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12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chinese-weekly-msia

Post on 25-Mar-2016

23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 乌克兰令奥巴马的“策反”政策失灵 *漫谈新 PERANAKAN(BABA NYONYA) 五百年的沧桑 * 何不邀土著参与华教发展?

TRANSCRIPT

Page 1: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免费

第74期FREE COPY

每逢周六出版

2014年3月29日-2014年4月4日

PP17868/09/2013 (033026)

www.chineseweekly.com.my

大马华人周刊

CHINESE WEEKLY

4C & 4D, Jalan PJS 1/29, Taman Petaling Utama, Jalan Kelang Lama, 4615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Tel 603-77828871 Fax 603-77842871 Printed by Percetakan Advanco Sdn. Bhd. Published by 大马新闻资讯学院 Akademi Kewartawanan & Informasi Taima

4C & 4D, Jalan PJS 1/29, Taman Petaling Utama, Jalan Kelang Lama, 4615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Tel 603-77828871 Fax 603-77842871 Email [email protected] Website www.chineseweekly.com.my

大马新闻资讯学院 Akademi Kewartawanan & Informasi Taima

( 编辑部 ) [email protected]( 发行部 ) [email protected]( 行政部 ) [email protected]

大马华人周刊

CHINESE WEEKLY

精彩内容

奥巴马之所以当上总统的其中

一个要因是其主张要“改变”(change)美国,无 论 内 政 或 外 交 都 得 改变。内政有何改变?是否有作为?这里不谈,要谈的是对外关系的改变。

东马砂沙华小土著学生激增何不邀土著社群参与华教发展?

乌克兰令奥巴马的“策反”政策失灵 漫谈新马土生华裔社群(PERANAKAN)

五百年的沧桑 8-94-5

10-11

理性达政治共识

国家向前走

政党 与 政 党 之 间 竞 争 , 往往 因 为 党 派 立 场 问 题 ,

即使敌对党提出的见解如果落实在政策里,对国家社会都有利,其对手还是会提出各种理由反对。同样的,执政党也可能因为“面子”问题,即使反对党有好的建议,它也不会加以吸纳,转化为其政策的一部分。政党与政党之间,以这种诉诸感性(Passion)的做法长期“玩弄政治”,严重的话会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定。

更多内容见 2-3

Page 2: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2

政党与 政 党 之 间 竞争,往往因为党派立场问题,即使敌对党提出的见解如果落实在政策里,对国家社会都有利,其对手还是会提出各种理由反对。同样的,执政党也可能因为“面子”问题,即使反对党有好的建议,它也不会加以吸纳,转化为其政策的一部分。政党与政党之间,以这种诉诸感性(Passion)的做法长期“玩弄政治”,严重的话会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定。

在我国,有些人只问政党与政党之间,要相互制衡与监督,而不继续追问它们是在什么基础上互相制衡一一监督的。按一般的理解,所谓的制衡就是你提出的任何建议,我都要反对;如果有关建议对国家社会有利无弊的,我也可以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就不谈。因为褒扬执政党,会让反对党觉得“没面子”。对一些批评者而言,这还是一种妥协。

这种把感性(Passion)推到相当高度,人们因此无法理性看待事物。哲学家卡尔波普在他的传世之作《开放社会与其敌人》(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里,针对极权主义里包含的历史决定论(Historicism)的评析,得出结论是,诸如共产主义所包含的历史决定论,把个人的感性推到极限而无法理性看待事物。

波普在他的钜作里,主要批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等人的“历史决定论”,也就是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到了某个时期就会达到某个目标。例如,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统治世界”,资本家剥削劳动阶级的情况就会消失。

波普认为,这种感性预测未来的“先知先觉”是不科学也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对开放社会带来伤害。因此,他建议 以理性来判断开放社会的真伪。这里要指出的,波普提出开放社会,是相对于封闭社会而言的。

无共识社会永远对立他在书中指出,一个开放社会不能单单因其存在着反对党

而 合 乎 开 放的标准,最重

要 的 原 则 在 于 政党之间能否针对对方

的批判作出理性对待,也就是双方能把对方的反对意见

好好加以理性思考,合理的加以吸纳,而不能保持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便

执意到底”或者“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心态,不理敌对政党的批评。即使偶尔出现一些提出合理,但却不符合党派立场的见解的人士,也会接到封口的指示。如此一来,整体社会就无法形成共识(Consensus),导致社会永远意见对立,社会行为支离对抗。

根据波普的看法,如果社会政治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没有民主开放之实。证诸西方开放社会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英美开放社会的成功,与其说是因为它们的民主政党制(两党制),倒不如说是因为它们的政党能够做到理性对待反对党的论争,吸纳对方合理的见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可行的方案。换句话说,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出现政治共识,是因为它们的政党能互相理性对待对方见解的结果。

因为英美国家的民主制度是世界许多国家一些领袖仰慕的对象,抄袭了西方开放社会的政治模式,但都无法成功采用这个政治模式。连形似都说不上,更遑论神似。究其原因,乃政党之间无法互相理性对待,大家为反对而反对,并常常把对方的批评当作是恶意相向,毫无可取之处。其结果是,政党间没办法在处理国家问题上有任何政治共识。

情感与理性要掌握分寸在我国,政党(阵线)之间的对立情况虽然还没导致国家支

离破碎,长期陷入政治不稳定的状况,但是没有人可以担保这永远不会发生。因此,不管是执政党与反对党领袖,在争取人民支持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掌握分寸,不要只是搅动民众的情绪。他们更需要提出有建设的意见与见解,让民众看到人民代议士最终的效忠对象是国家,不是政党,更不是个人的利益,以确保我国能够朝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当然,我们不得不强调的是,某些政治人物诉诸情感的行为

专 题

理性达政治共识 国家向前走

Page 3: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3

专 题

能不能得逞,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人民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也就是理性。这几年来,我们看到不只是政党,某些政党支持者比政党政治人物更加“敌我分明”,因此无法比较理性的看待及接受合理的事物。

事实上,我们看到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政治人物,其实也陷入“为反对而反对”的迷魂阵里。例如,2014年财政预算案有提到政府将在2015年4月1日开始推行消费税,这些政治人物批评政府在还没有提高人民的收入、没有消除贪污以及堵塞政府采购出现的纰漏之前,不应该推出消费税。

这样的说法表面上看来非常有道理,也的确能够说服那些一直认为政府贪污滥用公帑已经是无可救药,让政府扩大税务的范围,只不过是增加贪污滥用公帑的机会,继续剥削穷人。回应这诉诸情感(不断重复使用“人民”这个字眼,就是政治人物搅动情绪的惯用手法)的最基本做法是:如果要等到这些问题“彻底解决”,那消费税就永远不需要推行了。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能够“彻底解决”上述的问题。

如果你是个比较理性的人,讲道理的人,你或者可以问他:你有什么更好的介绍?因为既然你提出了“问题”,就应该提出解决问题或者实行更好措施的具体方法。

华人普遍上认同现代化计划事实上,如果大家要记得的话,应该不会忘记在马哈迪出任

首相的时候,推出了许多计划。反对党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用含有强烈情绪的字眼,例如裙带朋党主义、贪污腐败、浪费公帑、好大喜功、不符合经济效应等来批评马哈迪及其所领导政府。可是,回头看,我们还觉得国会反对党太短视了。他们其实错失了与政府争功劳的机会,因为在过去的纪录,我们看到的反对党对马哈迪的“大型计划”没有一句好话称赞马哈迪,反而使马哈迪因为在推行这些计划的“强硬手法”而惹来骂名。

