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协办...

Post on 08-Aug-2020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副刊����������������������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88版版 ■联系电话:2823695 邮箱:tsldrbyy@163.com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版式设计:王烁辉 责任编辑:王烁辉

唐山市区最早的商业活动发端于桥头屯的集市贸易。1874年,桥头屯辟为乡集,以农历初四、九日为集期,附近居民来此交易。桥头屯的乡集虽然是唐山集市贸易的开端,但不属于真正的城市商业。

近代唐山城市商业最初是为满足工矿区的生活需要而成长起来的。开滦唐山矿建成后,各类小商小贩从四面八方向唐山矿所在地集中。最初他们只在唐山矿周围的东局子、老车站一带,摆摊设点。以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乃建造房舍,兴立街市,竟与乔头屯村联为一气,始有铺户,渐成市面”“铺户所售之物品,多系日用所必需”。 围绕唐山矿的几条街道逐渐形成,它们是广东街、山东街、东局子街、老车站街、兴隆街、乔屯大街以及几条以商品聚散地命名的早期商业街道,即鱼市街、粮市街、柴草市街、北菜市街等。在这些街道上,商业店铺规模增大,商品品种增多,商业行业迅速扩张。除一些传统的柴米油盐及其他日用品外,又陆续出现了五金、洋广杂货、中药、旅栈、照相等新式商业行业和专业店铺。特别是广东街、粮市街,成为商业店铺最为集中的街道,唐山的商业中心最早在这里形成。

1894年,桥头屯人刘凯元在桥头屯街开设了唐山第一家私人商号——“同成号”,借津唐铁路之便,从天津购买洋广杂货,运到唐山销售,并兼营钱粮生意。

1896年,天津浦口人丁宝山在广东街(今新华东道一带)租了一间门市,改焊白铁活摊点为家庭手工作坊,名曰“宝顺德”。最初为开滦矿工焊制油壶子灯,两年后又兼营五金生意。

1901年,“宝顺德”不再做焊洋铁活的手艺,专门经营五金,成为当时唐山唯一的一家五金商店,原字号“宝顺德”也改称“宝顺德五金行”。1906年启新洋灰公司正式投产后,丁宝山利用乡谊关系,在承办为启新采购生产所需物料的同时,还承揽了代销水泥和为启新制作水泥包装木桶盖的业务,从而使宝顺德五金行的营业蒸蒸日上。

1896年,丁宝山相邻经营鲜货摊的高贵章租了一间门市,取名“全顺合”,改营瓷器。1915年高贵章破产后,丁宝山把“全顺合”承兑过来,改称“宝顺兴”,仍以经营瓷器为主,兼营各种小五金。

唐山饮食服务业源于19世纪末推车挑担沿街叫卖或以简陋棚屋招揽顾客的小商贩。随着近代工业的创办和工人人数的增多,各式饭摊多数集中在唐山矿西门、南厂(修车厂)北门、启新南门以及东局子(今建国路市场北头)“工夫市”的“穷饭市”等地。最初“赶点”经营,即按照工人上下班的钟

点卖饭,向工人出售经济实惠、便于携带的食品,以后建起了简易饭馆,固定门市。1898年,丰润县崔家坨(今属丰南区)李长顺开设“渣粥李”粥铺,是为唐山开业最早的饭铺。最初在东局子工夫市摆粥摊,后来由粥摊发展到租房开粥铺。由于手艺独特,熬出的玉米渣粥香甜可口,价格便宜,生意日益兴隆,因此“渣粥李”粥铺由一处发展到两处,一处在北菜市西胡同,另一处在小山大街东头。旺季销量最多时,两铺日熬粥需玉米渣200多升,日卖窝头100多屉,总计用玉米约2000斤。

1908年以后,唐山有了客栈、照相、百货等服务商业。1908年,滦县人冯庆余在大九道弯(今建国路一带)开设了玉发客栈。1909年,河北武清县人靳广森在小山大街东头路北盖了两间房子,开设鸿璋照相馆,是唐山开业最早、经营历史最久的照相馆,照相馆还兼营照相器材,各种胶卷、相纸、放大纸、洗相药剂和用具,远销山海关和天津汉沽一带。1911年在粮市街(今

