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exhibition share

Post on 29-Jan-2016

2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TRANSCRIPT

週末小展覽

王傑遇上林語堂2013TAIPEI

王傑遇上林語堂2013

旅行上的風景,

躍然與紙上,

描繪下時光的色彩。

5年前,畫家曾多次至故居實地寫生;5年後,林語堂故居再次邀請王傑老

師,於今年5月至館展出。歡迎各位朋友跟我們一起從這融合中西風格的藍

白小屋中出發,藉由欣賞這一幅幅充滿異國色彩與在地人文關懷的速寫作

品,與畫家一同漫遊善與美的心靈地圖。

畫家 / 王傑

1968年生,2003年自西班牙留學回國

後便積極投入創作,以其風格獨特的

水彩作品記錄故鄉基隆的城市風景,

並於2009年出版《畫家帶路.基隆小

旅行》一書,為國內掀起一坡旅遊速

寫之風潮。2008年,王傑老師受林語

堂故居之委託,繪製一系列風格雋永

的水彩小品,將這一個處處散發哲人

風範的紀念館,以繪畫的形式表現。

王傑遇上林語堂2013

週末小展覽

粉樂町agnes b. CAFE 大安門市

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

超現實冒險!

小心章魚出沒

英國藝術家Filthy Luker幽默打造

agnes b. CAFE L.P.G.大安門市

來自英國的街頭藝術家Filthy

Luker,以一系列名為Art Attack

的充氣作品,偷襲顛覆城市裡

一成不變的角落。天性古靈精

怪的他,發現氣球是表現創意

再好不過的方式:氣球對大人

小孩都有莫名的吸引力,而且

就公共場域中的藝術介入來說

,氣球顯然比塗鴉客的噴漆罐

來得柔軟、安全、又不會造成

永久性的破壞,少了一點街頭

霸王的蠻橫,多一點給城市居

民的幽默。

週末小展覽

代謝派未來都市展TAIPEI

致力於對未來城市和建築發展探索的「代謝派Metabolism」,是唯一發源於

亞洲地區的建築思潮運動,在國際建築思潮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重的地位。

這個強調城市與建築都應該像生物一樣,透過新陳代謝不斷重組、再生、移

動,藉以適應自然和社會變遷的思潮,是由「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健三於

1960年代帶領一群年輕建築師在日本東京所發起,楨文彥、磯崎新、黑川紀

章、菊竹清訓等都是第一代主要成員。

未來的城市樣貌,

該是什麼樣子?

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當代日本建築的源流

這群代謝派建築師們不只憑藉自身的熱情,積極提案各種對城市發展的想

像,同時亦受命於日本政府委派進行多項城市開發計畫。他們眼中的未來

城市以模組和巨型架構,衍生出極具彈性和變化的群體。這些提案不僅有

著濃厚的前衛風格,甚至在當前潮流的永續、綠色建築理論中仍可看見其

概念的影響。這不僅是一項在戰後時期所興起的前衛建築運動,更是對生

活環境現況所提出的城市革命與實驗行動,充滿建築師對於未來城市勇敢

無懼的美好願景。2011年東京籌辦的「代謝派」展覽,是首次的重要完整

回顧展,2013年由台灣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森美術館聯袂巡迴至台

北舉辦首次的海外展出。

除了展示建築模型、手稿、書籍等真實原件之外,更特別邀請平田晃久、

吉村靖孝兩位新生代建築師,在戶外廣場創作全新的裝置作品,展現代謝

派建築至今綿延不斷的影響力,期待透過不同形式的討論,開啟民眾對都

市規劃與未來城市的想像與討論,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建築、城市與生活的

關係。

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當代日本建築的源流

週末小展覽

裡面 / 空白地區書設計展TAIPEI

裡面:空白地區書設計展

5O件設計師自選作品,

1場集體概念行為創作,

閱讀情境的全新演繹。

平面設計師Fi於一九八六年生,至今已執行近百本封面裝幀規劃,其中又以

文學書居多。當我們總不解年紀尚輕便能站在台北書展金蝶領獎台上的Fi、

是如何消化那些文字素材搭建視覺溝通的語言時,他又拿出近兩年極暢銷

的「台灣啤酒水果系列」以及「果微醺」等鋁罐打樣,說這些是他的商業

代表作。

裡面:空白地區書設計展

將〈裡面〉定位為書設計展,是一種極為廣義、好理解、迎合崇尚二分法

的社會環境的中立說辭。我偏好的展覽形式是簡約的,對於創作的呈現結

果吝於解釋(除非其概念真是抽象的不得了),甚至之於作品的再詮釋都

有那麼點抗拒的意思,因為封面設計之於其他,是無法獨立存在的概念聚

合,若封面不包覆在文本之上,一切細節都將顯得毫無意義。

對一個展覽而言,還有更多大膽嘩眾或創新有趣的方式能讓其更吸引人、

更好看──也許展場本身即是本翻開的書頁、也許圖像元素立體化成一個

又一個精巧的模型、也許作品旁陳列堆疊了洋灑的說明、提案過程與後話

──但那些絕不是「我」。關於「我」,這個角色,一個本質小品的角色

。設計要做的亮眼、取寵,在能力上是容易的,並且可能在曝光後更快得

到認同,只要無視心裡盤踞的掙扎與怨懟,還有數不盡又無法具體表述的

自我否定(如何能找到比這更加輕蔑我的方法)。

我短暫又漫長的生涯中,都在為了詮釋別人的作品而苦惱、而焦慮、而努

力工作,這是第一次我真正的詮釋自己、解構自己⋯⋯再重新結構自己。

在展覽概念一次次推翻與重建的過程中,終於我學會不再為了試圖融入主

流而浮躁,終於我學會接受──我的裡面。

裡面:空白地區書設計展

裡面:空白地區書設計展

Fi總能在大眾觀點與小眾品味之間無

阻穿梭,精準地抓住最正確的視覺

定調,但他說「設計師永遠在包裝

別人,卻沒發現『傳達自己』才是

最難的功課。」於是,他策劃了〈

裡面〉,從文案企劃視覺到行銷、

一一向推薦人邀稿、獨力尋求廣告

廠商的媒體協助,他好像永遠不甘

於設計師的角色,像是要向觀眾證

明自己統籌以及被消費的能力。

他說,這個展覽也許不會是最好,

但所有細節都自他的性格、他的思

考邏輯、他的「裡面」延伸而來─

他總是那麼的誠實而不擅藏拙。〈

裡面〉展是由設計人微小心思所生

長的大格局;從他的年紀,也許還

攜帶更多難以預設的未來性。

裡面:空白地區書設計展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