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解放双手与双眼 - ordosnews.com · 本书由作者讲稿整...

Post on 19-Jan-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33读读 书书 版

■电话:8592043 ■邮箱:1296619520@qq.com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康 霞 ■美编 赵 晶 ■校对 刘慧君

《毛皮、财富和帝国》(美)埃里克·杰·多林 [译]冯璇

本书作者是一名环境学家,书中记录了欧洲皮毛交易的兴起,以及由此导致的海外探险、领土扩张,直至美国、加拿大建立的过程,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北美洲发展变迁史。

《蓝筹孩子》(美)戴维·W·比安奇 [译]徐立子

本书是给孩子的金融科普读本,用生动的故事和有趣的插画讲解复杂概念,带孩子了解经济体系的运作,建立正确的财富价值观。

《重读八十年代》朱伟

《傅佩荣讲孔子》傅佩荣

本书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没有按图索骥解读,而是贯通党的建设、从严治党、党的领导、党的事业的脉络,与读者共同深化认识。本书具有与众不同的写作框架,将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面合理地对应置放,既凸显各个方面的特性、又理清其内部关系,帮助读者抓住重点,从整体性、联系性上增进理解、融会贯通。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布局》邵春保

本书由作者讲稿整理而成。作者研究中西哲学长达 50 年,能站在中西文化的制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打通中西哲学,打通各个领域,视野独特。

《重读八十年代》收录了朱伟对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 10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系统解读,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4月中旬,以“新时代·新阅读·新向往”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举办。据大会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以音频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知识付费服务发展迅速,成为行业增长点,贡献了约10亿元的收入规模,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中坚力量,而有声书阅读市场2017年的市场规模达到 40.6 亿元,增长率为39.7%。

说到“听书”,我们会想起过去在书场或者广播上听评书,那是识字率不高或图书不普及时的现象。如今我们说的“听书”,指一种一人或多人依据文稿并借助不同声音表情和录音格式录制的图书作品,它是现代人的一种读书选择。据尼尔森英国书类和消费调查显示,过去4年,全球有声书每年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它或者会成为全球出版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核心。

“听书热”接受还是排斥

“我最早关注到听书其实是从自己家老人开始的。老人由于眼睛的问题所以选择了听书,比如在网上听名著等。当时我意识到听书可能会是一个产业,但没想到它的发展这么快,各大门户网站、各大出版社都开始布局听书产业,现在听书俨然变成了一个必然了。但我不太接受,还是喜欢读纸质图书。”一位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这样说。

“我很喜欢听书,每天从起床到上班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在上班的路上就可以听 1个小时左右,大约一周就可以听完一本图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某位听书爱好者说。

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成年国民的听书率 为 22.8% ,较 2016 年 的 平 均 水 平(17.0%)提高了 5.8个百分点。其中选

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国民比率比上年增加了3.9%,选择通过广播听书的比例比 2016年的 8.4%下降了 1%,选择通过“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比例比2016年的3.6%增长了1.7%。

听书市场的壮大,本质上是和我国生产力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分不开的。民众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之后,精神需求自然也会提升,大家开始更多地接受适合当下生活方式与阅读需求的结合。

知乎出版业务负责人黄涛说,听书这种方式对于环境、时间的要求都比较灵活,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与节奏去听,随心所欲,解放双手。我们观察到了用户对于有声读物需求和接受度的上升,所以 今 年 初知乎就推出 了 有声 书 。

“ 知 乎·读 书 会 ”是 我 们 推出的会员服务,我们邀请数百位行业大咖作为领读人,以音频形式解读经典书籍,同时搭配数百本严选电子书、知乎原创书免费阅读等权益。我们希望为会员提供从听到读、再到独立思考的成长体验。

听书读书互补还是有别

虽然“听书”目前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但现阶段市场上优质、精良的听书产品还是比较缺乏。对于听书与读书的关系,行业内的人士怎样看待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海涛说:“我认为听书的出现是科技

