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philosophy vs. safety management vs sm.pdf · •...

Post on 12-Feb-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佛家哲學與安全管理佛家哲學與安全管理佛家哲學與安全管理佛家哲學與安全管理佛家哲學與安全管理佛家哲學與安全管理佛家哲學與安全管理佛家哲學與安全管理獨白獨白獨白獨白????對話對話對話對話????獨白獨白獨白獨白????對話對話對話對話????

甘耀權甘耀權甘耀權甘耀權甘耀權甘耀權甘耀權甘耀權

18/02/200918/02/2009

Hong Kong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ssociation

引言引言

• 經歷的工傷事故• 使人無奈,心有所不安• 上下求索,宗教哲學• 尋找進路• 作出如是的觀察

佛教佛教

•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 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

• 這種宗教,包容自然自然自然自然和精神精神精神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

• 佛教符合這種特徵。——愛因斯坦

人人存活於兩個世界存活於兩個世界

• 物質世界可以用自然科學法則解釋• 心靈世界超然於物外• 佛教所說的心靈世界與物質世界兩者是如何連接的?

佛教的三個層面佛教的三個層面

•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了解宇宙人生的秘密,這我們稱之為佛法佛法佛法佛法。

以佛陀為教主,所說集為經典,由以佛陀為教主,所說集為經典,由僧眾傳播,興建寺廟,修行種種儀僧眾傳播,興建寺廟,修行種種儀軌法門,是佛教的宗教範疇。軌法門,是佛教的宗教範疇。

• 佛教的經教理論,哲學思辯,是智慧與方便智慧與方便智慧與方便智慧與方便。與世俗事務可以互相接軌。

安全的終極目的安全的終極目的

• 安全本來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的必須條件,自出生以來不斷地學習和執行。

• 是求生存的本能

• 亦是達爾文說的“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適者生存”

安全科學安全科學

• 安全發展成為一門科學是近代的事,與工業的發展有關。

• 工業的出現使用了機械來生產,操作者成為生產的一部份,在機械生產體而言人是部件。沒有自主權,機械的安全事務便不能不作特別處理,這是安全工程學。

• 亦由於保險業的要求對工傷事故作出研究,發展出風險管理學。

• 醫學的發展亦引伸出工業衛生學、職業衛生學等學問。

• 它們的根源是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思想方法自然科學的思想方法

自然科學有三個特點:

• 以事物的因果效應關係為興趣

• 觀察(測量)重覆的事物(實驗)以尋求因果關係(數據),

• 以歸納出簡單數學模式(理論)為目的

安全的方程式安全的方程式

• 以尋找造成意外事故的成因為主題,安全科學發展出種種意外事故的模式,

例如:不安全行為+不安全條件=意外事故

• 知道成因便可針對原因作出種種改善的安排:

例如,為機械裝上防護裝置,做工地巡查改善不安全環境,訓練工人要按安全程序工作等。

零意外的迷思零意外的迷思

• 為甚麼知道成因而不能避免結果?• 是意外成因理論的不完善?• 還是其他的問題?• 自然科學理論應具有解說現象和預測現象出現的能力

• 為什麼意外的出現不能預測,從而避免意外的發生?

或然率的困擾或然率的困擾::

為甚麼百年一遇的洪水、海嘯、風災、雪災、地震可以在這幾年間都出現了?

• 安全度達百萬年才發生一次事故的核電廠安全嗎?

• 究竟會在那一年出事故?• 第一年或者是第一百萬年• 這樣的風險如何評估?

問題的所在問題的所在

• 自然科學的追尋是直接的因果關係• 人作為因果事件的主體超越了物質世界的規范,使到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思維模式不足以解決問題,亦未能作出預測。

•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個好的例子。• 佛家的思想方法又如何?• 能否給予安全學一條進路?

從佛教的義理思考從佛教的義理思考

• 在佛教的看法,凡俗世界依照業因緣起的方法運作。

• 用業力、因果和報應加上三世因果論來開展人和人世間的種種現象:

• 命運、禍福、賢愚、出身、貧富、相好、生活環境

佛家的因果論佛家的因果論

• 佛教的世界是依因待緣而顯現的。• 因與果的關係橫跨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

• 過往生的行為(善、惡、無記)能夠影響到今生,一旦成熟便會受到果報!

