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之波 名曲名畫共賞

Post on 13-Jul-2015

2.337 Views

Category:

Spiritual

2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多瑙河之波》

罗马尼亚作曲家..

扬·

伊万诺维奇

名曲、名画共赏

《多瑙河之波》是 19 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 · 伊万诺维奇所创作。

他长期在布加勒斯特军乐队中任职,创作过一些器乐作品,

但只有《多瑙河之波》有影响并且流传。

这部作品原是一首为军乐队创作的吹奏乐圆舞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形

式,

演出后由于受到人们的欢迎,作曲家还把它改编成钢琴曲。

后来,这部作品在巴黎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伊万诺维奇和他的作品便销声匿迹了。

或许弱小的民族在文化上也逃脱不了被人宰割的命运,

1902 年日本人将这部作品填了词,

堂而皇之地使这部罗马尼

亚作品摇身一变,

竟成了名为《朦胧月中春之夜》的日本歌曲。

在我们看过的描写日本

早期内容的一些电影里,经常

出现这部作品的旋律,

如《啊!野麦岭》影片开始时的宫廷舞会,用的就是这首曲子。

40 年代末期(也就是德国和日本战败之后),

罗马尼亚拍摄了著名影片《乔松的故事》,

也就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

的《多瑙河之波》

将该曲作为主题曲,取名为《结婚纪念日之歌》,

同时向世人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真实身份。

至此,这部本应属于罗马尼亚民族的优秀作品才得以物归原主。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伊凡诺维奇所作圆舞曲的旋律以小调色彩为主,优美、

舒展而略带淡淡的哀愁,具有独特的个性。

序奏以快板开始,然后在 2/4 拍子的曲调上转为行板,

最后以小调色彩和4

/4

子奏出由主旋律演变而成

的曲调,

从而结束序奏段落。

多变的速度和节拍使整个序奏部分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 ,

(有些改编曲将序奏部分略去,直接演奏第一首小圆舞曲)。

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 A 徐缓委婉,

其旋律如同缓缓回旋流淌的河水或一首温柔亲切的歌曲一般。

紧接着的第二主题B

,每

一乐句都先紧后松,

反复出现的八分休止符,使乐曲充满了跳跃感。

第二小圆舞曲的大小调色

彩变化丰富,也以两个

对比性主题构成。

第一主题 A 的舞蹈气氛比较强烈;

第二主题 B 使用了大量的跳进音程,

但仍然保持着流畅的特点,犹如翻滚喧哗的河水滔滔东去。

结尾部分先将序奏的素

材加以演变发展,

然后再现第三小圆舞曲的主题和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二主题 B ,

然后通过乐队全奏有力地结束全曲。

马月玲编集于: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九日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