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徐雁宁 美编/刘哲姝 6年绣出《清明上河图》18.81米长 · 《清明上河...

Post on 18-Oct-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即时互动:@厦门晚报 @我要说 厦门网:www.xmnn.cn 电子邮箱:xmwbnews@vip.sina.com

今日·都市A18 责编/徐雁宁 美编/刘哲姝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房屋错落有致,街巷中有马车有行人,还有娶亲的队伍,岸边的花开得灿烂,河上的船儿正在行驶着……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就是

《清明上河图》,不过这并不是张择端名扬四海的那幅画,而是厦门的一位大姐花 6 年时间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近日,这幅十字绣作品在集美招商海德公园小区的路上徐徐展开时,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围观的人群不时发出赞叹声。这幅作品的十字绣部分长18.81米,宽0.55米。什么概念呢?站在 6 楼楼顶将这幅作品垂下来,可以垂到地面上。这幅作品实在太长了,65 岁的王美鸳将女儿、媳妇、孙女、其他亲戚都叫来帮忙,但人手还是不够,路过的保洁大妈、邻居也都主动来帮忙。就这样,9 个人一字排开,才将整幅作品完整呈现出来。

文/记者戴懿见习记者沈淑婷

图/刘东华

6年绣出《清明上河图》18.81米长65岁的王美鸳说:从来没想过放弃;家人:这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不能卖

王美鸳说,作品的中间段是最难的,树的部分涉及颜色的渐变,而桥上的人物又特别多,每个人物的衣服颜色也都不同,要用很多不同颜色的线。她拿起一本说明书向记者解释,不同的格子所绣的颜色不同,因此得先在布上点上相应的颜色以防绣错格子。单单对照说明书数格子、画点点就得花费不少心力,一页说明书就得绣上三天。

记者数了数,一棵巴掌大的树就需要七种颜色,其中一座桥,桥上桥下的人物加起来有近百人。这么多格子,王美鸳一次都没有绣错,可见用心之细。

“你看,我的背面很整齐,都看不到线头,我把线头都藏得

很好。”王美鸳自豪地说。从她揽下这幅作品,孩子们都

相信她一定会完成的。不过,看她总是“闷”在家里,女儿、媳妇都特别心疼,“经常颈椎疼,还得去理疗,等休息好了,我又开始绣了。”王美鸳笑着说:“从来没想过放弃,要是不绣完,总觉得有个事情牵挂着。”

当今年初作品大功告成时,一家人都特别高兴,朋友们也纷纷来观摩。王美鸳一度有把作品卖掉的念头,可是家人都不同意。她女婿说:“这是吃苦耐劳工匠精神的体现,不能卖。”她女儿说:“这幅作品得好好保存下来,说不定还可以成为传家宝呢!”

业内人士许嫣红看了这幅作品也很震惊。她说,这么巨幅的作品,很考验眼力也很花时间,耐心细致的人才能完成,这位阿姨真是厉害。

这幅作品的工程量有多大呢?吴彩虹说,单单原材料就有一大箱子,线的颜色有 87 种,说明书有厚厚的4 本,而要绣的是一张空白的布。于是,她婆婆请来十字绣店的老板和店员帮忙画格子,单单画格子就用了2天时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美鸳除了买菜、做饭,就一门心思扑在这幅作品上。以前她每年都会出去旅游一两趟,但这几年就很少出门了。

她每天从上午9点开始绣,一

直绣到下午四五点,中午几乎不休息。布实在太重了,原配的木头架子撑不住,她弟弟特地帮她量身定制了一个架子,不仅更牢靠,也更加称手了。搬来厦门后,她将整套十字绣也都带到厦门,继续绣。

近日,王美鸳架起架子,向记者现场演示了她的十字绣功夫。她把布固定好,分线、穿针,一气呵成,随后开始绣起来,一只手在上,一只手在下,速度极快。尽管她的绣功如此娴熟,但《清明上河图》仍花去了她6年光阴。

王美鸳的女儿陈虹说,她妈妈年轻时就喜欢做“女红”,家里的枕头都是她绣的。“我小时候的衣服上绣了许多花纹,都是妈妈绣的,大约7年前,老家莆田流行起了十字绣,妈妈也开始尝试着绣十字绣。”

一开始,王美鸳从小幅的郁金香开始绣起,因为图样简单,花色也不多。慢慢地,她的作品越绣越大,从一米、两米,绣到三米长。

王美鸳的媳妇吴彩虹在南非开中餐馆,她把婆婆的作品带到南非,在餐馆

里挂了起来,“我婆婆的作品有一股中国风,手艺精湛,让很多客人都惊叹。”

王美鸳带着作品去十字绣店装裱的时候,店员也夸她的手艺好,并向她推荐店里最具挑战的“巨作”——《清明上河图》。店员说,由于工程量浩大,很多十字绣爱好者都望而却步,好多年都没人敢碰这个题材。

王美鸳一开始心里也没底,她犹豫了很久,当她花了2个月时间,完成了三米长的报春图后,她对自己有了信心,她决定挑战《清明上河图》。

接手 好多年没人敢碰的题材,她说“我来”

