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rb b1 - epaper.jxnews.com.cnepaper.jxnews.com.cn/jxrb/page/186/2016-10-21/b01/944014769811… ·...

Post on 15-Sep-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琴弦拨动间,尽显千年风韵。古琴曾一度沉寂,然而此音不绝有传人,如今在我省已拥有不少知音,正掀起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

琴韵醉人心

低眉凝目,浑然忘我。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古琴家姚公白的悠然琴声里,任教于本省大学的杨老师和190余名古琴爱好者一起凝神听曲,陶醉其中。杨老师说,古朴苍远的音符一奏响,顷刻间把人带入了一个清明淡远的世界,太美妙了。

秋高气爽的日子,在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古琴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举行的“素月清徽”雅集活动只是我省开展古琴艺术活动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古琴艺术在我省的传播和推广日益活跃。今年7月28日,华东交通大学就联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古琴活动——首届“敦煌杯”中国古琴艺术展演暨古琴学术研讨会。中国琴会荣誉会长龚一、会长赵家珍等6位国家级古琴名家现场为古琴爱好者奉献了一场“大音希声”名家名曲音乐会。泠泠七弦,空谷足音,缭绕夜空,令听众如痴如醉。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在踊跃举办各类古琴活动。仲秋时节,抚州市古琴协会就组织琴师在抚州市牡丹亭抚琴,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聆听。

正是通过一系列推广活动,让百姓接触到古琴艺术,也让更多人喜欢上古琴艺术。

古琴不孤独

在“素月清徽”和“大音希声”等几次大型古琴活动上,听众席上都是早早地就座无虚席。听众上至古稀老人,下至稚嫩孩童,不仅有大量古琴爱好者、研习者,还有更多被琴韵所吸引的普通人,并不像印象中的“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自古文人雅士多爱琴。南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建华几年前接触古琴,从此爱不释手。他说,古琴以它独有的声韵,诉说着华夏文人几千年来的美梦,令他一直很向往。他现在买了几把古琴,每天都要抚琴几曲,“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通过琴曲感悟人生、自然、琴道,自得其乐。此外,他还经常参加琴社举办的雅集活动,以琴会友。

古琴虽雅,也入寻常百姓家。南昌市民刘刚在一家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平时工作挺忙,压力也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并喜欢上古琴。他告诉记者:“古琴韵味十足,极易使人沉静平和。弹琴能让我放松,现在我每天至少弹一个小时。”

当然,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大学生的身影。在华东交通大学松风琴社采访时,一名爱好古琴的学生告诉记者,琴社有20多人,举办雅集活动时阵容很强大,会有很多老师和同学来观摩。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复兴,喜欢古琴的人日渐增多。虽然全省古琴研习者、爱好者的数量无法准确统计,但据多位受访专家估算,这个群体可能已经逾万,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扬七弦文化

据了解,江西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北宋时期出现江西派,宋元时期流行江西谱,特别是明宁王朱权在南昌所辑、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集《神奇秘谱》是古琴音乐史中的至宝。民国以后,更是涌现出吉安的彭祉卿、修水的查阜西、湖口的梅曰强等一批大师。

江西古琴文化历史璀璨,如何续上这条“琴脉”?除了成立古琴学会、开设古琴专业等一系列措施外,散布在全省各地的琴社也在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公益讲座、琴曲赏析及古琴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广古琴艺术。

9月17日,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江西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古琴艺术专业委员会。江西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鉴瑞一直活跃在古琴文化推广的舞台上。他说,江西省古琴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江西古琴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古琴学会将团结全省古琴艺术家及社会各界古琴爱好者,推广、促进全省古琴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华东交大在古琴艺术推广上则一直处于“奔跑”状态:今年4月成立了赵家珍古琴艺术中心江西分中心,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家珍为特聘教授。在此基础上,该校将于明年在全省首开古琴专业,招收10至15名本科生,加大高校培养专业古琴人才的力度,推动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普及。

华东交大党委副书记汪立夏表示:“如今可能不是古琴最好的时代,但应该是古琴走向兴盛的时代。我们对古琴的推广和传承充满信心。”听闻华东交大在推广古琴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作曲家刘锡津感慨地说,千年古琴高校育知音,目前可能看不到效果,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回头看看意义非凡。