建国路)开办两益成杂货店,是唐山经营最早、规模最大、货品最全的杂货店,由于中国工业落后,其经营的一些商品,如火柴、红糖、白砂糖等,均从国外进口。

鱼市街、柴草市街、北菜市街也聚集了大量的农副产品,鱼、柴草、蔬菜分区经营,形成专业市场。为便于广大矿工购粮,粮商们先由出摊售粮再到盖房定点售粮,形成街道,以“粮”命名,称粮市街。同样,卖鱼、卖柴的商贩也盖房筑屋,建起鱼市街、柴草市街等。在北菜市街,各种蔬菜多由附近农民贩卖。蔬菜生产在附近村庄逐渐形成规模种植,由原来的自食转为商品,荷花坑、大红桥等村庄有一大批菜农产生,且种菜技术相当高超。以白菜论,“陡河沿岸,以白菜出产为大宗,故营园艺者,恒利市三倍”。

总之,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店和行业日渐增多,商号不断涌现。到19世纪末,唐山商号已有百余户。

下图为鸿璋照相馆标识

城市商业的异军突起□闫永增

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协办

唐山城市发展史�商业发展

《唐山城市发展史》是由唐山市政协联合唐山师范学院组成编委会而编著的一部反映近现代唐山城市演进历程的著作。本书选用了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历年编辑出版的既有成果,吸收了唐山地方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选题论证、资料搜集、写作润色、付梓出版过程中,编者严谨治学,通力协作,坚持学术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统一,使之成为适合于学术应用、大众阅读的普及性读物。

本报副刊�文化版今起撷取其中几篇文章,从商业发展的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唐山人如何用创新、创造的拼搏精神,助推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编者

关于读书的好处,古今中外著述颇多,而我从几十年来坚持读书的经历中,也确实尝到了读书带来的甜头。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因此,我真心应该感谢书。

我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上小学时,因为爱读书,作文成绩全校第一,被师生们称为“小作家”。1970年参军后,因为爱读书学习,在连队当了文书。那时每到周末,战友们都结伴去游览京城的名胜古迹,而我却沉浸在书海中。一本较薄的书,一天能看完,一个月能看几本。刻苦读书学习使我进步很快,入伍不到半年就入了团,一年后入了党,并被评为出席团里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和“五好战士”。

正是由于当兵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加上写稿有点儿名气,1990年5月,应聘到镇办企业办公室工作。我紧紧抓住这一时机,潜心研读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先后有上百篇新闻稿在媒体上发表。《善用人者胜》《企业一枝花》《科技来当家》等多篇文章获省、市、县奖励,被人们称为乡镇笔杆子。

1998年至今,我在县公安局从事文字宣传工作。为了讲好警察故事,传播公安正能量,我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潜心读书学习。参加公安工作21年来,撰写了各类公安稿件2000多篇,挖掘、宣传报道了几十位民(辅)警的先进事迹。帮助基层所队和民警提炼总结了多方面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其中有的被省、市公安机关采纳和推广。

2016年3月,我因病住院,平时

极少吃药的我一下子陷入了无奈痛苦之中。一个月的时间里,没完没了的各种检查化验和输液折腾得我苦不堪言。在这段痛苦的时间里,读书给了我极大的慰藉。住院期间,我一边治疗,一边读书 ,每读一本书,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不良情绪就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

我体会在逆境中读书,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度过心灵的煎熬期,迎来峰回路转的明媚阳光。

几十年来坚持读书给我带来了幸福快乐和满满的获得感。当我生活贫寒、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当我浮躁迷茫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心灵;当我处于生活逆境时,读书如阳光,让我顿觉浑身温暖。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根据自己工作所需坚持读书,会有各自不同的享受与收获。几十年来,我读书的嗜好从未改变。家中的书屋里,单位的办公室里,宿舍的枕头边,几乎都摆满了书。我平时生活上很“抠”,但看到好书总会买几本。至今,我家有藏书几百册,也因此被河北省文明办评为“书香家庭”。多年来,因爱读书写文章获得了60多本各类荣誉证书。

读书是趣事、乐事、雅事,长期坚持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件事虽占用了娱乐休息时间,却也让我收获了心灵的愉悦,使我的人生有了变化。凭着读书学习提升了自己,丰富了知识,改变了命运。读书使我从人生的低处踏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我应该感谢书。

