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fangchengxiang bao dongfangchengxiang bao 风 …dfcxb.com/resfile/2019-10-01/a04/a04.pdf ·...

Post on 18-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DONG FANG CHENG XIANG BAO2019/10/1 星期二 责任编辑 贺梦娇 4 DONG FANG CHENG XIANG BAO

2019/10/1 星期二 责任编辑 贺梦娇 5

每当有人问我:今年多大年纪,我就会自豪地说:“我与共和国同龄!”

是呀!我与共和国同龄、也与共和国共命运。记得共和国三年困难时期,我正在读小学,那时饭吃不饱,每当上课到中午的时候就肚子饿得咕咕叫,嘴里冒酸水,那种刻骨铭心的饥饿使我终生难忘。老师告诉我们,共和国正在遭遇暂时的困难,苏联逼债、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农业歉收,大家都是勒紧裤腰带,与我们的祖国共渡难关。那时,我和几个同学经常放学后跑到附近生产队收完庄稼的田地里,捡拾卷心菜与花菜的菜根,刨去外皮,剩下内芯,直接啃咬着吃,以此充饥,感觉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水果”了。当时,我就有个理想:长大了当个农业科学家,让庄稼年年丰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天天吃饱饭。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上大学的梦想落空了。1969 年 1月,响应国家的号召,我在上海川沙县杨思公社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杨思公社是种植蔬菜的老菜区,我和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早出晚归,还参加了青年突击队。学会了蔬菜的播种、秧苗的管理、知道了番茄种植的最佳时间、掌握了黄瓜、豇豆、花菜等蔬菜的采收技术。我和贫下中农的汗水一起流在火热的土地上,满心希望凭着我们辛勤的劳动,可以

获得农业的丰收。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只是按传统经验进行生产,蔬菜的产量一直徘徊不前,遇上自然灾害则产量更低。农民的生活没有多大的改善。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四人帮”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知识越多越反动”,把共和国的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共和国迎来了新的时代;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1978年共和国科学的春天到了,我考入了上海农学院。当我从公社知青办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我已是而立之年,又有了家庭和孩子,今天还能上大学?这是真的?是真的!是邓小平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我从心底里感谢我们的党、我们的共和国,决心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在上海农学院的四年学习生活,既紧张又兴奋。每天天不亮,我和同学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去校园里背外语单词,记化学方程式、预习相关的上课内容等等。虽然当时的学习条件比较艰苦,上大课的时候,几个班级的同学们挤在一起,在临时建起的草棚教室里上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化学等课程。同学们都认真听、认真记笔记,回到宿舍,互相讨论,互相对笔记,力求把老师传授的知识真正学到手。我们

心中都有一个强烈愿望: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

1983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农业局蔬菜技术推广站。在这里,有许多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我像小学生一样,不断地向他们学习、汲取新的知识,丰富自身的本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老同志的指导帮助下,我逐渐熟悉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老专家的逐步退休,我接过了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接力棒,为上海郊区蔬菜生产的发展,继续奋斗。我和站里的农技人员一起,试验研究推广“蔬菜大棚栽培配套技术”,使蔬菜生产做到春提前、秋延后,丰富了蔬菜上市的品种,延长了蔬菜供应期。研究推广“夏秋季遮阴网覆盖栽培技术”,使夏秋高温期间甘蓝、花菜的成苗率提高20%。研究推广“蔬菜无纺布覆盖栽培技术”,使冬春栽培的芹菜、菠菜、荠菜等产量增加,提早上市。研究推广

“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蔬菜杂交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等等,使上海郊区的科学种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蔬菜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越来越好。我小时候的理想实现了。

当共和国庆祝六十华诞的时候,我退休了。当时农技中心的领导要我发挥余热,参与编写(1978年—2010年)上海农业志种植业卷的工作,主要负责和蔬菜相关部分的编纂,我愉快地答应了。但是,农业志的编写工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单位的搬迁、人员的调动、机构的变化,许多资料无法找到。即使到档案部门去查找的资料,都是一些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和会议纪要等,与农业志需要的资料相差甚远。参加编写的工作人员大部分年纪较轻,对于1978年—2010年期间上海农业的发展进程不清楚、不了解。而这段时间上海蔬菜的生产发展我是亲历者,我有责任