不过,对于目前我省古琴艺术推广的现状,汪立夏表示,我省古琴艺术推广至少面临“高雅有余但普及不足”“人数不少但总体水平不高”“机构、学会多但做大合力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可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逐步解决。

赣鄱古琴声悠扬

□□

本报记者

龚艳平

一方面是丰厚的古籍随时面临“香消玉殒”,一方面是3‰的古籍数字化率,让周建文不无尴尬地说:“古籍数字化这项工作,江西尚在起步阶段。”要知道,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的云南省图书馆,已经实现了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如今正围绕市县一级馆藏文献开展数字化工作。

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加快 我 省 古 籍 数 字 化 的 脚 步 ,要 有 持 续 稳 定 的 古 籍 保 护 经费 , 周 建 文 说 。 据 悉 , 目 前我 省 尚 未 把 古 籍 保 护 经 费 纳入 政 府 预 算 之 中 。 没 有 稳定 、 可 持 续 的 经 费 , 古 籍 有计 划 、 成 系 统 、 上 规 模 地 进行 数 字 化 就 是 一 句 空 话 。 工作 人 员 告 诉 记 者 , 现 在 省 图书 馆 的 古 籍 数 字 化 工 作 经费 , 一 是 来 自 国 家 项 目 经费 , 如 “ 中 国 数 字 方 志 库 ”项 目 , 国 家 图 书 馆 出 钱 , 委托 江 西 开 展 影 印 工 作 , 所 以30 多 部 古 籍 搭 上 了 “ 顺 风车”。二是来自省里的重点文化 工 程 , 如 江 西 古 籍 再 造 工程 。 三 是 “ 化 缘 ” 而 来 的 社会资金。何振作说:“这些资金 只 能 让 我 们 完 成 一 些 短 平快的项目。”

在未修复完整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扫描、影印等数字

化手段,都会加剧古籍的破损程度。古籍修复得慢,数字化进程自然也慢。这就是我省数字 化 率 低 的 另 一 重 要 原 因 。

“我们的古籍修复室太小了,大家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何振作说。最近,国家古籍修复中心准备在各个省建立古籍修 复 分 中 心 或 古 籍 修 复 传 习所,国家免费配发压缩机、切书机等一系列古籍修复基本设备,但是要求每个中心至少要 6名专业修复人员,修复室面积不少于 200 平方米。“无论是人员还是场地,我们都没办法满足这些要求,所以这个项目泡汤了。”何振作说。

从中央到省里,领导们都非 常 重 视 古 籍 保 护 工 作 。 但是,因为古籍涉及多个单位、部门,古籍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只有得到全社会重视才能加快数字化的“脚步”。事 实 是 , 自 2008 年 我 省 开 展古籍普查工作以来,8 年时间过去了,除了文化系统公共图书馆有较准确的古籍藏量外,包括高校、寺庙、博物馆等公藏 机 构 在 内 的 全 省 古 籍 “ 家底”尚不清楚。试想一下,作为古籍收藏机构,最基本工作都难以落到实处,数字化的速度 能 比 “ 蜗 牛 ” 快 到 哪 里 去呢?

让古籍让古籍““飞””入百姓家入百姓家□□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郁鑫鹏郁鑫鹏 实习生实习生 何之佶何之佶 赖赖 敏敏

《宋应星诗四种》《欧阳文忠公集》《皇清经解一千四百卷》《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二十八卷》……这些江西馆藏的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国宝”,听说过它们名字的人不多,亲睹“芳容”或亲手翻启者更是寥寥。

近年来,数字出版浪潮席卷而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作为传统文化瑰宝的古籍也开始借助科技寻求新的形式,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一背景下,古籍数字化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古籍数字化,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也就是说,昔日藏在深闺、束之高阁、秘不示人的古籍,正在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让无论身处何地何种身份的读者,只要鼠标一点就能检索、查阅、利用。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我省古籍数字化工作进展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江西历史上名人众多,文化典籍可谓“繁荣昌盛”,在两宋及元代一度成为古代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有专家说,江西的古籍数量虽不敢说在全国各省中最多,但绝对是有影响、有地位的。

“纸寿千年”这个词,告诉人们古代手工纸的“寿命”大约 1000年。“纸寿千年”的紧迫感,让省图书馆副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何振作每天一睁开眼睛便要问自己:“今天又有多少册古籍即将‘香消玉殒’?”