不要忘记,诸如槟威大桥、南北大道、吉隆坡国际机场、轻快铁、网际网络(资讯高速大道)、国油双子塔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建起来的。还有,现在大专院校林立,也是在马哈迪时代开始的。这些计划不是反对党“骂”出来的,而是马哈迪的“固执”。当时的华裔其实是相当支持政府的,也就是在现代化这方面,华人大致上与国阵政府有个共识。

可是,在这个无处不政治的年代里,某些政治人物所使用的政治宣传方式与几十年的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其分化民

众的破坏力,比20-30年前厉害得多。因此,即使我们可以假设国民接受的教育越高,政治意识越高,但我们不能因此肯定对国家发展,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也就是说,在牵涉到国家发展问题时,他们会不会较理性的思考,合理的事务能够理性的接受,而不是因为党派或者身份认同为反对而反对。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记住,不管是执政党或反对党,在选举中胜出的政治人物,是人民代议士,是人民的“代表”。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只是要他们批评政府,更要他们提出能够协助政府改善国家发展的具体合理的建议。

具体合理的建议需有事实根据

我们知道,具体合理的建议,需要以事实为根据;因党派立场为批评而批评,大可天马行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精神面貌等等。在其他个国家行得通的措施,即使在我国可以用得上,但还需要做出一些调整。政府在制定政策或者反对党提出政策建议,都需要考虑到上面说提到的“在地”因素。

此外,任何政策的提出,都有一个过程。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原因之一是,任何政策都要面对现实的考验,例如民众不统一的意见与利益、公务员执行出现偏差甚至是新技术、新形势的出现等等。其二,人类(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没有预知未来的超能力(甚至也无法完全预测人对新环境新挑战的适应能力),不能够凭空想象或者根据现有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来制定可以用上50年100年但不需要更改的政策。因此,任何政策即使有个大方向,细节上还需要集思广益。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可以知道政策要在“万事俱备”的时候才推出,是非常不实际,也是危险的。

按波普的想法,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需要的是根据科学方法的“碎片”(Piecemeal)方法,而不是空想(Utopian)方法。两者的差别在于,“碎片”用通俗的说法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子过河”,而空想其实就是毛泽东的“大跃进”。前者有科学家的客观严谨,后者则是诗人的主观浪漫;前者诉诸理性,后则诉诸情感。

一般民众无法像科学家一样客观严谨,当然也不会像诗人一样主观豪放浪漫,大家可以尽量做到的是:合情合理。如此一来,民间有如此这般的共识一一对广大华人而言是塑造较合理公平的社会,那政治人物就不得不时时慎言慎行 了。

Page 4: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4

纵目天下

郑赤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大马新闻资讯学院院长、

马来西亚政党研究中心主任

“策反”政策失灵乌克兰令奥巴马的

奥巴马之所以当上总统的其中一个 要 因 是 其 主 张 要 “ 改 变 ”

(change)美国,无论内政或外交都得改变。内政有何改变?是否有作为?这里不谈,要谈的是对外关系的改变。

奥巴马改“征战”为“策反”

对外关系的改变最明显的是奥氏将后冷战的美国战略由“征战”改为“策反”。本来在克林顿上台时,曾一度感到冷战已进入尾声,美国已不再需要打开冷战局面的“围堵”政策,并曾主张结束“北大西洋公约”和结束东亚的军事基地,如驻日韩的军事基地。但因为国内朝野反对声音过大,而举棋不定。由克林顿拖到小布什 , 美 国 一 度 冷 却 下 来的 “ 围 堵 ” 政 策 , 突 然

被“911”的恐怖攻击所引诱,转而展开了被一般称为“霸权”式的军事攻击。小布什的代表作表现于挥军直接攻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与伊拉克的沙达姆政府。接着还扬言要攻占其他两个“ 邪恶轴心国”的伊朗与朝鲜两个政权,但是直到其任满下台,美国捲进去的“征战”却必是越陷越深,连攻佔了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两个战场都迟迟未能预期功成身退,仍得靠几十万美国大兵分别在伊阿两国的主战场和周边的战备来扶持政局。只要美军一撤,由美国扶持起来的政权便会危机四伏。

这“征战”局面,令奥巴马看不下去。奥氏的如意算盘认为“征战”让美军血肉之躯被当成“肉靶”来打,划不来。于是他来一个“釜底抽薪”,以为可以用“策反”去取代“征战”,于是扬言要结束伊阿战事,将美军从两国撤走。若伊阿两国面对反军打回朝,奥巴马的如意算盘是由建立起来的政权展开反击,如此形成两国两派势力对立,即使怕亲美势力有难,但只要美国展开全面空袭,以其绝对的制空威力,奥氏有十足的信心,反美势力无胆也无法能够坐正,只能在暗中打,不能明中抢,如此长期磨损与内耗,也就成不了反美的气候。美国与其自己卷入战祸,不如坐山观虎斗。

用“策反”推翻卡达菲

奥氏想得如此写意,也就一面从伊阿两个战逐步撤军,一面也在中东、欧洲、东亚,以及非洲,全面展开了其“策反”的战略。最明显的“奥氏模式”体现在利比亚与叙利亚两国的战事。利比亚强人卡达菲与叙利亚王朝,便因为美国全力策反运用下,把两国的反政府势力先是用和平示威的方式逼使两个政府放权;和平示威不奏效,便进一步展开暴力攻击,逼使两国政府展开武力镇压。这当兒美国便以“人权与自由”的幌子在联合国发动舆论攻势,一面也不顾联合国有什么意见,以取得联合国同意用兵去镇压与推翻两国政权,便算自己出师有名,联合国不认同,也自恃人权的口实,从外发动军事攻击,为反对派的武装掩护。结果“策反”政策奏效,把卡达菲的政权推翻,把卡氏拔掉,把亲美势力扶上台。叙利亚的“策反”政策本来已告手到拿来,不料这个叙国王朝也不是省油的灯,加上其国内宗教派系被揽乱,双方战意被打悍了,迟迟相持不下。正当奥氏准备加入北约空袭行动时,俄国突然感到这个“策反”战略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代表了后冷战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目的是想将所有不听美国指挥,甚至有反美的政府,便会用扶持敌对势力去消磨其政权,并会伺机将其推翻,让亲已势力上台,如此美国便可用最经济的武力去反制其敌人。