坚持 除了买菜做饭,她一门心思扑在作品上

评说 很考验眼力和耐力,真是厉害

■尽管绣功娴熟,但《清明上河图》仍花去了她6年光阴。

▶长达 19 米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清 明 上 河图》针绣局部。

责编/徐雁宁 美编/刘哲姝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A19

许嫣红原本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因为从小就喜欢布艺,一有兴趣她就在家里倒腾。十多年前,她开始了专业学习,还向台湾、日本的老师学拼布。在没有微信的那个年代,她常常在博客、论坛发布自己的作品和教程。2009年,她的第一本书《小花的DIY布艺生活》出版了。

慢慢地有人找她学了,2012年,她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花工坊手作

社。因为越来越喜欢做手工,她又开始研究丝带绣、丝线绣、珠绣等各种刺绣手艺,并开发教程。两三年前,她开始全职创作和教学,之后又陆续出了3本书。

许嫣红说,2012年,教“女红”的工作室大概只有三家,而如今至少有十多家了,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女红”了。在她的学生中,有一半是家庭主妇,一半是上班族,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呢。

调查

爱上针线“女红”在厦门悄然回温不少白领、全职妈妈和学生等群体都迷上了,她们很享受那份成就感

许多人可能觉得,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连衣服都不会缝、更别说“女红”了。其实,在厦门,“女红”正在悄然回温。比如,十字绣、编织、刺绣、珠绣、丝带绣、线绣、拼布等正在日渐流行,不少小学生、白领、全职妈妈甚至即将出国的学生都爱上了这些“女红”技艺。

刺绣达人、手作老师宋宏博说,做手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情怀。“它让我们在工作和家庭生活外找到了一个出口。让我们能从浮躁的生活中静下来,着迷那一分一秒、一针一线的自在,也更带给我们无可取代的成就感。”

记者戴懿见习记者淑婷

28岁的源源即将留学美国,就在不久前,她取得了拼布国际认证证书。2014年,她来到厦门的时候就买了缝纫机,利用休息时间跟着网上的教程捣鼓包包。

后来,她对拼布的兴趣越来越浓,她觉得自己需要系统地学习,老公也鼓励她多学一点,于是,她参加了拼布的系统课程学习:如何搭配颜色、如何创意、如何拼缝……在一点一滴学

习中,她乐在其中。她家是两居室,一间是夫妻俩的卧室,另一间则成了她的专属工作室。

源源说,在准备出国的英语考试期间,有时候压力很大,心烦的时候,她就躲到房间里做“女红”,慢慢地心就静了下来,烦恼也跑了,那种感觉特别好。后来她特意了解过,国外很看重手艺人,取得了手工证书,可以为自己的简历添上很重要的一笔。

黄佳玲是一名丝带绣爱好者,一次在微信上看了一堂丝带绣体验课,体验之后,她从此喜欢上了这门手工。黄佳玲的职业是教师,平时上班忙,寒暑假的时候,她就潜心学习和创作丝带绣。

“我从零开始学,我喜欢去老师的工作室学,那里人多,有的人用缝纫机,有的人手工绣,每个人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又可以互相交流,氛围特别好。”黄佳玲

说,丝带绣用丝带为原材料,在布上秀出立体的作品,不仅要绣,有时候还要折、打结等,涉及很多绣法,同一幅作品,不同的花,绣的方法不同,出来的效果大不一样。

今年暑假,黄佳玲完成了两幅作品。她说:“其实入门不难,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学。我很享受一针一线的那个过程,让我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

美室·生活美学工作室的宋宏博也是“半路出家”。她一开始自学钩编,后来专门到北京学习高级定制服饰手工艺,包括造花、钉珠、花扣制作甚至金属焊接。她还觉得不够,又到上海学法式刺绣。现在,她的工作室主要教传统钩针和法式刺绣。

从业余走向专业,得从宋宏博怀孕辞职后说起。当时,为了打发时间,也想给宝贝准备第一件爱的礼物,她重拾儿时的爱好——钩编。“上网找些教程看,

然后还买了一些书。”宋宏博说,她给儿子做了帽子、披肩、双肩包等,儿子每次用上“妈妈牌”的物品都很开心。

“现在,只要看到有意思的图案我都会拍下来,它们都是我的灵感来源。”宋宏博说,一个云朵状的钉珠胸针是她根据儿子故事书中云的图案创作的。她还根据朋友家野生菌的图片,创作出了钩针蘑菇与花藤等元素,并添加在包上。看到那个包,儿子兴奋地说:“妈妈,这包我想背去野餐!”

■许嫣红在教刺绣。(许嫣红供图)

宋宏博(坐者)和学员展示团扇。

(宋宏博供图)

许嫣红 她的工作室很火,一半学员是家庭主妇

宋宏博 让孩子的物品有“妈妈牌”,儿子很兴奋她挺满足

黄佳玲 享受一针一线的过程,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

源源 多一门技艺傍身,简历也添上很重要的一笔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