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 天 糖 1 99 片 天津条约 签订场面...

Post on 06-Jul-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文史大观责编:陆嘉琪 美编:伍芳芳 照排:张兵 校对:李琳娜报 2017.10.17 星期二 总第 2661 期 05励志传奇 责编: 黄明 美编:伍芳芳 照排:张兵 校对:李虹 报2017.10.17 星期二 总第 2661 期12

34 岁那年,一场车祸,让他脊椎的第五节和第六节受到重创, 不仅下半身知觉全无, 两个手掌也无法正常活动, 连拿起水杯喝水都极其艰难。 如今,他已经拥有三家纸厂,手下员工 700 多人,企业年收入达 7亿元,净利润数千万。

他就是广东东莞市聪裕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智聪。

海归硕士,职业也难觅1985 年出生的刘硕是黑

龙江人,父母经商,家境殷实。2005 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韩国釜山大学酒店管理系。

在韩国, 刘硕认识了同乡熊国涛,2009 年夏, 刘硕和熊国涛同时考上釜山大学的研究生。 苦读三年毕业后双双回国到上海。 学电子工程的熊国涛, 很快在一家研发机构找到高薪工作;但学习酒店管理的刘硕, 求职时却连连碰壁。 原因是,她在韩国学的是韩式接待、娱乐场管理等知识均对接不上。 一连数月, 刘硕竟找不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2013 年情人节,刘硕和熊国涛回老家举办了婚礼。不久,刘家父母搬到威海养老。

熊国涛供职那家公司的总部就在威海, 已成为技术骨干的他,被批准调到总部工作,夫妻俩回到威海后, 刘硕也被聘到一所外语学校做韩语老师。

“精英月嫂”,刷新生活观2014 年 11 月, 刘硕顺利

生下女儿,也因此掌握了育婴知识,带女儿轻松又开心。

2015 年底, 孩子一岁后,刘硕决定出去工作。 但“重出江湖”的刘硕,再次求职受挫。两年的育儿生活本就与职场脱节, 更何况她年龄又偏大,所以一直没谋到适合工作 。“我为何就不能放下面子做‘精英月嫂’呢?”于是,她向公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 婆婆一听就急了,刘硕可是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海归硕士儿媳,怎么能去干那种“老妈子” 的工作呢 ! 好在,丈夫熊国涛很理解她。 最后, 老人们才终于同意。

这天一早, 刘硕就经家政

培训机构引荐, 应聘到了威海市最大的家政公司当月嫂。

雇主许女士是花园别墅的“女土豪”, 她和丈夫从做装修队到干建材生意, 十年间积累了千万财富。 36 岁的她,大儿子已上初一 , 如今又生下二胎。 先前穷,吃了不少苦,带孩子也不容易 。 如今家境优越了,她也专门请个月嫂来照顾自己。 当得知刘硕是海归女硕士时,她当即就选了刘硕。

刘硕仿佛什么都会, 从开奶到通乳、 产后修复到小儿推拿,样样精通。她做饭更是一把好手, 甚至是自带花样刀具上门为许女士当月嫂的, 不仅会切花, 还会捏小松鼠模样的糕点。

晚上, 刘硕把许女士刚出生的女儿喂饱, 给她放了几首轻柔的钢琴曲, 然后再唱着自编的“唐诗催眠歌”哄小丫头入眠。之后,又陪睡不着觉的许女士聊天,讨论保养经。

“金牌大管家”,年赚百万与刘硕签订的两个月服务

合同到期后, 许女士还想和她续约,但刘硕已没档期了。

许女士和刘硕说 : “你今年可以一直在我家做啊,我给你加薪! 这样你就不用每隔一两个月就去一个新家庭了,那样还得适应不同的人。 ”刘硕苦笑:“我不敢呀,孩子带久了会有感情, 就走不开了。 ”说完,她抱着许女士的女儿轻轻地吻了几下,转身就哭了。 带了两个月,刘硕早已经和小宝宝有了感情, 如今离别在即,她心里很不好受。 临别,两人紧紧地拥抱。

许女士后悔, 为什么刚开始没多订些日子。 一个在商场历练多年的人, 就在她开始对

很多事情慢慢不屑的时候,这个月嫂,让她重新看到爱,看到坚持和勇气,看到勤奋与积累,看到美……这似乎成了比照顾好孩子和她更加重要的收获!