应该感谢书□张怀平

马头营肉饼,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乐亭人来讲,是并不陌生的。它不仅代表着深厚独特的历史风俗,也展现了乐亭县西南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一个北方小镇,因一块肉饼而闻名的,也并不多见。

马头营肉饼的传说马头营肉饼是以河北唐山乐亭县马头营镇(村)这个地方命名的。相

传: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途径河北道平州的南部沿海,驻扎下马城(现在的下马坨村)屯兵休整。一日,李世民微服私访新桥镇(如今的乐亭县马头营镇),刚走到镇子南边的时候,觉得腹内饥饿,忽闻一阵阵香味扑鼻,在不远处看到了一家肉饼铺。李世民来到肉饼铺,店家给他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肉饼,李世民刚吃下一口,便惊呼:世间竟有如此之美味。由于连日舟车劳顿,李世民胃口大增,又一连吃了好几块,方才离去。

第二天,李世民便赐“新桥肉饼铺”金匾一块,赏银一千两。命店家前往唐营驻地,与随军厨师一同制作肉饼两万块,犒劳三军将士。据说,唐军在新桥镇休整期间,在李世民的带领下,不但疏通了镇东连年泛滥的大清河河道,还减免了当地居民三年的劳役赋税。百姓们感念皇恩浩荡,纷纷做肉饼慰劳三军。从此以后,新桥镇旱涝保丰收,人丁也越来越兴旺。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传说。古老的乐亭人发挥着聪明才智,向往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渲染出一幅幅活泼生动的画卷。

小肉饼里边藏着大智慧“肉饼虽小,制作不凡”。这说的就是马头营肉饼。马头营肉饼早先

是用吊炉铁锅,上下火,连烙带烤。在制作肉饼的厨房屋顶上有滑轮,上面挂着铁链子,下面有一个铁头的木棒在厨师的手里拿着,控制着吊炉盖的温度,每次起锅的时候稀里哗啦地响。生铁锅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吃(吸)油,肉饼皮里有油,馅里有肥肉,烙肉饼的时候锅里还得放油。马头营肉饼用油是非常讲究的,油大了腻,油少了柴。

铁锅下边用的是劈柴火,最好的当属果木。因为老辈人认为果木没有太大的异味,不但便宜,还禁得住烧,比如桃树、梨树、苹果树等等,一般生长六七年以后就要换新树,老树时间一长,没营养不结果就废了,平时修剪的树枝也可以用来烧。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已经改用电饼铛替代柴火灶了。

制作马头营肉饼用的是高筋面粉(富强粉)。和面的时候一定要用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不干不湿,适当少放一些油,增加面团延展性。剩下的就是饧面,饧面的时间至少半个小时,再次揉面团,为的是让面团充分松弛。之后,将面团分成面剂子,擀成薄厚均匀的面皮,把肉馅放在面皮上,一卷再一卷地,卷成“马蹄花”形状的饼坯,最后再入铁锅烙。

我和马头营肉饼的故事我姥姥家原来就住在马头营供销社饭店的隔壁,算是一墙之隔的邻

居。听母亲说,在当年若能买一块肉饼吃,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因为一块糖块要二分钱,一块肉饼差不多要三毛四毛钱,还要有粮票才行呢。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马头营肉饼,大概也就九岁、十岁的样子。记得母亲骑着自行车,载着我从供销社饭店买了三块肉饼和四个包子。我坐在自行车后边,一手抱着有点烫手的塑料袋,一手搂着母亲的腰,尽管塑料袋再热,我还是攥得死死的,生怕它会掉下去。至于母亲当时说了什么,我一句也没记住,我只关心手里的肉饼和包子。

马头营肉饼的外皮是很薄的,撕开外皮,用筷子轻轻夹起肉馅,肉馅居然能成一饼的形状,在筷上不停地微微颤动,放在嘴里入口软滑、肥而不腻。肉饼的皮酥脆、味道鲜美。包子也非常好吃,猪肉大白菜的馅,纯瘦肉的,口感上一点也不干。瘦肉与大白菜和馅蒸包子,面发的喧腾,大白菜水分足,包子蒸出来特别的水灵。我小时候一块肉饼是一块二,包子是八毛钱一个。

