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乐文小故事三则new.sdfyy.cn/uploads/editor/2019-01-16/5c3ef018c2b3e.pdf腊文课本,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他非常喜欢自...

Post on 25-Dec-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8 苏大附一院专 版 2018 年 10 月 31 日

西医东渐博习成

溯源铭记奠基人

︱︱︱写在我院首任院长柏乐文医生诞生160

周年暨逝世91

周年之际

姻王馨荣

艰辛快乐的求学时光苏大附一院的前身博习医院创立于 1883

年,由美国监理会医疗宣教士蓝华德和柏乐文两位医生创办。柏医生 1858 年出生在佐治亚州卡萨图县,是家里十一个孩子中的老大。美国内战结束后,南方白人的生活极为困窘。在回忆录里,柏医生记载了父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地养大儿女。父亲在战争中失去了左手,仍然坚持耕地、照料牲畜,后来竞选本县的税务员。母亲织布缝衣,做蜡烛、肥皂,烧饭洗衣。柏乐文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下地干活,随着渐渐长大,从锄草、犁地、撒种到收割样样都做,还给家里劈柴、提水、摇奶油,哄弟弟妹妹睡觉。从小学到高中,他只在夏天上两三个月学,冬季再上短短的两个学期。冬天的时候去山那边师资力量更好的学校,他和弟弟妹妹要很早起床,在天亮前吃完早餐,然后带着午饭出门,先下到自己家附近的山谷,接着穿过大山,再走一段路才到学校,大约需要步行六公里左右。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柏乐文如饥似渴地读着能找到的每一本书,包括家里的《圣经》、字典、教会的杂志,免费邮寄六个月的青少年期刊《男孩女孩》。繁重的农活加上繁琐的家务,他只能在冬天才有时间就着松木燃烧的火光读书。弟弟妹妹们渐渐增多,经常挡住火光,这时他就会抱怨几句。

1876 年,为了让柏乐文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搬到当地的富绅李先生家的农场,租种李先生的一块土地。柏家有五六个孩子都进了学校,不上学的时候就帮助家里干农活或是做家务。柏乐文在劈柴、担水的时候,也带着希腊文课本,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他非常喜欢自己的老师马修斯先生,甚至像老师那样梳头发、走路。

两年后的春天,柏乐文考取了南方名校埃默里大学。去上学的当天,他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家织斜纹布套装,在外公家耕了好几个小时的地之后才赶往火车站。那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坐火车。进入车厢看到红丝绒的座位,他战战兢兢地坐下后,深怕别人笑话他,悄悄地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才放下了心。而等到大学毕业,品学兼优的柏乐文被选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在大学求学期间,柏乐文认为中国更需要医生,因此毕业后进入范德堡大学医学院学习。后来应蓝华德医生的请求,入纽约贝拉维

尤医学院学习。医学课程极为繁难。他俩分工合作。柏乐文负责削铅笔,蓝华德记笔记。学习时间非常紧,晚上去学校的路上他在路灯下看笔记,大声朗读,从一根灯柱跑到下一根的时候,重复背诵刚刚读过的内容,如此反复。刻苦好学的柏乐文提前一年修完了所有的课程并且通过了考试,1882 年 5 月从纽约乘船,远渡重洋,来到了历史悠久的古城苏州,在这里救死扶伤,移风易俗,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最贵重的感谢信1922 年 11 月 7 日,苏州城葑门内天赐庄