为后代留下上海农业发展改革的历史。于是,我和有关的编写人员一起寻访相关老同志进行座谈、查找当年的报纸、相关的杂志以及部分老同志个人收集的资料。经过了四年的不懈努力,到2015年,我们制作了上万张的资料卡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初稿的编写。经过全体编志人员的共同努力,对种植业卷初稿进行了七八次的修改,到2019年的3月底,形成了上报农委的内部评审稿。4月8日,经由市农委组织有关专家认真评议,一致通过,同意报市方志办评审。现在,我们还在对初稿进行不断地修改,增加照片、核对数据、精炼文字,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今天,共和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正朝气蓬勃、大步迈向新的征程,创造新的奇迹 。我时常在想,在这伟大的时代,还能为祖国做点什么,才不辜负我与共和国同龄这个特殊的身份。

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推广研究员 郁樊敏

共和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正朝气蓬勃、大步迈向新的征程,创

造新的奇迹。我时常在想,在这伟大的时代,还能为祖国做点什么,才不辜负我与共和国同龄

这个特殊的身份。每当有人问我今年多大年纪,我就会自豪地说:“我与共和国同龄。”作为上

海蔬菜生产发展的亲历者,我想,我有责任为后代留下上海农业改革发展的历史。

(上接4版)专业课学习,为顺利融入社会

奠定基础。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光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1973年秋,学校安排在萧县郭庄开门办学,听到老师精彩的现场课,看到小麦壮苗和弱苗的区别。毕业前

还有4个月毕业实习,跟着专业老师实际实际操作。劳大的栽培,同学们枝繁叶茂。劳大的名声卑微,低起点的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虽然劳大早已消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永久的丰碑。

1974年秋,从劳动大学农学系

毕业,返回原地肥东县分配。安排到县水稻良种场工作,奠定了一生从事水稻技术工作基础。1975年春,第一次独立制定技术方案,得到队长首肯,信心倍增。那时农业处在鼎盛时期,以粮为纲,技术推广,一呼百应,农业技术人员受到足够重视。

杂交水稻是我国当代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我1976年开始参加杂交水稻技术推广,是我国最早一批技术推广工作者。为加速推广,全国水稻产区,千军万马南下海南,是农业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壮举。有幸1976、1977,连续两年冬季参加海南岛南繁工作。特别是第二年,我负责县南繁技术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也因此,从农场调到县种子公司工作,负责全县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工作。回眸往事,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八十年代,中国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后,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农民接受

技术的前提,要有效益。而之前的技术推广,围绕高产,不太关注成本,技术推广陷入迷茫。新品种推广一直受欢迎,我们成功地在安徽省推广了早稻“浙辐802”。我们是最早一批示范基地,省农业厅在我县召开了现场会。我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现场会非常成功,我们生产的种子,成了那个年代的紧俏产品。

1988年,为解决夫妻分居,我调到上海市种子公司工作。上海的改革开放是在总设计师南巡讲话后,上海的改革有序,上海人的自信,上海人的团队精神,后发先至,短短几年就成为全国改革龙头,有幸赶上了上海腾飞。九十年代,上海的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而农业萎缩,甚至在讨论,是否可以取消水稻种植。学农的我,四十多岁赋闲,非常不适应。

步入新世纪,国家紧急出台了18亿亩耕地保护政策,上海要求水稻稳定在160万亩,农业的春天回来了。我重新归队,负责上海市水

稻技术推广工作。上海水稻有二项技术推广非常成功,一是直播稻,其简捷的操作方式,深受农民欢迎,成为上海主要栽培方式,带动了全国直播稻的推广。二是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短时间明显提升了稻米品质。杂交稻寒优湘晴成为优质品种的代表,持续30多年常青树。

2012 年退休,一生与农村、农业、农民打交道,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当过知青,从麻姑山脚的劳动大学,到水田中的农场;从最小的县城,喜剧般地跨越,去都市种水稻。步入夕阳,逆城市化。卖掉上海住房,选择偏远乡村,安徽皖南太平湖安度余生。来湖边已经七年,经历风雨、矛盾和压力,愈发亲近这片土地。或许还将在这里生活十年、二十年,甚至融入这片土地。