乐亭是一个文化大县,不但有人文历史文化,还有饮食风俗文化,马头营肉饼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闲话马头营肉饼□石 岩

本报讯 (赵子星 王烁辉)日前,河北省公布了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铜臂螳螂拳成功入选。

铜臂螳螂拳是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唐山本土特有的武术门类。铜臂螳螂拳的创始人马响云,祖籍山东胶东,是著名武术大家。清末年间洋务运动兴起时,开平矿务局大量招收工人,家境贫寒的马响云随祖辈来到唐山古冶矿区落户谋生。

马响云自幼拜师习武,精通的拳种很多,但以螳螂拳为主,他每天苦练不辍,日夜磨砺,对各派武术精髓融会

贯通,练武教徒热情高涨。为突出螳螂双臂优势,马响云另辟蹊径,研制了一双铜臂,可以套在胳膊上增强防御,铜臂前有点穴指,远攻近取,点打七十二穴,令人防不胜防。在演练中他不断探索,形成了快速勇猛、斩钉截铁的独特风格。从此,铜臂螳螂拳在古冶区落地生根。

马响云自创的铜臂螳螂拳,属于螳螂拳的一个支派,相较螳螂拳,更巧妙地突出和运用了两个前臂作用,实战中进行快速的点、勾、崩、弹、搂、挂、劈等动作,身法上吸取螳螂拳腰身仰、

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螳螂拳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特点,风格独树一帜,堪称螳螂拳中的一朵奇葩。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铜臂螳螂拳,铜臂螳螂拳第三代传人、武术大师马振岭,年逾七旬每天仍然坚持练功、教徒,和好友切磋武艺。几十年来,马振岭不断修炼和钻研铜臂螳螂拳,他演练螳螂拳眼快、手快、身快,一招三变,气势逼人,表现出刚柔相济、长短互用、勇猛泼辣、机智灵活、变化多端的风格。马振岭继承的铜臂螳螂拳,没有整

套的拳谱,只有32张简单的图画和一对铜臂。经过马振岭的研创,到上世纪70年代,铜臂螳螂拳形成了完整拳谱。

为了把铜臂螳螂拳发扬光大,马振岭曾经开过武馆,办过武校,培养了无数弟子。到了晚年,特别是铜臂螳螂拳入选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马振岭更是破除家规禁忌,继续收徒授业。他说,中国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要传承好、传下去,就得教好下一代。马振岭期望让铜臂螳螂拳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教更多的学生,使其发扬光大。

唐山铜臂螳螂拳入选省非遗名录

2019年11月1日,启新水泥建厂130周年纪念活动在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举行。

活动期间,唐山大城山老马工作室出资特制编号纪念瓷盘130块,并将其中1号纪念盘捐赠给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收藏。

纪念瓷盘直径为30.48厘米,选用的是高档瓷质——骨质瓷,制作精细、器型规整、釉面光亮、瓷质细腻。

瓷盘正面图案系原唐山启新水泥厂正门(南门)奔马腾飞雕像。在中国,马是民族振奋的象征,又有启新“马牌”水泥寓意,将“水泥人”的情感倾注其中。如今“骏马”虽已奔向远方,但它的足迹、它的身影、它的精神,将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纪念瓷盘底部有启新水泥厂建厂130周年标志和著名书法家阎嘉望题写的“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监制”字样,以及“马连珠制”印章和限量版编号。如今,除1号纪念瓷盘捐给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外,2号、3号纪念瓷盘分别被捐赠给开滦博物馆和唐山博物馆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捐赠纪念瓷盘一事的起因源于8年前的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奠基典礼,笔者有幸亲历现场,自此之后更加关注与启新相关的史料、实物等,在短短的几年里收藏到启新、唐陶和水泥机械厂等相关资料几千件,并将部分藏品分批无偿捐赠给唐山

市博物馆和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在启新建厂130周年纪念活动当天,笔者再次亲睹盛况,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张1937年启新洋灰公司开出的电费收据捐赠给了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同时,我还被授予“启新博物馆荣誉馆员”称号,本人深感荣幸。

纪念启新建厂130周年

精制瓷盘捐赠博物馆□马连珠

民以食为天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