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博会上的新元素 -...

Post on 23-Jun-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榆林煤博会特刊榆林煤博会特刊责编/刘涛 编辑/王子氵韦 美编/延杨红 校检/郭婷婷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33

榆林矿产资源富集,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气、油、盐等能源矿产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为国内外所罕见。其中,煤炭是当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过程中转化利用的主要资源。

榆林煤品质优良,具有特低灰、特低

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等“三低一高”特点,也被称为“环保煤”“洁净煤”“化工煤”。2015年11月7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颁布了“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证书,标志着榆林煤开始进入商业品牌时代。在当前煤炭产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榆林煤以获得产地证明商标证书为契机,走上了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经营、品牌化运营的转型升级之路。

根据榆林煤的煤质特性和工艺性能,它的主要用途有:

直接动力燃料榆林煤灰、硫、磷等有害物质含量非常

低,燃烧后灰渣和有害气体少,污染轻,环境治理难度小,可直接作为电厂、工业锅炉的燃料。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京津唐、长三角和两湖等十几个省区一直使用榆林煤,在国际市场上也成功向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

碳化用煤(作为还原剂)用榆林神府煤田盛产的优质侏罗纪精

煤,在中低温条件下干馏热解生产的兰炭,又称半焦,因其火焰呈“蓝色”而得名,目前

榆林是全国兰炭的主产区。兰炭是生产铁合金、碳化硅、碳化钙和硅铁等产品的理想还原剂,可使其产品质量提高10%左右,节能2%以上。

碳素材料用煤榆林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95%以

上,孔隙发达,硫、磷、砷、氯等有害元素含量很低,是制备碳分子筛、活性炭等碳素材料的理想原料。大连理工大学以神府分选煤为原料,用亚硫酸盐纸浆废液作黏结剂,经碳化和碳成积工艺,制备富氮用碳分子筛,工艺简单,产品性能良好。西安科技大学用神木大柳塔特低灰分煤为原料,开发出制活性炭的新工艺。

高炉喷吹用煤榆林煤经洗选后的精煤粉,可用于高

炉喷吹,燃点低、不结渣,灰分及有害元素含量极低。经鞍钢高炉生产试验表明,不仅能降低焦比,还可提高生铁质量。

炼焦配煤榆林煤虽不具黏结性,若能充分利

用其特低灰、硫、磷的特点,作为炼焦配煤,与灰分、硫分较高的强黏结煤部分配

合或全部替代,既可降低焦炭中的有害成分,又能多产煤气。经鞍钢试验结果证明,配入5%—7%的神木煤,可炼制出合格的冶金焦。

气化用煤以神木县为中心的5-2煤,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有北京煤化所、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以及90年代初期的包头第二机械厂、太原重型机械厂等单位对其进行了工业性气化试验。试验证明,榆林煤特别是5-2煤是良好的气化用煤。

水煤浆制备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吴家珊教授对神

木煤进行了水煤浆制备试验,并总结出影响水煤浆特性的主要因素是煤中水分和含氧官能团。1984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对神木煤进行了制备水煤浆的可行性初步研究,指出该煤是替代油的良好煤种,用于制备代油煤粉和水煤浆都是可行的。

液化用煤2000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

专门对榆神矿区分别进行了2-2煤和3-1煤液化试验,由煤炭科学总院北京煤化工分院液

化室进行高压反应试验。试验报告指出“煤样的煤岩组分中,镜质组含量较高,灰分低,加氢液化性能好,是适于液化的原料用煤”。煤的转化率高达92.35%,油产率为63.93%,两项主要液化指标都比较高。

本报记者宋炜报道 9月 25日下午,第十一届榆林国际煤炭暨能化装备技术博览会举行榆林煤产品及能化装备专场推介会暨客户恳谈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钱劳动致辞,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明主持。

钱劳动在致辞中对我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矿产资源、发展前景等分别进行了介绍。他说,榆林作为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深入实施

“三个转化”战略,倾力打造国家级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清洁能源

输出基地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钱劳动希望所有参会的嘉宾、客商能多到榆林走走看看,并通过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榆林、了解榆林、喜欢榆林、投资榆林。

会上,神华销售集团副总经理梁建兵、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凤明、陕煤化集团副总经理尚建选、榆能集团总经理宋玉琪、陕煤化集团神南产业发展公司董事长乔少波等中省和本土企业负责人,以及与我市煤企有紧密联系的科研院所负责人,先后就煤炭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本报记者李狮报道 9月25日,来自亚洲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家媒体记者组成的亚洲新闻联盟采访团来榆采访采风。副市长张海峰会见采访团成员。

本次采访活动的主题是“亚媒聚焦大美榆林”,是由中国日报社主办的

“2016‘一带一路’ANN(亚洲新闻联盟)中国行”大型深度采访采风活动的重要部分,活动将于本月 27日结束。本次活动将通过亚洲及世界范围内资深文化旅游记者对榆林人文、生态、经济、旅游等资源风貌的深度采访,通过记者的视角和笔触,将“榆林好故事”讲给世界听,在世界范围内发出榆林好声音,以提高榆林的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天下午,张海峰会见采访团成员,向大家详细介绍榆林市情。他说,“一带一路”建设为榆林发展带来新机遇,作为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正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增进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发展之路、共赢之路,媒体人是时代的讲述者、传播者、倡导者。榆林愿

