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蒙奇冤的奇才方孝标 -...

Post on 18-Nov-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杏花村 副刊

X I N G H U A

B3灯下漫笔灯下漫笔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域外采风域外采风

责任编辑包 斌电子信箱baobin1972sinacom

心泉缕缕心泉缕缕

霜叶似火

李海波

方孝标(1617-1696)名玄成后改名元成号楼冈又号钝斋生于桐城(今枞阳县义津)崇祯七年侨居江宁(南京)祖父方大美万历十四年进士明太仆寺少卿伯父体乾应乾承乾象乾皆掇科名父拱乾崇祯元年进士明詹事府少詹事拱乾生有六子二子亨咸清顺治四年进士监察御史三子膏茂四子育盛五子章钺皆举人六子奕箴是荫生孝标为长子顺治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曾两充会试同考官

第一次蒙冤是丁酉科场案顺治十四年即丁酉年(1657)江南乡试十一月给事中阴应节上疏ldquo江南主考方猷等弊窦多端物议沸腾其彰著者如取中之方章钺系少詹事方拱乾第五子玄成亨咸膏茂之弟与猷联宗有素乘机滋弊冒滥贤书请皇上立赐提究严讯rdquo顺治帝未循常例ldquo下部查议rdquo匆忙降谕ldquo方猷等经朕面谕尚敢如此殊属可恶方猷钱开宗并同试考官俱着革职并中式举人方章钺刑部差员役速拿来京严行详审helliphellip方拱乾着明白回奏rdquo

顺治十一年方拱乾经大学士冯铨等举荐补内翰林院筵讲学士此时任詹事府少詹事方拱乾回奏ldquo臣籍江南与主考方猷从未联宗故臣子章钺不在回避之例有丁亥己丑甲午三科齿录可据rdquo方猷世居浙江严州离桐城尚远同姓不同宗ldquo三科齿录rdquo足以证明

顺治帝无视方拱乾的辩白于顺治十五年十一月下旨ldquo方猷钱开宗俱着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叶楚槐等同考官 17人俱着即处绞妻子家奴籍没入官helliphellip方章钺等 8 考生俱着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徙宁古塔(今吉林省海林)rdquo

这是一场震动全国的冤案19名考官被杀株连数十百家波及南方五省方孝标和老父及四个弟弟等家眷六十余口于顺治十六年三月流徙宁古塔后经孝标子嘉贞上书申冤以ldquo认修前门楼工rdquo为条件于顺治十八年十月ldquo奉诏赎还rdquo

顺治帝本来很赏识孝标ldquo顺治十一年诏举词臣品学皆优者十一人侍帷幄备顾问世祖亲选其七孝标与焉明年举经筵讲官例

用阁部大臣孝标以学士被简用称异数rdquo顺治帝曾私下谓ldquo方学士面冷可作吏部尚书rdquo

ldquo呼为lsquo楼冈rsquo而不名rdquo当孝标说到兄弟六人以ldquo文头武脚rdquo命名的寓意时顺治帝还开玩笑ldquolsquo於戏哀哉rsquo也是lsquo文头武脚rsquo啊rdquo孝标流放之日顺治帝还对侍从说ldquo某今日行矣良苦rdquo又说ldquo法者天下之平奈何rdquo流放期间ldquo世祖每见方孝标旧章必称曰lsquo才人rsquordquo

ldquo博学而小心rdquo然而如此重处丁酉科场案又是为何

说来原因复杂顺治 6岁登基14岁亲政丁酉年 19虚岁还是个孩子处理政事未免任性加之读书用功过度患了肺病容易产生病态心理更重要的是当时南方反清活动较烈需要利用此案打压南方士子至于为何没对孝标网开一面只能说自古伴君如伴虎天意从来高难问了