跨越千百年岁月,古籍变得“弱不禁风”。有测试表明,一部宋元古籍,离开专用书库,置于普通阅览室中供人翻阅一小时,其寿命就会缩短数月。

10 年前,国家图书馆对馆藏古籍纸张PH值进行过一次检测。结果表明,该馆古籍的平均PH值只有6.1。如果以一个寿命只有 100 岁的老人来作为参照,PH 值 6.1相当于古籍已经 70 岁。PH 值低于 5.0,意味着这部古籍已经迈入 90 岁大关。专家说,这个阶段的古籍,看上去似乎很完整,但一翻书页,纸张就会破碎。

虽然我省没有对古籍做过类似测试,但从我省古籍保护条件不及国家图书馆来分析,古籍平均 PH 值或许还达不到 6.1。有些基层单位的图书馆,古籍现在都是堆在地上、桌子上,这些古籍的PH值无疑更低了。

古籍“老龄化”严重,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延续生命”,这是古籍必须数字化的

第一个原因。手握大楷毛笔,轻轻蘸了蘸特制的胶

水,笔锋滑过一页古籍纸张的破损处,然后用镊子夹起一小块修补纸,轻放在破损处,小刷子温柔地刷过,将修补纸刷平……在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专业修复人员谭依霖的动作很轻、速度很慢,一寸一寸,小心翼翼。“破损处少的话,一天能修几十页,如果破损严重,一天能修一页就不错了。”谭依霖说。

古籍数字化,前提是古籍必须修复完整。

几年前,省图书馆只有两名古籍修复人员。省图书馆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建文告诉记者,经过多方努力,现在馆里的古籍修复人员增加到 5 名。即使如此,周建文依旧忧心忡忡,因为该馆 50 万册古籍中,目前亟待修复的有 15万册。他拿出计算器,用一系列数据证明其担忧不无道理。按平均每册 100 页来算,15 万册古籍就有 1500 万页。如果古籍破损率是五成,修复数量是 750 万页。如果平均每人每天修复 20 页,完成任务需要 205 年。

“即使不吃不喝,也要 60 多年。”周建文说。其实,这还是最理想的算法,古籍往往是坏的部分刚修好,原本不在修复计划的部分又开始坏了。

令人更为头疼的是,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从事这项与黄灯枯卷为伴的工作,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现象日益严重。“专业修复人才不够,也是古籍必须数字化的

一个重要原因。数字化减少了重复劳动量,更重要的是让修复人员有了更多宝贵时间‘抢救’下一部古籍。”何振作说。

8年前,一位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德国博士为了到省图书馆查阅《宋应星诗四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今,读者要查阅古籍依然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有读者要到省图书馆查阅某册古籍,首先必须知道古籍书名,工作人员才能

“按图索骥”去书库提书。但是,如果当时馆内的气候、温湿度等条件不利于古籍保护,工作人员会婉拒要求。当然,如果所借书籍破损较严重,或者非常珍贵,属于孤本之类,工作人员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即使古籍成功“移驾”到阅览室,读者也必须戴上手套翻阅,还不能拍照,不能凑得太近,做笔记也只能用铅笔,目的是防止油墨等沾染到古籍。数据显示,2015 年省图书馆古籍借阅量1万多册次。

古籍保存条件的特殊性,古籍资源的稀缺性,使古籍的“藏”与“用”历来是一个矛盾。“既能更好地保护古籍‘母本’,又能有效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这是古籍必须数字化的第三个重要原因。”何振作告诉记者。

在未数字化之前,古籍服务读者的途径是一对一、点对点、实对实,即一册古籍只能一个人看、只能在古籍阅览室看原本。古籍数字化之后,古籍“母本”不再需要冒着各种风险“抛头露脸”,甚至可以“颐养天年”,与此同时,数字化的古籍可以分身千百次、走出“深闺”,实现同一时间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做到了一对多、点对面、虚对实的变化。