美国总统奥巴马

Page 5: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5

纵目天下

俄罗斯展开抗“策反”对策

有了这个察觉后,俄国便表现了强硬的态度,一面在叙利亚问题上表态支持叙利亚政府,甚至还送出战舰到叙利亚表态不惜作出军事奉陪。一面也在中东所有可能被“策反”的国家做出反制,像伊朗便是一个即时面对到“策反”危险的国家,俄国也介入了外交对策,就是不让美国有机会制造事端从外面高度施压。俄国这么做就是不让美国借压力去声援伊朗的反对势力,只要有内部反伊朗政府的势力展开“反独裁,护人权”的政治运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策反”便会翻版。俄国认识到奥巴马“策反”战略不但对中东,东亚,非洲以及对欧洲,都是如此,对俄国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也都会如此。于是再也不能坐视,开始给予反击。这次的乌克兰议会“策反”,把总统票决推翻,甚至通令追捕,逼亚努科维奇避难俄国,由俄国给予庇护,甚至视亚努科维奇被推翻的事件为反对派不法篡权的违宪行为。这一切事件的发生,正好给普京一个迎战“策反”战略的机会。

普京打“民意派”取得克里米亚

对奥巴马与欧盟来说,乌克兰此番成功推翻亚努科维奇,如果俄国坐视不理的话,是反俄的一大报捷。不想普京却早已定乌克兰为其反制“策反”的战略据点。而普京这个反制战略,既有其参与叙利亚反制的翻版,即作出军事佈署,不惜一战。同时也采用了与“策反”针锋相对,旗鼓相当的战略。在“奥氏策反”模式中,很强调打民意牌,借着民意牌可以有很大的政军发挥空间,正如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两个策反案例中,其民意牌一旦出手便可为军事行动制造条件。

普京此番在乌克兰一役也同样打民意牌,即在克里米亚这个亲俄的乌克兰东区举行公投表决要否脱离乌克兰另行独立或加盟俄国。在施展这个“策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战略之同时,普京还展开了自己的军事优势,在克里米亚这个既是乌克兰的军事要津同时也是俄国的海军基地的重镇,这么一个能够反制乌克兰,不发一弹,便能成功占据的优势,令到美国与北约即时面对到战略“摊牌”的境地。“公投”既已失掉了克里米亚,打国际牌反制吗?这个“公投”明摆着是民意表决。用人权与自由反制吗?又没有名堂,尽管美欧不断强调克里米亚的人口有大量俄人,但这批俄人却明摆着已建立了他们的就地身份,要加以否定,也有难度。民意牌打不响之余,若真要和俄国作战略对决,便只有军事去硬碰。可是这一来却又要让奥氏“策反”模式破局,由“策反”回到“出征”不但在军事上占不了绝对优势,甚至还可能在对自己不利对俄国有利的战地令到北约和自己即刻陷入全面打响欧洲大战的危险。这点既非欧盟的意愿,同时也不是奥氏的意愿。

俄罗斯会在东欧8国反扑

何况在欧盟的打算中,自苏联解体后东欧八个“华沙公约国”已然一一正在被欧盟笼络中,而且也都快要完成加入欧盟的政治过程中,一旦和俄国作战,这八国内部仍未消失的亲俄势力必然也会给普京一个机会反扑。用同样加“民意牌”,用同样的“策反”政策在八国内制造动乱,到时鹿死谁手?乌克兰正好展示了一个示范。尽管反俄势力得逞而取得政权,但八国的亲美政权所谓的民主改革却一一被无能,贪腐,滥权的政府搞到乌烟瘴气,连美国的观察界也看不下去了(请参阅三/四月,2014版的《外交事务》期刊一文《正在失踪的东欧最新成员的民主》,作者为Jan-Werner Muel-ler,该刊为美国最具权威专事分析国际事务的刊物,也为美国华府论述对外政策的主要平台)。如果此时开战,难保普京不会利用这个乱局来伺机反扑。八国的政权在美欧手上,八国的反政府势力怎么会放弃拉俄反扑呢?这个局面先因乌克兰打开,俄国的反制也在这地方给奥氏的“策反”战略一个全面反制的挑战,接着奥巴马不得不顾虑的是也会在中东,东亚,与非洲碰上俄国的全面反制。

美国对中国实行围堵

在所有这些地方的挑战中,东亚的政局一旦惹上俄国的反制后,也会使奥巴马的“策反”战略受到严峻的考验。在奥氏的“策反”模式中,他一面展开强大的军事佈署,针对中国的东面、东南面,与南亚周边进行军事围堵,一面也展开这些地方的“策反”佈署,例如和日本结合组成“东亚安全平台”之余,激化中日紧张对峙,为军事干涉制造反华条件,在东南亚也加紧激化南海主权冲突,用军援去鼓励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对峙,例如菲律宾与越南便已作势不惜以武力去解决南海岛屿纠纷。美国对缅甸也放弃军事制约的战略,和缅甸政府和解,以争取翁山蘇姬的民主运动,对缅甸作两手战略佈署,企图孤立中国。在南亚也如此,加紧和印度结军政之盟。在台湾和香港两地,自奥氏上台后,表面看去好似在此两地有和中国和解之意,但是对于两地的反大陆势力却有逆反中美和解之势而加码作出声援,以民主与人权为名,对两地的群众运动则见猎心喜,扶持与声援有加,这正是标志了奥氏“策反”模式的发挥。

俄罗斯结合中国反制美国

可是,一旦俄国带头反制后,普京肯定会走来东亚结合其可结合的势力,进行反制美国。如果奥巴马仍对中国逼得太紧,有点欺人太甚的话,普京一定会结合中国以求壮大自己的战略,一旦中俄同心协力反制奥氏的“策反”战略的话,对美国很不利,因为美国一旦面对到东西开打两个战场的话,那就难以兼顾,到时要战要和,打到什么程度,可就不由美国独立主裁了!何况美国经济已陷入内耗太大的困境,能否符合太大的战争消耗?是个大疑问。再加上奥氏的任期已近尾声,人去政息,将会对奥氏“策反”战略加上句号,当可预期!克里米亚公投后,当地民众在首都辛菲罗波尔的列宁广场欢庆。

普京已计划在2014年内两次访华。

Page 6: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6

MH370事故峰回路转网络骑劫重启管制考量

关山渡

http://www.chineseweekly.com.my

马航MH370客机失联17天,证实其终点是在偏远的印度洋南部。在26个国家联手搜寻MH370期间,社交网络

平台也上演一场言论骑劫活动,理智讨论和坦诚交流,却受非主流舆论所威胁。关于飞机下落的谣言或传闻,反客为主,影响许多网络使用者,对家属带来二度伤害。这让人们重新考虑,是否有管制网络言论的必要?