发展的必然,而且是内容制作方不可忽视、必须涉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和领域,但是在内容选取和制作过程方面是有门槛的。读书与听书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第一是获取知识的介质不同,知识的记载方式是通过介质来实现的,读书是纸质介质,而听书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出现的,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第二是体验感不同,读书更多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而听书容易流于碎片化。对于一本图书来说,完全靠听,如果音频的制作又仅仅只是朗读的话,我觉得阅读的体验感肯定不如读书,除非将来听书的制作很

精良。目前的年轻人接受听书类的产品可能会更

快一些,但是更多的人还是陶

醉 于 手 捧一 本 书 ,闻 着 墨香,翻着书 的 感觉,所以

两者获取知识的愉

悦 感 、体 验感差别不小。”

在读书的过程中,纸张上的文字带

给读者更多遐想与思考的空间。看书时,当我们的眼睛定格在某一段文字上时,此时我们是需要沉思的;而对于目前市场上的听书产品来说,往往是一听而过,即使反复听也未必会有感觉。并且听书时阅读节奏是被别人牵着走,如果碰上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声音和表达方式,体验不会很好。所以听书类产品还需更多的打磨以及精良的制作。

知乎出版业务负责人黄涛认为:听书和读书应该是互补、共存的一种状

态,因为本质上都是为阅读和知识的传递服务的。首先,听书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出于用户对不同时间、阅读场景和内容深度做出不同的选择;其次,从听书这个过程来说,我们认为听书加入了人的声音,也就具有了语气、停顿这些从纯文字书籍上难以表现出的对读者理解内容的引导,避免了纯文字的枯燥无味。

声音版权保护更要开发

民众不同的阅读需求需要多样化的载体形式来满足,声音产品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新形式之一。

相对于纸质图书的版权来说,声音产品拥有更加复杂的版权。声音版权是独立于出版社与作者签约的独家出版权之外的。一个出版社出版了某位作者的图书,但并不代表拥有其作品的声音改编权,这需要出版社与作者单独签约。

拿到了声音改编权,由于制作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出版社通常会交与第三方合作平台去制作,此时又涉及到了朗读者的声音版权以及音频制作方的版权。

作为国家级“数字影音互动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牵头单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海涛说:“我们出版社牵头成立了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我们拥有自己的技术,拥有自己的声音专利,可以为精良的听书制作提供技术支持。”

他建议,第一,希望国家尽快地修改和完善著作权法;第二,希望国家在声音方面的科研工作要加大投入,让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自己的通道上跑,形成我们自己的声音标准,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声音产品形成一个合力。另外,对声音的版权保护还是要加强,在保护的同时更要开发。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听书 :解放双手与双眼□董超

懒人听书、喜马拉雅FM、有声小说大全、听书宝……曾

几何时,有声书阅读(以下简称“听书”)居然成为我们身边

一股阅读潮流,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认可。

每到儿童节的时候,我都要给孩子选几本书作为礼物。今年我选的是《给孩子读诗》这本书。因为你的孩子也许拥有《唐诗三百首》,也许读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我可以保证,还没有哪一部诗歌选集能像果麦的《给孩子读诗》这样,把世界上最为经典的100首诗歌集合到一起,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书中,没有那些啰嗦的前言和炫耀的辞藻,只有美丽的插图、精美的印刷和巧妙的装帧。既有古诗又有现代诗,既有中国的诗歌,又有世界其他各国的诗歌。孩子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会感到枯燥。朗读古典诗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孩子们无忧无虑,没有烦恼,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那种感觉是幸福美好的。朗读现代诗歌,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有的诗歌会带你进入绝美意境,有的诗歌则是急促有力,让你血脉贲张,无形中透露出坚强果敢的一面,激励大家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诗总会传递给人一种感动,让人在心底搅动起丝丝波澜,产生强烈的共鸣。虽然所选的诗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但是这些诗都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那种,通俗易懂,不用担心孩子们看不懂。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爱情,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还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报国情怀,还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热诚坦率,这些都是很熟悉的旋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童年的记忆都浮现在眼前。读这本书绝对是一种享受,会让人心生一份久违的情怀。

