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zghjbmlxc@163.com...

Post on 20-Dec-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本报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 邮编:100062 电话:67194786(总编室) 67113790(广告部) 发行部:67113791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崇工商广字第0029号 年价:390元 月价:32.50元 零售:每份1.50元 人民日报印刷厂印

“转基因”,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个热得发烫的词。之所以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某种程度上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前央视名嘴崔永元。两会上崔永元被媒

体围堵,问的几乎都是转基因相关问题。转基因食品争论的一大焦点在于是

否安全。支持者认为,至今没有研究证明转基因是有害的;反对者认为,至今没

有足够的研究能证明它是安全的。而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在于转基因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支持者认为,转基因减少农药投放有利于保护土壤,对农业生产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对者认为,基因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

“挺转派”与“反转派”各执一词,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反转派”代表性人物崔永元指出,有利益集团攫以政府的名义,强行在科研院所开展转基因研究,强行在种子企业培育转基因品种,强行在南北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

崔永元表示,应立即终止全国种子企业转基因项目,目前国家发改委以项目名义资助全国 41 家种子企业开展生物技术研究,违背国家拒绝“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重大原则。

“中国大地一旦布满转基因种子,中国的粮食安全必定受制于人,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会丧失自主权,走向一条被跨国公司控制的‘永远不归路’!”崔

永元动情地说。3 月 1 日,崔永元在美国进行数月

走访调查而成的纪录片终于赶在全国两会之前发布,并在网络上免费提供播放。在这部 68 分钟的纪录片中,崔永元通过人物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记录了美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和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观点。

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在美国,转基因同样存在反对声音,同样有很多人排斥,从科学家到普通民众都有,还成立了反对转基因的组织。在纪录片中,美国科学家甚至找出了转基因食品与某些疾病的高度相关性。

针 对“ 挺 转 派 ”的 一 个 重 要 理 由——美国人吃了 20 多年转基因食品,也没出安全问题,纪录片采访显示,其实很多美国民众是在不知情或不了解的情况下吃转基因食品。

崔永元表示,转基因主粮同时涉及粮食安全、种子安全和生物安全三大要害领域,从国家安全、民族生存的角度必须慎之又慎。他建议,转基因专项研究重点转向安全评价,所有转基因作物或食品必须经过长期的动物饲养安全评价。加强转基因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在基础性研究确保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安全性,才可被批准进入市场。

3 月 4 日,在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张桃林表示,对于转基因作物,我国有一套完整、严格的安全评价体系,包括从实验室到中间试验、环境示范,一直到生产性应用、食用安全都有完整的评价体系。

“只要是经过安全评价的就是安全的。”张桃林说,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很多,都要经过安全评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评估,建立在科学严密体系和方法上得出是安全的,那就没问题。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3 月 4 日下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经济、农业界委员联组会议时,他当着李克强总理的面发言说:“转基因技术对于农业增产增效和提高质量极为重要。”

柯炳生表示,转基因本来是个科技问题,但是现在弄得很复杂。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转基因问题受到如此的误解。他觉得现在最误导人的说法,是 说“ 科 学 家 们 对 转 基 因 问 题 有 争议”。柯炳生的潜台词是,在转基因问题上,科学家们没有争议。他的说法也不无道理,科学家们屡次联名上书就是一个佐证。

早在 2004 年,就有 16 位院士和其他专家联名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认可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建议,认为应迅速批准商品化生产。2013 年 6 月,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的 32 名院士联名上书,建议国家主持好转基因技术研究,加快推进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同年 7 月,61名院士联名上书,呼吁国家支持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几乎同时,49 位海外生物

医药学者上书国家领导人,呼吁推动转基因商业化,称“再延误就是误国”。

以 理 不 能 服 人 ,便 以 行 动 服 人 。2013 年以来,“挺转派”举办多次转基因食品试吃活动,其中不乏院士的身影。

有人担忧,吃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导致人的基因发生转变,科学家解释说,转基因转的是作物的基因,转基因食品并不能改变人的基因。

