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catholic commission for labour affairs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hong kong...

Post on 06-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Hong Kong Catholic Commission for Labour Affairs

第 87 期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

香港西灣河耀興道 72 號聖十字架中心七樓

電話:2772 5918 傳真:2347 3630 電郵:hkccla@hkccla.org.hk 網址:http://www.hkccla.org.hk

天地間

專 題

1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及教區勞工牧民

中心-新界發佈四地工傷補償制度比較研究,探討

及分析香港與台灣、日本及英國的工傷補償制度的

保障範圍、行政機關於工傷意外事實判定角色、評

定工傷損害程度的準則及各地補償保險的融資及發

放方式的分別。本會的研究發現,除香港外,三

地專責勞工事宜的行政機關均享有工傷意外事實及

責任的判定權力,而且都是由政府管理的補償保險

基金,向工傷僱員發放補償。勞委會促請政府修訂

《僱員補償條例》,讓勞工處享有法定判定工傷意

外事實的權力及成立中央僱員補償保險制度。

本港工傷意外定義狹隘   相較四個地方,香港的工傷意外定義最為狹

窄,現行《僱員補償條例》規定工作上下班途中及

休息時間發生的死傷事故,並不納入工傷補償保障

範圍,反觀日本及台灣均有明文規定執行職務期

間,因生理需要休息致死傷都受到工傷意外保障。

另外,若勞資雙方對工傷意外事實及責任有任何爭

議,本港勞工處並無法定的判定權力,形如無牙老

虎。這時工傷工友便要向法院提出訴訟,期間僱主

可以拖延,甚至停止發放工傷病假錢及醫療費用。

與此同時,工傷工友或須游走勞工處、醫療機構、

保險公司、公證行等多各部門提交資料。冗長訴訟

耗費金錢時間,不但影響僱員康復進度及就業機

會,亦對其身心及生活構成重大壓力。有些工友難

忍身心折磨,無奈放棄追討。

國家應特別照顧工人,因為他們的勞苦工作,對社會的繁榮及國家的財富貢獻良多。(《新事》通諭34,37)

香港工傷補償制度遜三地 增勞工處判定工傷權力 成立中央僱員補償保險

2

香港 台灣 日本 英國

工傷意外事實確認

除非僱主提出相反證據,須當作因工遭遇意外 4 4

7由政府部門審核及決定是否屬於工傷

7由政府部門審核及決定是否屬於工傷

若有爭議,最先由行政機構評定及上級機構覆核。仍有爭議,最後向法院提出訴訟

7 4 4 4

僱員補償保障範圍

僱員上下班途中(不論交通工具) 7 4 4 4

外出工幹往返本地及當地途中 4 4 4 4

執行職務時,因天然災害間接導致傷亡

只限八號或以上風球或紅色/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工作開始前或終止四小時內,僱員直接往返工作地點途中

4

除了因地震、颱風的天災地變而引起災害時發生的工作傷亡外,其他天氣情況被認定為工傷

4

工作期間中斷或休息中,因工作場所設施發生事故 7 4 4 4

工作期間基於生理需要如廁或飲水發生事故 7 4 4 4

工作期間突然死亡(過勞死) 7 4 4 4

「判傷」過程馬虎   《僱員補償條例》附表1的「損傷類別」有明

確界定喪失肢體的「喪失賺取收入能力百分率」(即

判傷標準),但有關「損傷類別」分類粗疏,除對

眼、耳、上肢及下肢的某些部位之損傷類別有作部

份分類外,並無列明頭臉頸、口腔、胸腹部器官、

軀幹、皮膚、精神及神經等部位的損傷類別及相關

部份的不同損害程度,而且亦缺乏審定相關損傷的

評估工具。因此工傷工友普遍認為「判傷」過程馬

虎,並不客觀,工友深感判傷結果不公平。反觀台

灣是根據法定「失能給付標準附表」所定20項身體

部位再分221項失能項目,並按15個失能等級,評

定損傷程度,同時考慮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及

年齡等因素綜合評估失去工作能力等級,並按此計

算工傷補償。此外,台灣「失能給付標準附表」會

列明量度各失能項目徵狀的評估工具及方法。在這

透明的判傷制度下,不但為醫生的判傷過程提供了

客觀的標準,僱員也能了解其損傷程度及判定損害

的準則。更重要的是,在這判傷機制下計算的賠償

款額,更能反映日後工傷工友的生活及醫療費用的

需要。

醫療的費用,尤其是在遭遇工傷意外需要醫藥援助時,應盡量方便工人,費用廉宜,甚至全免 (《工作》通諭19)