一带,热闹非凡。但见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矗立着两栋高大的楼房。草地上还摆放着数张桌子,其上铺着洁白的桌布,陈设着各式各样的西式茶点。城里的官员如知事、宪兵队长、警察厅长和水警队长,富绅巨贾,名士淑媛,衣香鬓影,笑语晏晏地跟随博习医院的院长苏迈尔医生和德高望重的柏乐文医生,参观新竣工的医院。门诊楼高二层,歇山式屋顶和飞檐,庄重典雅。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流光溢彩。登上三层高的住院楼,可以看到方塔、双塔和远远的青山。楼内配备了从美国运来的浴缸、新式马桶,地面铺的水磨石,令人叹为观止。身着制服的女看护也吸引城里和周边乡镇不少好奇的人特地赶来“看看看”。苏州有了如此先进的西医医院,还引得当时的《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通过按语,质问号称十里洋场富人云集的上海,为何不能筹资建造一家建筑精美、设施先进的医院。门诊楼和住院楼由一条长廊相连,廊内挂满了病家送来的致谢匾额。这些匾额中, 引人瞩目的有两块。

其中一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耀人眼目,竟是用纯金打造的金叶,上刻“重见日月”四字。馈送者曾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经柏医生妙手医治得以重见光明。另外一幅却是非常朴素的木质匾额,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仁心济世”,还有几十个小字:“去秋狱中难友患病者众,蒙宫巷牧师史玉岗先生介绍,美国柏乐文医生体耶稣博爱之心,毅然入狱遍施疗治,均诊痊愈。同人等感激之余,爰赠斯匾。中华民国五年四月

陆军监狱全体难友敬赠”辛亥革命后,苏州的监狱发生巨变,晚清时破

旧肮脏、蚊蝇遍布的监狱都废弃了。当时苏州陆军监狱的典狱长心地善良,给犯人改善伙食,让他们吃白米饭。孰料许多犯人竟不明不白地患了脚气病,严重者无法行走,甚至有几个人失去生命。典狱长心急如焚。经宫巷乐群社的史牧师推荐,柏医生到监狱里,仔细检查病人的症状。回到医院后,他又配好药,特别细心地按照中国调羹的容量控制好浓度,送到监狱给犯人服用。柏医生还向典狱长建议,应该恢复向犯人供应糙米,并添加肉类、豆类。所有的犯人全都痊愈,之后也没有人再得过这种病。现在已经知道,看似比白米低级的糙米,其实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犯人改吃白米饭,却又不能从其他食物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病也就缠上身了。

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也听闻此事,特别颁给柏医生丝匾一幅,上书“仁心仁术”。可是在柏医生的回忆录中,关于袁世凯的匾额仅有一段文字。而监狱犯人赠送的匾额,柏医生详细地记载下来,并配上了照片。柏医生在江浙一带威望极高,他的病人中间有不少高官显宦,巨贾富绅。可是在他心里,对所有的患者,哪怕是监狱里坐牢的犯人,也一视同仁。这块匾额,可能是他心中 贵重的“感谢信”。当年柏乐文医生彰显出来的博爱精神,在百年之后的苏大附一院依然熠熠生辉,“博习创新,厚德厚生”的院训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柏医生的葬礼柏乐文医生 1858 年 10 月 27 日出生在美

国乔治亚州,是家中十一个孩子中的长兄,家境贫寒,八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干农活。尽管只能农闲时在村里的学校读书,聪颖好学的柏乐文还是考取了美国南方 好的埃默里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入医学院深造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2 年(清光绪八年)11 月,柏医生漂洋过海来到苏州。当时他只有 24 岁,风华正茂。直到 1927年去世,柏医生一直在博习医院服务,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苏州的人民。无论是贩夫走卒、监狱囚犯还是达官贵人、富贾名流,柏医生都倾尽全力,

细心诊治。如《申报》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所说,他“視人之病猶己之疾也”。柏医生在苏州行医四十五年,真心付出,仁心仁术,赢得了苏州人民的热爱,被亲切地称作“柏好人”。满清官员给他五品官衔,袁世凯赐亲笔题写的匾额,穷苦病人送给他自家的土产。柏医生本人写回忆录时也称自己为“苏州柏乐文医生”。