感谢时代,感谢祖国,我们赶上了多彩的社会,生活有了多元的选择。热爱乡土,拥抱自然。我是一株无名草,来过,努力过,奉献过,不期许更多。

我把一生奉献给祖国农业我把一生奉献给祖国农业□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盛建

上海解放的那时我还很小,记忆中的那一天清早,我的外公打开房门看到许多解放军战士在风寒中露宿在马路上。现在方知那一天是1949年 5月 27日,为上海解放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举,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我的父亲作为一位国内外公认的优秀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抗病育种专家,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不顾当时国外反动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诽谤和恫吓,放弃在加拿大的优厚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并带回宝贵的文献资料和育种材料,投身到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中去。1951年被聘为上海复旦大学农学系教授,1952年,与那些刚回到祖国的海归一样,听从国家院系调整指令,二话不说,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把自己的家人从复旦迁至辽宁省沈阳市。那时的沈阳东陵是一片不毛之地的乱坟岗子,要在那里安家创业,好像从天上掉到地下一样。可是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一干就是45个春秋,把自己数十年的心血奉献在大东北教育科研事业上,为创办沈阳农学院(如今沈阳农业大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创业艰辛,一路上风风雨雨,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治运动。作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他一次又一次被作为白专道路的典型被打倒,被否定,但他并不气馁,爬起来再干,

百折不挠,无怨无悔,忠诚于自己的事业,特别是在文革中,惨遭批斗,抄家,毒打,专政,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对农业科学的痴心不移,相信国家还是需要科学,相信共产党一定会拨乱反正,坚信科技事业的春天一定能够到来。在被批斗期间,形势稍有宽松,洗掉脸上墨迹,便去实验室和试验地进行科研工作,抽空帮助省内外检疫机构查阅植物病毒和真菌病害的相关外文资料并进行细致耐心地指导。打倒

“四人帮”后,组织上对他作出公正评价,推翻了一切不实之词。他一生专注小麦抗病育种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编写专著多部,为中国植物免疫学科创建人和奠基人,一生勤奋耕耘,热心育人,发展学科,关心生产,支持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他是国内外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小麦育种家,农业教育家,为沈阳农业大学一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萨斯卡川大学荣誉法学博士,曾任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他经过一生浓墨重彩的经历后,在1980年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信共产党能够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与时俱进,前赴后继,是一个砥砺奋进的政党,因此他愿意献身于她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他不仅能

够正确认识自己,而且能够正确对待运动中的群众。1997年2月6日不幸于上海病逝后,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他的祖国。学生们感谢他的恩泽,赞他爱国为民,正直诚恳,勤奋敬业,成就斐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重视育才,创业毕生,永为师表。今年是他的111岁诞辰,学子们为缅怀他,激励后人奋发进取,为他设置铜像,举行揭幕典礼。

1978年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年,我被辽宁省建昌县委组织部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在那里我奋斗了十年,那里给我带来了光环和业绩,我曾被辽宁省朝阳地委和建昌县委表彰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并被披红戴花,嘉奖我多年来在农业一线,在生物防治上成功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数万亩玉米螟,棉铃虫和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苹果褐卷蛾。40年过去了,回味起来仍感幸福,也是在那一年我调进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1978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恢复了高考,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拨乱反正,确立了对外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和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上去。那时党委组织部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调我参加干部的平反工作,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传统,遵循有反必肃,有错必究的原则。我参加了暑期复查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平反了自1957年反右扩大化,错误被划定右派分子的人,还参加了清理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及打砸抢分子,整顿和纯洁了

党员队伍,解放了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同时作为一名新党员,自身也深受党性的锤炼,提高了执行和理解党的政策水平,深知作为一名党员要有一身正气,不能对上媚骨,对下傲骨。那一年看到被解放的干部轻松走上岗位,对党表示由衷感谢,我深感三中全会路线的正确伟大,它调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坚决跟着党走,拨乱反正,对于稳定社会,回复经济,促进安定团结起来积极的作用,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我入党的那年发生的事,让我终生难忘!

