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被低估的海上丝路重要节点epaper.ntrb.com.cn/new/ntrb/page/1/2018-04/20/a06/... ·...

Post on 22-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 【特别报道】 编辑:陈 璟 美编:邵云飞校对:陈 彻 组版:陆永健A6 2018 年 4 月 20 日星期五

    南通,被低估的海上丝路重要节点———专访通大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钱健

    本报记者 徐 望 姚沁辰

    � � 四月初,南通加入由广州、泉州、宁波等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 在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钱健看来,“海丝申遗”理应离不开南通,因为南通在历史上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而且南通本土文化就有着浓郁的海上丝绸之路色彩。

    钱健从 1979 年开始, 就对包括南通在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 所得颇多。 本周, 钱健接受本报专访。 他的讲述, 为我们展开一幅跨越数千年的雄浑画卷, 重奏南通航海时代的黄钟大吕。

    向海而生

    记者: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之时,衰落于鸦片战争之后,时间跨度为两千余年。纵览上下两千年,南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始自何时?

    钱健:从广义上讲,南通地区的海上通道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开辟。 我们从青墩文明遗址发掘出若干陶器, 从部分种类形状的生成演变来看, 明显受到西亚北非和印度洋沿岸文明的影响。

    记者:可否举一两例?钱健: 在青墩人活动区域的一条河道

    内, 当地人曾无意中打捞上一根杂色玉棒。 玉棒的一头刻有一个大眼神人面像,这种神人面像与良渚文明神像属同一类型, 因为这个神人面像的眼睛上有三道从瞳孔向外放射的条带, 只有良渚神像的眼睛是这样的。 而良渚神人像保存了完整的头冠, 我们分析这正是埃及法老的巾冠。也就是说, 青墩神人和海外远方神人有着某种联系。

    此外, 青墩人的起源很可能是后世所称“东夷人”的祖先。现代研究显示,东夷语言中包含了一些南岛语系, 即马达加斯加岛往东, 包括东南亚群岛等远古居民语言的语词与语法。 从古代开始, 人们就认识到东夷人在各方面均有别于中原人, 他们保留了祖先的生活习惯、 行为方式和语言体系———这与中原文明很不相同, 却与海外文化有着某种渊源。

    记者: 这些文明有没有可能通过陆路而来?

    钱健:可能性不大。上古时代陆地交通极为不便,海上联通更为现实。

    记者:刚才说的是传入的文明,我们有没有传出的文明?

    钱健:有! 在新石器晚期。 美国科学家于 2011 年完成的大范围基因检测证明,水稻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日本稻谷起源中国说得以确认。 我们认为长江下游地区经海路直接传往日本的可能性最大,成功率最高。王其银先生认为:日本九州北部位于 34°N 以南,与江淮东部纬度相同,其生态环境也与青墩、 龙虬庄基本相同或相似。 而日本弥生文化早期遗址如板付、凌罗木等发现的稻作遗存均为偏粳型或粳型稻,这与青墩、龙虬庄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相同。

    除了考古实物, 中日两国还存在着稻谷神话的共性———神体化谷。 证据显示,日本神话中鸟是谷神飞来人间的使者, 日本民俗显示了鸟起着传送稻谷的作用。 而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的东夷人、 百越人等部族都盛持鸟崇拜, 例如崇拜句 (音同

    “勾” 丨编者注) 芒神, 《山海经·海外东经》 称: 东方句芒, 鸟身人面, 乘两龙。2015 年 8 月, 我们考察了直线距离青墩遗址仅 45 公里的兴化魏庄, 寻访到鸟神庙遗址, 采集到从古流传至今的神鸟留谷传说。

    记者:我很好奇上古人类如何渡海?搭乘独木舟吗?况且海洋那么大,上古人类有足够的体力划过去吗?

    钱健:独木舟渡不了海。一般认为当时人们制作竹木筏渡海,筏上搭所小茅屋,用来存储粮食、淡水等。 渡海也不是靠划,而是主要利用季风和洋流。

    可以说南通外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季风和洋流之优势。 首先, 华东海面的季风强烈,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其次,华东外洋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洋流均会流至南通外

    海, 在长江口以东约一百几十公里处形成洋流的回旋中心。 有经验的水手可以顺着洋流前往东、南、北等不同方向。

    记者: 东、 南、 北可以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钱健:从南通江口出发,向东可达日本长崎、 韩国仁川等; 向北可达塘沽通州、辽宁营口, 穿过朝鲜海峡或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 向南可至浙闽两广、 东南亚、 印度洋等。

    所以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与南海航线两条, 而南通海上丝路却是四通八达。

    橹声帆影

    记者:就一般意义上的海上丝路而言,南通历史上有哪些与海上丝路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钱健:有很多,可谓群星璀璨。 举几个例子。