顺治帝后来又感染天花24岁即驾崩当孝标ldquo奉诏赎还rdquo时玄烨已经登基孝标父子经历天堂直进地狱般的转折身心受到巨大打击官职不能恢复家中一贫如洗方拱乾流寓扬州卖字为生不久即离世孝标既要维持全家六十多口的生计又要偿还ldquo认修前门楼工rdquo的巨债只得四处奔走化缘还债其行踪集中在江浙闽粤和云南对象主要是门生故旧亲朋好友以及父挚友人包括南靖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直到康熙十年债务才基本还清康熙十二年表弟姚文燮升云南开化府同知邀请孝标来滇游览山水期间适遇吴三桂反两人同时被拘滞留数年后寻机逃逸投奔衡州裕亲王亲王很赞赏拟上报申奖孝标以母年高婉拒归江宁后追忆滇黔见闻兼及南明故事写成《滇黔纪闻》晚年集中精力整理诗文康熙三十五年离世享年80岁

第二次蒙冤是《南山集》文字狱戴名世(1653-1713)桐城人字田有号药身学长于史喜考明季逸事康熙四十八年中会试第

一殿试一甲第二即榜眼时年57岁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此前戴名世的学生余湛曾偶遇在永历宫中当宦官的和尚犁支谈及永历故事名世写《与余生书》命余湛将和尚所讲的故事写出来与方孝标《滇黔纪闻》校同异康熙四十一年学生尤云鹗将戴名世古文百余篇并《与余生书》刻印成《南山集》向老师生日献礼

康熙五十年(1711)正月经御史赵申乔举报《南山集》案发刑部奏请ldquo察审戴名世所著《南山集》有大逆等语应即行凌迟已故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亦有大逆等语应锉其尸骸戴名世方孝标之祖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年十六岁以上者俱查出解部即行立斩其母女妻妾之姊妹十五岁以下子孙叔伯兄弟之子亦俱查出给功臣家为奴helliphellip汪灏方苞等为戴名世悖逆书作序俱应立斩rdquo康熙帝看到《滇黔纪闻》中保留永历年号认为大逆不道《与余生书》中又有ldquo方学士rdquo认为是曾投靠吴三桂谋反后来成为漏网之鱼的ldquo方学诗rdquo降谕ldquo此事着问九卿具奏案内方姓人俱系恶乱之辈helliphellip伊等族人不可留本处rdquo

九卿会审ldquo拟戴名世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尤云鹗方正玉汪灏刘岩余湛方苞等以谤论罪绞方孝标已死以戴名世之罪罪之其弟亨咸子登峄云旅及孙式济贞观世樵并斩方氏有服者皆坐死且锉孝标尸rdquo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下旨戴名世从宽处斩方孝标斫棺锉尸凡议绞者改编戍方苞编旗下方孝标及其弟之子孙俱从宽免死方氏族属止谪黑龙江戴名世方孝标所著书皆禁毁

此案戴名世被斩株连300多人已死17年的方孝标又一次ldquo躺枪rdquo遭斫棺锉尸子登峄云旅孙式济世樵等并妻子五个弟弟及子孙并妻子皆流放黑龙江卜魁城(今齐齐哈尔) 登峄云旅式济死于流地登峄贡生

出身工部主事式济进士出身内阁中书死时仅42岁方苞经大学士李光地极力营救免除一死又得康熙帝朱批ldquo《南山集》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rdquo出狱后隶籍汉军召入南书房其名篇《狱中杂记》揭露司法黑暗实是源于生活

这又是一起骇人听闻的冤案《南山集》中没有ldquo大逆等语rdquo《滇黔纪闻》也未犯时忌

《与余生书》中的ldquo方学士rdquo是桐城方孝标投靠吴三桂谋反成为漏网之鱼的是歙县ldquo方学诗rdquo两人同姓不同族康熙帝ldquo诗rdquoldquo士rdquo不分张冠李戴藉此打击汉人士子钳制思想至于保留永历年号也并无不当《南山集》案雍正帝ldquo亦以为冤rdquo雍正元年特诏方苞族人归籍凡此案牵连隶旗籍者尽得释归乾隆帝还特谕修改《明史》ldquo甲申以后存福王年号丙戌以后存唐王年号戊子以后存桂王年号rdquo其后孝标曾孙方观承 不凭科举不凭军功只凭阅历任直隶总督二十年期间奏请乾隆帝特允从卜魁迁回父祖三人遗骸观承子方维甸侄方受畴也先后任直隶总督出现了ldquo一门三总督rdquo的辉煌这其中有无对孝标奇冤的反思之意呢