MH370事故峰回路转,新证据确认后,搜索范围从南中国海,转移到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域,以及最后印度洋南部。多达26国参与行动,兵分两路南北地毯式搜寻,力求找到客机和揭开谜团。在一切未有收获的情况下,我国各关联单位,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压力,国人也深表关心,忧心仲仲。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此事故提高我国应付航空危机的能力。然而,吸取教训,需要改善的弱点很多,例如扫除空防雷达盲点,杜塞护照检查程序疏漏,改善处理危机心理素质等。大马局势长居久安,从没想过高度组织性的恐怖袭击临近,因此出现沟

通和公关问题。就如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形容,大马政府已经尽责挽救大局,无奈经验和能力不足。

回头看MH370不寻常事故,挟持者手段不像即兴之作,更非以钱财为出发点,动机不明。整个挟持飞机计划,不仅专业且精心策划,蓄意在国界关闭应答系统、急速降低飞行高度、大幅度改变航线,这都需要纯熟飞行驾驶技术才行。

急于知道搜寻结果骑劫网络舆论

为何网络谣言四起呢?失联事故拖延了一段长时间,飞机未找回,人命吉凶未卜。这就如一部连续剧,最后结局成为悬念,而网民急于知道搜寻结果,当传统媒体无从满足他们的需要,便一窝蜂追看网络种种传闻。许多网客,利用这片言论空间,胡乱猜测事情发展,不但危言耸听、制造恐慌,等于是骑劫了网络舆论。

网媒消息如天马行空,难以媲美欧美媒体,后者报道消息,大多掌握可靠的讯息来源,例如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路透电,《华尔街日报》、美国广播公司等,报道的相关新闻都有一定根据。当然,这里面没有神秘性,美国控制尖端和涵盖全球的卫星监视系统,拥有完整的应付恐袭军事战略。比起我国,面对有组织的航空恐怖或犯罪活动,美国更富经验和拥有完善对策。

此外,欧美媒体与波音飞机设计厂商,以及劳斯莱斯引擎制造商,存在密切联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完全符合科学逻辑。根据卫星接收资料,MH370这架波音777-200客机,在失联后,维修诊断系统自动请求连接卫星讯号。因此推算,她之后继续飞行了4-5个小时,推翻了我国搜寻单位的最初判断。

可以说,我国一开始,并没想过MH370事故,存有邪恶目的。专家说,这甚至有可能成世界首遭“电子网络骑劫案件”,即有人骇入机上电子控制设备。一位或多位侵入者,成功制造雷达错觉,蒙骗地面控制中心,以为它真的在南海位置,即马越海域边界出事,迷惑两国的空中预警能力,换取有利时间,展开其他议程。

或是高明欺诈技术的受害者

因为这样,拯救单位受误导而浪费大量资源,于错误的地域搜寻。这样的延误时间,实非我国本意。如果说,这样令我国大出洋相,倒不如说,我国相关机构的空中监视体系,经成为高明欺诈技术的受害者!

至于军方雷达,是否探测到失联客机?这也不难以逻辑推理,据报道,MH370采取“战术躲避动作”,若隐若现低空飞行,以欺骗手段避过雷达侦测。因此,只凭一个清晰光点,复杂的军方雷达或判断它为偏离航道的普通民航机,未能证明有敌意。在这方面,军方没有隐瞒发现,几天内分析资料,得出MH370折返结论,也是无意混淆事实。

2001年的9.11事件,就在大白天时刻,一群丧心狂劫机者用手工刀简易武器,成功控制多座客机驾驶艙。而遍布美国的先进战机或防空导弹,全都拦截未到位。这也清楚说明,策划恐袭者必然考虑所有情况,并且在最有把握的时候出手。这时候若来指责任何一方疏忽,都是讲不过去的,因为从陆地到天上,每个单位都负有集体责任。

我国航空界发生这等事情,史无前例。追究谁误了黄金援救时间责任,到底有何意义?最重要优先搜寻飞机所在,尽力拯救机上人员,才是第一要务。网络舆论集中矛头,指责政府不是,语多不善,有者大事炮轰这是“政治化”课题,显得浪费时间!遗憾的是,国内的许多网民,并不支持客观论点,反而附和国外的激烈言论!

滥用网络平台带来的祸害,引起思考,管制网络言论是否有必要?

网路世界

Page 7: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7

从扩大网络健康舆论主流

如果现在才考虑管制,障碍重重,那么退而求其次,是否可以寻求创造和壮大网络健康舆论主流,以对抗和消灭散播虚假消息,靠恶意批评而冒现的网络旁门左道?值得深思。

MH370事故发生于3月8日,与2008年3.08大选正逢6周年,纯属巧合,并没证据显示,此事故与本地政治气候有直接联系。所以,因为机长扎哈里是民联支持者,就咬定两者有关,这是无稽之谈。民联领袖既然感同身受,就应该随时挺身而出,消除任何与政治扯上关系的诬蔑,最明显的例子,欺世盗名的“一马巫师”课题,就不应该采取双重标准处理方式!

巫师用竹箩当飞机,竹筒当望远镜,捧椰子作状施法,这些全都是迷信行为,并没有官方认可。网络却扭转原意,以为与官方有关,结果短片传遍全球,成为笑柄。我国官方鼓励任何祈福求平安活动,但绝对不是这类极端活动。行动党霹雳州主席倪可敏,转载面书截图,奥巴马总统观看巫师作法,这种做法没有任何积极意识,为何却能够兼容于网络呢?

网络上的是非对错观念,含糊不清!难怪非主流舆论横行霸道。时常投诉身受谣言之害的民联,更应该捍卫正当的网络舆论,远离“乱扯关系”的伪讯息抹黑手段!许多民联立法议员,网络上具有影响力,他们理应呼吁不满现实的网络用户,起码要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利,拒绝将网络换转成政治攻讦平台!

MH370事故教育我们,即使是网络上拙于言辞者,不必无聊到成为传播谣闻的帮凶,大家可发挥守望互助精神。例如一家称为数码全球(DigitalGlobe)的卫星图片公司,公布大批卫星地面影象(占2.4万平方公里),寻求自愿者共同分析,找出MH370蛛丝马迹。虽然,成功几率不高,但集合群体力量,也算凝聚一定希望。

国家有难国民可撇开责任?

全球至少有300万热心人士,响应号召搜寻飞机。但其中,多少是我国国民呢?尤其是那些经常在网络兴风作浪,把大部分时间和精神,加入国际尖酸泼辣批评阵容,痛骂政府制造公信力灾难的,当国家有难时候,身为国民的自己,难道可以撇开责任?

MH370事故牵动全球,网络上应该释放正能量,祈求所有乘客吉人天相,安然度过危机。至于那些心智不成熟,多数属于年轻的网民一代,网络价值观存有缺陷,明知故犯地骑劫网络言论。千万要记得,继续滥用网络,最后很可能带来网络管制,失去言论充分自由的后果,那时莫要后悔莫及了!

网络世界自由无限,但可能因为害群之马,导致政府不得不收紧自由准绳。或者说,民众会认同政府应该管制网络,以防止造谣情况更严重吗?问题来了,如何通过法律管制虚拟网络?个中存在无比困难,因为匿名制难以追踪最初发言者。也因为虚拟讯息过于庞大,除非有人举报,根本无从一一审查。

基本上,网络言论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理智,兼顾道德原则,明白受困乘客家属期许,一心寄望MH370安全归来。本着这种正确心态,一些人也提出评论,出发点都是希望免酿悲剧,或是不会历史重演。而至于另外一派,“主观臆测、麻木不仁、隨意攻击”,只管幸灾乐祸,参与谩骂或散播侵略、诽谤性的资讯,只求发泄情绪, 哗众取宠地提高网络知名度。

网络正义声音力量微弱

尽管有些觉醒网民,眼看情况不像话,自发地纠正或阻遏谣言蔓延。MH370风波爆发,面子书上的激烈言论行列,不断地出现许多网民,自愿当正当言论守护者。一旦发现有人发放错误讯息,就当场澄清真相,并建议面书用户撤下不当资料。无论如何,这些呼吁负责任的网络正义声音,力量微弱,毕竟难成为网络舆论主流。