1927 年 12 月 4 日,柏医生在佛罗里达去世。一周后,社会各界人士即在《申报》刊登启示,成立筹备委员会。1928 年 1 月 8 日在宫巷乐群社会堂开追悼大会。根据《申报》的报道,追悼会的发起人是当时的社会贤达、政商精英,如贝哉安、庞天笙、张仲仁、费仲深、钱强齐、潘经耜、宋友裴、王谢长达、王季玉、彭云伯、文乃史等三十八人。与此同时,柏医生在苏州的友人还接连不断地写信给柏太太,请求把柏医生的骨灰葬在苏州。1928 年 8 月,柏太太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带着柏乐文医生的骨灰回到苏州。柏医生的骨灰安放在美国友人赠送的形似花瓶的铜棺内。9 月 2 日下午三时,东吴大学校长杨惠庆和贝哉安等百余人,从柏太太家里把柏医生的骨灰恭送至博习医院纪念堂。每天有数百人前往吊祭。为有时间给柏乐文医生设计、打造纪念碑,下葬日定在三个月后即 11 月 10 日。下葬那天,纪念堂里摆放着美丽的鲜花,墙上挂着挽联和柏医生的相片。铜棺放在桌上,鲜花围绕。骨灰瓶放在柏医生生前出诊乘坐的轿子上,由过去抬着他出诊的轿夫抬着,一长队人庄严肃穆地跟在后面。按照他生前遗愿,柏医生骨灰安葬在苏州的基督徒墓地安乐园内。

柏医生生前一直想设立慈善基金,泽惠无力承担医疗费的穷苦人民。他去世之后,博习医院发起筹集柏公纪念基金,当年即筹到一万余元,两年后筹得既定的两万元,分存在苏州的几家银行里,利息用来支付穷人治病的费用。根据 1931 年年报的记录,当年基金支付穷人的医疗费用 2000 余元。柏医生不仅生前以爱心和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死后仍然以这种方式惠及贫苦的患者。

柏医生的骨灰 1980 年代迁葬苏州香山公墓。2013 年苏大附一院重新修建并立碑纪念。每逢清明节和柏公冥诞,我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常来墓地,缅怀医院的创办人,纪念他无私奉献、爱人如己的精神。今天,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不忘初心,以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服务苏州的人民。

柏乐文小故事三则姻鲁静如

本版编辑 范 嵘

(上接 7 版)

博习医院开启时的效果图(1883) 博习医院新院效果图(1920)

博习医院新院门诊楼(1922) 博习医院新院住院楼(1922)

门诊房与住院室约十二万元,火炉约二万元,冷热水管约一万二千元,电灯电话约五千元,打样及督工约一万元,候诊寄宿所约一万五千元,新添医生住宅一所及新院器具约二万元,共银二十万二千元。”

对新建医院筹款,在 1919 年的《博习医院报告书》中写道:现已筹集到“美国总会八万元,罗氏驻华医社五万元,”医院“现有款二万元,其余五万二千元拟从中国劝募。想苏城人士渴望新院已久,自必乐于捐输不难,”因此,重建新院“如愿可尝也。”1919 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柏乐文与时任博习医院院长苏迈尔,终于筹得新建新院款银元二十余万。

从 1901 年开始商讨扩充医院到 1919年募集新建医院款项,博习医院历经了十八年的时间,可见其酝酿之长久、筹款之不易。

(四)现代化的新院落成,蕴含西方科技文明

1920 年,为了建造新院,博习医院将病人全部迁在对面园中暂住,旧屋全部拆除重建新房,新病房大楼与门诊楼,交付上海 G.F.ASHLEY 建筑公司建造设计。

历时两年,1922 年 7 月,博习医院的新院落成,筑有三层和四层局部的住院大楼和二层门诊大楼各一幢,总面积为 3329 平方公尺,造价二十五万银元,设计床位 100张,室内有热水汀、冷热水管、电灯电话等装置。病房大楼和门诊楼之间,由覆盖着琉璃瓦的走廊相连接,以便病家雨天行走、暑天遮阳。