    首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高僧圆仁与掘港国清寺。唐开成年间,圆仁随第十三批遣唐使西渡求法,海上历险,弃舟登陆,来到国清寺,住宿寺内半月有余。在他后来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掘港国清寺有详细记述。 不少人认为在世界旅游文化宝库里,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被列为“世界三大旅行游记”。《行记》的面世使“掘港”“国清寺”之名在历史典籍中首次亮相, 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马可·波罗也到过南通。《东方见闻录》流传最广、 且公认最好的汉译本为民国翻译家冯承钧所译, 他选择了当时法国人沙海昂(A.J.H.Charignon)注释的近代法语本作为底本。文中提及一处地名,据拉丁语生成的法语原文为 Tingiu(另有英文本作Tun chow),冯氏译作“真州”,今称“仪征”;其他人推测是“泰州”。 但我们考证后认为这都是错误的, 因为书中讲到此地盛产盐,其港口还聚集很多船舶,而仪征和泰州地区都不具备上述条件, 由此看来这个Tingiu 应是古代煮盐业发达、 且具备出海港口的“通州”。

    还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是日本的藤原清河, 他是一位客死

    于唐的日本遣唐使, 引人注目的是, 他是圣武天皇的表弟。 我们考证认为, 当时取道扬州沿运河北上的遣唐使团, 多经南通境登陆。 751 年, 藤原清河第一次应其表妹———孝谦天皇派遣, 率领约 500 人的庞大使团来华时, 应是经南通境登陆休憩后, 沿长江北上扬州, 再进入大运河直抵长安。

    另一位是被尊为“东国儒宗” 的朝鲜人崔致远。 他是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 先在大唐入仕, 官至三品, 是新罗历届留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崔致远流传后世的唯一著作 《桂苑笔耕集》 中最后一首诗———《题海门兰若柳》, 这也是崔致远在中国写的最后一首诗, 作于他返回新罗之时。 我们考证认为, 这里的“海门”就是如今的海门。 有人质疑那时南通尚未建城,海门更无从谈起,但我们认为此处“海门”意为“入海之门”, 崔致远最可能的入海口即在今日海门附近, 而地域命名常常是民间先有该称谓, 而后官方直接用以命名。

    《题海门兰若柳》是一首七言绝句:“广陵城畔别蛾眉,岂料相逢在海涯。 只恐观音菩萨惜, 临行不敢折纤枝。 ”我们考证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崔致远为等季风出海, 投宿于海门地区一家寺庙时所作的题咏诗。

    记者: 刚才说的都是外来人士, 本土可有过代表人物和事件?

    钱健: 首推东汉末年的吕岱。公元 226 年,

    吕岱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将康泰出使扶南(古代中南半岛上的王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 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丨编者注。 )等海外各国。 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官方使团出使东南亚迤西诸国, 朱应和康泰回国后分别记述了所探行的海上航线。 康泰记录了前往中天竺 (印度) 的航道, 朱应则记载了从印度洋到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程。

    可以说, 吕岱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史学家范文澜指出,吕岱的外交行动可与西汉张骞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功绩媲美。

    其次是朱清。 此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大,但贡献很大。 他生于通州小姚沙,是宋元之交的一个海枭, 熟悉南北海道及诸岛门户,史载其“备知海道曲折……往来若风与鬼”。南宋末年他被朝廷招安为防海义民,但不久就投靠蒙元成为管军千户。后来蒙元统帅伯颜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欲将南宋皇家图籍和仪仗礼器等运回大都(今北京)。走陆路多有不便,于是朱清自告奋勇,取海道经通州的江海沙洲成功运至大都。

    蒙元坐定江山后, 此时的大运河日渐隘浅, 不容大舟, 南方的粮食不易运到北方。 伯颜便向忽必烈推荐朱清, 建议海运漕粮。获准后的当年八月,朱清试造平底沙船 60 余艘,当年十二月即运粮四万六千余石至京师。 从此元廷便命朱清用海运替代河运,每年能运八十万石,不仅满足了大都的粮食需求, 连北方边防的军粮也一并解决。可以说,朱清开辟了中国第一条长期稳定的南北方向海运航线。

    后来朱清遭人构陷后自戕于狱中,其继任者殷明略将朱清开辟的航线开拓到外海。有什么好处呢?朱清航线主要靠季风航行,从南至北需十来天,而殷明略航线利用洋流,顺利时,只需两天即可过山东成山角而进入渤海湾。

    到了清末, 海门出了一位近代大科学家———黄伯禄神父。黄伯禄一生用中文、法文、拉丁文写了不少著作。其中最耀眼的当属他带领两位法国科学家用法文编写的《中国地震年表》。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记录人类文明史以来地震情况的著作,为科学地研究地震发生规律周期、 区域等提供了宝贵依据。

    黄伯禄还曾指导法国科学家研究太阳黑子运动, 并第一次把欧洲式的会计制度译介来中国。因为他的诸多成就,法兰西学院两度授予他“孺莲奖”(亦作“儒莲奖”),这个奖在很长时期内是世界汉学界的最高奖项。

    张謇也是与海上丝路交往甚密的人物,其“渔权即海权”思想、开展国际航运活动等,学者已有研究,媒体报道也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舶来文明

    记者:海上丝绸之路除了商贸往来,还有很多文化交流。 南通地方文化中是否有经海上丝路传来的外来基因?

