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 编辑:时力强版面:郭静校对:王秀利...

1
A3 2017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四 编辑:时力强版面:郭静校对:王秀利 昨天,省级晚报都市报的新老朋友们相 继来到南京,扬子晚报记者也在第一时间与 这些报业大咖们来了个现场对话,听听他们 谈与江苏之缘。 报业大咖今共话 创无限·融精彩第 22 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今日在宁召开,扫码可观看年会直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昨天,来自全国24家省 级晚报(都市报)的社长、总编 辑、资深媒体人如约抵达南 京,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 参加今天由扬子晚报承办的 第 22 届 全 国 省 级 晚 报(都 市 报)总编辑年会。 作为年会中的重要内容 之一,今天上午九点,参会的 总编辑们将会围绕“创无限· 融精彩”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分享各自在报媒创新与深度 融合的发展之策。届时,扬子 晚报网、扬眼APP都将会通过 网络实时直播会议盛况。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 薛玲 陈郁/文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晓林/摄 全国省级晚报(都 市 报)总 编辑年会是中国报媒一年一度 的盛会,每年由一家报社承办, 目前已举办二十一届。昨天, 参加年会的省级晚报(都市报) 的“掌门人”们,从全国各地抵 达南京。 除了主题论坛讨论以外,在 年会期间,来自全国各省级晚报 (都市报)的老总们还将参加“两 聚一高看江苏·江南水乡画中 行”的活动,通过在南京牛首山 文化旅游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 公园以及苏州相城区等地的实 地采访,亲身感受江苏在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发展实践和成就。 同时,2016 年度全国省级晚报 (都市报)优秀新闻作品也将在 年会中评选出炉。 今天上午 9 点,第 22 届全 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 年会开幕,会上多家省级晚 报、都市报总编辑将分享自己 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做法与 经验。扬子晚报将通过扬子 晚报网和扬眼APP,对会议情 况进行图文直播,观看直播可 扫描二维码。 “传统媒体的融合创新我们提出 了一个口号,从‘一纸风行’转变为‘一 指风行’。”三湘都市报总编辑张茧刚 到驻地就向扬子晚报记者分享了自己 的转型经验:从 2009 年开始,三湘都市 报就提出了“全媒体”概念。2015 年,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以三湘都市报新媒 体中心的团队为基础,打造了“新湖南” 客户端,目前下载量达1700万。2015 年,三湘都市报又陆续推出了微信公众 号、E报、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产品矩 阵。 “特别是E报,是一份除主报之外的 全新电子报,内容做成报纸版面的形 式,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 “作为湖南人,我对江苏、特别是 这5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可以说是很 羡慕,这几天要多看多听,多 带点经验回去。”张茧说。 “报道方式的创新、各种媒介平台 的融合,是目前全国晚报、都市报的发 力之处。”来自河南的《大河报》社长王 自合认为,今年年会的主题“创无限· 融精彩”准确地切合了当下晚报、都市 报发展的脉搏。 王自合介绍,在《大河报》,习惯了 一支笔、一部相机走南闯北的编辑记 者们,纷纷拿起了手机直播,从今年开 始报社在“一直播”平台上开通了直播 账号,但凡采访省里的大型活动,都要 有记者现场直播。 在王自合看来,传统媒体的转型期 大约需要一年多时间, “我比较乐观、比 较有信心,因为晚报、都市报都经历过 市场竞争的风吹雨打,是拼搏出来的, 这种晚报人身上具有的拼搏精神,是顺 利经过转型考验期的巨大优势。” 夜色降临,扬子晚报记者碰到了 风尘仆仆赶到驻地的燕赵都市报副总 编辑芦海英,这位刚下夜班便赶来赴 会的“老报人”虽然难掩疲倦,但言语 之间却对这一次的年会充满期待。 在芦海英看来,现今的传统媒体 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年会上的相 聚不仅令人感到温暖,更是一次难得 的“头脑风暴”。 芦海英介绍说,燕赵都市报和其 他的传统媒体一样,正在寻找“突围” 之路,比如打造新媒体平台,以期达到 阅读人群的有效转移;通过多种经营 拓宽报纸的生存之道。 老总们放下行李,遇到采访的记 者,除了谈与江苏的缘分和印象之外, 都会将话题不由自主地转入各自对报 业未来发展的讨论上来。 春城晚报总编辑邓申吉是昨天下 午抵达南京的,而遇到邓总的时候,他 笑着说,自己已经去了一趟中山陵。 “中山先生曾经说过‘革命尚未成 功,同志仍需努力’,而对于晚报、都市 报来说,可以说是‘转型尚未成功,报 人仍需努力’!”邓申吉告诉扬子晚报 记者,此次参加年会,也是他第一次来 南京,怀着多年对中山先生的敬仰,所 以一下飞机就先去中山陵,希望在中 山先生的名言中寻找砥砺前行、融合 转型的动力。 钱江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晔中午 抵达南京后,也被盛名远扬的南京博 物院所吸引。这座位列全国三大博物 馆之一的江苏省级博物馆,给他留下了 震撼印象。 “十多年前曾经来过一次,而 现在展示文物数量、等级以及展陈方式 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让人感受到江苏丰 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冯晔说。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江苏了。”西 藏商报总编辑杨军录是昨天较早来到 报到现场的,谈及与江苏的缘分,他一 下子将话题拉回了 17 年前。 杨总说,那是 2000 年 9 月他以记 者的身份来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 节,扬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都留下 了他采访的声音。他说,不论是“二十 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 州,还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到客船”的苏州,抑或“无情最是台城 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南京,都给自 己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 对于17年后再次来到江苏,杨军 录直言:“曾经的熟悉之地虽然已经有 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那份美好印象 却从未改变。”更令杨军录感慨的是江 苏、西藏之间的情谊。从1994年中央 确定江苏省对口支援拉萨市以来,江 苏与西藏便心手相牵,江苏的援藏干 部不仅为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做出了 突出贡献,更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扫二维码 观看老总 寄语短片 17年后,烟雨之中再下江南 扬子晚报邀 老总们看江苏 直播预告 年会论坛直播二维码 冒雨走访中山陵、南京博物院 羡慕江苏发展,要多带点经验回去 晚报人拼搏精神是顺利转型的优势 忙碌的报人下了夜班赶来赴会 西藏商报总编辑杨军录接受扬子晚报视频采访。 春城晚报总编辑邓申吉(左)与钱江晚报常务 副总编辑冯晔(右)交流参观南京的观后感。 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芦海英(左)、每日新报编 委孙佩玲(右)扫码入总编辑年会群。 大河报王自合社长扫码入群。 三湘都市报总编辑张茧签到扫码。 媒体峰会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Feb-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A3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编辑:时力强 版面:郭静 校对:王秀利

