死亡的恐懼和陰影時時籠罩生活中

Page 11: 生死學概論

儒家重心性和道德生命的培養,認如此可無畏死亡並安然面對

道家則強調生死齊一,認為人應該順「道」而活,則能超越死亡達到永恆與不朽

墨家則推崇慷慨就義、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法家提出理性的生死認知,認為若能據此轉

變為行動準則,便能適意的生,坦然的死而佛家更以死的必然性,開導世人超脫生死,

成就佛果。

Page 12: 生死學概論

華人社會的死亡態度有人將之歸咎於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因此讓死亡成為不必談、不應想、不能說的一種禁忌。

有人則認為科學的發達讓人們越發自信,越覺得人定勝天,也激發人們長生久世的欲望,自不願真切的面對死亡。

Page 13: 生死學概論

傅偉勳( 1993 )在他很小的時候信仰淨土宗的母親常常講述有關地獄

的可怕景象描述著業障深重的人在死後如何經歷閻羅王的種種恐怖審判

每次一聽到母親講到這些事,就會讓他害怕莫名,經常半夜作惡夢,被魔鬼追逐,每每被惡夢驚醒

因此,他從小就對死亡產生莫名恐懼

Page 14: 生死學概論

釋慧開( 2005 )國人只要一提及生死之事,就可能盡量避而不談

甚至只要跟「死」有關的語言或字詞也盡量避免,以免觸霉帶來厄運

醫院、飯店儘量避掉「 4 」樓或「 4 」號或「 4 」床,直接從 3跳到5。

選手機號碼也避諱有「 4 」這個號碼買賣房子時四樓總是最低價或折扣最高

Page 15: 生死學概論

趙可式( 2007 )長久以來在中華文化中,死亡就是禁

忌話題在家庭中,子女不敢詢問高年父母親

對身後事的想法和態度,只要開口,不是被斥責,就是被認為不孝

而在日常生活與社交場合中,若有人談論死亡,也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Page 16: 生死學概論

曾煥棠( 2005 )在家庭中或團體中,如果有人提及死亡

等相關情事,會顯得不討喜,或讓人感覺不舒服

因此一般人會盡量不談死亡,才不會惹人討厭

在家庭或團體中談論死亡,還可能會引發他人悲傷,或有可能遭受長輩責備

一般人對生命禮俗相關事宜不熟悉,因此較少談論。這些生命禮俗包括喪禮、臨終、遺產、哀傷等等。

Page 17: 生死學概論

死亡禁忌與避諱大人隱瞞孩子死亡的事孩子無法得知更多跟死亡有關的知識

和訊息有老人的家庭禁忌談死亡家人間失去彼此死亡關懷的機會失去尊嚴死亡的機會排斥殯葬設施鄰近自宅

Page 18: 生死學概論

如何和家人談論死亡話題?把握死亡新聞事件和家人討論死亡問題。當長輩談到身後或死亡問題時應真誠聆聽,不要打斷。

平日建立能談論生死話題的溝通方式。可於談論親友生病或死亡時表達自己對死亡的種

種感覺。談論死亡話題時切忌輕佻或恐懼。可藉由四時和大自然美景變化談論死亡的自然性。用真誠、關懷和自然的口吻談論死亡。將死亡當作生活中的正常事之一來討論。

Page 19: 生死學概論

現代人的死亡課題臨終環境改變高齡化的死亡問題傳播資訊與集體死亡環境危機與死亡問題生死自主權利生存意義與自殺問題墮胎與不孕問題死刑存廢傳染疾病新喪葬觀

Page 20: 生死學概論

現代善終觀念不同時代的人,身處不同環境,自會

面對不同的生死課題。身為現代人,對於自身的生命和死亡問題,自不能忽略或視而不見。

我們應該深思生命的意義,瞭解死亡的義涵,並建立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應有的善終觀念

才能活得有意義、有尊嚴,圓滿自己的人生

Page 21: 生死學概論

死亡的意義西方哲學家海德格說「人是向死的存

在。」生死學研究先驅傅偉勳:生命是經由

死亡來確定自身價值的「如果沒有枯枝敗絮的場景,人類又何以會珍愛五月的鮮花?」強調生命因死亡而燦爛

蘋果手機創辦人賈伯斯曾說:「死亡可能是生命獨一無二的最棒發明。」

Page 22: 生死學概論

正視並接受死亡生與死原就是生命的正常現象。生與死是不可分離的。自從生命孕育之始,死亡也緊緊跟隨生死循環是大自然正常運行的過程。而死亡則是生命中再自然、再普遍不

過的事。

Page 23: 生死學概論

正視並接受死亡佛教密宗對於死亡向有其獨特的解脫之道。不少西藏人在年老退休後,常常去朝聖或拜見上師,專心修行,其中他們必修的一門教法就是修「頗瓦法」(一種意識轉換的修練方法),為死亡做準備。

西藏人用一種健康、慎重的心態來面對死亡

臨死之際還會找來修習高深的老師來幫助自己順利死亡,讓老師引導自己順利往生。

Page 24: 生死學概論

現代善終的具體表現我們的老祖宗曾說過,人有五種福份。《尚書‧洪範篇》指出,這五種福份

是長壽、富有、健康平安、積德做善事和善終。

活得很久,還要富有,生命最後,在子孫的環侍陪伴下,死在自己家中的正廳,就是最有福份、最美好的人生結局。

Page 25: 生死學概論

何謂善終?「善終」其實與個人的自我概念一致關乎個人一生的價值與理想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能持續地發揮和影

響與其是不清不楚、迷糊混亂的突然

「好終」倒不如是清楚明確、堅定信仰、坦然

面對、始終如一的「善終」 。

Page 26: 生死學概論

何謂善終?國外曾有研究調查,發現「善終者」

在臨終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徵是:⑴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⑵願意聆聽痛苦的真相;⑶會進行生命回顧;⑷能保持幽默感;⑸擁有重要他人的陪伴;⑹能用身體表達關愛;⑺談論靈性議題等。

Page 27: 生死學概論

現代善終觀念 1平日應學習建立坦然、正確的生死觀念老年後能學習面對和接受病痛,並擁有高尊嚴、高度自主和生活品質的老年生活

臨終前身體受到最完善、最妥適和有尊嚴的醫療照護。生命不做無意義的延長,臨終過程不要太長

心理上瞭解死亡之過程和將至,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有充分準備,能自主、清楚做的決定,並完成人生回顧,心願已了無牽掛

Page 28: 生死學概論

現代善終觀念 2身後事有清楚和詳細的交代,子孫和重要親

友陪伴在側,能與重要親人做生死溝通和告別,彼此心靈交流,「共生」並「共死」(共同陪伴走完生命最後過程);

人生或臨終前,在心靈上能堅持信仰,全然專注和放下,並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

喪禮後事能預先囑立,家人和子孫能完全尊重,並且以坦然、正向的態度處理並面對死亡這件事。

Page 29: 生死學概論

體悟死亡的活動日本近來風行一種名叫「終活」的死

亡體悟社會運動透過模擬舉行追悼會、親自入棺體驗、

生前預立遺囑等讓民眾真實體悟死亡,並正向思考死

亡的意義。

Page 30: 生死學概論
Page 31: 生死學概論
Page 32: 生死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