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鳩、韋伯、費正清與 中國史研究的新方向及發 …興大歷史學報...

Post on 11-Feb-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興大歷史學報

第十五期,頁139-159

二00四年十月

孟德斯鳩、韋伯、費正清與

中國史研究的新方向及發現

朱:宏源*

139

過去學術界研究中國史,大多以特定族群,特別是農耕族群的立場為立

場,來觀看整個中華世界的變遷。因此造成漢族中心主義,並以此為出發點,

建構了具有漢人的驕傲,所謂華夷,甚而至於夷夏之防。作者二十多年以來研

究民族主義,發現此種意識型態,的確存在於宋以後大部分士人心中,而且在

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之外,又曾經潛伏在我國大部分學者、研究生、和一般國

人心中,形成習焉不察的價值框架。這個框架,至今仍套在絕大多數的知識分

子心上。這是就民族認定而言。就制度的認定,也有重大瑕疵。

過去到現在,中國史的學者與學生,不管是在大陸、台灣或者海外,均以

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大可以用「封建制度」四個字來涵蓋。其實這不祇

是過度的簡化,更是一種錯誤。本文作者以過去八年在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講授

「中國政治制度史 」 以及「中國政治制度專題研究」 的機會,深入各朝代,做

縱的比較, 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幾經分析與整理、分類,作者發現應有八種體

制。這八種體制依次是:1.氏族民主, 2. 酋邦聯合體, 3. 區域性聯盟, 4.

封建宗親聯盟, 5. 公國, 6. 王國, 7. 帝國, 8. 民主共和(參見附表一) 0 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l 詳見:朱法源編著《中國政治制度史> '台北:空中大學,民的。

140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表一:中華世界朝代與政治制度變遷總表

政治制度

時間 朝代 國家數量號

種類次

新石器時代早二皇時代 氏族民主 無數部落

新石器時代晚五帝時代 酋邦聯合體 2 部落、城邦無數

西元前 21 到 11夏、商 區域性聯盟 3 從萬國到千國

世紀

西元前 11 世紀西周 封建宗親聯盟 4 從千國到百國

到 771 年

東春秋

公國 5 從百國到數十國(770-476BC)

770-221 B.C.

周戰國

(475-22IBC) 王國 6 數十國

221 BC-220AD 秦漢 帝制初期 中原統一,周遭數國

220-589AD 魏晉南北朝帝

行國的衝擊 中原、周遭均數國

581-907AD 階唐 帝制鞏固 中原統一,周遭數國

兩宋 帝制強化7 中原、周遭均數國960-1279AD

947-1368AD 遼夏金兀 國行國的融入 中原、周遭均數國

1368-1911AD 明清 帝制極化 中原統一,周遭數國

中華民國

1912-h-華(民共和自

民主共和 8 中原統一,周遭數國

中國既然前後曾經有過至少八種型態的體制性變化,與世界上其他所有國

家曾有的制度類型相比,中國應該是經驗最豐富的之一。為什麼呢?因為它作

為一個或若平個政體的時間,在有史料可徵的部分,目前已經有了四千一百

年。更明白地說:從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大禹創了夏朝開始,考古及其他文

吉德斯鳩、韋伯、費正清與中聞史研究的新15向及帶頭ι 141

物,已經清楚證明:早在夏朝,其國家即已擁有高度且強力領導統御的權力。

因此,本文論述,以五千年為期;它也是世界上首次以八種型態的體制,

來精確描繪中國的政治制度,使精彩而複雜史實自然地表露。 2 此外,更提供

讀者深刻分析政治制度的具體原則與實例,使讀者突破過去百年來,對皇帝專

制獨裁制度,過於浮淺的理解與過度簡化的詮釋。

清末以來,常人印象中的傳統中國,是一個由皇帝一人獨裁,來專制統

治所有國民的國家。這個國家,由中央朝廷以集權中央的方式,用腐敗的手

段,控制地方政府,進而奴役,甚至漁肉人民。作者發現這是一種相當嚴重的

誤會。多年以來兼顧史學與社會科學,並以自行建構的「人文社會四大變項

關係簡圖 J (圖一) ,作為分析的項目與次序,加以融會貫通,並憑以比較

法儒孟德斯鳩 (Charles Baron de Montesquieu, 1689-1755) 、德儒韋伯 (Max

Weber, 1864-1920) 、美國的中國學教父費正清(John King Faìrbank, 1911一

1985 )對中國的看法。全文論述的主體理論架構,以韋伯為主軸:用他的概

念,但予以修正和轉化,成為本文的基本認定,在圖二:中華帝國的基本結構

與圖三:中華世界兩大族群互動簡圖。

經濟

文化

團一:人文社會四大變項關係簡圖

2 以中華民國二十世紀地圖所涵蓋地區為範圈,在過去的五千年來,曾經有過無數國家 。 而且,在同一時間,都有多國並存,因此其內的國家的政治版圖屢有改動。而且,在秦以前

的周朝, r 中國」的名詞僅用於周天子所直接統治的王直接地區;周以前,叉有幾千年根本

沒有「中國」這個稱呼。本文為了反映歷史真相,不能單用「中國」一詞來概括,因此在

大部分篇幅理, 改用 「 中華世界」 一詞,指涉中華民國初建之時版圖所及的廣大區域 4 並

將之作為本文探討五千年來該區政治智慧特色的固定對象。這個地區, 面積堪為目前最大

的國家之一 ,而且其內部以及周邊的國家與民族的國家成份複雜,因此以 「世界」稱之。

在中華世界之內,五千年以來,除了元代祇有一個由蒙古人所建立的短暫大帝國之外,其

他時間都包含一個以上的國家。即使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包含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

圖瓦共和國 、與蒙古園,以及若平自治區與兩個特別行政區。在春秋戰國時期,則單是中

原一帶,就有幾十國到幾百圈。時間越旱,存在的國家極多。周初中原一帶有一千多國,

夏初有萬園。如果再包含中原以外的地區,則國家的數量會更可觀。

142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職是之故,西方以宏觀探究中華傳統者,數百年來雖然不乏其人,但是作

者管見以為此三人最值代表,特別是韋伯。本文雖以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大儒韋

伯為主對象,但亦兼及較他早約兩百年的法國大儒孟德斯鳩、與晚半個世紀的

美國大儒費正清,加以比較,深一層驗證個人的一點發現,最後再做整體的勾

勒。

一、孟德斯鳩論中國以恐怖治國

孟德斯鳩( 1689-1755) 在洛克、盧梭之後,處在教皇與法國皇帝專制獨

裁,而法國社會業經啟蒙,英國已於十七世紀完成清教革命,建立三權分立雛

形的十八世紀上半葉。他為了反對專制,曾以旁徵博引超冠古今的方式,花費

數十年光陰,完成De 1 'esprit des lois巨著 3 (清末大學者嚴復譯為《法意) ;