从门诊部前面一直到医院后门,连接二者的长廊一道门槛也没有,方便担架车和小车通行。所有的门都是双摆门。医院环

境幽雅,周边整个草坪铺上了常绿草皮,医院西侧有为员工预备的网球场,在草坪上他们还可打槌球。

博习医院新住院大楼和门诊大楼的建成,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而且带来西方科技文明及西方建筑文化。病房楼位于医院中轴线的北端,三层建筑(局部四层),西式平顶,立面简洁明快,装饰和嵌条呈流线型,具有现代派建筑风格。整个病房大楼建筑平面呈倒置的“凹”字形,南面的主立面凹进,从而形成以正门为主轴线,两侧病房对称平衡,融入中国建筑特色,并给患者带来平安稳定的心理感觉。

病房楼每层楼都有三个卫生间和病人单独卫生间,并有现代的冷热水冲洗装置,全部设施都是从美国进口。一楼全部、二楼中西部及三楼西部为病房,病人入院时需在卫生间淋浴。二楼中部、北部为手术室,二楼东部、三楼中部、东部做职工宿舍,四楼中部开设肺病疗养室,楼顶东、西部辟为屋顶花园。

门诊就诊的特色服务和规范流程,堪称一流并赢得病家赞誉。病人先交纳很少费用挂号,告知自己的信息并记录在案;此后进入检查室,实习医生记录下他的病史,让他去做基本检查;检查完毕,分派他到所就诊的科室,坐在候诊室等待。在此期间,传道人会给他热茶,礼貌友好关照他,令他感到舒服安心。另外,他可阅读墙上与健康和信仰有关的海报或图表。等轮到他进诊室时,医生还需要其他资料和检查,但此时已经看过病史,因此能给予他更仔细的诊疗。

此外,为了方便远道而来频繁复诊的病人,博习医院设立

了门诊病人招待所。通常病人从周边的城市和乡村乘船过来,花一天时间来到医院,第二天就诊,第三天返家,或间隔两天复诊。因此,医院为他们提供了比当地客栈更经济、更卫生的住宿,让病人自己照顾自己,并允许病人的亲友也住在这里,使他们每天去门诊接受必要的诊疗。

为值得称道的是门诊楼,它坐北朝南,位于今十梓街东端的北侧之首,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复阁楼建筑。建筑风格堪称中西合璧,外形为殿宇式,一、二层筑有复檐,阁楼屋顶为歇山顶式,复檐、屋顶均有琉璃瓦覆盖,门诊楼的正脊中央为砖雕的“博习医院”院牌。一楼为各科诊疗室和办公室,二楼为职工宿舍,屋顶阁楼作贮藏室。门诊楼的外墙全部用数万块皇家“金砖”砌就,是苏州坊间一幢独一无二的“金砖楼”。

在 1933 年的《苏州博习医院五十周年纪念册》中记载:“本院门诊室悉用北平建筑皇宫之金砖造成,当时制造是砖之窑适在苏城之外,本院于废清时将其所余旧砖悉数购得。须知,此砖于民国前实无法可得之者也,明矣。”据悉,除北京明、清皇宫外,民间整幢“金砖楼”在国内实属罕见。

内、外、儿、妇、五官、口腔等科室设置齐全的博习医院,不仅是江苏省历史上第一个正规化、专业化、综合性的西医医院,

而且是见证了百年来西方医学在中国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据《中华监理公会年议会五十周年纪念刊》记载:当时,外国各教会“在华设立之施诊所颇多,正式医院则仅设于沿海四埠耳。自上海至北京二千余里之内地,迄无一正式医院”,博习医院之创设

“实为嚆矢”。博习医院,一个在苏州近现代史上意义独特的名字;它既是

苏州近现代医学文明的启蒙者,又是苏州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历史就是今天与昨天的对话。博习医院有今日,树立其基柏乐文。西医东渐博习成,溯源铭记奠基人。

top related