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糖的概念: ...

Post on 21-Jan-2016

14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第八章 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糖的概念: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 衍生物的总称。. Common monosaccharides are 6 carbon. H — C — OH. 半乳糖. 葡萄糖. 果糖. 本章概要 :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节 血糖水平的调节.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 一、糖的生理功能 ( physiological function) 1 、氧化供能: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 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糖的概念: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

衍生物的总称。

H—C—OH

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Common monosaccharides are 6 carbon...

本章概要 :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节 血糖水平的调节

一、糖的生理功能( physiological function)

1 、氧化供能: 2840KJ/molG ;供应机体 50~70% 的能量。 糖最主要的功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可转变为其他的含碳化合物。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

3 、人体组织结构成分: 蛋白聚糖,糖蛋白→结缔组织、软骨、骨; 糖脂、糖蛋白→生物膜; 4 、许多功能蛋白为糖蛋白。 如:激素、酶、受体 Ig 、血浆蛋白、血型物质。 5 、糖的磷酸衍生物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NAD+ , FAD , ATP 等

二、 糖的消化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一)、消化(主要在肠中)

蔗糖酶

蔗糖 G + F 乳糖酶

乳糖 G + Gal

(含麦芽糖酶)α— 临界 糊精酶

(含异麦芽糖酶)

α— 糖苷酶

α— 临界糊精( 30% )异麦芽糖( 5% )

G

G

麦芽糖( 40% )

麦芽三糖( 25% )淀粉口腔 肠

α-AMS

(二)、吸收 1 、多糖消化为单糖才能吸收。

2 、部位:小肠,经门静脉入肝 依赖载体,需 Na+ ,耗能,主动吸收。载体: Na+ 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SGL

T )

三、糖代谢的概况( general situation )

G

分解

合成

异生

无氧分解

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糖原(肝、肌)

非糖物质

分解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分解糖的无氧分解(( Glycolysis)Glycolysis)

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并产生 ATP

的过程称糖无氧分解。这一过程与酵母菌生醇

发酵过程大致相似,故又称糖酵解。

1 、细胞内定位

2 、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 :G 2 丙酮酸

第二阶段:

—— 细胞液( Cytosol)

2 丙酮酸 2 分子乳酸

( 糖酵解途径 )

ÌÇÔ 1-Á×ËáÆÏÌÑÌÇ 6-Á×ËáÆÏÌÑÌÇ

葡萄糖

6-Á×Ëá¹û ÌÇ

1£¬6-¶þÁ×Ëá¹û ÌÇ

3-Á×Ëá¸ÊÓÍÈ© Á×Ëá¶þôDZûͪ

3-Á×Ëá¸ÊÓÍËáÁ×Ëá 3-Á×Ëá¸ÊÓÍËá

2-Á×Ëá¸ÊÓÍËáÁ×ËáÏ©´¼Ê½±ûͪ Ëá

±ûͪ Ëá

¹û ÌÇ

⑤⑥

⑦⑧

⑨⑩

糖酵

乳酸

⑾1,3- 二磷酸甘油酸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O

CH2OPO3H2

OHOH

OH

OHH

HH

H

O

CH2OH

OH

OH

OH

H

HH

H

OH

葡萄糖

6 -磷酸葡萄糖

己糖激酶 / 葡萄糖激酶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O

CH2

OH

OH

OH

H

HH

H

OH

OPO3H2

磷酸己糖异构酶

OPO3H2

6 -磷酸葡萄糖

6- 磷酸果糖

CH2OH C=OHO C HH C OHH C OH CH2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H2OH C=OHO C HH C OHH C OH CH2

CH2

C=OHO C HH C OHH C OH CH2

OPO3H2

OPO3H2

OPO3H2

ATP

ADP

6- 磷酸果糖

1,6 -二磷酸果糖

磷酸果糖激酶 -1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H2

C=OHO C HH C OHH C OH CH2

OPO3H2

OPO3H2

1,6 -二磷酸果糖

CH2OPO3H2

C=OCH2OH

H C=O CH OH CH2OPO3H2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醛缩酶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CH2OPO3H2