令人譯為: <論法的精神) 4) 。書中以「共和」、「君主」、「專制」三

類,概括世界上所有的政體。 5 雖然失之粗略,但其目的在以超脫現狀,師法

「共和」政體為俏,故而攻訐「專制」。文中多處提及中國,他認為中國也採

用專制制度,而且以「恐,怖」作為統治的基本精神,認為在中國,品德與榮譽

均不若統治重要。 6 孟德斯鳩此一看法,有他山之石之效,足為國人借鏡,雖

然相當粗糙,蓋孟德斯鳩時代所獲關於中國的知識,應係傳自來華的西洋教

士對明代及清初中國政治的敘述。而且,他根據此一精神,認定中國皇帝的統

治,以「太平」作為目的,來追求穩定秩序. 7 則抓到了要點。他叉認為:透

過「孝順」式服從,加上以「治家」的原則來治國,故而產生禮教,並憑以統

治整個國家,則也十分精闢 。 8

知道中國歷史的人,對於孟德斯鳩過度簡化( simplified )而且加以概化

( generalized )的「恐怖」之說,必將不以為然;但是,他所謂統治的目的在

「太平 J '則頗得我心 。 作者認為:孟德斯鳩能看到中國政治的核心精神,祇

在消極地維持社會上的秩序,而不在主動提出政見,以領導人民,則確實值得

肯定。

3 法文原版藏於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4 孟德斯鳩著 ,張雁深譯, <論法的精神> '台北:台灣商務,民87 。嚴復則譯為〈法

意}。今有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的〈法意》原文重排,及聯經圖書公司〈嚴復合集}兩種

版本。本文採令人張雁深的譯本。

5 向上,張雁深譯本,頁7 。

6 同上,頁122-124 。7 同上,頁308 。8 同上,頁314 。

吉德斯鳩、韋伯、曹TF清與中聞要研暫的新井崗及轉現 143

孟德斯鳩時代的東方,為清初三帝時代,但是,他所蒐集的資料,似以明

未為主,再上溯其他各朝 。 故而認為:中國的歷朝,均先盛後衰:開圓的三四

代君王,還能敬業,以後各代則開始腐化,登基的時候多數是小孩,把自己關

在深宮之中,造成權貴的弄權以及宣官的得勢,並以棍棒來統治,因此形成恐

佈統治 。 9 而且,他誤以滿族為Tartar' 故稱:當時(十八世紀上半葉)是鰱輕

人統治。他這種誤解,在西方學界流傳開來,一直到清末,還明顯存在。孫中

山將推翻清廷的第一個口號誤植為「驅除「鰱虜.ll J '應與此有關。孟德斯鳩

在書上說:這些「天然」的征服者,一旦進入中國,即化成「華屬鰱範 J '自

己也變成了奴隸 。 10 言下之意有二:第一,這些縫輕人也接受中華文化,成為

華人的一部分;第二,中國除了皇帝之外,所有人都是奴隸。後一點這種一

君之下農臣萬民皆奴的看法,實質地影響晚他一百年的馬克斯, 11 二百年的韋

伯 。 然則中國政制果真如此?作者的研究,發現不然。中國的統治,三代以來

並無所謂恐怖統治的現象 。 如果強要找出某個朝代,或許只有採用廷杖以及用

錦衣衛、東廠、西廠來監視官民,為皇帝個人服務的明朝才有類似的現象。但

是,本文接著想到:中華帝國文為何被他認為形成此種制度?

孟德斯鳩歸咎於自然地理環境。他認為:大自然,特別是氣候,對人類氣

質影響最大。 12 他說:炎熱使人疏懶、寒冷使人振作。而中國疆域極其廣大,

因此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貿易世界,其貿易額高過全歐各國的總和。 13 再加上

人口繁衍迅速,管理不易,因此,一方面需由北人統治南人,首都需設北方,

二方面「暴政」在所必要,否則無法維持太平。而其維持太平的方法,就在禮

教:把宗教、法律、風俗、禮儀四種不同的領域,都予以混同,四者合成「竄

規 J '也就是所謂的「禮教 J 0 14

孟德斯鳩如是說,聽來頗耳熟,蓋此與二十世紀西方世界常人賴以批判中

國皇帝專制獨裁的內涵,大致上相符。反過來說:孟氏的論點,後來普及到歐

美各國,進而形成西人對中國政治的刻板印象 。 但是,這種說法以及亞細亞生

9 作者早在二十年前台大的畢業論文(民報的革命理論)即指出孫的口號在理論的推衍以及實證上都有錯誤 。 該論文經修訂後,於同年以 ( 同盟會的革命理論: <民報》 個案研究 〉

書名 , 在中研院近史所出版 。 書中指出孫中山 (及同盟會 ) 的「驅除鰱虜」 說,一旦民國

建立,就滋生許多思想上與政治操作上嚴重的問題。同上,頁98-99 。

10 孟德斯鳩著 ,張雁深譯,同前,頁275 。11 後一點,對近代世界各國的認識中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其中包含馬克斯 (Karl Marx,

1818-1883 ) 在內,也誤認為這就是中國的統治模式。

12 同上,頁272 。他甚至明言 r中國的氣候,使人類傾向於奴隸性的服從。 」13 同上,頁389 。14 馬克斯持此說 。

144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產模式說 15 ,是不是完整而真實地陳述中國政治的基本精神呢?

孟德斯鳩自己也說不見得。作為百科全書派的大儒,孟德斯鳩於旁徵博引

之餘,也自我修正,指出:中國(在十八世紀)是個專制的國家。不過,早先

的朝代,由於疆域較小,相對地也較不專制。 16 這種說法,在他的地理主義論

證中,是有經驗基礎。祇可惜他的資料有限,因此會做出整個中國史都是恐佈

統治的結論。他如果能夠上溯中華帝國形成的初期(秦、漢)、倒退的時段

(魏晉南北朝)、鞏固的時期(情、唐)、以及下滑初期(宋、元) ,而不局

限於罷廢宰相制度,由皇帝自己領導六部,但能力叉不足的明代,必能更有發

現。 17

另外,他也發現:小國適合行民主共和制。這種發現不祇十分科學,而且

非常重要。在中華帝國之內,其實也存在過許多中型帝國與無數小園。如能深

入探索,會發現中華帝國秦以前,更是小園林立,秦代初建帝國以後,中、小

國亦不在少的更深刻內涵。的

但是,為什麼小國適合民主共和,大國適合君主,甚至專制呢?在地理

決定論的深處,有無更根本的因素存在呢?當然有的,正如他去世後不久,

由美洲獨立革命所建構的美利堅合眾國,是個世界上少有的大國家,但能實

行民主,原因是它由幾十個小國仔細te) 所合成,因此,不祇名稱上是合泉國

(united s個tes) ,而且主權仍在各個state 0 19 祇不過孟德斯鳩未能及身見證美

國的「合眾國」內涵,因此在推論上,受到嚴重限制。事實上,不懂中文,也

從未來過中國的孟德斯鳩,僅靠手邊資料的一鱗半爪,即判斷中國政治制度的

精神在恐怖,難免過於輕率以及不科學。也因此,所做的若平關鍵推論與判

斷,殊與史實不合。而深入的程度,也受到限制;基本上,他的主要論述所針

對的,只是明清之交的中國,特別是明朝的衰敗部分。更明白地說:祇對中國

皇帝制度後期的表象, 20 做了若干資料整理,並以自己三權分立的喜好,作為

判準'來加以評斷。

的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同前,頁311 。“同上,頁124 。17 中華帝國時期共2132年,其內叉分若干不同的階段。詳見拙著, {中國政治制度史} ,台

北縣:空中大學,民92 。

18 朱i宏源《歷史的長河:中華古今政治傳統} ,台北:國父紀念館,民國92年12月。該份光碟的主題故事有簡單描繪。

19 今天的USA ,仍有以各個state (應該譯為「國」或「邦」才對,譯為「州 J '是降低了它應有的層級 ;而且governer不是「州長 J '而應該譯為「總督 J 0 )為主的傳統,但經兩

