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學生不論在美國或是加拿大的醫師國考中,表現 鑑往知來-參 … ·...

Post on 02-Aug-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校園報導NDMC Campus

* 源遠季刊 2009 第31期 冬季號

54 55

冬季號 第31期 2009 源遠季刊 *

校園報導NDMC Campus

我國近年來如火如荼地進行醫學教育改革,主要的方向包含

「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打破傳統醫學教育中以各專業科目(discipline)為主軸的教學方式,改以「器官-系統(organs-system)」的整合方式授課、加入畢業後一般醫學教育(post-graduate year,PGY),甚至朝學士後醫學的方向調整課程等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一個今天仍在學校求學中的醫學

生,我一直很希望透過師長們的角度,來理解課程設計、變革的核

心理念,並藉此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本次研討會由台北醫學大學、輔仁大學醫學院,以及努力籌設醫學系中的義守大學醫學院共同

舉辦。共有三個場次,我有幸參加6/10於義守大學醫學院舉辦的最後一個場次。除了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對醫學教改也有進一步的認識,收穫非常豐富。

6/10的活動,上午為三場專題演講,下午則為小組討論。專題演講的主題及講者分別為「The medical curricular reform in north America(Peter Harasym教授)」、「A demonst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medical curriculum in Taiwan(賴春生院長)」、「The management of changes in medical education(蔡淳娟主任)」,其中我最有興趣的是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Harasym教授的演講。這個題目主要在介紹一個並未在台灣發展的課程模式:臨床表現導向式課程

(clinical presentation-based curriculum, CPC)。Harasym教授的演講內容完整而精采。台灣的醫學教育

改革相對於西方世界而言甚晚開始,而且本質上是跟隨西方

的腳步移動。他一開始先介紹了西方醫學教育改革的演進過

程,我才因此知道,原來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幾項台灣醫學教育

改革重點,其實在西方都早已開始實施,有些概念甚至都已經

被修正過了。他一一分析過去發展過的各種課程模式,最後才

介紹CPC。這種課程模式的概念類似「拼圖」:如果我們要拼一盒兩百片的拼圖,大部分的人都會先看著拼圖完成後的原

圖,按圖拼一兩次後,才會嘗試完全不看圖盲拼。醫學知識浩

瀚無垠且日新月異,但是病人的臨床表現卻不太因為年代的差

異而有巨大的改變。CPC正是利用這種概念,讓學生們先學會辨識臨床症狀,再由此整體的症狀一片一片拼出疾病由鑑別

診斷到治療、預後的各個細節。

這樣的概念幾乎和我國目前流行的PBL課程相反。PBL課程的討論通常從其中一個枝節切入,討論出造成此症狀的各

種可能原因,再一一排除。這樣的學習如果有好的引導,必定

能使學生學到較多的可能疾病,然而也比CPC花費更多時間,同時,如果缺乏好的導引,更可能浪費時間在不必要的討論

上,這點確實是接受PBL課程的我們曾遇到的困境。我對加拿大的醫學教育不甚熟悉,但對美國的醫學教育略知一二,因此

在Q&A的時間便請教Harasym教授:「CPC感覺會是一個相當

鑑往知來-參加2009國際醫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有感

文/谷大為 M104

▲ 現作大字報雖簡陋,報告內容可不含糊

▲ 汪志雄教授(M74)受邀分享本院醫學系近年教改狀況

有效的教育方式,不知道是否曾用美國的醫師國考

(USMLE)來檢視其成效?」他回答:「加拿大的學生約只有四分之一參加美國醫師國考,但在Calgary的學生不論在美國或是加拿大的醫師國考中,表現

皆十分傑出。」他甚至表示:「有很多人認為美國的

醫學教育獨步全球,我可不認為!」這點讓我十分

驚訝,但在認識這樣一個新的課程架構之後,卻能

夠理解。

下午的小組討論亦十分有趣,邀請了包括本

院汪志雄系主任在內的多位醫學校院課程改革的

重要執行者分享改革的過程。本院醫學系參考哈

佛大學醫學院所發展的「縱向式課程(longitudinal care program,LCP)」在場亦引起許多友校老師的興趣,由於我剛好是今年LCP課程試辦的參與者,汪主任便邀請我發表意見。LCP目前是本系在五年級clerkship之外的一個額外課程選擇,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醫學生能透過直接和主治醫師學習,長期

照顧、追蹤一位或數位病人。我至今仍認為LCP是一個理想性很高,且能收穫甚多的課程模式,他不

但能使學生提早認識自己未來的工作方式、學習培

養良好的醫病關係,更可能有類似前述CPC課程的pattern recognition的效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辨識重要的疾病及處理方式。但是我也認為,這

樣的課程必須要指導的老師及學生投入更多的時

間與熱忱,同時要設計出更客觀的評分方式。

對於其他各校的課程改革,現場最讓各校感興趣的是陽明大學醫學系實施的「多元發展實習選

修」,此課程中,醫六的學生不但有九個月的時間可任意選擇國內任何教學醫院實習,更有四個月的

時間可任意選擇包括「實驗室研究」、「國際醫療(如至印度拉達克服務)」、「海外醫學實習(如至美

國哈佛、杜克等知名大學附設醫院實習)」,甚至參與醫學課程改革的研究等。如此多元的課程,皆

算在六年級的實習成績中。不久之前,我在醫學生聯合會所舉辦的見實習分享會已聽過陽明的同學

介紹他們的課程,只是沒想到,陽明大學在這樣的課程設計背後,還有一套理論支持:就該系陳震寰

系主任表示,陽明大學創校的原因之一,便是要培育公費醫師,對較偏遠落後的地區進行服務。而在

台灣本土的醫療品質逐漸提昇之後,這樣的服務便延伸至海外。

事實上,由於我國特殊的政治環境,「全民外交」已是政府施政的重點,其中「醫療外交」更是

其中的要項;本院的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近年代訓友邦甘比亞醫師,便是展現友好邦誼的表現。

此外,由於全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文化適切性(cultural competency)已成為先進國家新一波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 我認為,如果能於學生(包含醫、牙、藥、護、公衛等各系)在學時期,透過本校特殊的地位,補助學生至非洲或南美洲邦交國短期(一至兩個月)見、實習;或主動爭取一定名額予本

院學生於畢業時轉服「外交替代役」,不但能展現我國與友邦之良好關係,培養學生國際觀及文化競

爭力,更能增加本校課程之多元性,甚至能成為本校的特色之一。

高雄榮總對醫學教育非常重視,本次很快地批准了我參與此活動的假單。參與本次研討會不但

讓我進一步認識西方醫學教育對台灣的影響、北美醫學教育的變革以及差異,也讓我檢視自己在醫

學院的學習,是否已足以面對未來的挑戰。這次活動中,上午最後一場演講,我有幸為Harasym教授一對一現場翻譯,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

感謝:

來高雄實習尚未滿一個月,卻讓我常常感受到南部師長及民眾的熱情。本次豐富的活動照片感

謝義守大學醫學院院辦室提供,可參考網址:

http://www2.isu.edu.tw/interface/showdoc.php?dept_id=12&levelid=6151&dept_mno=83

▲ 分享參與本系首屆LCP試辦課程之心得感想。

▲ 2009醫學教育研討團體照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