2016 年 9 月 25 日,刘硕在威海市首届月嫂技能大赛上,认真完成了各项技能考验,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夺得了 “金牌月嫂”荣誉!

此时 , 她的工资标准为16800 元, 年薪高达 20 万元。但她并不满足一辈子做月嫂,在积累到丰富的行业经验后,她开始筹划一件大事: 用互联网+思维 ,做大 “精英月嫂 ”事业!

经过几个月努力, 刘硕先在丈夫和朋友们的帮助下,打造出一款“金牌月嫂”APP 和一个微信公众号, 然后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 并吸纳一批拥有高级育婴师、 中级营养配餐员资格证书的“金牌月嫂”,进行统一培训和管理, 专门向各地家庭提供“高端月嫂”服务。

因定位精准,管理有方,刘硕的金牌月嫂公司如今已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 40 多名高端月嫂,她们为青岛、济南、威海、郑州、 太原乃至北上广的许多家庭,提供着优质服务。

发展到 2017 年 7 月,刘硕的年收入已突破百万。 连当初极力反对她的婆婆, 都夸赞儿媳:“能屈能伸,有大智慧!我家刘硕可是‘金牌月嫂’大管家! ”

对于自己的成功 ,刘硕总结得很简单:在这个智商和学历过剩的时代, 做事走心,才是唯一的制胜法宝。你只要能一头扎进去 , 把工作做精做大 ,再不起眼的行当 ,都能创造辉煌! (摘自《知音·海外版》2017.10 下半月版)

29 岁把小工厂做到 2 亿产值说起与纸品行业结缘, 还得

从刘智聪小时候说起。 那时,刘智聪还在读小学, 他的父亲在一家纸品厂当厂长, 所以他从小对纸品丝毫不陌生。

1987 年, 刘智聪开始在东莞一家纸品厂打工,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 这一份工打了 6 年,在此期间。 刘智聪凭借个人魅力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得到了老板的赏识。 1990年初, 刘智聪边打工边和老板合作开了一家小工厂。 后来,随着老板的生意做大,逐渐退出了纸品厂。

“我一定要坚持下来。 ”1992 年,刘智聪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同时,他在市区开了一家报关公司和废料公司 ,主要从事外贸生意, 成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6 年,刘智聪带着资金回到了茶山镇,开始专注于纸品厂。

随后, 刘智聪的事业可谓顺风顺水。 到 1999 年底,其工厂年产值已达 2亿元,拥有 400-500 名员工,他也成了东莞有名的“纸业大王”。 那时,刘智聪仅 29 岁。

飞来横祸就在刘智聪的事业发展迅速的时

候,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2004 年 5 月 ,34 岁的刘智聪和一

名经理去河南考察, 准备在当地开设一家工厂。 考察完毕返回东莞时发生

车祸,从此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次车祸撞的位置是刘智聪脊椎的第五节和第六节,属于高位截瘫,他下半身全无知觉,两个手掌也很不灵活,只有胳膊能动,连喝水也喝不了。

当时有朋友来医院看刘智聪,看到他的样子后哭了起来, 劝他把公司卖掉。而刘智聪担心的却是公司 300 多名员工的饭碗。

重建之路命运没有把刘智聪击败,经过 2 年

的治疗, 刘智聪迫不及待坐着轮椅重回公司。那时,很多客户有想法,担心刘智聪企业无法维持;造纸业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带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让自己的身体支持繁重的工作……

最终,凭借着责任感和毅力,他把这些难题———解决了。

为了鼓舞员工, 哪怕风吹雨打,刘智聪每天都坚持出现在工厂。 连高位截瘫的老板都坚持到工厂上班,员工们都备受鼓舞。刘智聪说:“我不倒,员工才有信心,公司才能够坚如磐石。”甚至,他还拿自己的情况开起了玩笑,“公司亏欠你们的,一定会补上,你们不用担心老板会跑路,反正你们看我是跑不了的。 ”

2007 年,刘智聪复出一年,公司的生意慢慢恢复正常, 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打算再办一个新公司。 他的太太当时并不同意,觉得能把现在的工厂办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以他的身体状况,哪里还能再办新公司?