方孝标幼承庭训聪明勤奋诗文并治驰声文苑有《钝斋诗选》《钝斋文选》《光启堂文集》《易论》存世于诗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主张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博采众家宗唐学杜以诗补史长于叙事其诗抒山河之美边塞之雄诉流放之苦冤案之痛述流人之悲边俗之淳暴官府之恶百姓之愤于文恪守ldquo以文载道rdquo的唐宋古文传统主张ldquo文者理也rdquo即文章要言之有ldquo理rdquo提出ldquo以古文为时文rdquo的见解认为作文应当学习古文之本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在言辞上融汇经史典籍在组句上ldquo寓骈于散rdquo在艺术上借鉴古人技法以改造时文其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些主张游记散文古典雅洁清新流利议论文庄重典雅义理清晰文史散文文

辞健洁考证严谨孝标散文贯注的理趣和义法等内容实开清代ldquo桐城派rdquo崛起之先河他不仅是清初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

方孝标与池州的交集是七律《见九华图知山志将成寄南村老友》康熙二十五年即丙寅年(1686)秋池州知府李灿展阅九华山旧志时感叹ldquo佳章残缺俚语续貂不禁掩卷太息慨然有重揖之意rdquo即启动重修山志事宜

ldquo南村老友rdquo姓张名惣字南村江宁人曾与孝标结交南村是诗人撰《南村自订诗》有咏池州杏花村诗九首其时任池州府学训导负责组织贵池青阳铜陵和石埭等县知县及教谕训导展开修志工作有吴襄郎遂等六邑乡绅22人参订南村ldquo偕山中老僧携画工历诸胜采访咨求以与学博华子中湄宗子鹤同堂校阅考论编次rdquo被吴襄称为ldquo烟波叟rdquo己巳年春前知府喻成龙还给南村写信鼓励经过三年努力山志十二卷修成即康熙己巳《九华山志》

《见九华图知山志将成寄南村老友》家住龙眠近九华飘零愧未入烟霞羡君历国名山屐老赴诸侯上客车翰墨光生宝地色峰峦秀发彩豪花向平归日西窗话五岳图为宗少加此诗大意是我高兴地看到了九华山图

知道《九华山志》即将修成谨向老朋友致以热烈地祝贺虽然我的家乡桐城与九华山隔江相望但是由于人生遭际挫折惭愧至今未能一睹名山风采我羡慕老友遍游宇内名山经常成为各地官府的座上嘉宾您绚丽多彩的文笔为九华宝地增光添色九华奇秀迷人的风光诱您文思泉涌梦笔生花我想将家事安顿好后前来与老友会面一同剪烛西窗叙别后之情一同畅游九华与名山共老过去已经有了精彩的五岳图因为您的辛勤劳作现在又有了珍贵的九华图这是九华山的荣幸也是国家的盛事啊

两蒙奇冤的奇才方孝标1051842 方晓舜

二十五《清明》作者是杜牧(接上期)《清明》诗作者的归属问题

很重要我们要想走进杏花村这是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传统认为《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十条

一在杜牧焚诗之后《樊川文集》《樊川外集》《樊川别集》即《杜牧全集》中虽未见《清明》诗却存有类似内容的诗句

《樊川文集》卷一《过骊山作》有ldquo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rdquo诗句卷一《村行》有ldquo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rdquo诗句卷二《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二)有ldquo韩嫣金瓦莎覆绿行公鞯汗杏黏红rdquo诗句卷二《街西长句》有ldquo游骑偶同人斗酒名园相倚交杏花rdquo诗句卷二《杏园》有ldquo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rdquo诗句卷三《柳长句》有ldquo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rdquo诗句卷三《哭韩绰》有ldquo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rdquo诗句卷四《有怀重送斛斯判官》有

ldquo将取离魂随白骑三台星里拜文星rdquo诗句

《樊川外集》有《遣怀》ldquo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占得青楼薄倖名rdquo《樊川外集》还有

《江南送左师》ldquo江南为客正悲秋更送吾师古渡头惆怅不同尘土别水云踪迹去悠悠rdquo

《樊川别集》有《寓言》ldquo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渐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rdquo杜牧这首《寓言》诗可称为是其《清明》诗的姊妹篇