C=OCH2OH

H C=O CH OH CH2OPO3H2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磷酸丙糖异构酶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H C=O CH OH CH2OPO3H2

3 -磷酸甘油醛

O =C—O~PO3H2

CH—OH CH2OPO3H2

1,3- 二磷酸甘油酸

NAD++Pi

NADH+H+

3-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脱氢 , 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O=C O~PO3H2

CH—OH CH2OPO3H2

1,3- 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ADP

ATP

COO—

CH—OHCH2OPO3H2

3- 磷酸甘油酸

ATP 的生成

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代谢物由于发生脱氢、脱水等反应而引起分子内部的能量重新分布并生成高能键(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此高能键 可直接(或间接)促使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这种 ATP 的生成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OO—

CH—OHCH2OPO3H2

3- 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COO—

CHOPO3H2

CH2 —OH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OO—

CHOPO3H2

CH2 —OH

2- 磷酸甘油酸

H2O

烯醇化酶

COO—

CO~PO3H2

CH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脱水 , 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

G

G-6-P

F-6-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ADP

ATPADP

NAD+

NADH+H+

ADP

ADP

ATP

ATP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OO—

CO~PO3H2

CH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激酶

CH3

C=OCOOH

丙酮酸

ATP 的生成

底物水平磷酸化

(二)、丙酮酸转变为乳酸:reduction of pyruvate to lactate

CH3

C=OCOOH

丙酮酸

NADH+H+ NAD+ CH3

CHOHCOOH乳酸乳酸脱氢酶( LDH )

在缺氧条件下, NADH+H+ 使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并产生 NAD+ 。 NAD+ 产生是酵解继续进行的条件。

3 、糖酵解的特点

4ATP—2ATP=2ATP ( 1G2 乳酸)4ATP—ATP=3ATP ( Gn 的 1G→2 乳酸)

( 3)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4)三步不可逆反应,三个限速酶:

己糖激酶(肝是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 2)产能较少,净产生能量:( 1)无氧条件下进行,终产物为乳酸。

4 、糖酵解的调节(了解)

三个调节点:

6-磷酸果糖激酶- 1、

丙酮酸激酶

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

( 1 ) . 6- 磷酸果糖激酶 -1(6-phosphofructokinase-1)

6- 磷酸果糖激酶 -1 是调节糖酵解代谢途径流量的主要因素。

ATP柠檬酸

ADP 、 AMP1,6- 双磷酸果糖2,6- 双磷酸果糖- +

6- 磷酸果糖激酶 -1

( 2 ) . 丙酮酸激酶 (pyruvate kinase)

ATP丙氨酸(肝 )

1,6- 双磷酸果糖- +

丙酮酸激酶

( 1 )别构调节

( 2 )化学修饰调节磷酸化抑制 PK 活性: 酶磷酸化由激素(胰高血糖素)— cAMP 的蛋白激酶系统来实现。

PK PK—P(有活性) (无活

性)

磷酸化

去磷酸化

( 3 ) .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及葡萄糖激酶的变构剂己糖激酶及葡萄糖激酶的变构剂

己糖激酶

hexokinase

G-6-P-

葡萄糖激酶

glucokinase

长链脂酰 CoA-

葡萄糖激酶( GK )不受 6- 磷酸葡萄糖的反馈抑制,故有利于血糖贮存合成糖原。

5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Importance of glycolysis

( 1 )是机体缺氧时的主要供能形式。也是机体

在应激状态时迅速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

( 2 )机体氧供充足情况下少数组织的能量来源。 糖酵解是成熟红细胞的主要供能方式。

NS、WBC 、骨髓、视网膜、皮肤在氧供应充 足时仍主要靠糖酵解供能。

二 糖的有氧氧化二 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Aerobic oxidation)