某些网民,滥用网络当作任意涂鸦,以及谣言制造或广播流传的平台,证明为虚假捏造后,却又不撤回或道歉。当然,我们并不拒绝建设性批评课题。如果不是对课题有研究,就得多阅读各方面的评论,先参考有公信度的传统媒体报道,收集可靠的数据或证据,看社会有影响力者例如行业专家怎么说,再来表达个人看法也不迟。

网络发言,最大的挑战就是盲目无主见,只懂抨击或揣测,一味跟风他人言论,没有主动思考是非真伪观念,等于是成为“网络暴民”一分子。网络发言,若是牵涉人身攻击、粗言俗语招呼、抹黑人格、歪曲事实、羞辱诬蔑他人,或是炒作种族、宗教及政治意识分歧,显然是一种网络犯罪行为。虽然认真来说,要治罪并不容易。

我们看,拥有多达12亿个微博用户账号的中国,如何让网络舆论免于失控?2013年年杪,中国社科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点明全中国有约300名“意见领袖”。他们的任务,主导中国互联网的议程设置。换句话说,这些人建立起一个主轴,避免让任何争议性课题,大规模地失控或恶化成社会动乱。

这个道理容易明白,舆论就像流水一样,导向一定流处,必然可避免泛滥成灾。MH370事故,就是缺少这类的舆论导向,让流言蜚语充斥网络。网络谣传的最初源头,有些是匿名个人,有些是不知谁为幕后人的粉丝专页。网客若非具有独立逻辑思考能力,很容易被煽动情绪,莫名其妙地按了“赞”,结果非主流的舆论实力迅速膨胀。

网路世界

Page 8: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8

学者论述

漫谈新马土生华裔社群

五百年的沧桑*PERANAKAN

中国与南洋各地交往源远流长。十五世纪期间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更是一件中国与南洋交往史的盛事。往后中国人到南洋移民陆续增加,前后五百年有余。一部份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包括砂拉越与沙巴)的中国移民决定落地生根,华人男性移民娶当地女性为妻,入乡随俗,形成了一个土生土长的特殊华裔社会群体,被本地人称为Per-

anakan(1)。男性被称为峇峇(Baba),女性为娘惹(Nyonya)。这也是被荷兰与英国人在法律上承认的第一个华人族群(2)。为行文方便,我们把Peranakan称为峇峇社群,把其文化称为峇峇文化。

峇峇社群的产生,演变与影响是新马历史文化学者多年研讨的课题(3)。本文旨在说明峇峇社群在新马历史进程中产

生的必然性。由于新马历史与当年社会现状,峇峇社群应运而生,应运而变,甚至生存迄今。我们也认为峇峇社群在相当困难的环境下,仍然保留一部份中国传统文化,难能可贵。这个社群也在新马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方面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珍惜这段历史文化,并且以史为鉴,解读建设一个多元文化和一个和谐社会的意义。

前言

其实在西方殖民国家尚未到东南亚之前,中国华人移民已经到了这个区域。然而早期移民人数不多,主要从事贸易与农业生产。其后,殖民国家在新马角逐地盘与中国政治变动不断地影响到海外移民的布局与生活。在早期新马社会环境中的少数华人移民也成为廖建裕教授所说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华裔群体”(4)。

表一列出十五到二十世纪期间新马有关华人移民的事件来说明峇峇社群的诞生和演变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基础。首先,就华人移民而言,郑和下西洋打通了海道,促进当时人与物的交流。明朝灭亡后的一批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迁居东南亚,大致上反映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满人统治因而也不会在满清统治期间回去中国的决心。清朝雍正皇帝对海外移民的政策也不利于中国移民回国。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影响更大。战争赔款导致农民生活更加艰难,移民成为唯一的求生之路。解除海禁后使到移民能够大量到海外求生,从而产生后期诱拐“猪仔”事件,给殖民地创造了大量财富(5)。在清末期间的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都影响到新马华人社会。19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吸引人才与招聘劳工的主要来源国之一,移民性质已发了根本的变化。

从1511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开始,到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为止,葡萄牙、荷兰与英国一共统治新马约四百五十年。在军事占有后,殖民地政府都需要首先考虑如何为宗主国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开发土地资源在地多人少的马来亚联合邦则需要大量劳工。华人移民也随着统治者

的改变而流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尼华人移民到荷兰新占有的马六甲。在新马引进大量的“猪仔”反映了殖民政府剥削劳工与掠夺资源的恶劣行为。

新马早期民族主义意识不强,本土人不但要面对外来侵袭,也在本土内争夺土地(6)。社会组织松散而宗教条规相当宽容。虽然有些华人移民与本土人冲突的事件,在殖民政府主导下华人移民不断增长,而且因为华人移民主要从事锡矿开采与经济作物生产,与本土人的传统经济活动没有竞争性的矛盾。多元族群从而能够共存了几个世纪。

然而以上的移民环境只是峇峇社群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产生峇峇社群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他们是绝对的少数,而为了生存的唯一选择是入乡随俗,接受土化。这是一段艰辛的过程,考验了华人移民的韧性与适应能力。另外,峇峇社群也因为当时华人移民社会男女分配比例严重失调而生。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期,大部份华人移民的传宗接代只能依靠与其他族群妇女通婚。早期中国移民以男性为主(也包括一些在国内已婚的),而清朝政府更以伦理为由不允许妇女移

民。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特别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妇女移民后,妇女移民人数才逐渐增加。据统计,1823年新马华社男女的比例是8:1。在1837年,每条移民船人数大约在五千至八千之间,其中女性只有40-50人(7)。在槟城,1851相同比例为4:1,这种现象到二十世纪初期仍旧存在。在马来亚,1901年华人男女比例为1000:100,1921年升至1000:384.1。到1931年这个比例已改善到1000:512.6(8)。华人移民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是华人与本土人通婚与峇峇社群能够产生并继续存在的社会基础(9)。

表(一)的历史回顾所列出影响峇峇社群的内外因素一直影响这个族群及其文化的演变,甚至到新马独立之后也是如此。此外,西方宗教的普及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包括本土教育源流的发展)都继续冲击新马华人文化的发展。宗教信仰使峇峇在文化上与殖民地官员与商人更加接近。再加上英语教育,峇峇精英也与当时的英国人产生文化上的认同和政治身份的改变。然而所有这些并不能扭转峇峇社群人数逐渐减少与被边缘化的趋势。全球化与科技的快速进展已经是二十世纪后期的大潮流,它冲击的不只是峇峇族群与本土文化,许多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因此而必须应变求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开放也自然会影响到新马的华人社会。我们当然不能把20世纪后期与21世纪初期的峇峇后代和他们的祖先相比。然而新马华人社会仍旧保留峇峇社群的某些文化特征。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社群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的应变能力(10)。由此引伸,峇峇社群的“归根,生根,失根与无根”的过程也正是历史的必然(11)。

(一)新马峇峇社群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集)

黄玉武

作者简介

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系毕业、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雪菲尔大学深造,获硕士与博士学位。长期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服务,现已退休。

