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观潮 携手“家人”共同逐梦 -...

Post on 02-Feb-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商洽会问询台

问:请问本届商洽会的台湾馆有哪些特色?

答: 台 湾 馆 位于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 11 号馆,由省商务厅、省贸促会和省台办协调组展,共设400余个展位。省台办将协调组织 2 个特装展位和 96 个标准展位。云台文化青创中心、昆明台商协会筹备特装展,展示中心的双创作品和云南民族文化音乐电影《小河淌水》等。96个标准展位由台湾高雄市和澎湖县相关协会组织招展布展,主要展示台湾农产品、特色食品、药品、轻型环保材料等商品。

问: 请问第8届云台会有哪些新亮点?

答: 即将举行的第8届云台会,将围绕“共享‘一带一路’机遇,深化云台融合发展,推进辐射中心建设”主题,通过项目签约、主题演讲、参观考察、产业对接、体验交流等活动,推进云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本届云台会包括:1 场开幕式及产业发展参观考察,2 场论坛研讨(东西部地区台商协会会长论坛、云台文创文化产业合作创新论坛),3 场对接会(云台绿色食品产业合作、云台生物医疗大健康合作、云台青年企业家创业创新分享对接会),5 场系列体验交流拓展活动。

本届云台会层次高、规模大、对接准。全国台企联、台湾工业总会、台湾电电公会、台湾中小企业协会等重量级商协会将组团参会。开幕式计划邀请近1000人参加,其中台湾同胞近 500 人,为历届云台会之最。

此外,云台会期间将促成10个重点项目签约,面向台商推介5个州(市)近30个项目,强化云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本报记者韩成圆整理

> 桥头观潮共话商洽会

2019年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商洽会)吸引了 179家泰国企业参展,共224个展位,创下了泰国企业在商洽会参展数量最多的纪录。5月31日,本报记者对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总领事妮媞瓦娣·玛尼绲进行专访,她表示,泰滇合作春光正好。在今年商洽会期间,泰国将同期举办第4届泰国顶尖品牌展和商务洽谈会,为泰中企业加强贸易往来、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搭建平台。妮媞瓦娣·玛尼绲表示,商洽会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了品牌效应,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展销,更是多边共赢。

在泰国参展企业中,食品、饮料类企业最多,共49家;其次是服装、家居产品和服务类产品的企业。“云南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而泰国在云南力推的产品也离不开这3个领域。”妮媞瓦娣·玛尼绲提到,现在健康类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多,特别是针对健身、按摩、老年生活需求的泰国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爱吃、懂吃的云南人最喜欢泰国美食,希望通过商洽会,让更多更高品质的泰国美食被云南市场认可。”

云南是中国距离泰国最近的省份。2018年,滇泰贸易额超过 10亿美元。以前,到滇投资的泰国企业多以大型民营企业为

主,而现在,很多中小企业也视云南为投资热土。

除了经贸往来,滇泰人文交流也越来越火热。在教育方面,在滇的泰国留学生有 800余人,赴泰留学的云南学生有 4000余人,滇泰高校在教育项目、人才联合培养、人员互访方面取得了创新经验和成果。

在文化交流方面,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泰国的民族服饰展演即将亮相于 6月 13日至 19日在昆明举办的“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在旅游交往方面,2018年,云南前往泰国的游客有60余万人次,泰国到云南旅游的人数达50余万人次,双方互访人数相近,且均呈递增趋势。“泰滇旅游资源互补,空、水、陆交通均有直接往来,今后,中老、中泰铁路的贯通将为双方往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妮媞瓦娣·玛尼绲肯定地说。本报记者王欢蔡梦/文 蔡梦/图

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妮媞瓦娣·玛尼绲——

不仅是展销更是多边共赢

近日,马来西亚驻昆明总领事馆总领事法依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中国的消费者能更深入地认识马来西亚,希望更多高质量的马来西亚产品走进中国百姓家。