百年演化, 集權中央的傾向,就愈發明顯。

20 孟德斯鳩所憑以論証中國政治的材料 , 集中在十六到十八世紀初 , 恰值明末清初階段。對於皇帝專制早期以及施行其他制度的古代、遠古自然不甚知悉。

吉德斯鳩、韋伯、曹If清與中閩中研勢的新有向及毒手用I 145

因此,孟德斯鳩的論述,確有深入獨到之處,但是,由於資料太有限,被

誤導的地方更多。

二、韋伯眼中的中國社會

韋伯 (Max Weber) 的情況就比孟德斯鳩好多了。他生於一八六四,比孫

中山早兩年,逝於一九二0 ,比孫中山早五年,享壽才56歲。這時期正是他的

祖國德意志從統一,經俾斯麥鐵血政策,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期。他的學

術研究,卻對全世界在二十世紀產生巨大的影響。早年他先著重跟德國現實有

關的政治經濟問題,一九00年以後才逐漸擴大到世界史的領域。他有關中國

方面的論述,屬於後一時期。對中國歷史與社會問題的意見,分別見於〈經濟

與社會〉、《宗教社會論文集〉、以及《一般社會史經濟要論〉三部著作之

中。 21

由於韋伯擅長社會學,因此他探討的重點放在社會結構,並且旁及經濟、

法律、宗教等領域。他最著名的中國論述,在《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一

書。書中憑以貫串解釋中國社會的核心認定,其為氏族。並從氏族的內涵出

發,進一步印証在社會現象與政經運作上的特色。

(一)氏族與都市

台大教授李永熾在三十多年前就注意到韋伯,並認為他的看法主要有四

點:

1.中國人皆隸氏族

對於中國,韋伯不從民族或種族切入,而在氏族下手。認為:中國民眾皆

隸屬強有力的氏族(宗族) ,所以造成中國的都市,無法擁有法律上的獨立審

判權。韋伯認為,在中國,宗族血緣關係根深蒂固的村落,才具有組織化的自

治權;對村落居民的利害,宗族關係具有強大的防禦力。 22

2. 中國都市仍具氏族性

而中國的都市,因是由村落區域合組而成,村落在都市中因此具有極強大

21 李永熾,<瑪可斯﹒韋伯論中國> '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卷7 ,期8 ' 民63.8.1 '頁17 。另外參見:金子榮一著,李永熾譯, (章伯的比較社會學) ,台北:水牛,民77 ,再

版。

22 李永熾,<瑪可斯﹒章伯論中國>,頁18 。

146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的力量,而村落大都由氏族(宗族)構成。他認為:氏族在西方的中世紀時,

幾乎已經消滅,但在中國仍保有最低單位的行政權,跟經濟聯合的形式。這些

氏族的成員,大多以自足自給的形式維持生計。對市場的發展,經常「極力予

以壓制」 。氏族對其成員也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因此,村落組成的都市無形中

就形成「若干氏族割據」的局面,無法構成以都市為單位的共同市場圈。即使

是從鄉村移往都市的人,也無法像西方那樣,以個人身分成為都市的市民,仍

與祖居地(因祖居地有其宗廟)保持關係。因此,都市對大多數居民而言,只

不過是「異鄉J 0 23

3. 中國都市形成的原因

根據韋伯:中國都市相當不同於西方的都市,它不具獨立性,不能成為獨

立的國家。(不像德意志,到今天還有獨立的城市,以邦的身分參與聯邦 。 )

它之所以無法獨立,跟形成過程有密切的關係。西方都市大都靠開關林野而形

成,容易構成城堡,以維護其獨立性 。 中國都市大都因水利灌溉之便而形成,

水利灌溉需靠龐大經濟才有成效 。 因此,中國無法像西方那樣形成都市國家,

只能產生擁有廣大經濟力的王朝國家。在這狀況下,中國都市在經濟上,甚至

政治上自然無法構成獨立的單位。 24

4. 中國都市的經濟不獨立

韋伯認為都市是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形成的一個主要動力,在西方古代與中

世紀的時候,財政的合理化、貨幣經濟的創立、政治資本主義的形成,都是由

都市促成的 。 中國的都市因為缺乏獨自的經濟政策,以致無法創造出以貨幣為

本位的制度,不能實施以都市為單位的交易。 25

但是,韋伯不知道他所看到十九世紀的歐洲國家結構,在中華世界的歷史

中,早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 。 當時各國也有大都市,這些大都市也沒有

必然由某些氏族所壟斷,原因在到了戰圓的兩百多年里,人口遷移與社會流動

的幅度均大,都市型經濟也有可能存在 。

23 李永熾, <瑪可斯﹒韋伯論中國>,頁18 。韋伯這種論點頗有問題,但不在本文討論 。

24 李永熾,<瑪可斯 ﹒ 韋伯論中國>,頁18 。韋伯這種論點頗有問題,但不在本文討論 。

25 李永熾,<瑪可斯﹒韋伯論中國> ,頁18 。

吉德斯鳩、韋伯、費IF清與中聞史研嘿的新1i向及尋著用 147

(二)中國歷史分三期在李永熾的理解之中,韋伯認為中國政治史可分為三個時期。西周時期是

第一期,這時期的周天子擁有強大政治權力,並堅持血緣性的身分結構。春秋

戰國時代屬第二期,諸侯形同獨立,但形式上仍承認周天子的宗主權。秦漢帝

國出現以後屬第三期。前兩期大致可說是中國型的封建時代,第三期則為「家

產官僚」制時期。換言之,韋伯所論述的主體:中華帝國,包含自秦至清的漫

長二千多年。在這段時期,所發展出來所謂「中國的家產官僚制J '即始於秦

始皇的建立統一帝國。 26 而這第三期,正是他賴以分析中華世界的段落。祇不

過,在這個漫長的段落中,韋伯比較了解的,略與孟德斯鳩相仿:祇在後期的

明清兩代,但對清代中國的理解,由於晚孟德斯鳩175年出生,他當然先天地

掌握更多材料。

(三)中國社會的內部結構

韋伯也是博學多聞,而且他的論述,更加犀利深刻與廣博。 27 但是,不同

於百科全書派的自然地理氣質論,不太關心自然地理的韋伯,以「理念型」

( ideal type) 思維,犯了通則化,其實是把複雜現象高度簡化的毛病。他這個

缺點並不小,雖然因此為社會科學的建立樹立了基礎。礎石既立,他進而先從

較浮面的社會切入, 28 再抓住國家機器賴以運作的兩股動力:人與錢(人事與

財政) ,易言之,雖以社會取向,仍兼及比較深層的經濟,來追蹤其在中國各

朝代互動的特色,再藉以掌握與宗教之間的形而上的連結。也就是在紮基於社

會面,掌握中國社會的氏族性之後,先入經濟,繼而印証文化層面之內的宗教

部分,而形成:1.社會,→2. 經濟,→3. 文化(宗教)的論証底盤。此種底

盤,殊與本文作者認定的基本順序:1.文化,→2. 經濟,→3. 社會,→4. 政治

相背。而且,宗教的層級其實不太適合放在「文化J '改放「社會」一項,會

更恰當。 29 以下再進一步分兩項,從統治者的成分與傳祿官僚兩方面來加以論

述:

26 李永熾,<瑪可斯﹒韋伯論中國>,頁20 。

27 韋伯著,簡惠美譯,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 '台北:遠流, 1989初版; 1996 '二版二刷。

28 請參考圖一 。從圖一所繪層級,可知從社會切入社會科學,其深度仍然有限 。29 作者認為宗教的本質,在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某套高尚的理念加以設定,並用無比的熱誠來實醋,它基本上並非人類社會最深層的活動。