不过, 刘智聪最后还是说服了太太。他说,做生意如逆水行舟,市场哪里管你是不是残疾, 你做不好就会被淘汰,特别是像搞纸品这一行,必须把规模搞大,产生规模效应,才能在市场竞

争中站稳脚跟。 随后,刘智聪创办了东莞市聪裕纸业有限公司,又从香港、台湾的公司挖来了不少生产和管理人才。

由于是高位截瘫, 刘智聪不能久坐,否则时间一长就会头晕乏力。 除此之外,由于血液循环差,他的双腿常常血脉不通,冬天会冷得全身发抖,夏天排不出汗,身体热得难受。

“他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 这是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 除了某些斜坡需要人推, 刘智聪总会独自一人操纵轮椅在厂区来回巡视。

“朝七晚十”则是他的工作常态。工作中的他早上 7 点准时到工厂,忙到晚上 10 点才休息,身家不低的他穿工装、吃员工食堂饭、起居在办公楼。

公司的一些审批,需要刘智聪亲自签字。 写字这个简单的动作,刘智聪就练习了三四年。 除此之外,刘智聪每天都坚持学习管理知识。 “碰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查到答案,不然睡不着”。 由于坐太久, 刘智聪的脊椎弯曲成了 S型, 左边腰肌劳损。 但他克服了困难,同时还在当地残联系统担任多个职务,被评为全国、省、市“自强模范”。

回顾创业历程,刘智聪说自己的财富就是积攒了一批不离不弃的生活伙伴和老员工。 他的朋友圈中,合作超过10 年的生意伙伴就有二十多家。

(据搜狐网)

“纸业大王”在轮椅上创造奇迹

心目影院是北京人王伟力 2005 年创立的, 每周六上午 9 点给盲人观众放一部电影,由专业讲解员讲述画面。 这是一所特殊的影院。

不静音的影院2004 年的一天,王伟力买了一张《终结者》DVD,

正准备看, 家里来了一位盲人。 “我怎么跟你一块看啊? ”这位先天盲人朋友很抵触。

“我给你讲。”王伟力说。于是他又翻译台词,又讲画面,觉得自己“讲得很乱”。 可他却发现,盲人朋友“听懂了”。 电影讲完了,盲人朋友特别高兴,“这是我三十多年里最幸福的一天。 ”

早年间,王伟力和妻子郑晓洁下海经商赚了一笔钱。 受身边患小儿麻痹症朋友的影响,他们在电视台做了一档节目《生命在线》,拍摄残障人士的日常纪录片,和不少盲人成了朋友。

2005 年 7 月,王伟力夫妇成立了“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他给年轻盲人做播音培训,希望他们能进入广播电台做新闻主播。为了补充由于视力丧失导致缺乏的信息量,王伟力打算给他们讲电影,把社会常识快速输入他们的大脑。 试讲几次后,想听电影的盲人越来越多。 于是 2005 年,“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里有了“心目影院”,一周一次向所有盲人敞开。

“黑屋子开了天窗”心目影院第一次正式放映, 盲人们从来没进过影院, 不

知道看电影的礼节, 一会儿大声接起电话, 一会想跟相邻的人说话, “都在嚷嚷”。 屋里的气味包括 “身上的味道、 鞋的味道、 鞋底下踩了东西的味道”, 盲人没法照镜子, 常年一个人待着,穿衣打扮全不讲究,王伟力说,“那时真是硬着脑门儿在讲。 ”

“一开始,我们没考虑到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只知道讲自己的。 ”王伟力说。 为了了解盲人心理,王伟力连着几个月蒙着眼睛,由妻子扶着在街上走盲道。

“讲着讲着,他们的穿着也开始变化了。 ”王伟力说,讲了几年电影,盲人们“戴个围脖,整个帽子”,这都是跟电影里学的,还会问志愿者:“我穿得怎么样? ”

“我们公民”如今,当你坐在心目影院最后一排,很难意识到自己在和

一群盲人看电影。 他们戴着帽子和墨镜,给熟悉的朋友占座,有时还给新来的志愿者倒杯水,笑点跟你差不多,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有一次,为了让盲人观众更容易理解电影,王伟力带他们去航天馆体验。 一群盲人摸着躺在地上好几十米长的运载火箭,一边走一边摸,兴致勃勃地议论。 “这真了不起。 我们公民,”一位老盲人迟疑了一下,“我们公民为国家交点税真的应该。 ”

“这么多年,他们总是‘我们盲人我们盲人’的。第一次,他说的是‘我们公民’。 ”王伟力说。

(摘自《看天下》2017.9.18 翁佳妍/文)

王伟力:为盲人开影院十二年

海归硕士当“月嫂”,年收入百万元

刘智聪

在今天看起来外交上再正常不过的两国互派使节, 在清政府看来却是犹如生死一般的天大灾难,当然也掀起了巨大的波浪。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廷,为何会惧怕外国公使驻京呢?