昨天,省级晚报都市报的新老朋友们相继来到南京,扬子晚报记者也在第一时间与这些报业大咖们来了个现场对话,听听他们谈与江苏之缘。

报业大咖今共话“创无限·融精彩”第22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今日在宁召开,扫码可观看年会直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昨天,来自全国24家省级晚报(都市报)的社长、总编辑、资深媒体人如约抵达南京,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参加今天由扬子晚报承办的第22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

作为年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上午九点,参会的总编辑们将会围绕“创无限·融精彩”主题,展开对话交流,分享各自在报媒创新与深度融合的发展之策。届时,扬子晚报网、扬眼APP都将会通过网络实时直播会议盛况。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

薛玲 陈郁/文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晓林/摄

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是中国报媒一年一度的盛会,每年由一家报社承办,目前已举办二十一届。昨天,参加年会的省级晚报(都市报)的“掌门人”们,从全国各地抵达南京。

除了主题论坛讨论以外,在年会期间,来自全国各省级晚报(都市报)的老总们还将参加“两聚一高看江苏·江南水乡画中行”的活动,通过在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以及苏州相城区等地的实地采访,亲身感受江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实践和成就。同时,2016年度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优秀新闻作品也将在年会中评选出炉。

今天上午9点,第22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开幕,会上多家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将分享自己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做法与经验。扬子晚报将通过扬子晚报网和扬眼APP,对会议情况进行图文直播,观看直播可扫描二维码。