148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四)統治人事的核心結構在氏族

1.結構分析

在人事方面,韋伯有其銳利的洞視:找到中華世界, 30 到了帝制時期(即

秦代到清代) ,大陸社會的基本結構:以氏族為核心。 31 以下,我們主要依循

韋伯建立在「氏族」理論上,用「東方家產制政體」說,貫穿解釋中國史的軌

跡,但也慘入少部分個人的理解,使全套解釋,更貼切完整,而且深刻,而為

下圖: (圖二)

藩封鎮臣

地方士族

責實

貴族\j/

~#只

J

一品

nq-

/台玉\

圖二:中華帝國的基本結構

資料來源: Max Weber( 1864-1920) , KOIφIzianismus und Taoism帥, 簡惠美譯,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 ,台北:遠流, 1989 '初版; 1996 '

二版二刷。

說 明:本圖的中心觀念來自韋伯,但另外加上作者本人多年來對中國政治

制度與社會結構的觀察與研究心得。

吉德斯鳩、韋伯、曹正清與中國史研梧的新?可向及轉王見 149

根據圖二,可以看見中華世界到了秦以後,其社會結構的核心,是地方上

的氏族;地方上氏族,叉可依功能,分為一般地區的貴族(貴胃)或世族,以

及邊陣地帶的封臣或藩鎮;在其上,則為穩握政權的皇族。地方上的氏族,文

有以詩書傳家的士族,成為祭司,或者更廣義的士大夫,也就是廣義的所謂

「士」的主要來源。

但士族也不一定全部出身貴族。除了地方氏族之外,農人的子弟,也可透

過察舉、薦舉、詔舉、科舉、貢舉等等途徑,鯉魚躍龍門,加入士族的行列,

而為統治群體的一部分,或者領導地方的士紳,也成為新的具影響力的氏族。

由於皇室統治上的需要,另有一群閹官,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位居要津。

官官多數出身貧困,且早年多未受教育, 32 他們一旦進入深宮,成為寵倖,就

構成男外一股勢力,並且舉足輕重。

除了上述各族及各股勢力,在中國政治上,制度化地造成影響之外,另有

若平特例,顯示商人的影響亦大。他們偶而透過制度,產生政治參與,但大部

分機會,來自非制度的因素。相對於商人, r工人J 在中國政治史上, 33 就極

少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但是,從文化科技以及經濟史來看,就文是另一回

事。由於舊中國( ancient China) 到了明以後不重視「工 J (科學研究、技術

製造) ,因此使二十世紀全球學界多有被誤導者,特別是韋伯,以及跟著韋伯

思維來思維的無數知識份子。其實這是錯誤的。 Joseph Needham (李約瑟)以

一生精力,與魯桂珍等合力研究的成果, 34 正足以拒斥韋伯學派對中國統治智

慧的誤解。 3S

3。這裡,作者以更精確的「中華世界」概念,取代原來一般人所用的「中國」一詞。「中華世界」泛指中華各民族所居住的地區, I 中國」則有其局限性:它在時間上有特定的限

制: I 中國」在秦以後才漸成形帝國的形式, I漢人」一詞,則在魏晉南北朝以後才出

現;在空間上,也因國力的興衰,政治性版圖的變動,而有相當不穩定的變動。反之,中

華世界在時間上,可以貫穿古今,從太古、遠古到今天,以致於未來;在空間上,則隨中

華民族的成長,而逐漸擴大。

31 韋伯受到閱讀資料上的嚴重限制:他基本上祇依賴德文著作中有關中華世界的介紹。這些介紹,泰多集中在秦一統中國之後。基於這種限制,章伯對先秦史了解較少。不過,即使

遭此限制, 章伯仍然精確地抓到中華世界有史以來:均以氏族作為社會核心的基本現象。

32 其實不一定 ,像明代鄭和擔任直宮,但他的家世相當顯赫。

33 此處的「工人 J '包含工業、手工業、以及礦業上的科技性工廠作業員。34 Joseph Needham, ed. , Chinese History 0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35 參見朱法源, <李約瑟的成就與困境) , {中山社會科學譯粹} (高雄:中山大學) ,

1 : 2 '民國75年3月,頁163-182 。

旦旦主盜盟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圖中所謂「農人J '應採廣義解釋:除了狹義的人數眾多的道地的農耕族

群之外,還包含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這是韋伯,及其前輩孟德斯鳩、馬克

斯所忽略的,但仍是理解中國統治智慧的最重要環節。換言之:本文圖二將

「農」與「牧J '統以「農」稱之。

根據上述,可以看出:本文採納這個從韋伯對中國政制的基本看法,所做

的社會學建構,但經過轉化與補強。以下,再進一步剖視東方家產制政體的內

涵,來理解韋伯的看法:

2. 東方家產制政體

韋伯所謂「東方家產制政體 J , 36 除了氏族說之外,另外還有幾個重點:

(1)帝國化是客觀的結果:聯合治水的客觀需要,使氏族之間,協調時必

須達到統一步調的結果,而且也必須貫徹實行的結果,因此,國家的帝國化變

成自然的結果。 37

(2)帝國化有先天的局限:韋伯發現:中國中央的集權化努力,一再失

敗。由於地方氏族力量根深抵固,使人才的甄拔與財政的管理,都長時期掌握

在地方,甚至官員敘任,也深受地方鉗制,因此使中央時時感覺到對地方掌控

的無力感。 38

(3)貨幣的紊亂,使中央財政機能失調。再加上對地方戶口的疏於了解,

使財政的作業無法深植於地方財政之上。而由漢至清,以銀塊(不同製造廠,

不同成色)為主,銅錢(各朝都有)為輔,紙鈔被廢的貨幣制,徒增交易上嚴

重的困擾。 39

(4)中央對地方的人與財的疏於掌握,造成「疏放行政」 40 與「概括數額

租稅」兩種制度;使地方因固定的租稅配額,而免於中央的直接控制。 41

韋伯這些說法,在中華帝國的財政史上,是否可以得到具體的印証,是一

個嚴肅而且困難的問題,但不在本文之內討論。作者仍將重點擺在其社會結構

的核心與政治運作間的關係上面。以下棒祿官僚概念的提出,則頗有特色。

36 韋伯, <中國的宗教) ,頁105 。37 韋伯, <中國的宗教) ,頁101 。但作者認為,這是夏朝聯盟體制之所以形成的主要動

機,而與「家產」制無直接關連。

38 向上,頁坊 。這是以城邦為基礎,所建構鬆散聯盟體制的影響,三、四千年來不斷。

39 銀塊大小, 成色均不相同,使交易的過程更複雜、風險更大、連送也困難 。參見韋伯,同上,頁36-39 。

40 同上,頁l肘。

41 同上,頁114 。

孟德斯1鳴、韋伯、曹rF清與中國中研暫的新于于自及轉玉鳳 151

(五)傳祿官僚

「東方家產制J 政體,需以「棒祿官僚」制度為要件。沒有棒祿型官僚的

支撐,秦以後的東方家產制政府即失其憑藉。韋伯認為從氏族性地方自擁財政

權,中央化的作為,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不能成功。他提出以下要點:

1.地方官吏是包稅者,也是截稅者。由於中央失於直接介入地方財稅,以

及地方政府之內編制外之成員,如師爺、幕友、差役、使雜亦須由地方官自付

薪資,因此包稅以及截稅,均得到制度上的認可。位

2.官吏集體反對財政改革。一旦包稅與截稅成為制度,並成為傳統,中央

化的財政改革自然引起地方的普遍反對,因此,秦以來的大型財政,幾乎沒有

一次成功。的

3.軍隊只是長期性的(皇室)禁衛軍,易於造成長期的慢性的內亂。“

4.文官園於任期短暫,再加上迴避制度, 45 雖然後者(迴避制度)清除文

官的社會網絡,足以帶來統治的穩定,但後者亦使文官難以深入了解地方輿情

與文化特色,加上任期不過三年,使中央的統治不可能深入民間;除了消極地

維護基本上的穩定之外,中國文官似乎不需要有積極的規劃,也不能有長期的

建設。 46

總之,韋伯在方法上,超越了孟德斯鳩與馬克斯,以更加宏觀的角度,找

尋歷朝政治的共通性,因此全然不提中國歷史上眾多朝代的更替,也不提所謂

的從奴隸制進入封建制的馬克斯史觀。他認為大內陸具備了帝國的條件。而且

除了肯定在漢朝已經廢封建,建立憑個人功績而獲得官職的政權之外, 47 也

不提所謂「聖君 J r暴君」的有為或昏庸。更拋棄所謂「奴隸主對奴隸」、

「封建主對農奴J '充滿矛盾與鬥爭的史觀。在韋伯從財政切入的理解當中,

以氏族為核心的所謂「東方家產制」政體,使中央政府的統領地方政府,在

r{王意干涉 J (中央集權)與「完全自由放任 J (地方分權)之間,來回擺

盪,一直未能固定,也無法明確。 48

42 同上,頁96 仆的。

43 同上,頁1日 。

44 同上,頁133 。

“同上,真98 。46 如果有問題 ,就依賴當地出身的幕友,巧予轉寰,將問題化解。任官者, 但求平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47 韋伯, (中國的宗教) ,頁94 。48 的確,在中央與地方的拉輯之間,中國財政史應、有更複雜的內容才對。

152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與孟德斯鳩的所謂氣候決定、大國適合專制、專制的原則在恐怖三大論點

相比=韋伯接受了他的地理論、大國論,但明白強調中國的「中央集權化的努

力一再失敗 J , 49 直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他的以偉祿官僚為骨幹,架構成

的東方家產制政體,的確較為深刻,而且符合中國史實。不僅此,韋伯的氏族

中心論,確係分析中華世界的政治制度的要著。政治架構中的氏族,無異於人

體中的器官,而人民,則相當於細胞。他的分析架構確實解決了中國統治智慧

中,涉及社會層面的基本精神何在的基本問題。

但是,韋伯的看法本身,也造成他理解上的先天局限。他沒有想到中華世

界體系,在歷史上另有多股來自西北、北部以及東北等地非常大的力量,與當

地核心氏族激烈衝犯以及相互融合的事實。這個事實,帶來中華世界即使進入

帝國時期,但在這兩千多年之中,仍有數度決定性的重大轉變。 50 因此,韋

伯沒有辦法在中華帝國內部,從事比較細膩,但是非常必要的分類,從而發展

出不同類型之間異同的更深刻理解。 51 韋伯的局限,為美儒費正清所突破。

三、二十世紀末對韋伯看法的修正:費正清論中華帝國政制

費正清是個歷史學者,不同於孟德斯鳩,要在制度面找尋與建構法的精

神,也不同於韋伯的從制度上只能建構中國社會的單一特色,以便進一步找尋

更底層的中國宗教的特質。後兩者基本上都是社會科學的耕耘者,習慣於先建

立分析架構,再憑以切割研究對象。費正清則是人文學者,特別注重中華世界

的近代與現代的歷史,並上溯中華帝國的中古甚至古代。而且終其一生,除了

先依循出自韋伯,並由Parsons發揚光大的以西方為核心,西方價值為普遍價

值的現代化看法, 52 全心研究中華世界的帝國與民國時期。因此,對中國了

解的深度,非另外的兩個人所能望其項背。

通觀其最後的定論中國 : China:A New History 一書, 53 可以從本文所架構

的文化、經濟、社會與政治(圖一)四個層面來觀察與介紹他所發現的兩點:

49 韋伯, <中國的宗教> '頁95 。50 例如政府的中央化努力,到了金朝與元朝,創立了「行中書省」的制度, 也就是今天所謂

r f:于省」與 「省」的制度,行之於明清兩代之後,已經完全解決了。

到他沒有辦法在漫長的兩千年聯盟封建體制與另外兩千年的帝王專制體制之間做明白區分,

更無法分別在這二大階段之內,叉予細分其中重大的轉折。

52 李帆, < 韋伯學說與美國的中國研究一一以費正清為例) , <近代史研究) , 1998.4,頁

248-250 。

53 John King Fairbank, China: A New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2 ;薛淘譯, <費正

吉德斯鳩、韋伯、曹正清與中國史研究的新井向及發現 153

第一,中華帝國到明代,已自行建構完成的世界體系。第二,他明確指

出:在這個世界之內,十八世紀以後就祇有「增大 J '而沒有「發展 J 0 54

第三,他甚至詳細指出,中華帝國之所以沒有廣續漢唐至宋元的發展,而再行

發展的根本原因. 55

1.文化。

費正清肯定中華文化敬租、忠君、守份、守禮的行為規範, 56 更發現:在

科技創新方面,在宋以後,就產生停滯甚至倒退(involution)的現象。 57 這種現

象,殊與西方近代重視並發展科技,產生工業的歷史相違。藉著科技發展,西

方社會產生資本主義式經濟,社會上以個人自由與家庭作為中心,而政治上則

帶向民主、議會的三權分立制度。由於文化科技發展的停滯,中華帝國晚期的

經濟、社會與政治,有了不同的表現:

2.經濟。

雖然產業上仍然停留在人力與簡單器械力、動物力、和自然力的初級結

合,中華帝國的人口,自明以後,仍然長足成長。相應地,每戶所擁有的耕地

只好減少,雖然在耕作技術與施肥上略有改進,使農作每年生成從一期增到三

期,但仍不足養家活口,必需另加副業,以加強收入。因此,產生工業的農村

化和家庭化,但是沒有產生工業化,也沒有資本主義式經營。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工(藝之)人不受重視,科技已經停止發展;"連帶地,商人也受到

歧視,使商業理性無法伸張,因此,法制化與理性化難以產生。商人的數量雖

然增加,而且也透過同鄉會與行會, 59 產生全國性的組織,但是,這些組織祇

做到平面式的跨地區的連結,沒有結合相關產業,使合成另一種經過結構化,

有縱深,有上、中、下游產業的現代化企業體,更無法與工業結合。其行會祇

清論中國> '台北:正中,民的,初版;民肘, 8刷。在本書之中,他令人驚奇地檢討過

去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中國學研究,並承認其中有著重大的瑕疵。這一點,李帆在〈韋伯