一、概念( concept)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 CO2 和 H2

O

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G G-6-P 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 CoACO2

H2O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TAC

(胞液) (线粒体)

这一阶段和糖无氧分解相同

(一)葡萄糖经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Conversion of glucose to pyruvate by glycolysis

( 二 )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

丙酮酸脱氢酶 ( TPP )转乙酰基酶 (硫辛酸、辅酶 A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 FAD 、 NAD+ )

丙酮酸脱氢 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 乙酰 CoA

(三)三羧酸循环 TAC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1 、定义——由乙酰 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通过一系列反应(二次脱羧,四次脱氢),最后乙酰 CoA(的乙酰基)被彻底 氧化,生成 CO2 、 H2O和 ATP,而草酰乙酸得以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又称柠檬酸循环或 Krebs循环。

2 、细胞定位 : 线粒体

乙酰辅酶 A

柠檬酸

顺乌头酸

异柠檬酸

a-酮戊二酸

琥珀酰辅酶A

琥珀酸

延胡索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脱水

水合

氧化脱羧

氧化脱羧底物水平磷酸化

脱氢

水合

脱氢

缩合

4 、特点 (characteristics)

( 1 )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的代谢过程( 2 )三羧酸循环是不可逆的: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 α-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三个调节酶。( 3 )三羧酸循环中有 两次脱羧反应 生成两分子 CO2 。 四次脱氢反应 生成 3NADH和 1FADH2 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 1GTP( 4 )每完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 12 分子 ATP。( 5 )循环的中间产物既不能通过此循环反应生成,也不被此循环反应所消耗。

每次 TAC ,可把一分子乙酰辅酶 A彻底氧化成 CO2 ,同时可生成水和 12 分子 ATP 。

因为 TAC 过程中有四次脱氢,生成 3 分子 NADH+H+

和 1 分子 FAD2H 。 NADH+H+ 中的 H 要经呼吸链传递给 O2 生成水,此过程可生成 3ATP 。 同样, FAD2H 中的 H 也要经呼吸链传递给 O2 生成水,不过此过程只可生成 2ATP 。

四、 TAC 的生理意义: 1 、是三大营养物质的共同氧化途径。 2 、是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TAC糖 脂肪

蛋白质

四、有氧氧化生成的 ATP( ATP yield)

反 应 ATP

第一阶段 两次耗能反应 -2

两次生成 ATP 的反应 2×2

一次脱氢 (NADH+H+) 2×2 或 2×3

第二阶段 一次脱氢 (NADH+H+) 2×3

第三阶段 三次脱氢 (NADH+H+) 2×3×3

一次脱氢 (FADH2) 2×2

一次生成 ATP 的反应 2×1

净生成 36 或 38

胞液中 3- 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的 NADH+H+ ,要

进入呼吸链传递首先就要进入线粒体。进入的方式有

两种。

一是通过 α- 磷酸甘油穿梭进入,结果可生成 2ATP 。

二是通过苹果酸 -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结果可生成 3A

TP 。

FADH2呼吸链

NA

DH

呼吸

G磷酸二羟丙酮

三磷酸甘油醛

1 , 3- 二磷酸甘油酸

3 - 磷酸甘油酸

2 - 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乳酸乙酰 COA

草酰乙酸柠檬酸

异柠檬酸

- 酮戊二酸

琥珀酰 CoA 琥珀酸

延胡索酸

苹果酸

G6P F6P F-1,6-DP

ATP ATP

ATP

ATP

GTP

NADH

NADH

NADH

NADH

FADH2

NADH

五、有氧氧化的调节( Regulation of Aerobic oxidation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通过变构效应、共价修饰进行快速调节。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因素较多。

三 磷酸戊糖途径三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一、概念( concept) 指从 G-6-P 脱氢反应开始,经一系列代谢反应生成磷酸戊糖等中间代谢物,然后再重新进入糖氧化分解代谢途径的一条旁路代谢途径。