3

政府成立及管理僱員補償保險基金   台灣、日本及英國三地都由政府成立及管理

保險基金,作為工傷補償的資金來源,既達集體性

質,又可分散僱主在職業傷亡事故的補償風險,同

時保障所有工友獲得工傷意外保障。香港則是以強

制僱主購買私人公司保險承擔工傷賠償責任。保險

公司以營利為最大目標,而不是以工傷者的權利為

最大考慮,所以保險公司在介入工傷補償事宜上難

免出現角色衝突。不少工傷工友反映,僱主承保的

保險公司經常從中作梗,無理質疑工傷意外事實及

補償金額,企圖向工傷者施壓,希望以較低額補償

之和解方式結束個案。

  劉華今年59歲,兩年前任職兼職清潔工時,從高處墮下,左腳大腿骨斷裂。在工傷治療期

間的初期,公司按法例給予五份之四的工傷病假補償,但兩個月後,公司質疑其工傷病假補償的

工資計算方式,於是停止發放工傷病假補償。劉華認為是僱主存心留難。在僱主停發病假補償期

間,保險公司委託公證行職員接觸他,以一個非常不合理的金額提出和解。劉華感嘆基層工友沒

什積儲,工傷期間急需金錢,他認為是保險公司從中作梗,質疑工傷意外事實及補償金額,企圖

向工傷者施壓,希望以較低額補償之和解方式結束個案。

  被停發病假補償後,劉華向勞工處求助。勞工處認為原來的工資計算方式沒有不妥,於是向

其僱主發出警告信,要求其儘快發放工傷病假補償。但勞工處表明有關信件沒有法律效力,若僱

主依然未有按法例發放工傷病假錢,劉華需要找律師追討。雖然在勞工處多番警告下,僱主再次

向其發放工傷病假錢。但他覺得勞工處是無牙老虎,以致僱主肆無忌憚,可以在沒有理據下拖延

補償。

  在傷勢穩定後,勞工處安排其進行判傷,但劉華對判傷結果感到不滿。他批評判傷過程馬虎

兒戲,醫生不查問現時身體情況,也不作詳細檢查及評估,就判定其喪失5%賺取收入能力。劉

華認為腿部傷殘已令他行動不便,已不能從事大部份體力勞動工作,等同失去就業能力,但醫生

完全沒有考慮有關因素及其預期工作壽命,並在沒有判傷準則下,評定判傷結果。他有感這與其

現實就業能力及情況大相逕庭,而且根據有關結果計算的工傷賠償亦十分有限,根本不能維持日

後生計。他對判傷結果提出上訴,但在覆核(第二判傷)後僅被評定6%失去賺取收入能力。他認為

即使再次申請覆核,預期結果相若,所以無奈接受。

醫療的費用,尤其是在遭遇工傷意外需要醫藥援助時,應盡量方便工人,費用廉宜,甚至全免 (《工作》通諭19) 福利是養老金,藉此保障工人晚年和遭遇工傷後的生活 (《工作》通諭19)

個案

信仰反省

4 工作的價值最終是由對工作主體的尊嚴的衡量作判斷。(《工作》誦諭6)

誰是工傷工友的近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路加福音10:2 5 - 3 7 )相信

大家都耳熟能詳,故事講述一個人,從耶路撒冷去

耶里哥的途中,被強盜搶劫後,更被剝去衣服,被打

得半死並給丟在路旁。有三個人從他身邊經過,包括

一個司祭、一個肋未人、和一個撒瑪黎雅人;在耶穌

的敘述中,前兩人見到他,看了看便從旁邊經過,只

有第三人一看見他,就「動了憐憫的心」,不問因由

地先從他的傷患處開始照顧,並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

他,甚至帶他到旅館,讓他可以安心養病。

在這個敘述中,耶穌說這個故事的原因,是一個法學士問耶穌︰「畢竟誰是我的近人

?」有趣的是,當耶穌說完故事,他反問法學士的問題卻是︰「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