法依萨介绍,在今年商洽会期间,马来西亚展区有超过60家参展商参展,最为吸引人的是快速消费品领域。独具马来西亚特色的饼干、饮料、水果干、白咖啡、燕窝、护肤品等将在昆明亮相。“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高品质生活方式买单,安全、有科技感的产品受到青睐。”法依萨说,马来西亚参展商希望通过展会,与更多进口商和分销商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法依萨特别提到,“一带一路”建设为马来西亚带来了重要机遇,让东南亚国家更为便利地拥抱全球市场。除了贸易合作,马来西亚也在文化旅游、教育、艺术等方面积极与云南开展合作。

“通过商洽会,马来西亚参展商不仅拓宽了合作渠道,还在其举行的一系列论坛中得到了不少学习和观摩的机会。”法依萨说,不久前在昆明体验了一次VR虚拟眼镜让他印象颇深,通过镜框,大理古城的全貌和人们生活的场景被生动展现。法依萨看到,“数字云南”建设和云南智慧

旅游的成果为云南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滇马合作近年来取得了可观的成绩。2018年,滇马总贸易额达 2.53 亿美元,有50余个来自马来西亚的项目在云南落地生根。2020年为“中马文化旅游年”,也是“2020 马来西亚旅游年”,马来西亚正在不遗余力地优化中国游客在马境内的旅游体验。法依萨表示:

“希望借此机会,加强马滇文化旅游合作,助力双边互联互通更上一层楼。”

他说,自2019年是马中建交45周年,双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了多领域的合作,马来西亚将中国视为发展典范,希望与中国进一步携手推动马来西亚的发展。

本报记者王欢/文 李文君/图

马来西亚驻昆明总领事法依萨——

把更多优质产品推向世界

“通过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商洽会)的平台,老挝扩大了与各国朋友的‘交际圈’。”6月3日,老挝驻昆明总领事馆总领事坎蓬·冯桑迪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商洽会的平台有助于老挝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增进与各国伙伴的合作。

坎蓬·冯桑迪介绍,老挝政府对本届商洽会十分重视,今年预计有 30家老挝企业参加商洽会,展位共 82个,参展的商品包括老挝特色的木制品、农产品、手工艺品、装饰品、美食等。他说,对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来说,商洽会对促进区域内各国以及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平台除了帮助企业交流商品和产业信息,还有助于加强政府和企业的交流沟通。

在云南工作生活近 3年,坎蓬·冯桑迪时刻感受到云南的变化:云南发展速度很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云南与老挝的合作也更加紧密。“云南和老挝山水相连,在合作方面有很大优势,双方高层互访十分紧密,为合作奠定了牢固基础。”他介绍,整体统筹云南省与老挝北部各省经济合作事宜的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机制,在推进老挝

与云南的人员往来、友城、经贸投资、旅游文化等各领域务实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云南是老挝重要的投资来源地,据统计,2018年有256家云南企业在老挝投资。

谈到云南与老挝的合作前景,坎蓬·冯桑迪满怀信心。他说,云南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前,云南正在倡导绿色发展理念,老挝希望与云南就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互学互鉴。另外,老挝人民十分关注中老铁路的建设,相信中老铁路开通后,在运输方面会给老挝与中国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与云南省的交流合作带来更多便利。本报记者刘子语杨春梅文/图

老挝驻昆明总领事坎蓬·冯桑迪——

扩大国际朋友圈推动合作 携手“家人”共同逐梦

作为2019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商洽会)的主宾国,柬埔寨将在会期内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今年 2月在北京举行的商洽会推介会上,柬埔寨参会代表表示,商洽会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促进双边经贸关系和务实合作奠定了基础。柬埔寨一直以来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商洽会,期待与云南更多合作。

滇柬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紧紧连结。近年来,双方在基础设施、农业、经贸、旅游、文化等领域开展了交流合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滇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活跃。去年,柬埔寨暹粒新国际