學說與美國的中國研究 ) (同上)一文(頁240-258 )中沒有注意到。

54 í增大 J n1growth; í發展」指development 。55 費正清, 同前,頁194 。56 同上,頁489 。57 同上,頁492 。

58 但是費正清不知道為什麼工人不再受到重視的原因,其實與十五世紀以來西北方游牧帝國的沒落有關 。

"費正清,同前,頁1的。

154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有國內網絡,沒有國際貿易。 60

相對於中華帝國晚期有成長無發展式經濟,西方世界因聖經詮釋權的釋

出,造成封建社會各地的自我發展,接著臨育國家思想。再進而超越國家主

權,由民間的商人與「封建主J 6l 合作,產生資本主義賴以形成的所謂的三位

一體的要素:1.合法訴訟; 2.契約神聖; 3.私人企業不受政府干預。 62 反觀中

華帝國,縱使有景德鎮,其官窯僱工高達十萬人,在十七世紀晚期,每年出口

瓷器數百萬件,卻祇有政治化的朝貢,而無國際貿易'的更沒有資本主義式的

對外擴張。

此時中國紊亂的貨幣與金融制度,以及中央無法控制地方的財政制度,也

抑制民間資本主義的產生。而相關主管機關,仍習於傳統,治用政治力介入商

業,以行政手段處理商品,將重要物品如鹽、鐵、茶、絲、煙草以及火柴,均

納入公賣,“斷送了商業活化的機會。

3.社會。

中華帝國社會確實以貴胃家族為核心,到了近代,滿、蒙、漢族在統治上

產生共生的關係。以氏族為中心,肯定身分、名位、與禮之間的必然關聯,從

而形成禮教,用以制服混亂。宋以後,更使奉行理學名教的地方士紳或士大

夫,來管理地方。此舉形成地方自治的主體,使地方業務,透過非官方的管道

來解決:的士紳自我管理,並管理地方;年輕學子,自我進修;工商行會,也

自我約制;軍人則自行屯田以給養。 66在這樣的社會裡'法制完備,但對個人

之突出發展毫無保護,的氏族中的優秀成員,祇能透過科舉,以及考試科目的

嚴重局限來進入中央。相應地,而且也是矛盾地,中央也透過選舉,選拔國

家公職人才,以「削弱」貴胃家族的控制權。“的確,在互相滲透的政治參與

中,從社會層面來看,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確存有既聯合叉牽制,產生了相合

60 明帝國無法向西,無法向南,同時也無意願以及能力向東(及東南)發展。61 西方社會至於中古時期仍有許多封建主,不像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封建體系已基本

上被破壞。

62 費正清,同前,頁199 。的同上,頁168 。

64 同上,頁193 。的同上,頁190 。

“同上,頁488 。的同上,頁199 。因為社會的核心在氏族,或者在更小的家族上面。“同上,頁488 。

話標斯鳩、韋伯、費正清與中國史研軒的新背向及特現

相剋並存共生的微妙平衡關係。的

4.政治。

155

「地方士紳和農民,凡事祇靠自己打點 J ' r僅在緊急狀況出現時,需要

請示朝廷。」 7。他認為在地方自治之上,有地方政府。而各地的自治以及縣宮

的迴避制,任期短,必須眷養大批僚屬,使地方政府之中,上司、同僚、下屬

之間,一方面維持一套私人關係'二方面又有回扣的制度化。 71 既造成地方政

治的高度獨立性,叉使行政權主導的政府架構中,官方看重的,是家族:個人

並非其直接保護的對象。此時的理學秩序,自我設限: r只求保障農民、收稅

者、統治菁英階級的安全,不大顧及外在世界。」 72 不太顧及外在世界,就成

為政治與社會兩大層面,聯合封鎖新科技、新資訊進入帝國的機會。

費正清叉說:原來中華帝國的巧妙設計:中央政府理論上由皇帝「獨攬最

終權威J '實際上則「諸事不管 J '因為:皇帝「幾乎從不在國民生活領域裡

現身」 ;73 與平民百姓之間的距離,實在非常遙遠。夾在中央(皇帝)與地方

之間的,就是士大夫階級。士大夫階級是介於皇帝與百姓之間極重要的關鍵層

級。費正清要指出的則是:這個層級,到了明清,也受到上述科技與資訊嚴重

閉鎖所制約。原來中國的士大夫階級,有幾個重要的特色:

(1)禮中心主義。以禮作為思想、言論、以及行為的中心。

(2) 視科舉中試為最高的價值。 74

(3) 以擔任技術官僚來自我期許。儒的學而優則仕'接受了皇帝獨裁,

由士大夫主導專制,同時叉貶抑武人與商人。 75

本文作者在這裡必須強調:這樣的體制,在元以前仍有持續發展的功效,

至明、清才滋生重大瑕疵。對於明清這個階段的此種現象,韋伯的認識較深。

但是,他誤用推論之法,而想像了再更早期的帝國亦復如此。誤會元以前亦復

如此,是韋伯與孟德斯鳩的最大缺撼。

整個看起來,對於中華帝國政治制度的特色,韋伯與費正清的看法,基本

上相同:章伯認為:中央集權化的努力一再失敗;官職敘任、財政管理,最後

的但是,在帝王專制的2132年之中,中央的日趨高於地方,到明清已成功地掌握了各地的行政,這一點 ,費E清、韋伯、孟德斯鳩似乎都沒發現。

70 費正清, <費正清論中國) ,同前,頁489 。71 同上,頁195 。

72 同上,頁488 。73 同上,頁489 0

74 其錯取比例隨時代的演變而下降。同上,頁96 。

75 間上,頁例, 114-119 。

156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都一一交給州都 ;76 費正清認為:皇帝「理論上獨攬最終權威J '實際上由於

他從不在國民的生活圈裡同甘共苦,因此「諸事不管 J 0 77 這一點看法,與孟

德斯鳩所謂:歷代君王均先盛後衰, 78 結果造成權貴得勢,宣官興起,皇君遂

成國家的仇敵,雖不盡相同,卻同樣點出:作為中央政府核心的皇室,不論從

統治的集權化形式,或統治的實質能力來看,都顯得不足。

中央的皇室權力不足之外,韋伯更舉王安石變法失敗為例,其體說明即使

到了北宋,中央政府的集權專制已經相當成熟的時候,想以「國家社會主義」

的改革,由王安石所領導的行政官僚系統,透過戶籍登記,國家配給武器馬匹

的保甲法,有計劃地培植貨幣經濟發展的青苗法,以及將土地資產重新估價與

分級的募役法, 79 多歸失敗。 80

為什麼失敗呢?韋伯指出數點:首先,是無法組成其戰鬥力的軍隊;因

為:第二,缺乏足以使中央集權化的行政幹部;第三,貨幣稅制在農村經濟中

不易實現。 81 到頭來,還是代表財政放任說,也就是遵循以前地方財政配額制

的司馬光一派獲得勝利 ;82 第四,財政上放任地方來包稅與扣繳'是行諸多年

的老制度,也就是司馬光所謂的「祖宗之法」。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證實韋伯

所謂的「中央集權化的努力一再失敗」。

祇不過韋伯、費正清與孟德斯鳩一樣,的他們都沒有注意到「行中書省」

制度在元代創立以來,經過明、清兩朝其體的實踐,與廢相直領六部,以及奏

裙制度的實行, 84 已經基本上成功地集權於中央。因此,在明清兩代,地方仍

有自治空間的同時,中央也完成了集權中央的運作,而且還讓二者並行不悸。

四、本文的印証

惟無論如何,章伯的見證'強化了本文作者對中華世界從文化、經濟、社

會到政治的若干基本認定。以下,提出主要的七點:

76 韋伯,同前,頁坊。

77 費正清,同前,頁489 。78 孟德斯鳩甚至更明白指出:登基的多數是小孩。"韋伯,同前 ,頁134-135 。80 保甲法例外 ,成為地方自保制度的搖籃。81 韋伯,同前 ,頁135 。

82 同上,頁1 37 。

的參見孫子和 . (嚴譯孟德斯鳩〈法意}書中有關中國之論述) • <政治學研究所學報> •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的,頁41-的。