近人呢?」耶穌在這裡把主次互換,十分值得我們反思﹗按法利塞人的說法,僅猶太人

彼此才是近人,而外邦人卻不是「我的近人」,甚至法利塞人因自己是天主特選的民族

而自視甚高,不單輕視外邦人,甚至僅是猶太人還不算是近人,而是謹遵法律的人彼此

才是近人。法學士的問題所指出他背後的思想,是把界定「近人」身份的尺,放在別人

身上,用︰他是否我的同族、他的社會地位、他的宗教思想、他的行為表現等等,去

界定「他」是否我的近人,才決定是否伸出援手。不過,耶穌卻要扭轉他的思想,用這

樣的一條問題去叫我們反思︰「誰是那需要援助的近人呢?」誰是近人不再由那個人的

身份、民族、社會地位或宗教等去界定,而是由我們的「憐憫之心」去驅使我們行動﹗

那個撒瑪黎雅人一看見他,就「動了憐憫的心」,他看見這個「被人剝去衣服 = 被剝

去尊嚴」、被人遺棄、精神上受到極大折磨,好像在等待死亡來臨,沒有希望和將來的

人,他的慈悲驅使他照顧這個人的方法,是還給這個人生活的尊嚴、作為一個人的尊

嚴,作為天主肖像所應有的尊嚴,他所做的,是讓這個人不再活在被遺棄、被指罵、恐

懼和絕望之中,讓這個人感受到人間有愛、有希望、有將來。

耶穌教導我們,我們去愛,不是去看對方是否值得去愛,而是用耶穌對我們的大愛,去

與我們的近人分享真正的愛的喜樂。真正能治愈人的是耶穌,作為耶穌門徒的我們,使

命就是與近人同行,與近人分享耶穌的大愛。工傷工友所面對的,不單只是即時的生活

費或其他開支這些實際問題,還有面對突然失去工作能力的心理負擔和對未來生活的憂

慮、被僱主視為騙子騙取工傷賠償的委屈、面對繁複而冗長的法律追討程序的無奈與惶

恐、被僱主、保險公司、法官、醫生等因不信任而責問或調查的不憤和焦慮等,從表面

上我們未必看得到,他們好像故事中被人丟在路旁的人一樣,孤單無助;如果我們願意

像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一樣,對他們動憐憫的心,陪伴他們,為他們包紮傷口,為他們爭

取公平的對待,我們就是工傷工友的近人,是福音的傳播者﹗

李雁君

5

為讓公眾人士了解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低津計劃”)的詳情及申請表格的

填寫,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已於2016年9月19日起派員到社會福利署轄下的十一

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作地區簡介和提供諮詢服務。

詳情請瀏覽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網頁:

http: / /www.wfsfaa .gov .hk/wfao/tc/what_new.htm

為加強對殘疾求職人士的就業支援,勞工處展能就業科於本年9月1日起,推出試

驗計劃,聘用非政府機構,透過職前培訓及免費心理及情緒輔導服務等,紓解源

於其殘疾情況、個人或家庭問題的情緒困擾,使他們能專心尋找工作,提升殘疾

人士的就業競爭力。

詳情請瀏覽展能就業科網

頁:

www2.jobs .gov .hk/ isps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地區簡介和諮詢服務

勞工處推出試驗計劃為殘疾求職人士

提供心理及情緒輔導

愛護別人,尤其是愛護窮人 –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基督自己…。(《百年通諭》58)

誰是工傷工友的近人?

勞工新資訊

6 工人應得到公道的工資。對所做的公道酬報,正是社會倫理的關鍵問題 (《工作》通諭19)