柯炳生告诉记者,“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不能一概而论,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这有点像蘑菇,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所以,政府要进行监管审定。他同时表示,世界上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欧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国的科学家学会组织等,都对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没有争议。

2005 年初,有 NGO 调查发现,我国湖北省的武汉、荆州境内非法种植转 基 因 水 稻“Bt 汕 优 63”,并 流 入 武汉、广州市场。而“Bt 汕优 63”稻种来源于湖北松滋兴农种子公司,这一公司 又 受 科 尼 公 司 委 托 制 种 ,后 者 的CEO 便是 61 名联名上书科学家之一、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

针对质疑,张启发回应称:我希望老百姓种植转基因水稻,用更少农药,

获得更高产量,使用更少劳动力,这是我最为重视的利益。对于种业公司,我希望它更挣钱,因为它挣钱才有更多资金投入科研。

人们怀疑张启发“挺转”动机还有一个证据,张启发团队研究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安全证书将于 2014 年过期,但迟迟未获商业种植许可。

不过也有科学家指出,科学家还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为了自己的一点小钱,而不顾人类的安全。

转基因食品能吃吗?无法确定安全 VS 只要监管到位就安全

转基因破坏生态吗?影响生物多样性 VS 更少农药投放有利于土壤

解密转基因

什么是转基因?

转 基 因 是 指 把 一 个 生 物 体的 基 因 转 移 到 另 一 个 生 物 体DNA 中的生物技术。植物转基因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

何时?说起基因工程育种,不得不

提美国孟山都公司。1981 年,国孟山都公司开始转向生物技术领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孟山都的科学家终于研制出一个经过人工修改的植物细胞,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了植物细胞的基因,实现了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孟山都公司的第一款转基因产品“草甘磷大豆”于 1994 年 获 得 美 国 农 业 部 批准。此后,各国都加快了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我国为何要开展转基因

技术研发?据预测,2054 年世界人口将

达到 90 亿。为了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人类必须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我国的形势更严峻,根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 1.44 万亿斤,超出目前最高产量 2400 亿斤;对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的消费也将快速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

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走

到了哪一步?我国目前已建立了水稻、小

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而水稻基因组及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研究被认为居世界先进水平。2009 年,农业部先后批准了 3 种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包括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但质疑也随之掀起了高潮,绝育、致癌等各种言论在舆论场发酵。

转基因,是挺还是反?本报记者李军

“挺转派” 代表人物:张桃林、柯炳生

“反转派” 代表人物:崔永元 “反转派” 代表人物:顾秀林

“挺转派” 代表人物:张启发

责编:郭婧 电话: (010)67164834 传真: (010)67113772 星期四 2014/03/13

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CountrysideE-mail:zghjbmlxc@163.com美丽乡村04

“反转派”质疑“挺转派”背后存在利益驱动:一是科研成果没有实现产业化,因此科研经费“变相减少”;二是很多转基因研究者都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又是种业公司的股东。

此外,转基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双方争论的一大焦点。大面积推广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对农业和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目前对这些问题的说法不一。

“反转派”认为,长期种植抗虫转基因作物可能会使害虫逐渐适应而产生耐受性。这个问题的确有可能发生,在实验条件下一些害虫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生了耐受性。如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称,在美国,有一种转基因抗虫棉种植 6 年后,害虫出现进化。因此需要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昆虫产生耐受性的几率,推迟产生耐受性的速度。

有学者担心,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可能会传播给非转基因原作物而使其受到外源基因的“污染”;转基因作物的花粉如果传播给田间杂草,有可能会产生所谓的“超级杂草”,这些例子就是人们常说的“基因漂移”问题。

另外,有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销售给农民的转基因种子作了“绝育”处理。有学者研究表明,这种绝育基因有可能在无意中使其他作物也变成不育。此外,有些小生物吃了具有杀虫功能的转基因植物可能灭绝。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农工党中央提案就建议,国家应把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列入到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加强对执行部门的监督,堵住漏洞,借鉴国外经验,对查处转基因违法事件,进行严厉处罚;在确定转基因动、植物不对人类有任何危害和隐患之前,不要投入民生市场化。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