• 今世的行為亦會影響後世的命運、身體,出生的環境。

• 現在所做的善或惡業亦會在今生、來世受果報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在時間上而言,要在力量足夠時發動。• 隨著善、惡緣的增上而隨緣顯現。

橫死損命橫死損命

• 由於意外事故而死亡。

• 佛教的論述是屬於橫死的一種成因可能來自:

• 本身累積的惡的業力發生作用• 外力的作用(包括人或是邪惡的靈體)• 眾生的共業

民間宗教展現在工地安全上民間宗教展現在工地安全上::開工拜神的儀式開工拜神的儀式

佛教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三界六道三界六道

•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六道: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

• 凡夫所見是人道、畜生道

存在與顯現存在與顯現

• 你看到了什麼?• 三個白色方點?

• 那麼,螢光冪上97%的黑色你又有沒有看到呢?

用一個三寸網孔的網來檢測海中魚的大小

• 結論是海中的魚是不小於三寸大的• 你說這個結論對嗎?

• 對常人來說其他的四道是存在而不顯現• 不過,可以用宗教儀式、修行來溝通• 這是民間宗教生存和結合在工作安全中的因緣。

• 民間宗教的儀式很多是從佛道兩教借用的• 反過來說,佛教亦引進民間信仰的神祇為佛教的守護神。例如關帝。

唐朝高僧悟達國師的故事唐朝高僧悟達國師的故事

• 悟達國師因生起一念傲慢心而破戒,膝蓋上突然長出一個人面瘡來,眉目口齒俱備

• 去四川彭州九龍山求聖人迦諾迦尊者解救• 人面瘡說:悟達前世是袁盎,他是晁錯,當時袁盎向景帝偏言害得晁錯被腰斬死。

• 累世尋求報復的機會,但袁盎十世修行奉持戒律,沒有機會,等到今日破戒。方有機會上身。如今得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我們的冤怨,也就此了結了!

共業共業

• 發明飛機之後,才有空難事件• 原子彈是最聰明的人集體造出的• 溫室效應

個人能否左右業力的作用個人能否左右業力的作用??

佛家說:

• 重業可以輕報• 定業可轉問題是受報者行善積福的決心、力量有多大和他身處環境的共業有多好。

—請參考了凡四訓一書

安全從業員的身份角色安全從業員的身份角色

• 僱主,管工,工友,安全人員,都是業力因緣體系中的一份子。

• 其中以力量大者為重要• 佛家說可以左右這個業力• 例如觀世音菩薩的發願是聞聲救苦,普度眾生。便是改變眾生業力方向的行為。

觀觀世世音音菩菩薩薩

安全菩薩安全菩薩

• 安全從業員如果能發大願心以救護工作者為己任,便是安全菩薩。

• 做安全菩薩要有智慧,方便和力量。

菩薩的四菩薩的四攝法門攝法門

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 布施攝:財施,法施,無畏施,慈施;是用財物、知識、保護和慈愛心;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的目的;

• 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度化的目的;

• 利行攝是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感化眾生,以達到度化的目的;

• 同事攝是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

佛教戒律與安全規則之比較佛教戒律與安全規則之比較

• 佛教戒律以身口意為主,作自我的反省為主導。亦加入神明的監察。(舉頭三尺有神明)

• 安全規則(法律)往往是由主管者提出,要求下屬遵守。是外加的。要由他人作出檢查監察!

• 相比之下,高下立判

佛教的善惡倫理觀佛教的善惡倫理觀

佛教說眾生持修十善之行 ,得人天果報。

十善是:

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行語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離貪欲、離嗔恚、離邪見。反之為十惡。

看來十分簡單,做起來是困難

心意與業行心意與業行

佛教的因緣論又說:

• 無明和愛、取是因,造成流轉六度的果• 用現代科學中的心理學來看,無明是潛藏的意識

• 佛教說無明是與生俱來的,如浮雲能遮蔽太陽(佛性),展現出來是人的迷惑、執著、習氣。

• 貪愛和謀取很明顯是種種人類行為的推動力。用於善則善,用於惡則惡

導引入正確的知見導引入正確的知見

• 與迷惑相對的是明白、洞見。• 佛教的修行工夫便是要導引人心,使能明明白白,除去所知(理解)障和煩惱(情緒)障。

• 安全管理的進路,除了控制,能否用導引人心這個方法,化解業力的作用?