二在刘克庄谢枋得和王相辑选的《千家诗》中有杜牧《清明》诗

三在宋祁的《锦缠道》词中有ldquo问牧童遥指孤村道lsquo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rsquordquo这是宋祁在词中最早化用杜牧ldquo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dquo诗句

四开各省通志之先河的《南畿志》记载池州府贵池县ldquo杏花村在秀山门外湖嘴有古石井圈刻lsquo黄公广润玉泉rsquo六大字杜牧诗云lsquo牧童遥指杏花村rsquo即此rdquo

五明嘉靖二十四年成书的《池州府志》记载ldquo杏花村在古城西里许杜牧诗lsquo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squo旧有黄公酒垆后废余井圈在民田内上刻lsquo黄公广润泉rsquo字嘉靖间同知张邦教访置场前立亭表之联云lsquo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rsquordquo

六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ldquo杜牧

云《清明》诗曰lsquo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squo此作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或易之曰lsquo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rsquo此有盛唐调予拟之曰lsquo日斜入策马酒肆杏花西rsquo不用问答情景自见rdquo

七安徽贵池县杏花村人郎遂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成书的我国第一部

《杏花村志》载有杜牧《清明》诗该村志在时间上比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的《全唐诗》还早二十二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七middot史部三十三middot地理类存目六有浙江巡抚採进本《杏花村志》十二卷

八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圣祖仁皇帝玄烨在《全唐诗》的基础上又《御选唐诗》三十二卷选了杜牧诗十九首其中有杜牧《清明》诗并命内廷诸臣在ldquo牧童遥指杏花村rdquo诗句后编注ldquo《池州府志》lsquo府城秀山门外杏花村rsquo杜牧诗即此rdquo康熙《御选唐诗》连同故宫文物在全国解放前夕被运往台湾直到一九八五年台湾世界书局才将此书影印出版过去仅供皇帝御览的杜牧《清明》诗才得以面世

九《乾隆江南通志》第三十四卷记载池州府ldquo杏花村在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诗有lsquo牧童遥指杏花村rsquo得名

《南畿志》云有古石井圈刻lsquo黄公广润玉泉rsquo六字国朝郎遂有《杏花村志》rdquo

十毛泽东同志曾手书杜牧《清明》诗有实证在历史上康熙五十二年清圣祖玄烨《御选唐诗》时选注了杜牧《清明》那是封建帝王的ldquo钦定rdquo而毛泽东同志手书杜牧《清明》在性质上根本不同这是人民的领袖对杜牧《清明》的喜爱

有了以上十条理由再加上许多可以佐证的资料认定《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是说得通的

二十六《许浑研究》李立朴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日郭维森教

授在李立朴《许浑研究序》中指出ldquo李立朴同志的《许浑研究》正式出版了很为他庆幸同时也为第一本研究许浑的专著面世而庆幸rdquoldquo面对许浑这样一位资

料缺少且多难点的研究对象立朴知难而进彩铜于山力求资料的完备又经过仔细地比较勘研对于许浑诗集的版本作品的真伪以及其生平交游等都作出了认真可靠令人信服的考证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据的参考在此基础上进而对许浑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地位也作出了比较公允深刻的评价可以说这是一部全面研究许浑的力作rdquo

《许浑研究》这本书一九八六年五月写成于南京大学是李立朴同志的硕士论文李立朴同志在泛览唐人别集时发现许浑流传下来的诗很不少但其作品编次混乱真伪莫辨一直未有人对许浑进行全面研究李立朴同志在思考以这样一位诗人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很有点白手起家的味道也很具挑战性正可较全面地检验一下自已的能力于是就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李立朴同志得到了导师程千帆教授和郭维森教授的悉心指导本校许永璋先生的帮助并承镇江师专王骧先生提供线索苏州大学罗时进同志抄示有关资料北京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资料室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都为李立朴同志提供了帮助论文完成后南京师大金启华教授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卞孝萱教授吴新雷教授吴翠芬教授均予以认真审阅在正式出版的时候作者在个别地方补充了一点新见的材料