机场正式开建。投资、建设、经营这个机场的包括云投集团、云南建投集团和云南机场集团。柬埔寨民航部门官员表示,暹粒新国际机场有望发展成为东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对柬埔寨建立现代化的航空业发挥关键作用。

滇柬在农业领域具有优良的合作条件。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农业生物多样性等主题的人员培训交流。中国云南—柬埔寨班迭棉吉农业科技友谊示范园充分发挥云南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柬埔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样板,加强了双方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双方农业共同发展。

滇柬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特别是云南的蔬菜、花卉深受柬埔寨市场的欢迎。去年12月,第十三届柬埔寨进出口产品博览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展会上,中国(云南)绿色产品展台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云品入柬”专场推介会。

文化旅游历来是云南与柬埔寨合作的重点领域。今年是“中国—柬埔寨文化旅游年”,双方的交流活动更丰富。2020年云南文投集团投资的中柬文化创意园建成后,《吴哥的微笑》将迎来升级版,园区同时将包括衍生品文创中心、文化互动广场、中柬文化交流培训中心等更多内容。

本报记者刘子语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是亚洲各国文明交流的平台,也将在推动云南非遗保护与对外交流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肖依群介绍,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同饮一江水”的独特文化背景,云南将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肖依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与周边国家的非遗都需要与对方进行交流和学习。目前,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提出的新思想必将深化中国与亚洲各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云南将积极增进与周边国家的非遗文化交流,为地区繁荣和稳定贡献力量。

今年 1月 29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省文

化和旅游厅外联处在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承办了《忆美彩云南——中国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这次展览向缅甸各界人士展示了16项最具云南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让参观者从不同侧面了解了云南非遗的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其中很多民族跨境而居,文化相通相融,

这是云南与周边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优势,也是我们选择去缅甸举办非遗展的原因之一。”肖依群说,今后有合适的机会,还将去其他国家进行云南非遗展,也欢迎周边国家到云南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

本报记者李恒强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 交流 非遗架起友谊桥

> 牵手商洽会主宾国

力度大“含金量”高云南更有吸引力

去年,国台办和国家发改委经商中组部等 29个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31条惠及台胞措施”)。之后,各地持续推动“31条惠及台胞措施”落地。台湾媒体和民众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此次我省出台的《若干措施》,包括75条具体举措,涉及云台交流合作的方方面面,开放力度之大、

“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也被认为在云南对台工作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云南省委台办主任张朝德介绍,《若干措施》是云南服务对台工作大局,践行“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想新理念的有力措施,是主动与台湾同胞分享云南发展机遇,全面深化云台交流合作,促进云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

“《若干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省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这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台商台企在云南投资兴业,扩大两地交流交往,促进云台民众心灵契合。”他补充道。

20多年来,不少商业嗅觉灵敏的台商“登陆”云南;800余家台资企业落地云南,找到了发展机遇。但在实际发展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在云南打拼10余年的台商董先生表示,在办理居住证、银行

开户等方面曾碰到一些困难。“此次有10多条政策专门回应新诉求,解决台胞在云南生产、生活、就业、办事等问题,很接地气。”他说,6月份将带领 10余位台湾专家赴临沧考察产业。“随着政策的出台,云南吸引力在

‘加分’,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想分享云南改革开放的红利和成果。”

同等待遇融合发展投资云南信心足

2001年,罗霓云成立了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山葵等云南特色产品销售至日本、泰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1500余吨。

“此次,企业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得益于《若干措施》第40条的快速落地。”罗霓云所说的这一措施规定,“即在云南工作的台湾同胞可参加省级劳动模范、

‘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表彰奖励活动评选。”

精神层面、经济层面的同等待遇,与云南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让更多像罗霓云一样的台商在云南的发展更有底气。