改變眾生的共業改變眾生的共業

• 安全人員能否在工作中引進慈善的動機和行為,使到大家趨向善的心理狀態,使美善成為共同文化的核心價值,使到善的業力強大。使到惡行或者因此而來的惡果不能成熟?

如果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誰敢胡作非為?

現在很多大企業都有類似的做法!

緣生性空的道理緣生性空的道理

• 佛家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說世間萬有是緣起,故有,從獨立自存的角度看,其性實空。

• 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安全菩薩在承擔責任之時亦要能抽離於事件之外,以免得心理不平衡!

佛家又說萬法唯心造佛家又說萬法唯心造

• 人間的淨土是由人建構出來的• 心想事成並非虛語• 如果說人生如夢,夢想亦可成真• 當如何用這個理論來建構機構的安全管理?• 無垢稱(維摩詰)經中有這樣的一個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而構建淨土的做法:

經文經文 管理學的詮釋管理學的詮釋• 如是菩薩隨發菩提心則有純淨意樂。

• 隨其純淨意樂則有妙善加行。

• 隨其妙善加行則有增上意樂。

• 隨其增上意樂則有止息。• 隨其止息則有發起。• 隨其發起則有迴向。

• 發願心是確立方向發願心是確立方向發願心是確立方向發願心是確立方向,,,,然後然後然後然後思考思考思考思考、、、、計劃如何去做計劃如何去做計劃如何去做計劃如何去做,,,,有有有有了計劃便選擇方法去達成了計劃便選擇方法去達成了計劃便選擇方法去達成了計劃便選擇方法去達成。。。。有了成果便能強化計劃的有了成果便能強化計劃的有了成果便能強化計劃的有了成果便能強化計劃的執行執行執行執行。。。。

• 到了一個階段便要停下來到了一個階段便要停下來到了一個階段便要停下來到了一個階段便要停下來作出審核作出審核作出審核作出審核;;;;審核的結果可審核的結果可審核的結果可審核的結果可以優化計劃和做法以優化計劃和做法以優化計劃和做法以優化計劃和做法。。。。成果成果成果成果亦可以對社會大眾作出回亦可以對社會大眾作出回亦可以對社會大眾作出回亦可以對社會大眾作出回饋饋饋饋。。。。

經文經文 管理學的詮釋管理學的詮釋• 隨其迴向則有寂靜。• 隨其寂靜則有清淨有情。

• 隨其清淨有情則有嚴淨佛土。

• 隨其嚴淨佛土則有清淨法教。

• 在此作出自我心態上的調整而亦產生了同道。執行計劃的團隊成功發展起來

• 與持份者的溝通得到認同、了解和合作

• 工作環境變成所希望見到的樣子

• 安全文化,規矩亦得以確立!

經文經文 管理學的詮釋管理學的詮釋隨其清淨法教即有清淨妙福。

隨其清淨妙福則有清淨妙慧。

隨其清淨妙慧則有清淨妙智。

隨其清淨妙智則有清淨妙行。

隨其清淨妙行則有清淨自心。

隨其清淨自心則有清淨諸妙功德

• 在團隊的運作推行下,參予者都得到法教的好處,在歷練中成長,面對挑戰然後智慧增長,參予推動計劃的執行,在心靈上亦有所得著成長。個人與團體的成就增長 。

• 管理管理管理管理者心者心者心者心智智智智上的成熟是管上的成熟是管上的成熟是管上的成熟是管理和建設團理和建設團理和建設團理和建設團隊隊隊隊的先決條件的先決條件的先決條件的先決條件。。。。

願善妙增長願善妙增長願善妙增長願善妙增長願善妙增長願善妙增長願善妙增長願善妙增長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