李立朴同志《许浑研究》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及结论等上篇介绍了许浑诗集的流传许浑诗集版本考许浑诗作考辩上篇旨在考证作品包括考述许浑诗集的流传嬗变可知的诗集版本考辨许浑诗集中那些与他人重出的作品补辑许诨遗诗等

我读郭维森教授写的《许浑研究序》多少担心导师有溢美之词我再读李立朴《许浑研究》觉得郭维森教授ldquo一部全面研究许浑的力作rdquo之评价并非虚言

李立朴同志在ldquo许浑诗集的流传rdquo一节中列举三个事实证明三卷本的存在

第三个事实是ldquo另一位南宋人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新集卷三也提到许浑有

lsquo古律诗三卷名丁卯集rsquordquo并注ldquo今存许浑诗五百首全系律诗无一古体后村盖误记rdquo

李立朴同志在ldquo许浑诗集版本考rdquo一节中即该书第 14页在叙述《丁卯集》二卷时云ldquo清初常熟钱曾也是园影抄宋书棚本卷末有袁寒云跋陈修武《全唐诗中所收的杜牧集和许浑集》一文著录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存rdquo并在该书第 16页指出ldquo以上共考述许浑诗集版本 60种计存 31种残 1种未见 13种佚15种然丁卯诗集千年来流播衍变之版本当不止此数即以今日而言凡私家藏本及台港及海外流传之版本笔者囿于闻见大多无从得知更无从得观以上考述仅限于国内公开的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而已rdquo

李立朴同志在ldquo许浑诗作考辨rdquo一节中即该书第 35 页指出ldquo上文共考辨

《全唐诗》中许浑与其他 24位诗人重出作品 88首其中认定为许浑者 78首赵嘏诗3首姚合诗1首杜牧诗1首许瀍诗1首杜荀鹤诗1首无名氏诗1首另1首暂存疑rdquo

李立朴同志在ldquo《全唐诗middot许浑集》补遗rdquo一节中即该书第 38页指出ldquo以上所述共增补《全唐诗middot许浑集》遗词 19首《全唐诗》(包括《外编》)共收许浑诗536首其中526首可信加上增补之数许浑现存诗共545首因材料所限以上考辨拾遗或有未尽欲尽之则俟来日rdquo就在这一节中李立朴孝辨《并州道中》

《边上晚秋》《游边》等诗ldquo都应是许浑所作rdquo如果因依此说那么对安徽贵池有利而对山西汾阳极为不利有关这方面情况留待下次我们讨论所谓的ldquo山西汾阳和安徽贵池两说之争rdquo时再说吧

李立朴同志的《许浑研究》利用图表很有特色前言中有图表 1许浑研究论文分类统计表(1905-1985)上篇有图表2许浑诗集版本流传图中篇有图表 3许浑世系表下篇有图表 4许浑杜牧诗歌题材分类统计表对研究许浑杜牧极有参考价值有图表5许浑交游人物身份统计表有图表6许浑诗体裁分类统计表对研究杜牧也有参考价值

走进杏花村1051842 杏花村人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印象中的徽州古城总是青石铺路黑瓦白墙干净而又不失美感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黑白撞上浓绿的色彩竟也美得让人心醉

每一条大道和小路总是透出一种乖巧的神韵整齐的水杉站立于道路两旁既不相互纠缠似梧桐遮天蔽日也不感觉形单影只不成气候一切就是那么的刚刚好十一月的初冬行走在这样一条马路上看零星的水杉叶欣欣然飞舞飘飘然落下于无声处享岁月静好水杉树的两旁是一片萧瑟的田野满眼望去落寞的金黄没有生机却充满生命的希望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总会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山是黄绿相间的峰回路转之间隐约能看见徽州人家的古朴建筑让人忍不住上前一探究竟

徽州古建筑一直都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白墙黑瓦的村落没有华灯初上的繁华没有喧嚣热闹的人群只有静静古桥流水村庄相较于新建的仿古建筑我更喜欢那白墙中灰色水渍苔藓所带来的年代感白墙上的每一点瑕疵就像是一段故事无言地诉说着这座古城最美丽的邂逅檐角青瓦起垫飞翘犹如一位意气风发的诗人翘首扬起的那绺胡须低调中尽显张扬山中古桥依山傍水隐藏于民居之中让人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站在山顶附身远眺深色的瓦片房高高低低鳞次栉比似泼墨山水甚是好看