二、细胞内定位: 胞液( Cytosol)

三、反应过程( Overview of th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分两个阶段

1 、磷酸戊糖的生成

2 、基团转移反应

四、调节( Regulation)6 -磷酸脱氢酶

NADPH/NADP+ 比值

反应过程:

G G6P F6P F1 , 6DP 三磷酸甘油醛

NADPH 5- 磷酸核糖

关键酶: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进一步氧化分解

五、 生理意义1 、 提供磷酸核糖(肌组织因缺乏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而不能直接提供)2、 提供 NADPH ①供氢体 ②参与羟化反应 ③保持谷胱甘肽还原状态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Glycogen 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糖原 (Gn): 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当机体需要葡萄糖时可迅速被动用以供急需。

储存部位( location) 肝糖原:可分解为血糖。 肌糖原:肌肉收缩的急需。

糖原分子结构1 、糖原分子的直链部分借 α-1,4- 糖苷键而将葡萄糖残基连接起来,其支链部分则是借 α-1,6- 糖苷键而形成分支。 2 、还原端: 1个 C1末端 非还原端: 多个 C4末端 3 、糖原合成或分解时,其葡萄糖残基的添加或去除,均在其非还原端进行。

一、糖原的合成代谢 ( Glycogen synthesis )

(一)细胞内定位: 胞液( Cytosol)

(二)反应过程( Overview of glycogen synthesis)

G G-6-P G-1-P己糖激酶

葡萄糖激酶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UDPG

UDPG焦磷酸化酶

UTP

PPi

G-G-G-G-G-GG

糖原合酶

UDP

ATP ADP

糖原合成的过程:

糖原引物G-G-G-G-G-G

-1,4- 糖苷键

合成具有分枝的糖原

分支的形成不仅可增加糖原的水溶性,还可增加非还原末端,以便磷酸化酶能迅速分解糖原。

二、糖原的分解代谢 ( Glycogenolysis )

(一)细胞内定位 胞液( Cytosol)

(二)反应过程 由磷酸化酶催化,脱支酶辅助。

G-1-P

G-6-PG释放入血

磷酸化酶

Pi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葡萄糖 -6- 磷酸酶

肝、肾Pi

G-G-G-G-G-G-G

G-G-G-G-G-G糖原

糖原分解过程

磷酸化酶从非还原末端开始分解糖原到距离分枝处约 4个 G 单位时,作用即中止,这时需要转移酶将 3个 G 单位转移到邻近的糖链。

磷酸化酶

脱支酶

α-1 , - 糖苷酶6转移酶

三 糖异生三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一、概念( concept)

非糖物质转化为 G或 Gn 的过程 .

二 、进行部位( location)

肝 (Liver)、肾 (Kidney)

(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一、糖异生途径:

基本上是糖酵解途径的逆反应。但除了三步不可

逆反应(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 -1 、丙酮酸激酶

三个限速酶催化的反应)必须由其它酶催化。

G G-6-P

己糖激酶

葡萄糖 -6- 磷酸酶

ATP ADP

H2OPi

1 、

F-6-P F-1,6-P

ATP ADP磷酸果糖激酶 -1

果糖二磷酸酶 H2OPi

2 、

G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丙酮酸激酶ATP

ATP

GTP

ADP

GDP

ADP

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

CO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CO2

3 、

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羧激

磷酸烯醇式

果糖二磷酸酶

葡萄糖 -6- 磷酸酶糖原合酶

二、糖异生的调节 也是通过调节糖异生的关键酶的活性。这些酶 受到多种代谢物及激素的调节。(一)代谢物的调节: 1 、 ATP 、柠檬酸促进糖异生; ADP 、 AMP 抑 制糖异生。 2 、乙酰辅酶 A促进糖异生(二)激素调节: 1 、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 2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异生 3 、胰岛素:抑制糖异生。