宁愿免税不要公使1854 年, 英法美三国向清廷提出

“修约”,其中都要求公使驻京。 咸丰帝对这一条款深感恐惧,极力反对,认为这样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尊严和威望,会给“天朝上国 ”带来 “肘腋之变 ”,表示“绝不让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 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 英法联军进犯天津。 清廷不得不暂时答应“公使驻京”,作为缓兵之计。 清廷内部一片哀号之声,吏部尚书周祖培、刑部尚书赵光、工部尚书许乃普等十余人甚至联名上奏反对。 咸丰皇帝则强调外国公使驻京

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

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以法律的形式把公使驻京确定下来。 但条约签订后,英法兵船刚撤离天津,咸丰帝就想修改条约。 他一面派桂良前往上海废约 ,不惜以 “全免关税 、开放鸦片烟禁”等“大皇帝新恩惠”来换取取消该条款,一面又在天津海口一带积极设防表

示废约决心。都是礼节惹的祸

此时, 英法认为所得到的利益太少,坚持带兵进京换约,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火重燃。结果,清廷再次妥协。但 1860 年 9 月 18 日,时任英国使团中文秘书巴夏礼突然提出,在正式条约签订、双方换约时,必须向咸丰帝当面递交国书。

这一要求恰恰戳中了清廷的痛处,咸丰帝坚决认为这是“国体所存,万难允准。 该王、大臣可与约定,如欲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拜跪如仪,方可允行……”于是,清军方面不仅终止谈判,还让僧格林沁一举拿下前来谈判的巴夏礼及英法人员 39 人。

10 月 8 日,英法决意进军北京,清廷危急之下不得不释放巴夏礼等人 。但据英法方面记载,39 名被扣人员这

时候活着的只有 19 名, 其余诸人都在圆明园内受折磨或生病死去。 接下来,英法以此为借口纵火焚烧了圆明园 。至此,清政府在万般无奈下,才同意西方所要求的“公使驻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的驻华公使相继抵达北京, 建立使馆。可清政府在对外派驻使节问题上犹豫不决。 究其原因,首要的顾虑还是礼节问题。 因为此类使节若向洋人首领行跪拜礼, 这有碍于大清帝国的尊严;如果按西方礼节行礼,那将来外国驻华使节在面见中国皇帝时便有借口不行跪拜礼。 咸丰皇帝便因 “恐外使入觐”而“延迟回京”,最后病死于热河行宫。 辛酉政变,年幼的同治即位,慈禧垂帘听政,清廷又以“皇帝年幼,未亲裁大政,母后摄政,不便示人”为词拒绝公使入觐。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9 月下)

清廷为何惧怕外国公使驻京

在中国名声斐然的李白与杜甫在日本虽然也很受欢迎, 但却远远不及白居易的声望和影响。

早在平安时代前期,嵯峨天皇就是白居易诗作忠实的爱好者。平安朝的文人在聚会之时,会通过做汉诗来彰显自己的才华,而人们引用借鉴最多的汉诗就是白居易的诗歌。 到了平安时代中期,著名诗人大江唯时把白居易的诗集整理成《白氏文集》,朝廷史无前例地开设了有关《白氏文集》讲座,由当时的名士大江唯时为醍醐天皇及村上天皇进行侍读,讲解《白氏文集》。 皇室对于白居易的推崇也造就了民间大众都以“读白诗”为骄傲的现象。

谈到白居易诗词在日本盛行的缘由,白诗的诗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苏轼曾评价白居易和他的好朋友元稹的诗风为“元轻白俗”, 认为元稹的诗风轻佻而白居易的诗风俚俗,但恰恰正是由于白居易的诗词较为通俗易懂,即使是老人和小孩子都可以口口相传,才能在日本流传开来。