说到徽州的牌坊除了想到休宁的状元更多的却是让我想起了徽州女人聪慧温顺似乎是徽州女人的代名词然而那时徽州女人的一生却不能掌控在自己手中ldquo疏帘到晓檐花落滴碎离心苦未休rdquo那时徽州女人的一生都在漫长的等待和煎熬中度过新婚燕尔丈夫迫于生计外出经商至此一别或许是天各一方或许是阴阳两隔ldquo旌表德行承沐皇恩流芳百世rdquo便成为了那时徽州人一生的追求自闭于方寸阁楼守着一盏青灯耗尽最美的青春韶华然后独赴黄泉只为死后的一座贞洁牌坊可悲可叹于贞洁而言我更欣赏赛金花敢于颠覆封建伦理纲常的勇气虽为妓巾帼不让须眉一生三度嫁人三番为妓迷一样的传奇人物为爱不顾一切为民族大义舍身忘死这种大爱爱的酣畅爱的坦荡

ldquo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rdquo相较于汤显祖而言我们又是幸运的几百年后我们重走这段徽州古道除了对梦中徽州的向往更多的是想远离喧嚣的都市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呆一会儿

漫步徽州1051842 喻露露

古人以晴耕雨读为乐诸葛亮云乐躬耕于陇中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冬者岁之余想必朔朔冬日是上天赐予的最好时机吧冰天雪地茫茫苍苍人踪寥落万物阒寂动物眠冬人呢幽居在室内有情致有意思不让人厌烦的事唯有读书吧这个时候心也易静一书在握像握着一缕茸茸的金黄的阳光软软的暖暖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暖暖书

也有人以冬日围炉好读书为妙趣有一本书就叫《围炉夜话》与《菜根谭》

《小窗幽记》并称三大处世奇书是清时宜山先生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只看它的简介已让人心向往之ldquo《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

生活对生命的洞然rdquo静拥炉火手捧《围炉夜话》不管外面风雪肆虐还是人生多么荒寒有书可读的日子总是暖的好的

元时翁森也以冬日读书为乐他在《四时读书之乐》中写ldquo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rdquo多美好的事情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四壁图书数点寒梅悄悄地轻轻地心暖了心上的那枝梅花也慢慢地绽开了幽幽地散发着清香

时下的生活愈来愈好相比古人实在太幸福了纵使外面冷风呼啸寒彻九

天屋内依然是春天般的温暖暖气片烫烫的空调调得高高的轻衣薄裳舒适轻松不读书就是一种浪费让人不可原谅上网看电视摆弄手机也自有乐趣可是一会儿尚好久之厌烦让人心浮气躁身心俱疲读书就不一样了展开书卷已有暗香迎面心旷神怡字里行间畅游心清心明静心舒怀

倘若有雅兴可捧一本唐诗或宋词对一窗雪朗诵佳句体味诗词里美妙的意境ldquo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rdquoldquo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rdquo虽不曾亲历然每读

一回想象的翅膀便在时光里飞翔也似亲历一般悠长寂寥的冬日生活也因此增添了几分诗意

温室里待久了难免会心心念念儿时的ldquo红泥小火炉rdquo的岁月父母住不惯暖气房老家里一直保持着多年的习惯清寒冬日堂屋里一暖烘烘的小炉子或烧水或烫酒或炖着美味或伸手取暖冬日闲时带着幼子回去住几日父亲早早是准备好了炉火里蓝色的火苗跳动咕嘟咕嘟炖着儿时爱吃的老豆腐母亲炉火边忙活着孩子缠着外公讲故事我就拿一本书坐在母亲身边一边闲闲地看着一边闻着老豆腐原汁原味的清香

萧萧寒冬稚子萦膝父母安然详宁有火炉暖身有少时的美味暖胃有喜爱的书籍暖心生之美好就在于此吧

冬日暖读1051842 耿艳菊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