当然,古籍数字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对突发灾难的需要。

● 解决“藏”“用”矛盾需要数字化

2012 年,国家启动“中国数字方志库”的建设。由“数字方志”开始,我省第一次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我省30多部馆藏珍贵的地方志通过影印,已上传到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实现了全国共享。

古籍数字化,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原样数字化,即按照古籍的原貌原样扫描或影印,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历史信息;二是文本式数字化,即将古籍全文录入整理成可检索的数据库;三是知识型数字化,即按照知识管理的模式对古籍数据库进行标引等深度加工。“目前,我省公共图书馆系统主要还是采取第一种形式。”何振作说。

作为江西古籍线装书的唯一印刷厂家,络绎不绝从全国各地而来的订单,让位于铅山县工业园区内的江西含珠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员工们忙并快乐着。最近的订单中,有来自江西省图书馆的一批 600 套丛书的印刷任务,一套丛书包含

《嘉靖江西通志》等4部50册古籍。据悉,丛书的清样全部出来了,马上就可以开工印刷了。尽管原版影印古籍成本达每册300元至600元不等,但省图书馆从2010年开始遴选馆藏珍贵古籍,每年斥资几十万元影印一部,现已连续出版了《宋应星诗四种》《汤显祖批评〈花间集〉》等7部。

各地各级图书馆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赣州市南康区今年投入 20 余万元,启动了古籍数字化建设。“作为一个县级馆,在古籍上投入这么多,全省罕见。”何振作说。庐山利用馆藏资源,影印出版了《庐山古今游记丛刊》,还筹备影印《庐山游记》《庐山志》。宜春市文化局组织省图书馆及宜春、萍乡两市图书馆,影印了同治年的《袁州府志》。萍乡市图书馆把馆藏清朝末年的《西游记》影印出版。景德镇市图书馆影印包括《陶说》在内的一系列有关

陶瓷方面的古籍。以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为契机,省图书馆与抚州市图书馆联合,对国家图书馆藏国内孤本《书经讲意》进行影印,该古籍即将出版。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拨出专款400万元,其中一部分用于江西116部(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的数字化工作。目前,分藏在9个单位、共约 12万页的 116部古籍已完成扫描、图像文件处理、元数据描述和揭示等方面的工作。“全国还没有哪个省像江西这样,对所有国家珍贵古籍都进行了数字化。”周建文说。据悉,目前这 116 部古籍的数据库已建设完成,读者们很快就可以在江西省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上免费查阅到这些古籍“国宝”了。利用省委宣传部的专款,我省还启动了“江西古籍再造工程”。该工程将对 10部我省国家级珍贵古籍进行原生性再版。今年1月,作为“江西古籍再造工程”项目之一的《国家珍贵古籍江西珍本丛刊》(第一辑)影印出版。该丛刊选目四种。

利用社会资本,通过馆际协作,把藏于外省、与江西有关的珍贵古籍引进来,也是近年来我省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大亮点。2014 年,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与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宜春慈化寺合作,成功地将福建省图书馆收藏、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全球孤本——

《南泉慈化寺志》“回归”江西,开创我省古籍保护利用的新模式。今年,我省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明万历彩绘绢本《江西舆图》以影印的形式

“引”回江西。2008 年,我省开始进行古籍普查登记工作。

目前,全省尚未完全摸清“古籍家底”。周建文表示,全省古籍数量估计在 8 万多部 100 万册左右。何振作告诉记者,目前全省不到3000册古籍实现了数字化,古籍数字化率3‰左右。

● 5年3000册古籍实现数字化 ● 古籍数字化当迎头赶上

数字化数字化

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播 撒 人 文 馨 香

2016年10月21日星期五

总策划:祝芸生 李滇敏本版主编:罗翠兰Tel:0791-86849202Fax:0791-86849984E-mail:cuilan1972@sina.com

B1聚焦

中国江西网:http://www.jxnews.com.cn江西日报微博:http://weibo.com/jxrb

WENHUA GANPO

公众微信号:江西日报文化赣鄱

扫一扫,有惊喜

化脉动文 化视野文

陶瓷文献图书馆陶瓷文献图书馆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古籍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古籍

《《古文辑略古文辑略》》目录目录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