意与世界各地媒体在各层次、各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希望媒体朋友们聚焦榆林,多宣传推介榆林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讲述榆林好故事、传播榆林好声音,让更多人认识榆林、了解榆林、走进榆林,成为榆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使者。

中国日报特稿部主任姚英代表采访团表示,活动期间,各媒体成员将深入榆林,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态、旅游等方面多角度进行深度采访,并通过各自的主流媒体平台,向亚洲乃至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榆林,为榆林与周边亚洲国家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

本次来榆采访的亚洲新闻联盟成员有泰国《泰国民族报》、乌兹别克斯坦JA-HON通讯社、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斯里兰卡《今日锡兰》、孟加拉《每日星报》、尼泊乐《加德满都邮报》和《尼泊尔时报》、印度《MintAsia》和《印度时报》、巴基斯坦《财经日报》和《巴基斯坦日报》,以及《台湾中国邮报》《中国日报》等媒体的近20位记者。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和中国日报社共同组织。

从2006年至今,榆林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煤博会,每届都会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变化。这不,在9月25日开幕的第十一届榆林煤博会上,同样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元素。

经济下行,企业运行压力加大是本届煤博会举办的现实背景。针对这一情况,今年,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已运转多年的煤博会组织方式,由市委、市政府主导办会,涉及全市48个部门、单位,成立了专门的组委会,并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办会期间各种方案、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审定督办等工作,这在煤博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样的办会模式,有效提高了政府服务企业的能力,达到了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的目的。

在本届煤博会展区,第一次出现

了几家商业银行的身影。众所周知,资金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在我市,企业融资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方式无疑是银行贷款。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和大力推动下,在本届煤博会集中签约仪式上,6家银行与7户企业正式签订了贷款协议,金额达29.1亿元。另有一家银行与一户企业签订了30亿元的授信意向。这都是切实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良好举措。

新理念带来新变化。各式各样的新技术和新的合作方式、产业方向,正是在煤化工产业之路上奋勇前行了30多年的榆林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在本届煤博会上,最有代表性的新技术无疑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历经20年的艰苦探索,研制出的

“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与传统的煤电转化相比,该技术所能实现的近乎零排放和超低的用水量,对煤炭资源富集、水资源匮乏的榆林来说,意义不言而喻。经过多方努力,西交大最终同意将该技术的试验示范装置落户榆林。

技术和发展模式的进步,都应是双向的,既要有“拿来主义”,也不能少了自主创新。本届煤博会上,榆林学院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陕西分公司及陕西九重新能源公司,分别签订了在榆林学院共建新能源专业及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新专业的设立,可以为榆林国家级能化基地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而这种学校与企业合办专业的模式,也算是一种另辟蹊径的产学研合作。”榆林学院副院长张晓表示。

煤博会上的 元素新新新新

亚洲10余家媒体来榆采访张海峰会见媒体记者

带您认识榆林煤

第十一届煤博会举行专场推介暨客户恳谈会

让更多的人了解榆林喜欢榆林 投资榆林

本报记者刘涛报道 9 月 25日上午,在第十一届榆林国际煤炭暨能化装备技术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本报新媒体采用最新技术手段,对煤博会开幕式暨能化产业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首次成功进行了微信现场直播,近6000名网友点击收看。

早在煤博会开幕之前,本报纸媒及新媒体即通过各种方式,对本届煤博会同时

进行宣传。当天上午,本报新媒体中心派出的记者、主持人和摄像师,早早来到开幕式现场,“占据”有利地形,为微信直播做好一切准备。8时30分,煤博会开幕式正式开始,本报新媒体也同步进行微信现场直播。广大网友只需关注榆林日报微信公众账号,即可实时观看煤博会开幕实况。直播一开始,观看直播的网友就达到3000多人,到中午12时直播结束,观看人

数已接近6000人。当晚,本报新媒体又对榆溪坊大型文艺演出进行了微信现场直播,观看人数已突破万人。

据了解,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本报新媒体还将对煤博会期间举办的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榆林市第二届羊毛绒产业博览会开幕式、能源及能化制造设备展等进行微信现场直播。欢迎广大网友即时关注,点击收看。

本报成功对煤博会进行微信现场直播近6000名网友点击收看

煤博会展区一角。 刘继远摄

榆林煤(资料照片)

煤博会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参与报道。 本报记者庄晨阳摄

前景展望: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尤其是北方燃煤地区)连续大范围出现雾霾天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催生了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高效燃煤电厂的建设使用。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近70%,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国内新型煤化工产业日趋成熟,许多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煤转化技术将不断被应用于工业生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环保、优质、洁净的榆林煤,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领域。

本报记者 宋炜

记者带你看煤博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