“作为一家台商独资企业,今年是我们进入云南的第 20个年头。”昆明多柏思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治宏说,台湾工艺与云南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让他更青睐这片土地。

他介绍,企业用漾濞核桃等食材,开发出了不同类型产品。最近,又

采用红河哈尼梯田有机红米,运用高温膨化的技术工艺做成了红米饼。

“顾客都说,我们的产品既有‘台湾工艺’,又有浓浓‘云南味’。”

细心的林治宏注意到,此次《若干措施》中有多条关于推动台商参与云南农业发展的内容。“在云南20年,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政策的出台,让我更有信心抓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邀请更多台商来云南,深化与相关州市的合作,共同把‘家’建设得更美好。”

更广领域更大舞台携手发展期待多

“两岸关系,关键在年轻一代。”采访中,在滇台企台胞一再强调这一观点。

作为我省落实《若干措施》的重要成果,刚成立不久的云台文化青创中心,正为云台青年创业提供更多可能性。

该中心包括云台两岸书院、联合门店、青创中心3大板块,为在滇创业的台湾青年免费提供商品展示、咨询交流、项目孵化等服务。目前,中心已开展珍珠奶茶、凤梨酥等创业项目。“力争到2020年,通过平台孵化落户云南的项目达15个。”云台文化青创中心负责人湛秀英说。

湛秀英细数了《若干措施》中20多条专门针对青创服务的政策。她表示,在政策助力下,青创中心不仅将帮助台湾青年在云南落地项目,更将成为云台“大开脑洞”的创

业交流平台,帮助台湾青年融入云南、创造未来。

去年,“31条惠及台胞措施”出台时,相关部门称措施初心之一是希望为台湾青年提供“登陆”发展的更大舞台。如今,云南《若干措施》落地,这份初心依然不改。

“看到这次出台的政策,我知道走向更大舞台的机会来了。”台湾青年、云南绿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允恺说。

2017年,他和团队自主研发了一项“污泥资源化应用技术”。该技术采用“台湾物力生物性环保发酵系统”,将城市污泥、湖泊底泥作为材料,生产为土壤改良剂、高效有机肥、花卉苗木植栽专用土,解决去油、干化、除臭、除菌等问题,为现代农业与环保提供保障。

此次《若干措施》中,第29条措施专门提到“积极引进台湾土壤污染防治技术,鼓励支持台湾土壤治理与修复企业或科研机构参与云南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项目。”采访中,“第29条”也是苏允恺口中的高频词。

“作为台企,之前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这类项目。此次政策极具‘开创性’。”苏允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如今已在呈贡安家的他,早已将自己当成了云南的一份子。“我喜欢云南的环境和天气,这里的绿水青山也是我们共同的金山银山。借助这次政策支持,一定要把好的技术经验与云南分享。”

5月24日,对于在云南奋斗了近20年的台商罗霓云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这天,她的企业——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荣获了“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罗霓云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说不仅是因为荣誉的分量,更是因为获得了“家人”的认可。

同月17日,在云南创业的台湾青年拥有了一个新的“家”。当天,位于昆明市穿金路的云台文化青创中心揭牌,这也是我省促进云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成果。

5月20日,我省正式印发《关于促进云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近段时间以来,《若干措施》的落实工作正陆续铺开。在滇台企台胞们期待从一系列极具“含金量”的措施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在更大舞台携手云南共同逐梦。

云台文化青创中心成立云台文化青创中心成立

本报记者韩成圆刘子语文/图

在滇台企台胞——

滇柬合作精彩不断

缅甸小朋友学写东巴文缅甸小朋友学写东巴文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编辑/樊丽川 美编/杨千红 制作/张学鹏开放云南4

本报地址:昆明市新闻路337号 集团办:64143341 编委办:64141890 经委办:64166892 编辑出版中心:64141286 舆论监督中心:64145865 邮政编码:650032 广告许可证:滇工商广字第1号 零售每份一元五角 云南日报印务中心印刷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