    钱健: 可以这么说, 南通作为一座滨海城市, 人们吃的、 穿的、 用的、 民间信仰等方面都有很多经海上丝路传来的异域基因。

    记者:我们先从非物质类的谈起吧。钱健:语言方面,地方先民的语言中含

    有南岛语系特点的这个问题前面讲过。信仰与宗教方面, 来自印度的林伽耶

    特崇拜, 来自巴基斯坦海边信德省印度河口的杀魔信仰,源于伊朗的曼匿斯祁教等,均在南通民间流传过。

    比如如东传统祭神舞蹈———跳马伕。很多人不知道, 早期跳马伕表演者需用一根银针穿过脸颊, 而这不属于中华文明。我们考证认为这是源自巴基斯坦信德地区的杀魔信仰。银针穿面,代表驱魔人的勇士气质。我们认为,跳马伕是海上丝路文化融合的遗产, 其外来文化成分甚至大于本土文化。

    记者: 南通境内有没有海上丝路传入的文物遗存?

    钱健:有很多,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我们都见过却不知道的遗存。

    首先是狼山广教寺, 这是连接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广教寺奉祀的开山祖师是泗州僧伽,僧伽本人是从西域贵霜匿国即何国经陆上丝绸之路入唐的; 而其像和对他的大圣崇拜则再沿海上丝路,继续东传日本。

    再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天宁寺。 其大雄之殿内有六根大木柱,其制式是 12 瓣瓜楞柱, 这是一种柱面有几道至十几道突出而垂直的、近乎半圆的楞条立柱。

    这种瓜楞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很罕见, 且多采用于中国东南沿海少数地区。这是为什么?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柱型不是中国本土产物, 而是渊源自罗马帝国的“束柱”。

    为什么南通地区会出现罗马文化的遗留?那是因为宋朝是中国着力开展海外贸易的时代,在扬州设有市舶司,南通当时称作胡逗州,是西域来船经海路进入市舶司之前须在长江口晒货、休憩和打听前方形势的停留之地; 也是下海归国的胡人补充淡水、祈神、等候季风的最佳地点之一。 所以罗马束柱出现在南通的庙宇里就不足为奇。

    记者: 与老百姓日常吃穿用度有关的舶来文明有哪些?

    钱健:就拿食物举例吧。南通人的餐桌上有很多源于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世界等

    地的食物,比如百合、西红柿、洋生姜、荷兰薄荷等。

    还有一些近代欧洲传来与本地特产杂交改良后的食物。

    比如海门香芋, 中国本来不产此物的,哪儿来的? 原产地是南美,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再由法国、比利时等国传教士带来,遂成海门特产。

    再比如狼山鸡。 本来狼山鸡就是如东境内的古老优良品种,后被英国水手带上海船在回国的途中吃, 没吃得完的送到英国农场饲养;然后再带一批上海船在来华的路上吃,没吃得完的又在南通等地饲养。 后来德国人、法国人等也来购鸡以交换配育……这样数经来去,狼山鸡体格越发健壮,肉质越发美味。

    所以别看小小的狼山鸡,它可是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典型代表。

    梦想惟新

    记者:对于南通加入海上丝路保护和申遗联盟,您怎么看?

    钱健:这是很有必要的,海上丝路保护和申遗理应离不开南通,南通也应为海上丝路保护和申遗做出贡献。

    记者:相比广州、泉州、宁波这些“海丝名城”,人们可以如数家珍列举出很多史实。 但南通与海上丝路的关联, 若不是您总结了这么多,我们很多人都不甚了了。 南通在海上丝路的历史地位是不是被低估了?

    钱健:是被低估了,甚至可以说被忽略了。记者:问题出在哪儿?钱健: 我们的祖先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

    录,因而很难见诸正史;再者我们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历史的发掘研究还远远不够,我们都在说江海文化,但其中“海洋文化”这一块的整理还很欠缺。 所以今天我们有责任发掘和重新认识南通,拾起南通“海洋文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

    记者:您认为现在我们需要做些什么?钱健: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要做的

    有很多。 就眼下而言,我提议重点保护以下二十项海上丝路历史遗存(包括若干需恢复、复建的):

    如皋林梓吕岱墓;如皋南境蒲西出土的唐船;如东国清寺;狼山广教寺;天宁寺内南宋时传入形制的罗马束柱; 狼山西侧通济闸故地;大庆路南等处的天后宫等;几处古代兼作地标灯塔的望海墩;几处高大的古树,如吕四的灵眼树、如东的蓬蓬树等;少许几处民间石刻;几处巡检司和海关,如海门常关等;保留一批古旧的大型或巨型沙船; 收集一批航海文物;几种航海世家的家谱;复建印度古祭坛;复建若干人物活动处与故居;复建南通城区宁波门与尉迟宝琳的镇海碑等;建圆仁登唐处;建藤原清河女儿喜娘辞唐处;建崔致远望归处。

    � � (版面所限略有删减。详细版本请扫描二维码看

    “南通发布”)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