“传统媒体的融合创新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从‘一纸风行’转变为‘一指风行’。”三湘都市报总编辑张茧刚到驻地就向扬子晚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转型经验:从2009年开始,三湘都市报就提出了“全媒体”概念。2015年,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以三湘都市报新媒体中心的团队为基础,打造了“新湖南”客户端,目前下载量达1700万。2015

年,三湘都市报又陆续推出了微信公众号、E报、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产品矩阵。“特别是E报,是一份除主报之外的全新电子报,内容做成报纸版面的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

“作为湖南人,我对江苏、特别是这5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可以说是很羡慕,这几天要多看多听,多带点经验回去。”张茧说。

“报道方式的创新、各种媒介平台的融合,是目前全国晚报、都市报的发力之处。”来自河南的《大河报》社长王自合认为,今年年会的主题“创无限·融精彩”准确地切合了当下晚报、都市报发展的脉搏。

王自合介绍,在《大河报》,习惯了一支笔、一部相机走南闯北的编辑记者们,纷纷拿起了手机直播,从今年开

始报社在“一直播”平台上开通了直播账号,但凡采访省里的大型活动,都要有记者现场直播。

在王自合看来,传统媒体的转型期大约需要一年多时间,“我比较乐观、比较有信心,因为晚报、都市报都经历过市场竞争的风吹雨打,是拼搏出来的,这种晚报人身上具有的拼搏精神,是顺利经过转型考验期的巨大优势。”

夜色降临,扬子晚报记者碰到了风尘仆仆赶到驻地的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芦海英,这位刚下夜班便赶来赴会的“老报人”虽然难掩疲倦,但言语之间却对这一次的年会充满期待。

在芦海英看来,现今的传统媒体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年会上的相聚不仅令人感到温暖,更是一次难得的“头脑风暴”。

芦海英介绍说,燕赵都市报和其他的传统媒体一样,正在寻找“突围”之路,比如打造新媒体平台,以期达到阅读人群的有效转移;通过多种经营拓宽报纸的生存之道。

老总们放下行李,遇到采访的记者,除了谈与江苏的缘分和印象之外,都会将话题不由自主地转入各自对报业未来发展的讨论上来。

春城晚报总编辑邓申吉是昨天下午抵达南京的,而遇到邓总的时候,他笑着说,自己已经去了一趟中山陵。

“中山先生曾经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对于晚报、都市报来说,可以说是‘转型尚未成功,报人仍需努力’!”邓申吉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此次参加年会,也是他第一次来南京,怀着多年对中山先生的敬仰,所以一下飞机就先去中山陵,希望在中

山先生的名言中寻找砥砺前行、融合转型的动力。

钱江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晔中午抵达南京后,也被盛名远扬的南京博物院所吸引。这座位列全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江苏省级博物馆,给他留下了震撼印象。“十多年前曾经来过一次,而现在展示文物数量、等级以及展陈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让人感受到江苏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冯晔说。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江苏了。”西藏商报总编辑杨军录是昨天较早来到报到现场的,谈及与江苏的缘分,他一下子将话题拉回了17年前。

杨总说,那是2000年9月他以记者的身份来南京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扬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都留下了他采访的声音。他说,不论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还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抑或“无情最是台城

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南京,都给自己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

对于17年后再次来到江苏,杨军录直言:“曾经的熟悉之地虽然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那份美好印象却从未改变。”更令杨军录感慨的是江苏、西藏之间的情谊。从1994年中央确定江苏省对口支援拉萨市以来,江苏与西藏便心手相牵,江苏的援藏干部不仅为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做出了突出贡献,更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扫二维码观看老总寄语短片

17年后,烟雨之中再下江南

扬子晚报邀老总们看江苏

直播预告

年会论坛直播二维码

冒雨走访中山陵、南京博物院

羡慕江苏发展,要多带点经验回去

晚报人拼搏精神是顺利转型的优势

忙碌的报人下了夜班赶来赴会

西藏商报总编辑杨军录接受扬子晚报视频采访。

春城晚报总编辑邓申吉(左)与钱江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晔(右)交流参观南京的观后感。

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芦海英(左)、每日新报编委孙佩玲(右)扫码入总编辑年会群。

大河报王自合社长扫码入群。

三湘都市报总编辑张茧签到扫码。

媒体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