84 參見朱i宏源編著, <中國政治制度史} (台北:空中大學,民92) .元、明、清三章。

吉德斯鳩、韋伯、曹正清與中國安研究的新11向及哥哥王軍』 157

1.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地方才是政治的永恆的基礎;不管在其上的是哪

一種政治制度,以氏族為核心所建構的地方政治單元,恆常地擁有自主、自

治、自保的能力。

2.上述地方政治單元,所主動聯合建構的上級政府,原是以地方為重的聯

盟制,但是,演變到了最後也最成熟的帝國政府的階段,反被上級政府所領

導,二者問乃形成長達兩千多年的權力爭奪。

3.整個而言,中華世界之內地方政治的單元,與上層政府之間的權力關係

與運作形式,在過去五千年的歷史中,變化萬千,但主要約可分為八種型態。

這八種政治型態依次是:氏族民主一酋邦禪讓85一區域聯盟一封建宗親一公侯

稱霸一君主專制一皇帝專制一民主共和。要言之:帝制之前,已有許多體制;

帝制期間,則可細分為六段;而帝制之後,由於知識大開,人民普遍受教育,

已能自行作主,因此必然趨向民主。但是,任何一種體制要想達到該套制度的

理想境界,均非一蹦可幾'所需時間均長,以逐步調整各種機制。

4.在皇帝專制時期,皇帝成為政治的核心,為國脈之所繫。此一時期叉分

三大段六小段:秦漢是中央集權初期;宋開始真正的專制,但並不阻塞知識的

流傳;明清則行使完整的皇帝專制獨裁制。在明清兩代,雖然已經有了上述集

權中央的成功經驗,但是這兩個朝代文以科舉考試積極限制、文字獄消極阻塞

言論的自由與靈感的傳揚,才使知識的創新性完全被抹殺。

5各朝代之間,文以游牧族群與農耕族群的互動與實力的消長為主軸,形

成十分動態的歷朝史事,從相互碰撞到融合,構造了以城國文化為主,游牧行

國文化為輔的動態內涵。但不論是農耕或游牧族群行使統治,真正主導者,仍

然是某個或某些特定的氏族。

6.氏族主導某一統治族群,並以族群之內其他氏族的合作,形成該族群的

共治其國。 在幅員較小的省 、 縣 、 甚至鄉之中 , 也常見此種現象 。 86

85 酋邦禪讓是政治運作的形式,就國體而言,已進入「酋邦聯合體」的新階段。詳見拙著,

(中國政治制度史> '台北:空中大學,民則,第一~第二章。

86 例如:河南商城縣為例:該縣各地聚落的名稱,經統計發現:以姓氏為名者高達48% 。氏族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158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7.游牧族群領導或中華世界處於分裂局面的各個階段,政治的創見最容易

出現。反之,農耕族群主導或在統一穩定長達兩百年以上的朝代,則創意較易

受到約束。 87

職是之故,若專論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華帝國的政治智慧,首須注及

在這兩千多年之中,中華世界與其他世界各國之間的交通,依當時的科技水

準,已到達除了人力之外,還倚賴動物力(馬、牛、駱駝等)、自然力(風)

以及器械(馬車、牛車、船)等的兩度空間的平面交流時代。平面交通必須越

過山川或者海洋。以中國作為中心,其在地球上的位置,由於游牧民族的衝

擊,需要越過山川的陸上疆界,確實比要渡過海岸線要來的重要很多。精言

之,接觸到的族群,不論在種類、或人口、或侵犯力的大小'均遠遠超過海

置。此種客觀態勢,造成中國人首重北疆、次重西畫,東北、西南疆更次,最

後才及於東邊及南邊政治習慣,從而直接限制中國人躍向海洋的行為與新思維

開展。此種習價,歷經兩千年,形成獨特的制度,在世界史上別樹一幟。一直

到明以後,因海洋文明的引進而逐漸強大的日本,會同兵臨城下的西力,才打

破了這個超穩定的局面。 88

「海洋中華 J (maritime China)W I 大陸中國 J (continental China)差別之

懸殊,幾乎不亞於中國與內亞細亞的差別。受過以農耕文化主導的四書五經教

育深刻影響的史宮,專注於西疆及北疆風雲,幾乎沒有注意外洋,更沒人到過

海上,中國的航海者,也少寫回憶錄。為什麼呢?

因為,在政治上,海上的世界與邊境的大草原大不相同:那兒沒有爭奪統

治權的對手藏著。海洋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遂僅佔有次要的份量。

其實,從一開始,中國的生活,就含有靠海的成份。由於海上運輸可

靠,促成秦漢朝廷,將廣州、卜帶至越南北部納入版圖。如果只循河流駁船的航

道,和相關聯的陸上運輸,即使能夠到達,也不可能帶夠足以壓制對手的兵

力。因此,在當時要將勢力延伸到中國之南端,非有充分的治海航行的經驗與

設備不可。

考古研究發現:廣州出土的漢代墓葬用的模型,證實當時的船身中央,

已經有了幌柱舵。這項航海科技,要到一千年後,才在歐洲出現 。似乎,這是

87 例如法律科學與司法制度,即從魏晉至階唐而有長是發展。考其創始,則為曹魏的明帝時期的創設「律博士 J '從事教學與研究。參見:高明士,<古代東亞的明法與律學教育

>,台灣大學: í東亞教育與法制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論文,民93.5.23 ' 頁5 。

88 金觀濤、劉青峰,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民89 0

吉德斯鳩、韋伯、費芷清與中國æ研究的新11肉及特王見 159

中國人早已注及海洋,並已發展出尖端科技的明證。

但這項科技的使用者,卻似乎另有其人。歷史證明:最初在中國東南地

區港口活動的國際遠程貿易商,卻是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在第七世紀在阿拉伯

創立以後,海上絲路的主要航行者,似乎就以阿拉伯人為主。此種情境延續達

七百年,一直到西人東來的十六世紀。在這一段時間,海洋中華的重要性,無

法與大陸中國相比。而中國人出海,遂成為私人的行為,甚至為政府所禁止,

於是乎,中國人移民海外,所建構的海洋中華世界(overseas Chinese world) ,

一直為政府以及史家所忽視。

二十世紀初,孫中山憑藉海洋中華(僑界)的力量,副以治岸中國(治海

與治江)的少數先進知識份子與會黨,才開始扭轉這股偏頗。但因大陸中國一

面倒地偏向陸防為時過久,中華帝國時期的整個政治制度設計的著眼點,停留

在農業社會與游牧社會兩千年以上的碰撞與融合之間,其秩序應該如何維持上

面。

五、本文的發現

中華帝國的統治智慧,是否只能與中世紀的歐洲相比?本文的論述,已提

出若干否定的意見。作者認為中華帝國在制度上的微妙設計,使中華世界自秦

至唐,乃至於宋、元,均成為全球文明最發達的區域。這前後16個世紀的政治

經驗,應已超越歐陸政治體制所謂「封建」的階段,並且隨著知識分子進入政

府體系的管道之改變,而有更精妙的發揮。

而孟德斯鳩在十八世紀上半,韋伯在二十世紀十年代、費正清在二十世紀

下半葉,所做對中國,也就是對中華世界之內主體國家的不同面向的理解與詮

釋,自然是分別根據當時法國、德國、以及美國所存相關資料與個人學養和學

風所造成的。因此,孟德斯鳩著眼於大自然對各地理條件下人類所形成的社會

約制,雖有創意,但流於浮淺,且多誤解。韋伯離不開宗教的唯心與經濟的唯

物兩大主義的綜合,並以唯物貫串的藩籬,縱使令人欣敬,訝異其分析的銳利

與深刻,仍不免過度化約與誤解叢生。費正清原來也尾隨韋伯, 89 但在進入七

十歲之後, 轉而著眼於後現代史學的自省,檢討西方中心主義用來詮釋中國歷

史的缺憾, 間接地批駁了唯物論者的封建王朝說以及經濟(財政)決定論。三

人相較,自以費正清的論述為更正確與深入。

的李帆, (韋伯學說與美國的中國研究一一以費正清為例> ' {近代史研究> , 1998.4'頁240-258 。

160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本文以韋伯的社會學論述為重點,再與費正清通論歷史,孟德斯鳩建構自