僱傭法錦囊

一直以來,運輸司機、音樂導師、安老院舍及家

居照顧員服務等行業,都是「假自僱」的重災

區。市面上,有許多聲稱中介公司招聘員工時,

會要求應徵者簽署「自僱合約」作為入職條件,

並在往後的在職期間派遣他們到公司的客戶工

作。這些外派員尤如「自僱人士」承包了公司的

服務合約。任職期間,他們不會獲發有薪法定假

日、有薪年假等《僱傭條例》列明的僱員權利。

有些「自僱合約」還包括不平等條款,指明若在

職期間被公司客戶聘用,便需向公司作出賠償。

為免誤墮陷阱,我們必須認識僱傭合約及承包合

約的分別。以下法庭案例值得參考。

一名僱員(N)在197 6年受僱於一間針織工廠

(W)任職縫紉工人。在1985年,縫紉部的主管

離職,而N同意接任。N負責指導、指示及分配部

門員工的工作,亦負責按需要招募員工。N的工

作時間為工廠的營運時間,而N與其他部門員工

均須記錄返回及離開工廠的時間。如N休息則由W

安排他人暫代主管職位。N的薪酬主要為相等於

部門員工工資總額10%的津貼,而N的薪酬記錄

顯示N為承辦者。N與其他部門員工同樣享有假期

薪酬及超時工作津貼。部門員工的工資由W直接

支付,而並非由W向N支付一筆費用再由N支付予

各員工。N須為過量生產所造成的損失負責,但

不會因工作表現良好而獲得額外的利潤。所有物

料、工具及機器均由W提供。

N的服務在1987年終止。N向W追討有薪假日薪

酬、有薪年假薪酬及長期服務金,但勞資審裁處

以N為獨立承辦者為由剔除其申索。N向高等法院

提出上訴。

真、假自僱?

高等法院指出法庭須根據事實衡量以下不

同因素辨別僱傭合約與承包合約的分別,但留意該等因素並非概括性亦非個別具決

定性的。有關因素包括:

( 1 ) 服 務提供者所需履行的工作屬概括

性質或特定性質;

( 2 ) 服 務使用者及服務提供者的相互責

任及權利;

( 3 ) 服 務使用者對服務提供者在履行甚

麼工作、如何履行工作、何時及何

地履行工作方 面的控制;

( 4 ) 服 務使用者可否要求服務提供者只

可為其服務;

( 5 ) 服 務提供者可否自行僱用他人履行

服務使用者所委派的工作;

( 6 ) 工作酬勞的安排;

( 7 ) 服 務提供者是否提供及擁有履行工

作所需工具及用品;

( 8 ) 服 務提供者所需承擔的財政風險的

程度;

( 9 ) 服 務提供者可否因其工作表現而獲

取盈利;及

( 1 0 ) 服 務提供者的服務可否被視為由其

經營的獨立業務。

高等法院指出雖然N的薪酬記錄顯示N為承辦者,

但僅憑稱謂並不足以決定N的服務合約的性質。

在衡量各項因素之後,高等法院裁定N按僱傭合

約受僱於W,並指示勞資審裁處按此裁決重新審

理N就有薪假日薪酬、有薪年假薪酬及長期服務

金的申索。

{Ng Pik Yuk v Wai Tai Kni twear Limited, High Court , Labour Tr ibunal Appeal No. 49 of 1987}

勞委會文章

7

語。語言上,起跑線已經比其他人落後,再加上現時政

府對少數族裔的支援極為不足,小修小補的政策亦無法

針對處理因語言隔閡而生、遍及各生活層面的問題。K

先生的經歷,便是這大環境下的反映——他曾往勞工處

求助,但因看不懂大部份以中文書寫的職位,勞工處又

沒有為其跟進求職進度,只好無論中英文書寫的工作空

缺也拿來放手一試,並向本中心求助,中心職員為其解

釋每分空缺的內容如薪酬及要求等。

政府部門前線職員對服務少數族裔人士較怠慢及猶豫固

然是問題之一,但拒絕使用現有傳譯服務亦令不少少數

族裔人士未能得到政府支援,或受惠扶貧措施,以致進

一步被邊緣化。民政事務署雖然每年花近七百萬予「融

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為各政府部門提供

對少數族裔人士的傳譯支援,但政府部門前線職員對服

務認知不足及欠缺文化敏感度,有時甚至反問負責轉介

的社工如何使用,以致使用率甚低。筆者亦曾轉介一名

個案到社會福利署,惟負責社工得知未能與案主溝通,

仍堅持拒絕使用傳譯服務,甚至指即使言語不通,用手

勢都可以。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所說的傳譯服務並不

是複雜得邀請傳譯員到現場協助,而只是打一通電話到

「融匯」以職員、傳譯員及服務使用者三人會議或揚聲

器進行。這樣的態度,不只未能善用公帑,更重要的是

如何幫助正逐步被邊緣化的少數族裔人士擺脫困局?可

惜的是,香港雖然有《種族歧視條例》,但對政府無約

束力,無法遏止因語言隔閡形成的差別待遇;同樣地,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促進種族平等行政指引》,亦只

是一紙空談。結果,由於條例上的漏洞,每天都有有需

要的少數族裔人士因沒有語言支援而得不到公共服務,

卻沒有人需要負責。

在政策上能令少數族裔學好中文前,傳譯服務仍然是這

些弱勢社群接觸政府服務得到實際支援的重要橋樑。政

府如真的期望社會和諧,經濟順利發展,令少數族裔平

等地得到公共服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文章由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發表,全文分(上)/(下)