Page 9: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9

学者论述

年份 事件 备注

十五世纪

1403 马六甲王国成立马六甲已经是一个繁忙的港口

1405-143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

意义深远,开辟了海道,促进贸易与人文交流

1433年明朝禁止人民出海与贸易

1433年海禁后移民人数开始减少

十六世纪 1511 葡萄牙占领马六甲 马六甲王国灭亡

十七世纪

1602 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椰加达

1641 荷兰占领马六甲椰加达一部分华人移民马六甲

1644 明朝灭亡中国人包括洪门天地会会员与不接受满人统治的汉人 移民东南亚

十八世纪1727 雍正皇帝制定移民南洋规则

雍正皇帝把海外移民称为“天朝弃民”,持负面态度

1786 槟城成为英国属地替代印尼亚齐成为英国 海军补给站

十九世纪

1819 莱佛士开埠新加坡

1820 开始引进中印劳工苦力为发展农业经济作物与开发锡矿工作

1824 英国接管马六甲英国东印度公司强迫天猛公放弃统治权

1826三州府成立,成为印度管制的第四省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解除海禁后移民大增,被称“新客”1850-1862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867三州府成为伦敦直辖海外殖民地

1869 苏彝士运河通航 新马贸易港更趋重要

1876殖民政府诱骗“猪仔”到新加坡与槟城

70%汕头“猪仔”在新加坡上岸,贩卖猪仔一直延续到1898年

1877清朝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后来成为包括新加坡,马六甲与槟城的总领事馆

清政府担心华人移民土化,洋化与从事反清活动

二十世纪

1911 中华民国成立 新马华社包括一些峇峇都有支持辛亥革命运动,对华社的信仰与社会角色影响深远

1920西方宗教在新马的活动开始普及

1920 正式废除契约劳工 劳工可自由选择职业

1930华社精英参政与参与公共服务

政治身份认同

1941-1945 日本占领新马 日本人唆使本土人排华

1946殖民地政府筹建马来亚联合邦

受到华人与印度人反对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人移民不能再返回中国,移民受到限制

1957 马来亚联合邦独立世界反殖民地运动冲击英国的统治基础

1959 新加坡自治

1963 马来西亚成立1965年新加坡退出,成为独立国家

1990新加坡开始吸收中国人才,成为新移民

在新加坡工作与生活的华人也来自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区,不过来新加坡工作的华籍劳工不是移民

表(一)影响新马土生华裔社群的主要历史事件(十五到二十世纪)

(待续)

(1) 马来语“Peranakan”指那些不同种族通婚后的土生后裔,也包括阿拉伯人,印度人,欧

洲人与本地人通婚的后裔。在新马Peranakan是土生华裔的统称,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在东南亚国家,越南把土生华裔称Minh Huong,泰国是Lukchin,而菲律宾则是Mes-tizo。然而,新马华社对Peranakan一词的定义是有争议的。争论的原因之一是这个本土社群本身的文化也随时间、地方与政策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峇峇本身也会随着教育与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林文庆本来是一个典型的峇峇,但后来转变成华社领袖,且担任厦门大学校长。

(2) 王赓武,“The Peranakan Phenomenon: Pre-natural, Mar-riage and Transnational ”in Suryadinata Leo(ed), Peranakan Chinese in a Globalizing South East Asia (2010), Chinese Heritage Centre (CHC), Singapore。

(3) 如Suryadinata(ed)(2010),Southeast Asia Personalities of Chi-nese Descent: A Biographic Dictionary(2012), CHC, Singapore.即将出版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Peranakan Communities in the Era of Decolonization and Globalisation, Chinese Heritage Centre and Baba House 2014 ”Singapore; 颜清湟(2010)《海外华人的传统与现代化》,南洋华人丛书,新加坡。

(4) 见廖建裕Suryadinata (2010), Suryadinata “Peranakan Chi-nese in Indonesia,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e Sociol-Political Dimension”。

(5)有关契约劳工与苦力的背景与经历的苦难,可参考颜清湟(2010)PP.23-30。当时英国代理公司在汕头从事“招募”和运送契约劳工的包括Bradley & Co., Direks and Kruges, P.88。

(6)从十五世纪开始,马来亚多个不同州属都面对内部战争与外部侵略。早在十四世纪末,暹罗势力已伸入马来半岛与新加坡,马六甲建国期间(1401-1511)也不断与暹罗发生冲突,到全盛时期征服彭亨(1459年)以及柔佛,丁加奴,吉打等地。葡萄牙统治马六甲期间,与柔佛,亚齐发生了三角战争。往后柔佛在荷兰人协助下在1606年进攻马六甲。三角战争后多个州争夺不止,也给当时两个殖民统治者——荷兰与英国有机会去逐步殖民化马来半岛,见罗亭编《新马史》,新加坡世界书局出版。

(7) 参见Earl, George Windson (1837), The Eastern Seas on Voy-ages and Adventures in the Indian Archipelago in 1832-33-34, Lon-don. Quoted from Tan Chee Beng “Intermarriage and the Chinese Peranakan in Southeast Asia" See Suryadinata (2010), P.28”。

(8) 参见Appendix IV and PP. 85-87, Purcell V (1967) “The Chi-nese in Malay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ala Lumpur。

(9)问题比这里所说的更复杂一些。男女比例失调在马来联邦的其他较不发达的州属会更严重。另外,许多华人移民(包括新客与“猪仔”在内)清贫如洗,更不能支持建立一个家庭,结果也产生了拐卖妇女,建立妓院等社会问题。

(10) 王赓武,见注②。

(11)梁秉赋《寻根,生根,失根与无根,廖建裕教授谈“现、当代的中华移民及其后裔。”》《怡和世纪》,二月-五月2014,PP. 22-29。

*这篇文章只谈到Peranakan这个特殊土生华裔社群,而没有涉及华人移民群体和华裔社群对新马的华人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做的贡献。

注释:

Page 10: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10

各族孩子互相交融学习

华小欢迎任何学子入读是可喜可贺的,而拥有土著学子就读的华小,其校园环境也呈现出多元种族色彩,各族孩子有机会互相交融和学习,这对培养孩子学习包容、理解、接纳他人是好事一樁,而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这对促进多种族国民走向融合,接受彼此为兄弟姐妹是很有利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有愈来愈多土著父母,不辞劳苦地要把孩子送入华小接受教育,即使土著社区里有近在咫尺的国民小学(即国小,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也要风雨不改地载送孩子到距离相对较远的华小去接受6年中文教育熏陶。

首相公子季平精通华文

讲到这里,就应该提一提一个激励人心的范例。包括广大土著家长在内,很多人都晓得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的公子季平(原名为诺阿斯曼纳吉),是一个通晓中文的马来青年。

在中国研习中文的季平,不仅在语言上通晓中文,也学习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他成为一个懂得国文、英文、中文的世界人,他的这个世界人特质,可谓在东西方世界通行无阻,也成为具有优势的环球人。

虽然说季平因父亲是马来西亚首相纳吉的关系而显得与众不同,受人瞩目,不过,他的确是一个具备宏观思维特质的上进青年,足以成为所有马来西亚人的学习楷模,这对某些纯种族主义者是一局当头棒喝。