然地理與社會的方法加以比較。作者希望讀者,不祇要藉著對社會總體的了

解,來剖析以權力手段,安排中華世界之內各種國家、政府、與人民之間關係

的內涵。而且還要再深入基層,從文化本根來研究,以及細部端詳帝國時期各

階段不同的發展,來看中國政治智慧呈現的適時性與局限之所以造成。

孟德斯鳩的自然地理決定論的內部理路,實包含一系列的推論,從而構成

自然到人文社會之間的論證程序。精言之,人類為了生存,在不同的地理環境

中,會發展出不同的求生科技知識、生產工具與生活習慣,形成特定的文化;

再根據這些知識、工真、與習慣,形成生產方式與行為,來擴大並改善營生的

內涵,而為特定的經濟模型。特定的經濟生活,造成各式各樣的行業,並在行

業之間,既互補交競爭,而為特定的社會組合。在這個組合之內的團體與個體

之間,也生互補與競爭,如果不能自行解決,就需一個超然的組織,有系統地

介入調節,而且在必要時,動用強制力甚至武力來處理,這就是政治。"

本文以這樣一個回定的地理幅員為版圖,再觀察中華世界五千年來生存其

上各族群互動的權力關係,發現若干重要的現象:

1.中華世界五千年以來,住了兩大種類的族群:在以西北為輻揍,旁及北

方、東北以及西南的廣大高原與沙漠地區,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以華

北、中部、東南,並與游牧民族共有西南地區的築城定居的農耕民族。前者由

於西接中亞、西亞的廣大草原、族群的流動,因國勢的興衰而大增,迴異於農

耕族群的世守其地之外,還累世不遷,除非社會大亂到達無法忍受的程度。

2.游牧族群長時更換其民族居住地與國家所在地;農耕民族則基本上固守

一地。因此,與農耕民族互相交流與碰撞衝突的游牧族群,最早有撮說,其後

有鬼方、西戒、北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對幾乎

90 因此,整個看起來,在某特定地理環境之內所建構人文社會的理路,應可區分為文化一一經濟一一社會一一政治四大項。四大項之間的「因果」關係,原是非常複雜的。但是,大

體上看,應該有一個簡化的相應理路;也就是文化決定經濟、經濟決定社會、社會決定政

治的主要結構與內酒特質。如果是這樣,就不難以下圖加以表達了 。(圖一:人文社會四

大變項關係簡圖)

很顯然,本文要探討的是政治變項,而且是其中祇關涉制度的部分。前已言及,政治有賴

一超然(於社會團體與個體)的公組織,來系統且強力介入紛爭,加以調節。這襄面,涉

及公組織的內部結構的,就是文官(包含軍隊及武將)制度,系統且強力介入的方式,可

以說就是以文官為運作主體所產生介入的運作內涵。除了文官之外,國家與政府本身以及

其領導人的行為,由於與文官體系運作的方向與優劣密切相關,更需注意。換句話說,國

家、政府、以及文官三者的靜態組合與動態操作,就是政治制度關切的主要項目。

孟標斯鳩、韋伯、曹正清與中國安研究的新11向及發現a 161

同樣的農耕族群,兼採和平與戰爭的手段來相互交流。與農耕族群之間,遂形

成游牧各族輪流衝擊與融入農耕族群的特殊現象。(茲以圖三表示之)

~ ).__ /'游牧族群

中亞石; ~u

O \ 。

圖三:中華世界兩大族群互動簡圖

3.兩大族群互動中,以戰爭手段決定何者為領導族群。領導族群的領袖,

即成為中華世界的領袖。自三皇開始至民國初年,基本上均不離此一模式。而

流血鬥爭的勝負關鍵,似乎在文明科技的高低。易言之,以文化為基、經濟其

次、社會再次的總體鬥爭與轉型,是否就是歷史的鐵則,自然值得觀察,更值

得考驗。

4.中華世界五千年來領導的模式,因社會聚落與權力形態的差異而有所

不同。

三皇五帝時期,多部落與酋邦,祇能形成互推式禪讓型的共主,居間從事

少量的協調。三代多城邦,故而結成區域性聯盟,各自服從於最強盛城邦的領

袖。而進入春秋以及戰國時期之後,擔任該區的世襲,性盟主的周王,已不復具

有原來的號召力。於是各公園、王國之內,分別仿習周天子之制 ,各自獨立為

王。

秦統一中原諸國之後,中華世界農耕地區的主體部分,已結合為一帝國。

但內外問題從未停止:

(1) 內部的凝聚力仍然必須強化,否則政治敗壞,甚至政權易主;而

162 朱法源 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

(2) 外部游牧民族的接續侵入、交流與融合,更其力量,更不能小觀,否

則兵連禍結,甚至國家淪喪。

即孫中山肇建共和國體,也基本上用族群互鬥之法,來鬥倒舊政權。他在

國內結合佔絕對多數自稱是漢族的知識精英(留學生)與社會精英(士紳與會

黨) ,以鬥倒人數較少的滿蒙, 91 在國際再套用西洋列強所流行的憲政議會民

主,挾西風壓制東風,向居少數的統治族群以及所堅持的君主立憲窮追猛打。

但因孫中山並沒有依照社會四大變項的互動原理來操作,而以少數文化人,在

沒有形成經濟與社會新建構之前,即結合新軍人來直接改造政治,因此,中華

世界的基本結構沒變,上層建築自然很快就鬆散垮台,最後落個「革命尚未成

功」的遺憾。 92 他本人也因操勞過度,在英年即抑鬱以終。這個遺憾,正點出

沒有文化、經濟以及社會作為基礎,所建立的共和民主的新制,其不成熟,以

及未來仍將蹟躇困厄的基本原理。 93

總之,韋伯園於時代以及個人研究的重點和方法,對中國政治智慧的理

解,雖有獨到之處,但浮淺、錯誤與偏頗處則更多。作者藉著對中國政治傳統

的理解,建立新的分析架構,來重觀韋伯,文中除從孟德斯鳩、馬克斯身上,

追索韋伯論証的源頭,以及用美國大儒費正清之說,來否証韋伯的部分謬誤。 94

總之,作者綜觀章伯,認為他的見解頗具參考價值,但是,由於:一、分析過

於簡化、二、類比時段錯誤、三、心中基本上看輕當年的中華帝國,因而發生

諸多扭曲。故以本文加以匡正,並且重予建構,作為今人建構中國史研究的新

方向之參考。

91 此舉與今天民主進步黨以「外省人政權」的理論來贏得選舉,有異曲同工之妙92 民主進步黨也沒有深刻地探求在科技知識以及經濟生活更上一層樓,而與孫中山同樣地:祇強調在政治領域方面的重整,也流於浮淺。

"民進黨恐怕也會犯下與孫中山當年同樣的錯誤。94 還有黑格爾 ,也犯同樣的毛病。詳見:石元康, <天命與正當性:從韋伯的分類看儒家的政道> ' {開放時代} , 1999.6 '頁20 。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