自然风貌是对孩子心灵的洗礼,大江大河可以开阔胸襟,小桥流水也能够怡情。诗歌里的山水花草,能够感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空灵旷远的意境。而现在的城市是繁忙匆促的,夜晚的华灯太过璀璨,想要观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天穹要困难了些,然而街道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欲体

味“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岑寂与平和也成了一种不可能。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一草一树都会令他们心旌摇动,由彼及此,那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童真与诗相遇的瞬间,就犹如美妙的音符在跳动,在孩子还不懂得人世的时候,浪漫优美的诗歌是对他们最好的启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对慢生活的向往,透着人性的朴素与浪漫。“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不经意间,我们都成了别人的景,凄婉而美好。孩子的天性是一张纯白的纸,他们需要用真善美来做成长引导。在温暖的灯光下,用来自内心美妙的声音,为孩子读一首诗,这将是对心灵的洗礼。

诗是一种很有空间、很有概念的载体,它不像故事会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而是具有一个非常大的情感空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行为,多少折射出一种暖意和温柔。“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写出了心中的寂寞和盼望。这样的诗,读着读着自己就会很感动,这就是诗能带给你的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触和力量。有时候给孩子读一首诗,即使孩子理解的程度不够深刻,但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个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相处方式,这将会是陪伴孩子很久的一段美的记忆。

席慕蓉曾说,诗本身是活着的,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诗了,那不是诗的悲哀,而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读经典诗歌,和圣贤为伍,从小培养孩子的大仁大爱,智慧人生。孩子肯定说不清对一首诗的感受,但他们一定感觉得到,那种不刻意的,温柔的,善良的,可爱的语言像一股温泉在心间流淌,我相信纯洁可爱的孩子可以倒映诗歌的美,诗歌这股清泉也将慢慢的滋养孩子,带给他们美和爱!

用诗来滋养童心——读果麦《给孩子读诗》

□艾兴君

连日来,手捧《红色家书》,一页页翻,一个个故事诵读。“共产主义不死”的呼喊,“叫一切不合理的制度毁灭,叫一切反革命势力死亡,为了后一代的幸福自由,我们愿意把牢底坐穿”的高唱,刺破黑夜,划破长空,撞击着我的灵魂,震撼着我的心灵。

他们都还年轻呀!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30岁,最大的刘伯坚烈士才 40岁,最小的邹子侃烈士仅有20岁。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解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他们奉献出青春和生命。

他们有知识。大多数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还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刘谦初先齐鲁大学后北京燕大毕业,李鸣可是黄埔四期,作家殷夫

《自由与爱情》的译作,在翻译界作为一个样板广为传诵。他们为了共产主义选择了杀身成仁。

他们有理想。毛泽建在遗书中写到“革命轻易的成功,千万不要作这样的奢望。但是,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这是烈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他们有情。邓雅声在给恩师的绝笔信中留下了:“所念不敢忘者,只高堂老母耳,兼之芳年弱妹,红闺少妇,黄口孤女,茕茕诸息,皆为雅声一身之是依……言念及此,雅声心虽木石,亦垂泪如丝矣!”。母子情、父女情、兄妹

情、夫妻情,一一数来。他们有义。夏明

翰烈士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英雄情怀深深鼓舞着后继者。

他们有爱。刘愿庵烈士“我在拘囚中与临死时,没有你的一点纪念物,这是心中很难过的一件事。但是你的心是紧紧系在我的心中的,我最后一刹那的呼吸,是念着你的名字,因为你是在这个宇宙中最爱我、最了解我的一个。”夫妻之爱跃

然纸上。他们铮铮铁骨。尽管身陷囹圄,方志敏烈

士的“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掷地有声。

他们是国之栋梁,他们是民族精英,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诵读《红色家书》,是对英烈的缅怀、告慰和永久的纪念。抚今追昔,97年过去。尽管烈士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烈士为之奋斗、牺牲的理想却越来越近……

延续红色血脉

□汪根发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编

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给孩子读诗》果麦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