分別於2016年8月7日及8月21日刊於《公教報》)

近日我在中心為一位巴基斯坦裔男士K先生提供就業輔

導服務。是「巴基斯坦裔」、不是「巴基斯坦來港」、

更不是「新來港」。K先生在香港出生,四十餘歲正值

壯年,從未回鄉,更操一口流利得更近乎母語的粵語。

他的膚色雖然跟您我不同,但在個多小時的會面中,不

難看出他對本港的文化、社會甚至政治都十分了解。

為什麼他還需要來中心求助呢?仔細了解之下,發現原

來K先生在香港回歸前受僱於一家家品公司,一做便是

二十個寒暑。面對工業北移及經濟環境不穩,與其感情

深厚的印度裔老闆亦迫不得已進行裁員。重新投入勞

工市場找工作,K先生發現香港已經今非昔比。他更帶

著從勞工處帶來多達五十餘張的空缺資料,縱使資歷合

格,但無一僱主回覆。「份份工都要識睇同寫中文,以

前識講廣東話睇英文就得,點解而家會變成咁架?」跟

很多少數族裔一樣,不諳讀寫中文,工作經驗再多,廣

東話再流利,都難逃失業的命運。再加上種族歧視等因

素,有調查顯示少數族裔人士的失業率達7.2%,比全

港平均失業率高逾一倍。

無論在報章或網上媒體,我們都不難發現會有類似「嚟

得香港就要識中文」、或「生活得咁艱難,做乜唔學中

文」等的論調。當然,身為受中國或華夏文化影響的香

港人,懂得讀寫中文及講廣東話乃無可厚非;但身為「

國際大都會」,香港對於因教育制度的缺憾而無法從

小學習中文、卻能操流利英語甚至廣東話的少數族裔人

士,是否需要同樣嚴苛?

少數族裔在香港的歷史源遠流長,殖民地華洋雜處的特

質令大家無論只會中文或只會英文都能夠生存。只是九

七之後,中英文雖仍為本港法定語言,但實際上中文已

經主導了大部份社會層面。從前,外籍人士也好,少數

族裔也好,會廣東話只是一個額外優勢;現在,卻突然

變成非會讀寫中文不可。轉變如此之快,沒有政府足夠

支援下的年輕少數族裔亦未能學好中文,社會又何以期

望像K先生般已經投身社會的成年少數族裔人士會讀會

寫?

縱使現實如此,我們可以看見不少少數族裔人士雖然仍

不會讀寫中文,但亦盡自身所能學習更多英語甚至粵

除了主要的薪金,為保障工人和家庭的生活和健康而設的各種福利,不可缺少 (《工作》通諭19)

語言 — 從生活到生存

李嘉澍

徵稿啟事

你有沒有工作及生活上的苦與樂想和大家分享?對政府的勞工政策,有沒有意見,不吐不快

呢? 如有的話,歡迎投稿《勞LOOK天地間》。文章以一千字為限。來稿請附上真實姓名及

聯 絡 方 法 ﹝ 可 用 筆 名 發 表 ﹞ 。 文 章 若 得 刊 登 , 本 會 將 送 上 紀 念 品 一 份 ; 若 不 適 用 , 恕 不 另

行通知。唯篇幅所限,編輯保留文章刪節權;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投稿方法:(1)電郵至hkc c l a@h k c c l a . o r g . h k;

     (2)傳真至2347 3630;或

     (3)郵寄至香港西灣河耀興道72號聖十字架中心七樓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收。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香港西灣河耀興道72號聖十字架中心七樓

教會與工人 承擔並同行

教會與工人 承擔並同行 我 們 歡 迎 你 的 支 持 及 加 入

歡迎您成為我們的支持者:

本人有興趣:

〇 加入〈天主教標準工時關注組〉

〇 參與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義工服務;

〇 定期收到本會刊物《勞Look天地間》;

〇 收取免費的〈每日勞工新聞〉電郵;

〇 成為勞委之友,定期收取本會資訊

姓名:

電郵:

電話:

地址:

請連同上述資料郵寄或傳真(2347 3630)至本會。

謝謝。

印刷品 …一旦人的尊嚴獲得尊重與促進,教會就能獲得所需的空間,在世界上執行她的職責 (《社會事務關懷通諭》41)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