另一方面,日本人对白诗的喜爱还源自于他们民族一直以来的审美观。 古代的日本作为一个封闭的岛国 , 没有中国山水的大开大合,处处透着精致细腻,但或许是因为环境的限制,资源的匮乏,大和民族一向对于自然有着更纤细的体悟,而且有着深刻悲观情绪。 日本古代文学的主旋律便是体现人世的无常, 追求那种超脱于世的凄凉的美感。 因此正是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中那份追求自然之美的超脱宁和的心境,引起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摘自《北京晚报》9.28)

白居易在日本红过李白杜甫

18 世纪欧洲天翻地覆,战争不断。 一般人经常会忘记这一列国争霸舞台上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尼德兰。当时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心, 就设在尼德兰的阿姆斯特丹。 这里不仅资金充足, 而且利息甚低。 各国一旦发生战事,每每财源枯竭, 都跑到阿姆斯特丹来借贷。 许多国家的债务达到其国家财政岁入的二十多倍, 乃至每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

都用来偿还债务利息。尼德兰为什么会在世界金融

上如此举足轻重?首先,尼德兰在17 世纪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独立后,崛起为“世界第一个现代经济体”,不仅工商业发达,农业技术也在欧洲最为领先。在此基础上, 尼德兰靠海运能力第一的优势, 在殖民主义扩张中先声夺人。 其东印度公司比当时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大得多, 主宰了印度、东南亚。 当时,尼德兰不仅人均收入水平为世界第一,而且储蓄率非常高,达到 25%以上。

到 19 世纪初, 尼德兰的人均收入还是世界第一。当时欧洲普遍通货膨胀,尼德兰的富人不投资,就坐视自己的实际资产缩

水。 而本国经济扩张无力,国内投资没有效益。 渐渐地,尼德兰的银行招揽了许多欧洲列强作为主顾,开始为这些国家在金融市场上发售其国债。

因为低息借得到钱, 各国也就更打得起仗。大家不停地打仗,债台高筑也照样如约还钱。 有些政府虽然暂时因为破产赖账,但很快又想办法还钱, 重建自己的财政信誉。 但是,到了 18 世纪末

拿破仑战争打响后, 各国则再也支持不住,纷纷破产,无法偿还债务。尼德兰的投资人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到 19 世纪,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先转移到伦敦, 然后到了纽约。

对这段历史 ,至今仍众说纷纭。 有人说 ,尼德兰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使本国经济的发展缺乏资金 ,是其衰落之因。 另有些学者则说资本输出本身只是衰落的表征 。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当时各国到尼德兰借贷 ,拿了钱就去打仗 ,而不是用来发展经济, 也没有用来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从长远看不可能有好的回报。

(摘自《看历史》)

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致尼德兰衰落

空前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外催生了现代整容手术。 战争收割了1000 多万士兵的生命,也留下了数百万的伤兵 , 以及大量的 “破相 ”队伍———充斥着近身肉搏的战壕战让士兵的头颈部更容易受伤, 新出现的飞机也让飞行员常遭受前所未见的严重面部损伤。这些伤痕往往是触目惊心,却无法用衣服或手套来遮盖。 战争结束后, 这些老兵就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面相过于恐怖,他们根本找不到一份正常的工作, 更不容易找到女朋友。整容手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时的整容技术非常粗糙,无非就是皮肤移植,其灵感来自古印度。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整容手术, 是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医生通过切取患者前额的皮肤,修复甚至重建鼻子。

后来, 印度人的整容技术传给了阿拉伯人, 再传播到地中海地区, 意大利医生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改良。 印度人的造鼻术虽然补上了鼻子, 但额头上留块疤也不好看, 所以塔利亚科齐选择从患者手臂上取皮肤。 具体操作是, 先把患者的手臂固定在患者的头上, 再从患者上臂内侧取一块皮肤,并不切断,一端仍连在手臂上, 另一端则缝在鼻子上,保持这个姿势数月,待这条组织在鼻子上长牢,再将其与胳膊分离。最后将上臂的伤口缝起来, 再把新鼻子修成一定形状。

这个办法现在看来很粗糙, 但在当时已是极大的进步了。 到了一战期间,患者变成了破相的士兵,整容手术还是大致沿用塔利亚科齐的办法。 那时的整容手术, 留下疤痕是无法避免的。但对于那些饱受摧残的老兵而言,也是难得的安慰了。 毕竟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摘自《搜狐历史》王越/文)

一战催生的现代整容术

曹冲称象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 。但是, 这个故事里的不少情节却值得深究。

小学语文课本中,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这样说的。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 ,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 ”有的说 :“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手下的这些官员真会如此愚蠢吗?