四、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 、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2 、补充肝糖原

3 、调节酸碱平衡

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经糖的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可经血循环转运至肝脏,再经糖的异生作用生成自由葡萄糖后转运至肌肉组织加以利用,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乳酸循环( Cori循环)。生理意义:防止和改善乳酸堆积引起的酸中毒及乳酸的再利用。

五、乳酸循环

第四节 血糖及其调节 第四节 血糖及其调节 (blood sugar and its regulation)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 正常空腹血糖浓度 : 3.89 ~ 6.11mmol/L( 70 ~ 100mg%)

一、血糖的来源、去路Source and outlet of blood sugar

血糖3.89 ~ 6.11

mmol/L

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

1.促进 G进入肌肉、 脂肪等组织细胞。2.加速G在肝、肌 肉内合成糖原。3.促进糖的有氧氧化。4.促进糖转变为脂肪。5. 抑制糖异生。

肾上腺素 1.促进肝糖原分解。 2.促进肌糖原酵解。 3.促进糖异生。胰高血糖素 1. 抑制肝糖原合成, 促进肝糖原分解。 2.促进糖异生。糖皮质激素 1.促进糖异生。 2.促进肝外组织蛋白 质分解,生成 AA。

胰岛素insulin

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

胰高血糖素

二、血糖水平的调节 (Regulation of blood sugar)

高血糖 (hyperglycemia): 7.22﹥ - 7.78mmol/L

肾糖阈 : 8.89﹥ - 10.00mmol/L

低血糖 (hypoglycemia) <3.33- 3.89mmol/L

三、血糖水平异常

(一)低血糖:空腹血糖低于 3.33---3.89mmol/L 时称低血糖 .

1 、原因:饥饿时剧烈运动;用胰岛素过量;胰岛素 分泌过多;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脑垂体 功能低下;严重肝病时糖原合成及糖异生 减少。

2 、低血糖昏迷:

低血糖时,会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

当血糖浓度降低至 2.53mmol/L(45mg%)时,甚至

出现惊厥和昏迷,称为低血糖昏迷或低血糖休克。

(二)高血糖:空腹血糖浓度超过 7.22~7.78mmol /L

时称为高血糖。

如超过 8.89mmol/L(160mg/dL ,肾糖阈 )

这时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称为糖尿。

原因: 1 、饮食性:一次大量进食糖。 2 、情感性: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 素增加。属应激性高血糖 3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靶组织上受 体数目减少。 4 、肾性糖尿:肾脏疾病使肾糖阈下降。 5 、其它:一些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加时。

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曲线高于正常范围,主要见于糖尿病。

耐糖现象和糖耐量曲线1 、耐糖现象:是指机体对食入大量糖能否耐受的现象。临床上可通过糖耐量试验,鉴定受试者体内糖代谢是否正常。机体处理所给予葡萄糖的能力称为葡萄糖耐量。

血糖调节障碍可引起耐糖现象失常。

2 、糖耐量曲线:先测定受试者清晨空腹血糖的浓

度,然后一次进食 100g 葡萄糖,再每隔半小时或 1

小时测血糖一次,测至 3~4 小时,然后以时间为横坐

标,血糖浓度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称为糖耐量曲线。

糖耐量曲线

血糖浓

80

时间

糖尿病

正常人艾迪生病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又称艾迪生病,是因肾上腺本身的慢性疾病而致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的一较少见的内分泌疾病。多见于成年男性,儿童较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1 、肾上腺结核是艾迪生病的最主要病因,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2、特发性肾上腺萎缩,即自身免疫性肾上腺为艾迪生病的另一重要病因。

临床表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的临床表现严重乏力,易疲劳,休息后不易恢复是艾迪生病的常见症状胃肠功能紊乱 ----- 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爱吃咸食。电解质紊乱 ---- 慢性失钠,脱水,血容量下降心血管症状 ---- 低血压、易发生头晕糖代谢紊乱 ----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