2018 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和受益者,我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用双手谱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习总书记高度评价改革开放40年,他赞道小平同志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是中国人民衷心热爱的伟人,称他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他说如果没有小平,中国人民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我庆幸在我们年代碰上一位睿智,开明,又有谋略的领

导人,在他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40年渐进性改革,中国全面进入世界经济发展快车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取得了多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使中国打开了繁荣大门,百姓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跨越式转弯,中国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在改革开放40年间,我多次赴北疆科考,曾帮助上海企业、浙江企业、辽宁企业等实体经济单位组合新型产业链,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企业转型或技术提升,还多次勘察崇明生态岛,帮助专业军人创业,构建产业链,实地调研资源供给基地,并为上述单位检索科研文献,分析调研市场,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遵纪守法,关心单位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国家大事,能自觉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家风,为子女树立榜样,让我们子孙后代与我们一样,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追求理想,坦诚一生,报效祖国。

风雨同舟风雨同舟 我和祖国共同走过我和祖国共同走过□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吴畏

我是1940年代出生的上海人,经历了上海的解放,见证了10年文革,科学的春天,40年

改革开放成果。我和我的家始终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风雨同舟70年。作为历史的见证人

和受益者,我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用双手谱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也陪伴祖国走过

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这一切,让我对

祖国的感情越发深厚。

有些窃喜,1952年 7月1日出生,新中国成立之初,又逢党的生日。五十年代生人,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有着浓浓的时代烙印。年幼时自豪满满,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有过远大理想。深情地歌唱,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父辈们全身心投入新中国建设

事业,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大炼钢铁,消灭四害,是我们初涉社会的第一步。三年自然灾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十年代中后期,读书时无书可读,缺乏知识的人生,如同折断的枝叶,随波流淌。当我瞪着稚嫩的目光,疑惑地看着身边的世界。时

而兴奋,那是一个准革命者的冲动。时而彷徨,父亲也被关进牛棚。

尚未发育完全,随着上山下乡潮流,插队农村落户,面对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从城市到农村,巨大反差,对每一位亲历者都会留下刻骨铭心记忆。反思这段经历,习惯从专业角度思考。农业生产有练苗一说,指从温室移苗至大田,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只是在极左路线下,这一过程过于惨烈。也许是当年国家包袱太重,囤积六届的毕业生需要安置,也许是农村土地过于贫瘠,又多出分粮食的人。总之,知青接受再教育是一次不成功的练苗过程。

换种角度思考,知青插队虽然是一段苦难的历程,但我们自豪地说,经历了。对个人而言,熬过冬季,何惧风雨。后知青时代,老知青们时常会重返第二故乡,因为这片贫瘠的土地,曾经养育过我们。不论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会感谢那段经历,会眷念那山、那水、那人。

七十年代后,社会发展加快。缺失教育的我们,竞争中成为弱者。社会不相信眼泪,需要我们去努力。下放第5个年头,绝大多数同学招工返城,孤身一人留守在知青屋,精神几乎崩溃。1972年春,幸运地打开一扇窗,进入了安徽劳动大学农学系学习。有幸学农,终

生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才有了励志的机会。

人生需要不断跨越,劳动大学是我们跨越的平台。入学时,我的文化程度初中一年级,多数同学情况差不多,直接上大学,落差显著。入学后,正值邓小平副总理第一次复出,全国整顿秩序,恢复生产。学校也同样,老师重新登上讲台,以极大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低起点的我们,在不懈努力。基础课学习认真,扎实。大到宇宙空间,风云气象,小到微生物病毒,在知识的海洋里,同学们尽情遨游。

(下转5版)

我把一生奉献给祖国农业我把一生奉献给祖国农业□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盛建

我一生与农村、农业、农民打交道,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当过知青,在都市种过水稻。步

入夕阳,选择偏远乡村安度余生。这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农业,我倍感自豪。回首过去,感谢时

代,感谢祖国,让我们赶上了多彩的社会,生活有了多元的选择。热爱乡土,拥抱自然。我是一

株无名草,来过,努力过,奉献过,不期许更多。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