其实, 史书上根本就没有上述情节。 曹冲称象的故事出自古代史书《三国志》,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当时,吴国国君孙权派人送来一头大象。 曹操想要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 就向手下的官员询问办法,但大家都想不出来。

不过,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官员真的都不知道如何办。 因为曹操特别喜欢曹冲,总是称赞他聪明。 当时曹冲就在现场, 摆明了曹操是想让曹冲露脸出彩。 如果哪个官员不知趣,说出了办法,不是让曹操很扫兴吗? 因此,官员

们这个时候一问三不知, 是最明智的做法。

那么, 曹冲称象的智慧从何而来呢? 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类中,曾提到古书《符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的时候, 北方的一个部落给燕昭王进献了一头巨大的猪。 献猪的使者说这头猪的名字叫养奚若, 已经120 岁了,人称“豕仙”。 燕昭王派负责养猪的官员专人饲养它。 15 年之后,这口猪的形体像一座沙丘那么大, 四条腿简直就支撑不起身体了, 不得不整天坐着。

燕昭王问大臣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称这口“超重”的大猪。 水官说可以用“浮舟”来称量,就是用船来称量。 燕昭王采纳了这一做法, 最终得以称出这口大猪“其重千钧”。一钧是 30 斤,千钧就是 30000 斤。大猪的重量或许有明显的夸张, 但用船称猪的方法和用船称象的方法是类似的。

曹冲所受的教育, 在当时来说应该是最好的。 他的老师一定是博古通

今的大学问家, 很可能给曹冲讲过如何用船称猪的故事。 因此,曹冲就知道用前人这一称猪的方法来称象。 所以,大致可以推断, 曹冲称象的智慧来自于对前人经验的借鉴, 而不是单靠神童的智商想出来的。

(摘自《解放日报》张立华/文)

“曹冲称象”背后的历史悬疑

《天津条约》签订场面(绘画)

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

为迎重阳节的到来,厂家举办的每天 1块钱吃蜂胶钜惠活动引起了广大中老年朋友的热烈追捧。 好多没买到的朋友留言说,活动名额太少,希望能将名额提高。 活动方已经将活动名额从 30 名提到了 100 名,可河北唐山 60 岁的李先生还是没买到,第三天,李先生早上 8 点就开始打电话,一直占线,等打通了,名额完了,李先生一气之下将家里的座机摔了。

鉴于广大中老年 朋 友 的 现 实 需 求 ,活 动 方 进 一 步 将 优 惠 名 额 从 100 名 提高到 300 名 ,时间和规定不变 。

400-029-1809咨 询热 线:

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优惠,特再次将优惠名额提高到 300名,优惠价格不变。

蜂胶每天 1 元钱,每人限购 3 盒,3盒包邮。

活动时间: 从即日起至 10 月 28 日重阳节,活动结束立即恢复原价。

活动规定:每天早上 8 点开始,打进电话的前 300名,每人限购 3盒。

注意:没买到的朋友,请留下您的电话,下次活动会提前优先通知您。

蜂胶没买到,60 岁老汉急摔电话

产品名称:幸福来牌蜂胶软胶囊 国食健字 G20130609 闽食健广审(文)第 2017090082 号广告

高含量氨糖

元体验,

活动仅限

本款氨糖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产品(国食健字 G20100757), 以D- 氨基葡萄糖硫酸钾盐、卵磷脂等原料为主制成, 单片总含量高,其中氨糖含量更是极高,每天 1 片,帮助补充所需的氨糖。

正值润骨素氨糖上市七周年之际, 为回馈广大消费者对康力基润骨素氨糖的支持和信赖,现举办特价 99元体验活动, 面对新老顾客推出家庭体验装 (10 瓶),全国共计 10000 瓶,每个家庭最多限领2 份,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活动仅限7 天。

400-807-9993400-602-0212

咨询热线(免长途费)

国食健字G20100757康力基牌氨基葡萄糖片 15粒装本品不能代替药品京食健广审(文)第 2017060102号北京康力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9

7

11

99元 / 瓶

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 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 送送送送送送送送送送送送送送 22222222222222

充足氨糖有活力

广告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