季平身为土著裔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孩子能通晓中文,而且有能力在电台上以流利中文发言,这的确会对马来西亚土著国民,无论是居住在西马半岛,抑或居住于东马的沙巴州和砂拉越州的土著家长,产生鼓励和激励作用,尤其是激发学习中文的热情和动力。

季平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透露,其父母亲(首相纳吉夫妇)很鼓励他学习中文,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学习,不要把学到的中文忘记。

当时,季平也说他想在中国那里觅职,先在中国生活一阵子,而他也已向父母表达了其想法,而其父母已经点头允许。他也希望今后在金融领域就业,趁着在中国生活期间,把中文学得更好。

懂得中文就业占优势

季平指中文是实用语文,并鼓励大家学习中文,何况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大。他说,尤其是在就业时,懂得中文者将占优势,因此,有志者应多学一种语文,不仅要学习英文或国文,而懂得多种语文对本身肯定是有利的。

因此,相信季平对掌握中文的杰出表现,以及其所发表的鼓励话语,对激励马来西亚土著社群学习中文,为将来融入更大的世界舞台预先做好准备,具有刺激作用。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3月13日举行的中国第12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总理新闻发布会上,就两度称赞以中文发问的两位外国记者中文很流利,让人印象深刻。

全球4千万人学华文

这两位外国记者是来自英语系国家,不过,他们的中文不仅讲得流利,而且也很标准,这意味着中文已经走向世界,使用中文者不限于华人,也扩大到其它民族,中文有望成为非人圈子的普及化语言,只要中国的发展势头继续上升,就会持续带动中文的价值。根据新华社的数据,全球学习中文的人口高达4000万人。

纵观更早期的日本崛起成为经济强国,激起“哈日风”,以及近年来的韩国随着综合国力也提升,经济影响力日强,国际形象日益鲜明,也带动起“韩流风”,显示出一国语言是否能普及于世界,甚至于升级成为世界语言,与英语、法语等强势语言并驾齐驱,取决于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国防力量的软硬实力。

东马视野

东马砂沙华小

何不邀土著社群参与华教发展?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令人注目的经济社会等发展,最近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强势发展,也连带提升了中文的价值,世界上有更多人学习中文。

在马来西亚,更多非华人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入华文小学求学,原因之一是期望孩子掌握多一种语文,对将来的出路将会更加美好。

为孩子报读华小,不仅是许许多多华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心愿,如今,随着有越来越多土著家长对华小特质的理解,认同华小的办学理念,因此,愈来愈多土著家长把孩子送往华小就学。土著学生,尤其在东马的沙巴州和砂拉越州某些市郊区的土著学生,在华小就读的现象是相当明显的。 马 顺

土著学生激增

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的公子季平(原名为诺阿斯曼纳吉)

Page 11: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11

东马视野

中文在马来西亚获得重视明显得益于中国和平崛起,让世界、亚洲、马来西亚所有人看到,和平崛起的中国对维系全球平稳发展更为有利,这在让大家在感到信服的同时,也就会让大家直接看到中文的全球价值,激励更多人去学习中文了,也让马来西亚的华小成为广受各族人民认同和接受的国家教育资产,为国家培养更多各族人才。

沙巴州旅游、文化及环境部部长马希迪于2014年1月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崛起的中国的一举一动已对世界带来重大影响,这包括带动中文在全球的地位提升。

马希迪对于沙巴州的华小土著学生占40%强不感惊讶,而这在其家乡兰瑙,以杜顺族为主的土著学生人数,就占有当地华小学生过半数,高达60%强。

土著学生读华小值得鼓励

他认为土著学生踊跃就读华小是令人鼓舞的可喜情况,这有利于促进种族和谐,达致交融,因此,土著学生报读华小应获得鼓励。

土著学生人数超过华小总学生人数一半,出现土著生与华裔生比例失衡的差距情形,也同样出现在砂拉越的某些华小,尤其是郊区学生人数少的所谓微型华小。

偏远华小招收不到华裔学生

据知,一些位于砂拉越偏远郊区的乡村华小,由于新学年开学时招收不到华裔学生,为了避免无学生开不成班,也为了避免学校无学生而被迫关闭,当地华小校董会/管理单位不得不到附近的国小“借”土著学生,坚持守护华小一所不能少,可谓用心良苦。

由于华人人口大量从郊区迁移到城市,以至于郊区华小还面对缺乏华裔新学生来源之常见问题,有些华小甚至于因招收不到华裔学生而面临关闭危机,而必须依赖招收土著学生来继续开办学校。

这些华裔学生人数非常少,以土著学生为主的微型华小,虽然想搬迁他处却一直面对经费不足难题,因此,迁校计划也就一直无法成行。

另一方面,位于城市区或市郊区那些华人人口高度集中的社区,却缺乏以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文小学,学生爆满,学额不足,一些华人家长即使提早为孩子报名邻近华小,也无法如愿以偿,必须另寻其它偏远华小,少部分华人家长也干脆让孩子就读邻近住家,以国语(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没有华文科目的国民小学(国小)。

因此,当有土著学生欲入读有关华小时,华小自是无任欢迎。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华小在招收新学生方面,也就出现华裔新生和土著新生互相竞争学额的情况,而也在如此情形之下,也断不可能连一个土著学生都进不到有关华小就学。

而或许以一种不成文的种族比例做法来招收土著学生的情况安排是可能的,毕竟,华小的办学初衷是为广大华裔学子提供6年基础教育机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兴学办校应思考的重要议题

讲到这里,华社应该谨慎思考以下关于兴学办校的重要议题:

(一)清一色为华人的华小校董会,是否应吸纳土著家长成为校董会理事或会员,尤其是那些土著学生人数已经达到30%或50%的华小?

我们经常听闻华社或校董会成员申诉兴学办校的沉重开支负担,甚至于这已成为华人社会第二笔赋税,让华社感到独力难支,气喘如牛。

因此,凡是有孩子在华小就读的土著家长,是否也应该与华裔家长一样,分担一些兴学办校的开销责任或义务?这包括协助为学校筹款等。

(二)委任土著家长(非家长也可以)成为校董会理事或会员,可让土著社会更加理解华社坚持兴学办校的苦心孤诣,在土著社会推广华文教育理念的认同感,通过土著和华人社会的互相信赖和彼此支持,来设法去除不符合教育理念的所谓“政治议程”,让教育回归教育专业根本。

(三)委任认同华教办学理念的土著企业家或其他族裔企业家,成为华小/华校赞助人,与华裔企业家携手合作,让华小/华校的办学经济来源更加充裕,以期克服钱不够用的恼人问题。

(四)想方设法加强与土著社会/土著领袖合作,去向政府当局(无论是联邦政府或州政府)争取更多拨款给华小/华校。

(五)探讨为何只有少部分华小毕业生入读华文独立中学(独中),尤其是就读独中的土著华小毕业生少之又少。

(六)通过增加土著社会在华校(华小/独中)的代表性,让更多认同华教的土著社群进入华校董事会,或成为学校赞助人,鼓励更多土著学生入读华校,让土著社会更广泛支持华校的发展,是否对未来的华校发展前景更为有利呢?

这包括是否可借助土著社群的力量来实际影响政府当局调整对华校不利的政策呢?

(七)华社/华校领导人是否以从积极角度来看待华校在土著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呢?这包括推广中华文化不限于华社义务,也是土著社会的任务,因为,发扬任何文化并非以种族为背景,而是把良好的文化传承视为珍贵的世界资产/遗产,包括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华社/华校领导人是否已经拟定了一套思维/策略,以因应将来有更多土著学生入读华小/华校?

以“四新”发扬光大华小

华小/华小的发展前途,攸关全体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优良传统中文化是否能继续发扬光大的未来前途,彼此之间息息相关。

对此,西马半岛的华社,以及东马的沙巴州、砂拉越州两岸三地华社,或说两岸三地之间的华基政党、华人社团以及各个华社组织,目前是时候以新时代、新机遇、新展望、新挑战的“四新”全方位角度,来认真探讨未来的合作方向,并找出克服难题/困境的解决方案和大智慧。

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包括教育文化,未来如何与本国的其他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促进种族之间的理解,加强种族之间的信任感,发扬同舟共济的团结互助精神,是全体马来西亚人民的重任和义务,值得大家去好好思考。

Page 12: 第74期  国家向前走  理性达政治共识

Chinese Weekly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大马华人周刊

12

他山之石

IDEATION搜查英、美字典,Ideation的定义是”创意

或概念的形成”,另外一个意涵没有出现在字典的是 Idea Education 两个字的缩写。目前在教育理论方面,应用Ideation这字眼日益热络。不久,Ideation的概念将在教育界引发巨大的影响。

Ideation的中译应该是“创意教育”或“概念

教育”,确切的说是“因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教育方式。”

Ideation的教育概念初始于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教授 B Erik Brynjolfsson 及 Andrew McAfee 合著的一本书 《 The Second Machine Age 》(《第二个机器时代 》)。

山 客

——新时代的教育方向

“第二机器时代”降临

在书中,两位时代前沿的思想家提到人类正处于另一波伟大产业革命时代。第一波的产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而引发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带领了人类从靠手工、牲畜劳作进入由机器操作的时代,接着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的发明,让人类能飞天下海,随心所欲,翱翔在无垠的空间。如有必要,也能把中国的万里长城或埃及金字塔从地球的一端运到另一端。人类先天的物种能力的局限,如跑不远,跳不高,举不了重物等,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此解放了. 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千倍,万倍的提升。

如今,随着电脑、资讯产业爆炸性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先后进入数码化系统管理,促使人类的科技创新情况进入了急遽的改变。人类的科研活动,创新产业等都因电脑,数码化的急速发展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技术渐进发展模式,将逐渐被新时代,所谓的第二机器时代所淘汰。因应第二机器时代的来临,教育也面临了必须与时并进的改革。那一个国家的教育能领先改革,能教育出比其他国家更能跟上第二机器时代的大批人才的国家,必然就会在科技上、经济上、文化上领先其他国家。因此,乃有了Ideation的概念产生。

Ideation人才的素质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教育界理念是否有觉察到未来科技,未来人类发展的大趋势而作出有前瞻性的教育改革呢?答案是没有。美国学术界也还只开始意识到这个大趋势而在做脑力大震荡的研究探讨 (BRAIN STORMING),但已在起跑线上赢了其他国家几个马鼻。

Ideation教育出来的人才应是什么样的,基本理论如下:

1 。 他 必 须 跟 得 上 第 二 机 器 时 代 的 发展,时代发展得多快,他至少要跟得上多快。

2。他必须知识面广,并善于应用现有知识,结合多方面知识,有能力创造新的东西。

3。教学方面,以传授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及创意为主。考试以评估学生的逻辑思维,探讨 事物,寻求真理的方法和手段为评分标准。

4。在价值观方面,他是富有使命感,有强烈自我提升意识,富有冒险精神,埋头搞创新时,以兴趣、自我、使命为前题,不以金钱回报作为第一考量。

5. IDEATION 需从婴孩就进行。婴孩一睁开眼睛就对世界充满好奇。乃人类天性。如何引导这好奇心走向创意是最重要的步骤。

而社会的Ideation应该是大家认同创意,欣赏成功者也同时接受并鼓励失败者,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时也有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及金融体系。需知,没有众多的失败者,就不会有少数的成功者,这是恒定律。目前美国是最具备这些条件的国家。因而,它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而我国教育部及教育界,在争执着语文课应该一个星期上多少小时的当儿,是否也应该把部分资源、精力投注到Ideation这个课题上?

第二机器时代的以下几个特征:

1 随着机器的智能越来越高,电脑数学的演算能力已远远超过人类,如今电脑下棋的智能已胜过棋王。在不久的将来,全电脑控制的汽车将会出现,高速的运算能力配上各种各样的感应器,将来的汽车不只不再需要用人手驾,而且交通意外的发生率会远远低于用人手驾驶的汽车。汽车既将全面智能化成为智能车I CAR。

2 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回家进门,厨房会自动把饭菜煮好,浴室里,冷热水任你喜好而自动准备好,等等。所谓的智能屋,I HOUSE也将面世。

两年前IBM战胜两位玩Jeopardy常识游戏的世界冠军超级电脑Watson现在美国德萨斯州的奥斯丁城的影视中心设立的一个餐车,搜集来来往往人定的餐饮要求。从数据中,可以准备出适合各种口味的餐饮。也创造出多种新口味的餐饮。Watson的能量能把全世界数十万种饮食加上创新的储存,Watson 是I kitchen 先驱。

3 美 国 最 近 宣 布 , 明 年 全 球 将 网 络化。上互联网不再需要有网线,解码器,路由器等设备。将来上网就会好像我们现在用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那么方便。而且将是免费的。随着云端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发展,以后只要有智能手机或智能笔就能随时随地上网,从云端储存库取得所需资料然后投射到桌面上或墙壁上就可进行演示。不

必再带厚厚的纸张文件或电脑办工。

4 电 脑 将 和 人 类 有 机 的 结 合 。 目 前在医疗脑神经的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ace Device 简称SQID)。SQID 和脑神经的互动发展。 SQID 能把讯息输进脑神经元并起作用。预计4,50年后,SQID的功能将强大到能把某种学问或技能灌输到人脑从而使这人快速掌握一门学问或技能。比如说,我要做一位理发师,就把一片载有一切有关理发的讯息SQID晶片植入脑中,透过脑袋神经元指示肢体,我就能很快成为一个熟练的理发师。不用再像现在,必须按步就班,一招,一招的学本领。到了那个时候,学习将是另外一个天地。现在需要数年学的东西,将来可能一,两天就行了。

5 随着大数据越来越容易搜集积累,科研成果的产生时间将会缩短,而且新的概念在现成的成果基础上形成,时间也会更短。一项技术,结合另一项技术的速度会更快。新时代的人才必须知识和技术广阔、精深、善于利用所知成果,综合,结合并发展出一套自己研发的科技。创意将是创意加上创意,创意乘上创意的创意。

6 就业方面,大批现有工作将大大减少或消失。如工厂工人,技工,餐馆员工,等等。而随着新型科技发展,将会产生新型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